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副作用的观察与护理

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副作用的观察与护理

一、CSA治疗再障性贫血的毒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天祥[1](2017)在《基于IFN-γ/T-bet、IL-4/STAT6信号通路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补肾健脾祛障方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模型小鼠 Th1/Th2 比值与 IFN-γ/T-bet、IL-4/STAT6 信号通路、T-bet、GATA-3 的关系以及IFN-γ、TNF-α、IL-2、IL-4、IL-10因子表达的等细胞情况,来探讨Th1/Th2平衡在再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补肾健脾祛障颗粒治疗再障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为临床更好地治疗再障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观察补肾健脾祛障颗粒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基础研究:清洁级BALB/c小鼠,90只,雌性,随机选取其中的15只为正常对照组,剩余75小鼠通过免疫介导方法复制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根据预实验结果,造模后第7天检测结果符合造模成功判定标准,造模成功率100%)剔除死亡小鼠10只,剩余65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0.78 g/(kg.d))、中药中剂量组(1.56 g/(kg.d))、中药高剂量组(3.12 g/(kg.d))及CsA(山地明)组(0.5ml/只),每组13只。于造模后第7天检测血象和骨髓病理示造模成功后开始用药,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及中药高剂量组小鼠给予中药灌胃,CsA组小鼠给予CsA灌胃,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两次,连续用药15天结束。造模后第7天和用药后第15天应用眶静脉采血方式测小鼠血常规,并对小鼠的一般状态进行观察。用药15d后取材,行骨髓病理;RT-PCR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T-bet、GATA-3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 T-bet、GATA-3 蛋白表达,ELISA 法检测外周血 IFN-γ、TNF-α、IL-2、IL-4、IL-10等细胞因子表达。(2)临床研究: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临床上将再生障碍性贫血随机分为补肾健脾颗粒组、对照组、中西药联用组,每组受试者各40例,观察三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骨髓增生程度、WBC、HGB、PLT、治疗有效率、血常规、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变化与改善情况,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1.补肾健脾祛障颗粒能改善免疫介导再障小鼠的一般状态。2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和CsA组均能提高免疫介导再障小鼠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中药中剂量组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提升作用优于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CsA组(P<0.05)。3.经骨髓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补肾健脾祛障颗粒中剂量组能改善免疫介导再障小鼠的骨髓病理状态,其他各组未见有明显改善。4.RT-PCR法检测发现,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和CsA组能上调GATA-3 mRNA、STAT-6 mRNA表达,下调T-bet mRNA表达,中药中剂量组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GATA-3 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及T-bet mRNA的下调作用优于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CsA组(P<0.05),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CsA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GATA-3 mRNA、STAT-6 mRNA表达的上调及T-bet mRNA下调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5.经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和CsA组能上调GATA-3、STAT6蛋白表达,下调T-bet蛋白表达,中药中剂量组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GATA-3、STAT-6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及T-bet蛋白的下调作用优于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CsA组(P<0.05),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CsA组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GATA-3、STAT-6蛋白表达的上调及T-bet蛋白表达下调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6.经ELISA检测发现,补肾健脾祛障颗粒能上调IL-4、IL-10表达,下调IFN-γ、TNF-α、IL-2表达,中药中剂量组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IL-4、IL-10表达的上调作用及IFN-γ、TNF-α、IL-2的下调作用优于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CsA组(P<0.05),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CsA组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上调及下调作用无显着性差异(P>0.05)。7.中西药联用组受试者治疗后的WBC、HGB、PLT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的效果比对照组的治疗后效果更加明显(P<0.05)。8.中西药联用组的受试者有17个病人出现了缓解,缓解率达到42.5%,明显改善的受试者有12人,明显改善率达到了 30%,治疗后没有效果的受试者有11人,无效率达到了 27.5%,治疗的总有效率是72.5%;西药常规对照组的受试者中有18人出现了缓解,缓解率达到了 45%,明显改善的受试者有4人,明显改善率占到了 10%,治疗后无效果的病人有18人,无效率为4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55%,单纯使用补肾健脾祛障颗粒组中的受试者有17人出现了缓解,缓解率为42.5%,明显改善的受试者有11人,明显改善率为27.5%,治疗无效的受试者有12人,无效率是30%,说明补肾健脾祛障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结果比其他各组受试者的效果要好(P<0.05),各组受试者之间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9.中西药联用组受试者治疗后增生低下者(包括减低与极度减低)占55%,同一指标对照组的受试者达到了 82.5%,单纯使用补肾健脾祛障颗粒组的受试者增生低下为42.5%,说明补肾健脾祛障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后受试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发生良性好转(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发现,中西药联用组的治疗效果更好,更明显(P<0.05)。结论:1.补肾健脾祛障颗粒能够改善再障模型小鼠的一般状态,改善免疫介导再障小鼠血常规水平,对小鼠骨髓病理具有改善作用。2.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与对IFN-γ/T-bet、IL-4/STAT6信号通路表达、Th1/Th2失衡及T-bet/GATA3平衡的调节有关,提示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的治疗作用是多环节、多靶点的,并从转录水平揭示了再障发病的机制。3.IFN-γ/T-bet、IL-4/STAT6信号通路的异常变化及Th1/Th2失衡,在再障免疫异常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4.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和CsA能通过下调IFN-γ/T-bet通路的异常活化,促进IL-4/STAT6通路表达,改善Th1/Th2失衡,并调节相关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减轻再障细胞免疫亢进,解除造血抑制。5.通过补肾健脾祛障颗粒与CsA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的作用对比表明“补肾健脾”法能有效改善免疫介导再障小鼠的状态,从而验证了中医“补肾健脾”法对再障小鼠的干预效应。6.给予免疫介导再障小鼠不同剂量中药灌胃后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中剂量组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一般状态、外周血象、骨髓病理以及细胞因子表达的改善作用优于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环孢素组(P<0.05),说明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状态的改善作用与给药剂量有关。7.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的WBC、HGB、PLT、治疗有效率、骨髓增生程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WBC、HGB、PLT这些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中西药联用组的治疗后的指标改善情况都比其他两组受试者要好很多,治疗有效率方面:中西药联用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其他两组;骨髓增生程度方面:治疗后中西药联用组受试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发生良性好转,说明补肾健脾祛障颗粒能够加快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改善,其治疗效果突出,虽然有少数病人出现不适症状,但是总体用药还是相对的安全可靠。

