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钢铁产业急需融合发展

我省钢铁产业急需融合发展

一、我省钢铁产业亟须整合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燕[1](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苗庆科[2](2020)在《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研究(1949-1950)》文中研究指明被称为“生产上的革命”的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生产竞赛运动,是新的劳动态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创造性运动。运动中,成千上万的工人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忘我地劳动热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旧有生产标准,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的崭新纪录,体现出在那个火红年代中无产阶级炙热的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开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条件。东北全境率先在全国得以解放,为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稳定的国内环境;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积累了经验;东北解放后党对国营企业的接管和民主改革,则为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两大阵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由此掀起大规模学习苏联的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便为创造新纪录运动提供了直接的国际学习样板。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开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49年6月至9月的先进生产者推动的带动阶段,1949年10月至12月的党政工积极推广的展开阶段,1950年1月至6月的参与广泛形式丰富的深化阶段。当然,由于创造新纪录运动的时间不长,三个阶段之间的划分并非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交叉与融合。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特色,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在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中各有侧重。具体来说,辽宁地区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经历了一个由个人活动到集体创造的转变,吉林地区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以反浪费和促节约为重点贯彻始终,黑龙江地区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则在典型推广与民主管理的举措中渐次展开。三个地域国营企业的新纪录运动,共同演奏出东北地区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劳动之音”和“工人之曲”。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在东北党组织领导下展开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宣传动员;二是东北国营企业的工人们在党的号召下以饱满的生产热情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新纪录,包括创造提高劳动效率的新纪录、创造节省原材料的新纪录、创造提高产品质量的新纪录以及创造完成生产计划的新纪录;三是探索定额管理,打破旧有生产标准,创造新的定额,并应用于国营企业的生产管理之中,促进创造新纪录运动的持续发展;四是实行超额奖励制,以解决创造新纪录运动中不合理的工资制度,进一步调动工人创造新纪录的热情;五是签订联系合同和集体合同,克服生产过程中的不衔接现象和增强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工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使创造新纪录运动走向更加广大的、群众的、政治的、经济的运动。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呈现出鲜明政治性、形式多样性、执行高效性、参与广泛性等特点。运动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政治上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提高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在经济上推动了经济建设高潮,为东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文化上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奠定了东北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同时,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存在为创纪录而创纪录的盲目性,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现象。这些弊端一定程度上使创纪录的质量打了折扣,不利于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穆君[3](2019)在《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不面对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实现经济稳步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对整个国内市场产业升级和传统优势产能转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河北省是我国传统产业大省,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钢铁、水泥、化工原料等基础性建设领域技术成熟、产能富裕,具备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需求和产能缺口的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境外投资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河北省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利用自身装备和技术优势,以更高起点重视“走出去”战略。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国有企业抢抓机遇,精准投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根据河北省国资委决算统计报表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已在全球15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45家境外企业,累计境外资产高达690亿元人民币,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起步晚,整体实力不足,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跨国经营、技术创新,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本文选择以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为研究对象,既对拓展完善区域经济具有理论意义,也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境外投资飞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在梳理总结境外投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指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宏观上仍面临国际、国内双重挑战;在微观上也存在着尽职调查不足、投资方式单一、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以及国际化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并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进入模式选择和风险防控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详细论证,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和我国大型央企境外投资实践和经验,提出河北省国有企业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快加大境外投资步伐和力度,充分做好尽职调查,深入掌握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选择适合的投资区位和投资进入模式,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作出预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之路。通过对影响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装备制造、医药、纺织等具有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宜选择在周边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地建立境外生产制造基地;资源型企业适宜到澳洲、非洲、拉美、中亚等资源富集地区投资开发铁矿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以缓解资源紧缺限制;促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区;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如进入世界500强的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跨国并购。通过对影响河北省国有企业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应选择渐进式模式。从企业自身考虑,以技术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宜选择新建投资,处于技术劣势则适宜跨国并购,国际化经验不足时,宜选择跨国并购,待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选择新建投资。同时,根据企业资源禀赋,股权结构从低控制、低投入、低风险逐渐转向高投入、高控制与战略性强的股权结构。从东道国方面考虑,投资资本市场发展较差的国家宜优先考虑新建投资,对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经济体系成熟、风险相对较低的国家,可考虑跨国并购。当东道国的外资、外汇等政策的非连续性或不可预见性比较大的情形下,企业应集中控制权。从目标企业看,对价值确定,能够产生速度经济的目标企业,宜采用跨国并购,反之则倾向于新建投资。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程中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建立省级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母公司和境外子公司(分支机构、投资项目等,以下简称境外子公司)四级风险评价系统,并将风险评价体系功能延伸,分别与风险预警、业绩考核进行对接,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与风险预警对接形成四级联动机制,提高风险的预警范围和排查深度;与业绩考核对接,将境外投资风险纳入企业考核范畴,形成对国有企业母公司及境外子公司管理层更为适合的综合考评系统,实行风险奖惩制度。最后提出促进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建议,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政府应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从微观层面提出:国有企业应审慎作出境外投资决策、加强尽职调查提高风险意识、加快技术管理创新提高国际化水平。

