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与改进

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与改进

一、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及其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何延才[1](1984)在《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及其改进》文中研究指明 固体中特征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是电子显微学、电子束显微分析的重要物理基础,计算方法是:φ(ρz)函数在固体某一质量深度ρz的值,等于该深度处厚为dρz的薄层中产生的X射线几率与具有相同厚度孤立薄层中产生的X射线几率之比。我们称之为相对计算法。作者发现,相对法存在很多缺陷:1.没有严格按定义计算φ(ρz)函数。考虑φ(ρz)曲线的精度,孤立薄层的厚度应取得充分薄,一般为电子两次散射间平均自由程,要准确计算这样薄的孤立膜中X射线激发几率是困难的。因此,一些学者在理论计算中都用表面电离截面来代替,如R L Myklebust.D.E.Newbury及H.Yakowitz等的工作,我们严格按定义对B、Si、Fe、Ni、Ag、Au在20keV时计算了integral from n=0 to ∞(φ(ρz)dρz值,同时用传统相对法作了计算,发现后者计算结果存在系统误差,原子序

何延才[2](1983)在《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及其改进》文中认为 固体中特征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是电子显微学、电子束显微分析的重要物理基础,计算方法是:φ(ρz)函数在固体某一质量深度ρz的值,等于该深度处厚为dρz的薄层中产生的X射线几率与具有相同厚度孤立薄层中产生的X射线几率之比。我们称之为相对计算法。作者发现,相对法存在很多缺陷:1.没有严格按定义计算φ(ρz)函数。考虑φ(ρz)曲线的精度,孤立薄层的厚度应取得充分薄,一般为电子两次散射间平均自由程,要准确计算这样薄的孤立膜中X射线激发几率是困难的。因此,一些学者在理论计算中都用表面电离截面来代替,如R L Myklebust.D.E.Newbury及H.Yakowitz等的工作,我们严格按定义对B、Si、Fe、Ni、Ag、Au在20keV时计算了integral from n=0 to ∞(φ(ρz)dρz值,同时用传统相对法作了计算,发现后者计算结果存在系统误差,原子序

王琳琳[3](2020)在《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风力发电机缺陷叶片疲劳损伤研究》文中指出风能是可再生能源。叶片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受人为和制造工艺技术等因素影响,叶片容易带有纤维断裂、分层、气孔、微裂纹等原生缺陷。在风力发电机叶片服役过程中,原生缺陷不断长大和串接,导致风力发电机叶片宏观力学性能劣化,甚至导致风力发电机叶片疲劳断裂,使整个风力发电机组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对大型风力发电机原生缺陷叶片的疲劳损伤演化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提前预测风力发电机叶片故障,保证风力发电机的安全性和使用性,减少巨大的经济损失。风力发电机叶片疲劳损伤演化过程是一种不可逆的热力学非线性过程,结合材料学、疲劳学、热力学及先进的红外热像检测技术,横跨微观、细观、宏观的不同尺度层次,研究多种原生缺陷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疲劳损伤机制,为实现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在线、实时的健康监测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从试验、理论方面对原生缺陷叶片的疲劳损伤过程分析研究。利用红外热像仪研究分层、气孔缺陷对叶片疲劳损伤的影响,通过监测疲劳过程中分层、气孔缺陷叶片试件表面温度和红外热像序图变化,发现缺陷对叶片疲劳损伤与缺陷深度、缺陷类型有关。分层和气孔缺陷对叶片疲劳损伤程度随疲劳时间逐渐增加,表面温度逐渐升高。相同缺陷类型时,深度浅的缺陷对叶片疲劳损伤程度影响大;相同缺陷深度时,分层缺陷比气孔缺陷对叶片疲劳损伤影响大。疲劳极限是抗疲劳断裂重要参数,与疲劳损伤有密切关系,利用红外热像仪的双线式法预测疲劳极限是最常见方法。由于疲劳过程的稳定状态表面温度不精确影响双线式法预测疲劳极限精度,故提出角归一化双线式法预测缺陷叶片疲劳极限。分别对分层和气孔缺陷叶片进行阶段式疲劳试验,利用双线式法、角归一化双线式法预测疲劳极限,与升降法预测疲劳极限结果对比。试验结果发现,提出角归一化双线式方法预测结果与升降法试验结果最吻合,误差率小于双线式法。原生缺陷在疲劳载荷作用下会演化成微裂纹的形成、扩展,裂尖温度场能够反映裂纹扩展过程的热耗散现象。红外热像仪为疲劳损伤过程温度监测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但是受试验条件影响红外热像仪测量温度精度不准确,直接影响叶片疲劳损伤的准确评估。因此,先重点探究疲劳过程微裂纹缺陷叶片温度场计算模型;再利用试验结果验证温度场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最后基于温度场计算的数值解和试验值分析影响红外热像仪温度测量精度的因素,提出调整红外热像仪测量方法。采用红外热像仪监测边界微裂纹缺陷叶片疲劳试验,通过ANSYS有限元的数值解和试验结果对比发现,建立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微裂纹温度场模型是准确和可行的。在提出的疲劳试验条件下,数据处理方法无法提高红外热像仪测量温度精度不高;在发射率、试验距离、环境温度、环境辐射几个方面对疲劳试验进行调整,发现使红外热像仪测量温度精度提高到4%。疲劳损伤伴随着不可逆的能量耗散,一部分转化为热耗散,另一部转化为内储能,内储能主要改变材料内部微观形貌。以微裂纹、分层缺陷叶片不同疲劳试验为例,分析疲劳过程中内储能变化规律,并利用宏观和微观形貌分析原生缺陷对叶片的疲劳损伤机制。试验结果发现,叶片的内储能随疲劳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加,达到某一程度时出现转折点,内储能缓慢增加。利用微裂纹和分层叶片不同时刻的微观形貌图发现,不同时刻的内储能产生不同的疲劳损伤形式。深层次分析原生缺陷叶片疲劳损伤方式的萌生、衍变机理,为叶片疲劳损伤机理提供理论支撑。疲劳损伤临界点是疲劳断裂的重要判据,临界点的准确评估有利于预防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疲劳断裂。以温度和耗散能为辅助量,参考熵增原理构建法则,建立以熵为疲劳损伤参量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疲劳损伤模型,分析原生缺陷叶片的累积熵产变化规律,确定疲劳损伤的临界点。试验研究发现,纤维断裂和气孔缺陷叶片在恒载荷、变载荷疲劳试验下,叶片的累积熵产曲线有三个阶段变化。累积熵产曲线的第三阶段起始点确定为疲劳损伤临界点,并通过疲劳试验验证了临界点确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临界点的累积熵产和疲劳断裂点的累积熵产均为恒定值,不受任何试验参数的影响,并且它们比值约为0.5,在疲劳试验临界点的疲劳寿命约占80%整个疲劳寿命。由于累积熵产具有恒定不变特点,不因风力机叶片的不同工况和叶片材料性质等因素受到影响,能够作为疲劳损伤能力的表征,对评估叶片疲劳损伤有重要优势。

