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食品管理若干认识问题的几点看法

新形势下高校食品管理若干认识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在新形势下高校伙食管理几个认识问题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董亮[1](2016)在《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正规化管理是部队建设永恒的主题,我军的建设史就是一部正规化管理史,是一部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史。在新形势下,习主席审时度势,战略性地提出“要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强军目标,并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一战略思想摆上新的历史高度,这对加强我军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火箭军作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打击力量,地位作用突出、使命任务艰巨,对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要求和更为严格的标准。正规化管理似乎是军队管理学的专用词汇,军外研究成果中鲜有涉及,但与正规化管理理论相近的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早已各成一脉并结出了丰硕的理论应用成果。我军对正规化管理的研究也同样硕果累累,无论是学术论文和研究专着的理论成果,还是集训研讨取得的制度成果,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正规化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关乎部队建设方方面面,涉及全领域、全要素、全时域的“大管理”,其主要特点是高效有序、正规统一。要提升部队正规化管理水平,在贯彻落实好以条令条例为核心的各项军队法规制度的同时,还应总结推行有益的经验做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以在书面制度与行为执行之间搭建一座转化实现的桥梁。目前,大部分火箭军部队都各自量身定制了一套管理规范,但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够强、合理性有所欠缺等问题,特别是相同类型部队之间没能形成统一标准,这也不符合正规化管理的“统一性”要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要点,结合课题研究实践,总结提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必须遵循合法性、可行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原则,采取立足管理实践、人员广泛参与、坚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内容、着眼适度开发、配套保障机制的方法,提出了在决策筹划、人员选配和策略选择等环节上的具体意见,以及在规范体系的施行与修订的具体步骤和注意要点。依据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构建了以战备、训练、工作、生活“四个秩序”为主体框架,涵盖火箭军部队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方面建设的管理规范体系,并结合部队管理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内容。本文的研究成果已在部分火箭军部队得到推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该研究成果对火箭军机关、科研院校以及其他军种部队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也具有借鉴价值。

马婉祯[2](2020)在《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青带队干部是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走入困境时,由知青派出地区(后逐渐发展为知青家长所在单位)为解决下乡知青生产生活等问题派驻知青点的在职干部。石家庄地区先后约派出2158名带队干部。他们给予了知青很大帮助,包括房屋建设、食堂整顿、“一种三养”、帮办副业、建立制度、保护知青人身安全以及帮助知青重返城市等。这些都是对知青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的直接反映,更是有关部门维持上山下乡运动的一种尝试。知青带队干部的派遣,充实和加强了对知青工作的领导,调动了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带队干部构架在城乡、厂社、市民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使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工业支援农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壮大了社队集体经济,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强了工农联盟,使知青工作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带队干部关心知青疾苦、倾听知青呼声,对日常生活“小”事的破解,成为知青心中“大大”的温暖,真正打入了知青内部,并创造了从知青点飞出金凤凰的时代奇迹。派遣带队干部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退维谷之时的一种补救性政策,但在“文革”既定政治路线的影响下,带队干部的派遣并不能解决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根本性矛盾。这一特殊群体在“左”的形势下,在大转折历史关头的人生选择,不仅影响了知青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带队干部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诸如言传身教、带头苦干;统一战线、融入当地;抓好典型、激励机制等经验,为中国今后派遣干部下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黄国辅[3](2006)在《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多年以来,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快速推进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观念和实际行为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以前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更趋复杂,大学生群体不断分化,学生个体呈现出价值观上的一元化与多元化、行为上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心理上的自主化与敏感性,情感上的个性化与共性化并存的复杂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管理对象的动态化、复杂化,难度加大、效果下降,产生相当多的问题。 为思考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体制创新、工作创新和理论创新为基本立足点,探讨如何加强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与展望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涉及的是本文选题的意义,基本分析框架、研究思路和方法。 正文共有五章。第二章重点探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历程,在深入剖析传统后勤管理体制弊端和回顾我国高校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成就和后勤社会化工作的特点,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后勤社会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章重点探讨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原因及各地为解决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文章认为,引起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问题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客观原因,一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局限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内国际、宏观微观因素作用的直接结果,并由此成为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一个抓手。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要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抓住这些特点,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创新性工作。 第四章重点探讨了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创新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该章是全文的核心和重点。文章认为,要紧紧抓住后勤社会化进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特点,抓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运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形成一元化领导、立体化参与、多层次发展的大政工领导体制,建立政工一业务双重负责制,大力推行本科生的德育导师制、研究生的辅导员制度,并全面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化考核体系和效果评估监控体系。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具体工作方面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和方法创新,文章认为,要针对后勤社会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大学生生活、学习和群体结构等方面带来的新变化,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信息传输载体和工

