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1990/10

图片新闻 1990/10

一、图片新闻1990/10(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鹤[1](2021)在《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文中提出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和精炼的信息越来越被需要。文本语言作为信息传达的最古老且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能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直观与易读易懂性,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关于报纸新闻图片的研究景象日趋繁荣,研究文献遍地开花。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与“意义”的综合“科学”,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信息的承载和表达与符号学理论中意义的携带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契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去探讨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图片视作一种符号,并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其如何进行意义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文章第一二章节重在探讨作为符号的新闻图片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即围绕“图片”这一基本范畴,厘清新闻图片的概念内涵,同时与其他易混词几组词语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分析报纸新闻图片得以生成的构成要素、以及传者角度怎样进行选择和组合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探究报纸新闻图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表意机制,包括图片在皮尔斯三分模式下如何进行符号化过程,以及表意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从图片产生到解读过程中受众解读的内在发展动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最后对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王璐[2](2021)在《《人民日报》国庆头版话语研究(1949-2019)》文中指出本文以1949—2019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党报政治话语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尝试为新闻话语的分析提供参考,为重大政治仪式报道策略和宣传策略的改进提供思路。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通过梳理学者对国庆头版文本的相关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文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版面的策划排版以及新媒体环境下报道方式的转变上,对头版文本的整体性话语研究并不饱满,基于此,结合对话语理论的研读筛选,研究确定以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的三维向度为路径,来对《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文本进行系统化剖析。第二章从文字新闻和报纸图片两个维度出发,展现70年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的总体概况。文字新闻从题材、稿件数量以及体裁三个角度考量;报纸图片则细化为对领袖肖像、图片新闻和文字配图三大种类的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概括出《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文本的历时性发展特征。第三章进入文本分析层面。借助词频分析工具,对70年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文本进行总的词频统计,具体分为动词、名词、情态词三类高频词性的统计分析。借鉴第一章对国史的划分,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所有国庆头版文本划分为两个阶段六个时期,从历时性的视角对国庆文本中的词频进行阶段性分析,发掘高频词背后的时代内涵。第四章进入话语实践层面的分析,从两条路线出发对国庆头版文本话语实践的互文性展开研究:一是分析作为“明确的互文性”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引用;二是分析作为“建构的互文性”表现出对话语秩序的构建和认同。根据研究样本特点,发现互文性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读者对报道内容的认同,其中包括在国家意识形态、公共文化价值以及政治秩序的仪式化展示中的认同。第五章进入社会实践层面的分析,从政治、经济与文化三个角度探析,发现新闻话语与社会各领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新闻话语反映社会变迁,这是新闻话语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记录;同时社会发展也需要新闻话语的助力,这是社会发展对新闻话语的必然要求,两者相辅相成。

刘邱平[3](2021)在《《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可以通过“两会”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实现参政议政的可能。“两会”报道属于时政新闻的重要报道领域,无论是纸媒还是新媒体都非常重视对“两会”的报道。《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总是最先向受众传达“两会”的精神和相关政策。因此,通过分析《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创刊以来二十年的变化,包括报道议题、报道形式、版面呈现等方面的发展演变,从中可以发现特定时期新闻媒介传播理念的变化,同时也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家政策的走势和经济发展轨迹。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法、个案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人民日报》“两会特刊”2001年至2020年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的研究,总结出“两会特刊”是如何反映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和《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媒体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并就如何做好重大时政报道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绪论为第一章,包括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二至第六章为正文部分,第二章先介绍了“两会”报道的历史沿革,根据其发展演变,《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可以划分为1978年到1989年、1990年到1992年、1993年到2000年和2001年以后四个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再从“两会特刊”的创刊背景,报道数量、版面数量、专刊设置、专栏设置等方面介绍了“两会特刊”的发展概况。第三章到第五章从报道议题、报道方式、版面三个维度探讨了《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的报道特色。论文最后一章为结论,主要立足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版在报道内容选择上,由原本的媒介本位到受众本位,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两会”的政策,积极地引导舆论。“两会特刊”版不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报道内容与受众的需求结合程度比较高,为人民解决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于《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的个案研究,还有利于优化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两会的报道,对今后改善政治新闻报道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冉冉[4](2021)在《《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村官报道话语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力量,是农业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它以青年群体作为主要报道对象,大学生村官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年轻人,受到了《中国青年报》的关注。因此,以《中国青年报》为样本来源,可有效呈现出大学生村官报道的话语特征和建构特点。本研究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学生村官的207篇报道文本进行研究。本文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村官的报道在话语向度呈现的特征是什么?影响其话语方式的社会实践因素是什么?报道话语有哪些不足以及媒体应该如何做好此类事件报道?本文借鉴费尔克拉夫和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辅以量化分析,从新闻报道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以及新闻话语的现实思考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在宏观话语方面,《中国青年报》议题宽泛,密切联系社会,但对农村文化社会、大学生村官个人生活等议题关注度不够。新闻图式结构从概述、情景、评价等方面呈现具体特征,评述结合,视角多元。微观话语方面,修辞手法多样,表达层次丰富,多用陈述、描写、引语三线交叉的方式,灵活调用词汇句式,呈现新闻文本,建构新闻事实。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道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可以呈现媒体对其报道的建构方式,使得公众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报道现状、文本建构以及话语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和群体的关注,助力乡村振兴进程。

