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长对称性两点定义的探讨

关于周长对称性两点定义的探讨

一、对两点关于圆周对称定义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萍[1](2018)在《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文中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按照关注层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数学学科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观层面关注具体学科分支(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微观层面关注具体一堂课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已有文献显示,研究者围绕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得到的研究结果大多具有学科一般性,而针对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关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者指出培养高层次数学能力需要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教学策略(Stein,2001;鲍建生,周超,2009)。基于这一观点,本研究立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中观层面,即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数学分支,分别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行为表现?(2)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任务设计策略?(3)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后两个问题的基础。本研究立足于中观层面,综合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质性研究。首先以数学宏观层面为切入点,结合不同数学分支特征,形成中观层面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接着以此行为分析框架为基础,初步形成中观层面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再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进行微观层面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展示怎样应用中观层面三个框架于具体一节课的教学;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反过来修正和完善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由于本研究具有特殊的发展目标(发展创造性思维),设计课例从研究角度和教学角度同时展开,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结合一线教师的意见,在一节课中选择若干创造性教学干预点进行创造性任务的设计和整节课的设计,依据框架实施教学。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修正和丰富三个框架,得出研究结果。通过“数与代数”的两个课例(《算24点》和《字母表示数》)、“图形与几何”的两个课例(《圆周角》和《一分为二》)、“统计与概率”的一个课例(《方差》)研究,得到三个数学分支以思维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致性为主要特征维度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见7.1节),三个数学分支以背景、结构和认知为主要任务设计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设计框架(见7.2节),以及三个数学分支以氛围营造和方法引导为主要教学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教学框架(见7.3节)。上述研究结果是在数学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首轮课例研究下得到的,可进一步修正完善。

兰华[2](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力波与电磁振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力波引起的电磁振动是永磁同步电机产生噪声的重要原因。对电磁力波和电磁振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电机振动的内在规律,对电机噪声的降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国内外学者对永磁同步电机的振动噪声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不过由于电磁力波和电磁振动的复杂性,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本文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的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以及二者引起的振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转矩波动抑制措施、极槽配合和绕组结构对电机振动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的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针对表贴式电机,从径向和切向气隙磁密谐波的理论建模出发,推导了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的表达式,分析了力波的谐波特征并建立了切向力波与齿槽转矩和转矩波动之间的联系。提出了通用的周期分析法,对结构更复杂的表面插入式和内置式电机的气隙磁场和电磁力波进行了谐波分析。采用理论和有限元法分析了永磁体内置对气隙磁场和电磁力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电机的结构形式如何,切向力波和径向力波的谐波含量都是相同的,其空间阶数均为极数与槽数最大公约数的整数倍,中低频分量的时间次数均为偶数。齿槽转矩和转矩波动仅和零阶切向力波有关。受凸极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永磁体内置会引入额外的电枢反应谐波,改变气隙磁密谐波的幅值,进而使多数电磁力波的幅值增大。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引起振动的机理,并对比了二者对振动的贡献。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分数槽集中绕组电机的振动响应,进而提取了定子振动变形的微观模型,揭示了两种力波引起振动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基于振动传递函数的线性叠加法,对径向和切向力波的贡献进行了量化分析,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将分析推广到其它极槽配合电机,证明了所得结论的普适性。针对零阶切向力波(转矩波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其对电机系统振动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定子齿存在杠杆效应,非零阶切向力波引起的振动变形与径向力波类似,切向力波对振动的贡献完全可以和径向力波进行比拟。与径向力波类似,非零阶切向力波的贡献同样随着空间阶数的增加而降低。转矩波动会使电机和支架发生侧向振动,并对基座施加随时间波动的力矩,引发系统振动。研究了转矩波动抑制措施对永磁同步电机径向和侧向振动的影响。将转矩波动的抑制措施归纳分类为不对称法和对称法,分别对这两类方法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采用理论方法分析了转矩波动和零阶径向力波之间的联系,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一台具有宽转速运行范围的整数槽内置式电机,研究了转矩波动抑制给零阶径向力波及其引起振动噪声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对称法容易引入不平衡磁拉力。当电机转速较高时,转矩波动降低带来的好处远远无法补偿不平衡磁拉力对电机振动噪声的影响。对称法只能保证减小次数最低的零阶切向力波,而无法确保其它阶次力波的降低。当电机转速较低时,电机径向振动加速度级的变化取决于非零阶力波的总体变化趋势,而侧向振动的变化则与转矩波动频谱的改变以及电机的安装条件有关。转矩波动和零阶径向力波均和磁场的周期性变化相关,并且对二者产生贡献的气隙磁密谐波是完全相同的。整数槽电机气隙磁密齿谐波对转矩波动和零阶径向力波的贡献最大,因而可以通过削弱齿谐波来同时对这两种力波进行抑制,并降低相应的振动噪声。研究了非零最小力波阶数相同时的极槽配合和绕组结构对永磁同步电机径向振动的影响。采用理论和有限元法分析了电机径向振动频谱中重要谐波分量的影响因素,发现绕组磁势齿谐波对电机的振动具有重要影响,并且由齿谐波参与形成的径向力波和切向力波所引起的振动存在叠加或抵消效应。以这个规律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极槽配合和绕组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极数相同时,整数槽电机的槽数越多就越容易激发低阶圆周模态,引起电机共振。分数槽电机则不存在这个特点。当槽数相同时,极数等于槽数减2的电机的振动通常比极数等于槽数加2的电机要大。当非零最小力波阶数相同时,极数越大则电机的振动幅值一般也会越高。由于相数和层数的增加并不能有效减小绕组磁势齿谐波,因而通常对电机的径向振动没有实质的改进,只有单层绕组变为双层的少数情况属于例外。

