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速比与静水压力的关系

岩石速比与静水压力的关系

一、岩石的波速比与静水压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申屠俊杰,林伯韬,陆吉[1](2021)在《深水浅层浅水流灾害风险评价与防灾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日益增加,海洋油气资源,尤其是深水资源成为了新一轮的勘探开发热点。深水油气资源具有储量高、潜力大、探明率低的特点,但同时也伴随着浅层地质灾害等陆上钻井不曾面临的问题。浅水流灾害是一种频繁的浅层地质灾害,其实质为深水浅层发育的超压砂体,主要由地层中快速沉积和不平衡压实作用形成。浅水流灾害破坏力大、分布区域广,对井壁、套管、井口等均有影响,严重破坏井筒完整性。本文首先阐述浅水流灾害的概念、危害及主要成因,其次总结了浅水流的识别预测技术、风险评价方法及相关防控措施,最后提出了风险评价及综合防灾方法。浅水流的识别与预测方法主要有测井法和反射地震法两种,其中反射地震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通过Vp/Vs值的异常变化实现浅水流超压砂体的识别。目前,浅水流灾害的风险评价工作侧重于钻前预测,以定性判断为主,缺乏定量分析,但近年来涌现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正不断填补这块空白。浅水流的预防和控制作业主要包括井控措施和工作液体系优化。本文综合了现阶段浅水流灾害的风险预测及评价工作,提出一套新的风险评价体系,并将风险评价体系与防灾措施相结合,形成动态防灾方法。该防灾方法可合理规划浅水流区域钻井作业施工,并将风险评价方案与应对机制有机结合,并且可在作业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案,从而提高钻井作业的灵活性和防灾能力。最后,本文展望了浅水流灾害防灾工作的发展趋势,认为浅水流流动破坏机制的基础研究、地球物理识别技术的发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是今后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宫天琦[2](2021)在《基于岩石物理的皖北干热岩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屠文锋[3](2021)在《爆破动力诱发裂隙岩体破坏突水机理与过程调控方法》文中认为隧道对我国“交通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关键性支撑作用。未来10年间将新建数万公里隧道,其建设规模和难度不断增大。由于地下水及其储存构造-溶洞、断层等重大灾害源普遍赋存,隧道施工中突涌水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隧道安全施工与高效建设。针对隧道安全施工面临的基础理论难题与重大技术挑战,由于人们对爆破扰动下隧道突涌水机理的科学认识不足,缺少有效的灾害过程调控方法,难以实现突涌水灾害主动防控。围绕爆破动力诱发裂隙岩体破坏突水机理与过程控制,本研究采用理论与模拟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岩体爆破物理模拟与数值试验方法,建立了爆破动力扰动下隔水岩体破坏突水判据和防突最小安全厚度计算方法,系统剖析突水动力灾变演化过程,建立了考虑爆破扰动作用的突涌水过程调控机制,获得以下成果。(1)基于高压脉冲致裂原理与岩体爆破冲击理论,建立了炸药质量与非炸药式激发能量关联关系,提出了高压脉冲致裂定量模拟爆破动力的方法,破解了以往无法精确模拟爆破动力的难题。基于离散元颗粒动力接触膨胀荷载法与动刚度计算方法,引入爆炸正弦应力波加载方法,并通过叠加原理动态更新计算过程,建立了裂隙岩体三维爆破模拟方法。采用二维管道域模型对预制裂隙施加恒定水压力,并与爆炸荷载耦合作用,实现了爆炸冲击作用下含水裂隙的扩展模拟。针对不同裂隙初始水压力、爆炸荷载条件,开展了单次与循环爆破作用下裂隙岩体破坏过程模拟,揭示了爆破动力-水压作用下的裂隙岩体变形破坏规律。(2)基于爆破动力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研制了含水裂隙动力损伤性能测试系统,由爆破动力模拟与测试装置、裂隙内水压加载与监测装置、内裂隙损伤与外裂缝扩展监测装置组成,实现了含水裂隙动力损伤测试的定量表征。针对不同爆破强度、裂隙初始水压、加载围压和爆破距离试验条件下的大尺度类岩石试件,开展了多组含水裂隙与干燥裂隙爆破动力损伤对比试验,发现了爆破诱发含水裂隙水压内升与应变振荡现象。相同初始水压下,水压内升幅值随爆破强度增大呈对数型增长,而对于动态应变幅值则呈S型增长。相同爆破强度下,水压内升幅值随初始水压增大呈S型增长,而对于动态应变幅值则呈指数型增长。随着爆破距离增加,水压内升幅值和动态应变幅值均呈反比例降低。随着加载围压的增大,裂隙水压内升与动态应变幅值均呈指数型增长。(3)对于有限边界方形试件,裂隙内水压较低时,唯有单次大当量爆破才能导致爆心处新生裂纹即刻贯通至含水裂隙。裂隙内水压较高时,单次大当量爆破会导致爆生裂隙与预制裂隙瞬时贯通并延伸至边界。爆破冲击诱发的裂隙内水压内升导致裂隙岩体有效应力改变,进一步影响岩体应力分布状态,促使含水裂隙萌生、起裂、扩展与贯通,并影响着含水裂纹的扩展模式。(4)基于裂隙岩体细观破坏特征分析,建立了反映岩体内部不均质性诱发的局部渐进破坏应力-渗流耦合模型。基于含水裂隙动力扩展模型,计算爆破-水压作用下裂隙压剪与拉剪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建立了隧道裂隙岩体动力破坏突水判据,提出了基于安全系数的隧道施工安全指导方法。基于裂隙岩体爆破动力模拟试验新认知,提出了隧道防突结构破坏的科学分区:开挖破坏区、渗透破坏区和层裂破坏区,揭示了裂隙岩体渐进破坏力学机制。(5)开挖破坏区受爆破扰动、卸荷以及原始损伤累积影响,通过计算由岩体波速降低率得到的强度折减系数来动态修正岩体扰动系数,建立了考虑循环爆破动力扰动的开挖破坏区厚度计算方法。爆炸应力波传播至前方充水溶洞等灾害源边界时,临空面岩体产生拉破坏,致使临近的防突岩体呈现明显的层裂破坏区,考虑爆炸应力波反射作用,建立了爆破扰动、水压作用下层裂破坏区厚度的计算方法。防突岩体中间为渗透破坏区,受富含水的层裂破坏区的强渗透影响出现塑性破坏区域,基于渗流微分方程和平衡微分方程,建立了层裂区水压传递下的渗透破坏区计算方法。上述分区均有效考虑了爆破动力扰动,通过叠加计算来确定隧道防突最小安全厚度,解决了以往分区未全部考虑爆破影响和计算值偏保守的问题,对类似隧道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6)基于隧道工程地质信息判识与风险动态评估信息,融入防突结构性能评估与以光纤激光微震为载体的多元信息融合监测,提出了四阶段施工动态决策模型:地质基础判识→突水概率评估→防突性能分析→危害量级评判。利用综合权重确定方法得到突涌水主控因素,基于D-S证据理论融合分析,构建了多指标施工决策模型与决策标准。以防突结构性能调节为目标,针对不同灾害源与隧道未来开挖轮廓范围位置关系,建立了防突结构性能过程调控模型,实现了重大突涌水灾害的过程分析与科学决策。

