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关供者的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

用无关供者的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

一、配型不合亲缘供者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19)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文中认为引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经成为中高危恶性血液病初次诱导缓解后的首选治疗方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因为供者来源广泛又易于获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Haplo-HSCT国内常用的是非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移植模式,采用“GIAC”体系,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降低了感染率及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造血及免疫重建时间缩短,无病生存率提高,复发率降低。本研究对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比较分析haplo-PBSCT与同胞全相合PBSCT移植后的疗效、细胞重建规律、GVHD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影响haplo-PBSCT预后的危险因素。资料和方法患者资料: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7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同胞全相合PBSCT 78例,haplo-PBSCT 98例。全相合移植组年龄高于单倍体移植组(p=0.001),男性比例低(p=0.025)。两组疾病分布、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基本一致。全相合PBSCT采用改良BuCy方案,haplo-PBSCT采用改良BuCy+ATG方案,CsA+MMF+短程MTX三联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17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14(36-1810)天,haplo-PBSCT患者1年和3年累积总生存(OS)率低于全相合PBSCT患者,分别为[(49.2±5.7)%对(73.5±5.3)%,p<0.001;(39.1±6.1)%对(61.8±6.0)%,p=0.001]。haplo-PBSCT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35.7±6.2)%对(17.4±4.6)%,p=0.004],两组患者累积无病生存(DFS)率和累积非复发死亡(NRM)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血重建情况:所有患者粒系均成功植活,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及红系植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0-100)天haplo-PBSCT患者血小板输注量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10(2-57)U对6(1-27)U,p=0.000],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VHD发生情况:haplo-PBSCT患者aGVHD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53.1%对23.1%,p<0.001),但两组间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9.8%比3.8%,p=0.18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haplo-PBSCT患者CMV感染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67.3%比31.3%,p=0.000],CMV感染发生时间早于全相合PBSCT患者,p=0.004。haplo-PBSCT预后危险因素分析:1、与标危组相比,高危组累积OS率、DFS率降低,复发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1、0.045和0.002;2、与无或轻度aGVHD的患者相比,发生Ⅲ-Ⅳ度aGVHD的患者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0;3、+60d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与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9、0.032和0.007;4、移植后前100天内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与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相比,累积NRM率增高,p=0.040;5、EBV再激活患者与无EBV再激活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6、0.009和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高危状态是影响OS、DFS和RR的独立危险因素,Ⅲ-Ⅳ度急性GVHD是影响NR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生存超过60天的92例haplo-PBSCT患者中,+60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位值为2.5(0.2-14.7)×109/L,血红蛋白中位值为98.5(49-143)g/L,血小板中位值为56.5(7-259)×109/L。血小板恢复不良(30≤PLT<80×109/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5×109/L)和血红蛋白减少(Hb<80g/L)(48.9%对21.7%,p<0.001;48.9%对 22.8%,p<0.001)。+60天和+100天时血小板减少(PLT≤29×109/L)发生率分别为23.9%和17.3%。与血小板恢复不良组和血小板恢复组相比,+6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和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10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多因素分析Ⅲ-Ⅳ度aGVHD会增加+60天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HR=4.53,95%CI:1.21-17.02,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天PLT≤29×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60天PLT≤29×109/L与疾病高危状态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1相比同胞全相合PBSCT,Haplo-PBSCT后累积OS率下降,1年累积复发率增高,但累积DFS率及NRM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感染率和aGVHD发病率增高,但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并未增高。2 Haplo-PBSCT后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恢复不良的发病率较高,+60天PLT≤29× 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Ⅲ-Ⅳ度aGVHD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3移植前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

秦洋[2](2020)在《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可以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且唯一手段。对于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同胞相合供者(matched-sibling donor,MSD)、非血缘相合供者(matched-unrelated donor,MUD)的患者来说,脐带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可作为重要的替代供者来源。近年来,脐血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技术已逐渐成熟并完善,脐带血也逐渐成为可替代亲缘及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供者干细胞来源,在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大力支持,储存脐带血对未来脐血移植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目的分析比较单份同胞UCBT与单份非血缘UCB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同胞UCBT及非血缘UCBT治疗的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单份脐血移植。根据供者来源分为同胞UCBT组(SUCBT组)和非血缘UCBT组(UUCBT组)。2.两组患者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MAC)方案,SUCBT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预防单用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UUCBT组GVHD的预防采用CsA+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方案。