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建设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契机

三峡工程建设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契机

一、三峡工程的兴建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契机(论文文献综述)

许传华,童藤,罗鹏,陈义国[1](2021)在《新时期对口支援推动湖北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口支援湖北三峡库区实施的现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对口支援高质量发展应以规划制度为引领,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协调发展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前提,以开放发展为导向,以共享发展为目标,开创对口支援湖北三峡库区新局面。

钱旭蕾[2](2021)在《重庆市巫山县老城区停车空间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朱一鸣[3](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工程是全国瞩目的宏大工程,其中跨度最长、淹没土地面积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中线蓄水调水线路已使河南省、湖北省约46.9万居民迁离家乡,庞大的移民数量使得安置点建设成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问题。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来自政府的经济基础支持和高水平的科学指导,需要移民政策的贯彻实施。同时,移民安置点的人居环境建设直接影响到移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等实际的民生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展开研究,通过构建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各类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现状进行评价,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当下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提供有益借鉴。本文选取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了解其发展状况,将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按照空间布局特征分为新建型移民安置点、后靠型移民安置点、社区型移民安置点三类,并基于空间布局合理性分析与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构建了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随后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三例典型移民安置点展开评价,探究研究区域各类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的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的各项策略。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主要是:(1)通过对比基于空间布局合理性的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结果与从居民主观性角度展开的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结果发现,两种评价方式在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除去道路系统得分)指标得分趋向一致,在居住质量和公共服务各指标得分中存在较大差异;(2)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不同类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从空间布局合理性角度评价结果来看,新建型移民安置点>社区型移民安置点>后靠型移民安置点;从人均环境满意度评价结果来看,社区型移民安置点>新建型移民安置点>后靠型移民安置点。(3)从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与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具体指标得分结果来看,新建型移民安置点在居住质量、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方面得分较高,短板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后靠型移民安置点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得分较高,在居住质量、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得分差强人意;社区型移民安置点生态环境方面得分中规中矩,在经济发展、居住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评分上表现优异,但在文化传承上有较为明显的短板。(4)通过对比两种基于不同角度的评价结果,本文对各类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做了具体分析,建议针对不同类移民安置点“因地施策”,加大资金投入,发挥移民安置点居民主体作用,定位人居环境建设薄弱项,实现均衡化的人居环境发展,消除发展矛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在移民安置地区的不断推进。

李会玲[4](2021)在《地方博物馆与地域文化展陈研究 ——以宜昌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被普遍认为是中华民族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精神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不断推动、促进世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至今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全新进展。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真实保存者和实时记录者,也被当代中国人民认为是实现建设中华民族伟大繁荣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随着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家政策、民众需求、文化支撑、地方发展等多因素的影响下,以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地方博物馆日益增多,地方博物馆成为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博物馆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囿于各地在对本区域文化挖掘研究不够、策划人员水平不一,投入经费不足等,地方博物馆建设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对地方特色的展示片面,导致地方博物馆建设达不到凸显地方文化的目的。宜昌博物馆在201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前后至今不足两年。该馆建设采取全新理念,不同于以往地方博物馆的建设,以全新的技术手段呈现宜昌地区的地域特色,馆内各大展陈蕴含着宜昌地区特有的活力,各展厅整体发散的是灵动的氛围。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缺乏一定程度的深入思考,本文意在从博物馆角度切入,通过对博物馆全面细致地剖析,客观评析宜昌博物馆对宜昌地域特色的展现。其中主要从宜昌博物馆的建筑、展陈、社教推广等方面了解该馆对宜昌地域特色的展现是否全面独到,并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为其他地方博物馆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案例支持,意在总结出一套适应地方博物馆发展的通行之道,为地方博物馆建设的完善添砖加瓦,为地方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基础。

