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视频接口 DVI

数字视频接口 DVI

一、数字视频接口DVI(论文文献综述)

马瑞山[1](2020)在《一种数字高清视频接口的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多媒体邻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像清晰度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清数字视频接口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熟,有专门的设计标准和发展方向。目前DVI、HDMI和Display Port等新数字视频接口标准显得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本文根据DVI1.0的规格要求,设计了一款高清数字视频接口的发送端,并结合接收端进行了全方位的验证,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设计。论文根据协议要求,完成了系统编码和锁相环建模的设计工作,并从系统级和模块级分别对设计进行了分析,从模块级到系统级对系统进行了验证。结合性能分析和验证过程中的反馈对设计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实现了论文的最终目标——DVI视频接口发送端的设计(使其能正确的编码,最后以二值形式进行传输)。DVI发送端包括:输入输出端口、编码电路、锁相环电路和串并转换电路。输入输出端口负责采集和输出数据,主要由ESD电路和电源下拉电路与输入口组成的逻辑电路组成;编码电路主要由根据协议进行编码的数字逻辑电路组成;锁相环电路是整个系统时钟的解决电路;并串转换电路实现10 bit并行数据到10 bit串行数据的转换。针对此设计是数模混合的特点,并根据系统验证的需要,本文采用分层验证的思想。根据这个验证思想,本文对DVI发送端的验证采用分层次的验证技术。主要包括:模块级验证、子系统级验证和系统级验证,分别对编码模块、锁相环模块以及所有子模块组成的系统进行了验证。针对发送端和接收端信号一致性的特点,对系统进行验证时引入了接收端,大大简化了系统级验证。根据TMDS协议,完成了发送端的编码。按照整个发送端的要求,设计了时钟电路——锁相环,并根据此项目的特点,对锁相环各模块进行了优化。最终通过对验证结果进行文本分析,最终得到的结果表明此设计满足项目要求,可以正确的进行视频传输。本文完成了TMDS编码,实现了8 bit并行输入数据到10 bit并行数据的转换,然后通过并串转换电路实现了10 bit串行化数据的输出。通过对8 bit输入数据的遍历(256组数据),加上已经做好的接收端对整个编码的正确性做了验证,结果表明编码正确。在分析锁相环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锁相环。其中锁相环输出频率为250 MHz~1.65 GHz,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65 Gb/S,当输入时钟为25 MHz时噪声抖动峰-峰值为0.51%,输入时钟为1.65 GHz时噪声抖动峰-峰值为0.46%,满足系统要求输入噪声小于2.5%的指标。

向龙[2](2020)在《多源视频拼接控制器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小间距LED显示屏的单个箱体逐渐向更大面积、更小间距、更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这对组成大屏幕的视频拼接控制器在功能和性能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为研究传统视频拼接控制器不能满足在输入视频图像接口的数量以及种类、图像显示多画面、快速拼接和显示同步性等内容。其主要工作有:首先以视频拼接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出发,提出一种基于MST9U01视频芯片的硬件拼接方式。整体设计将多源视频拼接控制器划分为输入视频图像接口、视频拼接处理和输出转换模块三大模块。其次在硬件设计上考虑到输入信号传输到视频处理芯片的同步性,选用Sil9575切换器将多个视频信号同步输出。并针对高速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反射和串扰,设计上增加了电路的阻抗匹配和布局布线。然后通过研究和探索,以搭建的样机验证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多源视频拼接控制系统。拼接上对四个输出口进行排列组合,针对视频图像在各个输出区域内显示的比例做出判断,得到需要截取输入视频图像信息和显示画面缩放的参数。为达到显示的最好效果,显示时会根据输入视频图像和实际屏幕的尺寸调节,使显示画面和屏幕的像素点一一对应。最后对所设计的多源视频拼接控制器样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次设计实现了4K分辨率内4块独立显示屏的拼接显示。同时,本设计已应用到实际的商业产品中。

胡杰[3](2020)在《基于Zynq的LCD动态调光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目前,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机、平板、移动终端等设备上。对于LCD显示设备,液晶屏幕的显示功耗是其耗电的主要原因。LCD屏幕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液晶显示模块和背光模块。液晶显示模块负责图像数据的显示,而背光模块负责显示屏的亮度调节。目前,大部分LCD显示设备中,背光模块保持恒定亮度,因而系统显示功耗过大,且极易因漏光现象导致图像显示质量的降低。通过动态调光算法自适应调节LCD屏幕的背光亮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嵌入式移动显示设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内容的自适应调光算法(Image content-based adaptive dimming algorithm,ICADA),并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Zynq平台设计和实现了相应背光调节显示控制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LCD显示技术、背光调节技术和图像显示处理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现有背光调节算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给出了LCD结构、显示原理以及动态调光原理,介绍了系统设计和开发所需的软、硬件平台的概况。