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工程堤防保护措施与防洪工程技术浅谈

导流工程堤防保护措施与防洪工程技术浅谈

一、河道引水工程护堤措施及防洪工程技术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1](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广州市人民政府[2](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指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李春江[3](2020)在《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研究》文中提出辽河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而西辽河又是辽河的两大支流之一,它由南源西拉木伦河和北源老哈河汇流而成,流经开鲁、通辽、科左中旗、双辽等地区。历史上西辽河灾害频发,它的有效治理对西辽河乃至整个辽河流域的防洪、农田灌溉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国家力量在西辽河治理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国家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领群众广泛参与到西辽河治理过程当中,使西辽河治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本文主要论述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在农田水利建设和水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水利方面包括由治水向利水的过渡、综合性枢纽工程体系的形成、改造沙区,改良土壤等四个方面。水文方面则包括水文机构的设立、水文站网的恢复、发展及防汛体系的确立等。此外,对这一时期的西辽河治理作出评价,为以后的西辽河治理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李倞,宋捷[4](2019)在《临汾—运城盆地以水为线索的传统地域景观特征和发展启示》文中指出临汾—运城盆地是中国最早的农、盐业生产区之一,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利用地方志、相关水利、农业等历史信息和现代考证成果,结合历史舆图和1968年卫星航拍图,以水为线索归纳其地域景观特征和营建智慧,为传承地域景观、缓解区域城镇化问题和指导未来相关规划编制提供启示。临汾—运城盆地的传统地域景观主要包括引泉、引河灌溉等引水工程主导的区域景观格局和与自然相适应的聚落防洪排涝景观体系,未来规划设计可以重点从4个方面开展:1)利用传统引水工程骨架构建区域景观格局,发挥新的城镇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开展水生态关键区域的精明保护、修复和关键资源的人文复兴;3)延续传统聚落防洪工程智慧,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防洪系统;4)传承城镇水利系统、公共环境和人文空间相复合的传统,实现城镇环境品质提升。

张建[5](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邢露露[6](2019)在《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规划和设计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洪涝灾害呈现多发、易发、频发的特点。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越来越显着,由此产生的危害和损失也日益加剧。城市河道是城市防洪中的重要对象,其传统防洪工程设施也面临着防洪效能不足、功能单一、环境品质恶劣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传统防洪的思路正在发生转变,如何构建弹性的城市河道防洪体系,使得城市能够适应灾害成为研究的热点。风景园林学科是解决城市和自然之间问题的重要学科,可以通过与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在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的营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弹性概念、弹性城市、弹性防洪等理论进行阐述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弹性防洪理念对城市防洪的启示,以及风景园林在城市弹性防洪工程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然后对城市河道洪灾进行分析,包括城市河道的发展以及洪水的形成原因、危害、特点等,提出多层次的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体系构建模型。随后,论文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尺度探讨弹性防洪景观的营建策略。在区域尺度下,研究归纳了基于景观格局的弹性防洪策略。在城市尺度下,将城市河道分为郊区型和城区型,结合各自特点分别对其进行探讨,将其归纳为退让、疏导、顺应和抵抗四种策略,并总结相应的弹性防洪景观途径。整个研究以弹性城市理论为依托,通过风景园林与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技术研究的结合,分层次研究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景观策略,试图构建一个基于弹性防洪目标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和设计方法框架。同时,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部分代表性实践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唐娟[7](2019)在《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研究(1949~1956)》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极其重视水利工作,坚持不懈地抓水利建设和管理。如今,水利不仅为农业服务,也为工业发展和城市繁荣提供保障。在建国70周年之际,系统梳理党领导人民开展水利建设的历史,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湖北省作为水利大省,曾长期受水患滋扰,建国初期湖北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进行治理,据笔者掌握的信息,学术界对这一时期湖北省水利建设的研究尚不深入。