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校是如何从混乱走向统治的?

我们的学校是如何从混乱走向统治的?

一、我校是怎样由乱到治的(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党委[1](1979)在《我们学校由乱到治了》文中指出 我校曾惨遭林彪、“四人帮”疯狂破坏,是个混乱不堪的“老大难”单位。经过两年多的整顿,开始由乱到治:领导班子团结坚强,教学秩序日趋良好,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我校创办于一九五○年。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为国家培养了八千多名中等技术人员,建设了一支较好的教师队伍,有比较好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毕业生很受欢迎,为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

何光射[2](1995)在《我校改革十五年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 一、改革取得的成绩 “文革”前,昆十二中曾是昆明市“政治运动”的重点校之一,十年“文革”,更使学校蒙受其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的新领导根据当时的校情提出了第一步办学目标,实现由乱到“治”。1982年8月,学校被评为昆明市的先进文明学校,实现了第一步目标。接着我们提出了第二步办学目标,争取在五年内把十二中办成为“校风好、环境美、质量高、有特色”的市一流中学。我们积极进行改革,以质量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于1988年8月实现了第

王尹伊[3](2020)在《微课设计与制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颁布,加之新的课程标准的修订,课程改革开始向纵深发展,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成为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初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点的处理水平高低不一、学生在课堂上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能力及程度参差不齐,使得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实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十分不易。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便于聚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来共同探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而且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后,及时地就掌握薄弱的重、难点问题再次学习和巩固。同时微课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可以和很多的教学模式融合,将是历史学习的新资源和研究的新课题。2010年微课的概念首次在国内出现,2013年微课的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015年迎来了一个关于微课研究的井喷年,也正是2015年,笔者就职的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以EEPO为前身推行了新的MIFE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们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微视频等现代信息手段变革教学方式。本文以笔者在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手段,调查分析了目前初中历史微课开发与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相应的策略,如分析初中历史课程中适合用来进行微课研究教学的课程、两大类微课的开发详细流程,以及分享一些微课教学实用的案例,希望为初中历史微课的开发提供一些可行建议。微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微课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是教师表现个人素养、展现个人魅力、渗透教育理念、施展教育理想的重要阵地。尽管本文尝试着对微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由于自身的素养不够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不可抗因素,可能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仍然有很多意犹未尽的地方。希望与各位永远在历史教学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的同行人们互相汲取营养,共同进步。

邬伟[4](2012)在《从“自我管理”到“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 ——荀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源于对“秩序”问题的思考,个人秩序如何建立与完善?组织秩序如何建立与完善?个人秩序与组织秩序的关系如何?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他的管理思想中给出了详细的解答。本文以现有荀子管理思想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荀子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出发点,寻求一条由“乱”到“治”的管理途径。在荀子管理思想的现实过程中,荀子用“管理的三个阶段”来回应上述三个问题。这三个阶段是:第一阶段,荀子的“自我管理”,是以人性论为前提和“修养论”为基础的管理活动,也是一个建立和完善管理者自身合理秩序的管理过程,包括了学、修身、养心等主要管理方法。“自我管理”的对象是管理者自身,目标是“为君子、圣人”。第二阶段,荀子的“组织管理”,是以人性论为前提和“群分说”为基础的管理活动,也是一个使组织秩序由“乱”到“治”的管理过程,包括了“治近不治远”、“明分使群”和“用人识人”等主要管理方法。“组织管理”的对象是除管理者之外的组织群体,目标是“群居和一”和“上下俱富”。第三阶段,荀子的“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是以人性论为前提和“礼法”思想为基础的管理活动,也是一个使个人与社会组织由“乱”到“治”的管理过程。“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的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组织,目标是“去乱而治”。“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的方法是“隆礼重法”。在论述这三个阶段的同时,本研究通过了三个相关的案例,探讨了现实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管理得失,根据荀子的管理思想加以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陆继锋[5](2013)在《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民族院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办学水平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是不同时期办学思路、办学过程与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选择结果,是民族院校立足自身发展并彰显特色的顶层设计。研究民族院校办学不仅要追溯历史传统,探寻办学规律,更要认清现实,促进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实现历时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故此,本研究从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迁切入,以“办学理念源于办学实践又指导办学实践”为逻辑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梳理民族院校历史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办学理念,进而得出了民族院校及其理念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内容:首先,历史传统是民族院校发展的根基,它孕育了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革是民族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升着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民族院校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出抉择,既不能抛弃历史与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亦步亦趋。其次,特殊性是民族院校的天然属性。在发展历程中,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源于特殊并促进特殊;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特色,特色理念是民族院校的“特殊”资本,是其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民族院校固要守住特色,却不能把特殊作为发展的资本。民族院校需要在“特”与“不特”做出权衡,不能失其“特”,亦不能舍其“不特”,而需要进一步利用“不特”来支持“特”的发展。第三,民族院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使命既有自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之“利”,也有影响发展之“不利”。民族院校需要不断提升理念,化“不利”为“利”,以促进民族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就其研究意义而言,本文能为建设高水平民族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乃至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本研究对于拓宽当代大学办学理念研究领域,丰富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亦有一定的贡献。

