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锡矿调研联谊 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强管理

会昌锡矿调研联谊 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强管理

一、会昌锡矿调动职工积极性、强化管理的调研与联想(论文文献综述)

任瑛[1](2021)在《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幼儿心理学与幼教模式的不断发展,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前的幼儿园建筑设计是否满足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这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师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指导此论文研究的核心思想。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每天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学习基本技能和感知这个充满惊奇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意味着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的设计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建筑功能设计,还需要营造出适宜的室内活动空间环境,满足现阶段学前教育理念下教学活动的需求,以此满足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当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健康而全面的成长,而目前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并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本论文通过对现有幼儿园进行调研,发现并总结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旨在探究基于游戏化教学下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策略。本文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接着定义相关概念及界定研究范围,进而阐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有关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研究背景进行分析,即对游戏的发展、幼儿园游戏内容对于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的影响及幼儿心理特征与行为发展进行分析,以此探究与幼儿游戏行为特征相适应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方法;第三部分,在对现阶段幼儿园建筑空间模式总结基础上,选取西安地区的部分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并且指出现阶段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的普遍问题;第四部分,对国内外相关的幼儿园建筑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游戏化教学下的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探寻出可以借鉴的适应现阶段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思路与对策;第五部分,从满足幼儿心理、行为特征需求为出发点,探究适宜于幼儿健康成长的游戏化教学模式下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论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同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论文不足之处。本论文对游戏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以儿童心理需求及行为特征为出发点,对游戏化教学下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探索出符合现在幼教模式的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思路,解决幼儿园建筑发展的共性问题。形成一个真正的“寓教于乐”的游戏空间环境,为后续的幼儿园建筑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王兴杨[2](2020)在《T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对一家公司而言,面临的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多方面的,但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公司只有全面做好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工作,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如此大环境下,一个现代化公司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先进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及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障公司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T公司是一家传统的煤矸石热电厂。在节能降耗要求日益严格,新能源发电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T公司面临严峻的战略转型压力。公司现已确立了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展节能降耗工程,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两大战略规划。未来保障这两大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公司急需大量人才支撑。虽然公司已建立起一套员工培训体系,并运行多年。但是近年来,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已明显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如何优化当前培训体系,更高效的培养公司急需的人才,正成为T公司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T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培训相关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员工访谈、问卷调查、历史数据分析和头脑风暴等研究方法,对如何优化T公司当前的员工培训体系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结合历史数据、问卷和访谈结果,对T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和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当前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背后的原因。然后,本文立足T公司实际情况,对其员工培训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具体地,本文对培训的整个流程,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活动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进行了针对性优化设计。其中,在培训活动组织实施环节对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形式选择作了重点优化,并着重讨论了引入在线培训的重要性。另外,本文还从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对如何保障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作了具体设计。

张倩[3](2020)在《基于互动设计理念的亲子玩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电子产品带来学习、娱乐、交友便捷与高效的同时也促使了儿童获取知识途径的改变,由现实状况下对纸质信息的获取转化为在虚拟状况下对数字网络的认知。同时由于社会压力增加,个体家庭亲子互动呈现低频化,电子媒介成为安抚儿童的必备产品,虚拟网络呈现出的科技色彩不断吸引着大众群体,同时也使得儿童更依赖和沉迷于其中,形成儿童现实状况下人际交往的屏障,缺失探索真实世界的动力,且呈现出过于自我以及不合群的心理倾向。心智健康是儿童心理、思维、人格、能力多维度发展的基础前提,多元化的亲子教育环境、良性的亲子关系、对等性的亲子互动模式对儿童心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面对社会环境改变与信息时代线上冲击的多重影响,保障儿童虚拟网络认知与现实认知平衡,改善亲子关系、缓解儿童对外界沟通的抵触情绪正是我们需要探讨以及关注的关键问题。文中引入互动设计理念与亲子玩具进行融合性设计,通过强调人与人以及人与产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改善亲子玩具互动模式,注重亲子互动对等性,增加亲子间互动行为的有效性,并以满足双方需求、体验作为研究切入点,对现有亲子玩具产品进行整理分析,探讨互动设计在亲子玩具中的应用方法与价值,从而总结出玩具设计策略,以便指导设计实践。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一,根据互动设计、亲子相关理论,重新定义亲子玩具。针对亲子玩具现状、互动类型及模式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亲子互动玩具对儿童身心综合性成长的内在影响机制。第二,通过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互动行为进行分析,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家庭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样本家庭进行定位分析,充分挖掘亲子双方互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目标需求,并结合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认知智力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设计痛点。第三,提出亲子互动玩具多重应用价值,并从社会环境、产品设计、用户三维度视角进一步探讨文中所提观点的可行性,依此总结出提升互动性的设计策略以及要素,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中,指导设计实践,实现改善儿童自我封闭现象,突破儿童社交屏障,提升亲子情感体验、家庭关系的研究目标。

侯健[4](20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先进典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总结的成功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先进典型教育工作,树立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形象,在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激励广大人民的革命信心斗志和生产建设热情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感召和引领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全面的视角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进行考察研究,不仅是对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探寻和现实坚守,有助于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整体认识,而且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章,首先论述了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相关概念,重点阐述了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指导下审视先进典型样教育,全面理解整个教育过程的要素、目标和规律,是我们探索先进典型教育的重要理论路径。列宁在领导苏维埃革命实践中高度重视榜样和榜样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榜样示范教育,并通过宣传具有卓越才能和社会贡献的人,将无产阶级反对战争、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传播给社会群众。毛泽东重视典型教育,强调共产党员要发挥模范作用,并树立了大量的先进典型,为党的先进典型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伦理范畴内的人格塑造外,也推崇身教示范的作用,提出正人先正己的思想。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的基本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是艰辛曲折的,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始终坚持与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构建马克思经典作家革命模范形象,在工人运动和军队政治工作中强调先锋带头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具有示范作用的革命根据地、培育苏区干部的良好作风,并在社会动员和长征过程中树立先进典型;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劳模运动和革命英雄主义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开展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高树勋运动等。