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清型禽霍乱病原菌对小鼠的交叉保护试验

不同血清型禽霍乱病原菌对小鼠的交叉保护试验

一、不同血清型禽霍乱病原对小白鼠的交互保护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秦翠丽[1](2008)在《豫西地区兔巴氏杆菌病病原特性与PCR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兔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兔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传播快、病程急、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常给养兔业造成巨大损失。该病病原血清型复杂,不同血清型之间交互免疫效果不理想,且在不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差异较大,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为了摸清豫西地区兔巴氏杆菌病的具体发生情况,并对该病做到早期快速诊断与有效预防,本研究主要从以下4方面进行了研究:1.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本研究对2003~2005年间来自豫西地区的疑似巴氏杆菌病兔进行剖检与病原分离,先后共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18株,分别编号为P1、P2……P18,其中P1、P2……P11来源于肉兔,P12、P13……P18来源于獭兔。血清琼脂平板上,18株分离菌的菌落所带的荧光有三类, Fo型荧光10株,Fg型荧光5株,中间型3株。药敏试验表明,18株分离菌一半以上对氟哌酸、庆大霉素、痢特灵3种常用抗菌药耐药;对强力霉素、环丙杀星的耐药菌株较少;多数菌株对先锋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中度敏感或高度敏感。毒力试验结果表明,18株分离菌中有10株(P,、P2、P5、P6、P8、P10、P11、P13、P15、P16)对仔兔的致死菌量在20cfu/只以下,毒力比较强,占分离株的55.6%。其中5株(P,、P2、P8、P1,、P16)分离菌的致死菌量在10cfu/只以下,为强毒。不同荧光型的菌株毒力不同,Fo型菌、Fg型菌对小白鼠与仔兔的毒力比较强,中间型菌毒力较弱。2.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免疫学特性研究本研究在病原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对18株巴氏杆菌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学分型鉴定。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对分离株的荚膜抗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8株分离菌的荚膜抗原均为A群;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对18株分离菌的菌体耐热抗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株的菌体耐热抗原主要有两型:1型14株(77.8%)、3型4株(22.2%)。将P1、P2、P,、P6、P8、P10、P1,、P1,、P1,、P16毒力较强的10株巴氏杆菌分离株接种改良马丁肉汤进行培养,菌液用甲醛灭活制成灭活疫苗;将疫苗接种小白鼠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疫苗接种后21天,分别用同源菌株、标准株C51-2、标准株C51-3攻击,其保护数在3/5以上的分别有9株、7株、4株。用这10株灭活疫苗对哈白兔接种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疫苗接种后14天,用同源菌株攻击,保护数在3/5以上有7株;用标准株C51-2攻击,保护数在3/5以上的4株;用标准株C51-3攻击,保护数在3/5以上的3株。选用免疫保护效果较好的两个血清型巴氏杆菌分离株P,(A:1)、P2(A:3)灭活疫苗接种家兔,用兔巴氏杆菌标准株C51-2(A:1)、C51-3(A:3)分别攻毒进行交互免疫试验,结果表明1型菌P1株灭活疫苗对3型菌有一定的交互免疫作用,3型菌P2株灭活疫苗对1型菌的交互免疫作用较弱。3.兔多杀性巴氏杆菌二价蜂胶灭活疫苗的研制为有效控制豫西地区兔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保障养兔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选用免疫保护效果较好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地方分离强毒株P1(A:1)、P2(A:3)为疫苗株,以改良马丁肉汤进行液体培养制备抗原,将灭活的抗原辅以具有广谱生物学活性的天然物质-蜂胶为免疫增强剂,制备了兔巴氏杆菌二价蜂胶灭活疫苗。动物免疫试验结果表明,二价蜂胶灭活疫苗安全可靠,免疫后14d可产生坚强保护力,对兔巴氏杆菌病的近期保护率明显优于二价水苗,可高达100%。以实验动物小白鼠代替本动物进行二价疫苗效力检验取得成功,本效力检验方法可降低检验成本,具有更敏感、更特异、更客观、更简便等特点。用琼脂扩散试验测定动物接种疫苗后的抗体消长规律,用攻毒法测定疫苗的免疫期与保存期。结果表明,该疫苗的免疫期为6个月以上;4℃-8℃的保存期为12个月,15℃-30℃的保存期为6个月。4.兔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传统的兔巴氏杆菌病实验室诊断常采用涂片染色镜检、病原分离、生化鉴定等方法,但这些方法较繁杂费时,且检出率较低。为建立本病快速特异的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1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外膜蛋白(OmpH)基因序列,在其高度保守区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CR检测方法,并对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对PCR体系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本实验建立的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CR扩增片段大小为526bp。