赵光磊[6](2018)在《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文中认为学校宣传是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典型载体,它真实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观念,也对学校的教育观念做出建构,这种建构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有主观内在的也有客观外在的。以往对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注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等个体的教育观念。与后二者分别以哲学、心理学研究为主不同,研究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宣传中的教育观念,更需要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介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观念。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是要探究学校宣传是如何反映和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反思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在学校的教育观念的表达与建构中有何作用。基于《中国教育报》五年219篇长篇宣传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学校宣传呈现出的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办学理念体系、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德育观、育人观、管理观、科研观、文化观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梳理、归纳、呈现揭示出,学校有着不同于国家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观念,体现出突出的学校本位特征。学校共性的教育观念可以成为学校的一般教育观念,代表着学校教育观念的平均水平。这种平均教育观念和理想教育观念的区别是它一般都会根据现实做出折中。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化学分析”中还发现,体制化的学校教育过于内卷化,它在许多方面丧失了其公共性、社会性。学校宣传完成了学校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建构。学校受到现实的刺激与体制的影响,利用一切流通中的观念,遵循话语生产的特性来建构其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各种影响汇聚杂合的产物。学校宣传通过有意识的征引和有意识的叙述来,一方面再一次建构了学校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再现了学校发展中教育观念的实际建构过程。宣传的创作者与媒体守门人协同完成了宣传文本,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读者需要应用相似的知识与资源来对宣传及其中的教育观念进行解码。在解码中可能会遗失一些意义,也会创生新的意义。通过文本的结构化分析、社会文本分析、文学分析的方式,可以探查到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是如何被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学校以为在言说,有些时候只是被言说。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是完全自主的。在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中,观念的持有者也在无形地被建构着,展现着这种被动性。对学校而言,不仅文本的生产是被动的,文本的消费也使其陷入被动。宣传文本一旦发表,就意味着可以被任意解读。教育观念事实上是被第三次建构。最后是对理论对于教育观念建构的作用的讨论。前面所揭示的教育观念体现出的学校教育公共性的缺失,使学校丧失对于教育理论的兴趣。如何将理论转产为教育观念的建设性力量?基于经验的连续,使教育理论完美地融合在行动之中,成为学校的行动中理论是一种理想。对于学院的研究者来说,或许有一种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区别于学院体制内部自循环的文献思辨研究与经验式研究,能够走进学校生活,变革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教育观念。

林玉庄[7](1982)在《培养农村医生是医学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浅谈《定向招生与定向分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正处在由乱到治,由穷到富这样一个大变化、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速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既符国情又合民意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的总方针的指引下,对我国的领导体制、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稳妥而富有成效的重大调整和改革。年初,胡耀邦同志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战斗任务。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政治经济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有力地推进着四化大业的进展步伐。为了适应这个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