2)针对现有算法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图像内容的自适应调光算法ICADA,首先根据输入图像的亮度均值和最大值定义高亮度像素贡献度,以描述图像中高亮度像素细节对图像的重要程度,在亮度均值的基础上动态调节背光亮度;然后,将调光前后亮度比值的算术平方根作为γ参数,提出了一种自适应Gamma补偿法,对调光后图像进行像素补偿。通过Matlab仿真,对所提出算法性能进行了主、客观评估。实验结果显示,ICADA可显着降低低亮度图像的背光功耗(背光功耗节省率最高可达58.159%),并提升图像显示细节和降低高亮度图像像素失真(结构相似度指标最高可达0.9999)。3)基于Zynq XC7Z7020芯片,采用硬件描述语言和高层设计方法,设计和实现了所提出的动态调光算法、用于背光调节的脉宽调制控制算法,以及与主机通信的数字视频接口(Digital Visual Interface,DVI)解码算法及相应IP核,并辅以Xilinx官方提供的IP核,设计和实现了动态调光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Zynq开发板AX7020、LCD显示模块AN870和PC机搭建了相应的测试验证平台;并分别采用静态图像测试和视频测试的方法,对调光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实验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背光调节系统可在使用较少系统资源的情况下,达到降低系统功耗和提高图像显示质量的效果。

吕达[4](2019)在《具有USB重定向和智能分析功能的KVM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KVM(Keyboard Video Mouse)技术可以支持一个或多个用户同时对连接于KVM系统的多台远程被控计算机进行管理,实现用一套键盘、显示器、鼠标设备同时访问和操作多台被控机的功能。尽管市场上KVM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对于一些特定化的应用场景,鲜有产品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功能以满足多种应用需求,其中比较关键的功能是对视频画面内容进行实时智能分析和对HID类及大容量存储类USB设备实现重定向。目前国内对于该类型的KVM系统的研究也相对欠缺。为此,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具有USB重定向和智能分析功能的KVM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对USB重定向方案和智能分析方法进行论证,提出嵌入式端编码板+PC端解码器系统架构以及FPGA+Hi3519嵌入式端编码板架构。其次,设计了嵌入式端编码板硬件平台。随后,建立训练和测试数据集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分析算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获取最优效果下权重矩阵。之后,设计FPGA逻辑架构以及各功能模块,使其实现HDMI/DVI接收和发送器配置、视频接口时序适配、智能分析等功能,并对FPGA逻辑设计进行行为仿真和时序仿真。最后,基于海思mpp编程框架设计了音视频编码程序,基于KVM通信协议设计了服务器程序,基于STM32 USB驱动设计了USB重定向程序,运用数据结构管理和多线程同步技术实现音视频编码传输以及USB重定向。搭建测试平台对本文KVM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平均视频延时130ms、音频延时70ms,U盘重定向典型速率为42.4KByte/s,智能分析图像识别率为0.72。本文研究的KVM系统的智能分析功能能够大规模节约人力资源、提高突发状况处理效率;USB重定向功能改变了远程被控计算机与本地U盘设备之间不便进行数据交互的局面。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研制多功能KVM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韩佳琳[5](2019)在《视频图像信息的防泄漏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显示系统由于其结构组成和显示特性,会在信息的传输和显示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这些电磁辐射会携带大量的有用信息。而辐射出去的电磁波经过天线或者截获接收机接收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技术就可以还原成有用信息。视频信息本质上是由一帧一帧图像快速播放而形成的。对视频信息研究的根本是对图像信息进行研究。因此论文基于电磁辐射及电磁泄漏理论,以模拟图像信息和数字图像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电磁信息防泄漏方法分别对其进行处理,分析经过不同的防泄漏方法处理后的图像的时频域特征。并基于防泄漏处理前后的图像效果,提出在防泄漏处理中的图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最后,利用C++及SQL语句实现计算机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抑制仿真软件,该软件可以为防泄漏的硬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研究计算机视频信息显示系统的防电磁泄漏的意义及研究背景。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最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工作。第二部分通过对计算机显示系统工作原理的研究,分析出常见的泄漏源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对计算机显示系统泄漏的电磁波进行防护。最终提出了本文采用的防护措施是TEMPEST技术,即在图像信息的源头部分对图像进行处理,以减少有用信息的电磁辐射,给出了本文研究的几种防电磁信息泄漏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图像的时频域特点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图像信息做了时频特性的分类研究。第三章首先介绍了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一般知识。接下来针对第二章中分析出来的模拟视频图像信息以及数字视频图像信息进行防泄漏处理的分类研究。并分别根据仿真得到的处理前后的图像频谱图计算频谱相关系数来评价处理前后图像频谱的相关程度。为第四章对图像质量评价做铺垫,提供素材。第四部分首先分析并比较了常见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并根据这些图像评价指标的特点分析其适用性,最终选择SSIM、FSIM以及QILV作为本文研究的图像评价指标。其次,对第三章中图像的防泄漏仿真的结果分别计算其SSIM、FSIM、QILV指标,经过对比分析,选择最合适的图像评价指标。最后,将选出的图像评价指标与频谱相关系数相结合,给出在计算机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抑制仿真研究中的综合评价指标。第五部分主要工作是完成了计算机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抑制仿真软件的实现。首先分析了该软件的需求分析。其次,本文中给出了该软件的概要设计以及设计流程。最后,文章展示了该软件的功能实现、使用流程及注意事项。

