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意识及其培养(上)

创造意识及其培养(上)

一、创造意识及其培养(上)(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1](2016)在《班级范围内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教师专业自主是教师影响力的体现,如果教师不具备专业自主意识则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不会积极进取,反思创新,这样对于幼儿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都是不利的。但是对于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研究多是集中于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上,而对于班级范围内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如何,同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自主意识表现具体如何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本研究从新手型、胜任型和专家型幼儿教师中各选取一名作为个案,同时将观察范围集中于幼儿园班级日常活动。通过课堂观察、正式与非正式访谈和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分析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具有一定的过程性。横向方面,幼儿教师的这种过程性体现于专业自主意识不是专门存在于某一具体情境之中,而是渗透于环境中的方方面面。纵向方面,教师由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中专业自主意识存在差异。2、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不平衡性。教师的不平衡性体现于教师在口述自己的意识时与教师自身的行为的之间的不匹配,教师意识中的内容与行为表现之间的不平衡。3、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内隐性。意识具有一定的内隐性,而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同样是潜在于语言以及行为中。本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经验、自我认同,幼儿园和家长的支持影响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实现。最后,从教师自身、园方以及家长社会等方面提出建议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发展。

罗玲玲,李家坤[2](1999)在《创造意识及其培养(上)》文中提出创造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可是人们对创造意识的认识非常模糊,不知道如何来培养创造意识。本文将对创造意识的概念,创造意识与创造个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创造意识作一初步探讨。一、创造意识的概念内涵和在创造中的作用在心理学里,相对于对内在的及外在的一...

丁颖[3](2014)在《胰岛再生源蛋白Reg3α改善胰岛移植预后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关于临床胰岛移植的研究显示,胰岛p细胞替代治疗成为了有望根治1型糖尿病的理想疗法。但移植术后由IL-1β、TNF-a和IFN-γ等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的胰岛p细胞损伤,是临床胰岛移植成功率较低、胰岛移植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主要原因之一。胰岛再生源蛋白Reg3a (Regenerating islet-derived protein 3 alpha, Reg3a)是胰岛再生源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既往研究表明其具有较为广泛的组织学定位及生物学功能。虽然Reg3a的命名与胰岛增殖相关,但目前Pubmed仅数篇文献报道了其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及表达定位,更缺乏相关文献证实Reg3a对胰岛p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本实验室在前期工作中使用棕榈酸损伤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胰岛,发现Reg3a的mRNA水平显着上调,引起本论文对此蛋白的关注,并假设Reg3a是一种胰岛损伤后诱导表达的应激反应性蛋白,可能参与保护胰岛抵抗外界损伤。为验证上述假设,本论文使用基因表达谱芯片、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链唑霉素(Streptozocin,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及其对照组胰腺组织,发现Reg3a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胰岛内发生显着性高表达,并主要定位于胰岛α细胞。然后,本论文使用质粒转染和病毒感染的方式,将小鼠Reg3a基因在INS-1细胞和原代小鼠胰岛中过表达,通过IL-1β、TNF-α和IFN-γ三种炎症细胞因子联合刺激诱导损伤,MTT法、流式细胞计数法、Annexin V/PI细胞凋亡染色法及TUNEL染色法结果均显示Reg3a过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抑制了由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的INS-1细胞及胰岛凋亡,增加了INS-1细胞的增殖活力,逆转了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水平的下降;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Reg3α过表达可能通过抑制p38和ERK的磷酸化水平,最终抑制cleaved caspase-3和p27 Kip1的表达,上调Bcl-2、PCNA、PDX-1和MafA的表达。最后,本论文通过同系小鼠胰岛移植技术,从活体水平研究了Reg3α对小鼠胰岛移植物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过表达Reg3a的胰岛移植物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显着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调控能力,主要表现为随机血糖水平下降、葡萄糖耐量增加及血清胰岛素含量提高;移植物形态学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Reg3α的胰岛移植物与对照组相比其胞内胰岛素含量显着增加,移植物内胰岛p细胞的凋亡水平显着下降、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显着增加。本论文通过上述研究,旨在帮助胰岛移植物抵抗移植初期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更好的保存有功能的胰岛移植物,促进胰岛移植物定植、改善胰岛移植的预后,从而为指导临床胰岛移植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和理论基础。