在将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融入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强烈革命精神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第四章,重点归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通过广泛搜集、深入调研、竞赛评比、民主评选等方式挖掘先进典型;借助权威评价认可、领导撰文题词、表彰奖励大会、追悼纪念仪式等手段确立先进典型;从党员、军队、群众三个层面奖励先进典型,以及依托活动形式、报道形式、艺术形式、符号形式等多方面、多角度推广先进典型。第五章,集中梳理和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成效和意义。主要成效包括:改善根据地社会风尚、促进根据地生产建设、提升部队战斗力、改进党的工作方式;主要意义包括:实现政治动员、推动政权建设、丰富先进文化、树立精神坐标。第六章,集中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的经验和启示。党的先进典型教育历史经验集中体现为: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运用先进典型教育的根本前提;紧密围绕革命形势是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的本质要求;普遍典型与重点典型相结合是强化先进典型教育的有效手段;注重融于具体活动是推动先进典型教育的关键载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对新时代先进典型教育活动的启示体现为:注重党的建设,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说服力;注重时代特征,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凝聚力;注重多元选树,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引领力;注重规模活动,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感染力。每个时代的先进典型都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虽然所呈现出来的闪光点各不相同,但其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内核却是相同的和相通的,揭示并反映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开展先进典型教育、树立英雄模范始终被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尊重和继承革命文化传统,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经验并加以改革创新,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先进典型赋予新时代的特征和内涵,不断挖掘和整理蕴含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品质,以树立更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时代楷模,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持续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张倩[5](2018)在《资源型城市复兴中城市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 ——以广元市旺苍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资源型城市复兴为背景,探讨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方法策略,研究文化空间属性,调查文化空间保护更新需求,得到如下保护更新规划过程:1.基础研究:总结资源型城市空间及文化的现有研究,掌握多数资源型城市分散布局的特征及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得出产业转型、规划引导、生态修复、文化挖掘四条转型路径。分析资源型城市复兴的文化基础,总结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的分级及三种主要模式,树立以文化规划作为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手法。2.实地调研:对所研究的城市——广元市旺苍县进行全方位基础资料搜集,梳理城市空间变迁过程,调查城市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统计县域文化资源以确认发展优势、对城区文化空间进行全盘调查,落实其物质空间的具体存在,选取典型空间进行空间属性调查和空间问题总结。3.需求分析:根据调研阶段的工作,对旺苍县文化空间按照“人、场所、活动”三个构成要素进行需求分析,对使用群体进行主观需求定量分析,对场所进行物质空间层面的客观需求定性分析,对活动进行文化空间非物质层面的客观需求定性分析,三者结合空间属性问题、城市发展目标,得出后续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策略的制定依据。4.规划设计:根据文化规划的相关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保护更新的目标、框架及具体内容,以空间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制定保护更新的对策方法。具体包括:(1)立足资源型城市全域整合文化资源,规划并保护文化线路,联动地区发展城市优势资源;(2)立足城区梳理城市文化结构,并融入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优化用地布局,对资源型城市空间进行结构重构、调整城区旧工业用地、开发边缘区生态资源;(3)立足空间节点对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进行分类保护与更新,对工业型文化空间创新利用,对历史文化空间进行文脉保护,修复生态文化空间景观环境;(4)加强非物质文化活动及其空间载体的保护更新,丰富活动类型,拓展活动空间形式。

何治民[6](2018)在《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文中认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扶贫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其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扶贫攻坚举措从原来的“吃大锅饭”转向“精准到户”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S村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扶贫举措,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如开展“异地产业扶贫”,在外村租地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在村内发展黄桃和冬桃的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引入S村山泉水产业等。通过3年多的扶贫攻坚,S村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S村的扶贫举措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同时在基层落实过程中的一些扶贫措施,值得认真讨论。从总体上来看,S村在这一阶段的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然而,虽然S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如何将脱贫成效持续下去,在接下来的扶贫实践和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可持续性,将是学者们和扶贫工作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S村的脱贫工作,主要聚焦于贫困个体,扶贫的措施针对的是贫困户。要实现整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贫困群体的整体角度,分析出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以便针对致贫主因,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而致贫主因,往往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长期的政策效应积累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并结合当代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并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相反地,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当地经济处于很高的水平。对比当代的贫困现状,不难发现,造成当地由富转贫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桐油、油茶、生漆、杉木等众多林产品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知识,能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本地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时期,当地就处于富裕状态,而一旦优势资源被闲置或者被人为干预不允许利用,就会落到贫困的地步。因此,要想实现S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的资源,变得至关重要。S村是我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既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往往和S村一样,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源的闲置,才造成当地的贫困。因此,通过对S村的扶贫实践进行反思,能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的制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王梦昭[7](2017)在《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对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呼吁不断,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提升了大众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培养的出口,又遭遇了大学生从学涯进入职涯发展的种种障碍,由此,大学教育的作用遭到质疑。本论文由七个章节组成,基本思路是:找出问题,试图在宏观理论指导下,整合、扬弃历史资源,展开大学教学新方法的尝试;建立一个宏微结合、历史现实沟通、跨越中外的良性结构,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方法与技能,来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使之得到妥善解决。第一章是立论与综述。立论部分,首先提出问题,目前的大学教学问题严重,从宏观层面说,有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和更为尖锐与直截的“钱理群之忧”。微观层面而言,存在着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怎么教、如何学;大学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如何才能恪守教学职能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还具有国际性特点,成为全球大学教育的危机,需要积极稳妥应对;然后,确定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综述部分分析评述相关文献,依次对“大学职能概念”、“大学职能内涵”、“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三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与评述,得出以往研究的两个缺失,即缺失理论框架的构建,缺失中国大学的历史追溯与反思,因而列为本文重点研讨的重点。第二章是理论辨析。首先是“职能”和“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深入考察与概念确定,以及本文研究理论依据的确定。其次,探索大学教学职能的新结构。雅斯贝尔斯认为,“专业训练”(Fachschulung)“研究”(Forschung)和“教化”(Bildung)三大理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理想。可是,“专业训练”(教学)“研究”(科研)一直为人们重视,并与雅氏遗漏的“社会服务”构成了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化”(Bildung)这一理念却被忽视而失落了。本文以“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理论为指导,得出了大学教学“三职能一理念”的新结构:“教化”的理念在上,下面是三大职能的支撑;理念引领职能,职能支撑理念,形成一个上下交流、左右互通的有机结构。同时,对超越雅斯贝尔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教学资源充实理论构架内涵,作了初步设想。第三章是历史追溯。探讨中国的大学教学,不仅需要具有国际共识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对本土的大学教育历史做认真考察,对传统进行扬弃,弃其糟粕,扬其精华,这也是以往的研究所忽视的。本文按媒介形式的演变,分口语传播、抄本传播、雕版印刷传播、机器印刷传播和音像传播五个阶段,考察我国古往今来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履行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媒介革命与大学发展关联密切,对大学教学冲击猛烈,并对大学教学呈现几何级增速的影响。网络媒介时代的大学教学问题,是这个历史走势的必然延伸,因而速度会更急迫,强度也会更激烈。第四章是熔铸与构建。