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满蒙语语音相似词的语义关系

论满蒙语语音相似词的语义关系

一、谈满蒙语语音相近词的语义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罗聪惠[1](2019)在《乾隆年间巴县档案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省档案馆收藏的清代巴县档案,是我国现存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县署一级基层政权档案全宗,包括巴县县衙、重庆府、川东道等各级政权之间来往的政务文件、司法律例、清册以及民刑、民事诉讼等,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生动地展示了清代巴县地区的社会风貌、民众生活和生产情况,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也对研究川渝城市发展史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史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为主要研究材料,在文本细读基础上收录统计文献中的方言词汇,建立语料库,并分类分析、考释,对乾隆年间巴县档案方言词汇进行全面研究。本文除了结语部分共分为四章,以下分别述之:第一章为绪论,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第二、简要整理了目前关于巴县档案的研究现状和近二十年来重庆方言的研究现状;第三,简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乾隆年间巴县档案的语料性质,即文言成分、口语/白话成分、方言成分。第三章以《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为主要研究对象,收集其中方言词并建立词汇表,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该档案文书方言词汇的不同用途对这些方言词汇进行分类阐释。第四章是在全文的基础上,对乾隆年间巴县档案方言词汇的研究价值进行了总结:第一、为已有重庆方言词汇研究提供更多文献用例;第二、丰富重庆方言之词汇系统,为重庆方言词汇研究提供更多个案;第三、拓宽重庆方言词汇专书研究的领域。总之,对乾隆年间巴县档案方言词汇的研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巴县档案方言词汇研究方面的空白,也能为与巴县档案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也有助于今后重庆方言的深入研究。

田鹂[2](2019)在《满语与蒙古语副词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不论是满语副词还是蒙古语副词,在语法研究和语言运用中所占地位极为重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不同的界定和分类,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以往各类着作所列满语和蒙古语副词中的一些词,在其词类属性等问题上仍然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基于文献材料和前人有关研究成果,运用描写方法和历史比较法,通过梳理各着作所列满语和蒙古语副词,挑选出掺杂于其中的他类词和具副词功能的其他形式,对满语和蒙古语副词做了进一步的确定。此外,满语和蒙古语均属阿尔泰语系,在语言类型上均为黏着语,加之满族和蒙古族在历史上存在密切的交流,使满语和蒙古语副词中或多或少产生同源词和借词,本文鉴别出数个这样的同源词和借词,并对其做了比较研究。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目的、选题意义及满语副词和蒙古语副词的研究概况、理论方法、语料来源等。第一章,根据词汇意义,本章将满语词分为实词、虚词、兼类词三类。因满语副词具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故将其纳入兼类词中。在参考汉语和蒙古语副词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满语语言实际,本章提出对满语副词的界定标准。按照该界定标准,本章梳理、鉴别了前人的满语副词,挑选出掺杂其中的部分他类词,以及部分具副词功能而非副词的其他形式。其结果,认定64个词为满语副词,在此64个满语副词的基础上,本章又新加了13个满语副词,形成本文的77个满语副词词汇,并对其作出了分类。第二章,根据词汇意义,本章将蒙古语词分为实词、虚词和兼类词。蒙古语副词属于兼类词。在比较分析现有有关蒙古语副词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确定蒙古语副词的定义和分类。在梳理、鉴别前人的蒙古语副词,挑选出掺杂其中的少数他类词及具副词功能而非副词的其他形式后,认定109个词为蒙古语副词。第三章,对夹杂在前人所列满语及蒙古语副词中具副词功能的其它形式进行描写研究。认为满语中具副词功能的其他形式有五种,即重叠形式、副动词形式、后接格词缀的形式、后接连接动词(?)的形式以及以(?)构成的词组形式,蒙古语中具副词功能的其他形式有定体式、主述式、并列式、后接格词缀的形式、后接连接动词(?)的形式、以(?)构成的词组形式等六种。第四章,从词汇意义、结构特征、句法功能、词源关系等不同角度,对满语和蒙古语副词进行比较研究。在满语和蒙古语中依稀可见语义、语音相同或相近副词存在的现象,本章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印证其间的借用关系或同源关系。在结构特征方面,满语和蒙古语副词均可分为基本副词、派生副词和复合副词三种形式。本章通过比较研究,归纳出满语和蒙古语副词在句法功能方面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吴双[3](2019)在《满语同义词研究》文中提出满语同义词研究是满语词汇语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语词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复杂、繁难,可供借鉴的成果较少,尚待进一步专门系统的探讨研究。满语同义词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来源复杂,具有历时变化。本文运用词汇学、文化语义学等理论方法,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满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区别以及与其他语义的关系,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在共时研究方面,其一,本文运用大量例词和例句,对满语同义词的细微区别进行了深入辨析。