汉沽六中党支部[8](1977)在《我校是怎样由乱到治的》文中研究指明 我校是一九七三年建立的。建校历史短,设备条件差,师资质量低,领导力量薄弱。前几年,由于“四人帮”的严重干挠破坏,使学校无章可循,学生无法管,出勤率只达百分之六十左右。每天上午一到三、四节课,许多学生就溜号了。学生中吸烟喝酒成风,打架斗殴的几乎每天都有。有的学生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穿鸡腿裤,留怪发型,少数人甚至参加流氓集团,走上了犯罪

田晓伟[9](2014)在《找寻失落的“蜀庠楷模” ——重庆聚奎学校变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学校变革深受社会转型与变迁的影响,是教育改革的缩影与体现,也是教育发展的载体与构件。学校变革的生命历程中,既有着属于自我个体的独特经历,也有着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群体回忆。在惯看了教育改革激昂澎湃的宏大场面后,再来细品历史大舞台下学校小角色的个中滋味,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是非常有益的。自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开始现代化转型以来,教育亦跟从着社会脚步走上了现代化进程。学校随着这场现代化的转型经历了各式各样的起伏与波澜,它时而奋起直追,时而踟躇不前。学校的变革历程标注着社会变迁与转型的路径,保留着教育思想演进和教育实践改革的痕迹。时至今日,有些学校依然蕴藏着鲜活的生命力,它们好像阅历丰富思想深厚的行者,言说着个体与群体的生命体验,延续着发展和变迁的历史使命。聚奎学校便是这样一所经历了中国学校教育百年发展历史,至今仍在沉淀、思考和前行的学校。聚奎学校所在的白沙镇曾经是长江上游着名的水驿,这里行商坐贾、人文荟萃。白沙镇作为水驿兴起的时间也恰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启动的时间。在那个社会转型、思潮涌动、文化剧变的时代,聚奎学校创办并发展出一段办学的佳话,铸就了不巧的教育篇章。学校自1880年由聚奎义塾改建为聚奎书院开始,开启了这一百余年的变革历程。聚奎书院的筹建缘于传统观念中重教化兴文风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加之白沙水驿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和白沙民众有了良好的教育互动,特别是士绅阶层更是不遗余力促成建院大计。因此,这所学校也深深烙印了士绅家族的荣耀和思想。在国力式微求变图强的思想潮流下,在革命兴起国体变革的社会大势中,学校也迎来了重要转折。1905年,聚奎书院改制为聚奎学堂。1912年,又从聚奎学堂改制为聚奎学校。此时聚奎学校办学已经不仅是制度上的转向,其内在的文化和思想也愈加开放。学校对待新文化和新思想从态度转化为了现实的行动,旧式的教育活动逐步向新教育靠拢。在这期间,学校经历了内部治理制度的重大变革。围绕校产收益和校长人选的争夺,各方势力纷纷开展院外活动,政府、军队、士绅、校友、师生等都在仲张各自的利益。在几经博弈之后,学校于1925年确立了董事会制度作为最终的内部治理制度,平衡了各方利益,平息了各种纷争,让学校走上了专心育人的办学道路,也开创了一段学校办学的佳话。改制以后的学校经营有方,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上均实现了很大突破。由于当时学校背后的邓氏家族有着开明的文化态度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吸引了很多名人名师到校任教和讲学。一时间,聚奎学校规模空前扩大,师生当中人才济济,办学成就斐然,获得了社会好评与政府鼓励。教育部和四川省先后多次嘉奖其办学成就,学校也因此获得了四川名校“蜀庠楷模”的嘉誉。学校在达到办学成就的鼎盛之后,受国家内乱的波及而逐渐走向衰颓。学校在1953年被新的国家政府接管,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在被新政府接管的初期,学校处于不断的混乱和调整之中,学校的办学思想被生硬地嫁接上了苏联理念,课程设置也随时在摇摆和变化。这种情况在文革中达到极致,学校教育活动深受其害,陷入了低谷,更是一度停办。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到来之后,学校也慢慢从低谷中开始复苏,并逐步努力恢复蜀庠楷模的昔日光景。如同这个时代的其他学校一样,聚奎学校也在摸索着办学活动的规律,找寻教书育人的良方。然而,我们仍旧看到这样的找寻还处在一种迷茫之中,学校变革中的政治影响和意识形态控制仍旧痕迹明显。同时,学校又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转型中进入到了一个价值迷失急功近利的状态。对于回答“如何办好学校”这样的提问,聚奎学校的百年变革历程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答案。我们回溯聚奎学校的百年办学历史,可以评价其办学成就的取得来自于外界的参与,来自于内部的制度变革和文化修炼,来自于一种综合的有利。但是要确切回答聚奎学校为何取得如此成就,却始终觉得答案看似清晰却无论如何表述都觉得辞不达意。直至今日,我们仍在对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更加关注,而没有真正走入一所学校变革的生境。于是对待学校变革发展的问题缺乏系统理解,也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聚奎学校从诞生之日起所经历的一系列变革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学校变革的缩影,对聚奎学校的解剖让我们依稀看到了一条学校变革的理路。聚奎学校是千百万中国学校的代表,这些学校面对社会浪潮、教育改革和文化转型在积极地寻求变革。我们仍旧看到这些变革还没有完全经受住合理性的拷问,仍旧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政治意志的延伸,仍旧在扭扞作态的摆出各种文化架势。学校今天正日益成为人们抱怨的对象,学校的变革也日益让学校本身不知所措。循迹聚奎学校的办学历史,沿着理论求索的轨迹,我们可以为今天的学校变革提出些思考和建议。今天的学校变革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首先,要善于从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汲取正向的能量。学校变革既能对社会变迁做出积极的回应,同时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需要建立学校变革的稳定内核,这个内核包括了思想观念、文化传承和学校章程等。稳定的内核能有有效屏蔽那些对学校变革有负面作用的外在影响,保持学校变革的相对独立性。其次,要把学校制度变迁引导到诱致性变迁的路上。实现学校变革当中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需要变革的利益相关者们实质的参与变革过程,要经过多回合、多轮次的利益博弈活动,并最终形成多元均衡的博弈结果。第三,要在形而上下中生成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既要有形而上的意识和理念,又要把这种意识理念附着于形而下的方法与器物之上,在形而上下中生成和发展学校文化。