王剑峤[4](2013)在《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信息的开发已成为当前提升企业运作效率的重要途径。真正出色的企业,往往是能够组织成员全身心投入学习知识和创造活动的企业。缺乏在快速、复杂变革环境下进行自我更新及学习能力的员工,将无法在竞争中取胜。因此,不断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并以适当的管理实践、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推动企业创新过程,是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课题之一。本文主要讨论出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则与途径,并对于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做了深入研究。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现状解析,从技术创新概念及内涵入手,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进行合理定义;并阐述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含义及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提出了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可供参考的模式。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在分析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的内涵与实质后,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确保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全文力图从整体上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问题,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从而丰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

王爱玲[5](2012)在《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某一社会中占据指导地位或具有统治作用的思想学说,它构成了国家的“信仰体系”,并为人们的社会行动提供合法性依据,具有终极意义上的力量。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多元多样性、多渠道渗透性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不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复杂混乱和价值体系的分裂无序,寻求中国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秩序的稳定,一个必然的路径是建立既能维护中国网络媒介和现实社会秩序稳定又能被广大网民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即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由于网络媒介技术形式预先设定了开放、自由、平等的价值诉求,这使得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质。具体表现为:“脱域机制”与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彰显;“倒U模型”与“网络群体意见”的挟持;信息“协同过滤”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样性。随着网络媒介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国家对发展互联网的高度重视,中国网络媒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发展。一方面,积极创建更多的主流传播媒介和自媒体信息平台,形成国内多功能、多层次的的信息传播集群;另一方面,中国也积极探索对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多维度监管。努力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在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实现柔性自律与刚性他律(如法律法规的约束、行政手段的采取)的互为补充和多层面信息安全保障。虽然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为各国多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融合创造了更多机会,网络媒介技术自由幻象的背后并非各种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平等交互,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网络技术霸权与西方强势信息话语权威胁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多样性对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形成的挑战;网民行为自主性对权威的解构与对主流的策对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同时,中国网络国际传播影响力偏低也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互联网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建设因其所依托的技术形式、话语方式、沟通渠道和传播理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提升其在网络媒介的认同力和影响力,在借鉴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和方法的同时,也必须努力突破和创新,探寻更适合数字虚拟平台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虽然我们不占有技术优势,但我们可以努力提高自身意识形态强大的对话能力,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念不是利用特定技术方式去封锁和拒绝,而是在和多元、多样的意识形态共存环境下相互比较、相互沟通,在尊重、理解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存在合理性基础上,努力增强自身意识形态的民族自信和自我辐射能力,从而逐步彰显其意识形态及其价值体系优越性。同时,政府应努力建立和完善“一站式”电子政务,通过塑造高效、公开、透明、自上而下的政府网络形象来切实提升政府网络公信力;中国主流网络媒介应充分尊重网络民意的表达权利,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对话与有效疏导引导网络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效契合网民的行为特质和信息互动特质,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积极创新;在全球性网络信息传播格局中,中国网络媒介应通过积极争取互联网技术的主动话语权、提高对外信息传播影响力、扩大国家合作的开放性等方式,切实提升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辐射力和认同力。

蔡泉水[6](2016)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科都持续不衰。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一经诞生,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交往等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意识形态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与机遇。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环境下,研究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开展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对于深化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研究,拓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领域,总结和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有效占领新媒体宣传思想阵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回顾总结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安全思想,从理论层面分析新媒体带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和挑战,从实践层面总结国内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化挑战为机遇,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除导论和结论外,论文由六章组成,主要内容是:第1章,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省察。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以一定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利益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从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看,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建构安全、传播安全、认同安全三个方面的共同体。第2章,新媒体的理论概要。新媒体包含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互动式数字电视新媒体三种基本形态,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根本特质,并衍生出超媒体、超时空、个性化、开放性、海量化、低门槛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新媒体传播,表现出传播结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碎片化、传播空间无限化、传播效应裂变化的特征。新媒体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征,一方面冲击了“把关人”、“沉默的螺旋”等大众传播理论,另一方面也激发了“马太效应”、“蝴蝶效应”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延伸。第3章,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新媒体通过冲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安全;通过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转型适应力、分散传播注意力、削弱传播管控力,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安全;通过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难度、整合难度、防御难度,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安全。第4章,新媒体带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新媒体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群众参与水平,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资格;新媒体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崭新渠道,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新媒体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机遇,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国际话语权打开新通道。第5章,国内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启示。我国维护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经验是,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因势利导,从管理到治理;乘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国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借鉴主要有:立法规范、战略部署、专职机构、安全审查、行业自律、技术管控和实名登记,等等。第6章,新媒体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存在根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媒体环境,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坚持正确的方针原则,做到主观能动与尊重规律相统一,“内容为王”与“形式为圣”相统一,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相统一,线上联动与线下互动相统一。明确具体的办法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媒体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管控力,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和整合方式转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提升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维护新媒体空间持久清朗。

