合浦大珠母贝、大珠母贝和大珠母贝人工杂交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

合浦大珠母贝、大珠母贝和大珠母贝人工杂交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

一、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魏贻尧,姜卫国,李刚[1](1983)在《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长耳珠母贝 P.chemnitzi、大珠母贝 P.maxima都是海产珍珠养殖的种类,它们在形态、生理生态及分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改良合浦珠母贝育珠性状,提高贝体的生活力,我们从1976年开始进行了上述三种珠母贝的种间杂交试验研究,并获得几种杂交组合的后代。

李刚,姜卫国,魏贻尧[2](1983)在《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验证前文所述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观察结果,并了解杂交后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我们进行了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是野生贝。大珠母贝采自海南岛西部海域,其他二种采自广西合浦海区。杂交贝(图1:2,4,6)是1976—1980年间在徐闻珍珠场用人工杂交授精方法育成。活贝运回实验室后,置-30℃低温冰箱内贮存备用。

姜卫国,魏贻尧,李刚[3](1983)在《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Ⅱ.受精过程和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观察》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分析和证实杂交过程是否真正受精?胚胎发育是否由于异种精卵染色体结合的结果?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及其组型和它们的双亲比较有无差异?我们进行了细胞学和染色体的观察。

蔡明夷[4](2005)在《杂色鲍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文中认为人工雌核发育技术在育种实践和遗传学基础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贝类人工雌核发育诱导至今还没有真正成功,原因之一是理化方法诱导的贝类雌核后代成活率极低。针对贝类人工雌核发育体成活率低的问题,本研究一方面细致优化了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简为S)雌核发育程序的参数,研究了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的细胞机理,为进一步改进杂色鲍雌核发育诱导方法、提高诱导后代成活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查实了杂色鲍♀×盘鲍(H. discus discus,简为J)♂种间杂交F1成贝实质上是含有少量父本基因的雌核发育体,并在受精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杂色鲍♀×盘鲍♂产生雌核发育体的机理,为杂色鲍雌核发育诱导提供了新的途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利用UV遗传失活精子条件是:光强为1075μW·cm-2·s-1,辐射时间为5090 sec,受辐射精液浓度为5×106个精子·mL-1,精液厚度为1 mm。杂色鲍雌核发育卵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两个时间点是CB诱导的适宜作用起始时间,分别为0.14倍卵裂时间(T2C)和0.25倍卵裂时间。此外,UV辐射精子,会使精子活力下降、老化速度加快,因此用UV遗传失活精子授精,授精精子浓度应提高到5.7×1054.6×106个精子·mL-1,同时辐射后应尽快用于授精。受精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理化方法诱导雌核发育卵中,入卵精核在原核期正常形成雄性原核,但雄性原核在第一次卵裂早期退化成浓缩的染色质小体(DCB),表明UV辐射影响了精子染色体的正常浓缩。另外,受精卵经细胞松弛素B诱导后出现减数分裂纺锤体消失、三个原核并存等特殊现象。2.杂色鲍×盘鲍杂交受精条件为了克服配子排放不同步和配子不亲和造成的杂交困难,本研究筛选了杂色鲍精液短期保存条件和杂色鲍×盘鲍授精条件,结果表明,添加3 %DMSO、精液浓度调整为7.5×108个·mL-1、在7℃下保存,可以精子的活力半衰期延长43 h;将授精时间控制在卵子排放5 min内,授精精子浓度控制为自繁的100倍左右,可以将受精率稳定在50%左右。3.杂色鲍×盘鲍杂交F1的生物学表现杂交F1胚胎发育慢于母本。SJ杂交F1成活率约为母本对照组的1.19%。稚贝阶段,正反杂交F1的形态性状(贝壳和齿舌)、数量性状(壳长/壳宽、体重/壳长和体重/壳宽)和生理