张展云[3](1995)在《对两点关于圆周对称定义的讨论》文中提出本文给出了两点关于圆周对称的一种新定义,克服了[1],[2]所给定义的不严密性。

任芬芳[4](2012)在《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认知水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该研究旨在探讨200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以及人教版教材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的认知水平。本研究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范希尔理论、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点刻画的目标动词编制了用于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框架。根据框架中各个思维水平的具体指标,对2001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材中的几何内容的认知水平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发现如下研究结果:(1)2011、2001版课程标准及教材相比,知识点水平基本一致。(2)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1版课程标准相比,水平4的内容略有所增加。(3)2011版课程标准、2001版课程标准及人教版教材中每个水平的知识点分布基本一致。(4)人教版教材中认知水平3和4的知识点大部分集中在八年级。最后以本研究结果为基础,该研究给数学课程建设者和数学教师提出了建议,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赵永畸[5](2020)在《高一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逻辑能力、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所以,为了使数学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求,数学的教育不应只关注基础知识技能,还应关注基本思想及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而归纳推理思想的渗透正是重要工具.基于我们国家高中数学关于归纳推理教学的现状,笔者首先整理有关归纳推理的文献,对归纳推理的内涵、分类及水平划分进行综述,确定合适的数学归纳推理能力测评模型;其次,笔者对两所学校的高一数学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高一学生进行测试调查,并收集整理数据,运用SPSS.21和EXCEL分析高一教师对归纳推理理解、应用的现状以及高一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水平现状,据此进一步分析影响学生归纳推理的因素;最后,为了对归纳推理的发展提出有效策略,应科学设计归纳推理的教学,主要从概念、命题和习题的教学出发,寻求行之有效的策略,并给出教学建议.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如下:1.通过对教师访谈及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1)教师归纳推理的状况为:(1)大部分教师对归纳推理的内涵及其特点等了解不透彻;(2)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较少的运用归纳推理进行教学,较少在日常作业、考试及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3)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处于中等稍偏下水平;(4)教师对归纳推理教学的认同感比较强烈,并且需要逐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处理麻烦、资源匮乏、时间不充足的问题.2)影响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教师方面因素有:(1)教师对归纳推理的认知情况.教师在思想上普遍赞同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尤其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大部分教师虽已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但是在行动上却比较落后,对于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示担忧;(2)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存在困惑,严重阻碍了教师归纳推理的教学;(3)教师评价方式单一化.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虽然近年来“多元的评价体系”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主旋律依旧没有改变,学生高考考什么就练什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2.通过对学生的测试调查发现:1)学生归纳推理的状况:(1)整体上高一学生的水平处于中等水平;(2)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在性别上没有显着差异;(3)不同学校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是存在显着性差异的;(4)学生在两条主线上的归纳推理成绩相对较好;(5)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有很大差异,并且学生的基础越好,归纳推理的掌握程度越好.2)影响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自身方面因素包括:(1)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2)正确的学习态度;(3)进行归纳猜想的能力;(4)自我反思能力;(5)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3.为培养高一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分析在概念、命题和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进一步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给出如下教学建议:(1)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自觉主动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2)完善评价体制,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做到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着重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归纳推理自主学习.归纳推理可以使学生深刻体验到知识的发现和发生过程.教师要将归纳推理融入课堂教学,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式就是重视知识生成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并思考这个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并解决数学问题.