兔和禽类的标准株C51-2和C48-1均能扩增出526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对实验室分离的18株兔巴氏杆菌也均能扩增出526bp的目的条带。而对兔大肠杆菌、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和葡萄球菌球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量为1pg时,仍能看到较清晰的条带,说明建立的PCR方法敏感性较好,只要检测样品中有病原核酸存在,PCR反应即可顺利完成,而得到准确诊断结果。用该PCR法检测了先后从洛阳、三门峡等周边地区送检的40份疑似巴氏杆菌病兔病料,检出多杀性巴氏杆菌阳性29例,阳性率为72.5%。同时与传统的细菌检查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PCR检测法的检出率是传统的实验室细菌检查法的2.08倍,说明该PCR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汤细彪[2](2010)在《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与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可引起猪发生肺炎和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AR),也是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Pm现已流行于世界养猪业发达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该病原菌可与多种病原协同感染,从而增加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Pm的病原流行病学、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分子多样性、耐药现状、毒力和免疫原性基因进行研究,为我国Pm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上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有效防控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多杀性巴氏杆菌在我国部分地区猪群中的流行现状2003-2007年对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健康猪群和有肺炎与萎缩性鼻炎疑似症状猪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从湖北等16个省、市、自治区2,912份有发病症兆猪的鼻拭子、肺脏、胸腔积液、心血和颈部水肿组织中分离出233株Pm,未能从725份健康猪棉拭子中分离出Pm。在我国猪群中,2003-2007年间Pm的总分离率为8.0%;不同年份Pm的总分离率介于6.4-10.2%之间。应用PCR方法对分离的Pm进行荚膜分型,结果证实,分离株中有92株(39.5%)属A型Pm,128株(54.9%)属D型Pm,1株(0.4%)属B型Pm,12株(5.2%)为未定型分离株。同时对分离的49株Pm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高致病株、中致病株和低致病株分别占受试菌的36.7%(18/49)、49.0%(24/49)和14.3%(7/49);对分离Pm的产毒素能力进行鉴定,结果11株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oxigenic Pasteurella,multocida,T+Pm)均为高致病菌株,占61.1%(11/18)。2.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研究对分离的233株Pm菌株进行20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对大观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度敏感;而头孢菌素类、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对Pm分离株表现出很高的活性,能有效抑制该类菌群。多重耐药性分析表明,有217株(93.1%)Pm具有多重耐药性;5耐以上的菌株有127株,占54.7%;流行最广的Pm耐药表型为:AMX+LIN+CLI+ TET+SDM+STX。18种耐药基因的PCR检测证实:耐阿莫西林Pm携带blaTEM的阳性率为80.7%;耐林可酰胺类药物Pm携带ermA、ermC和lnuA的阳性率分别为36.7%、49.8%和24.0%;耐甲氧苄啶类Pm携带dfrA5、dfrA7和dfrA13的阳性率分别为18.5%、32.9%和29.5%;而四环素抗性主要由tet(H)、tet(B)和tet(G)介导;磺胺类抗性主要由sull和sul2介导。分析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关系表明,同一种抗生素可由不同的耐药基因介导,多数菌株携带有不同的耐药基因,并显着的具有多重耐药性(P<0.01)。3.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毒力基因型与分布特征研究对Pm的19种毒力相关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证实,粘附因子ptfA(93.6%)、fimA(99.1%)、hsf-2(99.1%),转铁蛋白exbB(99.1%)、exbD(99.1%).tonB(97.9%)、hgbA(96.6%)、fur(92.7%),唾液酸酶nanH97.0%)和外膜蛋白ompA(100%). ompH(93.1%)、oma87(94.4%).plpB(99.1%)的流行与检出率较高,几乎所有的猪源Pm均携带这些毒力因子;而毒力因子pfha,tadD,toxA和pmHAS在猪源Pm菌株中的检出率均低于50%。