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助学贷款只需两份文件10章

中国银行:助学贷款只需两份文件10章

一、中行:助学贷款只需两份文件10个章(论文文献综述)

顾志萍[1](2020)在《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中美银行年报撰写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贸易发展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使得中国本国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联系和竞争逐步增强。企业年报在传递信息、吸引投资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企业年报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学和经济学等角度进行分析阐发,鲜有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年报背后的文化因素,探讨差异动因。本文选取了中美20家银行的年报(10家中国银行的中文年报,10家美国银行的英文年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描述性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依照体裁分析理论分析中美银行年报在语篇撰写和内容撰写上的差异,并尝试从Hofstede文化维度理论视角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动因。研究发现,中美银行年报在语篇和内容撰写上存在较大不同。在语篇方面,中国的银行年报(1)必选语步多,体现出规范性;(2)句法上使用较多的成分省略句、并列排比句,句子表达强调意合、重心在后、突出主题;(3)使用较多政治词语、模糊词和动态表达词。美国的银行年报(1)必选语步少,在语步选择上更强调银行的自主性;(2)句法上保留主语,句子表达强调形合、重心在前、突出主语;(3)不涉及政治词汇,使用较多意义具体且偏向静态表达的词。在内容方面,中国的银行年报(1)战略目标撰写以整体为主,并设定了长远目标且响应国家方针政策;(2)公司治理部分强调管理层的权力,关注上级的权威;(3)社会责任篇幅更多,更加关注慈善事业的披露,注重集体利益和人文关怀。美国银行的年报(1)战略目标以主营业务来划分,更加关注外部环境和短期利益;(2)公司治理部分以委婉的表达来说明各部分的职权,强调上下级之间的平等;(3)社会责任部分的撰写关注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客户和股东的利益。应用Hofstede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后发现,中美银行年报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中美两国在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权力距离、男性化和女性化、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不确定性规避等五个维度上的不同取向造成的。本研究为理解中美银行年报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年报撰写和评估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有助于我国银行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

陈栋[2](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指出“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姜蕴[3](2015)在《美国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是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改革运动,以1967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颁布“初级教师培养方案”的提案要求为起点。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总署资助、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主题的会议在休斯顿大学新建成的教育学院召开,标志着运动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77年,《教育职业发展法案》停止实施,政府不再为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提供经费,这场运动也就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后运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最终以衰落被替代而落幕,但它有力促进了美国教师教育的大变革,促进了美国教师教育的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效果评估和教师资格认证等一系列重要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它所宣扬的“能力和行为目标列表”,虽然在运动后期遭到了猛烈的批判,但首次对能力进行了清楚的定义和分类,并尝试将能力转化成可观察的能力表现,缓解了教师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学术取向”和“专业取向”之争,并使得教师培养机构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追求学历的提升向注重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强调教师教育的可观察性效果转变。它所倡导的“评估”体系,尽管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运用,但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从注重教师质量和教师教育的“输入性”和“课程性”因素,转向了重视“输出性”和“结果性”因素。它所提出的“模块”和“个性化教学指导”,虽然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被修正,但首次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理论上激起人们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关注,值得当前教师教育界学习和借鉴。如何优化教师教育模式,提高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追求的是反思/批判的教师教育,对行为主义、能力本位等词较为抵触。但实际上,能力本位教师教育在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退出历史舞台后,其许多核心思想继续在绩效标准本位和反思/批判的教师教育中被保留了下来。因此,在对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兴起、发展、鼎盛再到衰落这一历史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深度剖析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模式,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国教师教育汲取其经验教训,为今后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李胜[4](2015)在《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住房抵押贷款(或称“房贷”)所占贷款比重的逐步上升,相应的金融风险也在增加。尤其是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频出,又带来住房抵押贷款新的风险。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国房价普遍下跌,开发商“跑路”事件频发,对商业银行的房贷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因房贷在我国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水平落后”已在业界和学术界达成共识,为此,笔者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展开了研究,希望能对该领域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对我国房贷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一定的价值。笔者根据在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中心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房贷的研究和思考,认为在微观层面,房贷的风险涉及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宏观层面,则涉及市场风险和“面临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风险”(简称“泡沫风险”,正文将专门界定)。本文对上述四种风险从理论到实证的分析也由此展开。本文先界定了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以及被细分成的四种风险,具体阐述了这四种风险的区别和联系。接着,从微观和宏观层面阐述了这四种风险的理论基础。在微观层面,房贷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理论基础为信息经济学理论;在宏观层面,市场风险和泡沫风险的理论基础分别为LTV理论和明斯基金融不稳定理论。然后,本文针对这四种风险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通过博弈论对房贷信用风险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商业银行和借款人的动态博弈中,银行对借款人违约概率的判断是整个博弈的关键所在;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操作风险的结果表明:在房贷中心,帕累托最优的激励是让对房贷操作风险有贡献的岗位员工(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通过LTV理论对房价变化的分析,阐明了房价变化和借款者主动违约的关系;用明斯基金融不稳定理论结合中国的现状分析得知:我国目前房价下跌的情形已经符合明斯基意义上的泡沫破裂情形。实证分析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我国房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对现实情况的综合分析,找出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四种风险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问卷调研涉及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中信、浦发、平安、招行、华夏、邮储银行的住房金融部门和30位工作五年以上的资深客户经理。通过调研反映出的问题有:信用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对该风险的识别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目前主要采用的评分卡定量分析法存在主观因素较强的弊端,并且不普及;在市场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对该风险的防控普遍处于被动应对状态,市场风险对房贷客户经理影响最大的是“额度收紧风险”。在操作风险方面,人员是操作风险最重要的因素,但商业银行并未量化分析过哪些岗位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贡献是显着性的,因此也无法预警操作风险,更无法通过科学的奖惩制度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在泡沫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因未曾经历过该风险,对其研究较少。另外,在问卷调查中,对房贷资产证券化转移房贷风险提得较多,该项工程在国内的推行并不顺利,因此本文将单独对其进行分析。根据问题的梳理,信用风险的分析思路为:在对信用风险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解决识别片面的问题),然后根据该指标体系定量分析(解决量化模型主观性强并且不普及的问题),最后提出防范措施。