李庆刚[4](2002)在《“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跃进”年代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对“大跃进”本身及这一时期所涵盖的诸多历史现象的思索、研究与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并不表明这段历史中已没有问题值得重新检讨、没有新的领域可以开拓。“大跃进”时期的“教育革命”,就是一个久已被人忽视却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这一时期的“教育革命”,是一教育改革、“跃进”发展的时期,但教育的改革、“跃进”发展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结果。研究这一时期“教育革命”的兴衰发展,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为今日教育发展的警示与借鉴,很有意义。论文由导言和正文七章组成。导言部分主要是引出研究对象,界定研究对象并概述国内外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论文的框架。 第一章,“教育革命”的提出及“大跃进”前的初步开展。首先,对“教育革命”口号的由来作一概说;其次,分析进行“教育革命”的原因;第三,简述“大跃进”前“教育革命”的初步开展情况。第二章,教育走上“大跃进”之途及“教育革命”的纲领。首先指出1958年4月与6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教育革命”的开端;然后将“教育革命”中的纲领性文件,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作一简析,指出其对“教育革命”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集中论述“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第三章,“教育革命”的表现之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第一部分是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历史考察。首先是考察经典作家对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论述;其次考察“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第三是分析建国后重提“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原由及其偏差。第二部分是“拔白旗、插红旗”。简要评述一下反右斗争扩大化与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的认识与做法;对毛泽东的“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观点及实践进行论述;论述红专大辩论,对红专关系作一评析;对“拔白旗、插红旗”的发展线索作一梳理,由于对知识分子打击过多、过大,使师生关系出现了不良发展倾向,学生编写教材、教学大纲和讲义成为是当时一个很大的潮流。第三部分是学校加强党的领导的措施与领导体制的变化。第四部分对当时开始的学制改革作一说明,认为其中包含有多快好省地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很强的政治因素。第四章,“教育革命”的表现之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一部分是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考察。首先是把经典作家有关论述的主旨原意弄清楚;然后对新民主主义教育中的教劳结合问题作一史的回顾;再考察建国以来由勤工俭学活动到教劳结合的发展。第二部分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做法进行论述。以当时较流行的“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口号为题,分“劳动人民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劳动化”两部分进行分析。同时对教劳结合中发生的劳动<WP=3>过多现象进行考察与评价。第三部分对当时教劳结合引起的问题作剖析。首先概述领导人对教劳结合的理解及偏差,其次主要对当时普遍认为的教劳结合提高了教育质量和促进了学生健康问题进行探究,认为当时劳动占用时间过多,降低了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健康。第五章,“教育革命”的表现之三--教育事业的“跃进”发展。第一部分是教育事业“跃进”发展。从纵的及横的两方面对教育的“跃进”发展作一概述;考察人民公社的建立对教育“跃进”发展的影响;分析教育“跃进”发展产生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论述教育结构的变化。主要论述毛泽东非正规化教育思想及“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教育结构变化的前提保证;刘少奇的两种教育制度思想是教育结构变化的思想基础;教育管理权的下放是教育结构改革的体制保证;教育结构变化是科技发展引起的一种潮流;对改变教育结构起关键作用的农业中学大发展的情况作一重点考察。第六章,“教育革命”的调整。第一部分对1958年底到1959年上半年对教育革命的“降温”情况作一叙述;主要涉及第一次郑州会议的纠“左”及教育领域的反映;1月至3月的教育工作会议及纠“左”内容等。第二部分是1959年到1960年的反复。对“反右倾”运动下的教育再次“跃进”及由此引起的1960年教育发展的混乱作一叙述。第三部分概述1961年到1963年的调整。这一过程分两步来说明:教育领域调整的轨迹;调整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的经验教训。第一部分对“教育革命”的得失作一总体评价,认为“教育革命”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教育改革,失误大于成绩,教训多于经验。第二部分总结“教育革命”的经验教训。主要涉及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教育改革要顺应先进教育的前进方向;教育改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等。

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办公室[5](1989)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会员成果目录》文中认为 1989年5月23日是省图书馆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日。为了展示十年来会员的科研成果,学会办公室根据会员个人的填报材料,整理编辑了这个成果目录。目录主要收录了会员在出版社、刊物上正式出版发表的论着或在地市以上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过的论文。凡属工作成果,如:书目索引、咨询课题、工作改革建议等均不予收入。目录中的款目以着者为标目,内容包括着者单位、成果名称、出版社或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年代、卷期。款目按作者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同一作者下的成果按出版或发表时间排列。

陆继锋[6](2013)在《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院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办学水平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是不同时期办学思路、办学过程与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选择结果,是民族院校立足自身发展并彰显特色的顶层设计。研究民族院校办学不仅要追溯历史传统,探寻办学规律,更要认清现实,促进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实现历时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故此,本研究从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迁切入,以“办学理念源于办学实践又指导办学实践”为逻辑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梳理民族院校历史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办学理念,进而得出了民族院校及其理念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内容:首先,历史传统是民族院校发展的根基,它孕育了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革是民族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升着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民族院校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出抉择,既不能抛弃历史与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亦步亦趋。其次,特殊性是民族院校的天然属性。在发展历程中,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源于特殊并促进特殊;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特色,特色理念是民族院校的“特殊”资本,是其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民族院校固要守住特色,却不能把特殊作为发展的资本。民族院校需要在“特”与“不特”做出权衡,不能失其“特”,亦不能舍其“不特”,而需要进一步利用“不特”来支持“特”的发展。第三,民族院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使命既有自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之“利”,也有影响发展之“不利”。民族院校需要不断提升理念,化“不利”为“利”,以促进民族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就其研究意义而言,本文能为建设高水平民族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乃至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本研究对于拓宽当代大学办学理念研究领域,丰富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亦有一定的贡献。

