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调整1997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通知

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调整1997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通知

一、人事部、财政部关于1997年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等问题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1](2007)在《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 ——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分配是否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将对全社会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实现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契合,推进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机制转换,对于有效解决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保证政府系统正常运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理顺社会各方面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决定的机理进行研究,以期对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系统梳理出我国建国以来公务员工资制度演进的脉络,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科学、严谨地划分出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演进阶段,并做出评价。通过构建基于两部门框架的工资决定机制模型,建立了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的理论解释框架。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政府部门主导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工资决定中存在的市场分割因素,得出其运行并不是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度规则代替了市场竞争,造成同质人力资本劳动力在不同的就业领域存在禀赋回报率差别的结论。在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工资决定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效率工资制的尽职激励合约经济性激励和基于Malcomson锦标制度激励合同模型、Holmstrom-Tirole模型及其修正模型的敬业激励合约非经济性激励分析框架,为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转换的技术路线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我国形成与市场机制相契合的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机制的系统解决方案确立了理论依据。根据我国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转换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了推进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制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公务员工资收入体系的总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本文提出了推进公务员工资决定制度化建设,构建科学、透明与完整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科学确定公务员工资水平,建立正常晋级增资机制,实现公务员工资制度外部竞争性;健全公务员监督机制,完善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完整的公务员激励体系的我国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转换的改革路径。

韩联郡[2](2019)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文中研究说明“制度重于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是建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其落脚点则是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此方能形成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造就科技人才的生动局面。因此,本文以新中国60年(1949-2009年)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从资源视角对人才资源的特性以及科技人才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对新中国60年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宏观历史分析,并基于政策文本对科技人才政策从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称谓和政策体系四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分析,最后借助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探讨了科技人才政策绩效不断提升的内在逻辑。全文分七章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对科技人才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第二章为立论基础。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考察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故首先在人才资源视角下对科技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化的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度安排。第三章主要对60年间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宏观历史梳理。首先,对建国后的中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历史溯源;其次,以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节点对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进行了历史分期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49-1976年)、经济体制探索阶段(1977-1991年)和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1992-2009年);然后,对三个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四章主要是基于政策的文本对不同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分阶段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的维度有四个方面: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的称谓和政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五章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相结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初步比较。描述性分析以官方统计数据为依据,主要包括科技人才数量、留学生人数与归国留学生比例、R&D经费及其强度、专利授权量、论文产出、成果数量和新产品增加值等数据,实证性分析则是以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科技人才政策绩效的测度指标。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了持续的提升。第六章是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借鉴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即“状态-结构-绩效”分析框架,探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首先,对SSP范式理论做了概述;其次,对SSP范式在本研究的适用性以及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SSP范式下的三要素进行了阐释,并对SSP范式下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再次,通过具体分析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政策收益,总结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演变与政策绩效提升的关系;最后,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探讨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绩效”函数的对应规则建立在结构与状态匹配度基础之上,在三个历史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是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直接原因,而推动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的动因主要有两点,即“超越意识形态”思想的应用、科技人才市场化的管理范式的形成。作为全文的结尾,笔者在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认为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国家经济体制从宏观上决定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和演变,经济体制的转型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范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此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也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探索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的科技人才政策发展规律对于科技人才政策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认为,尊重市场、尊重科技人才,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市场化是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不应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或者受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叶阳永[3](2018)在《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四十年(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涉及教师资格、职称、工资、社会保障、惩戒、救济与聘用制度等诸多领域。1978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体系完整的教师资格和职称制度,形成了保障和激励相结合的教师工资制度,社会保障逐步从组织向社会保险并轨,教师惩戒制度逐步完善,聘用合同制度初具雏形,建立了申诉、仲裁和诉讼等多渠道的权利救济制度。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呈现分领域推进、多部门协作、法制先导与实践先导并存、依附性较强等特点。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还存在资格认证条件偏低、职称与处分法律性质不清、工资保障责任和社会保障缴费责任强制力不足、聘用解除制度不完善与救济渠道较为狭窄等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重新审视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