宁泽旭[4](2021)在《地下水封石油洞库裂隙岩体损伤与渗流特性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石油供应短缺危机的首道防线,是保障国家国防安全与经济安全的重要环节。地下储油作为一种更加安全、环保的储油方式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地下水封储油库裂隙岩体受到疲劳损伤作用后力学性质发生变化而影响强度和寿命,同时裂隙导水通道的扩展会使岩体渗透特性发生变化而影响岩体的水封性。在地层岩体、地下水以及油气藏品等多种物质的长期耦合作用下,饱和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发生演化进而影响整体区域渗流场的稳定状态。因此开展围岩损伤与渗流特性的应用研究,对于地下水封储油库的长期稳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裂隙岩体渗透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研究揭示了三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岩石试样疲劳损伤特性,探究了受周期荷载作用的岩石材料疲劳寿命情况。借助大量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运营期流固耦合作用下地下水封储油库渗流场进行分析评价,并建立了合理的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基于渗流特性评价与预测结果针对实际工程黄岛地下储油库给出了水幕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从损伤力学和达西渗流定律的定义出发,通过推导裂隙通道的流体流量方程建立了损伤变量与渗透率的联系,得到了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采用裂隙均匀分布模型得到用渗透率表征的岩石损伤变量中,渗透率与损伤变量的平方成正相关,而采用裂隙正态分布模型得到的结果中损伤变量与渗透率不成比例关系。(2)开展了三轴循环加卸载疲劳损伤特性试验等一系列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荷载大小主要影响材料的疲劳寿命。当发生高周疲劳时,材料可能被压密而渗透率降低;当发生低周疲劳时,材料损伤程度较大,整体松散,裂隙增加而渗透率升高。冷热循环处理对天然花岗岩试样内部的微裂隙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但微裂隙的演化发育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不同围压和循环轴向应力的作用下,岩样产生不同程度疲劳损伤或发生疲劳破坏,残余应变、变形模量、渗透率等参数发生不同规律的变化。(3)采用指数平滑法进行了短期渗透压力预测,并对预测精度进行了评价。基于最小渗透压力的概念,采用有限元法模拟了渗流场的分布,结果表明理想情况下,最小渗透压力点出现在高程-20~-30m范围内,大约洞室拱顶所在平面附近。过大的水幕压力导致储油洞室周围地下水流速和水头增大,在洞室拱肩处尤为明显。相邻两储油洞室中线上的渗透压力曲线呈现“V”型、“A”型和“∽”型三种形式。(4)基于对渗流特性的评价与预测,结合我国首个大型地下水封储油库工程,进一步对水幕系统提出优化。为保证密封效果,该项目的设计最优水幕孔间距为10 m,水幕孔与洞室高度差为25 m,最优水幕压力为70 kPa,此时满足垂直水力梯度准则。水幕孔与储油洞室的高度差越小,洞室的地下水渗入量则越大。受地形因素影响,水幕压力过大可能造成各储油洞室的地下水渗入量差异较大。

