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粮谷光能利用特点

浅谈三粮谷光能利用特点

一、粮粮三茬套种光能利用特点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修[1](2008)在《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给新疆农业与农村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农业生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本文应用数理分析、经济学分析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1949-2005年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绿洲耕作制度演变的驱动因子,深入研究了影响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和关键技术,并对各个农作区未来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为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优化的耕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来,新疆农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逐渐向种植业产值比重减少、畜牧业、林业产值比重增加的趋势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粮、经、饲“三元”结构体系仍未建立。作物布局形成以棉花、小麦为主、玉米为辅,蔬菜、甜菜、油料、果用瓜不断增长的新格局。新疆粮食总产量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徘徊、直线上升及波动上升四个发展阶段,从1983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新疆粮食长期以来依靠外调的历史,由缺粮省转变为富余省,自1987年起,新疆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保持在400kg以上,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棉花生产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波动徘徊和快速增长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其单产、总产、播种面积位均居全国首位。新疆复种指数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由1949年的103.6%发展到2006年的113.41%,而且种植模式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疆农田培肥制度由解放初期的主要依靠土地轮歇及施用粪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苜蓿轮作和草田轮作,进而发展到以施用化肥为主的农田培肥制度。对推动耕作制度演变因子的研究表明: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每次政策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行为、进而影响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耕作制度改革与之相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动力,而作物产量的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耕作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比较优势直接影响着作物种植的规模,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推动耕作制度的演变。本研究揭示了连作棉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变化趋势: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残膜数量越多;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总量呈减少趋势,而且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朝着不利于作物养分吸收的方向发展,即土壤微生物区系从高肥的“细菌型”土壤向低肥的“真菌型”土壤转化。系统分析的结果明确了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目标与方向:首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将在保障新疆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适当降低种植业产值比重,逐渐改变新疆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初级水平。其次,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和棉花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多元结构转变,逐步使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为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饲料保障。第三,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则是坚持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肉、毛、乳品生产和畜产品加工,实现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突破性进展,使畜牧业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王美云[2](2006)在《热量限制两熟区双季青贮玉米模式及其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索与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作物新型种植模式,在热量限制两熟区北缘北京地区进行了双季青贮玉米不同模式、季节、品种与栽培技术等不同层次物质生产、资源效率、光合性能和营养品质等系统研究。主要结果表明: 1、建立了双季青贮玉米资源高效、经济高效的新型种植模式。与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相比,其全年干物质生产率提高10.3%、能量提高12%,总辐射利用效率提高12.5%,热量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2.5%,水分生产效率增加36.3%。其全年种植经济效益可达10405元/hm2,增加经济效益为16.7%。 2、提出了双季模式全年热量资源两季近似1/2和光资源偏早春分配原则。早播晚收增加全年资源占有,保证有效积温季节利用效率达全年90%以上,自然降水达到85%以上,光照达到70%以上;有效地分配周年双季的资源比例。定量化分析资源配置原则为:早春与晚夏最佳积温比值为1.1-1.2,相应总辐射比值为1.6。有效调节双季青贮玉米的周年资源分配。 3、提出了品种的季节反应分型方法及同季优势品种选择的原则。根据品种产量对季节反应差异,分为4种类型:Ⅰ春优夏弱型,Ⅱ夏优春弱型,Ⅲ双季均优型,Ⅳ双季均弱型。 4、确定了不同栽培措施的物质生产效应。其顺序为:第一为地膜效应:早春地膜增产20%左右:第二为密植效应:一般以111000株/hm2为宜;第三为种子处理效应:增产3%-9%;第四为穴播效应:增产6%左右:第五为垄作效应:不明显。通过技术组装与配套,建立了地膜高密大小行季节错位的青贮玉米技术体系及规程。 5、揭示了双季青贮玉米物质积累及其光合性能的动态特征。其表现为:双季青贮玉米近似直线的S曲线后期叶面积为高值维持型,光合势高。全年平均作物生长率地膜双季青贮玉米>直播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传统夏玉米>早春青贮玉米>晚夏青贮玉米>小麦。 6、明确了不同品种器官、生育期及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的营养含量及产量的影响。青贮玉米的茎和叶为无氮浸出物(NFE)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优势器官,占主要成分,约占全株的80%以上,籽粒和叶片是粗蛋白(CP)、粗脂肪(EE)的优势器官达到全株总量的65%以上。总体营养表现出早春>晚夏,营养、能量、产奶,益农103—郑单958营养品质优势突出。地膜、密度等栽培措施对主要营养含量的变化作用不明显,穴播是一项有利于粗蛋白但增幅不大。双季青贮玉米全年总营养、各种能量和饲料价值具有明显的高效益,预测全年产奶量可达4912磅/吨干物质(2278kg/吨干物质),30841磅/英亩(34279kg/hm2)。 通过本研究,建立了双季青贮玉米高产高效优质的新型种植模式。具体明确了品种类型和配套关键栽培技术,确定了新模式物质积累与光合性能的动态特征,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洪世奇,孙小凤,江华,王瑞生[3](2001)在《土壤肥料与耕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春峰[4](1990)在《关中灌区种植制度的系统发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用系统发展的观点,论述了关中灌区种植制度的历史演变和改革进程,从早最的谷物单一种植,到传统种植制度的形成,再到集约种植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了解其来龙去脉,掌握其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种植制度沿着健康道路继续向前发展。

