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金属SiO_2(Ⅴ)载体的研究——茂金属负载乙烯与苯乙烯共聚催化剂

茂金属SiO_2(Ⅴ)载体的研究——茂金属负载乙烯与苯乙烯共聚催化剂

一、茂金属SiO_2的载体化研究(Ⅴ)——茂金属载体催化剂用于乙烯与苯乙烯的共聚(论文文献综述)

黄颖,姜晓滨,贺高红,肖武[1](2020)在《聚烯烃双金属中心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负载型双金属中心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含铬、含Ziegler-Natta及含茂金属的双金属中心催化剂,分别介绍了催化剂的特点、优势及应用,探讨了影响催化剂活性和聚烯烃产品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多种因素。同时介绍了均相双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应开发兼顾催化剂活性和聚烯烃产品性能的新型双金属催化剂。

吴霞[2](2020)在《Cr/SiO2催化剂的活化方法及钒镍改性研究》文中提出聚乙烯(PE)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合成树脂之一,其中高密度聚乙烯(HDPE)作为管材料有着更为重要的应用,总产量的40%左右由负载在硅胶上的铬系催化剂生产。铬系催化剂无需任何助催化剂就可以催化乙烯聚合反应,活性中心多样化,聚合产物分子量分布广泛。铬系催化剂的活化过程是影响其性能的核心技术之一,工业上通常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设备结构及操作比较复杂,影响参数多,给催化剂的研发和工业应用都带来了许多不便。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制作了一种旋转式搅拌反应器,通过机械搅拌代替流化床的流化搅拌,将其用于催化剂前体的焙烧活化,制备铬钒双金属中心催化剂,并通过添加镍元素制备出镍改性铬钒双金属中心催化剂。用乙烯常压淤浆聚合反应装置对催化剂进行评价,考查催化剂的乙烯聚合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了助催化剂用量、聚合温度、氢气的加入等因素对催化反应和聚合产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旋转式反应器焙烧活化制得的催化剂性能良好,载体的物理结构破坏程度小于流化床反应器,而有效组分Cr的负载量并没有降低,在空气流量为50m L·min-1时活化制得的Cr/SiO2催化活性达到82.3 g PE·g Cat-1·h-1,超过用脉冲流化床反应器在优化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添加V改性的Cr-V/SiO2双金属中心催化剂较Cr/SiO2催化剂活性提高15%,添加3 wt%Ni改性的Cr-V/SiO2双金属中心催化剂活性提高到101.7 g PE·g Cat-1·h-1,较未改性Cr-V/SiO2双金属中心催化剂提高了11%,催化剂物理结构及表面形态仍保持较好的初始结构;无论是Cr-V/SiO2还是Cr-V-Ni/SiO2催化剂都是在助催化剂三异丁基铝加入量在铝铬比为10的时候活性最高;产物PE收率随聚合反应温度升高而降低,45℃时的产品收率最高;改性催化剂氢调敏感性增强,向反应器中加入5 m L H2后,聚合产物分子量最多降低了近54%,且分子量分布变窄。