郭炜[4](2014)在《1978-1992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至1992年是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历史阶段。拨乱反正政策的落实和新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出台都在这一关键时期成功地实践。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问题,从理解和关怀的角度,主动改善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以解决知识分子实际困难入手,通过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不断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能力和作用发挥的条件和环境。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政策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正逐渐把知识分子问题放在“安邦兴国”的高度,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基本方针指导下,以积极的态度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国家利益与知识分子价值共赢的发展思路。中国共产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知识分子能动作用的发挥,波及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关系是通过知识分子政策不断进行调整的。这一时期,按国内环境背景,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主要归纳如下:如何改善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如何保障知识分子的权益?如何促进知识分子的发展?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形成和确立。本文将从国内环境背景中厘定知识分子政策出台的现实依据;对政策文本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廓清不同时期问题集中的领域和政策调控的重点;通过搜集整理真实论据来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做简单评述。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在对大量材料进行梳理中完成对整体框架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全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组成。绪论部分,首先是阐释问题的提出、选题的意义。其次是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对象。再次是研究基础与学术史回顾。对本文理论性、科学性的必要支撑进行说明,并阐述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是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揭示本文的思考脉络与内在逻辑,并论证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一章首先对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阐述。之后,详解在拨乱反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政策。基于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正确认知,中国共产党从恢复知识分子名誉地位、改善知识分子待遇、重视知识分子培养、规范知识分子管理和使用几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与知识分子的互信关系,为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第二章阐述在全面调整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发展目标要求,秉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的落实,为知识分子施展才华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第三章阐述在国内外政治局势趋于紧张、改革路遇深层次矛盾的困窘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从而保证了政策的平稳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高层次人才的优待、管理和使用,引导知识分子合理流动、保障知识分子权益几个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全面优化环境,通过健全法制保障知识分子权益,为促进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开辟新路径。在第四章,笔者通过获取和整理能够反映当时知识分子政策实施情况的政策文本、国家财政投入、教科文卫事业发展、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相关数据样本,在实证研究视阈下进行分析与阐释,全面总结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绩效。最后,笔者结合实际,阐释“尊重”应有的涵义。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理解和尊重知识分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规律性,是知识分子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政策执行的实效性的前提。“尊重”的立意首先要从知识分子主体性要求出发,准确把握知识分子问题的实质,强化知识分子参与政策制定的作用,以此构建中国共产党和知识分子互利共赢的和谐关系。其次,“尊重”的内容要具体,尊重的层面要扩大。在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立足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使政策内容具体化。要恰当地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政策的执行具有可操作性。要针对不同群体、分类细化知识分子政策,使知识分子政策真正惠及到更多的领域和群体。再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与氛围的营造,要围绕知识分子问题的解决,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排解矛盾与阻障,积极创造知识分子作用发挥的条件。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需要有健全的经济体制、社会机制等方面的保障。要建立良好的运行、监督、反馈机制,保证政策效力的发挥和政策目标的达成。最后,要适应发展的需要,统筹现实需求,全面优化环境。要不断完善知识分子政策,保障知识分子权益,体现知识分子主体地位,创造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良好局面。

张慧霞[5](2011)在《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社会,国民收入一般有三种来源:工作报酬、资产收益和国家对国民进行的再分配收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一般被定性为再分配基金。它在许多国家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分配方式对社会阶层结构会产生影响,因此,讨论谁得到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什么时候和怎么获得的?就具有了社会学的研究意义。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分配方式的依据,故本文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如何被分配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它分配方式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1922-2007这段并不太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镶嵌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亦经历了巨变。在政策巨变的背后,是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覆盖范围和待遇标准的不断调整和变化。从再分配的角度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直接影响了个体利益的损益,也影响了受益群体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建国之初,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覆盖范围被界定为城镇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固定工或合同工,随后被扩展到城镇企业的所有固定工或合同工;1984年之后,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展到城镇企业所有职工;2005年以后,覆盖范围又进一步扩展,部分事业单位职工、部分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也被包括在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政策范围之中。从政策文本的演变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是不断扩展的。但从实践来看,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这段时期内频繁调整和变化,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所覆盖的对象能否享受相应的政策承诺是值得商榷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所界定的受益对象因政策改变是否影响了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也有待考察。即政策规定的受益对象是谁,他得到了什么,得到后对他的影响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本文重要的研究概念“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不包括国家推行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狭义的社会福利,也不包括目前在大部分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所实行的退休制度,更不包括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它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政策。因此,本研究对象主要指国家颁布并实施的正式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时间从1922年到2007年。