3.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造血重建情况、GVHD发生率、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率、复发率、5年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4.统计学描述及分析:所有患者的疾病特征及移植疗效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生存率的计算及生存曲线的描绘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并采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组间生存比较。结果1.42例UCBT患者中,37例患者顺利获得造血重建,植入率为88.1%。SUCBT组与UUCBT组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6天(11~43天)vs 20天(12~45天),P=0.350],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20天(15~50天)vs 28天(18~56天),P=0.805]。两组患者在造血植入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SUCBT组与UUCBT组患者100d内发生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3.3%(5/15)vs 40.9%(9/22)(P=0.738)。两组患者c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4.3%(2/14)vs 33.3%(6/18)(P=0.412)。两组患者 aGVHD 与 cGVHD 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的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率分别为29.4%(5/17)vs 44.0%(11/25)(P=0.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SUCBT组患者中有4例复发,UUCBT组患者中有8例复发。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3.5%(4/17)vs 32.0%(8/25)(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SUCBT组与UUCBT组之间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3%±12.3%)vs(27.2%±9.9%)(P=0.047),两组之间5年DFS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47.1%±12.1%)vs(23.5%±9.2%)(P=0.045)。且 SUCBT 组的长期生存率高于 UUCBT 组。结论1.脐血移植(UCBT)是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重要移植方式之一,对于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脐血是关键的替代供者干细胞来源。2.本研究显示,同胞UCBT患者较非血缘UCBT患者在长期生存方面可获益,因此,在国家开放二胎政策的大背景下,储存脐带血为同胞脐血移植保驾护航,显得尤为重要并值得逐渐在临床推广。

黄河[3](2006)在《非血缘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

黄河[4](2006)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血干细胞移植发展至今约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0万例的病人接受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造血干细胞移植按供者来源可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SCT)、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同卵双生兄弟或姐妹之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源于同胞兄弟姐妹为亲缘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Siblling SCT),供者来源于无血缘关系的无关供者则为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nrelated Donor SCT)。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恶性疾病的治疗占临床病例的大部分,异基因造血

谭亚敏[5](2014)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策略及其关键T细胞和细胞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作为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唯一的治愈手段,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aGVHD及其治疗相关的感染是引起患者非复发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Ⅱ-Ⅳ度aGVHD在allo-HSCT后的中位发生率为40%(10%-80%),其中约30%-60%的患者进展为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Ⅲ-Ⅳ度)aGVHD。目前,国际上针对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aGVHD治疗尚无标准的推荐方案,仅10%-30%能获得完全缓解及长期生存。T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介导aGVHD的主要细胞,其不同亚群在移植后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探讨关键T淋巴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aGVH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的作用机制成为目前aGVHD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本中心近5年来亲缘全相合供者(MSD allo-HSCT)、无关供者(URD allo-HSCT)、亲缘半相合供者(HRD allo-HSCT)移植后aGVHD的预防措施、发生特点、移植临床疗效的观察,探讨预防和治疗aGVHD的临床经验。对于糖皮质激素耐药的重度aGVHD,通过联合使用二线抗GVHD药物CD25单克隆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对allo-HSCT后患者免疫重建过程中,关键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进行监测,探讨移植后T细胞亚群免疫重建过程中的特征及其与aGVHD之间的关系,籍此期望建立aGVH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并进一步为aGVHD治疗寻找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最终实现降低移植患者的aGVHD相关死亡率,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第一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与治疗研究方法:我们对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305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亲缘HLA全相合移植(MSD-HSCT)、无关供者移植(URD-HSCT)和亲缘半相合移植(HRD-HSCT)三种移植类型。观察分析aGVHD的预防措施、发生特点、移植临床疗效等;进一步探讨aGVHD预防和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患者移植后aGVHD发病特点及移植治疗现状。用Kaplan-Meier曲线表示患者的累计aGVHD发生率、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综合判断aGVH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05例患者,男性177人,女性128人。其中MSD-HSCT患者90例,URD-HSCT患者116例,HRD-HSCT患者99例。所有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在MSD、 URD、HRD三组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天(7-17天)、12天(8-19天)、12天(8-24天),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2天(7-58天)、13天(6-24天)、15天(6-53天)。MSD组Ⅱ-Ⅳ度aGVHD发生为15.6%,Ⅲ-Ⅳ度aGVHD5.6%; URD组Ⅱ-Ⅳ度aGVHD发生为39.7%,Ⅲ-Ⅳ度aGVHD12.9%; HRD组Ⅱ-Ⅳ度aGVHD发生为42.4%,Ⅲ-Ⅳ度aGVHD17.2%、MSD、URD、HRD三组存活移植患者的中位随访期分别为27月(5-54月)、31月(5-53.5月)、27月(5.5-52.5月)。5年OS在MSD、URD、 HRD三组分别是77.2%,63.5%和60.8%;5年的DFS在MSD、URD、HRD三组分别是63.6%,58.4%和58.3%。多因素分析显示供者类型(URD及HRD)、女性供者供给男性受者移植是导致Ⅱ-Ⅳ度aGVHD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SD、URD及HRD-HSCT三种移植类型中,MSD-HSCT患者aGVHD的发生率最低,URD与HRD-HSCT患者的aGVHD发生率相似。MSD-HSCT患者5年OS显着优于HRD-HSCT患者,但与URD-HSCT患者相似。URD-HSCT与HRD-HSCT患者5年OS相似。