基于此,本文拟对建国初期湖北省水利建设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解析建国初期湖北新政权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多重考量。从新政权水利建设面临的自然环境与历史基础,以及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等方面的考察,尽可能还原湖北水利建设开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第二部分:梳理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基于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的实际,湖北政府提出依靠群众与掌握技术相结合的水利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以江河治理为重点,兼顾农田水利,以治标为主,同时进行治本的准备工作”的水利工作总方针。同时基于每年省情变化,新政权不断调整完善年度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工作重点。这是湖北政府开展水利建设的政策依据和工作指南。第三部分:深入探讨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的综合举措。湖北新政权多措并举推动水利建设,即完善水利建设的制度法规,推动水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以江河防汛为基础,群众性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注重减灾防患,加强水文勘测和水土保持工作。立体呈现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的实践,以求还原建国初期湖北新政权水利建设的真实状况。第四部分:总结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的成就,寻求现实启示。建国初期,湖北省水利工作卓有成效,它不仅缓解了水旱灾情,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湖北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还加深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识,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彰显了民族凝聚力。此外,国家体制和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政府的水利建设的理念与方法更加科学,初步构建了防汛、排涝与灌溉三大工程体系,为湖北今后水利工作指明的方向。湖北省水利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对当下水利建设仍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向建新[8](2018)在《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中的政府购买服务研究》文中指出黄河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其堤防建设与维护的历史十分悠久,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加大黄河治理力度,修建了大量堤防、控导、水闸等防洪工程。面对日益繁重的工程维修养护任务,如何解决养护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维修养护的效率和效益,确保防洪工程的安全,是摆在各级工程管理单位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的公共产品属性为切入点,运用委托代理、交易成本等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工程维修养护中的政府购买服务问题。首先,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维护历史沿革入手,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群管为主、新中国成立至水管体制改革前群管与专管结合、水管体制改革后内部专业管理三种模式进行了回顾总结,重点对水管体制改革后的养护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改革后采取的内部委托方式存在着积极性低、竞争性差、监管弱化、进度不一等主要问题。其次,从问题的表现出发,具体分析了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水管体制改革不彻底、维修养护市场发育滞后、制度缺乏且操作性不强、购买服务能力不足四个方面。最后,依据前述理论和水利行业购买服务相关案例,在遵循政府购买服务一般要求同时考虑黄河下游防洪工程重要性和管理体制特殊性的基础上,就推进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购买服务,提出了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培育维修养护市场、完善购买政策法规、加强购买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李恒[9](2018)在《成都平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40年时间,中国因改革开放的推动,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变革。体现在城市建设方面,即城镇化运动于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轰轰烈烈开展。该进程对于推动城乡快速前进、提升居民物质生活水准等方面起到了强有力的帮助作用,但与之同步发生的,还有我国广袤国土上丰富的地域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快速变革。由于建设方式及手段的同质化,导致了富含区域特色的地域景观多样性显着缺失。地域景观代表和象征着特定地理环境中人与自然的融合,是当地人民经过千百年来的持续营建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属于我国本土文化的根本组成部分,绝不可轻易忽视甚至肆意践踏。面对如今中国的发展现状,站在历史的角度重新出发,进行不同地区的地域景观研究,深入剖析其变迁过程及格局特征,吸收古人对于处理人地关系的方式和经验。这些均对当下和未来的城乡发展、地域景观保护及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也是风景园林学科扎根土地、面向新形势的重点研究方向和内容。成都平原是我国众多地理区划中的组成部分,因为自然条件优越、人文气息厚重,“天府”美名传承千年,造就了特殊的地域景观风貌。本论文从风景园林学为统领的视角出发,选取古代(1911年之前)的成都平原及其之上的八邑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历史各阶段主要进程后,以自然环境为根本基础,把地域景观体系划分为区域地域景观和邑境地域景观两个层级分别研究。