张伟[10](2012)在《学术组织中的成文规则 ——基于A大学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学术组织中“去行政化”的呼声此起彼伏、颇具声势。本研究认为,抛开现实中的权力规范或约束不足因素,学术组织“行政化”的主要表现在于行政权力介入的不当。由此,对于维护高校行政权力运行或介入学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工具或手段——成文规则加以考察,或许会为我们理解高校的“去行政化”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角度和思考维度。为使得研究能够更为深入和细致,论文采用田野研究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以一所大学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展开全面的研究。首先,在缕析该大学内部成文规则体系整体变迁历程的基础上,明晰它们的体系化动因,并进一步探讨这些体系化的成文规则与大学的组织秩序之间的复杂关联。其次,研究分别选取该大学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中一些核心的成文规则,对其运行效果加以分析。通过对关涉学生核心利益、以及学校基本教学秩序的最基本管理规则——《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细致解读,在探讨该规则有效性的同时,审视其存在的某些失效现象及其归因;通过对关涉教师核心利益的《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规则》,有关教师的年度考核规则、学校的合同聘任规则以及其他相关规则的解读,结合大量访谈材料,分析了这类规则运行的实际效果与其制度设计初衷之间存在差异的症结所在。研究发现:当前大学成文规则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功能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目的与手段的倒置、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同时也注意到:在现实之中,比较司空见惯的另外一种现象是,成文规则虽然有效,但是它的运行效果与设计初衷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即本文所指称的成文规则功能弱化现象。基于上述考察和描述性分析,论文尝试去探讨和分析学术组织中成文规则功能异化和弱化的原因。概括下来,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解释:第一,鉴于大学内部学术活动的特殊性以及大学组织所固有的特性,作为科层组织存在和运行的基本依据——大学的成文规则即使再精致和完善,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二,大学具有社团与组织的双重属性,而正是它与生俱来的社团性特征赋予大学以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殊性,也是一种中和、缓解甚至抵制行政刚性的重要力量。不过,被扭曲的社团性特质,有时候又往往被低俗化为一种带有部门利益本位、熟人关系以及同情心等“圈子”意识,反而成为了导致正常、合理的基本成文规则失效的异己力量。因此,尊重学术组织的社团属性,与此同时也恰切地运用和发挥基本成文规则应有的规范功能,使两者达到共生、共融,或许才是更为恰当的选择;最后,结合大学所具有的社团与组织双重属性、以及现实中社团属性为组织的科层属性所湮没的现状,论文提出:当前我国大学内部成文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作为所有成文规则的“母本”——大学章程的实质性缺席,是导致成文规则体系膨胀和泛滥、运行功能异化和弱化的重要制度原因。结合部分欧美大学章程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章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我校是怎样由乱到治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校是怎样由乱到治的(论文提纲范文)

