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学生物精品课程评选活动总结

江苏省中学生物精品课程评选活动总结

一、江苏省中学生物优秀课评选活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程明喜[1](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朱玉芳[2](2014)在《生命哲学视阈中的中学教师专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亦是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教师教育的实施基本聚焦于中学教师专业化的外在要求、外在标准,强调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功能、工具价值,忽视了教师专业化中生命本质的诉求,导致了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劳动的异化、教师生命的额外压抑和专业化过程中快乐幸福的丧失,这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研究应如何作出回应?注重教师的生命本能是否也应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本研究以为,职后中学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生命的进化和表演,与生命哲学之间具有较好的契合性。生命哲学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以生命冲动为基础的“绵延”,而把握生命冲动和绵延需要运用“直觉”。生命冲动是所有生命体内在的本质因素,亦是所有事物之中的持续不断运动着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生命体在内在的生命冲动驱使下,朝着更复杂和更高级的生命有机体不断自由绵延进化。同样,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与存在原则相一致的生命本能,存在本质上是对快乐的追求。但在现代社会文明中,人受到了额外压抑。要把人从非人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消遣冲动则是这种解放的工具。消遣冲动的目的不是“借助”某物来消遣,而是生命本身的消遣,它超越了欲望和外部强制,是无忧无虑的生存的表现,因而是自由本身的表现,所以人的世界就是表演。总之,在一种真正人道的文明中,人类生存将是消遣,而不是苦役,人将在表演中而不是在需要中生活。本研究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视角,以特别关注中学教师专业化中个体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着眼于关怀中学教师的生命绵延和呵护中学教师的生命冲动,重点关注教师的自由劳动、快乐劳动。以教师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为主线,通过实证、人种志方法全面、系统了解中学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优秀教师成功的生命发展机理,来反思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后的教师教育,以此为基础重构生命哲学视野中的中学教师专业化目标,并重新审视和分析探讨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中学教师专业化的路径,努力追求教师非压抑性的、自由自在的创造性劳动,使中学教师的生存成为消遣和使教师在表演中而不是在需要中生活,旨在实现中学教师专业化中教师的生命价值的理想境界。具体来讲,本文包括七个组成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研究问题与目标,概要地说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具体研究方法,最后在界定基本核心概念后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整体基本结构。第二章首先对生命丰富的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在追溯生命哲学历史的基础上阐述了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内容及相关生命理论观点。第三章在论述中学教师专业化即中学教师生命绵延进化和完美表演之后,依据生命哲学理论,分析了中学教师生命形态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教师的自然生命、心理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然后,进一步阐述了中学教师专业化的生命本质:中学教师非压抑性的自由劳动、中学教师生命的完美表演、教师力比多(生命力)团体的形成、中学教师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消遣、中学教师“进入事物”把握生命。第四章在详细调查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的基础上指出,中学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生命的额外压抑。第五章运用人种志的教育研究方法,探寻了中学教师专业化典型—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和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成长历程,凸显了中学教师专业化中生命的价值,并反映了其生命的本质特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于钻研、锲而不舍;教育教学敏感性;教育教学智慧与教育教学胜任力。第六章结合中学教师专业化中教师劳动的异化问题、优秀教师专业化中的生命特性,提出当下中学教师专业化中教师快乐劳动、自由表演的有效策略:探寻非压抑性生存方式,激发创造的生命冲动,促进中学教师完美表演;形成自组织学术共同体,实现生命力量的自由转换,驱动中学教师生命的绵延进化;引导中学教师获得生命认同感、追求专业化理想,以实现生命的超越。构建在职教育硕士(中学教师)培养相应举措:营造非压抑性生存氛围,使在职教育硕士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获得自我生命体验,实现在职教育硕士的生命绵延进化;习明纳中自由消遣,满足在职教育硕士生命之流的交融;理解学科研究或探究方法与范式,彰显在职教育硕士的创造特性;提升在职教育硕士自我的专业化境界,寻求生命的自我解放和实现生命的超越。最后,在结语部分,笔者对本论文的基本思路进行归纳,重申中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生命本质之间的契合性,同时对本论文的不足与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王荐[3](2017)在《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为例》文中提出提高教师质量是办好教育的关键,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发展的迫切性和持久性是每一所学校必须要面对的实践课题。教师的培养如何不断改进?位于教师群体顶尖的特级教师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们的发展是成功的,值得仿效的,也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可以从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寻找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特级教师"(special-honor teacher)作为一项我国特有的教师荣誉制度,正式实施已有30余年。这项制度对于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作用。特级教师作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在教师群体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也成为许多教师奋斗的目标。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是一支在中学生物学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高端队伍。本论文研究目标在于对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群体特征进行分析提炼,个体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分析特级教师成长内外因形成的要素及作用机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从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研究思路上,首先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系统梳理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教师发展的理论贡献,针对研究问题,建立相关假说,制定研究计划,编制访谈提纲,利用资料和网络等多种手段建立三个特级教师相关的数据库。