不同的毒力因子与荚膜血清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tadD显着的分布于A型Pm(P<0.001);hsf-1和nanB显着的分布于D型Pm(P<0.001);hgbA和fur主要分布于A型和D型Pm(P<0.01);pfha和pmHAS显着的分布于A型和未定型Pm(P<0.001);且试验中不同地区分离的11株T+Pm的毒素toxA基因也仅分布于D型。4.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的分子多样性研究采用RAPD,(GTG)5-PCR和Eric-PCR分析方法,对从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233株猪源Pm进行核酸分子分型和多样性分析。DNA指纹谱型表明RAPD方法的分辨率为39.48%,多态性条带的百分率为73.96%,可将受试的Pm分为92个基因型,其中有11个(比例为12.0%)为优势谱型。在相似系数为60%时,Pm分离株可被分为32个簇,其中最大的1簇含有A型Pm 20株,D型Pm 22株,B型和未定型Pm各1株,且遗传背景相关的16株海南省分离菌聚集在该簇;11株T+Pm也聚集在该簇。(GTG)5-PCR的分辨率为49.36%,多态性条带的百分率为88.13%,可将受试的Pm分为115个基因型,其中优势谱型有7个(比例为6.08%)。在相似系数为60%时,Pm分离株可被分为68个簇。Eric-PCR指纹分析方法的分辨率为24.46%,多态性条带的百分率为73.46%,可将受试的Pm分为57个基因型,其中优势谱型有11个(比例为19.03%)。在相似系数为60%时,Pm分离株可被分为36个簇。综上分析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猪源Pm的核酸基因组存在显着的多样性,同时证明了(GTG)5-PCR和RAPD扩增的DNA指纹比Eric-PCR图谱具有更强的多样性。5.猪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toxA基因的分子特征与致病性研究为分析我国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T+Pm地方分离株的分子特征、遗传背景及毒力特性,对分离的11株T+Pm的毒素tox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toxA基因编码的毒素PMT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蛋白,其核苷酸间的同源性达99%以上,其氨基酸的同源性达98.5%以上,且该基因在911-912和2323-2324核苷酸位点发生点突变的频率较高,达到23.8%(5/21)。对toxA基因的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我国地方T+Pm分离株可分为2个亚群,且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或遗传背景较近,表现出区域相关性,与韩国、台湾、美国等分离株同属一个进化分支。对小鼠的LD5o试验证实,T+Pm对小鼠具有高致病性,且分离株HN-13表现为强毒力,其对小鼠的LDso为4.25×103CFU。将HN-13株人工感染试验猪,建立T+Pm的感染模型,结果HN-13不但可复制出PAR的临床症状,且该菌株可引起猪肺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HN-13株感染猪的急性期,机体中大量的嗜中性白细胞发生局部聚集,以抵抗病原菌的侵入,在肺泡内同时也出现了巨噬细胞吞噬感染的T+Pm,并造成巨噬细胞的坏死和髓样病变。6.毒素PMT的N-端和C-端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免疫原性研究将5个toxA基因片段N1518、C2345、N3172、N3388和C2115分别克隆到合适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c)系统,其中pET28a-N1518和pET28b-C2115在大肠杆菌成功表达,获得大小分别为57kDa和78kDa的融合蛋白rPMT-N和rPMT-C,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这两种表达产物均具有反应原性。分别以200μg rPMT-N和rPMT-C对小白鼠进行体内生物学活性试验,结果两种表达蛋白均不能致死小白鼠;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证实896ng/ml的rPMT-N能使Vero细胞发生病变,而rPMT-C对Vero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将rPMT-N和rPMT-C制成亚单位疫苗,同时设天然PMT及无菌PBS对照组,间隔2周分2次免疫小白鼠和仔猪。结果表明rPMT-N、rPMT和天然PMT试验组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滴度的毒素抗体,而rPMT-C诱导的毒素抗体滴度较低;对仔猪免疫效力试验证实,rPMT-N、rPMT、rPMT-C和天然PMT均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PMT的毒素抗体,但用1×1010CFU的HN-13株对各组试验仔猪进行鼻腔感染试验后,rPMT-C提供的保护力较rPMT-N、rPMT和天然PMT组低。综上试验表明,rPMT-N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和免疫原性,可作为PAR疫苗添加成分,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何昭阳[3](1983)在《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型研究》文中指出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多种动物和禽类的巴氏杆菌病的主要病原。1782年法国的Chabert 和 Mailet(1836)首先对禽霍乱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禽露乱(Fowl cholera)这一名称。1878年 Bollinger 首次报导了由本病引起的牛及野兽的致命性的疾病。Rivolta(1877)、Perirmata(1879)、Tomssaint(1879)、Pasteur(1880)、Davaine(1880)、Gaffky(1881)、Loeffer