张嘉笛[6](2020)在《人教版和康轩版初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该文旨在探究人教版和康轩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整体性和数学教育哲学观念有何异同,来丰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教材比较研究成果,为人教版教材的修订提供一些数据支持。为此以人教版和康轩版初中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以“图形与几何”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及比较法结合定量刻画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设置如下:(1)教材的整体性有何异同?(2)教材的数学教育哲学观念有何异同?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人教版小结、习题设置较有特色,康轩版的章前言和重点整理较有特色;人教版拓展栏目更丰富,要求较高;人教版和康轩版教材缺少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康轩版教材难度大于人教版教材难度。(2)人教版和康轩版教材均体现旧人文主义、技术实用主义以及进步教育主义观念。基于研究结论,对人教版教材提出相关建议。(1)增加每节内容的小结、章前言中的旧知回顾以习题形式设置,增加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适当增加例题来降低习题难度。(2)考虑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趋势,教材应体现对由“生活化”上升到“数学化”的数学教育的重视。

张蜀青[7](2019)在《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进行了若干轮,从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到2017年的新课标,除了对教学知识版块进行了增减,还产生了各种教育理念.在教师群体中,则主要是基于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届有识之士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的再创造过程,我们也看到很多论文言必称弗莱登塔尔和“再创造”,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数学再创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解释和操作行为准则.本研究所提出的“问题驱动”是对弗莱登塔尔数学教育观的发展和丰富,是其“再创造”思想的具体化.它倡导教师借助数学史等深入了解知识内部,通过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了解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剖析其文化价值.具体实施过程则是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引发概念被创建或定理被发现的问题嵌入到情境中,实现问题驱动教学.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文献综述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及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世界数学教育改革情况.根据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2.从数学教育的本质、数学教育的价值来详细阐述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强调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思辨和直觉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数学教育除了体现学科价值还应该体现人文价值.3.深入阐述了“问题驱动”的内涵与外延,指出何为“真问题”和“真情境”,如何通过问题驱动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给出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解读.4.本研究在积累了近百篇教学设计基础上,通过三种课型的5个典型案例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评价,从多个角度用实际案例示范引领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实现问题驱动.5.总结了近四年的研究成果与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和导师一起建立了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并进行了实践.2.和导师一起建立了反映数学本质的简单易操作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提出了数学教育是数学的有限再创造的观点,丰富发展了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4.大、中学教师以及教研员长期扎根一线教学,通过教学研讨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崭新合作模式,使理论研究落到实处,也使课堂教学有章法可循,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实现数学再创造的理论,一方面落实“四基”和“四能”,一方面探索出一条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道路.本研究已在高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郭曦[8](2021)在《旋转采样综合孔径辐射计极坐标采样理论与定标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凭借其云雨穿透特性,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是大气温湿度探测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与极地轨道卫星相比,静止轨道卫星在观测视场和时间分辨率方面具有重大优势,是实现台风、暴雨等快速变化灾害性天气现象监测与预报的理想观测平台。目前静止轨道微波大气探测在国际上仍是一项技术空白,是当今国际对地观测领域最前沿、最迫切、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对有效监测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空间分辨率指标与大口径天线的相关技术问题,采用传统真实孔径方案的微波辐射计难以实现基于静止轨道的高分辨率大气探测需求。综合孔径辐射计通过干涉式辐射测量技术将稀疏的小天线阵列合成为等效虚拟口径,能够实现观测视场内完整场景亮温的凝视成像,避免了大口径天线的制造加工、高精度机械扫描问题等难点问题,是实现静止轨道微波大气探测的有效技术途径。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自然灾害防治的迫切需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支持了静止轨道微波大气探测的前沿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承担了综合孔径技术方案的相关项目,针对高分辨率综合孔径辐射计系统复杂度高的技术难点,提出了基于阵列旋转分时采样体制的静止轨道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概念。本文紧密围绕旋转采样式综合孔径辐射计的研究任务,针对旋转采样理论与定标方案设计两大关键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成果总结如下:1.针对阵列旋转分时采样体制形成的综合孔径辐射计极坐标采样网格,分别从径向和圆周向两个采样方向对可见度函数开展了傅里叶频谱分析,提出了可见度函数在径向采样方向和圆周向采样方向上的带宽理论表达,推导了依赖于观测场景特性与系统参数的极坐标采样可见度函数有效带宽估计方法。为保证可见度函数采样信号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在不产生额外信息损失的条件下实现观测亮温重建,提出了极坐标可见度函数的采样准则,为旋转采样式综合孔径辐射计的系统设计与运行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2.针对综合孔径辐射计分时采样体制所采用的阵列旋转与采样积分共同进行的工作模式,研究了因动态积分采样所导致的可见度函数模糊效应,建立了可见度函数旋转采样动态积分模糊理论。在小旋转采样动态积分角度的三角函数近似条件下,推导了点目标观测可见度函数动态积分采样模糊的解析表达式,从数值仿真实验角度验证了可见度函数动态积分采样轨迹与重建亮温误差伪影的对偶关系,发现了旋转采样综合孔径辐射计因阵列旋转动态积分模式产生的圆周向空间分辨率损失并提出了理论估计方法。3.