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农田“三沟”配套排水整体功能研究

湿地农田“三沟”配套排水整体功能研究

一、湿地农田“三沟”配套排水整体功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宣晟[1](2021)在《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的气候环境造成了山西社会水旱交织的境况,山西师范大学所在的临汾-运城盆地面临的此种问题尤为典型。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都在快速增长。但盲目建设也导致了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和景观风貌的趋同。临汾-运城盆地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通过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地域传统的水适应性景观,并在雨洪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如何提取地域水适应景观特征,并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雨洪管理的生态智慧,同时结合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来构建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山西师范大学所在的临汾-运城盆地水适应性景观,归纳总结其在灌区影响下的独特地域景观特征和适应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海绵经验与智慧。文章从农田水适应性景观、水利水适应性景观、聚落水适应性景观三个方面分析了临汾-运城盆地的地域水适应景观空间特征,并以此总结出蕴含在地域水适应景观中的传统海绵智慧和地域雨洪管控经验。(2)提出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将传统水适应性景观所具有的雨洪管控智慧特点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对比,对海绵校园景观设计的流程进行地域适应性优化。进而提出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六个原则和四个策略,同时针对校园开敞空间、校园交通空间及校园界面空间等不同的校园场地,提出适应场地特征的雨水景观营造方法。(3)依据设计策略和方法,通过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实际案例来对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验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地域适应性的角度分析归纳了临汾-运城盆地水适应性景观地域特征与传统海绵经验及智慧;(2)将传统水适应性景观雨洪管控经验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比较,从而对海绵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流程进行地域适应性优化;(3)分析传统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及生态智慧特点,结合校园景观设计特性,提出基于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4)提出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及策略与方法,将提出的策略与雨水景观营造方法应用于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进行设计实践。论文力图通过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场地特征以小见大,使得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能够为此后同类型下的场地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丁锐清[2](2021)在《水阳江下游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规划研究 ——以宣城市金宝圩为例》文中指出我国不同区域因地理条件以及人为干预自然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多样的农耕文明,造就了多种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景观,积淀了丰富的风景特色及营建传统。圩田景观作为乡土景观的特殊类型,是对特定水域环境的适应性改造,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在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建设发展使对圩田景观的保护力度不足,自然、水利、圩田和聚落交叠形成的圩田景观体系遭受破坏,圩田景观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减弱、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因圩田景观具有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特征,决定了“生态-文化”在其价值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而对圩田景观生态保护首先应当从横亘于其价值体系底层的生态价值入手,水绿空间作为圩田景观的生态本底,具有多种生态价值功能,是圩田景观生态环境整治的关键,也是圩田景观发挥生态价值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圩田景观的水绿空间入手,探讨如何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修复圩田景观的水绿空间,恢复其生态功能,促进区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水阳江下游因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圩田开发建设历史悠久,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圩田景观体系。本文以水阳江下游为区域背景,分析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规划的策略与路径,以流域典型的圩田区域—金宝圩作为具体案例进行策略佐证,为其他圩田景观水绿空间建设提供相关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总结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梳理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相关研究进展,为水绿空间系统规划提供思路。其次对水阳江下游圩田景观的水绿空间进行解析,研究水阳江下游基于水网水利系统、圩田系统和聚落系统所形成的圩田景观体系;分析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的构成要素及所承担的生态功能;探讨水绿空间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规划的必要性。综合以上基础分析,运用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理论,构建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规划路径:以区域生态基底识别为出发点,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三方面构建以“水”为底的生态基底修复,从绿地生态基质、绿地生态廊道、绿地生态斑块三方面构建以“绿”为脉的绿地网络修复。最后在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宣城市金宝圩为例,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其水绿空间现状问题,依据规划策略,因地制宜的对金宝圩的水绿空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以提高金宝圩水绿空间生态功能与价值,构建和谐良好的人居环境。图[37]表[8]参[86]

于汇洋[3](2020)在《东营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

