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未来自我类型与成就及成就动机的关系

中学生未来自我类型与成就及成就动机的关系

一、中学生未来自我类型与成绩、成就动机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惠[1](2021)在《初中生自尊与防御性悲观的关系研究:学习成就目标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倾向于运用防御性悲观策略来进行自我保护,适当的悲观能让学生在危机来临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防御性悲观的长期运用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走向极端,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防御性悲观水平与自尊、学习成就目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了解初中生防御性悲观的现状,以及初中生自尊与防御性悲观的关系,验证学习成就目标在自尊与防御性悲观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采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自尊量表》和《中学生防御性悲观问卷》,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以及绥化市的5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并将研究结果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结论如下:整体上看,初中生防御性悲观处于偏低水平,部分防御性悲观学生较为典型,自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将学习成就目标设置为掌握趋近的学生人数最多,设置为成绩回避的学生人数最少,测量结果普遍良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自处于低自尊、高防御性悲观以及成就目标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初中生自尊、防御性悲观与学习成就目标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学习成就目标在初中生自尊与防御性悲观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自尊可以直接影响防御性悲观,也可以通过作用于学习成就目标来间接影响防御性悲观,并为降低防御性悲观水平提出相关教育建议:提高自尊水平、形成合理学习成就目标以及对防御性悲观进行干预。

陈莹[2](2021)在《青少年参与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的动机分析 ——以上海市青少年篮球发展联盟YBDL联赛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体育培训机构进行运行模式升级转变,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赛事,推进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青少年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参赛者的参赛动机是为了了解参赛者参赛的心理需求,探讨培养与激发参赛者参赛动机的有效途径。知晓青少年的参赛动机可以在日常培训中对此方面加以重视和保持,大大减少培训形式的同质性。基于此,本文结合篮球运动和上海市青少年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参赛者的相关信息,初步编制青少年参与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的动机量表,为测量青少年参与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动机提供测量工具。本研究主要使用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YBDL联赛的参赛者展开研究调查,分析出青少年参赛动机现状特点;分析出不同类型青少年参与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的参赛动机差异。综合研究数据与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YBDL联赛参赛者各维度动机的强度大小依次为:求知动机>外部内摄调节动机>外部认同动机>求成就动机>求刺激动机>外部调节动机。(2)不同性别、年龄组别、运动水平、篮球球龄的参赛者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上存在显着差异。(3)由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可知,参赛者的年龄、文化成绩、是否是篮球队、篮球球龄、YBDL培训时长、上培训课频率、练习篮球频率和参赛者父母是否有运动习惯都与内部动机求知和外部动机认同、内摄调节呈正相关,除文化成绩之外上述因素与外部调节动机呈负相关;参赛者的年龄、是否是篮球队、上培训课频率、练习篮球频率、参赛者父母是否有运动习惯都与内部动机求成就呈正相关。(4)个人因素是篮球队成员和家庭因素父母有运动习惯对内部动机求知、求成就的影响能力大;个人因素文化成绩和家庭因素父母有运动习惯对外部动机认同影响能力大;个人因素课外练习篮球频率和家庭因素父母有运动习惯对外部动机内摄调节的影响能力大。内部动机求刺激和外部调节动机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的动机更强。基于研究结果笔者从赛事主办方、社会与政府、参赛者角度提出以下建议。(1)赛事方明确自身资源优势,提高赛事运作规范性,发掘参赛者深层参赛动机,提高人文关怀。(2)社会及政府加大对培训+赛事可持续发展扶持政策,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普及推广结合型体育赛事。(3)参赛者端正参赛态度,量力而行,提高参赛体验。以上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借鉴。

李佳[3](2021)在《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所持有的一种否定的态度,表现为兴趣缺失、情绪消极和消极行为。学习兴趣缺失指的是没有内在的学习需要或者有学习需要但屡次遭受失败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消极情绪体验指的是在学习中所体会到的厌倦或愤怒等不良学业情绪;消极行为指的是厌学学生对学习兴趣缺失并产生消极情绪后做出的不良行为反应。基于对厌学相关文献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学业情绪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四大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厌学研究的研究框架,自编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用以调查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的现状。问卷选取S省M小学14个班级的四年级、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710份问卷,有效问卷6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笔者发现超过15%的中高年级小学生存在或轻或重的厌学问题,且呈现出以下三个显着特征:第一,从整体情况来看,在厌学三维度中,厌学学生情绪方面表现最严重;第二,重度、中度和轻度厌学学生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又各有侧重;第三,四年级学生的厌学程度和概率都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同时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也存在一定的年级和性别差异,这为后文的对策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事实依据。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厌学背后的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与抽选的厌学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原因中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我们重视:1.电子产品;2.同伴关系;3.教师公正性;4.学校特色课程;5.二胎家庭;6.低俗文化。这些因素往往在小学教育中被忽略,但是随着时代和政策的变化,它们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子。根据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笔者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协同合作,一起为学生营造正能量的家庭环境、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打造相对纯净的网络环境。

姚佳佳[4](2020)在《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传统高校教学中生生之间较为缺乏深度对话互动的机会是其不足以促进大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协作式学习是高校课堂中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加深学习投入的重要实现途径,对缓解高校教学互动现状和实现深度学习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了探索能够更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本研究以基于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模型、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以及深度学习环路等重要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以此指导探究三种基于不同在线讨论工具(基础、增强、基础与可视化增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具体影响过程和效果。具体实践研究包括:(1)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94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9个小组,学期前三周(6个课时)仅进行无讨论活动的教师讲授,后五周(14个课时)在教师讲授基础上增加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活动设计,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2)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57位大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学期前六周(12个课时)的小组展示课使用电子问卷收集班级学生提问,然后由教师或展示小组成员给予面对面回应,后六周(12个课时)在保持小组展示方式和师生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将学生以电子问卷提问的方式改为通过增强在线讨论工具进行同伴提问与回应,且六周里逐次尝试三种不同可视化程度的实时互动界面,每种互动方式持续两周,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以及不同可视化程度的互动界面)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3)以《网络与远程教育》课程的11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小组,设计了持续八周(32个课时)的同伴对话反馈活动,包括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提问与回应、基于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小组协作问题解决以及小组展示与师生答疑交流等环节,每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在班级和组内来回转换同伴对话反馈角色,并从同伴处获得双层反馈,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探究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发现:(1)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浅表学习转向策略学习和深度学习,且对话反馈参与度越高,学习方法越深,尤其对浅表学习者作用较明显,对深度学习者可能存在负面效果。