陈毓明[3](2020)在《低缠结UHMWPE的制备及其与HDPE原位共混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作为高端聚乙烯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抗腐蚀、耐摩擦和自润滑等性能。目前,现有的UHMWPE商业料树脂颗粒中,UHMWPE的分子链间和分子链内存在着大量的物理缠结点,限制了长链聚乙烯的蠕动和松弛行为,致使UHMWPE的熔体粘度极大,存在结晶缺陷、材料加工成型困难等问题,且力学性能也仅为理论值的1/3。UHMWPE的大量链缠结还限制了与其他聚烯烃材料的微观混合和取向行为,阻碍了共混物强度、刚性和韧性的同步提升。因此,降低UHMWPE的链缠结程度不仅可以改善其自身的加工性能,还能提高UHMWPE在聚烯烃中的可掺混量,得到力学性能大幅增强的高性能聚乙烯材料。本论文从非均相催化剂活性中心分隔的角度出发,将聚倍半硅氧烷(POSS)阻隔剂负载于传统的Ziegler-Natta非均相催化剂(以下简写为ZN催化剂)表面,以实现在高温和高活性下制备低缠结的UHMWPE初生颗粒,并提出了非均相催化剂体系内链缠结结构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在单反应器内实现低缠结UHMWPE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序贯混合,研究了 UHMWPE掺混量和缠结程度对UHMWPE/HDPE共混物取向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强度、刚性和韧性同步提升的高性能HDPE;在POSS修饰的载体上负载Ti/V双金属催化剂,将支化UHMWPE原位掺杂于低缠结UHMWPE的周围,研究了 UHMWPE的支化结构对共混物取向和松弛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了 HDPE的力学性能;基于实验室小试研究结果,成功完成了 POSS修饰的ZN催化剂的10 L和300 L逐级工业放大试验,成功开发了高性能HDPE新产品。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POSS修饰的负载型ZN催化剂的制备及初生态聚乙烯分子链缠结的形成机制。通过研究POSS、MgCl2和TiCl4的相互作用,发现POSS分子能够与MgCl2和TiCl4分子发生配位。其中,MgCl2分子更易与POSS分子上的-OH基团发生配位,形成结构稳定的纳米团聚体。探究了该催化剂上不同化学微环境下的活性中心结构及催化活性,发现负载于POSS/MgCl2纳米团聚体上的TiCl4活性中心活性极低,催化活性主要集中在负载于δ-MgCl2上的TiCl4分子,表明这种POSS/MgCl2/TiC14纳米团聚体不具备聚合活性,可实现对活性中心的阻隔作用,并抑制双金属失活现象,提高催化活性。首次提出了以聚合活性和初始弹性模量G’(t=0)为坐标系,定量地表征非均相催化剂链缠结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UHMWPE的初始弹性模量G’(t=0)呈现出在不同聚合时间和[Al]/[Ti]比下,与催化活性的单因素线性关系;在不同聚合温度下,与催化活性的多因素幂函数关系;在不同POSS加入量下,与催化活性的类似指数形式关系。POSS/MgCl2纳米团聚体分隔剂可以有效弥补聚合温度升高所引起的链缠结程度提高,使得聚合温度对聚乙烯链缠结的影响显着降低,进而实现在高温下高活性制备低缠结UHMWPE。此外,通过研究初生态聚乙烯的链缠结程度,发现了产物中催化剂残留灰分对聚乙烯链缠结建立过程的影响。聚乙烯产物中均匀分散的少量灰分与聚乙烯链段的相互作用较强,可以显着促进聚乙烯链段的结晶并抑制链缠结。(2)低缠结UHMWPE/HDPE的序贯混合。基于对上述催化剂乙烯聚合行为(共聚性能、温度敏感性和氢气敏感性)的系统研究,在单反应釜内先制备低缠结UHMWPE,随后加入氢气在原有活性中心周围生产HDPE,实现UHMWPE和HDPE的序贯混合。分别研究了 UHMWPE含量和缠结程度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缠结UHMWPE含量的增加对于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增强至关重要。低缠结Dis-UH/HD共混物中的UHMWPE掺混量可以高达30 wt%。Dis-UH/HD-30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冲击强度可达52.4 MPa(+97.7%)、604.2 MPa(+43.6%)和74.4 kJ/m2(+675%)。这种增强效果主要归因于注塑过程中大量存在的shish-kebab串晶结构。不同缠结程度的线性UHMWPE对于UH/HD反应器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影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冲击强度上,低缠结的UHMWPE分子链在注塑过程中不仅能够形成shish-kebab串晶,还与HDPE分子链发生共结晶行为,并作为系带分子连接shish-kebab串晶中的kebab片晶以及部分取向的堆叠片晶。(3)UHMWPE/HDPE取向行为的强化。由于低缠结UHMWPE的分子链运动行为强、扩散速度快,使得注塑过程中,已在剪切流场下形成的取向结构发生松弛,共混物力学性能达不到预期性能。因此,提出在低缠结UHMWPE周围原位掺混少量支化UHMWPE,实现取向行为的强化。本章首先采用POSS修饰的载体负载了 VOCl3,系统研究了该催化剂的乙烯聚合行为(共聚性能、温度敏感性、氢气敏感性和POSS分隔效应),发现V活性中心的共聚能力强。随后,结合负载型TiCl4催化剂的研究结果,设计POSS修饰的Ti/V双金属负载型催化剂,成功将支化UHMWPE引入至低缠结UHMWPE周围。探讨了低缠结UHMWPE的短支链含量对UH/HD共混物力学性能及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少量短支链的低缠结UHMWPE能够抑制共混物在注塑成型过程中shish伸直链晶体的松弛行为,在注塑样条内保留更多的shish伸直链及shish-kebab串晶,注塑样条的力学性能(强度/刚性/韧性)均能得到明显增强。B10-Dis-UH/HD-10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冲击强度可分别提高至72.4 MPa、704.9 MPa和87.0 kJ/m2。(4)POSS修饰的ZN催化剂乙烯聚合的工业逐级放大。按照逐级放大的过程,先在10 L高压釜中进行了工业小试放大。结果表明,制备的低缠结UHMWPE/HDPE共混物的性质(催化活性、堆密度和力学性能)与实验室1 L小试结果一致。300 L中试放大制备的低缠结UHMWPE/HDPE共混物,产物的堆密度指标提升显着,达到0.35-0.38 g/cm3,催化活性达35000 g PE/gcat,堆密度、密度和熔融指数等参数均满足PE100管材料的要求,并且产物的强度、刚性和韧性等指标均优于PE100管材料。300 L中试试验结果说明,POSS修饰的ZN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动力学特征均满足工业生产需求,产物力学性能优异,具有工业化应用开发的潜力。

黄文俊[4](2018)在《聚合物分子刷负载催化剂的设计及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峰聚乙烯包含了高分子量与低分子量部分,可以提高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逐渐成为了高性能聚烯烃树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目前生产双峰聚乙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主要有串联反应器法和单反应器法,其中单反应器法不仅成本低、工艺简便,而且得到的双峰聚乙烯具有很好的混合效果,是发展生产双峰聚乙烯的重要工艺方法。本文以烯烃聚合负载化催化剂为出发点,合成设计了具有刷状拓扑结构的聚苯乙烯载体,通过对载体表面进行苯氧基亚胺功能化处理,设计了四种不同化学环境的配体并与钛、锆、镍配位合成相应的催化剂,应用于乙烯的催化聚合。研究发现,不同活性配体与金属配位聚合所得的聚乙烯分子量及活性有所差异,从而可以通过在同一载体上利用不同活性的混合配体实现双峰聚乙烯的调控与合成。具体工作及结论如下: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调研,发现聚合物载体在烯烃聚合负载中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减少对产品的污染,不造成反应釜堵塞,甚至可以作为填料进行补偿增强性能等。本文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合成具有降冰片烯不饱和双键的聚苯乙烯,再通过开环易位聚合(ROMP)实现刷状拓扑结构的设计合成,最后通过叠氮的点击化学反应以及醛胺缩合成功能化的分子刷载体,同时通过AFM/FT-IR/NMR等表征方法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了金属中心可以更好的进行负载以及催化烯烃聚合,经过探索发现,钛、锆金属中心具有较好的负载能力以及聚合活性,在乙烯聚合活性探索中我们发现钛、锆催化剂在乙烯聚合中活性较好,所得聚乙烯材料熔点在133℃左右。同时负载化后所得聚乙烯表面呈现出特殊的片层结构。同时本文在同一载体上用不同配体进行修饰,再与中心金属进行配位,实现活性位点的不同活性调控,实现双峰聚乙烯的合成与探究。高温GPC测试中显示了双峰的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合成特定分子量及比例可控的双峰聚乙烯。本文还探索了聚合物载体的形貌对聚乙烯产品的影响效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催化剂载体在聚合过程中起到了模板作用,实现了对聚合物形貌的干预作用。