杨敏,陈光玖,雷国飞[7](2006)在《体育院系学生创造意识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量表测试法,对四川省和重庆市高校体育院系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体育院系学生的创造意识总体上很一般,有待于提高。

谢苗[8](2018)在《改良三甲散通过调控神经炎症与自噬及凋亡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年性痴呆病即阿尔茨海默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隐匿、病因不明、病机复杂、症状多样,临床主要以认知障碍、精神异常、行为改变和功能减退为特点,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学对本病的辨证治疗历史悠久,特色独具,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文献研究部分首先梳理了古今中医学家对本病病名、症状、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古代医家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髓减脑空、神机失灵,五脏虚损、气化不足,五神失用、七情内伤,痰浊阻窍、瘀血阻络等是痴呆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多采用养心补肾生精、补心健脾安神、填精益髓增智、化痰逐瘀开窍等方法,侧重于以调补心肾为主。现代医家继承并发展了古人对痴呆的认识,明确了老年性痴呆病名及症状,辨治仍以本虚标实为主线,本虚强调肾、髓、脑的关系,标实强调痰、瘀、毒的蓄积,治则以补肾充髓养脑为主,兼顾祛痰化瘀逐毒。治疗时虽有补虚、化痰、扶阳、逐瘀、祛毒等的偏重,但总的治法还不离补肾填精生髓,滋肝补肾益髓,温肺补肾填髓,养心健脾化髓,化痰逐瘀通髓,解毒通络充髓,使脑窍通,脑髓充,脑神得养,神机得用。文章进一步回顾了现代中医学运用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针灸等方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研究,概述了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梳理了自噬与老年性痴呆病的关系,以期对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病有所帮助。最后对改良三甲散治疗老年痴呆病的理论机制进行探讨并梳理了其临床及基础研究概况,认为改良三甲散是依据老年性痴呆病肾虚髓减、痰瘀阻窍的基本病机而设的有效方,能补肝肾之阴津,充脑窍之精髓,祛痹阻之痰浊、化凝滞之瘀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实验研究部分以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传代BV2细胞及PC12细胞为观察对象,探讨神经炎症与自噬的关系及对神经元细胞毒性及凋亡的影响。首先培养原代小胶质细胞并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其纯度,用MTT方法检测LPS对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用WB实验方法确定LPS对BV2细胞产生自噬作用浓度及时间。用CCK-8法检测含药脑脊液等药物对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用WB方法检测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作用后BV2细胞LC3、Beclinl、P62的表达,用ELISA方法检测原代小胶质细胞上清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IL-4、IL-10的水平,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原代小胶质细胞自噬小体的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原代小胶质细胞自噬超微结构的变化,用WB方法检测BV2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途径蛋白的表达,观察各指标的变化。然后将各组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作用于PC12细胞,分别用WB和RT-PCR方法检测用药24h后PC12细胞APP、BACE1、BAX、BCL-2、Caspase-3蛋白和mRNA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用药后PC12细胞的凋亡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原代小胶质细胞培养纯度达到99%,可用于后续实验。LPS对小胶质细胞的毒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加,5pg/mlLPS作用于小胶质细胞24小时可以使其自噬蛋白LC3II的水平处于二次稳定峰值,以此作为后续造模条件。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对小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缓解LPS等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与模型组相比,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可以通过下调LC3、Beclin1、PI3K、p-AKT、IL-1β、IL-6、TNF-α水平,上调 P62、p-mTOR、IL-4、IL-10 的表达,减少小胶质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调节自噬超微结构的变化,改善小胶质细胞的神经炎症和过度自噬反应。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作为条件培养液可以降低PC12细胞APP、BACE1、Bax、Caspase-3的蛋白和mRNA的水平,上调Bcl-2蛋白和mRNA的表达,缓解神经炎症和过度自噬反应引起的细胞凋亡。提示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可能通过调节Beclin1依赖的PI3K/AKT/mTOR信号途径调节神经炎症和过度自噬,对抗炎症和自噬过激诱发的细胞凋亡,从而提高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改良三甲散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向。