鲁维德[2](2013)在《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系统总结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挖掘裴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新的辩证思维模式,即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辩证,才能药中病的,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独特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1)全面汇总、整理、归纳裴正学教授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总结裴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凝练,挖掘出教授治疗再障的理论精髓。(2)在临床实践中体会裴正学教授提出的发展中医的十六字决:“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领会其理论精髓,将其精神贯穿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实践中。2.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慢性再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15例,依据其具体的中医辨证分型(依照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座谈会提出的慢性再障分型以肾为主的原则,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和阴阳两虚型)遣方用药,分别采用当川合剂加减联合司坦唑醇加环孢素A治疗;对照组15例,单纯采用司坦唑醇加环孢素A治疗,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外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裴正学教授认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关键是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肾为主,键脾为辅;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贯穿始终;缓则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急则清热解毒、泻火止血,并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因病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的治疗方法。根据肾主骨、藏精生髓、髓血同源的中医理论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基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现代医学观点,裴老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根源在于肾,肾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之根本,临床上应把传统的中医辩证和现代医学紧密结合起来,即辨病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辨证施治,实现个体化用药,把补肾贯穿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始终。脾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可致气血不足而出现头晕乏力、面色不华等贫血症候;脾虚统血无权,血溢脉外而出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裴老把补气生血、摄血之法溶于再障治疗当中,补气重用太子参、人参须。裴老发现清热解毒法可以提高再障患者血小板,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急性期血热妄行的病机,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治疗原则,以方测证,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机,把清热解毒之法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发现清热解毒之法,不仅在急性期有泻火止血的作用,在稳定期尚有生血的作用,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的治疗方法,并把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贯穿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始终,常用土大黄、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之属。裴老认为淤血不去,新血断无再生之理,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加入活血化瘀药(如川芎、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三七、水蛭),尤其重视水蛭,水蛭破血逐瘀,裴老认为此药能增加患者之恢复速度,促进患者向愈。瘀血既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的的病理产物,出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同时又可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而加重出血,诱发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变证百出,缠绵难愈。裴老认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宜与现代医学提供的各种微观资料相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低下突出者多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属气虚,重用人参须、太子参、黄芪等益气之品,并总结出升白五药:破故纸、鸡血藤、丹参、苦参、黄精;红细胞低下突出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属血虚,重用生地、首乌、女贞子、黄精、旱莲草、玉竹、大枣、阿胶等养血之品;血小板低下者表现为齿衄、鼻衄、皮下瘀斑等等,裴老总结出升板五药:玉竹、黄精、地黄、连翘、土大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升白细胞见效快,而升红细胞、血小板当以坚持服药方能收效。“肾,主骨,生髓”,裴老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者多与中医所说的肾虚有关;“脾主统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免疫功能介导者多与中医所说的脾虚有关;清热解毒之品亦与免疫有关,类似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骨髓微循环障碍者多与中医所说的瘀血内阻相关。所以,裴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分型及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遣方用药,集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于一炉,以期达到再生障碍性贫血多靶点治疗日的。(2)裴正学教授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为发展中医指出了有效途径。教授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诊断优势,将疾病定位、定性,把握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临床治疗中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临床诊断方法,使得中医辨证能够准确把握某种疾病特定阶段的证,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是望闻问切检查方法的延伸,是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中药为主”,就是在治疗疾病时,主要采用中药为主的方法,突出中医药的地位,不要把中医定位为辅助治疗的地位,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战略,要把中医传统理法方药完全贯彻进去,使几千年的中医方药的理论实践得以继承;“西药为辅”,是指有一些疾病西医药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要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做到优势互补。2.临床研究结果经临床研究,观察组西医疗效总有效率(缓解+明显好转)为79.2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为83.01%,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显着,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象比较(WBC、HB、PLT计数)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明显,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值升高,CD+8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CD+3、CD+4值减低,CD+8值升高,差异有显着性;通过两组治疗后患者肝功能的观察,两组均无明显改变,且无显着的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证实当川合剂为主联合司坦唑醇、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障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中医症候)及外周血象,调节机体免疫力,且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提示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机理是:1.补肾健脾中药有促进骨髓干细胞发育的作用。2.通过调整患者T细胞亚群,纠正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从而解除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而达到治疗效果。3.通过活血化瘀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4.清热解毒促进再障患者骨髓造血。笔者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的创新点及思考:1.通过对裴教授治疗再障用药特色的挖掘,得出结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清热解毒不仅仅是再障患者出血或者有出血倾向时的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本身可以促进再障患者骨髓造血。2.疗效的判定应该结合中医的判断标准,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不能忽视,所以不能单纯按西医的疗效标准来判断疗效。3.再障具有区别于其他“虚劳”证候的特点,其病机基础和辨证体系当有其特殊性。4.再障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要深入研究,揭示再障的症候的本质,用微观指标确定下来,指导临床用药,切实提高疗效。5.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应该实验和临床相结合,一方面探索更客观实际的模型制作手段,另一方面加强临床方面的观察研究,使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6.在实验水平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药疗效机理的研究须不断借鉴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和中药血清药理学等方面进行结合研究。7.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促进了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但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特色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8.目前普遍的把中医药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而对于积极寻找与西医在临床治疗上的互补点重视不够。