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单一或低级多元结构转变到中高级多元结构,但尚不能激发其思维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关联和抽象拓展结构,且更积极参与活动的深度学习者认知层次也并没有比浅表学习者提升更佳,尽管他们在带动浅表学习者参与互动和学习方法深化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2)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削弱学生的浅表学习方法倾向,但对深度学习方法倾向的强化效果不明显。不过,同伴对话反馈过程中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提问行为以及深层反馈层面的提问与观点发表类行为都比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观点发表类行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浅表思维结构突破到深度思维结构,且适度增加可视化互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层反馈行为的产生以及达到更深的认知层次。(3)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既能避免深度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浅化,又能促进浅表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突破到深度层次,且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与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深层认知初步回答行为密切相关,学生更多地在小组协作前期参与内容相关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有助于提升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初步回答行为认知层次。此外,小组在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导向、资料导向、任务导向三种同伴对话反馈行为模式,其对小组协作达到深度认知层次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但群体的深度协作并不能保证个体的深度学习,学生个体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更多来自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的影响,且学生动机与信念的提高是激发其实现深度学习最主要的机制。最后,研究总结了不同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与效果,作为对理论框架中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相关规律的补充完善;此外,研究还从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同伴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等七个环节提出了可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设计与实施要点,为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在混合教学情境下设计和实施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操作性指导。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视角聚焦到同伴对话反馈活动上,并将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评价与同伴对话反馈具体行为的微观分析密切结合,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并丰富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从更系统的视角解释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为他人开展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2)设计并检验了高校混合教学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三种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干预方案,为高校教师开展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教学提供了实践案例参考以及相关策略优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建议。

李文[5](2020)在《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及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初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据调查研究显示,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虽然保持着高就业率,但是稳定性较差,就业质量普遍较低。职业成熟度作为衡量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会影响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但对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完善。所以,本研究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与关系,进而为提高中职生职业成熟度提出建议。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一采用量化研究,通过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长治市与四川省蓬安县两所中职院校的63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工具采用吕厚超、黄希庭2014年编制的《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T.Jesme和R.Nyard编制,叶敏仁修订《成就动机量表》、刘慧2004年编制的《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搜集有关变量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和特点,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二采用质化研究,对23名中职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中职生的职业成熟度。本研究结论如下:1.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未来消极<未来迷茫<未来计划<未来积极<未来坚持<未来清晰。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性别、学校、生源地、年级、专业选择意愿、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上存在显着差异,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中职生成就动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避免失败>追求成功。中职生成就动机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专业选择意愿、家庭平均月收入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学校与父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中职生职业成熟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稳定性<自信心<功利性<独立性<职业自我知识<主动性<职业世界知识。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在性别、学校、年级、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平均月收入上存在显着差异,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与专业选择意愿上不存在显着差异。4.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三个变量中两两变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5.中职生成就动机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职业成熟度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郭艺伟[6](2020)在《初中生的成就动机、完美主义、师生关系与其学习投入的关系》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初中阶段又处于青少年身心急剧变化发展的阶段,其学习状况更加备受关注。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学习投入,以往研究虽研究过成就动机、师生关系、完美主义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但很少将四个变量相结合,因此,本研究将四个变量相结合,以初中生(初一到初三)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成就动机、师生关系、完美主义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采用四个量表,分别为《成就动机量表》、《师生关系问卷》、《完美主义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其中,成就动机量表分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两个维度,师生关系问卷分为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冲突性四个维度,完美主义量表分为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和社会导向完美主义两个维度,学习投入量表分为认知投入、情感投入、行为投入三个维度。