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门山泥盆系研究进展及金宝组形成

四川龙门山泥盆系研究进展及金宝组形成

一、四川龙门山泥盆系研究进展与金宝石组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熊绍云,周刚,郝毅,熊连桥,李文正,姚倩颖,张建勇[1](2021)在《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川西地区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和裂缝两类。为弄清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孔洞成因、孔洞充填期次及演化,首先,通过对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发育规律与沉积相、层序关系的分析,结合第一期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与围岩白云石化的先后顺序,认为川西地区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孔洞为相控准同生岩溶形成;针对孔洞内不同期次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的包裹体均一温度、碳氧同位素、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分析,认为孔洞内胶结物形成于封闭的成岩环境,成岩流体为受下伏碎屑岩地层水加入改造的中泥盆世海水。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沉积期-白云石化之前的孔洞及裂缝形成阶段、白云石化期间的围岩白云石化及第一期白云石胶结物形成阶段和中—深埋藏成岩期的孔隙定型阶段,其中中—深埋藏阶段是孔隙减少的主要阶段,造成约25%的孔隙损失。

黄程,沈宇葳,文馨[2](2021)在《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上泥盆统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泥盆纪吉维特期—弗拉期(G-F)之交的环境突变拉开了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的序幕。然而,不同学者对于该时期环境变化的认识仍存在争议。为了解泥盆纪G-F之交的环境变化特征,通过对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泥盆系观雾山组中6套风暴岩的详细沉积学研究,识别出了典型的风暴沉积标志,如底面侵蚀构造、粗粒滞留沉积、粒序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根据风暴沉积构造的组合特征,建立了3种近源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底部为具侵蚀构造的砾屑灰岩,顶部为块状泥晶灰岩;序列Ⅱ,底部为具侵蚀构造的砾屑灰岩,顶部为具粒序层理的砂屑灰岩;序列Ⅲ,底部为具侵蚀构造的砾屑灰岩,中部为具粒序层理的介壳灰岩,上部为具丘状交错层理的颗粒泥晶灰岩,顶部为具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的泥晶灰岩。牙形石生物组合分析显示,风暴岩形成于晚泥盆世弗拉期初期。基于现代风暴成因分析,认为弗拉期初期全球低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风暴岩与气候变暖和快速海侵密切相关。研究区风暴岩的发现对认识上扬子地区晚泥盆世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均具有重要意义。

林怡,陈聪,徐诗雨,杨帆,曾乙洋,黎洋,赵春妮,杨京,何开来[3](2021)在《川西北部泥盆系观雾山组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文中指出近期川西北部泥盆系ST3、ST10井相继获气,展示出区内泥盆系观雾山组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目前对观雾山组储层特征和成因认识不清,为进一步推动川西北部泥盆系观雾山组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进程,以野外露头和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微量元素测试及同位素研究等方法对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部泥盆系观雾山组发育一套以生屑白云岩和角砾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以溶蚀孔洞为主,物性分析数据呈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观雾山组储层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滩相沉积环境是储层形成的基础,同生期的白云石化作用以及多期岩溶改造是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胡国艺,贺飞,米敬奎,袁懿琳,郭谨豪[4](2021)在《川西北地区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及天然气勘探潜力》文中认为川西北地区为近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时至今日对该区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仍缺乏全面的研究。选取8条露头剖面对川西北地区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上震旦统灯三段、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泥盆统、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8套海相烃源岩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该区天然气勘探潜力。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厚度最大,可达80 m,其次是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厚度可达20~30 m,其他层系优质烃源岩厚度均较薄。从有机质丰度来看,陡山沱组、筇竹寺组、龙马溪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总有机碳含量(TOC)大于3%的发育优质烃源岩,灯三段、中泥盆统、茅口组有机碳含量整体偏低。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至上二叠统大隆组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值逐渐增高,陡山沱组、灯三段和筇竹寺组烃源岩δ13C值小于-30.0‰,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龙潭组/吴家坪组与大隆组烃源岩δ13C值主要分布在-28.0‰~-26.0‰之间,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其他介于两者之间。川西北地区除广元矿山梁、朝天二叠系和朝天泥盆系的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之外,大部分地区处于过成熟阶段,主要以生干气为主。多套高丰度烃源岩的发育奠定了川西北地区海相天然气资源丰富,以筇竹寺组和上二叠统烃源岩为气源的含气系统是川西北地区未来天然气勘探的关注领域。