郑建新[9](2016)在《间充质干细胞对脓毒症大鼠心肌保护作用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鉴定目的:通过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出足量的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来满足实验需要。初步了解在3种储存温度下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数变化。方法:脱颈处死60-80g清洁级SD大鼠,分离其双侧股骨、胫骨。超净台中冲洗骨髓腔。骨髓冲洗液离心弃上清后,使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完全培养基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长情况,传代至P3代时用流式细胞仪鉴定。使用Countstar细胞计数仪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在37℃、25℃、4℃储存情况下细胞数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证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镜下其生长状况良好。间充质干细胞在37℃、25℃、4℃储存情况下短时间内细胞数未见明显下降。结论:全骨髓贴壁法可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纯度可满足实验要求。第二章间充质干细胞对脓毒症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5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组。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均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脓毒症模型。术后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尾静脉注射0.5m10.9%生理盐水,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组尾静脉注射收集的P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0.5ml,间充质干细胞组尾静脉注射重悬十0.5m10.9%生理盐水的2×106个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组均在手术24h后心脏采血,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TNF-α,IL-10, Tn-T。心脏置于4%多聚甲醛液体中48-72h,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结果:TNF-α值:间充质干细胞组、上清液组TNF-α水平较脓毒症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0值:间充质干细胞组IL-10水、平较脓毒症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与上清液组及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T值:间充质干细胞组、上清液组Tn-T水平较脓毒症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充质干细胞组与上清液组及假于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实现。

曲伟霞[10](2015)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研究》文中指出主体性是人的显着特征之一,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发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促成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应自觉遵循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的人。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任务。大学生的独立性开始增强,主体意识逐渐提高,自觉要求提高主体地位,发挥主体功能。本文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主体性情况,分析梳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据此提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的对策,以求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的相关概念。首先阐述主体与客体的概念以及主客体的关系,引出主体性的内涵,人的主体性是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从主体性的内涵到大学生的主体性的内涵再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的内涵,层层递进,最后分析得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第二部分着重研究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发挥现状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大学生主体性缺失和偏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被动接受教育内容,过度依赖书本和教育者,缺乏创新性,功利主义及过度自我性等特征。受传统的学校教育理念影响,教师中心论,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式不科学等现象;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以及大学生对自身主体性的迷茫。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和偏差问题的因素。第三部分在针对前面阐述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提出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举措,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优化教育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其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优化家庭环境,营造和谐家庭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风建设。社会要引导社会舆论方向,改善社会风气。利用新媒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最后,大学生自身也需要自主努力,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强化自我教育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二、创造意识及其培养(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造意识及其培养(上)(论文提纲范文)