何毛贤,姜卫国[5](2000)在《合浦珠母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吕振明[6](2006)在《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过程中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顺利进行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的基础上,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GISH、FISH等细胞遗传学手段和RAPD、ISSR、DNA测序、PCR-RFLP及同工酶电泳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两种扇贝在杂交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重要的遗传学现象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正反杂交中的配子受精和子代早期胚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两种扇贝间不存在明显的配子前生殖隔离,异种配子间的受精能力和杂种胚胎发育过程与亲本自交组相当;但后来的GISH分析表明:两种扇贝配子间可能存在亚生殖隔离方式,即同种配子优先受精现象,表现为当同源精子和异源精子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扇贝的卵子优先选择同源的精子受精,说明两种扇贝的配子识别机制还是存在差异的。 2.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扇贝正反杂交子代早期胚胎的染色体构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染色体数目上,绝大多数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为38条,仅有少数个体为单倍体、三倍体或非整倍体,核型分析表明杂交子代染色体组型为2n=6m+11sm+18st+3t,基本为双亲染色体核型的综合。引入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采用优化的GISH条件对杂交子代早期胚胎的染色体构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优化后的GISH技术能够更直观地对杂种子代进行鉴定,绝大部分杂交子代中有一半的染色体(n=19)被一方亲本的基因组探针标记上,而另一半染色体能被另一方亲本的基因组探针标记上,因而说明杂交子代为真正精卵结合水平的杂交种,然而有少数杂交后代为母本类型的个体或不对称继承类型的个体。构建了种属特异性ITS1基因探针,采用优化的FISH条件对杂交扇贝染色体构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FISH技术不仅能通过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对杂交子代进行鉴定,而且还可以通过间期细胞上的杂交信号对杂种进行鉴定,无论用哪方亲本的ITS1基因作探针,杂交子代染色体和分裂相上均产生了亲本半数的杂交信号,进一步证明了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早期胚胎为真正精卵水平的杂交种。

刘颖,蔡明夷,刘贤德,王志勇[7](2010)在《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家系初孵仔鱼的AFLP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评估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在良种培育与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利用AFLP标记研究了双亲基因在2个杂交F1家系(HF1和HF2)初孵仔鱼中的传递和分离方式。8对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在两对亲本中分别检出478和446个片段。在HF1中,检出片段包括215条母本特异条带(FSB)、165条父本特异条带(MSB)和98条双亲共有条带(MuB),其中,121条(56.3%)FSB、115条(69.7%)MSB和93条(94.9%)MuB传递给了全部后代,其余片段在后代中发生分离。FSB和MSB分离位点的平均显性表型频率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AFLP标记在HF2的传递与分离和HF1相似,只是分离位点的比例较HF1低,而且检出了2个非亲位点。此外,在HF1和HF2中都出现了较高比例的偏离孟德尔定律的分离位点。这些结果表明,大黄鱼♀×黄姑鱼♂杂交F1初孵仔鱼中同时含有来自双亲的基因;虽然计算结果显示杂交F1在遗传上略偏向于母本,但是父源基因和母源基因没有明显的选择性丢失;母本特异位点多态比例与大黄鱼种内杂交F1相当。研究结果为大黄鱼♀×黄姑鱼♂杂交F1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邓陈茂,童银洪,符韶[8](2009)在《马氏珠母贝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马氏珠母贝的遗传育种、插核育珠以及珍珠层的结构、成分和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马氏珠母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吴曼[9](2014)在《合浦珠母贝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及珍珠质颜色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养殖海水珍珠的重要贝类之一,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本论文使用3个选育的合浦珠母贝家系,研究它们在海南、广东、广西3个不同海区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以探讨选育品种的环境适应性。珍珠颜色和色泽是珍珠质量重要的表征,直接受小片贝壳珍珠质色彩的影响。本论文对全同胞家系和完全双列杂交群体贝壳珍珠质颜色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不同组珍珠质间的色差,选出适合做小片贝的家系和群体,并且对3个重要的颜色参数进行了遗传分析,为今后优质小片贝的选育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合浦珠母贝基因型×环境互作本研究从2012年1月在海南构建的家系中选取生长快、中、慢3个合浦珠母贝典型家系(分别编号为F1、F2和F3),于海南陵水黎安、广东湛江覃斗和广西防城白龙3个不同海区进行养殖试验,每个海区每个家系的放养数量为800个,养殖一年。数据采用方差和加性主效应乘积交互作用(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AMMI)模型对各家系不同生长阶段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4个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海区间合浦珠母贝的生长差异显着(P<0.05),其中海南黎安的生长较快,广西白龙较慢,而家系间F2家系的壳长、壳高、壳宽生长速度最快,F1家系体重生长速度最快。整个试验阶段总体上4个性状的基因型方差占变异总方差的比例为72.47%-88.55%,环境方差占9%-24.13%,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占3.32%-4.04%。随着生长的进行,4个性状的基因型方差所占比例由最早阶段的92.32%-98.66%下降到最后阶段的32.45%-68.10%,环境方差由0.11%-1.27%增加到24.41%-62.26%,家系×环境互作方差由0.79-3.9%增加到3.84%-7.51%。AMMI模型双标图分析表明,F1家系与覃斗、F2家系与黎安存在一定的互作,而F3家系的稳定性最好。上述结果表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小,家系对表型变异的贡献较大,表明家系的选择非常重要。该结果对合浦珠母贝优良品系的选育与推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合浦珠母贝不同家系在不同海区的生长模型使用4个典型的非线性生长模型将选育的1号、2号和3号家系在海南陵水黎安、广东湛江覃斗和广西防城白龙3个不同海区养殖1年的3个形态性状和1个重量性状进行生长曲线的拟合,求得模型中各生长参数。结合生长参数最优值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研究,得到合浦珠母贝壳长、壳高和壳宽3个形态性状在3个海区的最优生长模型Brody模型,体重的最优生长模型在黎安和覃斗是vonBertalanffy模型,在白龙是Brody模型。生长模型揭示了不同家系在不同海区的生长规律,为合浦珠母贝的选择育种和养殖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3.合浦珠母贝全同胞家系贝壳珍珠质颜色分析实验选择16个合浦珠母贝全同胞家系,用CSE成像分析色度系统测量并比较各家系左壳内面外缘珍珠质颜色参数Lab和三刺激值,以筛选适合做插核小片贝的家系。珍珠质的颜色参数明度(L)在98.586-105.234之间,其中F16家系的明度(L)最大,F3家系的明度最小;a(红绿色品)在-6.577到-0.967之间,b(黄蓝色品)在5.915到11.237之间,F14家系色品最偏向于绿色(-a),F16家系色品最偏向于黄色(b)。F3和F14家系贝壳外缘珍珠质的色差(ΔEab)最大,为7.885,人眼能明显觉察。16个家系的合浦珠母贝都属于白色系列,其中离白光中心最近(a2+b2最小)且个体颜色集中的F1家系最适合用作小片贝来选育培养。4.完全双列杂交子代群体贝壳珍珠质颜色的遗传评价合浦珠母贝完全双列杂交后代的9个群体SY×SY(P1)、SZ×SY(P2)、YN×SY(P3)、SY×SZ(P4)、SZ×SZ(P5)、YN×SZ(P6)、SY×YN(P7)、SZ×YN(P8)、YN×YN(P9)内壳珍珠质的颜色除了P2和P7的色差为1.353以外,其它各组色差都大于1.5,有明显的颜色差别。P3和P5之间的色差值最大,为5.339。P5的颜色色度接近银白色,且群体个体间颜色差异小,最适合做小片贝。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明度L的狭义遗传力为0,而广义遗传力为0.1199,红绿色品a的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0866和0.0352,黄蓝色品b的狭义遗传力为0,广义遗传力为0.0575,所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都不能有效的引起合浦珠母贝贝壳珍珠质颜色的表型变化。初步预测合浦珠母贝珍珠质颜色选育的潜力很小。