梁霄[5](2020)在《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认为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勘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特征,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继川中安岳气田开发投产后的下一个油气重要战略接替区,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使川西坳陷北段三叠系以深的海相地层具有深埋藏和/或强隆升和/或强改造特征。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是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属性。本论文依据地质、地震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以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完成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前陆扩展变形带古油藏成藏破坏序列,揭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1)川西坳陷北段早古生代存在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解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处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心,是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中心,发育厚度近500m的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着表现,反映为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2)现今川西坳陷北段具有强隆升-深埋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并具有相应的分带特性。马角坝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与川西坳陷北段的分界断裂。(1)号隐伏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将川西坳陷北段分为北西侧的前陆扩展变形带与南东侧的川西梓潼-剑阁坳陷。构造-埋藏演化史解析表明,前陆扩展变形带晚三叠世后具有典型的中埋藏-强隆升-强变形特征,而川西梓潼-剑阁坳陷主体则具有深埋藏-弱隆升-弱变形特征;(3)根据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有机地化指标参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区域深层海相最佳烃源岩。露头及岩心分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震旦系-二叠系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与栖霞组栖二段因适时的原油充注以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之成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最佳储集层系。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断裂-不整合面为核心的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川西坳陷北段所具有的深层特性与油裂解后形成的超压特性使川西坳陷北段存在良好的初始静态保存条件,表现为以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巨厚陆相碎屑岩为核心的多级封盖特征。(1)号隐伏断裂前缘的双鱼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4)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源示踪首次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比对范畴。天井山构造带及米仓山前缘灯影组储层沥青、寒武系固体沥青脉与稠油油苗、泥盆系平驿铺组稠油、观雾山组储层沥青、栖霞组-茅口组油苗、飞仙关组油苗与侏罗系油砂等不同层系不同相态古油藏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精细示踪明确古油藏系统均是以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做为最主要母源,而上二叠统大隆组仅具有微弱补充。“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的建立与拉张槽(绵阳-长宁)-古隆起(天井山)优势成藏组合对油气的早期聚集效应具有高度耦合关系;(5)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具有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的复合输导和以中下三叠统为主的多级封盖等地质特性。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结果,地质-地球化学成藏模式表明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多样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有利区分布具有典型的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复合作用控制。川西坳陷北段主体构造晚期调整微弱,除深层双鱼石-射箭河潜伏构造带中二叠统栖霞组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下伏灯影组优质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具有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相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具有形成大型原生气藏的极佳成藏条件。

熊绍云,郝毅,熊连桥,周刚,李文正,姚倩颖,张建勇[6](2020)在《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沉积演化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文中认为通过对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组合及相序等的详细分析,川西地区中泥盆统观雾山组可识别出6类沉积相,由西往东依次为盆地—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开阔—局限台地相及潮坪相。川西北地区沉积相分布明显受泥盆纪同沉积断层控制,具有由西往东迁移的特征,同时台地边缘具有由礁向滩演化的特征;受古岛遮挡影响,川西南地区沉积相分布与演化具有受同沉积断层及障壁岛双重控制的特征。沉积作用对观雾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控制明显,主要表现在沉积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储层类型及原生孔隙发育程度,受沉积旋回控制的相控准同生溶蚀改善了原生孔隙,受沉积演化控制的相分布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平面展布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谢生杰[7](2020)在《川西北地区震旦系—上古生界天然气形成条件与成藏规律》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北地区是四川盆地震旦系-上古生界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已在中坝构造、矿山梁构造、河湾场、吴家坝、九龙山、双鱼石等构造都有工业油气流的发现,本文通过从多层系油源对比、构造演化、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历史等方面对川西北油气成藏进行分析,以九龙山构造和双鱼石构造为重点,分析成藏过程,最后总结川西北的成藏模式,预测川西北油气有利区域,希望对川西北的勘探和生产有指导意义。结果表明:深层发育以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为烃源岩、以震旦系灯影组台缘带为储层、以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为区域盖层的成藏系统,而在川西北地区九龙山背斜构造带就是其中最为有利的构造勘探区之一。中深层发育以二叠系碳酸盐岩与泥质烃源岩为主要烃源岩,以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为主要储层,以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为区域盖层的成藏系统,天然气总体上以二叠系自生自储为主,靠近山前断裂活动区由于断裂沟通,具有寒武系的部分贡献。特别是双鱼石构造的南边以及西边位置。