林贤齐,陈慧琴,朱道民,石宏展,李凤兰[5](1987)在《大豆不同品种间作提高光能利用的研究》文中提出 提高大豆产量,除选育高产品种外,从栽培方式上改善群体光照条件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则是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从单一品种群体的合理密植与不同作物间作套种的研究,发展到同一作物“种内”不同生态类型的搭配种植。试图利用不同品种的植株高低,成熟早晚或株叶型差异等特点进行搭

邓振镛,董宏儒[6](1986)在《我国带田农业气候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 带田又称间作套种或间套作。从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七十年代中期形成高潮,目前仍在发展。据统计,在京、津、冀、鲁、豫五省(市),小麦、玉米两熟中,套种面积占75%。四川丘陵地区,1983年三茬带田为1500万亩,占丘陵旱地的57.6%,成为基本的种植方式。但对带田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邓根云[7](1983)在《从北京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看夏秋作物结构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 北京市粮田面积约500万亩,解放初总产约10亿斤,至1973年增加到30亿斤以上,25年间增长了两倍多。但自1974年总产超过34亿斤以后,产量徘徊不前,从1975到1980年连续6年平均产量只有34.98亿斤,其中,1977年还下跌到30亿斤,低于1973年的水平。每年产量高低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具体原因,例如某种农业措施贯彻得好坏,病虫害程度的轻重或气候条件优劣等。但连续数年产量徘徊不前,则应探究其根本原因,才能采取恰当的对策,促进产量继续增长。

杨怀森[8](1979)在《予北作物间套复种生理生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予北几种主要间套复种方式从作物产量与生理生态变化和光能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1)高肥地间作套种中,小麦产量与埂宽呈负相关,增加埂宽立体用光的效果难以弥补光能在平面分布上的浪费,不利于小麦增产;而小麦宽窄行种植,既有利于改善麦田光布,提高光合生产率,确保当季增产,也便于套种玉米,全年增产。 (2)研究分析了套种玉米增产的生理生态原因,指出小麦套种玉米是当前予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高产稳产经济合理的种植方式之一。 (3)秋粮间作产量与作物搭配和种植方式密切相关,研究从作物遗传性所制约的生产力和农田生态环境变化的综合作用分析了产量变化规律。 (4)研究认为通过粮肥粮豆间作,扩大种植绿肥和豆科作物,用地养地相结合,是中肥地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习耀国[9](1979)在《谈谈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研究的进展情况》文中提出 1978年12月中国气象学会在河北省邯郸地区召开了年会,总结交流了1970年以来我国气象学术论文情况。年会结束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又在同一地区召开了全国农业气象科学技术规划会。会议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农业气象的发展情况,找了我国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讨论和落实了我国1978—1985年农业气象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两次会议对发展我国农业气象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现就会上收集到的论文作扼要介绍。