(3)微课设计与制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缘起
    1.2 微课概念
    1.3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
    2.1 初中历史现状调查——以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为例
    2.2 MIFE教学模式中微课设计以及制作方式——以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为例
    2.3 MIFE教学模式中微课制作使用的实践——以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为例
3.结语
    3.1 微课制作与设计的反思
    3.2 微课制作与设计的困惑
参考文献
致谢

(4)从“自我管理”到“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 ——荀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文献综述
        1.2.1 荀子管理思想的本质
        1.2.2 荀子的人性论
        1.2.3 荀子的修养论
        1.2.4 荀子的群分说
        1.2.5 荀子的义利观
        1.2.6 荀子的用人思想
        1.2.7 荀子管理思想的其它方面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方法
        1.3.2 比较研究方法
        1.3.3 扎根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荀子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2.1 荀子管理思想的前提
        2.1.1 荀子从“天人之分”和“性伪之分”来看待人
        2.1.2 荀子认为人性有向恶的一面
        2.1.3 荀子对于人性的全面认识
    2.2 荀子管理思想的概述
第三章 荀子管理思想的实现过程
    3.1 “自我管理”阶段
        3.1.1 “自我管理”的前提
        3.1.2 “自我管理”的地位
        3.1.3 “自我管理”的依据
        3.1.4 “自我管理”的方法
        3.1.5 “自我管理”的目标
        3.1.6 案例一:“自我管理”的案例
    3.2 “组织管理”阶段
        3.2.1 “组织管理”的前提
        3.2.2 “组织管理”的依据
        3.2.3 “组织管理”的方法
        3.2.4 “组织管理”的目标
        3.2.5 案例二:“组织管理”的案例
    3.3 “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阶段
        3.3.1 “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的前提
        3.3.2 “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的依据
        3.3.3 “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的方法
        3.3.4 “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的目标
        3.3.5 案例三:“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的案例
第四章 结论和启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院校萌芽与理念孕育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的最初形态
        一、三种主要形式
        二、元代民族高等教育
        三、清代民族高等教育
        四、贡献和启示
    第二节 满蒙文高等学堂
        一、诞生背景
        二、办学特点
        三、贡献和启示
    第三节 蒙藏学校
        一、北洋政府时期办学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办学
        三、解放初期的蒙藏学校
        四、贡献和启示
    第四节 边疆院校
        一、兴办与办学背景
        二、边疆院校的兴办
        三、办学特点与理念
        四、贡献和启示
    小结
第二章 延安首创与理念萌生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背景
        二、诞生与实践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理念
    小结
第三章 重建探索与理念初显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筹建诞生(1950-1951)
        二、初建探索(1951-1966)
        三、曲折动荡(1966-1976)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四章 调整改革与理念成型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恢复调整(1976-1985)
        二、前期改革(1985-1989)
        三、深化改革(1989-1993)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五章 加快发展与理念提升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平稳发展(1993-2000)
        二、规模扩张(2000-2005)
        三、内涵提升(2005-)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六章 理念变迁与发展审视
    一、“变”与“不变”:核心理念之熔铸
    二、“特”与“不特”:特色理念之彰显
    三、“利”与“不利”:未来发展之思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真实吗
        (二)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系研究及其意义
    二、相关研究之综述
        (一)关于学校宣传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关于学校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关于《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实践教育学相关的研究综述
        (五)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整体结构
        (一)概念文本研究:研究内容方面的悬置与锚定
        (二)显在的教育观念、隐在的建构形式与无意识的被建构
第一章 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研究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二)集合、集体与个体:学校的教育观念
        (三)宣传与作为教育观念载体的学校宣传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二)文化研究、教育文化研究
        (三)语言学、文艺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对《中国教育报》学校宣传报道的抽样过程
        (二)对《中国教育报》长篇报道数据的基本处理
