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综合防治成效显着——三湾公社稻瘟病防治主要经验

稻瘟病综合防治成效显着——三湾公社稻瘟病防治主要经验

一、稻瘟病综合防治效果显着——三湾公社防治稻瘟病的主要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玉[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黎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初探(1950-1987)》文中研究指明

玄杨静和[2](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是从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但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却最薄弱,是云南边境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短板”。要破解农业发展困境,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农业推广服务集二者于一身,通过农业推广服务将云南边境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与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其主动做出改善自身生产、经营境况的行为。在服务环境、服务对象和服务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本研究将云南8个边疆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作为研究区域,将农业推广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历程,阐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服务体系、服务对象现状,分析服务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提升服务效益的路径,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区域间相互协同,共同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迈进。

吴芝花[3](2019)在《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水稻作为南方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单产量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其生产不仅关乎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关乎国家粮食稳定与安全。病虫害防治是水稻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最多、风险系数最大的环节。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经商,滞留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妇女和老人,这类农业生产主体不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更缺乏病虫害防治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其病虫害防治效率低、效果差。尤其是当前水稻品种、农药品种的不断更新以及异常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种类、种群及其发生规律出现较大变化,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化、复杂化,防治压力越来越大。因此,病虫害防治也就成了当前农业生产遭遇的一大难题。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一种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环节。南方稻作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域,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本文通过对南方稻作区的典型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农户的调研,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病虫害防治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71%的农户有采纳意愿;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水稻种植面积、水稻种植年限、对专业化统防统治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9个因素对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有显着影响;男性、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水稻种植面积越大、水稻种植年限越长、对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了解程度越高、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和环境影响越大的农户,其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也越强。其次,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38.7%的农户采纳了专业化统防统治;户主文化程度、务农人数、水稻种植面积、对专业化统防统治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7个因素对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务农人数越多、水稻种植面积越大、对专业化统防统治越了解、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和环境影响越大的农户,越会采纳专业化统防统治。再次,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差异性:在有采纳意愿的491户农户中,有45.4%的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存在差异;其中,户主文化程度、务农人数、水稻种植面积、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7个因素对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有显着负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越低、务农人数越少、水稻种植面积越小、对专业化统防统治越不了解、没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和环境影响越小的农户,其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越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1)加大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宣传力度。(2)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健全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制度。(3)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4)加大对农民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培训力度。(5)密切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人员与农户的联系。(6)推进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健康发展。推进出台水稻暴发性病虫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鼓励专业化防治组织为机防人员购买人身意外等商业性保险,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资金扶持。

李进纬[4](2018)在《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备受政府与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选育推广抗性良种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用量,具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和稳定农业产量的三重作用,因此愈加受到重视。但时至今日,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制度和体系仍未能真正建立起来,非常不利于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回顾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是进一步完善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制度和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1949-1978年是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早期探索时期。学界对它的研究一直非常薄弱。有鉴于此,本文环境经济史的角度入手,分三个时段系统考察了 1949-1978年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政策与实践。1949-1957年为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起步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农药工业基础薄弱、农药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抗性良种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五”计划时期,随着农药产量增加,植保方针逐渐转变为“药剂防治”为主,抗性良种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这一时期通过推广抗性良种,有效控制了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稻瘟病等病虫为害。同时,在抗性良种选育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急于求成、科研机构的育种工作未能与群众选种相结合、忽视了已推广良种的复壮提纯等问题。1958-1971年为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运动开始后,植保工作中出现了片面依赖药剂防治的倾向,但抗病良种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受“大跃进”影响,抗病良种选育推广工作更加急于求成,不仅未能实现目标,抗病育种成果寥寥,还使推广工作出现倒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后,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逐渐恢复,全国小麦产区通过更换抗锈品种再次控制了小麦锈病为害。“文革”开始后,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再次出现倒退,片面依赖化学农药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病虫害防治工作陷入困境。1972-1978年为突破性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环保意识开始觉醒。70年代中期,植保方针实现了向“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转变,抗性良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种子工作再次得到恢复,同时育种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实现了若干突破。通过以上考察,本文认为:1949-1978年中国的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总体进展缓慢;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成效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对抗性良种的环保意义认识不足;制度体系建设是开展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的关键所在。