5年的DFS在MSD、URD、HRD-HSCT三组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供者类型、女性供者供给男性受者移植是导致Ⅱ-Ⅳ度aGVHD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MSD、URD及HRD-HSCT三种不同移植方案最终的临床疗效(DFS)一致,三种移植方案均可以作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的一线治疗选择。第二部分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研究方法:我们对本中心2001年9月至2013年10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确诊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Ⅲ-Ⅳ度)aGVHD的56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2001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的27例患者采用传统二线抗aGVHD治疗方案,如较大剂量甲强龙针剂2-5mg/kg/d、CD3单克隆抗体、布地奈德、FK506、MTX、单用CD25单克隆抗体、单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血浆置换术等(对照研究组)。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的29例患者采用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双靶点方案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aGVHD(联合治疗组)。进一步评估联合用药组双靶点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用Kaplan-Meier曲线表示患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原发疾病复发率等。结果:56例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aGVHD患者均达到造血重建,移植后3-4周造血干细胞植入证据检测(STR)均提示完全供者嵌合状态。联合治疗组患者中26例(89.7%)治疗有效,其中23例(79.3%)患者获得aGVHD症状的完全缓解(CR)。16例(55.2%)患者至今无血液病生存,中位存活时间21.5月(6-51月)。1年和4年OS分别为60.8%和51.0%。1年和4年DFS同样为60.8%和51.0%。对照研究组患者中12例(44.4%)治疗有效,其中8例(29.6%)患者获得CR。4例(14.8%)患者至今无血液病生存,中位存活时间67.5月(62-68月)。1年和4年OS分别为25.9%和14.8%。1年和4年DFS分别为22.2%和11.1%。结论:本研究创新性采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CD25单克隆抗体双靶点治疗重度难治性aGVHD.该治疗方案耐受性良好,安全有效,显着提高了重度aGVHD的治愈率,有效降低了移植相关死亡率,同时不增加原发血液系统疾病的复发率。早期积极使用该二线治疗方案能进一步提高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第三部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关键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64例患者进入临床研究。患者在allo-HSCT后每周采血1次,持续3-6次或者至患者出院结束采集。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reg、Th1和Th17细胞数目;使用流式细胞CBA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IL-2、IL-6、 IL-10、IL-17、TNF-a及IFN-γ水平;使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中TGF-p水平。结果:64名患者进入随访,36例(56.3%)发生Ⅱ-Ⅳ度aGVHD,其中10例(15.6%)发生Ⅲ-Ⅳ度aGVHD。aGVHD患者在发生aGVHD之前与未发生GVHD患者的细胞因子血清水平以及Treg、Th1、Th17细胞绝对值无统计学差异。aGVHD患者的IL-2(P=0.0231)、IL-10(P=0.0089)、TGF-β(P=0.0138)血清水平在aGVHD发生后早期显着高于无aGVHD患者。aGVHD患者在发生aGVHD后早期Treg细胞数量显着低于无aGVHD患者(P=0.0150)。对aGVHD患者发生aGVHD前后的上述细胞因子进行自身对照,发现IL-2、TGF-β血清水平在aGVHD发生后早期即较aGVHD发生前有明显的升高(P=0.0417,P=0.0168);而IL-10血清水平也有升高趋势(P=0.0697)。对移植患者IL-2、IL-10、TGF-β血清水平及Treg细胞绝对值和aGVHD发生的关系进行ROC分析,并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L-2、IL-10及Treg细胞水平三者的线性组合是判断aGVHD发生的理想模型,其线性公式为:1.656+0.103x IL-2-0.052x IL-10-0.037x Treg.该线性组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CI,0.78-0.99,P=0.0002),大于上述任意单一指标的曲线下面积。结论:移植患者血清IL-2、IL-10、TGF-β水平的升高对aGVHD早期临床诊断的确立能提供帮助,并有望为临床提供进一步免疫靶向治疗的依据。Treg细胞作为一种免疫调节细胞,在aGVHD发生的早期比例代表了总体免疫抑制的强度,其水平和aGVHD的发生呈负相关。IL-2、IL-10及Treg细胞水平三者的线性组合是判断aGVHD发生的理想模型,能够为aGVHD的早期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黄河,蔡真,林茂芳,谢万灼,梁彬,李黎,何静松,罗依,郑伟燕,张洁,叶琇锦,胡晓蓉,陈水云,金爱云[6](2004)在《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评价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 (URD BMT)治疗儿童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白血病患儿 ,其中慢性髓系白血病 2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例 (第 1次完全缓解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例 (第 2次完全缓解 ) ,由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提供无关供者骨髓。预处理方案为马利兰 +环磷酰胺 (Bu/Cy2 )方案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预防为霉酚酸酯(MMF)、环孢菌素A(CsA)加氨甲喋呤 (MTX)联合方案 ;以前列素E1预防肝静脉闭塞病 (VOD) ,以巨细胞病毒 (CMV)抗原血症监测和更昔洛韦预防CMV病。供、受者间HLA基因位点型全相合 3例 ,1个基因位点型不合 2例 ,2个基因位点型不合 1例。结果 6例患儿经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证明为供髓植入 ,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的中位天数为 14 5 (13~ 18)d ,血小板 >2 0×10 9/L的中位天数为 16 (11~ 2 3)d。发生Ⅱ~Ⅳ度aGVHD 2例 (33% ) ,局限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 3例 ,未发生广泛性cGVHD。中位随访时间 4 12 (187~ 1338)d ,全部患儿均无病生存。结论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是治疗儿童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

黄河,林茂芳,孟海涛,钱文斌,黄健,金洁,蔡真,张洁,麦文渊,罗依,胡晓蓉,金爱云,陈水云,李政道,严力行[7](2001)在《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评价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 (URD BMT)治疗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由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提供HLA相合非亲缘供髓 ,对 11例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骨髓移植术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例 (CR1)、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例 (ANLL CR1)、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7例。 10例患者预处理方案为 :移植前 7至 4d马利兰 (BU)4mg·kg-1·d-1,移植前 3至 2d环磷酰胺 (CTX) 6 0mg·kg-1·d-1。 1例慢粒急淋变患者预处理方案 :全身放疗 (TBI) 7.5GY ,移植前 4至 3d环磷酰胺 6 0mg·kg-1·d-1。供髓输注 :有核细胞 (2 .6~ 4.8)×10 8/kg ,CD34 + 细胞 (3.82~ 12 .8)× 10 6/kg ,粒单 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 (1.71~ 3.6 8)× 10 5/kg。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方案 :霉酚酸酯 (MMF) +环孢菌素A(CsA) +短程氨甲喋呤 (MTX)。预防肝静脉阻塞病 (VOD)方案 :低剂量肝素持续静滴加前列腺素E1脂质微球 (Lipo PGE1)。以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 (CMV)方案。非亲缘供髓与受者间HLA A、B、DR基因型完全相合 8例 ,1个亚型不相合 2例 ,2个亚型不相合 1例。结果 全部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 ,中性粒细胞 >0 .5× 10 9/kg中位时间 18d ,血小板 >2 0× 10 9/L中位时间 2

