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综合培训

辅导员综合培训

一、全方位地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苏亚杰[1](2019)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其基本素养和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近年来,党和国家根据世情、国情的变化,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大力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随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深入发展,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辅导员工作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以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前提,以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提升为主线,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探索思路,把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实然状态、应然态势、必然走向之间的逻辑联系,确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提升的路径作为研究脉络。全文除导论、结语外,共分六个部分。研究内容分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从辅导员职业能力所涉相关概念问题入手,阐述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主要功能及其价值形态,找出辅导员职业能力发挥的特殊功能价值,阐述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实践属性以及综合属性等特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和学界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探讨,剖析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支撑要素,即情意要素、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并进而阐明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框架体系。本文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具有多维性,既有平面形态,也有层级形态。在层级形态上体现为,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为主要内涵层次的能力框架体系。叙述了辅导员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三种能力类型及其逻辑联系,阐明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各要素的内涵与意义指向,在探索构筑辅导员职业能力框架体系中,寻求破解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性、实践性困惑,意在从探讨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本理论范畴中探寻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并为研究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实践路径作前提性铺垫。第二,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条件。本文阐明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所应具备的思想基础、专业基础、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等问题,重在说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重在揭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文化积累,也要有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精神源泉与和谐共进的辅导员共同体的团结协作力量;既要通过实践磨练、实践反思和实践领悟来增长才干,也必须依靠和充分发掘社会给予的条件和环境力量。通过探讨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与辅导员自我发展过程的有机结合,实现内在的主体性发展与外在的激励性、教育性、约束性的环境氛围和谐统一,推进辅导员能力培养的理论体系创新。第三,研究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正确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现状与时代要求,从问题的分析中找到职业能力发展的对策,从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本文从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探寻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可行性路径为目标指向,深入分析总结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成效,剖析了制约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问题瓶颈,从工作内容缺少具体规定性、培养措施的不完善、制度机制不健全等角度探讨了问题的归因。从价值观、科技发展、新时代能力要求等方面分析了新时期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所面临的新挑战,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地位、辅导员专业化的快速行进、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等角度阐述了时代给予的新机遇,意在说明挑战与机遇并存,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应抓住机遇,乘势而起。第四,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需要不断拓宽实践路径。本文首先阐述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塑造信息时代辅导员新形象等新时代发展理念,然后较为详尽地探讨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宏观策略、实践路径以及支撑体系。在宏观策略上,提出了完善辅导员工作体系与运行模式、拓宽能力提升的战略视野、筑牢能力发展的理论根基等方面的新见解;在实践路径上提出了完善能力训练体系、提供辅导员能力发展优质服务、提升辅导员学术研究素养等方面的可操作性措施,意在丰富和完善辅导员能力提升的措施体系;在支撑体系上,阐述了完善选聘机制、优化激励机制、改革管理机制、加强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研究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启示。本文以构建合理的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体系为理论尝试,以拓宽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为要点,以帮助辅导员提高职业能力水平并进而提高育人本领为目标,进行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理论以及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实践路径的探讨,以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鹏[2](2015)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高校辅导员制度起源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而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发达,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突破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身的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仅要从事学生管理的日常性工作,还要开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成才规划、心理咨询、学习就业指导等服务。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措施,理应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层次,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意义重大。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不容忽视,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数量不足、思想不稳、后继乏人,思想、业务水平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等。而新形势下要改变辅导员队伍不稳定、队伍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必须强化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抉择。论文运用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相关理论的梳理出发,研究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及现状,同时,对国(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做法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借鉴其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政策建议与落实,并提出要着重实现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专业化。论文包括导言、正文五章和结束语三个部分。导言部分阐释了本选题的意义、研究综述及评价、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阐释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相关理论。该章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出发,分别论述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和标准,以及制约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因素;论述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第二章着重分析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及现状。回顾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立足现状与问题,进行历史的、现实的、逻辑的分析,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第三章分析了国(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做法。通过分析西方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总结经验,启发借鉴,积极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第四、五章是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本文的落脚点。从国家、高校、个人三个层面分别论述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措施。第四章从国家政策、高校政策落实实践两个角度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从辅导员选拔、培训、具体工作和激励、保障、晋升等方面全方位提出政策性建议和对策性落实。第五章论述了辅导员专业化所需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辅导员自身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离不开辅导员自身素质提升。结束语简要地对论文进行了概况,同时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进行了展望。

张立鹏[3](2015)在《应然·实然·适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三维考量》文中提出高校辅导员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他们在“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中做出正确选择,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效提升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保障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权益,规范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行为,提高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素质。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日益多元的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大学扩招“后遗症”的显现等,都对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在角色扮演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破解高校辅导员角色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如何促进高校辅导员角色的转化与发展?这是我国高等学校及全社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因此,对高校辅导员角色进行全面考量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解决当下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探寻破解之策,本论文对高校辅导员角色从“应然”、“实然”与“适然”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并试图构建一个“应然、实然、适然”的三维考量研究模型。旨在为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实践确立正确的应然价值导向;通过实然考证,剖析当前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实践面临的困境及其症结所在;最后探索出从实然到应然的适然之策。上述共同构成了高校辅导员角色研究的整体框架。论文首要的是揭示出核心命题的内涵,确定研究的维度和内容,这是对高校辅导员角色考量和整体性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论文全面梳理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历程,明确了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从“政治引路人”、“思想政治IV工作者”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的历史演变。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三维考量,具体来讲:“应然”即“应该”或“应当”,其本质是理想的样态,即价值指向,它属于价值领域。高校辅导员的应然确证,就是论证高校辅导员角色“应该是什么”的样态;“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状态,其本质是客观的,属于事实领域。高校辅导员的实然考证,就是分析高校辅导员角色“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实然”与“应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使“实然”的现实状态达到“应然”的理想状态,还是使“应然”的要求落实到“实然”之中,都需要中介的链接,即一定的对策和途径方能达到。