申奇[5](2021)在《十九大后《人民日报》“奋斗”话语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人民日报》关涉“奋斗”主题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概述了我国主流媒体“奋斗”话语产生的思想基础,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奋斗思想、马克思的奋斗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思想。主要分析有两部分。一是根据臧国仁的相关理论,以《人民日报》要闻版刊发的标题中含有“奋斗”两字,且内容紧密围绕“倡导人们奋斗”的报道为样本,采用新闻传播学界公认的科学成熟的多种分析方法,以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报道样本所构建类目展开框架分析。从版面位置、报道数量、指涉对象、高频词汇、新闻配图等九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探究《人民日报》“奋斗”主题报道的框架建构,考察其对我国主流思想倡议的传播特征和策略:凸显奋斗主题,丰富报道内容;精选新闻角度,巧用新闻素材;把准立场基调,正面宣传为主。二是以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理论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维分析框架为研究路径,采用梵·迪克的新闻文本结构分析模式,对《人民日报》抽样报道文本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探析十九大以来主流媒体“奋斗”话语的建构和呈现及其内部机制。由此,归纳出《人民日报》在媒介建构和话语方面的多元话语主体描述,背景资料穿插运用,双重评论叠加效应,各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过度性”词语表达,专访报道议程预设,“奋斗”话语群建构,“奋斗”情感基础建构等多种特色。接着,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人民日报》“奋斗”话语建构的启示,就做好主旋律报道,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为其它媒体提供四方面有益借鉴:搭建均等对话平台,坚守平衡报道原则;报道内容贴近生活,表达风格亲近群众;扎实做好成就报道,倡导主流价值观念;发挥媒介融合优势,注重实际传播效果。

李冬蕊[6](2021)在《社科类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候鸟型”人才是一个隐喻,主要指的是季节性假期来海南休假和休养的人才。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它是国内外着名的旅游休闲胜地,也是中国人避开寒冷冬季的首选。由于海南独特的自然和旅游资源以及丰富而包容的人文思想,这种无与伦比的优势也为海南带来了他们想要的人才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候鸟”前往海南恢复疗养并休假。其中,有许多学者,教授,专家和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这些人才被称为“候鸟型”人才。本文剖析了当前市场上人才管理系统中经常发生的数据丢失和信息泄漏的主要原因。针对海南省社科联提出的业务需求,基于Access和ASP技术以及B/S架构,进行分析与设计。该人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有利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社科类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建设功能完善,系统健全严密的社会科学类候鸟人才管理系统,为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提供准确便捷的人才筛选,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和收集了当前海南省社科联对社科类候鸟人才的需求,深入调研了候鸟人才和人才管理研究现状,综合了海南省社科联和学校老师的各方意见,明确了系统的实现方案。2.完成了对系统功能的整体设计和主要模块功能的划分,画出了业务示意图、系统用例图以及各功能模块的结构图和流程图。3.完成了网站相关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的构建,选择B/S+ASP+ACCESS+Java Script作为整个系统的技术支持。4.完成了网站的系统测试,通过运行一系列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测试用例,验证了网站功能,确定网站已经达到了海南省社科联的需求。