宋振声[6](2019)在《基于FPGA的立体显示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疗显示技术的进步,医疗内窥镜摄像系统已经由主流的2D(Two Dimensions)显示向3D(Three Dimensions)显示发展,图像清晰度也从高清(High Definition,HD)向超高清(Ultra High Definition,UHD)转变。然而,绝大多数3D内窥镜系统采用辅助式3D显示技术,无法避免长时间佩戴辅助式3D眼镜带来的头晕、眼疲劳等种种不适。因此,医用裸眼3D显示器相继问世。课题针对主流3D内窥镜摄像主机与市面上超高清医用裸眼3D显示器视频接口之间的匹配问题,结合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硬件并行处理的优势,设计并开发了基于FPGA的立体显示系统,促进裸眼3D显示技术在医疗领域内的普及和应用。首先,使用Xilinx公司软件提供的SMPTE核实现了双路3G-SDI立体图像采集。考虑到图像处理部分对图像传输格式的要求,对采集到的立体图像进行了YUV到RGB的格式转换。其次,使用Xilinx提供的VPSS(Video Processing Subsystem,视频处理子系统)核进行图像处理。为解决高速图像数据带宽与DDR3存储器带宽间的匹配问题,设计并优化了一种DDR3(DDR,Double Data Rate,双倍速率)读写控制方案,为高速图像缓存处理提供重要保障。最后,通过SBS(Side by Side)的拼接方式,将满足立体图像输出格式的视频通过立体显示器输出;同时,在FPGA硬件平台上进行了整体设计方案的逻辑验证、在线仿真和可行性验证,并分析了逻辑资源的消耗以及系统功耗情况。立体显示系统从前端立体图像的采集到后端立体图像的输出,图像需要经过缩放、缓存、同步以及拼接等多个处理过程。同时,本文对硬件外围电路各模块、硬件板卡的层叠结构、元器件的布局、重要信号线的阻抗匹配以及走线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10层PCB设计的硬件系统能够支持两路1920×1080@60Hz的图像输入以及3840×2160@60Hz的立体图像输出。视频流从3G SDI视频接口输入,经过格式变换、缩放、缓存、同步以及拼接等多个处理过程并通过DP 1.2视频接口输出,其中图像存储模块涉及的图像读写数据带宽大约为31.852Gbps/s,输出的立体视频可直接于裸眼立体显示器上显示。系统所消耗的LUT(Look Up Table,查找表)资源仅占FPGA总资源的26.04%,输出图像数据带宽高达23.76Gbps/s,FPGA片上功耗仅为4.598W。本文设计的基于FPGA的立体显示系统,完成了主流3D内窥镜摄像主机与现有裸眼3D显示器视频接口的转换和匹配,并且系统在高性能和低功耗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本文立体显示系统使裸眼3D技术向医用超高清立体显示领域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为高清晰3D显示和高速视频处理领域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该系统有望使医疗教学、会诊和立体手术室等领域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李历仲[7](2019)在《兼容多种视频输出的图像编解码系统接口板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红外制导系统的发展,红外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不断深入,为应对实际战场的复杂情况,要求红外半实物仿真系统能够处理高帧频高灰度的视频数据。其中红外目标模拟器接收具有红外特征的高灰度动态视频图像,并将图像转换成红外导引头支持的格式输出,这就需要去研究相关的图像编解码系统。目前大多数图像编解码系统数据处理和传输部分在同一块板子上,并且接口种类单一和带宽较低。针对目前图像编解码系统的弊端和不足,本文研究了兼容多种视频输出的图像编解码系统接口板设计。接口板包括HDMI接口板和混合接口板。HDMI接口板包含了1路HDMI输入、1路DVI输出和6路HDMI输出。混合接口板包含了1路DVI输入、1路HDMI输入、1路LVDS输出、1路VGA输出、1路Camera Link输出、1路DVI输出和2路光模块收发器。兼容多种视频输出,接口板共用核心板,可传输高帧频高灰度的视频数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图像编解码系统两块接口板的设计,并完成相应输出接口FPGA逻辑设计。首先阐述了兼容多种视频输出的高帧频高灰度图像编解码系统接口板设计的背景和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现有图像编解码系统的不足完成了接口板硬件方案设计。其次完成了相应的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在PCB布线完成时,对布线线路进行信号完整性分析,以仿真波形结果来优化PCB设计,制板焊接完成接口板的硬件搭建。然后对相应的输出接口进行FPGA逻辑设计。最后对接口板各模块进行测试与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设计满足实际需求。