申震[8](2020)在《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西准噶尔和华南7条剖面、300余件孢粉样品进行处理,识别出西准噶尔和华南法门期疑源类30属55种、孢子35属54种,并对西准噶尔地区1个联合种进行修订和多个属种在该地区进行首次报道;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部孢子组合可与东欧Cyrtospora cristifer–Diaphanospora zadonica(CZ)孢子组合带和西欧Knoxisporites dedaleus–Diducites versabilis(DV)孢子组合带进行对比,这两个孢子组合带分别对应早法门期地层。基于孢粉带,对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段的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孢粉学证据表明洪古勒楞组下段底部可能缺失法门期最早期沉积;弗拉期末期-法门期最早期的全球大海退事件可能造成了该区域部分地区下伏朱鲁木特组顶部弗拉阶最顶部和洪古勒楞组最底部的地层缺失,因此,F-F事件在该区域某些地区可能没有沉积记录的保存;孢粉相分析认为洪古勒楞组下段经历了滨海-浅海-深浅海-浅海的沉积环境演变;本文建立了中国泥盆纪孢粉和疑源类数据库,据此重建了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变化模式。分析认为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与全球同期孢子与植物大化石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该模型可代表全球植物孢子多样性演替过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泥盆纪陆生植物孢子多样性的增加与全球大氧化事件的协同性,并分析了泥盆纪陆生植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基于数据库,本文建立了全球晚泥盆世海生微体浮游植物生物古地理分区(分别为西冈瓦纳大区、东冈瓦纳大区、北方大区),论证了纬度和洋流控制下的表层古海水温度和洋流循环模式可能是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的主控因素。

李洪奎[9](2020)在《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盆地与造山带研究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盆地的研究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中的重要构造单元,也是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的克拉通内含油气叠合盆地。研究四川盆地的内部结构、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与纵向上的叠置关系,对于四川盆地乃至扬子克拉通构造演化研究,加快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步伐,拓展四川盆地的勘探新领域,进一步扩大资源规模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四川盆地地质结构的认识已经有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基底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重磁电资料的解译,缺乏最新地震剖面的约束;盖层结构的刻画随着盆地资料精度的提高有待细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原型盆地性质需要深化研究;基底对盖层发展演化的影响研究比较薄弱,急需攻关,以提高对盆地的整体认识。因此,论文以四川盆地这一复杂含油气盆地为研究对象,在盆地动力学理论指导下,利用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盆地内部不同时期的建造与改造进行详细剖析,揭示四川盆地的结构与不同时期发育的盆地原型,建立盆地演化序列及叠合模式,并对盆地叠合演化的动力机制、基底对盖层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行探讨。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在基底结构方面,厘定出17条呈“棋盘格式”展布的基底断裂,提出了四川盆地基底具有纵向上的三分性和横向上的三分性。纵向上由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基底组成,横向上由峨眉-成都-三台、泸州-重庆-开江和广元-南江三个磁性不同的岩块组成。同时将四川盆地基底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川中基底隆起带、川西基底拗陷带和川东基底拗陷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川西南、川西北、川南、川中、川北、川东南和川东北基底构造带)。(2)在盖层结构方面,识别出五个明显的区域不整合面,将盖层在纵向上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五个构造层:震旦系-志留系构造层(Z-S)、下二叠统-中三叠统构造层(P1l-T2l)、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段-三段构造层(T3x1-T3x3)、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侏罗系构造层(T3x4-J)、白垩系-第四系构造层(K-Q)。(3)在原型盆地叠合演化方面,提出处于地壳震荡环境下的四川盆地自下而上形成了海相克拉通裂陷盆地(Z-S)、海相克拉通拗陷盆地(D-T2l)、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T3x1-T3x3)、陆相拗陷盆地(T3x4-J)、前陆盆地(K-Q)等原型盆地的有序叠合。(4)在基底对盖层的控制作用方面:(1)认为基底结构及基底深大断裂控制了盆地现今的宏观构造格局。基底在横向上的三分性和“棋盘格式”的基底断裂系统致使现今盆地呈现出具有菱形边框、西部凹陷、中部隆起和东部强烈变形的特征。(2)厘定出基底断裂及基底活动控制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发育。北东向华蓥山断裂、龙泉-通江断层以及北西向厚坝-蓬安-丰都断裂控制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形态、展布,基底堑垒式构造差异活动导致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进一步抬升剥蚀,古隆起范围扩大。(3)认为基底断裂的分期活动控制了活动时期的沉积格局。早寒武世晚期,华蓥山断裂、齐岳山断裂、厚坝-蓬安-丰都断裂、南江-通江-开江断裂及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了整个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格局;晚二叠世长兴期,南江-通江-开江断裂与昭化-碧泉-达州断裂、厚坝-蓬安-丰都断裂与遂宁-合川断裂为两对倾向相对的正断层,由于基底断裂的差异性活动,在盖层形成北西向展布的开江-梁平海槽与篷溪-武胜台凹,以及相伴的地垒构造,由此形成晚二叠世四川盆地“三隆两凹”的古地理格局,控制了这一时期的沉积格局。

