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宇宙的钻石

来自宇宙的钻石

一、来自宇宙的金刚石(论文文献综述)

鲁梦雅[1](2021)在《高压下含氢卤族化合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压使原子间距离减小、轨道交叠、化学键断裂和重组、甚至是结构扭曲等,分子体系因其较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很容易发生结构相变,甚至是分子解离。氢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轻的元素,根据BCS理论,氢对应着较高的德拜温度,并被理论预言其金属相将是最有潜力的室温超导体。而高压是可以使常压下的分子晶体变成金属相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实验上氢的金属化却一直未能实现,主要由于氢的原子半径小,原子间化学键比较强,金属化压力太高,以目前的实验技术很难达到。而卤族原子作为和氢化学性质非常相似的元素受到广泛关注,且氯单质在100 GPa出现金属化,并在130 GPa分解成原子相;溴单质在60 GPa左右发生绝缘体到金属的相变,随后在115 GPa转变为单原子相。随着2004年Ashcroft提出化学预压概念,人们把目标转移到了含氢化合物的身上。于是卤化氢因为存在丰富的相变进入人们的视野,且氯化氢和溴化氢都在高压下出现了氢键对称化以及超导电性,这也给其他的含氢体系指引了思路。卤化铵作为典型富氢化合物家族的一员,因存在丰富的相变而备受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选取了三种含氢的卤族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布里渊散射实验手段及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它们的高压行为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原位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光谱结合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探究了氯化氢的弹性性质。一共在三个温度下(300 K、390 K和470 K)测得了氯化氢的声速,并且详细地描述了压力对声速的作用。从XRD实验得到了氯化氢的体积数据,通过三阶Birch-Murnaghan方程的拟合,计算得到了氯化氢的密度。然后根据密度和声速得到了弹性常数以及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弹性各向异性等。紧接着系统地研究了压力和温度对弹性性质的影响,发现弹性常数和模量都是沿着每条等温线随压力单调递增,且在低压的时候,温度的升高会使他们的值有略微的降低。最小二乘误差的平均和弹性各向异性在同样的压力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把这个压力点确定为无序-有序相变点,这些帮助我们确定了相I到I’的相界。最终我们把氯化氢的相图拓展到高压高温区,为其他氢化物的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2.我们在0-130 GPa压力范围内,对NH4I进行了二倍胞、三倍胞和四倍胞的定配比结构预测。验证了实验上提出的相Ⅲ、Ⅳ、Ⅴ,且结构和相变压力点跟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除此之外,我们还首次发现了两个高压新相Ibam和Cm。电子能带结构的计算表明两个新相的带隙均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考虑到NH4Br在高压下会分解以及HI的不稳定性,我们比较了相Ⅴ和NH3、H2和I2的焓值,发现NH4I的相V在74 GPa时可能会发生分解,分解产物为NH3、H2和I2,所以这两个高压新相均为亚稳结构,且相Ⅴ的声子谱在80 GPa仍没有出现虚频,我们判断此分解不是由于动力学不稳定造成的,可能是由于碘原子较大的半径,较弱的电负性导致了和其他原子之间弱的相互作用。3.我们在0-350 GPa的压力范围内搜索了NH4Cl的晶体结构,首次发现了NH4Cl的两个高压新相,分别为P21/m和Cmma,根据热力学、力学及动力学稳定性确定了这两个相的稳定压力区间分别为71-107 GPa和107-350 GPa。考虑到高压可能会导致氯化铵分解,我们计算了在0 K时,Cmma相的焓值和NH3(Pma2)以及HCl(P-1)的差值,但计算结果表明直到350 GPa,NH3+HCl的焓值要比Cmma结构的焓值高上4.2电子伏。另外关于氯化铵的晶体结构,相Ⅴ以及两个新相的铵根离子都是反平行取向排列。为了研究NH4Cl中的成键情况,我们还计算了两个新相P21/m和Cmma相的电子局域函数图和拜德电荷,发现氢原子提供电子给氮原子和氯原子,且氮氢之间的共价键一直存在到350 GPa。我们还计算了这四个相的电子能带结构并且给出了带隙随压力的变化图,发现在相Ⅳ存在的压力区间内,带隙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而在相Ⅴ和两个新相的压力区间内,带隙随压力增加而减小,在350 GPa时发生压致金属化。介电常数以及光学吸收系数等性质的计算表明,压力是有效调控材料光学性质的一种手段。

郭茂森[2](2021)在《扫描金刚石氮-空位色心显微镜的研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发展高灵敏度与高分辨率的磁成像技术对于凝聚态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金刚石中的氮-空位(Nitrogen-Vacancy,NV)色心是一种重要的测磁传感器,其在室温下显示出优异的光学性质与量子相干性质。基于NV色心的磁成像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综合优势,近年来被广泛研究与应用。NV色心作为量子磁传感器,测量静磁场时灵敏度一般为~μTHz-1/2,测量交变磁场时灵敏度一般为~10nTHz-1/2。由于NV色心电子自旋局域在原子尺度内,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搭建的扫描NV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using NV center,NV-SPM)可以实现纳米级的空间分辨率。通过NV色心的塞曼效应可以定量得知磁性样品表面杂散磁场矢量信息;NV色心可稳定工作在低温4K到高温1000 K的环境中,并且其自身产生的磁场在距离10 nm处时仅为1 μT,因此对样品的磁性特征几乎无干扰。正因如此,近年来NV-SPM技术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本人博士期间主要精力集中在三个方面:扫描NV探针显微镜的研制和建设,探针的制备和装配,以及NV-SPM的科学应用。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研究阶段。1.结合基于石英音叉的AFM和光探测磁共振(optically detected magnetic resonance,ODMR)技术,自主搭建并完善了扫描NV探针显微镜,对其工作模式、稳定性、成像方法等技术作出了详细的讨论。2.基于NV色心的探针是决定NV-SPM成像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其中结合石英音叉的金刚石探针近几年应用最为广泛。在本论文中,我们把金刚石探针基片设计成阵列纳米柱子(nanopillar)的样式,具有等效NV产率高、可简单处理成单nanopillar探针以及可以方便拆解清洗后重新使用等优势。因此,我们设计的新型探针具有高度灵活性,比较适合商用。3.基于NV-SPM平台与实验室制作的NV探针,本人博士期间开展了以下几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生物领域,对肝癌细胞HepG2中内源铁蛋白进行了高空间分辨磁成像。铁蛋白产生的磁噪声引起NV的T1降低,基于此实现了对铁蛋白~10 nm空间分辨率,采用合适模型定量得知了磁噪声强度。这一成果有潜力应用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由于NV-SPM平台对磁畴具有高分辨成像的优势,研究了电场对CoFeB体系下单个磁斯格明子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电场可以引起磁斯格明子的形变与产生湮灭,且调控具有非易失性和一定的可逆性,同时我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唯象解释。这一研究有助于低功耗自旋电子学器件的研发。·在宇宙学领域,NV-SPM平台甚至可以探索超出宇宙标准模型的速度相关的新奇自旋相互作用——类轴子作为其相互作用媒介,是暗物质候选者之一。石英音叉粘连熔融石英作为速度源,NV色心作为自旋,对自旋与速度相互作用模型的耦合参数做出了进一步的限定——在200μm力程下提升了超过4个数量级。

张岳[3](2020)在《激光等离子环境下氘氘聚变反应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等离子物理与核物理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激光核物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超强超短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会产生高温、高密和高压的极端等离子环境,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诱发核反应是研究天体核反应过程绝佳的场所。由于电子屏蔽效应,传统加速器束靶实验测量截面需要修正后才能用于核天体物理反应网络计算,但修正的不确定性很大。在天体核反应研究过程中,利用激光产生等离子环境诱发核反应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氘氘聚变反应不仅是大爆炸原初核合成过程中重要反应,也是受控核聚变反应堆中重要反应。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在强激光装置产生的等离子环境中诱导氘氘聚变反应和激光等离子体实验产物测量的新方法。在激光核物理实验中,CR-39探测器是一种常用探测器,CR-39的径迹与粒子的种类和能量以及蚀刻条件相关。本论文使用加速器和放射源产生的粒子(质子、α粒子和碳离子)研究了 CR-39对它们的响应,标定了粒子能量与径迹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α粒子和碳离子更适合使用98℃,6.25 mol/1 NaOH条件进行化学蚀刻,优点是可以显着缩短蚀刻时间。对于α粒子,当能量大于2 MeV时,在98℃下蚀刻相比70℃蚀刻,其各能量粒子之间径迹直径相差更大,有利于利用径迹直径测量α粒子能量;对于碳离子,在10 MeV到30 MeV能量区间内,两种化学蚀刻条件下,其径迹直径都与能量不相关;对于质子,由于6 MeV和8 MeV质子径迹在98℃下蚀刻时径迹不能显现,而在70℃蚀刻时两者都能被蚀刻出来,所以能量高于6 MeV质子径迹更加适合在70℃条件下蚀刻;比较两种蚀刻条件下三种粒子径迹直径,发现在98℃蚀刻条件下通过控制蚀刻时间能够区分质子与α粒子和碳离子径迹。