以第二章的理论结构为构架,充实以第三章古代大学教学的优质资源,对中外哲人前贤的思想进行扬弃,批判继承他们的思想,弘扬有益成分,摒弃其不良因素,纳入到“三职能一理念”体系中。进而对“德”的义涵作了深入的探究,与古代的“明德”传统、雅斯贝尔斯的“教化”理念相结合。以“以德统学”为统领,渗透到“转技为道”、“转知为智”和“转教为导”三个方面;又以这三个方面作为“以德统学”的支撑,形成一个良性结构,用以阐述当代大学教师的教学职能的具体内涵。以图实现“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第五章是现实考察。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具有网络媒介时代特色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前几章的阐发,我们感到,必须寻求在“教化”理念指引下,与科研、社会服务互为联系的方法手段。本文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糅合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特点,对翻转教学等教学手法进行了考察。当然,这些新方法是一种尝试,尚不成熟与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另外,相比科研与社会服务,教学原本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因而它的传统性、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翻转教学等方法,和“对话式”教学法一脉相承,自有传承,是媒介革命时期的转型;另一方面,即便翻转教学等新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法。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提炼本文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1、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德、才、力”,关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出色地履行教学职能,复兴大学的生命力,增强大学的魅力;2、探究“教化”理念的引领作用,确立大学教师职能新构架、充实新内涵;3、探求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教学的新模式等。其次,本章还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回答的是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必然与理想标准。通过追溯中国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历史传承,吸收优秀文化遗产;探索经典教育理念中,大学教师理想教学职能;思考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与育人理念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发展的应然之道。

贺三宝[8](2014)在《江右商帮兴衰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帮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特定时期而出现的商人群体。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商帮的研究日渐增多,然而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江右商帮,对此系统研究者甚少,这与江右商帮明清时期的广泛影响极不相符,因此本文以江右商帮(现代称为新赣商)为研究对象,探讨江右商帮兴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有利于对江右商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合理的评价,对于今天重振赣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第一部分导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国外对商帮研究的学者很少,主要是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学者,分析中国宗教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以加藤繁为代表的日本学界从探讨中国行会入手,分析中国商人组织的发展及影响,国内则有傅衣凌、余英时等学者探讨了中国宗教伦理与商业精神的关系,以张海鹏、张海赢、范金民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研究了中国商帮的缘起、发展、特点以及十大商帮的比较,以章文焕、方志远为代表的江西学者,研究了江右商帮的发展历程、社会构成、经营方式、资金来源、兴衰原因、商人精神以及商帮会馆等等。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商帮的渊源和兴起。江右商帮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经济现象,必须全面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本文探讨了中国商帮的起源,认为唐宋时期的纲是商帮的雏形,再从唐宋时期的纲、行,明清时期的商帮,到清末民初的商会,论述了中国商帮的发展历程。本文论述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十大商帮的特点,并从经商观念、商品生产、交通条件、商业政策、支付手段、地缘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中国商帮兴起的背景,以对江右商帮的发展历程有全局的了解。第三部分分析江右商帮历史演进过程。提出了江右商帮缘起并非明代,应该早于明代,因为在唐宋时期江西是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纲”和“行”较为盛行。本文阐述江右商帮在湖广、西南、南直、两广、北京、海外等不同地域,以及茶帮、瓷帮、药帮等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江右商帮的商人构成、资金来源和经营形式,探讨了商帮议所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分布和功能,寻找江右商帮典型人物特点和行商特色,并对江右商帮与晋商、徽商进行了异同的比较,从而找寻江右商帮自身独有的特点。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关键部分,着重分析江右商帮兴衰表征、原因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江右商帮兴盛时期主要体现在商业从业人数多、万寿宫(江西会馆)多、税关商镇墟市多,其兴盛的外部原因有:生产力发展为江右商发展提供了前提,商税政策刺激了江右商发展,人口流动促进了商业的流通,交通优势有利于商业的繁荣,资源丰富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条件,手工技术优势增强了江右商的竞争力;内部原因主要是:一是文化基因影响,以科举文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净明道教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农商文化为代表的地域和生产文化,三种文化交互融合和渗透,使江右商帮具有多元文化精神,二是精神内核,江右商帮能够在明初迅速发展,还在于其本身具有超越“随阳雁”的精神,即“相机而动”的候鸟精神、“飞遍天下”的闯荡精神、“人形雁阵”的抱团精神、“雏雁反哺”的回馈精神,江右商帮精神特征的形成对江右商帮兴盛有着深入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江右商帮兴盛对江西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凸显了江西在全国的重要经济地位、促进就业、促进粮食生产和输出、加速集镇化、推动慈善等公共事业、促进人口流动、促进社会人文发展、影响国家政治等。江右商帮进入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进入衰落期,表现在大批江右商人破产或弃商返农以及传统手工业经济衰败。分析衰败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封建经济没落是导致江右商人没落的根源,交通和经济格局变化动摇了江右商人发展的基础,连年战乱和灾患阻碍了江右商人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削弱了江右商人的竞争力。探究衰败的内部原因,则从地理文化论入手,认为与江南丘陵有关,归根于江右商人的“丘陵现象”:收而不放,多而不高,平而不奇,散而不强。江右商帮衰落对江西经济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如产业衰退、商业资本萎缩、白银大量外流、银行钱庄倒闭、进出口差异扩大、人民生活贫困、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为证明其影响的维度和深度,本文以江西为例,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具体分析评估江右商帮衰落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江右商帮不仅对江西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江右商人活跃的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五部分研究了从江右商帮到新赣商的嬗变。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从组织形式、组织目标、组织制度以及自主权等方面,分析了江右商帮到新赣商的嬗变过程中的自组织现象。江右商帮形成之前,商人之间缺少默契的规则,难以形成协调有序的结构。于是出于多个个体自身利益保护的需要,自动自发地结成商人团体,以组织的形式保护个体利益,维护共同秩序。这种由小变大、日渐抱团的商人组织,有着较为明显的自组织特征,甚至部分还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下,也有被组织的特性,但不管是哪种,其发展规律是从无序走上有序,从低级有序走上高级有序。第六部分提出了新浙商是新赣商学习的标杆。当前中国新商帮中,浙商是特别出众的商人群体,在2005-2014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中,新浙商是新赣商人数的7-15倍,在全国也是领先,因而新浙商应成为新赣商学习的标杆。新浙商经过三代半传承,形成了四大地域板块,凝练了新“四千”精神的精神内核,即“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本文探讨了新浙商商海弄潮的优势,新赣商应从八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具有创富“冒险”基因,二是市场触角较为敏锐,三是注重体制创新能力提升,四是融资和资本运作理念先进,五是有序竞争和抱团合作意识较强,六是品牌创造意识超前,七是善于应变沟通和发现人才,八是善于从“草根”到“儒商”转变。第七部分分析了新赣商发展的机遇及对策。目前新赣商具备了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初见成效、“长江经济带”规划箭在弦上、国家和地方促进企业发展政策频出等外部机遇,以及江西省已有较好的战略布局、思想和制度创新有一定基础、江西省已有较好的企业发展基础和平台、企业有了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等内部机遇,说明新赣商处于良好的发展时期,应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然后,提出充分发挥新赣商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对策:从政府角度,完善新赣商发展的政策环境;从社会角度,营造新赣商发展的社会环境;从企业角度,提升新赣商的整体实力;从商帮角度,加强新赣商的战略合作;从法律角度,保护新赣商的合法权益;从资本角度,鼓励对新赣商金融创新和扶持;从科技角度,提供新赣商发展的强动力。本文依据大量翔实的资料,运用考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手段,并力图采用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地理文化学等跨学科的一些理论,采用范式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期对江右商帮的发展和嬗变,以及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作出合理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江右商帮研究虽然人少,但是有些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有所创新和突破:一是对于江右商帮衰落的原因,本文从地理文化学观点入手,认为是“丘陵现象”所致:收而不放,多而不高,平而不奇,散而不强;二是本文从经济学的自组织理论角度,分析了江右商帮到新赣商的嬗变过程,论证了其符合自组织的特征;三是根据江右商帮的特点,提出了科举文化、净明伦理、农商文化融合的文化基因,以及江右商帮具有与众不同的“随阳雁”精神,是其兴盛的内部动因;四是以江西为例,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江右商帮对地域经济社会影响的维度和深度;五是借鉴江右商帮经验来探讨发展新赣商的对策,提出建立网上开发区、聚合网上赣商的观点,乃国内外首创。