“适然”就是连接“实然”的世俗性和“应然”的超越性的桥梁和途径,也就是探索高校辅导员从“实然”的现实状态达到“应然”的理想状态的对策和途径。对高校辅导员角色进行考量不是任性和随意的,要有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本论文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精神交往、社会分工和“灌输”等理论中寻找理论支撑;从心理学的认知方式理论、教育学的人性化教育模式,管理学的人本管理理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等学科中寻找学理依据;在国家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系列文件和讲话中寻找法律、政策和思想依据。力求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专业、客观、全面、科学。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确证,是从价值之维论证和建构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的应然模式,旨在起到价值指向的作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学生成长过程的服务者和学生事务工作的管理者。角色的正确定位和期待是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的前提;职业素质是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的关键;权利义务规范是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的核心内容;辅导员自身的角色能力和有关制度环境等是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必要条件。这些因素在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实然考证,是从现实之维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进行实证考察,旨在找出问题的关键和症结所在,确保研究具有针对性。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过于宽泛,权利义务规范不清,期待过高,责任偏重,而对辅导员的认可度不高,评价偏低,从而造成辅导员自卑心理加重,角色职业方向比较模糊,对发展前景堪忧。其主要原因既有学校和社会对辅导员角色定位、扶持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到位的客观原因,也有辅导员自身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角色扮演不到位的主观原因,由此,使之出现了“实然”与“应然”的落差。高校辅导员角色从实然到应然的适然之策,是从途径之维探索解决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然”状态与“应然”要求之间的矛盾和落差的路径。根据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要求,针对实然现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坚持精细化原则,优化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外部环境;坚持职业化原则,培育高校辅导员角色精神;坚持专业化原则,提升高校辅导员角色能力;坚持主动性原则,调适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坚持制度化原则,构建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机制;坚持科学化原则,反思和完善高校辅导员角色评价等适然之策。试图为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促进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优化和完善,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力军作用。

王晖[4](2018)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涵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科研,更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活辅导等多方面的事务。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迫切的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历经传承、开拓、创新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镜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才能破解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颇、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就业及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等。本研究以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成长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即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学生工作实践创新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学生工作发展机制建设、学生文化自觉唤醒、素质能力平台搭建等方面凝练出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理路。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全面呈现该校在学生工作上的创新探索。该校学生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自由、创新、和谐发展为宗旨,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构建并实施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目标体系;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人文修养、身心保障等方面搭建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目标体系——课程平台——实践项目”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践育人科学模式,探寻和建构了目标明确、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与参考。

刘洪超[5](2019)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学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基本要求,以及“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职业能力要求。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依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实践需求和实际问题为导向,梳理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历程,剖析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深层原因,提出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论文由绪论(第一章)、正文(第二章一第五章)、结论三部分构成。第一章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作出综述和评析,阐明论文的逻辑架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揭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视阈。其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辅导员职业素养全面提升、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指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最终来源、发展动力、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体现了辅导员职业特征和个体特征所蕴含的客观规律,三者构成了以主体为核心、以客体为基础、主客体良性互动的思想基础。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高校辅导员进一步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教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成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提升辅导员职业效能感,是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关键所在。从胜任到超胜任的积极视角看,思想政治价值理论、环境理论和对象理论为明确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对象和实践的场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还需要把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以便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途径,实现职业能力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促进辅导员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教育对象即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章阐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高校辅导员岗位的最初设立旨在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实践探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逐渐清晰。本研究归纳了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与原则、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模型。第四章梳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政策导向。本章立足现实、追溯历史、展望未来,在总结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沿革和政策变迁的基础上,概括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功能定位,明确了未来的政策取向;着重分析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实施现状、重要作用和某些不足;特别探讨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内容不完善、层级水平不清晰和建设条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分析了其形成的诸多深层原因,为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奠定坚实基础。第五章提出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视角,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即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系统,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系统,强化辅导员学习培训系统,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实践提供参考。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戚静[6](2020)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校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提出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回应,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体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要求各门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下的育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整体规划和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形成课程支撑专业、专业支撑学科、各学科之间立体、交叉、全面的协同育人框架,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独特个体,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述评,认为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内容体系的搭建、对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着力点。理解和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内涵必须从其基本历程和理论依据入手,课程思政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从建国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曲折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恢复与重建,再到课程思政最新的实践探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新的问题。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遵循,以实践论为出发点、认识论为着力点、价值论为落脚点,最终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同时,中西方协同理论以及马克思协作合力理论为高校课程思政做好协同建设也提供了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教育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以及学科、跨学科、合作教育的理论也能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专业、学科间实现共同育人提供科学基础。本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选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2017年,上海市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考虑学校类别、优势学科、建设过程等各因素,选取了在整体试点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做相关案例研究,分别是复旦大学(部属高校、“985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大学(“211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市属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师范大学(市属高校、师范特色高校),以上四所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间早、特色明显、侧重点不同,是各高校中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作用和分析研究价值。在分析中发现,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有其鲜明特色,并取得了很多经验。