具体内容是:将房贷信用风险分为三类,即:被迫违约风险、理性违约风险、恶意违约风险,然后选取能体现这三种风险的十个指标(包括职业、学历、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年龄等等)建立信用风险指标体系,接着通过分类统计法得到违约率在各指标上的分布。但是,分类统计法的局限性在于其结果是边缘概率,无法让决策人在风险防范时抓住主要矛盾,并且不能联系相关指标来评价风险,需要其他方法来互补。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进一步通过r语言编程,采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法,再次做实证得知:就整体而言,在众多的分析因素中首付款比率,职业,年龄,家庭收入是对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影响最大的因素。通过“决策树”的路径,本文还找到了违约概率最大和最小的人群特征。市场风险的分析包括两部分:通过wilson模型做压力测试,分析在三种情景下房价利率与违约率的定量关系;设计额度风险缓释型理财产品(应对“商业银行额度收紧风险”)操作风险因杂乱繁琐的特点,用墨较多。本文先从房贷涉及的所有岗位中分析出15个操作风险诱因,并找到各种诱因的衡量指标即“差错率”以及相关数据,然后通过多重共线性分析,将风险诱因简化为11个。为进一步筛选,本文在matlab环境下运用竞争性神经网络模型(som)将连续的差错率数据离散化,然后用粗糙集约简的实证分析方法筛选出6个关键风险指标,即kdi(粗糙集约简只适用于离散数据,故连续数据需先离散化)。然后,本文通过ahp和变异系数相结合的组合赋权实证分析出了与这6个关键风险指标kdi相对应岗位的权重分布。接着通过bp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在matlab环境下设计出了房贷操作风险的预警机制;并根据对操作风险评估时的组合赋权结果以及委托代理的分析结论定量设计出了3个岗位的薪酬激励机制;并提出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住房抵押贷款的保险产品的定量方案。对于泡沫风险,通过理论分析得知:我国的房价不会陡然下跌,只会逐步下跌,故可分阶段进行分析。本文基于wilson模型的假设情景、分析过程和结果,将房价下跌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其中,初期是cltv(当前贷款房价比)小于等于100%时,即房贷余额小于等于房价,此时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最显着,中期是指cltv的值处于100%-120%之间,即贷款余额大于房价,但房地产还未崩溃,此时住房抵押贷款的市场风险最显着,末期是指cltv大于120%,即房地产已经崩溃,开发商大量倒闭,此时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最显着。然后本文结合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以cltv(当前贷款房价比)和cdsr(当前收入偿债比率)为指标,设计出了我国房价下跌时的风险分期预警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很多商业银行对泡沫风险研究的空白。为更好的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房贷风险的转移,本文建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并引入海外投资者来购买。具体思路为:为达到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转移的效果和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期限需较长,而国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久期大部分较短,故考虑引进海外投资者,而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国内的各种金融市场中较容易被海外投资者接受,因此需根据该市场的特点和海外投资者的偏好特征,以及国内房贷的特殊性来设计房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进方案。本文设计了此方案,内容包括:(1)房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本交易结构;(2)如何引入海外投资者(3)如何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建设。对交易结构,本文通过流程图的方式做了阐述;在海外投资者引进方面,本文根据其偏好设计了“三步走”的策略;在市场建设方面,本文从市场的风险隔离模式建设、信息披露体系建设、增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分阶段的设计。本文将其归纳为“一引三建”。其中,在风险隔离上,本文设计了如何从“表内模式”向“表外模式”过渡;在信息披露层面,本文设计了如何从“一般信息披露”走向“全面信息披露”;在增信体系建设方面,如何从传统的担保以及优先劣后分级到引进crma(风险缓释合约)和crmw(风险缓释凭证)。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包括:第一,首次将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市场、操作和泡沫风险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以往关于住房抵押贷款的论文一般偏重于写一种风险,较多的研究其信用风险,少部分研究其市场风险,研究其操作风险和泡沫风险的几乎没有。第二,在研究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时,使用r语言编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决策树法来实证分析评估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第三,在研究住房抵押贷市场风险时,为防范“额度收紧风险”,本文设计出风险缓释型理财产品进行应对。第四,在研究住房抵押贷款操作风险时,在MATLAB环境下通过竞争性神经网络模型将“差错率”数据进行离散化,再用粗糙集约简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从15个房贷操作风险诱因中筛选出6个关键风险指标(KDI);然后通过AHP和变异系数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实证分析出与这6个关键风险指标所对应岗位的风险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BP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得到了房贷操作风险的预警机制,并设计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下的薪酬体制,同时设计出对房贷操作风险进行保险的方案。第五,在研究住房抵押贷款的泡沫风险时,在运用Wilson模型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进行压力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贷款房价比CLTV和当前偿债率CDSR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到了在房价下跌过程中住房抵押贷款三种风险爆发的顺序及过程。并针对此过程,结合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以CLTV和CDSR为指标,设计出了我国房价下跌时的风险预警机制。第六,在考虑运用资产证券化法来转移房贷风险时,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债券市场的现实情况,创造性的设计出了“一引三建”的方案体系。“一引三建”包括如何逐步引入海外投资者,如何分阶段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模式建设,即在“表内模式”下如何向“表外模式”发展;如何分阶段进行信息披露体系建设;如何不断充实增信体系,即如何逐步从传统的抵押、担保、保证以及优先级、中间级、次级分层到引进CRMA(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

刘佳[5](2015)在《复杂性视域中的高校资助政策运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教育政策不是反映某一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而是对一个复杂的、异类的、多种成分的组合体做出反应,”①我国教育政策的研究者们不再满足于技术理性主义研究范式,研究转向解释和描述教育政策运行的复杂过程。20世纪中后期,“复杂性”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思想或视角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的视域,从系统、科学、方法走向哲学范式层面,成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复杂性范式也逐渐成为一股带有浓郁的系统性、整体性、自主性、关联性、涌现性和多样性气质的科学哲学思潮。教育政策研究运行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策制定和执行不再是政府和专家的特权,文本、信息、资源等物质载体以及政策对象、政策执行者、政策利益无关方也都可以通过政策运行联接为充满动态、不确定和层次感的网络架构。复杂性分析框架为研究者提供了整体和复杂的观察视角,高校资助政策“行动者网络”本身也是一种系统构成,“学校”成为各种社会关系发生的交汇点,生成特定政策情境下的“场域”,“学校”既有位置和处所的含义,即围绕教育政策运行而发生的微观实践活动处所成为行动者产生社会关系的链接,即政策系统运行网络中的“必经之点”。高校资助政策运行过程是一个充满行动气质的资源分配、关系博弈和群体交互作用的过程,研究者借助系统论的视角,将政策运行看作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性的、非线性的具体行动系统,致力于探寻行动背后的关系构成,对政策权威作用下群体关系和社会互动有着真实和深刻的解读,通过政策系统内部各因素在运行过程中的言语、经验、价值、伦理及信念的交流和行为互动探寻政策运行规律之所在。在高校资助政策运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中,“行动者”不仅指行为人(actor),如政策执行者、政策对象,还包括文本、信息、资本等许多非人的物体(object)。人与非人因素之间不再是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他们一起进入政策运行系统,以一种相互附着的多样性性态共同构成人与制度、社会关系互动的政策面貌,政策制定者、执行者、政策对象、文本、信息、资源所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在政策“场域”中得以表征。高校资助政策运行过程中,政策内部行动者的身份认同源自于政策伦理正义、政策行政高效和政策结果公平,政策系统内外的社会认同意味着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群际和谐、偏见弥合、利益均衡,由政策身份认同和政策社会认同引起的复杂社会行为会对政策目标的实现起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两种认同高度一致则会对政策运行效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高校资助政策系统才能实现对内控制、对外开放的有序状态,反之则会引起政策系统的动荡、严重的甚至被破坏或取缔,两种认同共同构成资助政策优化或革新的系统动力。研究者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提出了高校资助政策运行系统的动力机制图式并描述了认同反馈的实现路径。复杂性视域中的高校资助政策分析深刻聚焦于多元关系主体的构成与互动,把科学主义的理性视角与人文主义的解释方法相结合,以混合研究方法描述政策研究的整体论进路,并采用行动者平等参与、深入现场、社会情境互动等理念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描述手法阐释高校资助政策运行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研究者在“学校”这一“必经之点”运用人类学的方式访谈、观察、记录,再结合哲学思辨式的建构式和实证主义的数字式,表现出浓郁的“描述、写实和分析”气质,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凝练出政策运行的宏观规律,为政策研究者所进一步感知、洞察和意义构建。研究者深入剖析政策行动者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与作用机制并提出政策系统优化策略,为高校资助政策分析提供了一种颇具实践操作价值的理论范式。