2.测量了 CR-39在98℃的体蚀刻速率,结合其他温度下的体蚀刻速率,拟合得到体蚀刻速率与温度关系曲线,显示体蚀刻速率随温度上升指数增加。针对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实验研制了一款4H-SiC探测器,具有耐辐照、耐高温和响应快的优点。使用它测量靶后鞘层加速(TNSA)产生的离子飞行时间信号,测量到了激光与靶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磁脉冲信号(EMP)和质子飞行时间信号。其中激光电磁脉冲信号是离子起飞时间信号,离子到达探测器时间为终止时间信号,得到了 TNSA加速的最大质子能量约为30 MeV。然而,目前还没有可行的方法能够把飞行时间信号解析出准确的质子能谱,另外实验中没有采用在线粒子分离方法,导致简单的飞行时间探测器无法鉴别粒子和分析能谱。为此,设计了一款阵列金刚石位置灵敏探测器结合汤姆逊谱仪(TPS),期待未来实验中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神光-II高功率激光升级装置(SG-Ⅱ-Up)上,利用八束纳秒激光直接对称烧蚀厚度为几十到几百微米的氘代聚乙烯靶(CD2),在完全等离子环境下实现了氘氘聚变反应。这部分重要的实验结论有:1.针对氘氘聚变反应产物的特征,实验设计了两片CR-39和铝膜组合成射程过滤探测器(RFS)方案,实现了铝膜后的第一片CR-39用于测量初级DD质子,第二片CR-39用于测量次级D3He质子,同时使用3 MeV质子刻度包裹同样厚度铝膜的CR-39,获得其径迹直径分布数据。2.利用射程过滤探测器测量的径迹结果,分析了初级DD反应产生的3 MeV质子,得到每发次106-107量级的产额。与此同时,利用闪烁体探测器,通过飞行时间法测量到了初级DD反应产生的2.45 MeV中子和次级DT反应中子,其中2.45 MeV中子产额为107左右,与初级3 MeV质子产额的结果相一致,与国际上同类型激光装置的中子产额结果一致。

季文韬[4](2020)在《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的动力学拓扑量子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量子模拟是用一个可控的量子体系来对目标量子体系进行模仿,从而研究其运行规律。因为利用经典计算机模拟量子系统是困难的,所以量子模拟是研究量子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很多可控的量子体系,如超冷原子、离子阱、超导电路、液体核磁和固态自旋体系等都可以作为量子模拟器,并在凝聚态物理、高能物理、原子物理、量子化学以及宇宙学等很多领域有很多潜在应用。本文主要讨论利用金刚石氮-空位色心体系来对拓扑物相进行模拟,并通过研究其非平庸的淬火动力学来研究其拓扑性质。首先介绍了金刚石NV色心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以及动力学拓扑相分类的一般理论。之后进入本文的主体部分,介绍我们在自主搭建的低温光探测磁共振平台上完成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基于金刚石NV色心电子自旋的单比特体系,我们在动量空间中模拟了二维反常量子霍尔效应模型。首先我们在实验上展示了体内的非平庸拓扑与动量空间能带反转面上衍生的动力学自旋极化场的拓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体面对应关系,以此进行拓扑相分类。接着我们进一步验证这种基于动力学的拓扑相分类方法的普适性:不仅不依赖具体的淬火过程,并且适用于更高的拓扑不变量。最后我们研究了在存在退相干的情况下,动力学分类方法是具有鲁棒性的。2.我们利用利用基于金刚石NV色心电子自旋和核自旋的两比特体系,在动量空间中模拟了一个尚未在凝聚态体系的实验中发现的拓扑相,即三维手性拓扑绝缘体模型。首先我们通过体面对应关系相进行分类,并通过引入一个对称破缺项观察了拓扑相的对称性保护。然后我们探测了拓扑荷,从而更直观地得到了拓扑不变量,并且随着淬火场的减小,我们观察到了动力学拓扑荷的移动,以及衍生的动力学拓扑转变。最后我们研究了这种方法在退相干下的鲁棒性。3.我们关于低温下NV色心的实验技术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利用高阶动力学去耦来探测和控制弱耦合的碳核自旋,以及更高保真度的读出手段,即基于核自旋辅助和基于自旋电荷转化的singleshot读出。这些实验技术为未来利用NV色心实现多比特量子模拟打下了基础。

秦洁[5](2020)在《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成果的整体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从不同角度阐释民国易学。绪论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民国近四十年间的易学史变迁。民国初年,时代鼎革之强力冲击、康有为式支持者之迷途、陈独秀式反对者之激进,最终形成合力,造成传统学术边缘化之局面,易学于数千年来第一次沦为“无人过而问津”之境地。值此之际,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新见,重新激发起时人读《易》、研《易》之兴趣;而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亦使新学视野落在传统典籍之上。受二氏影响,二十年代之易学,研究类型不断丰富,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摆脱了边缘化之窘况,呈现出近代学术的新气象。二十年代末至抗战初的“黄金十年”中,得益于政治、经济、教育、出版之推动,易学之成果数量、方法类型、研究质量,胥臻近代高峰,《周易》在后经学时代再次成为一时之显学。四十年代,受持续战争的影响,易学研究在困顿中坚持,成果数量锐减,且未形成新的特色。正文四章,系本文主体,旨在阐释民国易学的范式类型,揭示民国易学的逻辑演变。通过比较诸易家在“新学(西学)”与“经学(中学)”间的取用,民国易学可分为“固守朴学易传统”“以旧识涵摄新知”“据新学重估经书”“返经学以开新见”四种范式类型。第一章“固守朴学易传统: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以沈瓞民、尚秉和、徐昂为代表,他们承继清代朴学易辑佚文本、梳理易例、涵化新创等方法,以孟氏、焦氏、虞氏等汉易为研究对象,而在易学研究中不关切新时代、新思想、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沈瓞民在马国翰辑佚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辨《说文》资料与虞氏异文逸象等,虽仍有未尽、乃至错误处,但整体上对孟氏易作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辑佚;辑佚之外,沈氏还比较孟氏易文与虞氏易注之出入,以考辨纯粹的孟氏家法。第二节考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核心理路是据本卦、旁通卦、遇卦、遇卦之旁通卦四种视域,观各视域的上下卦象、互卦象、对卦象、覆卦象、大象、半象,实现别卦与八卦之象的对应;再据八卦所取《说卦》之象、历代逸象与尚氏所发明之逸象,最终实现《易林》卦象与文辞之对应。尚氏此种理路,仍是传统象数之方法,是将“观象系辞”理解为象与辞的严密对应,而试图“执象释辞”以还原成书的过程;反思来看,更为合适的诠释路径应为“假辞明象”,活看文辞以揣摩符号。第三节考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虞翻以消息、卦变、旁通、之正成既济、月体纳甲等为其核心易例。张惠言创造消息系统,试图贯通虞氏核心易例,但与虞氏易注多有不符。徐昂虽屡屡质疑张氏背离虞氏,然据“同归殊途”之易学观,终服膺张氏而融虞、张为一炉。徐昂梳理虞氏易,所长在于细致的易注揆集与图示,所短在于系统欠缺与易例杂糅。第二章“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以刘师培、杭辛斋为代表,他们整合传统象数资源,在同时肯定经学与新学的前提下,以经学为学术根基,而尝试融会新思想、涵摄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刘师培之易学研究。刘师培之易学,有传承与创新两个面向。一方面,刘氏承继经学的知识与方法,以明了汉代象数易例为治《易》前提,以经学家名世;另一方面,刘氏引入分科视野,践行平实、平等、客观、逻辑之研究理念,发掘攘夷革命与民主建国之致用思想,开近代新易学之先声,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第二、三节考杭辛斋之易学。由“不立门户,不分派别,不论古今,不限中西”之理路,杭辛斋统括平议一切传统易学资源,涵摄融通一切古今中外学术,建构起“包罗万有”之易学体系,展现出“大象数”与“大易学”的恢弘学术气象。杭辛斋研《易》,以“明道立教”为其易学的根本精神。“易道”,是杭氏“大象数”与“大易学”的终极根据;“易教”,是杭氏易学的致用关切与价值落实。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成果,激发起时人读《易》、治《易》之兴趣,在治《易》所得与影响上,俨然成为近代易学第一家。作为民国易学之高峰,杭辛斋合会古今、因革传统之最大意义,是点化了象数的活力,创造了“活的”易学、“活的”经典。第三章“据新学重估经书: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以胡适、古史辨派等为代表,他们彻底否定经学范式,在割裂传统的基础上,完全依归现代分科之学,重新估定作为典籍的《周易》,而进行哲学、史学、文字学、科学等维度的全新研究,成为现代学术主流。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哲学进路之研究。20世纪初,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多是零星地尝试,系统与深度都很有限。胡适本“求真”之理念,分离卦爻辞、《易传》与历代易学,而单纯研究《易传》哲学。在胡适的基础上,冯友兰更加贴近西方哲学问题,而阐释《易传》中之宇宙论与人生论。自胡适分观经传后,否定经文之哲学价值,一度成为主流意见;但随着“唯物辩证法”的传入,《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中不再缺席。第二节考史学进路之新研究。史学对易学之影响,在近代经历了由“以史治《易》”向“以《易》为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以《易》为史”,包括“以《易》为史料”与“以《易》为史书”两种类型,前者以古史辨派、唯物史观为代表,后者以胡朴安为代表。古史辨派易学以打破经学范式为目的,割裂孔子与《易》的关系,重新认定《周易》经传的年代与性质,影响很大,但其研究结论、方法、理念都有重要缺陷。汪震、郭沫若、曾松友、王伯平、荆三麟、李星可等都对《周易》的时代背景有所探讨,但诸氏之观点相互冲突、混乱不堪。胡朴安极端地将所有卦爻辞都看作历史之记录,释《周易》为一部从草昧时代到周初的史书,其说很难成立。