何昭阳[4](1983)在《不同血清型禽霍乱病原对小白鼠的交互保护试验》文中指出 我们曾按照Carter的间接血凝鉴定荚膜法和Namioka的试管凝集鉴定菌体法对来自吉林省的禽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学定型。52株的定型结果是:39株为5:A,6株为5:—,7株为8:—。据文献报道引起禽霍乱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主要是5:A和8:A,而菌体型中的05和08的荚膜都是A群,所以分离的52株,实质上只是05和08的两种不同的菌体型。

刘立人,骆春阳[5](1983)在《几种动物多杀性巴氏杆菌带菌情况的研究》文中指出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畜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菌。一百多年来关于此病及其病原菌的研究资料相当丰富,防治药品和方法也不少。但畜禽巴杆菌病在一些地区仍屡有发生,有些地区还不断发现一些新的流行方式。长期以来,一般认为动物的上呼吸道带有此菌,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发病,当动物受到某些应激因素的影响时就可侵入体内引起发病。为了进一步明确动物的带菌状态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我们对它进行了研究。

王帅涛[6](2011)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OMPs、LPS和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着重研究了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OMPs)和脂多糖(LPS)的提取和纯化以及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灭活,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疫苗、脂多糖疫苗和灭活疫苗,并进行了免疫保护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溶菌酶法、液氮研磨法和超声波法提取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浓度,之后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凝胶分析软件Quantity One分析电泳条带。结果显示,溶菌酶法、液氮研磨法和超声波法三种方法所提外膜蛋白溶液的蛋白浓度分别为242μg/mL、1013μg/mL和1770μg/mL。通过电泳分析,三种方法提取的OMPs图谱大致相同,每个泳道都含有28.7 kD、35.6 kD和40.3 kD三条主要的蛋白多肽,其中35.6 kD的蛋白含量最多。采用热酚水法和苯酚/氯仿/石油醚法(PCP法)提取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脂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定所提脂多糖溶液中多糖含量,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其中蛋白含量。结果显示,热酚水法所提溶液中脂多糖浓度为2056μg/mL,PCP法为681μg/mL,但热酚水法提取的LPS溶液中蛋白浓度为31μg/mL,是多糖含量的1.5%,PCP法提取的LPS溶液中蛋白浓度为9μg/mL,为多糖含量的1.3%。研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时最佳甲醛含量,并将灭活菌液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制备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油乳剂灭活疫苗。结果表明,当甲醛含量为0.2%,37℃作用2 h后,可杀死全部巴氏杆菌,所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黏度、稳定性和安全性均符合要求。制备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OMPs疫苗、LPS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动物免疫,小白鼠分为五组:OMPs组、LPS组、灭活疫苗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弱毒活疫苗组和PBS对照组,每组16只。各组均免疫三次,每次间隔两周。间接ELISA检测免疫后小白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MTT法检测小白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强毒攻击,计算小白鼠死亡数及保护率。动物免疫后,OMPs组、LPS组和灭活疫苗组免疫小白鼠血清抗体水平持续上升,与弱毒活疫苗组水平相当,与PBS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OMPs组、LPS组、灭活疫苗组和弱毒活疫苗组的SI值极显着高于PBS对照组(P<0.01),但四疫苗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OMPs疫苗的保护率与弱毒活疫苗相当,为80%,高于LPS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保护率(70%)。

陈天杰,梁眷衡,李海金,曾睦宗,王卓明[7](1985)在《禽霍乱CA等弱毒菌株对A型(群)猪肺疫的免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1981——1983年,我们以 Carter 和 Namioka 等人方法,对从本省各地分离,收集的116株猪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血清型的研究,共得5∶A 和8∶A 血清型菌株70株、占已定群菌株的84.3%,证明这两个血清型在我省广泛存在,它们是引起我省猪肺疫的重要血清型。这两个血清型不但对猪,而且对鸡毒力都很强;它们与我国广泛使用的猪肺疫弱毒菌苗(血清型为6∶B)无交互免疫,但却与禽霍乱弱毒菌株有较好的交互免疫。因此,两年来,我们以我国常用禽霍乱弱毒菌株1号、2号、3号、4号和5号、(本课