于钦明[9](2014)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如何有效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提升公民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新课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施教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结构要素等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力度和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国内外各地域之间、各行业之间和各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也极大地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由长期的战争环境转入和平环境,这是个最大的不同。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方法要想“管用”,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从满足人精神世界的知、情、意心理需要的角度,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使“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接受度和教育效果,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大业服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为中心,分别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特征、思想基础、时代要求、建构视阈、内容体系、程序机制以及实践应用等问题,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思想来源、新时期的要求,具体的方法结构、过程、内容体系、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问题做出解答。具体来说,本文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时代要求和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四个层次逐渐展开阐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实践的历史梳理是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体现人“知、情、意”心理活动的“疏”和体现人的思想意识要求的“导”为双维视阈,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通过启发思维、疏通心理、引导思想,从而帮助人们澄清思想困惑、排解心理压力,提高思想认识,实现自我教育而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虽始终未被系统研究,但历史上不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实践。本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期梳理、考察和挖掘,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认为这是笔丰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和思想道德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确立和选择也应该注意时代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也对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确立和选择应该有更加广阔的视阈,注重方法的多元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和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类型及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包括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和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并对每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以及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内容进行的建构,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表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形成了层次分明、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并呈现综合发展趋势的方法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认识性和交流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过程及运行机制也应该体现一定的交流性要求。本文主张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分为内涵结构、过程要素结构和逻辑结构。在对相关的结构要素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条件、运行过程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力求把“知、情、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行”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唤醒情感、启发思维、引导需求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最后,本文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对策,提出了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预防教育和反复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实践途径,探讨了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情境创设的有效手段,从而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独特作用。总之,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诠释和构建,需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针对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形成有层次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体系。唯其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接受度和教育效果,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大业服务。

胡军华[10](2014)在《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妇女解放,突起异军。”在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中,社会革命运动的历次成功不仅依靠妇女巨大人力资源的广泛支持,而且妇女运动也是历次社会革命运动的特性、意义和成功程度的重要表征、衡量尺度。十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并用于指导苏维埃革命实践,在特定时代发挥了特定作用,已经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中央苏区”为时空,以“妇女解放运动”为切入点,以毛泽东诗词名句为脉络,以妇女解放运动的“异军”“实际怎样”以及“正道”“应当怎样”的问题为经线,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探讨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愿景、路径、动员机制、巾帼人物、价值作用与现实启示等系列问题,并对镶嵌其间或隐或显的史实进行了梳理挖掘,对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解释框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空间。本文首先追寻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梳理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愿景,认为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阶级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问题紧密相联系;第二,论文归纳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路径,即解决经济权、唱好婚姻曲、扩大教育面、提升参政度、构建组织网等五维路径,诠释了路径选择的逻辑关系,展示了以中共领导、苏维埃政权主导下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所取得的显着成绩,反映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的程度,也同时彰显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力度;第三,论文从妇女动员方式、动员模式等方面解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机制,赏析了客家山歌动员方式的“六全”特色,提出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以土地革命为内容的经济动员、以政治参与为目标的政治动员、以阶级思想灌输为方法的文化动员、以群众路线为途径的组织动员和以诉苦、控诉为形式的情感动员的“互利共生型”动员模式;第四,论文考察了中央苏区60位巾帼群英的丰功伟绩、个性特征,归纳了巾帼群英的核心价值:心怀对国家、对社会、对自我的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大义凛然、坚定信念、追求解放的牺牲精神,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第五,论文剖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客家妇女参与心态表征,具体表现为游移不定的观望心态、应景迎合的投机心态、憧憬未来的乐观心态、讴歌胜利的狂热心态、面对挫折的变异心态等;探讨了心态嬗变的意蕴指向,指出人性的本能反应是其内在本质,性格两重性特征是其外在体现,强大的动员功力是其直接推手,从而讴歌了客家妇女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第六,论文评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也对农村妇女解放之道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思考,构思了研究展望。本文认为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有益探索,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有机构成。论文探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视域中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独特性、局限性、规律性、根本性与当代价值性,说明了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过程曲折性、复杂性,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成果创新性、科学理论感召性、精神形态价值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性阶级性、人性可塑性立场,客观分析了这个时期中共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扬弃,就能厘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谋“化”之基、求“化”之途、达“化”之效和成“化”之境,进一步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建设。

二、会昌锡矿调动职工积极性、强化管理的调研与联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昌锡矿调动职工积极性、强化管理的调研与联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专业背景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2.1 幼儿园
        1.2.2 游戏的定义
        1.2.3 游戏化教学
        1.2.4 室内活动空间
        1.2.5 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 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室内活动空间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幼儿游戏理论
        2.1.1 幼儿游戏的发生
        2.1.2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内容
    2.2 幼儿发展与室内活动空间关系研究
        2.2.1 幼儿认知发展的需求
        2.2.2 幼儿情绪发展的需求
        2.2.3 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需求
        2.2.4 幼儿个性发展的需求
        2.2.5 幼儿的身体机能发展的需求
        2.2.6 幼儿对健康环境的需求
        2.2.7 幼儿行为与室内活动空间环境
    2.3 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要素
        2.3.1 幼儿游戏方式
        2.3.2 幼儿园室内游戏活动空间类型
    2.4 小结
3 现阶段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3.1 现阶段幼儿园建筑空间模式
        3.1.1 分散式
        3.1.2 集中式
        3.1.3 混合式
    3.2 实例调研部分
        3.2.1 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3.2.2 实例调研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
        3.2.3 问卷调查部分
    3.3 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问题总结
        3.3.1 室内专属活动空间的问题
        3.3.2 室内兼用活动空间的问题
    3.4 对于传统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的思考
    3.5 小结
4 国内外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案例分析及比较