然后实施研究计划,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特级教师群体特征;另一方面对十位生物学特级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积累了 20多万字的访谈记录,使用Nvivo软件对文本进行编码、分类和概括,对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和现实,提出改进特级教师培养管理的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成长周期漫长,构成分布复杂,科研产出丰硕。从入职到评上特级周期平均为24年,自然年龄平均为45.6岁;特级教师周期与获得正高职称周期为显着相关;女教师评上特级与男教师评上周期有显着差异,女教师周期更短;特级教师首次发表论文平均为入职后12年,人均28篇;早期10位特级教师与新生代在论文发表上无显着差异;特级教师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平均周期为22年,被转载周期与特级周期高度相关。2.质性材料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具有以下人格特征:好学、立志、敬业、钻研。专业特征为持续的专业阅读、出众的专业写作、深刻的学生理解、扎实的教学功底。特级教师成长内因源于对生命的敏感,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等。这些特征使得特级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在特级教师心目中,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苏派"教育风格,以及生物学教师特有的对于生命敏感的学科特征。3.特级教师的成长也需要特定的时空条件,不同阶段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是影响特级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时代特征、学校背景、区域文化、制度设计等因素。江苏省丰富的文教资源哺育了特级教师的成长。特级教师的成长说明教师成长需要有效的教师培训、有高度的专家引领、精准的同伴互助、持续的教学反思和不懈的行为改变。特级教师的成长特征研究有助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本论文对特级教师制度提出了改进意见,尤其是对教师教育提出了加强"生命自觉"、"生涯规划"的建议。

曹惠玲[4](1990)在《江苏省中学生物优秀课评选活动综述》文中研究表明 为了促进我省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全省生物教学质量,培养生物教学骨干,省教研室决定组织一次江苏省中学生物优秀课评选活动。各市为了推出参加省优秀课评选的代表,进行了乡、县、市层层选拔。各级生物优秀课评选的进行,促进了许多中学生物教研组对生物教学大纲的学习、生物教材的钻研和教学方法的探讨,还加强了校际的联系和交流,活跃了生物教研的气氛。有的教师

狄林丽[5](2019)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由国家政策文件可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个学校的进步推动教育的进步,而校长在一个学校的发展过程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其次笔者对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对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发展历程以及评价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对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已有的内涵研究、结构研究、评价体系研究、实证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对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结构研究以及评价体系研究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总结。在对相关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学者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研究,重点总结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组成结构。从已有的结构研究以及评价体系研究入手,总结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4个一级评价指标: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在4个一级指标下的11个二级评价指标:制定信息化环境发展规划、制定信息化教学规划、信息化环境建设、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制度建设、学生信息化学习、评价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理解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反思能力。在此基础上,在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信息化网以及各省电教馆上搜集大量教育信息化的动态新闻、通知公告,从而搜集出优秀案例、竞赛活动的获奖学校名单、教师的获奖名单,根据所搜集的名单进而搜集该学校校长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体都做了哪些事情,对搜集到的这些事情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45个三级指标(校长应该做的事情)。在自己归纳、整理校长应该做的事情(即三级指标)的基础上,同时还向中小学的校长征求意见,确定了指标体系。接下来,咨询部分中小学校长,再结合对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研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数。最后,笔者选取了两所学校对所构建的指数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并对本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周丽威[6](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李秋燕[7](2020)在《江苏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实施现状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体能模块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本研究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江苏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并对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为体能模块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以江苏省城区高中师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在省会城市及不同地域(南京地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中每个地区抽取3所高中,共计12所高中。以高一年级的师生为调查对象,按照对每所学校高一年级4名体育教师,其中一所学校高一年级不足4名体育教师,共计47名体育教师,每所学校高-年级80名学生(男女生各40名),共计960名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83份,运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是:频率分析、多重响应分析、交叉分析、非参数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结论:(1)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整体学历较高,体育教师对参加培训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能模块掌握并能运用,少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能模块处于了解阶段。(2)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太全面。体能模块教学开足18个学时的学校较少,部分学校没有依据课程目标来安排体能模块的教学内容。