程家安,祝增荣[5](2017)在《中国水稻病虫草害治理60年: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自第一次绿色革命以来,随着感性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显着提高产量的同时,严重削弱了稻田系统的自然调控功能,导致病虫草危害加重。为有效控制有害生物危害,防治技术和治理策略已经历了从化学防治、初级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进而生态治理等多个阶段的发展。然而,尽管在有效控制有害生物对当季作物危害上取得了良好成绩,每年挽回稻谷损失数千万吨,但小虫成大灾、多病共发、杂草群落演变、重要病虫草害抗药性突出等问题,仍严重地威胁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确保水稻生产的可持续集约发展,植物保护研究必须从建设健康稻田系统总体目标出发,加强与相关学科合作,努力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和稻田生态系统自然调控功能,并完善管理和政策保障体系,以确保绿色防控、生态治理技术的成功实施。

赵梅[6](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陈志勇[7](2013)在《湘潭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一家一户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越来越不适应目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危害越来越严重,病虫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由于防治不当,农作物病虫害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失收时有发生的风险越来越大,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缺少植保知识,依据过去的老经验施药,造成防效低、用药量大、残留高、环境污染重,并严重影响我国粮食的质量安全。探索农作物专业化病虫防治新模式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湖南省湘潭市于2009年开始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试点。截止目前,具有一定规模且已在工商等部门注册的服务组织达到35家、村级服务站139个、参与机防人员3685人。涌现出了协会型、公司型、合作社型等一批典型的运作模式。通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了农药使用量、生产成本、环境污染三个减少,防治效率、防治效果、防治效益三个提高,让受服务农民、作业机手得到了实惠。本文在湘潭市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情况具体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全面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发展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提出要探索能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农作物统防统治发展模式都要遵循一个基础模式——实现农户、专业化组织、机防手的“三赢”模式。

祝增荣,程家安[8](2013)在《中国水稻害虫治理对策的演变及其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水稻害虫的变迁、相应的对策演变,从中了解、总结害虫发生与人类治虫对策之间的因果渊源,指出只有师法自然、通过生态工程实施生态治理技术才能持续双赢。

胡建坤[9](2013)在《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A880-1、B1015侧翼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基于启动子捕获技术,运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AtMT)构建稻曲病菌突变体库,获得T-DNA插入突变体9800余株。其中A库中突变体个数为5600余株,其野生菌株为70-22;B库中突变体个数为4200余株,其野生菌株为P1。通过荧光显微观察,筛选获得T-DNA插入在稻曲病菌启动子下游区域的突变体10株。其中A库6株,分别为A880、A2000、A2331、A4829、A5248和A5297;B库4株,分别为B111、B367、B913和B4865。在这10株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测定试验中,A880的纯化菌株A880-1和野生菌株70-22相比,在马铃薯蔗糖固体培养基(PSA)、TB3固体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MM)中生长速率均变慢;在MM培养基中,A880-1中出现畸形菌丝,且在这些菌丝末端有大量的薄壁分生孢子长出,因此突变体A880-1用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突变体A880-1的菌丝与孢子都能被激发产生绿色荧光。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证实了T-DNA插入在A880-1基因组中。经过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了T-DNA在A880-1基因组中为单拷贝插入。运用高效的热不对称交错PCR (hi-TAIL PCR)技术,克隆获得了T-DNA上gfp5’端上游,A880-1基因组DNA中2038bp大小的启动子序列,并将该启动子命名为puv880。将puv880在NCBI网站上进行比对,未发现存在同源性的序列。经过分析在puv880中找到启动子的核心元件TATA-box、CAAT-box以及几个其他可能的真核生物调控元件。同时在puv880发现三个类似于TATA-box的结构以及一个TATA-box的反向互补序列。依据5’缺失分析方法,选取puv880上靠近gfp一端长度分别为444bp、650bp、864bp和1045bp长的四段序列,和A880-1基因组中T-DNA一起扩增,然后将这四个片段在PEG的介导下转化到稻瘟病菌野生菌Guy11基因组中,结果表明所有的四个片段都表现出启动子活性。该实验结果证实了prv880的启动功能,同时证实puv880的核心启动子序列不超过444bp。结合生长速率测定,推测启动子puv880与稻曲病菌在不利环境下的生长与产孢有关,对解析稻曲病菌形成薄壁分生孢子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致病性试验,还获得一个稻曲病菌致病性丧失突变体B1015。与野生菌株P1相比,B1015在PSA、TB3及MM培养上生长速率明显变慢,在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PS)上几乎没有生长,且没有分生孢子的产生,推测T-DNA的插入影响了稻曲病菌生长相关基因的功能。利用PCR技术证实了T-DNA插入在B1015的基因组中。经过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T-DNA在B1015基因组中为单拷贝插入。采用hi-TAIL PCR技术得到了T-DNA侧翼两端稻曲病菌突变体B1015上各247bp(U.vRB)和309bp(U.vLB)长的序列。依据U.vRB和U.vLB序列设计引物F1、R1,以突变体B1015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后经测序发现T-DNA中gfp基因及其终止子的大部分序列丢失,推测T-DNA的插入导致了B1015中T-DNA部分序列的丢失。