陆正铎[10](1978)在《我区的耕作改制展望》文中提出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北方地区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已有耕地,减少撂荒面积,在可能的地方,力争扩大复种面积”。英明领袖华主席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总结报告也强调指出:“要建立大寨县,达到高产稳产,就要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要改革耕作制度,要改进栽培技术,要提高复种指数”。华主席这一重要指示,为迅速改变我区生产

二、粮粮三茬套种光能利用特点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粮三茬套种光能利用特点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状况
    2.3 小结
第三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现状特征
    3.1 新疆农业资源状况
    3.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3.3 新疆耕作制度区域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4.1 农业生产结构演变趋势
    4.2 耕地面积演变趋势
    4.3 新疆粮食、棉花播种面积、总产演变趋势
    4.4 全疆作物布局演变趋势
    4.5 全疆复种指数、种植模式变化趋势
    4.6 农田培肥制度的变化趋势
    4.7 新疆畜牧业发展变化趋势
    4.8 小结
第五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5.1 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
    5.2 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5.3 比较优势是种植业生产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5.4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
    5.5 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的物质基础
    5.6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及地位
    6.2 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3 棉田长期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4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调整优化的发展对策
    7.1 新疆耕作制度优化调整指导思想及原则
    7.2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方向
    7.3 各农作区耕作制度优化调整发展的对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2)热量限制两熟区双季青贮玉米模式及其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贮玉米的重要地位
        1.1.1 饲料玉米的分类与评价
        1.1.2 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
        1.1.3 青贮玉米饲用价值
        1.1.4 青贮玉米的经济生态效益
    1.2 青贮玉米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青贮玉米发展现状
        1.2.2 国内青贮玉米发展现状
        1.2.3 青贮玉米的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育种目标研究
        1.2.4 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热量限制型两熟区发展双季青贮玉米的生产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效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种植
        2.1.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2.1.3 物质、能量生产与气候因素资源效率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双季青贮玉米生育进程与其它模式的比较
        2.2.2 不同种植模式周年干物质生产效率、能量及其季节分配比较
        2.2.3 不同种植模式作物的光能资源分配与利用
        2.2.4 不同种植模式有效积温分配与温度生产效率
        2.2.5 不同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2.2.6 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比较
    2.3 小结
第三章 双季青贮玉米资源配置与物质生产效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种植
        3.1.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播期配置产量比较
        3.2.2 不同播期配置光温水资源分配
        3.2.3 不同播期配置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
    3.3 小结
第四章 双季模式品种季节反应及资源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种植
        4.2.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双季青贮玉米生育过程中主要气象因素的变化特点
        4.2.2 不同生长季节的品种青体产量与物质生产比较
        4.2.3 不同品种两季节的反应与类型
        4.2.4 不同季节反应类型品种生长速率差异
        4.2.5 不同季节反应类型品种的光温资源效率
        4.2.6 品种不同季节反应类型的光温资源效率类型比较
        4.2.7 青贮玉米不同品种物质生产与光温效率的关系
    4.3 小结
第五章 双季青贮玉米栽培措施的物质生产效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种植
