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

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

一、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升[1](2012)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低能耗等特点,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广泛应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同时,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在各行各业不断扩散和渗透,带动了其他产业进而是整个经济的增长。目前,软件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部分,世界各国对软件产业越来越重视,将其作为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遗余力地支持其创新和发展。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培育出一批骨干企业和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美国、欧盟、印度等软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软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水平较弱。由于软件产业具有技术外溢性、高风险、高投资、产业带动性强等特点,而且与国际科技竞争和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实施了各种财税支持政策。我国基本形成了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但许多政策还不够完善,需要适应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和改进。国内对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对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系统的研究也较少。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国际经验借鉴与国内实践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软件产业实际情况,分析了财税政策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依据、必要性、原理、效果和具体措施,对支持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研究,探讨了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其他配套政策,力图形成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的分析框架,并提出政策建议。全文共8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分析本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对软件产业领域的研究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安排与介绍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是软件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意义,主要介绍了软件和软件产业的概念、分类和特征,从全球背景、国际竞争和国内现实等角度分析了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软件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就业、国家安全等都有重要意义。第3章是软件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简述了经济发展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从这些理论视角对软件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软件产业的演化机理和演化动力机制、软件产业的生命周期、集聚发展和后发优势、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创新模式、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等理论性问题。第4章主要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然后重点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我国软件产业的主要发展特点是: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增长在高位趋于平稳;产业结构向服务化方向调整加快;业务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为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企业兼并重组现象增多。同时,我国软件产业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国际竞争力较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环境有待完善等,还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成本不断上升、行业规范管理更加复杂等挑战。第5章的主题是软件产业发展中的财税政策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从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了软件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提出了政府介入软件产业的基本理论依据,并阐述了财税政策是政府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本章分析了财税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政策作用环节和政策支持的主要领域。第6章为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评价,主要回顾了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及相关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了我国现行软件产业的主要财税政策,并对其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然后对现行软件产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体上看,我国已经形成软件产业财税政策基本体系,政策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政策间的协调性不够,优惠方式和支持对象的选择不够科学,政策对相关因素和中小企业考虑不周,政策在实际操作还存在交叉、模糊不清的问题。第7章的主要任务在于总结和梳理世界软件产业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其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本章主要选取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为样本,分别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财税政策进行总结,并对财税政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各国在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方面,财税政策手段工具多种多样,而且各国都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同时各国还异常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并以立法来保障财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连贯性与协调性。这些国外经验为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参考和借鉴。第8章是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选择及相关建议。为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功能,更好地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本章首先明确了完善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原则、目标与方向,认为要加强政策间的整合和统筹,支持重点转向技术研发,支持方式从直接优惠为主转向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并重,优惠对象从特定企业转向以项目和业务为主,优惠倾向从规模企业转向中小企业,并要充分发挥政策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然后,本章从财政支出、税收优惠和财政投融资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具体的财税政策建议,并初步形成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支持框架。软件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财税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一系列环境的配合。本章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其他配套政策建议,包括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最后,本章还对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绩效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和提升税收优惠政策绩效的建议。

齐家滨[2](2007)在《社会资本、技术特征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已从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转变,软件产业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软件企业的竞争根本上是软件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范围内软件产品需求的增加,软件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技术人才高流动率成为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有效控制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稳定软件研发队伍,是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对软件技术人才流动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又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社会资本和软件技术特征两个视角出发,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归纳、理论模型演绎、问卷调查、数理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影响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正确的人才流动观以及有效调控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对策和建议,希望为我国政府和软件企业应对软件技术人才不合理流动提供对策建议,为加强软件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人才流动理论和模型,将影响人才流动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融会到社会网络关系中,通过对社会资本内涵、特征、构成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构建出社会资本视角下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分析模型。该模型从三个层面阐述了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动因和机理。