徐晓霞[7](2016)在《新中国60年来高校理想教育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理想信念是人的钙。我们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现代专业知识,这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石。系统深入地研究高等学校理想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理想教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内容和特点,本论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入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年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基本历程、基本经验和发展轨迹进行了总结与梳理,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分为奠定基础时期、曲折发展时期、严重受挫时期、拨乱反正和新的发展时期、迅速发展时期、稳定发展时期六个阶段来考察。同时在考察我国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基本路径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以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为指引,实现了理想教育的理论逻辑与我国高等学校理想教育历史发展的实践逻辑的统一。奠定基础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任务,稳定社会秩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理论、政策、方针的宣传和开展全国人民的政治学习运动推动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文明进步的社会公德。教育方式是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完善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制度等,注重通过开展全国人民的政治学习运动、加强党的宣传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理想教育。曲折发展时期。从1956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党内“左”倾思想泛滥,党的工作重心没能完全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给高校理想教育带来了“左”的影响。这一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青年大学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和改造等不断完善,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教育中注重弘扬先进模范精神以及发挥生产劳动、社会运动在理想教育中的作用。严重受挫时期。从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在党中央占主导地位,遵循“以阶级斗争为纲”,脱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教育事业和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严酷摧残。高校理想教育步入为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服务的误区,其主要内容是加强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进行政治挂帅、德育第一的教育。教育方式以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为主,采取强制说教、简单灌输的方法,严重脱离实际,高等学校理想教育遭受严重的破坏。拨乱反正和新的发展时期。从1976年至1992年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内容深刻生动,教育形式丰富多样,总体分为拨乱反正和稳步发展两个阶段。这一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拔云见日,迎来新的发展,主要内容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改革开放的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成长为“四有”新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形式也丰富多样,包括“两课”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高校政治工作制度与队伍日益规范完善、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更加成熟、综合发挥国防军事教育、体育与卫生教育、艺术教育的优势等。但期间由于国家发展经济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迅速发展时期。从1992年至2002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取得重要进展。这一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新的发展机遇也给高等学校理想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在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指导下,理想教育注重质量发展与内涵提升,综合运用教育、管理与舆论等手段,注重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制建设等促进理想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稳定发展时期。2002年至2009年进入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取得的经验与成就基础上,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理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下,深入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①。这一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依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政治工作制度,努力提高理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理想教育的特点是凸显理想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注重教育质量,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向纵深发展。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基本经验有四:一是高等学校理想教育应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二是凸显理想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坚持正面理论灌输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是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高校理想教育。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基本启示有四:一是理想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二是理想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三是主旋律明确,注重教育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运用各种积极的手段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重视发挥高等学校在理想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理想教育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改进:一是优化教育意识,实行双主体性原则;二是完善教育机制,实行激励原则;三是改进方法,实行渗透原则;四是内化于心,发展教育觉悟;五是外化于行,发挥实践功效。