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只针对城镇企业职工,因为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长期以来主要的覆盖范围就是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参与主体主要涉及代表国家的政府(主要指地方政府)、单位(其中以企业为主)和个人(以城镇职工为主)。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有相对独立的基金和服务机构。论文基本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用七章来论述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内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结果,对结果的分析。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文献综述部分。首先提出研究问题。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资源,是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再分配的。文献综述部分主要阐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重在对概念的界定、研究目的和意义的阐述。第二方面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进行阐述,重在强调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与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关系,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主要服务对象,实施的结果,分析其社会再分配的功能。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六章,其基本内容有三层。在每一章,首先简单描述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和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经济成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指标有就业人口的变化、职工流动和职工工资。这些指标是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基础。然后,以时间为线索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主要条文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阐述政策目标、政策的覆盖范围、责任主体和待遇的支付标准四个方面。此部分主要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进行文本性分析。第三,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主要有:政策的覆盖范围、基金状况、参保过程、退休及待遇标准多少等。本研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法,比较在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后,政策规定覆盖的群体与其他没有被政策覆盖的群体在收入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别;被政策覆盖的群体内部因地区、行业类别、单位性质和雇佣形式的不同,他们在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方面存在的差别。第三部分为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把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资源,总结在不同历史阶段条件下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资源分配方面的文本特征,对受益群体的具体影响。政策实施的结果对文本政策的背离情况,最终对资源分配所造成的影响。简要阐述在各阶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口结构不断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下,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工具,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作用,并针对目前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刘晓苏[6](2009)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处于公共部门制度创新整体进程相对滞后的境地。事业单位承担着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职责,但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遗传性积弊削弱了其制度应有的激励功能,大多数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有鉴于此,论文基于公共部门人事制度变迁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对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进行利弊诊断。同时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适当借鉴国外公共服务机构人事制度的运作机理和发展趋势,在探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目标、战略和路径的基础上,期望提出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机制的设计建议,寻找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具体来说,论文基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讨论。研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首先需要明晰事业单位及其人事制度的基本内涵。基于实然和应然相结合的角度,将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概括为实体性、非营利性、公有性、非权力性、自主性等。除了具备组织人事制度的普遍特征外,事业单位传统人事制度还具有依附性、过渡性、不规范性、不平衡性等独特性。从组织层面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功能应体现在导向、规范和更新三个层面,但这一功能的发挥,不但取决于制度安排本身的设计合理性,也取决于制度要素的耦合程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由若干制度要素有机组合而成,其制度结构涉及规则、对象、理念和载体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而被忽视的原因在于其制度结构诸要素的失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影响和制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传统事业单位体制是在当代中国现代化演进和民族国家构建的总体框架内,以及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展开,事业单位传统体制已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被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化。虽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仍处于表层化的探索和试验阶段,缺乏总体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且各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进程也不尽相同,但事业单位体制创新仍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或参考国外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模式,将事业单位体制创新的目标定位为现代事业制度。现代事业制度是公共服务供给的理想状态,要达到现代事业制度的目标,需要将事业单位体制创新的路径定位于两个方面,即继续推进强制性制度变迁和培育诱制性制度变迁。体制环境的改善使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积弊显现得更加突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较之机关和企业的人事制度创新而言,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一些深层次和实质性问题依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究其原因,除了改革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外,主要在于政府制度供给不足,涉及事业单位性质定位模糊、事业单位体制关系未理顺以及政府推动力不足等方面。上述消极因素的客观存在,已经成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桎梏,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可以适度借鉴国外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的人事运作机制。各国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其中部门代理机构和公法行政实体等公立公共服务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人事管理实践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借鉴或参考价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能简单模仿或移植其他制度环境中的运作模式,但通过对国外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人事管理实践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其中某些成熟的共性成分和发展趋势,可以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素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明确目标、战略及其路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涉及宏观的体制目标、中观的制度目标和微观的机制目标等3个层面的内容。在改革目标的指引下,运用SWOT矩阵扫描和分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方案定位于WO战略,即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按照这一战略的总体实施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实施应围绕两个方面展开,即加大政府制度供给力度,充分利用改革契机;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模式,消解事业单位传统人事制度的遗传性积弊。就微观层面的机制目标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应导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法,以克服和扭转事业单位传统人事制度的固有劣势,并在人事制度变革过程中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滥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其技术方法,正逐步被各国公共服务组织所吸收和借鉴。