陈政安[10](2020)在《龙门山地区北川甘溪泥盆系谢家湾组风暴岩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文中认为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谢家湾组混合沉积地层中风暴发生频繁,风暴沉积保存良好,可作为佐证研究区古地理位置,古温度变化的依据。本文通过对谢家湾组上段和下段两条野外沉积剖面实测和中段剖面的观察,在谢家湾组的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谢家湾组发育的风暴沉积特征,建立了高频风暴频率曲线,运用数学分析手段对风暴频率曲线进行了主频沉积旋回厚度的计算,结合已公布古水温资料,从米兰科维奇旋回、二氧化碳浓度、古水深变化三方面,对高频风暴沉积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谢家湾组为混合沉积,可划分出:混积滨岸相、碳酸盐混积陆棚相、碎屑混积陆棚相,建立谢家湾组混积滨岸-混积陆棚沉积模式。谢家湾组广泛发育风暴沉积,其中侵蚀冲刷面、渠模构造、生物介壳滞留沉积、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风暴沉积识别标志明显,根据风暴识别标志建立了由Sa-侵蚀冲刷面和渠模、Sb-粒序层理段、Sc-平行层理段、Sd-丘状交错层理段、Se-泥岩段组成的6种不同类型的风暴沉积序列,其中Sb段又根据颗粒成分的不同,划分出:Sb1-生物介壳粒序层理段、Sb2-海百合茎粒序层理段、Sb3-砂屑粒序层理段。根据风暴沉积序列规模和沉积特征进一步划分为了远源风暴沉积和近源风暴沉积,谢家湾组下段为远源风暴沉积为主,下段上部出现近源风暴沉积,谢家湾组上段整体以近源风暴沉积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风暴沉积模式。对谢家湾组上段34.26m地层和谢家湾组下段53.46m地层实测,分别划分出200多期风暴期次,建立了相应的风暴频率曲线和Fischer图解,通过Fischer图解反映出谢家湾组上段地层海平面先快速上升,再缓慢下降;谢家湾组下段地层海平面先快速下降,再缓慢上升,最后又快速下降的变化过程。通过数学分析方法,识别出了地层中所包含的400ka和100ka的偏心率周期,并从水体深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天文轨道旋回三个方面对风暴沉积控制因素进行简单讨论,得出谢家湾组上下段地层受天文轨道旋回的控制,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风暴频率明显的升高,风暴岩的规模随古水深的增加而减小。同时,谢家湾组风暴岩的发育表明龙门山甘溪剖面下泥盆统的地层处于热带-亚热带低纬度地区,浅海陆棚沉积环境,风暴的频繁发生是谢家湾组混积发育重要原因,从而抑制了生物群落的生长。

二、四川龙门山泥盆系研究进展与金宝石组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龙门山泥盆系研究进展与金宝石组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与分析方法
3 实验分析结果
    3.1 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充填特征
        (1)孔洞:
        (2)裂缝:
        (3)晶间孔:
    3.2 地球化学特征
        3.2.1 碳氧、锶同位素特征
        3.2.2 稀土元素特征
        3.2.3 激光原位U-Pb同位素测年结果
        3.2.4 包裹体均一温度
4 讨论
    4.1 白云岩储集空间成因
    4.2 成岩流体及成岩环境
    4.3 孔洞形成及演化
5 结论

(2)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上泥盆统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区域地质概况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4 岩性地层与生物地层特征
5 风暴沉积特征
    5.1 风暴沉积构造
        5.1.1 丘状、洼状交错层理
        5.1.2 底面侵蚀构造
        5.1.3 粗粒滞留沉积
        5.1.4 粒序层理
        5.1.5 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5.2 风暴沉积序列
        5.2.1 潮坪风暴潮沉积序列(序列Ⅰ)
        5.2.2 潮下风暴流沉积序列(序列Ⅱ)
        5.2.3 浅水陆棚风暴流沉积序列(序列Ⅲ)
6 讨论
    6.1 沉积环境意义
    6.2 古地理意义
    6.3 古气候意义
7 结论