齐美洲,傅智盛,范志强[5](2014)在《茂金属催化剂的负载化》文中研究表明茂金属催化剂是继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之后的新一代烯烃聚合催化剂,与多活性中心催化剂相比,这种单一活性中心类型的催化剂具有聚合活性较高、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窄等特点。其中,负载化是茂金属催化剂实用化的重要课题,它克服了均相催化体系中聚合物形貌不可控的缺点,降低了助催化剂的用量。近些年来茂金属负载化的研究仍很活跃。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茂金属负载化的研究进展,主要对载体的形貌、载体的改性处理、茂金属催化剂的负载方法和负载化茂金属催化剂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化的发展趋势。

历伟[6](2011)在《有机/无机复合载体负载化催化剂及其乙烯聚合的研究》文中提出高端聚乙烯专用料的开发需要通过催化剂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紧密结合,在分子尺度上对聚乙烯的分子内结构和分子间结构进行设计,如分子量及其分布、支化度及支链分布等,以满足终端使用性能的要求,双峰聚乙烯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双峰聚乙烯是指分子量成双峰分布的聚乙烯。其中低分子量部分可使材料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高分子量部分为材料提供更好的使用性能。复合催化剂法是制备双峰聚乙烯的主要方法之一。本论文以“制备带隔离膜的双功能复合催化剂颗粒,构建与活性中心特性相宜的微化学反应环境,制备高性能的双双/宽峰聚乙烯”为研究思想,制备了一种用于负载聚乙烯复合催化剂的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球载体。具体的工作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相转化法将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PSA)沉积在硅胶(Si02)表面,制得了分散良好的、表面致密的PSA/SiO2复合微球载体。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粒径分布、扫描电镜和BET等方法研究了载体制备工艺对载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控制非溶剂的蒸发速率、聚合物的浓度和非溶剂的用量可调节复合微球载体的表面形貌。若复合微球载体在PSA的良溶剂甲苯中负载催化剂时,应加入大量的非溶剂,以保持微球载体形貌的稳定。(2)基于相转化法制备了复合微球载体负载的(n-BuCp)2ZrCl2/PSA/TiCl3复合催化剂。利用聚合物膜将两个传统的催化剂(茂金属和Ziegler-Natta催化剂)隔开,即先将Ziegler-Natta催化剂负载于无机载体上作为内核,随后将聚合物膜均匀沉积在无机载体催化剂表面,最后将茂金属催化剂溶液迅速负载于聚合物膜上,得到“内钛外茂”型(n-BuCp)2ZrCl2/PSA/TiCl3复合催化剂。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工业淤浆双釜串联反应工艺,在第一段反应中制备高分子量高支化度的乙烯/1-已烯共聚物,在第二段反应中,制备低分子量低支化度的聚合物。淤浆聚合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缓慢释放,活性持续时间(8 h)明显长于负载于无机载体的催化剂,所得聚乙烯的熔融流动比较宽(M121.6/M12.16),达到79,分子量分布达到18.6。实验研究了复合微球载体中聚合物载体在聚合过程中的作用,发现,有机载体PSA对助催化剂MMAO具有明显的阻隔作用。改变乙烯/1-已烯共聚合反应时间,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高温凝胶色谱仪(GPC)研究发现产物的形态、支化度、结晶度、熔融温度和分子量在聚合开始后40min时均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在聚合反应初期,催化剂外部负载于有机载体PSA上的(n-BuCp)2ZrCl2催化剂主要参与反应,当聚合反应进行40min后,位于催化剂内部的TiCl3催化剂逐渐参与反应,当聚合反应进行至2 h时,TiCl3催化剂大量地参与反应。进一步,结合实验数据探讨了复合催化剂聚合过程中聚乙烯颗粒生长机理。最后,通过DSC和流变学的方法研究了聚乙烯共混物的共混性。(3)基于相转化法制备了复合微球载体负载的(n-BuCp)2ZrCl2/PSA/TiCl3复合催化剂(“内钛外茂”),考察了催化剂的气相聚合行为。“内钛外茂”复合催化剂的气相聚合活性低于淤浆聚合结果,为2.95×105gPE·(molZr)-1·h-1·bar-1。实验采用n-BuSnCl3对PSA进行改性,通过BET、粒径分析、红外分析等手段研究改性前后载体的结构特征。乙烯气相聚合结果表明,改性后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达2.56×106 gPE·(molZr)-1·h-1·bar-1。进一步,实验分析了不同聚合时间下聚乙烯产物的性质,研究了外层PSA载体在聚合过程中的破碎行为,并与乙烯淤浆聚合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溶剂对PSA载体的溶胀性,对催化剂活性的均匀释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复合载体负载的催化剂更适合淤浆聚合。(4)基于相转化法制备了复合微球载体负载的Fe(acac)3/2,6-二(1-(2-异丙基苯胺基乙基))催化剂,可在生产α-烯烃的同时,获得高结晶度的聚乙烯。乙烯淤浆聚合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生产高结晶度(72%)的低分子量聚乙烯的同时还能生产C4-C26的α-烯烃。考察了聚合物载体的化学环境以及聚合条件(助催化剂、压力、温度和铝铁比)对催化剂活性及产物性能的影响,发现温度对聚合产物中α-烯烃与聚乙烯的质量比(液固比)影响最大。氯化镁改性PSA后负载2,6-二(1-(2-异丙基苯胺基乙基))吡啶/Fe(acac)3生产的聚乙烯分子量较低(Mw=11.9×104g-mol-1),结晶度较大,可用做双峰聚乙烯中的低分子量部分。(5)基于相转化法制备了复合微球载体负载的TiCl4/Cp2ZrCl2复合催化剂,在单一反应器内,以TEA为唯一助催化剂,生产双峰聚乙烯。将PSA包裹于已被MAO激活的硅胶负载的Cp2ZrCl2催化剂表面后,将TiCl4负载于PSA上,得到“内茂外钛”复合催化剂。乙烯淤浆聚合结果表明,外层PSA对TEA具有阻隔效应,使得仅以TEA为助催化剂,可在激活外层TiCl4催化剂的同时,使内层Cp2ZrCl2催化剂在一定聚合时间内保持活性,最终制得了双峰聚乙烯。