在社会资本的结构层面,从自我中心网络(包括强弱连接、结构洞“桥”、网络中心性等)和社会中心网络(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集中度等)两个方面,分析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在社会资本的关系层面,立足于信任和规范两个重点,从人才个人之间、个人与领导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制度规范、管理规范和互惠规范等方面,分析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在社会资本的认知层面,从共同的语言和符号、共同的愿景和期望两个方面,分析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软件技术的复杂性和高进展性两个重要特性,本文分别从软件技术人才个人成长路径和软件技术生命周期两个层面,研究影响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因素,构建出软件技术人才流动数理分析模型。在个人成长路径方面,从软件技术人才的技术偏好与技术成长曲线角度,分析影响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因素。在技术生命周期方面,从软件技术的收益曲线与软件技术人才的收益曲线两个角度,分析影响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因素,初步分析了软件技术人才高流动率的形成原因。在综合分析社会资本和软件技术特征对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出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的综合理论模型。基于这个模型,提出了四组理论假设,组成了实证研究的假设体系,并选取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软件企业技术人才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利用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证实了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综合模型的解释力,证实了社会资本与软件技术特征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之间密切的因果关系。依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结论,软件技术人才是典型的知识型人才,有着与其它行业人才不同的特征,其流动意愿的产生受到社会资本和软件技术特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资本的认知层面、软件技术的复杂性和高进展性三个方面因素是造成软件技术人才高流动率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本文提出科学合理的软件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制定了有效调控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对策性建议。具体包括,建设学习型组织、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丰富工作内容提高挑战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打造企业的“技术吸引力”等。

朱仲英,虞慧群,王景寅,尤晋元,高毓乾[3](2010)在《软件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之一,也是软件产业、信息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当前,信息技术正处于新一轮重大技术突破的前夜,它将有力地推动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同时会对软件技术提出新的需求,也必将引发软件技术的重大变革。文章通过对影响软件技术发展主要因素的分析,认为近期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以网络化、融合化、可信化、智能化、工程化、服务化为特征,并且呈现出新特点与新内涵,以适应软件产业对软件技术的新要求。文中详细诠释了软件技术发展趋势的新特点和新内涵。最后指出,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软件技术为基础,软件技术的发展必然以软件产业为动力。

叶元龄[4](2013)在《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困扰软件产业多年的产品结构低端化、企业规模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等矛盾依然突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国软件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国际上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研究现状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提升机理是研究的热点,研究的视角是多维的。其中知识共享视角的研究还是近期的事情,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对知识共享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路径揭示还很不够。且基于软件企业的研究中,很少与软件企业自身的特征联系起来,对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参考作用不强。为此,本文将研究的问题定位在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根据研究现状中的不足之处,将这一问题分解为以下4个方面:(1)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维度。(2)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3)知识共享的组织行为因素维度,以及其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4)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在研究逻辑上,通过文献回顾评述和相关理论基础的梳理,以及对位于广州的两家较大型软件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共享实践活动的案例研究,提出了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维度,建立了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框架。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对知识共享组织行为因素的界定,对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框架进行了拓展,构建了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共享关系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假设。通过对广东区域内158家软件企业的问卷调查,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统计验证分析。最后,应用验证分析结果探讨了我国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措施。通过分析论证,本文主要获得了以下的结论:1、从能力要素的视角,基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包括企业的市场需求把握能力、技术把握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产品交付能力4个维度。2、从知识的视角,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现为企业组织知识。企业中的知识和企业组织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软件企业中的知识是存储在企业中个体、团队和企业组织3种知识主体中的知识,而企业组织知识是企业的行动理论,是企业的共同信念。软件企业组织知识的发展可以通过企业中个体成员的知识发展,以及企业知识共享来实现。换句话说,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发展个体成员知识和知识共享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个体成员知识发展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企业知识共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3、从组织行为的视角,软件企业知识共享产生于个体、团队和企业组织3个层面。首先,知识共享是个体之间的一种沟通过程,主要是软件开发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其次,知识共享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团队成员与整个团队的沟通。最后,知识共享还是企业组织的一种活动安排,是个体成员、团队与企业组织之间的一种沟通过程。对应这3个层面的4个知识共享组织行为因素:个体成员知识共享态度、团队领导知识共享领导力、企业知识共享设施以及企业知识共享制度,通过个体成员知识水平或者企业知识共享氛围的传导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此形成了提升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7条路径。4、按照提升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7条路径,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组织知识发展的重点。基于当前软件技术创新的分布特征,应该更加关注市场需求、产品交付相关知识,以及开发过程的改进性技术和软件过程知识。二是重视发展个体成员知识。根据企业所在细分产业,重点发展个体成员的领域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三是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氛围。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共享的认同态度,使知识共享的正向信念成为员工的主导认识;配置具有知识共享领导力的软件开发团队领导,推动知识共享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企业知识共享的规章制度,注重做好约束型的相关制度安排。这些研究成果的得出,不仅丰富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同时也为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活动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对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胡兴华[5](2008)在《软件技术的哲学探究》文中指出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构成了赛博空间的人机界面,软件开发活动表现为以人机界面为中介的符号互动。在“语言转向”的哲学视域下,从软件技术是符号活动这一特征出发,本文发掘了符号学对于研究软件技术的方法论价值。本文从软件技术历史演变的经验研究为起点,探索软件技术的本体论和软件技术的认识论,尝试解析开源软件的运行机制和知识产权问题,并提出了中国软件产业的若干现实对策。首先,本文从软件技术在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过程中的概念、程序设计语言、软件产业及其制度的变迁中,指出其内在的技术主体的实践转向、技术客体的有机论转向和技术工艺的人本趋向等技术要素的演变特征;接着,应用符号学方法论的三元一体观和语形语义语用学分析方法解析软件技术的本质,认为软件技术是对生活世界的符号化和形式化,指出当下的系统论、理念论和形式论的软件技术本体论观点的哲学本体论渊源,进而对这三种传统的软件本体论进行符号学方法论的批判,指出软件技术的本体论——人的符号存在;接着围绕软件开发如何进行的认识论研究,分析从维特根斯坦到哈贝马斯的语用学转向中的符号交往和实践性,指出软件技术的认识论——符号实践论,分析了符号实践活动生产知识的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来解析开源软件的运行机制;接着围绕开源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指出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主义知识论根源,并倡导建立平衡原则的软件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议;最后联系中国软件产业的现实问题,提出基于符号经济角度的政策建议。