李琦[10](2012)在《认知实践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 ——基于哈尼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项跨越科学哲学、人类学、农学等人文与自然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旨在以科学实践解释学的视角重新理解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现代科学是当今知识的主体,主流文化中描述自然现象的唯一合法者。科学实践哲学中地方性知识观的提出,为理解非西方的知识体系,以及跨越知识体系间的相互阐释带来一丝曙光。合理性的知识不是唯一的,不存在中立的、完全无理论负载的方法以断言哪一种标准更为优越,然而对民族知识的地方性本质的研究,在传统理解下仍然未能深入文化与实践的层面。地方性知识是一整套知识体系,包括形而上的文化和形而下的技术,传统上从各角度研究地方性知识的问题,往往将其肢解为农业知识、生态知识、医疗知识或者天文历法知识等,不仅抛弃了文化信仰、世界观、人生观等成分,而且对于形而下的部分也做碎片化处理。这是对地方性知识解读的一大误区。理论优位的知识观是导致这种误读,以及知识体系间不可通约的矛盾根源。以构造和推广普适性理论为目标的现代科学,有着与传统知识不同的旨趣,因此,必须重新理解“认知”与“实践”,以发掘“地方性”在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过程中的表达。认知是分布性的、情境性的,实践包含了此种意义上认知的历史和知识的形成史,以认知实践的方式阐释地方性知识是一条实践哲学解释学道路的实证研究。在中国云南,哈尼族传统的梯田农业十分发达,作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经历了上千年的使用仍能保持产量,他们传统上也有一套维持梯田农业和生活的地方性知识,仍在运用。哈尼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源自于此,哈尼族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与现代文明迥异,哈尼族传统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难以兼容,但是,哈尼族地方性知识有着自洽的逻辑和施行方式。本研究通过分析定居哀牢山地区前后各阶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阐释了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形成史。随后,又以认知实践的方式阐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哈尼族地方性知识,包括关注二者对世界理解的差异,哈尼族生活方式、人生观的变迁,现代农业与哈尼族农业的接触与冲突,以表现哈尼族地方性知识在现代文明下的动态发展过程。认知是携带情境的阐释,认知实践是携带历史情境的、对过程的阐释,而阐释的更高境界是在同一情境下淡化规则的涉入性理解。在尝试对现代知识与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相互阐释中,以梯田稻作系统的灌溉、病虫害防治、肥料的观念和施肥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四个主题作为参照物,通过比较同一目标、同一主题下的现代知识与哈尼族知识的对策,找到涉入性地理解彼此的平衡点,来揭示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地方性知识的价值。认知实践只是理解地方性知识的一个手段,既然知识不再以理论为终点,对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讨论就必然要回到实践之中,地方性知识所持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不应被现代文明所埋没,它的传承需要大力发展传统教育,提倡民族文化来获得;它的创新有待与现代文明相互借鉴,本文给出了以建设哈尼族有机农产品基地为提议的哈尼族地方性知识创新方案。