在高分辨率静止轨道综合孔径辐射计难以实现传统噪声注入定标方案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等间距圆环阵列构型与阵列旋转分时采样体制的综合孔径辐射计冗余空间系统定标方法。在不依赖内部专用定标硬件或外部定标参考源的条件下,该方法可同时实现综合孔径辐射计的相位与幅度定标。其中相位定标方法在可见度函数测量相位存在自然缠绕的条件下仍可获得正确求解结果,无需额外设计相位解缠绕方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综合孔径辐射计的相位自定标。阵列旋转采样获得的强系统冗余度确保了该方法的定标性能,为静止轨道综合孔径辐射计的定标方案设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4.在综合孔径辐射计误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静止轨道毫米波大气探测仪第二代全尺度工程样机的全链路数据处理方案。从傅里叶中心切片定理的角度入手,研究了中心对称观测目标在阵列旋转分时采样体制下的可见度函数特性,并以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外部噪声点源的旋转采样综合孔径辐射计相位定标与相关偏置校正方法,在地面测试环境难以获得理想远场观测目标的条件下实现了系统相位定标与相关偏置校正,完善了数据处理流程。地面试验观测结果验证了数据处理方案的有效性,为静止轨道综合孔径辐射计的工程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刘飞[9](2014)在《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刘徽注《九章算术》是《九章算术》和刘徽对其所作的注这两个部分组成。它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经典着作,含有丰富的逻辑思想,特别是刘徽注更为明显。前人对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研究,从研究方法层面,主要表现为形式逻辑的方法和文化比较分析的方法等等。比如,从形式逻辑方法中的定义、推理、逻辑规律以及理论体系等等方面,来考察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也有从中西文化比较或中国古代逻辑的视角来探讨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继续使用形式逻辑方法来研究刘徽注《九章算术》;再引入非形式逻辑的论证理论和广义论证来分析刘徽注的论证特点;最后,用数学方法论来阐明刘徽注在方法方面的独特之处。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与数学方法论是三种不同维度或视域下的研究方法。三者的结合能够保证较为全面地分析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由于数学与逻辑具有密切联系,那么,使用形式逻辑方法来研究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就具有一定合理性。在形式逻辑的视域下,本文简要介绍了《九章算术》和刘徽以及相关的时代背景,并简单探讨了《九章算术》在编排方面的逻辑特点;再从概念、推理、逻辑规律以及相关理论体系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刘徽注所能展现出的逻辑特点;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欧几里得几何学与刘徽注《九章算术》在圆周率问题与勾股定理上的异同,从而区分了欧氏几何学与刘徽注《九章算术》在逻辑推理与数学证明方面的不同特征。由于刘徽注的具体论述形式多为论证,并且带有独特的文化因素,所以,本文采用了非形式逻辑的论证理论来研究其论证特点。具体来说,本文采用的非形式逻辑的论证方法是图尔敏论证模型方法,通过它能够表征刘徽注的论证模式并分析其论证效果。鉴于文化因素对论证的影响力,本文引入了广义论证理论,并把其中的广义论证五要素添入图尔敏模型中,揭示出刘徽注在论证上的逻辑文化特征。前两个视域下的研究所针对的是具体的数学内容,而在第三个视域下,用数学方法论来研究刘徽注《九章算术》,则是从更深的方法论层面来探讨刘徽注在数学方法上的逻辑特点。在这一层面,刘徽使用较多的是抽象分析方法与化归方法,特别是化归方法中的关系映射反演原则的方法。在刘徽注中,它对于解决一类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很有帮助。以上的三个维度或视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密切联系。形式逻辑视域注重研究刘徽注《九章算术》本身所具有的逻辑内容,而非形式逻辑视域注重研究刘徽注在论证方面的特点。虽然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都有研究论证的内容,但非形式逻辑所探讨的论证更能突出刘徽注在文化意义上的特征。然而,这两个方面所探讨的内容都没有涉及到方法论层面,所以,有必要从数学方法论视域来对刘徽注《九章算术》的数学方法进行专门分析,探究出刘徽注《九章算术》在数学方法上的特点,更深入地研究其逻辑思想。所以,从以上这三个维度或视域来进行研究,能够较为全面且充分地探讨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这也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推进。

左峰[10](2020)在《视频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文中指出视频SAR因其所具备的高帧率、高分辨成像以及更符合人眼视觉的动态场景监测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太赫兹视频SAR在兼顾视频SAR优势的基础上还具备了低延时的特性,是某些实时监测应用场景的最佳选择。随着太赫兹器件水平的不断提升,太赫兹视频SAR也逐渐崭露头角。因此,开展太赫兹视频SAR系统结构及成像算法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何将视频SAR技术与太赫兹技术两者很好的结合,是实现太赫兹视频SAR系统的技术关键。基于此,本文将对太赫兹视频SAR的系统结构、高帧率成像、运动补偿及动目标检测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地研究。本论文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高帧率、高分辨、低延时的应用需求,开展视频SAR系统关键参数论证,完成了太赫兹视频SAR系统结构方案设计。该方案将工作频段选取在太赫兹波段,兼顾了高分辨与低延时的需求;针对当前太赫兹器件发射功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固态源加折叠行波管的发射机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产生大功率宽带太赫兹信号,为视频SAR系统高帧率成像提供保障;针对远距离目标带宽损失的问题,提出了单源双扫频的系统结构,在简化系统结构的同时避免了系统带宽的损失。2.针对传统PFA成像算法中存在的几何畸变与图像散焦的问题,开展视频SAR实时成像算法研究,提出了基于二维CZT的太赫兹视频SAR实时成像算法。该算法利用太赫兹视频SAR积累角小的特点,通过二维CZT实现波数域二维重采样,降低了算法复杂度。同时,该算法基于更准确的成像模型,解决了几何畸变与图像散焦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成像场景,提出了不同的算法优化方式,在保证成像精度的同时进一步地提升了算法效率。3.针对太赫兹视频SAR在实际成像过程中存在的运动误差,提出了基于高度项移除的运动补偿算法,解决了空变误差补偿困难的问题。该算法利用二维成像时高度项与目标位置无耦合的特点,通过从距离公式中移除高度项,将二维空变误差简化为一维相位误差。同时,给出了一维场景划分补偿空变误差的定量依据。在保证图像校正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了补偿算法的效率。4.针对传统单发单收雷达系统动目标检测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阴影的太赫兹视频SAR动目标检测定位与参数估计方法,实现了单发单收系统结构下的动目标检测定位与参数估计。该方法利用太赫兹SAR图像“物虚影实”的特点,通过阴影实现动目标检测;同时,该方法利用太赫兹视频SAR图像帧“相邻相似”的特点,提出了基于Radon变化的动目标速度估计方法,实现了太赫兹视频SAR对动目标速度的实时持续估计。

二、对两点关于圆周对称定义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两点关于圆周对称定义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发展赋予教育的必然使命
        1.1.2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属性
        1.1.3 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落实于课堂教学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数学创造性思维
        1.4.2 教学任务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创造力领域的相关研究
        2.1.1 创造力研究的基本理念
        2.1.2 创造力的聚合理论
        2.1.3 创造性思维研究
        2.1.4 创造力教学研究