崔辉[6](2005)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界定了软件与软件产业的定义与特征,详细阐述了软件产业的重要作用,指出软件产业不仅是数字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基石,更在于它自身拥有的高成长特征所产生的对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带动和渗透作用,从而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论文结合国际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软件产业发达国家如美国、软件产业新兴国家如印度、爱尔兰以及韩日等国的软件产业的发展经验;论文同时也对我国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作了详细的阐述,内容包括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规模、结构比重、发展特点、存在问题等,并通过软件产业的国际对比分析其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启示。论文分析了我国软件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指出软件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符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论文同时指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已经度过数量推进的发展阶段,步入质量推进的发展阶段,指出目前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软件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的提高。论文通过国家政策环境、企业自身变革、软件市场培育三大方面阐述和分析了我国发展软件产业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王尊[7](2019)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臻完善,软件业搭乘着这艘快船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迅速前行,进入新世纪计算机软件已俨然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软件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张,任何企业、机构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均有可能成为软件开发的主体。在这种前提和背景下,一旦软件开发成功,附着其上的各项权益应如何保护必然突显出来,如果忽视这个问题,软件所有者的权益极有可能受到侵害。此外,近些年在科技大潮的推动下,软件开发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相较于以往,其安装、下载以及运营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新的软件结构产生之后,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而时下软件更新速度又非常之快,此时对于软件的所有者的权益保护和法律、法规都将是一个挑战。针对这种情况以及软件产业的发展动向,建立、健全具有一定兼容性且保持时新性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毅[8](2006)在《软件资本论:价值来源与制度内涵》文中提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软件作为智力密集的知识型产品,渗透并影响到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先导产业,软件产业的高速成长性和产品市场的无限可扩展性使其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本文尝试利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围绕价值来源这一经济学基本点出发,对软件及软件产业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软件和软件产业的定义、分类、特性等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分析之后,作者重点分析了软件价值的来源和软件资本的构成,并以此作为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软件是人类精神劳动的产物,软件精神生产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独特特点。作为精神产品,软件价值包括新创造的价值、继承价值和转移价值等三部分构成,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最主要因素。根据在软件价值形成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软件资本可以划分为软件制度资本、软件知识资本和软件人力资本。通过构建软件产品的资本流通公式,从中可以看出软件生产能够带来倍增价值增殖的原因所在。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由一系列价值环节所构成,,存在着价值分割和价值歧视,只要占据关键的价值增值环节就能控制整个软件价值链。制度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产品,而软件具有极强的制度内涵,其本身就是对制度的内在固化,一系列的软件产品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制度系统。软件的应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企业边界、消除信息不对称等。软件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是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软件是不折不扣的知识产品,具有很强的知识属性。软件中所蕴含的知识能够发挥出巨大作用。所谓软件资本就是软件企业建立成功开发软件所必需的软件技术知识基础和软件应用知识基础所投入的资本。文章详细分析了软件知识的生产、积累、转移和扩散的完整过程,提出软件作为一种新型科技生产力,其商品化的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转移和扩散,从而使软件知识能够渗透到价值创造过程当中,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水平,实现收益递增和效益倍增效应。软件精神生产主要体现为软件设计开发人员的智力劳动,软件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软件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软件人力资本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根据软件人才技能特点的要求,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核心在于软件设计开发人员结构的合理比例。软件产业资本构成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更加重要,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投资来实现软件企业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近几年,我国软件产业增长迅速,在国际软件产业中所占比重和所处地位不断上升,发展前景很好。随着软件对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软件从产品、生产方式、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而软件产业所特有

王旭超[9](2008)在《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内容是研究和评价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基于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经典范式建立了区域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世界上不同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的比较,以及对影响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各种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的系统分析,揭示了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从影响因素角度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详尽分析,对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SWOT分析。构建了包括产业规模与市场绩效、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经营效率、企业组织管理与文化建设、创新环境支撑力等五个方面的区域软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软件产业在全国各省区软件产业发展和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产业规模、产业效率、发展能力及综合竞争力诸多方面以及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对比,特别对基于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的东北三省的软件产业进行比较。本文最后提出了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姜宏[10](2010)在《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的结果,这一结合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内涵,是在技术、管理、资本、市场、劳动力、自然资源、产品等要素组成的世界经济系统中,在制造和贸易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诸多相关企业共同完成一种产品或在国际分工中从事同一产品的某些环节,从而建立起由分工和利益相联结的纽带关系。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契机,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中,或者依靠竞争中形成的自身优势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某些重要环节。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商业模式转变的重要创新力量,已成为决定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各国围绕软件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应用的竞争不断加剧。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主导地位,力图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扩大竞争优势,占据有利位置。发展中国家则将发展软件产业视为跻身信息技术强国和实现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纷纷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迎头赶上。与发达国家跨国软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合战略优势资源相比,发展中国家软件企业仅仅根据要素禀赋原则组织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有优势。所以,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除了要发挥自身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外,还必须构筑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持续地获得国际分工的利益。