石秀秀[5](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危起伟[6](2020)在《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的相继蓄水运行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的关键因素,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近40年来,对给予高度期望的补偿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实施,造成人工干预力保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的希望几近破灭.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在中华鲟保护认识、管理、决策和机制上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提出以长江十年休渔为契机,亟需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为纲领,推进落实:1)实施"陆-海-陆"保种工程,恢复人工群体的生物学自然特性; 2)大幅度提升科学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 3)改善产卵场环境,放流人工培育亲本以恢复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 4)新建旁通道仿自然产卵场,扩大自然繁殖; 5)修复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提高子代存活率.唯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实施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全生活史周期(15年)的长期系统性保护,才有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中华鲟个体大、寿命长、洄游范围广,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好中华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孙曈[7](2020)在《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淬炼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存在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的两个维度,由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在目标、利益和使命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携手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认同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了新型的中国政党制度。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参政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将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定性为“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由此可见,中国参政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信任,同时所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参政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参政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自身建设等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参政党的认同度。因此,从政党认同的视角来把握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探索今后参政党认同的路径,对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脉络,论证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发挥参政党政党功能、与执政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基础。通过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参政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履职绩效、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认同路径,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参政党的认同度、提升中国参政党的履职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述。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党认同理论概念问题,如: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进行界定与解读;对参政党认同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认同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为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认同的空间、认同的平台、自我认同层面阐明新时代参政党认同的机遇;从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大统战工作格局、参政党履职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层面阐述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参政党认同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参政党认同面临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根据参政党认同理论,分别从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参政党队伍认同、参政党履职绩效认同、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王长斌[8](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指出

张永进[9](2020)在《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特点研究》文中认为传统聚落街巷空间能直观反映出聚落的特点,他作为各项功能活动的发生器,随着岁月的变迁,我们经常流连忘返于其舒适的比例尺度、和谐的色彩、变化的空间形式、舒心的景观、丰富的材质肌理、街巷特别的空间氛围。其在室外空间设计方面给我们很多借鉴的地方。本文将从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结构和相关要素出发,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民俗人文和社会发展特点,运用建筑学和规划学的理论知识对西江千户苗寨的传统村落进行现状研究和调研分析。另外,还将考虑到建筑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从专业化的角度对西江千户苗寨的空间形态、空间结构和特征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全面分析,并从中挖掘出千户苗寨街巷空间独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希望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文化和建筑元素能够得到保护,永远流传。本文的研究内容为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的特点。从宏观上分析民族村落街巷空间的影响因素,包括地理条件、民族选址观念、社会经济模式、村落生活变化对街巷平面与空间及形态的影响;微观上分析了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构成要素、平面形态、空间格局、景观特点、建构特征及营造技艺、街巷后期发展的评价体系、街巷现状问题、改进策略等方面内容。总结苗寨街巷空间营造上所采取的建筑学层面上的处理手法和尺度标准,探讨民族村落街巷的构成特点及未来发展评价,提出改进对策及设计启示。在对传统民族村落街巷进行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挖掘出其空间组织规律,为民族村落街巷未来的更新和建造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

谭宏宇[10](2020)在《水库移民社会治理中的政治宣传及其策略 ——基于三峡库首第一县秭归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盛行谈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当下中国,“治理”主题正是进行时;而中国作为水利大国,因水库建设带来的水库移民社会治理问题也处于进行时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对水库移民社会的治理,更好地应对从搬迁规划、动员到搬迁后的建设、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现实与理论都亟待有所进展。理论方面,本文聚焦于水库移民社会治理中的政治宣传及其策略对移民政治动员和政治态度两方面的影响。实证方面,本文借助三峡工程库首移民第一县秭归这一个案,通过新县城移民的访谈记录来考查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宣传途径以及它们各自的策略影响。研究发现:在移民初始时期,政治宣传以辅助完成移民指标为主要任务,这一阶段的政治宣传更多依靠的是移民前尚为传统的熟人社会间的口口相传,无论是移民工作组织者的门到户说还是移民乡里之间的互通有无,都有助于移民宣传在移民社会间的落实,更有助于在熟人社会间以一张“抹不开的面子”辅助实现移民动员;在后移民时期,政治宣传以鼓舞民心、宣扬新三峡新秭归为重任,这一时期的政治宣传灵活地以奥运火炬传递、新县城建城十周年、屈原端午文化节为载体,将“小家”秭归与“大家”中国无声连接,潜移默化中提升秭归移民对秭归新面貌的接受与对国家的整体积极认知。从为什么能够在勉强中让移民搬迁到怎样让移民接受现状并期待未来,除了国家力量的后盾支撑,辅之以情的政治宣传策略在水库移民这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移民们的政治态度变化。由此本文提出了政治宣传应该因时因地、灵活结合当地特色,并借助仪式庆典及大众传媒向受众渲染等建议。