同时也存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脱节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不够准确,课程思政中协同不够即课程内部协同不够、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不够、课程思政资源间协同不够,教师课程思政协同的意识与能力存在问题即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教师课程思政的动力不足、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欠缺,课程思政协同中的机制不完善即课程思政协同的培育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实施中,必须首先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坚持系统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正确把握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其次要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责任主体,保证党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主导权,发挥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主体性,落实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思政工作队伍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执行力,并处理好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本文试图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结构,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贯通,学科、专业、课程三级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通识课)、专业课三类课程协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构建融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打通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的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全员协同互联、协同互通、协同互动的育人体系。为保证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的良好运作,通过构建高校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培育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教学实施与管理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平台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有序开展。最后,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开展进行评价,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走对方向、取得实效。本文根据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两个核心环节、一个关键过程和一个保障设计指标体系,即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协同合作的评价,并提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优化的措施,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评价的长效机制,以指标为参考,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质量,以“三全育人”为指引,推进协同育人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以课程为出发点,各门课程、各类课堂、所有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下的育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整体规划和布局进行顶层设计,致力于构建起内容体系完整、机制体制协同、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格局,使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理念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陈新星[7](2016)在《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助人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作为一个半专业的心理助人者,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深入贯彻党和政府关心关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矛盾的切实回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日益精细化、科学化的表现;更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取得更多进展和实效的期冀和思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开展这项工作,而辅导员的身份和素质让他们不但能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有其突出的优势做好这项工作。本文围绕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沿着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相结合的路线,既指明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角色定位,也分析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及其原因。基于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以辅导员的视角切入,构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探寻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蕴,分析其教育队伍组建及协同工作策略,呈现其主要教育路径。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让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在高校真正落地;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这个向度上,有一个具体的突破;让辅导员对自身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拥有一本“操作手册”。具体而言,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绪论:主要包括本文选题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对近十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近五年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予以梳理,并进行简单述评;对本研究的基本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助人者”、“半专业心理助人者”予以界定和澄清;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做初步的介绍。力图从时间的更迭和质性的逾越两方面,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行阐释,为进一步关于必要性、独特性等方面的论证打下基础。第一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她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目标和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以协同学相关理论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他山之石”。第二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找寻研究的现实出发点。文章从对福建省各级各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入手,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概括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不足,并分析取得成效和存在不足的深层原因。对现状的具体把握,既是“传经验”,又是“树靶子”,是进一步展开研究的现实依据。第三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与角色定位。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大学生对心理成长的渴望、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要求辅导员必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美国关于心理助人者的分类,展开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定位探讨,尝试将其工作角色性质定位为“半专业心理助人者”,进而阐述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角色定位——核心价值的引领者、普及性、发展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者”、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协同者”。第四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构建。本章尝试探讨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科学的、合适的角色定位,梳理了目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之为凭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分析了辅导员在这项工作上面临的特殊的现实冲突、伦理混沌和法律窘境,明确了建构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规范伦理、完善法律的原则和建议。第五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蕴。本章论述了价值观与心理健康、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密切的关联性,并从这些关联性出发,阐述了价值引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核,以及辅导员如何利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重要抓手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六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复合型、素质高、善协作、高效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本章以辅导员作为观察点,探讨辅导员与专业心理助人者、思政课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大学生朋辈这四支力量的协同队伍建构策略,阐释每支“协同队伍”在功能上的互相促进,探索每支“协同队伍”的工作抓手等,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第七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本章基于辅导员的视角,打破学科界限,加强队伍沟通和整合,在加深和拓展工作内容的同时,实现队伍间功能的互补互促。让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增进学科合作,进一步揭示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让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实现从防治大学生心理问题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让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结语:在在充分论述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梳理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所成就、剖析了其间的价值向度、规划了教育路径之后,特别提出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需要注意处理好的两大问题——“边界”的问题,和“协同”的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才能更好地收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杨锟[8](2019)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以H省高校为案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悉心关怀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队伍结构不合理、配备数量不够、专业化水平偏低、流动性大、整体科研能力偏弱、整体待遇偏低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提出,为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更高的要求。如何让高校辅导员队伍适应新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如何让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发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作用,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本项研究渴望去探索的目标。研究者首先探讨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特征、功能及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历程,并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红色基因及其当代价值,进而把视角重点转向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研究上,聚焦现实问题,以H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案例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的现状和问题做出实证分析,并揭示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策略。论文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项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文献综述、本项研究的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以及研究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依次展开论述。论文第二章探讨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问题。研究者首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和论域进行探讨,以阐明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什么,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等。论文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认识建设、管理机制建设、政策保障建设和素质能力建设。本章还对辅导员队伍的特征和功能展开描述,认为辅导员队伍具有政治性、专业性、综合性、协同性等特征,具备教育功能、管理功能、稳定功能、资源和信息整合等功能;本章最后一节介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认为支撑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的理论资源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分工理论、职业胜任力构建理论等。