        2.1.5 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2.1.6 小结
    2.2 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
        2.2.1 思维、数学思维与数学创造性思维
        2.2.2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多角度理解
        2.2.3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研究
        2.2.5 数学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2.2.6 初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研究
        2.2.7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过程
        3.2.1 总体研究阶段
        3.2.2 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的初步构建
        3.2.3 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及教学策略框架的初步构建
        3.2.4 课例研究的过程
    3.3 研究工具
        3.3.1 学生测试卷和访谈工具
        3.3.2 教师的问卷和访谈工具
        3.3.3 课堂观察记录表
    3.4 数据收集
第4章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
    4.1 “数与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1.1 “数与运算”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1.2 “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2 本章研究思路
        4.2.1 研究思路
        4.2.2 初步构建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4.2.3 初步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4.2.4 课例的选择
    4.3 课例一:《算24 点》
        4.3.1 设计前的调研
        4.3.2 第一次教学设计及教学简析
        4.3.3 第二次教学设计及教学分析
        4.3.4 课例小结
    4.4 课例二:《字母表示数》
        4.4.1 设计前的调研
        4.4.2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4.3 第一课时教学分析及反馈
        4.4.4 第二课时教学情况简述
        4.4.5 课例小结
    4.5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小结
        4.5.1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4.5.2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4.5.3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5章 “图形与几何”课例分析
    5.1 “图形与几何”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2 本章研究思路
        5.2.1 研究思路
        5.2.2 初步构建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5.2.3 初步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5.2.4 课例的选择
    5.3 课例(一):《圆周角》
        5.3.1 设计前的调研
        5.3.2 教学设计
        5.3.3 教学分析
        5.3.4 课后访谈及调查分析
        5.3.5 课例小结
    5.4 课例(二):《一分为二》
        5.4.1 设计前的调研
        5.4.2 教学设计
        5.4.3 教学分析及反馈
        5.4.4 课例小结
    5.5 “图形与几何”课例研究小结
        5.5.1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5.5.2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5.5.3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6章 “统计与概率”课例分析
    6.1 “统计与概率”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2 本章研究思路
        6.2.1 研究思路
        6.2.2 初步构建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6.2.3 初步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6.2.4 课例的选择
    6.3 课例:《方差》
        6.3.1 设计前的调研
        6.3.2 教学设计
        6.3.3 教学分析及反馈
        6.3.4 课例小结
    6.4 “统计与概率”课例小结
        6.4.1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6.4.2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6.4.3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7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7.1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行为表现框架
        7.1.1 基于课例的研究结果
        7.1.2 行为分析框架的共性提炼
    7.2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7.3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7.4 研究的反思
        7.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4.2 本研究的不足
        7.4.3 后继研究展望
参考资料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一阶段参与设计与讨论的部分课例简表
    附录2 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圆周角》前测卷
    附录4 《圆周角》后测卷
    附录5 《算24 点》课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2)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力波与电磁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动的研究现状
        1.2.1 电磁力波和电磁振动的建模与计算
        1.2.2 电磁振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动有待研究的关键问题
        1.3.1 电磁力波的理论体系
        1.3.2 切向电磁力波对振动的影响
        1.3.3 转矩波动抑制与电磁振动降低之间的联系
        1.3.4 极槽配合与绕组结构对振动的影响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
    2.1 引言
    2.2 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力波的分析方法
    2.3 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气隙磁场
        2.3.1 永磁体产生的气隙磁场
        2.3.2 电枢反应产生的气隙磁场
        2.3.3 合成气隙磁场
        2.3.4 气隙磁场与磁动势之间的关系
    2.4 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力波
        2.4.1 空载运行时的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
        2.4.2 负载运行时的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
        2.4.3 切向电磁力波与齿槽转矩和转矩波动之间的关系
    2.5 表面插入式和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力波