    4.1 国内外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4.2 国内外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比较
    4.3 国内外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案例的借鉴
        4.3.1 打破传统单元模式
        4.3.2 设计符合幼儿心理特征
        4.3.3 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
        4.3.4 功能性家具的应用
    4.4 小结
5 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5.1 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目标和原则
        5.1.1 设计目标
        5.1.2 设计原则
    5.2 幼儿园室内专属活动空间设计
        5.2.1 活动空间的模糊渗透设计
        5.2.2 活动空间的灵活多变设计
        5.2.3 创造层次丰富的活动空间
        5.2.4 活动空间功能复合化设计
        5.2.5 活动空间游戏化设计
    5.3 幼儿园室内兼用活动空间设计
        5.3.1 合理置入游戏空间
        5.3.2 活动空间界面的多样化设计
        5.3.3 活动空间可玩性设计
    5.4 其他建议
        5.4.1 衣帽间、卫生间游戏化设计
        5.4.2 幼儿园家具游戏化设计
        5.4.3 幼儿园材料的运用
        5.4.4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附录
致谢

(2)T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培训的相关概念
    2.2 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
    2.3 员工培训体系构成
        2.3.1 培训需求分析
        2.3.2 培训计划
        2.3.3 培训师资
        2.3.4 培训效果评估
        2.3.5 培训制度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3章 T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T公司概况
    3.2 T公司发展规划
    3.3 T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3.3.1 员工人数层级分布情况
        3.3.2 员工年龄结构
        3.3.3 员工人数学历分布情况
    3.4 T公司培训现状
        3.4.1 T公司培训体系制度文件现状
        3.4.2 T公司培训历史数据分析
        3.4.3 T公司培训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3.4.4 T公司培训现状访谈调查结果
    3.5 T公司培训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4章 T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优化设计
    4.1 T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优化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4.1.1 T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优化设计的目的
        4.1.2 T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优化设计的原则
    4.2 T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设计方案
        4.2.1 培训需求分析优化
        4.2.2 培训计划制定优化
        4.2.3 培训活动实施优化
        4.2.4 培训师资管理优化
        4.2.5 培训效果评估优化
第5章 T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保障措施
    5.1 公司决策层支持保障
    5.2 培训制度保障
    5.3 组织机构保障
    5.4 培训经费保障
    5.5 培训文化建设与培训效果转化激励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互动设计理念的亲子玩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课题研究框架
        1.3.2 课题研究方法
    1.4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互动设计理念与亲子互动玩具
    2.1 互动设计理念概述
        2.1.1 互动设计定义
        2.1.2 互动设计理念的发展与应用
        2.1.3 人与物与环境的关系
    2.2 互动类型与模式
        2.2.1 互动类型分析
        2.2.2 互动模式分析
    2.3 亲子互动玩具概述
        2.3.1 亲子互动玩具定义
        2.3.2 亲子互动玩具分类
    2.4 互动设计理念与亲子玩具设计结合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亲子互动玩具用户群体分析与现状需求调研
    3.1 用户群体年龄阶段性互动分析
        3.1.1 0-1.5 岁婴儿期互动分析
        3.1.2 1.5-3 岁儿童期互动分析
        3.1.3 3-6 岁学龄初期儿童互动分析
        3.1.4 6-12 岁学龄期儿童互动分析
    3.2 亲子互动玩具用户群体现状及需求调研
        3.2.1 调研内容
        3.2.2 调研方法及流程
        3.2.3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归纳分析
    3.3 学龄前儿童生理分析
    3.4 学龄前儿童心理分析
    3.5 学龄前儿童认知智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亲子互动玩具设计应用可行性分析与策略要素
    4.1 亲子互动玩具应用价值分析
        4.1.1 市场价值
        4.1.2 社会价值
        4.1.3 情感价值
    4.2 亲子互动玩具可行性分析
        4.2.1 社会环境视角分析
        4.2.2 产品设计视角分析
        4.2.3 用户视角分析
    4.3 亲子互动玩具互动维度设计策略
        4.3.1 改变互动向度
        4.3.2 提升互动频度
        4.3.3 推进互动深度
        4.3.4 拓展互动广度
    4.4 亲子互动玩具设计要素
        4.4.1 玩具功能设计
        4.4.2 玩具色彩设计
        4.4.3 玩具形态设计
        4.4.4 玩具材料设计
        4.4.5 玩具安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亲子互动玩具设计实践
    5.1 设计定位
        5.1.1 目标人群定位
        5.1.2 目标设计定位
    5.2 设计方案分析与选择
        5.2.1 方案设计
        5.2.2 设计方案深入
        5.2.3 设计方案选择
        5.2.4 亲子互动玩具应用说明
    5.3 成果展示
        5.3.1 3D模型方案及细节展示
        5.3.2 模型配色方案展示
        5.3.3 效果图展示
        5.3.4 模型尺寸展示
    5.4 游戏规则
    5.5 亲子玩具互动设计反思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亲子家庭情况调研表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及其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的和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典型教育
        2.1.2 先进典型教育
        2.1.3 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
    2.2 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先进典型教育思想
        2.2.2 列宁的先进典型教育思想
        2.2.3 毛泽东的先进典型教育思想
        2.2.4 中国传统文化先进典型教育思想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基本历程
    3.1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先进典型教育活动
        3.1.1 构建马克思经典作家模范形象
        3.1.2 在工人运动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
        3.1.3 军队政治工作中探索骨干带头作用
    3.2 土地革命时期的先进典型教育活动
        3.2.1 建立具有示范作用的革命根据地
        3.2.2 苏维埃政府干部的良好作风
        3.2.3 根据地社会动员中的模范塑造
        3.2.4 长征时期红军将士的典型塑造
    3.3 抗日战争时期的先进典型教育活动
        3.3.1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3.3.2 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劳模运动
        3.3.3 革命英雄主义活动
    3.4 解放战争时期的先进典型教育活动
        3.4.1 提升战斗意志中发挥先进典型作用
        3.4.2 增强部队团结中发挥先进典型作用
        3.4.3 整党运动中发挥先进典型作用
第4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基本内容
    4.1 挖掘先进典型
        4.1.1 广泛搜集
        4.1.2 深入调研
        4.1.3 竞赛评比
        4.1.4 民主选举
    4.2 确立先进典型
        4.2.1 权威评价认可
        4.2.2 领导撰文题词
        4.2.3 表彰奖励大会
        4.2.4 追悼纪念仪式
    4.3 奖励先进典型
        4.3.1 党员表彰
        4.3.2 军队表彰
        4.3.3 群众奖励
    4.4 推广先进典型
        4.4.1 活动形式
        4.4.2 报道形式
        4.4.3 艺术形式
        4.4.4 符号形式
第5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典型教育的成效和意义
    5.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主要成效
        5.1.1 改善根据地社会风尚
        5.1.2 促进根据地生产建设
        5.1.3 提升部队战斗力
        5.1.4 改进党的工作方式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重要意义
        5.2.1 实现政治动员
        5.2.2 推动政权建设
        5.2.3 丰富先进文化
        5.2.4 树立精神坐标
第6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典型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典型教育的经验
        6.1.1 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运用先进典型教育的根本前提
        6.1.2 紧密围绕革命形势是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的本质要求
        6.1.3 普遍与重点相结合是强化先进典型教育的有效手段
        6.1.4 注重融于具体活动是推动先进典型教育的关键载体
    6.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典型教育的启示
        6.2.1 注重党的建设,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说服力
        6.2.2 注重时代特征,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凝聚力
        6.2.3 注重多元选树,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引领力
        6.2.4 注重规模活动,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感染力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资源型城市复兴中城市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 ——以广元市旺苍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文化复兴是资源型城市复兴的有效措施
        1.1.2 资源型城市复兴依托城市文化空间建设
        1.1.3 “城市双修”提出新要求
        1.1.4 旺苍县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
    1.2 研究范围、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1.3.1 资源型城市
        1.3.2 城市文化空间
        1.3.3 文化规划
        1.3.4 城市更新、城市复兴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空间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2.1 现状研究综述
        2.1.1 国内研究综述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2 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分类与特征
        2.2.1 集中团块型
        2.2.2 连片带状型
        2.2.3 双城结构型