郑子莹[6](2013)在《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幼儿园迅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公办幼儿园资源不足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民办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量诸如收费高、投资者对利益过渡追逐、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等问题,引发社会集体焦虑。在此背景下,政府应该在学前教育服务中扮演什么角色成为舆论焦点。正确审视民办幼儿园的特性,是政府确立其治理方式与运作机制的基础。政府行使的公共权力本质上用于追求社会和公民的公共利益,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服务。学前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世界各国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依靠政府直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实际上,多元供给是实现学前教育服务供需平衡的必然选择。考察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市场机制创造了学前教育服务中的自由选择和竞争,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具有正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容易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规制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其强调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规制行为要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和整体福利的增加。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规制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规制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包括准入规制、价格规制和质量规制。这为研究政府如何治理民办幼儿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析框架。准入规制是政府对民办幼儿园实施规制的起点。政府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审查、许可、备案一系列手段对市场进入者进行资格限制。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民办幼儿园准入规制更多的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问题。政府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资格审查,可以大大减少利用信息优势欺骗消费者或以不正当手段排斥竞争者来获利的市场交易主体的数量。其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要求进入学前教育市场的民办幼儿园必须达到政府所规定的标准。这样,政府可以将不符合标准的办园申请者排斥在市场之外。也等于向市场发出一个信号,说明被允许进入市场的民办幼儿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改善学前教育服务提供者与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审查已进入市场的交易主体,迫使其始终遵循政府规定的标准。政府对进入后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民办幼儿园取消其办园资格,将其清除出市场。可见,设定合理的准入标准并明晰规制流程与各部门职责是有效准入规制的关键因素,也是今后进行准入规制改革的着力点。价格规制是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的核心内容。当前,世界上存在两种重要的价格规制模型,一种是投资回报率规制模型,另一种是价格上限规制模型。投资回报率规制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资本回报率,测算出销售额,再除以预测的销售量计算出合理的价格水平。我国一般民办幼儿园的学费定价方法是幼儿园在扣除办学成本等费用之后取得合理回报,即成本加成法,这和投资回报率规制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由规制机构以合同约定等方式确定最高收费标准,幼儿园的学费定价不能超过规定价格的上限,其核心思想与价格上限规制模型类似。这两种价格规制方式各有优缺点,对一般民办幼儿园进行价格规制的关键因素是确定成本费用和投资回报率。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采用价格上限规制方式的可行性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如果政府不提供财政补贴,民办幼儿园就不会选择接受政府的价格上限规制。从目前价格规制的现状看,核算成本费用,明确投资回报率以及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是改善价格规制的重点。质量规制是政府为了保证民办幼儿园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以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防止竞争产业提供低劣的产品和服务,依据一定标准,对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由于学前教育服务具有“信任品”的特征,其质量不容易被消费者快速观察到,民办幼儿园有降低产品质量谋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动机。为此,政府往往采取下列方式进行质量规制:一是禁止特定行为,如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二是执业资格制度,幼儿教师、园长等需要有从业资格证书;三是认证和检查制度,如对民办幼儿园进行等级评估,定期检查等;四是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主体既包括民办幼儿园也包括政府;五是财政补贴制度,如给民办幼儿园晋级奖励。其中,建立市场信誉机制是政府质量规制过程中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民办幼儿园的准入规制、价格规制和质量规制虽涉及的内容不同,但关注的都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如何通过规制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三者之间存在激励相容。政府在决定准入规制的强弱度时,必须充分考虑价格规制的因素,同时防止价格规制和质量规制之间可能导致的价格和质量的替代。总之,政府根据一定的公共政策目标,依法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规制,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弥补学前教育市场失灵,促进平等和提高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由于政府管理民办幼儿园的历史不长、经验不足,还存在诸如由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等引起的规制失灵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对规制者进行再规制,通过提升政府规制质量来减少规制失灵的机会,从而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大力发展。

杨涛[7](2012)在《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文中研究指明交通系崛起于清末,是北洋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系的主要人物唐绍仪、梁士诒、周自齐、朱启钤、叶恭绰、詹天佑、吴鼎昌等在此时是以新型知识分子、专业技术官僚与精英的身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依靠密切的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形成政治集团。他们追随袁世凯与徐世昌,以交通、外交领域为主要活动空间,积极赞襄北洋与东北新政,是新政的具体推行者与实践者,为早期现代化和北洋集团崛起起到巨大作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求新、务实、敢为的作风,并体现了积极扞卫国家主权的思想。在辛亥革命中,他们倾向共和,为南北统一、颠覆帝制立下不朽的功劳。对推进铁路事业、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并深远影响着民初的铁路事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民初袁世凯统治时期,交通系领袖活跃在经济各领域,对交通、财税、金融、币制、实业政策产生极大影响。在交通业方面,其经济政策主要倾向为国有化问题。如路政方面推行商办铁路国有、借债修路、崇官抑商政策,反映出交通系力主铁路事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为促进国有铁路营运、管理、建设、财会制度的发展,则以统一路政、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为手段。在电政方面则颁布有《电信条例》,明定国有原则,在管理上分设电政管理机构。在邮政上,设立电政管理区,废除驿站,打击民信局和客邮,厘定邮政司与帛黎之间的关系。航政方面则更激烈地表现为轮船招商局的官办与商办之争。这说明交通系民初交通四政政策带有鲜明的国家资本主义特色。从实际效果看,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在交通领域对促进四政的发展、改观具有明显效果。特别是铁路、电信与邮政,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其发展成就是不容抹杀的。在金融方面,交通系取得了对中交二行的控制权。在他们努力下,中交二行实际取得国家银行地位,形成复杂中央银行制度,享有发行兑换券、经理公债发行、代理国库等特权,为财政清理与统一奠定基础。但其政策中充满了金融与财政杂糅特点,发行公债与垫款即为突出表现。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对民初财政好转起到了一定积极影响,而后者不仅对中交二行的官办方向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以反对停兑为表现,促成二行向商办化转型。此外,中行归部直辖,中交合并风潮也是金融与财政政策杂糅的体现。同时交通系领袖还举办了新华储蓄银行垄断邮政储蓄业务。在交通系领导下,中交二行也积极发挥金融机构对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挹注作用,特别体现在一战爆发后对缫丝业的支持;同时成立具有金融投资公司性质的通惠实业公司,抵制日本对汉冶萍公司的侵夺;积极参与上海银业公会这一新型金融组织的活动。在币制方面,梁士诒、周自齐、吴鼎昌等积极帮助袁世凯推行币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整理各省滥币,筹划币制借款,推广袁头币,统一铸权,力主银本位制,设立平市官钱局等。币制改革为此后南京政府废两改元奠定了基础。在财政税收方面,周自齐、梁士诒等首先帮助袁世凯加强财政事权的高度集中,如实行中央专款制度,各省财政事权收归中央,出台各种考成条例等。在具体理财办法上,二人都反对举借外债,但迫于财政现状而不得已为之,但注意用途多元化,在举债时间、借款额、利息、附带条款等方面注意减少主权损失;进行官产清理,这一方面具有消极性,即保守的弥补财政目的,但也有促进垦荒,清理不良资产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力主举办官业,对官矿业、官农业的扩大以及商业专卖制度形成起到重要影响;交通系领袖还积极整理旧税,特别是力主裁厘,整理田赋、牙税、当税等,体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并因此与保守派和袁世凯产生矛盾;他们注意制度创新,如举办预算,在会计、审计制度上革新,推行新税制,如印花税、营业税等。交通系的税制整理体现了扩充财政的主要目的,但也有便利商民、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举措,适应财政、税收制度现代化的倾向。同时,周自齐、梁士诒还积极筹划关税谈判,特别是对常关税进行改革,并统一关税管辖权,其意义十分重大。周自齐、梁士诒与张弧还推行盐政改革,以统一盐政机关、整齐税率、施行商运、剔除耗斤、先税后盐、制造精盐、争取盐余为最有意义者。但也因此引起周学熙等人的强烈抵制。在实业政策上,周自齐、朱启钤、梁士诒等交通系人物的政策,涉及农、林、商、工、矿等各部门,不仅涉及领域广,而且涉及内容多为当时经济发展中的敏感、重大问题,如矿业管理、垦务、清丈、博览会举办、企业专办问题等等。在垦务、矿业、地质调查、农业改良、林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是应予以特别肯定的。交通系经济政策具有财政本位、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倾向、专业技术化特征。在清王朝与南京政府之间,起到呈上其下作用,核心政策得到延续,具有体制、模式特征。但是交通系象清末以来许多致力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政治集团一样,在涉及财政与经济发展,国家与社会问题上,仍未能找到一个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其政策充满了矛盾性,其自身也充满了矛盾性。特别是交通系将其经济政策的成败与否,财政经济政策推行目标的实现寄托在袁世凯这一政治强人身上,寄望于一个威权政府的建立,并将其经济、政治诉求,利益诉求与袁世凯的集权统治结合于一。这就决定了其经济政策中的良莠杂糅,新旧杂糅,也决定了交通系这一集团经济政策的根本属性与作用,决定了这一集团的最终命运和历史评价。