张建[4](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王凤鹤[5](2019)在《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经济有了质的改变,让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高能耗伴随着高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和人民愈发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已成必经之路。城市生态工程建设重中之重是构建水生态文明体系,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文明城市的发展,提升公众水生态文明意识,从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体系建设是加快人与水和谐,促进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论文在介绍水生态建设基础理论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各要到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各要素出发研究了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及建设举措。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既保护了城市饮水水源,改良城市河流污染,又解决了大面积粮食生产与可供水量不符的问题。哈尔滨城市水生物的多样性可通过城市临水景观的增设来丰富。水生态文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和水资源管理的体系的完善,需通过落实严格的水文明管理制度来实现。推广水生态文化,普及水生态文明意识,构建水生态文明城市体系,增加公众参与水生态工作的积极性,为促进哈尔滨城市和谐、健康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健康,节能,环保。城市人文品味的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土地价格的提高,良好营商环境的打造可增加冰城的水文化魅力,使哈尔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六方面建设和谐发展,使哈尔滨成为国际化现代大都市。因此,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及哈尔滨市的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次研究以省会城市哈尔滨市为例,对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进行研究,为我国各地市建设水文明生态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侯晓赫[6](2019)在《哈尔滨市中心区低影响开发雨洪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加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下垫面不断硬化,改变了自然生态本底,导致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严重。为应对城市水问题,我国借鉴美欧国家低影响开发技术提出“海绵城市”的雨洪管理战略。低影响开发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在各地积极推广实施。但其研究建设多集中于南方城市以及一些新城区,对于哈尔滨市为代表的寒地城市特别是对哈尔滨市中心区关注则少之又少。哈尔滨市夏季同样面临严峻的城市内涝问题,除此之外冬季更面临冻胀积雪导致的冬季实施困难,加之中心区实施空间受限、径流污染严重导致其雨洪管理问题更为棘手,该地区低影响开发实施建设势在必行。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城市规划空间角度针对哈尔滨市中心区提出低影响开发雨洪空间规划策略。通过对低影响开发内涵以及措施的深入挖掘以及建设实施问题的分析。在空间规划设计层面上为哈尔滨市中心区低影响开发建设比选适宜的技术措施并量化实施空间,以期通过空间规划设计的手段以及对低影响开发实施全系统、全周期的建设运行的探究,对寒地城市中心区低影响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思路,也为北京、天津等寒冷城市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哈尔滨市中心区低影响开发雨洪空间规划。文章首先确定了哈尔滨市中心区低影响开发建设作为本文的研究方向,并对低影响开发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研析,明确雨洪管理理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理论(GI)、弹性城市理论等对低影响开发研究的指导意义。随后系统解析低影响开发的内涵、实施原则、技术措施和技术路线,并对低影响开发系统和城市规划系统嵌入衔接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国内外实例归纳总结系统构建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哈尔滨市中心区调研,归纳低影响开发实施存在的问题。基于调研以及问题解析针对性地构建哈尔滨市中心区低影响开发体系的实施原则和控制目标。然后对实施措施进行组合比选,并根据控制目标进行量化。通过量化后的实施空间进行空间整合,集约、高效、立体化地进行空间布局,并根据降水强度的不同分级对空间进行管控。依据以上空间实施策略提出具体空间分类设计策略。最后,完善低影响开发的政策与管理体系,以保证其顺利建设实施。

尹亮[7](2018)在《哈尔滨市农田退水生态治理措施中植物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田退水生态治理采取的种种措施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植物措施,与此同时,农田生态系统也受到植物措施的影响,生态功能的发挥也有所限制。本篇论文将从植物对氮、磷等主要农田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角度出发,结合哈尔滨市农业及气候特征,筛选出适宜哈尔滨市采用的农田退水生态治理采用的植物并进行优化配置。结合调查及本单位已有研究成果,选择千屈菜、德国鸢尾、再力花、美人蕉、花叶芦竹5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生长特性、适应性、净化能力等方面的专项研究,根据研究成果进行种植方案的优化配置。利用模糊评价原理,农药减量化与残留控制技术、化肥减量化技术、土壤耕作优化技术和种植制度优化技术等4种技术为很适宜哈尔滨市采用的非点源污染源头控制技术;缓冲带技术、水陆交错带技术、生态沟渠技术3种技术为很适宜哈尔滨市采用的非点源污染过程阻断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滞留拦截技术为很适宜哈尔滨市采用的非点源污染末端治理技术。在水生植物生长特性研究中,该5种植物的成活率从低到高依次为花叶芦竹(48.9%)、再力花(91.6%)、美人蕉(92.2%)、德国鸢尾(93.2%)、千屈菜(96.7%);以缓苗时间作为指标进行研究,自高到低依次为花叶芦竹、德国鸢尾、美人蕉、再力花、千屈菜;以花期作为指标来判断,再力花、美人蕉、德国鸢尾这三种植物的花期和其他费寒冷地区相较,延迟了一个月左右的花期,另外两种植物则没有开花;将枯萎(凋落)期作为指标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最早凋落的是千屈菜和再力花,而未开花的德国鸢尾和花叶芦竹的枯萎期则远远小于其他三种。在时长为152天的测量生长期中,5种植物根系的生长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千屈菜(109.7%)、美人蕉(166.3%)、德国鸢尾(213.1%)、再力花(309.3%)、花叶芦竹(381.1%)。在水生植物适应性研究中,5种植物中幼苗抗寒能力最强的是千屈菜,花期最长的是美人蕉,成苗抗寒能力最强的是德国鸢尾;耐淹性能排序为:德国鸢尾>再力花>美人蕉>千屈菜>花叶芦竹,耐旱性能排序为:德国鸢尾>再力花>千屈菜>美人蕉>花叶芦竹。在水生植物净化效果研究中,对COD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再力花,对TP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千屈菜,对PO43--P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千屈菜,对TN去除效果最好的是美人蕉,各水生植物对NO3--N的去除效果均十分明显,实验结束后,所有实验组内硝酸盐浓度均降低到设定值(仪器可测定的最小浓度)以下。综合考虑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应性、净化效果、景观性,选取4大类9项指标对所筛选出的适宜哈尔滨市栽种的水生植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各植物的评价结果,对实验设定的三种方案进行了整体的优化评分。哈尔滨市地处寒冷地区,地域特色明显,使其水生态系统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特殊性,水生植物的生态特性鲜明,河流水文特性、植被生长规律与机理均有其特俗性。综合考虑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应性、净化效果、景观性,选取4大类9项指标对所筛选出的适宜哈尔滨市栽种的水生植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各植物的评价结果,对实验设定的三种方案进行了整体的优化评分。优化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景观性,所选取的植物均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净化功能,对水质的改善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哈尔滨市农田排水渠道等相关设计中的水生植物配置部分,可参考本研究中给出的方案二进行配置。