吴昌宁[4](2007)在《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实验研究和反应流模拟》文中认为面对低碳烯烃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车用燃料日益提高的环保标准,传统的提升管催化裂化过程难以适应多产低碳烯烃兼顾清洁汽油生产的炼化一体化需求。在清华大学反应工程研究组长期的下行床和提升管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多区反应控制的新型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设计思想:利用下行床平推流的特性进行短停留时间、高苛刻度操作达到多产低碳烯烃目的;提升管采取低温、长停留时间操作以促进氢转移反应降低汽油产品的烯烃含量。构建了大型冷模装置,证明了上述概念设计的可操作性。系统的颗粒循环量可达400 kg/m2/s以上,下行床完全发展段可实现固含率达5%的高密度操作。建立了全床压力平衡模型,分析了系统内不同组件导致的压降随设计和操作条件的变化,以及在整个压力平衡中的贡献,与实验数据可较好地吻合。进一步建立了耦合反应-扩散方程、流体力学方程、传热方程、集总动力学的二维反应器工程模型,成功预测了提升管、下行床和不同方式的组合反应器的催化裂化行为,结果表明:相比于提升管,下行床可以更好地控制反应深度以增大中间产物的选择性,在高剂油比时更为显着。将二者优势相结合,可实现催化裂化过程多产低碳烯烃兼顾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炼化一体化要求。为深化气固反应流机理研究,建立了CFD-DEM跨尺度反应流模型,考虑基于颗粒尺度的流动、传热、催化剂行为以及基于连续介质尺度的气相反应行为,成功地瞬态模拟了提升管和下行床用于催化裂化过程所不同的反应器特性,在广泛的剂油比下比较了提升管和下行床反应器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证明了下行床平推流流型对催化裂化过程的重要性。模拟结果与文献报道吻合较好。为实现复杂多相流的无干扰流场测试技术,从理论角度出发,提出并建立了一维轴对称X射线CT技术和快速X射线CT技术的新方法,通过实验不同层次地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为X射线CT技术用于多相流实验研究乃至工业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何延才,陈家光[5](1986)在《Monte Carlo迭代计算应用于多元合金X射线微区定量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首次提出了用Monte Carlo迭代计算实现多元组份样品X射线定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实例,对Fe-Gr-Ni标准合金块状样品在不同加速电压下作了EPQA实验,用本方法所得结果略优于着名的ZAF方法。给出的定量分折计算程序流程具有较高自动化,电子在合金中散射过程用文献[1]提出的模型进行计算。

戚秀真[6](2016)在《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复杂特性以及在设计、施工、后期保养阶段的不足,很多的混凝土构件在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缺陷或者是损伤,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物的使用安全,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恶性事故。如何能够快速精确的获得混凝土构件内部的质量情况,为评估混凝土结构物的性能提供准确的依据,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混凝土的无损检测中引入了超声层析成像技术,能够将混凝土结构检测面的质量情况、缺陷大小分布,以图像的形式精确、形象、完整的显示出来,弥补了传统混凝土检测方法的一些局限,成为混凝土结构检测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混凝土超声检测基本原理、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理论及正演反演方法、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层析成像结果图像后处理方法及影响层析成像结果的主要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混凝土测区内部波速随机分布、缺陷具有一定规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Snell定律与扰动法相结合的改进射线追踪方法,以适用于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的正演过程特点。通过对不同模型的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射线追踪路径更加接近真实声波路径,基于Snell定律改进的扰动法射线追踪适用于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正演过程。(2)通过对常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迭代反演算法及最小二乘算法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的两种改进ART算法、改进的共轭梯度算法及改进的LSQR算法。在两种ART改进算法中分别引入波速分级和成像单元逐级分块的概念;改进共轭梯度算法中引入预处理矩阵对投影矩阵进行预处理,降低投影矩阵的条件数;改进LSQR算法中通过加入阻尼因子来抑制误差造成的影响。通过数值模型及混凝土试块试验,对改进算法与原始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上都得到了提高。通过大、小两组混凝土试块内部缺陷成像结果试验及分析,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成像结果图像表明,改进算法均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混凝土试块内部的缺陷位置及分布。(3)针对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中由于射线稀疏、不完全造成的不适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在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中,超声波的能量传播实际上是在第一菲涅耳体内,利用菲涅耳体代替射线来进行混凝土层析成像,可以增加算法对混凝土测区内的覆盖范围,从而提高层析成像反演的速度和效率,并且层析成像结果图的分辨率和可靠性也将会得到提高。通过数值理论模型及混凝土试块试验验证了基于菲涅耳体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的优越性。(4)研究了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结果图像的后处理方法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对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的结果图像采用谱系聚类分析进行处理。混凝土试块试验表明,谱系聚类分析图像后处理方法能够很好地抑制伪像,凸显缺陷,提高结果图像的分辨率、可靠性和可读性,从而增强结果图像的缺陷识别能力。对影响层析成像结果的多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从而便于选取更加稳定、适合混凝土层析成像的方法。