张培森,赵成业,李腾辉,侯季群,张睿[5](2021)在《红砂岩三轴加载过程中波速变化及能量演化规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研究红砂岩在三轴加载过程中的波速变化及能量演化规律,基于RockTop多场耦合试验仪和JSR-DPR300超声测试系统,展开不同围压条件下红砂岩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纵、横波速测试试验。研究表明:(1)纵、横波波速整体随围压增大呈幂函数关系增大,非线性特征增强,波速数据点分布在一条狭长的区间内;围压仅对岩石宏观强度具有增益效果,微观差异依然十分明显。(2)三轴压缩过程中,纵波波速可分为连续增长、震荡、快速衰减3个阶段;横波波速在高围压环境下,波速阶段性特征不明显,曲线近似线型且较为平滑。围压越大,轴向加载过程对于波速增益越弱,纵、横波速的衰减具有同步性,其中纵波波速对应力差状态更为敏感,不同围压条件下,能量密度曲线总体形态一致,波速衰减区间对应耗散能主要增长区间。(3)岩石损伤应力之前,纵、横波速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纵、横波速曲线拐点可作为判断损伤应力的标志。(4)随轴向应变增大,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动弹性模量总体呈先增大,后相对平稳,再急速下降的过程;动泊松比总体呈增长态势,进入IV阶段后曲线剧烈震荡,动泊松比迅速增大;两曲线的阶段性特征并不明显。