        5.1.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地膜覆盖效应
        5.2.2 密植效应
        5.2.3 穴播效应
        5.2.4 垄作效应
        5.2.5 种子处理效应
    5.3 小结
第六章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物质积累及光合性能动态特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种植
        6.1.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种植模式的物质积累及其光合性能分析
        6.2.2 不同品种的物质积累及其光合性能分析
        6.2.3 不同栽培措施的物质积累与光合性能变化特征
    6.3 小结
第七章 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种植
        7.1.2 供试品种
        7.1.3 主要营养品质测定
        7.1.4 主要计算项目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青贮玉米品质分析的干燥和测定方法比较与选择
        7.2.2 不同品种干物重及其器官分配
        7.2.3 品种不同器官主要营养含量及其分组
        7.2.4 单株主要营养及其器官比例
        7.2.5 不同品种营养与能量产量比较
        7.2.6 不同品种粗饲料品质评定
        7.2.7 产奶量评价
    7.3 小结
第八章 双季青贮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与栽培技术营养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种植
        8.1.2 材料处理
        8.1.3 测定方法
        8.1.4 主要项目计算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8.2.2 不同生育时期主要营养
        8.2.3 不同生育时期主要能量与饲料价值产量
        8.2.4 地膜对青贮玉米营养与饲料价值影响
        8.2.5 密度对青贮玉米营养与饲料价值影响
        8.2.6 穴播青贮玉米营养与饲料价值影响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关于双季青贮玉米模式
        9.1.1 华北两熟区种植模式的发展与双季青贮玉米模式
        9.1.2 双季玉米模式为华北两熟区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技术途径
    9.2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的资源配置
    9.3 双季青贮玉米品种选择
    9.4 双季青贮玉米栽培措施效应
    9.5 双季青贮玉米物质积累即光合性能动态
    9.6 关于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
    9.7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土壤肥料与耕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土壤科学研究五十年回顾
    1.土壤与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规划
    2.土壤基础科学研究
    3.土壤盐渍化调查与防治
    4.土壤培肥技术研究
    5.土壤钾素状况及钾肥效应研究
    6.高寒山旱农田土壤水分及肥力研究
(二) 肥料学研究
    1.概述
    2.青海省肥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 有机肥料:
        (2) 绿肥:
        (3) 细菌肥料:
        (4) 化学肥料:
    3.肥料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 耕作学研究
    1.青海省土肥所耕作学研究和应用历史
    2.青海省耕作学种植方式
        (1) 粮饲间作。
        (2) 粮饲套种。
        (3) 粮 (油) 饲复种 (接茬种植) 。
    3.八十年代以来土肥所耕作学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1) 八十年代前期的研究
        (2) 绿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981—1986年)
        (3) 温暖灌区复种合理结构及效益研究 (乐都高庙、化隆牙什尕乡, 1988—1991年)
        (4) 填闲兼用绿肥品种筛选与鉴定 (乐都高庙, 1992—1995年)
    4.小麦——玉米带田种植发展概述
        (1) “八五”前玉米在我省栽培情况概述
        (2) “八五”小麦玉米带田研究
        (3) “九五”小麦玉米带田品种筛选、玉米制种和栽培技术研究

四、粮粮三茬套种光能利用特点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徐文修.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2]热量限制两熟区双季青贮玉米模式及其技术体系研究[D]. 王美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3]土壤肥料与耕作研究[J]. 洪世奇,孙小凤,江华,王瑞生. 青海农林科技, 2001(S1)
  • [4]关中灌区种植制度的系统发展论[J]. 杨春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04)
  • [5]大豆不同品种间作提高光能利用的研究[J]. 林贤齐,陈慧琴,朱道民,石宏展,李凤兰. 农业气象, 1987(02)
  • [6]我国带田农业气候研究概述[J]. 邓振镛,董宏儒. 气象科技, 1986(03)
  • [7]从北京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看夏秋作物结构问题[J]. 邓根云. 自然资源, 1983(02)
  • [8]予北作物间套复种生理生态的研究[J]. 杨怀森. 百泉农专学报, 1979(02)
  • [9]谈谈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研究的进展情况[J]. 习耀国. 陕西气象, 1979(02)
  • [10]我区的耕作改制展望[J]. 陆正铎.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78(04)

标签:;  ;  ;  ;  ;  

浅谈三粮谷光能利用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