在体能模块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太全面,体能的原理和知识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合适的体能锻炼计划,体育教师较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生比较喜欢体育教师运用游戏与竞赛法,体育教师采用的学习评价内容和学习评价方式不够全面。(3)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不能完全满足体能模块教学的需要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影响体能模块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大部分体育教师把主要问题归结于外因,少部分体育教师能从自身找原因。(4)学生认为自己基础不好是影向其进行体能学练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学生对体能练习感兴趣,学生对体能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满意度较高。建议:(1)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借助优秀的网络平台例如江苏学校体育网、菁体育、腾讯会议、微信公众号等,采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引导一线体育教师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培养体育教师开发体能模块教学内容的能力。(2)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定全面的教学计划,把18个学时的体能模块作为第一个模块安排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来确定体能模块的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安排体能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男女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体育教师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体能课的趣味性,可以多运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与竞赛法设计多种多样的体能练习,或者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提高学生体能的小型运动会或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在体能模块教学中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加方便和高效的进行体能模块的学习,体育教师要研究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体系,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3)体能模块作为高一学生均需学习的必修必学模块,学校应该根据《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配齐配全体育器材设施,多引进一些安全、方便的新型体育器材,而体育教师也可以对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利用,从而更加适合体能模块的开展;学校领导应该激发体育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让体育教师和其他教师同工同酬,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关心体育教师的个人发展;体育教研组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将体能模块不同单元的内容错开安排,合理分配场地器材设施,从而使场地器材的利用更加合理;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思路,敢于研究、乐于研究,积极主动的去研究体能模块,对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成果加以借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体能模块教学中,在体能模块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促进体能模块的开展。(4)体育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把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带领家人或社区居民一起进行体能练习,加强与家长的合作,鼓励家长主动陪伴孩子一起进行体能练习,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共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吕俊思[8](2020)在《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优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历来的追求之一,而打造优质课堂是达成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地理优质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利用直接影响着地理优质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学习与改善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方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也促进着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对地理优质课堂教学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从教学资源筛选-整合-呈现的利用逻辑出发,分别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利用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从而总结出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利用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原因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通过数据分析与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教学中在资源的数量类型、资源的整合、资源的呈现和资源利用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共性,但由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性质差异,其在教学资源的利用的各个环节上也都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性。第二,不同教学内容的地理优质课堂虽然总体都比较优质,但在教学资源利用上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1)地理教学资源数量较多,存在堆砌感;(2)对学生和乡土生活资源利用不足,存在距离感;(3)地理教学资源机械整合,存在割裂感;(4)地理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传统,存在局限感。第三,针对地理优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策略,比如说:(1)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资源的多重价值和功能;(2)重视并发挥人力教学资源的独特作用;(3)教师团队协作开发乡土资源和生活资源;(4)利用多重地理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合力;(5)提升教学资源意识与开发利用技能,等等。本研究从教学资源利用的角度研究地理优质课堂,创新了地理优质课堂的研究视角。而且研究从地理教学资源利用的具体逻辑过程出发,基于不同教学内容构建了全新的观察分析框架,这创新了教学资源利用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为教学资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万丽君[9](2011)在《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学校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素质教育在当代的不断推进,作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也在改革与发展中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仍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优化发展和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成为了制约与阻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瓶颈。