曹凤娟,郭晓燕,李梦莹,贾丽华,王松阳[6](2021)在《辽宁地区波速比分布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认为利用辽宁数字台网2001年以来的观测报告,采用单台和达法计算辽宁测震台网34个台站的平均波速比,重点分析辽宁地区波速比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辽宁地区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呈横向不均匀性,下辽河盆地的波速比平均值低于整个辽宁地区波速比的均值,而辽西隆起和辽东隆起区的波速比却明显高于下辽河盆地的波速比和辽宁地区的均值。研究也发现,辽宁地区5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波速比低值区或高低值过渡区。计算所得的各区平均波速比对以后辽宁地区波速比值的变化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张培森,赵成业,侯季群,张睿,李昊[7](2021)在《不同初始卸荷水平下红砂岩波速变化及能量耗散规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红砂岩在不同初始卸荷水平(初始应力差水平与岩石对应围压条件下峰值强度的比率)下的波速变化及能量耗散规律,利用Rock Top多场耦合试验仪和JSR-DPR300超声测试系统,在同一围压条件下,开展三轴加载路径、应力差恒定卸围压与应力差增大卸围压2种卸荷路径、3个初始卸荷水平下的红砂岩应力-应变过程中的纵、横波速测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围压加载过程中,纵、横波速均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呈幂函数关系;孔隙度、密度随着围压的升高,对围压的敏感性降低,变化幅度减小;岩石内部不同类型的孔隙其闭合的应力阈值不同,波速受控于岩石的密实程度与岩石骨架性质。围压卸荷过程中,在不同卸荷路径下,随着初始卸荷水平的增大,极限应变增大,统一围压降参数均呈线性降低,应变围压增量比呈幂函数增大,环向变形对围压变形更为敏感,相较于卸荷路径的影响,初始卸荷水平对岩石卸荷变形过程具有控制作用;不同初始卸荷水平下,纵、横波速随轴向应变的变化曲线同应力-应变曲线基本对应,反映了岩样不同的劣化水平,纵、横波速各自整体上的增长衰减趋势具有一致性,卸荷路径对波速的影响较弱,在加载和卸荷2个区间内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波速在卸荷起始点迎来大幅度偏转,纵波以此分为增长阶段和衰减阶段,横波分为稳定阶段和衰减阶段,纵波对轴向压力更为敏感,震荡性强烈。围压卸荷伊始,岩石由压缩迅速转为扩容或扩容加剧,应变能密度在卸荷起始点及应力跌落点迎来一次、二次偏转,后者偏转幅度远小于前者;应力差恒定卸围压过程中,弹性应变能近似稳定,其增长趋势和轴向应力-应变曲线是一致的,即轴向应力做功是其主要能量补充方式;能量的耗散集中在卸荷区间内,卸荷前期稳定增长,卸荷后期急速增长,弹性能的释放集中在应力跌落点之后,是岩石失稳破坏的内在动力。三轴加载过程决定了岩样的整体破坏形态,围压卸荷作用突出的扩容特性将导致岩样产生更多的纵向裂纹,导致岩石破坏形态多样化。

胡幸平,崔效锋,张广伟,王甘娇,Arno Zang,史丙新,姜大伟[8](2021)在《长宁地区复杂地震活动的力学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宁地区地震活动复杂,发生在长宁背斜轴部的长宁MS6.0地震及其后续中强余震的震源机制与相距仅十几公里的南部向斜区内的中强震具有显着差异;这种差异仅仅是由于发震断层构造不同所造成的,还是孕育地震的应力场本身也存在局部变化?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在通过双差层析成像反演修正小震定位和波速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小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获取了长宁地区地壳应力场的精细结构,并据此分析了其与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力学一致性.研究发现,长宁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轴在整个区域内基本都处于近水平状态,其方位虽由北向南发生了一定角度的顺时针旋转,但也基本保持为近东西向;相比之下,应力类型在长宁背斜轴部和南部向斜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前者为逆冲型,而后者为走滑型.同时,这两个局部区域的应力场与对应区域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吻合度较高,但与非对应区域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吻合度较低,甚至在力学上是相抵触的,表明区域应力场的局部改变是长宁地区复杂地震活动的必要力学基础.通过岩石力学估算,本文认为岩石泊松比的横向差异很可能是造成这种应力场局部改变的主要成因.此外,本文还对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认为长宁背斜轴部在6~9 km深度内存在基底断层,而正是这种基底断层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发生错动导致了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发生.