二、三峡工程的兴建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契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工程的兴建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契机(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对口支援推动湖北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的发展历程
    (一)推动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阶段(1992-1994年)
    (二)支持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1995-2007年)
    (三)促进三峡库区经济深化发展阶段(2008-2013年)
    (四)推动三峡库区绿色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三、湖北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的实施现状
    (一)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
    (二)各省市采取的经济协作
    (三)湖北省进行的政策协调
        1. 加大扶持政策力度
        2. 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 搭建多样化合作交流平台
    (四)受援县区开展的对接落实
        1. 建立了良好受援工作机制
        2. 分年度组织落实受援工作
四、湖北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取得的成效
        1. 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2. 移民搬迁安置圆满完成
        3.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着
        4. 公共服务功能大幅提升
    (二)湖北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的现实问题
        1. 对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的认识需要巩固
        2. 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创业的帮扶效果需要提升
        3.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培育有待加强
        4. 三峡库区存在的民生短板需要补齐
五、新时期促进湖北三峡库区对口支援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规划制度为引领,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合作
    (二)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加快湖北三峡库区产业转型升级
    (三)以协调发展为基础,促进湖北三峡库区区域均衡发展
    (四)以绿色发展为前提,推进湖北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修复
    (五)以开放发展为导向,积极拓展湖北三峡库区发展空间
    (六)以共享发展为目标,打造湖北三峡库区和谐安宁环境
六、结论与展望

(3)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要求实施移民搬迁
        1.1.2 移民安置点民生问题凸显
        1.1.3 改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2 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2.3 移民安置研究
        2.3.1 移民安置模式
        2.3.2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
        2.3.3 安置点建设研究
        2.3.4 移民社会融入
        2.3.5 移民安置实践
    2.4 相关研究总结
第三章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3.1 总体发展情况
    3.2 发展建设中的冲突
        3.2.1 安置点产业布局单一,难以提供一定规模的就业岗位
        3.2.2 安置点空间无序扩张,生态破坏严重
        3.2.3 安置点空间布局形态“模板化”,失去地域特色
        3.2.4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长效体制不健全
    3.3 社会性问题的初步显现
        3.3.1 快速收缩的常住人口与“空心化”带来的弊端
        3.3.2 原地域、宗族文化的消失
        3.3.3 聚居空间撕裂带来的社会交往问题
第四章 构建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4.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1.1 构建思路
        4.1.2 构建原则
    4.2 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空间布局合理性分析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2.3 安置点空间句法分析
        4.2.4 评价指标测算
    4.3 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满意度评价结果
    4.4 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对比