其二,归纳满语同义词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特点,即语音上具有“近音同义”、“和谐多变”的特征,语法上具有“根同义同”、“根异形近”的特征。其三,在分析满语同义词词义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同义词与多义词之间的密切关联,揭示了满语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和多义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在历时研究方面,其一,纵向分析满语同义词的演变方式,阐释了演变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二,乾隆中期,满语词汇(主要是汉语借词和多义词)发生了显着变化,在新词与旧词并存期间,构成了大量同义词。这些同义词的变化有规律可循,本文分别从借词累积的承继性、新词旧词演变的多样性和词根词发展的演进性,论述了满语同义词的变化特点。其三,通过考察多义词历时变化,探寻相关同义词发生的变化,论证了多义词的发展变化会引起相应同义词的连锁反应。其四,在满语中,借词与固有词之间、借词与借词之间有诸多同音现象。这些词有的被改造,有的被新词或旧词替代,致使新词与旧词并存期间构成了部分同义词。文中通过大量实例,论证了同音词的历时变化对同义词的发展演变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论文不仅拓宽了满语同义词研究的视角,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而且扩展了满语同义词研究的范围,从单纯的同义词研究延伸到同义词与多义词、同音词相互关系研究。对满语同义词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研究,为满语词汇学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对满语应用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伍彩霞[4](2018)在《《蒙文晰义》满洲语和蒙古语动词构词及构形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该论文以刊刻(道光28年即1848年))晚于成书一个世纪的满、汉、蒙合璧音序词典《蒙文晰义》为研究对象,运用语言学统计、比较和描写方法对满蒙语动词构词和构形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对应关系,阐述语法意义以及异同点。《蒙文晰义》的编写是为人们学习满、蒙古语及汉语提供教科书式的简单易懂的参考文献。满、蒙、汉语词汇和语言方面相比较的综合性学习材料以及研究满、蒙文的重要材料。论文由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结论和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编写背景、选题概况、研究概况、选题缘由、意义及方法等。第一章,对《蒙文晰义》满、蒙文的动词构词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第二章,对《蒙文晰义》满、蒙文的动词构形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和归纳;附录部分加入了从《蒙文晰义》该文鉴中统计出来的所有蒙古语动词并作详细标注和原文的一些扫描图像。

何潇[5](2018)在《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语后置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Greenberg语序类型学理论,介词是语序类型学上的重要参项。通常,SVO语序的语言与前置词和谐,SOV语序的语言与后置词和谐。汉语,作为SVO语序的语言,同时具有前置词、后置词、框式介词多种介词类型,这一现象被相关领域的学者称作“难得的研究样本”。与之相应出现的,是西北等地区的方言中偏离汉语VO类型的受事前置语序,相关现象被类型学领域的学者称作“奇特的类型景观”。因此,对汉语介词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汉语的语言类型。目前关于前置词与框式介词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对于后置词的系统研究,则尚为欠缺。本文基于类型学理论,从语言接触视角对汉语后置词的历时来源、演变过程进行探究,归纳后置词所具有的独立演变模式和接触性演变模式,分析推动汉语后置词形成的内部与外部演变机制。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共有九个章节。第一部分由第一、二章组成,主要涉及本文的重要概念、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等内容。在第一章中,明确界定了后置词的概念和相关范畴,介绍了后置词的研究现状和现存问题,并对论文中语料来源、调查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从汉语语言系统内部因素、语言生态环境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后置词产生的理论基础与理据性。同时,结合已有的语言接触理论和类型学理论,提出了“判定语言接触是否发生的标准”。第二部分由第三至第七章组成。这一部分的五个章节所探讨的后置词共分为两个大类。第一大类(第三章至第五章)后置词包括介引话题类后置词“来V”、比拟义后置词“一般”、协同义后置词“一路/一道/一同”。这三小类后置词在汉语中均具有框式结构的基础,在语言接触因素的推动下,又由框式结构发展成为后置词。本文第三至第五章中,重点对这类后置词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梳理,结合历时语料和相应的历史时代背景,判定语言接触的发生对象以及其对汉语产生的影响。从汉语系统内部的演化与发展、外族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交流等方面,分析后置词形成的原因。具体来说,第三章以“来说”、“来看”、“来讲”等“来V”结构为研究对象,探讨“来+V”由连动结构发展至后置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Prep+来V”框式结构形成过程中语言系统内部的相关影响因素。重点考察了二十世纪初期汉语欧化、白话文文法形成时期,英语与日语对“来V”发生“框式介词→后置词”的演变所起到的引导作用;第四章,以比拟义后置词“一般”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一般”由数量短语演变为比拟义后置词的历时演变过程。