以往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发达国家主导的软件产业全球价值链上构筑竞争优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印度服务外包业的研究,对中国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国内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或软件服务外包领域,针对软件产业进行完整而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不多,而且其研究又局限于从国家层面探索如何创造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讲,由于产业竞争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对于产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仅从国家政策层面分析是不够的,必须探索如何使本国企业具备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同外国公司同场竞技的核心能力,这样才能将本国的产业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本文力图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探索构建我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路径。因此,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在系统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优势理论和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打造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十要素“双钻石模型”,通过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探索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丰富对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中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要素的分析,在构建的“双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中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双元制路径”的政策建议。本文采用综合分析法,对中国软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如何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了研究,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研究的问题,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研究目标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章构建了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双钻石模型”,形成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外部钻石模型”的产业环境和“内部钻石模型”的企业能力进行了分析。第五章研究了中国软件产业目前的发展规模、市场结构及中国软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在“双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软件产业进行了“十要素”探究,找出了中国软件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原因。第六章在“双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剖析了美国、日本、印度、爱尔兰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模式,总结了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要点及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可借鉴之处。第七章提出了打造中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双元制路径”。本研究得出的三个主要结论是:(1)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使发展中国家有机会通过从事附加值较低的编码测试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并通过跨国企业间技术扩散等途径,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优势环节并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形成本国产业竞争优势;(2)产业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环境和企业能力共同决定的,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必须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3)中国政府和软件企业不必要复制外国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根据国际国内产业环境和企业资源、能力的动态变化,探索适合本国和本企业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并构建竞争优势。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构建了全球价值链下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十要素“双钻石模型”;(2)提出了在全球价值链下打造中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双元制路径”政策建议。

二、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软件产业发展及政策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软件产业发展及政策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软件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意义
    2.1 软件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2.1.1 软件的定义及特征
        2.1.2 软件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2.1.3 软件产业的价值链
    2.2 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2.2.1 全球背景
        2.2.2 国际竞争
        2.2.3 国内现实
    2.3 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3.1 软件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3.2 软件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3.3 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软件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经济发展理论
        3.1.1 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3.1.2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3.1.3 信息技术及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1.4 服务业与经济效率
    3.2 演化经济学理论
        3.2.1 演化经济学理论概述
        3.2.2 软件产业演化机理
        3.2.3 软件产业演化的动力机制
    3.3 产业经济学理论
        3.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3.2 产业结构理论
        3.3.3 产业集聚理论
        3.3.4 产业后发优势理论
    3.4 技术创新理论
        3.4.1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3.4.2 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机制与创新模式
    3.5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5.1 新制度经济理论概述
        3.5.2 制度与软件产业发展
4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分析
    4.1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历程
        4.1.1 启蒙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
        4.1.2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4.1.3 开拓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
        4.1.4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
    4.2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4.2.1 产业规模
        4.2.2 产业结构
        4.2.3 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
        4.2.4 产品和技术创新
        4.2.5 软件企业
        4.2.6 软件人才
        4.2.7 区域分布
    4.3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特点
        4.3.1 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
        4.3.2 产业增长在高位趋于平稳
        4.3.3 产业结构向服务化方向调整加快
        4.3.4 业务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4.3.5 新技术新模式为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4.3.6 企业兼并重组现象增多
    4.4 我国软件产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4.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4.2 面临的挑战
5 财税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依据和政策手段
    5.1 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1.1 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5.1.2 政府介入软件产业的基本理论依据
        5.1.3 软件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几种视角
    5.2 软件产业发展与财税政策
        5.2.1 财税政策是政府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5.2.2 软件产业发展与财税政策效应:需求角度
        5.2.3 软件产业发展与财税政策效应:供给角度
        5.2.4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财税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5.4 财税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
        5.4.1 主要政策工具
        5.4.2 政策作用环节
        5.4.3 政策支持的主要领域
6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评价
    6.1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及相关制度演变回顾
    6.2 我国现行软件产业的财税政策运用
        6.2.1 财政直接投入
        6.2.2 税收政策
        6.2.3 政府采购政策
    6.3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效果的定性分析
        6.3.1 推动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为软件企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6.3.2 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软件产业地位