吴学东[8](2010)在《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thalassemia),也称为海洋性贫血或库勒氏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之一。地中海贫血是其中一组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溶血性血液病,因该病最早发现的病例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人而得名,其分子基础为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链合成障碍,使形成血红蛋白四聚体的α-链/非α-链比例失衡,进而引起红细胞破坏而溶血。我国的高发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人群中α地贫基因携带者检出率约为1-23%,p-地贫为0.5-6%,其中,尤以广西、广东和海南三省(区)为甚。地中海贫血是一种进展性疾病,虽然可以给予红细胞输注及去铁治疗,但这一疾病最终还是导致病人早期死亡。死因一是慢性贫血及其并发症,二是死于未适当地使用铁鳌合剂而导致的铁沉积病。目前使用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含二个方面:一是输血。每10-30天1次,以纠正他们所患的严重贫血,使血红蛋白(Hb)维持在90-120g/L,长期连续地输血导致体内大量铁的沉积,特别对身体的器官如心脏、肝脏和内分泌系统带来损伤;二是正确使用铁鳌合剂。在中国,1名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如果接受正规输血及去铁治疗,每年的费用在5万元以上。尽管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临床实践表明,在中国大部分的地贫儿童在生命前十年内死亡,其余的儿童在第二个十年内死亡,能够活至20岁以上重型地贫儿童很少,目前这些病人因经济原因绝大多数得不到有效治疗而在15岁前死亡;广东省总病人数现估计在3000人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正规或不正规输血替代治疗的病孩逐渐增多,生存期有所提高,全省总病人数也在增加。这种经历十几年的折磨,最终的残酷结局,对每个地贫病人家庭和社会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是沉重的打击。即使给予正规的输血加去铁治疗也常于30岁之前夭折。可见,β重型地贫病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的危害,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人口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自Thomas和他的同事于1982年首先报道了第一例成功的同胞骨髓移植治疗地贫病例以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开始被用于治愈地贫;异基因HSCT是根治重型地贫唯一的治疗模式,这一治疗策略已经被医学界所普遍接受。因为HSCT是通过克服受者免疫屏障,将供者干细胞作为基因载体植入受者体内替代造血,纠正受者基因缺陷,因此HSCT实际上是一种基因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输血及去铁治疗的患者。对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β-地贫患者来说,造血干细胞移植应作为首选治疗。骨髓移植的效果与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预处理方案、供者来源、HLA相合程度及对并发症的处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贫方面备受研究者关注的是造血干细胞的来源问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同胞供髓骨髓移植治疗重型β地贫,国外已相当成熟,但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HLA全相合的同胞骨髓来源显得异常困难,绝大部分重型β地贫病人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因此,人们不得不尝试应用其他来源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中国地贫移植研究起步晚,移植的病例不多,患者去铁的情况多不正规(港台地区除外),病人的状况较差,而医疗卫生资源相当有限,需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重型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之路。本课题主要就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不同状态儿童移植效果的差异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方案,移植相关并发症如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的防治等问题进行研究。我们自90年代末以来,即开始探索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近几年来,不断改进治疗方案,进行新的探索,本文将我中心自2005年1月以来至2009年12月共5年所做的地贫93例共97次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研究对象与方法:地贫患儿93例,男68例,女25例;中位年龄7岁(0.7岁-12岁);单次移植89例,二次移植4例。根据国内地贫患儿年龄、肝大情况和铁蛋白水平,将重型地中海贫血分为低危(17例)、中危(46例)、高危(30例),大体相当于Pesaro地贫分度标准的Ⅰ度、Ⅱ度和Ⅲ度。为了抑制和减轻患儿骨髓高增殖状态,减轻预处理的负担,增加植入的机会和减少移植后排斥,患儿移植前45天(40-60天)开始,给患儿口服羟基脲(hydroxyurea,30mg/kg.d)和硫唑嘌呤(azathioprine,3mg/kg.d)。预处理方案。环磷酸胺(cyclophosphaminde,CY):剂量100-120mg/kg,分2天静脉滴注(-10d--9d)。白消安(Busulfan,BU):剂量9.6-17.6mg/kg,分3-4天静脉注射(-8d--5d,或-8d--6d)。年龄越小,单位体重使用BU剂量越大。抗人T-淋巴细胞兔免疫球蛋白(Tabbit Anti-Human T-Lymphocyte Immunoglobulin):剂量15-30mg/kg;或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商品名即复宁,Thymoglobuline,法国),剂量6mg/kg,分3天静脉滴注(-3d--1d)。氟达拉滨(Fludarabine, FLU),剂量200mg/m2,分5天静脉滴注(-6d--2d)。噻替哌(thiotepa,TT),剂量10mg/kg,1天分2次静脉滴注(-5d)。上述药物联合应用组成预处理方案。期间,按2500ml/m2的补液量进行水化并加用5%的碳酸氢钠进行碱化、止吐和苯妥英钠预防癫痫治疗。造血干细胞输注与移植类型。在预处理方案完成之后,次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物输注,输注造血干细胞的当天称为0天。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不同进行造血干细胞输注。54例骨髓移植物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为:2.7(1.8-3.9)×108/kg。CD34+细胞数为6.2(1.7-16.1)×106/kg。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5例,其输注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为:8.1(7.23-11.0)×108/kg。CD34+细胞数为5.5(2.3-15.3)×106/kg。脐血移植物输注13例,输注的脐血干细胞体积约30-280ml。有核细胞数量从5×108至19×108不等。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本组病例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预防方案因移植的种类和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不同而有差异。所用药物和用法为:环孢霉素A (cyclosporine, Cs-A)移植前1天(-1天)开始1-3mg/kg.d静脉滴注;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移植后第1、3、6天各给予10-15mg/m2静脉注射。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移植后第1天开始给予15mg/kg.d连续口服至30天停药。当发生GVHD时,加用甲基强的松龙(2mg/d)治疗。肝静脉闭塞病防治。肝静脉闭塞病(Veno-occlusive disease,VOD)预防采用肝素钠100-200u/kg. d持续静注,在无出血表现的情况下维持APTT/TT轻度大于正常;前列腺E脂质微球(1-1.5μg/kg·d)。69例应用熊去氧胆酸12mg/kg.d,分两次餐中口服(08年以后患儿);24例未用熊去氧胆酸作为对照。出血性膀胱炎防治(HC)。HC的预防:在预处理期间水化(2.5L/m2/天),保证每小时尿量大于60-100ml/m2;同时应用美斯纳:在第一剂环磷酰胺前半小时开始,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超过12小时;每天美斯纳的剂量=1.25×每天CY量。治疗采用水化+血小板输注。感染防治。清除龋齿、肛屡等感染病灶,移植前肠道消毒,移植后无菌饮食,全环境保护性隔离,无菌操作及护理,药物预防(静脉应用抗生素、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和口服复方新诺明)等。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时,根据经验及早选择有效足量的广谱抗生素。真菌的预防:采用伊曲康唑(4-6mg/kg.d)、从+5天开始至粒细胞大于0.5×109/L后3天停药。抗真菌治疗选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 (3mg/kg.d)、科赛斯(1-2mg/kg.d)、伏立康唑(14mg/kg.d)。心功能检测。对19例地贫移植患儿进行了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动态观察,以评价N端脑利钠肽前体与急性心力衰竭的关系。