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体出血2例报告

胼胝体出血2例报告

一、胼胝体出血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川[1](2021)在《胼胝体压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文中认为背景:胼胝体是处于人类大脑中线位置的重要的白质结构,其功能为在人类进行活动时协调双侧大脑半球的运作,胼胝体的联合纤维在大脑半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胼胝体肿瘤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胶质瘤,其余类型的肿瘤有淋巴瘤、脂肪瘤等。胼胝体膝部及体部最常见于肿瘤生长,而临床上较少遇见胼胝体压部肿瘤。通常认为胼胝体功能重要,部位较深,手术难度较大,因此,对此处肿瘤行手术治疗被风险是大于收益的。然而伴随影像学技术的提高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胼胝体的肿瘤已获得认可。目前,胼胝体尤其是胼胝体压部肿瘤治疗及预后的数据有限,手术方式也存在争议。目的:总结并讨论胼胝体压部肿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对于胼胝体压部肿瘤的处理经验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从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期间收治的经显微手术治疗的胼胝体压部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并且术后病理回报为胶质瘤、淋巴瘤、脂肪瘤等肿瘤性病变,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查询现有文献进行论证总结。结果:本文数据共19例,男女比例为0.9:1,年龄范围为27岁至68岁,平均55.2±12.34岁。首发症状主要为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及记忆力下降。本组数据中,肿瘤发生于胼胝体压部仅累及单侧大脑半球的患者共8例,这些患者全部经单侧开颅行手术治疗,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的患者为11例,其中2例肿瘤侵犯双侧大脑半球,且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采用了双侧开颅经纵裂-胼胝体入路进行手术,其余患者均行单侧入路切除肿瘤。整体而言肿瘤全切率为73.6%。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最为常见的三种病理类型分别是胶质母细胞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术后第一天,患者的临床症状整体而言,较术前有所好转的共有9例,临床症状较术前无明显改变的患者共有8例,有2例在术前有部分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在术后其相应肢体出现肌力下降,甚至出现偏瘫。总体来说,颅内高压的情况较好缓解,而肢体运动障碍的缓解程度有限,甚至症状可能加重,其余症状短期内并无明显改变。结论:发生于胼胝体压部的肿瘤最常见的为胶质母细胞瘤且胶质母细胞瘤是最易侵犯双侧大脑半球的病理类型。当发现胼胝体压部出现胶质瘤或淋巴瘤时,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对于胼胝体压部肿瘤,双侧开颅行手术治疗的全切率及预后均好于单侧开颅手术治疗方式。术前神经系统症状中,颅内高压较好改善,然而反应迟钝以及记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在短时间内改善不明显。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及术中电生理术中MRI等辅助技术的应用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吕传祥[2](2021)在《颅咽管瘤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咽管瘤不同手术入路的特点,复发因素对于手术全切率的影响以及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中,笔者收集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2016.01.01-2020.12.31进行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结果为颅咽管瘤的144例患者的资料。根据临床分型及肿瘤的生长方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手术中未能全切的患者,围手术期过后建议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马刀),并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数据通过SPSS26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不同手术入路的特点、复发因素对于手术全切率的影响以及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本研究一共收集了144颅咽管瘤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73例,女性例71例。发病年龄从3岁到84岁不等,平均发病年龄45.4岁。其中儿童患者12例,成人患者132例。原发性颅咽管瘤115例,复发性肿瘤29例。手术采用经蝶入路4例,翼点入路81例,额下入路9例,纵裂-终板入路38例,胼胝体-穹窿间入路12例。对主要采用的两种手术入路的全切率进行分析:81例翼点入路的患者肿瘤全切58人,全切率为71.6%。38例纵裂-终板入路的患者肿瘤全切25例,全切率为65.8%。比较两组全切率,统计分析显示(X2=0.415,P>0.05),两种手术入路全切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其中原发性颅咽管瘤115例,肿瘤全切79例,全切率达68.7%。复发性颅咽管瘤29例,肿瘤全切9例,全切率达31.0%。比较两组全切率,统计分析显示(X2=13.822,P<0.05),复发组肿瘤的全切率明显低于原发组。本研究对于未能全切的患者积极建议患者行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全切的患者不行放射治疗。将肿瘤全切组定义为A组,肿瘤次全切/大部切除术后辅以伽马刀放射治疗组这定义为B组,将肿瘤次全切/大部切除术后未辅以伽马刀放射治疗组定义为C组。对所有患者进行3-60个月不等的随访,一共有129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结果A组复发率为14.8%,B组复发率为27.6%,C组复发率为63.2%.通过统计分析(X2=19.438,P<0.05),即三组复发率存在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与B组复发率(X2=2.341,P>0.05)两组不存在差异。A组和C组(X2=19.719,P<0.05),B组和C组(X2=5.976,P<0.05)之间复发率均存在差异。结论:(1)颅咽管瘤的治疗首选显微外科治疗,全切肿瘤可以降低复发率。但追求全切不应以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为代价。(2)翼点入路和额部-纵裂入路是进行颅咽管瘤手术治疗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两种手术入路,两者的全切率无明显差异,都可实现对肿瘤的有效切除。(3)对于颅咽管瘤手术治疗未能做到全切者,为控制肿瘤的复发可采取伽马刀放射治疗,疗效显着。(4)复发颅咽管瘤相比于原发颅咽管瘤,手术全切率有所下降。