        6.3.3 促进软件技术研发,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6.3.4 培育了一支软件企业队伍,企业规模和竞争力得以提升
        6.3.5 带动了大量就业,造就了大批软件人才
        6.3.6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6.3.7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带动税收总量增长
    6.4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
        6.4.1 整体政策在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效果分析
        6.4.2 财政投入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效果分析
        6.4.3 软件产业总体税负分析
        6.4.4 软件产业税负结构分析
    6.5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7 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财税政策比较与借鉴
    7.1 主要经济体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实践及相关财税措施
        7.1.1 美国
        7.1.2 欧盟
        7.1.3 日本
        7.1.4 韩国
        7.1.5 印度
        7.1.6 爱尔兰
    7.2 主要经济体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比较分析
        7.2.1 共同点
        7.2.2 差异性
    7.3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8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选择及相关建议
    8.1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选择的目标与原则
        8.1.1 财税政策选择原则
        8.1.2 财税政策选择目标
    8.2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方向
        8.2.1 加强政策的整合和统筹
        8.2.2 财政支持重点转向技术研发
        8.2.3 从直接优惠为主转向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并重
        8.2.4 优惠对象从特定企业转向需要支持的项目和业务
        8.2.5 优惠倾向从规模企业转向中小企业
        8.2.6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8.3 调整与完善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的建议
        8.3.1 财政支出政策
        8.3.2 税收优惠政策
        8.3.3 财政投融资政策
        8.3.4 支持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总结
    8.4 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其他配套政策建议
        8.4.1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8.4.2 完善市场环境
        8.4.3 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
        8.4.4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8.4.5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8.5 加强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绩效管理
        8.5.1 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绩效管理概述
        8.5.2 加强软件产业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8.5.3 提升税收优惠政策绩效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社会资本、技术特征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软件及软件产业
        二、软件技术及软件技术人才
        三、社会资本
        四、人才流动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和章节安排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人才流动理论综述
        一、环境学派理论
        二、心理—行为学派理论
        三、因素学派理论
        四、理论评述
    第二节 人才流动的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三、理论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会资本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分析
    第一节 结构层面社会资本视角下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分析
        一、“自我中心网络”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
        二、“社会中心网络”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
    第二节 关系层面社会资本视角下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分析
        一、信任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
        二、规范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
    第三节 认知层面社会资本视角下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分析
        一、认知层面社会资本的涵义
        二、认知层面社会资本的内容
        三、认知层面社会资本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特征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分析
    第一节 软件技术特性分析
        一、软件技术的复杂性
        二、软件技术的进展性
        三、技术特征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分析思路
    第二节 个人技术成长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分析
        一、软件技术人才的成长路径
        二、软件技术人才的技术偏好
        三、要素投入分析方法的的技术成长曲线
        四、固定岗位上技术成长曲线
        五、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一个敏感时期
        六、软件技术人才技术成长的理想路径
    第三节 技术生命周期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分析
        一、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回顾
        二、软件技术生命周期
        三、技术生命周期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
        四、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另一个敏感期
        五、软件技术人才的长期收益曲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技术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二、研究假设汇总与研究架构设计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资料搜集与分析方法
        二、变量的定义与问卷的设计
    第三节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性分析
        四、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五、变量的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管理策略
    第一节 正确的软件技术人才流动观
        一、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积极影响
        二、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的消极影响
        三、正确的软件技术人才流动观
    第二节 软件企业技术人才流动管理的理念和内容
        一、软件企业技术人才管理理念
        二、软件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体系
    第三节 软件企业技术人才流动管理策略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
        二、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三、构建优秀企业文化
        四、加强项目组的管理
        五、丰富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挑战性
        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七、打造软件企业的“技术吸引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后续研究设想
附录1:软件技术人才流动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2:攻读博士期间参与课题、完成论文及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文章结构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2.1.1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2.1.2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2.1.3 研究评述
    2.2 软件企业知识共享研究
        2.2.1 软件企业知识共享的内涵
        2.2.2 软件企业知识共享的作用
        2.2.3 研究评述
    2.3 研究现状总体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软件企业的特征分析
        3.1.1 软件企业的类型和特征
        3.1.2 软件企业组织结构
        3.1.3 软件开发组织方式
        3.1.4 软件企业的组织行为关系
    3.2 软件类型与开发模型
        3.2.1 软件的类型
        3.2.2 开发模型
    3.3 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3.3.1 技术创新的内涵
        3.3.2 技术创新过程的内涵
        3.3.3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3.3.4 A-U 创新过程模型
    3.4 知识管理理论
        3.4.1 Argyris 和 Schon 组织学习理论
        3.4.2 Nonaka 和 Takeuchi 组织知识创造理论
    3.5 其他相关理论
        3.5.1 布鲁克斯知识方程
        3.5.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3.5.3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5.4 Ajzen 计划行为理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活动的案例研究
    4.1 案例研究方法
    4.2 案例一
        4.2.1 企业概况
        4.2.2 企业技术创新实践
        4.2.3 企业知识共享实践
        4.2.4 启示
    4.3 案例二
        4.3.1 企业概况
        4.3.2 企业技术创新实践
        4.3.3 企业知识共享实践
        4.3.4 启示