        2.5.1 周期分析法
        2.5.2 气隙磁场和电磁力波的空间阶数与频率特征
        2.5.3 永磁体内置对气隙磁场和电磁力波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引起的振动
    3.1 引言
    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样机设计
        3.2.1 电磁设计
        3.2.2 结构设计
    3.3 永磁同步电机的振动模态分析
    3.4 永磁同步电机对单位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的振动响应
        3.4.1 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引起振动的机理
        3.4.2 不同空间阶数电磁力波的振动传递函数
    3.5 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对永磁同步电机振动的贡献
        3.5.1 电机定子齿集中力波的计算
        3.5.2 电机结构振动计算的线性叠加法
        3.5.3 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对振动的贡献
    3.6 不同极槽配合电机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引起的振动
    3.7 转矩波动和零阶径向力波对电机系统振动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转矩波动抑制措施对电磁振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抑制转矩波动的对称法和不对称法
    4.3 不对称法对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动的影响
        4.3.1 不对称法及其引起的不平衡磁拉力
        4.3.2 不对称电机的振动实验分析
    4.4 对称法对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动的影响
        4.4.1 对称法对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的影响
        4.4.2 对称法对电机径向和侧向振动的影响
    4.5 转矩波动抑制措施对零阶径向力波及其引起振动噪声的影响
        4.5.1 转矩波动与零阶径向电磁力波之间的关系
        4.5.2 内置式电机转矩波动的抑制与零阶径向电磁力波的降低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槽配合与绕组结构对电磁振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永磁同步电机的极槽配合类型与绕组结构
        5.2.1 极槽配合的类型
        5.2.2 绕组的结构
    5.3 极槽配合对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动的影响
        5.3.1 非零最小力波阶数相同时槽数对电磁振动的影响
        5.3.2 非零最小力波阶数为2 的常见极槽配合的对比分析
        5.3.3 非零最小力波阶数为4 的常见极槽配合的对比分析
    5.4 绕组结构对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动的影响
        5.4.1 绕组层数的影响
        5.4.2 绕组相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空间阶数的数学证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认知水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主要术语界定
    1.5 创新点与局限性
2 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背景
        2.1.1 皮亚杰几何认知发展理论
        2.1.2 范希尔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研究对象的认知水平的研究
        2.2.2 关于研究方法的认知水平的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框架
        3.2.1 教材分析
        3.2.2 课程标准分析
    3.3 小结
4 结果与分析
    4.1 2011 版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水平分析
        4.1.1 “图形的性质”内容分析
        4.1.2 “图形的变化”内容分析
        4.1.3 “图形与坐标”内容分析
        4.1.4 小结
    4.2 2001 版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水平分析
        4.2.1 “图形的认识”内容分析
        4.2.2 “图形与变换”内容分析
        4.2.3 “图形与坐标”内容分析
        4.2.4 “图形与证明”内容分析
        4.2.5 小结
    4.3 数学教材分析
        4.3.1 “图形的性质”内容分析
        4.3.2 “图形与变换”内容分析
        4.3.3 “图形与坐标”内容分析
        4.3.4 教材水平小结
        4.3.5 教材中按知识点引进顺序所呈现的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4.4 2001 版、2011 版数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教材几何内容的水平比较
        4.4.1 “图形的性质”部分比较
        4.4.2 “图形的变化”部分比较
        4.4.3 “图形与坐标”部分比较
        4.4.4 各水平知识点所占比例比较分析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1.1 2011、2001 版课程标准及教材相比,知识点水平大致相同
        5.1.2 人教版教材中认知水平 3 和 4 的知识点大部分集中在八年级
    5.2 建议
        5.2.1 给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5.2.2 给教师的建议
        5.2.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一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核心素养的需要
        1.1.2 创新能力的需要
    1.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过程与方法
        1.4.1 研究过程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不同学科下归纳推理的研究
    2.2 数学学科归纳推理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
        2.2.1 归纳推理及其分类研究
        2.2.2 学生归纳推理认知发展过程研究
        2.2.3 学生归纳推理的教学与培养研究
3 归纳推理的理论研究
    3.1 归纳推理的理论基础
        3.1.1 归纳推理的内涵
        3.1.2 归纳推理的分类
        3.1.3 归纳推理中的演绎成分
        3.1.4 类比、统计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
    3.2 归纳推理的层次水平划分
        3.2.1 理论依据
        3.2.2 实践依据
    3.3 归纳推理的心理学依据
        3.3.1 建构主义理论
        3.3.2 波利亚数学教育理论
4 高一数学教师归纳推理的教学现状研究
    4.1 教师访谈及其结果分析
    4.2 问卷编制及其结果分析
        4.2.1 高一数学教师对归纳推理内涵的认知情况
        4.2.2 高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归纳推理的情况
        4.2.3 高一数学教师对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了解
        4.2.4 高一数学教师对归纳推理教学意义的理解与认识
5 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水平的研究
    5.1 测试卷的编制
        5.1.1 测试对象的选择
        5.1.2 测试题目的来源
        5.1.3 测试题评分标准
        5.1.4 试卷得分与归纳推理水平的关联制定
    5.2 预测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实测测试结果及分析
        5.3.1 学生归纳推理成绩的总体水平