从预处理开始每隔3-4 d抽外周血检测血浆NT-ProBNP、心肌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直至植入稳定出院或者植入失败自身造血恢复出院。移植后植活指标检测。(1)、间接指标:移植后临床存活超过21天;各系统造血恢复正常,包括红系、粒系、淋巴系、巨核系等;临床上发生GVHD。肿大的肝脾回缩至正常大小;乳酸脱氢酶(LDH)降至正常水平。(2)、直接指标:红细胞抗原(ABO和Rh血型改变成供者型)、细胞遗传学标记(外周血或骨髓性染色体转变成供者型)、HLA抗原(在HLA配型不全相合的病例中,HLA抗原改变为供者型)、分子遗传学证据(应用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分析移植后病例外周血中,供者的遗传学标记及所占的比例)。结果:造血重建。不同类型移植造血重建时间不同,骨髓加脐血恢复较快、外周干细胞移植次之,骨髓移植相对较慢,NEU>0.5×109/L、PLT>20×109/L、HGB>90g/L在骨髓供者移植所需时间分别是19、24、32天,在骨髓+脐血供者所需时间分别是14、23、27天,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所需时间分别是17、22、28天。骨髓+脐血供者的粒细胞与血小板恢复较单纯骨髓供者移植快,两者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骨髓移植相比,粒细胞恢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与血红蛋白的恢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情况。93例地贫患儿,移植后成功植入83例,植入率89.2%,随访时间0.4-5年。中位随访时间24月。存活75例,无病存活68例(73.1%),总生存率为80.6%,死亡18例(19.4%):4例地贫患儿进行了2次移植,2例为同胞移植,只有1例2次移植时采用非亲缘外周干细胞移植获得植入,植入后存在慢性GVHD。1例同胞移植未植入,予非亲缘脐血移植亦未植入,恢复地贫状态,1例同胞移植被排斥后改用同胞外周干细胞移植因慢性GVHD死亡。1例非亲缘外周干细胞移植再次采用非亲缘外周干细胞移植因感染死亡。对89例病人的移植结果进行分析,亲缘相关HSCT(同胞和单倍体)的植入率、无病存活率、死亡率分别为89.5%、73.7%、18.4%,非亲缘相关HSCT的植入率、无病存活率、总生存率、死亡率分别为90.2%、76.5%、80.9%、17.6%。结果显示亲缘移植与非亲缘移植供者植入及生存情况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比较非亲缘移植中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骨髓移植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结果,显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植入率高、排斥率低、无病存活率高,但统计学显示尚无意义(P>0.05)。移植相关并发症。93例地贫移植病例,发生各类并发症至少17种,发生率超过40%的并发症有血清病(54.8%)、口腔炎(49.5%)、呼吸道感染(44.1%)、急性GVHD (43.1%),其他并发症包括植入综合征、胃肠道感染、败血症、CMV感染、出血性膀胱炎、VOD、慢性GVHD、癫痫、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溶血、肝功能损害等。大多数可以控制,不影响治疗效果,但部分病人死于并发症,或留下后遗症。正确防治各种并发症,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病例的选择和HLA配型的相合、以及预处理方案、GVHD的预防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措施。本组病例中,感染及GVHD是患儿移植死亡的最常见的致死并发症,其他死亡原因包括ARDS、VOD、心衰、颅内出血等。结论:1.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无病生存率在70%以上,但移植存在一定的风险,部分病人可因移植并发症而死亡。2.不同类型移植造血重建时间不同,骨髓加脐血恢复较快、外周干细胞移植次之,骨髓移植相对较慢。3.同胞骨髓移植仍是治疗地中海贫血的重要手段,动员后的同胞骨髓加脐血混合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植入时间早、排斥反应不重,疗效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Ⅰ-Ⅱ度地贫比Ⅲ度地贫移植效果好,提示重型地贫患儿应及早移植。4.非亲缘移植治疗效果已达到同胞移植的疗效水平,非亲缘外周干细胞较非亲缘骨髓移植的植入率更高、无病存活率更高,疗效更好。非亲缘移植发生急性GVHD较同胞骨髓移植高。5.熊去氧胆酸联合肝素及前列腺素E脂质微球预防重型β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疗效显着。6.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病人allo-HSCT后血浆NT-ProBNP的浓度与AHF发生有相关性,而心肌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的变化与AHF无明显相关性,血浆NT-ProBNP可作为重型地贫病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中急性心衰的一个早期实验室预测指标。7.移植并发症较多,包括个GVHD、VOD、HC、感染等,多数并发症可控制。部分引起死亡。感染及GVHD是患儿移植死亡的最常见的致死并发症,其他死亡原因包括ARDS、VOD、心衰、颅内出血等。8.儿童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较常见,真菌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发病时间多在移植后1月内。有口腔粘膜炎的患儿发生真菌感染机会大;真菌感染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IFI的死亡率较高,是Allo-HSCT后因感染而死亡的重要原因。

刘晓婷[9](2017)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预防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移植后排斥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总结南方医院儿科移植中心337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非半相合移植结果及移植排斥的情况。2.回顾分析本移植中心30例移植后出现混合嵌合的重型地贫患者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情况,总结其输注适应症、输注剂量、输注时机、输注结果及并发症,探究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在预防重型β地贫移植后排斥中的作用。方法1.2011年6月到2016年6月,337例重型β地贫患者在南方医院儿科移植中心接受非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342次,337例患者中男195例,女142例,中位年龄6岁(3岁-15岁),其中有5例行2次移植,大部分采用本NF.08.TM新预防处理方案。移植后观察植入情况、嵌合体状态、GVHD情况。2.上述337例接受HSCT的重型β地贫患者中有50例患者出现移植后混合嵌合体,予逐渐减用抗排斥药物,供者起源细胞仍持续下降者,予行分次渐增剂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将50例患者分为4组,第1组患者MC为90%-95%(MC1级),并行单纯减停免疫抑制剂组(n=20);第2组为MC1级患者并行DLI 组(n=11);第 3 组患者 MC 为 75%-90%(MC2 级)并行 DLI 组(n=13 例);第4组患者MC<75%(MC3级)并行DLI组(n=6)。第1组行逐渐减停CSA并监测MC 比例;第2-4组减停免疫抑制剂后行DLI治疗,首次输注淋巴细胞数在(1-10)×107/kg之间,每1-2周复查嵌合体情况,如MC比例>95%,停止DLI,如MC 比例仍小于95%且无严重GVHD,可行下一次渐增剂量DLI治疗。DLI后监测血红蛋白及MC水平,观察是否出现GVHD等并发症,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结果1.337例患者共接受342次移植,其中1例未植入,4例出现短暂植入,此5例接受二次移植,50例出现混合嵌合体,最终320例患者植入成功且无病存活,死亡17例。其中9例死于严重感染,4例死于严重GVHD,1例死于爆发性心肌炎,1例死于VOD,1例死于血小板减少导致颅内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家长未及时就医。95例发生Ⅰ-Ⅱ度急性GVHD,12例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10例发生慢性GVHD。2.(1)第1~4组完全嵌合体转化率分别为100%,100%,85%,66.7%;第4组有2例出现GR(33.3%);第1~4组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15%,27.3%,46.2%,33.3%;(2)对比第1组与第2组的GVHD发生率(15%VS 27.3%)P=0.638;(3)对比首次DLI时间≤80天与DLI时间>180天的患者,GVHD的发生率为(50%VS 10%)P=0.049;(4)对比 DLI 总剂量>1×107/kg 与≤1×107/kg,GVHD 的发生率为(50%VS 27.3%)P=0.142;(5)对比亲缘组移植及非亲缘组移植,GVHD的发生率为(41%VS 25%)P=0.672。(6)对比脐血移植及非脐血移植,GVHD的发生率为(25%VS 38.5%)P=1.0。结论1.337例重型β地贫患者HSCT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排斥率,混合嵌合体率,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是95%,94.2%,1.5%,15%,5%。其中重症感染及GVHD是引起移植后死亡的重要因素。2.重型β地贫患者移植后出现MC1级,予逐渐减停免疫抑制剂或同时行DLI治疗,两者效果相同且DLI组GVHD发生率高,所以MC1级患者应首选观察及调整免疫抑制剂策略。3.移植后出现MC2-3级,排斥风险大,予分次渐增剂量DLI,可有效逆转不稳定嵌合体为完全供者嵌合体;4.DLI后GVHD与DLI时间相关,在移植后≤180d给予DLI的患者,GVHD的发生率较高;5.DLI后GVHD与DLI输注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不排除样本数量小对统计结果影响.