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艺术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但如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感悟艺术真谛,发展艺术技能,对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负担沉重的大国来说,却并非易事。农村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能否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能否得到提高。2006年在葡萄牙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艺术教育、关注面向弱势人群的艺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当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弱势人群的时候,在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把艺术教育普及到每一所农村学校,关注到村小里孩子们的艺术教育,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艺术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落实找到实施方法、途径和解决对策。基于此,本论文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艺术教育管理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内容涉及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2、农村学校艺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包括艺术学科与教学法研究,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外活动研究,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文化艺术环境的创设的研究,艺术教学质量的保障及监控的研究等等。3、农村学校艺术师资培养培训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涵盖农村学校艺术教师教育的模式研究,艺术教师道德水平与心理状况的研究,农村艺术教师义务与权利的研究,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名、特、优艺术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外聘艺术教师的研究等内容。4、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逐步解决到位,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渠道、方法及其有效功能的发挥等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引导农村艺术教育管理者、工作人员和教师形成由艺术教育的“素质观”“基础观”“公平观”“普及观”“审美观”“特色观”和“开放观”构成的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第二,构建切实可行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模式。其具体的实施模式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全面覆盖模式——“四个到位”;农村学校艺术教学改革模式——“四个突出”;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四个结合”;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四个吸纳”;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模式——“四个机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四个注重”。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的形成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施模式的构建为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希冀由此可以引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现更高的目标——面向全体、实现优质、走向公平。

王坤[10](2014)在《小学校长权力运作》文中提出在今天的中小学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下,无论怎么强调中小学校长的作用都不过分。通过上级任命、主动参与竞聘、民主荐举等方式走上校长的工作岗位,这只是当上校长的第一步,校长的管理职能能不能得到保障,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能不能得到彰显,不仅取决于校长拥有哪些权力,而且取决于校长如何运作这些权力。因此,对校长如何运作权力的研究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重要关注点之一。本论文通过对一位农村普通中心小学校长工作样态的实地研究,借助权力的视角,运用谱系学的分析方法,按照“对外”和“对内”权力运作的两个维度,描画了当前小学校长权力运作的基本图景。小学校长对外权力运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这两类主体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分歧之点。校长,作为学校的主管人员,经常在追求“政绩”上“办让上级满意的教育”和在追求“效益”上“办让家长满意的教育”之间摇摆。总体来看,在对外的权力运作上,校长呈现出鲜明的“弱势”特征,是在“为满足上级期望而工作”。对于上级的“林林总总”的通知和下达的各项任务,只有服从、执行和接受,甚至不惜用“编数据”和“造材料”的方式来迎合。偶尔也会耍些不过分的“小聪明”。对于学生家长,由于受现在社会舆论氛围和政策导向的影响,也是以满足和服务为主。小学校长对内权力运作的对象比较复杂,涵盖学校中的一切。相比较校长对外权力运作中“示弱”的表现,在对内权力运作中,校长呈现出更多的“强势”特征。作为行政上的“首长”,能够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设置学校内部组织机构,评聘考核中层干部,用“工程”的方式推进学校各项建设,采取各种微权力技术管理教师,恩威并用,软硬兼施。作为专业上的“领头人”,能够落实国标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建学校文化,虽然有力不从心之处,但也基本上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掺杂其中,在学校中实现,充分显示出校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的特征。这些权力运作,既有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也有校长自己主观努力的结果。由此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有理由确信校长的素质决定学校的办学质量。从权力运作的谱系学视角来分析,在对外权力运作方面,由于校长职位的获得和办学资源的来源主要是外控的,主要采取服从、拖、政治修辞等方式来应对。在对内权力运作方面,由于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校长对学校内的人财物拥有较高的支配权,权力运作的方式则更加复杂化、精致化、微观化。由此也形成了当下不少校长的“对内强、对外弱”的“两面派”权力性格。无论当下的小学校长以何种形式进行权力运作,都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有些是主观设定的结果,有些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清楚地了解小学校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状况,对解决小学校长如何用权,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校长自身的专业成长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江苏省中学生物优秀课评选活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中学生物优秀课评选活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生命哲学视阈中的中学教师专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课题的缘起