后置词“一般”的形成既有汉语系统内部演化与发展的因素,也与历史上汉语在多个时期同外族语言文化的接触交流有关。中古时期,汉译佛经的传入促使“一般”与前置词构成更加稳定的框式结构,元代汉语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的接触促成了“一般”发生“框式介词→后置词”的演变,由此“一般”脱离前置词,形成了单独介引相关题元的功能;第五章,以协同义后置词“一路”、“一同”、“一道”为研究对象。对协同义“一X”由跨层结构发展为副词,再由副词虚化至后置词的历时过程进行了梳理。“一路”、“一同”、“一道”从先秦至宋元时期发生了“短语结构→词汇成分”的词汇化演变,元代至清代发生了“框式介词→后置词”的转变。结合元代、清代特殊的历史背景、语言环境,参考元代直译体文献、满-通古斯语族的相关语料,本文推断汉语与SOV语序语言的多次接触对协同义后置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第二大类(第六章、第七章)后置词为方位类后置词“里”和“上”。“里”和“上”均在汉语系统内部完成了向后置词的演变,语言接触是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出格标记功能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第六章中以“里”为研究对象,主要就其由名词到方位名词,再到方位后置词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基于语言调查材料,对河南地区、滇黔部分地区的方言中疑似来自方位后置词“里”的多功能助词进行分析与研究。考察元代蒙式汉语对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句法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元代直译体文献中“里”的特殊格标记功能在我国甘青方言区、西南官话武天片区,以及陕西关中方言区中留存的印记。从历时视角及语言接触的角度,对方位后置词“里”的多向语法化演变路径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七章,对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从“方位名词/普通名词→方位后置词”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从语言接触和类型学角度,基于语言调查材料,结合“上”在元代直译体文献中出现的位格、受事格、与格等特殊格标记功能,对滇中、滇西地区的汉语词“上”的特殊格标记功能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该地区藏缅语族的民族语言对后置词“上”格标记功能所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由第八章和第九章组成。第八章,主要对全文内容进行理论总结,结合语言接触理论,对促使后置词形成的普遍机制进行论述。分析汉语内部的句式糅合、类推、重新分析等机制对框式结构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重点分析汉语系统外部,由语言接触引发的结构重组、构式拷贝等语法复制机制对“框式结构→后置词”和“后置词→格标记”等演变路径的影响。第九章为结语部分,主要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梳理,并对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尹鹏阁[6](2018)在《满语饮食服饰词语文化语义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文化语义学等理论方法,对满语饮食服饰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研究,将词语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中揭示其深层内涵,以此透视满族文化的特点。满语词汇语义研究是满语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而饮食服饰词语更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通过对满语饮食服饰词语文化语义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在理论上对满语词汇语义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深入研究满语词汇语义的特点,进而为构建满语基础理论体系提供具体实例。从词语概念义出发,结合满族饮食服饰文化发展的特点,将饮食词语分为肉类和奶食、面食、蔬菜、饮料四类词语,将服饰词语分为面料、衣着、佩饰三类词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结合文献记载进行解释。结果显示,满族在食用野兽肉时,对兽肉部位的选择十分讲究,而加工方式却极其简单;在食用家畜肉时,则体现了“物尽其用”的原则;对于奶食的喜爱,更多来自蒙古文化的影响;从谷物和面食词语看,有关饽饽的词语种类繁多,形成满族饮食文化的显着特色。蔬菜种植在满族饮食生活中仅居次要地位,但野菜却是其菜蔬的主要来源。酒及奶、茶等饮料,从其词源看大都来自周边民族,然而又显示出满族在吸收他民族文化时,注重以自身的传统对其予以改造的特点。在面料词语中,皮毛词语最为丰富,反映了满族长期以兽皮为衣的特点,显示出狩猎文化在满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宫廷饮食和冠服词语的语义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冠服受蒙古族服装影响较大,男性冠服则受汉族影响较大;同时,宫廷饮食服饰体现出清朝政治制度中“首崇满族”“王权至上”“等级森严”的特点。萨满信仰是满族的原生信仰,对其神器和祭品词语的解释结果,显示二者普遍具有与神灵沟通的意义。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是民族-国家发展的常态,也是地区文明形成的关键因素。满语和周边民族语言之间共有大量的词汇,显示满族及其先祖先后与多个民族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和交往,正是这种接触及交往才使满族文化得到迅速地发展。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语义研究是以语义为切入点,以揭示文化内涵为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对满语饮食服饰词语语义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揭示,进而客观探讨了满族历史文化发展变迁中体现的特色及多重性文化特征。