论文第三章探讨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程。首先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传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光荣队伍,并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黄埔军校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三湾改编”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地位的强化、古田会议思想政治教育者制度化以及红军学校中“政治指导员”制度的实施等来发掘、激活辅导员制度的红色基因;其次,研究者梳理了新中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历程,并把这个过程梳理成五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建国初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端、文革期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停滞、改革开放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恢复和巩固、新世纪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发展、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变革。通过对发展历程的介绍,探讨了各个时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演进情况;最后,论文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地位和价值进行必要的探讨,认为辅导员队伍及其建设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架构的重要构成,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力量。论文第四章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研究者通过案例分析以实证方法开展研究。归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揭示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文中以H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考察了辅导员队伍配备数量不够、专业化水平偏低、队伍稳定性不强等问题的实际情况,并依据实际数据作出相应的问题的成因分析.论文第五章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和相应解决策略。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和辅导员层面探讨如何让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问题。认为政府层面应完善制度设计,高校层面则应加强对政策的执行与落实,辅导员层面应全方位激活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论文的结论部分研究者认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并且要开阔眼界,拓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国际视野;同时要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扬“人本精神”的建设理念。

崔晓丹[9](202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重要角色。当前,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协同的必要性在于:新形势下,国内外局势深刻变化、信息技术迭代更新、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等,都对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协同的可行性在于:主渠道与主阵地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工作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是有机统一、密切联系的。近些年来,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两者协同倍受关注,且内容丰富、模式多样、结构复杂。各大高校在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丰富成果和宝贵经验。但是,稳步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比如,对协同育人还存在认识误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工作中缺乏长期稳定的沟通合作、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配合程度不够等。破解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难题,首先,需要明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总体思路。为此,既要确立基本原则,又要明确目标要求。在基本原则上,要遵循统一领导、整体优化、层次适中、动态调节的原则。在目标要求上,要明确分工,提高劳动效率;科学分权,推动组织合作;合理分利,促进公平公正。其次,在明晰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后,针对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实施现状,需要从理念、关系、结构、保障等方面入手,把握协同育人推进的具体策略。一是注重理念强化。在宏观层面,全社会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中观层面,高校系统应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微观层面,教育个体需培养“大思政”理念。二是促进关系理顺。这其中,既要协调好权力关系,又要解决好利益关系,既要处理好信息关系,又要保持好人际关系。另外,还应把握好教书与育人、管理与服务、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等几组特殊关系。三是推动结构优化。要通过加强管理顶层设计、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抓住协同育人契机,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运行。四是夯实基本保障。环境保障上,要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物质保障上,要保证经费技术等资源供给;平台保障上,要形成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人才保障上,要加强专业化育人队伍建设。

武娜娜[10](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关系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良好的思想水平、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独立的人格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时代新人应具备的素养,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进程。培养素质型时代新人的基础是才智,先导是立德。培育时代新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离不开家庭教育配合、学校育人主导、社会熏陶影响。在时代新人培育工作体系中,高校发挥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主渠道功能,思政课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育教学过程位于关键环节,其他育人力量也不容忽视。社会高速发展,国内外环境多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发展契机,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暴露短板,如育人主体队伍不健全、育人过程衔接不紧密、育人方位配合不协调等问题。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相关理论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以相关理论知识为研究基础,以现实问题为研究重点,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方位方面的短板,以实现路径为研究落脚点,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方位方面行之有效的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如下所示:第一部分主要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构成要素出发,首先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理清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方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时代必要性,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存在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理论依据。着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关于过程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论指导即我国历届领导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直接理论依据即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控制理论,理论借鉴即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全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产生的理论基础,理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现状分析。在党中央统筹部署和高校积极贯彻执行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整体情况令人满意,但也存在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构成要素出发,简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方位方面的总体情况,以问题为导向,着重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方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实现路径部分和现实问题部分相互对应,突出本文研究的针对性。在相关理论问题、理论依据、现实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方位方面的对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校育人工作水平。

二、全方位地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方位地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注释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相关问题的阐释
    一、相关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一)高校辅导员概念内涵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价值功能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价值形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主要功能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主要特征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政治性的本质特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教育性的基本特征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实践性的职业特征
        (四)高校辅导职业能力综合性的岗位特征
    注释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意义
    三、职业发展理论借鉴
        (一)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二)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
        (三)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
        (四)职业发展理论的借鉴意义
    四、国外激励理论的借鉴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四)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五)国外激励理论的借鉴意义
    注释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结构体系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的认知依据
        (一)国家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相关要求
        (二)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研究的学术启迪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的实践指向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的支撑要素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情意要素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知识要素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技能要素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的多维建构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平面样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层级形态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基础能力的范围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指向
        (五)高校辅导员职业拓展能力的意义
    注释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思想条件
        (一)高校辅导员应具有自主奉献精神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自我追求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群体的和谐共进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专业条件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意蕴
        (二)高校专业定向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前提
        (三)高校职业认同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因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知识条件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特征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知识增长的充分条件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知识发展的自主建构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实践条件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使命的实践品性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实践磨练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实践反思