尚晋[10](2016)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中度流行区,正常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7.18%。广东省是乙肝感染的高度流行区,正常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13.55%,居全国第二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多次输血等原因更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国内报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6.6%-10%,显着高于欧美水平。乙肝病毒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甚至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容易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发生率约14%-50%,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炎,重型肝炎死亡率约40%,严重影响移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血液病患者是免疫功能缺陷人群,隐匿性乙肝感染患者比例较高,其乙肝血清学标志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单个或者多个抗体阳性,也可见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这类患者肝脏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持续存在低水平的乙肝病毒复制,在化疗和移植后也可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比例约为21%-67%,如何预防隐匿性乙肝感染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此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有相当比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患者,可能通过移植感染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受者,资料显示如果缺乏抗乙肝病毒预防,受者的乙肝感染率达22-55.5%。部分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患者在移植后可能丢失乙肝表面抗体而新发乙肝病毒感染,这些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上多个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均推荐对乙肝感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目的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发生率。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核苷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拉米夫定也最先用于预防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显示可以降低约70%乙肝病毒再激活率,但亦在长期临床应用中暴露出较严重的耐药和停药后复发问题。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是新一代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在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中显示出比拉米夫定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改善肝功能的能力,且耐药发生率低,目前临床上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报道较少,更缺乏与拉米夫定的对比研究。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暴露出耐药性、依从性差、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停药后易复发、长期治疗经济负担重等问题。一些研究者尝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移植后乙肝感染,但存在无应答或者低应答,预防作用有限等缺点。有研究者使用乙肝表面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成功诱导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和乙肝病毒DNA转阴,提示细胞过继免疫可以治疗乙型肝炎,近年来在肾脏、心脏、胰腺、肝脏等实体器官移植中也相继报道乙肝过继免疫现象,但上述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和实体器官移植中的乙肝过继免疫均不能清除受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提示并不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感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彻底的过继免疫重建,有可能利用供者来源的正常免疫细胞清除受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感染。Shouval等发现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小鼠接受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小鼠的骨髓移植后体内产生了保护水平的乙肝表面抗体。Ilan等回顾性研究发现12例乙肝血清标记物阴性受者接受HBsAb+/HBcAb+供者的骨髓移植后体内平均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达到了 155 土33mIU/ml,在随后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35例移植前乙肝血清标记物阴性受者接受HBsAb性供者骨髓移植后,22例受者移植后HBsAb转为阳性。以上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者针对乙肝的免疫力可以通过移植过继给受者,使受者在移植后获得乙肝特异性免疫。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DNA和肝脏生化指标在移植前后的变化,及其与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预防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分析乙肝过继免疫与核苷类药物在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感染中的协同作用。对象和方法: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多中心35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大于14岁,有完整的移植术前和术后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随访资料,其供者有完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上述检验资料。排除供者和(或)受者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分析受者移植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指标的变化,及其与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受者移植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2、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多中心23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有完整的移植术前和术后的乙肝血清学,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随访资料。排除供者和(或)受者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既往使用过其他抗乙肝病毒药物如阿德福韦酯、干扰素、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疗;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拉米夫定口服100 mg/d,恩替卡韦口服0.5 mg/d。至少移植治疗前一个月开始用药,至移植治疗结束并停用免疫抑制剂6个月以上,且复查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和患者肝功能正常后停药。分析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在移植后乙肝病毒学应答、乙肝表面抗原清除、乙肝病毒再激活、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乙肝病毒再激活及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SPSS,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主要观察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组间差异比较用Log-rank检验。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多变量筛选采用逐步后退法,P>0.05作为剔除模型中不显着因子的标准。双尾P值<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1)患者一般资料和分组:35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09例、女142例,中位年龄28(14-61)岁,中位随访时间19(5-36)个月。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6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8例。移植前286例患者处于原发病完全缓解状态,65例处于未完全缓解状态。280例接受亲缘供者移植,71例接受无关供者移植。移植方式主要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73例、骨髓移植9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69例。入组患者根据供受者移植前乙肝血清学配对情况分为6组,分别为组1(供者 HBsAb-,受者 HBsAb-)16 例,组 2(供者 HBsAb-,受者 HBsAb+)31 例,组3(供者 HBsAb+,受者 HBsAb-)33 例,组 4(供者 HBsAb+,受者 HBsAb+)158例,组5(供者HBsAb+,受者HBsAg+)82例,组6(供者HBsAb-,受者HBsAg+)31例。(2)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获得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第3组33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20例(60.6%)患者HBsAb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1.5-4)个月,血清HBsAb滴度105.76±17.45 mIU/ml,其余13例(39.4%)受者移植后HBsAb仍为阴性。第1组16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无一例发生HBsAb转阳,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可以发生过继免疫获得乙肝表面抗体。此后第3组HBsAb转阳的20例患者中4例HBsAb又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9(6-12)个月,其余患者移植后HBV免疫标记未发生变化。移植后HBsAb维持阴性的33例受者,10例(30.3%)发生HBsAg转阳和乙肝病毒DNA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4(6-23)个月。