第三节考文字学与科学进路之研究。随着古文字学发展,一批学者抛开易学旧注,取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解《周易》文辞;然而对比当前出土易类文献,这些新说大部分不能得到新资料之支持。随着科学声誉日隆,一批学者抛开《周易》文本与历代易学,专治易卦符号,比附科学知识,而定性《周易》为科学着作;科学易诸说影响很大,但需反思其得失与定位。第四章“返经学以开新见: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他们不满分科之研究,在反思西学的基础上,重新回归经学、确立常道本体,进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阐释易学之新义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熊十力之易学思想。熊十力之易学是不断变迁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与《读经示要》时期,熊氏引《周易》以证同、扩充其体用哲学,再由体用哲学反观《周易》与经学,已经展现出“归本《大易》”之学术气象;相较晚年着作,更能显明熊十力的易学与经学成就。熊十力引“太极”“乾元”“太易”“不易、变易”申说本体内涵与体用关系,引“乾坤阴阳”等申说本体发用之翕辟运转,引“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等申说本体落实与彰显,又引《周易》申说民主、科学之经世义。由体用哲学之视域,熊十力提出经学是常道之学,涵摄一切学术,是性命之根本、人生之所由;由此经学观,熊十力评骘了历代易学研究。反思熊氏易学,其“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值得注意。第二节考马一浮之易学思想。易学,是马一浮整体学术之根基;研究马一浮之易学,不能脱离其六艺与性理之学的宏观视野。马一浮称经学为六艺之学,为圣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出于吾人自性本心,而拥有时代性、世界性价值;经书之中,《易》为六艺之终始,明文辞与修德行是易教两途。马一浮由三易讲性理哲学:不易而变易是由体显用,体用重重无尽;摄用归体,不易变易合一,即是易简境界;易简之关键,在于变易中识得不易,复性而以理为自身之主;易简需性修工夫,要破除习气、敬守正心。就易学本身而言,马一浮举观象之方法,包括观卦爻文辞、观宇宙人生之广象、观万物至理之不易、观内在一心之性理等四重涵义;此外,马一浮还重视十翼,评骘、合会历代易说,而又引佛道证《易》。以上是民国易学的四种范式类型。各范式间,内蕴逻辑演变之顺序。变革之际,有固守传统,脱离时代之范式;进一步,有不满固守,而试图融新入旧、以经学涵摄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新旧掺杂,而试图完全抛弃旧识、归依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割裂传统,而试图返归经学、申说新义之范式。余论部分,以问题为线索,丰富补充对民国易学之认识。第一节考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从“新学”与“经学”的维度,可管窥民国易学之主要面向;但民国易学是“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象数义理之维度、易道存废之维度、经学知识承继之维度、学术致用之维度,胥是认识民国易学的重要面向。五重维度之视角,交织出民国易学的个性差异与斑斓色彩。而个性之背后,民国易学又同时寓有共性潮流:对家法门户之融会,对学术创新之自觉。第二节考《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近代以来,易学与经学的价值受到质疑。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弱化经学以发展科学;激进反传统者,则彻底否定易学之价值;分科之学虽研究作为古籍的《周易》,但研究者并不承认易学的现实意义。与质疑的声音相对,有学者发掘易学中的新知识,藉比附西学以肯定易学之作用;亦有学者回归传统,通过与新学之比较,申说易学的独特价值。这些肯定的阐释,为易学文化之赓续筑就了基石。第三节考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正文四章所揭示的民国易学范式类型与逻辑演变,内中隐含着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其一是经学易范式由价值系统而知识体系的渐次瓦解,其一是新易学范式在为学与为道间的争论。

周迪[6](2020)在《高压下典型镧系金属超氢化物的研究》文中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室温超导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前沿研究课题。根据传统超导体的BCS理论,材料的德拜温度与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理论预言固态氢转变为金属态后将成为高温超导体甚至室温超导体。压力是实现金属氢的最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实验压力已经达到495 GPa左右,仍然没有获得氢金属化的直接证据,需要更高的实验压力进一步研究,但是实验上500 GPa以上超高压力的实现以及相应的表征技术都具有很大的挑战。直到2004年Ashcroft提出将较大体积的非氢原子引入氢的晶格中形成富氢化合物,由于化学预压的作用,富氢材料比纯氢更容易金属化,是潜在的高温超导体。2014年,本课题组原创性的预测H3S在高压下的Tc突破200 K,打破了铜基氧化物所保持的超导记录,后被德国、日本及本课题组的高压实验所证实,这一研究工作引领了富氢化合物的新一轮研究热潮。最近,高压下合成的新型富氢化合物LaH10再一次获得创纪录的超导转变温度250 K,开创了超导的新纪元,因此富氢化合物成为室温超导体的最佳候选体系。理论预测结果表明镧氢化物具有独特的H笼构型,而高温超导电性与H的笼型结构密切相关。结合化学预压理论,非氢元素中选择原子量更重的、价电子更多的元素单质,将有助于高配比氢化物的形成。为了继续寻找潜在的高温超导体,我们选取镧系中的典型金属单质与氢单质在常温高压、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合成,利用原位高压同步辐射XRD和原位高压电学表征手段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对新型镧系金属氢化物进行了结构和性质研究,探究了金属原子对镧系金属氢化物的结构和超导所起的作用,总结了部分镧系金属氢化物的超导规律性变化,获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了超导的镧系镨超氢化物。镧系金属单质Pr与H2和NH3BH3采取不同的氢源分别在“冷压”和“热压”两个路径下合成新型镨氢化合物。研究结果发现,在0130 GPa范围内合成了新型富氢化合物F4?3m-PrH9、P63/mmc-PrH9、Fm3?m-PrH3及P4/nmm-PrH3-δ。其中F4?3m-PrH9和P63/mmc-PrH9均具有与Fm3?m-LaH10和P63/mmc-CeH9相似的氢笼构型。原位高压电阻测量结果显示合成的PrH9在降温过程中温度达到9 K时电阻突然下降,表明其可能的超导转变温度低于9K。通过进一步的理论计算结果发现谱超氢化物中磁有序和电声相互作用在极接近的压力范围内共存,这可能是导致其超导转变温度较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La-Ce-Pr系列氢化物的超导转变温度随La-Ce-Pr元素的原子量增加而下降。2.获得反铁磁性的钕超氢化物。镧系中较重的钕单质与氨硼烷在高压下进行化合,通过激光加热金刚石对顶砧技术及原位高压实验技术,结合理论计算方法,在90-140 GPa的压力范围内发现了三个新型的富氢化合物:I4/mmm-NdH4,C2/с-NdH7及P63/mmc-NdH9,其中原位高压电阻测量实验在5K-300K范围内未观察到P63/mmc-NdH9的超导转变。磁性计算结果显示:I4/mmm-NdH4,C2/c-NdH7和P63/mmc-NdH9分别具有与[112],[144]和[231?]共线的反铁磁性,这是首次在氢化物体系中发现具有强磁性的富氢化合物。与镧氢化物相比,钕元素核外电子中f电子数目的增加使得钕氢化物具有较强的磁性,从而抑制了钕氢化物基于电子-声子耦合的传统超导电性。进一步明确了磁性是影响富氢化合物传统超导电性的重要因素。3.获得具有强磁性的铕超氢化物。我们继续探究了具有更多f电子的镧系元素铕氢化物。结合已经在Pr-H和Nd-H两个体系得到合成条件的经验,在110GPa激光加热Eu和AB的混合物,我们合成了超氢化物F4?3m-EuH9和P63/mmc-EuH9。磁性分析显示,与氢化钕相比铕氢化物的总磁矩显着增加。我们发现,立方相的EuH9呈现与钕氢化物类似的反铁磁性,另外在镧系金属氢化物中首次发现了呈现铁磁性的P63/mmc-EuH9。

李永辉[7](2020)在《第一性原理计算矿物间K,Ca以及N同位素平衡分馏》文中研究指明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行星的形成以及演化历程是地球科学中关键问题。稳定同位素是研究这些问题很好的工具,其理论完备,分析讨论广泛而有深度,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自然界样品中的同位素分馏是否平衡对分析结果至关重要,而实验上由于很难实现矿物间同位素交换平衡,测量平衡分馏系数非常困难。近些年,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以其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表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理论预测多种稳定同位素(如C,O,Mg,Si,Ca,Fe等)在各矿物间的平衡分馏系数。本论文主要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 QE(Quantum ESPRESSO),对矿物间的K,Ca以及N同位素平衡分馏进行理论预测,这对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行星的形成以及演化都有很大的帮助。K同位素的研究方兴未艾,关于其分馏机制尚不明确,且K特殊的性质使得K同位素在星体形成与演化,地壳风化以及物质循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理论预测有助于我们理解K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馏机制。Ca同位素研究由来已久,地幔矿物如橄榄石,斜方辉石以及单斜辉石之间的Ca同位素平衡分馏已被前人详细研究过。可是占地幔相当量的富含钙的石榴子石尚未被系统地研究。N同位素属于传统同位素,研究历史源远流长。过去多是关注于生物圈内部以及其与大气圈,水圈之间的N同位素变化进而示踪一些环境变化过程。硅酸盐地球(BSE,bulk silicate earth)内部也存在相当量的N,且地质过程也会造成可观的N同位素分馏。