石琳[3](2015)在《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经验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陈安民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学术渊源进行全面的整理与总结,尤其通过典型医案的搜集整理,结合中医经典医籍理论,总结其辨治血液病的四维六合的整体观、以人为本的辨病辨证观及其在临证中的具体运用,挖掘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尤其是辨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施治理念、用药特点及规律,探寻中医规范化治疗方法,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挥。方法:1.依托于陈安民教授的临证病案医论着述等资料,探究其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和学术背景,按照相关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其内涵,总结和挖掘蕴藏的核心思想。2.通过经典学习、临床跟师、经验总结、独立临床及临床对比观察,筛选陈安民教授临证辨治血液病的效验案例,对诊疗过程进行评述分析,提取反映其辨证论治特色的要素,以医案与按语的形式进行阐述总结,更加生动灵活地展现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并力求有所突破。3.以陈安民教授临证治疗慢性再障为切入点,对其在诊断、辨证、治法、组方用药等方面的零碎、分散的经验进行分类与整合,纳入陈安民教授诊治的6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环孢素A及十一酸睾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滋髓生血胶囊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判定。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血常规、骨髓象、CD34+细胞数以及治疗期间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陈安民教授提出辨治血液病的原则:“以人为本,病证结合,扶正祛邪”;主要的治疗大法:“和调阴阳,四维生血”;有效途径:“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结合,能中不西,以人为本”。2.陈安民教授指出再生障碍性贫血基本病机为“虚”,而虚的原因一为本有肾虚、脾虚、气血虚,二为瘀血、痰湿、邪毒等日久致虚。总体治则:虚则补之。四维生血方以“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地黄(滋阴)、仙灵脾(壮阳)”为核心药物,滋髓生血胶囊以之为基础方。3.陈安民教授提出辨治白血病十法,紫癜根据轻重缓急分期治疗并注意“变证”的防治。4.6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选取具有反映陈安民教授学术思想的代表性药物滋髓生血胶囊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治疗6个月进行疗效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和56.25%;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治疗后HB水平分别为(89.70±6.83)g/L和(80.10±10.32)g/L,WBC分别为(3.27±0.52)×109/L和(2.92±0.49)×109/L,PLT分别为(67.03±11.25)×109/L和(56.32±15.68)×109/L。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13%);经Ridit分析,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骨髓CD34+细胞的观察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但是两组治疗后骨髓象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先天为根,后天为本,肾脾并重;以人为本,病证结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结合;和调阴阳,四维生血,六合共治,和中求效;医学本旨,人文标本,医患沟通。临证时把握“愈病治疗”、“控病治疗”与“保命治疗”三个层次。以此治疗各种血液病取得了较好疗效。2.陈安民教授指出“治病求本”的重要性,血液病的本为“虚”,包括气血阴阳的亏虚,整体观念是其精髓。3.临床中慢性再障多为阴阳两虚证,无论肾阴虚型还是肾阳虚型,单纯补肾阴或补肾阳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其滋髓生血胶囊在补先后天脾肾基础上从“气、血、阴、阳”四维立论,可应用于各型慢性再障以及血液病见有贫血诸症者。4.无论按照现代医学疗效判断标准还是中医证候标准,中西医结合组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滋髓生血胶囊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5.四维生血中药可升高骨髓CD34+细胞水平而促进造血,而骨髓增生程度的升高、造血组织面积的增大,并非单纯与CD34+细胞有关。6.四维生血中药四维作用于患者,其对再障患者的疗效与既往治疗用药有关。既往应用ATG+CSA治疗后无效的疗效较差,对骨髓象的恢复短期疗效不明显。7.对再障中医诊治的体会:(1)重脾肾而不忘治肝;(2)辨出血而不忘化瘀;(3)求稳效不忘轻重缓急;(4)再障辨治“因人、因时、因病”三制宜。8.创新点:(1)总结了陈安民教授的“四维生血”理论;(2)阐述了陈安民教授的“六合共治”思想;(3)揭示了陈安民教授“补中有泻、走中有守”全面灵活的用药特点。9.对中医药治疗再障的展望:(1)要不断借鉴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再障中医辨证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运用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对再障患者的骨髓象与临床证候、细胞调节因子、CD34+细胞等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合理、科学的临床设计与观察,用微观指标揭示再障的证候的本质,以提高疗效,服务临床。(2)临床疗效的判定应结合中医的判断标准,不能单纯依靠西医实验室的指标,不能忽视中医药在改善患者证候及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3)坚持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特色,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促进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

马成杰[4](2005)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研究进展及导师治疗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再生障碍性贫血属血液科常见、难治性疾病,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的恶化,化学药物的滥用,发病率逐年增加。近年来国内外对此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临床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已经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了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两大一线疗法,而环孢素联合雄激素也成为慢性再障的的主要方案。本文第一部分就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理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来探讨目前免疫治疗的最佳方案及今后研究方向;第二部分对导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路及经验进行了总结。

马夫天[5](2014)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的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儿童常见的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尤其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脏器出血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高。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G/ALG)联合环孢素A(CsA)的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ST)方案的推出,使急性再障的早期病死率降低,长期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相近。然而,无效、疗效延迟出现、复发、日后转变为PNH、MDS和急性白血病等疾病的几率较高和早期死亡仍是IST显着存在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完整病因以获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普遍认为免疫异常尤其是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再障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除免疫功能异常外,其他机制如造血微环境缺陷及造血干细胞内在增殖能力受损也有可能参与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造血微环境对造血过程必不可少[16-1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是构成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骨髓中成骨细胞与脂肪细胞具有同源性,均来源于BMMSCs。红髓脂肪化是再障最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之一。主要原因是再障患者骨髓中脂肪细胞明显增多。然而到目前为止,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是否与脂肪细胞过度生成或是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缺陷有关尚未明确。是否BMMSCs的分化能力发生变化,导致其向成骨、成脂肪分化的平衡失调,从而骨髓中BMMSCs成脂增多,再障患儿出现骨髓脂肪化这一特征性病理改变?我们假设如果BMMSCs发生改变,使其向脂肪细胞的转化增加,那么成骨细胞的生成则会减少,而基于成骨细胞龛在造血中的重要地位,在造血微环境中,BMMSCs及其分化成的细胞对造血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目前的研究尚未明确。本课题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小儿科重型再障(SAA)患儿应用ATG联合联合CsA免疫抑制治疗(IST)取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外周血三系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了IST的患儿造血功能恢复的情况;同时完成SAA患儿BMMSCs的分离培养及纯化,检测AA患儿的BMMSCs在增殖、分化及凋亡等方面的变化,并检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此外,进一步探讨BMMSCs的生物学特性改变对造血的影响,从另一个研究思路探讨AA发病的机制。以指导临床上对不同致病原因的患儿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6月-2010年11月收治的应用ATG联合CsA免疫抑制治疗SAA和vSAA患儿24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兔-ATG [4-5mg/(kg·d)×5],同时给予CsA口服,初始剂量3-5mg/(kg·d)。治疗前清除感染灶,积极防治过敏反应,密切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的改善及血常规的恢复规律,以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反射率等情况。2分离培养扩增AA患儿的BMMSCs:以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AA患儿BMMSCs的原代细胞培养及扩增传代的特点。3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P3代细胞,瑞氏吉姆萨染色后固定,显微镜下比较AA患儿和正常人BMMSCs的形态差别。4MTT法测定AA患儿BMMSCs生长曲线。5加入分化诱导液对比AA患儿和正常人BMMSCs成脂分化能力的差异。6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AA患儿与正常人BMMSCs成脂分化的标志基因PPAR2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了解有无差异。7建立BMMSCs与K562细胞的共培养体系,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检测BMMSCs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8.Hoechest33342染色方法和应用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比较AA患儿与正常人BMMSCs的形态及结构差异。