        4.4.1 物质性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4.4.2 非物质性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5.1 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势
        5.1.1 安置点建设资金保障
        5.1.2 安置点产业转型契机
        5.1.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再构
    5.2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5.2.1 新建型移民安置点
        5.2.2 后靠型移民安置点
        5.2.3 社区型移民安置点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现状梳理
        6.1.2 各类移民安置点现状人居环境评价
        6.1.3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6.2 研究创新点
        6.2.1 从空间特征层面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分类
        6.2.2 构建了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6.2.3 对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提出相应策略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6.3.2 对于移民安置点建设研究的不够全面
        6.3.3 人居环境优化策略在具体实施层面需待深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调查表
    附录 B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地方博物馆与地域文化展陈研究 ——以宜昌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宜昌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节 宜昌地域文化的自然环境
        一、山地平原相接
        二、高山河流相接
    第二节 宜昌历史发展脉络
        一、史前至秦汉时期的宜昌
        二、魏晋至明清时期的宜昌
        三、近现代时期的宜昌
    第三节 宜昌地域文化特色
        一、多民族文化共存
        二、巴楚文化混融
        三、名人文化凸显
        四、茶事兴盛
        五、其他文化
第二章 宜昌博物馆对宜昌地域文化的展陈
    第一节 地方博物馆的发展
        一、地方博物馆发展阶段
        二、地方博物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三、宜昌博物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地方博物馆的展陈
        一、地方博物馆展陈主题选定
        二、地方博物馆的展陈方式选定
    第三节 宜昌博物馆与宜昌地域文化
        一、宜昌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宜昌地域文化
        二、宜昌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内容与宜昌地域文化
        三、宜昌博物馆社教推广与宜昌地域文化
第三章 宜昌博物馆对地域文化展陈的启示
    第一节 宜昌博物馆展陈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展示方面的问题
        二、展厅空间划分方面的问题
    第二节 地方博物馆展陈地域文化的建议
        一、适当融合地域外相关内容进行展陈
        二、加大地域非物质遗产相关内容的展陈
        三、通过文创经营增加陈列展的资金投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鲟生活史、行为和栖息地
    1.1 自然地理分布与种群结构特征
    1.2 长江中华鲟生活史及其行为和栖息地特征
        1.2.1 自然繁殖与早期生活史
        1.2.2 海洋生活史
        1.2.3 生殖洄游
        1.2.4 长江中的关键栖息地
2 长江流域环境变迁与中华鲟保护
3 中华鲟保护的误区
    3.1 误区1:对中华鲟保护意义认识不足
    3.2 误区2:对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濒临灭绝的主因和人工增殖放流认识不统一
    3.3 误区3:对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4 中华鲟保护的困境
    4.1 困境1:自然繁殖受阻,生活史过程难以完成
    4.2 困境2:洄游旅途艰难
    4.3 困境3:海洋生活环境不容乐观
    4.4 困境4:“陆-海-陆”接力保种面临困难
        4.4.1 淡水养殖保种群体遗传谱系单一
        4.4.2 养殖保种群体缺乏海水驯养过程
    4.5 困境5:保护体制机制不畅
        4.5.1 民营保护力量缺乏出路,科研单位势单力薄
        4.5.2 中华鲟保护地和物种分置于不同部门管理
        4.5.3《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 2030年)》缺乏专项支持
    4.6 困境6:对中华鲟的损害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
5 中华鲟困境的突围
    5.1 利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休渔的利好政策,完善细化《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 2030年)》,落实责任主体和经费
        5.1.1 显着提高中华鲟稚鱼放流数量和质量,投放性成熟亲本以尽早恢复自然繁殖
        5.1.2 加强“陆-海-陆”接力计划实施力度
    5.2 体制机制创新
    5.3 探索产卵场改良和旁通道人工建设产卵场
    5.4 开展长江中下游消落区的修复
    5.5 将中华鲟保护与长江流域其他鱼类的保护相融合
6 展望