        5.3.2 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5.3.3 不同学校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差异分析
        5.3.4 学生在不同主线上归纳推理能力分析
        5.3.5 不同基础的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差异分析
    5.4 测试卷典型错误及归因分析
6 影响高一年级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因素
    6.1 教师方面的因素
    6.2 学生方面的因素
7 高一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教学研究
    7.1 高中数学现行教材中归纳推理的体现
    7.2 有关归纳推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7.2.1 概念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7.2.2 命题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7.2.3 习题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7.3 高一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8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建议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一年级数学教师对归纳推理认识的调查问卷
附录B 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测试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人教版和康轩版初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主要术语界定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教材几何比较研究
        2.2.2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教材几何比较研究
        2.2.3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课程标准比较
        2.2.4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的开发
    3.3 数据收集及分析
    3.4 研究思路及框架
4 结果与分析
    4.1 教材的整体性
        4.1.1 编排结构
        4.1.2 教材难度
    4.2 数学教育哲学
        4.2.1 人教版教材数学教育哲学观念
        4.2.2 康轩版教材数学教育哲学观念
        4.2.3 人教版和康轩版教材数学教育哲学观念比较
    4.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对人教版教材的建议
        5.2.2 未来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人教版教材内容广度、深度计算数据表
附录 B 康轩版教材内容广度、深度计算数据表
附录 C 人教版教材习题难度计算数据表
附录 D 康轩版教材习题难度计算数据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研究发展概述
        1.2.2 国外当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历程
        1.2.3 我国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与问题驱动教学设计相关的研究综述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3 研究的意义
        1.3.4 研究的目的
        1.3.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理论
    2.1 何为数学的再创造?
    2.2 何为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2.3 如何实现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2.4 我们应该教什么样的数学
        2.4.1 思辨、演绎、算法并重的数学课堂教学
        2.4.2 培养直觉能力的数学教学
第三章 从数学教育的本质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3.1 数学教育的本质
        3.1.1 数学的本质
        3.1.2 数学教育的本质
    3.2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3.3 案例分析
    3.4 体现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的教学评价量表
第四章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4.1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4.1.1 概念课案例1
        4.1.2 概念课案例2
        4.1.3 概念课案例3
    4.2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原理课教学
        4.2.1 原理课案例1
        4.2.2 原理课案例2
    4.3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解题课教学
        4.3.1 问题驱动的习题课教学设计
        4.3.2 教学评析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1.1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价值观念的改变
        5.1.2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5.1.3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5.1.4 开创了一线教学实践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合作新模式
        5.1.5 研究的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旋转采样综合孔径辐射计极坐标采样理论与定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微波遥感技术特点
        1.1.2 静止轨道被动微波探测的意义
        1.1.3 静止轨道被动微波探测的技术难点与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1.2.1 综合孔径辐射计系统研究发展概况
        1.2.2 综合孔径辐射计定标方法发展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性工作
第2章 干涉式微波辐射测量理论基础
    2.1 微波辐射测量学基础
    2.2 干涉式微波辐射测量基本原理
    2.3 综合孔径辐射计亮温重建原理
    2.4 综合孔径辐射计的系统性能指标
        2.4.1 空间分辨率
        2.4.2 无混叠视场
        2.4.3 辐射灵敏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孔径辐射计旋转采样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可见度函数极坐标采样理论
        3.2.1 点目标观测旋转采样可见度函数的傅里叶分析
        3.2.2 扩展目标观测旋转采样可见度函数的带宽估计方法
        3.2.3 可见度函数极坐标采样准则
        3.2.4 数值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3 旋转采样可见度函数动态积分模糊理论
        3.3.1 可见度函数旋转采样动态积分理论模型
        3.3.2 数值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静止轨道等间距圆环阵列旋转采样综合孔径辐射计的相位与幅度定标方法
    4.1 引言
    4.2 冗余空间定标方法基本模型
    4.3 等间距圆环阵列的冗余空间定标方程组
        4.3.1 瞬时采样观测情景
        4.3.2 阵列旋转采样观测情景
    4.4 冗余空间相位定标方程组求解方法
        4.4.1 固定位置的π模糊特性
        4.4.2 相位求解方法
    4.5 冗余空间幅度定标方程组求解方法
    4.6 数值仿真实验
        4.6.1 模拟观测场景与系统参数设置
        4.6.2 噪声特性分析与权重函数设置
        4.6.3 相位定标性能评估
        4.6.4 幅度定标性能评估