王立珍,冯婷婷,杨旭,刘全生,柯莎,李方,王彬茹,柯维,马英[3](2021)在《继发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席汉氏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对该院经治的1例继发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席汉氏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疗过程等进行报道并文献复习。当席汉氏综合征患者出现嗜睡、头痛和精神行为异常等临床表现时,头颅MRI提示胼胝体压部病变时,应考虑继发RESLES的可能,需及时完善电解质、垂体相关激素等明确诊断。

吴康[4](2021)在《基于图论理论探究针刺对中风病患者脑白质网络的拓扑属性变化》文中认为背景:中风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疾病。大量临床试验及研究表明针刺联合常规治疗方法能明显促进中风病患者肢体运动偏瘫的康复进程,并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然而由于针刺的临床试验设计缺少规范及中枢效应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对于针刺疗效是否存在,而非安慰剂效应,以及真穴与假穴是否具有穴位特异性等问题仍待证明。王乐亭的手足十二针法相较于其他众多针法,在头部功能磁共振的研究方面具有干预偏差小、可解释性强的优势。因此,通过手足十二针,研究穴位特异性的存在及针刺对于中风病偏瘫患者的中枢效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既往文献指出脑白质纤维束成像及基于图论理论的复杂网络分析在阐述脑区间功能的分离与整合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尚缺乏关于针刺对中风病患者脑结构网络作用的相关研究。目的:以病程在1.5个月以内,由单个局部病灶损伤单侧运动通路后导致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及基于图论理论的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包括真穴与假穴在内的针刺对患者脑白质网络的拓扑属性变化,以手足十二针为干预方式,综合探究针刺对促进中风病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中枢效应机制及穴位特异性。方法:随机将2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与假穴组,进行1天1次共计10天的组穴针刺治疗,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临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结构像磁共振扫描,另纳入10名年龄与性别相符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应用核磁分析软件对患者白质纤维束进行确定性纤维束追踪,随后将重建的白质纤维束进行网络建模,构建出不同组别的脑白质网络,对治疗前后脑白质网络的拓扑属性值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到真穴组针刺前后、假穴组针刺前后及针刺前后的显着变化脑区,基于所得脑区对应的白质纤维束及拓扑属性值代表的意义,探讨针刺促进中风病患者偏瘫康复的中枢效应机制,以及讨论真穴组与假穴组变化脑区异同的穴位特异性的存在。结果:(1)针刺前后,试验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着上升(P=0.004),其中真穴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着上升(P=0.009),假穴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未发现显着变化;针刺前后,试验组、真穴组与假穴组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均无显着变化。(2)针刺前后,试验组的小世界网络属性值显着升高(P=0.006)、全局网络效率值显着升高(P=0.002)、网络局部效率值无显着变化、同配性系数值显着降低(P=0.027)。其中真穴组的小世界属性值未发现显着变化(P=0.072)、全局网络效率值显着上升(P=0.045)、网络局部效率值无显着变化、同配性系数显着降低(P=0.026);假穴组的小世界属性值显着上升(P=0.005)、全局网络效率显着上升(P=0.006)、网络局部效率无显着变化、同配性系数无显着变化。(3)针刺前后,试验组度的中心性与介数中心度同时显着变化的脑区包括小脑中脚、胼胝体膝部、穹窿、右侧皮质脊髓束、左侧内侧丘系、左侧小脑下脚、左侧大脑脚、右侧大脑脚、右侧内囊前肢、左侧放射冠上部、右侧丘脑后放射冠、左侧海马扣带回、右侧海马扣带回、右侧钩束、右侧绒毡层。其中真穴组度的中心性与介数中心度同时显着变化的脑区包括小脑中脚、左侧小脑下脚、右侧小脑上脚、右侧大脑脚、左侧内囊后豆状部、右侧内囊后豆状部、右侧放射冠上部、左侧放射冠后部、右侧放射冠后部、右侧丘脑后放射冠、左侧外囊、右侧海马扣带回、右侧上行纵束、右侧钩束;假穴组度的中心性与介数中心度同时显着变化的脑区包括胼胝体膝部、右侧小脑上脚、右侧大脑脚、右侧内囊后肢、左侧丘脑后放射冠、左侧矢状层、左侧外囊、右侧外囊、右侧扣带回、左侧海马扣带回。结论:针刺能显着促进中风病偏瘫患者障碍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其中经穴刺激较假穴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更强。刺激经穴的针刺治疗对于中风偏瘫患者脑白质网络有一种“趋愈性”,包括小世界属性值显着上升、全局网络效率显着上升、同配性系数显着下降的网络拓扑属性连接组学变化,而假穴刺激无该趋愈性特征。经穴刺激表现出以右侧为主的“偏侧性”,能降低双侧运动通路联络纤维束的连接度,使信息更多的从右侧大脑脚下行纤维束传递给小脑,并增强与小脑连接的联络纤维束的代偿,从而促进患者偏瘫康复。假穴刺激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更多的表现为激活疼痛网络来临时提供信息处理效率。经穴独特的趋愈性、偏侧性及更多地作用于运动通路的特性可能是穴位特异性存在的证据。