虞娅娜[8](2017)在《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独立、开放、自由”精神的直接产物,是大学课堂教育的社会延展,它对于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知识技能、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千姿百态、内容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锻炼自我能力、发挥自我个性、完善自我品格的有效“学习场”,还是大学生参与社团实践,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心理抗压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最佳“实践场”,更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的最佳“育人场”,高校学生社团最大的意义价值就在于其培养人这一隐性育人功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的数量产生了质的飞跃,继而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激增扩张,这种跨越式发展给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少高校由于盲目扩充学生社团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社团质量,导致问题频出,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层出不穷,社团活动日益扩张,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积极应对,调整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使学生社团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是当前所有高校亟待研究及解决的问题。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学生社团在美国大学里占据着重大地位,学生社团数量不计其数,类型五花八门,社团活动几乎覆盖到了所有学生,学生社团成为美国大学生扩大交际圈、锻炼能力、社会实践的不二选择。美国大批政界精英、社会精英都在高校参与过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美国大学生活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部分。美国高校学生社团为何如此兴兴向荣、蓬勃发展?其学生社团是如何有效运行的?有哪些是值得借鉴得?又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与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主要聚焦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运行机制”,从历史纵向维度、现实横向维度、未来发展维度三个不同研究维度,按照“历史——实然——应然”的逻辑分析框架,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目前现状、未来走向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论文将高校学生社团运行视为动态开放的复杂组织系统,基于自组织理论,从“他组织视角、自组织视角、序参量视角”三个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将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分层细化为“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行为及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三个研究向度,以大量的文献资料、案例数据及实证研究资料为基石,按照静态工具性价值到动态意义性价值的双向逻辑思维,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实然状态进行深入系统的对比研究,揭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特点及异同,对造成这种异同的缘由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优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提出合理建议,使高校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其锻炼人、培养人的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论文第一章概述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主要对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创新点进行简要的阐述。第二章主要对高校学生社团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阐述。首先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概念厘定,阐释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要素及内涵,并对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功能及作用进行详细论述,对高校学生社团深入把握。其次对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念本质进行详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模型。论文第三章主要从历史纵向维度梳理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脉络并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起源及发展的历史比较研究,归纳凝练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从历史纵向维度厘清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发展脉络,并通过历史对比研究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启示。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从现实横向维度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实然状态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依据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模型,分别从“他组织视角、自组织视角、序参量视角”三个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组织行为、活动开展”进行深入对比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揭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组织行为、活动开展的特点及异同,并深入分析其原因。第四章主要从高校学生社团的他组织属性出发,从“他组织视角”聚焦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通过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念、管理机构、管理目标、管理范畴、管理过程、管理活动等维度的综合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特点及异同。第五章主要从高校学生社团的自组织属性出发,从“自组织视角”来深入研究中美高校的组织行为,主要研究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具体组织行为,基于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从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组织决策、组织沟通、组织激励等研究维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特点及异同。第六章主要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序参量视角”,聚焦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最为重要的研究向度——社团活动开展,通过文献研究及实证研究,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活动类型、活动内容、学生参与、活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着重通过实证研究的聚类分析,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中的“序参量”进行实证研究,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提供科学的实证建议。论文第七章从未来发展维度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基于论文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对比研究,对如何进一步优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第八章为论文结论部分,基于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三个研究维度三个研究向度的实证研究、对比研究及价值判断,分别从历史纵向维度、现实横向维度、未来发展维度三个研究维度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行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以及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结论性的阐述,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深入思考。最后,论文分析探讨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冯作西,张世伟[9](1994)在《在新形势下高校伙食管理几个认识问题之我见》文中提出 近一年来,随着全国经济体制转变步伐的加快,高校伙食部门的服务与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新的形势迫使我们对一些问题重新认识。一、市场经济对高校伙食改革的导向作用去年以来,中国加快了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一积极的变化使我们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更加明确了。我们当然为这一变化而由衷地高兴。但是,谈到市场经济时,出现了一种时尚,

吕文君[10](2005)在《《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在新形势下高校伙食管理几个认识问题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新形势下高校伙食管理几个认识问题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火箭军部队
        1.2.2 正规化管理
        1.2.3 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1.3 相关理论
        1.3.1 我军主要领导人正规化管理思想
        1.3.2 系统整合原理
        1.3.3 规范行为理论
        1.3.4 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
    1.4 国内外正规化管理有关研究综述
        1.4.1 精细化管理
        1.4.2 规范化管理
        1.4.3 正规化管理