        4.6.5 幅度定标偏置研究与其校正方法
    4.7 说明与讨论
        4.7.1 总体定标性能
        4.7.2 幅度定标偏置
        4.7.3 针对真实观测场景的扩展仿真
        4.7.4 同类方法的定标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静止轨道毫米波大气探测仪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数字相关系数预处理方法研究
        5.2.1 三阶量化相关系数估计方法
        5.2.2 IQ非正交性误差校正方法
    5.3 综合孔径辐射计可见度函数定标方法研究
        5.3.1 基于外部参考源的旋转采样综合孔径辐射计相位定标与相关偏置校正方法
        5.3.2 可见度函数幅度定标
    5.4 静止轨道毫米波大气探测仪地面试验数据处理
        5.4.1 数据处理流程的试验验证
        5.4.2 地面试验观测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A.固定位置的π缠绕特性的证明
        A.1 由式(A.1a)和式(A.2a)构成的解集规律
        A.2 由式(A.1b)和式(A.2b)构成的解集规律
    B.归一化可见度幅度噪声统计规律解释
    C.冗余空间相位定标仿真实验补充结果
    D.冗余空间幅度定标仿真实验补充结果
        D.1 幅度定标模型考虑不可分离幅度误差项的情况
        D.2 幅度定标模型忽略不可分离幅度误差项的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情况
        (二) 国内研究情况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形式逻辑视域下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研究
    一、刘徽注《九章算术》简介
        (一) 刘徽注《九章算术》的时代背景
        (二) 《九章算术》
        (三) 刘徽
    二、形式逻辑方法对刘徽注《九章算术》逻辑思想的探析
        (一) 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定义
        (二) 刘徽注《九章算术》的推理
        (三) 刘徽注《九章算术》所使用的逻辑规律
        (四) 刘徽注的算法体系
    三、刘徽注《九章算术》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之比较
        (一) 欧几里得几何学
        (二) 二者之比较
    小结
第三章 非形式逻辑视域下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研究
    一、刘徽注的论证类型
        (一) 论证
        (二) 论证类型
    二、解析法对刘徽注论证的分析
    三、图示法对刘徽注论证的分析
    四、图尔敏模型方法对刘徽注论证的分析
        (一) 数学论证中的图尔敏模型方法
        (二) 图尔敏模型方法对刘徽注的分析
    五、广义论证方法对刘徽注论证的分析
        (一) 广义论证
        (二) 刘徽注的广义论证五要素
        (三) 图尔敏模型方法对刘徽注的再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数学方法论视域下的刘徽注《九章算术》逻辑思想研究
    一、数学抽象分析法对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分析
        (一) 刘徽注《九章算术》的抽象原则
        (二) 刘徽注《九章算术》的抽象方法
    二、化归方法对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分析
        (一) 刘徽注《九章算术》的简单化归
        (二) 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关系映射反演原则方法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视频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频SAR研究现状
        1.2.2 太赫兹SAR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视频SAR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视频SAR高帧率成像原理
        2.2.1 视频SAR帧率分析
        2.2.2 视频SAR系统工作频段选择
    2.3 太赫兹视频SAR系统设计
        2.3.1 去调频处理
        2.3.2 系统参数设计
        2.3.3 视频SAR系统总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频SAR成像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太赫兹视频SAR成像基本原理
        3.2.1 极坐标成像算法原理
        3.2.2 成像模型误差分析
    3.3 基于CZT的太赫兹视频SAR持续成像算法
        3.3.1 CZT基本原理
        3.3.2 基于CZT的太赫兹视频SAR成像算法
        3.3.3 视频SAR连续帧图像统一坐标系输出算法
        3.3.4 成像算法复杂度分析
    3.4 基于成像场景的视频SAR成像算法优化
        3.4.1 距离向重采样优化准则
        3.4.2 方位向重采样优化准则
    3.5 实验与结果分析
        3.5.1 视频SAR持续成像算法验证与分析
        3.5.2 视频SAR持续成像算法优化方法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频SAR运动补偿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圆周聚束模式下的运动误差模型
    4.3 基于去除高度项的运动误差补偿算法
        4.3.1 RVP补偿方法回顾
        4.3.2 高度项移除算法
        4.3.3 空变误差补偿
        4.3.4 运动补偿流程优化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高度向误差补偿算法验证与性能分析
        4.4.2 残余空变误差补偿算法验证与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视频SAR连续帧的动目标参数估计方法
    5.1 引言
    5.2 视频SAR动目标成像模型
        5.2.1 运动对SAR成像的影响
        5.2.2 运动目标阴影形成原理
    5.3 太赫兹视频SAR动目标速度估计方法
        5.3.1 基于Radon变换的动目标运动方向估计方法
        5.3.2 基于视频SAR连续帧图像的动目标速度估计方法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动目标阴影检测
        5.4.2 动目标速度估计算法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对两点关于圆周对称定义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D]. 王萍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2]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力波与电磁振动研究[D]. 兰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对两点关于圆周对称定义的讨论[J]. 张展云. 工科数学, 1995(04)
  • [4]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认知水平比较研究[D]. 任芬芳.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5]高一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D]. 赵永畸. 河南大学, 2020(02)
  • [6]人教版和康轩版初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D]. 张嘉笛.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D]. 张蜀青. 广州大学, 2019(01)
  • [8]旋转采样综合孔径辐射计极坐标采样理论与定标方法研究[D]. 郭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9]刘徽注《九章算术》的逻辑思想研究[D]. 刘飞. 南京大学, 2014(05)
  • [10]视频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 左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关于周长对称性两点定义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