        (三)研究的方法工具、研究过程、信效度以及伦理问题
第二章 共性及个性:学校宣传对其教育观念的反映
    一、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内容分析方法
    二、学校宣传中理念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一)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二)学校校训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三)学校“三风”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四)学校目标陈述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五)学校办学宗旨/思想/思路所含的教育观念其初步分析
        (六)理念板块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及其初步分析
        (七)理念板块基于特色教育给出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八)理念板块对教育现实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九)理念板块对若干教育范畴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十)理念板块对素质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三、学校宣传中其他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一)课程与教学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二)德育与育人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三)教师与管理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四)文化与环境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五)特色与研究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小结:作为平均值的一般教育观念
第三章 编码与解码: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建构
    一、通过有意识地征引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教育学话语
        (二)《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文化学术话语
        (三)《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国家话语
        (四)《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媒体话语
        (五)《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中的人物征引
    二、通过有意识地叙事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有意识的案例呈现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二)有意识的主体叙说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三)有意识地再现形成过程直言教育观念的建构过程
    三、学校一般教育观念的演变聚成:建构的历时性
        (一)“教育要促进生命发展”的观念
        (二)“教育要促进师生幸福”的观念
        (三)“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观念
        (四)“素质教育可以兼顾升学”的观念
        (五)“一切教育经验都是课程”的观念
        (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念
        (七)“情感德育、立体德育”的观念
        (八)“什么老师教出什么学生”的观念
        (九)“文化育人、科研兴校”的观念
        (十)思想史、观念史视角下的一般教育观念
    四、一般教育观念之间的错位纷争:建构的社会性
    小结:学校的教育观念的编码与解码
第四章 被建构、被言说:社会结构下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宣传报道的结构化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学校之间的空间结构与报道之间的时间结构:意识形态建构
        (二)版块的结构、次序和篇章比例关系:自相矛盾及其根源
        (三)学校各版块呈现项目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混乱与同构
    二、宣传报道的话语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校际差异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
        (二)以严为荣:弱势学校的管理策略陈述
    三、宣传报道的文学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表演性呈现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再建构
        (二)形式即意义:不同的写作范式下的教育观念建构
    小结:教育观念主体“被言说”之困境
第五章 讨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与建构中理论何为
    一、公共性缺失的学校教育及其对教育理论的需求
        (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缺失及其表现
        (二)学校教育的内卷及其对理论的兴趣
    二、观念的连续性与情境化:学校的行动中理论
        (一)学校的理论与行动中理论
        (二)情境中观念的连续性与行动理论的塑成
    三、让理论更为观念所接受:教育文化研究的设想
        (一)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教育文化研究
        (二)关于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省思: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长篇报道名录
    附录2 中小学校长篇宣传报道作者职业背景介绍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找寻失落的“蜀庠楷模” ——重庆聚奎学校变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
        (一)选题缘由
        (二)个案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教育变迁
        (二)学校变革
        (三)历史视域内的教育变迁与学校变革
    三、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聚奎学校的所在
    一、长江上游的水驿兴盛
        (一)白沙简况
        (二)因水而利的市镇
    二、时代变迁的教育见证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
        (二)思潮涌动与学校发展
    三、近现代学校的缩影