宋楠(NANCY WILMS)[7](2017)在《加布伦兹及其《汉文经纬》研究》文中提出1881年德国语言学家、汉学家加布伦兹(自译名:甲柏连孜)的汉语语言学名着《汉文经纬》(又译《中国文言语法》),是西方语言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在普通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与乔治·加布伦兹有关的史实”,包括十九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背景、十七到十九世纪西方汉学的兴起、独立与发展、加布伦兹家族史和乔治·加布伦兹的汉学之路等。第二章到第四章将《汉文经纬》一书分为“汉语基本面貌”、“分析系统”和“综合系统”三个部分来研读,是对加布伦兹古汉语语法系统化的解析和研究。与现代汉语研究体系“语音、词汇、语法”的三分法不同,《汉文经纬》构建的古代汉语体系,是金字塔式的广义语法体系,三部分之间有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加布伦兹的结构主义语法观和“语法即句法”的思想。最底层的“汉语基本面貌”,包括汉语的语音、文字和词源学,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这一部分基本没有跳出西方历史语言学和中国小学的研究范畴,以继承当时西方汉学和中国古代小学对汉语的基本认知成果为主,但又不止于此。加布伦兹在探讨古代汉语“词”(字)的来源、基本意义、发展、与方言和其它亲属语言中同源词的关系基础上,逐步引出了汉语的构词法和词的分类原则,进而进入词序规则。这一部分虽然鲜有独创性的结论,但却是加布伦兹整个汉语语法研究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石。《汉文经纬》的句法系统,也即古代汉语的语法系统,被加布伦兹分为“分析系统”和“综合系统”两个部分。两个系统是对汉语语法体系的两种不同观照角度,具有不同的任务、目的和方法。按照加布伦兹的结构主义语法思想,“从言语到语言”的分析系统是从说话人角度,阐述汉语的语言表象,这其中主要包括确立汉语语法关系的两种手段:词序规则和虚词。而“从语言到言语”的综合系统,则是从听话人的角度,指出一种语言拥有哪些语法手段来完成表达。在对词的句法形成机制、简单句和复合句的语法结构分析中,将词序(语序)和虚词(连词)以不同的视角再次呈现在语法关系中。同时他将“语言精神”作为汉语表达论的基础,以“心理主语”等独特的语法理论解释汉语的逆序,采用转换替代等新颖的分析方法,展示汉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印证了他关于“语言是一种有机生成系统”的观点。即使仅从描述语言学的平面语法分析角度看,这部《汉文经纬》也称得上西方汉语语法研究的巅峰之作。比起晚它十七年的《马氏文通》,《汉文经纬》对汉语的词类、词序规则和虚词的语法功能都有更细致、更全面的功能性描述,更加接近今天广为接受的汉语语法理论。在他的汉语句法系统中,加布伦兹开创性地引入了“句子成分”(Satzteil,Satzgeliederung)、“心理主语”(psychologisches Subject)等概念,阐释了汉语中词类的双重分类标准、“助词”(即“虚词”)、词序规则、复合词结构方式、主谓语序、逆序与省略、人称代词的“格”、动词的语法范畴、复合句从句转换等论述,这些都与19世纪中国小学的语言学观点迥异。然而他认为,所有这些关于语音、词汇和词序规则的描述,只是汉语的“表层结构”,是建立汉语句法综合系统的基石。在加布伦兹看来,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语法本质的两个方面。汉语的深层结构,即如何选择准确的表达方式,对于汉语这种拥有丰富同义词、近义词、语法手段简单、缺少形态变化的孤立语尤其重要。通过对《汉文经纬》全书的解读分析,可以弄清各个章节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完整展现加布伦兹的语法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正如加布伦兹在《汉文经纬》序言中所说,汉语语法体系是一座构造精妙的大厦,从层层拆解下的碎片里,可以窥见构造整座大厦的基石。在以分析系统为“经”、综合系统为“纬”的引导下,读者可以登堂入室,深入理解汉语的深层结构,从而达到借助汉语独特的“语言精神”自由表达的境界。加布伦兹将一种类型的语言首次划分为分析系统和综合系统两个语法系统,打破了欧洲传统的描述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研究范畴的局限,他的“语言精神说”也开创了语言类型学历史上共时语言学的新视角。《汉文经纬》运用两个系统“从言语到语言”和“从语言到言语”阐释语法结构的方法,也影响了其后的叶斯柏森以及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于中国语法思想发展史来说,《汉文经纬》贯穿全书的“句本位”思想和综合系统中所反映出的“表达论”,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了加布伦兹在西方和在中国的历史影响。加布伦兹作为语言类型学创始人,是一位从历时语言学向共时语言学、从描述语言学向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型时期的重要普通语言学家。通过对加布伦兹汉学研究背景和普通语言学思想的剖析,论文尝试找出这些因素对《汉文经纬》语法体系和语法思想形成的影响,在对比西方早期和中国近现代汉语语言学着作的基础上,发掘出《汉文经纬》对中外同时期汉语语法思想的突破和超越。在结语部分,笔者提出了对汉语语法思想发展史的一点新思考:西方语言学发展到加布伦兹,开始脱离历史比较语言学和传统语法,转向共时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法研究,而马建忠等对西洋语法的模仿和继承,是建立在加布伦兹所摒弃的传统印欧语法之上的;相对于加布伦兹所代表的汉语语法理论,近代中国语法学的开端不是对西方当时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的继承,而是世界汉语语法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小小“断层”。断层也出现在西方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以汉语语言本体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家越来越少了,汉学开始转向对中国社会、人文、经济的研究。论文在介绍《汉文经纬》的成书过程、分析全书结构和语法思想过程中,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中外语言学界一直不甚明晰的问题:1.《汉文经纬》是否与西方早期汉语读本一样,是一本学习汉语的教科书?2.《汉文经纬》是否套用西方语法分析汉语?套用了哪个历史时期的西方语法?3.加布伦兹在普通语言学发展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他的语言学思想是如何通过《汉文经纬》表现出来的?4.马建忠等中国近代语法学家的研究,是对于加布伦兹时期西方汉语语法思想的继承吗?