刘晓鸣,王海侠,陈娇,张园,谈倩倩[5](2021)在《EIF2S3基因变异致MEHMO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EHMO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确诊MEHMO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两例患儿均为男性。例1于2岁3个月就诊,表现为癫痫发作、智力低下、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小头畸形、面部畸形、身材矮小和隐睾等。例2于3月龄就诊,4个月15天龄死亡,表现为反复低血糖、小头畸形和小阴茎,癫痫状态持续、难治。两例患儿均存在乳酸酸中毒,头颅MRI均显示胼胝体薄。例1患儿EIF2S3基因存在c.137C>T(p.Thr46Ile)错义变异,例2患儿EIF2S3基因存在c.1391c.1394delCAAT(p.T464Tfs*5)移码变异。这2种变异在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HGMD)等均未见收录,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ACMG)基因变异解读指南均评定为致病性变异。检索到国外文献5篇,包含18例患者,有5个EIF2S3基因变异位点,1个移码变异和4个错义变异,均为半合子变异。移码变异患者表现出智力障碍、癫痫发作、生殖器发育不全、小头畸形、肥胖、发育迟缓和低血糖等MEHMO综合征的全部重要表型,而错义变异患者表现部分表型且症状较轻。结论 MEHMO综合征存在一定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首次报道2例中国人群MEHMO综合征,并发现2个新的EIF2S3基因变异位点。

周武[6](2021)在《侧脑室肿瘤术后颞角脑积水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颞角脑积水是侧脑室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多见,目前文献中很少报道关于侧脑室肿瘤手术后造成颞角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在本论文中,我们就侧脑室肿瘤行手术治疗后可能引起颞角脑积水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侧脑室肿瘤手术患者的所有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86例病例中有32例(37.20%)术后发生颞角脑积水。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病理级别、术后脑室内积血、术后颅内感染、术后脑室外引流管留置时间(>4天)等因素引起颞角脑积水发生更加明显。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脑室内积血(OR:6.727,P=0.007)、术后颅内感染(OR:15.846,P=0.001)和术后脑室外引流管放置时间>4天(OR:3.872,P=0.048)是造成患者手术后发生颞角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颞角脑积水是侧脑室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切除肿瘤过程中对脑室壁结构的破坏及损伤可造成颞角脑积水的发生。术后脑室内积血、术后颅内感染、术后脑室外引流管放置时间与术后颞角脑积水的发生相关,侧脑室肿瘤术后脑室外引流管的放置,需结合患者术中情况个性化处理。如果患者术后情况可应早期行脑室外引流管拔出,可预防脑脊液的大量丢失及脑室壁结构的改变,预防三角区脑组织粘连,可减少颞角脑积水的发生。