    4.4 案例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理论模型构建
    5.1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和创新能力模型
        5.1.1 基于开发过程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
        5.1.2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流
        5.1.3 基于过程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2 软件企业知识共享的主客体及共享行为分析
        5.2.1 软件企业知识主体
        5.2.2 软件企业中的知识
        5.2.3 软件企业知识共享行为
    5.3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分析
        5.3.1 支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
        5.3.2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机理
    5.4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共享关系理论模型
        5.4.1 软件企业个体知识、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能力
        5.4.2 组织行为视角下软件企业知识共享的推动因素
        5.4.3 软件企业知识共享推动因素与个体知识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理论模型验证
    6.1 研究方法
        6.1.1 样本和数据收集
        6.1.2 变量与测量
        6.1.3 结构方程模型
    6.2 测量模型
        6.2.1 量表与模型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 结构方程模型
        6.3.1 模型构造
        6.3.2 模型估计
    6.4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升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7.1 明确软件企业组织知识发展的重点
        7.1.1 明确软件企业技术创新重点
        7.1.2 界定软件企业组织知识发展的重点
    7.2 重视发展个体成员知识
        7.2.1 明确适合软件企业实际的个体知识发展方向
        7.2.2 完善适合个体成员知识发展的条件
    7.3 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氛围
        7.3.1 建立个体成员对知识共享的认同态度
        7.3.2 发挥团队领导在知识共享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7.3.3 完善软件企业知识共享制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8.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调研提纲
附录 2 调查问卷
附录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软件技术的哲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研究的背景: “软件危机”和软件的“巴别塔”问题
    研究方法论和论文思路:符号学视野中的软件技术
        一、符号学视野中的信息哲学本体论
        二、软件技术的本体论:符号存在论
        三、软件技术认识论、软件和知识产权、软件和经济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创新点和不足处
第一章 软件技术的历史考察和评析
    第一节 软件的技术范式
        一、软件的技术范式:图灵机和冯·诺依曼机
        二、软件技术的工程学理解
    第二节 软件技术的历史演变
        一、软件定义的历史演变
        二、软件开发语言的历史演变
        三、软件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工匠—工业—后工业
    第三节 软件技术演变的哲学分析
        一、自然观转向:从机械论到有机论
        二、实践转向:从机器到人的活动
        三、人文转向:人本趋向
第二章 软件技术的本体论:符号存在论
    第一节 符号学概述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符号学概述和方法论内涵
    第二节 软件技术:世界的符号化和形式化
        一、数字技术:世界的符号化
        二、软件技术:形式化符号技术
        三、软件研究的符号学视域
    第三节 软件技术的本体论:符号存在论的视域
        一、软件技术的本体论意蕴
        二、系统论及其符号学批判
        三、理念论及其符号学批判
        四、形式论及其符号学批判
    第四节 软件技术:人的形式符号存在
        一、数字符号世界(赛博空间):世界的符号化展示
        二、软件技术本体论:人的符号存在
第三章 软件技术的认识论:符号实践论
    第一节 软件生产:从符号到知识
        一、符号的语用学转向和实践性:从维特根斯坦到哈贝马斯
        二、软件生产:一种符号实践
        三、知识:符号实践的意义内容
    第二节 软件知识的生产模型
        一、知识生产模型
        二、软件知识生产模型:一种符号实践
    第三节 符号实践论视域中的开源软件生产
        一、组织结构:“集市”模式
        二、软件开发的动力机制
        三、软件的演化:协同进化
第四章 软件和知识产权:开源软件现象研究
    第一节 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知识产权定义及其保护体系
        二、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二节 软件知识产权的符号存在论批判
        一、合理化路径:知识的财产化和经济效用化
        二、新的知识产权观:精神权利、非作者化和协同创新
        三、协同创新
    第三节 软件的知识产权未来模式选择
        一、利益平衡模式
        二、案例: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第五章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分析与现实对策
    第一节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困惑
        一、中国软件产业基本情况
        二、民族软件产业发展的困惑
    第二节 软件产业发展的哲学分析
        一、软件产业是知识经济
        二、软件产业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第三节 教育培训:以程序员为中心多渠道提供教育功能
        一、多层次教育职能
        二、打造“干中学”教育模式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四节 环境建设:产学官研合作,构建产业生态
        一、中国软件产业的生态环境
        二、构建开源软件生态系统
        三、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
附录一: 图表列表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外对软件产业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对软件产业的研究
第二章 软件产业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软件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 软件产业的定义与特征
    第三节 软件产业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软件产业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与重点
第三章 国际软件产业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节 美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爱尔兰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
    第四节 韩、日软件产业发展状况
    第五节 国际软件产业的发展态势
第四章 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节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阶段与动因
    第二节 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与结构
    第三节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第四节 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对比及启示
第五章 软件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一节 软件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 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第六章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创造良好环境加大扶植力度
    第三节 推动教育发展培育科技人才
    第四节 培育市场理念重视产品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7)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计算机软件开发概述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流程
        一、软件开发需求制定
        二、软件逻辑架构开发
        三、软件的优化测试及维护
    第二节 国内外立法概况
        一、国内立法现状
        二、国外相关立法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
    第一节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商业方法保护现状及分析
        一、商业方法的定义
        二、商业方法软件的概念及特征
        三、保护商业方法软件的必要性
        四、商业方法软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山寨”现象及问题分析
        一、“山寨”软件的定义
        二、“山寨”软件存在的侵权法律特征
        三、维护软件权利人权益的必要性
        四、软件“山寨”现象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反向工程现状及分析
        一、反向工程的概念
        二、反向工程的特征
        三、反向工程的意义
        四、不合理使用反向工程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产权相关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保护软件开发过程中商业方法的建议
        一、完善着作权保护建议
        二、完善专利权保护建议
        三、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建议
    第二节 保护软件不被“山寨”软件侵权的建议
        一、明确软件用户界面的作品属性
        二、加强着作权维权意识
        三、确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三节 规制软件开发过程中合理使用反向工程的建议
        一、合理使用反向工程的原则
        二、完善反向工程相关法律制度
        三、以他国立法经验为借鉴
        四、确认禁止反向工程条款无效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软件资本论:价值来源与制度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背景
    0.2 国内有关软件和软件产业研究的现状
    0.3 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0.4 论文基本结构与主要观点
    0.5 论文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软件与软件产业
    1.1 软件及其生产
        1.1.1 软件的定义