结果:124例患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7%,起效时间3-7个月。应用ATG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血清病和感染,发病率分别为83.3%、54.1%和70.8%,无被迫停药病例。3例死亡,2例死于ATG治疗后1个月内发生的严重败血症,1例死于ATG治疗后2个月发生的脑出血。疗效相关统计分析显示,从确诊再障到接受ATG治疗,病程≤6个月者有效率明显高于病程>6个月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50%(P<0.05);ATG治疗后,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下降幅度>2×109/L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下降幅度≤2×109/L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50%(P<0.05);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是否发生血清病以及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均与疗效无关。随访过程中未见PNH、MDS及急性白血病等克隆性疾病发生。2AA患者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造血细胞明显减少3AA患儿BMMSCs生长缓慢,克隆形成较少,贴壁及融合时间更长。在传代到P3代之后,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经瑞吉染色,发现细胞细胞形态均一,呈纤维状生长,旋涡状排列,胞体较小,细胞核致密。A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BMMSCs在光镜下的形态基本无差异。4AA患者的BMMSCs的增殖能力远弱于正常对照组。5与正常对照相比,再障患儿BMMSCs体外培养具有更强的易成脂性(78.6%±4.1%vs0%)(P<0.001)。6.再障患儿的脂肪细胞生成调控因子PPARγ2的mRNA表达水平(3.13±0.02)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8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蛋白水平一致。7BMMSCs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为了探讨BMMSCs分化异常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选取未出现明显脂肪细胞分化的生长状态良好的BMMSCs,经含成脂诱导液培养后油红O证实细胞转化为脂肪细胞,建立支持细胞模型。加入K562细胞共培养,经MTT检测,结果显示,K562细胞在脂肪诱导分化剂培养的BMMSCs上的生长速度(0.651±0.06)明显低于在正常MSC上的增殖速度(0.879±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K562细胞的生长速度均高于正常对照(0.533±0.05, P<0.001)。8.Hoschest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与观察组均未发现有明显凋亡现象。9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再障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相比,核内部结构未发现明显区别,但从胞浆成分看,在正常对照组中核周及细胞膜之间充斥着大量线粒体及囊泡样结构,聚集成片,而在再障患者细胞中,其数量相对较少。结论:1ATG联合CsA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儿童SAA和vSAA的有效疗法,再障的病程及治疗过程中ALC的下降程度可能与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有关,治疗过程中需积极预防和控制ATG不良反应,避免治疗相关死亡。2第二部分的研究我们发现再障患者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脂肪细胞能力方面明显增强。随后的研究发现患者基质干细胞中PPAR-gamma的表达明显增强,无论在基因水平还是蛋白水平都得到了验证。从而提示再障患者骨髓的基质干细胞在脂肪转化能力增强是基因表达变化所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再障患者骨髓脂肪化的原因。3BMMSCs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后,作为滋养细胞,对上层细胞的支持能力明显下降,提示骨髓脂肪化会降低对干细胞的支持功能。从核酸染色及电镜结果看,这种支持功能的下降,有可能和患者基质细胞胞浆细胞器的变化影响了细胞的功能状态,导致细胞因子分泌发生变化有关。

麻柔[6](2010)在《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用中医学的优势梳理血液病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用中医学认知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病人整体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求得"中和"、重视重建和恢复人体自身抗病能力的中医药的优势对几种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与治疗作初步梳理。中医药的优势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中主要体现在在诊断上重视时间过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再障病程,治疗上按照病人不同病程阶段进行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最好,可减轻或避免单用西医药的毒副作用,疗效巩固,停药后不易复发。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治中主要体现在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MDS病程,治疗以祛毒化瘀"去其所害"、补益脾肾使"气血复生",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MDS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可减轻或避免单用西医药的毒副作用,治疗经济学好。在ITP的诊治中主要体现在重视ITP病人常表现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同时存在,用中医药后可全面调整病人体质,可减轻或避免单用西医药的毒副作用。强调在血液病临床实践中要尽可能避中、西医学的各自之短、扬中、西医学各自之长,发扬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造福于血液病病人。

魏丽萍[7](2014)在《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慢性再障)在增加疗效、提高患者血细胞及免疫力、改善中医临床证候、减少西药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环孢素和雄激素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坚持给予加味当归补血汤。2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坚持随访。观察血象、骨髓象、中医证候、免疫功能、药物毒副反应等指标进行整体评估。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得到显着改善(P<0.05),实验组中医疗效有效率达8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中医分型之间疗效比较,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明显优于肾阴虚组(P<0.05);2、按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实验组有效率75.0%,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三系水平及骨髓增生程度均有显着提高(P<0.05),且实验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显着高于对照组,非造血细胞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CD8+水平降低、CD4+/CD8+比例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方面,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当归补血汤具有促进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和调节免疫的双重功效,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组。同时可以减少环孢素和雄激素引起的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李柳[8](2012)在《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及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分析提炼他独到的用中医理论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及在诊病过程中体现的独特诊病经验;通过典型医案的搜集总结,结合中医古典医籍,使他的学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升华。本研究还重点对麻柔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进行了总结与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客观数据证实他诊治再障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诊病用药特点。本研究人群为笔者师承临证学习期间,麻柔主任医师所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结合既往基础研究结果,进一步总结和研究他对不同分型(急性或慢性)及中医不同证型(肾阴虚或肾阳虚)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证候疗效,探讨对AA不同分型及证型患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探寻中医或中医与适当西药联合的规范化治疗方法,以克服过度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及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再障的优势。另外通过对麻柔主任医师补肾为核心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再障病例的总结,掌握其辨证及用药规律,以利于进一步传承与推广。方法:前瞻性纳入并系统随访总结麻柔主任医师诊治的60例AA患者。据其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分型及中医证型分为三组行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1.单纯补肾中药治疗组,病例为慢性再障轻型、小儿患者以及西药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2.补肾中药+免疫抑制治疗组,病例以免疫抑制导致骨髓衰竭为主要病理机制的急重型再障患者;3.补肾中药+雄激素治疗组,病例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主要病理机制,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免疫抑制剂无效或疗效不完全以及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患者。其中对病史长于20年以上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尝试补肾兼化瘀联合雄性激素治疗。从中医辨证(肾阳虚/肾阴虚)、西医诊断(急重性再障/慢性再障)、疗效(缓解/进步/无效)和治疗方法(雄激素有效/无效和免疫抑制剂有效/无效)四个角度,对AA患者进行不同组别、不同中医证型治疗前后疗效及症状积分进行总结分析,阐释麻柔主任医师诊治本病的分型疗效、证候疗效及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1.总结60例AA患者,至少接受6-12个月的治疗进入疗效总结。总有效率93.00%。2.