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多样性”受到质疑

“道德多样性”受到质疑

一、“道德多元化”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藏丛杉[1](2021)在《恩格尔哈特世俗生命伦理学中的“允许原则”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曾经在西方道德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在宗教改革的作用下内部产生了分裂,加之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推动,其主导地位逐渐被人的理性所代替。失去了统一的道德指导后,各种从不同文化阐发而来的道德观相继出现。启蒙思想家们试图通过理性来构建能够指导人们道德生活的一般伦理准则,但却一直未能成功。现代的道德哲学工程失败了,人们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后现代道德多元化的时代。后现代道德多元化的现实境遇加之恩格尔哈特人文主义的理论背景,共同为允许原则的推出提供了条件。恩格尔哈特通过分析四种解决道德争端的方法,找到了唯一可行的允许原则,即个人的同意才是道德权威的来源。他从自由论世界主义者的身份出发为允许原则作辩护,严格规定了允许原则的道德主体和首要地位,大胆怀疑了国家权威的有限性,为生命伦理学提供了新颖独到的研究范式。现今,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仍在上升阶段,需要不断吸纳其他独特的思考,借以解决生命伦理学难题。

杨旭[2](2021)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一项重大突破,本身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当这种技术发展到可以应用于人体时,由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和编辑基因这种过于突破传统伦理思维的做法,大量的争议也随之而来。但现阶段,我们也不可能将发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红利让渡给西方国家,既然要发展,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就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寻找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现实发展之路,确保技术能够正向健康发展。第二部分从技术自身,社会安定和权利侵害三方面,综合概括技术的缺点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发展技术和应用技术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三部分是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涉及问题的反思。通过多方面反思,认清基因的本质,明确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的主体性不能动摇的立场,人类不能沦为技术的附庸也必须引导技术立场向“善”发展。并且肯定技术价值,承认在当前阶段我国有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的需要,但在发展技术时要警惕“自由主义”的误区,不能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并且把人类尊严作为发展技术的伦理底线。第四部分尝试从实践方面,提出中国发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现实对策。要想确保技术成果能够造福人类,这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于思想上要确定伦理共识;于制度上要健全技术应用保障;于教育中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于监管上要加快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专项立法的脚步等等。最后一部分则对全文进行总结。梳理全文的思想脉络,并得出结论,我国有必须要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的理由,也可以借鉴西方现有的伦理共识、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弥补自身不足。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是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如此改革才能切实有效。

闫冬雪[3](2021)在《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恩格尔哈特认为,人们要在两种层次上过自己的道德生活:第一个层次的道德生活是作为道德上的相识人,我们运用行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道德观。然而,第二层次是作为道德上的异乡人,我们运用程序性的允许原则以实现多元文化境遇的和平相处,即涉及别人的行动权威只能从别人的允许中获得。这就是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与那些持有不同道德前提的人合作相处和解决道德争端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植根于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多元道德境遇。面对医学技术革命和生命伦理思想变革,新的伦理思想不断涌现,生命伦理学也在复杂时代问题的交织中不断呈现出多元化。不同道德主体之间的道德文化差异性逐步凸显,多元思想并存成为社会的显着特征。然而理性论证的有限性却并不能为我们揭示多元社会道德生活的统一标准,生命伦理学的后现代时期已经到来。针对现实的多元道德语境,恩格尔哈特提出了以允许原则为核心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允许原则具有核心性和优先性。由于理性的有限性和现实多元语境的不可调和性,行善原则关涉具体内容总要关乎具体的道德语境而被置于允许原则之后。其次,拥有原则和政治原则本质上都属于允许原则。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还包含具体医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对胚胎问题、医患关系以及医疗保健制度都做出了详细阐释。首先,从允许能力有无有否,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对胚胎的道德主体性做出界定;其次,从权利出发,恩格尔哈特提出了代表道德主体权利的自由的与知情的同意;最后,从道德主体对私有和公共资源分配的权利上,提出多级医疗保健制度的不可避免性。基于道德观念的多元性和医学实践的复杂性,恩格尔哈特提出了消极的没有内容的程序性的最小伦理学。深入反思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把握其思想的意义和适用范围对于中国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探索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根基,解决中国生命伦理的现实问题,这既需要在立足道德多元语境,又需要立足中国实践。