苏碧云,杨鹏辉,刘祥,李谦定[7](2010)在《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均相催化剂的负载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均相催化剂的负载化研究进展.将高活性的后过渡金属均相催化剂负载于SiO2、Al2O3、MgCl2、聚硅氧烷、聚苯乙烯、环糊精等无机和有机载体材料上,所形成的负载催化剂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烯烃多相聚合工业化装置(淤浆和气相聚合),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均相催化剂高活性的优点.近年来,后过渡金属均相催化剂的负载化日益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郭春文[8](2010)在《α-二亚胺镍催化乙烯聚合制备高支化聚乙烯及其性能》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均相α-二亚胺镍/MAO(甲基铝氧烷)和负载α-二亚胺镍/MAO催化乙烯聚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催化剂配体骨架取代基的不对称性对催化剂活性、反应动力学、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不同载体(有机化Si02、聚丙烯球形粒子)和不同负载方法(物理浸渍和化学负载)对催化剂活性、反应动力学、产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比较了POE(乙烯-辛烯共聚物)和HBPE(高支化聚乙烯)的性能和对聚丙烯改性中的作用。通过调控α-二亚胺镍催化剂配体骨架上取代基的大小和对称性调控催化剂的活性、聚乙烯的支链结构和分布。当二亚胺配体苯环上2,6位取代基为甲基,骨架上烷基取代基不相同时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当骨架上取代基由R1=R2=CH3、R1=CH3, R2=CH2CH3、R1=CH3, R2=CH2CH2CH3依次变化时,最大活性由1397kg PE/mol Ni·hr依次增大为1855、1924 kg PE/mol Ni·hr。当骨架上烷基取代基依次增大时,聚乙烯的长支链依次增多。当反应温度从20℃升至40℃时,长支链Hexyl+依次由4.9增大为24.3、17.1/1000C。催化剂的活性在反应初期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在大约15分钟左右趋于平稳。催化剂骨架上取代基不对称性增大时,在前15分钟催化剂的活性更大,但15分钟左右后几种催化剂的活性基本一样。将配体骨架取代基不对称的α-二亚胺镍分别负载于有机化和无机Si02载体上催化乙烯淤浆聚合,当催化剂负载于有机化Si02载体时,活性高于无机Si02负载的催化剂,并且随着Al/Ni比增大负载催化剂活性一直上升,而无机Si02负载催化剂在最优Al/Ni (Al/Ni=600)比时才具有最高活性。载体中有机官能团含量越大,负载催化剂在较低的Al/Ni比时就具有较高活性。在Al/Ni比为600时,随着聚合反应温度升高,负载催化剂的活性在20℃达到最高值,随载体中有机含量增大,负载催化剂SC1、SC2和SC3催化剂最大活性由475.0增大为709.6、808.5kg/mol Ni.hr。载体为无机Si02时存在催化剂脱落现象和粘釜现象,而载体为有机化Si02时无此现象。Si02负载配体骨架取代基不对称的催化剂制得的聚乙烯有两个熔融峰,随着载体有机含量增大,120℃左右的高熔点峰逐渐减小。在较高反应温度(40℃)下,当载体为无机Si02时,脱落催化活性中心的存在使聚乙烯支化度和支链的分布类似均相淤浆聚合结果,而载体为有机Si02时,催化剂脱落少,聚乙烯的支化度中等,在69.1-48.4/1000C内变化。通过物理浸渍沉积方法将二-(2,6-二甲基苯基)戊二亚胺溴化镍催化剂“负载”于多孔聚丙烯粒子上,抽除己烷溶剂后再进行乙烯气相聚合反应,得到颗粒规整的合金粒子。与淤浆聚合相比粘釜少,分离容易。负载催化剂活性在20℃达到最高,可制得聚乙烯含量大于20 wt%的PE/iPP反应器内合金。合金中存在三种聚合物,分别是由“自由”催化剂制得的聚乙烯、负载于MgCl2/SiO2上的催化剂制得的聚乙烯、聚丙烯。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自由”催化剂制得聚乙烯的熔融峰和结晶峰向低温方向移动,而负载于MgCl2/SiO2上的催化剂制得聚乙烯的熔融峰和结晶峰几乎不变。随着聚合反应温度升高,聚乙烯的分子量逐渐下降,合金的PDI增大。13C-NMR和DSC分析表明制得聚乙烯是由支化度不同的聚乙烯组成,平均支化度不到均相催化剂制得聚乙烯支化度的一半。将二-(2,6-二甲基苯基)戊二亚胺溴化镍催化剂化学负载于引入少量二氢月桂烯醇极性单元的聚丙烯球形粒子,以甲苯为溶剂进行乙烯淤浆聚合。当反应温度低于50℃时,反应器结垢现象不存在。半小时内即可获得聚乙烯含量达60%(Wt)以上的HBPE/iPP合金,催化剂活性相当于均相催化剂活性的五分之一20℃,361.8kg/mol Ni·hr)至三分之一(40℃,417.5kg/mol Ni·hr)。HBPE/iPP合金粒子复制了聚丙烯粒子的形态。DSC分析表明,合金中存在两种聚乙烯,一种是负载于MgCl2/SiO2上二亚胺镍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其量少,几乎看不到明显熔融峰;一种是化学负载于聚丙烯链上催化剂制得的聚乙烯,其熔融温度随反应温度升高而降低,当反应温度从20℃上升到50℃时,聚乙烯的Tm从107℃下降到29℃。当反应温度从20℃升高到50℃,聚乙烯的支化度从20.0增加到130.4。并且戊基以及长支链含量迅速增大,类似均相催化剂制得聚乙烯的结构。比较了HBPE与POE在性能上的差异和在扩展聚丙烯性能上的作用。使用二-(2,6-二甲基苯基)戊二亚胺溴化镍催化剂在40℃制得的HBPE在55℃左右的熔融峰低而平,POE8150在60℃左右的熔融峰高而尖。在降温结晶过程中,HBPE/iPP合金中POE的结晶温度下降,表明HBPE/POE合金中HBPE和POE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HBPE/POE合金的储能模量比单纯POE和单纯HBPE更高。随合金中HBPE含量变化,tanδ-T图谱中HBPE/POE合金的p转变峰与POE相近。流变测试表明,HBPE的弹性模量和粘度不到POE的十分之一,并且HBPE的η随频率变化出现极小值。在机械共混合金中,HBPE/iPP和POE/iPP两者都具有明显的橡胶平台区。在弹性体含量相同的情况下,HBPE/iPP的储能模量比POE/iPP高。由于HBPE在结构上与POE不同,与iPP相互作用也不同,在HBPE/iPP合金的热-机械性能中表现复杂。POE/iPP的SEM图谱具有经典的两相结构,而HBPE/iPP的SEM图谱中没有明显两相结构。将少量HBPE引入POE与iPP的机械共混合金中能增强POE与iPP的相互作用。当HBPE含量达到10wt%时,HBPE10POE25iPP65合金出现新相。引入HBPE后提高了iPP的熔融温度和降低了结晶温度,并且POE的熔融温度和结晶温度都降低。热-机械性能测试表明,引入HBPE降低了合金的模量和iPP的损耗峰,提高了POE的损耗峰。流变测试结果表明,由于HBPE增强了POE与iPP的相互作用,引入HBPE的合金的弹性模量提高,但粘度也相应升高。并且合金中橡胶的相畴更小,HBPE起到了类似相容剂的作用。HBPE的引入还增强了POE与iPP之间的互穿。在POE/iPP合金中,橡胶相是不规则的,没有取向,互穿现象不明显,而在HBPE5POE25iPP70合金中,橡胶相具有一定取向,呈长条状。将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化学负载于聚丙烯球形粒子,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控制反应器内合金中HBPE含量,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得到聚乙烯含量大致相当的反应器内合金。反应器内合金中HBPE的熔融峰较机械共混合金中HBPE明显,并且HBPE/iPP反应器内合金中iPP的熔融温度也较机械共混合金中的iPP低。随着反应温度上升,反应器内合金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下降,损耗峰向低温方向明显移动。40℃下制得的反应器内合金与相应的机械共混合金的流变性能的流变性能类似。在反应器内合金中,随着聚合反应温度上升,可依次观察到“海岛”结构(20℃制得的HBPE/iPP反应器内合金)与互穿结构(30℃制得的HBPE/iPP反应器内合金)。而在HBPE/iPP机械共混合金中观察不到两相结构。