    注释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与时代挑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已有成效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国家战略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有序行进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内容不断丰富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成绩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知识自我更新和建构能力不足
        (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有欠缺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问题归因
        (一)工作内容缺少具体的规定性
        (二)提高职业能力的措施不完善
        (三)能力提升的制度机制不健全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新挑战
        (一)多元多样价值观的挑战
        (二)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挑战
        (三)素养和能力要求的挑战
    五、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新机遇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定位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快速运行
        (三)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新支撑
    注释
第六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时代理念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塑造信息时代高校辅导员形象
    二、确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宏观策略
        (一)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工作体系
        (二)开阔能力提升的战略视野
        (三)筑牢能力发展的理论根基
    三、拓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体系
        (二)提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优质服务
        (三)引领高校辅导员大力提升学术研究素养
    四、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一)完善选聘机制保证辅导员的入口通畅
        (二)优化激励机制激发高校辅导员的内在动力
        (三)改革管理机制推进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培养
        (四)加强保障机制支撑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建设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及其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理论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二、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可能的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二)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相关理论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概念界定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和标准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内涵和标准
        (三)制约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因素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中国传统和西方近代的育人观
        (三)社会分工理论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客观依据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是自身队伍发展的需求
        (五)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及现状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一)从1935年到1949年: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时期
        (二)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创建时期
        (三)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形成时期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挫折时期
        (五)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现在: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完善时期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数据分析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方面的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方面的问题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组织价值方面的问题
        (六)高校辅导员队伍晋升与薪酬方面的问题
        (七)分析与总结
第三章 国(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状况分析
    一、西方国家对高校学生事务队伍建设的特点
        (一)健全的组织机构体系,全面管理学生事务
        (二)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依法治理学生事务
        (三)营造良好社会整体环境,全面指导学生事务
    二、港澳台地区高校学生事务发展历程及其队伍建设特点
        (一)港澳台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港澳台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特点
    三、国(境)外高校学生事务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全面把握事务内涵,不断完善工作制度
        (二)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三)优化管理服务体系,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四)积极推动职能转变,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政策建议与落实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选聘工作的政策建议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政策建议
        (三)高校辅导员具体工作的政策建议
        (四)高校辅导员激励、保障和晋升的政策建议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政策落实
        (一)高校辅导员选聘工作的政策落实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政策落实
        (三)高校辅导员具体工作的政策落实
        (四)高校辅导员激励、保障和晋升的政策落实
第五章 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实现专业化
    一、辅导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塑造
        (二)辅导员知识结构的专业化
    二、辅导员业务能力建设
        (一)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二)学生组织建设指导
        (三)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五)学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工作
        (六)安全工作与危机处理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3)应然·实然·适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三维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内涵与考量维度
    一、概念界定
        (一) 角色
        (二) 高校辅导员
        (三) 高校辅导员角色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及角色定位的历史演变
        (一)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历程
        (二)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历史演变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考量的维度及内容
        (一) 高校辅导员角色考量的维度分析
        (二) 高校辅导员角色考量的主要内容
        (三) 高校辅导员角色考量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角色考量的相关依据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四)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
    二、相关学科的学理依据
        (一) 心理学的认知方式理论
        (二) 教育学的人性化教育理论
        (三) 管理学的管理教育理论
        (四)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
    三、相关法律、政策依据
        (一) 法律依据
        (二) 政策依据
        (三) 思想依据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确证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一) 学生发展方向的引领者
        (二) 学生成长过程的服务者
        (三) 学生事务工作的管理者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素质
        (一) 角色素质构成
        (二) 角色素质结构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权利义务
        (一) 高校辅导员角色权利
        (二) 高校辅导员角色义务
    四、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
        (一) 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前提条件
        (二) 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内在主观条件
        (三) 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外在社会条件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实然考证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实证考察
        (一)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匹配实证考察
        (二) 高校辅导员角色素质培育实证考察
        (三) 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质量实证考察
        (四) 高校辅导员角色评价实效实证考察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存在的问题
        (一) 角色扮演存在的外部环境问题
        (二) 角色扮演存在的自身发展问题
        (三) 角色扮演存在的角色冲突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存在问题的主体原因
        (二) 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角色从实然到应然的适然之策
    一、精细化原则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外部环境优化
        (一) 角色减压:高校要践行“全员育人”理念
        (二) 角色核定:国家、社会对高校辅导员形成务实的角色期待
        (三) 角色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明确分工、厘清责任
    二、职业化原则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精神的培育
        (一) 高校辅导员角色引领精神培育
        (二) 高校辅导员角色敬业精神培育
        (三) 高校辅导员角色创新精神培育
        (四) 高校辅导员角色优化精神培育
    三、专业化原则下高校辅导员角色能力的提升
        (一) 提升道德素养,自觉遵守角色规范
        (二) 提升知识素养,主动完善知识结构
        (三) 提升能力素养,增强角色实践能力
    四、主动性原则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适
        (一) 管理角色与服务角色的冲突及调适
        (二) 教化角色与倾听角色的冲突及调适
        (三) 朋友角色与监护人角色的冲突及调适
        (四) 政策执行者与权益维护者角色的冲突及调适
        (五) 辅导员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及调适
    五、制度化原则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机制构建
        (一) 建立高校辅导员从业规范机制
        (二) 健全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利益协调机制
    六、科学化原则下高校辅导员角色评价的完善与反思
        (一) 高校辅导员角色评价标准的优化:“一维”到“多维”
        (二) 高校辅导员角色评价方法的完善:“模糊”到“科学”
        (三) 高校辅导员角色评价结果的处理:“弱化”到“重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调查问卷(辅导员用)
附录2.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3.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访谈提纲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审视
    2.1 大学及其时代表征
        2.1.1 大学历史变迁
        2.1.2 大学自身属性
        2.1.3 大学所担之责
    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发展
        2.2.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起步阶段