图尔迪麦麦提·图尔迪艾合麦提[7](2021)在《松果体区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治疗方案,分析其预后。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松果体区肿瘤患者,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接受治疗,其中失访3例,死亡15例。得到随访的39例患者中,4例患者保守治疗;5例接受单纯VPS;11例患者接受了VPS+伽玛刀/放疗治疗;19例患者接受肿瘤切除/肿瘤切除+VPS,其中13例患者经Poppen入路手术,6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手术。我们对4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及无症状生存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分别显示为50%、40%、63.6%、68.4%及25%、20%、27.3%、42.1%。肿瘤切除/肿瘤切除+VPS组具有较高的2年及无症状生存率。以年龄、肿瘤大小、术前病程共3项指标,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示与VPS+伽玛刀/放疗治疗患者的预后关联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患者接受肿瘤切除/肿瘤切除+VPS中,Poppen入路手术患者全切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1%、38.5%;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手术患者全切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100%。36例合并脑积水(85.7%),34例接受VPS为初次治疗方案,有效率76.5%,随访期间8例患者接受了2次及以上的脑积水相关手术。结论:手术切除肿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松果体区肿瘤较合理的治疗方案。Poppen入路是松果体区肿瘤的安全、有效手术入路。VPS能有效解决松果体区肿瘤合并的梗阻性脑积水。

王娟[8](2021)在《急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分析急性桥臂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进一步探讨其病因及相关机制,增强对可累及桥臂的相关疾病的认识,提高急性桥臂病变诊断准确率。资料和方法 采用大连市中心医院院影像查询系统,查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核磁弥散成像(DWI)存在桥臂高信号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患者。运用电子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记录这些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化验指标、影像学特点、诊断。对于诊断脑梗死的患者,其梗死机制由2位主任医师共同确认。统计分析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诊断,并进一步进行病因及相关机制探讨。结果 1.一般资料:82例患者中,男41例,女41例,年龄33-90岁,平均年龄65.65+1.68岁,其中67例(81.7%)合并高血压病,40例(48.8%)合并糖尿病,26例(31.7%)有陈旧性脑梗死病史,1例(1.2%)有脑干出血病史,7例(8.5%)合并冠心病,8例(9.8%)合并心律失常(其中5例为房颤,3例为频发性室性早搏)。25例(30.5%)有吸烟史,15例(18.3%)有饮酒史。2.临床特点:(1)82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2)63例(76.8%)患者以头晕/眩晕为主要症状(其中41例伴恶心、呕吐),21例(25.6%)有走路不稳,23例(28.0%)伴单侧肢体无力,21例(25.6%)构音障碍,7例(8.5%)面部麻木,6例(7.3%)复视,4例(4.9%)单侧肢体麻木。(3)体征:43例(52.5%)共济失调(40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38例(46.3%)单侧肢体偏瘫,37例(45.1%)构音障碍,25例(30.5%)水平凝视诱发眼震,21例(25.6%)中枢性面舌瘫,17例(20.7%)面部感觉减退,16例(19.5%)动眼神经麻痹,10例(12.2%)周围性面瘫,4例(4.9%)面部感觉过敏,3例(3.7%)意识障碍。3.化验指标:38例(46.3%)血糖升高,37例(45.1%)高脂血症,29例(35.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8例(22.0%)高纤维蛋白原血症,10例(2.2%)高尿酸血症。4.影像学表现:82例患者中68例(82.9%)为单侧桥臂病变,其中21(30.8%)例为孤立的单侧桥臂病变,47例(69.1%)合并其它部位病变;14例(17.1%)双侧桥臂病变,其中9例(64.3%)为孤立的双侧桥臂病变,5例(35.7%)合并其它部位病变。5.诊断:82例患者中,共72例(87.8%)诊断急性脑梗死,7例(8.5%)诊断为华勒氏变性,1例(1.2%)诊断为免疫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能性大;1例(1.2%)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可能性大,1例(1.2%)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6.血管评估:82例患者中,42例(51.2%)存在大血管狭窄,21例(25.6%)后循环动脉存在先天变异(12例存在胚胎性大脑后动脉,8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纤细,1例单侧椎动脉走形异常);41例(50.0%)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7例(8.5%)脑血管未见异常。7.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20例孤立单侧桥臂梗死中,14例(70.0%)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例(10.0%)为小动脉闭塞型,4例(20.0%)为未明原因型;45例单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中,31例(68.9%)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例(8.9%)为心源性脑栓塞,10例(22.2%)为未明原因型;2例(2.8%)孤立的双侧桥臂梗死和5例(6.9%)双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的机制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8.治疗及预后:72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及5例诊断为华勒氏变性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的患者,反复出现神经系统缺失症状加重,放弃治疗。1例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预后良好。1例诊断为免疫相关中枢性神经系统脱髓鞘的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改善。33例(45.8%)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出现进展。结论 1.桥臂病变多急性起病,病情容易进展加重,临床症状以头晕/眩晕最为多见,可伴有肢体无力或麻木、构音障碍、走路不稳等,病因以脑梗死最多见;2.无论是孤立单侧桥臂梗死还是单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或孤立双侧桥臂梗死还是双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病因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多见;3.桥臂梗死多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孤立桥臂梗死及双侧桥臂梗死临床相对少见。