李佳璇[7](2021)在《《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的内容分析(1949-2020)》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大量激增,垃圾产量每年可达到亿吨以上,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阻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治理问题关系着改善我国城乡居民的生存居住环境。如何处理巨大的垃圾产量,已经成为解决环境问题重要的一部分。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垃圾治理问题逐渐成为热议,有关垃圾处理问题的报道开始受到社会不同阶层的关注,影响着受众的观念意识,在改变人们的行为上发挥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目前,我国的垃圾治理正在朝着良好的趋势发展,大众垃圾治理意识正在提升,但有待提高。《人民日报》作为我国重要的主流媒体,对垃圾治理的报道,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我国在对垃圾以及垃圾治理问题上的关注度。本文对《人民日报》1949年到2020年之间72年内有关“垃圾治理”的新闻报道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整理概括出我国垃圾治理报道上所展现的不断增长的变化趋势,从措施建议、时事政策、正面鼓励、现状问题、垃圾科普五方面对《人民日报》在垃圾治理上新闻内容进行分析,并得出所呈现的报道特点,以及探析政策、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大众环保观念对特点的影响,梳理得出我国垃圾治理报道目前所存在民间话语缺失,弱势地位明显;报道主题分布不均,监督力度不足;报道倾向失调,预警能力较低;报道力度差异明显,关注度不够高这四种困境。根据对报道内容的归纳以及整合,《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还应该从平衡报道正负倾向,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加强报道科学普及,推动治理有序进行;信息来源聚焦民众,增强媒体受众互动;数据图片讲好故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合理利用报道体裁,传递垃圾治理声音这五方面做出不断努力。

杨雪[8](2021)在《框架理论视角下《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甘肃日报》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脱贫攻坚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支撑,对所涉及的720篇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在研究中运用坦卡特的框架清单,并结合研究需要,从报道数量、报道地域、报道视角、报道体裁、报道版面、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消息来源八个方向进行了类目建构。得出《甘肃日报》在脱贫报道中,数量稳中有所增加、地域涉及广泛但有重点、官方视角为主、消息通讯体裁并重、版面数量多并增加专版、正面倾向为主、政治类主题多、官方消息来源占比高等报道特点。又通过臧国仁教授的三层次框架理论,总结出《甘肃日报》在脱贫相关报道中常使用的框架为:政治政策框架、典型引领框架、脱贫措施框架、成效对比框架,其中政治政策框架占比最高。呈现出的特征为:政策指引性强、党报属性明显、正面宣传为主、注重舆论引导的特点。相应的也可以发现,在《甘肃日报》的脱贫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报道主题比例不均衡、从官方视角进行的报道多、对于脱贫主体的报道占比较小、文风、结构方面的固化问题、相应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行使少等问题。

周昕[9](2021)在《融媒体环境下地方新闻网站的同质化研究 ——以西部网、陕西网和西安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余淑妮[10](2021)在《《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慰安妇”议题从过去到现在,经历了从消隐到特别关注的变化过程。民众认知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媒体的形象建构,在我国“慰安妇”媒介形象逐渐清晰立体的时代,日本媒体塑造的媒介形象也不应忽视。故而本文选取日本主流媒体之一的《朝日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日媒具体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并且探析其背后建构的具体策略。本研究以1991年8月韩国金学顺老人第一次实名指证日本政府为始,对《朝日新闻》1991年至2020年有关“慰安妇”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日媒报道关注“慰安妇”群体形象,缺少对个体关注,共呈现出二战受害者、被强迫的女性、历史证人、申诉人、社会援助/捐助对象、外交战的聚焦品六种形象。各时期重点呈现的形象不同,经历了“二战受害者——社会援助/捐助对象——外交战的聚焦品”形象变化,从受害者符号转化成如今政治争夺的砝码。不变的是日媒长期建构“二战受害者”形象的坚持和避免“被强迫的女性”形象的呈现。媒介形象的建构映射了日本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特别受美国军事联盟关系的影响。其次,日本国内社会变迁和保守政党政权的扩大,催生出《朝日新闻》与日本政府立场“对抗”的媒介形象。同时,日本畸变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向内不断影响民众认知,导致日媒逐渐减少同日本政府立场“相悖”的形象出现。媒介形象的建构策略上,利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理论,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重维度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文本上使用泛政治化解读,将政治生态和媒体舆论环境共生关联,话语建构上利用引语源、引语和背景资料补充新闻事实和表达态度,社会实践上呈现“内外有别”报道方针,对内对抗政治保守主义,对外站在国家利益立场上。