张维[7](2020)在《W波段模式转换器和C波段环形器的研究》文中认为高功率微波是随着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学者们对其日益深入的研究,它被广泛应用于受控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的加热,高功率武器,微波干燥等工业,军事领域,而它们的广泛应用又极大的促进了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发展。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功率微波系统,高功率微波系统主要由高功率微波源、高功率微波模式转换及传输系统、微波的发射和接收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模式转换及传输系统对于能否设计出高效紧凑的高功率微波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式转换及传输系统一般由模式转换器和过渡器组成,模式转换器能通过物理结构的不规则将一种电磁波模式转换为另一种模式,其输入输出端口一般不会发生变化。过渡器是一种连接微波系统两部分的组件,会引起端口尺寸或方向的改变,不会引起模式的变化。本文对TEm,n-TEm,n-1模式转换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以此理论为基础设计了TE02-TE01模式转换器,直线和新型可调函数结合的TE11-HE11模式转换器,新型可调函数和二次多项式相结合的光滑壁TE11-HE11模式转换器。而环形器是微波发射和接收系统的重要组件,能够改善连续波雷达收发系统中的信号泄露问题。当雷达信号收发共用一副天线时,环形器能作为双工器,实现信号的收发隔离,从而极大提升雷达的探测距离。本文设计了中心频率为4.5GHz的环形器,其隔离度达到了-40dB。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正交归一化矢量理论,推导了一般情况下TEm,n-TEm,n-1模式转换器满足的耦合波方程以及各模式间的耦合系数的具体表达式,并对耦合波方程的数值解法-龙格库塔法进行了介绍。2、基于第二章TEm,n-TEm,n-1模式转换器耦合波理论,编写了matlab数值计算优化程序,将以前的研究结果带入进行验证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中心频率为220GHz的TE02-TE01模式转换器,输入端口直径由4mm到10mm渐变。使用matlab优化程序得到的参数进行建模仿真,得到了与数值计算较为一致的结果。3、基于TE0,n-TE0,n-1模式转换器耦合波理论编写了TE11-HE11数值优化程序,基于此设计了两种中心频率为94GHz,端口直径由4mm到10mm渐变的模式转换器。第一种模式转换器采用均匀波导和新型可调函数相结合的方式,其输入输出端口平行于轴线,第二钟模式转换器将新型可调函数和二次多项式函数相结合,结构更加紧凑,其形状为喇叭状,可以直接将HE11模式辐射到空间中去。使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其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较为符合。4、对C波段环形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基于此设计了中心频率为4.5GHz的环形器。其隔离度最低达到了-40dB,插损达到了-0.12dB。

樊瑶[8](2008)在《超声CT技术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超声层析成像技术作为无损检测成本较低的手段之一,可以用图像的方式精确完整地反映层析面上检测体内部质量,较传统方法有明显优点,因而成为一种独特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层析成像中主要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计算部分:正演和反演。正演求取射线路径,反演求取模型波慢正量。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性,以及混凝土本身的不均匀性,使得超声波的实际传播路径发生弯曲。论文在分析正演弯曲射线追踪的基础上,引入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SPT)。针对反演常用算法均存在计算精度不高,在测试数据存在误差的情况下容易发散等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共轭梯度法(PCG)和基于QR分解的阻尼最小二乘法(DLSQR)。论文在迭代的过程中利用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SPT)正演射线的实际行走路径,将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SPT)引入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中。分析研究共轭梯度法(CG)对于病态矩阵收敛速度慢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预条件子M,并且结合一般的共轭梯度法,导出了预条件共轭梯度法(PCG)。鉴于对于数据误差较大时,基于QR分解的最小二乘(LSQR)算法仍会发散。为提高LSQR算法的抗噪能力,抑制迭代过程中数据误差的发散,可对迭代求解过程施加一定的阻尼,构成阻尼LSQR算法(DLSQR)。计算机仿真结果及混凝土试件的试验结果表明,SPT算法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图像重建的精度和质量。PCG算法使用预处理方法改善其条件数,加快迭代的收敛速度。DLSQR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小的存储容量和计算量,适合病态问题求解。

殷黎[9](2007)在《基于超声CT的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目前混凝土质量的检测方法大多数仍处于定性或半定量水平,难以给出定量的结果,检测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这一特点。将CT成像技术,引入到混凝土质量检测中,它可以用图像的方式精确、完整地反映层析面上混凝土内部质量,较传统方法有明显的优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应用超声CT对混凝土内部进行层析的算法。针对超声在混凝土中传播时存在折射、绕射等现象,将射线追踪算法引入到层析算法中,对重建方法进行改进,得到了很好的层析效果。在分析射线追踪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扫描的线性插值射线追踪算法,该算法采取上下左右全面扫描的方法,能绕开与发射点同列的低速区,提高了算法的精度,而且对整个区域只扫描一次,降低了编程的复杂度。针对混凝土超声检测中,获取的数据不完全、干扰因素多、误差大等特点,本文采用SIRT算法对混凝土进行重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给出了重建算法中系数矩阵的求法,大大降低了其求解复杂度。A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凝土超声层析阵列检测方法,它具有方便、实用,且适用于多种形状混凝土的质量检测。并通过数值仿真说明,这种检测方法对走时数据的提取更全面,可明显改善层析效果。最后,本文通过数值仿真,其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检测方法、重建算法对混凝土进行超声层析成像,图像重建效果良好。