杨得前,徐艳,刘仁济[4](2019)在《江西环境经济政策整体绩效水平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环境经济政策仍作为政府环境管制的一种辅助手段,但其有效性仍需实践进一步检验。江西省环境经济政策整体绩效水平中等偏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各类环境经济政策使用非均衡、绩效差异显着;协调性、完整性、成果性三维度是短板。为此,要强化全局意识,在政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加强环保部门和相关经济部门沟通协调;建立规制手段、经济手段与公众手段共同着力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绿色债券、资源使用市场"等政策的制度化;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路线图,为各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提供现实支撑。

邢世强[5](2017)在《山东省民间资本经营平台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民间资本得到了高速发展。据相关资料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不断加大,民间资本的投资比重几乎与国有资本的投资比重不分上下,民间资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主力军、优化结构调整的主干力量、促进就业的主渠道、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器、更是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依托。由于财富的增加,人们对投资的热情更加的向往,使得大量的闲散资金投入到股市,房地产等各种行业,使得房价过高,股市震荡不定,“泡沫危机”蓄势待发。因而,在这样环境下,民间资本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实现快速转型,如何加快推动民间资本的高效发展,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民间资本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从经济发展的效果来看,民间资本只是处于一种“休眠”的状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激活的资本,使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动力和活力。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创建民间资本经营平台,更好地规范利用民间资本,使得民间资本能够更加高效的运转起来更好的为经济服务。以山东省为市场定位,构建山东省民间资本的经营平台,不但能够聚集全省金融资源合力,释放民间资本的实力、活力和影响力,提升金融业发展层次和内涵,发挥金融紧密结合并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建设经济、金融和文化强省具有重大作用和开创意义,而且一定能够打开山东省“众创”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本文结合山东省民间资本发展的现状,发展的机遇和必要性,构建了适合山东省民间资本发展的经营平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SWOT模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投”)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多角度阐述作为一个民间资本经营平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机遇,怎样扬长避短,健康发展。通过对“中民投”的分析,来搭建适合山东省民间资本发展的经营平台,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运作的模式,为后面山东省民间资本平台的搭建提供借鉴。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同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关于民间资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阐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三部分本文以“中民投”为案例进行SWOT模型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民间资本经营平台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通过全方位的分析,找出民间资本经营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优势,为下文平台的搭建提供借鉴作用;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对民间资本经营平台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设计,将具体阐述平台的规划设计,包括治理结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平台的风险控制与防范等;第六部分提出了促进平台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七部分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及研究展望。

梁慧[6](2017)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北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经济社会开始发生深刻而复杂的转变,世界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河北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对外投资,以期达到提高其经济地位的目的。然而,由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一直没有良好的机会来助力河北企业的“走出去”,故而河北省的“走出去”战略并没有取得显着成效。2015年两会期间,“一带一路”声名鹊起,应者云集。“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有迫切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物品的建设需求,从而对建材产品形成了巨大的有效需求。一些主要建筑材料如水泥、钢、铁、玻璃等,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行业又恰恰是河北省的优势,“一带一路”战略给河北省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5年03月28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规划,即《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重点圈定18个省,明确提及28个省,河北却成了仅有的三颗遗珠之一。虽未被纳入“一带一路”核心区域,但河北省也已明确表态,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1]本文以河北省“走出去”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切入点,研究两者可以发生对接的可能性。河北省要想搭乘“一带一路”发展快车,自身存在着哪些优势,应如何去利用。与此同时,又有哪些挑战摆在面前,应如何去应对克服。本文首先列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核心内涵。“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得到了战略所及沿线各区域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相关地区的热烈响应,各方政府都严阵以待,跃跃欲试,“一带一路”发展势头良好。接下来本文继续分析河北省目前“走出去”的实施情况。河北省目前触及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包括水泥、钢铁、玻璃、装备、新能源等的20余行业。从主体结构来看,河北积极“走出去”的企业已逐渐形成了先锋队(省级钢、能源等企业)、中流砥柱(优秀民营企业)、和后生力量(县级支柱企业)层次分明,结构牢固的阵营,此结构为河北省企业“走出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河北省高度重视自己的“走出去”事业,于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相关的发展规划。但由于各种历史的、国情的、自身的因素,“走出去”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比较突出,大项目偏少,对于到哪些国家和地区投资拿捏不准,投资区域过度集中,“走出去”缺乏整体规划,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资金等状况,都限制了河北省企业的“走出去”。[14]河北省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需要一些机遇来促进自己的发展,而“一带一路”就是现实情况下最好的机遇。故而文章接下来的分析就将河北省“走出去”战略和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具体分析河北省“走出去”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时的机遇,如河北省具有的优势产业——钢铁、水泥、玻璃等,都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必须的原材料。面对这样好的机遇我们应提高全球化意识,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尽力而为,不让好机会擦肩而过。接下来分析与机遇并行的风险和挑战,如国家层面的,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和谐、不友好的因素,以及企业层面的缺乏资金、缺乏经验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协同共进,共同克服。只有这样,河北省企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有效抓住机遇,实现自身“走出去”的健康发展。