藏丛杉[4](2020)在《恩格尔哈特世俗生命伦理学中的“允许原则”探析》文中认为

陆帅文[5](2020)在《正义原则的理性之维 ——原初状态中的建构与证成》文中研究指明政治哲学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整合何以可能?其背后的根源在于道德原则适用的普遍性与该原则的道德基础之间的裂隙。为了弥合二者之间的裂隙,罗尔斯采用了康德的实践理性进路,通过建构主义的方法在原初状态的实验条件下建构出正义原则,因而原初状态其实质是建构实践理性的程序,其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纯粹接受方导向的,导向的是每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的平等。道德能力就是实践理性,内容表现为理性与合理性两种形式,结构体现为理性限制合理性。实践理性的内容和结构分别通过对人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的要求两个维度展现出来。在对人的要求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高阶利益以及正义感能力和合理性能力,在实验条件方面主要是通过无知之幕建构人的二阶面向,正义原则只是在人的第一阶面向中进行建构,与第二阶面向无关;除此之外,最大最小值、慎思的理性、反思的平衡分别支持了无知之幕下各方所需要的条件。从实践理性的两个维度要求中,其最终可以被归纳为产生公共因子的能力、推测的能力和反思的能力三大内涵。实践理性的三个内涵贯穿于《正义论》与《政治自由主义》,分别在相互冷淡的个人和民主社会的公民的一阶面向中发挥建构正义原则的作用。在原初状态中建构的正义原则尽管能够从人的道德能力推演出来,并使各方达成深度认同,但是批评者们都以现实为基础,对罗尔斯的理想理论提出了许多质疑,概括起来为三个形式的怀疑论:形式怀疑论、对道德效力来源怀疑论、对人的概念的怀疑论。但是实践理性的存在不是为了验证理想的政治制度与现实的正义制度之间不存在差异这一事实,而是为了验证达成的可能性,更明确地说是以现实可能存在的或将会存在的要素去建构一个可能达成的理想制度。从这一意义上说,罗尔斯对康德实践理性在当代的复兴为后世思考人性与社会制度相通开辟了新道路。探究罗尔斯的康德式理性进路的理论意义在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对制度伦理的一种哲学论证。从规范意义上来看,社会制度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必须保障每一个成员的利益,因此其最高理想是个人利益与个人的集合的利益总和的同质性。如果制度只关心作为一个集合中的个体的利益,却将个体利益平等扩张到所有人的任务交给利益的妥协而自己却“坐视不理”,那么平等扩张和利益妥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部分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损耗,正义原则和社会制度的初衷就会落空。因此,社会制度应当以每一个成员的平等和自由为使命,不应当因为高标准的难以达到就下降妥协为以某个人的“自以为是”的自由平等的底线为使命。

周丹妮[6](2019)在《伦理主体的复归 ——福柯“关注自我”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福柯是法国当代极具创造力和反叛性的思想家,他看待现代社会的视角十分独特,对于现代社会的诸种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在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均起源于他在特定研究阶段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因而其思想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以20世纪80年代为标志,福柯的研究领域表现为一个明显的分野,福柯在其理论研究的晚期转向了伦理学方向的探索,以“关注自我”的思想作为其重要内容。这一思想源于福柯对现代主体性问题之关切,旨在通过对自我的谱系学认识而为现代社会中伦理主体的复归寻求可能。本文主要研究福柯晚期的“关注自我”思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是将“关注自我”思想的思想背景与理论前提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一方面是当时作为福柯思想发生之土壤的社会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是福柯自身思想的流变过程;第二部分对于“关注自我”思想的结构和内容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呈现,包括福柯在提出这一思想时的问题意识,以及“关注自我”作为伦理主体的复归策略的起点、核心和宗旨三个方面的要义;第三部分是关于“关注自我”这一思想的评价,包括理论困难和现实意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笔者试图对学界关于这一思想的诘难给出可能的回应,第二个方面主要是结合福柯“关注自我”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作出分析,以从中提炼出反思与启示,并在此基础之上延伸出对多元性社会的想象,由此凸显“关注自我”这一思想所具有的独特现实意义与启发性。

田宏宇[7](2017)在《自媒体时代个体生命道德的存在隐忧与空间转向》文中指出自媒体时代,个体生命道德呈现出轻逸、确切、易见、迅捷和繁复的特征。它反映了人们对个人主体生命的反思和彰显,成就了新式的个人自由主义伦理。然而,在这场更新式的革命中,世界呈现在身体感官上的越清晰,呈现在身体内部的就越惶惑;科学技术越进步,思想的逃逸就越明显。生命个体抛却了严峻的伦理责任(善恶是非),拒绝回答人类的终极问题(我到底是谁),不再思考思想的最终定论(人生成为了反讽和悖论),世界呈现了道德多元化和信仰模糊性。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值得思索的问题。

