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黄育苗试验

木麻黄育苗试验

一、木麻黄侧枝育苗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仲崇禄[1](2000)在《木麻黄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以生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理论为依据,采取科学地设计,借助木麻寅种群背景研究资料、野外调查、野外试验、温室试验、室内测定和统计分析(GENSTATS软件包,SAS软件包和南京林大的‘林木遗传育种软件包’)等研究方法,针对世界上木麻黄研究热点 问题及我国木麻黄人工林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利用在华南地区10余年科研工作积累的27片树种、种源、家系和无性系试验的22万余个数据,及本文副导师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林研所主任级科学家KhongsakPinyopusarerk提供设在泰国、越南、斯里兰卡、肯尼亚、洪都拉斯、台湾省等6个国家或地区的8个地点12万余个短枝木麻黄种源试验的数据,系统分析和研究了短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树种的物候特性、繁殖特点,种源、家系、无性系的多性状边传变异规律,主要林木性状在时间序列上的遗传变异,种源适生区预测,无性系抗病能力,我国木麻黄人工林林地营养现状、木麻黄对土壤营养需求,本麻黄营养遗传型、木麻黄并生遗传型等,并制定和概述了短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的育种策略,主要结论如下:l.短枝和山地木麻黄的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微繁殖。两种参试木麻黄能在华南地区正常有性繁殖,多数适生种源,在2-3年生开始开花、结实,为开展其育种策略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短枝木麻黄的开花、结实与种源关系密切,来自东南亚的种源开花、结实早,结实量大,而来自澳大利亚东海岸的部分种源的开花、结实相对晚且数量较少,育种策略中应注意不同来源的育种材料的开花、结实特点问题。利用幼树幼嫩枝条水培繁殖是两种参试木麻黄的有效繁殖手段之一。成功地利用微繁殖技术繁殖出了短枝木麻黄,为我国短枝木麻黄优良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提供了有效方法。2.7个树种/36个种源的比较分析表明7个树种在华南表现优劣顺序为山地木麻黄>细枝木麻黄、短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滨海木麻黄>森林木麻黄或鸡冠木麻黄。每个树种表现较好的种源如下:山地木麻黄(13950)、短枝木麻黄(试验E873中的Wenchang种源)、细枝木麻黄(试验E873中的13515和Qionghai种源,试验E883中的13518和13514)、粗枝木麻黄(试验E873中Llizhou 种源,试验E883中13128)、滨海木麻黄(13986)、森林木麻黄(13992),鸡冠木麻黄的种源间在多数性状上差别不大。山地木麻黄表现最好,造林后62月(试验E873)时其单株材积是最差的鸡冠木麻黄的 80.15倍,50月时(E883)为 60.16倍。3.短枝和山地木麻黄种源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性状在地点间、种源间和种源与地点(PxS)互作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43个短枝木麻黄种源主要质量性状在地点间、种源间和PxS互作间也存在显着差异。而且多数性状上,短枝木麻黄种源、山地木麻黄种源/家系的地点方差分量均较大。表明短枝和山地木麻黄种源,家系筛选,性状的地点效应、PXS互作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育种策略中应采用不同类型的育种群体。本文中利用 6个国家、10个地点、43个短枝木麻黄种源试验数据估算的15个性状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的结果可作为今后华南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区短枝木麻黄种源筛选、确定选择性状的依据。4.从多年的短枝木麻黄种源试验结果看,总的遗传变异规律是来自澳大利亚北部至菲律宾的天然种源和一些非天然分布区种源,如来自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和肯尼亚等,在华南地区均能良好地生长,而来自澳大利亚天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的表现不佳,使短枝木麻黄种源呈现出不连续性变异特点。这与短枝木麻黄分布区广,引种栽培面积大,参试种源的分布常常是被海洋隔离和分布区生态条件差异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同时,参试种源与立地互作效应极显着差异,说明参试种源稳定性有差异。因此,不断扩大种源引种试验范围,筛选稳定高产的种源为木麻黄遗传育种服务是非常必要的。5.按地点对43个参试短枝木麻黄种源进行评定,结果为:试验E946(福建东山)中,优良种源为18086(Ha hinh,VTM)、18118(AdinmpanaPura,India)、18355(CCffonouBenin,BEN)、ledl3peempur KUaug,Indial、18244(BakoBormeo Sar。e,Malaslyed、18119(Rameswaramlsland,Indis)、18288(Mambsfl:Ot Sri Lank、18348opan-tanPehang,Malasiyal、18015(Ch ndndipu riBrlBalasore,Indial和 18008(Danvin Casuarina B,NT,Australied种源;试验 E944(广东阳西)中优良种源有1815耳(*Man,Pan叫互s,*m)、18355(*Mou,BenZn)、1吕128(Non NuNuoc,川ham)、18143 (Gene For.Res.Static几际)、18153(ElaBeach,PNG)、18127(hachLienVietnam)、18134(KenyattaBeachKopa)、14233(RayofigProv,hailand)和18288(MadmpasriLank)。这些种源均好于国内对照种源,分别占各自参试种源的25.0%和20.93%,相当于选择强度分别为i=1.242和卜1.343。18355和18288种源在两个试验点均表?