周婷婷[8](2012)在《20世纪上半期山东乡村互助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民互助合作的形态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它既保留着旧式互助的基本特征,又受到新型合作形式的冲击和影响,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基于“历史是一个不断的过程”的治史观念,我们要深入研究农业合作化问题,就不应该淡忘这段历史。因此,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山东农民的互助合作为切入点,试图从中观察到近代农民在互助合作过程中的基本性格特征,并对农民合作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理论上的反思,以揭示出影响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制约因素。近代山东农村的“封闭性”影响着农民在互助合作过程中的“结合力”。农民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结成了分散的互助组合,在这种互助组合的内部,农户之间的“结合力”较强;而在对外时互助组合则表现出较强的排他性,为获取村内的公共资源,互助组合内的农户会团结一致与组合外的村民展开争夺。从村落的层面来看,近代山东大多数村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适宜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村落中的人际关系能够长久地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而自然灾害的侵袭则激发了村民的集体防御意识,如山东大部分村落的分布、村民居住的格局以及围墙等公共设施的建立,都与村落的集体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集体防御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村民“村落共同体”意识构建。传统村落并不是绝对封闭的,农民还需通过村外的交往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但大多数农民都走不出狭隘的地域界限,他们的对外交往一般不会超过基层市场的范围。总体而言,山东农村社会的封闭性特征,有助于农民之间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同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下,农民获得社会资源的范围相当有限,为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源,与他人展开互助合作便成为许多农民的选择。在互助过程中,农户之间“结合力”的大小也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20世纪上半叶,在山东农村中,宗族对农民旧式互助合作的规定最具明确性和约束力,很多地方都有“同族在土地买卖中具有优先权”、“遇有婚丧仪式,同族之人必须参加”等等规定。不过,近代山东大部分村落的家族势力不强,宗族组织松散,亲缘认同观念有淡化的趋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立在亲缘关系对农民互助活动的影响,而地域关系在农民互助中的重要性却逐渐凸现出来。除此之外,在农民互助合作中,因业缘而生的各种后天性私人关系也是十分重要关系资源。从互助的主体来看,吸引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结合力”主要是农民现实的需要或利益。20世纪上半叶,山东农民的互助合作是在乡村社会的动荡和贫困中开展的。除了耕地不足、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天灾人祸、婚丧陋俗等村落内的制约因素之外,政府对农村的掠夺、土匪对乡村社会的劫掠式破坏以及商业资本和城市对乡村的掠夺都加重了农民的贫困。在缺少基本的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在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推进的小规模社会保障,农民之间开展的互助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对互助中“结合力”探讨,在逻辑上衍生了本文对农民互助自主性的关注。山东农村旧有的互助形式主要包括婚丧礼仪性互助、农业生产性互助、资金融通性互助、安全防御性互助等。这些互助都是农民“生态理性”的产物,反映了传统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同时其中也普遍存在着“按阶层划分的纵向界限”。在互助过程中,在民间惩罚机制的威慑下,农民须遵守“互惠原则”以及其它与互助相关的传统规定,同时其互助行为受经济理性和道德情感的共同支配。在考察农民旧式互助合作的“交流”时,本文的兴趣集中在互助的主体、互助的程序、互助中特殊的讯号和途径等问题上。近代山东大部分地区土地占有相对分散,村落社区社会分化程度不高,这种情况制约了农民阶级觉悟的萌发,即使在土地占有相对集中的地区,“农民日常道德观也与阶级话语有着巨大的差别”,因而,农民更倾向于以日常生活的逻辑或经验为基础来开展互助活动。关于农民每一次具体互助的流程,我们可以以农业生产性互助为例进行说明。在农民旧式的农业生产互助中,财富、诚信、声望、现实需求以及社会关系(主要是血缘、地缘关系)是互助关系建立前农民需要考虑的几大要素,互助关系建立之后,互助的发展分为两个路径,一是以富人为主导的异质互助,互助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剥削性,如换工;一是建立在经济条件相当基础上的同质互助,如搭套、合具等。在山东地区,这两种类型的互助都普遍地存在着,各阶层农户按照自己的需求会理性地选择不同的互助方式。而需求的满足、关系的破裂或是交易时不公平的程度超过了一定的范围都会引发互助关系的终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战争、灾荒和经济危机的交迫下,山东农业经济破败不堪,农村的牲畜、农具、人口大幅度减少,租税、高利贷等封建剥削却更加沉重。互助是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的手段之一,但农民之间自发的互助效力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的状况。为拯救农村危机,国民政府和一些民间团体发起了一场农村合作运动。山东国统区的农村合作运动基本上属于一种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国民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合作法规的制定、合作指导机构的设置以及对合作组织在经济政策上的扶植,将西方的合作社组织引入到了山东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民互助合作的模式,提高了他们互助合作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他们合作意识的形成。但在推动农民从个体经营向集体生产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存在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推行新型合作组织的过程中,国民政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彻底地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因而其领导的农村合作运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小农农业经营的分散状态,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合作运动是国民政府单纯用政治力量来推动的,这就使合作社的建立更多地考虑了政府的意愿和制度偏好,容易忽视农民对新型合作互助组织的接受程度和切身利益,从而大大降低了合作社在农村的普及程度和影响程度。再次,合作组织的发展,过分依赖于政府的扶植,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再加上受战争和社会经济衰退的影响,国民政府扶植合作社的能力有限,这就极大限制了山东农村合作社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中共在山东领导的农民互助合作运动具有解放生产力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双重意义,从这一点来看,减租减息、反奸清算、土地改革与农民的互助合作实践有着割不断的历史联系,它们共同组成了山东农村集体化初级阶段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共一边用革命手段开辟农村社会平均化的局面,一边用互助合作来维系革命的成果。中共对农民合作组织改造的思路是以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为主,即尊重农民的互助习惯和自愿结合,尽量避免对互助组织内部事务的过多干涉,从而使农民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想象力,对旧式互助组织进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新型的互助组织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村落社会地方性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随着互助组织的发展,农村的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互助互济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开始树立。在当时山东的互助合作运动中,中共有意引导农民走长期互助的道路,因而采取了扶植贫农、中农的策略,使贫农、中农树立起了他们在互助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同时,中共的政策和宣传、教育手段都向互助组织和社会经济的平均化倾斜,这在无形之中给农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压力,使他们在加入互助组织时不得不考虑自己在政治上的得失。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之间存在的张力以及行政力量的参与,导致一些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出现了偏差。