两个问题使得N同位素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上备受关注,一个是地核形成过程以及地核内部N的含量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全球N循环不平衡的问题。这些或许可以通过矿物间N同位素平衡分馏找到线索。首先,本文研究了碱性长石系中K同位素平衡分馏的浓度效应。研究发现,碱性长石系中,随着K浓度(K/(K+Na))的增加,平均K-O键长不断增大,从K浓度为1/16的2.724 à增加到浓度为1(微斜长石)的2.880 à。K的简约配分函数(reduced partitionfunctionratio,RPFR)受K的浓度影响巨大。K浓度为1/16的碱性长石与微斜长石之间的K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在300 K下为2.21‰,而700K下仍有0.42‰。这与自然界观测到的K同位素分馏的变化幅度很接近。此外,我们发现K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与平均K-O键长呈反向线性关系。这些发现告诉我们,对于分馏本来就很小的K同位素,在利用其数据应用于地球化学或者宇宙化学过程中时,不得不考虑浓度效应。紧接着,我们对17种常见的主要含K矿物(详见第3章)之间的简约配分函数进行了预测。300 K下,简约配分函数从明矾石的6.80‰到djerfisherite的2.08‰,1000K下则从0.63‰到0.19‰。1000 K下,除了钾长石高压Ⅰ相,各种含K硅酸盐端元矿物之间的简约配分函数差别很小(<0.12‰),预示着高温下含K硅酸盐端元矿物之间没有明显的K同位素分馏,这与自然观测相符合。此外,因为计算的KOH·H2O以及KOH·2H2O中的K与水溶液中的K具有相似的配位数以及平均K-O键长,所以我们可以用KOH·H2O与KOH·2H2O代表水溶液,粗略估计矿物与水溶液之间的K同位素平衡分馏。对比发现大部分硅酸盐矿物都较水溶液更加富集轻K,这或许可以解释河水与海水相比较于BSE更加富集重K的现象。为了了解地球内部Ca同位素行为,我们研究了镁铝榴石-钙铝榴石固溶体系中Ca同位素平衡分馏的浓度效应,同时模拟岩浆过程中Ca同位素的行为。与之前的结果类似,我们发现了可观的浓度效应。随着Ca浓度的增加,平均Ca-O键长不断增加,简约配分函数不断减小。Ca浓度为1/24的镁铝榴石与钙铝榴石之间的Ca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在1000 K下高达0.47‰。与以往发现的Ca在斜方辉石以及镁橄榄石中的浓度效应不同,石榴子石中简约配分函数以及平均Ca-O键长在很大范围内受到Ca浓度的影响。计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验上的观测结果。部分熔融过程模拟表明,在没有石榴子石析出的情况下(2 Gpa无水),熔体与初始固体之间不会造成可见的Ca同位素分馏(<0.07‰)。可是当石榴子石出现时,这一数值会增加到0.15‰。可见石榴子石在岩浆过程中对Ca同位素组成的调控作用很大。我们对多种具有不同NH4+浓度以及不同价态的含N矿物(包括铵盐,含铵硅酸盐,硝酸盐以及氮化物)的简约配分函数进行预测。计算发现,N在不同价态之间存在可观的同位素分馏。整体而言,硝酸盐最富集重N,而氮化物最富集轻N。可是,各硝酸盐之间,各铵盐与含铵硅酸盐矿物之间的简约配分函数变化很小。硅酸盐矿物中,虽然钠/钾长石-氨长石以及白云母-氨云母固溶体系之间发现了类似的浓度效应,但是N同位素简约配分函数变化很小。这一特征可以用来示踪一些同位素非平衡分馏过程,比如变质脱挥发分作用,水热交代以及壳幔相互作用等。各氮化物之间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N同位素平衡分馏,这一点或许可以推演核幔分异的过程。

达瓦拉措[8](2020)在《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存放在布达拉宫中的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这座藏传佛教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灵塔之修建历史背景、灵塔选址和修建时间、教义理论依据、参与工匠、材质装饰、手工技艺、装藏及开光仪轨、功能和意义等,以《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和其他藏文和汉文资料作为研究的文献依据,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研究。《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是由第司桑吉嘉措撰写,记录着修建红宫和五世达赖灵塔相关信息的重要文献。到目前为止虽已公开出版,但因其内容庞杂,文辞深奥,不仅一直未被翻译,学术界也很少引用该文献作为研究资料。笔者首次在研究过程中尝试从这部文献中挖掘相关信息来对五世达赖喇嘛灵塔进行较为客观和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分析17世纪西藏地方的历史背景,论证了五世达赖灵塔的修建是格鲁派尤其是第司桑杰嘉措在西藏地方树立其统治地位和教派地位的一种策略或手段,不仅具有宗教自身的传统性,也具有很鲜明的政治意图。其次,作为一种佛塔的种类,五世达赖灵塔从属于藏传佛教灵塔、藏传佛教佛塔、中国佛塔、印度古代塔的范畴,不管是从宗教学的学科理论而言,还是从佛教教义教规而言,均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依据,论文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从塔到佛塔、佛塔到灵塔的功能转换的观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实物依据,做了论证。另外,五世达赖灵塔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同时更是一座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历史见证物。为了佐证这个观点,论文对修建灵塔时参与的不同民族身份的工匠和不同工种进行了分类与归纳,对当时西藏建筑工艺的组织模式和西藏地方政府的筹资形式等都进行了探析。除此之外对藏传佛教灵塔材质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通过挖掘文献中为确立五世达赖灵塔使用奢华材质和装饰的合理性而引用的佛教理论,窥探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世俗化和物质化的特点。灵塔的装藏和开光是藏传佛教仪轨中非常重要且神秘的内容,也是目前学术界对藏传佛教灵塔研究的薄弱环节。本论文结合文献记载,首次对这两个内容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为揭开藏传佛教灵塔神秘面纱,铺垫了学术基础。最后,五世达赖灵塔作为一件宗教圣物,其宗教功能与意义方面,论文中也结合相关的宗教学理论,从其政治意义、象征意义、膜拜意义等方面做了分析。论文以五世达赖灵塔作为研究对象,以小题大做、小切口切入的方式,借助文献和实物,运用相关理论方法,通过个案研究,对研究整个藏传佛教灵塔,做一次尝试性的铺垫或提供前期积累。

陈秀慧[9](2019)在《星际空间中的碳尘埃》文中认为目前,天体物理学、天体化学乃至天体生物学中备受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即为星际尘埃研究。我们对星际尘埃的组成、尺寸和形状信息的了解并不充分。得益于观测手段特别是空间红外观测的改善,尘埃模型能和观测数据交互比较,使人们对星际尘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本文集中研究星际碳质尘埃,特别是星际石墨烯,并将模型预测的碳质尘埃光谱特征与天文观测结果对比,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碳是宇宙中第四丰富的元素,碳质尘埃是星际尘埃的主要组成之一。我们调研大量文献和资料,发现碳质尘埃如石墨、纳米金刚石、多环芳香烃、富勒烯、氢化非结晶碳等尘埃微粒在星际空间广泛存在,它们是星际消光2175 A驼峰、星际红外辐射谱带、星际弥散吸收带等光谱特征的最可能载体。富勒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是星际物理与化学的新的热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星际石墨烯可能是形成富勒烯的重要中间产物。我们加入5 ppm石墨烯C24后的硅酸盐-石墨-PAHs尘埃模型可以与DIRBE、FIRAS和IRTS观测吻合很好,从理论上证明了星际空间中可能存在纳米尺寸的石墨烯碳结构,丰富了星际碳质尘埃的种类,并对之前的研究者提出的星际石墨烯猜想做了更深入的探究。我们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 Sgr B2(R.A.(J2000)=267°.05855 和 Decl.(J2000)=-28°.01479)红外光谱中发现和证认了可能的C24辐射:这一区域同时在~6.637,9.853和20.050 μm处有红外辐射,这与理论预言的C24的三个红外辐射特征符合;同时,在该区域还发现了可能的C60辐射。这一区域处于被大质量星或星团加热的暖尘埃环境中,与WISE斑成协,靠近电离氢区候选体IRAS 17450-2759,因此我们认为该区域可能的C24辐射很可能与恒星形成活动相关。碳纳米管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呈现出强烈的光学跃迁,与星际弥散带载体应该具有的光学特性有所契合,研究碳纳米管将有助于对星际弥散带载体的证认。因此我们试图使用DDSCAT方法计算(5,0)碳纳米管的吸收截面。此种碳纳米管共有四个峰值吸收截面,其波长分别为:0.3 μm,0.5 μm,0.9 μm和2.9 μm。吸收截面的峰值波长会随着管长的增加而向红端移动。当管长达到23个碳原子时,在~2.9 μm处有一个非常强的峰,这一峰值会随着偶极子数目的增加而减小,同时,随着偶极子数目的增加,吸收截面的峰值波长会向蓝端移动。碳纳米管在~0.3和~0.9 μm处的特征吸收截面可能可用于计算星际碳纳米管的丰度上限。