经初测和正式测验,各量表均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正式研究回收有效问卷534份,而后使用SPSS25.0及AMOS24.0对各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在成就动机、完美主义、学习投入的各维度以及师生关系的前三维度上,均是初一男生显着高于初一女生,初一和初三男生显着高于初二男生。(2)在冲突性上,初一男生显着高于初一女生,初一男生显着高于初二和初三男生。(3)成就动机的两维度均能正向预测师生关系中的积极维度、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学习投入各维度;完美主义各维度均能正向预测学习投入各维度。(4)亲密性在成就动机各维度与行为投入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在成就动机各维度与行为投入或情感投入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导向完美主义在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认知投入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5)亲密性、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均在成就动机各维度与行为投入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初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多互动交流沟通,教师多多鼓励支持关怀学生,学生也要适当培养自身的成就动机和完美主义倾向,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

屈蒙蒙[7](2020)在《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可能自我的关系及教育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已有理论及研究发现对重要他人期望的感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关于父母学业期望知觉和教师期望知觉如何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可能自我还需要深入研究。成就目标定向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目的及意义的知觉。本研究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在父母学业期望知觉和教师期望知觉对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的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学业可能自我的特点以及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学业可能自我四者之间的关系。使用《学业可能自我问卷》、《中学生知觉到的父母期望量表》中的学业期望分量表、《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四分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对1096名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4所学校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以及Process插件进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第一,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的消极近端、消极远端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着;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总分及积极近端、积极远端、消极近端、消极远端四个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着;积极远端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着;学业可能自我总分及积极近端、积极远端、消极近端三个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显着。第二,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在性别上差异显着。第三,中学生教师期望知觉的学业反馈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着;教学互动、学业反馈两个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着;教师期望知觉总分及教师支持、学业反馈两个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着;教师期望知觉总分及教师支持、教学互动、学业反馈三个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显着。第四,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成绩趋近、掌握回避、成绩回避三个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着;成就目标定向的掌握趋近、成绩趋近、掌握回避、成绩回避四个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着;成绩回避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着;成绩趋近、成绩回避两个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显着。第五,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教师期望知觉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上差异显着。第六,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之间两两显着相关。第七,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在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与学业可能自我之间起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教育启示:第一,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水平,父母应善于发现和了解子女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去设计对其的期望,还应让孩子准确感知和理解对其的期望。第二,提高中学生教师期望知觉水平,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心意,让学生正确理解教师的期望。第三,形成合理的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父母和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定向,父母和教师应教会学生正视考试成绩,学会归纳总结,从多方面适时引导,避免学生形成回避目标定向。第四,从各方面促进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的发展,关注男生的心理健康及农村地区的教育,对于初二现象予以重视,提供给学生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宋红霞[8](2020)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文中提出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阶段的学生要面临3+3选科,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的困惑。高中学校的使命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高中学业,进入理想的大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科特长和优势,避免选科,选专业的盲目性。因此,高中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职业成熟度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自我同一性和成就动机作为影响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两个重要变量,开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增进对高中生职业发展现状的认识,并进一步探索自我同一性和成就动机对职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从而为现阶段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数据指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普通高中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共415名学生作为样本,选用信效度较高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了解了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及人口学差异,探索了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关系模型。为以后高中阶段教育进行职业规划课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高中生职业成熟度在性别、年级、学科类型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2.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不均衡,48%的高中生处于低层次水平,其中主要集中于“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中间地位”且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在性别、年级、学科方面差异不明显。3.高中生成就动机处于中等偏上强度。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明显,男性显着高于女性。高中生成就动机的年级差异显着,高三显着高于高二高一。高中生成就动机的学科类型差异不明显。4.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成就动机中的趋向成功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避免失败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高中生职业成熟度与成就动机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具体为趋向成功和总的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避免失败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5.