        1.1.2 软件的分类
        1.1.3 软件的核心内涵
        1.1.4 软件特征分析
        1.1.5 软件的生产过程
        1.1.6 技术软件与经济软件
    1.2 软件产业及其分类
        1.2.1 软件产业的有关概念
        1.2.2 软件产业的发展历史
        1.2.3 软件产业特征分析
    1.3 软件产业对经济的重要作用
        1.3.1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1.3.2 软件技术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1.3.3 软件产业是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力量
        1.3.4 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可以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 劳动价值理论综述
    2.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前的价值理论
        2.1.1 威廉·配第的价值理论
        2.1.2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2.1.3 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2.1.4 让·萨伊的价值理论
    2.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2.1 劳动的含义
        2.2.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2.3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2.3.1 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2.3.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新问题
    2.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2.5 需要解决的问题
        2.5.1 劳动价值论与剥削
        2.5.2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2.5.3 国际价值和劳动价值论
3 软件价值来源与软件资本
    3.1 精神劳动及其价值创造
        3.1.1 精神劳动的基本要素
        3.1.2 精神劳动及其发展的四个阶段
        3.1.3 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区别和联系
        3.1.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研究精神劳动创造价值的指南
        3.1.5 软件精神劳动创造价值与软件创造价值
    3.2 精神产品的内涵和特性
    3.3 软件精神劳动的特点
    3.4 软件精神劳动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及其特点
    3.5 软件的价值、使用价值(效用)与价值量
        3.5.1 软件价值的含义
        3.5.2 软件的使用价值
        3.5.3软件价值公式
        3.5.4 软件的价值决定及其特点
        3.5.5 软件的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最主要因素
        3.5.6 软件价值实现的特点和条件
    3.6 软件资本及其构成
    3.7 软件资本运动与其价值实现
    3.8 软件的国际价值与软件外包
        3.8.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价值理论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理论
        3.8.2 软件国际价值创造与软件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形成
        3.8.3 软件国际价值的分割及价值歧视
        3.8.4 影响软件外包国际价值的因素
4 软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4.1 制度经济学理论综述
        4.1.1 制度经济学的起源及其发展
        4.1.2 对制度的经济学解释
    4.2 制度的劳动价值分析
    4.3 软件与制度
        4.3.1 软件的制度特征分析
        4.3.2 软件的制度经济学内涵
    4.4 软件发展的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
        4.4.1 关于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介绍
        4.4.2 软件技术变迁
        4.4.3 软件中的制度变迁
        4.4.4 软件中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相互影响
    4.5 软件制度资本
        4.5.1 关于制度资本的含义
        4.5.2 软件的制度资本
5 知识价值论与软件知识资本
    5.1 知识与知识价值论
        5.1.1 知识含义
        5.1.2 知识创造价值
        5.1.3 知识产品的价值构成特点
        5.1.4 软件知识价值实现和价格特点
        5.1.5 知识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
    5.2 关于软件的知识内涵
        5.2.1 作为知识产品的软件
        5.2.2 软件中知识的作用
        5.2.3 软件知识属性
    5.3 软件知识资本
        5.3.1 关于知识资本的有关论述
        5.3.2 知识资本的定义及其内涵
        5.3.3 软件知识资本
    5.4 软件知识生产、积累、转移和扩散
        5.4.1 软件知识的生产和积累
        5.4.2 软件知识生产特征
        5.4.3 软件知识生产过程
        5.4.4 软件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
        5.4.5 软件知识的转移和扩散
    5.5 软件的知识生产力
        5.5.1 知识生产力概述
        5.5.2 作为知识生产力的软件
        5.5.3 软件的知识生产力特征分析
6 软件人力资本及其增值途径
    6.1 人力资本的概念及特征
    6.2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6.2.1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溯源
        6.2.2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6.2.3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6.3 软件人力资本
        6.3.1 软件人才技能
        6.3.2 软件人力资本的特点
        6.3.3 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6.4 软件人力资本增值的途径
    6.5 软件人力资本与制度资本、知识资本的相互关系
    6.6 软件生产函数
7 软件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7.1 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
        7.1.1 我国软件产业总体发展趋势
        7.1.2 我国软件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7.2 软件对传统产业的渗透
        7.2.1 软件对传统产业渗透的历史演进
        7.2.2 软件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7.3 软件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7.3.1 软件产业的收益递增机制
        7.3.2 软件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7.3.3 软件产业与经济周期波动
        7.3.4 软件产业对经济组织结构的影响
    7.4 软件产业与知识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7.4.1 软件与知识经济
        7.4.2 软件产业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7.4.3 软件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7.5 软件产业与和谐社会
        7.5.1 和谐社会的内涵
        7.5.2 软件产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论文主要创新点
    8.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9)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软件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1.2 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
        1.1.3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历程及总体状况
        1.1.4 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区域产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竞争力及其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及层次划分
        2.1.3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本质
    2.2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2.2.1 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理论
        2.2.2 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经济学
        2.2.3 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学
        2.2.4 产业竞争力与管理经济学
        2.2.5 产业竞争力与制度经济学
    2.3 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基础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后发优势理论
        2.3.3 产业集群理论
        2.3.4 竞争优势理论
        2.3.5 价值链理论
        2.3.6 社会资本理论
        2.3.7 核心竞争力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3.1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经典范式及其基本启示
        3.1.1 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式
        3.1.2 本文的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3.2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特质研究
        3.2.1 软件产业的特点
        3.2.2 软件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3.3 典型国家软件产业发展模式
        3.3.1 美国-引领全球软件产业发展方向
        3.3.2 爱尔兰-本地化成为欧洲软件市场门户
        3.3.3 日本-嵌入式软件增值型
        3.3.4 印度-外包加工型的软件出口大国
    3.4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政府作用及各国产业政策
        3.4.2 产业组织
        3.4.3 企业管理行为
        3.4.4 资源禀赋
        3.4.5 市场需求条件
    3.5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3.5.1 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5.2 区域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状况