罗一[9](2011)在《现代公文语体的继承衍生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公文语体通过继承和衍生的机制实现自我发展。公文语体的继承性和衍生性,折射出的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向、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试图从公文产生到再生的过程来考察公文语体的继承衍生问题。既有强化公文语言学科薄弱环节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有指导实际公文写作、解读现行公文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四个步骤展开论文内容。先审定和整理继承衍生问题的基本材料,再作文献回顾和概括机制特性,然后分析原因,最后阐明研究意义:首先是“述学”,回顾了传统公文学、公文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共性话题;简要概括了本文要用到的一些重要概念,并介绍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从已知概念推导出公文语体继承性和衍生性的概念,并讨论了它们的联系。第二步,对公文语体继承衍生机制的特点和规律性进行探讨;着重分析机制的功能特点、运作规则及其关系。第三步,分析公文语体继承性和衍生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阐明继承衍生机制研究对公文发展和公文语言学的意义,达到拓宽公文语体研究范围的目的。

孙涛[10](2010)在《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 ——多国比较的视角》文中认为政府参与国家助学贷款,既是理论上的必需,亦为实践需求使然。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来看,由于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再加上正外部性的存在,因而国家助学贷款应被视为一种利益外溢性的准公共性金融产品,这要求政府应适度介入其中,以便形成真正有效的贷款供给。依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区域人力资本的均衡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唯有中央政府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具有外溢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行适当的调节,才能弥补因政策误差所带来的区域人力资本发展失衡。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通常是市场失灵的领域,而学生贷款正是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这也为政府干预国家助学贷款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作为现代政府的一大基本属性,政府的公共性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公益性相契合,从而也决定了政府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负有直接的责任。从实践上看,自1999年实施以来的十余年间,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在各个阶段都显露出政府参与的印迹,依靠政府的强力行政干预,从客观上保障了我国学生贷款事业的持续性。然而与此同时,政府在干预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立法缺失、过度依赖行政手段以及财政干预力度较弱等种种缺陷或不足,使得国家助学贷款在放贷和回收等关键环节上关系未能理顺、利益未能有效兼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助学贷款的发展,使得国家助学贷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波三折、步履蹒跚的发展特点,其稳定性、持续性和科学性依然不强。这说明政府在干预学生贷款的过程中依然未能找准自身的位置,未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并选取适宜的干预方式,以便相对准确地定位政府职能,发挥其在贷款运行中的应有作用。本研究以学生贷款中的政府职能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政策文本分析、电话访谈与网络调查的方法来探讨政府参与学生贷款的职能内涵。首先,从政府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践诉求(现状和问题)出发,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学生贷款运作较为成功的发达国家以及印度、泰国、加纳和南非等实施学生贷款既有成功又有失败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典型案例,对这些国家政府参与学生贷款的职能进行了深入地解析,分别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参与学生贷款的共性经验与教训。其次,依据政府在一般准公共产品提供中的理论性作为,得出政府在学生贷款运行中的参照性作为,同时联系由上述典型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推论出的政府参与学生贷款的实践性作为,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确定政府参与学生贷款的职能内涵。最后,结合我国政府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缺陷或不足(基于政策分析、电话访谈和网络调查的综合判断),借鉴一般意义上政府在学生贷款运行中的职能内涵,提出改进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府职能的具体思路。本研究认为,政府参与学生贷款的职能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完善政府立法,并提高法律的执行效力;提供财政支持,譬如直接提供贷款本金、补贴放贷银行以及降低借贷学生的还款负担;实施行政规制,通过市场进入规制、价格规制、信息规制以及质量规制,为学生贷款业务提供各项基础性服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进一步优化政府决策机制,实现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制定的公正与科学;推进政府立法实践,实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有法可依”;完善多种形式的政府财政干预,保障国家助学贷款运行的公平与效率;施行政府行政规制,实现国家助学贷款整体运作的规范与有序。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改进我国政府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职能,推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得以持续、良性的发展。

二、中行:助学贷款只需两份文件10个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行:助学贷款只需两份文件10个章(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中美银行年报撰写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设计与内容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年报语篇
    2.2 年报话语分析
    2.3 年报信息披露
    2.4 Hofstede文化维度理论应用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概述
    3.1 体裁分析理论
    3.2 文化维度理论
第四章 中美银行年报语篇对比分析
    4.1 语步结构
    4.2 句法特点
    4.3 词汇特点
第五章 中美银行年报内容撰写对比分析
    5.1 战略目标
    5.2 公司治理
    5.3 社会责任
第六章 中美银行年报撰写差异的文化动因分析
    6.1 权力距离
    6.2 不确定性规避
    6.3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
    6.4 男性化和女性化
    6.5 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2)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美国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基本概念阐释与界定
        (一) 教师教育
        (二) 能力
        (三)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
        (四) 师范生
    五、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缘起
    第一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期望
        二、民权运动赋予学校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三、多元文化促使教育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
        四、综合国力竞争对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五、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对教育领域的浸润
    第二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联邦政府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全面干预
        二、绩效责任制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效率要求
        三、传统教师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教师教育思想与技术为运动做好了准备
    小结与分析
第二章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兴起阶段
        一、联邦教育总署的“初级教师培养方案”
        二、“初级教师培养方案”之案例—以乔治亚大学教育模式为例
        三、兴起阶段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特征
    第二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初步发展阶段
        一、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初步发展
        二、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初步发展之案例—以德克萨斯教师中心项目为例
        三、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早期特征
    第三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兴盛阶段
        一、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兴盛的推动因素
        二、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兴盛的具体表现
        三、兴盛时期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典型特征
    第四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衰落阶段
        一、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衰落表现
        二、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衰落之案例—以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N-6项目为例
        三、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小结与分析
第三章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影响
    第一节 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影响
        一、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系统理论及其影响
        一、贝塔朗菲的系统理论
        二、系统理论对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课程开发理论及其影响
        一、拉尔夫·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