成就动机在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仅为学校职业规划课程提供数据参考,还从实证角度建议学校、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索,鼓励学生积极面对任务与挑战,拓宽学生的职业世界,为学生高考科目的选择、未来专业的选择,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付永霞[9](2020)在《初中生完美主义、成就动机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试焦虑作为一种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不但影响其学习成绩,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往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中的消极因子对考试焦虑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回避失败的成就动机与考试焦虑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但是还未有关于完美主义、成就动机与考试焦虑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完美主义和成就动机的人口学特征差异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干预提供参考,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采用訾非修订的中文版的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CFMPS)、Hegtvet与叶仁敏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AMS)和Samson编制的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对45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处于较高水平,其考试焦虑只在成绩水平上有差异,中等成绩水平显着高于班级前20%。(2)初中生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特点,男生的父母期望显着高于女生,女生的行动的疑虑显着高于男生;完美主义个人标准维度在成绩水平上差异显着,班级前20%>中等成绩>班级后20%。(3)初中生成就动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合成成就动机和追求成功的动机在成绩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班级前20%的合成成就动机和追求成功的动机均显着高于班级后20%的。(4)除条理性维度外,考试焦虑与完美主义总分及个人标准、担心错误、父母期望、行动的疑虑四个维度均呈显着正相关;避免失败的动机与完美主义总分及个人标准、担心错误、父母期望、行动的疑虑四个维度均呈显着正相关;考试焦虑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呈显着正相关。(5)避免失败的动机部分中介了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后发现,避免失败的动机部分中介了完美主义担心错误维度、行动的疑虑维度与考试焦虑间的关系。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降低初中生考试焦虑水平的建议:(1)重视考试焦虑的预防和干预;(2)通过理解并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犯错,以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3)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降低学生考试焦虑水平;(4)通过提升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以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

郭坤嫡[10](2020)在《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于未来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的一种人格特质。成就目标定向是个体对所要完成的成就目标的目的或原因的感知,以及个体对完成目标的评价。手机成瘾是指个体不受控制地过度使用手机并对个体的学习生活产生一系列危害的成瘾行为。初中生过度沉迷手机,会危害身心健康,会对个体的现在、未来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成就目标定向都有利于初中生的成长,降低手机依赖。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手机成瘾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用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四分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对洛阳市某公立初中初一、初二、初三的520名学生展开调查,收集数据。了解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手机成瘾的现状、关系以及成就目标定向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开展以成就目标定向为主题的团体辅导,通过团体辅导的干预探讨成就目标定向对手机成瘾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初中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不同维度上存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未来迷茫方面,最高的是九年级,其次是八年级,最后是七年级。(2)初中生的手机成瘾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同时拥有自己手机的初中生手机成瘾程度较高。(3)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定向的不同维度上也存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掌握回避目标,在掌握趋近目标上,最高的是七年级,其次是八年级,最后是九年级。(4)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和手机成瘾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5)成绩趋近目标在未来积极、未来清晰和手机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成绩回避目标在未来消极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掌握回避目标在未来消极、未来坚持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6)以成就目标定向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有一定的作用,且能有效降低初中生的手机成瘾倾向。

二、中学生未来自我类型与成绩、成就动机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未来自我类型与成绩、成就动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自尊与防御性悲观的关系研究:学习成就目标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防御性悲观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2.1.1 防御性悲观的相关研究
        2.1.2 自尊的相关研究
        2.1.3 自尊与防御性悲观的相关研究
    2.2 防御性悲观与学习成就目标的相关研究
        2.2.1 学习成就目标的相关研究
        2.2.2 防御性悲观与学习成就目标的相关研究
    2.3 自尊与学习成就目标的相关研究
    2.4 自尊与防御性悲观之间中介的相关研究
    2.5 以往研究的不足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数理统计法
    3.4 研究工具
        3.4.1 成就目标定向量表
        3.4.2 自尊量表(SES)
        3.4.3 中学生防御性悲观问卷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初中生学习成就目标的基本情况及差异分析
        4.2.1 初中生学习成就目标的基本情况
        4.2.2 初中生学习成就目标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 初中生自尊的基本情况及差异分析
        4.3.1 初中生自尊的基本情况
        4.3.2 初中生自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4 初中生防御性悲观的基本情况及差异分析
        4.4.1 初中生防御性悲观的基本情况
        4.4.2 初中生防御性悲观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5 初中生自尊、防御性悲观与学习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
        4.5.1 初中生自尊与防御性悲观的关系
        4.5.2 初中生自尊与学习成就目标的关系
        4.5.3 初中生防御性悲观与学习成就目标的关系
        4.5.4 初中生学习成就目标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4.6 学习成就目标在初中生自尊与防御性悲观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5.1 初中生自尊、学习成就目标与防御性悲观特点的分析讨论
        5.1.1 初中生学习成就目标的基本特点
        5.1.2 初中生自尊的基本特点
        5.1.3 初中生防御性悲观的基本特点
    5.2 初中生自尊、学习成就目标与防御性悲观关系的分析讨论
        5.2.1 初中生自尊与防御性悲观的关系
        5.2.2 初中生自尊与学习成就目标的关系
        5.2.3 初中生防御性与悲观学习成就目标的关系
    5.3 学习成就目标在初中生自尊与防御性悲观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讨论
6 结论
7 教育建议
    7.1 提高自尊水平
        7.1.1 教学上,重视学生自尊
        7.1.2 课程上,培养学生自尊
        7.1.3 管理上,保护学生自尊
    7.2 形成合理学习成就目标
        7.2.1 了解自身情况,促进自我认知
        7.2.2 注重培养掌握趋近目标,避免成绩回避目标
        7.2.3 正确看待考试,降低考试焦虑
    7.3 对防御性悲观进行干预
        7.3.1 加强重视防御性悲观
        7.3.2 运用方法降低防御性悲观
        7.3.3 正面评价预防防御性悲观
8 创新与不足
    8.1 创新
    8.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2)青少年参与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的动机分析 ——以上海市青少年篮球发展联盟YBDL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各业态迅速发展
        1.1.2 相关政策出台为青少年体育培训+赛事发展提供政策红利
        1.1.3 青少年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青少年
        2.1.2 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