金伟[8](2017)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后,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与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乡村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被重新认识。乡村应当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受益者,已经形成社会普遍共识。在此过程中,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乡村规划管理,尤其是乡村规划决策将成为改革红利定向释放的关键导引,如何做出科学决策、均衡决策、精准决策,需要重点研究。论文针对现有乡村规划决策中所存在的片面性、主观性与不可持续性问题,探讨如何在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当中,借助于综合信息数据与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乡村规划科学决策的方法,并以实际案例说明该技术方法的全面性、客观性、精准性、通用性与可持续性。数据库建设方面,论文在重庆市市级综合数据库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南岸区村现状调研资料,建立了乡村规划决策导向下的区级综合数据库,实现了地形地貌、自然灾害、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区位条件、人口、产业、文化等社会经济要素,土地利用、民居建筑、市政设施、空间管控要素、各类规划等空间支撑要素以及村民发展意愿等要素的空间化表达,能够为乡村规划决策提供基础的的数据支撑。系统开发方面,论文采用了 C/S架构,以ESRI的ArcGIS Engine 10.1为开发平台,借助其丰富的底层功能接口,建立了一套涵盖规划编制决策、规划管理、规划审批、查询统计等规划业务支撑模块,集成表面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空间查询分析等基本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输入与动态更新、图层可视化、数据报表统计与输出等空间统计与展示功能,并能支撑自定义分析评估模型构建的多层级、界面化的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实际应用方面,论文以南岸区32个村为案例对象,从辅助规划编制决策角度,开展了人口 DID、空间影响因素、发展条件与需求等多要素全方位的分析,以村规划编制时序研判为主要目标,识别了优先编制村规划的村(9个)、有条件编制村规划的村(11个)、不编制规划的村(12个)三大类,分析结果能够有效支撑南岸区规划全覆盖、多规合一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然后,以巴南区和渝北区为例,对乡村规划决策系统进行了适应性验证。最后认为,互联网大数据和政府部门大数据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补充。随着政府各部门数据壁垒的打通,以及农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人口的行为活动以及乡村旅游活动将会提供丰富的大数据。拓展村情综合信息数据及其应用领域,提升决策支撑能力和效率,将是今后乡村规划决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王建伟[9](2017)在《面向水安全的石嘴山农田灌溉水资源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在新时期治水思路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仅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同时也要满足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的最低红线。这也是实现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矛盾突出,尤其是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加剧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用水的矛盾,这是困扰干旱缺水地区的一个重大难题。为此,本文选择石嘴山灌区作为研究区,开展了以下研究:(1)基于“引沟济渠”模式的农田分区水资源配置:因石嘴山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矛盾突出,制约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经现状分析发现,农业是最大的用水户,且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因此,本文将农业节水作为解决当前用水矛盾的突破口,并进行了论证研究。本文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为理论基础,深入研究石嘴山灌区农田水循环,结合现有灌溉系统格局,提出将灌溉渠水和农田排水掺混作为农田灌溉的方案,即“引沟济渠”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一方面增加农田灌溉用水的同时还能节约一部分水用于生态环境用水,另一方面缓解农田排水污染问题,农田排水含有一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同时,农田土壤还能对农田排水进行过滤和净化。为验证“引沟济渠”模式的可行性,本文选取惠农渠和唐徕渠,进行案例分析和论证。(2)基于水系连通的水资源空间配置:基于上一步的研究工作和基础,依托石嘴山现有湖库湿地工程,进行水系连通方案设置。结合农田灌溉制度,以增加各连通要素的水动力条件为目标,进行月尺度的分段水量配置及路线设计。实现石嘴山西部山前的湖库湿地连通与山前生态廊道的建设。

乔敬雅[10](2017)在《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机制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研究一直是风景园林学学科构建可持续人居环境的热点议题。河流水系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其本身也是复杂的巨系统,有其自身的运行脉络与自组织规律。城镇化进程改变了自然的河流水系景观,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学的评估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城市发展的状态与问题,探寻其演变的内生规则与秩序,并针对性的提出规划与管理的策略是有效推动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巨系统自组织运作,实现其协同有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城市河流水系景观为研究对象,将系统科学之一的协同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利用风景园林学多学科融合的特征,借鉴水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力图从方法构建和实践指导两方面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自组织特性的分析,应用协同学理论研究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发展机制。首先阐释其基础的协同理念,包括序参量、反馈机制和支配原理。其中序参量生成于系统内部的竞争协作,是支配系统协同演进的慢变量,表征系统宏观有序的发展状态。继而分析系统协同特征以及包含自然力、社会力、政策力、经济力的协同演进驱动力。最后借鉴协同学理念的系统演变规律,阐释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运行过程机制——竞争、涨落、反馈、演替与进化,明晰系统协同发展的演进阶段和子系统间协作模式。在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其协同发展的规划体系框架,包含协同对象、协同目标及协同发展规划过程。借鉴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将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系统协同对象划分为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明确了以三者相互协同耦合作用为核心的协同概念模型。继而提出各子系统和复合系统的协同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确定由探寻序参量、基于序参量的协同发展评价以及生态导向协同规划三个部分构成的协同规划过程。协同发展规划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按照协同发展的规划体系框架,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系统的等级理论首先进行了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序参量的探寻。确定了子系统——序参量——序参量分量的层级结构,作为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继而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序参量指标的权重,并阐明各指标的计算方法与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构建序参量有序度、子系统有序度以及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层级结构评价模型,将指标体系内的指标数据利用评价模型计算,得到量化的协同发展评价结果与趋势。协同发展规划策略的提出是协同规划过程的最终实践指导,以促进系统序参量的生成为目标,基于探寻得到的序参量指标,本文提出较为完善的以生态学理论为支撑的协同发展规划策略与方法。而在具体实践应用中,应通过协同发展评价结果,相应的选取规划策略来最终指导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发展规划。本文最后以哈尔滨市河流水系景观作为实例依托,按照之前论述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步骤进行研究、评价与规划策略的应用。通过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应用于评价模型,得到各个子系统的协同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结果。根据结果评价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规划与管理策略。