于凤刚,胡永浩,汪清,宗瑞谦,沈正达[8](1996)在《禽霍乱双型原生质体融合株的筛选及其免疫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抗链霉素、对卡那霉素敏感的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株(血清型为8A)和抗卡那霉素、对链霉素敏感的C48-1株(血清型为5A)为亲本,在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始终存在的条件下,以聚乙二醇(PEG,分子量6000)为助融剂,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然后在高渗琼脂平板上再生细胞壁,再转种于含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双抗培养基上检出融合株。对筛选获得的2个融合株(简称为F2和F6)进一步研究表明,其在形态、染色特性、生化反应和毒力等方面均符合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通过血清型鉴定和双抗药性试验证明两亲本株菌细胞确已发生了原生质体融合和染色体重组,经反复继代培养证明融合株表型稳定。用F2制备的灭能苗免疫小白鼠,14d后攻毒,对两型标准强毒菌混合培养物1个MLD保护率为100%,10个MLD保护率为80%。

马晓菁[9](2010)在《致犊牛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tocida, Pm)是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由该菌引起的疾病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以高热、肺炎或急性胃肠炎并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国内外有关该菌引起犊牛肺炎的研究报道甚少。2007年,新疆石河子先后有6个规模化奶牛场1-9周龄犊牛突然发病,共有90余头犊牛死亡,主要临床症状以体温升高、咳嗽、腹泻为特征。为确定引起犊牛发病死亡原因,避免疫情扩大并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本文采集发病犊牛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特性鉴定、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分离菌进行动物感染试验、毒力因子的检测以及药敏试验等研究。结果如下:1、4株分离株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分离菌形态特征及培养特性与以往引起成年牛败血症状的巴氏杆菌相符,分离菌株生化鉴定结果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化特性一致。2、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基因kmtl及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yaD-hyaC、bcbD、dcbF、ecbJ、fcbD序列,设计引物对4株分离菌用多重PCR方法扩增,结果分离株均可扩增出小于500bp和1000bp左右的条带,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肠球菌及大肠杆菌做模板都不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送测序并与GenBank中核苷酸进行比对,表明分离菌株为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且凡是引物Kmtl扩增为阳性的菌株生化结果都符合Pm标准。3、采用分离株的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小白鼠、家兔,进行动物致病性实验,分离株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所有试验组小白鼠在48h内全部死亡,家兔均在72h后死亡,从死亡家兔和小鼠体内均可回收到接种细菌。4、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4株Pm对氧氟沙星、庆大霉素表现较高的敏感性。对环丙沙星、新霉素敏感性不高,但对于氨苄青霉素钠无敏感性。5、本实验选取多杀性巴氏杆菌与铁摄取有关的tbpA基因和编码4型菌毛ptfA基因,对分离株进行毒力因子的检测,结果经测序比对,分析后仅能检测到ptfA基因。6、从犊牛、小鼠、家兔病理组织学变化可见主要病变发生在肺部,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浆液性水肿,肺泡腔内有纤维素渗出物,其中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其它脏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研究结果证实,该分离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研究首次证实新疆地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A型引起犊牛肺炎,并系统地研究了新疆多杀性巴氏杆菌生物学特性,同时建立一个从普通生化鉴定到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的诊断模式。

陈天杰,梁眷衡,李海金,曾睦宗,王卓明[10](1985)在《禽霍乱CA等弱毒菌株对A型(群)猪肺疫的免疫研究》文中提出 1981—1983年,我们以Carter和Namioka等人方法,对从本省各地分离、收集的116株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血清型的研究,共得5:A和8:A血清型的菌株70株,占已定群菌株的84.3%,证明这两个血清型在我省广泛存在,并且是引起我省猪肺疫的重要血清型。这两个血清型不但对猪,而且对鸡毒力都很强,它们与我国广泛使用的猪肺疫弱毒菌苗(血清

二、不同血清型禽霍乱病原对小白鼠的交互保护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血清型禽霍乱病原对小白鼠的交互保护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豫西地区兔巴氏杆菌病病原特性与PCR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研究进展
    1 血清型
    2 主要毒力因子及免疫原
    3 交叉保护因子
    4 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及重要基因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兔巴氏杆菌病概述
    1 流行病学
    2 临床症状
    3 病理变化
    4 诊断方法
    5 防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与鉴定
    摘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免疫学特性研究
    摘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兔巴氏杆菌二价蜂胶灭活疫苗的研制
    摘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摘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2003-2008年间论文、着作