(3)川西北部泥盆系观雾山组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储层基本特征
    2.1 储集岩类型
    2.2 储集空间类型
    2.3 储层物性
3 储层形成机制
    3.1 滩相沉积与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
        3.1.1 白云岩主要发育在局限台地和台地边缘相
        3.1.2 白云石有序度较低、阴极发光颜色红亮
        3.1.3 锶同位素比值与同期海水相似
        3.1.4 稀土元素表明白云石化流体为同期海水
    3.2 岩溶作用的改造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3.2.1 表生期岩溶是观雾山组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
        3.2.2 埋藏期,溶蚀流体对滩相储层进一步溶蚀改造
4 结论

(4)川西北地区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及天然气勘探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典型剖面烃源岩分布
    2.1 下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小木岭剖面
    2.2 上震旦统灯三段烃源岩:旺苍剖面
    2.3 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宁强中坝剖面
    2.4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旺苍大两乡剖面
    2.5 中泥盆统烃源岩:桂溪剖面
    2.6 中二叠统茅口组烃源岩:广元上寺剖面
    2.7 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朝天西北乡剖面
    2.8 上二叠统大隆组烃源岩:广元朝天西北乡剖面
3 各套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3.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3.3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4 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
    4.1 各套烃源岩平面分布
    4.2 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
5 结论

(5)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1.2.2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气显示研究现状
        1.2.3 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川西坳陷北段海相烃源岩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早古生代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格局
    2.1 川西坳陷北段晚三叠世前构造-沉积背景
        2.1.1 前寒武纪
        2.1.2 寒武纪-志留纪
        2.1.3 泥盆纪-石炭纪
        2.1.4 二叠纪
        2.1.5 三叠纪
    2.2 绵阳-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
        2.2.1 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与提出
        2.2.2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特征
    2.3 天井山古隆起形成与演化过程
        2.3.1 天井山古隆起区地层接触关系
        2.3.2 早古生代拉张-挤压构造性质转变
第3章 深层海相油气地质特征
    3.1 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
        3.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3.1.2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层系展布特征
        3.1.3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4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比对
    3.2 川西北地区灯影组、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2.1 多层系储层宏观特征
        3.2.2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
        3.2.3 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3 复合输导系统特征
        3.3.1 不整合面输导系统
        3.3.2 断裂系统特征
    3.4 晚三叠世后复杂构造背景与油气保存条件
        3.4.1 深埋藏-强隆升构造特征
        3.4.2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厚度与流体封隔效应
        3.4.3 深埋藏-强隆升背景下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第4章 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油源示踪
    4.1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分布
    4.2 寒武系-侏罗系古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厚坝-青林口侏罗系油砂、稠油
        4.2.2 天井山地区泥盆系古油藏
        4.2.3 矿山梁-碾子坝背斜及前缘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
    4.3 古油藏油源示踪
        4.3.1 灯影组储层沥青的地化指示意义
        4.3.2 δ~(13)C同位素特征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5章 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
    5.1 川西坳陷北段多样多期成藏特征
        5.1.1 川西坳陷北段成藏类型判别
        5.1.2 古油藏的形成与调整
        5.1.3 古油藏-现今气藏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5.2 构造演化格局与油气地质意义
        5.2.1 拉张槽与生烃中心
        5.2.2 拉张槽-古隆起-盆山结构与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沉积演化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沉积相类型及演化
    2.1 沉积相类型
        2.1.1 斜坡—盆地相
        2.1.2 台地边缘相
        2.1.3 开阔台地相
        2.1.4 局限台地相
        2.1.5 潮坪相
    2.2 沉积演化
        2.2.1 沉积模式
        2.2.2 古地理演化
3 沉积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3.1 沉积控制储层类型及主要储集空间
    3.2 沉积旋回控制储层垂向发育规律
    3.3 沉积演化控制储层平面分布
4 结论