分型治疗及疗效:单纯补肾中药治疗组10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6例,其中6例为小儿患者;雄性激素联合补肾中药组24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0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2例;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和/或ATG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组26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2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2例。3.中医分型特点分析:肾阳虚组主要为慢性再障患者(58.8%,20/34),肾阴虚组主要为急重型再障患者(57.6%,15/26)。这说明中西医分型标准虽不具备精确对应关系,但存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4例为病程长于20年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辨证属肾阳虚兼血瘀,探索性采用具温阳化瘀功效的雄黄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治疗,1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4.中医分型与西医分型治疗相关性及结果:①肾阳虚组和慢性再障组使用单纯中药(80.0%,8/10)或雄激素(66.7%,16/24)患者比例较高;肾阴虚组和急重型再障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比例较高(61.6%,16/26;76.9%,20/26)。单纯中药治疗组小儿比例高(6/10)且疗效显着。表明中医分型与选择用药(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有相关性,中医分型有助于临床用药的选择;②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3.3%,急重型和慢性再障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和100.0%。单纯中药治疗组小儿比例高(6/10)且疗效显着。说明通过中西医分型原则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③肾阳虚和肾阴虚组治疗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治疗后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显着上升(P<0.01),但治疗后肾阳虚型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达正常水平均显着高于治疗后肾阴虚型患者(P<0.01),说明治疗后肾阳虚组外周血象恢复快且完全。5.中医证候特点分析:肾阴虚和肾阳虚组腰膝酸痛出现频率均较多,说明腰膝酸痛是再障肾虚辨证的主要症状。治疗前肾阳虚组以畏寒、耳鸣及水肿为主要见症,经补肾中药治疗后,症状较易改善恢复。肾阴虚组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咽干、便结而尿短赤和盗汗等症状为主,治疗后症状减轻;肾阴虚组出血症状较肾阳虚组多见,但经中药治疗后大多得以改善。舌苔舌质基本能作为区分肾阴虚、肾阳虚的关键性客观指标。6.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特点:治疗后临床痊愈的症状是便结而尿短赤;显效的症状是腰膝酸痛、畏寒肢凉、耳鸣或耳聋、盗汗;有效的症状是发脱或齿摇、水肿、尿后余沥或失禁、五心烦热及舌质舌苔;无效的症状是性功能减退和咽干口燥。说明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舌质苔的改善也相对较慢。结论:1.麻柔主任医师治疗急重型再障和慢性再障的有效率分别为84.6%和100.0%,总有效率93.0%。与国内报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有效率70.0%~80.0%比较,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再障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2.进一步证实慢性再障以肾阳虚型为主,重型再障以肾阴虚型为主;3.单纯补肾中药在轻型患者、小儿患者及西药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患者确能发挥中医药优势;4.对各种类型再障,合理使用雄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补肾中药治疗均能获得较好疗效,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过度治疗所导致的毒副作用;5.探索性应用具温阳化瘀功效的雄黄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治疗病史长于20年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取得1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1例无效(因观察时间较短),初步显现出较好的苗头;6.麻柔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补肾中药与不同西药联合治疗,认为只要找准切入点就能取得良好疗效,避免了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提出并证明再障的发病大致可分为以异常免疫为主和以骨髓衰竭为主2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免疫抑制剂+补肾中药为主治疗;后一阶段应以雄性激素+补肾中药为主治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过渡阶段;适时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或雄性激素,较好贯彻了能中不西的原则。7.中医证型特点:肾阴虚组和肾阳虚组腰膝酸痛出现的频次均较多,说明腰膝酸痛是再障肾虚辨证的主要症状,中医症状判定标准对肾阴虚阳虚的判定区分有意义,舌质舌苔基本能作为区分肾阴虚、肾阳虚的关键性客观指标;中医辨证肾阳虚型再障的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或病程长的重型再障患者多表现为肾阳虚型,适宜于温肾填精中药为主或联用雄激素治疗,而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为肾阴虚型,多适于滋肾填精中药为主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说明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还发现舌质苔的改善也相对较慢。8.麻柔主任医师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用药特点:补肾调阴阳为主,兼顾脾胃,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坚持守方治疗,他认为慢性疾病如证型未变,则应坚持主方不变,仅据阴阳寒热偏衰及脾胃盛衰做加减化裁。麻柔主任医师认为,首先要正确把握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从中医理论渊源水平找到纲领。因此,他以其独到的“发病观”、“治病观”和“防病观”统领中医疾病的发生及防治。首先从阴阳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阴阳平衡即健康,阴阳失衡即患病;从正邪关系概括疾病的发生无非正虚与邪盛。他认为中医药治疗疾病就是通过阴阳自和的能力燮理机体阴阳、正邪等矛盾关系,把“失和”调为“和”,把“偏”调为“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医生的作用仅仅是顺势利导,纠偏,调整阴阳偏胜而已。还认为顺应天地自然才能更好的防病治病,辨证论治才卓有成效。其健脾调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不忘兼顾脾胃的组方用药处处体现出老师以“脾胃为本”的“未病先防”的防病观。他认为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系统角度看问题,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中医的治疗体系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病人表现出的“证”为靶点,针对动态过程,认知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病人整体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体现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针对肾阴阳亏虚的根本病机,辨治以补肾调阴阳为主;针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性疾病,认为以气虚兼血瘀为根本病机,采用益气通阳,调和气血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还探索性采用具解毒散瘀功效的古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各型取得了良好疗效,他认为本病病机为正气虚损,复感邪毒,因毒致瘀,毒瘀互阻。并扩大应用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及部分类型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认为因毒致瘀,毒瘀互结为其根本病因病机,运用解毒散瘀功效的青黄散泄其实,紧紧围绕毒瘀这个根本病机。近年还探索性用含砷中药治疗病程较长的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认为其病机为“久病入络”、“因虚致瘀”,而非“因毒致瘀”,故治疗上单用性温散瘀之雄黄,其温热之药性可助阳生血,化瘀功效针对“瘀血”病机,取得初步疗效。麻柔主任医师认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性血液病的关键在于对疾病病机的准确认识,与中医“治病求本”、“谨守病机”的理论异曲同工。麻柔主任医师在临床立法、组方、用药上时刻不忘顾护脾胃,认为血液系统疾病一般病程较长,素体脾胃亏虚,长期服药易伤脾胃,故临证为补而不壅滞、泻而不伤中,常合用四君子汤等补气健脾,防治脾虚影响到药物疗效。其健脾调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不伤脾胃的组方用药,处处体现出其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他独到采用经方桂枝汤为主治疗慢性和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和rITP),认为经方具有组方精简、配伍严谨、方证相应、疗效确切等特点。对cITP和rITP辨证以脾虚气弱,阴阳失和为主者,拟桂枝汤治疗,取其“内调阴阳”之特性,取得良好疗效。他认为多种慢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正气亏虚”,在诊病中处处体现扶正即祛邪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治疗白血病缓解期表现为正虚邪恋阶段,注重健脾补肾调阴阳扶正治疗,少用清热解毒抗癌祛邪之品。还体现在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正虚”与“血瘀”,通过以扶正为主及扶正固本“防患于未然”的治疗策略取得良好疗效。他认为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病证中医药调理应以扶正为主,所谓扶正即可祛邪。病证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麻柔主任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一方面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探索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疑难性疾病的方法,其临床实践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还是专验方的应用均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另一方面重视辨“病”,血液病尽量基于细胞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基因等疾病诊断,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一个阶段到整个病程全面认识疾病后,客观制定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一以贯之,收效明显。还致力于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苗头,总结规律,回到实验研究达到理论升华,再回到临床普遍实践,这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研究方向,也是辨证与辨病结合优化研究模式的具体体现。总之,麻柔主任医师在临证实践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时时贯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治病求本的治病观、阴阳平调的平衡观、血液病的扶正治疗观、注重顾护脾胃、独到使用经方、探索性运用古验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学术思想,经过多年的历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治血液病临床经验。