二、图片新闻1990/1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片新闻1990/10(论文提纲范文)

(1)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新闻图片
        二、符号
        三、符号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对比论证法
第一章 符号学视阈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及传播功能
    第一节 新闻图片的界定
        一、新闻图片的概念
        二、符号学理论下的新闻图片
    第二节 新闻图片的传播功能
        一、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加强
        二、对新闻事实的直观再现
        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生成系统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符号和客体符号
        二、图片的景别符号
        三、图片的光线符号
        四、图片的色彩符号
        五、版面位置符号
        六、版面空间符号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一、拍摄者的选择与组合
        二、报纸编辑的选择和组合
    第三节 报纸新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应用
        一、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二、图文符号结合使用效果
第三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表意机制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化过程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
        一、报纸新闻图片明喻符号修辞
        二、报纸新闻图片隐喻符号修辞
        三、报纸新闻图片转喻符号修辞
        四、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反讽
    第三节 受众对意义的接收与解读
        一、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两个层次
        二、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三种模式
第四章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的再思考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造假问题
        二、泛视觉化现象日益凸显
        三、报纸新闻图片意义传播中的问题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中薄弱环节的应对之策
        一、始终坚持以新闻真实性为前提
        二、充分发挥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三、提高整体视觉素养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人民日报》国庆头版话语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研究
        1.3.2 国庆报道研究
        1.3.3 话语理论研究
        1.3.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阶段划分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话语分析法
        1.4.2 个案研究法
第2章 《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概览
    2.1 文字新闻
        2.1.1 题材分布:以政治类新闻为主
        2.1.2 数量分布:与基本国情发展密不可分
        2.1.3 体裁分布:消息为主评论为辅
    2.2 报纸图片
        2.2.1 领袖肖像:走向消失的政治符号
        2.2.2 图片新闻:总体使用频率较低
        2.2.3 文字配图:在不同时期呈阶段性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的文本分析
    3.1 高频词总体概况
    3.2 高频词分类
        3.2.1 动词:“建设”向“发展”过渡
        3.2.2 名词:国庆活动的仪式象征
        3.2.3 情态词:话语生产者对议题投入程度变高
    3.3 高频词蕴含的时代特征
        3.3.1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3.3.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3.3.3 文革十年及徘徊时期
        3.3.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
        3.3.5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时期
        3.3.6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的话语实践分析
    4.1 国庆头版的互文性
        4.1.1 明确的互文性:多重话语的交织
        4.1.2 互为话语性:互动与情感认同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的社会实践分析
    5.1 新闻话语反映社会变迁
        5.1.1 话语传递国家意识形态
        5.1.2 话语记录经济体制发展
        5.1.3 话语凝聚社会主流思想
    5.2 社会发展需要新闻话语助力
        5.2.1 话语提供权益以便政治民主互动
        5.2.2 话语打造舆论以便国家政策实行
        5.2.3 话语提供窗口以便社会规范统一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文献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内容分析法
第2章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概述
    2.1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历史沿革
        2.1.1 1978 年到1989 年:散见于各个版面
        2.1.2 1990 年到2000 年:“两会新闻”“两会专页”“两会专版”
        2.1.3 2001 年至今:“两会特刊”
    2.2 “两会特刊”创刊背景
        2.2.1 时代要求:经济快速发展,读图时代到来
        2.2.2 政策导引: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
        2.2.3 传媒格局:媒体竞争加剧,迎合受众喜好
    2.3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发展概况
        2.3.1 “两会特刊”专刊的设置
        2.3.2 “两会特刊”栏目的设置
        2.3.3 “两会特刊”报道数量变化
        2.3.4 “两会特刊”版面数量变化
第3章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报道议题分析
    3.1 “两会特刊”报道议题分类
        3.1.1 政治议题
        3.1.2 经济议题
        3.1.3 社会民生议题
        3.1.4 文化教育议题
        3.1.5 生态文明议题
    3.2 “两会特刊”报道议题特点
        3.2.1 议题范围广泛,紧跟时政热点
        3.2.2 政治色彩浓厚,以人民为中心
        3.2.3 反映社会发展,满足大众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报道方式分析
    4.1 报道形式分析
        4.1.1 集中报道:排列集中,报道深刻
        4.1.2 组合式报道:集思广益,各显其长
        4.1.3 .专版式报道:以“融两会”为代表
    4.2 “两会特刊”报道特点
        4.2.1 深度融合发展,树立主动的受众意识
        4.2.2 加强整体策划,实现栏目内容主题化
        4.2.3 .深挖新闻价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版面分析
    5.1 版面排版
        5.1.1 主题鲜明与版面简洁统一
        5.1.2 版面具有艺术性与装饰性
        5.1.3 .版面具有趣味性与独创性
    5.2 版面图表
        5.2.1 静态新闻图表:直观易懂,方便读者阅读
        5.2.2 可视化图表:可视化数据化,突出版面可读性
        5.2.3 图片新闻:增加图片的使用率,提高总体视觉效果
    5.3 版面风格
        5.3.1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5.3.2 会上会下联动,纸媒网络贯通
        5.3.3 .版面色彩鲜艳,强化视觉效果
第6章 总结与思考
    6.1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报道总结
        6.1.1 议题精心策划,贴近人民生活
        6.1.2 新闻现场感强,信源真实可靠
        6.1.3 融合新闻传播,壮大主流声音
    6.2 对《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未来发展的思考
        6.2.1 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可视化新闻
        6.2.2 顺应融合趋势,借助新技术发展
        6.2.3 .更好引导舆论,做好政治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版面数据(一)
附录二:《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版面数据(二)
附录三:《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栏目数据
附录四:《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版报道议题数据
致谢