金启增,黎辉,何慧[10](1998)在《珍珠生长激素在合浦珠母贝育珠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以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作为珠母贝进行插核育珠试验,分别以其左、右边外套膜作为小片,并用珍珠生长激素浸泡小片。两个试验组用珍珠生长激素浸泡的小片各插核育珠贝200个,空白对照组用海水浸泡小片括核育珠贝207个,育珠时间为6个多月。试验结束时,实验组珍珠的正圆珠率、白色珍珠比例以及珠层厚度比空白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28%,22.57%和52μm。

二、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1. 杂交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2. 杂交幼虫的培养
    3. 杂交后代的生长及性状观察
三、讨论

(2)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凝胶与缓冲液
    3. 加样
    4. 电泳
    5. 染色
二、结果
三、讨论

(3)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Ⅱ.受精过程和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1. 杂交受精过程和杂交F1胚胎发育初期的染色体观察
    2. 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观察
三、讨论

(4)杂色鲍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理化方法诱导贝类雌核发育的研究进展
        1 精子的遗传失活
        2 染色体组加倍
        3 遗传鉴定
        4 生物学表现
        5 细胞学研究
    第二节 贝类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 贝类远缘杂交F1的生物学表现
        2 杂交F1的遗传鉴定与分析
        3 贝类杂交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4 海洋贝类远缘杂交育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三节 研究背景和立题意义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二倍体研究
    第一节 紫外线辐射对杂色鲍精子功能、胚胎倍性和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二倍体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受精细胞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种间杂交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的研究
    第一节 种间杂交授精技术的研究
        第1目 杂色鲍精子短期保存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2目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受精率的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节小结
    第二节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的生物学表现
        第1目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胚胎发育速度与成活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2目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稚贝的生物学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节小结
    第三节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诱导雌核发育体的证实及其机理研究
        第1目 杂色鲍×盘鲍杂交F1及其亲本自繁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2目 杂色鲍♀×盘鲍♂杂交家系的AFLP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3目 杂色鲍♀×盘鲍♂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4目 杂色鲍♀×盘鲍♂杂交F1 及自繁后代幼体的核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5目 应用GISH研究杂色鲍♀×盘鲍♂杂交幼体基因组组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
致谢