刘桂东[8](2019)在《具有高速存储的高帧频高灰度图像编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红外半实物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红外半实物仿真系统对红外图像的分辨率、帧频和灰度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半实物仿真系统中关键设备之一的红外目标模拟器需要具备高帧频高灰度的图像编解码能力。本文根据红外目标模拟器的需求,设计了一套具有高速存储的高帧频高灰度图像编解码系统,并基于此系统实现了图像编解码算法。首先根据系统的功能和指标需求,以Xilinx Kintex-7系列FPGA作为处理器,DDR3 SDRAM作为高速存储器,HDMI和DVI作为数据传输接口,对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芯片选型以及进行原理图设计,同时根据原理图完成PCB布局布线;最终完成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在系统硬件平台上,利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进行了相关时序逻辑设计。利用MIG核实现DDR3 SDRAM存储逻辑设计,并实现HDMI接口逻辑设计,最后实现图像编解码算法和图像降帧的逻辑设计。在本文的最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验证,验证过程分为物理层和应用层两个部分。物理层对硬件的接口,存储等功能进行验证;应用层对图像编解码算法和图像降帧等功能进行验证。本文设计的系统最大传输像素时钟可达300MHz,可以满足高帧频高灰度图像的编解码处理。

王森[9](2019)在《数字视频信息电磁泄漏的抑制与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通信等电子信息设备已经完全应用于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领域,信息的安全性问题已经被高度重视。目前,信息安全也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然而,电子信息设备在工作的同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除了可能对环境产生电磁干扰之外,还可能会造成电子信息设备中有用信息的电磁泄漏问题,严重威胁到信息安全。但对信息安全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存储安全,而这种非接触式通过电磁辐射导致的信息安全问题被大多数人忽略。论文将当前流行的多种数字视频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视频信息的传输途径中分析、查找电磁泄漏源,仿真与分析造成电磁泄漏的时域、频域特征。根据数字视频信息的电磁截获还原技术,研究视频传输通道中数字视频信号的电磁辐射特征,找出截获接收机的接收带宽与还原图像的关系。研究计算机视频信息的电磁泄漏抑制方法,并将基于信号处理的抑制方法通过样机加以工程实现,通过测试验证。最后,提出了一种便捷的计算机数字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检测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如下:(1)对多种数字视频系统的传输过程进行电磁泄漏分析,研究了视频传输通道电磁辐射的时域和频域特征:针对视频传输通道主要以差分传输的特点,通过对差分线由于差分电路结构的不对称、差分信号的错位与时延所造成的共模信号进行仿真与测试研究,发现了共模辐射引起的电磁辐射信号与所传输的视频信号相对应,说明视频通道的共模辐射所引起的电磁辐射信号是产生视频信息的电磁辐射泄漏的主要原因。(2)结合数字视频电磁截获还原技术,研究了接收带宽与还原图像的关系:由于视频线缆的电磁辐射频谱呈现波瓣状,通过选择完整波瓣和部分波瓣进行信号还原仿真,发现了接收带宽与还原信号的误码率关系,即接收带宽越小,波瓣内的信息越少,还原出的信号的误码率越高;再通过研究图像数据的误码率与图像质量的关系,发现了还原信号的误码率越高,则图像的质量越差,而当图像质量达到可读性时的误码率所对应的波瓣宽度,则为能截获还原视频信息的最小接收带宽这一重要结论。(3)对计算机数字视频信息的电磁辐射泄漏抑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从无线通信模型的角度对电磁泄漏的抑制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多种抑制技术,提出了两种基于人眼视觉效应的视频泄漏抑制方法,即通过对视频数据进行噪声叠加和颜色变换处理,在保证视频图像的显示效果条件下,就可使得视频信息的电磁辐射不能还原出图像信息。(4)通过对HDMI视频线缆进行电磁辐射频谱仿真研究,提出了一种便捷的计算机数字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检测方法:对HDMI线缆传输典型红信息(图像)的电磁辐射频谱进行仿真以获取相应的红信息模板,再利用传导和辐射两种电磁兼容测试方法,获取计算机传输与典型红信息(图像)相同图像时的电磁辐射频谱,将红信息模板信号与测试频谱进行相关分析,以互相关系数来判断计算机是否产生了视频信息电磁泄漏。分析与测试结果表明:当互相关系数大于0.5时,则可判定计算机视频信息发生了电磁泄漏。

姚菲,戴亚鑫,童歆[10](2017)在《机载数字视频传输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机载数字视频格式和传输特性等方面的分析,结合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对视频传输信号完整性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类型机载数字视频传输的方案。同时,针对机载产品对重量、功耗、成本等方面的要求,还对不同格式机载数字视频采用不同传输方式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该对比结果对机载数字视频传输的综合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数字视频接口DVI(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视频接口DVI(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数字高清视频接口的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视频接口发展研究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DVI视频传输接口相关的基础知识
    2.1 视频显示技术相关的基本概念
        2.1.1 像素和分辨率
        2.1.2 三基色原理
    2.2 DVI接口简介
    2.3 DVI接口与常见视频接口比较
    2.4 DVI接口的工作原理
    2.5 TMDS传输协议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编码设计
    3.1 编码流程
        3.1.1 控制信号编码
        3.1.2 图像信号编码
    3.2 编码电路综合结果
    3.3 并串转换模块设计
    3.4 解码介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锁相环电路设计
    4.1 锁相环的基本概念
        4.1.1 鉴相器
        4.1.2 电荷泵
        4.1.3 环路滤波器
        4.1.4 压控振荡器
        4.1.5 分频器