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者的形成,后者的不同差异又是前者的重要部分,两个层级的结合能够更深入和详细的理解地域景观的格局特征。区域地域景观从自然山水入手,结合现有文献、各地方志、舆图、军事测绘图、老照片等资料进行深入解析,梳理在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和城乡发展四个层级耦合叠加影响下的区域地域景观。其中水利建设从总体发展变迁、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展开;农业生产从总体发展、农田建设、耕作制度展开;城乡体系依旧从总体发展出发,总结体系特色和相应的营建方式。邑境地域景观的关注焦点是在区域基础上选取的八个典型城邑及其周围邑境环境,自然山水、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受到了区域环境的深刻影响,格局、发展变迁与之保持着整体同步下的些许差异。而在此基础上的城邑营建,涵盖望山观水、因势筑城、城水交融和城景汇聚四个方面,其确立的景观又是邑境景观的代表。特别是“八景”的提炼总结,反映着城邑与邑境、邑境与区域的相互联系,文章根据上述梳理进行了体系特征的概括。在详细研究、剖析了区域地域景观和邑境地域景观的各自发展过程后,对其体系特征进行总结,包括尺度层级、营建内容的差异及融合对比三方面。继而再梳理出清末至今区域地域景观体系特征的变迁要点,并提出三项有关当今及未来地域景观保护的策略原则和五项意见措施,希望能够重新唤起现代人对地域景观的珍视。本论文最后,从优越深厚的环境基础、平稳上升的历史进程、融合垂直的区域景观、同步多样的邑境景观和传承调适的保护策略五个方面对全文进行总结。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成果的创新。在搜集、整理了丰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风景园林学为综合视角的成都平原地域景观研究。2、研究思路的创新。在区域尺度的基础上将各邑境析出,探究邑境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成了区域地域景观-邑境地域景观-城邑景观三个层级的融合,实现了地域景观多层级、多阶段的分析研究。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0](2018)在《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33号)《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已于2018年1月23日经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河道引水工程护堤措施及防洪工程技术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道引水工程护堤措施及防洪工程技术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3)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新中国建立之前西辽河治理活动及其特点
    1.1 西辽河概况
    1.2 清末民初的治理
    1.3 伪满时期的治理
    1.4 解放战争时期的治理
2 20世纪50-60年代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西辽河治理
    2.1 从修建防洪堤坝为主的治水向利水过渡(1949-1957)
    2.2 综合性的西辽河枢纽工程体系形成(1958-1960年代末)
        2.2.1 较为完善的水行政管理体系及水文系统形成
        2.2.2 红山、莫力庙等主要水库的建设及联合运作
    2.3 西辽河流域临时性滞洪区的设置
    2.4 注重治沙及土壤改良、改造规划的实施
3 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的评价
    3.1 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西辽河国家治理取得了很大成就
    3.2 为辽河中下游的治沙等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3.3 西辽河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临汾—运城盆地以水为线索的传统地域景观特征和发展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背景
2临汾—运城盆地地域景观研究概况
3临汾—运城盆地以水为线索的传统地域景观特征
    3.1引泉、引河灌溉等引水工程主导的区域景观格局
    3.2与自然相适应的聚落防洪排涝景观体系
4临汾—运城盆地以水为线索的传统地域景观发展启示
    4.1传统引水工程主导的区域景观格局的空间保护与功能再生
    4.2水生态关键区域的空间管控和人文复兴
    4.3与自然相适应的聚落防洪工程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4.4基于内城水系统的城镇空间复合功能优化和复兴

(5)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2.1 区域概况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系基本情况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2.2.1 水系历史
        2.2.2 水系治理成就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3.1.1 调查范围
        3.1.2 区域特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2 防洪减灾
        3.3.3 水土保持
        3.3.4 水资源保护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3.4 收集资料统计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4.1.1 水库情况
        4.1.2 供水量分析
        4.1.3 用水量分析
        4.1.4 用水水平分析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4.2.1 峪道保护状况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4.3.1 面源污染分析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1.1 总体评价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5.2.2 生态水量评价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5.3 水环境评价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2.3 水环境治理