        2.1.3 运动参与动机
    2.2 大众体育参与动机相关研究
        2.2.1 大众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2.2.2 大众参与体育赛事动机的相关研究
        2.2.3 小结
    2.3 国内外关于参与动机量表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参与动机量表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参与动机量表的相关研究
        2.3.3 小结
    2.4 相关理论基础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统计分析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量表的编制
    4.1 初始量表的编制
    4.2 预调查
    4.3 形成正式量表
    4.4 量表信、效度分析
        4.4.1 量表的信度分析
        4.4.2 量表的效度分析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YBDL联赛的发展概况
    5.2 参赛者样本的特征分析
        5.2.1 参赛者的性别情况统计
        5.2.2 参赛者的年龄情况统计
        5.2.3 参赛者的球龄、在YBDL培训时长、参加培训的频率情况统计
        5.2.4 参赛者是否为学校篮球队一员和培训课外参加培训的频率情况统计
    5.3 参赛者各维度参赛动机比较分析
    5.4 不同特征参赛者参赛动机分析
        5.4.1 不同性别参赛者参赛动机分析
        5.4.2 不同年龄组别参赛者参赛动机分析
        5.4.3 不同运动水平参赛者参赛动机分析
        5.4.4 不同篮球球龄参赛者参赛动机分析
    5.5 参赛动机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6 参赛者参赛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5.6.1 求知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5.6.2 求刺激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5.6.3 求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5.6.4 外部认同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5.6.5 外部内摄调节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5.6.6 外部调节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赛事方明确自身资源优势,提高服务质量
        6.2.2 提高赛事运作规范性,扩大赛事影响
        6.2.3 发掘参赛者深层动机,提高人文关怀
        6.2.4 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普及推广青少年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
        6.2.5 加大对培训+赛事可持续发展扶持政策
        6.2.6 端正参赛态度,提高参赛体验
7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7.1 研究局限性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调查问卷
附件2 参赛者访谈提纲
附件3 赛事主办方访谈提纲
附件4 参赛者家长访谈提纲

(3)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厌学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1.1.2 小学生厌学问题影响深远却长期被忽视
        1.1.3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更值得探讨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厌学内涵的界定
        1.3.2 厌学的分类研究
        1.3.3 厌学判定标准的研究
        1.3.4 厌学心理的测量
        1.3.5 厌学原因的研究
        1.3.6 厌学解决对策的研究
        1.3.7 厌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 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理论
    2.3 Pekrun等人的学业情绪理论
    2.4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问卷调查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问卷指标
        3.1.3 样本选择
        3.1.4 问卷的设计
        3.1.5 厌学学生判定的计分方法
    3.2 访谈设计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3.2.3 访谈提纲设计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
        4.1.1 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1.2 正式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2 访谈内容的分析
        4.2.1 电子产品的普及削弱学生的自律性
        4.2.2 同伴关系成人化
        4.2.3 教师的不公正
        4.2.4 学校特色课程压力
        4.2.5 二胎家庭对两个孩子的关注度失衡
        4.2.6 低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4.2.7 小结
第5章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对策
    5.1 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1 重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2 中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3 轻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2 针对不同原因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2.1 营造和谐正能量的家庭环境
        5.2.2 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
        5.2.3 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
附录B 小学中高年级厌学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4)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高校教学中的浅表互动问题
        1.1.2 高等教育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3 同伴对话反馈作为高校深度学习促进策略的可能性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单组前后测实验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内容分析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深度学习
        1.5.2 同伴对话反馈
        1.5.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
        1.5.4 基础在线讨论工具
        1.5.5 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1.5.6 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实验设计及策略干预教学方案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评价研究
        2.1.1 深度学习的内涵辨析
        2.1.2 面向过程的深度学习评价
        2.1.3 面向结果的深度学习评价
        2.1.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2 深度学习的促进机制、策略及效果研究
        2.2.1 深度学习常见的促进机制
        2.2.2 关注个体学习参与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3 关注个体深化理解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4 关注同伴合作学习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5 关注同伴交互反馈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6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3 同伴对话反馈的策略、效果及分析框架研究
        2.3.1 基于面对面口头讨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2.3.2 基于在线讨论工具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2.3.3 同伴对话反馈的典型分析框架
        2.3.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
    3.1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3.1.1 社会建构主义
        3.1.2 联通主义
        3.1.3 ICAP深度学习框架
    3.2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依据
        3.2.1 基于SAL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3P模型
        3.2.2 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
        3.2.3 DELC深度学习环路
    3.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及内容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4.1 研究设计与实施
        4.1.1 课程的介绍
        4.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4.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4.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2 认知层次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3 学生Moodle讨论区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3 研究结果与发现