(4)《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村官报道话语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学生村官报道的宏观话语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结构分析
        一、主题分类
        二、新闻文体
        三、样本宏观结构
    第二节 新闻图式分析
        一、概述分析
        二、情景分析
        三、评价分析
第二章 大学生村官报道的微观话语分析
    第一节 修辞应用分析
        一、事实修辞
        二、情感修辞
        三、细节修辞
    第二节 报道风格分析
        一、灵活的陈述方式
        二、积极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词汇与句式分析
        一、动词的使用
        二、名词的使用
        三、句式的使用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报道话语建构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主流媒体喉舌功能的彰显
        一、发挥标杆的示范效应
        二、强化媒体的舆论引导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对乡村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青年扎根基层价值的弘扬
        一、客观呈现大学生村官群体
        二、及时报道解读国家政策
第四章 大学生村官报道的话语特征及反思
    第一节 大学生村官报道的话语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村官报道的话语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十九大后《人民日报》“奋斗”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现实背景与意义:不懈奋斗的时代号召
        1.1.2 学术背景与意义:肩负好舆论导向职能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奋斗”话语的研究综述
        1.2.2 媒体话语建构的研究综述
        1.2.3 《人民日报》话语建构的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新闻框架理论
        1.3.2 话语分析理论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样本选取
        1.4.4 类目建构
    1.5 创新之处
2.媒体“奋斗”话语产生的思想基础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奋斗思想
        2.1.1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2.1.2 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
        2.1.3 墨家的为人处世思想
    2.2 马克思的奋斗历程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思想
        2.3.1 各时期中共领导人的奋斗思想
        2.3.2 习近平新时代奋斗观指明方向
3. 《人民日报》奋斗主题报道的数据统计与框架分析
    3.1 高层框架分析:凸显奋斗主题,丰富报道内容
        3.1.1 报道数量与版面位置
        3.1.2 报道题材
        3.1.3 报道体裁
    3.2 中层框架分析:精选新闻角度,巧用新闻素材
        3.2.1 消息来源
        3.2.2 指涉对象
    3.3 低层框架分析:把准立场基调,正面宣传为主
        3.3.1 报道基调与高频词汇
        3.3.2 新闻配图
4. 《人民日报》奋斗主题报道的媒介建构与话语分析
    4.1 “奋斗”主题报道的文本建构
        4.1.1 多元话语主体描述
        4.1.2 背景资料穿插运用
        4.1.3 双重评论叠加效应
    4.2 “奋斗”主题报道的话语建构
        4.2.1 各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
        4.2.2 “过度性”词语表达
        4.2.3 专访报道议程预设
    4.3 “奋斗”主题报道的社会实践
        4.3.1 “奋斗”话语群建构
        4.3.2 “奋斗”情感基础建构
        4.3.3 新闻话语与社会现实互相建构
5. 《人民日报》“奋斗”话语建构的启示
    5.1 搭建均等对话平台,坚守平衡报道原则
    5.2 报道内容贴近生活,表达风格亲近群众
    5.3 扎实做好成就报道,倡导主流价值观念
    5.4 发挥媒介融合优势,注重实际传播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社科类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科类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研究方案
    2.1 研究创新之处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3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2.3.1 ASP语言
        2.3.2 B/S架构
        2.3.3 Dream Weaver开发工具
        2.3.4 Access数据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科类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 技术可行性
        3.1.2 社会可行性
        3.1.3 经济可行性
    3.2 业务需求分析
    3.3 功能需求分析
    3.4 系统用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科类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4.1 系统的设计准则
    4.2 系统架构设计
    4.3 系统数据表设计
        4.3.1 数据流图
        4.3.2 数据字典与数据表
    4.4 系统数据实体——关系建模设计
        4.4.1 企事业单位用户管理模块E-R图
        4.4.2 人才信息管理模块E-R图
        4.4.3 人才行业信息管理模块E-R图