南如连[9](2016)在《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初步总结应用清热解毒法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疗效;观察安脑片联合异体骨髓细胞输注对SAA大鼠模型的干预效果,及其对CD90.1+细胞凋亡率和PML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安脑片干预SAA大鼠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SA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应用清热解毒法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移植后患者造血重建、植入情况及移植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2月,统计患者总生存率,评价临床疗效。2.选用SPF级Wistar雌性大鼠作为受鼠,接受直线加速器全身照射,建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供鼠,用于制备异体骨髓细胞;照射后4小时内,从Wistar大鼠尾静脉输注SD大鼠骨髓细胞,并于输注后第1天开始给予安脑片药液灌胃,用至第30天。3.每日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包括毛发、体重、活动度、饮食量、饮水量、大小便、出血情况、贫血情况等;实验第7、14、30天,采用眼眶静脉取血法留取各组大鼠标本约lml,用于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检验;实验第7天取重再组大鼠双侧股骨,第31天取安脑组和对照组大鼠双侧股骨,分别用于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观察。4.留取各组Wistar大鼠血清标本保存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SD大鼠骨髓CD90.1+细胞作为实验研究靶细胞,于液体培养体系中扩增14天,然后与上述各组Wistar大鼠血清共培养24h后,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各组CD90.1+细胞凋亡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其PM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为+13.5天,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14天;移植后+30天时复查所有患者骨髓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STR-PCR显示均为完全供者嵌合体,植入率100%;供受体性别不同者经性染色体检查均为100%供者型,移植前供受体血型不合者分别在移植后+37天、+49天、+31天和+60天转变为供者血型。2.4例患者发生aGVHD,发生率50%,4例患者发生cGVHD,发生率50%;7例患者发生感染,发生率87.5%;3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37.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肝静脉闭塞病。截至2015年12月31日,8例移植患者中死亡2例,1例患者放弃治疗,5例患者获得生存,且均达到基本治愈水平,存活率62.5%,治愈率62.5%。3.各组大鼠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555,P=-0.000):组间比较,安脑组较盐水组与重再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着(X2=42.805,P=-0.000);安脑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53,P=-0.067)4.实验第7天各组大鼠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结果显示,重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骨髓组(安脑组和盐水组)也较对照组低下,差异显着(P<0.05),但与重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上述检测结果提示:输注骨髓组(安脑组和盐水组)较第7天时有所上升,其中尤以安脑组恢复更为明显,与盐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仍然低下(P<0.05);第30天安脑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相比,重再组大鼠骨髓组织明显脂肪化,增生极度低下,造血细胞极度减低,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造血组织支架结构稀疏,网状纤维和毛细血管网明显减少,骨髓间质水肿并出血。安脑组大鼠骨髓改变较重再组明显改善。6.各组之间CD90.1+细胞凋亡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提示:对照组均明显低于重再组和安脑组(P均<0.05),同时安脑组也低于重再组(P<0.05);加入重再组血清后,CD90.1+细胞胞内PML蛋白表达有所增加,而安脑组PML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增加。结论:1.清热解毒法可能在促进重型再障移植患者造血重建及供者细胞植入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临床上应根据移植患者所表现的不同中医证候进行早期干预,有望改善或减缓移植患者的并发症。2.安脑片对全身照射诱导的重再大鼠模型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促进大鼠骨髓红系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成熟,增强异体骨髓细胞输注的治疗效果,利于异体骨髓细胞的植入。3.重再大鼠模型血清可能具有诱导造血细胞凋亡的效应,安脑片含药血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造血细胞的过度凋亡,这可能是通过下调造血细胞胞内PML蛋白的异常表达来实现的。

王文儒[10](2019)在《再障膏方在再障动物模型中对Treg/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增生低下及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现A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免疫异常在病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Treg和Th17细胞失调所造成的免疫紊乱被认为是AA发病的关键。现代医学对AA的治疗,如移植、免疫抑制疗法、支持疗法,均有局限和不足。中医学在长期探讨中,对AA有独特的认识,再障膏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苏伟主任的经验方,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疗效,前期研究发现该方能有效改善AA的免疫异常状态,但其是否改善AA中Treg/Th17失衡状态,从而达到免疫调节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索。探索AA的发病机制是寻求该病良好治疗方法的基础,对再障膏方作用机制的探索能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为日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良好稳定的AA动物模型,对比AA小鼠予以药物治疗后一般状况及外周血象情况,探索再障膏方对AA疗效,并通过观察各治疗小组外周血中Treg和Th17表达水平及脾脏形态结构,探索再障膏方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后,一组予以白消安18mg/kg灌胃和IFN-γ 7500U腹腔注射(连续10天),一组以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5天),一组以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7天),比较给药期间及给药后10天内各组生活质量和外周血象变化,并联合骨髓形态学判断造模成功与否,对比选择较为良好的造模方法。2.将成功的AA小鼠模型予以再障膏方、CsA及两药合用三种不同治疗方式,连续给药10天后,通过对比AA小鼠治疗后一般状态、外周血细胞等方面的变化,探索三种治疗方式对AA的疗效,并比较三种之间的差异。观察模型组及各治疗小组小鼠外周血中Treg和Th17细胞表达水平及脾脏指数、脾脏形态结构,分析AA免疫功能及Treg和Th17细胞的变化,探索再障膏方是否通过改善Treg和Th17细胞失衡状态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结果:1.三种造模方式中(1)白消安18mg/kg灌胃和IFN-γ7500U腹腔注射(连续10天)方法在造模给药10天后并不能形成有效的AA模型;(2)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5天)方法在造模给药后第5天即可形成较为稳定的AA模型,并能一直维持在到造模给药后第10天;(3)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7天)方法在造模给药后第5天可形成AA模型,但成模后小鼠死亡率较高,模型稳定性不足。2.再障膏方、CsA及两药合用三种不同治疗AA方式中(1)三种疗法均能有效恢复小鼠机体的一般状况,且三者之间均无明显差别;(2)三种疗法对AA小鼠外周血细胞有不同影响,两药合用后外周血象中WBC、RBC、HGB、PLT均有较好恢复,单用CsA仅在RBC、PLT指标上较为突出,单用再障膏方仅对PLT恢复较明显;(3)中西医联合治疗AA小鼠相较单用中药在WBC、PLT疗效更好,同时相较单用西药PLT提升更明显;(4)改善AA小鼠外周血象WBC、RBC、HGB、PLT指标方面,单用再障膏方与单用CsA效果无区别;(5)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5天)的造模方式所形成的AA模型中Treg细胞比例降低,Th17细胞升高,两种细胞变化情况与文献报道相符合;(6)再障膏方联合CsA对Treg细胞及Treg/Th17比值的调节作用明显,但两种方法单独使用效果并不显着;(7)三种治疗方法对AA模型小鼠脾脏形态学均有所改善,但两药合用最为明显,单用CsA次之,再障膏方功能最弱。研究结论:用白消安36mg/kg/天(连续给药5天)形成的BALB/c小鼠AA模型,行药物干预10天后,在改善模型的一般情况和外周血象方面,再障膏方与CsA联合使用比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且两者单独应用之间差别不大;此外再障膏方联合CsA还能有效提升AA小鼠中Treg细胞比例和Treg/Th17比值,提示两药合用能通过改善Treg和Th17失衡状态对AA小鼠产生治疗作用。

二、CSA治疗再障性贫血的毒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SA治疗再障性贫血的毒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FN-γ/T-bet、IL-4/STAT6信号通路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补肾健脾祛障方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中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溯源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机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2 Th1/Th2平衡偏移与再障关系的研究
        2.1 Th1/Th2对再障发病的影响
        2.2 Th1/Th2与IFN-γ/T-bet、IL-4/STAT-6信号通路的关系
        2.3 Th1/Th2与T-bet、GATA-3的关系
        2.4 Th1/Th2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相关研究