    4.2 衡量锁相环的主要指标参数
    4.3 锁相环建模
    4.4 锁相环噪声分析
        4.4.1 相位噪声
        4.4.2 抖动
    4.5 锁相环电路实现
        4.5.1 鉴相器的设计
        4.5.2 电荷泵设计
        4.5.3 环路滤波器设计
        4.5.4 压控振荡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仿真与分析
    5.1 版图设计
    5.2 锁相环电路整体仿真
    5.3 发送端整体仿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多源视频拼接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视频拼接控制系统简述
    1.3 视频拼接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视频拼接控制器发展趋势
    1.4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主要技术介绍
        1.4.1 视频图像接口切换技术
        1.4.2 视频图像拼接技术
        1.4.3 视频图像转换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系统设计方案
        2.2.1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系统设计思想
        2.2.2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系统设计框图
    2.3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2.3.1 视频拼接控制器功能的设计要求
        2.3.2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性能设计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硬件的设计方案
    3.3 硬件的抗干扰设计
        3.3.1 信号传输电路防干扰设计
        3.3.2 设备运行环境防干扰设计
    3.4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主要硬件模块设计
        3.4.1 输入视频图像接口模块
        3.4.2 视频图像拼接显示模块
        3.4.3 视频图像转换输出模块
    3.5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其他硬件模块设计
        3.5.1 微处理器模块
        3.5.2 存储模块和通信控制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软件设计整体架构
        4.2.1 软件的整体架构
        4.2.2 软件开发环境及语言
    4.3 硬件初始化的软件流程设计
    4.4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软件模块设计
        4.4.1 输入视频图像接口切换模块
        4.4.2 视频图像拼接显示模块
        4.4.3 点对点显示模块
        4.4.4 存储模块的软件设计
        4.4.5 通信控制的协议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联调与测试
    5.1 引言
    5.2 测试背景以及测试项目
    5.3 视频图像接口切换测试
    5.4 视频图像显示拼接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Zynq的LCD动态调光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LCD显示技术现状分析
        1.2.1 显示器件发展概况
        1.2.2 LCD显示技术现状
    1.3 动态背光调节技术研究现状
    1.4 图像显示处理平台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TFT-LCD调光原理及系统开发平台
    2.1 TFT-LCD结构与显示原理
        2.1.1 TFT-LCD结构介绍
        2.1.2 TFT-LCD显示原理
    2.2 LCD动态调光原理
    2.3 系统软硬件开发与测试平台
        2.3.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2.3.2 系统硬件开发平台
        2.3.3 系统测试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图像内容的自适应动态调光算法及其性能评估
    3.1 背光亮度调节算法
        3.1.1 传统背光亮度调节算法
        3.1.2 本文背光亮度调节算法
    3.2 像素补偿算法设计
        3.2.1 传统图像像素值补偿算法
        3.2.2 本文像素补偿算法的提出
    3.3 性能评价指标
    3.4 算法性能分析
        3.4.1 像素补偿算法性能评估
        3.4.2 背光亮度的调节算法性能评估
        3.4.3 主观画质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调光控制系统的Zynq设计及实现
    4.1 动态调光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2 动态调光算法IP核设计
        4.2.1 Cordic算法设计平方根运算
        4.2.2 指数函数运算的设计
        4.2.3 动态调光算法 IP 核的设计实现
    4.3 DVI解码算法IP核设计
        4.3.1 DVI视频接口及其功能
        4.3.2 DVI解码电路设计与验证
    4.4 PWM控制器IP核设计
    4.5 系统的搭建与Zynq控制流程
        4.5.1 动态调光控制系统工程搭建
        4.5.2 动态调光算法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具有USB重定向和智能分析功能的KVM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KVM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KVM存在的不足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KVM系统架构设计