移植后获得HBsAb并维持阳性的16例患者中位随访18(12-25)个月无一例发生HBsAg转阳和乙肝病毒DNA转阳(P<0.001),表明过继免疫获得的乙肝抗体能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感染。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vs阴性)(HR=12.11,95%CI=3.23-42.37,P<0.001)是受者移植后获得乙肝表面抗体的唯一影响因素。(3)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丢失乙肝抗体的影响:第2组31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19例(61.3%)患者HBsAb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2(8-16)个月,其余12例(38.7%)受者移植后中位随访19(14-30)个月仍维持HBsAb为阳性,平均HBsAb滴度50.95±10.51 mIU/ml。第4组158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29例(18.4%)受者移植后HBsAb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2(8-18)个月,其余129例(81.6%)受者移植后中位随访20(9-36)个月仍维持HBsAb为阳性,平均HBsAb滴度155.33±31.3 mIU/ml。两组乙肝表面抗体丢失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接受HBsAb+供者移植可以发生乙肝过继免疫,减少移植前HBsAb+受者在移植后发生的抗体丢失两组移植后HBsAb丢失的48例受者,5例(10.4%)发生HBsAg转阳和HBV-DNA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4(10-19)个月,提示发生乙肝病毒感染或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移植后维持HBsAb性的141例受者中位随访20(9-36)个月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感染(P<0.001),表明移植后维持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受者对乙肝感染具有较强的的免疫力。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 vs 阴性)(HR=0.02,95%CI=0.01-0.68,P<0.001)、受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高 vs 低)(HR=0.04,95%CI=0.01-0.87,P<0.001)是受者移植后丢失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 vs 阴性)(HR=0.07,95%CI=0.02-1.13,P<0.001)和受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高vs低)(HR=0.11,95%CI=0.04-1.25,P<0.001)是受者移植后丢失乙肝表面抗体的主要影响因素。(4)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发生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影响:第5组中16(19.5%)例HBsAg+受者移植后HBsAg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5(1.5-3)个月,16例HBsAg转阴的受者发生轻型肝炎,ALT平均值为 115.04±17.12 IU/L,HBsAb 平均滴度为 114.39±14.35 mIU/ml。进一步分析数据显示,16例HBsAg转阴受者的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HBcAb+,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为HBsAb+/HBcAb+的23例受者中有16例(69.6%)发生HBsAg转阴,但供者为单纯HBsAb+的59例受者中无一例在移植后发生HBsAg转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6组31例受者接受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供者移植后也无一例发生HBsAg转阴。表明接受HBsAb+/HBcAb+供者移植产生的乙肝过继免疫可以清除部分HBsAg+受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清除了受者的乙肝病毒感染。中位随访24(16-24)个月,发生HBsAg+清除的16例受者均维持HBsAg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未发生HBsAg+清除的97例乙肝受者中15(15.5%)例在随访中发生了乙肝病毒再激活,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5(4-23)个月。表明乙肝过继免疫清除受者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是否为 HBsAb+和 HBcAb+(是 vs 否)(HR=6.75,95%CI=2.57-18.35,P<0.001)是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唯一影响因素。2、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比较(1)患者一般资料和分组:234例接受拉米夫定或者恩替卡韦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的HBsAg 阳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纳入本研究,拉米夫定组119例,男71例、女48例,中位年龄27(18-58)岁。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4例,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93例、骨髓移植3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23例。恩替卡韦组115例,男70例、女45例,中位年龄28(14-62)岁。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2例,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90例、骨髓移植2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2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2)病毒学应答和乙肝表面抗原清除:恩替卡韦组47例基线乙肝病毒DNA拷贝数≥105copies/ml的患者从开始抗病毒治疗到完全病毒学应答(拷贝数<105copies/ml)中位时间为2(1-4)个月,拉米夫定组48例基线乙肝病毒DNA拷贝数≥105copieS/ml患者中位治疗时间为3(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拉米夫定组16例(13.4%)受者和恩替卡韦组14例(12.2%)发生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5(1.5-3)个月,两组HBsAg清除率和发生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发生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受者的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HBcAb+,移植后HBsAg转阴的30例患者中位随访24(16-24)个月均维持HBsAg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3)乙肝病毒再激活:移植后中位随访24(4-24)个月,拉米夫定组28例(23.5%)患者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恩替卡韦组2例(1.7%)患者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拉米夫定组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中位时间为17(3-23)个月,恩替卡韦组为18(18-21)个月。拉米夫定组28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23例(82.1%)和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1例(50.0%)基线乙肝病毒DNA≥105copies/ml。拉米夫定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12、24个月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累积发生率为3.0%、7.0%、24.0%;恩替卡韦组为0%、0%、2.0%(P<0.001)。拉米夫定组28例和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均进行了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检测,拉米夫定组25例(21.0%)患者和恩替卡韦组1例(1.0%)患者检出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通过检测抗乙肝病毒治疗前冷冻的血清样品,拉米夫定组5例(4.2%)患者检出原发性耐药突变。(4)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拉米夫定组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28例患者中18例(64.3%)发生不同程度肝炎,包括13例(46.5%)轻中型肝炎和5例(17.9%)重型肝炎,轻中型肝炎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19(7-23)个月,重型肝炎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5(3-9)个月(P<0.05)。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1例在移植后18个月发生轻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拉米夫定组在移植后6、12、24个月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累积发生率为3.0%、7.0%、15.0%;恩替卡韦组为0%、0%、1%(P<0.001)。拉米夫定组在移植后6、12、24个月发生重型乙肝再激活肝炎的累积发生率为3.0%、3.0%、4.0%;恩替卡韦组为0%、0%、0%(P<0.001)。拉米夫定组5例发生重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患者中4例(80%)死于重型肝炎继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0F),13例轻中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患者经更换恩替卡韦lmg/d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DNA转阴。恩替卡韦组1例轻型乙肝再激活肝炎经保肝支持等治疗后恢复。(5)乙肝病毒再激活及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乙肝病毒药物选择(HR=16.91,95%CI=8.25-52.23,P<0.001)和受者基线乙肝病毒 DNA 高低(HR=4.30,95%CI=2.23-11.58,P<0.001)是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抗乙肝病毒药物选择(HR=6.40,95%CI=3.25-14.12,P<0.001)是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主要影响因素。拉米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发生率大于5%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有疲劳、腹痛、腹泻、头晕,两种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3-4级药物相关的血液毒性和肾毒性。结论: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存在乙肝过继免疫现象,与实体器官移植不同,是一种彻底的乙肝过继免疫重建。