        4.3.1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整体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4.3.2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不同学生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4.3.3 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同伴对话反馈参与度差异分析
        4.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4.4 研究讨论与结论
        4.4.1 主要结果讨论
        4.4.2 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5.1 研究设计与实施
        5.1.1 课程的介绍
        5.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5.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5.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2 学生的提问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3 学生Padlet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3 研究结果与发现
        5.3.1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5.3.2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提问认知层次的影响
        5.3.3 学生班级同伴对话反馈行为与其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关联
        5.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5.4 研究讨论与结论
        5.4.1 主要结果讨论
        5.4.2 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6.1 研究设计与实施
        6.1.1 课程的介绍
        6.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6.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6.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6.2 数据收集与分析
        6.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2 学生Tronclass讨论区与会议桌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3 小组协作成果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4 学生反思报告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3 研究结果与发现
        6.3.1 混合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6.3.2 学生个体在不同层面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表现
        6.3.3 小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对其协作成果认知层次的影响
        6.3.4 学生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情况
        6.3.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6.4 研究讨论与结论
        6.4.1 主要结果讨论
        6.4.2 结论与启示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结论
    7.2 启示与建议
    7.3 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件1 ASSIST学习方法倾向测量问卷(缩减版)
    附件2 ASSIST(缩减版)评分规则
    附件3 研究一的学生主观题测试
    附件4 研究三的学生反思提纲
    附件5 研究三的小组协作作品
    附件6 研究三的学生同伴对话反馈内容实例
作者简历

(5)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文献综述
        1.2.2 成就动机的文献综述
        1.2.3 职业成熟度的文献综述
        1.2.4 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2.4 研究创新
3 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4.1 一般情况调查表
        3.4.2 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
        3.4.3 成就动机量表
        3.4.4 职业成熟度量表
    3.5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3.6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现状研究
        3.6.1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描述性统计
        3.6.2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不同被试群体上的差异
    3.7 中职生成就动机的现状研究
        3.7.1 中职生成就动机的描述性统计
        3.7.2 中职生成就动机在被试不同群体上的差异
    3.8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研究
        3.8.1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的描述性统计
        3.8.2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在不同被试群体上的差异
    3.9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
        3.9.1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3.9.2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3.9.3 中职生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3.9.4 中职生成就动机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职业成熟度的中介作用
4 访谈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访谈原则与方法
    4.3 访谈对象
    4.4 访谈结果分析
        4.4.1 中职生对自己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看法
        4.4.2 中职生对成就动机的看法
        4.4.3 中职生对职业成熟度的看法
    4.5 访谈小结
5 综合讨论
    5.1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特点分析
        5.1.1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整体情况
        5.1.2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5.2 中职生成就动机的特点分析
        5.2.1 中职生成就动机的整体情况
        5.2.2 中职生成就动机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5.3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分析
        5.3.1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的整体情况
        5.3.2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5.4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5.4.1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5.4.2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5.4.3 中职生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对中职生的建议
        6.2.2 对家庭层面的建议
        6.2.3 对学校层面的建议
        6.2.4 对社会层面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生调查问卷(部分)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初中生的成就动机、完美主义、师生关系与其学习投入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以往研究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成就动机
        2.1.1 成就动机的概念
        2.1.2 成就动机的测量
        2.1.3 成就动机的理论
        2.1.4 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2.2 师生关系
        2.2.1 师生关系的概念
        2.2.2 师生关系的测量
        2.2.3 师生关系的理论
        2.2.4 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2.3 完美主义
        2.3.1 完美主义的概念
        2.3.2 完美主义的测量
        2.3.3 完美主义的理论
        2.3.4 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2.4 学习投入
        2.4.1 学习投入的概念
        2.4.2 学习投入的测量
        2.4.3 学习投入的理论
        2.4.4 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2.5 变量间的相关研究
        2.5.1 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的关系研究
        2.5.2 成就动机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
        2.5.3 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2.5.4 师生关系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
        2.5.5 师生关系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2.5.6 完美主义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工具
        3.2.1 成就动机量表
        3.2.2 师生关系问卷
        3.2.3 完美主义量表
        3.2.4 学习投入量表
4 实证研究
    4.1 初测
        4.1.1 初测被试