    1.5 研究目标
        1.5.1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5.2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方法论
        1.5.3 研究构建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点
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与原因分析
    2.1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
        2.1.1 取得的成绩
        2.1.2 存在的问题
    2.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对正规化管理理解不深
        2.2.2 人治思想还未彻底扫清
        2.2.3 存在军法化的认识误区
        2.2.4 研究推动力度还不够大
        2.2.5 配套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3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的法规依据
    3.1 我军管理法规体系
        3.1.1 我军管理法规的纵向划分
        3.1.2 我军管理法规的横向划分
    3.2 我军条令条例
        3.2.1 条令条例概念
        3.2.2 我军条令条例发展历程
    3.3 我军基层建设纲要
        3.3.1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发展历史
        3.3.2 新修订纲要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构建思路
    4.1 规范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4.1.1 合法性
        4.1.2 可行性
        4.1.3 先进性
        4.1.4 针对性
    4.2 规范体系构建的方法路径
        4.2.1 立足管理实践
        4.2.2 人员广泛参与
        4.2.3 坚持科学合理
        4.2.4 突出重点内容
        4.2.5 着眼适度开发
        4.2.6 配套保障机制
    4.3 规范体系构建的组织实施
        4.3.1 研究工作的决策筹划
        4.3.2 研究小组的人员选配
        4.3.3 体系构建的模式选择
        4.3.4 规范施行的学习培训
        4.3.5 规范体系的修订完善
5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框架及内容
    5.1 战备秩序
        5.1.1 战备职责
        5.1.2 战备方案
        5.1.3 战备教育
        5.1.4 战备值班
        5.1.5 战备演练
        5.1.6 战备设施
        5.1.7 战备检查
    5.2 训练秩序
        5.2.1 训练计划
        5.2.2 训练准备
        5.2.3 训练实施
        5.2.4 训练考核
        5.2.5 训练保障
        5.2.6 登记、统计与报告
    5.3 工作秩序
        5.3.1 办公秩序
        5.3.2 共性业务工作
        5.3.3 专项业务工作
        5.3.4 安全工作
        5.3.5 保密工作
    5.4 生活秩序
        5.4.1 生活制度
        5.4.2 生活场所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规范体系的充实完善
        6.2.2 规范体系的拓展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派带队干部的时代背景
    (一)知青生活中遇到困难
    (二)知青领导管理出现问题
    (三)知青被迫害事件的出现
    (四)知青迫切回城的愿望
    (五)选派带队干部的酝酿与高层决策
二、带队干部的选拔与管理
    (一)带队干部的选择与动员
    (二)带队干部的回应与差异性选择
    (三)带队干部群体的构成
    (四)带队干部的组织管理
三、带队干部的工作实践
    (一)思想政治工作
    (二)破解日常生活难题
    (三)青年点的整顿与管理
    (四)支援农村工作
    (五)青年点的收尾工作
四、带队干部面对的困难与应对
    (一)带队干部面临的困难
    (二)带队干部的自我调适
    (三)所属单位、知青办及社队的协助
五、带队干部个案研究
    (一)改变人生走向的带队干部
    (二)热情鼓励知青高考的带队干部
六、对带队干部群体的评价与反思
    (一)带队干部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二)带队干部的工作经验
    (三)带队干部的负面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指导思想、分析框架、研究思路与具体方法
        (一) 指导思想
        (二) 分析框架
        (三) 研究思路与具体方法
    四、创新之处、重点、难点与全文结构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三) 全文结构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
        (一) 中国高校传统后勤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
        (二)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后勤保障的主要模式
        (三)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性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与模式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模式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特点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成就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后勤社会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后勤社会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二、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一)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走向
        (二)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三、后勤社会化背景下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面临的新环境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四、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尝试与探索
        (一) 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二) 全国各地在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第四章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创新
    一、制度与制度创新
        (一) 制度的内涵
        (二) 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创新
        (一) 创新领导体制,适应新特点
        (二) 创新运作机制,加强针对性
        (三) 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果
第五章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创新
    一、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特点,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一) 加强心理咨询、心理素质培训
        (二) 加强法律知识和维权的宣传和教育
    二、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特点,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一) 革新传统的信息传输载体
        (二)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降低其不利影响
        (三) 复兴班级制,加强学生公寓、社区和社团工作
        (四) 建立管理协调机构,应对新问题
    三、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特点,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
        (一) 关注工作对象的现实利益
        (二) 实施工作方法的结构性转型
    四、适应后勤社会化特点,积极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 成立学生民管会,让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受到教育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寓教其中
    五、适应社会化改革特点,不断加强后勤自身工作创新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二) 转变观念,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第六章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
    一、适应后勤社会化特点,运用多学科知识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适应后勤社会化特点,加强本体论思考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三、适应后勤社会化特点,加强认识论思考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四、适应后勤社会化特点,加强方法论思考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概况