二、湿地农田“三沟”配套排水整体功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地农田“三沟”配套排水整体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学科问题
        1.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景观体系下雨水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1.4.2 海绵校园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及与本研究的启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域性
        2.1.2 适应性
        2.1.3 水适应性景观
        2.1.4 海绵校园
    2.2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理论基础
        2.2.1 海绵城市基础理论
        2.2.2 水文学基础理论
        2.2.3 地域性及生态智慧相关理论
    2.3 相关典型案例研究
        2.3.1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
        2.3.2 沈阳建筑大学
        2.3.3 清华大学胜因园
    2.4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对本研究的启示
        2.4.1 海绵城市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2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3 现有实践及传统生态智慧对本研究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临汾-运城盆地水适应景观特征分析
    3.1 临汾-运城盆地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气候及降水
        3.1.3 地形与地貌
    3.2 传统水适应性农田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
        3.2.1 传统水适应性农田景观类型及地域特征
        3.2.2 传统水适应性农田景观海绵智慧
        3.2.3 农田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启发
    3.3 传统水适应性水利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
        3.3.1 传统水适应性水利景观的类型
        3.3.2 引泉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地域特征
        3.3.3 引泉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海绵智慧
        3.3.4 引河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地域特征
        3.3.5 引河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海绵智慧
        3.3.6 引洪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地域特征
        3.3.7 引洪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海绵智慧
        3.3.8 水利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启发
    3.4 传统水适应性聚落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
        3.4.1 洪涝灾害与聚落分布
        3.4.2 传统城镇水适应性地域景观外部环境
        3.4.3 传统城镇水适应性景观地域特征
        3.4.4 传统城镇水适应性景观海绵智慧
        3.4.5 传统乡村水适应性景观地域特征
        3.4.6 传统乡村水适应性景观海绵智慧
        3.4.7 聚落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启发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4.1 基于地域适应的校园海绵景观规划设计优化
        4.1.1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传统水管理生态智慧
        4.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途径
        4.1.3 传统水管理智慧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的耦合
        4.1.4 基于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优化
    4.2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4.2.1 乡土地域化原则
        4.2.2 动态适应性原则
        4.2.3 耐用持久性原则
        4.2.4 节约低成本原则
        4.2.5 生物多样性原则
        4.2.6 生产教育性原则
    4.3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4.3.1 策略一:构建基于传统水利景观智慧的校园雨洪管理系统
        4.3.2 策略二:引入基于传统农田景观智慧的校园生产性景观
        4.3.3 策略三:延续基于传统聚落景观智慧的校园景观肌理
        4.3.4 策略四:营造基于地域乡土植物的校园生境
    4.4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雨水场地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4.4.1 校园雨水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4.4.2 影响校园雨水场地景观设计素
        4.4.3 适应校园开敞空间雨水场地的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4.4.4 适应校园交通空间雨水场地的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4.4.5 适应校园界面空间雨水场地的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实践
    5.1 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地域背景
    5.2 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景观系统规划
        5.2.1 设计策略及设计理念
        5.2.2 总体布局及景观分区
        5.2.3 雨洪管理系统的构建
    5.3 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雨水场地空间布局及设计方法
        5.3.1 校园开敞空间雨水场地布局及设计方法
        5.3.2 校园交通空间雨水场地布局及设计方法
        5.3.3 校园功能空间雨水场地布局及设计方法
    5.4 适应传统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师大校园景观节点设计
        5.4.1 校园明渠景观设计
        5.4.2 校园生产景观设计
        5.4.3 校园乡土生境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水阳江下游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规划研究 ——以宣城市金宝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圩田景观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
        1.1.2 圩田景观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1.1.3 圩田景观水利景观共治新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域及研究对象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圩田概念
        2.1.2 圩田景观概念
        2.1.3 水绿空间概念
    2.2 研究综述
        2.2.1 圩田国内外研究综述
        2.2.2 圩田景观国内外研究综述
        2.2.3 水绿空间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生态修复