范照兵[7](2015)在《关于加快我省产能走出去的思考》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完善对外投资体制和政策,激发企业对外投资潜力,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开拓市场。省委、省政府提出,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推动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走出去。为加快我省产能走出去步?

王博[8](2015)在《树立创新思维 提升区域竞争力》文中指出阅读提示 5月18日上午,有300余名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参加的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高端会议在廊坊国际饭店举行,作为今年廊坊5·18国际经贸洽谈会两大高端论坛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之际,与会者讨论的主题锁定在如何通过创新真正落实产业协同发展

陈永久[9](2015)在《关于河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文中提出各位代表: 受省政府委托,现将河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省十二届?

王寅生[10](2015)在《河北省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在环保部公布的AQI指数监测报告中,河北省已数次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钢铁产业作为河北省第一支柱产业,其典型的发展特征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益。如何转变钢铁产业“三高一低”的发展特征是河北省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关键。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以低碳经济理论、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理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为基础,结合河北省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河北省在低碳转型中存在的诸如能源结构失衡,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碳排放强度高,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然后运用计量模型对河北省钢铁产业的传统竞争力和低碳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和对比,从定量的角度证明了河北省虽为钢铁大省,但非钢铁强省。为得到河北省钢铁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本文构建了“熵权-灰色关联-TOPSIS”的评价模型对河北省钢铁产业的低碳关联度和低碳贴近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河北省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纵向水平,并给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清洁能源投入比,碳生产力,低碳环保投资和能源强度等因素对河北省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力最大,以上低碳指标制约了河北省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2)关联度和贴近度的分析结果虽表明河北省钢铁产业的低碳发展趋势逐年好转,但仍处于相对中碳发展水平,离低碳经济发展的理想值相差甚远,亟需低碳转型。根据现状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在借鉴国内外钢铁产业先进的低碳转型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最终设计了河北省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的总体路径,其中短期内以总量减排为重点,长期则要彻底改变现有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结构减排的目标。根据短期转型和长期转型的目标,本文最终绘制了一条完整的“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管理-低碳制度创新”的转型路线。