朝克[8](2017)在《论满语同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及其学术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满语同本语族语言、满语同蒙古语族语言间进行比较研究的论着有不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历史时期里,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和蒙古语族语言专家学者做出来相当好的学术成绩,而且关系到满语口语和书面语,也关系到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强有力地推动了满语比较研究,拓展了满语研究视野,给满族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时妍[9](2016)在《满语词汇语义研究评述(1978-2015)》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从事满语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满语的词汇语义研究,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果。经过三十余年的探讨,国内的满语词汇语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运用满语词汇研究历史和文化;注重对个别词汇和类别词汇的研究;注重满语与满—通古斯语族内部诸语言及满语和汉语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诸语言之间的比较研究;注重满语词汇的应用性研究,如满语文献的翻译、满汉文词典的编纂等。

赵阿平[10](2015)在《满语词汇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满语词汇语义研究是满语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满语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点、难点课题,相对于研究系统深入的满语语音、语法而言,至今研究成果甚少。本研究运用词汇语义学、文化语义学等理论方法,主要以清代典籍满语书面语词汇及相关满文文献、历史文化资料为研究对象,并以大量现存满语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语言材料为参考,从词汇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对满语词汇语义具体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二、谈满蒙语语音相近词的语义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满蒙语语音相近词的语义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乾隆年间巴县档案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清代巴县档案研究现状
        1.2.2 重庆方言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乾隆年间巴县档案的语料性质
    2.1 文言成分
    2.2 口语/白话成分
    2.3 方言成分
3 乾隆年间巴县档案方言词汇分类研究
    3.1 名物类
    3.2 社会关系类
    3.3 职业类
    3.4 身体类
    3.5 土地类
    3.6 处所类
    3.7 交易类
    3.8 敲诈类
    3.9 骗术类
    3.10 诉讼类
    3.11 动作类
4 乾隆年间巴县档案方言词汇研究的价值
    4.1 为已有重庆方言词汇研究提供更多文献用例
    4.2 丰富重庆方言之词汇系统,为重庆方言词汇研究提供更多个案
    4.3 拓宽重庆方言词汇专书研究的领域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参考书目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满语与蒙古语副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满语副词和蒙古语副词的研究概况
    三、理论方法与相关说明
第一章 满语副词
    第一节 满语的词类划分
    第二节 满语副词的定义及分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蒙古语副词
    第一节 蒙古语的词类划分
    第二节 蒙古语副词的定义及分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满语和蒙古语中具有副词功能的其它形式
    第一节 满语中具有副词功能的其它形式
    第二节 蒙古语中具有副词功能的其它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满语与蒙古语副词的异同关系
    第一节 词汇意义的比较
    第二节 结构特征的比较
        一、基本副词
        二、复合副词
        三、派生副词
    第三节 句法功能的比较
        一、满语副词的句法功能
        二、蒙古语副词的句法功能
    第四节 词源关系的比较
        一、同源关系
        二、借用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满语同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突破
第一章 满语同义词的界定
    第一节 满语同义词的定义
        一、同义词的确定标准
        二、同义词的词性问题
        三、满语同义词的界定标准
    第二节 满语同义词的分类
        一、从来源角度划分
        二、从同义程度角度划分
        三、从结构角度划分
        四、从功能角度划分
    第三节 满语同义词与多义词的关系
        一、满语同义词的意义关系
        二、满语同义词与多义词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满语同义词的形成演变
    第一节 满语同义词的形成途径
        一、新词与旧词的并用