王振宇[10](2003)在《土木工程的层析成像与广义反演研究》文中提出在综合分析土木工程层析成像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土木工程层析成像与广义反演的新理论、新方法和若干实用技术,研制了层析成像软件,数值仿真、室内试验和工程实例证明了本文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结构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基于广义反演的层析成像研究框架,该框架包括外业测试与评估、前处理、正反演求解和结果分析评价等内容。(2)对层析成像所面临的离散不适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奇异值谱和Picard图的分析,剖析离散不适定问题求解困难的本质。(3)对常规SIRT算法进行改进;正则化方法在残差范数和解的范数之间进行最优折衷的思想对其他广义反演方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4)提出基于广义逆的一类反演方法和解评价指标。在分析解估计评价指标与阻尼系数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阻尼类反演方法的阻尼系数优选技术,采用多目标优化的评价函数法进行求解,该阻尼系数优选技术对初始值不敏感,所得阻尼系数合理。(5)研究三种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和小波分析的降噪技术;引入向后扰动的概念,分析广义逆算法的稳定性;提出对先验信息和约束条件的处理方法;在同等测试条件下,广义逆方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精度。(6)提出可用于层析成像异常区识别的若干个定量算法,开展混凝土构件层析程成像试验,研究表明层析成像的缺陷评估更直观、准确、信息量更丰富,比其他常规方法有独特的优势。(7)电阻率层析成像正演算法采用点源二维电场的有限单元法,反演算法采用平滑度约束的最小二乘法,以均方根误差作为目标函数。(8)采用改进的Miller Soil Box进行土样的电阻率试验,根据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影响土的电阻率变化的主次因素顺序是:含水率、孔隙水的导电性、饱和度、土的种类。提出一个基于推广阿尔奇公式的粘土电阻率模型。对实测结果进行电阻率层析成像,能较好的发现地下目标,结合粘土的电阻率模型将有助于检测土层的含水率。

二、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及其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及其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风力发电机缺陷叶片疲劳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疲劳损伤的能量耗散理论研究进展
        1.2.2 风力发电机叶片疲劳损伤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3 基于热力熵的疲劳损伤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缺陷叶片疲劳损伤的红外热像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基本理论
        2.2.1 红外热像的基础定律
        2.2.2 疲劳损伤的热力耦合方程
        2.2.3 疲劳极限方法概述
    2.3 试验研究
        2.3.1 材料及试件制备
        2.3.2 试验平台
        2.3.3 试件发射率测定
        2.3.4 试验过程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分层缺陷叶片疲劳损伤的红外热像图分析
        2.4.2 气孔缺陷叶片疲劳损伤的红外热像图分析
        2.4.3 疲劳损伤的表面温度分析
        2.4.4 疲劳极限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疲劳损伤的热耗散温度测量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缺陷叶片热耗散温度场模型
        3.2.1 叶片复合材料的应力场
        3.2.2 叶片复合材料的屈服准则
        3.2.3 温度场模型
    3.3 验证模型的试验研究
        3.3.1 材料和试件制备
        3.3.2 试验平台和试验过程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疲劳损伤的红外热像图分析
        3.4.2 热耗散温度场分析
    3.5 红外热像仪检测温度的调整方法
        3.5.1 数据处理方法
        3.5.2 试验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缺陷叶片的疲劳内储能分析与损伤机理探究
    4.1 引言
    4.2 疲劳损伤内储能的理论计算
    4.3 缺陷叶片的疲劳内储能研究
        4.3.1 试件方案
        4.3.2 微裂纹缺陷的结果与分析
        4.3.3 分层缺陷的结果与分析
    4.4 缺陷叶片的疲劳损伤机理研究
        4.4.1 叶片复合材料疲劳损伤类型
        4.4.2 试验原理及平台
        4.4.3 试验过程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宏观疲劳损伤机理分析
        4.5.2 微裂纹缺陷的微观疲劳损伤机理分析
        4.5.3 分层缺陷的微观疲劳损伤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缺陷叶片的临界疲劳损伤研究
    5.1 引言
    5.2 热力熵的基本理论
    5.3 基于热力熵的疲劳损伤模型
    5.4 临界疲劳损伤的试验研究
        5.4.1 试件制备
        5.4.2 试验平台
        5.4.3 试验过程
        5.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实验研究和反应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流化催化裂化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1.2.1 提升管反应器
        1.2.2 下行床反应器
        1.2.2.1 流场结构与提升管的差异
        1.2.2.2 气固混合行为与提升管的差异
        1.2.2.3 气固传热行为与提升管的差异
        1.2.2.4 下行床的热态研究和工业应用
        1.2.2.5 下行床的高密度操作
        1.2.3 组合反应器
        1.2.3.1 灵活多效催化裂化(FDFCC)
        1.2.3.2 多产异构烷烃催化裂化(MIP)
        1.2.3.3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TSRFCC)
        1.2.3.4 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DTRR)
    1.3 多相流X 射线断层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无干扰流场的测试技术
        1.3.2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
        1.3.3 X 射线断层成像技术(XCT)
        1.3.3.1 两相流一维XCT 测试技术
        1.3.3.2 多相流快速XCT 测试技术
    1.4 催化裂化过程模拟的研究现状
        1.4.1 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1.4.2 反应器工程模型
        1.4.2.1 装置因数法
        1.4.2.2 一维反应器工程模型
        1.4.2.3 二维反应器工程模型
        1.4.3 CFD 双流体模型
        1.4.4 CFD-DEM 反应流模拟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