二、我省钢铁产业亟须整合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钢铁产业亟须整合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次区域合作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合作特征
    2.2 府际治理
        2.2.1 理念演进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2.3 地域分工理论
        2.3.1 中心—外围理论
        2.3.2 地缘区位论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2.3.4 经典博弈理论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3.1.3 战略推力(Thrust)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3.2.1 有限理性概念
        3.2.2 群体策略选择
        3.2.3 演化稳定策略
        3.2.4 合作博弈机制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4.1.1 合作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2 阶段特征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4.3 重点合作区域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4.3.5 境外合作区
    4.4 主要合作领域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4.5 问题与瓶颈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4.5.3 交通瓶颈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5.1.1 泰国利益诉求
        5.1.2 缅甸利益诉求
        5.1.3 越南利益诉求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5.1.5 老挝利益诉求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6.1.1 实施前稳态
        6.1.2 策略扰动者
        6.1.3 实现路径
        6.1.4 模型设计
        6.1.5 策略模拟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6.2.1 实施前稳态
        6.2.2 策略扰动者
        6.2.3 实现路径
        6.2.4 模型改进
        6.2.5 策略模拟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6.3.1 辐射中心策略
        6.3.2 策略模拟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6.4.2 府际合作领域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7.1 府际合作路径
        7.1.1 促进互联互通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7.1.5 促进贸易畅通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7.2.1 要素流动保障
        7.2.2 企业主导保障
        7.2.3 政府推动保障
        7.2.4 辐射功能保障
        7.2.5 改革赋权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2)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研究(1949-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背景和动因
    2.1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背景
        2.1.1 东北解放后工作重心的转移
        2.1.2 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2.1.3 中共领导的大生产运动的发展
        2.1.4 东北国营企业接管与民主改革
    2.2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动因
        2.2.1 推动东北地区工业恢复发展的需要
        2.2.2 探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驱动
        2.2.3 改善东北国营企业管理混乱的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时空探析
    3.1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历史阶段
        3.1.1 先进生产者推动的带动阶段:1949年6月—9月
        3.1.2 党政工积极推广的展开阶段:1949年10月—12月
        3.1.3 参与广泛形式丰富的深化阶段:1950年1月—6月
    3.2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地域探究
        3.2.1 由个人活动到集体创造的辽宁新纪录运动
        3.2.2 反浪费和促节约为重点的吉林新纪录运动
        3.2.3 典型推广与民主管理的黑龙江新纪录运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主要内容
    4.1 展开创纪录的宣传动员
        4.1.1 进行思想教育
        4.1.2 开展劳模宣传
    4.2 创造形式各异的新纪录
        4.2.1 创造提高劳动效率的新纪录
        4.2.2 创造节省原材料的新纪录
        4.2.3 创造提高产品质量的新纪录
        4.2.4 创造完成生产任务的新纪录
    4.3 探索定额管理
        4.3.1 进行技术标定
        4.3.2 实施定员管理
        4.3.3 推行定质定量
    4.4 实行超额奖励制
        4.4.1 推行集体超额奖励制
        4.4.2 推广个人超额奖励制
    4.5 签订联系合同和集体合同
        4.5.1 签订联系合同
        4.5.2 签订集体合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基本评价
    5.1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主要特点
        5.1.1 党的领导一以贯之
        5.1.2 形式上的多样性
        5.1.3 执行上的高效性
        5.1.4 参与上的广泛性
    5.2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历史意义
        5.2.1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5.2.2 推动了经济恢复发展
        5.2.3 改善了科学管理技术
        5.2.4 奠定了计划经济基础
    5.3 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局限性
        5.3.1 存在盲目创纪录现象
        5.3.2 出现发展不平衡弊端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境外投资基本理论
2.1 境外投资宏观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境外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2.1.3 对外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2 境外投资微观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内部化优势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2.4 技术地方化和创新理论 第三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3.1.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主体
    3.1.2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产业分布
    3.1.3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3.1.4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3.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3.2.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阶段
    3.2.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3.2.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3.2.4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情况
3.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存在问题
    3.3.1 宏观问题分析
    3.3.2 微观问题分析 第四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析与选择
4.1 企业外部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4.2 企业自身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4.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决策技术路线
4.4 经验借鉴
    4.4.1 法国电信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4.4.2 中国石油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4.5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区位选择 第五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分析与选择
5.1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内涵和类别
5.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5.2.1 投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5.2.2 股权结构选择影响因素
5.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分析
    5.3.1 投资方式选择分析框架
    5.3.2 股权结构选择分析框架
5.4 基于云模型的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决策
    5.4.1 云模型
    5.4.2 应用云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5.4.3境外投资方式决策模拟实验
    5.4.4境外投资股权结构决策模拟实验
5.5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经验借鉴
    5.5.1 日本烟草公司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5.5.2 中国化工集团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5.6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 第六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与防控
6.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
    6.1.1 东道国风险分析
    6.1.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分析
    6.1.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分析
    6.1.4 境外子公司风险分析
6.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指标设置
    6.2.1 东道国风险评价指标
    6.2.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评价指标
    6.2.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6.2.4 境外子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6.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
    6.3.1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系统
    6.3.2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6.3.3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考核系统
6.4 境外投资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6.4.1 美国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6.4.2 日本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6.5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
    6.5.1 风险防控主体系
    6.5.2 风险防控辅助体系
    6.5.3 风险防控问责制度 第七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配套措施建议
7.1 宏观配套措施建议
    7.1.1 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
    7.1.2 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
    7.1.3 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
7.2 微观配套措施建议
    7.2.1 提高思想认识审慎投资决策
    7.2.2 深入尽职调查强化风险意识
    7.2.3 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江西环境经济政策整体绩效水平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江西省环境经济政策内容分析
    (一) 公共财政政策
        1. 环保公共投资。
        2. 环保税费征收。
        3. 生态环境补偿与转移支付制度。
    (二) 绿色金融政策
        1. 改进PPP模式推进效果。
        2. 扩大绿色债券规模。
        3. 扩大绿色信贷覆盖面, 提升绿色项目占比。
    (三) 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及市场政策
        1. 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缺失。
        2. 资源使用权市场建设领域较为单一。
        3.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创新显着。
    (四) 环保产业政策
        1. 实施产业准入淘汰落后产能。
        2. 重点扶持工业绿色发展。
        3. 产业规制政策助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五) 其他配套与监督措施
        1. 加强环境资本核算,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
        2. 明确环境信用评价程序和环境信息公开责任。
        3. 结合环境奖惩机制和配套制度建设。
三、江西省环境经济政策评估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协调性”普遍偏低
    (二) “完整性”有待提升
    (三) “成果性”尚且不足