        6.2.4 水土保持建设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7.1 流域概况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7.2.1 治理现状
        7.2.2 存在主要问题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7.4 实施效益评价
        7.4.1 社会效益评价
        7.4.2 生态效益评价
        7.4.3 经济效益评价
        7.4.4 综合效益评价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规划和设计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城市面临洪涝灾害的风险日益加剧
        1.1.2 城市化扩张给城市河道防洪带来巨大压力
        1.1.3 弹性城市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城市防洪概念正在转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城市河道
        1.3.2 弹性城市
        1.3.3 弹性城市VS海绵城市
        1.3.4 弹性防洪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案例分析
        1.5.3 比较研究
        1.5.4 归纳总结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2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弹性防洪研究
    2.1 弹性概念
        2.1.1 弹性概念起源与发展
        2.1.2 弹性概念的内涵
    2.2 弹性城市
        2.2.1 弹性城市的提出背景
        2.2.2 弹性城市的概念发展
        2.2.3 弹性城市的理论内涵
    2.3 弹性防洪
        2.3.1 防洪理念的发展
        2.3.2 洪水弹性理论
        2.3.3 弹性防洪的内涵
        2.3.4 弹性防洪理念对城市防洪的启示
    2.4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弹性防洪
        2.4.1 近自然的方式
        2.4.2 多重功能的统一
        2.4.3 多学科的合作与互动
3 城市河道洪水灾害研究
    3.1 城市洪灾
        3.1.1 城市洪水与洪灾
        3.1.2 城市洪水的等级划分与防洪标准
        3.1.3 城市洪水的危害
    3.2 城市与河道的关系
        3.2.1 古代城市发展初期——依赖关系
        3.2.2 古代城市发展后期——交融关系
        3.2.3 近现代城市发展时期——规避关系
    3.3 城市河道洪灾
        3.3.1 城市河道洪灾的主要成因
        3.3.2 城市河道暴雨洪水的特征
        3.3.3 城市河道暴雨洪水的形成过程
    3.4 城市河道多层次弹性防洪体系的构建
        3.4.1 城市河道多层次弹性防洪体系模型
        3.4.2 城市河道多层次弹性防洪的构建原则
4 区域尺度下的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系统组成研究
    4.1 区域尺度下城市河道研究
        4.1.1 区域尺度城市河道的功能特征
        4.1.2 区域尺度城市河道的景观格局
        4.1.3 区域尺度城市河道的形态特征
    4.2 区域尺度下的弹性防洪目标
    4.3 区域尺度下的弹性防洪景观系统组成策略
        4.3.1 基底的弹性防洪
        4.3.2 廊道的弹性防洪
        4.3.3 斑块的弹性防洪
    4.4 区域尺度下弹性防洪景观系统组成策略的对比与分析
5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景观空间模式研究
    5.1 郊区型城市河道研究
        5.1.1 郊区的发展特征
        5.1.2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功能特征
        5.1.3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空间特征
        5.1.4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形态特征
    5.2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目标
    5.3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景观空间模式策略
        5.3.1 郊区型退让策略
        5.3.2 郊区型疏导策略
        5.3.3 郊区型顺应策略
        5.3.4 郊区型抵抗策略
    5.4 郊区型城市河道弹性防洪策略的对比与分析
6 城区型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改造形式研究
    6.1 城区型城市河道研究
        6.1.1 城区的发展特征
        6.1.2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功能特征
        6.1.3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空间特征
        6.1.4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形态特征
    6.2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目标
    6.3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景观改造形式策略
        6.3.1 城区型退让策略
        6.3.2 城区型疏导策略
        6.3.3 城区型顺应策略
        6.3.4 城区型抵抗策略
    6.4 城区型城市河道弹性防洪策略的对比与分析
    6.5 基于城区型城市河道景观结构的弹性防洪景观策略
        6.5.1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模型
        6.5.2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模型与弹性策略的对应
    6.6 城市尺度下的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策略总结
        6.6.1 郊区型与城区型城市河道弹性防洪策略的对比