魏钊[10](2019)在《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的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面临图形、动画、视频等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很多时候比语言能更清晰、直观和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复杂的概念。加工这些信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能力。具有较高空间能力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和处理复杂思想的心理表征,从而在STEM学科学习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为了突出空间能力在STEM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相关的教育和实践,美国专门成立了空间智能与学习中心,促进相关实践和研究的不断进步。同时,化学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学生在涉及空间信息的化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有必要深入研究化学空间能力及其相关测量与评价问题。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研究的意义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接着,为了明确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明确地界定了研究的核心概念“化学空间能力”;在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心理学中关于空间能力的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空间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述评;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了化学空间能力的理论基础。首先回顾了在科学史上化学空间概念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指明了化学空间能力的加工对象是微观层面的物质结构问题。其次介绍了科学教育领域的视觉化理论和化学教育领域的三重表征理论。指出化学空间能力本质上是微观表征能力的一部分。第二章是建构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化学空间问题的相关论述。然后,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SOLO分类理论、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理论,以及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儿童空间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成4个水平,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涉及的化学知识、几何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内容。最后,为了检验建构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邀请大学的化学教育学者、高中化学教研员、高中化学教师和化学竞赛教练等4类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研究。结合专家的咨询意见,修订和优化了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开发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首先介绍了经典测量理论和Rasch模型等相关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然后在测量理论的指导下,编制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接下来对测评工具进行了两轮的质量检验,并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后,检验结果显示测评工具的质量达到了进行大样本测试的要求。第四章是运用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工具实施大样本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的数据表明,首先,研究者所建构的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其次,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再次,经过训练以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没有显着性的差异,但是,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学校层次的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有显着性的差异。第五章是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首先认为研究的理论创新是建构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开发了较高质量的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并通过大样本的测试发现: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呈正态分布等实证研究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命题,提出了策略方面的建议。最后,结过反思发现,本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还不够多元、研究方法过少和定量研究水平不高等不足,这也指明了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来自宇宙的金刚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来自宇宙的金刚石(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下含氢卤族化合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压物理学简介
    1.2 计算材料学
    1.3 高压下物质丰富的相变
        1.3.1 氨的高压相变
        1.3.2 氯化氢的高压相变
        1.3.3 碘化氢的高压相变
        1.3.4 卤化铵的高压相变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各章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压技术与理论基础
    2.1 金刚石对顶砧装置及原理
        2.1.1 压机的种类
        2.1.2 压砧的种类
        2.1.3 垫片的种类
        2.1.4 传压介质
        2.1.5 压力标定
    2.2 同步辐射XRD技术
    2.3 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实验
        2.3.1 布里渊散射原理简介
        2.3.2 电加热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装置
        2.3.3 系统中压力、温度的测量与校正
    2.4 高压样品的封装及单晶的生长
    2.5 理论基础
        2.5.1 绝热近似
        2.5.2 Hartree-Fock近似
        2.5.3 密度泛函理论
        2.5.4 Hohenberg-Kohn定理
        2.5.5 Kohn-Sham方程
        2.5.6 交换关联泛函
    2.6 计算方法
        2.6.1 晶体结构预测
        2.6.2 赝势的选择
        2.6.3 晶格动力学
        2.6.4 结构的力学稳定性判据
        2.6.5 光学性质
第三章 氯化氢的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电加热氯化氢的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
        3.2.1 实验方法
        3.2.2 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下卤化铵NH_4X(X= I、Cl)的理论研究
    4.1 卤化铵的研究背景
    4.2 NH_4I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2.1 计算方法和细节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4.3 NH_4Cl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3.1 计算方法和细节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扫描金刚石氮-空位色心显微镜的研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性材料成像方法
        1.1.1 克尔显微镜
        1.1.2 电子显微镜
        1.1.3 中子散射
        1.1.4 X射线显微镜
        1.1.5 扫描探针显微镜
    1.2 本章小结与论文结构
第2章 金刚石NV色心
    2.1 金刚石
    2.2 NV色心的形成
    2.3 NV色心的电子结构
    2.4 NV色心的性质
        2.4.1 光学性质
        2.4.2 自旋性质
    2.5 NV色心弛豫过程
        2.5.1 纵向弛豫时间
        2.5.2 横向弛豫时间
    2.6 空间定位
        2.6.1 利用梯度磁场量子调控超分辨
        2.6.2 利用硅针尖定位NV色心
    2.7 NV-N耦合
    2.8 NV测磁学
第3章 扫描NV探针显微镜
    3.1 原子力显微镜
    3.2 基于QTF的AFM
        3.2.1 用于形貌成像
        3.2.2 用于磁场成像
        3.2.3 线路图
    3.3 光探测磁共振ODMR
        3.3.1 共聚焦光路
        3.3.2 微波
        3.3.3 外磁场
    3.4 扫描NV显微镜
        3.4.1 工作模式
        3.4.2 调平分析
        3.4.3 机械稳定性
    3.5 扫描NV显微镜磁成像方法
        3.5.1 采样方法
        3.5.2 扫描方法
        3.5.3 空间分辨率
        3.5.4 NV-样品距离的定位
        3.5.5 技术难点
    3.6 金刚石探针
        3.6.1 金刚石纳米柱
        3.6.2 金刚石探针基片
        3.6.3 石英音叉
        3.6.4 金刚石探针的装配及测试
        3.6.5 金刚石探针进一步处理
第4章 单细胞铁蛋白纳米磁成像
    4.1 背景
    4.2 实验原理
    4.3 单细胞内铁蛋白的纳米磁成像
        4.3.1 细胞样品的制备