        4.4.4 数据信息管理模块E-R图
    4.5 系统安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科类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5.1 系统整体功能设计
    5.2 系统前台展示和前台、后台管理功能设计
    5.3 系统人才信息的采集
    5.4 系统留言反馈和问答功能设计
    5.5 系统数据查询推荐功能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科类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成果与测试
    6.1 系统整体展示情况
    6.2 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账号管理模块实现
        6.2.1 账号注册认证功能的实现
        6.2.2 账号登录功能的实现
    6.3 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专家人才管理模块实现
    6.4 后台管理登录功能的实现
    6.5 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模块实现
    6.6 候鸟人才管理系统测试
        6.6.1 系统功能测试
        6.6.2 业务需求测试成果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的内容分析(1949-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写作思路与写作内容
        1.写作思路
        2.写作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四)文献综述
        1.国内垃圾治理的研究现状
        2.国外垃圾治理的研究现状
一、《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2.类目建构
    (二)《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的整体分析
        1.报道数量分析
        2.报道主题分析
        3.报道体裁分析
        4.报道版面分析
        5.报道篇幅分析
        6.报道形式分析
        7.报道倾向分析
        8.报道来源分析
    (三)《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内容分析
        1.措施建议
        2.时事政策
        3.正面鼓励
        4.现状问题
        5.科学普及
二、《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的特点
    (一)报道数量日益增加阶段特点明显
    (二)报道体裁消息为主多种形式并存
    (三)报道来源范围广泛重视本报话语
    (四)报道主题多种多样措施占比较大
    (五)报道倾向偏向积极注重舆论引导
    (六)报道向可视化发展凸显文本重点
    (七)报道篇幅中长篇多短篇报道为辅
三、《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特点呈现的原因
    (一)垃圾治理政策的影响
    (二)媒体的社会责任
    (三)受大众环保观念的影响
四、《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的困境
    (一)民间话语缺失弱势地位明显
    (二)报道主题分布不均监督力度不足
    (三)报道态度倾向失调预警能力较低
    (四)报道力度差异明显关注程度不高
五、《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的思考
    (一)平衡报道正负倾向强化新闻舆论监督
    (二)加强报道科学普及推动治理有序进行
    (三)信息来源聚焦民众增强媒体受众互动
    (四)数据图片讲好故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五)合理利用报道体裁传递垃圾治理声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框架理论视角下《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1.3.2 脱贫攻坚报道的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框架理论
        1.4.2 脱贫报道
    1.5 研究设计与方法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设计
        1.5.3 分析类目的建立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甘肃日报》脱贫新闻报道的类目分析
    2.1 报道数量:稳中有所增长
    2.2 报道地域:涉及全省重点突出
    2.3 报道视角:以官方视角为主
    2.4 报道体裁:消息、通讯为主
    2.5 报道版面:版面多、要闻版为主
    2.6 报道倾向:负面倾向过少
    2.7 报道主题:以政策动态为主
    2.8 报道来源:自采新闻数量多
    2.9 章节小结
第三章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3.1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框架类型
    3.2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框架及文本分析
        3.2.1 政治政策框架:脱贫政策发布解读
        3.2.2 脱贫措施框架:体现具体措施
        3.2.3 典型引领框架:正面宣传塑造正面形象
        3.2.4 成效对比框架:体现脱贫成效
    3.3 章节小结
第四章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特点与问题
    4.1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特点
        4.1.1 政策指引性强,党报属性明显
        4.1.2 正面宣传为主,注重舆论引导
        4.1.3 “软化”硬新闻
    4.2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问题
        4.2.1 报道主题比例不均衡
        4.2.2 报道结构、文风固化
        4.2.3 舆论监督缺位
        4.2.4 报道来源偏强势
    4.3 章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研究样本