        3.1 应用依据
        3.2 组方分析
        3.3 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的作用研究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及制备方法
        3 主要实验试剂
        4 主要仪器
        方法
        1 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建立
        1.1 造模方法
        1.2 造模成功的判定标准
        1.3 造模成功外周血及骨髓病理体现
        2 分组
        3 给药方法
        4 取材
        5 实验内容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1.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2.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2.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的影响
        2.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外周血血红蛋白的影响
        2.4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血小板的影响
        3 骨髓及肝脾病理切片观察
        3.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病理状态的影响
        3.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肝脏病理状态的影响
        3.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脾脏病理状态的影响
    实验二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 测定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T-bet、GATA-3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目的基因mRNA引物序列
        1.3 实验方法
        2. Western Blot
        2.1 主要试剂,仪器
        2.2 主要试剂配制
        2.3 制备蛋白样品
        2.4 BCA法测蛋白浓度
        2.5 凝胶制备与上样
        2.6 电泳
        2.7 凝胶转膜及其检测
        3 ELISA
        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步骤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PCR结果
        1.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T-bet mRNA表达的影响
        1.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GATA-3 mRNA表达的影响
        1.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STAT-6 mRNA表达的影响
        2 Western Blot结果
        2.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T-bet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GATA-3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STAT-6蛋白表达的影响
        3 ELISA结果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的估算
        1.3 随机化分组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病例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给药方法
        2.2 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主要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
        3.3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6 不良反应
讨论(一)
    1 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的建立
        1.1 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
        1.2 免疫介导再障模型机理初探
    2 “补肾健脾法”的确立
    3 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4 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5 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骨髓及肝脾病理的影响
    6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Th1/Th2作用机制研究
        6.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IFN-γ/T-bet、IL-4/STAT6信号通路的影响
        6.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Th1/Th2比值的影响
        6.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T-bet、GATA-3表达的影响
        6.4 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7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治疗再障意义简析
        7.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研究意义
        7.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低、中、高剂量疗效分析
        7.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配伍意义分析
讨论(二)
    1 再生障碍性贫血受试者基线资料的分析
    2 临床疗效分析
    3 血常规分析
    4 骨髓增生程度的改善
    5 安全性评价
结语(一)
结语(二)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2)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二文献综述
三 裴正学教授学术渊源及主要学术思想
    1. 裴正学教授简介
    2. 裴正学教授学术渊源
    3. 裴正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
四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
    1. 病因病机
        1.1 脾肾亏损
        1.2 毒入骨髓
        1.3 髓海瘀阻
        1.4 火伤血络
        1.5 气不统血
    2. 其它
        2.1 痼疾与新病相合,先治新疾
        2.2 强调顾护胃气
    3. 用药特点
    4.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基本方
    5. 体会
五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情分级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疗效评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观察组各中医分型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象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率变化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散点图对比
        3.7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六 讨论
    1. 再障治疗的历史沿革
    2.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障的基本观点
    3. 结果分析
        3.1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观察组各中医分型疗效比较
        3.4 观察组与对照组机体免疫功能比较
        3.5 安全性指标分析
    4. 方药组成分析
        4.1 组成方药
        4.2 方解
        4.3 立方原则、配伍特点
        4.4 中药功效溯源
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经验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一、综述
    1 中医对血液病的认识
    2 中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3 现代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4 陈安民教授学术渊源
二、陈安民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1 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
    2 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的主要临证经验
        2.1 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2.2 辨治白血病经验
        2.3 辨治紫癜经验
        2.4 辨治骨髓增殖性疾病经验
        2.5 治疗血液病的其他用药经验
    3 个人心得体会
三、陈安民教授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法
        2.8 观察指标
        2.9 疗效判断标准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3.2 血常规变化情况
        3.3 骨髓象的变化
        3.4 骨髓CD34+细胞相对计数的变化
        3.5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情况
        3.6 中医证候疗效
        3.7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治进展
        4.2 陈安民教授对中医造血的创新认识及辨治再障的主要观点
        4.3 滋髓生血胶囊治疗再障的立法组方依据
        4.4 滋髓生血胶囊治疗CAA疗效分析
    5 结论
四、结语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七、致谢
八、个人简介

(4)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研究进展及导师治疗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1 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
        1.1 T淋巴细胞在再障中的作用
        1.1.1 T淋巴细胞的数量、亚群及分布改变
        1.1.2 T淋巴细胞的功能异常
        1.1.3 异常T淋巴细胞的克隆扩增
        1.2 细胞凋亡在再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2.1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增加
        1.2.2 T淋巴细胞的凋亡减少
        1.2.3 其他凋亡基因与再障关系
        1.3 造血调节因子及其受体对再障的影响
        1.3.1 白介素-3
        1.3.2 干扰素-γ
        1.3.3 肿瘤坏死因子-α
        1.3.4 转化生长因子-β_1
        1.3.5 白介素-2
        1.3.6 白介素-8