        2.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探索阶段
        2.2.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停滞阶段
        2.2.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复兴阶段
        2.2.5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2.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殊内涵
        2.3.1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2.3.2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定位与特征
        2.3.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功能
        2.3.4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状况
        3.1.1 学校层面
        3.1.2 职能部门层面
        3.1.3 院系层面
    3.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3.2.1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3.2.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3.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3.3.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管理模式概况
        3.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选配状况
        3.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就
        3.4.1 学生工作扩展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个层面
        3.4.2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更加丰富和有效
        3.4.3 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
        3.4.4 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3.5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
        3.5.1 高等学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3.5.2 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3.5.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3.5.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3.5.5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3.5.6 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
        3.5.7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3.6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社会环境的变化
        3.6.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3.6.3 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3.6.4 学生个体的变化
        3.6.5 旧观念的束缚与西方思潮的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1.1 全球化及其特点
        4.1.2 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
        4.1.3 应对全球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2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2.1 信息化及其特点
        4.2.2 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2.3 应对信息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3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3.1 意识形态及其特点
        4.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4.3.3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4.1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4.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5.1 新时代及其特点
        4.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4.5.3 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5.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青年成长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理论
    5.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工作要求
        5.2.1 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目标指引
        5.2.2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基本要求
        5.2.3 学生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工作基本途径
        5.2.4 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5.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
        5.3.1 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
        5.3.2 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
        5.3.3 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
        5.3.4 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
        5.3.5 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
        5.3.6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理路
    6.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治基础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6.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6.2 学生主体意识推进
        6.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6.2.2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6.2.3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6.2.4 优化学生社团环境
    6.3 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建设
        6.3.1 建立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6.3.2 健全学生工作的协同领导体制
        6.3.3 建构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4 文化自觉唤醒
        6.4.1 文化自觉唤醒的必要性
        6.4.2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4.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5 改进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
        6.5.1 注重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结合
        6.5.2 注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
        6.5.3 注重专业课程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
    6.6 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
        6.6.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
        6.6.2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建构——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为例
    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基本情况
        7.1.1 生源基本情况
        7.1.2 学生学习状况
        7.1.3 理想信念教育
        7.1.4 能力修养培养
        7.1.5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的总体目标
        7.2.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
        7.2.2 创新设计目标: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
        7.2.3 行动实施方略:坚持实践育人,实现学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
    7.3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指标体系
    7.4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
        7.4.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7.4.2 专业培养实践课程平台
        7.4.3 人文修养实践课程平台
        7.4.4 身心保障实践课程平台
    7.5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评估体系
        7.5.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7.5.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多元激励机制
        7.5.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7.5.4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柔性管理机制
    7.6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7.6.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7.6.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队伍保障
        7.6.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网络保障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呈现
        7.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总结
        7.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图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1.1 明确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
        8.1.2 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8.1.3 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理路
        8.1.4 建立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新体系
        8.1.5 建构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矩阵式实践模型
        8.1.6 搭建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
        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取得了高价值推广应用效应
        8.1.8 总结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8.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的“立德树人”新内涵研究
        8.2.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涵的学生工作新理念研究
        8.2.3 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件明确的学生工作新要求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概念界定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结构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视阈
    2.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2.1.3 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
    2.2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2.2.1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论述
        2.2.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
        2.2.3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相关理论
        2.3.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
    2.4 职业发展与职业心理学相关理论
        2.4.1 职业发展理论
        2.4.2 职业心理理论
第3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3.1.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目标
        3.1.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原则
    3.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构成要素
        3.2.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容建设
        3.2.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层级关系
        3.2.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系统特征
        3.2.4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
    3.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3.3.1 坚持科学理念