(7)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有助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有助于提高我国参政党的政党生命力
        3. 对中国参政党的政党社会形象塑造具有推动意义
        4. 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参政党研究
        2. 政党认同理论研究
        3. 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政党认同理论在西方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党认同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观点的创新
        2. 研究视角创新
        (二) 论文不足之处
        1. 对原始资料的研究不足
        2. 理论阐述中还存在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3. 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释
    一、 政党认同相关概念
        (一) 认同
        (二) 政治认同
        (三) 政党认同
    二、 参政党认同
        (一)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和客体
        1.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界定
        2. 主体对客体认同内容界定
        (二) 参政党认同层次
        1. 参政党的情感认同
        2. 参政党的认知认同
        3. 参政党的评价认同
        4. 参政党的行为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一) 二者认同的联系:具有一致性
        (二) 二者认同的区别:具有多样性
    四、 参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二) 参政党形象(组织、领导人)影响因素
        (三) 参政党绩效影响因素
        (四) 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因素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认同思想
        (一) 关于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
        (二)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
        (三) 关于政党组织认同的思想
        (四) 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认同的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的历史构建
        (一) 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在历史性抉择中不断构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1.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2. 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纲领
        3.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构建
        (一) 《共同纲领》在制度上培育参政党政治认同
        (二) 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打下参政党认同基础
        (三) “八字方针”构筑参政党认同的制度根基
        1. “八字方针”提供了参政党认同制度保障
        2. “八字方针”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认同的信心
        3. 在各种政治考验中不忘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初衷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完善
        (一) 拨乱反正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期
        1. 召开政协会议,明确民主党派政党认同基调
        2. 巩固政治联盟地位,凝聚参政党认同共识
        3. 出台“十六字方针”,巩固参政党认同基础
        (二) 建章立制完善参政党认同体系
        (三) 提升绩效塑造参政党认同形象
        1.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参政党绩效
        2. 发挥参政党职能,突显履职成效
        (四)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参政党认同质量
        1. 政治参与体现参政党价值认同
        2. 政治交接传承参政党认同传统
        3. 强化参政党成员认同主体作用
        4. 创新履职方式,增强参政党认同评价
        (五) 出台重要法规文件为参政党认同保驾护航
    四、 中国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代
        (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重大意义
        (二) 参政党认同迈上新台阶
        1. 召开中央统战会议,参政党认同的一个里程碑
        2. 出台系列法规性文件,从理论、政策上加大对参政党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实践步入新境界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参政党政治认同
        2. 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参政党认同根基
        3. 履职尽责强化参政党绩效认同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赢得民众认同
        5. 在促进祖国统一中,增进海内外同胞对参政党认同
    五、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
        (一) 参政党认同的根基是与执政党永葆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认同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履职绩效
        (三) 参政党认同的优势是“人才兴党”战略
        (四) 参政党认同的源动力是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
        (一) 新时代拓宽了参政党认同的空间
        (二) 新时代搭建了参政党认同的平台
        (三) 新时代为参政党自我认同带来机遇
    二、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 意识形态复杂化的挑战
        1. 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挑战
        2.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3. 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党建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建”网络平台的成功构建
        3. 参政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滞后性
        (三)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挑战
        (四) 参政党履职能力的挑战
        (五)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挑战
    三、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XX省部分参政党成员为例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 调查基本内容
        1. 对参政党认知情况
        2. 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认知情况
        3. 参政党与意识形态
        4. 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5. 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6. 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情况
        7.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
        8. 对参政党认同有什么建议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坚信者
        1. 要坚定信仰,树牢价值自信
        2. 要不断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三)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身体力行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 在网络意识形态中释放最大正能量
    二、 推动中国参政党队伍建设认同的路径
        (一) 对中国参政党领导班子的认同
        (二) 对中国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认同
        (三) 对中国参政党成员的认同
    三、 推动中国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议政绩效认同路径
        (二) 民主监督绩效认同路径
        (三) 政党协商绩效认同路径
        (四) 社会服务绩效认同路径
    四、 推动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同路径
        (二) 参政党特色建设认同路径
        1. 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上,在坚持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要保持“求同存异”