二、稻瘟病综合防治效果显着——三湾公社防治稻瘟病的主要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瘟病综合防治效果显着——三湾公社防治稻瘟病的主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和理论视角
第一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
        一、1949-1977 年:起步阶段
        二、1978-2000 年:加速阶段
        三、2001 年至今:转型阶段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自然环境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人口与民族环境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政策环境
        四、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环境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对象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产业
        二、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组织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容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方式
第二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分析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生态效益
        一、农业面源污染减少
        二、森林覆盖率增加
        三、打造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效益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提高
        二、粮经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社会效益
        一、农业推广服务为服务对象“能力赋能”
        二、农业推广服务为农民组织化赋能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现存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原因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原因
第四章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重点
        一、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
        二、重视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云南边境地区各类农业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
        二、搭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系统
        三、激发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参与农业推广服务的内生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创新
        1.5.2 可能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专业化统防统治
        2.1.3 采纳意愿
        2.1.4 采纳行为
        2.1.5 意愿与行为偏差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户农药施用状况的研究
        2.3.2 农户IPM等农业新技术采纳研究
        2.3.3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研究
        2.3.4 文献述评
3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机理与理论框架
    3.1 农业服务社会化视域中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两大关键特征
        3.1.1 社会化特征:社会上的共存性与共生性
        3.1.2 专业化特征:技术上的可分性与可外包性
    3.2 行为机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逻辑
        3.2.1 “发生学问题”的领悟:农户决策行为问题的再认知
        3.2.2 研究视角:专业化分工理论视角
        3.2.3 行为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
        3.2.4 行为机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逻辑
    3.3 理论框架: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理论
        3.3.1 农户理性: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理性认知
        3.3.2 心智模式: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农户意愿
        3.3.3 决策行为: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策略性选择
        3.3.4 理论框架: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理论
    3.4 本章小结
4 调研设计与数据来源
    4.1 调研过程
    4.2 调研内容和调研农户的选择
        4.2.1 调研内容
        4.2.2 调研农户的选择
        4.2.3 样本户的基本情况
    4.3 样本地区介绍
        4.3.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4.3.2 社会经济条件
        4.3.3 农业发展概况
    4.4 本章小结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及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
    5.1 水稻种植情况
    5.2 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5.3 水稻病虫害防治情况
        5.3.1 分散的病虫防治
        5.3.2 专业化统防统治
    5.4 本章小结
6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分析
    6.1 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
    6.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
    6.3 采纳意愿分析
        6.3.1 总体情况分析
        6.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6.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6.4 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相关性分析
        6.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分析
    7.1 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
    7.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7.2.1 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
    7.3 采纳行为分析
        7.3.1 总体情况分析
        7.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7.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7.4 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4.1 相关性分析
        7.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8.1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8.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8.2.1 模型构建
        8.2.2 变量选取
    8.3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分析
        8.3.1 总体情况分析
        8.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8.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8.4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8.4.1 相关性分析
        8.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8.4.3 稳健性检验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4)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和分期
    三、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起步(1949-1957年)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政策
        一、抗病性被确立为良种选育的三大标准之一
        二、抗性良种选育推广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一五”计划时期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政策
        一、“以药剂除治为主”的植保方针对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二、抗性良种选育推广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1949-1957年抗性良种选育推广的绩效与不足
        一、抗性良种推广的绩效
        二、抗性良种选育推广中的不足
第二章 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曲折发展(1958-1971年)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的抗性良种选育推广政策与实践
        一、植保工作继续向“重治轻防”转移
        二、农业科技“大跃进”对抗性良种选育的影响
        三、种子工作的倒退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抗性良种选育推广的政策与实践
        一、对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调整
        二、对综合防治措施的初步探索
        三、推广药治小麦锈病面临的困境和全国性抗锈小麦品种的更换
        四、水稻良种选育推广工作出现重高产轻抗性的偏向
    第三节 1966-1971年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政策与实践
        一、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再次倒退
        二、病虫害防治工作陷入困境
        三、20世纪50-60年代抗性良种培育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突破性发展(1972-1978年)
    第一节 1972-1978年抗性良种选育推广的政策与实践
        一、种子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二、“综合防治”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1972-1978年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取得的成效
        一、育种成果
        二、推广绩效
结论与启示
    一、改革开放前的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总体进展缓慢
    二、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成效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
    三、对选育推广抗性良种的环保意义认知不足
    四、制度体系建设是开展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水稻病虫草害治理60年: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田病虫治理技术和策略的发展
    1.1 传统化学防治 (20世纪50—60年代前期)
    1.2 初级综合防治 (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前期)
    1.3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20世纪7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1.4 绿色防控, 生态治理 (21世纪初起)
2 稻田病虫草害发生及其调控功能演变
    2.1 小虫成大灾
    2.2 多病共发
    2.3 杂草群落演变
    2.4 重要病虫草种群遗传适应性进化
    2.5 稻田系统自然控制功能下降
3 水稻病虫草害治理的发展对策
    3.1 提升稻田生态系统调控功能
    3.2 提升科技协同创新实施功能
    3.3 提升社会经济政策保障功能
    3.4 完善和强化稻田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和管理体系