        6.6.2 城市尺度下的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策略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建国初期湖北政府大兴水利的多重考量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地势起伏较大
        二、降水分布不均
        三、水系错综复杂
    第二节 历史因素
        一、历来水旱灾害频发
        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第三节 经济因素
        一、解除经济中心地带的水患威胁
        二、恢复工农生产,支援国家建设
    第四节 政治因素
        一、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稳定社会秩序
        二、兴利除害是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具体手段
第二章 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工作的思想方针
    第一节 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依靠群众力量
        二、加强技术指导
    第二节 水利建设的工作方针
        一、水利工作总方针
        二、年度水利工作方针和工作重点
第三章 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的综合举措
    第一节 优化管理制度
        一、水利管理规范化
        二、水利工作法制化
    第二节 兴修水利工程
        一、江河防汛工程
        二、农田水利工程
    第三节 注重减灾防患
        一、重视水文监测
        二、加强水土保持
第四章 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启示
    第一节 水利建设成就
        一、构建了防洪、排涝和灌溉三大工程体系的雏形
        二、推动了湖北工农业的稳步发展
        三、增强了新政权凝聚力和认同感
    第二节 当代现实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二、加强技术指导,创新水利发展机制
        三、推进绿色发展,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四、坚持统筹安排,全面照顾防洪、防旱和防涝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中的政府购买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1.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概念
        2.政府购买服务的概念
        3.黄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的概念
        4.黄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购买服务的内涵
    (二)防洪工程维修养护购买服务的理论基础
        1.委托代理理论
        2.交易成本理论
二、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维护的历史沿革
    (一)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
    (二)管理维护的不同模式
        1.新中国成立以前:群管模式
        2.新中国成立至水管体制改革之前: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模式
        3.2002 年水管体制改革以来:内部专业管理模式
三、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购买服务现状
    (一)购买服务实施情况
        1.购买服务的相关政策
        2.购买服务做法及成效
    (二)购买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购买服务的积极性低
        2.购买服务的竞争性差
        3.购买服务的监管弱化
        4.购买服务的进度不一
四、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购买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水管体制改革不够彻底
        1.管养分离未完全到位
        2.养护经费政策不配套
    (二)维修养护市场发育滞后
        1.黄河防洪工程养护市场独特
        2.养护市场培育政策欠缺
    (三)制度缺乏且操作性不强
        1.国家层面政府购买服务法律不完善
        2.水利行业购买服务政策未出台
    (四)实施购买服务能力不足
五、推进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购买服务的对策
    (一)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1.明确管理单位购买服务责任
        2.推进内部维修养护企业改革
    (二)大力培育维修养护市场
        1.加快开放维修养护市场
        2.制定科学的准入标准
        3.加大市场主体扶持力度
    (三)健全购买服务制度体系
        1.完善国家层面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制度
        2.制定水利行业政府购买服务具体政策
    (四)加强购买服务能力建设
        1.提升购买服务合同编制能力
        2.提升购买服务监督能力
        3.提升购买服务绩效评估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五)积极稳妥推进购买服务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成都平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城乡发展模式的剧变
        1.2.2. 传统文化认知的消逝
        1.2.3. 未来城镇发展的讨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相关研究概况
        1.4.1. 历史地理学
        1.4.2. 人居环境学
        1.4.3. 风景园林学
        1.4.4. 成都平原相关研究
    1.5. 概念辨析
        1.5.1. 地域景观
        1.5.2. 景观体系
    1.6. 研究对象与范围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范围