(7)川西北地区震旦系—上古生界天然气形成条件与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气成藏理论研究现状
        1.2.2 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
        1.2.3 颗粒荧光分析技术
    1.3 研究内容
        1.3.1 震旦系-上古生界天然气形成地质条件
        1.3.2 重点构造天然气来源与成藏过程解剖
        1.3.3 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1.7 勘探开发现状
        1.7.1 二叠系勘探历程与现状
        1.7.2 震旦系-寒武系勘探历程与现状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晚三叠世之前的演化阶段
        2.1.2 印支期(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末期)推覆构造演化阶段
        2.1.3 燕山期构造隆升演化阶段
        2.1.4 喜山期继承性构造演化阶段
    2.2 区域沉积特征
        2.2.1 震旦期
        2.2.2 寒武期
        2.2.3 栖霞期
        2.2.4 茅口期
        2.2.5 长兴期
    2.3 区域地层特征
        2.3.1 震旦系
        2.3.2 寒武系
        2.3.3 奥陶系
        2.3.4 志留系
        2.3.5 泥盆系
        2.3.6 石炭系
        2.3.7 二叠系
第三章 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3.1 烃源岩条件
        3.1.1 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
        3.1.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
        3.1.3 下二叠统烃源岩
    3.2 储集层条件
        3.2.1 震旦系灯影组
        3.2.2 下二叠统栖霞组
        3.2.3 下二叠统茅口组
    3.3 盖层条件
        3.3.1 盖层类型
        3.3.2 盖层封闭性评价
    3.4 生储盖组合
第四章 重点构造天然气来源与成藏过程
    4.1 重点构造的天然气特征及来源分析
        4.1.1 天然气组分分析
        4.1.2 天然气碳同位素分析
        4.1.3 天然气气源分析
    4.2 重点气藏的气藏解剖
        4.2.1 九龙山构造
        4.2.2 双鱼石构造
    4.3 成藏过程分析
    4.4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第五章 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带预测
    5.1 川西北成藏模式
    5.2 有利区预测
        5.2.1 震旦系灯影组
        5.2.2 下古生界
        5.2.3 上古生界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简短摘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中国泥盆纪孢粉学研究现状
        1.1.1 中国泥盆纪陆生植物孢粉研究现状
        1.1.2 中国泥盆纪疑源类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1.2.1 西准噶尔和华南广西上泥盆统孢粉学研究薄弱
        1.2.2 泥盆纪植物、孢粉多样性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鲜有关注
        1.2.3 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不尽人意
    1.3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点与工作量
        1.3.1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西准噶尔和华南晚泥盆世孢子和疑源类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西准噶尔
        2.1.2 华南
    2.2 地层剖面
        2.2.1 布龙果尔剖面
        2.2.2 根那仁剖面
        2.2.3 乌兰柯顺剖面
        2.2.4 查王陶盖勒剖面
        2.2.5 广西宜州拉利剖面
        2.2.6 广西桂林杨堤剖面
        2.2.7 广西武宣南峒剖面
    2.3 微体植物化石的实验处理流程
    2.4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的孢粉生物地层和地质时代
        2.4.1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孢子组合特征
        2.4.2 洪古勒楞组的地质时代
    2.5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和华南上泥盆统微体植物及意义
        2.5.1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的古环境
        2.5.2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疑源类与同期全球其他古地理单元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及其与生物-环境事件的关系
    3.1 泥盆纪环境背景
    3.2 方法和数据
        3.2.1 中国泥盆纪陆生植物微体化石新数据库
        3.2.2 数据分析方法
    3.3 中国泥盆纪陆生微体植物演替与多样性模式
    3.4 讨论
        3.4.1 基于多指标下的泥盆纪孢粉植物多样性模式
        3.4.2 泥盆纪陆生植物孢粉分异度与F-F事件的关系
        3.4.3 泥盆纪植物多样性与海洋氧化事件的关系
        3.4.4 泥盆纪陆生植物多样性与海洋动物多样性和古气候的关系
        3.4.5 植物孢子多样性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泥盆世疑源类组成与生物古地理
    4.1 疑源类的概念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数据收集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聚类分析
        4.3.2 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
    4.4 讨论
        4.4.1 劳伦大陆和冈瓦纳大陆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
        4.4.2 葡萄牙和比利时
        4.4.3 玻利维亚和加纳
        4.4.4 东冈瓦纳大区