        3.3.2 扩大协同育人队伍
        3.3.3 规范辅导员职业制度
        3.3.4 加强相关学科支撑
    3.4 设计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模型
        3.4.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整体模型
        3.4.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基本素质建设
        3.4.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建设
        3.4.4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专用技能建设
第4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政策导向
    4.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新时代定位
        4.1.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沿革
        4.1.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政策变迁
        4.1.3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功能定位
        4.1.4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政策导向
    4.2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实施现状
        4.2.1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政策分析
        4.2.2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积极作用
        4.2.3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存在的不足
    4.3 政策标准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基于政策标准规定职业能力建设内容不够完善
        4.3.2 依据政策标准初步明确发展层级水平难于界定
        4.3.3 遵照政策标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条件不健全
        4.3.4 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4.4 政策标准与辅导员主体职业能力问题
        4.4.1 素质能力要求与辅导员实际工作不对称
        4.4.2 素质能力提升与工作新问题发展不同步
        4.4.3 素质能力发展与高校综合改革要求不匹配
        4.4.4 素质能力水平与从业者个体能力差异不协调
第5章 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5.1 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5.1.1 建立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制度
        5.1.2 健全辅导员准入制度
        5.1.3 完善辅导员职业责任制度
        5.1.4 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协同制度
        5.1.5 改进辅导员考核评价制度
    5.2 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5.2.1 全面提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
        5.2.2 科学开展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评估
        5.2.3 及时明确辅导员个人职业方向
        5.2.4 不断加强职业能力素质提升
    5.3 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5.3.1 营造良好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环境
        5.3.2 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的高校内部认同
        5.3.3 促进高校辅导员从业者的主体认同
    5.4 强化辅导员学习培训体系
        5.4.1 制定辅导员学习培训规划
        5.4.2 创新辅导员学习培训形式
        5.4.3 改进辅导员学习培训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中主要概念的厘定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高校课程育人与课程思政相关研究
        (二)高校协同育人相关研究
        (三)国外高校课程育人的相关研究
        (四)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历程和理论基础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三)2014 年以来以上海高校为代表的课程思政最新实践探索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二)协同相关理论
        (三)教育学相关理论
第二章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现状研究
    一、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案例选择及建设情况研究
        (一)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分析
        (二)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具体课程分析
        (三)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
        (四)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可汲取的经验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脱节
        (二)高校课程思政中协同不够
        (三)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存在问题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机制不完善
第三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与责任主体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和逻辑关系把握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逻辑关系把握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责任主体
        (一)保证党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主导权
        (二)发挥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主体性
        (三)落实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思政工作队伍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执行力
        (四)处理好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与机制构建
    一、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员协同育人体系
        (一)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二)构建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
        (三)构建全员协同育人体系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培育机制构建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教学实施与管理机制构建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平台机制构建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构建
第五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探索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核心、关键与保障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指导理念和评价环节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依据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体系优化的措施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评价的长效机制
        (二)以指标为参考,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质量
        (三)以“三全育人”为指引,推进协同育人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二、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目标和路径
    第二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借鉴
        一、协同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协同学的可行性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协同学的工作对策
第二章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及其原因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及其原因
第三章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与角色定位
    第一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目的要求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求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发展蕴含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呼唤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定位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性质—半专业心理助人者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角色定位
第四章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构建
    第一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规范构建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
        二、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伦理的重要性
        三、规范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
        四、规范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伦理的具体措施
        五、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伦理
    第二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构建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律规范体系构建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规范的梳理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现行法律规范的矛盾
        四、辅导员依法依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第五章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向度
    第一节 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辅导员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二、辅导员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非常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一、辅导员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辅导员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第三节 以核心价值观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
        一、辅导员以核心价值观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原则
        二、辅导员以核心价值观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途径
第六章 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第一节 “辅导员——专业心理助人者”队伍建设
        一、建设“辅导员——专业心理助人者”队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二、辅导员与专业心理助人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角色异同点
        三、“辅导员——专业心理助人者”队伍建设策略
    第二节 “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建设“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角色异同点
        三、“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第三节 “辅导员——学生家长”队伍建设
        一、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协同的意义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中的抓手
        三、家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中的着眼点
    第四节 “辅导员——大学生朋辈力量”队伍建设
        一、建设“辅导员——大学生朋辈力量”队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二、辅导员与大学生朋辈力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协同点
        三、“辅导员——大学生朋辈力量”队伍建设策略
第七章 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第一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做法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注意点
    第二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的优势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心理助人者在心理危机预防的异同分析
        三、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发挥作用
    第三节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二、辅导员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与素养