        一、社会现实背景
        二、相关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
        一、国内教师专业化相关研究进展
        二、国外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进展
        三、国内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研究进展
        四、国外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研究进展
        五、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一、建构理论框架
        二、中学教师专业化的实然状况
        三、生命哲学视阈中的中学教师职后专业化的基本特征
        四、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中学教师专业化路径构建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生命与生命哲学
    2.1 生命内涵解析
    2.2 生命哲学及其演进
        一、生命哲学的发展历史
        二、生命哲学之核心
第三章 中学教师专业化的生命本质
    3.1 中学教师专业化:教师生命的进化和表演
        一、中学教师专业化
        二、中学教师专业化本质:生命绵延与进化
        三、中学教师的生命形态
    3.2 中学教师专业化的生命本质
        一、中学教师非压抑性的自由劳动
        二、中学教师生命的完美表演
        三、教师力比多(生命力)团体的形成
        四、中学教师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消遣
        五、中学教师“进入事物”把握生命
第四章 生命意义在中学教师专业化中的缺失
    4.1 中学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来自基础教育的报告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中学教师专业化中生命关怀的缺失—来自高校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的报告
        一、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分析
        二、在职教育硕士(已毕业)培养问卷调查与分析
第五章 生命价值在优秀教师专业化中的凸显
    5.1 中学教师专业化典型—优秀教师成长历程探寻
        一、中学教师专业化典型的确立
        二、优秀教师信息资料分析的框架建构
    5.2 中学教师专业化典型—现实教育中优秀教师成长历程探寻
        一、杨斌老师的人生轨迹与教职历程考察与分析
        二、罗明老师的人生轨迹与教职历程考察与分析
    5.3 中学优秀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生命特征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乐于钻研、锲而不舍
        三、教育教学敏感性
        四、教育教学智慧与胜任力
第六章 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中学教师专业化路径构建
    6.1 生命哲学视阈中中学教师专业化路径构建
        一、探寻非压抑性生存方式,促进中学教师完美表演
        二、形成自组织学术共同体,驱动中学教师生命的绵延进化
        三、引导教师获得生命认同感、追求专业化理想,以实现生命的超越
    6.2 生命哲学视阈中在职教育硕士培养路径构建
        一、营造非压抑性生存氛围,使在职教育硕士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
        二、获得自我生命体验,实现在职教育硕士的生命绵延进化
        三、习明纳中自由消遣,满足在职教育硕士生命之流的交融
        四、理解学科研究或探究方法与范式,彰显在职教育硕士的创造特性
        五、提升在职教育硕士自我的专业化境界,实现生命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3)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梳理
    第一节 特级教师研究文献述评
        一、特级教师相关特征研究
        二、特级教师成长规律研究
        三、特级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四、特级教师评选管理机制研究
        五、特级教师的比较研究
        六、特级教师个体发展案例研究
    第二节 教师发展理论梳理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及途径
        二、维果斯基教师发展理论
        三、"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步骤
    第三节 数据采集
        一、量化数据的来源
        二、质性资料的来源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量化数据的分析
        二、质性资料的分析
第三章 特级教师总体特征
    第一节 成长周期漫长
        一、评上特级周期
        二、评上正高级周期
    第二节 构成分布复杂
        一、批次分布
        二、时空分布
        三、性别分布
        四、职称分布
    第三节 科研产出丰硕
        一、发表周期
        二、论文数量
        三、论文质量
第四章 特级教师的个体特征
    第一节 人格特征
        一、好学
        二、立志
        三、敬业
        四、钻研
    第二节 专业特征
        一、持续的专业阅读
        二、出众的专业写作
        三、深刻的学生理解
        四、扎实的教学功底
    第三节 "特级"眼中的"特级"
        一、师德观
        二、教学观
        三、育人观
第五章 特级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关键事件
        一、职前阶段
        二、入门阶段
        三、蜕变期阶段
        四、成熟期阶段
        五、强化期阶段
    第二节 重要他人
        一、家庭影响
        二、师承影响
    第三节 时代特征
        一、第一代特级教师
        二、新生代特级教师
    第四节 学校背景
        一、学校类型
        二、学校文化
    第五节 区域文化
        一、苏南文化影响
        二、苏北文化影响
    第六节 制度设计
        一、特级教师制度的由来
        二、江苏省特级教师的评选方式
        三、特级教师培养管理与流动
结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领导力
        2.1.2 信息化领导力
        2.1.3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2.1.4 指数
        2.1.5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数
    2.2 国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现状
        2.2.1 国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出
        2.2.2 国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2.2.3 国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案例研究
    2.3 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现状
        2.3.1 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研究现状
        2.3.2 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结构研究现状
        2.3.3 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2.3.4 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案例研究
    2.4 指数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数构建
    3.1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3.1.1 理论基础
        3.1.2 构建原则