(5)山东省民间资本经营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的文献综述
        1.2.2 国内的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民间资本与民间借贷、民间金融
        2.1.2 民间资本平台
    2.2 理论基础
        2.2.1 信贷配给理论
        2.2.2 金融自由化理论
        2.2.3 金融规制理论
    2.3 民间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3 山东省民间资本经营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以“中民投”为例
    3.1 山东省民间资本发展现状分析
        3.1.1 山东省民间资本发展现状
        3.1.2 山东省民间资本发展的特征
    3.2“中民投”公司概述
        3.2.1 创立的背景
        3.2.2 运作模式
        3.2.3 发展的历程
    3.3“中民投”发展的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Strength)
        3.3.2 劣势分析(Weakness)
        3.3.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3.3.4 威胁分析(Threat)
    3.4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4.1 法律层面
        3.4.2 社会层面
        3.4.3 自身层面
4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构建的规范化设计
    4.1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的发展目标、经营方针及定位
        4.1.1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的发展目标
        4.1.2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经营的方针
        4.1.3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的市场定位
    4.2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的资金来源
    4.3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的治理结构
        4.3.1 股权结构
        4.3.2 治理结构
    4.4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运作模式设计
        4.4.1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运营模式设计
        4.4.2 服务对象
        4.4.3 业务范围
        4.4.4 业务方向
    4.5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盈利模式
        4.5.1 传统信贷及提供融资业务收益
        4.5.2 产业投资业务收益
        4.5.3 资本运作业务收益
        4.5.4 互联网金融业务收益
        4.5.5 教育培训业务收益
5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的风险控制与防范
    5.1 民间资本经营平台的特点及风险类型
        5.1.1 平台特点
        5.1.2 主要风险
    5.2 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5.2.1 树立新型风险管理理念
        5.2.2 建立“三点式,一体化”的风控体系
        5.2.3 实行风险预警“数据化”
        5.2.4 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5.2.5 成立审计稽核委员会
        5.2.6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动态模型
        5.2.7 建立专业化高素质风控团队
6 政策建议
    6.1 政府方面
        6.1.1 法律政策
        6.1.2 税收政策
        6.1.3 准入政策
    6.2 市场层面
        6.2.1 完善市场征信体系
        6.2.2 拓宽投资的渠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北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 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国外相关文献
        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3.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五)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2. 创新点
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1. 战略提出及内涵
        2. 战略提出的背景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容
        1. 总体发展布局
        2. 战略思路
        3. 发展原则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现状
        1. 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回应
        2. 国内重点发展区域积极对接
    (四) 本章小结
三、河北省实施“走出去”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 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二) 河北省企业“走出去”的意义和必要性
        1. 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 是实现国内富余产能转移、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需要
        3. 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
        4. 是发展跨国公司、培育国际名牌的需要
        5. 是实现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需要
    (三) 河北省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走出去”规模在不断增加,但大项目偏少
        2.“走出去”区域过度集中
        3. 缺乏对外投资总体规划
        4.“走出去”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四) 本章小结
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河北“走出去”SWOT分析
    (一) 河北省存在的优势产能分析
        1. 钢铁
        2. 水泥
        3. 玻璃
    (二) 河北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融资难问题
        2. 缺乏经验
        3. 对相关政策法规、不同文化风俗不了解
        4. 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三) 机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受益行业分析
        1. 基建行业
        2. 能源行业
        3. 钢铁行业
        4. 河北省企业“走出去”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分析
