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乙肝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广西乙肝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一、广西庚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军,孙辉臣[1](2002)在《庚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1995年Simons等首次成功分离并确认庚型肝炎病毒(HGV)以来,学者们在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临床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人们一致认为,HGV属黄病毒科正链RNA病毒,呈全球分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HGV可引起慢性肝炎,可能也是肝癌的又一致病因子。现将有关HGV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葛宪民,李丹亚,吴蓉蓉,黄果勇,潘海东,曹坤,李平川,王树声,沟上雅史[2](2002)在《广西HCV高危人群庚型肝炎病毒的新基因型核苷酸序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广西HCV高危人群庚型肝炎病毒 (HGV)的感染情况及其新基因型的核苷酸序列。方法 静脉药瘾者 (IVDAs) 85份、肝病患者 (PLDs) 80份和献血员 (BDs) 5 0份血清标本 ,用PCR法检测庚型肝炎病毒RNA ,EIA法检测HBsAg、抗 HCV和抗 HIV ;随机选出 6 2份庚型肝炎病毒RNA阳性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 ,构建种系发生树作基因分型。结果 2 15份血清中HGV阳性者85份 (39 5 3% ) ,HBsAg、抗 HGV和抗 HIV的阳性率分别为 39 0 7%、4 2 79%和 0 ;11份HGVRNA的测序结果证实其有 3种基因型 ,其中 5株为新基因型 (亚洲型 ) ,5 1份补测序 ,其中GBV C型占 3 2 3% ,HGV型占 30 6 5 % ,亚洲型占 6 4 5 1%。结论 HGV的 3种基因型中存在不同的基因亚型 ;广西IVDAs、PLDs和BDs中感染庚型肝炎病毒以亚洲型和HGV型为主。