        4.3.2 实验设备
        4.3.3 NV磁成像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联合成像
        4.3.4 铁蛋白簇的高分辨磁成像
    4.4 数据分析
        4.4.1 重构磁场强度
        4.4.2 分辨率分析
    4.5 结论与展望
        4.5.1 结论
        4.5.2 展望
第5章 电场调控磁斯格明子动力学
    5.1 斯格明子
        5.1.1 背景
        5.1.2 分类
        5.1.3 产生机制
        5.1.4 调控
        5.1.5 扫描NV显微镜研究斯格明子
    5.2 实验
        5.2.1 材料体系以及研究方法
        5.2.2 观察斯格明子的产生
        5.2.3 单个斯格明子的高分辨磁成像
        5.2.4 斯格明子的跳变
        5.2.5 斯格明子随外磁场精细演化
        5.2.6 电场调控形变
        5.2.7 电场调控产生
    5.3 展望
第6章 展望与总结
    6.1 自旋-质量相互作用的探索
        6.1.1 背景
        6.1.2 实验
    6.2 低温扫描NV显微镜
    6.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NV-~(14)N体系
    A.1 理论计算
    A.2 Hz精度测量
附录B 重构磁场矢量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激光等离子环境下氘氘聚变反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强超短激光与核天体物理
    1.2 超强超短激光的发展和应用
        1.2.1 激光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激光加速机制
        1.2.3 激光诱导核反应
    1.3 基于激光等离子体环境的核天体物理研究
        1.3.1 研究现状
    1.4 基于超强超短激光的其他核物理研究
        1.4.1 核激发
        1.4.2 聚变-裂变反应
        1.4.3 新型强激光驱动中子源
        1.4.4 激光康普顿伽玛源
    1.5 论文结构和内容提要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手段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天体物理反应率
        2.1.2 伽莫夫窗口
        2.1.3 电子屏蔽效应
        2.1.4 原初核合成
        2.1.5 重要的核聚变反应
    2.2 激光等离子体实验离子诊断
        2.2.1 离子记录介质
        2.2.2 CR-39探测器
        2.2.3 汤姆逊谱仪
        2.2.4 碳化硅探测器
    2.3 激光等离子体实验中子测量
        2.3.1 闪烁体探测器
        2.3.2 飞行时间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的研究
    3.1 CR-39辐照损伤特性
    3.2 CR-39带电粒子刻度实验
        3.2.1 带电粒子辐照CR-39
        3.2.2 径迹数据分析
    3.3 CR-39核径迹研究
        3.3.1 体蚀刻速率
        3.3.2 质子径迹刻度
        3.3.3 α粒子径迹刻度
        3.3.4 碳离子径迹刻度
        3.3.5 粒子径迹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化硅探测器在激光离子体加速中的研究与应用
    4.1 4H-SiC探测器
    4.2 激光离子加速实验设置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质子和碳离子飞行时间谱
        4.3.2 SiC测量飞行时间信号
        4.3.3 飞行时间信号解谱
    4.4 汤姆逊谱仪结合金刚石探测器设计
        4.4.1 工作原理
        4.4.2 设计参数
        4.4.3 设计优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环境下氘氘聚变反应
    5.1 激光诱导氘氘聚变反应方程式
    5.2 激光诱导氘氘聚变实验设置
        5.2.1 实验装置
        5.2.2 射程过滤探测器
        5.2.3 飞行时间法测量中子
    5.3 实验结果讨论
        5.3.1 DD质子和D3He质子产物的确定
        5.3.2 DD中子和DT中子产物的确定
        5.3.3 其他聚变反应产物
        5.3.4 其他探测器测量结果
        5.3.5 在天体核反应研究和聚变物理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汤姆逊谱仪结合金刚石探测器公式推导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的动力学拓扑量子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结构
第2章 金刚石NV色心体系
    2.1 金刚石NV色心体系的性质
        2.1.1 对称性匹配的波函数基矢
        2.1.2 电子间库伦相互作用
        2.1.3 自旋轨道相互作用
        2.1.4 自旋自旋相互作用
        2.1.5 电场、应力和应变
        2.1.6 磁场和超精细耦合
        2.1.7 光激发下的动力学过程
    2.2 低温光探测磁共振实验平台
        2.2.1 低温部分
        2.2.2 光学部分
        2.2.3 电子学部分
        2.2.4 软件部分
    2.3 金刚石NV色心实验技术
        2.3.1 激发态能级的电场调控
        2.3.2 电荷态的读出和调控
        2.3.3 电子自旋态的Singleshot读出
第3章 动力学拓扑相分类
    3.1 能带拓扑的表征
    3.2 淬火动力学
    3.3 动力学拓扑表征
第4章 二维陈绝缘体中的动力学体面对应关系
    4.1 研究背景
    4.2 用NV体系模拟二维陈绝缘体模型
        4.2.1 二维量子反常霍尔模型
        4.2.2 NV体系和两能带模型的对应
    4.3 动力学体面对应关系的实验观测
        4.3.1 探测能带反转面
        4.3.2 沿σ_z方向淬火观测QAH模型中的动力学体面对应关系
        4.3.3 沿σ_x方向淬火观测QAH模型中的动力学体面对应关系
        4.3.4 高陈数下的动力学体面对应关系
    4.4 退相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三维手性拓扑绝缘体的量子模拟
    5.1 研究背景
        5.1.1 三维手性拓扑绝缘体
    5.2 用NV体系模拟三维手性拓扑绝缘体模型
        5.2.1 淬火后动力学
        5.2.2 深淬火和浅淬火
        5.2.3 自旋极化的读出及其时间平均
    5.3 动力学体面对应关系的实验观测
        5.3.1 能带反转面的动力学探测
        5.3.2 衍生动力学自旋极化场的探测
        5.3.3 通过动力学体面对应关系表征拓扑相
        5.3.4 三维手性拓扑相的对称保护
    5.4 拓扑荷的实验观测
        5.4.1 拓扑荷的动力学探测
        5.4.2 衍生动力学拓扑转变
    5.5 退相干对结果的影响
    5.6 小结
第6章 朝向多比特量子模拟
    6.1 弱耦合核自旋探测
    6.2 核自旋辅助的Singleshot读出
    6.3 基于自旋电荷转化的Singleshot读出
    6.4 小结和展望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近代思潮与民国易学历程
        一、晚清易学: 合会中西之新探索
        二、民国初年: 易学边缘化
        三、二十年代: 研究新气象
        四、三十年代: 一时之显学
        五、四十年代: 困顿中坚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一、民国易学的通论研究
        二、民国易学的专人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固守朴学易传统: 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
    第一节 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
        一、家学传承与生平着述
        二、孟氏易辑佚考证
        三、孟氏易家法评说
    第二节 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
        一、研《易》历程与易学观
        二、易说与易象: 治焦氏易之理路
        三、尚氏易学之评价与反思
    第三节 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
        一、虞氏易例概述
        二、张惠言虞氏消息系统
        三、质疑与服膺: 徐昂对张惠言之态度
        四、反思徐昂对虞氏易之梳理
第二章 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
    第一节 刘师培与新易学的先声
        一、生平与易着
        二、新尝试: 分科视野与新学学风
        三、旧传统: 经学的知识与方法
        四、致用关切与性格缺陷
    第二节 杭辛斋包罗万有的易学面貌
        一、生平与易着、版本
        二、统括平议传统易学
        三、涵摄融通古今学术
        四、平议涵摄之标准
        五、“大象数”与“大易学”
    第三节 杭辛斋易学的精神、影响与得失
        一、易道: 杭氏易的终极根据
        二、易教: 杭氏易的致用关切
        三、近代易学第一家: 杭氏易的影响与成就
        四、因革之间: 杭氏易的性质与反思
第三章 据新学重估经书: 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
    第一节 哲学的研究进路
        一、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
        二、胡适的范式开创——“求道”转向“求真”
        三、贴近“普遍(欧洲)的哲学”
        四、《周易》古经有无哲学?