第2章 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的冷模研究
    2.1 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的冷模建设
        2.1.1 设计思想
        2.1.2 实验装置
        2.1.3 操作流程
        2.1.4 装置特点
    2.2 实验测试技术
        2.2.1 颗粒循环量的测量
        2.2.2 气相压力和表观固含率的测量
        2.2.3 局部固含率的测量
        2.2.4 颗粒基本物性的测量
    2.3 实现高密度操作的要素分析
        2.3.1 增强系统推动力
        2.3.2 控制系统局部阻力
    2.4 组合床内的气固流动行为
        2.4.1 全床气相压力分布图
        2.4.2 颗粒循环量与不同操作条件之间的关系
        2.4.2.1 系统储料量
        2.4.2.2 一次风量
        2.4.2.3 二次风量
        2.4.3 提升管A 的固含率分布
        2.4.3.1 表观固含率的轴向分布规律
        2.4.3.2 真实固含率的径向分布规律
        2.4.4 下行床压力梯度和表观固含率的轴向分布
        2.4.4.1 压力梯度的轴向分布规律
        2.4.4.2 完全发展段内的固含率分布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的操作分析
    3.1 实验设备及其结构简化
    3.2 压力平衡模型
        3.2.1 提升管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ris)
        3.2.2 气固分离设备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sep)
        3.2.3 下行床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dow)
        3.2.4 弯管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ben)
        3.2.5 储料罐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dc)
        3.2.6 控制阀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val)
        3.2.7 稳态操作条件
    3.3 模型的实验验证
    3.4 组合床的操作分析
        3.4.1 操作气速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
        3.4.2 操作气速对床层固含率的影响
        3.4.3 提升管直径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
        3.4.4 阀门开度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
        3.4.5 颗粒属性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
    3.5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合反应器内催化裂化过程的反应器工程模拟
    4.1 反应器工程模型建模原则的考虑
    4.2 二维反应器工程模型的建立
        4.2.1 质量和能量守恒模型
        4.2.1.1 控制方程组
        4.2.1.2 边界条件
        4.2.2 流体力学模型
        4.2.2.1 提升管的相关模型
        4.2.2.2 下行床的相关模型
        4.2.3 FCC 反应动力学
        4.2.3.1 四集总动力学模型
        4.2.3.2 十四集总动力学模型
    4.3 模型验证和分析
        4.3.1 对比工况之一:Viitanen (1993)的报道
        4.3.2 对比工况之二:Ali et al. (1997)的报道
        4.3.3 对比工况之三:魏国志(1998)的报道
        4.3.4 模型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4.4 提升管与下行床的对比分析
        4.4.1 与文献报道结果的定性比照
        4.4.2 基于十四集总动力学网络的提升管/下行床对比分析
        4.4.2.1 流动和传热行为
        4.4.2.2 组分质量分率的分布
        4.4.2.3 剂油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4.5 组合反应器与单个反应器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合反应器内催化裂化过程的CFD-DEM 耦合模拟
    5.1 CFD-DEM 反应流模型的建立
        5.1.1 用于描述颗粒相的DEM 模型
        5.1.1.1 颗粒相的运动
        5.1.1.2 颗粒相的传热
        5.1.2 用于描述气相的CFD 模型
        5.1.3 气固相间相互作用模型
        5.1.4 FCC 反应动力学网络
    5.2 CFD-DEM 模型的求解
        5.2.1 CFD 模型的数值解法
        5.2.2 模拟体系和有关参数
    5.3 提升管与下行床的流动行为
        5.3.1 瞬态流动结构
        5.3.2 宏观流动行为
    5.4 提升管与下行床的反应行为
        5.4.1 产品分布和产品选择性
        5.4.2 流动对反应的非线性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于两相流的一维X 射线断层成像技术
    6.1 实验原理和方法概述
    6.2 研究体系和实验设备
        6.2.1 数字化Flash X-ray 成像系统
        6.2.2 空气-水两相流实验装置
    6.3 X 射线投影的采集和处理
        6.3.1 X 射线投影的采集
        X 射线投影的数字化
        X 射线投影的叠加策略
        6.3.2 X 射线非理想性的近似校正法
        硬化效应的近似处理
        散射效应的近似处理
        扇形束几何因素的处理
        近似综合校正法
        6.3.3 X 射线非理想性的BEM 校正法
        6.3.4 壁面效应的考虑
    6.4 流场的图像重构方法
        6.4.1 滤波反投影算法(FBP 法)
        6.4.2 基于Tikhonov 正则化的Abel 反变换法(TR 法)
        6.4.3 关于L-curve 判据修正的相关说明
    6.5 气液两相流相含率的测量
        6.5.1 考虑壁面效应的投影处理结果
        6.5.2 截面平均气含率的测量结果
        6.5.3 气含率径向分布的测量结果
    6.6 测试过程的不确定度分析
        6.6.1 CCD 的暗电流噪声
        6.6.2 X 射线强度的脉动
        6.6.3 X 射线的硬化效应
        6.6.4 流场的脉动
        6.6.5 图像重构过程的误差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于多相流快速检测的X 射线断层成像新方法
    7.1 X 射线CT 技术的基本原理
        7.1.1 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7.1.2 CT 重构技术中的迭代重构算法