杨立娟[9](2010)在《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化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近年来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化的研究进展。通过研究烯烃聚合中载体的应用对催化剂性能和聚烯烃形态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了负载的目的和必要性。

刘伟娇,黄启谷,义建军,豆秀丽,张明革,杨万泰,马利福,李俊拢,汪红丽,孔媛,盛亚平,赵扬锋[10](2010)在《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较全面地综述了配位聚合催化剂和聚合机理的研究进展: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丙烯、乙烯等烯烃高效聚合,可合成多种高性能聚烯烃,等规聚丙烯的等规度大于98.5%,不同结构和性能的聚乙烯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超低密度聚乙烯(VL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宽峰分布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和超低密度双/宽峰分布聚乙烯等;茂金属催化剂催化苯乙烯、乙烯、丙烯、1-丁烯等烯烃的均聚合和共聚合,并概括了其聚合机理;非茂金属催化剂合成多组分、多立体结构嵌段的聚烯烃,极性聚烯烃及超支化聚烯烃等,介绍了链行走和链穿梭机理。展望了配位聚合的发展趋势,认为聚合过程的环境友好、产品使用过程的环境友好、聚烯烃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是从事配位聚合工作的全体人员努力的方向。

二、茂金属SiO_2的载体化研究(Ⅴ)——茂金属载体催化剂用于乙烯与苯乙烯的共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茂金属SiO_2的载体化研究(Ⅴ)——茂金属载体催化剂用于乙烯与苯乙烯的共聚(论文提纲范文)

(1)聚烯烃双金属中心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含铬双金属中心催化剂
2 含ZN双金属中心催化剂
3 含茂金属双金属中心催化剂
4 均相双核催化剂
5 结语