        3.1.3 资料的搜集
        3.1.4 资料的整理与归纳
        3.1.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数的构建
        3.3.1 指数的构建
        3.3.2 指数的验证
        3.3.3 指数的未来应用
第四章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创新
    4.2 研究结论与不足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6)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江苏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实施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能
        2.1.2 体能模块
    2.2 国内体能模块教学研究现状
    2.3 国外体能教学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实施现状
        4.1.1 体育教师日常采用的教学计划情况
        4.1.2 体能模块学时情况
        4.1.3 体育教师选择体能模块教学内容的依据
        4.1.4 体能模块教学内容
        4.1.5 体能模块教学安排的课型
        4.1.6 体能模块教学方式
        4.1.7 体能模块运动负荷情况
        4.1.8 体能模块学习评价内容
        4.1.9 体能模块学习评价方式
        4.1.10 体育教师对体能模块教学效果的评价
        4.1.11 学生课外体能练习情况
    4.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实施影响因素
        4.2.1 高中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状况
        4.2.2 高中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情况
        4.2.3 体育教师认为影响体能模块开展的因素
        4.2.4 影响学生进行体能学练的因素
    4.3 学生情况调查
        4.3.1 学生认为发展体能的重要性
        4.3.2 学生体能练习兴趣
        4.3.3 学生对自己体能水平的评价
        4.3.4 学生的满意度
        4.3.5 学生体能课的收获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8)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优质课堂研究现状
        1.3.2 地理优质课堂研究现状
        1.3.3 地理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1.3.4 总体述评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优质课堂
        2.1.2 地理优质课堂
        2.1.3 地理教学资源
        2.1.4 地理教学资源利用
    2.2 理论基础
        2.2.1 地理教学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3 高中地理优质课堂观察
    3.1 优质课堂观察的框架构建
    3.2 优质课堂观察的样本选择
4 基于教学内容的地理教学资源利用
    4.1 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4.1.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4.1.2 教学资源的整合
        4.1.3 教学资源的呈现
        4.1.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4.2 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4.2.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4.2.2 教学资源的整合
        4.2.3 教学资源的呈现
        4.2.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4.3 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4.3.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4.3.2 教学资源的整合
        4.3.3 教学资源的呈现
        4.3.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高中地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5.1 地理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5.1.1 地理教学资源数量较多,存在堆砌感
        5.1.2 对学生和乡土生活资源利用不足,存在距离感
        5.1.3 地理教学资源机械整合,存在割裂感
        5.1.4 地理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传统,存在局限感
    5.2 优化地理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
        5.2.1 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资源的多重价值和功能
        5.2.2 重视并发挥人力教学资源的独特作用
        5.2.3 教师团队协作开发乡土资源和生活资源
        5.2.4 利用多重地理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合力
        5.2.5 提升教学资源意识与开发利用技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界定
    三、研究问题
        (一)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调查
        (二) 走向公平——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行动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调查法
        (三) 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思路与过程
        (一) 研究思路和实施过程
    六、研究目的与价值
        (一) 研究目的及重点、难点
        (二) 研究价值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外艺术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一) 艺术教育价值的文献综述
        (二) 外国艺术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三)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三、农村艺术教育文献研究
        (一) 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研究
        (二) 农村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三) 农村艺术教师的调查与培养研究
        (四) 农村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研究
    四、教育公平理念下的农村艺术教育研究
第三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调查
    一、调研方案
        (一) 调查内容
        (二) 调研时间
        (三) 调研地区和对象
        (四) 调查形式
        (五) 问卷设计
        (六) 抽样方案
        (七) 调研方式
    二、调查问卷的回收处理与数据整理
        (一) 技术设计
        (二)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三) 调查内容的处理
        (四) 数据统计
    三、调查情况和问卷质量
        (一) 调查情况
        (二) 问卷质量
        (三) 数据的调整
    四、调查的基本情况
    五、调查的关键数据统计结果与比较分析
    六、开放性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管理与规划指导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管理与规划指导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结果