较之事业单位传统人事管理方法,强调人本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方法更为精致而个中翘楚,也因此更能激发个体的工作潜能,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论文从应然和实然相结合的角度,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活动的主干环节,包括人员招聘、绩效评估和报酬制度建设作出初步的分析和阐释。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7](2020)在《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局发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文中认为甬人社发[2020]39号各区县(市)人力社保局,"四区一岛"管委会人力社保部门,各有关单位:根据《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我局对349件局发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经研究,决定宣布废止或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16件,继续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333件。现将清理结果予以公布。本通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8](2020)在《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局发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ZJBC13-2019-0020甬人社发[2019]88号各区县(市)人力社保局,"四区一岛"管委会人力社保部门,各有关单位:根据《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我局对351件局发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

石长林[9](2005)在《中国教师政策研究 ——基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文中提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师政策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就是对中国教师政策问题,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进行的一种分析。由于本研究不仅对教师政策理论进行了探讨,而且还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对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师政策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探讨我国教师政策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教师政策内容的若干建议,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还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本论文除导言外,共分五章,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主要是对教师政策进行理论探讨,提出了教师政策体系的新观点,对教师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论证。本论文认为国家的教师政策体系是由教师要求政策、教师待遇政策和教师管理政策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师要求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满足教育事业的需要、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水平,对教师队伍及其个体在职业要求、培养培训等方面作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教师待遇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稳定和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及激励教师积极性,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对教师的地位、教师职业权利、教师的工资及其他福利等方面作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教师管理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管理的规律,对教师的选拔、任用、考核及其奖惩等方面作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科学教师政策体系具有两大根本特征:其一,国家教师政策体系内部相互配套。其二,三大教师政策体系内部相互配套。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对我国建国以来教师政策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分析和反思。第二章,根据前面提出的教师政策体系的观点,把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教师政策分为教师要求政策、教师待遇政策和教师管理政策三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地考察。第三章,在对我国建国以来教师政策的内容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教师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和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教师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和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教师政策的发展走向;①教师要求政策的走向:教师要求的高标准。②教师待遇政策的走向:教师待遇的高水平。③教师管理政策的走向: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第四章,根据对我国建国以来教师政策的内容所作的考察,结合笔者在个别访谈中收集的资料,反思了我国教师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师政策问题产生的危害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张水辉[10](2004)在《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无庸置疑的。 从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既不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也不适应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自身步履维艰,进程大大滞后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有关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弱势”地位,可以说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本已滞后的改革实践。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对发展社会保险乃至社会保障理论,以及推动实际工作都不无裨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笔者将在对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思路、近期方案及长期规划。 本文正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章 公务员养老保险相关理论述评:在对有关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各种理论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行政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梳理和评析的基础上,探讨各学派社会保障理论对我国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回顾:本着以古鉴今的原则,回顾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同时以标志性事件为坐标,将其细分为六个时期并逐一分析其特征。 第三章 我国部分地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述评:对我国部分地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改革做法进行比较研究,并深入分析相关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简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对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各自存在的长处与不足、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对我国当前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依据及原则:阐述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及指导原则,提出要建立既体现公务员职业特点又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衔接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第六章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和长期规划:在深入分析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的前提下,提出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短期方案与长期规划,即:短期内建立由与企业职工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作为政府雇员的职业养老保险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金构成的三支柱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长期目标则是建立由国民养老保险金、职业养老保险金、互助养老保险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金构成的四层次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

二、人事部、财政部关于1997年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等问题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事部、财政部关于1997年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等问题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 ——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国家公务员的概念
        1.2.2 公务员工资与收入的内涵
    1.3 研究目标、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2 基础文献综述
    2.1 理论文献综述
        2.1.1 收入分配理论的简要回顾
        2.1.2 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研究的回顾
        2.1.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回顾
        2.1.4 委托—代理理论的回顾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2.2.2 国内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3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的理论模型