    第三节 “教育革命”概念界定
    第四节 论文的写作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育革命”的提出及“大跃进”前的初步开展
    第一节 “教育革命”口号的提出
    第二节 “教育革命”提出的原因
        一 “教育革命”是为了克服教条主义,探索走中国式教育
        二 “教育革命”是为了解决经济,教育发展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三 “教育革命”与整风反右派运动存在密切的联系
    第三节 “大跃进”前“教育革命”的初步开展
        一 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 “大跃进”前“教育革命”的初步开展
第二章 教育走上“大跃进”之途及“教育革命”的纲领
    第一节 1958年4月与6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第二节 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第三章 “教育革命”的表现之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第一节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历史考察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为政治服务功能的极大发挥
        三 建国后重提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原由及其偏差
    第二节 “拔白旗、插红旗”
        一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二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三 红专大辩论
        四 “拔白旗、插红旗”和学术批判运动
        五 教师地位的下降与学生编写教材,教学大纲和讲义
    第三节 加强党的领导与学校领导体制的变化
    第四节 学制改革
第四章 “教育革命”的表现之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考察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
        二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劳结合
        三 建国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教育革命”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一 劳动人民知识化
        二 知识分子劳动化
    第三节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产生的问题
        一 对教劳结合的片面理解及影响
        二 打乱教学秩序与教学质量问题
        三 劳动过多与身体健康问题
第五章 “教育革命”的表现之三--教育事业的“跃进”发展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跃进”发展
        一 从纵的教育结构角度看“教育大跃进”
        二 从横的全国各地角度看“教育大跃进”
        三 人民公社的建立与教育的“跃进”发展
        四 “教育大跃进”带来的问题
    第二节 教育结构的变动
        一 毛泽东的非正规化办学思想与“两条腿走路”的教育发展方针
        二 刘少奇的两种教育制度思想
        三 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
        四 科技革命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及在中国的表现
        五 农业中学的兴起
第六章 “教育革命”的调整
    第一节 1958年底的纠“左”及1959年上半年的“降温”
        一 1958 年底教育领域的纠“左”
        二 1959 年1月至3月的教育工作会议
        三 1959 年上半年纠正“教育革命”中“左”的错误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1959年下半年与1960年的反复
        一 “反右倾”条件下“教育革命”思潮的卷土重来
        二 1960 年的混乱局面
        三 认真调整的起步
    第三节 1961年到1963年的调整
        一 教育领域调的轨迹
        二 总结经验与调整的重要内容
第七章 “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教育革命”的得失概述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的经验教训总结
        一 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 教育改革要顺应中国先进教育的前进方向
        三 教育改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论文参考文献与书目
后记

(6)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院校萌芽与理念孕育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的最初形态
        一、三种主要形式
        二、元代民族高等教育
        三、清代民族高等教育
        四、贡献和启示
    第二节 满蒙文高等学堂
        一、诞生背景
        二、办学特点
        三、贡献和启示
    第三节 蒙藏学校
        一、北洋政府时期办学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办学
        三、解放初期的蒙藏学校
        四、贡献和启示
    第四节 边疆院校
        一、兴办与办学背景
        二、边疆院校的兴办
        三、办学特点与理念
        四、贡献和启示
    小结
第二章 延安首创与理念萌生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背景
        二、诞生与实践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理念
    小结
第三章 重建探索与理念初显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筹建诞生(1950-1951)
        二、初建探索(1951-1966)
        三、曲折动荡(1966-1976)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四章 调整改革与理念成型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恢复调整(1976-1985)
        二、前期改革(1985-1989)
        三、深化改革(1989-1993)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五章 加快发展与理念提升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平稳发展(1993-2000)
        二、规模扩张(2000-2005)
        三、内涵提升(2005-)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六章 理念变迁与发展审视
    一、“变”与“不变”:核心理念之熔铸
    二、“特”与“不特”:特色理念之彰显
    三、“利”与“不利”:未来发展之思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新中国60年来高校理想教育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对象
        (一) 关于“理想”与“信念”
        (二) 关于高等学校理想教育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关于理想内涵与本质的研究
        2、关于理想教育内容与规律的研究
        3、关于高等学校理想教育重大意义的研究
        4、关于高等学校理想教育方法的研究
        5、关于高等学校理想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6、国外关于理想教育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五、创新之处
        1、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理想教育的基本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考察
        2、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理想教育的基本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理想教育的启示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读和阐释
        4、对当代高等学校改进理想教育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探索
第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状况
    一、建国初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时代背景
        1、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2、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3、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
    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
        2、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3、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文明进步的社会公德
    三、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途径