        2. 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界别特色与组织结构优势
        3. 各民主党派要在自己重点分工领域做出成绩,推出经典和品牌
        (三) 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认同路径
        (四) 参政党作风建设认同路径
        (五) 参政党制度建设认同路经
        (六) 参政党机关建设认同路径
    五、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国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一)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1. 促进了参政党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
        2. 思想建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 参政党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4. 参政党的特色更加突出
        5. 参政党基层组织更加活跃
        6. 组织管理更加精准
        (二) 参政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参政党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滞后性
        2. 参政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匮乏
        3. 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的弱化性
        4. 参政党网络安全的危险性
        (三)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1. 构建“智慧参政党”网络大数据管理平台
        2. 建立参政党大数据中心
        3. 培养参政党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
        4.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参政党网络安全
        5. 只有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取得参政党建设的双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参政党认同情况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参政党认知
    第三部分 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第四部分 关于参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第六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第七部分 关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评价
    第八部分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
    第九部分 (开放题)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阐述
        1.4.1 街道
        1.4.2 街巷空间形态
        1.4.3 山地
    1.5 研究对象与范围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问题
        1.6.3 研究方法
        1.6.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生成因素
    2.1 地理环境的影响
        2.1.1 山水环境的整体影响
        2.1.2 山地地形地貌的影响
        2.1.3 河流水系的影响
        2.1.4 山地气候的影响
    2.2 民族文化的影响
        2.2.1 原有苗寨民族文化元素的影响
        2.2.2 苗族节日文化的影响
        2.2.3 民族选址观念的影响
    2.3 经济模式的影响
        2.3.1 村落生活变化的影响
        2.3.2 旅游经济下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的现状特点
    3.1 街巷的平面形态
        3.1.1 街巷的格局
        3.1.2 街巷平面的线性特征
        3.1.3 街巷与等高线的关系
        3.1.4 街巷与水体的关系
        3.1.5 街巷平面节点的形态与类型
        3.1.6 街巷平面底界面肌理
    3.2 西江千户苗寨村落街巷的空间特征
        3.2.1 街巷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3.2.2 街巷空间的建构特征
        3.2.2.1 材料利用——就地取材
        3.2.2.2 营造手法——地域传统
        3.2.2.3 构建装饰特点
        3.2.2.4 街巷与自然融合的表达手法
        3.2.3 街巷景观特征
        3.2.4 街巷空间形态的形态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未来演变发展的研究
    4.1 街巷空间未来改进发展评价
        4.1.1 拥有独特性的街巷空间
        4.1.2 形成以人为本的街巷空间
        4.1.3 具有历史延续性的街巷空间
        4.1.4 新旧建筑协调的街巷空间
        4.1.5 基础设施完善的街巷空间
        4.1.6 绿化景观多样的街巷空间
        4.1.7 景观小品独特的街巷空间
    4.2 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现状面临的问题
        4.2.1 街巷平面方面
        4.2.2 街巷空间方面
    4.3 街巷空间破坏的因素
        4.3.1 地理与气候因素的破坏
        4.3.2 部分社会经济因素的破坏
        4.3.3 管理及技术因素的破坏
    4.4 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改进原则
    4.5 街巷空间的改进策略
        4.5.1 平面改进策略
        4.5.2 空间的改进发展策略
        4.5.3 空间文化要素改进策略
    4.6 小结
第五章 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设计启示
    5.1 关于街巷平面方面的启示
        5.1.1 街与巷的路网格局保持和谐
    5.2 关于街巷空间方面的启示
        5.2.1 整合空间职能,让街巷空间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5.2.2 营造村民习俗文化相应所需空间场所
        5.2.3 控制建筑体量、肌理、建筑形式,保持街巷空间原始的特征风貌
        5.2.4 提高街巷的亲切感,商业功能周边化发展
        5.2.5 街巷宽高比例尺度宜人
        5.2.6 理解地方性的文化情感,拒绝界面片面符号拼贴
        5.2.7 公共空间的营造
        5.2.8 形成特色突出的民族街巷空间结构的启示
        5.2.9 街巷空间形式的保存
        5.2.10 优化改造民族村落景观
        5.2.11 苗寨山地街巷空间生态原理的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10)水库移民社会治理中的政治宣传及其策略 ——基于三峡库首第一县秭归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政治宣传与政治态度
    第一节 政治宣传及其功能
    第二节 政治态度及其操作化
    第三节 政治宣传影响政治态度的传导策略
第三章 移民初始动员中的政治宣传
    第一节 秭归移民搬迁的初始困境
    第二节 营造氛围:移民宣传中的政治标语
    第三节 口头动员:熟人社会中的口口相传
第四章 后移民时代社会治理中的政治宣传
    第一节 三峡移民颂歌浪潮下的失意
    第二节 借东风:奥运与新县城十周年
    第三节 借荣光:屈原故里的端午盛会
第五章 政治宣传的情感策略及其影响
    第一节 私人关系:宣传的微观运作与社会动员
    第二节 家国同构:宣传的宏观运作与政治渗透
    第三节 辅之以情:政治宣传如何助力移民社会治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三峡工程的兴建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契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对口支援推动湖北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 许传华,童藤,罗鹏,陈义国.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1(05)
  • [2]重庆市巫山县老城区停车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 钱旭蕾. 三峡大学, 2021
  • [3]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朱一鸣. 西北大学, 2021(12)
  • [4]地方博物馆与地域文化展陈研究 ——以宜昌博物馆为例[D]. 李会玲.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1(12)
  •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研究[D]. 石秀秀.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6]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J]. 危起伟. 湖泊科学, 2020(05)
  • [7]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孙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西江千户苗寨街巷空间特点研究[D]. 张永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水库移民社会治理中的政治宣传及其策略 ——基于三峡库首第一县秭归的案例分析[D]. 谭宏宇. 南京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三峡工程建设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契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