(6)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过程中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海洋贝类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概况
    二 杂交育种中常用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海洋贝类中的研究进展
    三 杂交育种研究中几个热点问题及其在海洋贝类中的研究现状
    四 海洋贝类杂交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五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杂交及子代染色体构成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正反交受精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正反交子代染色体构成的初步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GISH技术在扇贝杂交子代遗传分析中的运用
    第一节 GISH技术的优化及其在扇贝杂交子代染色体构成分析中的运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扇贝杂交过程中同种优先受精现象的GISH分析及其有益启示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FISH技术在扇贝杂种鉴定中的应用初探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早期胚胎的遗传变异研究
    第一节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遗传变异的ISSR初探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16SrRNA线粒体基因母性遗传的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的遗传构成变化及其对贝类杂交育种的有益启示
    第一节 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遗传变动的一个最初证据——来自自交F2和回交BC1子代染色体的观察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成体遗传构成的分析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父本遗传物质在杂交扇贝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跟踪检测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家系初孵仔鱼的AFL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AFLP分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
    2.2 AFLP标记在杂交F1初孵仔鱼中的传递与分离
    2.3 遗传距离与相似系数分析
3 讨论

(9)合浦珠母贝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及珍珠质颜色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前言
    1.1 合浦珠母贝研究现状
        1.1.1 合浦珠母贝生物学特性
        1.1.2 合浦珠母贝养殖研究现状
        1.1.3 合浦珠母贝的人工育苗
    1.2 水产动物育种技术
        1.2.1 合浦珠母贝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1.2.2 杂交育种
        1.2.3 选择育种
        1.2.4 多倍体育种
        1.2.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3 水产动物数量遗传研究
        1.3.1 遗传力和遗传效应估计
        1.3.2 生长规律以及生长拟合曲线的研究
        1.3.3 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研究现状
    1.4 贝类珍珠质颜色的研究
        1.4.1 小片贝贝壳珍珠质颜色与珍珠颜色的关系
        1.4.2 成像色度分析系统在珍珠贝上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合浦珠母贝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性状测量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3 个海区的生长比较
        2.2.2 生长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
        2.2.3 不同生长阶段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在不同环境下合浦珠母贝不同家系的生长模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数据测量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壳长增长规律
        3.2.2 壳高增长规律
        3.2.3 壳宽增长规律
        3.2.4 体重增长规律
    3.3 讨论
第四章 合浦珠母贝全同胞家系贝壳珍珠质颜色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合浦珠母贝全同胞家系的选择
        4.1.2 样品处理和颜色数据的采集
        4.1.3 颜色数据的处理
    4.2 结果
        4.2.1 色品比较
        4.2.2 色差比较
        4.2.3 色度图比较
    4.3 讨论
第五章 合浦珠母贝完全双列杂交子代贝壳珍珠质颜色的比较和遗传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亲本来源
        5.1.2 双列杂交的构建
        5.1.3 样品处理和颜色数据的采集
        5.1.4 颜色数据的处理
    5.2 结果
        5.2.1 色品比较
        5.2.2 色差比较
        5.2.3 方差分析
        5.2.4 完全双列杂交群体遗传配合力分析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四、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J]. 魏贻尧,姜卫国,李刚. 热带海洋, 1983(04)
  • [2]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J]. 李刚,姜卫国,魏贻尧. 热带海洋, 1983(04)
  • [3]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Ⅱ.受精过程和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观察[J]. 姜卫国,魏贻尧,李刚. 热带海洋, 1983(04)
  • [4]杂色鲍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D]. 蔡明夷. 厦门大学, 2005(01)
  • [5]合浦珠母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何毛贤,姜卫国. 海洋湖沼通报, 2000(01)
  • [6]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过程中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分析[D]. 吕振明.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7]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家系初孵仔鱼的AFLP分析[J]. 刘颖,蔡明夷,刘贤德,王志勇. 水产学报, 2010(06)
  • [8]马氏珠母贝的研究进展[J]. 邓陈茂,童银洪,符韶.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2)
  • [9]合浦珠母贝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及珍珠质颜色评价[D]. 吴曼.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 [10]珍珠生长激素在合浦珠母贝育珠中的作用[J]. 金启增,黎辉,何慧. 热带海洋, 1998(04)

标签:;  ;  ;  ;  ;  

合浦大珠母贝、大珠母贝和大珠母贝人工杂交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