(10)《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文化表征理论与新闻话语分析
        一 文化表征理论
        二 话语分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问题与类目建构
        四 编码信度检测
        五 论文创新点
    第五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形象与媒介形象
    第二节 “慰安妇”研究
        一 “慰安妇”历史研究
        二 从媒介角度对“慰安妇”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中“慰安妇”形象研究
第二章 “慰安妇”议题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朝日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 报道数量:四个峰值
        二 报道类别:事件报道为主,解读式报道凸出
        三 文本体裁:“消息”和“通讯”占大篇幅
        四 图片使用:较少使用新闻图片
        五 报道立场与倾向:不偏不倚
    第二节 报道主题及其报道内容
        一 日本政府回应及其态度
        二 “慰安妇”自身行为方式
        三 公共外交主体——美国、韩国和其余国际社会
        四 日方赔偿——从“亚洲妇女基金会”到“和解与治愈基金会”
        五 朝日新闻误报案
        六 “慰安妇”相关纪念日/雕像/电影/展览
        七 其他
    第三节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慰安妇”的媒介形象与社会情境
    第一节 “慰安妇”在日本社会的情况
    第二节 “慰安妇”的媒介形象
        一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总体描述
        二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具体建构分析
        三 不同形象在同一篇报道中的搭配关系分析
    第三节 媒介形象如何表征社会
        一 媒介形象与国际关系的相互影响
        二 媒介形象与冷战后日本社会变迁
        三 媒介形象与日本民族主义思潮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媒介形象的建构策略分析
    第一节 文本向度分析——文本表达的特征
        一 词频建构统一主题
        二 单一修辞使用表客观
        三 “局势”分析凸显宏观结构
    第二节 话语向度分析——多重话语的交织
        一 话语描述:新闻引语
        二 话语建构的互文性:背景资料的使用
    第三节 社会实践向度分析——社会现实的影响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日媒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总述
    第一节 日媒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
        一 日媒建构“慰安妇”形象的变与不变
        二 日媒“慰安妇”形象是国际关系变化的折射
        三 日媒的“慰安妇”形象建构受日本国内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意义生产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目录
附录 B: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 C
致谢

四、图片新闻1990/10(论文参考文献)

  • [1]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D]. 胡晓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人民日报》国庆头版话语研究(1949-2019)[D]. 王璐.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研究[D]. 刘邱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4]《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村官报道话语分析研究[D]. 王冉冉. 兰州大学, 2021(12)
  • [5]十九大后《人民日报》“奋斗”话语建构研究[D]. 申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社科类候鸟人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李冬蕊. 海南大学, 2021(09)
  • [7]《人民日报》“垃圾治理”报道的内容分析(1949-2020)[D]. 李佳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框架理论视角下《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研究[D]. 杨雪. 兰州大学, 2021(12)
  • [9]融媒体环境下地方新闻网站的同质化研究 ——以西部网、陕西网和西安网为例[D]. 周昕. 长安大学, 2021
  • [10]《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D]. 余淑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图片新闻 1990/1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