    2.1 KVM系统需求分析
    2.2 KVM系统方案论证
        2.2.1 USB重定向方案论证
        2.2.2 智能分析方法论证
        2.2.3 KVM系统架构论证
    2.3 本文KVM系统架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VM编码板硬件平台设计
    3.1 KVM编码板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3.2 KVM编码板各组件详述
        3.2.1 电源复位组件设计
        3.2.2 HDMI/DVI接收和发送组件设计
        3.2.3 FPGA组件设计
        3.2.4 Hi3519 组件设计
        3.2.5 USB重定向组件设计
    3.3 视频转接板PCB设计
        3.3.1 规则与约束设置
        3.3.2 布局与布线
        3.3.3 实物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分析算法验证
    4.1 智能分析算法验证流程
    4.2 图像预处理
        4.2.1 色彩空间变换
        4.2.2 中值滤波
        4.2.3 边缘检测
        4.2.4 腐蚀与膨胀
    4.3 神经网络
        4.3.1 网络结构
        4.3.2 信号传播
        4.3.3 误差反向传播
        4.3.4 权重更新
        4.3.5 本文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4.4 算法验证程序设计
        4.4.1 算法验证程序整体流程
        4.4.2 BMP文件解析与生成程序
        4.4.3 正态分布随机数生成程序
        4.4.4 神经网络训练与预测程序
    4.5 参数优化与效率评估
        4.5.1 隐含层神经元数目优化
        4.5.2 学习率和世代数优化
        4.5.3 导出权重矩阵
        4.5.4 程序执行效率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KVM编码板FPGA逻辑设计
    5.1 FPGA总体逻辑架构设计
    5.2 部分模块设计
        5.2.1 跨时钟域同步模块
        5.2.2 多通道FIFO存储控制器
        5.2.3 色彩空间变换模块
        5.2.4 边缘检测模块
        5.2.5 神经网络预测模块
    5.3 行为仿真
    5.4 时序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KVM编码板应用程序设计
    6.1 KVM编码板应用程序总体设计
        6.1.1 客户端数据结构
        6.1.2 多线程同步机制
        6.1.3 KVM编码板应用程序结构
    6.2 Hi3519V101 平台编码程序
        6.2.1 H.265 编码标准
        6.2.2 海思mpp编程框架
        6.2.3 编码相关数据结构与MPI
        6.2.4 编码程序流程详解
    6.3 Hi3519V101 平台服务器程序
        6.3.1 KVM通信协议
        6.3.2 linux网络编程
        6.3.3 服务器程序流程详解
    6.4 STM32 平台USB重定向程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KVM系统测试
    7.1 KVM系统测试环境
    7.2 KVM系统性能测试
        7.2.1 音视频延时测试
        7.2.2 USB重定向测试
        7.2.3 网络带宽测试
    7.3 智能分析功能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视频图像信息的防泄漏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计算机显示系统泄漏截获机理及防泄漏方法研究
    2.1 计算机显示系统泄漏截获机理及硬件防护措施
        2.1.1 计算机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
        2.1.2 计算机显示系统的泄漏截获机理及硬件防护措施
    2.2 防泄漏处理中图像分类的必要性分析
    2.3 视频信息防泄漏方法设计
        2.3.1 模拟视频信息防泄漏方法设计
        2.3.2 数字视频信息防泄漏方法设计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视频图像信息防泄漏处理前后的特征分析
    3.1 模拟视频图像信息防泄漏处理前后特征分析
        3.1.1 数字滤波研究
        3.1.2 基于抖动伪发射的图像融合研究
    3.2 数字图像信息防泄漏处理前后特征分析
        3.2.1 随机置乱研究
        3.2.2 互补置乱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处理前后图像质量评价的方法研究
    4.1 常见图像质量评价方法适用性研究
        4.1.1 常见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分析
        4.1.2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4.2 电磁信息防泄漏处理中的图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计算机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抑制仿真软件的实现
    5.1 计算机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抑制仿真软件需求分析
    5.2 计算机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抑制仿真软件概要设计
    5.3 计算机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抑制仿真软件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FPGA的立体显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立体显示技术在医疗领域内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立体显示系统基础知识
    2.1 立体显示技术原理
        2.1.1 辅助式3D显示技术