(2)Cr/SiO2催化剂的活化方法及钒镍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乙烯
        1.1.1 聚乙烯产品种类
        1.1.2 聚乙烯生产工艺
    1.2 聚乙烯催化剂
        1.2.1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1.2.2 茂金属催化剂
        1.2.3 非茂金属催化剂
        1.2.4 铬系催化剂
    1.3 Phillips铬系催化剂的特点
        1.3.1 Phillips铬系催化剂的制备
        1.3.2 Phillips铬系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因素
        1.3.3 Phillips铬系催化剂的发展
    1.4 Phillips铬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研究
        1.4.1 活性中心为Cr(Ⅴ)的理论
        1.4.2 活性中心为Cr(Ⅳ)的理论
        1.4.3 活性中心为Cr(Ⅲ)的理论
        1.4.4 活性中心为Cr(Ⅱ)的理论
        1.4.5 活性中心为Cr(Ⅰ)或Cr(0)的理论
    1.5 Phillips铬系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1.5.1 钛改性的铬系催化剂
        1.5.2 铝改性的铬系催化剂
        1.5.3 钒改性的铬系催化剂
        1.5.4 镍改性的铬系催化剂
    1.6 本课题的提出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催化剂前体活化方法研究
    2.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前驱体的制备
        2.2.2 前驱体的活化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热重分析(TG)
        2.3.2 氮气吸脱附法(BET)
        2.3.3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 催化剂评价方法
    2.5 聚合产物表征
        2.5.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5.2 高温凝胶渗透色谱(HT-GPC)
    2.6 两种反应器对催化剂的活化效果对比
        2.6.1 对比催化剂的制备
        2.6.2 对催化剂物理结构及组成的影响
        2.6.3 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r-V/SiO_2 双金属中心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催化剂的制备
        3.1.1 单钒催化剂的制备
        3.1.2 铬钒双金属中心催化剂的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催化剂的物理结构与有效组分
        3.2.2 催化剂的表面形貌
        3.2.3 助催化剂浓度对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3.2.4 聚合温度对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3.2.5 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改性Cr-V/SiO_2 双金属中心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催化剂的制备
        4.1.1 共浸渍
        4.1.2 分步浸渍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催化剂的物理结构与有效组分
        4.2.2 催化剂的表面形貌
        4.2.3 助催化剂浓度对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4.2.4 镍含量对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4.2.5 聚合温度对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4.2.6 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
        4.2.7 制备方法对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3)低缠结UHMWPE的制备及其与HDPE原位共混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聚乙烯行业现状
    2.2 聚乙烯产品、生产及设计
        2.2.1 聚乙烯产品设计
        2.2.2 聚乙烯催化剂
        2.2.3 聚乙烯产品及其生产工艺
    2.3 普通和低缠结UHMWPE的制备、表征和加工工艺
        2.3.1 普通商业UHMWPE的制备/生产和加工工艺
        2.3.2 低缠结UHMWPE的制备
        2.3.3 低缠结UHMWPE的表征
        2.3.4 UHMWPE缠结程度对性能的影响
    2.4 聚乙烯性能增强及构效关系
        2.4.1 常规聚乙烯改性增强及构效关系
        2.4.2 自增强复合物的制备
        2.4.3 All-PE自增强复合物的构效关系
    2.5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3章 低缠结UHMWPE的高温高活性制备及缠结演变机理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溶剂和气体精制
        3.2.3 催化剂的制备
        3.2.4 乙烯高压聚合制备UHMWPE
        3.2.5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2.6 催化剂及UHMWPE产物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OSS-X%-cat催化剂的化学结构与形貌
        3.3.2 POSS-X%-cat催化剂的活性
        3.3.3 POSS含量对UHMWPE缠结程度的影响
        3.3.4 聚合时间对UHMWPE缠结程度的影响
        3.3.5 [Al]/[Ti]摩尔比对UHMWPE缠结程度的影响
        3.3.6 聚合温度对UHMWPE缠结程度的影响
        3.3.7 POSS-X%-cat催化剂制备UHMWPE缠结演变机理归纳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POSS修饰的ZN催化剂单反应器内序贯聚合制备自增强A1l-PE复合物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POSS-10%-cat催化剂的制备
        4.2.3 乙烯高压聚合制备UHMWPE/HDPE共混物
        4.2.4 UHMWPE/HDPE共混物的加工制样
        4.2.5 UHMWPE/HDPE共混物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OSS-10%-cat催化剂的聚合行为分析
        4.3.2 单反应器内序贯聚合制备UHMWPE/HDPE共混物
        4.3.3 UHMWPE含量对Dis-UH/HD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UHMWPE缠结程度对UH/HD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短支链UHMWPE对自增强All-PE复合物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POSS-10%-V-cat催化剂的制备
        5.2.3 Ti/V双金属负载POSS-10%-Ti/V-cat催化剂的制备
        5.2.4 乙烯高压聚合制备UHMWPE/HDPE共混物
        5.2.5 UHMWPE/HDPE共混物的加工制样
        5.2.6 UHMWPE/HDPE共混物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OSS-10%-V-cat催化剂的聚合行为分析
        5.3.2 UHMWPE短支链含量对低缠结UH/HD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5.3.3 UHMWPE缠结程度对短支链UH/HD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POSS修饰的ZN催化剂乙烯聚合中试试验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乙烯聚合
        6.2.3 聚合产物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10 L高压釜小试放大制备低缠结UHMWPE
        6.3.2 10 L高压釜小试制备低缠结UH/HD反应器共混物
        6.3.3 300 L高压釜中试放大制备低缠结UH/HD反应器共混物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作者简介

(4)聚合物分子刷负载催化剂的设计及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乙烯聚合催化剂的发展
        1.2.1 Ziegler-Natta催化剂
        1.2.2 Phillips催化剂
        1.2.3 茂金属催化剂
        1.2.4 非茂金属催化剂
    1.3 催化剂负载化研究进展
        1.3.1 无机载体负载型
        1.3.2 有机聚合物载体负载
    1.4 双峰聚烯烃研究进展
        1.4.1 双峰聚乙烯性质与特点
        1.4.2 双峰聚乙烯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
第2章 刷状聚苯乙烯载体的制备
    2.1 前言
    2.2 原料与试剂
    2.3 仪器设备与测试表征手段
        2.3.1 仪器设备
        2.3.2 测试表征手段
    2.4 刷状结构聚苯乙烯的合成
        2.4.1 ATRP法合成窄分布聚苯乙烯及其表征
        2.4.2 ROMP法合成聚苯乙烯分子刷及其表征
    2.5 刷状聚苯乙烯载体的苯氧基亚胺化修饰
        2.5.1 末端溴的叠氮化
        2.5.2 叠氮基与炔基的点击化学
        2.5.3 醛胺缩合形成苯氧基亚胺官能团
        2.5.4 分析与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钛/锆/镍催化剂负载及乙烯聚合研究
    3.1 前言
    3.2 原料与试剂
    3.3 仪器设备与测试表征方法
        3.3.1 仪器设备
        3.3.2 测试表征方法
    3.4 钛/锆/镍催化剂的负载以及烯烃催化聚合研究
        3.4.1 钛/锆催化剂在聚苯乙烯分子刷上的负载制备
        3.4.2 负载型钛/锆催化剂的乙烯聚合研究
        3.4.3 苯氧基亚胺镍催化剂的负载以及乙烯聚合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峰聚乙烯的设计合成
    4.1 双峰聚乙烯催化剂载体设计
    4.2 钛/锆金属与载体的配位以及乙烯催化研究
    4.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茂金属催化剂的负载化(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1 引言
2 载体的形貌
    2. 1 球状载体
    2. 2 管状载体
    2. 3 棒状载体
    2. 4 片状载体
    2. 5 不规则状载体
3 载体的改性处理
    3. 1 烷基铝氧烷处理
    3. 2 烷基铝处理
    3.3氧化物处理
    3. 4 氯化物处理
    3. 5 硅烷类化合物处理
    3. 6 其他改性剂处理
4 茂金属催化剂的负载方法
    4. 1 双组分负载
        4. 1. 1 茂金属与助催化剂先后负载
        4. 1. 2 茂金属与助催化剂先混合再负载
    4. 2 单组分负载
        4. 2. 1 只负载茂金属
        4. 2. 2 只负载助催化剂
5 负载化茂金属催化剂的应用
    5. 1 聚乙烯复合物
    5. 2 聚丙烯复合物
6 结论与展望