        二、固有词与借词的并用
        三、对事物现象所持感情和态度不同
        四、命名时取义角度不同
        五、满语构词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满语同义词的演变方式
        一、词义的产生与消失
        二、词义的分化
        三、词义的趋同
    第三节 多义词和同音词对满语同义词的影响
        一、满语多义词对同义词的影响
        二、满语同音词对同义词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满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区别
    第一节 满语同义词之间的语义区别
        一、语义性质或行为程度不同
        二、语义范围大小不同
        三、语义特征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第二节 满语同义词之间的修辞区别
        一、感情色彩区别
        二、语体语域色彩区别
    第三节 满语同义词之间的搭配区别
        一、包含搭配
        二、交叉搭配
        三、全异搭配
    第四节 满语同义词的通用与连用
        一、满语同义词的通用
        二、满语同义词的连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满语同义词的个性特点
    第一节 满语同义词的语音特点
        一、近音同义
        二、和谐多变
    第二节 满语同义词的语法特点
        一、根同义近
        二、根异形近
    第三节 满语同义词的变化特点
        一、借词累积的承继性
        二、旧词新词演变的多样性
        三、词根词发展的演进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满语同义词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满语同义词的应用研究
        一、满语同义词与满语教学
        二、满语同义词与辞书编纂
        三、满语同义词与文献翻译
    第二节 满语同义词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满语同义词的专题研究
        二、满语同义词的专书研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蒙文晰义》满洲语和蒙古语动词构词及构形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5)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语后置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后置词概念的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说明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现存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言接触与汉语后置词的形成
    第一节 汉语系统的内部因素
        一、后置结构的基础
        二、框式结构的基础
    第二节 语言生态环境的外部因素
        一、语言接触的前提——多民族的语言环境
        二、语言接触的重要条件——中介语和双语者
        三、语言接触的推动因素——相关语言政策
    第三节 发生语言接触的判断依据
        一、普遍判定标准
        二、本文判定标准
第三章 介引话题类后置词“来V”
    第一节 共时层面的“来V”
        一、“来V”的性质判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历时角度的“来V”
        一、“来V”的历时演变
        二、“来V”由连动结构到后置词
        三、历时演变中语言接触发生的判断依据
    第三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来V”
        一、中古佛经对框式结构产生的影响
        二、汉语欧化现象对“对于……来V”结构的影响
        三、日语翻译对“来V”形成后置词用法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比拟义后置词“一般”
    第一节 共时层面的比拟义后置词
        一、比拟义词项的性质判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历时角度的“一般”
        一、“一般”的历时演变
        二、“一般”由比较义到比拟义
        三、历时演变中语言接触发生的判断依据
    第三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一般”
        一、中古佛经对“一般”的影响
        二、蒙古语对“一般”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协同义后置词“一路”、“一道”和“一同”
    第一节 共时层面的“一路”、“一道”和“一同”
    第二节 历时角度的“一路”、“一道”、“一同”
        一、“一路”的历时演变
        二、“一道”的历时演变
        三、“一同”的历时演变
        四、“一路”、“一道”、“一同”历时演变的关联
        五、历时演变中语言接触发生的判断依据
    第三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一同”
        一、蒙古语对“NP+一同”类结构的影响
        二、满族语对“NP+一同”类结构的强化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方位后置词“里”
    第一节 共时层面的方位后置词
        一、方位后置词的性质判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历时角度的“里”
        一、从普通名词到方位后置词
        二、从方位后置词到多功能助词
        三、方位后置词“里”的格标记功能
        四、历时演变中语言接触发生的判断依据
    第三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里”
        一、甘青地区格标记“里”
        二、西南官话天门方言中的格标记“里”