    3.1 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一般模型
    3.2 基于两部门框架的工资决定机制:一个理论模型
        3.2.1 模型的假定条件
        3.2.2 模型的建立
        3.2.3 进一步修正的模型
        3.2.4 模型的含义与结论
4 建国以来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演进
    4.1 第一阶段(1955年—1984年)
        4.1.1 第一次工资改革:取消工资分,统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待遇制度
        4.1.2 第二次工资改革:建立职务等级工资制
        4.1.3 拔乱反正,重新确立按劳分配原则:四次工资调整
    4.2 第二阶段(1985年—1992年)
        4.2.1 第三次工资改革: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脱钩
        4.2.2 不断完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结构工资体制
        4.2.3 解决突出问题,调动职工积极性
        4.2.4 明确工资总额组成,规范工资总额管理
    4.3 第三阶段(1993年— )
        4.3.1 第四次工资改革:建立职务级别工资制度
        4.3.2 启动正常晋升工资档次
        4.3.3 建立正常晋升工资制度
5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变化格局的实证研究
    5.1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变化格局的总体分析
    5.2 公务员工资收入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2.1 公务员工资收入格局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5.2.2 公务员工资收入格局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5.3 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决定机制成因:一个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定性解释
    5.4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
        5.4.1 样本数据
        5.4.2 研究模型
        5.4.3 变量设计
    5.5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的实证研究结果
        5.5.1 描述性统计
        5.5.2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5.5 3 实证分析结论
6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
    6.1 美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6.2 英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6.3 德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6.4 法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6.5 日本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6.6 香港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6.7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的总结与借鉴
        6.7.1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的总结
        6.7.2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的发展趋势
        6.7.3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的借鉴
7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的理论基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7.1 公务员经济性激励的理论基础——基于尽职激励合约的分析
    7.2 公务员非经济性激励的理论基础——基于敬业激励合约的分析
8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的路径
    8.1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的总体原则
    8.2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的路径
        8.2.1 推进公务员工资决定制度化建设,构建科学、透明与完整的公务员工资制度
        8.2.2 科学确定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建立晋级增资机制,实现公务员工资制度外部竞争性
        8.2.3 健全公务员监督机制,完善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完整的公务员激励体系
9 结论
    9.1 本文的基本结论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第一资源”视角下的科技人才政策供给
    2.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1.1 人才资源的概念
        2.1.2 人才资源的特性
        2.1.3 “第一资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2 人才政策与人才资源开发
        2.2.1 人才资源开发与中国的现代化
        2.2.2 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
    2.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建构
第三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历程
    3.1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溯源
    3.2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分期
    3.3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3.1 过渡时期政策框架的形成
        3.3.2 全面建设时期政策的曲折
        3.3.3 “文革”期间政策的偏离
    3.4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4.1 知识分子政策的拨乱反正
        3.4.2 科学建制化的恢复和发展
        3.4.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初步建立
    3.5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5.1 “第一资源”共识的形成
        3.5.2 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的变革
        3.5.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完善
第四章 基于政策文本的统计与分析
    4.1 文献来源与样本选择
    4.2 政策分类的依据
    4.3 各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初步统计
        4.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4.3.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
        4.3.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
    4.4 科技人才政策演变模式与特征
        4.4.1 数量的演变
        4.4.2 发布机构的演变
        4.4.3 政策对象称谓的演变
        4.4.4 体系的演变
第五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评估
    5.1 评估方法的选择
    5.2 各阶段政策绩效的描述性评析
        5.2.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政策绩效
        5.2.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政策绩效
        5.2.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政策绩效
    5.3 基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5.3.1 测算方法与参数选择
        5.3.2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5.3.3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政策绩效的关系
第六章 基于SSP范式理论的绩效分析与检验
    6.1 SSP范式理论概述
    6.2 政策绩效SSP范式分析的初步设计
        6.2.1 SSP范式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6.2.2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三要素
        6.2.3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
    6.3 SSP范式下的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3.1 政策状态
        6.3.2 政策结构
        6.3.3 政策选择的收益分析
        6.3.4 结构演变与绩效提升
    6.4 政策绩效提升的动因分析
        6.4.1 超越意识形态:绩效提升的逻辑起点
        6.4.2 人才市场化:绩效提升的基本途径
    6.5 提升政策绩效的一个框架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四十年(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的变革历程
    (一) 教师资格制度
    (二) 教师职称制度
    (三) 教师工资制度
    (四) 社会保障制度
        1. 养老保障制度
        2. 医疗保障制度
        3. 工伤保障制度
        4. 生育保障制度
        5. 失业保障制度
    (五) 教师惩戒制度
    (六) 教师聘任制度
    (七) 权利救济制度
三、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的特点
    (一) 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是分领域推进的
    (二) 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是多部门独立或合力推动的
    (三) 法制先导与实践先导并存
    (四) 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具有依附性
四、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一) 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的成就
    (二) 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的不足
五、结语:并轨或独立