        1.3.7 白介素-12
        1.4 红细胞免疫异常在再障发病中的作用
        1.5 再障的免疫遗传研究
    2 免疫治疗
        2.1 药物研究
        2.1.1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2.1.1.1 ALG/ATG的应用方法
        2.1.1.2 ALG/ATG的疗效原理
        2.1.1.3 ALG/ATG的副作用
        2.1.1.4 ALG/ATG疗效的预测因素
        2.1.2 环孢菌素A
        2.1.2.1 CsA的应用方法
        2.1.2.2 CsA的疗效原理
        2.1.2.3 CsA的毒副作用
        2.1.2.4 CsA疗效的预测因素
        2.1.3 环磷酰胺
        2.1.3.1 CTX的疗效原理
        2.1.3.2 CTX的副作用
        2.1.4 抗人CD_3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
        2.1.5 大剂量甲泼尼龙
        2.1.6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2.1.7 有治疗再障潜力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2.1.7.1 雷帕霉素
        2.1.7.2 霉酚酸酯
        2.1.7.3 普乐可复
        2.1.8 免疫调节剂
        2.1.8.1 左旋咪唑
        2.1.8.2 胸腺素
        2.2 目前临床用药情况
        2.2.1 ALG/ATG+雄激素
        2.2.2 CsA+雄激素
        2.2.3 ALG/ATG+CsA
        2.2.4 ALG/ATG+CsA+HGFs
        2.2.5 HDCTX+CsA
        2.2.6 CsA+甲氨蝶呤
    3 中医药的研究
        3.1 中医药治疗再障的免疫机理研究
        3.1.1 调节T细胞亚群的分布、改善淋巴细胞活性
        3.1.2 调节细胞因子
        3.1.3 改善红细胞免疫异常
        3.2 中医证候与免疫相关性研究
    4 讨论
        4.1 免疫抑制治疗能否治愈再障
        4.2 免疫抑制治疗再障的长期安全性
        4.3 造血生长因子在再障免疫抑制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
        4.4 免疫抑制法与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比较
        4.5 免疫治疗再障的展望
        4.6 中医药治疗再障的前途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份 导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路及经验总结
    1 导师对再障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脾肾亏虚、阴阳失调为其发病之内在因素
        1.2 感受外邪、化毒入髓为其发病之必要条件
        1.3 气血不足、运行失常为其病变之重要转归
        1.4 精液亏损、髓枯血竭为其病变之必然结果
    2 导师中西结合治疗再障的思路
        2.1 明确诊断,合理用药
        2.2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2.3 坚持治疗,注意兼症
        2.4 重视支持,精心护理
    3 导师治疗再障的经验
        3.1 补肾填精,平调阴阳
        3.2 调补脾胃,益气生血
        3.3 畅达情志,祛瘀生新
        3.4 急劳髓枯,温热论治
    4 临证用药特点
        4.1 鹿茸
        4.2 紫河车
        4.3 山药
        4.4 黄精
        4.5 三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一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 二 声明

(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ATG 联合 CSA 免疫抑制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再障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改变对造血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异常与造血干细胞缺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分析
        1、研究对象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2、中医证型分组情况
    (二) 试验病例标准
        1、诊断标准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4、剔除标准
    (三) 疗效判定标准
        1、西医国内疗效标准
        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治疗方法
        1、分组治疗
        2、支持治疗
    (三) 观察指标
        1、安全性观测
        2、疗效观测
    (四)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一) 疗效评估
        1、中医疗效比较
        2、西医疗效比较
    (二)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1、各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对比
        2、各组治疗前后骨髓象比较
        3、T细胞亚群的变化
    (三)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
        1、AA的发病机制
        2、AA的治疗现状
    (二) 有关当归补血汤
        1、起源
        2、现代药理学研究
    (三) 本研究采用“加味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及配伍意义
    (四)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疗效分析
        2、免疫调节作用分析
        3、安全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临床及实验研究
    1. 历代医家对虚劳病的认识
    2. 补肾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代研究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及临证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1.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
    2. 中医疾病发生及防治规律的认识
    3.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4. 个人心得体会
    5. 结语
第三部分 麻柔主任医师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总结与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分型分组治疗情况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3.1 再障的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3.2 再障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3 中医症状学记分
        3.4 疗效判定标准
    4. 结果
        4.1 AA患者基本信息
        4.2 疗效分析
        4.3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对比分析
        4.4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变化及症状积分对比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附录

(9)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清热解毒法治疗急性再障的现状
        一、从病因病机论解毒法之运用
        二、从证型分布论解毒法之运用
        三、从分期治疗论解毒法之运用
        四、从治疗机制论解毒法之运用
    第二节 现代医学治疗重型再障的现状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免疫抑制疗法(IS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清热解毒法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安脑片联合异体骨髓细胞输注对重型再障大鼠的干预效果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重型再障大鼠安脑片含药血清对供鼠骨髓CD90.1~+细胞凋亡率及PML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再障膏方在再障动物模型中对Treg/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代病理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病机治则探索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
    实验二 再障膏方对再障小鼠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CSA治疗再障性贫血的毒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FN-γ/T-bet、IL-4/STAT6信号通路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补肾健脾祛障方的干预作用[D]. 于天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2]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D]. 鲁维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2)
  • [3]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经验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石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4]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研究进展及导师治疗经验[D]. 马成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07)
  • [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的影响的研究[D]. 马夫天.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6]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用中医学的优势梳理血液病治疗[A]. 麻柔. 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0
  • [7]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魏丽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D]. 李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3)
  • [9]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D]. 南如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再障膏方在再障动物模型中对Treg/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D]. 王文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副作用的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