    7.2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XCT 技术(GA-XCT)
        7.2.1 快速XCT 多相流测试新方法的提出
        7.2.2 改进遗传算法
        编码与初始种群的生成
        适应度评估及判断收敛
        选择和交叉操作
        基于多相流物理特征的改进变异算子
        7.2.3 GA-XCT 的技术实现
    7.3 GA-XCT 的数值仿真验证
        7.3.1 仿真实验条件
        7.3.2 理想形状气泡体系的重构结果
        7.3.3 非理想形状气泡体系的重构结果
        7.3.4 投影角度数对重构效果的影响
        7.3.5 体系复杂程度对重构效果的影响
        7.3.6 收敛速率和计算时间
    7.4 GA-XCT 的静态实验验证
        7.4.1 静态实验模型
        7.4.2 实验方案设计
        7.4.3 投影数据处理
        7.4.4 图像重构结果的比较:GA-XCT 和FBP
        7.4.5 图像重构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计算机层析成像及其发展现状
        1.2.1 层析成像基本概念
        1.2.2 层析成像的发展历史
        1.2.3 基于射线理论的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2.4 基于波动理论的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3 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3.2 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目的
        1.4.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凝土超声检测原理与检测系统
    2.1 声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1.1 声波及其参数
        2.1.2 声波的分类
        2.1.3 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1.4 声波在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2.1.5 Huygens-Fresnel与Fermat原理
    2.2 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点
    2.3 混凝土内部缺陷超声检测基本原理
    2.4 混凝土内部缺陷的分析判断方法
        2.4.1 异常测线的判断——概率法
        2.4.2 异常范围的判断——阴影重叠法
        2.4.3 异常程度判断——层析成像法
    2.5 混凝土超声检测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
    3.1 层析成像数学理论基础
        3.1.1 Radon变换
        3.1.2 Radon逆变换
        3.1.3 广义Radon变换
    3.2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层析成像方程
        3.2.1 层析成像方程建立
        3.2.2 层析成像方程的特点
    3.3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层析成像步骤方法
        3.3.1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层析成像组成部分
        3.3.2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层析成像流程图
    3.4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正演方法
        3.4.1 基本方程
        3.4.2 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射线追踪方法
    3.5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反演算法
        3.5.1 反投影重建算法
        3.5.2 迭代重建算法
        3.5.3 最小二乘重建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算法改进
    4.1 基于Snell定律改进的扰动法射线追踪
        4.1.1 Snell定律求单元边界折射点的方法
        4.1.2 扰动法射线追踪
        4.1.3 Snell定律与扰动法相结合的射线追踪
        4.1.4 改进的扰动法射线追踪模拟试验结果
    4.2 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反演重建算法的改进
        4.2.1 迭代重建算法的改进
        4.2.2 最小二乘算法改进
    4.3 计算机数值模型模拟试验
        4.3.1 数值模型
        4.3.2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4 混凝土试块试验结果分析
        4.4.1 小试块模型试验
        4.4.2 大试块模型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
    5.1 引言
    5.2 混凝土测区二维菲涅耳体
    5.3 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正演计算
    5.4 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反演方法
        5.4.1 反演方程组的建立
        5.4.2 反演方程组的求解
        5.4.3 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实现过程
    5.5 模型试验研究
        5.5.1 计算机数值模型试验结果
        5.5.2 混凝土试块模型试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建图像后处理方法及成像结果影响因素研究
    6.1 混凝土层析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方法研究
        6.1.1 引言
        6.1.2 图像后处理方法
        6.1.3 图像后处理应用效果
    6.2 影响混凝土层析成像结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6.2.1 层析成像正演、反演算法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2.2 检测方案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2.3 迭代算法参数选取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2.4 测量数据误差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2.5 投影矩阵A的误差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2.6 进行图像后处理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W波段模式转换器和C波段环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波