郭蓉[8](2016)在《佩莱格里诺医学伦理学的建构路径》文中研究指明佩莱格里诺在反思当代医学伦理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路径和后现代程序伦理建构路径的基础上,立足医学哲学对医学本质、医学目的的确认和医学基本概念的澄清,建构其医学伦理学理论。佩莱格里诺基于医学哲学建构的医学伦理学是充满内容的内在于医学的伦理学,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李前进,周赟[9](2014)在《中国转型期价值共识危机的根源及其破解之道》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道德文化植根于集体主义文化,是集体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而西方道德文化源于个人主义文化,是个人本位的资本主义价值观。这种差异导致了西方道德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会对中国道德文化产生冲击。西方道德文化中的多元主义会削弱社会的价值共识,直接造成社会内聚力的降低,从而使中国社会面临由于异质文化的侵蚀而导致价值共识消失的道德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社会指明了基本的价值共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形成了高度认同的共同理想,社会内聚力得以巩固。只有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这场道德危机。

王凌[10](2013)在《理性人、道德异乡人与道德乌托邦——恩格尔哈特的允许原则解析》文中提出恩格尔哈特基于道德多元化和理性人的现实,提出了挽救道德权威的原则——允许原则;在此基础上道德世界被划分为道德共同体和道德异乡人的二重世界;面对道德异乡人必须放弃行善原则,而以允许原则为交往的指针;这一指针指导人们构造一个充满俗世权威的道德乌托邦。

二、“道德多元化”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德多元化”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恩格尔哈特世俗生命伦理学中的“允许原则”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现代道德多元化的现实境遇
二、世俗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允许原则的消极出场
四、允许原则的道德主体
五、允许原则的历史争论
    (一)是相对主义吗?
    (二)是自由主义吗?
六、结语

(2)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阐述技术价值的文献
        (二)提出技术问题的文献
        (三)寻求现实对策的文献
    三、论文研究方法、框架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创新点
    注释
第二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自身问题
        (一)技术发展问题
        (二)技术应用问题
        (三)技术保障问题
    二、社会安定问题
        (一)人类基因风险
        (二)优生主义复活
        (三)公共安全问题
    三、权利侵害问题
        (一)人类尊严问题
        (二)基本人权问题
        (三)后代权益问题
    注释
第三章 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引发问题的反思
    一、对基因本质的反思
        (一)基因的内涵
        (二)基因与进化
        (三)基因与物种
    二、对人与技术相关问题的反思
        (一)“人”的定义
        (二)技术立场之争
        (三)人与技术的关系
    三、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反思
        (一)从功利主义角度思考技术价值
        (二)从自由主义人权观思考技术应用误区
        (三)从人类尊严理论思考技术应用底线
    注释
第四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寻找普遍伦理共识
        (一)重视生命伦理原则
        (二)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
        (三)划定基因编辑禁区
    二、建立全面监督管理机制
        (一)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二)建立专项实验伦理审核机构
        (三)做好技术核心数据加密工作
    三、推进教育改革
        (一)设立新型文理交叉学科
        (二)大力扶持生命伦理学科
    四、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一)寻找法律监管短板
        (二)明确法律改革方向
    注释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缘起
        1.1.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对当代文化境遇的独特意义
        1.1.2 当代科技发展与生命伦理之间矛盾冲突的现实困境
        1.1.3 中国文化中生命思想的伦理意蕴
    1.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目的
        1.2.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形成
    2.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生物技术的进步发展
        2.1.2 后现代主义兴起
        2.1.3 生命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难题
    2.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依据
        2.2.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哲学依据
        2.2.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宗教神学依据
第三章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3.1.1 允许原则
        3.1.2 行善原则
        3.1.3 拥有原则
        3.1.4 政治权威原则
        3.1.5 四原则的逻辑关系
    3.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在医学实践中的运用
        3.2.1 临床判断
        3.2.2 道德视界下的胚胎地位
        3.2.3 自由的与知情的同意
        3.2.4 公平正义下的医疗保健制度
第四章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4.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评价
        4.1.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
        4.1.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反思
    4.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启示
        4.2.1 把握生命伦理的建构基础
        4.2.2 树立公平的分配意识与伦理观念
        4.2.3 树立主体权利为核心的允许意识
        4.2.4 建构从程序到内容公正的多级医疗保健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正义原则的理性之维 ——原初状态中的建构与证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社会整合如何成为可能?
    二、罗尔斯整合社会的工具—实践理性
    三、兼具普遍性与现实性的实践理性
    四、文献综述及本文写作思路
        (一)文献综述
        (二)本文写作思路
第一章 原初状态的价值取向及道德建构主义
    一、原初状态概述
    二、原初状态的道德标准——纯粹接受方导向(purely recipient-oriented)
        (一)结果论要素(consequentialism)
        (二)人本主义要素(humanism)
        (三)规范的个人主义要素(normative individualism)
    三、原初状态的实质——建构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要素的程序
        (一)康德语境中的实践理性
        (二)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建构
        (三)理性直觉主义与建构主义
第二章 实践理性能力在原初状态中的呈现
    一、实践理性的人性基础
        (一)道德人的本质--道德能力
        (二)根本利益:目的抑或手段?
        (三)合理能力(rationality):一般性的假言命令
        (四)正义感能力:自然情感的道德表达
    二、理性的实验条件
        (一)公共视角的框架——社会契约
        (二)合理性要素的削弱——无知之幕
        (三)推理的限定——最大最小值原则
        (四)“理性限制合理”的慎思——慎思的合理性
        (五)理性限制合理性的方法论尝试——反思的平衡
第三章 功能论视角的理性内涵的分析
    一、产生“公共因子”的能力
        (一)何谓公共性
        (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同质性
        (三)实践理性与高阶利益
    二、推测的能力
        (一)“承诺”的行为动机
        (二)从“完全理性假设”向“有限理性假设”的转变
        (三)理性与选择动机
    三、反思的能力
        (一)实践理性与民主社会的文化
        (二)实践理性与反思
第四章 对各种怀疑论的回应
    一、对形式怀疑论的回应
        (一)形式怀疑论的论点
        (二)形式怀疑论者存在的误区
        (三)对形式怀疑论的回应
    二、对道德效力来源怀疑论的回应
        (一)休谟的道德效力渊源怀疑论
        (二)休谟道德理论的缺陷
        (三)对道德效力渊源怀疑论的回应
    三、对人的概念的怀疑论的回应
        (一)人的概念怀疑论的论点
        (二)桑德尔批评的理论缺陷
        (三)对人的概念的怀疑论的回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伦理主体的复归 ——福柯“关注自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福柯生存美学的理论前提
    (一) 社会文化背景
    (二) 福柯思想的“伦理转向”
        1、早期的解构工作:知识考古学与权力谱系学
        2、晚期的建构尝试:“关注自我”的生存美学
二、“关注自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问题的提出:何种主体
        1、福柯论现代主体的塑造过程
        2、主体的出走:“认识你自己”与“关注自我”之辩
    (二) 伦理主体的复归策略:关注自我
        1、“关注自我”的起点:问题化
        2、“关注自我”的核心:精神性
        3、“关注自我”的宗旨:导向生活的审美化
三、理论困难与现实意义
    (一) 对几种质疑的尝试回应
        1. 关于道德虚无主义的诘难
        2. 关于个人主义的诘难
        3. 关于缺乏规范性指令的诘难
    (二) 现实意义:伦理主体的复归
        1. 主体向度:为个体松动生存的边界
        2. 伦理向度:为他者预留异质性空间
四、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自媒体时代个体生命道德的存在隐忧与空间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媒体时代的特征
二、个体生命存在道德之不可承受之轻
三、“时间空间化”的双重拯救意义
结语