(4)1978-1992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理论背景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1978—198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知识分子及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
        三、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共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节 1978—198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背景
        一、“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
        二、拨乱反正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四、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开启
    第三节 1978—1982 年中共领导集体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三、最大限度汇聚知识分子发挥作用
    第四节 1978—198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恢复知识分子名誉和地位
        二、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
        三、重视知识分子的培养
        四、规范知识分子的管理和使用
    第五节 1978—198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小结
        一、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问题
        二、改善知识分子待遇,构建良好信任关系
        三、服务建设需要大规模造就知识分子队伍
第二章 1983—1988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
    第一节 1983—1988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背景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二、科教领域改革全面启动
        三、改革衍生问题的全面调整
    第二节 1983—1988 年中共领导集体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一、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加大科教投入
        二、利用国外智力,扩大对外开放
        三、推进体制改革,创造知识分子作用发挥的环境
    第三节 1983—1988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
        三、推进科教体制改革
        四、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第四节 1983—1988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小结
        一、科教改革拓展知识分子作用空间
        二、反思现实困境,调整知识分子政策
        三、综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第三章 1989—199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
    第一节 1989—199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背景
        一、平息政治风波与领导层的平稳过渡
        二、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第二节 1989—1992 年中共领导集体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一、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二、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是衡量党的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不断深化改革,全面优化环境
    第三节 1989—199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
        二、高层次人才的优待、管理和使用
        三、引导知识分子的合理流动
        四、保障知识分子权益
    第四节 1989—199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小结
        一、深化改革为知识分子解缚松绑
        二、以激励政策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的管理与使用
        三、推动科技立法,保障知识分子权益
第四章 从数据看 1978—199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一节 政策文本相关数据研究
        一、关于组织领导
        二、关于激励政策
        三、关于人才流动
    第二节 国家财政投入相关数据研究
        一、关于财政科技拨款
        二、关于国家教育支出
        三、关于文教科卫事业投入
    第三节 教科文卫事业发展相关数据研究
        一、关于教育发展
        二、关于科技发展
        三、关于文化卫生事业发展
    第四节 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相关数据研究
        一、关于知识分子变化
        二、关于知识分子的荣誉奖励
结语“尊重”知识分子的当代解读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框架
    第二节 关于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文献回顾
第二章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萌芽期(1922-195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社会养老保险
    第三节 总结
第三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期(1951-1968)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布特征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养老保险思想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和评价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维持期(1969-1983)
    第一节 文革及其恢复期的经济结构和阶层分布特征
    第二节 文革及其恢复期的社会养老保险思想
    第三节 文革及其恢复期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和评价
    第四节 总结
第五章 现代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初创期(1984-1990)
    第一节 初创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布特征
    第二节 初创期的社会养老保险思想
    第三节 过渡期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情况及评价
    第四节 总结
第六章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建立与完善期(1991-2007)
    第一节 建立与完善期的经济结构和阶层分布特征
    第二节 建立与完善时期的社会养老保险思想
    第三节 现代社会养老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评价
    第四节 总结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演变特征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第三节 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再分配功能
参考文献
附录:国家颁布的有关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例
后记

(6)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框架及创新
第2章 概念与缘起:事业单位及其人事制度阐释
    2.1 事业单位概念辨析
    2.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功能与结构
    2.3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溯源
第3章 制度变迁的宏观框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探索
    3.1 传统事业单位体制描述
    3.2 事业单位体制变迁及其评估
    3.3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借鉴与创新
第4章 制度变迁及诊断: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回顾
    4.1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
    4.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
    4.3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现状诊断
第5章 外部制度借鉴:国外公共服务组织的人事管理
    5.1 国外公立公共服务组织的人事管理实践
    5.2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人事管理实践
    5.3 国外公共服务组织人事管理实践的借鉴
第6章 宏观制度设计: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及路径
    6.1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
    6.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
    6.3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7章 微观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模式的导入
    7.1 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聘
    7.2 事业单位人员的绩效评估
    7.3 事业单位的报酬制度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教师政策研究 ——基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逻辑结构
第一章 教师政策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教师政策
        一、教师概念
        二、教师政策
        (一) 教育政策
        (二) 教师政策
    第二节 教师政策体系
        一、教师政策体系的基本内涵
        (一) 教师政策体系的概念
        (二) 教师政策体系的地位
        二、教师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教师要求政策
        (二) 教师待遇政策
        (三) 教师管理政策
        三、教师政策体系的原因探讨
        (一) 三大政策是国家建设教师队伍的根本需要
        (二) 三大教师政策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逻辑结构
        (三) 各国实践证明教师政策体系包含三大教师政策
        四、科学教师政策体系的特征
        (一) 国家教师政策体系内部相互配套
        (二) 三大教师政策体系内部相互配套