        2.1.2 裸眼3D显示技术
    2.2 主流视频接口
        2.2.1 接口简介
        2.2.2 接口对比
    2.3 AXI4 总线简介
    2.4 医用超高清裸眼3D显示器简介
        2.3.1 人眼追踪技术简介
        2.3.2 柱透镜光栅3D显示技术
    2.5 FPGA用于图像处理的优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体显示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设计指标
    3.2 系统硬件组成
    3.3 系统原理设计
        3.3.1 视频接口设计
        3.3.2 存储模块设计
        3.3.3 外围电路设计
    3.4 系统板图设计
        3.4.1 板卡层叠结构
        3.4.2 器件布局布线
        3.4.3 阻抗匹配
        3.4.4 走线规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立体显示系统逻辑设计
    4.1 开发流程简介
    4.2 图像采集
        4.2.1 图像时序介绍
        4.2.2 3G-SDI输入解析
        4.2.3 图像采集验证
    4.3 图像格式转换
        4.3.1 标准时序恢复
        4.3.2 YCbCr422转YCbCr444
        4.3.3 YCbCr转 RGB
        4.3.4 验证
    4.4 图像处理
        4.4.1 图像缩放
        4.4.2 图像缓存
        4.4.3 图像拼接
    4.5 图像输出
        4.5.1 硬件时钟配置
        4.5.2 输出接口配置
        4.5.3 图像输出时序
        4.5.4 软核控制流程
        4.5.5 输出接口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立体显示系统调试与分析
    5.1 系统顶层设计
        5.1.1 系统模块整合
        5.1.2 顶层接口描述
        5.1.3 顶层模块描述
    5.2 系统实验分析
    5.3 逻辑资源分析
    5.4 功耗分析
    5.5 设计指标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表
    代码
    说明

(7)兼容多种视频输出的图像编解码系统接口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接口板硬件设计
    2.1 图像编解码系统
    2.2 接口板结构设计
    2.3 接口连接器介绍
        2.3.1 VGA接口
        2.3.2 DVI接口
        2.3.3 HDMI接口
        2.3.4 CameraLink接口
        2.3.5 光模块接口
        2.3.6 LVDS接口
    2.4 电路原理图设计
        2.4.1 VGA输出电路设计
        2.4.2 DVI输入电路设计
        2.4.3 DVI输出电路设计
        2.4.4 HDMI输入电路设计
        2.4.5 HDMI输出电路设计
        2.4.6 CameraLink输出电路设计
        2.4.7 光模块电路设计
        2.4.8 LVDS输出电路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口板PCB设计
    3.1 PCB设计方法
    3.2 PCB叠层设计
    3.3 PCB布局布线设计
        3.3.1 布局规则及设计
        3.3.2 PCB布线规则及设计
    3.4 关键信号完整性分析
        3.4.1 VGA输出模块信号完整性分析
        3.4.2 DVI输入模块信号完整性分析
        3.4.3 DVI输出模块信号完整性分析
        3.4.4 HDMI输入模块信号完整性分析
        3.4.5 HDMI输出模块信号完整性分析
        3.4.6 CameraLink输出模块信号完整性分析
        3.4.7 光模块信号完整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PGA输出接口逻辑设计
    4.1 VESA时序
    4.2 VGA输出逻辑设计
    4.3 DVI输出逻辑设计
    4.4 HDMI输出逻辑设计
        4.4.1 SIL9136 寄存器配置
        4.4.2 SiI9136-3VESA时序设计逻辑
    4.5 CameraLink输出逻辑设计
    4.6 光模块逻辑设计
        4.6.1 Aurora8B/10B通道
        4.6.2 Aurora IP核用户接口与时序
        4.6.3 Aurora IP核参数设置
第五章 功能测试与验证
    5.1 系统测试与验证方法
    5.2 各模块的测试与验证
        5.2.1 VGA输出模块
        5.2.2 DVI输出模块
        5.2.3 HDMI输出模块
        5.2.4 CameraLink输出模块
        5.2.5 光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具有高速存储的高帧频高灰度图像编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1 系统设计需求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4 处理板设计
        2.4.1 FPGA模块
        2.4.2 高速存储模块设计
    2.5 数据接口板设计
        2.5.1 HDMI接收发送模块
        2.5.2 DVI接口模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处理板原理图设计
        3.1.1 FPGA外围电路
        3.1.2 FPGA配置电路
        3.1.3 DDR3 SDRAM模块电路
        3.1.4 电源模块电路
    3.2 处理板PCB设计
        3.2.1 PCB叠层设计
        3.2.2 元器件布局设计
        3.2.3 Flash和 FMC接口布线设计
        3.2.4 DDR3 SDRAM布线
        3.2.5 关键网络信号完整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存储和接口逻辑设计
    4.1 DDR3 SDRAM存储模块设计
        4.1.1 DDR3 SDRAM工作原理
        4.1.2 MIG核的使用