冯悦[3](2011)在《云南省GBV-C流行与进化特征及其自身清除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庚型肝炎病毒(GB virus C, GBV-C)发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属于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9.4kb。GBV-C与艾滋病病毒(HIV-1)、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几乎相同传播途径,在HIV/HCV单/共感染的静脉吸毒人群(IDUs)中广泛传播。根据基因序列同源性,目前GBV-C可分为六种基因型,各基因型具有典型的地域分布特征。GBV-C病毒感染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该病毒在与HIV-1共感染情况下,具有延缓艾滋病病程、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的作用,此作用与GBV-C基因型及相关基因序列特征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多国接壤,毗邻全球最大的毒品生产地——金三角地区,是毒品运输的重要途径。多项研究表明,血缘性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毒品运输路径直接相关,云南省因此成为HIV-1和HCV传入我国,并向其他省份传播的源头地区,在云南地区开展血缘传播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云南省开展开展GBV-C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在与HIV-1共感染情况下的疾病慢性化机制研究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为调查云南地区GBV-C的感染情况,我们首先对该地区231例静脉吸毒者和非静脉吸毒者的GBV-C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发现GBV-C E2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5.97%(60/231),GBV-C RNA检测阳性率为32.04%(74/231),抗体/核酸交叉阳性率仅2.16%(5/231)。在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HIV/HCV的三重感染率明显高于GBV-C单感染和GBV-C/HCV的共感染(P<0.05);在非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HCV的共感染率明显高于GBV-C/HIV/HCV三重感染率(P<0.05);GBV-C在HIV轻症和重症的患者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在HIV中症患者的感染(P<0.05)。为验证GBV-C对HIV-1和HCV感染者病程的影响,本研究对GBV-C感染与患者的CD4细胞数、ALT、AST、HCV的基因型和亚型、HIV-1 RNA病毒载量和HCV RNA病毒载量等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GBV-C感染与否,以上指标未发现显着变化。为阐明GBV-C阳性患者中GBV-C基因型流行特点,本研究进而对GBV-C RNA阳性样本的GBV-C 5’NCR、E2基因及病毒全基因进行扩增、序列测定与同源关系分析,发现43例GBV-C感染者中除1例(NK07)属于3型,2例(DH019和DH021)属于4型外,其它40例所感染毒株不属于已知基因型且独立成簇。Bootstrap值分别为:5’NCR,97%;E2,99%;Full-length,99%。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新基因型序列间相似性为91.2%-99.2%,不同基因型间相似性为86.2%-89%,Simplot和Bootscanning分析表明,所有获得新基因型全基因组序列不存在型间重组现象,该毒株可被命名为GBV-C7型。基于现有数据,云南省GBV-C基因型分布为:7型占93.02%(40/43)、4型占4.65%(2/43)、3型仅占2.33%(1/43);在IDU人群中,7型为93.10%(27/29)、4型为6.90%(2/29)、没有发现3型的存在;在非IDU人群中,7型为92.86%(13/14)、3型为7.14%(1/14)、未发现4型的存在。鉴于GBV-C基因分型尚无公认方法和界定标准,本研究提出了以GBV-C E2区序列为主要分型靶序列,平均遗传距离小于0.0900视为同一基因型,介于0.1282~0.1438之间可视为不同基因型,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0900~0.1282之间时,该毒株可能为基因重组型或者同一种基因型,需经重组位点分析确定。为揭示GBV-C起源与进化,本研究分别根据GBV-C全长基因组序列、5NCR、E1、E2和NS5B区的核酸序列变异情况,对GBV-C进化速率和可能起源时间进行推算,所得的GBV-C分子进化速率为10-5~10-2sub/site/year,推断GBV-C的起源时间为152.96~1798.76年以前。比较而言,病毒E1/E2区(nt 900-1250)核酸序列更适合用于GBV-C的起源与进化研究,以此序列计算得到GBV-C五种基因型的分子进化速率介于10-4~10-2sub/site/year之间。根据各基因型病毒的地域分布、变异率和进化速率推断其起源时间和可能起源地,发现GBV-C 1型起源于非洲西部(1238年)、GBV-C 2型起源于欧洲(1928年)、3型起源于日本(1987年)、4型起源于东南亚(1981年)、5型起源于非洲南部(1975年)。总结我国主要GBV-C流行株的进化和传播特点为,GBV-C 3型由日本传播至中国,GBV-C 4型由东南亚分别经云南地区传播至中国内陆地区。在云南省,GBV-C 4型可能以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德宏地区、红河地区和文山地区为源头,传播到云南省中部地区(大理和昆明地区),再经中部地区向我国内陆地区的传播。最后,为了探索GBV-C的自身高清除率的相关机制,本论文就宿主细胞microRNA对GBV-C复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生物学相关软件以GBV-C 3’NCR为靶基因预测了机体内相关的rnicroRNA共计12种,从中筛选出最可能与GBV-C 3’NCR发生作用的三种microRNA,即Has-miR148a、Has-miR-152和Has-miR-301。进而,建立了此三种microRNA的茎环RT-PCR和SYBR染料的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以及GBV-C 3’NCR和三种microRNA的真核表达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高表达miR-148a的Huh7.5.1细胞中,GBV-C 3’NCR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然而,经RNAi技术抑制miR-148a表达的细胞中,GBV-C 3’NCR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由此我们得出,Has-miR-148a与GBV-C 3’NCR之间呈负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对云南省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中GBV-C的感染、基因型流行、起源进化以及高清除率的相关机制的研究发现,GBV-C在云南地区高度流行且发现了新的基因型并命名为GBV-C 7型,提出了以E2区序列为基础的基因型分型的新标准;通过对GBV-C起源与进化的研究,阐明了我国和云南地区的GBV-C基因型进化特点和传播路径;证明了Has-miR-148a与GBV-C高清除率的相关性。本论文针对云南地区GBV-C的研究为首次,为今后在该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为GBV-C和HIV共感染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建议,同时为GBV-C影响HIV患者疾病进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吴才仰[4](1997)在《庚型病毒性肝炎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庚型病毒性肝炎研究现状1997-05-28收稿。1广西柳州市卫生防疫站(柳州545001)2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吴才仰1综述葛宪民2审校自1989年9月在日本举行的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和血传传染病学术会议上将病毒性肝炎分成甲乙丙丁戊五型后,仍有10...

葛宪民,王树声,李丹亚,吴蓉蓉,黄果勇,李茵,曹堃,潘海东,王缨,李平川,周开姣,王红,章玲珠,钱小燕,沟上雅史,中野达德,哲户悦郎,大羽健一[5](1996)在《广西庚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近来美国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独立地发现同一种新型的肝炎病毒,其一为Genelabs公司命名的庚型肝炎病毒(HGV);另一为Abbott公司命名的GB肝炎病毒C-(GBV-C)。HGV与GBV-C的核苷酸测序比较表明,这两株肝炎病毒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故推