    第四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里”的演变模式
        一、“里”的独立演变
        二、“里”的接触演变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方位后置词“上
    第一节 历时角度的“上”
        一、普通名词及方位后置词阶段
        二、方位后置词“上”的格标记功能
        三、历时演变中语言接触发生的判断依据
    第二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上”
        一、云南地区汉语方言中的格标记“上”
        二、汉语方言中格标记“上”的来源
    第三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上”的演变模式
        一、语言接触视角下“上”的演变路径
        二、语言接触的历时层次
    第四节 个案研究——甘青地区格标记“哈”的来源猜想
        一、甘青地区格标记“哈([xa])”
        二、来源猜想
        三、语言接触视角下“下”的演变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语法演变机制
    第一节 语言系统内部的演变机制
        一、句式糅合
        二、类推机制
        三、重新分析
    第二节 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机制
        一、结构重组
        二、构式拷贝
    第三节 语法复制的实现形式
        一、填补空缺
        二、对等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
        一、后置词的类型特征
        二、后置词的形成过程
        三、后置词的演变模式
        四、后置词的演变机制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附录: 方言合作人基本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6)满语饮食服饰词语文化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理论方法
    四、研究材料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满语饮食服饰词语的构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满语饮食服饰词语分类
    第三节 满语饮食服饰词语形式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满语饮食词语语义研究
    第一节 肉类和奶食词语
    第二节 谷物食品词语
    第三节 蔬菜词语
    第四节 饮料词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满语服饰词语语义研究
    第一节 面料词语
    第二节 衣着词语
    第三节 佩饰词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满语饮食服饰词语的物质经济文化语义
    第一节 饮食服饰词语与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饮食服饰词语与狩猎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满语饮食服饰词语的制度文化语义
    第一节 饮食服饰词语与饮食服饰制度
    第二节 饮食服饰词语与政治制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满语饮食服饰词语的信仰文化语义
    第一节 萨满仪式
    第二节 饮食服饰词语与萨满信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满语饮食服饰词语与民族文化交流
    第一节 满族与蒙古族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满族与朝鲜族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满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加布伦兹及其《汉文经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与加布伦兹有关的史实
    第一节 十九世纪早期欧洲语言学的发展背景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二、语言类型学和民族学的发展
        三、汉学从神学和东方学中的分离与兴起
    第二节 加布伦兹的学术历程
        一、加布伦兹父子的汉学渊源
        二、转入汉学专业研究之路
        三、莱比锡大学时期与《汉文经纬》的诞生
        四、柏林大学时期与《语言学》的问世
第二章 《汉文经纬》对汉语基本面貌的认知
    第一节 《汉文经纬》概貌
        一、版本和成书体系
        二、加布伦兹的汉语历史分期
        三、语料的选择及其来源
    第二节 《汉文经纬》的语音学研究
        一、汉语语音的构成
        二、中古音韵系统及其发展演变
        三、汉语语音和外语语音之间的转译
    第三节 《汉文经纬》的方言研究
        一、汉语方言的分区
        二、汉语方言音韵表
        三、汉语的域外传播与方言变异
    第四节 《汉文经纬》的文字学研究
        一、汉字构成原理
        二、汉语辞书及其编写体例
    第五节 《汉文经纬》语音、文字和词源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汉文经纬》的分析系统
    第一节 《汉文经纬》的词类研究
        一、加布伦兹关于古汉语词类的“虚实”
        二、加布伦兹划分实词词类的双重标准
        三、加布伦兹的词类标准与中国现代语法比较
    第二节 《汉文经纬》的词序规则和语法关系的确立
        一、“动词”与“静词”的结构方式
        二、加布伦兹的“格”、马建忠的“次”和黎锦熙的“位”
    第三节 《汉文经纬》的虚词研究
        一、加布伦兹的“助词”系统
        二、加布伦兹与马建忠词类系统的区别
第四章 《汉文经纬》的综合系统
    第一节 加布伦兹构词法与句法的关系
        一、“语法即句法”
        二、词的句法形成机制
        三、“句子成分”的引入和功能性扩展
    第二节 古代汉语简单句的句法结构分析