(1)班级范围内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相关研究
        (二)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意识
        (二)教师专业自主
        (三)教师专业自主意识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实物分析法
    五、信度与效度
        (一)信度
        (二)效度
    六、研究的伦理
        (一)自愿原则
        (二)保密原则
第三章 班级范围内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现状分析
    一、幼儿教师的主体意识萌芽
        (一)W老师——“形式”上的控制
        (二)L老师——控制的“有意”与“无意”的结合
        (三)M教师——课堂“有心”的“控制”
    二、幼儿教师的批判意识觉醒
        (一)W老师——“敢怒不敢言”
        (二)L老师——“我的地盘我做主”
        (三)M老师——“温和”的坚持
    三、幼儿教师的反思意识显露
        (一)W老师——集中于任务的反思
        (二)L老师——反思就是查漏补缺
        (三)M老师——反思是一种习惯
    四、幼儿教师的创造意识出现
        (一)W老师——戴着“脚链”起舞
        (二)L老师——灵感来自孩子
        (三)M老师——“从无到有”的创造
    五、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自身因素影响教师专业自主意识
        (二)幼儿园的管理是教师专业自主意识得以实现的保障
        (三)家长制约了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实现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基本特征
        (一)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过程性
        (二)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不平衡性
        (三)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内隐性
    二、提升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建议
        (一)幼儿园为幼儿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环境支持
        (二)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改变教师的培养模式
第五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胰岛再生源蛋白Reg3α改善胰岛移植预后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胰岛再生源蛋白Reg3α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定位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胰岛分离、培养及脂肪酸诱导损伤
        2.2 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大鼠胰腺组织石蜡切片形态学分析
        2.4 组织总RNA提取和Real-time RT-PCR实验
        2.5 大鼠组织基因表达谱芯片
        2.6 组织蛋白的提取和分析
        2.7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Reg3α在棕榈酸诱导损伤的小鼠胰岛中显着性高表达
        2 STZ诱导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3 Reg3α在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中显着性高表达
        4 Reg3α在模型组大鼠胰岛内与胰高血糖素(Glucagon)共定位
        5 IL-6对Reg3α转录活性的影响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第二部分:胰岛再生源蛋白Reg3α在炎症细胞因子诱导损伤的胰岛β细胞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质粒的制备和瞬时转染
        2.2 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和感染
        2.3 细胞培养及炎症细胞因子诱导损伤
        2.4 小鼠胰岛分离、培养及炎症细胞因子诱导损伤
        2.5 MTT细胞增殖实验
        2.6 流式细胞术
        2.7 Annexin V/PI细胞凋亡染色
        2.8 总RNA提取和Real-time RT-PCR实验
        2.9 细胞蛋白的提取和分析
        2.10 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实验
        2.11 胰岛的TUNEL染色
        2.12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质粒载体pCDNA3.1(-)-mReg3α表达效率鉴定
        2 腺病毒载体pYr-ads-4-mReg3α表达效率鉴定
        3 Reg3α过表达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
        4 Reg3α过表达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的INS-1细胞内p38 MAPKs的磷酸化
        5 Reg3α过表达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
        6 Reg3α过表达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的胰岛功能损伤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第三部分:胰岛再生源蛋白Reg3α对小鼠同系胰岛移植物保护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胰岛的体外分离、培养和病毒感染
        2.2 同系BALB/c小鼠肾被膜下胰岛移植术
        2.3 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及血清胰岛素检测
        2.4 胰岛移植物的形态学分析
        2.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Reg3α过表达对同系BALB/c小鼠胰岛移植后的血糖调控作用
        2 形态学分析Reg3α过表达对同系BALB/c小鼠胰岛移植物的保护作用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综述:移植物中免疫应答在改善胰岛移植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
    前言
    1 提高供体移植胰岛存活率及长期功能
        1.1 利用生物材料支架改善胰岛移植
        1.2 为移植胰岛提供营养因子改善胰岛移植
    2 干预胰岛移植中的免疫调节过程改善胰岛移植
        2.1 基于细胞学方法抑制免疫应答
        2.2 对免疫细胞重编程,促进免疫抑制细胞增殖抑制免疫应答
    3 多种方法联用改善移植效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抗体信息
    附录2, 引物序列
    附录3, 基因序列
    附录4, pGL3-Basic质粒载体图谱
    附录5, pCDNA3.1(-)-mReg3α质粒图谱
    附录6, 穿梭质粒构建PCR产物琼脂糖电泳
    附录7, 双酶切鉴定结果
    附录8, 测序报告
    附录9, 单酶切鉴定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理论概述
    2.1 技术创新的理论及特征
        2.1.1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2.1.2 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的特征
    2.2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概念及其特征
        2.2.1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概念
        2.2.2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特征
    2.3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及其作用
        2.3.1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概念
        2.3.2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2.3.3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原则与途径
    2.4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
        2.4.1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因素理论
        2.4.2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3.1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3.1.1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3.1.2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阶段性目标
    3.2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体系
        3.2.1 企业内部培养开发
        3.2.2 企业外部培养开发
    3.3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激励体系
        3.3.1 物质激励
        3.3.2 情感激励
        3.3.3 培训激励
        3.3.4 晋升激励
    3.4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控制体系
        3.4.1 组织结构控制
        3.4.2 资金保护控制
        3.4.3 项目风险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模式