        2.3.3 乡土景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阳江下游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分析
    3.1 水阳江下游圩田景观系统分析
        3.1.1 水阳江下游流域概况
        3.1.2 水网水利系统
        3.1.3 圩田系统
        3.1.4 聚落系统
    3.2 圩田景观水绿空间分类
    3.3 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生态功能
        3.3.1 物质生产功能
        3.3.2 生态服务功能
        3.3.3 文化传承功能
    3.4 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生态环境问题
        3.4.1 河道滞洪泄洪能力减弱
        3.4.2 水岸空间生态功能弱化
        3.4.3 河道水网水系污染严重
        3.4.4 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欠佳
    3.5 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规划必要性
        3.5.1 增强圩田景观地区生态韧性
        3.5.2 发挥圩田景观生态功能价值
        3.5.3 提升圩田聚落人居环境质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阳江下游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规划路径
    4.1 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与作用
        4.1.1 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4.1.2 生态修复对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规划的作用
    4.2 圩田景观水绿空间规划原则目标与思路
        4.2.1 规划原则
        4.2.2 规划目标
        4.2.3 规划思路
    4.3 生态敏感性分析
        4.3.1 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意义
        4.3.2 圩田景观生态敏感性分析
    4.4 以“水”为脉的生态基底修复
        4.4.1 水生态空间修复
        4.4.2 水生态功能修复
        4.4.3 水生态环境修复
    4.5 以“绿”为脉的绿色网络修复
        4.5.1 保护绿地面状基质
        4.5.2 修复线性生态绿廊
        4.5.3 建设点状绿地斑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宝圩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规划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区位概况
        5.1.2 金宝圩圩田景观形成概述
    5.2 金宝圩水绿空间系统现状特征及问题
        5.2.1 水系空间现状
        5.2.2 绿地空间现状
        5.2.3 水绿空间生态敏感性分析
    5.3 金宝圩水系空间系统规划
        5.3.1 修复防洪滞洪通道,保障水安全
        5.3.2 修复水系驳岸,提高水生态功能
        5.3.3 修复水环境,优化水生态系统
    5.4 金宝圩绿地空间系统规划
        5.4.1 保育农林绿地基质
        5.4.2 修复线性生态廊道
        5.4.3 建设点状生态斑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2.1 区域概况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系基本情况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2.2.1 水系历史
        2.2.2 水系治理成就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3.1.1 调查范围
        3.1.2 区域特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2 防洪减灾
        3.3.3 水土保持
        3.3.4 水资源保护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3.4 收集资料统计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4.1.1 水库情况
        4.1.2 供水量分析
        4.1.3 用水量分析
        4.1.4 用水水平分析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4.2.1 峪道保护状况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4.3.1 面源污染分析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1.1 总体评价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5.2.2 生态水量评价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5.3 水环境评价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2.3 水环境治理
        6.2.4 水土保持建设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7.1 流域概况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7.2.1 治理现状
        7.2.2 存在主要问题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7.4 实施效益评价
        7.4.1 社会效益评价
        7.4.2 生态效益评价
        7.4.3 经济效益评价
        7.4.4 综合效益评价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理论及指标体系
    2.1 水循环理论
    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3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4 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
    2.5 水体排污总量控制理论
    2.6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
    2.7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2.8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3 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
    3.1 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
        3.1.1 水资源管理方面
        3.1.2 水资源配置及节约用水方面
        3.1.3 防洪排涝方面
        3.1.4 水环境的建设方面
        3.1.5 生态系统的建设方面
        3.1.6 水文化景观的推广方面
    3.2 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主要问题分析
        3.2.1 水资源管理方面
        3.2.2 水资源配置及节约用水方面
        3.2.3 防洪排涝方面
        3.2.4 水环境的建设方面
        3.2.5 生态系统的建设方面
        3.2.6 水文化景观的推广方面
    3.3 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体系现状评价
4 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体系建设
    4.1 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4.1.1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4.1.2 水生态文明体制与机制建设
    4.2 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节约用水体系建设
        4.2.1 蓄水工程
        4.2.2 水厂与供水管网工程
        4.2.3 节水工程
    4.3 防洪排涝保障体系建设
        4.3.1 河道整治工程
        4.3.2 排涝工程
        4.3.3 非工程措施
    4.4 水环境改善体系建设
        4.4.1 引水工程
        4.4.2 饮用水源地保护
        4.4.3 生活污染防治
        4.4.4 工业污染防治
        4.4.5 农(牧、渔)业污染防治
    4.5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
        4.5.1 滩涂及湿地保护与修复
        4.5.2 地下水保护
        4.5.3 水土流失治理
    4.6 水文化与水景观提升体系建设