(6)有机/无机复合载体负载化催化剂及其乙烯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聚乙烯行业背景
    2.2 聚乙烯产品
        2.2.1 传统聚乙烯产品
        2.2.2 高端聚乙烯产品
    2.3 聚乙烯的产品设计
        2.3.1 聚乙烯的生产工艺
        2.3.2 聚乙烯催化剂的发展
    2.4 负载型聚烯烃催化剂的载体
        2.4.1 无机载体
        2.4.2 有机载体
        2.4.3 无机/有机复合载体
    2.5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5.1 化学法
        2.5.2 物理法
    2.6 相转化法制备多孔聚合物薄膜
        2.6.1 相转化法概述
        2.6.2 相转化体系的热力学特征
        2.6.3 相转化体系的动力学特征
        2.6.4 膜结构形态的影响因素
    2.7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SiO_2复合微球颗粒的相转化法制备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原料
        3.2.2 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膜溶液的制备
        3.2.3 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膜/SiO_2复合微球颗粒的制备
        3.2.4 复合微球颗粒形貌的稳定性
        3.2.5 表征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苯乙烯-丙烯酸的结构分析
        3.3.2 复合微球颗粒的形貌和性质
        3.3.3 硅胶粒径对复合微球颗粒形貌的影响
        3.3.4 非溶剂异戊烷的蒸发速度对复合微球颗粒形貌的影响
        3.3.5 非溶剂异戊烷的用量对复合微球颗粒形貌的影响
        3.3.6 聚合物浓度对复合微球颗粒形貌的影响
        3.3.7 复合微球颗粒形貌稳定性的研究
        3.3.8 复合微球颗粒形成机理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合微球载体负载(n-BuCp)_2ZrCl_2/PSA/TiCl_3复合催化剂的淤浆聚合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原料
        4.2.2 复合微球载体的制备
        4.2.3 催化剂制备
        4.2.4 乙烯常压淤浆的聚合
        4.2.5 乙烯高压淤浆聚合
        4.2.6 催化剂及产物性质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颗粒的形貌分析
        4.3.2 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对助催化剂的阻隔作用
        4.3.3 常压聚合
        4.3.4 复合催化剂的聚合动力学
        4.3.5 聚合产物性质的表征
        4.3.6 聚合过程中聚乙烯颗粒的生长行为
        4.3.7 聚乙烯共混物相分离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复合微球载体负载(n-BuCp)_2ZrCl_2/PSA/TiCl_3复合催化剂的气相聚合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原料
        5.2.2 催化剂制备
        5.2.3 乙烯高压气相聚合
        5.2.4 催化剂及产物性质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BuSnCl_3对复合微球载体的改性
        5.3.2 复合催化剂的气相聚合
        5.3.3 复合催化剂气相聚合特性与淤浆聚合特性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合微球载体负载乙酰丙酮铁/双亚胺基吡啶催化剂及其乙烯聚合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及原料
        6.2.2 2,6-二(1-(2-异丙基苯胺基乙基))吡啶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6.2.3 催化剂制备
        6.2.4 乙烯高压淤浆聚合
        6.2.5 催化剂及产物性质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催化剂形态分析
        6.3.2 不同催化剂的聚合活性
        6.3.3 聚合工艺条件对催化剂性质的影响
        6.3.4 产物中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复合微球载体负载TiCl_4/Cp_2ZrCl_2复合催化剂及其乙烯聚合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及原料
        7.2.2 催化剂制备
        7.2.3 乙烯高压淤浆聚合
        7.2.4 催化剂及产物性质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聚合物载体膜对TEA的阻隔作用
        7.3.2 助催化剂类型对复合催化剂聚合行为的影响
        7.3.3 助催化剂类型对聚合产物性质的影响
        7.3.4 复合催化剂反应历程探讨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附表
作者简历

(7)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均相催化剂的负载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均相催化剂
2 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均相催化剂的负载化
    2.1 无机类载体
    2.2 有机类载体
    2.3 复合载体
3 小 结