葛宪民,李丹亚[6](1998)在《庚型肝炎病毒的动物模型及实验诊断等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姬新颖[7](1999)在《TTV感染、致病性、基因变异和新型肝炎病毒研究方法的探索》文中认为不明原因的肝炎——非甲非戊型肝炎在临床肝炎病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庚型肝炎病毒(HGV)的发现,使未知肝炎的研究又向前迈了一步。但非甲非戊型肝炎中HGV感染的比例仅为10%,说明HGV不是未知肝炎的主要病因,还存在有其它的致病因子。1997年初,我们用非甲非庚型肝炎病人的血清感染猕猴,结果有几只猴子的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表明动物有感染,血清中有未知感染因子。1997年底日本发现了TTV,与我们的动物试验结果相吻合。为了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TTV感染率,我们从新疆、西藏、广西、山东等地区采集血样,根据日本发表的TTV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并对部分地区的TTV进行了序列测定;同时,为了解TTV是否有肝脏致病性,我们对从郑州收集来的石蜡包埋肝病理组织进行PCR检测和原位杂交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二种TTV DNA模板提取方法的建立和比较 用二种方法对97份广西肝癌病人的血清TTV-DNA进行提取;用自行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检测,并对5’和3’端非编码区(NCR)的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以确认摸板提取方法、引物和PCR的可靠性。结果为,用玻璃粉法提取模板的PCR阳性率为16.5%(17/97),而STG法阳性率仅为4.1%(4/97)。二者之间有显着的差异(P<0.001)。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二者起始血清的量不同,玻璃粉法为150ul,而STG法仅为50ul。将STG法的血清量改为100ul后取得了稳定的结果。二种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当标本血清量很少时可用STG法提取摸板;而玻璃粉法提取核酸特别适合于大量样品的筛查,因为其价格低廉、易于推广普及。将5’和3’NCR序列通过Internet利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提供的网上序列分析软件BLAST与基因库(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较、对排,证实我们所测的为TTV序列,与日本株TTV序列的同源性为88%。同时,说明用STG法提取的TTV DNA、设计的引物和所用的PCR系统可以有效地用于检测TTV,为今后利用PCR研究TTV的致病性等提供了条件。 2 部分地区不同人群TTV感染情况及序列变异的分析 ①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不同地区的170份血清进行了TTV-DNA检测。结果显示,TTV的平均感染率为30.6%,不同人群和肝病病人中存在

韦启援,陈彦华,李钰,闭迎新,曾菲,廖丹,陆就先,黄艺[8](2000)在《柳州地区不同人群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了解柳州地区不同人群中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对柳州地区 10 2 0例不同人群血清用 EL ISA法进行庚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 - HGV)检测。结果 :抗 - HGV总阳性率为 3.2 4%。其中丙型肝炎患者、血透者、静脉吸毒者三组人群中抗 -HGV阳性率较高 ,分别为 2 0 .0 % ,18.18% ,6 .0 % ,与自然人群组对比 ,HGV感染率有显着差异。而非甲 -戊型肝炎患者中HGV感染率仅 3.70 % ,与自然人群对比无显着差异。结论 :柳州地区存在 HGV感染。血液传播为 HG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庚型肝炎病毒可能不是非甲 -戊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

丛郁,谭文杰,陈刚,苗季,张文英,田瑞光,詹美云[9](1998)在《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我国不同临床型肝炎/肝病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文中认为目的为了研究庚型肝炎病毒(HGV)在我国的感染状况。方法根据已发表的HGV的5’端非编码区(5’-UTR区)及螺旋酶区(NS3区)两段高度保守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两套引物,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nestedPCR)检测HGVRNA。结果从北京、秦皇岛、河南等地采集各种肝病患者及职业献血员血清354份,HGVRNA阳性79份,阳性率为22.3%。其中已确定的临床型肝炎/肝病患者254例,HGVRNA阳性者为50例,阳性率为19.6%。原因不明的或非甲~戊型肝炎患者43例,HGVRNA阳性者为13例,阳性率为30.2%。丙型肝炎阳性的职业献血员57例,HGVRNA阳性者为16例,阳性率为30.2%。结论提示HGV感染在我国多种人群中普遍存在,它不仅可能是引起非甲~戊型肝炎的重要病原之一,也可能是引起输血后肝炎的病原因子