        二、课程开发理论对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其他相关理论及影响
        一、弗雷德里克·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影响
        二、本杰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及其影响
        三、罗伯特·格拉泽的“标准参照测量”及其影响
    小结与分析
第四章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界定、主张和实施
    第一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界定
        一、斯坦利·艾朗对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界定
        二、AACTE对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界定
        三、密歇根大学对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界定
        四、CBTE和PBTE的区别
    第二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主张
        一、能力目标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指导方案系统化、模块化和个性化
        三、注重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合作
        四、评估是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基石
        五、制定统一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等级
    第三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实施
        一、生源包容性强—招生自主多元
        二、培养过程弹性大—要求宽严并举
        三、教学实践突显化—实践理论结合
        四、评估管理科学化—体系层次清晰
        五、项目实施案例—以密歇根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为例
    小结与分析
第五章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成效、影响及问题
    第一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成效
        一、提升了教师教育绩效水平
        二、提高了教师教育机构综合培养能力
        三、强化了教师教育者综合教学能力
        四、增强了师范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影响
        一、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对教师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
        二、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对世界多国和地区的影响
        三、能力本位教师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问题
        一、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能力目标模糊
        二、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评估不到位
        三、能力本位教师教育项目管理乏力
        四、能力本位教师教育适用范围难以确定
    小结与分析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德克萨斯州教师中心项目
    附录二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事件表
    附录三 模块中的学习包(小册子)
    附录四 “教师教学指导设计”课程大纲
    附录五 库玛西综合性工艺学院化工系能力本位课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和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与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识别相关的研究
        1.2.2 国内外与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评估相关的研究
        1.2.3 国内外与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控制和转移相关的研究
        1.2.4 文献综述小结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思路及使用的模型及重点和难点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概述及风险界定
    2.1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概述
    2.2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界定
        2.2.1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和操作风险的界定---微观层面
        2.2.2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和泡沫风险界定---宏观层面
        2.2.3 各种风险的区别与联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理论基础及分析
    3.1 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微观理论基础----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博弈论相关原理
    3.2 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宏观理论基础——LTV 理论和明斯基金融不稳定理论
        3.2.1 LTV理论
        3.2.2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理论
    3.3 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基于博弈论
    3.4 住房抵押贷款操作风险的理论分析---基于委托代理论
    3.5 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险的理论分析---基于LTV理论
    3.6 住房抵押贷款泡沫风险的理论分析---基于明斯基金融不稳定理论
        3.6.1 是否属于房地产泡沫破裂
        3.6.2 泡沫破裂的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4.1 对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调查问卷及结果
    4.2 调查结果分析
    4.3 后续章节的风险分析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5.1 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的细分
    5.2 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
        5.2.1 信用风险指标体系建设
        5.2.2 基于分类统计法的分析
        5.2.3 运用决策树模型对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进行实证评估---基于R语言
    5.3 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险分析
    6.1 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险分析——房价和利率因素
        6.1.1 房价和利率对于违约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Wilson模型的压力测试
        6.1.2 房价利率风险的应对
    6.2 额度收紧风险的对策——额度风险缓释型理财产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操作风险的分析
    7.1 住房抵押贷款操作风险的因素分析——基于竞争性神经网络(SOM)和粗糙集约简
        7.1.1 岗位诱因全面分析
        7.1.2 粗糙集和竞争性神经网络介绍
        7.1.3 实证分析
    7.2 住房抵押贷款操作风险的风险权重分布--基于AHP和变异系法的分析
        7.2.1 方法介绍
        7.2.2 实证分析
    7.3 住房抵押贷款操作风险的应对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泡沫破裂风险分析
    8.1 房地产泡沫破裂时三种风险的爆发顺序——基于压力测试法的实证分析
    8.2 房地产泡沫破裂风险的应对——预警机制设计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全面解决方案
    9.1 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基本交易结构方案
    9.2 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期限、投资者和发行市场——基于建元、金融危机的思考
    9.3 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建设——“一引三建”
        9.3.1 海外投资者的引入
        9.3.2 风险隔离模式建设
        9.3.3 信息披露体系建设
        9.3.4 增信体系建设
    9.4 本章小节
第十章 结论、政策建议和论文的不足
    10.1 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3 本文的不足
附录1——问卷调查
附录2——运用决策树法实证分析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的R语言程序
附录3——全国80家个贷中心差错率明细表
附录4——运用竞争性学习神经网络离散“差错率”数据的matlab程序
附录5——“差错率”离散后数据明细表
附录6——运用前馈BP竞争型神经网络设计住房抵押贷款操作风险预警机制的matlab程序
参考文献
后记

(5)复杂性视域中的高校资助政策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复杂性视域中的高校资助政策运行
        (一) 我的研究经历:一个研究者的探索历程
        (二) 我的研究使命:高校资助政策的伦理追寻
    二、关键概念界定
        (一) 复杂性
        (二) 教育政策
        (三) 教育政策运行
        (四) 高校资助政策
    三、研究文献综述
        (一) 复杂性范式与教育政策研究
        (二) 政策科学和教育政策分析研究
        (三) 教育政策的伦理和价值研究
        (四) 教育政策的方法论研究
        (五) 高校资助政策研究
        (六) 混合方法研究
        (七) 行动者网络理论
    四、研究方法设计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技术路线
        (四) 分析策略
        (五) 研究场域
        (六) 研究者的角色优势与身份障碍
        (七) 研究对象的样本选择
第二章 政策文本模糊
    一、高校资助政策文本概念的模糊性
        (一) 书面概念的简单与政策现象的复杂
        (二) 文本层面的简单和理解层面的复杂
    二、高校资助政策要素理解的模糊性
        (一) 模糊思维和模糊数据
        (二) 模糊理解与模糊填写
    三、高校资助政策目标关系的模糊性
        (一) 政策效率实现与行动模糊
        (二) 政策价值冲突与标准模糊
    四、高校资助政策标准区分的模糊性
第三章 执行者差异
    一、高校资助政策的“双重功能”与“双重目标”
        (一) 政策“身份叠加”与“角色扮演”
        (二) 政策“执行者”与“育人者”
    二、高校资助政策的执行者构成和执行环境