    4.7 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体系建设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哈尔滨市中心区低影响开发雨洪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论文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目的
        1.1.4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述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低影响开发雨洪系统相关基础研究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雨洪管理理论
        2.1.2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理论
        2.1.3 弹性城市理论
    2.2 低影响开发内涵及措施
        2.2.1 低影响开发实施原则
        2.2.2 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
        2.2.3 低影响开发技术路线
    2.3 低影响开发雨洪实施系统反思
        2.3.1 相关专业部门协同不利
        2.3.2 技术措施冬季实施困境
        2.3.3 中心区实施环境复杂
    2.4 相关实例研析
        2.4.1 西咸沣西新城的LID构建
        2.4.2 天津南部03、04 街坊LID构建
        2.4.3 俄罗斯喀山市卡班湖群LID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市中心区雨洪空间现状研究
    3.1 哈尔滨市自然环境分析
        3.1.1 哈尔滨市地理条件
        3.1.2 哈尔滨市水文条件
        3.1.3 哈尔滨市降水条件
    3.2 哈尔滨市人工建成环境分析
        3.2.1 中心区下垫面情况
        3.2.2 排水设施系统现状
        3.2.3 融雪除冰系统现状
    3.3 哈尔滨市中心区雨洪问题解析
        3.3.1 下垫面过度硬化径流系数加大
        3.3.2 空间布局紧凑实施余地不足
        3.3.3 冬季实施受限持续运行困难
        3.3.4 规划衔接脱节亟待统筹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市中心区低影响开发实施策略
    4.1 低影响开发实施原则与控制目标
        4.1.1 实施原则
        4.1.2 控制目标
    4.2 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与量化
        4.2.1 低影响开发设施综合比选
        4.2.2 量化原则与量化方式确定
        4.2.3 研究区实施空间量化结果
    4.3 LID雨洪建设与城市规划衔接嵌入
        4.3.1 总体规划
        4.3.2 控制性详细规划
        4.3.3 修建性详细规划
        4.3.4 专项规划
    4.4 低影响开发实施空间规划设计
        4.4.1 设施分散集约空间立体整合
        4.4.2 雨水就地消纳空间分类考虑
        4.4.3 雨水分级管控空间弹性应对
        4.4.4 跨季高效实施空间全年运行
    4.5 低影响开发建设的管理与实施
        4.5.1 建立全周期的管理体系
        4.5.2 健全低影响开发的法定制度
        4.5.3 开展政府主导的激励机制
        4.5.4 营建多方参与的监督平台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哈尔滨市农田退水生态治理措施中植物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业面源污染
        1.3.2 水生植物净化作用
        1.3.3 评价方法
    1.4 研究内容
        1.4.1 污染治理技术筛选
        1.4.2 水生植物调查与生长特性研究
        1.4.3 是水生植物适应性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哈尔滨市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区域地质
        2.1.4 水文气象
        2.1.5 农业概况
    2.2 哈尔滨市水田种植现状
    2.3 哈尔滨市旱田种植现状
3 污染治理技术筛选
    3.1 源头控制
        3.1.1 控制原理
        3.1.2 控制技术
        3.1.3 技术特点
        3.1.4 技术选择
    3.2 过程阻断
        3.2.1 控制原理
        3.2.2 控制技术
        3.2.3 技术特点
        3.2.4 技术选择
    3.3 末端治理
        3.3.1 控制原理
        3.3.2 控制技术
        3.3.3 技术特点
        3.3.4 技术选择
    3.4 小结
4 哈尔滨市水生植物调查与生长特性研究
    4.1 调查方法及内容
        4.1.1 调查方法
        4.1.2 调查内容
    4.2 调查地点选择
    4.3 现状调查结果
    4.4 植物生长特性研究
        4.4.1 栽种方案设计
        4.4.2 不同水生植物生长周期分析
        4.4.3 不同水生植物生长速率分析
        4.4.4 不同水生植物根系长度分析
        4.4.5 水生植物景观效果分析
    4.5 小结
5 植物适应性研究
    5.1 水生植物耐寒性能研究
    5.2 水生植物耐淹性能研究
    5.3 水生植物耐旱性能研究
    5.4 小结
6 植物净化效果研究
    6.1 实验设计
    6.2 测定指标及方法
    6.3 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效果
        6.3.1 COD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6.3.2 TP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6.3.3 TN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6.4 小结
7 水生植物优化配置方案
    7.1 优化指标确定
        7.1.1 指标体系
        7.1.2 指标权重
    7.2 优化方法
        7.2.1 不同水生植物评价
        7.2.2 具体方案评价
    7.3 各方案优化结果
        7.3.1 优化方案一
        7.3.2 优化方案二
        7.3.3 优化方案三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与乡村人居环境变迁
        1.1.2 乡村规划决策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1.1.3 乡村规划决策的不可持续性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为乡村规划的精准决策提供一种通用路径
        1.3.2 为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3.3 为乡村安全要素防护、生态底线守护、自然资源保护把关
        1.3.4 为各部门统一决策与信息共享提供基础平台
    1.4 研究的范围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6 国内外空间规划体系经验与重庆探索
        1.6.1 国内外空间规划体系经验
        1.6.2 重庆市关于“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研究”探索
    1.7 技术路径与研究框架
2 重庆市级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1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总体设计
        2.1.1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2.1.2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整合
        2.1.3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层次架构
    2.2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运行的关键技术概述
        2.2.1 云计算技术
        2.2.2 SOA技术
        2.2.3 MVC技术
    2.3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2.3.1 组织结构的细化与数据源采集
        2.3.2 数据入库管理办法
        2.3.3 软件系统与模块设计
3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导向的信息化建设
    3.1 乡村规划决策的重要因素
        3.1.1 自然环境要素:地形地貌、灾害、资源
        3.1.2 社会经济要素:区位、人口、产业、文化
        3.1.3 空间支撑要素:用地、建筑、市政、规划
        3.1.4 特殊要素:村民发展意愿、地理标志产品
    3.2 数据的转换
        3.2.1 数据采集与梳理