        4.1.1 政府作用
        4.1.2 产业组织
        4.1.3 企业行为
        4.1.4 资源禀赋
        4.1.5 市场需求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分析
    5.1 吉林省软件产业发展情况
    5.2 针对吉林省软件产业的SWOT 分析
        5.2.1 吉林省软件产业的优势
        5.2.2 吉林省软件产业的劣势
        5.2.3 吉林省软件产业的发展机遇
        5.2.4 吉林省软件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5.3 典型软件企业分析
        5.3.1 长春鸿达
        5.3.2 一汽启明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6.1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6.1.1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6.1.2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2 软件产业竞争力测度方法
        6.2.1 聚类分析
        6.2.2 因子分析
        6.2.3 数据包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7.1 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国内比较分析
        7.1.1 中国各省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7.1.2 中国各省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7.2 东北三省软件产业发展状况及相对效率的比较分析
        7.2.1 东北三省软件产业发展状况之比较
        7.2.2 东北三省软件产业相对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
    7.3 吉林省软件产业与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8.1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8.2 构筑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
        8.2.1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
        8.2.2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8.3 强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8.3.1 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8.3.2 明确战略定位,选准目标市场,发展特色软件
        8.3.3 通过管理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8.3.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8.3.5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摘要
Abstract

(10)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1.1.2 以软件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2 本文存在的不足
2 全球价值链下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双钻石模型"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述评
    2.2 产业优势理论述评
        2.2.1 比较优势理论述评
        2.2.2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述评
        2.2.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述评
        2.2.4 竞争优势理论修正与扩展述评
    2.3 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双钻石模型"
        2.3.1 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环境的"外部钻石模型"
        2.3.2 软件企业能力的"内部钻石模型"
        2.3.3 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的"双钻石模型"
3 "外部钻石模型"的产业环境分析
    3.1 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政府制度创新
        3.1.1 经济全球化推动转轨国家制度变迁
        3.1.2 产业扶持政策不可或缺
        3.1.3 政府政策扶持的途径
    3.2 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生产要素条件
        3.2.1 技术要素
        3.2.2 人力要素
        3.2.3 资本要素
    3.3 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需求条件
    3.4 软件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产业集群
4 "内部钻石模型"的企业能力分析
    4.1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4.2 软件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4.3 软件企业资源整合能力
    4.4 软件企业战略能力
    4.5 软件企业市场创新能力
        4.5.1 市场创新与市场创新能力
        4.5.2 市场创新的途径
    4.6 软件企业组织学习能力
5 中国软件产业的"双钻石模型"分析
    5.1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
        5.1.1 中国软件产业的规模
        5.1.2 中国软件产业的结构特征
        5.1.3 中国软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5.2 中国软件产业外部环境优劣势分析
        5.2.1 中国软件产业政府制度创新
        5.2.2 中国软件产业生产要素条件
        5.2.3 中国软件产业的市场需求
        5.2.4 中国软件产业集群发展
    5.3 中国软件企业能力短板分析
        5.3.1 难以实现的规模生产能力
        5.3.2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5.3.3 管理未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5.3.4 市场创新能力不足
        5.3.5 战略能力缺乏
        5.3.6 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6 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借鉴
    6.1 美国模式:以研发创新带动全面领先
        6.1.1 政府在研究开发与创新成果扩散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6.1.2 研究型大学在研究开发和创新成果扩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6.1.3 企业在研究开发和创新成果扩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6.1.4 风险投资的动力保障作用
    6.2 日本模式:整机带动嵌入系统开发
        6.2.1 政府全盘统筹规划
        6.2.2 官产学合力推动技术的吸收应用与创新
        6.2.3 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
        6.2.4 科技人才的培育与引进
    6.3 印度模式:以外包服务融入全球价值链
        6.3.1 政府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扶持
        6.3.2 以出口为导向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6.3.3 全球价值链低端切入向高端发展
        6.3.4 国际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
        6.3.5 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与培训
    6.4 爱尔兰模式:美国软件的欧洲集散地
        6.4.1 政府产业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
        6.4.2 优质廉价的技术人力资源
        6.4.3 跨国公司带动的本土企业发展
        6.4.4 国家工业创新措施
    6.5 软件产业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5.1 中国不必要复制外国软件产业发展模式
        6.5.2 打造中国特色软件产业发展模式
7 "双元制路径"打造中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
    7.1 "双元制路径"的含义与特征
    7.2 国家层面优化产业环境
        7.2.1 政府制度创新
        7.2.2 结合国际国内市场
        7.2.3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7.2.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7.2.5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7.2.6 扶持规模骨干企业
        7.2.7 促进产业集群创新
    7.3 企业层面提升核心能力
        7.3.1 提升企业战略能力
        7.3.2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7.3.3 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7.3.4 提升企业市场创新能力
        7.3.5 提升企业资源整合能力
        7.3.6 提升企业组织学习能力
    7.4 中国软件产业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
        7.4.1 国家创新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7.4.2 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关系
8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方向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李德升.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2]社会资本、技术特征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研究[D]. 齐家滨. 山东大学, 2007(07)
  • [3]软件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 朱仲英,虞慧群,王景寅,尤晋元,高毓乾. 微型电脑应用, 2010(09)
  • [4]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 叶元龄. 北京大学, 2013(10)
  • [5]软件技术的哲学探究[D]. 胡兴华. 复旦大学, 2008(08)
  • [6]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D]. 崔辉. 吉林大学, 2005(04)
  • [7]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 王尊.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软件资本论:价值来源与制度内涵[D]. 刘毅. 西北大学, 2006(11)
  • [9]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王旭超. 吉林大学, 2008(11)
  • [10]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研究[D]. 姜宏.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