(2)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与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多杀性巴氏杆菌概述
    1.2 猪巴氏杆菌病的流行与危害
    1.3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1.4 病原菌的分子分型技术
第2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3.1.2 工具酶和试剂
        3.1.3 抗生素标准品
        3.1.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3.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3.1.6 主要实验器材
        3.1.7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病料和棉拭子样品的采集
        3.2.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3.2.3 细菌的PCR检测
        3.2.4 Pm的荚膜分型
        3.2.5 Pm临床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
        3.2.6 Pm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3.2.7 耐药基因的PCR扩增
        3.2.8 毒力基因的PCR检测
        3.2.9 Pm的分子多样性分析
        3.2.10 toxA基因序列分析
        3.2.11 T~+Pm对小鼠的半数致死性试验(寇氏(Korbor)法)
        3.2.12 T~+Pm鼻腔感染猪模型的建立
        3.2.13 toxA基因亚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
        3.2.14 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3.2.15 毒素PMT的ELISA抗体检测
        3.2.16 组织病理学检查
        3.2.1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间接法)
        3.2.18 rPMT-N和rPMT-C的生物学活性试验
        3.2.19 rPMT-N和rPMT-C对小鼠的免疫原性
        3.2.20 rPMT-N和rPMT-C对仔猪的免疫效力试验
        3.2.21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我国部分地区猪群中的流行现状分析
        4.1.1 健康猪群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与分析
        4.1.2 Pm在猪群中的分离与流行情况分析
        4.1.3 猪源Pm分离株的荚膜血清型鉴定结果
        4.1.4 Pm共感染菌的分离鉴定与分析
        4.1.5 致病性试验结果
        4.1.6 致病性与分离株来源的对比分析
    4.2 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的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分析
        4.2.1 猪源Pm的药物敏感性
        4.2.2 猪源Pm的多重耐药性
        4.2.3 血清型与耐药性的关系分析
        4.2.4 耐药基因在Pm分离株中的流行
        4.2.5 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分析
    4.3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毒力基因型与分布特征研究
        4.3.1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4.3.2 Pm毒力因子的检测
        4.3.3 毒力因子在不同荚膜血清型的分布
        4.3.4 毒力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3.5 毒力基因型与致病力的关系
    4.4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的分子多样性研究
        4.4.1 PCR指纹分析引物的确定
        4.4.2 稳定性
        4.4.3 分辨力
        4.4.4 RAPD指纹分析
        4.4.5 (GTG)5-PCR指纹分析
        4.4.6 Eric-PCR指纹分析
        4.4.7 比较分析Pm的分子多样性
    4.5 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toxA基因的分子特征与致病性研究
        4.5.1 toxA基因的扩增
        4.5.2 重组质粒的鉴定
        4.5.3 toxA基因的序列分析
        4.5.4 氨基酸推导序列的分析
        4.5.5 系统进化分析
        4.5.6 T~+Pm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4.5.7 毒素PMT的提纯
        4.5.8 PMT的SDS-PAGE检测与Western-blot分析
        4.5.9 猪抗PMT高免血清的制备
        4.5.10 免疫组化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4.5.11 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
    4.6 重组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MT的N-端和C-端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免疫原性
        4.6.1 toxA基因亚克隆表达载体的鉴定及序列分析
        4.6.2 重组质粒的原核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检测
        4.6.3 ELISA毒素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4.6.4 rPMT-N和rPMT-C的生物学活性
        4.6.5 rPMT-N和rPMT-C对小鼠的免疫效力试验
        4.6.6 rPMT-N和rPMT-C对仔猪的免疫效力试验
第5章 讨论
    5.1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我国猪群中的流行现状
    5.2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多重耐药性
    5.3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毒力基因型与分布特征
    5.4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子分型与遗传多样性
    5.5 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toxA基因的分子特征与致病性
    5.6 毒素PMT的N-端和C-端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免疫原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PUBLICATIONS
PATENT AND VETERINARY DRUGS
CURRICULUM VITAE
致谢