吴喜,李智强,杨军,徐建新,郭松韬,姜昊,韩辉,许玉柱,孙舰,丁健魁[9](2020)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出血特征和治疗(附632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出血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9年1月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3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共678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78个动脉瘤中,位于前交通动脉259个,大脑中动脉197个,后交通动脉136个,颈内动脉63个,基底动脉23个。139个(135例)予保守治疗;539个(49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开颅夹闭手术427个,血管内治疗112个。患者的临床预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行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有无复发。结果 632例患者中,610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合并颞叶血肿52例,伴脑池血肿368例,伴胼胝体血肿25例,伴脑室积血69例,伴额叶血肿15例,伴脑积水73例,伴硬膜下血肿6例;仅表现为硬膜下血肿1例;仅以颞叶出血发病21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行手术治疗的497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迟发脑梗死13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6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6例。行保守治疗的135例患者中,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3例,死亡2例。末次随访的GOS:Ⅴ级347例,Ⅳ级253例,Ⅲ级20例,Ⅱ级7例,Ⅰ级5例。行影像学随访426例(526个动脉瘤),其中524个动脉瘤未复发,2个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形式多样,血肿位置有助于定位动脉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总体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戴清月,程熙,卢金华,高燕玲,苏清岩,陈晓枫,孙情[10](2020)在《大面积脑出血致混合型异己手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分析》文中提出大面积脑出血合并异己手综合征临床少见,本文就1例患者进行详细报道,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1病例资料男性,62岁,右利手,以"左侧肢体无力24 d"为主诉于2020年1月15日来我院康复治疗。24 d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恶心、呕吐、二便失禁,1 d后出现人事不省、呼之不应,行头部CT示"右侧脑出血破入脑室",予内科保守治疗,约10 d后逐渐转醒,醒后左侧肢体无活动,反应稍迟钝,可部分