    4.1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运行前提
        4.1.1 树立新的技术创新人才观念
        4.1.2 转变急于求成的浮躁思想
        4.1.3 造就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氛围
    4.2 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4.2.1 培育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价值观
        4.2.2 提倡沟通与员工参与
        4.2.3 建立企业学习型组织
    4.3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招募与选拔
        4.3.1 提升企业自有创新人才
        4.3.2 有效借助外部人才
    4.4 创新团队的组建及管理
        4.4.1 创新团队的成员构成
        4.4.2 建立良好的团队创新氛围
    4.5 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
        4.5.1 培训开发
        4.5.2 职业开发
    4.6 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
        4.6.1 创新人才的企业内部培养
        4.6.2 创新人才的企业外部培养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5.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5.1.1 高等教育质量
        5.1.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5.2 企业培养质量保障
        5.2.1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
        5.2.2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保障
    5.3 发展针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多元化保障主体
        5.3.1 政府监控检查机制
        5.3.2 教育质量检查机制
    5.4 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
        5.4.1 推进自主创新手段
        5.4.2 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科学依据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现实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1.4.2 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1.5 研究创新点
2 从媒介的意识形态性到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性
    2.1 媒介的意识形态论
        2.1.1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
        2.1.2 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论
        2.1.3 媒介拟像的意识形态论
    2.2 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性分析
        2.2.1 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虚拟遮蔽性
        2.2.2 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复杂多元化
        2.2.3 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多渠道渗透性
        2.2.4 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交互回应性
        2.2.5 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对抗不安全性
    2.3 “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论及其批判
        2.3.1 “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
        2.3.2 对“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批判
3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分析
    3.1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性存在价值分析
        3.1.1 维护政治合法性
        3.1.2 进行政治动员和激励
        3.1.3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3.1.4 价值导向引导
    3.2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特质分析
        3.2.1 “脱域机制”与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彰显
        3.2.2 “倒U模型”与“网络群体意见”的挟持
        3.2.3 信息“协同过滤”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样性
    3.3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式分析
        3.3.1 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两大领域
        3.3.2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层面
        3.3.3 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建设方式
    3.4 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现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分析
        3.4.1 本质的内在统一性
        3.4.2 表现方式的差异性
        3.4.3 发展中存在的对立性
4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成就分析
    4.1 确立了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内容
        4.1.1 坚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网络媒介的指导地位
        4.1.2 丰富了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内容
    4.2 创建了更多的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
        4.2.1 形成了多层级对外网络传播格局
        4.2.2 组建了多梯度国内主流新闻网站
        4.2.3 开通了各级政府门户网站
        4.2.4 创建了各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4.3 建立了多层级自媒体话语平台
        4.3.1 政府博客、微博客的创建
        4.3.2 新闻博客、微博客的创建
        4.3.3 思政博客、微博客的出现并发展
    4.4 构建了多维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4.4.1 立法监管
        4.4.2 技术监管
        4.4.3 制度监管
        4.4.4 行业自律
5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5.1 网络技术和信息霸权威胁中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5.1.1 互联网核心技术和标准霸权
        5.1.2 全球互联网监管上的霸权色彩
        5.1.3 西方的强势网络信息话语权
    5.2 中国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多样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5.2.1 中国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多样性
        5.2.2 意识形态多样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5.2.3 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滞后性
    5.3 网络媒介对权威的解构与对主流的策反
        5.3.1 “网络问责”对官方的监督和抵抗
        5.3.2 “翻墙”与“火星文”对权威的抵抗
        5.3.3 网络文化冲击传统道德价值观
    5.4 中国网络国际传播影响力偏低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5.4.1 中国对外信息网站的国际排名偏低
        5.4.2 全球网民对中国对外信息网站的访问量偏低
        5.4.3 对外传播政治色彩较浓
        5.4.4 中国对外信息网站对受众研究不足
6 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分析
    6.1 提升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吸引力
        6.1.1 完善和创新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6.1.2 注重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社会的有机契合
        6.1.3 增强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识形态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对话意识
    6.2 增强中国政府网上执政能力建设
        6.2.1 政府应树立和加强网络微观执政理念
        6.2.2 政府应提高“一站式”电子信息服务
        6.2.3 政府应适度和适当执行网络监管
    6.3 主流媒介应积极强调有效传播与疏导