(8)α-二亚胺镍催化乙烯聚合制备高支化聚乙烯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聚乙烯的合成及催化剂
        2.1.1 聚乙烯的合成
        2.1.2 Z-N催化剂和铬系催化剂
        2.1.3 茂金属催化剂
        2.1.4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2.1.4.1 α-二亚胺镍和钯催化剂
        2.1.4.2 N-O配位中性镍催化剂
    2.2 链行走机理
        2.2.1 理论计算
        2.2.2 实验测定
        2.2.3 链行走机理模拟
    2.3 高支化/超支化聚乙烯结构与性能
        2.3.1 高支化/超支化聚乙烯的微结构
        2.3.2 高支化/超支化聚乙烯热-机械性能
        2.3.3 高支化/超支化聚乙烯的流变性质
    2.4 聚丙烯
        2.4.1 丙烯聚合催化剂
        2.4.2 聚丙烯改性
        2.4.2.1 机械共混
        2.4.2.2 化学共混
    2.5 二亚胺Ni/Pd催化剂负载
        2.5.1 催化剂负载于无机载体
        2.5.1.1 催化剂负载于SiO_2
        2.5.1.2 催化剂负载于MgCl_2
        2.5.1.3 催化剂负载于其它无机载体
        2.5.2 催化剂负载于聚合物载体
第三章 配体骨架取代基对α-二亚胺镍催化乙烯聚合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原料及预处理
        3.2.1.1 原料
        3.2.1.2 原料的预处理
        3.2.2 催化剂合成
        3.2.3 聚合反应
        3.2.4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活性
        3.3.2 聚乙烯分子量
        3.3.3 聚乙烯微结构
        3.3.4 聚合反应动力学
        3.3.5 聚乙烯的热-机械性能
        3.3.6 聚乙烯的流变性质
    3.4 结论
第四章 有机化二氧化硅负载二亚胺镍催化乙烯淤浆聚合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原料及预处理
        4.2.1.1 原料
        4.2.1.2 原料的预处理
        4.2.1.3 载体的制备与预处理
        4.2.2 催化剂负载
        4.2.3 聚合反应
        4.2.4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体的性质
        4.3.2 铝镍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3.3 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3.4 聚乙烯热性能
        4.3.5 聚乙烯分子量
        4.3.6 聚乙烯微结构
        4.3.7 聚合反应动力学
    4.4 结论
第五章 聚丙烯物理"负载"α-二亚胺镍催化乙烯气相聚合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原料
        5.2.2 原料的预处理
        5.2.3 载体聚丙烯的制备
        5.2.4 催化剂"负载"及聚合
        5.2.5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活性
        5.3.2 聚合物性质
        5.3.2.1 聚乙烯热性能
        5.3.2.2 聚乙烯分子量
        5.3.2.3 聚乙烯微结构
        5.3.2.4 合金颗粒形貌
    5.4 结论
第六章 聚丙烯粒子化学负载二亚胺镍催化乙烯淤浆聚合
    6.1 前言
    6.2 实验
        6.2.1 原料
        6.2.2 原料制备与预处理
        6.2.3 载体制备
        6.2.3.1 制备方法
        6.2.3.2 制备工艺
        6.2.4. 负载催化剂制备
        6.2.4.1 催化剂前体制备
        6.2.4.2 负载催化剂制备
        6.2.5 负载催化剂表征
        6.2.6 聚合反应
        6.2.7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催化剂活性
        6.3.2 聚乙烯性能
        6.3.2.1 聚乙烯热性能
        6.3.2.2 聚乙烯微结构
        6.3.2.3 聚乙烯分子量
        6.3.2.4 聚合反应动力学
        6.3.2.5 合金的形态结构
    6.4 结论
第七章 支化聚乙烯/聚丙烯合金结构与性能
    7.1 前言
    7.2 实验
        7.2.1 原料
        7.2.2 机械共混
        7.2.3 分析与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支化聚乙烯的性能
        7.3.1.1 热-机械性能
        7.3.1.2 流变性能
        7.3.2 HBPE/POE合金的性能
        7.3.2.1 热性能
        7.3.2.2 热-机械性能
        7.3.2.3 流变性能
        7.3.3 HBPE/iPP和POE/iPP机械共混合金的性能
        7.3.3.1 热性能
        7.3.3.2 热-机械性能
        7.3.3.3 流变性能
        7.3.3.4 微观形貌
        7.3.4 HBPE/POE/iPP机械共混合金的性能
        7.3.4.1 热性能
        7.3.4.2 热-机械性能
        7.3.4.3 流变性能
        7.3.4.4 微观形貌
        7.3.5 HBPE/iPP反应器内合金的性能
        7.3.5.1 热性能
        7.3.5.2 热-机械性能
        7.3.5.3 流变性能
        7.3.5.4 微观形貌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9)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负载化对茂金属催化剂性能影响
2 载体对茂金属催化剂性能影响
    2.1 负载化方法的影响
    2.2 载体类型的影响
        2.2.1 无机载体的影响
        2.2.1.1 载体焙烧温度的影响
        2.2.1.2 载体基团与茂金属作用的影响
        2.2.2 有机载体的影响
        2.2.3 有机-无机复合载体的影响
3 结 语

四、茂金属SiO_2的载体化研究(Ⅴ)——茂金属载体催化剂用于乙烯与苯乙烯的共聚(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烯烃双金属中心催化剂研究进展[J]. 黄颖,姜晓滨,贺高红,肖武. 石油化工, 2020(11)
  • [2]Cr/SiO2催化剂的活化方法及钒镍改性研究[D]. 吴霞.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低缠结UHMWPE的制备及其与HDPE原位共混行为的研究[D]. 陈毓明. 浙江大学, 2020
  • [4]聚合物分子刷负载催化剂的设计及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D]. 黄文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茂金属催化剂的负载化[J]. 齐美洲,傅智盛,范志强. 化学进展, 2014(05)
  • [6]有机/无机复合载体负载化催化剂及其乙烯聚合的研究[D]. 历伟. 浙江大学, 2011(03)
  • [7]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均相催化剂的负载化研究进展[J]. 苏碧云,杨鹏辉,刘祥,李谦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8]α-二亚胺镍催化乙烯聚合制备高支化聚乙烯及其性能[D]. 郭春文. 浙江大学, 2010(04)
  • [9]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化研究进展[J]. 杨立娟. 辽宁化工, 2010(06)
  • [10]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刘伟娇,黄启谷,义建军,豆秀丽,张明革,杨万泰,马利福,李俊拢,汪红丽,孔媛,盛亚平,赵扬锋. 高分子通报, 2010(06)

标签:;  ;  ;  ;  ;  

茂金属SiO_2(Ⅴ)载体的研究——茂金属负载乙烯与苯乙烯共聚催化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