        (二) 问题分析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管理与规划管理的行动研究
        (一)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四川省南部县案例分析
        (二) 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提高艺术教育管理水平——河南省新密市案例分析
        (三) 夯实基础,强化管理,注重特色——福建省上杭县案例分析
        (四) 注重分类指导,促进均衡发展——重庆市綦江县案例分析
第五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调查
        (一) 课堂教学的调查结果
        (二) 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
        (三) 课外活动的调查结果
        (四) 课外活动的问题分析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
        (一)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案例分析
        (二)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四川成都市温江区案例分析
        (三) 构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研究——江苏靖江市案例分析
        (四)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上海金山区案例分析
    三、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外活动的行动研究
        (一) 坚持正确育人导向,打造课外艺术活动特色品牌——山西省侯马市案例分析
        (二) 如春天里的杜鹃花一般绚烂的农村学校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案例分析
第六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配备与培训问题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一、农村师资现状调查
        (一) 调查结果
        (二) 问题分析
    二、农村艺术教师师资配备和培训的行动研究
        (一) “归转聘培”四结合,打造高素质艺术教师队伍——湖南省桃江县案例分析
        (二) 实施“一把手工程”,推进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山西太谷县案例分析
        (三) 固本培源,整体推进,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江西宜丰县案例分析
        (四) 建设一支适应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广西北流市案例分析
        (五) 广开门路拓宽渠道加强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安徽省砀山县案例分析
        (六) 健全机制,骨干引领,点面结合的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四川省平昌县案例分析
第七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调查与开发农村地方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的行动研究
    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调查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管理开发的行动研究
        (一) 开发地方艺术教育资源建设富有特色校园文化——云南昆明市石林县案例分析
        (二) 因地制宜优化资源促进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甘肃天水市秦州区案例分析
        (三) 依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拓学校艺术教育新局面——云南玉龙县案例分析
        (四) 依托地方艺术教育资源,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江苏建湖县案例分析
结论、思考与展望
    一、结论
        (一) 公平之基:构建全面宏观的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观念体系
        (二) 公平之法:形成确实可行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模式
    二、思考
    三、展望
        (一) 面向全体
        (二) 实现优质
        (三) 走向公平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附件10
附件11
后记

(10)小学校长权力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各章图表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伦理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P校长和他的学校
    一、关于P校长
        (一) 初识P校长
        (二) 校长的苦经
        (三) 小学校长的进出
        (四) 校长的权力
        (五) 领导与管理
        (六) P校长的管理经验
        (七) 校长的考核
        (八) P校长的代表性
    二、P校长所在学校概况
        (一) 宣传材料中的学校
        (二) 我眼中的学校
        (三) 靠“工程”发展的学校
第二章 对外的权力运作
    一、林林总总通知的落实
    二、迎接教育现代化验收
    三、“编数据”与“造材料”
    四、锅炉、取暖器和“龙芯”工程
    五、中心校的控制
    六、“讹”来的电脑
    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八、责任赔偿书
    九、使命不能承受之重
    小结
第三章 对内的权力运作
    一、内部组织机构建设
    二、会议与仪式
    三、中层干部的选聘与考核
    四、教师管理
        (一) 时间控制
        (二) 教学过程监控
        (三) 学生评教
        (四) 班主任工作考核
        (五) 评先评优
        (六) “给足面子”和“不留情面”
        (七) 年度重头戏:绩效考核
    五、课程与教学的领导
        (一) 国标课程
        (二) 校本课程
        (三) 教学改革
        (四) 听课与评课
    六、办学特色
        (一) 书香校园
        (二) 体育传统校
        (三) 学校文化
    小结
第四章 小学校长权力运作的谱系学分析
    一、蜘蛛织网与权力运作的谱系学
    二、小学校长权力运作的谱系分析
结语:小学校长权力运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江苏省中学生物优秀课评选活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生命哲学视阈中的中学教师专业化研究[D]. 朱玉芳. 苏州大学, 2014(09)
  • [3]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为例[D]. 王荐.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江苏省中学生物优秀课评选活动综述[J]. 曹惠玲. 江苏教育, 1990(02)
  • [5]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数研究[D]. 狄林丽.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6]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7]江苏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实施现状调查[D]. 李秋燕. 扬州大学, 2020(01)
  • [8]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D]. 吕俊思.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D]. 万丽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小学校长权力运作[D]. 王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标签:;  ;  ;  ;  

江苏省中学生物精品课程评选活动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