葛宪民[10](2003)在《病毒性乙型肝炎(Viral B Hepatitis)》文中研究指明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其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和流行,每年发生5千万例新感染,每年1百万人死亡。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全世界无症状乙肝携带者(HBV携带者)超过3.9亿,其中我国占1.7亿以上。目前乙肝是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流行最广,危害极大的传染病。据我国卫生部最新估计,约有60%以上的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是大多数为短暂的一过性感染

二、广西庚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庚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广西HCV高危人群庚型肝炎病毒的新基因型核苷酸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免疫学测试
    1.3 分子生物学测试
    1.4 HGV的测序和种系发生树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免疫学测试结果
    2.2 3种病毒检出关系比较
    2.3 HGV基因型测序结果
    2.4 HGV基因型系谱测序结果
3 讨论

(3)云南省GBV-C流行与进化特征及其自身清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与附表清单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庚型肝炎病毒
        1.1.1 庚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命名
        1.1.2 庚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及其基因组特征
        1.1.3 庚型肝炎病毒的诊断
        1.1.4 庚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的分布及分型方法
        1.1.5 庚型肝炎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1.2 庚型肝炎病毒传播和流行
        1.2.1 庚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1.2.2 庚型肝炎病毒的流行
    1.3 庚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3.1 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1.3.2 庚型肝炎病毒与艾滋病病毒
    1.4 研究云南地区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意义
        1.4.1 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
        1.4.2 云南地区病毒传播对我国病毒流行的影响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云南省GBV-C的流行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1 引言
    2.2 本章技术路线
    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2.3.1 实验材料
        2.3.2 主要试剂
        2.3.3 仪器设备
        2.3.4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本研究样本临床指标统计
        2.4.2 云南地区不同人群中GBV-C RT-PCR检测结果
        2.4.3 云南省GBV-C的流行
        2.4.4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率分析
        2.4.5 云南省非静脉吸毒人群中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率分析
        2.4.6 云南省不同地州和不同人群的GBV-C感染情况
        2.4.7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HIV患者不同病程中GBV-C的流行
        2.4.8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对HIV/HCV共感染患者影响
        2.4.9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对HCV患者的影响
        2.4.10 云南省非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对HCV患者的影响
        2.4.11 云南省不同人群中GBV-C与HCV基因型和亚型的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2.5.1 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GBV-C的感染率
        2.5.2 本研究中GBV-C诊断指标的选择
        2.5.3 本研究中GBV-C感染的偏好性
        2.5.4 本研究中GBV-C的感染与HIV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2.5.5 GBV-C影响HIV患者临床指标的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地区GBV-C基因型分布与新基因型的发现
    3.1 引言
    3.2 本章技术路线
    3.3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1 实验材料
        3.3.2 主要试剂
        3.3.3 仪器设备
        3.3.4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GBV-C 5'NCR和E2区RT-PCR的扩增
        3.4.2 GBV-C 5'NCR和E2区扩增片段测序结果
        3.4.3 GBV-C 5'NCR和E2区序列基因分型的能力分析
        3.4.4 基于GBV-C 5'NCR区序列对GBV-C的基因分型
        3.4.5 基于GBV-C E2区序列对GBV-C的基因分型
        3.4.6 GBV-C全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3.4.7 GBV-C全基因组序列片段测序和序列拼接
        3.4.8 GBV-C 7型与其它基因型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3.4.9 基于GBV-C全长基因序列对GBV-C的基因型的分析
        3.4.10 GBV-C 7型重组位点的分析
        3.4.11 云南省GBV-C基因型的流行特点
        3.4.12 GBV-C E2区与HIV相互作用的氨基酸位点的分析
    3.5 讨论
        3.5.1 GBV-C基因型的命名
        3.5.2 GBV-C基因分型的标准
        3.5.3 我国GBV-C基因型流行特点
        3.5.4 云南省GBV-C基因型流行及其分析
        3.5.5 GBV-C与HIV间的相互作用
    3.6 小结
第四章 庚型肝炎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4.1 引言
    4.2 技术路线图
    4.3 材料与方法
        4.3.1 实验材料
        4.3.2 主要软件
        4.3.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GBV-C的进化速率
        4.4.2 GBV-C的起源
        4.4.3 GBV-C的基因组序列的变异特征
        4.4.4 基于高变区序列进行GBV-C的基因分型
        4.4.5 基于E1/E2高变区序列进行GBV-C的基因分型
        4.4.6 不同基因型GBV-C的分子进化速率
        4.4.7 GBV-C五种基因型流行及其进化特征
        4.4.8 南省GBV-C主要基因型的流行及其进化特征
    4.5 讨论
        4.5.1 GBV-C的分子进化速率
        4.5.2 GBV-C进化速率的选择
        4.5.3 GBV-C各基因型起源进化的比较
        4.5.4 中国GBV-C主要流行株的传播
        4.5.5 研究病毒起源及其进化动力学的意义
    4.6 小结
第五章 庚型肝炎病毒自身高清除率与机体microRNA的相关性
    5.1 引言
    5.2 技术路线
    5.3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1 实验材料
        5.3.2 主要试剂
        5.3.3 仪器设备
        5.3.4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与GBV-C 3'NCR区序列相关的microRNA预测
        5.4.2 GBV-C 3'NCR区序列相关microRNA的筛选
        5.4.3 GBV-C3'NCR和microRNA基因定性PCR检测
        5.4.4 GBV-C 3'NCR和microRNA基因的测序结果
        5.4.5 GBV-C 3'NCR和microRNA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4.6 GBV-C 3'NCR与microRNA基因真核表达体系的建立
        5.4.7 microRNA与GBV-C 3'NCR间的相互作用
        5.4.8 Has-mir-148a与GBV-C 3'NCR间的相互作用
    5.5 讨论
        5.5.1 MicroRNA的检测方法的选择
        5.5.2 本研究检测体系中参照基因的选择
        5.5.3 Has-miR-148a与GBV-C 3'NCR间的相互作用
        5.5.4 Has-miR-148a与GBV-C 3'NCR作用位点的分析
        5.5.5 Has-miR-148a的其它生物学功能
        5.5.6 GBV-C的高清除率与Has-miR-148a的相关性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TTV感染、致病性、基因变异和新型肝炎病毒研究方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主要仪器
主要试剂
课题设计
通用实验方法
课题研究报告
    (一) 新型肝炎病毒TTV感染、致病性和基因变异的研究
        1 血清TTV DNA二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2 部分地区不同人群血清TTV感染的调查分析
        3 用PCR法从石蜡包埋肝组织中检测TTV
        4 用原位杂交法从石蜡包埋肝组织中检测TTV
        5 TTV部分序列变异的研究
    (二) 附:寻找新型肝炎病毒基因方法的初步探索(概要)
        Ⅰ HGV和HCV cDNA组合文库的建立与鉴定
        Ⅱ 用减数抑制杂交法寻找新肝炎病毒基因
        Ⅲ 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寻找新肝炎病毒基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1:综述
    1 基因疫苗的特点、应用和最新进展
    2 Internet与生物信息学
附-2:个人简历
致谢