        1、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
        2、建设、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制度
    四、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特点
        1、结合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实施教学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方法
        2、通过开展全国人民的政治学习运动,推动高等学校理想教育
        3、加强党的宣传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理想教育
第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状况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时代背景
        1、党的八大胜利召开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国民经济调整与恢复,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2、向雷锋学习,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3、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发展健康的身体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途径
        1、改革、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2、继续深化对知识分的教育与改造
        3、加强高等学校政治辅导员队伍与政治工作的建设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特点
        1、贯彻“兴无灭资”的方针,“左”的失误严重
        2、突出生产劳动、社会运动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状况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时代背景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面夺权”全国陷入动乱
        2、“文化大革命”的发展: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受挫
        3、“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粉碎“四人帮”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加强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提高阶级觉悟,坚定政治立场
        2、注重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途径
        1、“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课程遭到重创
        2、通过三大实践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教育
        3、工宣队入驻学校接管学校领导权
        4、对知识分子进行“劳动改造”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特点
        1、“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倡导“以阶级斗争为纲”
        2、强制说教、简单灌输、脱离实际的教育方式
第四章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状况
    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时代背景
        1、十一届三中全会拔乱反正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2、党的十二大提出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奋斗
        3、党的十三大提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新要求
    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培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成长为又红又专的人才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途径
        1、推动“两课”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2、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制度与队伍建设日益规范完善
        3、加强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4、其他三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方式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特点
        1、拔乱反正,追求真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教育内容深刻生动,教育形式丰富多样
第五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状况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时代背景
        1、科技飞速发展,世界局势急剧变化,带来新机遇和严峻挑战
        2、“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进新的发展阶段
        3、新形势下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内容
        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2、加强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3、勤奋学习,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途径
        1、建设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教学体系
        2、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
        3、打造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4、丰富社会实践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
        5、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6、重视国防教育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注重质量发展与内涵提升
        2、通过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高等学校理想教育
        3、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推动高等学校理想教育
第六章 新世纪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状况
    一、新世纪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时代背景
        1、小康目标总体实现,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二、新世纪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内容
        1、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全面成长,为实现中国梦奉献火红的青春
    三、新世纪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途径
        1、深化“两课”建设与发展
        2、完善社会实践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
        3、拓展校园文化建设
        4、推进学生组织建设
    四、新世纪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特点
        1、凸显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2、理想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向纵深发展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基本历程、基本经验与完善路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基本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高校理想教育应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
        (二) 凸显理想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三) 坚持正面理论灌输的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 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高等学校理想教育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理想教育的启示
        (一)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
        (二)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 主旋律明确,注重教育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四) 重视发挥高等学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四、当代高等学校理想教育面临的问题