    1.2 高功率微波及其应用
    1.3 模式变换器
        1.3.1 波导模式变换器
        1.3.2 准光模式变换器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圆波导TE_(m,n)-TE_(m,n-1) 模式变换器
    2.1 耦合波理论
    2.2 TE_(m,n)-TE_(m,n-1) 光滑圆波导的耦合波方程
    2.3 TE_(m,n)-TE_(m,n-1) 光滑圆波导的耦合系数表达式
    2.4 龙格库塔法
    2.5 模拟退火算法
    2.6 小结
第三章 TE_(02)-TE_(01) 模式转换器
    3.1 TE_(02)-TE_(01) 模式转换器原理
    3.2 TE_(02)-TE_(01) 模式转换器数值计算
    3.3 仿真验证
    3.4 功率容量的估算
    3.5 小结
第四章 光滑TE_(11)-HE_(11) 模式变换器
    4.1 模式转换器的两段式结构
    4.2 曲线和直线两段式
        4.2.1 数值计算
        4.2.2 仿真分析
        4.2.3 功率容量的估算
    4.3 曲线和曲线两段式
        4.3.1 数值分析
        4.3.2 仿真分析
        4.3.3 功率容量估算
    4.4 小结
第五章 C波段环形器的研究
    5.1 环形器概述
    5.2 环形器的应用
        5.2.1 雷达系统
        5.2.2 无线通信
    5.3 双Y结环形器的原理
        5.3.1 非互易结中的场
        5.3.2 双Y圆盘结环形条件
    5.4 环形器的设计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8)超声CT技术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2 超声检测
    1.3 层析成像
        1.3.1 层析成像的基本依据
        1.3.2 层析成像的分析判断方法
        1.3.3 层析成像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层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2.1 层析成像(CT)的基本原理
        2.1.1 层析成像技术
        2.1.2 层析成像的数学理论——Radon 变换
        2.1.3 层析成像的射线理论
    2.2 层析成像常用图像重建算法
        2.2.1 BPT 算法
        2.2.2 ART 算法
        2.2.3 SIRT 算法
第三章 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技术
    3.1 数学物理模型和响应函数的正演问题
    3.2 射线追踪方法
        3.2.1 射线追踪简介
        3.2.2 常用射线追踪算法
    3.3 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SPT)
        3.3.1 基本原理和网络的建立
        3.3.2 最小走时的计算
        3.3.3 射线路径的确定
        3.3.4 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基本算法步骤
    3.4 试验分析
        3.4.1 “弯曲射线模型”CT 反演步骤
        3.4.2 计算机模拟试验
        3.4.3 测试方案
        3.4.4 混凝土试件试验
        3.4.5 6m 大试块试验
    3.5 总结
第四章 共轭梯度法
    4.1 问题的提出
    4.2 共轭梯度方法
    4.3 预条件共轭梯度方法
    4.4 试验分析
        4.4.1 计算机模拟试验
        4.4.2 混凝土试件试验
        4.4.3 6m 大试块试验
    4.5 总结
第五章 基于QR 分解的最小二乘法
    5.1 问题的提出
    5.2 LSQR 算法
        5.2.1 Lanczos 方法
        5.2.2 LSQR 算法流程
    5.3 DLSQR 算法
        5.3.1 DLSQR 算法基本原理
        5.3.2 DLSQR 算法基本流程
        5.3.3 阻尼因子λ的选择
    5.4 试验分析
        5.4.1 计算机模拟试验
        5.4.2 混凝土试件试验
        5.4.3 6m 大试块试验
    5.5 总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超声CT的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的现状
    1.3 超声CT检测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的可行性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CT检测混凝土的基本原理
    2.1 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性
        2.1.1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1.2 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性
    2.2 超声检测混凝土缺陷的基本原理
    2.3 超声波用于混凝土探伤时采用的基本物理量
第三章 射线追踪方法的改进
    3.1 射线追踪算法
        3.1.1 解析追踪法
        3.1.2 弯曲追踪法
        3.1.3 矩形网格三点扰动法
        3.1.4 线性插值追踪法
    3.2 改进的线性插值射线追踪算法
    3.3 数值模拟
第四章 基于射线追踪的走时重建
    4.1 各种重建算法的比较
        4.1.1 雷当变换
        4.1.2 第一类滤波反投影——卷积反投影重建算法
        4.1.3 迭代重建算法
    4.2 迭代重建算法的选取
        4.2.1 迭代重建算法在走时超声CT中的应用及最优准则
        4.2.2 两种重建算法——ART算法及SIRT算法
    4.3 网格划分及系数矩阵的求取
        4.3.1 网格的划分
        4.3.2 系数矩阵的求取
    4.4 重建数值仿真
第五章 混凝土超声CT检测方法的实现
    5.1 超声CT检测混凝土的阵列检测方法
        5.1.1 系统框图
        5.1.2 系统工作原理
    5.2 超声CT成像的实现
    5.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土木工程的层析成像与广义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结构安全性评估、健康监测及诊断研究概况
        1.1.3 病害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
        1.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层析成像的发展历史
    1.3 弹性波层析成像研究综述
        1.3.1 弹性波层析成像的正演研究
        1.3.2 弹性波层析成像的反演与图像重建研究
        1.3.3 弹性波层析成像的应用领域
    1.4 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综述
        1.4.1 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正演研究