    第二节 史学研究的新进路
        一、“以史治《易》”传统的两个层次
        二、近代“以《易》为史”新论的两种类型——兼论“六经皆史”说的嬗变
        三、古史辨派易学研究述评
        四、反思《周易》时代背景研究之混乱
        五、驳胡朴安《易》为古史说
    第三节 文字学与科学的研究进路
第四章 返经学以开新见: 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
    第一节 熊十力易学思想研究
        一、熊十力易学思想之变迁
        二、《周易》所证之体用哲学
        三、体用视域下的经学观
        四、体用视域下的历代易学评论
        五、熊十力易学的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马一浮易学思想研究
        一、生平歧说与治学、讲学
        二、六艺与易教
        三、研《易》方法与易学观点
        四、“三易”与性理哲学
        五、试论马一浮的学术特色
余论
    第一节 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
        一、由《易学讨论集》谈起
        二、五重维度观个性差异
        三、融合创新之共性潮流
    第二节 《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
        一、经学时代的易学价值
        二、对经学现代价值之质疑
        三、对易学现代价值之申说
    第三节 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
        一、经学易范式的瓦解
        二、新易学范式的争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高压下典型镧系金属超氢化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导电性研究简述
    1.2 金属氢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1.3 富氢化合物的研究意义
    1.4 镧系金属氢化物的研究意义
    1.5 论文各章内容介绍
第二章 原位高温高压实验技术
    2.1 高压物理科学及实验技术发展
    2.2 金刚石对顶砧装置
        2.2.1 金刚石对顶砧(DAC)装置原理
        2.2.2 DAC装置的种类
        2.2.3 金刚石压砧与托块
        2.2.4 封垫材料
        2.2.5 传压介质
        2.2.6 压力标定
    2.3 原位高温高压实验技术
        2.3.1 激光加热技术
        2.3.2 原位高压Raman光谱技术
        2.3.3 同步辐射XRD技术
        2.3.4 原位高压电学测量
    2.4 理论模拟
        2.4.1 密度泛函理论
        2.4.2 结构预测方法
        2.4.3 超导电性的计算
第三章 高压下镨超氢化物的超导性质探究
    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预测与稳定性
        3.3.2 合成Fm(?)m-PrH_3和P4/nmm-PrH_(3-δ)
        3.3.3 合成超氢化物Fm(?)3m-PrH_9和P6_3/nmm-PrH_9
        3.3.4 F(?)3m-PrH_9和P6_3/mmc-PrH_9的超导性质
        3.3.5 Pr-H体系的磁性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下反铁磁性钕氢化物的合成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预测与稳定性
        4.3.2 I4/mmm-NdH_4和C2/c-NdH_7的实验合成
        4.3.3 超氢化物P63/mmc-NdH9的合成
        4.3.4 P63/mmc-NdH9的电阻
        4.3.5 钕氢化物的磁性
        4.3.6 钕氢化物中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压下强磁性铕氢化合物的合成
    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5.2 研究方法
    5.3 初步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历

(7)第一性原理计算矿物间K,Ca以及N同位素平衡分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概述
        1.1.1 同位素及丰度
        1.1.2 同位素效应及分馏
        1.1.3 同位素组成的表达
        1.1.4 R,α,δ以及△之间的关系
        1.1.5 小结
    1.2 K同位素地球化学简介
        1.2.1 早期(2016年以前)K同位素研究
        1.2.2 K同位素测量精度的提高
        1.2.3 高温K同位素行为
        1.2.4 低温K同位素行为
        1.2.5 理论预测K同位素分馏系数
    1.3 Ca同位素地球化学简介
        1.3.1 Ca同位素历史
        1.3.2 Ca同位素在高温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中的应用
        1.3.3 Ca同位素低温下应用
    1.4 N同位素地球化学简介
        1.4.1 N在矿物中的一般形式
        1.4.2 全球N循环
        1.4.3 水岩相互作用与部分熔融
        1.4.4 小结
第2章 理论方法
    2.1 密度泛函理论
        2.1.1 Hohenberg-Kohn理论
        2.1.2 Kohn-Sham方程
        2.1.3 交换关联能
        2.1.4 赝势
        2.1.5 Quantum ESPRESSO
    2.2 理论计算同位素分馏
第3章 含K矿物间K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
    3.1 背景介绍
    3.2 计算方法
    3.3 碱性长石系中K同位素浓度效应
        3.3.1 计算结果
        3.3.2 意义讨论
    3.4 常见含K矿物间K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
        3.4.1 计算结果
        3.4.2 意义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石榴子石中的钙同位素及其对熔体凝结过程中钙同位素的影响
    4.1 背景介绍
    4.2 计算细节
        4.2.1 第一性原理计算与10~3lnβ
        4.2.2 初始晶体结构
    4.3 结果
        4.3.1 晶体结构优化结果以及Ca-O键长
        4.3.2 Ca同位素平衡分馏
    4.4 意义讨论
        4.4.1 两种不同的浓度效应
        4.4.2 自然样品中的Ca同位素分馏应用
        4.4.3 岩浆凝结过程中Ca同位素行为
    4.5 小结
第5章 矿物中的N同位素
    5.1 背景介绍
    5.2 计算细节
    5.3 结果
        5.3.1 优化晶体结构以及平均键长
        5.3.2 晶格振动频率以及计算不确定度
        5.3.3 简约配分函数
    5.4 意义讨论
        5.4.1 N的浓度以及键长效应
        5.4.2 自然界样品的δ~(15)N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一、相关文献资料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难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难点
第一章 修建灵塔的背景概述——信仰与权威树立的必要性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的历史背景探析
        一、五世达赖喇嘛的圆寂
        二、格鲁派面临的内忧外患与灵塔的正式修建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地的选择
        一、选择布达拉宫为灵塔建造地的原因分析
        二、五世达赖灵塔所处的具体位置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的相关时间问题
        一、灵塔开工时间再确认
        二、修建灵塔所耗费的时间
第二章 灵塔的源流及理论依据——从佛塔到灵塔的功能转换
    第一节 印度窣堵波到藏传佛教灵塔的演变史
        一、“窣堵波”的产生
        二、灵塔的形成
        三、肉身灵塔的出现
    第二节 灵塔蕴含的佛教教义思想
        一、以灵魂观和转世观为思想基础
        二、以曼荼罗形制为蓝本
        三、宇宙构成原素的体现
第三章 五世达赖灵塔建造工程——多民族多工种的协调参与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相关传统工种概述
        一、金属类工匠
        二、土木类工匠
        三、布艺类工匠
    第二节 参与修建五世达赖灵塔的工匠及其民族身份
        一、尼泊尔与西藏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二、内地与西藏的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三、蒙古与西藏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第三节 建造五世达赖灵塔的组织系统
        一、建造五世达赖灵塔的工匠等级
        二、几个主要工种的工匠等级
        三、其他工匠的等级及差役组织情况
    第四节 灵塔建造的募捐筹资
        一、捐赠者身份的多样性
        二、捐赠区域的多样性
        三、捐赠物资类型的多样性
        四、物资的投入规划和官方接受捐赠物资的方式
    第五节 参与修建五世达赖灵塔工匠的待遇
        一、修建灵塔工匠的待遇种类
        二、生活补贴的具体发放模式
        三、工钱的具体发放模式
        四、服饰补贴
第四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材质与装饰——珍宝与技艺的完美结合
    第一节 灵塔材质的演变与发展
        一、早期灵塔材质及其演变
        二、藏传佛教灵塔材质的演变及特点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材质与装饰概述
        一、五世达赖灵塔材质选择的理论依据
        二、五世达赖灵塔装饰中相关珠饰的传统概述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具体使用的材质和装饰
        一、灵塔材质和装饰的主要来源
        二、灵塔每个部位具体使用的材质和装饰
第五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装藏及其特点——象征与神秘的符号系统
    第一节 灵塔装藏的起源以及延续中的变革
        一、佛教装藏的起源
        二、装藏物的变异
    第二节 藏传佛教灵塔装藏
        一、佛经中有关装藏的论述