        3.2.2 数据整合与建库
        3.2.3 数据更新与查询
    3.3 南岸区村情综合数据库数据呈现
        3.3.1 资源环境条件
        3.3.2 经济社会发展
        3.3.3 空间支撑要素
        3.3.4 村民发展意愿
        3.3.5 地理标志产品
4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开发与信息化建设
    4.1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概述
    4.2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总体设计
        4.2.1 设计依据
        4.2.2 总体架构
        4.2.3 技术路线
        4.2.4 功能结构
        4.2.5 数据库设计
        4.2.6 建设原则
        4.2.7 关键技术
    4.3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基本功能
        4.3.1 系统基本框架
        4.3.2 空间分析功能
        4.3.3 辅助规划功能
        4.3.4 其他辅助功能
    4.4 乡村规划决策支持模型
        4.4.1 区位分析模型集
        4.4.2 社会经济分析模型集
        4.4.3 自然环境分析模型集
        4.4.4 空间分析模型集
        4.4.5 特色资源模型集
        4.4.6 其他模型集
    4.5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运行环境
        4.5.1 硬件环境
        4.5.2 基础软件
        4.5.3 网络环境
        4.5.4 安全保障
5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的实际运行
    5.1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实际运行评述
    5.2 南岸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指标体系
        5.2.1 DID分析
        5.2.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5.2.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
    5.3 南岸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
    5.4 南岸区未来乡村规划思考
        5.4.1 产业发展先行
        5.4.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4.3 保障居者有其屋
        5.4.4 守住安全底线
        5.4.5 小结
6 重庆市乡村规划决策系统的适用性验证
    6.1 巴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系统验证
        6.1.1 DID分析
        6.1.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6.1.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
        6.1.4 巴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
    6.2 渝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系统验证
        6.2.1 DID分析
        6.2.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6.2.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
        6.2.4 渝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
    6.3 结果分析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思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第三章中南岸区各街镇村庄现状统计表
    附录B: 第五章中南岸区各街镇村庄现状统计表
    附录C: 第六章中巴南区和渝北区各街镇村庄数据统计表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9)面向水安全的石嘴山农田灌溉水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关键技术问题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土地利用
        2.1.5 气候条件
    2.2 研究区生态功能定位
        2.2.1 贺兰山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区域
        2.2.2 我国西北候鸟迁徙中转站
        2.2.3 宁夏引黄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聚集区和入黄前的最后屏障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要水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主要水量水质水生态问题剖析
    3.2 问题解决思路
    3.3 总体布局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农田排水循环利用的农田水资源配置
    4.1 农田排水再利用水质评估
        4.1.1 石嘴山市主要排水沟水质
        4.1.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4.1.3 石嘴山市农田排水再利用水质评估
    4.2 排灌域分析
        4.2.1 主要灌溉渠道及灌域
        4.2.2 主要排水沟道及排域
        4.2.3 排灌域综合分析
    4.3“引沟济渠”模式下农田水资源配置
        4.3.1 理论基础
        4.3.2 农田水资源调控模式
    4.4 灌区农田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4.4.1 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4.3 参数确定
    4.5 典型灌区农田水资源配置
        4.5.1 灌区排引比
        4.5.2 第三、第五排水沟及三二支沟入境水量
        4.5.3“引沟济渠”模式下典型区农田水资源配置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段水系连通及水量配置
    5.1 水系连通水量配置总体思路
    5.2 唐徕渠、惠农渠与沙湖连通工程
        5.2.1 唐徕、惠农渠入沙湖水量水质
        5.2.2 工程建设任务与重大工程布置
        5.2.3 沙湖调蓄工程水量计算
        5.2.4 沙湖湿地补水工程方案比较
        5.2.5 沙湖出水后线路及两种补水方案
    5.3 沙湖与镇朔湖湿地连通工程
        5.3.1 沙湖与镇朔湖农场湿地连通工程方案
        5.3.2 连通工程水量计算
        5.3.3 镇朔湖湿地出水后连通工程
    5.4 沙湖与星海湖连通工程
        5.4.1 工程建设任务与重大工程布置
        5.4.2 星海湖入湖水量及调蓄调度过程
        5.4.3 水量计算
    5.5 星海湖与高庙湖、雁窝池连通工程
        5.5.1 水量计算
        5.5.2 星海湖与高庙湖连通工程
        5.5.3 高庙湖与雁窝池连通工程
        5.5.4 雁窝池-盐湖沟-盐湖-三排连通工程
    5.6 三五排入黄湿地布置工程
    5.7 水系连通及水量配情况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10)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机制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城镇化进程对河流水系的影响
        1.1.2 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迫切需求
        1.1.3 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实践层面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河流水系
        1.3.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
        1.3.3 协同学
        1.3.4 协同发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研究
        1.4.2 协同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发展机制
    2.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自组织
        2.1.1 自组织内涵
        2.1.2 自组织的形成条件
        2.1.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自组织特性