杨何,汤明高,许强,霍宇翔,向育才,邓文锋[9](2020)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岸坡岩体劣化特性测试及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库区自2003年首次蓄水以来,在库水位周期性升降作用下,消落带岸坡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逐渐劣化,从而引发多次岩质岸坡的失稳破坏,严重影响和威胁库区航道运营安全。以三峡库区典型的泥质粉砂岩、泥灰岩、灰岩岸坡为研究对象,应用地质雷达、回弹仪对消落带及高水位以上的岩质岸坡进行岩体质量测试,采用钻孔取芯及室内声波测试进行验证,对岩体劣化性质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认为三峡库区岸坡岩体的劣化模式分为溶蚀塌落型、层面龟裂型、层间碎裂型和侵蚀剥落型4类,并提出了水库岸坡岩体质量劣化性质的现场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对于大型水库岩质岸坡岩体质量劣化评价及稳定性分析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夏开文,蔡英鹏,徐颖,王帅,潘永庆[10](2020)在《静水压下热损伤大理岩动态拉伸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处于高温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深部围岩,可能遭受爆破、地震等动态荷载影响,在岩石工程开挖区附近多导致张拉破坏,因此,研究热损伤岩石在不同地应力条件下的动态拉伸特性,在深部岩石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均质细粒房山大理岩,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系统,进行4种温度(25℃、250℃、450℃、700℃)损伤梯度下,4种静水压环境(0 MPa、5 MPa、10 MPa和20 MPa)下,房山大理岩巴西圆盘试样动态加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温度的增加,房山大理岩内部微裂纹增多,矿物成分由CaMg(CO3)2向CaCO3和Mg O转变,密度和波速均随着损伤温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②静水压条件下试样拉伸应力曲线呈现为双峰特征,这主要是由于侧向围压的存在抑制了试样的劈裂,使试样拉伸破坏后继续承载造成的;③在固定围压环境下,各温度梯度下热损伤大理岩的动态拉伸强度均具有明显的率相关性;同时动态拉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④在固定温度下,围压的存在明显提高了房山大理岩动态拉伸强度,但拉伸强度的增幅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减弱.此外,当试样的热处理温度超过450℃后,动态拉伸强度的围压效应小于25℃和250℃热处理情况.这可能与高温处理后的岩石在高围压状态下发生了脆性向延性转变有关.

二、岩石的波速比与静水压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石的波速比与静水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深水浅层浅水流灾害风险评价与防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浅水流灾害基础研究
    1.1 浅水流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危害
    1.2 浅水流灾害形成原理
2 浅水流灾害识别及预测技术
    2.1 浅水流砂体岩石物理特征及识别标志
    2.2 浅水流砂体预测方法
        2.2.1 测井法
        2.3.2 反射地震法
3 浅水流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3.1 浅水流灾害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3.2 浅水流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3.3 浅水流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制定
4 浅水流灾害防控措施及防灾方法
    4.1 井控措施
        4.1.1 压井方法
        4.1.2 非常规导管
        4.1.3 渗透率减损
    4.2 钻井工作液体系优化
        4.2.1 钻井液
        4.2.2 固井水泥浆
    4.3 浅水流灾害“动态”防灾方法及流程
5 结论与展望