        二、藏传佛教灵塔装藏的具体步骤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装藏及其内容
    第四节 五世达赖灵塔装藏的重要因素与特点
        一、时间因素
        二、方位朝向因素
        三、装藏物的特点
        四、装藏目的
第六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开光——赋予加持力的特殊仪式
    第一节 开光的含义概述
        一、关于开光的文献依据
        二、藏传佛教中的开光叙述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开光仪式
        一、开光的预备阶段
        二、开光的正式仪式
        三、开光仪式的结尾
    第三节 开光仪式的特点分析
        一、开光仪式是多种密宗仪轨的复合体
        二、开光的观想、道具等特点
第七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意义与功能——神圣与世俗的集合体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政治意义
        一、布达拉宫具有的历史文化优势
        二、利用布达拉宫的历史地位去建构格鲁派的政教权威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具备的几个象征意义
        一、宗教意义的象征
        二、多元民族技艺的象征
        三、民族交流与团结的象征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膜拜功能
        一、基于三宝集合而形成的殊胜膜拜
        二、基于起塔转塔功德的膜拜
        三、基于观世音信仰的膜拜
结语
附录一 各地重要藏传佛教灵塔
附录二 藏传佛教善逝八塔
附录三 论文相关词汇藏汉对照表
附录四 十七世纪以后蒙古各部汗王世袭表
附录五 布达拉宫中珍藏的有关修建宫殿的壁画图集
参考文献
致谢

(9)星际空间中的碳尘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星际尘埃与气体的发现
    1.2 尘埃简介
    1.3 探测手段
    1.4 星际碳尘埃及其重要性
    1.5 本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星际碳尘埃与天文观测
    2.1 星际消光
        2.1.1 尘埃的吸收、散射和消光
        2.1.2 选择消光与一般消光
        2.1.3 洛伦兹模型
        2.1.4 星际消光与R_v
        2.1.5 星际消光与尘埃成分
        2.1.6 2175 A消光驼峰
        2.1.7 星际消光与尘埃尺寸
    2.2 星际偏振
        2.2.1 非球状粒子的光学性质
        2.2.2 偏振观测
        2.2.3 偏振与尘粒排列
        2.2.4 星际偏振与尘埃尺寸
    2.3 星际弥散带与碳尘埃
        2.3.1 星际弥散带
        2.3.2 星际消光与星际弥散带的相关性分析
        2.3.3 远紫外消光与星际弥散带的相关性分析
    2.4 3.4μm红外吸收与星际碳尘埃
    2.5 星际红外辐射与碳尘埃
        2.5.1 大尺寸颗粒的平衡温度
        2.5.2 星际尘埃的随机加热和温度涨落
        2.5.3 星际红外辐射的载体
        2.5.4 UIR辐射谱带与PAHs
        2.5.5 中红外辐射与星际纳米金刚石
        2.5.6 21μm和30μm尘埃特征的载体
        2.5.7 红外辐射的理论分析及与尘埃的关系(红外辐射的微观图像)
    2.6 小结
第3章 尘埃模型
    3.1 核-幔模型
    3.2 多孔尘埃模型
    3.3 硅酸盐-石墨-PAHs模型
        3.3.1 尘粒组成
        3.3.2 硅酸盐尘粒的光学特性
        3.3.3 碳质尘粒的光学特性
        3.3.4 星际辐射场
        3.3.5 大尺寸粒子的平衡温度与极小尺寸尘粒的随机加热
        3.3.6 尘粒的尺寸分布
        3.3.7 PAH的电离
        3.3.8 模拟红外光谱
        3.3.9 模型和观测的辐射谱
        3.3.10 纳米硅酸盐粒子与PAH粒子
    3.4 尘埃模型检验
    3.5 小结
第4章 星际空间中的石墨烯
    4.1 星际空间中的石墨烯与富勒烯
    4.2 富勒烯和石墨烯的形成
        4.2.1 氢化无定形碳的光化学过程
        4.2.2 PAH分子的光化学过程
    4.3 星际石墨烯的丰度
        4.3.1 星际石墨烯的介电函数
        4.3.2 石墨烯的吸收截面
        4.3.3 星际石墨烯的消光曲线
        4.3.4 星际石墨烯的红外辐射及丰度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SgrB2中可能的石墨烯红外辐射
    5.1 背景介绍
    5.2 数据获取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grB2中可能探测到的C_(24)红外光谱
        5.3.2 C_(24)辐射与恒星形成活动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星际空间中的碳纳米管
    6.1 碳纳米管与其他星际碳物质的相关性
    6.2 碳纳米管的光谱特性
        6.2.1 碳纳米管的吸收截面
        6.2.2 碳纳米管的红外辐射特征
    6.3 星际空间中的碳纳米管
    6.4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空间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二、STEM领域中的空间能力
        三、化学空间能力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心理学对空间能力的研究
        二、化学学习中的空间能力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化学空间能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化学空间问题的科学哲学基础
        一、化学空间概念及其演变过程
        二、原子论分子学说的演变过程
        三、化学键理论的发展:从路易斯到鲍林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中的视觉化
        一、视觉化的概念
        二、视觉化的作用
        三、学生的“元视觉化能力”
    第三节 化学教育中的三重表征
        一、化学表征
        二、三重表征理论视角下的化学教学
第二章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的建构
    第一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节 评价标准的初步建构
        一、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的德尔菲法研究
        一、德尔菲法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第四节 评价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第三章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测评工具开发的教育测量理论基础
    第二节 测评工具的开发路线
    第三节 测评工具的项目设计
        一、测评工具的编制
        二、测评工具的质量检验及改进
第四章 大样本测评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的实施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
    第二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的研究结果
        一、测评数据的总体统计
        二、测评数据的微观分析
        三、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四、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五、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六、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第五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理论创新
        二、实证贡献
        三、实践策略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对象需要扩大
        二、研究方法需要丰富
        三、研究水平需要提高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的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初选)
    附录三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第一轮)
    附录四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第二轮)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四、来自宇宙的金刚石(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下含氢卤族化合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鲁梦雅. 吉林大学, 2021(01)
  • [2]扫描金刚石氮-空位色心显微镜的研制及其应用[D]. 郭茂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激光等离子环境下氘氘聚变反应实验研究[D]. 张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4]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的动力学拓扑量子模拟[D]. 季文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D]. 秦洁. 山东大学, 2020(09)
  • [6]高压下典型镧系金属超氢化物的研究[D]. 周迪. 吉林大学, 2020(08)
  • [7]第一性原理计算矿物间K,Ca以及N同位素平衡分馏[D]. 李永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D]. 达瓦拉措.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9]星际空间中的碳尘埃[D]. 陈秀慧. 湘潭大学, 2019(12)
  • [10]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D]. 魏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来自宇宙的钻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