        6.3.1 确立网络媒介互动平台
        6.3.2 进行议程设置引导公共舆论
        6.3.3 积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有效疏导
    6.4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6.4.1 网民行为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要求
        6.4.2 网民行为弱连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渠道渗透
        6.4.3 网民集体群动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造性
    6.5 增强中国网络媒介的国际信息话语权
        6.5.1 争取互联网技术的主动话语权
        6.5.2 提高中国对外信息网站的传播影响力
        6.5.3 提高国际合作的开放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虐猫事件反映的“匿名制服”效应详细调查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依据和意义
        0.1.1 选题依据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目的与方法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路线和方法
    0.3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0.3.1 研究重点和难点
        0.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0.4 文献综述
        0.4.1 意识形态基本问题研究概况
        0.4.2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概况
        0.4.3 新媒体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述评
        0.4.3.1 国外关于新媒体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概况
        0.4.3.2 国内关于新媒体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概况
        0.4.3.3 研究述评
第1章 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省察
    1.1 意识形态的涵义
        1.1.1 意识形态的概念
        1.1.2 意识形态的本质
        1.1.3 意识形态的特征
        1.1.4 意识形态的功能
    1.2 意识形态安全的涵义
        1.2.1 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
        1.2.2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1.2.3 意识形态安全与其他安全的关系
    1.3 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1.3.1 马恩列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1.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1.3.3 习近平的意识形态思想
第2章 新媒体理论概要
    2.1 新媒体概念
        2.1.1 新媒体的含义
        2.1.2 与新媒体相关的概念
    2.2 新媒体形态
        2.2.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2.2.2 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2.3 新媒体传播
        2.3.1 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理论
        2.3.2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第3章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3.1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挑战
        3.1.1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冲击
        3.1.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受到冲击
    3.2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
        3.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模式面临转型的挑战
        3.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注意力面临分散的挑战
        3.2.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管控力面临削弱的风险
    3.3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
        3.3.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难度加大
        3.3.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难度加大
        3.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御难度加大
第4章 新媒体带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
    4.1 新媒体带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机遇
        4.1.1 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群众参与水平
        4.1.2 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资格
    4.2 新媒体带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机遇
        4.2.1 新媒体开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崭新渠道
        4.2.2 新媒体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
    4.3 新媒体带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机遇
        4.3.1 新媒体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机遇
        4.3.2 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国际话语权打开新通道
第5章 国内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与启示
    5.1 中国维护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
        5.1.1 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
        5.1.2 因势利导,从管理到治理
        5.1.3 乘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
    5.2 国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启示
        5.2.1 立法规范
        5.2.2 战略部署
        5.2.3 专职机构
        5.2.4 安全审查
        5.2.5 行业自律
        5.2.6 技术管控
        5.2.7 实名登记
第6章 新媒体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
    6.1 夯实社会存在根基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
        6.1.2 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
    6.2 加强制度保障
        6.2.1 国家制度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6.2.2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
        6.2.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6.3 优化新媒体环境
        6.3.1 繁荣发展新媒体文化
        6.3.2 推进新媒体技术自主创新
        6.3.3 培育“四有”网民
    6.4 坚持正确方针原则
        6.4.1 主观能动与尊重规律相统一
        6.4.2“内容为王”与“形式为圣”相统一
        6.4.3 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的统一
        6.4.4 线上联动与线下互动相统一
    6.5 明确办法措施
        6.5.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融合
        6.5.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媒体文化
        6.5.3 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管控力
        6.5.4 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和整合方式转型
        6.5.5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6.5.6 提升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6.5.7 维护新媒体空间持久清朗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体育院系学生创造意识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结果
    3.2 创造、创造力与创造意识
    3.3 对测试结果的分析
4 对策与建议
    4.1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4.2 开展创造教育
    4.3 进行创造实践