        (一)特殊的教育氛围
        (二)活的学校变革史
第二章 书院初创:民办官助式的教育互动
    一、政府的庙产兴学
        (一)以庙产补经费
        (二)伸张变革思想
    二、士绅的出资办学
        (一)绅权的施展
        (二)精英的抱负
    三、国家与民众的教育互动
        (一)官方与民间的呼应
        (二)互动发生于社区中
第三章 学校转型:制度赓续与文化嬗变
    一、时代变化中的学校转型
        (一)改称为学堂
        (二)脱胎为学校
    二、从院外到院内: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
        (一)利益集团及其院外活动
        (二)董事会制度让学校由乱到治
    三、从态度到行动:学校文化的转向
        (一)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
        (二)见诸行动的文化转向
第四章 楷模造就:办学成就有活水源头
    一、“蜀庠楷模”的嘉许
        (一)获得社会认可
        (二)办学繁荣鼎盛
    二、经之营之:资源稳定供给
        (一)学校经费充盈
        (二)延聘优良师资
    三、以学校为社会:品性内在支撑
        (一)担当社会责任
        (二)参与社会生活
第五章 名校浮沉:楷模的失落与回归
    一、思想上的除旧与布新
        (一)教育环境变化
        (二)烙印政治与革命的办学思想
    二、行动上的混沌与摇摆
        (一)混沌的管理
        (二)摇摆的教育
    三、走在回归“聚奎”的路上
        (一)拨乱后探索发展
        (二)打造“聚奎名片”
        (三)升学率下的回归之路
第六章 找寻学校变革的理路
    一、学校变革的时代境遇
        (一)学校变革合理性的拷问
        (二)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
        (三)有意为之的文化“建设”
    二、寻路问学:逻辑与历史中的学校变革之路
        (一)从社会变革中汲取力量
        (二)制度变迁要突出诱致性
        (三)在形而上下中生成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学术组织中的成文规则 ——基于A大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切入角度选择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厘定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 A大学成文规则的林林总总
    第一节 A大学成文规则的演变历程
    第二节 A大学成文规则的规则体系及分类
    第三节 规则之网与A大学的秩序
第三章 学籍管理:秩序是目的还是手段
    第一节 A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的文本分析
    第二节 A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整体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秩序: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
第四章 学术评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背离
    第一节 A大学《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规则》的文本解读
    第二节 A大学《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规则》的工具理性取向
    第三节 学术评价规则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背离的风险
    第四节 学术评价规则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背离的真正动因
第五章 成文规则功能的弱化:扭曲的社团意识
    第一节 A大学《教师年度考核规定》的文本分析
    第二节 A大学聘任合同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社团意识在其它成文规则运行中的影响
    第四节 社团意识与成文规则的运行
    第五节 小结:A大学成文规则失效现象分类
第六章 成文规则功能自身的有限性
    第一节 成文规则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成文规则功能自身有限性的表现
    第三节 科层组织视域下学术组织中成文规则功能有限性的原因分析
第七章 A大学的两种属性:组织与社团
    第一节 作为组织的A大学
    第二节 作为社团的A大学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大学内部的核心成文规则:大学章程
    第一节 大学章程之于大学具体成文规则构建的重要性
    第二节 我国大学章程缺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A大学章程文本解析
    第四节 解决成文规则有限性的出发点: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
结语
附录一:访谈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1号令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我校是怎样由乱到治的(论文参考文献)

  • [1]我们学校由乱到治了[J]. 中共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党委. 人民教育, 1979(01)
  • [2]我校改革十五年的回顾与展望[J]. 何光射. 云南教育, 1995(Z1)
  • [3]微课设计与制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为例[D]. 王尹伊. 西南大学, 2020(01)
  • [4]从“自我管理”到“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管理” ——荀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D]. 邬伟. 华东交通大学, 2012(02)
  • [5]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D]. 陆继锋.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6]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D]. 赵光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7]培养农村医生是医学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浅谈《定向招生与定向分配》[J]. 林玉庄. 牡丹江医专学报, 1982(01)
  • [8]我校是怎样由乱到治的[J]. 汉沽六中党支部. 天津教育, 1977(12)
  • [9]找寻失落的“蜀庠楷模” ——重庆聚奎学校变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 田晓伟. 西南大学, 2014(10)
  • [10]学术组织中的成文规则 ——基于A大学的个案研究[D]. 张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我们的学校是如何从混乱走向统治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