        4.1.2 初测问卷效度检验
        4.1.3 初测问卷信度检验
    4.2 正式施测
        4.2.1 正式施测被试
        4.2.2 正式施测问卷效度检验
        4.2.3 正式施测问卷信度检验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结果
    4.4 变量各维度的偏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
        4.5.1 共线性诊断
        4.5.2 成就动机对学习投入的预测
    4.6 中介效应检验
    4.7 调节效应检验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教育建议
    6.1 研究不足
    6.2 教育启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7)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可能自我的关系及教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学业可能自我
        2.1.1 学业可能自我的定义
        2.1.2 学业可能自我的理论
        2.1.3 学业可能自我的测量
        2.1.4 学业可能自我的相关研究
    2.2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
        2.2.1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的定义
        2.2.2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的理论
        2.2.3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的测量
        2.2.4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的相关研究
    2.3 教师期望知觉
        2.3.1 教师期望知觉的定义
        2.3.2 教师期望知觉的理论
        2.3.3 教师期望知觉的测量
        2.3.4 教师期望知觉的相关研究
    2.4 成就目标定向
        2.4.1 成就目标定向的定义
        2.4.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
        2.4.3 成就目标定向的测量
        2.4.4 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研究
    2.5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可能自我的关系研究
3 问题提出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意义
        4.3.1 理论意义
        4.3.2 实践意义
5 研究方法和过程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工具
        5.2.1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量表
        5.2.2 教师期望知觉量表
        5.2.3 成就目标定向量表
        5.2.4 学业可能自我量表
    5.3 施测过程
    5.4 数据处理
    5.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6 结果分析
        5.6.1 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可能自我的基本情况
        5.6.2 学业可能自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6.3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6.4 教师期望知觉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6.5 成就目标定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6.6 四个变量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
        5.6.7 学业可能自我、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相关分析
        5.6.8 成就目标定向在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及学业可能自我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6 综合讨论
    6.1 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的特点分析
    6.2 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的特点分析
    6.3 中学生教师期望知觉的特点分析
    6.4 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点分析
    6.5 四个变量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
    6.6 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在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以及学业可能自我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7 教育启示
    7.1 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水平
    7.2 形成合理的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
    7.3 从各方面促进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的发展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职业成熟度定义及相关理论
        2.1.1 职业成熟度的定义
        2.1.2 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理论
        2.1.3 职业成熟度的研究现状
    2.2 成就动机研究综述
        2.2.1 成就动机的概念
        2.2.2 成就动机的理论
    2.3 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
        2.3.1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界定
    2.4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
        2.4.1 自我同一性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2.4.2 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
        2.4.3 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被试
        3.3.2 研究工具
        3.3.3 施测程序与数据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水平及人口学差异
        4.1.1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水平
        4.1.2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人口学差异
    4.2 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水平及人口学差异
        4.2.1 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水平
        4.2.2 高中生成就动机的人口学差异
    4.3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水平地位及人口学差异
        4.3.1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总体情况
        4.3.2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人口学差异
    4.4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4.4.1 高中生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4.4.2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4.4.3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4.4.4 成就动机在自我同一性和职业成熟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5 讨论
    5.1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水平及在人口学差异
        5.1.1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水平
        5.1.2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
        5.1.3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年级差异
        5.1.4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学科差异
    5.2 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水平及人口学差异
    5.3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水平地位及人口学差异
    5.4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5.4.1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5.4.2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和成就动机的关系
        5.4.3 高中生成就动机和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5.4.4 高中生成就动机在自我同一性和职业成熟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6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6.1 研究结论与不足
    6.2 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初中生完美主义、成就动机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考试焦虑的概念
    1.2 考试焦虑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1.2.1 考试焦虑的形成过程
        1.2.2 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
    1.3 完美主义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1.3.1 完美主义