(6)禽多杀性巴氏杆菌OMPs、LPS和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禽巴氏杆菌病的流行与危害
        1.1.1 病原学
        1.1.2 流行病学
        1.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4 诊断方法
    1.2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及免疫原研究进展
        1.2.1 荚膜
        1.2.2 外膜蛋白
        1.2.3 脂多糖
    1.3 禽巴氏杆菌病疫苗研究进展
        1.3.1 灭活疫苗
        1.3.2 弱毒疫苗
        1.3.3 亚单位疫苗
        1.3.4 DNA 疫苗
    1.4 本研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 OMPs 和 LPS 的提取
    2.1 材料
        2.1.1 试验用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1.4 培养液及培养基
    2.2 方法
        2.2.1 OMPs 提取
        2.2.2 LPS 提取
        2.2.3 OMPs 中蛋白含量测定
        2.2.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5 LPS 中物质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OMPs 中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2.3.2 SDS-PAGE 结果
        2.3.3 LPS 中物质含量测定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的制备
    3.1 材料
        3.1.1 试验用菌株
        3.1.2 实验动物
        3.1.3 主要试剂
        3.1.4 培养液及培养基
        3.1.5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2.2 灭活时甲醛含量的选择
        3.2.3 疫苗的制备
        3.2.4 疫苗的无菌检验
        3.2.5 疫苗物理性状检查
        3.2.6 疫苗的安全性检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绘制细菌生长曲线
        3.3.2 甲醛含量的确定
        3.3.3 疫苗的无菌检验
        3.3.4 疫苗的物理性状
        3.3.5 疫苗的安全性
    3.4 讨论
第4章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 OMPs 疫苗、LPS 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4.1 材料
        4.1.1 菌种
        4.1.2 实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4.2.2 疫苗的制备
        4.2.3 动物免疫
        4.2.4 免疫小白鼠血清抗体检测
        4.2.5 免疫小白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4.2.6 攻毒保护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LD_(50) 测定
        4.3.2 ELISA 抗体检测结果
        4.3.3 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
        4.3.4 攻毒试验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致犊牛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前言
文献综述
    1、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
        1.1 分类
        1.2 生物学特性
        1.3 流行病学特点
        1.4 致病性
        1.5 致病机制
    2、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1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
        2.2 多杀性巴氏杆菌特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3、毒力因子的研究
        3.1 黏附素
        3.2 荚膜
        3.3 细胞壁
        3.4 毒素
        3.5 铁摄取
        3.6 多种产物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致犊牛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培养以及鉴定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分离株的形态与培养特性
        2.2 分离菌的生化特性
        2.3 分离株PCR反应结果
    3、小结与讨论
实验二 致犊牛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致病性试验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3、小结与讨论
实验三: 多杀性巴氏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毒力因子的检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多杀性巴氏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2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检测
    3、小结与讨论
实验四 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犊牛、小白鼠、家兔病理组织学变化
    1、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1.2 方法
    2、结果
        2.1 肺脏病理变化
        2.2 脾脏病理变化
        2.3 淋巴结病理变化
        2.4 肝脏病理变化
    3、小结与讨论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不同血清型禽霍乱病原对小白鼠的交互保护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豫西地区兔巴氏杆菌病病原特性与PCR检测技术研究[D]. 秦翠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2]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与致病性研究[D]. 汤细彪.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5)
  • [3]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型研究[J]. 何昭阳. 家畜传染病, 1983(01)
  • [4]不同血清型禽霍乱病原对小白鼠的交互保护试验[J]. 何昭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83(04)
  • [5]几种动物多杀性巴氏杆菌带菌情况的研究[J]. 刘立人,骆春阳.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83(03)
  • [6]禽多杀性巴氏杆菌OMPs、LPS和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D]. 王帅涛.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9)
  • [7]禽霍乱CA等弱毒菌株对A型(群)猪肺疫的免疫研究[J]. 陈天杰,梁眷衡,李海金,曾睦宗,王卓明. 畜牧兽医科技, 1985(01)
  • [8]禽霍乱双型原生质体融合株的筛选及其免疫原性研究[J]. 于凤刚,胡永浩,汪清,宗瑞谦,沈正达. 中国兽医科技, 1996(09)
  • [9]致犊牛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 马晓菁. 石河子大学, 2010(02)
  • [10]禽霍乱CA等弱毒菌株对A型(群)猪肺疫的免疫研究[J]. 陈天杰,梁眷衡,李海金,曾睦宗,王卓明. 广东农业科学, 1985(02)

标签:;  ;  ;  ;  ;  

不同血清型禽霍乱病原菌对小鼠的交叉保护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