(3)爆破动力诱发裂隙岩体破坏突水机理与过程调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突涌水灾变演化机理方面
        1.2.2 爆破试验与模拟方法方面
        1.2.3 防突安全厚度计算方面
        1.2.4 隧道突涌水灾害控制方面
        1.2.5 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爆破冲击物理模拟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
    2.1 爆破冲击物理模拟试验方法
        2.1.1 爆破动力模拟试验装置
        2.1.2 爆破动力定量模拟方法
        2.1.3 干燥裂隙扩展试验研究
    2.2 爆破动力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
        2.2.1 爆破离散元模拟分析方法
        2.2.2 爆破模拟参数取值与标定
        2.2.3 二维裂隙扩展数值模拟结果
        2.2.4 三维裂隙扩展数值模拟结果
    2.3 裂隙扩展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2.3.1 单裂隙扩展对比分析
        2.3.2 交叉裂隙扩展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爆破冲击下岩体裂隙水压内升机制
    3.1 含水裂隙岩体爆破冲击模拟试验
        3.1.1 含水裂隙动力损伤性能测试系统
        3.1.2 爆破模拟试验设计与实施过程
    3.2 爆破冲击下裂隙水压动态响应规律
        3.2.1 单次爆破冲击下水压内升规律
        3.2.2 水压内升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3.2.3 循环爆破作用下水压变化特征
    3.3 爆炸冲击下应力波响应规律
        3.3.1 能量特征与破裂信号分析
        3.3.2 岩体震动速度响应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爆破冲击下含水裂隙岩体变形机制
    4.1 单次爆破冲击下裂隙岩体变形规律
        4.1.1 爆破冲击下裂隙动态扩展规律
        4.1.2 爆破冲击下动态应变变化特征
        4.1.3 应变振荡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2 循环爆破作用下岩体损伤演化规律
        4.2.1 循环爆破冲击下裂隙扩展规律
        4.2.2 循环爆破冲击下应变变化规律
    4.3 含水裂隙岩体动力破坏离散元模拟
        4.3.1 含水裂隙扩展离散元模拟程序
        4.3.2 含水裂隙岩体动力破坏模拟结果
        4.3.3 循环爆破下裂隙扩展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爆破扰动下裂隙岩体动力破坏突水机理
    5.1 裂隙岩体渐进破坏应力-渗流耦合模型
        5.1.1 细观破坏模型基本假定
        5.1.2 裂隙岩体渐进破坏模型
        5.1.3 模型论证分析与验证
    5.2 裂隙岩体动力破坏突水临灾判据
        5.2.1 含水裂隙动力破坏力学模型
        5.2.2 含水裂隙拉剪破坏判据
        5.2.3 含水裂隙压剪破坏判据
    5.3 突涌水灾害演化过程分析
        5.3.1 裂隙岩体渐进破坏过程
        5.3.2 爆破扰动下防突结构破坏分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钻爆法隧道突涌水防突最小安全厚度
    6.1 爆破冲击下围岩扰动破坏区范围
        6.1.1 爆轰压力及应力波衰减规律
        6.1.2 爆破冲击下扰动破坏区计算方法
        6.1.3 围岩扰动破坏区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6.2 循环爆破作用下扰动破坏区范围
        6.2.1 基于爆破扰动系数D的H-B准则修正
        6.2.2 循环爆破作用下扰动破坏区计算方法
        6.2.3 循环扰动破坏区影响因素分析
    6.3 爆炸应力波作用下层裂破坏区范围
        6.3.1 爆炸应力波反射作用机制
        6.3.2 层裂破坏区范围计算方法
    6.4 渗流作用下渗透破坏区范围
        6.4.1 渗透破坏区范围计算方法
        6.4.2 渗透破坏区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6.5 防突最小安全厚度计算分析
        6.5.1 掌子面扰动破坏区计算验证
        6.5.2 层裂破坏区与渗透破坏区计算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爆破诱发突水灾害施工决策与过程调控
    7.1 钻爆法隧道突水灾害控制决策指标
        7.1.1 不良地质因素统计分析
        7.1.2 爆破开挖施工信息分析
        7.1.3 岩体多元信息指标分析
        7.1.4 施工决策指标体系
    7.2 隧道突涌水灾害安全施工决策方法
        7.2.1 钻爆法隧道施工动态决策模型
        7.2.2 决策指标综合权重确定方法
        7.2.3 钻爆法隧道安全施工决策标准
    7.3 钻爆法隧道突水灾害过程调控方法
        7.3.1 突涌水灾害过程调控模型
        7.3.2 爆破施工与防突性能调控因素分析
        7.3.3 调控实施过程与调控措施
    7.4 爆破诱发突水过程控制与工程验证
        7.4.1 隧道工程基本概况
        7.4.2 爆破施工调控结果分析
        7.4.3 防突结构性能调控结果分析
        7.4.4 突涌水动态调控验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学位论文评痴及答辩情况表

(4)地下水封石油洞库裂隙岩体损伤与渗流特性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隙岩体疲劳损伤研究现状
        1.2.2 地下洞群水封理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饱和条件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2.1 前言
    2.2 损伤变量的表征方法
        2.2.1 纵波波速表征的损伤变量
        2.2.2 周期疲劳损伤变量
    2.3 有关渗透率的损伤变量表征方法研究
        2.3.1 饱和岩体细观单裂隙通道流体流速方程
        2.3.2 细-宏观尺度转化的裂隙分布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饱和裂隙岩体三轴循环损伤特性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岩石试样的制备
    3.3 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设备及方案
    3.4 试验结果
        3.4.1 围压7.5MPa条件下的试验结果
        3.4.2 围压5MPa条件下的试验结果
    3.5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
    3.6 试验分析
        3.6.1 不同围压条件下的测试结果对比
        3.6.2 疲劳损伤、破坏的宏观观察
        3.6.3 循环荷载试验前后的纵波波速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固耦合作用下围岩渗流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裂隙岩体渗流场数值计算分析
        4.2.1 最小渗透压力
        4.2.2 渗透压力计算
        4.2.3 流速场与水头分布计算
    4.3 流固耦合作用下岩体渗流特性评价
        4.3.1 渗透压力监测方案
        4.3.2 渗透压力时间序列分析
        4.3.3 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对比
    4.4 基于指数平滑法的渗流场预测
        4.4.1 指数平滑法
        4.4.2 预测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封储油库水幕系统参数优化设计应用
    5.1 前言
    5.2 工程背景
    5.3 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5.3.1 工程地质条件
        5.3.2 水文地质条件
    5.4 岩体渗流控制方程
    5.5 水幕系统设计参数优化
        5.5.1 水幕孔间距
        5.5.2 水幕孔与洞室高度差
        5.5.3 水幕压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辽宁地区波速比分布特征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波速比空间变化特征
    2.2 波速比与易震区
3 结论与讨论