(6)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湘潭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类型
    2.1 基本概念
        2.1.1 传统的病虫防治模式
        2.1.2 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
    2.2 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的两种常见类型
        2.2.1 合作社型
        2.2.2 公司型
        2.2.3 依托农资型
第三章 湘潭市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现状
    3.1 基本情况
        3.1.1 培育了一批规模化服务组织
        3.1.2 农民、机防手、服务组织“三赢”模式初步实现
        3.1.3 收获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2 存在问题
        3.2.1 缺懂植保技术的专业人员
        3.2.2 缺机械购置资金
        3.2.3 农民群众认识难统一
第四章 湘潭市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实施中的成功案例分析—来自湘潭市杨家桥实证研究
    4.1 组织形式
    4.2 物资供应
    4.3 药剂选择
    4.4 责任分工
    4.5 风险防范
    4.6 效益分析
        4.6.1 农户的效益
        4.6.2 专业化防治队员效益
        4.6.3 农技站的效益
        4.6.4 社会效益
    4.7 运行情况
    4.8 统防统治与农民自防对比
第五章 加快湘潭市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防控逐步实现三大转变
    5.2 统防统治正确处理二个关系
        5.2.1 正确处理好政府、农民、市场之间的关系
        5.2.2 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5.3 明确任务着实理清一个思路
    5.4 狠抓落实努力做到六个着力
        5.4.1 着力培育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
        5.4.2 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扶持奖励政策
        5.4.3 着力完善规章制度、实现规范管理
        5.4.4 着力搞好培训服务、典型引导
        5.4.5 着力探索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新模式
        5.4.6 着力强化检查督促、促进落实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水稻害虫治理对策的演变及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水稻害虫发生的历史变迁
    2.1 远古(~唐朝前)
    2.2 唐、宋、元朝
    2.3 明、清朝
    2.4 民国
3 现代中国水稻害虫治理对策形成与演变
    3.1 初级病虫防治时期(1950年代)
    3.2 病虫防治体系建立时期(1960年代-1970年代中期)
    3.3 综合防治技术发展时期(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
    3.4 综合治理体系改善时期(1980年代中-1990年代)
    3.5 综合治理体系变动时期(1991-2005年)
    3.6 绿色防控、生态治理时期(2006年-)
4 面临的新问题与展望
    4.1 新问题
    4.2 生态治理是水稻害虫综合治理的现实选择