        2.2.4 一城多镇型
        2.2.5 多中心组团型
    2.3 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及空间问题
        2.3.1 城市缺乏统一规划,二元结构明显
        2.3.2 城市结构布局分散,空间活力不济
        2.3.3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功能恶化
        2.3.4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公共物品不足
    2.4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及适用条件
        2.4.1 产业转型路径
        2.4.2 规划引导路径
        2.4.3 生态修复路径
        2.4.4 文化挖掘路径
        2.4.5 各转型路径的适用条件
    2.5 旺苍县文化挖掘转型路径的适应特征
        2.5.1 工业文化历史悠久
        2.5.2 传统文脉保存完整
        2.5.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2.5.4 区域竞争优势明显
    2.6 小结
第三章 旺苍县资源型城市特征及文化空间调研
    3.1 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分级与主要模式
        3.1.1 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分级
        3.1.2 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的三种模式
    3.2 旺苍县资源型城市特征分析
        3.2.1 旺苍县矿产资源特征
        3.2.2 旺苍县城市主体构成特征
        3.2.3 旺苍县城市空间分布特征
    3.3 旺苍县域:文化资源统计与分析
        3.3.1 县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
        3.3.2 旺苍县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分析
    3.4 旺苍城区:文化空间调查与确定
        3.4.1 旺苍县城区空间发展脉络梳理
        3.4.2 问卷及访谈的基本情况
        3.4.3 文化空间归类整理
    3.5 旺苍县城区典型文化空间分析
        3.5.1 旺苍县典型文化空间调查设计
        3.5.2 典型文化空间属性分析
    3.6 文化空间调查的问题总结
        3.6.1 历史型文化空间活力不济
        3.6.2 工业型文化空间闲置废弃
        3.6.3 生态型文化空间环境破败
    3.7 小结
第四章 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需求分析
    4.1 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构成三要素
        4.1.1 人:文化空间的需求主体
        4.1.2 活动:文化事件的结构节点
        4.1.3 场所:文化空间的结构节点
    4.2 人——使用群体的主观需求分析
        4.2.1 文化认同度
        4.2.2 精神文化需求
        4.2.3 空间使用需求
    4.3 场所——文化空间物质层面的客观需求分析
        4.3.1 文化空间完整性保护
        4.3.2 文化空间原真性传承
        4.3.3 文化空间系统性构建
        4.3.4 文化空间活态化更新
    4.4 活动——文化空间非物质层面的客观需求分析
        4.4.1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活动
        4.4.2 建立文化活动的社会支撑
        4.4.3 制定文化活动的政策支持
    4.5 小结
第五章 资源型城市复兴中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策略——以广元市旺苍县为例
    5.1 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内容
        5.1.1 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保护更新的理论基础
        5.1.2 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保护更新的目标
        5.1.3 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保护更新的框架
        5.1.4 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保护更新具体内容
    5.2 市域/县域:文化资源整合
        5.2.1 整合绘制全域文化资源
        5.2.2 全域文化线路的保护
        5.2.3 跨地区发展城市优势资源
    5.3 城区:文化结构梳理,用地布局优化
        5.3.1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梳理
        5.3.2 融入现有城市规划体系
        5.3.3 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
        5.3.4 资源型城市旧工业用地调整
        5.3.5 资源型城市边缘区生态资源开发
    5.4 节点:资源型城市文化空间分类保护与更新
        5.4.1 工业文化空间的创新利用
        5.4.2 传统历史空间的文脉保护
        5.4.3 生态文化空间的景观修复
    5.5 非物质文化活动及空间载体保护更新
        5.5.1 丰富文化活动类型
        5.5.2 拓展文化活动空间形式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
        三、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
        四、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五、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的研究
        六、文章中“关键词”的界定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S村概况
        一、花垣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二、S村概况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
        一、富饶的资源
        二、贫困的经济
第三章 S村的贫困对象识别
    第一节 贫困对象识别问题
        一、贫困对象识别标准
        二、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
        三、贫困对象瞄准偏差
        四、贫困对象瞄准偏差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S村贫困对象识别与社会争议
        一、“光棍”SLJ与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二、低保对象识别的瞄准偏差
第四章 S村的民族生境与产业扶贫策略
    第一节 S村土地“稀缺”与“飞地”扶贫
        一、S村的土地“稀缺”
        二、异地扶贫的理论依据
        三、S村“飞地”扶贫的实施
    第二节 “飞地”扶贫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二、企业在扶贫中的作用
        三、扶贫对象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三节 S村的在地扶贫产业
        一、S山泉水项目
        二、“11.3”工程和“418”项目
        三、S村蔬菜产业
第五章 S村的习俗特点与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第一节 S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S村乡村旅游资源
        二、S村的乡村旅游开发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苗族传统习俗
        一、S村苗族传统习俗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习俗的缓慢调适
    第三节 S村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一、S村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扶贫成效
        二、S村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六章 S村传统生计的生态原理
    第一节 传统生计方式的实质
    第二节 传统养蜂业的复兴与脱贫成效
        一、孤儿LXL
        二、LXL的养蜂脱贫之路
    第三节 S村林副产业与生态扶贫问题
        一、S村林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二、S村桐油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三、S村油茶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第七章 S村的生态脱贫之路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源流
        二、文化生态与贫困问题
    第二节 S村的可持续脱贫
        一、生态环境是可持续脱贫的根基
        二、民族文化是可持续脱贫的工具
        三、历史记忆是提高可持续脱贫的路径选择的指南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网络文献类
    五、外文文献类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六盘山区等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
    附录2: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分县名单
    附录3:生态扶贫工作方案
    附录4:湖南省贫困退出验收细则
    附录5:湖南关于推进立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录6: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附录7: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录8:S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7)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研究缘起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大学职能”概念的研究综述
        二、“大学职能”内涵的研究综述
        三、“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综述
        四、“大学职能”研究的缺失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质性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一、探索“媒介史观”下的教学职能发展脉络
        二、探究“教化”理念的引领作用
        三、探寻我国古代“明德”传统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界说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职能
        二、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第二节 、研究的依据
        一、洪堡的教育理念与大学职能观
        二、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
        三、伊里奇的社会批判及教育理念
        四、麦克卢汉的媒介史观
    第三节 、当代大学教师职能的内涵
        一、“第四职能”探讨的启示
        二、“教化”理念的失落与复归
        三、当代大学教师职能体系的构成
    第四节 、当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内涵
第三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口语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一、口语传播时代教育概况
        二、口语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二节 、抄本传播时代的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官学时期
        二、私学时期
        三、太学时期
        四、国子学时期
    第三节 、雕版印刷时代的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理学兴盛时期
        二、书院崛起时期
    第四节 、机器印刷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机器印刷时代大学教育概况
        二、机器印刷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五节 、音像传播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广播教育发展概况
        二、电视教育发展概况
        三、音像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六节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历史演变的反思
        一、政统道统职能的演变
        二、教育对象的演变
        三、教师才能要求的演变
        四、教师教学职能的演变
第四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审视
    第一节 、以德统学
    第二节 、转技为道
    第三节 、转知为智