第二章 我国教师政策内容的考察
    第一节 我国教师要求政策内容的考察
        一、我国教师职业要求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职业要求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职业要求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我国教师培养要求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培养要求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培养要求方面规定的考察
        三、我国教师培训要求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培训要求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培训要求方面规定的考察
    第二节 我国教师待遇政策内容的考察
        一、我国教师地位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地位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地位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我国教师职业权利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职业权利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职业权利方面规定的考察
        三、我国教师工资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工资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工资方面规定的考察
        四、我国教师福利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福利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福利方面规定的考察
    第三节 我国教师管理政策内容的考察
        一、我国教师选拔和任用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选拔和任用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选拔和任用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我国教师考核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考核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考核方面规定的考察
        三、我国教师奖惩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奖惩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奖惩方面规定的考察
        四、我国教师管理权限方面规定的考察
        (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管理权限方面规定的考察
        (二)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管理权限方面规定的考察
第三章 我国教师政策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我国教师要求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要求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 教师职业要求方面规定的特点
        (二) 教师培养要求方面规定的特点
        (三) 教师培训要求方面规定的特点
        二、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要求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 教师职业要求方面规定的特点
        (二) 教师培养要求方面规定的特点
        (三) 教师培训要求方面规定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教师待遇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待遇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 教师地位方面规定的特点
        (二) 教师职业权利方面规定的特点
        (三) 教师工资方面规定的特点
        (四) 教师福利方面规定的特点
        二、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待遇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 教师地位方面规定的特点
        (二) 教师职业权利方面规定的特点
        (三) 教师工资方面规定的特点
        (四) 教师福利方面规定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教师管理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教师管理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 教师选拔和任用方面规定的特点
        (二) 教师考核方面规定的特点
        (三) 教师奖惩方面规定的特点
        (四) 教师管理体制方面规定的特点
        二、社会转型时期教师管理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 教师选拔和任用方面规定的特点
        (二) 教师考核方面规定的特点
        (三) 教师奖惩方面规定的特点
        (四) 教师管理体制方面规定的特点
    第四节 我国教师政策的发展走向
        一、教师要求政策的走向:教师要求的高标准
        二、教师待遇政策的走向:教师待遇的高水平
        三、教师管理政策的走向:教师管理的规范化
第四章 我国教师政策内容的反思
    第一节 我国教师政策内容的总体反思
        一、教师政策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
        二、教师政策体系没有达成有机统一
        (一) 国家教师政策体系内部不配套
        (二) 三大教师政策体系内部不配套
    第二节 我国教师要求政策的反思
        一、教师职业要求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教师培养要求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教师培训要求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我国教师待遇政策的反思
        一、制定教师待遇政策的指导思想不科学
        (一) 对教师劳动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 重教师要求轻教师待遇观点明显
        二、教师地位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教师职业权利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教师工资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五、教师福利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我国教师管理政策的反思
        一、教师选拔和任用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教师考核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教师奖惩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教师管理体制方面规定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 我国教师政策内容的建构
    第一节 建构我国教师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职业发展历史:走向专业化
        (一) 教师长者化
        (二) 教师非专业化
        (三) 教师专业化
        二、建构我国教师政策的理论基础:教师是专业人员
        (一) 确立教师专业人员地位的意义
        (二) 确认教师专业人员地位的原因
        (三)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特性
    第二节 我国教师要求政策内容的建构
        一、明确教师要求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 教师素质理论
        (二)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确立教师职业的专业标准
        (一) 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二) 制定教师职业的国家标准
        (三) 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标准
        (四) 严格保证教师的国家标准
        三、教师培养要求方面规定实现有机统一
        (一) 确立科学的教师培养目标
        (二) 制定教师培养课程标准
        (三) 优化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四) 提高教师培养课程的权威
        (五) 建立健全我国教师培养体系
        四、教师培训要求方面规定实现有机统一
        (一) 明确教师培训目标
        (二) 规范教师培训内容
        (三) 规定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
        (四) 制定新教师入门指导政策
        (五) 建立健全我国教师培训体系
        五、实现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
    第三节 我国教师待遇政策内容的建构
        一、明确教师待遇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 教师的劳动属性:复杂的脑力劳动
        (二) 教师劳动价值的正确定位
        (三) 教师工资待遇的确定和设计
        二、逐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教师工资制度
        (一) 实行教师工资制度单列
        (二) 分类制定教师工资制度
        (三) 建立良好的工资激励机制
        (四) 设计科学的工资管理体制
        (五)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制度
        (六) 建立动态的工资调节机制
        四、建立健全教师福利制度
        (一) 制定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福利制度
        (二) 设计激励教师积极性的福利制度
    第四节 我国教师管理政策内容的建构
        一、确立教师职业的身份:教育公务员
        (一) 确立教师公务员身份的意义
        (二) 确立教师公务员身份的原因
        二、确立科学的教师管理价值观
        三、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一) 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
        (二) 提高教师资格制度的权威
        (三)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
        (四) 教师证书种类多样化
        四、建构科学的教师聘任制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2.2 国内研究动态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研究目标