    1.7. 研究方法与内容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内容
2. 成都平原区域环境背景
    2.1. 成都平原流域
        2.1.1. 岷江水系
        2.1.2. 都江堰水系
        2.1.3. 沱江水系
    2.2. 地理环境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土壤
    2.3. 社会环境
        2.3.1. 人口迁移
        2.3.2. 科学技术
        2.3.3. 传统风俗
    2.4. 经济环境
        2.4.1. 农业生产
        2.4.2. 商业贸易
        2.4.3. 来往交通
    2.5. 文化环境
        2.5.1. 哲学思想
        2.5.2. 宗教信仰
    2.6. 小结
3. 成都平原区域历史发展概述
    3.1. 古蜀时期—包容开放,独立繁荣
    3.2. 秦汉三国时期—融入中原,奠定基础
    3.3. 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对稳定,承前启后
    3.4. 隋唐宋时期—持续发展,迎来巅峰
    3.5. 元明清时期—两次衰退,战后重生
    3.6. 小结
4. 成都平原区域地域景观解析
    4.1. 自然山水
        4.1.1. 叙山
        4.1.2. 叙水
    4.2. 水利建设
        4.2.1. 总体发展
        4.2.2. 水利设施
        4.2.3. 管理维护
    4.3. 农业生产
        4.3.1 总体发展
        4.3.2. 农田建设
        4.3.3. 耕作制度
    4.4. 城乡体系
        4.4.1. 总体发展
        4.4.2. 体系特色
        4.4.3. 营建方式
    4.5. 小结
5. 成都平原邑境地域景观解析
    5.1. 成都
        5.1.1. 自然山水
        5.1.2. 水利建设
        5.1.3. 农业生产
        5.1.4. 城邑营建
        5.1.5 成都十景
        5.1.6. 景观体系特征
    5.2. 都江堰
        5.2.1. 自然山水
        5.2.2. 水利建设
        5.2.3. 农业生产
        5.2.4. 城邑营建
        5.2.5. 灌阳十景
        5.2.6. 景观体系特征
    5.3. 崇州
        5.3.1. 自然山水
        5.3.2. 水利建设
        5.3.3. 农业生产
        5.3.4. 城邑营建
        5.3.5. 崇庆八景
        5.3.6. 景观体系特征
    5.4. 大邑
        5.4.1. 自然山水
        5.4.2. 水利建设
        5.4.3. 农业生产
        5.4.4. 城邑营建
        5.4.5. 晋原八景
        5.4.6. 景观体系特征
    5.5. 邛崃
        5.5.1. 自然山水
        5.5.2. 水利建设
        5.5.3. 农业生产
        5.5.4. 城邑营建
        5.5.5. 临邛八景
        5.5.6. 景观体系特征
    5.6. 唐昌
        5.6.1. 自然山水
        5.6.2. 水利建设
        5.6.3. 农业生产
        5.6.4. 城邑营建
        5.6.5. 崇宁八景
        5.6.6. 景观体系特征
    5.7. 新都
        5.7.1. 自然山水
        5.7.2. 水利建设
        5.7.3. 农业生产
        5.7.4. 城邑营建
        5.7.5. 新都八景
        5.7.6. 景观体系特征
    5.8. 广汉
        5.8.1. 自然山水
        5.8.2. 水利建设
        5.8.3. 农业生产
        5.8.4. 城邑营建
        5.8.5. 汉州八景
        5.8.6. 景观体系特征
    5.9. 小结
6. 景观体系特征总结与发展保护
    6.1. 景观体系特征总结
        6.1.1. 尺度层级
        6.1.2. 营建内容
        6.1.3. 融合对比
    6.2. 景观体系发展保护
        6.2.1. 变迁要点
        6.2.2. 原则措施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优越深厚的环境基础
        7.1.2. 平稳上升的历史进程
        7.1.3. 融合垂直的区域景观
        7.1.4. 同步多样的邑境景观
        7.1.5. 传承调适的保护策略
    7.2. 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一: 成都平原城镇地貌分布详情
附录二: 清代成都平原水利建设详情
附录三: 八邑历代重要景观发展沿革
附录四: “台湾内政部典藏地图数位化影像制作专案计画”成都平原范围图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河道引水工程护堤措施及防洪工程技术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3]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研究[D]. 李春江. 辽宁大学, 2020(01)
  • [4]临汾—运城盆地以水为线索的传统地域景观特征和发展启示[J]. 李倞,宋捷. 风景园林, 2019(12)
  • [5]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6]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规划和设计途径研究[D]. 邢露露.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研究(1949~1956)[D]. 唐娟. 三峡大学, 2019(06)
  • [8]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中的政府购买服务研究[D]. 向建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12)
  • [9]成都平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D]. 李恒.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J].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18(01)

标签:;  ;  ;  ;  ;  

导流工程堤防保护措施与防洪工程技术浅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