        1.4.2 电阻率层析成像的反演研究与图像重建
        1.4.3 电阻率层析成像的应用领域
    1.5 存在问题与评价
        1.5.1 层析成像的反问题
        1.5.2 反问题的不适定性
        1.5.3 反演方法研究的评价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2 本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义反演与正则化方法
    2.1 引言
    2.2 广义反演的一般理论
        2.2.1 模型的参数化
        2.2.2 反问题的线性化
        2.2.3 反问题的归一化
        2.2.4 线性算子方程的求解
        2.2.5 反问题不适定性的处理策略
        2.2.6 反演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2.2.7 基于广义反演的层析成像系统结构
    2.3 弹性波走时层析成像的算例分析
        2.3.1 射线追踪
        2.3.2 SIRT算法及其改进
        2.3.3 核心异常算例分析
    2.4 离散不适定问题
    2.5 奇异值分析
    2.6 正则化方法与正则参数的确定
        2.6.1 正则化方法
        2.6.2 正则参数的确定
        2.6.3 核心异常算例的正则化解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广义逆的反演理论与方法
    3.1 引言
    3.2 广义逆的定义
    3.3 基于广义逆的反演方法
        3.3.1 阻尼最小二乘解估计
        3.3.2 阻尼最平解估计
        3.3.3 阻尼最光滑解估计
    3.4 广义逆解估计的评价
        3.4.1 模型分辨率矩阵及其展布
        3.4.2 数据分辨率矩阵及其展布
        3.4.3 单位协方差矩阵
    3.5 阻尼系数的优选技术
        3.5.1 解估计评价指标与阻尼系数的关系
        3.5.2 阻尼系数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3.5.3 应用
    3.6 模型离散化评估
    3.7 收敛准则
    3.8 数值仿真例子分析
        3.8.1 斜向异常模型
        3.8.2 复合异常模型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层析成像的其他问题
    4.1 引言
    4.2 扰动分析
        4.2.1 走时数据的扰动分析
        4.2.2 距离矩阵的扰动分析
        4.2.3 不均匀背景的影响
    4.3 小波分析与降噪
        4.3.1 小波分析与多尺度分析方法
        4.3.2 小波降噪步骤
        4.3.3 降噪后成像结果分析
    4.4 向后扰动分析
        4.4.1 向后扰动分析的定义
        4.4.2 欠定方程组的向后扰动分析
        4.4.3 最小二乘问题向后误差
    4.5 约束条件的处理
        4.5.1 已知部分波速的情况
        4.5.2 射线缺失的情况
    4.6 可识别异常体的精度分析
    4.7 混凝土质量评价标准
        4.7.1 异常体识别
        4.7.2 强度评价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凝土构件的层析成像试验
    5.1 试验概况
        5.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2 标准立方体试块
        5.1.3 含隐患的混凝土构件
    5.2 构件B1层析成像与分析
        5.2.1 测试方案
        5.2.2 测试数据
        5.2.3 结果分析
    5.3 构件B2、B3层析成像与分析
        5.3.1 测试方案
        5.3.2 测试数据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阻率层析成像及其应用
    6.1 引言
    6.2 电阻率层析成像的原理
        6.2.1 稳定电流场的基本方程
        6.2.2 点源二维电场的有限单元法
        6.2.3 视电阻率的概念
        6.2.4 平滑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
    6.3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试系统
    6.4 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数值仿真
        6.4.1 数值仿真方法概述
        6.4.2 数值仿真模型与结果分析
    6.5 岩土电阻率特性试验
        6.5.1 岩土电阻率特性试验概述
        6.5.2 试验材料、装置与方案
        6.5.3 电阻率正交试验
        6.5.4 电阻率性状试验与分析
        6.5.5 粘土的电阻率模型
        6.5.6 外业试验
    6.6 工程实例与应用
        6.6.1 工程概况
        6.6.2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成果与分析
        6.6.3 初步结论与建议
    6.7 高密度电阻率法现场实测的若干问题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四、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及其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及其改进[J]. 何延才. 电子显微学报, 1984(04)
  • [2]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及其改进[A]. 何延才. 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 1983
  • [3]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风力发电机缺陷叶片疲劳损伤研究[D]. 王琳琳. 沈阳工业大学, 2020
  • [4]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实验研究和反应流模拟[D]. 吴昌宁. 清华大学, 2007(06)
  • [5]Monte Carlo迭代计算应用于多元合金X射线微区定量分析[J]. 何延才,陈家光. 数学物理学报, 1986(02)
  • [6]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 戚秀真. 长安大学, 2016(02)
  • [7]W波段模式转换器和C波段环形器的研究[D]. 张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超声CT技术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樊瑶. 长安大学, 2008(08)
  • [9]基于超声CT的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研究[D]. 殷黎. 中北大学, 2007(05)
  • [10]土木工程的层析成像与广义反演研究[D]. 王振宇. 浙江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相对法计算X射线深度分布φ(ρz)函数的缺陷与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