    (四) 风险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存在的挑战
        1. 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之间的南海问题
        2. 中印战略互信缺失
        3. 俄罗斯中亚政策的影响
        4. 投资风险
        5. 以美国为例的区域外大国的介入
        6. 市场形势复杂多变
        7. 其他风险
    (五) 本章小结
五、河北省企业“走出去”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与对策
    (一) 关于如何抓住机遇的几点建议
        1. 增强全球化意识,积极推进自身“走出去”
        2. 循序渐进,充分调研、审慎投资
        3. 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自身地理位置
        4. 完善发展思路,妥善处理与政府的交叉点
        5. 加强管理,培育人才
    (二) 关于如何应对挑战的路径与对策
        1. 中国应积极融入世界,求得更好发展
        2. 企业应争取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3. 与东道国企业谋求合作,熟悉当地市场环境,降低风险
        4. 国家和省政府应积极出台并落实相应保护机制
    (三) 本章小结
六、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
    (二) 前景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北省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1.2.2 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研究综述
        1.2.3 总体述评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的理论基础
    2.1 钢铁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2.1.1 钢铁产业的概念
        2.1.2 钢铁产业的发展特点
        2.1.3 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的内涵
    2.2 低碳转型相关理论
        2.2.1 能源经济理论
        2.2.2 绿色经济理论
        2.2.3 库茨涅茨假说与环境经济理论
        2.2.4 循环经济理论
        2.2.5 增长极限理论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7 碳排放“脱钩”理论
    2.3 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的理论基础
        2.3.1 工业生态理论
        2.3.2 清洁生产理论
        2.3.3 节能减排理论
        2.3.4 技术创新理论
    2.4 产业结构转型的相关理论
        2.4.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4.2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5 低碳经济认识误区的澄清
第三章 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基本概况
        3.1.1 河北省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
        3.1.2 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的要素禀赋
        3.1.3 河北省钢铁产业的规模与地位
    3.2 河北省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3.2.1 能源消费结构失衡
        3.2.2 产品结构不合理
        3.2.3 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3.2.4 碳排放强度高
        3.2.5 产能严重过剩
    3.3 河北省钢铁产业低碳竞争力评价
        3.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3.3 传统竞争力测度
        3.3.4 低碳竞争力测度
    3.4 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所属类别判定
    3.5 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4.1 评价方法与原理
        4.1.1 熵权法原理
        4.1.2 灰色关联模型
        4.1.3 TOPSIS模型
    4.2 评价步骤
        4.2.1 指标权数计算
        4.2.2 理想解与Euclid距离的确定
        4.2.3 关联度与贴近度计算
    4.3 河北省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水平测度
        4.3.1 指标体系构建
        4.3.2 指标影响度与低碳关联度判定
        4.3.3 贴近度区间划分与各区间定义
    4.4 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的经验借鉴
    5.1 日本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的实践
        5.1.1“VAP计划”的实施
        5.1.2 工艺优化与装备升级
        5.1.3 产业链节能措施
        5.1.4“低碳转移-高碳承接”助推全球减排
    5.2 美国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的实践
        5.2.1 低碳项目补贴与减排法案制订
        5.2.2“TRP”计划
    5.3 欧盟钢铁产业的“钢铁行动计划”
    5.4 国内先进钢铁企业低碳转型的实践
        5.4.1 江苏钢铁产业-“沙钢模式”
        5.4.2 上海钢铁产业-“宝钢模式”
    5.5 小结
第六章 河北钢铁产业低碳转型路径设计
    6.1 短期转型重点-总量减排
    6.2 长期转型目标-结构减排
    6.3 长短结合的低碳转型路径设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四、我省钢铁产业亟须整合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东北国营企业创造新纪录运动研究(1949-1950)[D]. 苗庆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D]. 穆君. 河北大学, 2019(08)
  • [4]江西环境经济政策整体绩效水平评估[J]. 杨得前,徐艳,刘仁济. 江西社会科学, 2019(04)
  • [5]山东省民间资本经营平台构建研究[D]. 邢世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6]“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北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D]. 梁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17(10)
  • [7]关于加快我省产能走出去的思考[N]. 范照兵. 河北日报, 2015
  • [8]树立创新思维 提升区域竞争力[N]. 王博. 河北日报, 2015
  • [9]关于河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N]. 陈永久. 河北日报, 2015
  • [10]河北省钢铁产业低碳转型研究[D]. 王寅生.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我省钢铁产业急需融合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