        (一) 资助政策的执行者构成
        (二) 资助政策的执行环境
    三、高校资助政策执行风格的行动差异
        (一) 执行者目标导向差异
        (二) 执行者责任认知差异
        (三) 执行者能力倾向差异
        (四) 执行者的执行偏好差异
第四章 政策信息传导
    一、高校资助政策信息的传导通路与样态
        (一) 政策信息的意义与表征
        (二) 高校资助政策信息的传导方式
        (三) 高校资助政策信息异化的发生机理
    二、高校资助政策信息传导的复杂表征
        (一) “权威”:政策宣传的推进
        (二) “渲染”:媒体加工的适度
        (三) “变形”:信息转移中的失真
        (四) “公开”:信息求真的冲突
        (五) “隐匿”:隐私曝光的痛楚
        (六) “丰富”:信息沟通的主动
        (七) “拒绝”:信息核查的阻抗
第五章 政策资源分配
    一、高校资助政策资源分配的伦理诉求
    二、从分配正义到关系正义的伦理转向
    三、高校资助政策责任与自由裁量
    四、政策伦理敏感与行政作为
    五、弱势补偿与发展性资源
        (一) 贫困文化与社会性剥夺
        (二) 社会资本与政策“无形资源”
    六、两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资本重构
第六章 政策认同与优化
    一、高校资助政策系统运行目标——行动者认同
        (一) 行动者身份认同
        (二) 行动者社会认同
    二、高校资助政策运行系统的动力构成
        (一) Ⅰ理想模式(身份认同+、社会认同+):身份悦纳
        (二) Ⅱ、Ⅳ不稳定模式(身份认同-+、社会认同+-):身份拒斥或认同威胁
        (三) Ⅲ变革模式(身份认同-、社会认同-):认同危机
    三、高校资助政策认同反馈的实现路径
        (一) “过滤与加工”:政策执行者官方反馈
        (二) “沉默的大多数”:政策对象民意表达
        (三) “利益相关无关”者:独立“第三方”评估
    四、高校资助政策系统的优化策略
        (一) 摆脱简单线性思维,用系统复杂思维审视高校资助政策运行
        (二) 重视政策微观场域,提高学校作为系统自组织的自我治理能力
        (三) 调节资源分配机制,享受政策资源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相挂构
        (四) 优化政策资源构成,重视“无形”发展性资源促进能力建设
        (五) 合理利用政策工具,政策信息传导实现开放性、引导性和尊重感
        (六) 增强资助政策认同,大力推动“第三方评估”政策监督体系建设
附录
    附录A: 相关文件
        A.1 《高等学校学生(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二○一四年六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科文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务司、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部分
        A.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
        A.3 《Y大学关于开展2014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
        A.4 《Y大关于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的通知》
    附录B: 质化研究相关材料(包括访谈资料、现场观察记录、工作日志、邮件等)
        B.1 以家庭经济困难生为对象的材料
        B.2 以政策执行者为对象的材料
        B.3 以地方民政部门为对象的材料
    附录C: 调查问卷系列
        C.1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效用评价和制度反思》课题组调研问卷(一)
        C.2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效用评价和制度反思》课题组调研问卷(二)
        C.3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效用评价和制度反思》课题组调研问卷(三)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6)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民办幼儿园
        (二) 政府规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四、理论依据
        (一) 公共利益理论
        (二) 规制经济理论
        (三) 激励性规制理论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六、研究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第一章 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
    一、学前教育市场供给的现实考察
        (一) 有关学前教育服务供给主体的争论
        (二) 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的合理性分析
        (一) 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二) 学前教育的正外部性
        (三) 学前教育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四) 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垄断问题
    三、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的合法性分析
        (一) 政府权力与公民办学权之间的关系分析
        (二) 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合法性的法律依据
    小结
第二章 民办幼儿园准入规制
    一、民办幼儿园准入规制的法律分析
        (一) 举办目的
        (二) 举办者
        (三) 设立条件
        (四) 设立程序
        (五) 优惠政策
        (六) 法律责任
    二、各省民办幼儿园准入规制政策比较
        (一) 准入规制机构
        (二) 准入程序
        (三) 准入标准
    三、民办幼儿园准入规制的特点与实践研究
        (一) 民办幼儿园准入规制的特点
        (二) 民办幼儿园准入规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 天津市建立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点的探索与启示
    四、建议
第三章 民办幼儿园价格规制
    一、民办幼儿园价格规制的法律分析
        (一) 定价规则
        (二) 规制机构
        (三) 备案制度
        (四) 收费项目
        (五) 法律责任
    二、各省民办幼儿园价格规制政策比较
        (一) 价格规制机构
        (二) 备案程序与有效期限
        (三) 收费标准的具体成本列支项目
        (四) 收费项目、方式与资助减免政策
        (五) 监督与处罚
    三、民办幼儿园价格规制的特点及实践研究
        (一) 价格规制模型的选择
        (二) 民办幼儿园价格规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 部分地区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探索与启示
    四、建议
第四章 民办幼儿园质量规制
    一、民办幼儿园质量规制的法律分析
        (一) 规制机构
        (二) 规制内容
    二、各省民办幼儿园质量规制政策比较
        (一) 保育教育工作规范
        (二) 卫生安全管理
        (三) 教师资格制度
        (四) 幼儿园评估体制
    三、民办幼儿园质量规制的特点及实践研究
        (一) 民办幼儿园质量规制的特点
        (二) 民办幼儿园质量规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 部分地区有关民办幼儿园质量规制的探索与启示
    四、建议
第五章 对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的再规制
    一、规制工具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规制工具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二、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的作用边界
        (一) 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
        (二)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边界
    三、提升政府规制效果的路径分析
        (一) 规制政策清晰、一致并以提高规制质量为目的
        (二) 规制机构执行有力,能很好的完成规制目标
        (三) 规制工具的选择与规制目标相匹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7)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学术前史
        (一)、关于“交通系”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交通系人物经济活动与经济政策”的研究现状
        (三)、余论
    二 选题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意义
        (二)、重点、难点和主要学术创新
        (三)、研究的思路、主要理论与方法
    三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章 北洋集团的崛起与交通系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交通系主要成员及早期经历
        一、出身、文化与教育状况
        二、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密切
        三、职业经历与社会活动特征
        四、与北洋集团核心人物袁世凯、徐世昌的关系
    第二节 北洋、东北新政及辛亥革命中的建树
        一、在北洋、东北新政中的建树
        二、辛亥革命中的功勋
    第三节 交通系主要人物与清末铁路、金融
        一、控制交通行政权
        二、收回路权
        三、革新路政
        四、创办交通银行
        五、对铁路国有化的态度
第二章 交通系与民初交通四政政策
    第一节 对交通部及交通行政、事权的控制、影响
        一、对交通部的控制
        二、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的成立
        三、利用“二次革命”对路权的进一步控制
    第二节 交通系与民初铁路
        一、铁路国有政策的推行
        二、统一路政
        三、国有铁路的资产管理制度
    第三节 交通系与民初的航政、邮政、电政
        一、电信事业的发展
        二、邮政事业的重大改观
        三、航政——轮招局的国有、商办之争
第三章 交通系与民初金融政策
    第一节 对中交二行的控制与影响
        一、控制中交二行的人事与行政管理权
        二、对中交二行性质、地位的影响
    第二节 经理内国公债
        一、发行内债之必然性
        二、梁士诒、周自齐力主发行公债
        三、民三、民四内国公债的募集
        四、民三、四年内国公债发行成功之表现
        五、民国五年内国公债的发行
        六、中交二行与内国公债
        七、内国公债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垫款与中交停兑风波
        一、1912年——1916年间中交二行垫款情况
        二、中交第一次停兑风波
    第四节 交通银行金融业务的广泛开展
        一、梁士诒与民初交行的经营方针
        二、交行业务的整理与扩大
    第五节 其他金融活动
        一、新华储蓄银行的设立