    五、当代高等学校改进理想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 优化教育意识,实行双主体性原则
        (二) 完善教育机制,实行激励原则
        (三) 改进方法,实行渗透原则
        (四) 内化于心,发展教育觉悟
        (五) 外化于行,发挥实践功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件

(8)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的聚焦性
        二、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三、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四、研究结论的实用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学生社团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的界定
        一、社团
        二、学生社团
        三、高校学生社团
    第二节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
        一、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及本质
        二、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自组织理论视角研究
        四、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嬗变
    第一节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嬗变
        一、中国学生社团的孕育
        二、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缘起与繁荣
        三、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曲折发展
        四、中国高校学生社团新世纪的大发展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嬗变
        一、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缘起及初步发展(1636年至1860年)
        二、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1860年至1945年)
        三、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1945年至1999年)
        四、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新发展(2000年至今)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比较及启示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缘起的“共生”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发展的“异途”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未来的“共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
        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研究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比较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构的比较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念及管理目标的比较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范畴及管理过程的比较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异同及启示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共性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差异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不同管理策略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
        一、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研究
        二、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研究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结构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决策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沟通
        四、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激励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特点及异同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特点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共同点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
        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意蕴
        三、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研究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比较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比较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类型及内容的比较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参与比较
        四、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效果比较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聚类研究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聚类研究
        二、中国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聚类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三、美国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聚类研究主要结论及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问题及优化
    第一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二、美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优化
        一、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优化
        二、美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优化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思考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布鲁克海文大学(BROOKHAVEN COLLEGE)社团管理规定
    附录2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调研问卷
后记

四、在新形势下高校伙食管理几个认识问题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D]. 董亮. 武汉大学, 2016(05)
  • [2]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D]. 马婉祯.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黄国辅.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4)
  • [4]“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 李庆刚.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 [5]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会员成果目录[J]. 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办公室. 黑龙江图书馆, 1989(S1)
  • [6]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D]. 陆继锋.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7]新中国60年来高校理想教育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D]. 徐晓霞. 山东大学, 2016(03)
  • [8]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 虞娅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9]在新形势下高校伙食管理几个认识问题之我见[J]. 冯作西,张世伟.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4(S1)
  • [10]《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J]. 吕文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5(02)

标签:;  ;  ;  ;  ;  

新形势下高校食品管理若干认识问题的几点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