(8)改良三甲散通过调控神经炎症与自噬及凋亡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的认识
        1.1 病名沿革
        1.2 症状描述
        1.3 病因病机
        1.3.1 髓减脑空,神机失灵
        1.3.2 五脏虚损,气化不足
        1.3.3 五神失用,七情内伤
        1.3.4 痰浊阻窍,瘀血阻络
        1.4 治疗方法
        1.4.1 养心补肾生精
        1.4.2 补心健脾安神
        1.4.3 填精益髓增智
        1.4.4 化痰逐瘀开窍
    2 现代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认识的丰富和发展
        2.1 现代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病名和症状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2.2.1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
        2.2.2 五脏虚损,七情内伤
        2.2.3 痰瘀阻窍,毒损脑络
        2.3 现代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
        2.3.1 临床辨证分型治疗依据
        2.3.2 临床证候要素分型分析
        2.3.3 名老中医辨证治疗本病
    3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现代研究
        3.1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研究
        3.2 中药复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临床研究
        3.4 中药复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基础实验研究
        3.5 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临床研究
    4 西医学对老年性痴呆病的认识
        4.1 阿尔兹海默病发病的基本假说
        4.2 阿尔兹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
    5 细胞自噬与老年性痴呆病的关系
        5.1 细胞自噬发生的基本机制和过程
        5.2 细胞自噬在老年性痴呆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5.3 调控细胞自噬在老年性痴呆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6 改良三甲散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研究基础
        6.1 改良三甲散的历史源流
        6.2 改良三甲散的组方特色及用药思路
        6.3 改良三甲散契合中医学对老年性痴呆病病机和治疗的认识
        6.4 改良三甲散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现代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原代细胞培养和鉴定、传代细胞培养及含药脑脊液的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LPS对小胶质细胞毒性检测及诱导细胞产生自噬浓度及时间的确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对LPS作用的BV2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4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对LPS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产生自噬小体和自噬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5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调控自噬对LPS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IL-1β、IL-6、IL-4、IL-10、TNF-α表达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6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对LPS作用的BV2细胞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
    7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等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作用的PC12细胞APP、BACE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7.1 实验材料
        7.2 实验方法
        7.3 实验结果
        7.4 讨论
    8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条件培养液对PC12细胞凋亡的流式检测和凋亡相关BAX、BCL-2、Caspase-3蛋白及mRNA的影响
        8.1 实验材料
        8.2 实验方法
        8.3 实验结果
        8.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间充质干细胞对脓毒症大鼠心肌保护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与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对脓毒症大鼠心肌保护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 研究方法
        2、 创新之处
一、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的内涵
    (一) 主体性的内涵
        1、 主客体概念及关系
        2、 主体性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
        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2、 大学生的主体性的特点
        3、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二、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表现调查分析
        1、 大学生主体性表现的积极方面
        2、 大学生主体性缺失情况
    (二)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 传统的高校教育中的消极因素
        (1)教育内容较空泛
        (2)教师中心论
        (3)教学方式单调
        2、 客观环境的消极影响因素
        (1)传统家族本位价值理念
        (2)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中的不良影响
        (3)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
        3、 大学生对自身主体性的迷茫
        (1)大学生主体性意识淡薄
        (2)大学生过度的自我性
三、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对策
    (一) 学校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2、 优化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3、 丰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
        5、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二) 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 营造民主家庭氛围,优化家庭环境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3、 营造优良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
    (三) 大学生自身努力
        1、 树立正确的主体观念
        2、 强化自我教育,积极参与实践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创造意识及其培养(上)(论文参考文献)

  • [1]班级范围内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个案研究[D]. 王婷. 河南大学, 2016(03)
  • [2]创造意识及其培养(上)[J]. 罗玲玲,李家坤. 发明与革新, 1999(01)
  • [3]胰岛再生源蛋白Reg3α改善胰岛移植预后的分子机制研究[D]. 丁颖. 南京医科大学, 2014(11)
  • [4]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王剑峤.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06)
  • [5]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王爱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6]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蔡泉水. 南昌大学, 2016(02)
  • [7]体育院系学生创造意识现状研究[J]. 杨敏,陈光玖,雷国飞. 陕西教育·理论, 2006(04)
  • [8]改良三甲散通过调控神经炎症与自噬及凋亡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机制研究[D]. 谢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9]间充质干细胞对脓毒症大鼠心肌保护作用初步研究[D]. 郑建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研究[D]. 曲伟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标签:;  

创造意识及其培养(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