二、胼胝体出血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胼胝体出血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胼胝体压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胼胝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2.2 胼胝体肿瘤的特点
        2.2.1 胶质瘤
        2.2.2 脂肪瘤
        2.2.3 淋巴瘤
    2.3 临床表现
    2.4 影像学表现
        2.4.1 胶质瘤
        2.4.2 淋巴瘤
        2.4.3 脂肪瘤
    2.5 诊断及鉴别诊断
    2.6 治疗方式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纳入与排除标准
    3.2 一般资料
    3.3 临床表现
    3.4 影像学表现
    3.5 手术治疗
        3.5.1 术前处理
        3.5.2 手术原则
        3.5.3 手术方式
    3.6 典型病例说明
        3.6.1 病例1
        3.6.2 病例2
第4章 结果
    4.1 手术结果
    4.2 预后
第5章 讨论
    5.1 胼胝体压部肿瘤的临床特点
    5.2 胼胝体压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5.3 手术治疗
    5.4 预后及并发症
    5.5 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颅咽管瘤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颅咽管瘤的发生学
        2.1.1 先天剩余学说
        2.1.2 鳞状上皮化生学说
    2.2 颅咽管瘤的病理特点
        2.2.1 造釉细胞型
        2.2.2 乳头型
    2.3 临床特点
        2.3.1 颅咽管瘤的临床分型
        2.3.2 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
        2.3.3 颅咽管瘤的影像学检查
        2.3.4 咽管瘤的实验室检查
    2.4 颅咽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4.1 诊断
        2.4.2 鉴别诊断
    2.5 颅咽管瘤的治疗方式
        2.5.1 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2.5.2 其他治疗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资料
        3.1.1 一般资料
        3.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3.1.3 病理学特征
        3.1.4 内分泌学检查
        3.1.5 影像学特征
    3.2 研究方法
        3.2.1 手术入路
        3.2.2 手术操作要点
        3.2.3 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
        3.2.4 术后处理
        3.2.5 定期随访
        3.2.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144例颅咽管瘤患者所采用的手术入路的情况
    4.2 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4.3 两种主要的手术入路全切率的比较
    4.4 原发性肿瘤和复发性颅咽管瘤全切率的比较
    4.5 肿瘤的切除程度及放射治疗对复发率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5.1 颅咽管瘤的一般特点
    5.2 颅咽管瘤的治疗
        5.2.1 手术治疗
        5.2.2 放射治疗
        5.2.3 颅咽管瘤的化学治疗
    5.3 原发性颅咽管瘤和复发性颅咽管瘤全切率差异的讨论
    5.4 颅咽管瘤治疗方案的临床思维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继发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席汉氏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4)基于图论理论探究针刺对中风病患者脑白质网络的拓扑属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1 中风病的溯流追源
        2 中医特色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国内进展
        3 总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1 缺血性中风病脑网络的研究进展
        2 总结
        3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 资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试验组患者纳入标准
        2.1.3 试验组患者排除标准
        2.1.4 对照组健康人纳入标准
        2.1.5 对照组健康人排除标准
        2.1.6 剔除标准
        2.2 研究内容
        2.3 样本量说明
        2.4 盲法说明
        2.5 针刺疗程干预方案
        2.5.1 针刺穴位
        2.5.2 腧穴定位与操作
        2.5.3 针刺操作与疗程
        2.5.4 毫针规格
        2.6 功能核磁扫描方案
        2.6.1 核磁设备
        2.6.2 仪器扫描参数
        2.6.3 核磁扫描过程
        2.7 数据处理过程及观察指标
        2.7.1 核磁数据处理过程
        2.7.2 拟观察的网络拓扑属性值
        2.7.3 拟观察的临床结局指标
        2.7.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临床疗效
        3.2.1 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3.2.2 真穴组与假穴组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3.3 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脑结构网络的拓扑属性变化
        3.3.1 全局网络指标对比
        3.3.2 节点网络指标对比
        3.4 真穴与假穴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脑结构网络的拓扑属性变化
        3.4.1 全局网络指标对比
        3.4.2 节点网络指标对比
    4 讨论分析
        4.1 针刺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临床作用
        4.2 针刺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中枢作用
        4.3 真假穴在中风偏瘫患者脑网络中表达的异同及穴位特异性
        4.4 本试验的不足之处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EIF2S3基因变异致MEHMO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6)侧脑室肿瘤术后颞角脑积水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和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侧脑室肿瘤术后颞角脑积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松果体区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松果体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急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临床特点
    3.化验指标
    4.影像学表现
    5.诊断
    6.血管评估
    7.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
    8.治疗及预后
讨论
    1.桥臂的组织结构及血供特点
    2.桥臂病变临床特点及病因
        (1)急性脑梗死
        (2)脱髓鞘疾病
        (3)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4)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面积脑出血致混合型异己手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四、胼胝体出血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胼胝体压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D]. 刘博川. 吉林大学, 2021(01)
  • [2]颅咽管瘤治疗策略[D]. 吕传祥. 吉林大学, 2021(01)
  • [3]继发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席汉氏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J]. 王立珍,冯婷婷,杨旭,刘全生,柯莎,李方,王彬茹,柯维,马英. 现代医药卫生, 2021(10)
  • [4]基于图论理论探究针刺对中风病患者脑白质网络的拓扑属性变化[D]. 吴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EIF2S3基因变异致MEHMO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刘晓鸣,王海侠,陈娇,张园,谈倩倩. 临床儿科杂志, 2021(03)
  • [6]侧脑室肿瘤术后颞角脑积水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周武.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松果体区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分析[D]. 图尔迪麦麦提·图尔迪艾合麦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急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D]. 王娟.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出血特征和治疗(附632例报告)[J]. 吴喜,李智强,杨军,徐建新,郭松韬,姜昊,韩辉,许玉柱,孙舰,丁健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12)
  • [10]大面积脑出血致混合型异己手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分析[J]. 戴清月,程熙,卢金华,高燕玲,苏清岩,陈晓枫,孙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08)

标签:;  ;  ;  ;  ;  

胼胝体出血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