        二、通惠实业公司对汉冶萍公司的维持
        三、对民族工商业的挹注
        四、发起上海银行公会
    第六节 交通系与民初币制
        一、整理滥币
        二、影响币制改革
第四章 交通系与民初财税政策
    第一节 交通系人物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一、梁士诒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二、周自齐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第二节 对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财政部官制修订
        二、考成条例与征收官交代条例的颁行及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规定
        三、预算制度的举办
        四、国地税名目取消与规复解款
        五、会计与审计制度
    第三节 外债的举借
        一、梁士诒与外债举借
        二、周自齐与外债举借
        三、对交通系举债的评价
    第四节 官产、官业政策
        一、官产、官业问题的形成及北洋政府的最初政策
        二、交通系与官产、官业处理
    第五节 整理旧税与施行新税
        一、整理旧税
        二、施行新税
    第六节 盐政改革与海关管理
        一、盐政改革
        二、海关管理
第五章 交通系与民初农工商政策
    第一节 农业政策及影响
        一、农业政策
        二、大力发展林业
    第二节 工商业政策及影响
        一、设立劝业委员会并拟订章程
        二、对各地商会组织的规范
        三、商业政策
        四、工矿业政策
结语
征引与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20世纪上半期山东乡村互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课题的相关界定
    三、学术史梳理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资料的运用
第一章 近代山东乡村生活的封闭性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
        一、环境的常态
        二、环境的非常态
    第二节 村落的空间布局
        一、自然村落的分布
        二、居住空间
        三、公共设施
    第三节 村民的交往
第二章 互助关系网中的农民
    第一节 亲缘关系
        一、家庭的“合”与“分”
        二、宗族变迁中的分裂与凝聚
    第二节 地缘关系
        一、邻里关系
        二、同乡关系
    第三节 其他私人关系
        一、同业关系
        二、朋友关系
        三、教友关系
第三章 旧式的互助合作:惯行描述与制度分析
    第一节 婚丧礼仪性互助
        一、习俗与规范的相互支撑
        二、互助的界限
    第二节 农业生产性互助
        一、互助的原因
        二、互助的形式和制度
        三、互助的特点
        四、互助的意义和地位
    第三节 安全防御性互助
        一、个人之间的互助
        二、组织化的互助
        三、集体防御的困境
    第四节 资金融通性互助
        一、互助的背景
        二、私人互助性借贷
        三、合会
第四章 国统区农村合作运动与旧式互助合作的关系
    第一节 强制性的制度安排
        一、国民党的农业合作思想
        二、合作立法
        三、合作行政和合作指导
        四、合作教育
        五、合作金融
    第二节 民间团体的协助
        一、华洋义赈会
        二、乡村建设研究院
        三、其他团体
    第三节 合作社与旧式互助合作的对比
        一、合作模式
        二、数量及种类
        三、经济效益
    第四节 合作社对农民旧式互助合作的影响
第五章 山东革命根据地对农民互助合作的改造
    第一节 土改前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互助合作
        一、发展的契机: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
        二、中共的领导
        三、农民的互助实践
        四、合作社的发展
    第二节 土改后山东根据地的农村互助合作
        一、土地改革的影响
        二、第二个革命:土改后的实践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分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现代公文语体的继承衍生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二、研究语料来源及使用说明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二)地方人民政府网站
        (三)《秘书写作文选》2009 年3 月重印版
第一章 公文语体概述
    一、公文、公文语体和公文语言
        (一)公文
        (二)公文语体
        (三)公文语言
    二、公文语体的特点
        (一)公文语体的基本特点
        (二)规范性是公文语体最本质的特点
        (三)公文语体的创新性
第二章 公文语体继承衍生问题概述
    一、继承衍生问题的文献回顾
    二、公文从产生到再生
    三、公文语体的继承性
        (一)继承性
        (二)继承性与规范性的关系
    四、公文语体的衍生性
        (一)“衍生”的由来
        (二)衍生性
        (三)衍生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五、公文语体继承性和衍生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特性分析
    一、古今公文语体的继承演变问题
    二、现代公文语体的三类继承衍生机制
        (一)表现为取代关系的继承衍生机制
        (二)表现为传达关系的继承衍生机制
        (三)表现为母子关系的继承衍生机制
第四章 原因探析
    一、公文语体继承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贯彻政策
        (二)体现规律
    二、公文语体衍生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时势所需
        (二)因地制宜
        (三)部门要求
        (四)体现规律
第五章 研究意义
    一、继承衍生机制研究对公文发展的意义
        (一)满足公文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有力补充公文史研究
    二、继承衍生机制研究对公文语言学的意义
        (一)填补公文语言学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指导实际公文写作、解读现行公文
参考文献(按音序排列)
后记
读研期间成果列表

(10)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 ——多国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政府参与:学生贷款理论基点与国家助学贷款运行实践的契合
    2.1 公共产品理论与国家助学贷款的产品属性
    2.2 人力资本理论与国家助学贷款的收益外溢
    2.3 公共财政理论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市场失灵
    2.4 政府的公共性与其干预国家助学贷款的必然性
    2.5 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政府职能到位
    2.6 本章小结
3 典型发达国家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
    3.1 四国学生贷款的运行轨迹
    3.2 学生贷款的政府立法保障
    3.3 学生贷款的公共财政干预
    3.4 学生贷款的政府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持
    3.5 经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参与学生贷款的共性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典型发展中国家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印度、泰国、加纳和南非
    4.1 政府统筹转为银行经办:印度学生贷款方案
    4.2 政府控制的传统型向按收入比例还款型的转向与回归:泰国学生贷款方案
    4.3 政府由利用社保系统转为教育信托基金:加纳学生贷款方案
    4.4 政府特设委员会管理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南非学生贷款方案
    4.5 他山之石:发展中国家政府参与学生贷款的经验与教训
    4.6 本章小结
5 政府参与学生贷款的理论与实践作为:职能内涵讨论
    5.1 政府在准公共品提供中的理论性作为
    5.2 政府在学生贷款运行中的参照性作为
    5.3 政府在学生贷款运行中的实践性作为
    5.4 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内涵:立法保障、财政支持、行政规制
    5.5 本章小结
6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职能改进
    6.1 优化政府决策机制,实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制定的公正与科学
    6.2 推进政府立法实践,实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有法可依"
    6.3 完善政府财政干预,保障国家助学贷款运行的公平与效率
    6.4 施行政府行政规制,实现国家助学贷款整体运作的规范与有序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与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目录
附录2 电话访谈和网络调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记录及其发现

四、中行:助学贷款只需两份文件10个章(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中美银行年报撰写差异研究[D]. 顾志萍.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2]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3]美国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研究[D]. 姜蕴.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4]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研究[D]. 李胜.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5]复杂性视域中的高校资助政策运行分析[D]. 刘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4)
  • [6]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D]. 郑子莹. 西南大学, 2013(11)
  • [7]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D]. 杨涛.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2)
  • [8]20世纪上半期山东乡村互助研究[D]. 周婷婷. 山东大学, 2012(12)
  • [9]现代公文语体的继承衍生问题[D]. 罗一.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 [10]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 ——多国比较的视角[D]. 孙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中国银行:助学贷款只需两份文件10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