(8)佩莱格里诺医学伦理学的建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医学伦理学两种建构路径的反思
    1. 对医学伦理学社会建构主义路径的反思
    2. 对医学伦理学后现代程序伦理建构路径的反思
二、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1. 医学本质和医学目的的确认
    2. 医学基本概念的界定

(9)中国转型期价值共识危机的根源及其破解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共识危机的根源
二、转型期价值共识危机对社会内聚力及道德多元化困境的影响
    (一)价值共识危机对社会内聚力的影响
    (二)价 值 共 识 危 机 对 道 德 多 元 化 困 境 的影响
三、破解转型期价值共识危机之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统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并为个人创造具体的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共同的价值认识并以此强化社会内聚力
四、结 语

四、“道德多元化”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格尔哈特世俗生命伦理学中的“允许原则”探析[J]. 藏丛杉. 社会科学动态, 2021(07)
  • [2]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对策研究[D]. 杨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 闫冬雪. 河北大学, 2021
  • [4]恩格尔哈特世俗生命伦理学中的“允许原则”探析[D]. 藏丛杉. 湖北大学, 2020
  • [5]正义原则的理性之维 ——原初状态中的建构与证成[D]. 陆帅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6]伦理主体的复归 ——福柯“关注自我”思想研究[D]. 周丹妮.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自媒体时代个体生命道德的存在隐忧与空间转向[J]. 田宏宇.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8]佩莱格里诺医学伦理学的建构路径[J]. 郭蓉. 伦理学研究, 2016(02)
  • [9]中国转型期价值共识危机的根源及其破解之道[J]. 李前进,周赟.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4(06)
  • [10]理性人、道德异乡人与道德乌托邦——恩格尔哈特的允许原则解析[J]. 王凌.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8)

标签:;  ;  ;  ;  ;  

“道德多样性”受到质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