(8)柳州地区不同人群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 果
    2.1 抗-HGV IgG总阳性率:
    2.2 不同人群抗-HGV IgG阳性率比较结果 (见表1) 。
3 讨 论

四、广西庚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庚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张建军,孙辉臣. 华北国防医药, 2002(01)
  • [2]广西HCV高危人群庚型肝炎病毒的新基因型核苷酸序列分析[J]. 葛宪民,李丹亚,吴蓉蓉,黄果勇,潘海东,曹坤,李平川,王树声,沟上雅史.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03)
  • [3]云南省GBV-C流行与进化特征及其自身清除机制的研究[D]. 冯悦.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4]庚型病毒性肝炎研究现状[J]. 吴才仰. 广西预防医学, 1997(05)
  • [5]广西庚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 葛宪民,王树声,李丹亚,吴蓉蓉,黄果勇,李茵,曹堃,潘海东,王缨,李平川,周开姣,王红,章玲珠,钱小燕,沟上雅史,中野达德,哲户悦郎,大羽健一.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6(04)
  • [6]庚型肝炎病毒的动物模型及实验诊断等研究进展[J]. 葛宪民,李丹亚. 广西预防医学, 1998(03)
  • [7]TTV感染、致病性、基因变异和新型肝炎病毒研究方法的探索[D]. 姬新颖. 第四军医大学, 1999(02)
  • [8]柳州地区不同人群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 韦启援,陈彦华,李钰,闭迎新,曾菲,廖丹,陆就先,黄艺.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02)
  • [9]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我国不同临床型肝炎/肝病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感染[J]. 丛郁,谭文杰,陈刚,苗季,张文英,田瑞光,詹美云.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8(02)
  • [10]病毒性乙型肝炎(Viral B Hepatitis)[A]. 葛宪民. 广西微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3

标签:;  ;  ;  ;  ;  

广西乙肝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