        一、主谓常式结构和动词中心词
        二、非动词谓语和汉语的情态表达
        三、主谓结构的逆序与“心理主语”
        四、主谓结构的功能性扩展
        五、主谓结构的省略与空语
    第三节 古代汉语复合句的句法结构分析
        一、主从复合句
        二、并从复合句
        三、加布伦兹的复句系统与中国现代语法的复句
第五章 加布伦兹普通语言学思想与《汉文经纬》
    第一节 加布伦兹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贡献
        一、语言类型学的创始人
        二、从历时语言学到共时语言学的开拓者
    第二节 加布伦兹语法思想在《汉文经纬》中的体现
        一、加布伦兹汉语观的形成及其与同时代学者的差异
        二、《汉文经纬》分析系统与综合系统的关系
        三、汉语的“有机系统”说
        四、加布伦兹的“语言精神”说
    第三节 加布伦兹的古代汉语研究方法
        一、语言分析与研究的方法
        二、《汉文经纬》研究的局限性
第六章 《汉文经纬》历史影响
    第一节 《汉文经纬》在西方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地位
        一、《汉文经纬》对西方早期汉语语言学着作的继承与发展
        二、加布伦兹学说在西方的传承
        三、《汉文经纬》与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二节 《汉文经纬》对中国汉语语法思想发展史的影响
        一、《汉文经纬》的“句本位”思想
        二、《汉文经纬》的“表达论”
结语 对东西方汉语语法思想发展轨迹的一点思考
附录
    一、《汉文经纬》德文原版目录索引
    二、《汉文经纬》专名和术语德汉对照表
    三、加布伦兹《语言学》节选(论文作者自译)
    四、加布伦兹汉语研究主要着述(按编年排列)
    五、加布伦兹家族史料馆馆藏史料影印件
参考文献
后记

(8)论满语同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及其学术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满语与本语族语言的比较研究
一、满语与蒙语族语言的比较研究

(9)满语词汇语义研究评述(1978-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重运用满语词汇研究历史和文化
二、注重个别词汇和类别词汇的研究
    1. 针对满语个别词汇的研究
    2. 针对满语类别词汇的研究
三、注重满语与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1. 满语和满—通古斯语族内部诸语言的比较研究
    2. 满语与汉语语族、蒙古语族诸语言的比较研究
四、注重满语词汇的应用性研究
五、结语

(10)满语词汇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满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2.1. 学术理论价值
    2.2. 历史文化价值
    2.3. 满文文献研究价值
    2.4. 应用价值
3. 满语词汇语义结构分析
    3.1. 满语派生词语义结构分析
        3.1.1. 由名词词根(词干)接缀附加成分构成派生词
        3.1.1.1. 由名词派生名词
        3.1.1.2. 由名词派生动词
        3.1.1.3. 由名词派生形容词
        3.1.2. 由动词词根(词干)接缀附加成分构成派生词
        3.1.2.1. 由动词派生名词
        3.1.2.2. 由动词派生动词
        3.1.2.3. 由动词派生形容词
        3.1.3. 由形容词词根(词干)接缀附加成分构成派生词
        3.1.3.1. 由形容词派生名词
        3.1.3.2. 由形容词派生动词
        3.1.3.3. 由形容词派生形容词
    3.2. 满语合成词语义结构分析
        3.2.1. 联合型结构
        3.2.2. 修饰型结构
        3.2.3. 聚集型结构
4. 满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辨析
    4.1. 满语同义词语义辨析
        4.1.1. 意义的差别
        4.1.1.1. 词义轻重的差别
        4.1.1.2. 范围大小的差别
        4.1.1.2. 感情色彩的差别
        4.1.1.3. 用法的差别
        4.1.1.4. 同义词的通用与连用
    4.2. 满语多义词 、 同音词语义辨析
        4.2.1. 多义词语义分析
        4.2.2. 同音词语义分析
5. 结语

四、谈满蒙语语音相近词的语义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乾隆年间巴县档案方言词汇研究[D]. 罗聪惠. 重庆大学, 2019(09)
  • [2]满语与蒙古语副词比较研究[D]. 田鹂.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3]满语同义词研究[D]. 吴双.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4]《蒙文晰义》满洲语和蒙古语动词构词及构形法比较研究[D]. 伍彩霞.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5]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语后置词研究[D]. 何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6]满语饮食服饰词语文化语义研究[D]. 尹鹏阁.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7]加布伦兹及其《汉文经纬》研究[D]. 宋楠(NANCY WILMS). 南京大学, 2017(09)
  • [8]论满语同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及其学术价值[J]. 朝克. 满族研究, 2017(02)
  • [9]满语词汇语义研究评述(1978-2015)[J]. 时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07)
  • [10]满语词汇语义研究[J]. 赵阿平. 西北民族研究, 2015(01)

标签:;  ;  ;  ;  ;  

论满蒙语语音相似词的语义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