        4.1.3 数据位宽转换
    4.2 HDMI输出逻辑设计
        4.2.2 VESA时序
        4.2.3 IIC配置
    4.3 HDMI输入逻辑设计
        4.3.1 EDID配置
        4.3.2 寄存器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像编解码和降帧逻辑设计
    5.1 图像编解码算法原理
    5.2 图像编解码逻辑设计
        5.2.2 像素合并模块
        5.2.3 除法器模块
        5.2.4 像素回填模块
        5.2.5 数据输出模块设计
    5.3 图像降帧逻辑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验证
    6.1 系统硬件平台和调试方案
        6.1.1 系统硬件平台
        6.1.2 系统调试环境
        6.1.3 系统调试内容
    6.2 系统物理层验证
        6.2.1 处理板验证
        6.2.2 HDMI输出模块验证
        6.2.3 HDMI输入模块验证
        6.2.4 DDR3 SDRAM模块验证
    6.3 系统应用层验证
        6.3.1 图像编解码逻辑验证
        6.3.2 图像降帧逻辑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数字视频信息电磁泄漏的抑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计算机信息电磁泄漏的研究背景
    1.2 计算机信息电磁泄漏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电磁信息泄漏国外发展状况
        1.2.2 电磁信息泄漏国内发展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数字视频信息电磁泄漏分析
    2.1 概述
    2.2 数字视频系统构成及电磁泄漏威胁分析
        2.2.1 台式计算机数字视频系统
        2.2.2 LED大屏数字视频系统
        2.2.3 办公会议系统的数字视频系统
    2.3 数字视频信息泄漏的电磁特征分析
        2.3.1 数字视频信息传输模型
        2.3.2 数字视频信息泄漏的时域特征
        2.3.3 数字视频信息泄漏的频域特征
        2.3.4 数字视频信息泄漏的环节
    2.4 视频传输通道的电磁信息泄漏
        2.4.1 传输通道模型
        2.4.2 传输通道电磁辐射仿真
        2.4.3 传输通道电磁辐射测试
    2.5 小结
第三章 数字视频信号电磁泄漏中的接收带宽研究
    3.1 概述
    3.2 数字视频信号的电磁泄漏截获还原原理分析
        3.2.1 电磁泄漏截获还原技术时域分析
        3.2.2 电磁泄漏截获还原技术频域分析
    3.3 数字视频信号电磁泄漏中的接收带宽影响
        3.3.1 完整波瓣的截获还原
        3.3.2 部分波瓣的截获还原
    3.4 基于图像质量与误码率的最小接收带宽研究
        3.4.1 接收带宽与视频信号误码率
        3.4.2 图像质量与视频信号误码率
        3.4.3 视频信号截获还原的最小接收带宽
    3.5 小结
第四章 数字视频信号电磁泄漏抑制的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视频信息电磁泄漏的防护策略研究
    4.3 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抑制方案
    4.4 基于人眼视觉效应的电磁泄漏抑制方法
        4.4.1 基于人眼视觉效应的噪声叠加方法
        4.4.2 基于人眼视觉效应的颜色变换方法
    4.5 小结
第五章 数字视频信号电磁泄漏抑制技术的实现
    5.1 概述
    5.2 数字视频信号泄漏保护装置
        5.2.1 视频信息处理的电路设计方案
        5.2.2 电路设计
    5.3 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抑制防护计算机
    5.4 视频信息电磁泄漏抑制方法的测试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数字视频信息电磁泄漏的检测
    6.1 概述
    6.2 视频信息电磁泄漏的便捷检测方法
        6.2.1 电磁辐射特征仿真
        6.2.2 电磁辐射频谱测试
        6.2.3 相关性计算与电磁泄漏评估
        6.2.4 便捷测试方法的测试验证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数字视频接口DVI(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数字高清视频接口的设计与验证[D]. 马瑞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多源视频拼接控制器的设计[D]. 向龙.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3]基于Zynq的LCD动态调光控制系统设计[D]. 胡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4]具有USB重定向和智能分析功能的KVM系统研究[D]. 吕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3)
  • [5]视频图像信息的防泄漏处理技术研究[D]. 韩佳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基于FPGA的立体显示系统设计[D]. 宋振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7]兼容多种视频输出的图像编解码系统接口板设计[D]. 李历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具有高速存储的高帧频高灰度图像编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桂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数字视频信息电磁泄漏的抑制与检测方法研究[D]. 王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机载数字视频传输设计[J]. 姚菲,戴亚鑫,童歆. 航空电子技术, 2017(04)

标签:;  ;  ;  ;  ;  

数字视频接口 DVI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