(9)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A880-1、B1015侧翼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
        1. 稻曲病的概况
        1.1. 稻曲病的发病症状
        1.2. 稻曲病的危害
        1.3. 稻曲病发病影响因素
        2. 稻曲病的病原菌
        2.1. 厚垣孢子
        2.2. 分生孢子
        2.3. 菌核、子囊和子囊孢子
        2.4. 稻曲病菌的侵染
        2.5. 培养条件
        3. 稻曲病的防治
        3.1. 农业防治
        3.2. 化学防治
        3.3. 生物防治
        4. 稻曲病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
    第二章 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1. 启动子的概念
        2. 启动子中常见的保守元件
        2.1. 转录起始位点(initiator,Inr)
        2.2. TATA-box
        2.3. CAAT-box
        2.4. GC-box
        2.5. 增强子和沉默子
        3. 启动子的克隆的方法
        3.1.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启动子的预测技术
        3.2. 基于PCR技术的启动子的克隆
        3.3. 启动子捕获技术
        4. 启动子的功能分析方法
        4.1. 生物信息学方法
        4.2. 点突变分析
        4.3. 缺失分析
        4.4. 凝胶阻滞试验
        4.5. 酵母单杂交实验
    第三章 本研究选题依据及意义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稻曲病菌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体的筛选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1.3. T-DNA插入在启动子下游区域的突变体的筛选
        1.4. 突变体的纯化
        1.5. 突变体的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稻曲病菌突变体库的构建
        2.2. T-DNA插入在启动子下游区域突变体的筛选
        2.3. 纯化及保存
        2.4. 10株突变体的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
    第二章 T-DNA插入启动子下游区域突变体A880-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突变体A880-1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1.3. A880-1中T-DNA的分子检测
        1.4. A880-1中T-DNA侧翼启动子的克隆
        1.5. A880-1中启动子序列的分析
        1.6. A880-1中T-DNA侧翼启动子的功能验证
        2. 结果和分析
        2.1. A880-1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2.2. A880-1中T-DNA的分子检测
        2.3. A880-1中T-DNA侧翼启动子的克隆
        2.4. Puv880的5’端缺失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致病性丧失突变体B1015生物学特性及其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B1015的致病性分析
        1.3. B1015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1.4. B1015中T-DNA的分子鉴定
        1.5. B1015中T-DNA侧翼序列的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B1015的致病性测定
        2.2. B1015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2.3. B1015中T-DNA的分子鉴定
        2.4. B1015中T-DNA侧翼序列的扩增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实验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方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认知实践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 ——基于哈尼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地方性知识新的阐释方法:认知实践
    第一节 对地方性知识的传统理解
    第二节 批判理论优位的知识观
    第三节 重新理解“认知”与“实践”
    第四节 以认知实践阐释地方性知识
第二章 哈尼族文化概要
    第一节 梯田生活现状
    第二节 族源与迁徙史
    第三节 哈尼人对世界的认识
    第四节 哈尼人对人生的认识
第三章 以认知实践阐释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形成史
    第一节 定居哀牢山地区之前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 早期民族知识的产生
    第三节 定居哀牢山地区之后的生存环境
    第四节 地方性知识的形成
第四章 以认知实践阐释现代文明中的哈尼族地方性知识
    第一节 对世界理解的差异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人生观的变迁
    第四节 农业的接触与冲突
第五章 现代知识与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相互阐释
    第一节 梯田稻作系统的灌溉知识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的知识
    第三节 肥料与施肥的知识
    第四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第六章 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道路:从认知实践到实践创新
    第一节 认知实践与地方性知识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的价值
    第三节 地方性知识的传承
    第四节 地方性知识的未来:回到实践之中创新
结论及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稻瘟病综合防治效果显着——三湾公社防治稻瘟病的主要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黎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初探(1950-1987)[D]. 王佳玉.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D]. 玄杨静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D]. 吴芝花.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4]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8年)[D]. 李进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5]中国水稻病虫草害治理60年:问题与对策[J]. 程家安,祝增荣.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6)
  • [6]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 [7]湘潭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模式研究[D]. 陈志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8]中国水稻害虫治理对策的演变及其展望[J]. 祝增荣,程家安. 植物保护, 2013(05)
  • [9]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A880-1、B1015侧翼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胡建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10]认知实践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 ——基于哈尼族的研究[D]. 李琦.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稻瘟病综合防治成效显着——三湾公社稻瘟病防治主要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