乙肝过继免疫可以将供者对乙肝病毒的正常免疫力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继给受者,使移植前缺乏乙肝表面抗体的受者在移植后获得抗体,对预防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再激活有重要意义2.乙肝过继免疫还能减少移植前有乙肝表面抗体的受者在移植后丢失抗体,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和再激活。3.更重要的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乙肝过继免疫能清除部分乙肝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并与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发挥协同作用,持久维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有效预防了乙肝病毒再激活并能减少乙肝相关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意味着治愈了乙肝病毒感染。4.恩替卡韦能显着降低乙肝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率和重症肝炎发生率,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还显示出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更低的耐药发生率。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能与乙肝过继免疫发挥协同作用,持久维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但两种药物对清除乙肝表面抗原的作用并无差异,这一过程中乙肝过继免疫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5.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利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乙肝过继免疫联合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预防和治疗移植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二、配型不合亲缘供者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型不合亲缘供者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论文提纲范文)

(1)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因素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及预后意义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2)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病例资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策略及其关键T细胞和细胞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与治疗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患者资料
        1.1.2 供者及移植物资料
        1.1.3 预处理方案
        1.1.4 aGVHD的预防
        1.1.5 其他并发症预防方案
        1.1.6 移植物植入及造血重建的判断
        1.1.7 aGVHD的诊断及分期
        1.1.8 aGVHD的治疗
        1.1.9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造血干细胞植入情况
        1.2.2 aGVHD发生情况
        1.2.3 aGVHD患者的GVHD及感染相关死亡情况
        1.2.4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情况
        1.2.5 移植后OS和DFS
        1.2.6 aGVHD相关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诊断标准
        2.1.2 患者资料
        2.1.3 供者及移植物资料
        2.1.4 预处理方案
        2.1.5 aGVHD的预防及一线治疗
        2.1.6 aGVHD的二线治疗
        2.1.7 aGVHD二线治疗的疗效评价
        2.1.8 并发症的预防
        2.1.9 aGVHD二线治疗中感染的重点预防
        2.1.10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造血干细胞植入情况
        2.2.2 治疗相关并发症
        2.2.3 糖皮质激素耐药的重度aGVHD发生情况和治疗反应
        2.2.4 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aGVHD的移植相关死亡情况
        2.2.5 cGVHD的发生情况与复发率
        2.2.6 移植后OS和DFS
        2.2.7 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关键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入选标准
        3.1.2 患者资料
        3.1.3 供者及移植物资料
        3.1.4 预处理方案
        3.1.5 aGVHD的预防及治疗
        3.1.6 其他并发症预防方案
        3.1.7 移植物植入及造血重建的判断
        3.1.8 aGVHD的诊断及分期
        3.1.9 aGVHD的治疗
        3.1.10 患者标本采集流程
    3.2 主要试剂、设备及实验方法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2.3 实验步骤
        3.2.4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造血重建
        3.3.2 移植后aGVHD发生情况
        3.3.3 治疗相关死亡
        3.3.4 移植后复发
        3.3.5 CMV感染情况
        3.3.6 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Th1、Th17细胞
        3.3.7 CBA技术检测血清中IL-2、IL-6、IL-10、IL-17、TNF-a及IFN-γ水平
        3.3.8 Elisa技术检测血清中TGF-β水平
        3.3.9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Treg、Th1及Th17细胞免疫重建情况
        3.3.10 细胞因子血清水平及Treg、Th1及Th17细胞绝对值变化与aGVHD
        3.3.11 aGVHD患者发生aGVHD前后细胞因子血清水平的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和方法
    一、病例
    二、方法
        1.预处理方案:
        2.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 预防方案:
        3.其他并发症预防:
        4.支持治疗:
        5.植入证据检测:
结果
    一、造血重建
    二、供髓植入证据
    三、并发症
    四、微小残余病变检测
    五、生存
讨论

(7)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急性和慢性白血病(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1.预处理方案及供髓输注:
        2.并发症预防:
        3.植活证据检测:
结果
    一、造血重建
    二、并发症
        1.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 :
        2.肝静脉阻塞病 (VOD) :
        3.房室传导阻滞:
        4.出血性膀胱炎:
        5.感染:
    三、微小残余病变检测
    四、骨髓植入的证据
讨论

(8)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患儿的基本情况
    2.2 分度标准
    2.3 移植前治疗情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病人的选择与准备
    3.2 造血干细胞采集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方法
    3.4 随访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造血重建
    4.2 总体生存结果
    4.3 并发症
    4.4 死亡原因
第五章 讨论
    5.1 造血重建
    5.2 生存情况
    5.3 并发症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中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供者淋巴细胞输注预防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移植后排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37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部分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预防30例重型地贫移植后排斥研究
    2.1 病例和方法
    2.2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对比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简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配型不合亲缘供者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D]. 王静. 郑州大学, 2019(02)
  • [2]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D]. 秦洋. 郑州大学, 2020(02)
  • [3]非血缘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与评价[J]. 黄河. 继续医学教育, 2006(04)
  • [4]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A]. 黄河. 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6
  •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策略及其关键T细胞和细胞因子研究[D]. 谭亚敏. 浙江大学, 2014(05)
  • [6]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J]. 黄河,蔡真,林茂芳,谢万灼,梁彬,李黎,何静松,罗依,郑伟燕,张洁,叶琇锦,胡晓蓉,陈水云,金爱云. 中华儿科杂志, 2004(11)
  • [7]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急性和慢性白血病[J]. 黄河,林茂芳,孟海涛,钱文斌,黄健,金洁,蔡真,张洁,麦文渊,罗依,胡晓蓉,金爱云,陈水云,李政道,严力行. 中华医学杂志, 2001(05)
  • [8]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研究[D]. 吴学东. 南方医科大学, 2010(12)
  • [9]供者淋巴细胞输注预防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移植后排斥的应用研究[D]. 刘晓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5)
  • [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D]. 尚晋.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用无关供者的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