(7)不同初始卸荷水平下红砂岩波速变化及能量耗散规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及方案
    1.1 试验岩样制备
    1.2 试验仪器
        (1)自平衡系统开关打开:
        (2)自平衡系统开关关闭:
    1.3 波速测试原理
    1.4 试验方案及步骤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围压加载过程中波速分析
    2.2 卸荷强度与变形特征分析
    2.3 卸荷破坏特征分析
    2.4 卸荷过程中的波速与能量演化特征
        (1)加载区间(OD段)。
        (2)卸荷区间(DF)。
3 结 论

(8)长宁地区复杂地震活动的力学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
2 双差层析成像联合反演
3 区域应力场反演
4 区域应力场及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力学拟合分析
5 讨论
    5.1 长宁地区应力场局部变化的成因
    5.2 长宁地震发震构造
6 结论

(9)三峡库区消落带岸坡岩体劣化特性测试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岩体现场探地雷达测试
    3.2 岩体现场回弹测试
    3.3 钻孔及室内声波测试
4 研究结果
    4.1 泥质粉砂岩的试验结果
    4.2 泥灰岩的试验结果
    4.3 灰岩的试验结果
5 讨论
    5.1 岩体劣化的模式
    5.2 不同岩体劣化特征的对比分析
    5.3 岩体劣化质量评价
    5.4 劣化机理特殊性分析
6 结论

(10)静水压下热损伤大理岩动态拉伸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样制备
    1.1 试样的选取与制备
    1.2 试样热处理
2 试验装置与方案
    2.1 试验装置
    2.2 动态力平衡及数据处理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试样破坏模式
    3.2 基于温度-围压-加载率的动态拉伸强度力学模型
    3.3 动态拉伸强度热损伤效应
    3.4 动态拉伸强度静水压效应
4 结论

四、岩石的波速比与静水压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深水浅层浅水流灾害风险评价与防灾方法研究[J]. 申屠俊杰,林伯韬,陆吉. 石油科学通报, 2021(03)
  • [2]基于岩石物理的皖北干热岩地震响应特征研究[D]. 宫天琦.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爆破动力诱发裂隙岩体破坏突水机理与过程调控方法[D]. 屠文锋. 山东大学, 2021(11)
  • [4]地下水封石油洞库裂隙岩体损伤与渗流特性研究及应用[D]. 宁泽旭. 山东大学, 2021(12)
  • [5]红砂岩三轴加载过程中波速变化及能量演化规律试验研究[J]. 张培森,赵成业,李腾辉,侯季群,张睿.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07)
  • [6]辽宁地区波速比分布特征及构造意义[J]. 曹凤娟,郭晓燕,李梦莹,贾丽华,王松阳. 地震工程学报, 2021(02)
  • [7]不同初始卸荷水平下红砂岩波速变化及能量耗散规律试验研究[J]. 张培森,赵成业,侯季群,张睿,李昊. 煤炭学报, 2021
  • [8]长宁地区复杂地震活动的力学成因分析[J]. 胡幸平,崔效锋,张广伟,王甘娇,Arno Zang,史丙新,姜大伟. 地球物理学报, 2021(01)
  • [9]三峡库区消落带岸坡岩体劣化特性测试及质量评价[J]. 杨何,汤明高,许强,霍宇翔,向育才,邓文锋. 水利学报, 2020(11)
  • [10]静水压下热损伤大理岩动态拉伸特性研究[J]. 夏开文,蔡英鹏,徐颖,王帅,潘永庆.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20(11)

标签:;  ;  ;  ;  ;  

岩石速比与静水压力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