    第四节 、转教为导
    第五节 、媒介革命与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第五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叙事案例研究
    第一节 H大学的教师访谈背景
        一、研究场域、研究参与者
        二、研究反思
        三、参与者的话
    第二节 、育人目标定位与再塑
        一、课程内容的引导者:触类旁通、推己及人
        二、课程评价的组织者:交往与对话
        三、教师的教学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节 、网络媒介时代的赋予
        一、翻转教学工作室:功夫在课外
        二、网络思政工作室:线上与线下的辨析
        三、网络平台与网络学习:教学助力
        四、教师的教学发展:向内与向外的需求
    第四节 、终身学习行动的延续
        一、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学生的生涯导师
        二、教师的内在生命价值:奉献中自有收获
        三、教师的教学反思:促进自我研究
    第五节 、指向卓越的自我修养
        一、教书育人:平凡中蕴藏的朴素追求
        二、躬亲共守:我的人生导师
        三、走向卓越:教师的职业追求
    第六节 、总结
        一、教师眼中的职业角色
        二、教师眼中的职业环境
        三、教师眼中的职业素养
        四、网络媒介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改进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采访样本转录情况
附录三 、T6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四 、T12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五 、T14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六 、T13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七 、T4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八 、T16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九、范德堡大学教师服务中心 Center For Teacher 在线学习目录
附录十 、大学教师素养的词频分析
附录十一、课程基础评教反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江右商帮兴衰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对象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相关概念界定和本文的研究对象
        1.1.3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创新之处和不足
2 中国商帮的渊源和兴起
    2.1 中国商帮的起源
        2.1.1 商人的由来和地位变迁
        2.1.2 中国商帮的起源
    2.2 明清时期的中国十大商帮
        2.2.1 山西商帮
        2.2.2 徽州商帮
        2.2.3 江右商帮
        2.2.4 龙游商帮
        2.2.5 陕西商帮
        2.2.6 山东商帮
        2.2.7 宁波商帮
        2.2.8 洞庭商帮
        2.2.9 福建商帮
        2.2.10 广东商帮
    2.3 明代地域商帮兴盛的背景
        2.3.1 社会观念由“轻商”逐渐变为接受
        2.3.2 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为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3.3 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商业流通
        2.3.4 政策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商帮形成
        2.3.5 支付手段白银货币化推动了商品大规模流通
        2.3.6 地缘关系成为商帮形成的重要联系纽带
3 江右商帮历史演进
    3.1 江右商帮的发展情况
        3.1.1 江右商帮的起与兴
        3.1.2 江右商帮在不同地域的发展情况
        3.1.3 江右商帮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
    3.2 江右商帮商人构成、资金来源、经营方式
        3.2.1 商人来源
        3.2.2 资金来源
        3.2.3 经营方式
    3.3 江右商帮议所万寿宫
        3.3.1 万寿宫的演变
        3.3.2 万寿宫的分布
        3.3.3 万寿宫的商业功能
    3.4 江右商帮典型人物
        3.4.1 杰出江右商的特点
        3.4.2 杰出江右商的行商特色
    3.5 江右商帮与晋商、徽商商帮的比较
        3.5.1 江右商帮与晋商、徽商商帮的同
        3.5.2 江右商帮与晋商、徽商商帮的异
4 江右商帮兴衰原因及对江西、西南经济社会的影响
    4.1 江右商帮兴盛的表征、原因及对江西经济社会影响
        4.1.1 江右商帮兴盛的表征
        4.1.2 江右商帮兴盛的原因
        4.1.3 江右商帮兴盛对江西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
    4.2 江右商帮衰落的表征、原因及对江西经济社会影响
        4.2.1 江右商帮衰败的表征
        4.2.2 江右商帮衰落的原因
        4.2.3 江右商帮衰落对江西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
        4.2.4 江右商帮衰落对江西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江右商帮对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4.3.1 促进了西南地区人口增长
        4.3.2 促进少数民族发展
        4.3.3 促进当地经济开发
        4.3.4 促进文化交融
5 从江右商帮到新赣商的嬗变——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
    5.1 自组织理论
        5.1.1 自组织理论构成
        5.1.2 自组织系统的特点
    5.2 江右商帮的自组织现象
        5.2.1 江右商帮组织形式的嬗变
        5.2.2 江右商帮组织目标的嬗变
        5.2.3 江右商帮组织行为规则的嬗变
        5.2.4 江西商人的自主发展与组织的自主发展
6 新赣商学习的标杆:新浙商
    6.1 浙商总体情况
        6.1.1 浙商发展阶段
        6.1.2 浙商精神的内核
    6.2 新浙商商海弄潮_的优势
        6.2.1 具有创富“冒险”基因
        6.2.2 市场触角较为敏锐
        6.2.3 注重体制创新能力提升
        6.2.4 融资和资本运作理念先进
        6.2.5 有序竞争和抱团合作意识较强
        6.2.6 品牌创造意识超前
        6.2.7 善于应变沟通和发现人才
        6.2.8 善于从“草根”到“儒商”转变
7 新赣商:走上复兴之路
    7.1 新赣商的发展机遇
        7.1.1 外部机遇
        7.1.2 内部机遇
    7.2 新赣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从政府角度,完善新赣商发展的政策环境
        7.2.2 从社会角度,营造新赣商发展的社会环境
        7.2.3 从企业角度,提升新赣商的整体实力
        7.2.4 从商帮角度,加强新赣商的战略合作
        7.2.5 从法律角度,保护新赣商的合法权益
        7.2.6 从资本角度,鼓励对新赣商金融创新和扶持
        7.2.7 从科技角度,提供新赣商发展的强动力
        7.2.8 从教育角度,强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
附录二:江西赣商联合总会章程
附表1:江西省进出口货值表
附表2:江西省转口进口及直接进口货物总值比较表
附表3:江西省转口出口及直接出口货物总值比较表
附表4:江西豆输出数量及指数表
附表5:江西米输出数量及指数表
附表6:江西人口数量表
附表7:九江海关历年关税收入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论文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评述
    1.3 论文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思路与基本框架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理论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
        2.1.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界定
        2.1.2 心理疏导方法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阐释
    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依据及地位
        2.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依据
        2.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地位
    2.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理论渊源
        2.3.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
        2.3.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
        2.3.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借鉴了西方心理学的科学理论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探析
    3.1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积淀
        3.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乐以教化”
        3.1.2 中国传统医学的“心理疏导疗法”
        3.1.3 中国“寓教于文艺”的育人传统
    3.2 近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探索
        3.2.1 梁启超、蔡元培心理学思想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3.2.2 鲁迅、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3.2.3 陈鹤琴“活教育”教学思想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3.3 中国共产党建立及建国以后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
        3.3.1 建国以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
        3.3.2 建国以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3.4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当代启示
        3.4.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倡导“寓教于乐”
        3.4.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注重“因材施教”
        3.4.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肯定“主体自觉”
    3.5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局限
        3.5.1 重视“整体思维”抑制“个体意识”
        3.5.2 重视“师道尊严”忽略“人文关怀”
        3.5.3 重视“物式灌输”轻视“心理疏导”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4.1.1 全球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4.1.2 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要求
        4.1.3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发展的特点
    4.2 网络信息化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4.2.1 网络信息化时代特点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影响
        4.2.2 网络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新特点
        4.2.3 网络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4.3 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4.3.1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4.3.2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要求
        4.3.3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新特点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类型、特征及建构原则
    5.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建构原则
        5.1.1 主体性原则