    2.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理念
        2.2.1 序参量
        2.2.2 反馈机制
        2.2.3 支配原理
    2.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特征
        2.3.1 系统性
        2.3.2 开放性
        2.3.3 等级性
        2.3.4 时空性
    2.4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2.4.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2.4.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机制
    2.5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表现形式
        2.5.1 系统协同发展演进阶段
        2.5.2 子系统间相互协作形式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框架
    3.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的协同对象
        3.1.1 环境子系统
        3.1.2 经济子系统
        3.1.3 社会子系统
    3.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的协同目标
        3.2.1 系统协同总目标
        3.2.2 各子系统协同目标
        3.2.3 子系统间协同目标
    3.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规划过程
        3.3.1 探寻序参量
        3.3.2 基于序参量的协同发展评价
        3.3.3 生态导向的协同规划
    3.4 协同的生态理论技术
        3.4.1 河流景观生态学
        3.4.2 生态恢复
        3.4.3 生态经济学
        3.4.4 生态社会学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序参量
    4.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序参量探寻思路
        4.1.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序参量探寻方法
        4.1.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序参量探寻原则
    4.2 环境子系统的序参量
        4.2.1 河流水系形态结构
        4.2.2 河流水文水体特征
        4.2.3 河岸带形态结构
    4.3 经济子系统的序参量
        4.3.1 水资源价值
        4.3.2 滨水价值
    4.4 社会子系统的序参量
        4.4.1 社会安全
        4.4.2 社会利益
        4.4.3 社会文化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5.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评价思路
        5.1.1 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5.1.2 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5.2 序参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1 建立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5.2.2 构造判断矩阵
        5.2.3 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5.2.4 序参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5.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评价模型
        5.3.1 序参量有序度模型
        5.3.2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5.3.3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5.3.4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系统协同度划分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
    6.1 环境子系统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
        6.1.1 河流水系形态结构的协同策略
        6.1.2 河流水文水体特征的协同策略
        6.1.3 河岸带形态结构的协同策略
    6.2 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
        6.2.1 水资源价值的协同策略
        6.2.2 滨水价值的协同策略
    6.3 社会子系统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
        6.3.1 社会安全的协同策略
        6.3.2 社会利益的协同策略
        6.3.3 社会文化的协同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哈尔滨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规划研究
    7.1 研究区概况
        7.1.1 自然条件
        7.1.2 社会经济
        7.1.3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现状及规划
    7.2 数据来源及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序参量阈值确定
        7.2.3 数据处理
    7.3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评价与分析
        7.3.1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环境子系统有序度评价与分析
        7.3.2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经济子系统有序度评价与分析
        7.3.3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社会子系统有序度评价与分析
        7.3.4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与分析
    7.4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7.4.1 改善河流水系形态结构促进环境子系统协同发展
        7.4.2 提高水资源价值促进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
        7.4.3 增加公众参与度提升社会文化内涵促进社会子系统协同发展
        7.4.4 统筹各子系统协作促进复合系统协同发展
    7.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四、湿地农田“三沟”配套排水整体功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D]. 刘宣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水阳江下游圩田景观水绿空间系统规划研究 ——以宣城市金宝圩为例[D]. 丁锐清. 安徽建筑大学, 2021
  • [3]东营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研究[D]. 于汇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5]哈尔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研究[D]. 王凤鹤.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6]哈尔滨市中心区低影响开发雨洪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侯晓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7]哈尔滨市农田退水生态治理措施中植物优化配置研究[D]. 尹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8]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D]. 金伟. 重庆大学, 2017(12)
  • [9]面向水安全的石嘴山农田灌溉水资源配置研究[D]. 王建伟.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8)
  • [10]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机制与规划策略研究[D]. 乔敬雅.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湿地农田“三沟”配套排水整体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