        4.4.5 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分布的主控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古生物学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成果与认识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图版与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9)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叠合盆地研究现状
        1.2.2 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四川盆地地质结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前震旦系
        2.2.2 震旦系
        2.2.3 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演化
        2.3.1 扬子克拉通
        2.3.2 秦岭造山带
        2.3.3 龙门山构造带
        2.3.4 松潘-甘孜褶皱带
第3章 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特征
    3.1 盆地深部结构
        3.1.1 航磁异常反映的深部结构
        3.1.2 重力异常反映的深部结构
        3.1.3 岩石圈结构
    3.2 基底断裂分布
        3.2.1 一级基底断裂
        3.2.2 二级、三级基底断裂
    3.3 盆地基底结构特征
        3.3.1 基底的纵向分层结构
        3.3.2 基底的横向分块结构
        3.3.3 基底构造单元划分
    3.4 基底结构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第4章 四川盆地盖层结构及其叠合特征
    4.1 地震剖面基本地质特征
    4.2 不整合面识别与盖层结构
        4.2.1 关键不整合面识别及其特征
        4.2.2 构造层划分
    4.3 不同地质时期盆地原型
        4.3.1 震旦纪-志留纪(Z-S)盆地原型-克拉通裂陷盆地
        4.3.2 泥盆纪-中三叠世(D-T2~l)盆地原型-克拉通拗陷盆地
        4.3.3 晚三叠世早期(T_3x~1-T_3x~3)盆地原型-断陷盆地
        4.3.4 晚三叠世晚期-侏罗纪(T_3x~4-J)盆地原型-拗陷盆地
        4.3.5 白垩纪-第四纪(K-Q)盆地原型-前陆型盆地
    4.4 盆地叠合模式
第5章 四川盆地基底对盖层的控制作用
    5.1 基底控制盆地后期构造格局
        5.1.1 基底结构控制现今盆地宏观格局
        5.1.2 基底断裂活动控制盆内凹陷与隆起的发育
    5.2 基底控制上覆地层的古构造演化
    5.3 基底断裂对盖层沉积的控制作用
        5.3.1 基底断裂对龙王庙组沉积的控制作用
        5.3.2 基底断裂对长兴组沉积的控制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龙门山地区北川甘溪泥盆系谢家湾组风暴岩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风暴沉积研究现状
        1.2.2 谢家湾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成果及工作量
        1.4.1 研究成果
        1.4.2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谢家湾组地层划分及特征
第3章 风暴沉积剖面特征
    3.1 野外剖面特征
    3.2 谢家湾组混合沉积相划分
    3.3 谢家湾组混合沉积相特征
        3.3.1 混积滨岸相
        3.3.2 碎屑混积陆棚相
        3.3.3 碳酸盐岩混积陆棚相
    3.4 混积相模式
    3.5 风暴沉积特征
        3.5.1 岩性特征
        3.5.2 风暴沉积的识别标志
        3.5.3 风暴沉积序列
    3.6 风暴沉积类型及沉积模式
        3.6.1 风暴沉积类型
        3.6.2 风暴沉积模式
第4章 风暴沉积控制因素分析
    4.1 谢家湾组风暴频率曲线的建立
    4.2 谢家湾组Fischer图解建立
    4.3 风暴成因分析
        4.3.1 CO_2浓度对风暴的影响
        4.3.2 米兰科维奇旋回对风暴的影响
        4.3.3 水体深度对风暴的影响
第5章 风暴沉积研究意义
    5.1 古地理意义
    5.2 古环境意义
    5.3 古生态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四川龙门山泥盆系研究进展与金宝石组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演化[J]. 熊绍云,周刚,郝毅,熊连桥,李文正,姚倩颖,张建勇. 地质学报, 2021(12)
  • [2]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上泥盆统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 黄程,沈宇葳,文馨. 古地理学报, 2021(06)
  • [3]川西北部泥盆系观雾山组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J]. 林怡,陈聪,徐诗雨,杨帆,曾乙洋,黎洋,赵春妮,杨京,何开来.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1(06)
  • [4]川西北地区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及天然气勘探潜力[J]. 胡国艺,贺飞,米敬奎,袁懿琳,郭谨豪.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1(03)
  • [5]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梁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6]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沉积演化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J]. 熊绍云,郝毅,熊连桥,周刚,李文正,姚倩颖,张建勇. 海相油气地质, 2020(02)
  • [7]川西北地区震旦系—上古生界天然气形成条件与成藏规律[D]. 谢生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2)
  • [8]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D]. 申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9]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D]. 李洪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10]龙门山地区北川甘溪泥盆系谢家湾组风暴岩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D]. 陈政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四川龙门山泥盆系研究进展及金宝组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