        1.3.2 完美主义理论
        1.3.3 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
    1.4 成就动机在完美主义对考试焦虑影响中的作用
        1.4.1 成就动机
        1.4.2 成就动机的理论
        1.4.3 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
        1.4.4 成就动机与考试焦虑
        1.4.5 小结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理论意义
        2.2.3 实践意义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设计
        2.4.1 研究对象
        2.4.2 研究工具
        2.4.3 统计方法
        2.4.4 共同方法偏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初中生的完美主义
        3.1.1 初中生完美主义的总体特点
        3.1.2 初中生完美主义的性别差异
        3.1.3 初中生完美主义的年级差异
        3.1.4 初中生完美主义的成绩差异
    3.2 初中生的成就动机
        3.2.1 初中生成就动机的总体特点
        3.2.2 初中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
        3.2.3 初中生成就动机的年级差异
        3.2.4 初中生成就动机的成绩差异
    3.3 初中生的考试焦虑
        3.3.1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总体特点
        3.3.2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
        3.3.3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
        3.3.4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成绩差异
    3.4 初中生完美主义、成就动机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分析
    3.5 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模型检验
第四章 讨论
    4.1 初中生的完美主义
        4.1.1 初中生完美主义的总体特点
        4.1.2 初中生完美主义的性别差异
        4.1.3 初中生完美主义的年级差异
        4.1.4 初中生完美主义的成绩差异
    4.2 初中生的成就动机
        4.2.1 初中生成就动机的总体特点
        4.2.2 初中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
        4.2.3 初中生成就动机的年级差异
        4.2.4 初中生成就动机的成绩差异
    4.3 初中生的考试焦虑
        4.3.1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总体特点
        4.3.2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
        4.3.3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
        4.3.4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成绩差异
    4.4 初中生完美主义、成就动机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分析
        4.4.1 初中生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分析
        4.4.2 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分析
        4.4.3 初中生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
    4.5 避免失败的动机在初中生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中的中介作用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干预建议
        5.2.1 重视考试焦虑的预防与干预
        5.2.2 理解并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犯错
        5.2.3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5.2.4 提升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未来时间洞察力
        2.1.1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概念
        2.1.2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结构
        2.1.3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测量
        2.1.4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研究
    2.2 手机成瘾
        2.2.1 手机成瘾的概念
        2.2.2 手机成瘾的测量
        2.2.3 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2.2.4 影响手机成瘾的因素
    2.3 成就目标定向
        2.3.1 成就目标定向的概念
        2.3.2 成就目标定向的结构
        2.3.3 成就目标定向的测量
        2.3.4 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研究
    2.4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
        2.4.1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2.4.2 成就目标定向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2.4.3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2.4.4 未来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及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2.5 成就目标定向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
    2.6 问题提出
3.研究一: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3.6 研究结果
        3.6.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6.2 描述性分析
        3.6.3 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和手机成瘾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己手机上的差异
        3.6.4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3.6.5 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分析
    3.7 讨论
        3.7.1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整体情况
        3.7.2 初中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分析
        3.7.3 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现状分析
        3.7.4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与手机成瘾关系的分析
        3.7.5 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
4.研究二:成就目标定向团体辅导对改善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
    4.1 干预目的
    4.2 干预对象
    4.3 团体辅导的步骤
    4.4 干预的具体方案
    4.5 干预结果
        4.5.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的差异
        4.5.2 实验组前测后测的差异
        4.5.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差异
        4.5.4 对照组前测后测的差异
    4.6 讨论
        4.6.1 干预效果
        4.6.2 干预作用分析
5.总讨论与研究启示
    5.1 总讨论
        5.1.1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与手机成瘾的现状及关系
        5.1.2 成就目标定向团体辅导的作用
    5.2 研究启示
        5.2.1 培养未来时间洞察力,确立合适的成就目标
        5.2.2 减少手机依赖,积极健康成长
        5.2.3 不足与展望
6.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学生未来自我类型与成绩、成就动机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自尊与防御性悲观的关系研究:学习成就目标的中介作用[D]. 王惠.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青少年参与培训结合型体育赛事的动机分析 ——以上海市青少年篮球发展联盟YBDL联赛为例[D]. 陈莹.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D]. 李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姚佳佳. 浙江大学, 2020(04)
  • [5]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 李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初中生的成就动机、完美主义、师生关系与其学习投入的关系[D]. 郭艺伟.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可能自我的关系及教育启示[D]. 屈蒙蒙. 河南大学, 2020(02)
  • [8]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D]. 宋红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初中生完美主义、成就动机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D]. 付永霞. 山西大学, 2020(01)
  • [10]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D]. 郭坤嫡.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学生未来自我类型与成就及成就动机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