        5.1.2 传承性原则
        5.1.3 创新性原则
        5.1.4 发展性原则
    5.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建构视阈及类型
        5.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建构视阈
        5.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基本类型
    5.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根本特征
        5.3.1 表现形式具有艺术性
        5.3.2 运用过程具有亲和性
        5.3.3 功能价值具有启迪性
        5.3.4 教育内容具有感染性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基本类型
    6.1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
        6.1.1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6.1.2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6.1.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
    6.2 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6.2.1 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6.2.2 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6.2.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6.3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6.3.1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6.3.2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6.3.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6.4 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
        6.4.1 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6.4.2 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6.4.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机制
    7.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
        7.1.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模式
        7.1.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条件
        7.1.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步骤
    7.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功能
        7.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7.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直接功能
        7.2.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间接功能
    7.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机制
        7.3.1 教育主体思想信息对象化传播的增益机制
        7.3.2 教育客体内化、接受过程的心理疏通机制
        7.3.3 教育环体及其对诸要素的筛选和整合机制
        7.3.4 心理疏导方法运行过程的反馈及调节机制
第8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
    8.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实践应用遵循的原则
        8.1.1 民主性原则
        8.1.2 启发性原则
        8.1.3 导向性原则
        8.1.4 实效性原则
    8.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途径
        8.2.1 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8.2.2 预防教育与反复教育相结合
        8.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8.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手段
        8.3.1 以创设情境为手段营造心理疏导的良好氛围
        8.3.2 以人际交往为手段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运动
        8.3.3 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妇女解放突异军: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始基问题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苏区”和“中央苏区”
        (二) 妇女、女性、女子
        (三) 客家妇女
        (四) 妇女解放运动及其相关概念
        (五) 运动与革命
        (六)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五、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六、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与特色
        (二) 本文局限
    七、几点说明
第一章 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与愿景
    第一节 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追寻
        一、潜在诱因:源自妇女长期受困“双重”压迫力
        二、直接原因:得益于中央苏区革命的张力
        三、思想源泉:受益于各种思潮的巨大影响力
    第二节 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与愿景梳理
        一、目标调适:前苏区时代中共妇女解放愿景及理论基础
        二、梦想构建:策略转型下中共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愿景
        三、践诺尝试:苏维埃共和国政权下的妇女解放运动愿景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路径展开
    第一节 解决经济权:妇女解放的要旨
        一、经济权利:妇女诸权的基础和保证
        二、中央苏区妇女经济权获得与保障
    第二节 唱好婚姻曲:妇女解放的主题
        一、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二、中央苏区婚姻制度的探索
    第三节 扩大教育面:妇女解放的基础
        一、教育开拓:“脱盲”妇女的塑造
        二、中央苏区多管齐下发展妇女教育
    第四节 提升参政度:妇女解放的衡量尺度
        一、妇女参政:妇女解放的反映程度
        二、中央苏区妇女参政的实践拓展
    第五节 构建组织网:妇女解放的有力支柱
        一、健全组织:妇女解放的重要依托
        二、中央苏区妇女组织的历史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唤起工农千百万: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动员机制分析
    第一节 多管齐下: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方式
        一、口头动员方式
        二、传媒动员方式
        三、文艺动员方式
    第二节 特色彰显: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客家山歌动员方式
        一、全员参与动员活动
        二、全员列为动员对象
        三、全区范围广泛动员
        四、全程持续动员
        五、全速创作动员
        六、全面应景动员
    第三节 互利共生型: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模式
        一、“互利共生型苏区妇女动员模式”的概念提出
        二、“互利共生型苏区妇女动员模式”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得失管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功效评价
        一、妇女动员的成效
        二、妇女动员的缺失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雄关漫道花枝俏: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巾帼群英考察
    第一节 身体印记:巾帼群英的整体肖像概述
        一、运动源起时的巾帼群英
        二、运动勃兴时的外来巾帼群英
        三、运动演变中的本地巾帼群英
    第二节 林树统观:巾帼群英的代表个案描述
        一、妇运领袖:李坚真
        二、扩红先进:刘英
        三、文宣明星:李伯钊
        四、支前标兵:李美群
    第三节 胶合与同构:巾帼群英的核心价值解读
        一、始终大义凛然、坚定信念、追求解放的牺牲精神
        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三、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地黄花分外香:客家妇女参与运动的心态嬗变
    第一节 倒海翻江卷巨澜:客家妇女参与运动的心态表征
        一、客家妇女游移不定的观望心态
        二、客家妇女应景迎合的投机心态
        三、客家妇女憧憬未来的乐观心态
        四、客家妇女讴歌胜利的狂热心态
        五、客家妇女面对挫折的变异心态
    第二节 谁主沉浮:客家妇女参与运动心态嬗变的意蕴指向
        一、人性的本能反应是妇女心态嬗变的内在本质
        二、性格两重性特征是妇女心态嬗变的外在体现
        三、强大的动员功力是妇女心态嬗变的直接推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人世难逢开口笑: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定位
        一、难以磨灭的历史地位
        二、公正公允的时代局限性
    第二节 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价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二、“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不是春光胜春光: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现实启示
        一、必须科学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必须激发妇女的主体意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合法权益
        三、必须强化妇女组织建设,培育农村健康文化,提升妇女动员效应
    本章小结
结语 又踏层峰望眼开: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研究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人间知己吾和汝

四、会昌锡矿调动职工积极性、强化管理的调研与联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 任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T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D]. 王兴杨. 山东大学, 2020(05)
  • [3]基于互动设计理念的亲子玩具设计研究[D]. 张倩.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研究[D]. 侯健. 吉林大学, 2019(02)
  • [5]资源型城市复兴中城市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 ——以广元市旺苍县为例[D]. 张倩.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6]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D]. 何治民. 吉首大学, 2018(02)
  • [7]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D]. 王梦昭.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8]江右商帮兴衰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研究[D]. 贺三宝. 武汉大学, 2014(06)
  • [9]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D]. 于钦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1)
  • [10]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D]. 胡军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会昌锡矿调研联谊 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强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