        三、辅导员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提升抓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以H省高校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侧重点
        三、研究趋势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政策解析
        三、调查研究
        四、跨学科研究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概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
        一、思想认识建设
        二、管理机制建设
        三、政策保障建设
        四、素质能力建设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特征
        一、政治性特征
        二、专业性特征
        三、综合性特征
        四、协同性特征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二、管理功能
        三、服务功能
        四、稳定功能
        五、资源与信息整合功能
    第四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社会分工理论
        三、职业胜任力构建理论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程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红色基因
        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
        二、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高校辅导员的制度雏形
        三、“三湾改编”——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地位的强化
        四、古田会议决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制度化程度提升
        五、红军学校——“政治指导员”制度引入教育领域
    第二节 新中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建国初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始
        二、文革期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停滞
        三、改革开放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恢复
        四、新世纪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发展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变革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构的重要内容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 H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H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概况
        一、H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二、H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成果检视
    第二节 H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配备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辅导员队伍人员稳定性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H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对辅导员持续足额配备形成压力
        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道路受阻的制约
        三、待遇激励机制问题导致辅导员晋升渠道受阻
        四、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内生动力存在不足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完善制度设计消除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性障碍
        一、独立设置辅导员职业系列,消除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障碍
        二、健全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消除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障碍
        三、配套完善辅导员岗位编制,消除辅导员配备比例失衡障碍
        四、落实辅导员教育培训制度,消除辅导员任职能力提升障碍
        五、建立健全辅导员科研平台,消除辅导员科研水平低的障碍
        六、适度改善辅导员薪酬待遇,消除辅导员职业引力弱的障碍
    第二节 加强执行确保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落地
        一、充实数量,积极落实政策要求的辅导员配备比例
        二、控制质量,根据校情合理设定辅导员队伍的构成
        三、严格管理,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作风建设
        四、以人为本,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实际困难
        五、立足发展,提高辅导员队伍任职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节 全方位激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提升身份认同,树立辅导员职业自尊和自信
        二、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政治素养
        三、树立创新思维,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要求
        四、提升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内在规律
        五、提升眼界志向,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合力论
        1.3.2 整体德育论
        1.3.3 系统论和协同学
    1.4 概念界定
        1.4.1 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4.2 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1.4.3 协同育人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2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协同的必要性
        2.1.1 新形势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2.1.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协同创新
        2.1.3 协同育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2.2 协同的可行性
        2.2.1 主渠道与主阵地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2.2.2 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工作中联系密切
3 当前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实施现状
    3.1 两者协同倍受关注
        3.1.1 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3.1.2 学术交流研讨会多次召开
        3.1.3 项目及基地建设陆续展开
    3.2 两者协同内容丰富
        3.2.1 理论教学与党建工作的协同
        3.2.2 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
        3.2.3 理论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
    3.3 两者协同模式多样
        3.3.1 教辅结合
        3.3.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3.3.3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
        3.3.4 基地育人建设
    3.4 两者协同结构复杂
        3.4.1 并行式结构
        3.4.2 交叉式结构
        3.4.3 分散式结构
4 当前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对协同育人还存在认识误区
        4.1.2 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
        4.1.3 工作中缺乏长期稳定的沟通合作
        4.1.4 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配合程度不够
    4.2 原因分析
        4.2.1 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4.2.2 高校协同管理的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4.2.3 协同育人的相关机制和基本保障尚不成熟
5 推动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总体思路
    5.1 基本原则
        5.1.1 统一领导原则
        5.1.2 整体优化原则
        5.1.3 层次适中原则
        5.1.4 动态调节原则
    5.2 目标要求
        5.2.1 明确分工,提高劳动效率
        5.2.2 科学分权,推动组织合作
        5.2.3 合理分利,促进公平公正
6 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具体策略
    6.1 注重理念强化
        6.1.1 宏观层面: 全社会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6.1.2 中观层面: 高校系统应强化“三全育人”理念
        6.1.3 微观层面: 教育个体需培养“大思政”理念
    6.2 促进关系理顺
        6.2.1 协调好权力关系
        6.2.2 解决好利益关系
        6.2.3 处理好信息关系
        6.2.4 保持好人际关系
        6.2.5 把握好几组特殊关系
    6.3 推动结构优化
        6.3.1 加强管理顶层设计
        6.3.2 规范考核评价制度
        6.3.3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6.3.4 抓住协同育人契机
    6.4 夯实基本保障
        6.4.1 环境保障: 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
        6.4.2 物质保障: 保证经费技术等资源供给
        6.4.3 平台保障: 形成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
        6.4.4 人才保障: 加强专业化育人队伍建设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内涵
        1.全员育人
        2.全过程育人
        3.全方位育人
        4.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特征
        1.全面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2.系统性与协同性相统一
        3.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必要性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2.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必然要求
        3.高校主要矛盾转化的应对之策
        4.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是理论渊源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过程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是理论指导
        1.毛泽东相关理论
        2.邓小平相关理论
        3.江泽民相关理论
        4.胡锦涛相关理论
        5.习近平相关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控制律是直接理论依据
    (四)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是重要理论借鉴
        1.实用主义德育模式
        2.混合德育模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总体情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主要问题
        1.育人主体的主要问题
        2.育人过程的主要问题
        3.育人方位的主要问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联动教育机制,实现全员育人
        1.坚持高校党委全面统一领导
        2.增强高校辅导员的骨干作用
        3.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4.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育人功能
    (二)建立衔接教育机制,实现全程育人
        1.做好思政课程阶段工作
        2.强化课内课外衔接工作
        3.合理安排假期教育工作
    (三)建立立体教育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
        1.紧抓课堂教学,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2.推进实践活动,构建高校运行机制
        3.优化工作程序,改进科研评价标准
        4.基于维度建设,打造网络育人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全方位地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D]. 苏亚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D]. 李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4)
  • [3]应然·实然·适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三维考量[D]. 张立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15(10)
  • [4]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5]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D]. 刘洪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 戚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陈新星.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8]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以H省高校为案例[D]. 杨锟.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D]. 崔晓丹.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研究[D]. 武娜娜.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辅导员综合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