        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4.1 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4.2 可行性分析
        4.3 本论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五、 相关概念释义
        5.1 社会保障的定义
        5.2 社会保险的定义
        5.3 商业保险的定义
        5.4 养老保险的定义
        5.5 互助保险的定义
        5.6 公务员的定义
第一章 公务员养老保险相关理论流派述评
    一、 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演变历程
        1.1 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
        1.2 德国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1.3 以政府干预为主要特点的现代西方经济学
        1.4 福利经济学理论
        1.5 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理论
        1.6 福利国家理论
        1.7 公共产品理论
        1.8 当代消费理论
        1.9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1.10 公共选择理论与代理理论
        1.11 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
        1.1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原理与国家保险理论
    二、 社会保障国家政治理论演变历程
        2.1 新历史主义学派
        2.2 费边社的福利国家理论
        2.3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理想
        2.4 “国家调整论”与“国家责任论”
        2.5 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政治理论的最新发展
    三、 其他相关学派理论
        3.1 西方生育理论
        3.2 老年社会学理论
        3.3 死亡变动理论
        3.4 法学理论
    四、 各学派社会保障理论演变的启示与借鉴
        4.1 各学派社会保障理论演变对我国理论研究的启示
        4.2 各学派社会保障理论的实际借鉴意义
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障(险)制度的历史回顾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公务员养老保障(险)(1949年前)
    二、 新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的初创阶段(1949-1956年)
    三、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的调整阶段(1957-1966年)
    四、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的倒退阶段(1978-1992年)
    五、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的恢复阶段(1978-1992年)
    六、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起步阶段(1993年后)
第三章 我国部分地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述评
    一、 各地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二、 部分地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做法
        2.1 深圳市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
        2.2 海南省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
        2.3 上海市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
        2.4 宁波市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
        2.5 湖南省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
    三、 各地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简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的主要类型
        1.1 按国家发展程度划分
        1.2 按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渠道划分
        1.3 按养老金水平的确定与给付方式划分
        1.4 按缴费和待遇是否与个人收入相关划分
        1.5 按养老保险金体系的构成以及政府是否直接参与划分
        1.6 按领取养老退休金的层次多少划分
        1.7 按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划分
        1.8 按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划分
        1.9 按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划分
    二、 部分主要国家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简介
        2.1 英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2.2 美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2.3 法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2.4 德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2.5 日本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2.6 新加坡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2.7 泰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2.8 智利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三、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性、改革动态及启示
        3.1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性
        3.2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
        3.3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依据及原则
    一、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二、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依据
        2.1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
        2.2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依据
    三、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六章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和长期规划
    一、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
        1.1 我国公务员传统退休养老制度
        1.2 企业职工统账结合型养老保险制度
        1.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冲击
    二、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及具体方案
        2.1 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
        2.2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
    三、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长期规划
        3.1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的长期制度安排
        3.2 我国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具体安排
    四、 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配套制度安排
        4.1 人事退休制度
        4.2 工资福利制度
        4.3 税收制度
        4.4 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人事部、财政部关于1997年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等问题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 ——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力.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 [2]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D]. 韩联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中小学教师法制建设四十年(1978—2018)[J]. 叶阳永. 全球教育展望, 2018(12)
  • [4]1978-1992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研究[D]. 郭炜.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5]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变迁[D]. 张慧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09)
  • [6]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D]. 刘晓苏.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7]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局发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J].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Z1)
  • [8]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局发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J].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4)
  • [9]中国教师政策研究 ——基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D]. 石长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 [10]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 张水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调整1997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