韩强[2](2017)在《四种木麻黄种源变异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麻黄(Casuarina)树种作为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最成功的外引树种,具有速生、防风、固沙、抗逆及耐瘠薄等优良特性,是重要的防护林、用材林和多用途林树种。我国集中性对木麻黄多树种、种源数量丰富且系统的种源试验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含有大量原产地种质材料;同时对木麻黄种源材性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以短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为材料开展种源试验,对木麻黄的生长、适应性、形质和材质等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对其遗传参数进行估算,揭示种源间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木麻黄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林后2a、5a和7a时,4种木麻黄保存率在种源间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造林后2a时,短枝木麻黄的种源保存率最高,山地木麻黄最低;造林后5a时,粗枝木麻黄种源保存率最高,短枝木麻黄最低。台风过后,即7a时短枝木麻黄种源Dongfang、Ledong和Huian保存率均在80%以上,粗枝木麻黄种源13143、13139、13146和16363的保存率均在85%以上,细枝木麻黄种源15004、15574和CK的保存率均在75%以上,山地木麻黄种源18844、18846、18849和19489的保存率均在70%以上,说明4种木麻黄抗风性在种源间均呈现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抗风性强弱依次为短枝木麻黄、山地木麻黄、粗枝木麻黄和细枝木麻黄。其抗风性种源遗传力和遗传异系数变幅分别为00.108和0.05%4.17%,均以细枝木麻黄为最高,粗枝木麻黄最低;入选率为20%时,细枝木麻黄种源抗风性选择增益最大(2.33%),其次为短枝木麻黄(0.75%),粗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则接近0。(2)3个测定年份,4种木麻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短枝木麻黄的5个种源(Yangxi、Dianbai、Ledong、Dongshan和18244)、粗枝木麻黄的5个种源(13139、13144、15218、15939和16361)、细枝木麻黄2个种源(14005和20477)以及山地木麻黄3个种源(19489、19490和17877)的生长性状均高于其总均值。粗枝木麻黄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系数在3个测定年份均明显低于其他3种木麻黄,以7a时细枝木麻黄单株材积的种源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系数为最高,分别为0.403和68.70%;除了粗枝木麻黄,其他3种木麻黄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要远远大于树高和胸径。造林后7a时,采用20%的入选率,粗枝木麻黄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增益均低于0.21%,其他3种木麻黄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变幅分别为1.28%6.59%、0.92%12.63%和1.93%39.86%。造林后7a时,短枝木麻黄的树高最大,其次为山地木麻黄、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最小;胸径和单株材积则以短枝木麻黄为最大,粗枝木麻黄最小。(3)短枝木麻黄种源间侧枝粗细(TPB)、侧枝分枝角(APB)、侧枝长度(LPB)、绿色小枝长度(LDB)、主干分叉习性(AP)及主干通直度(SFS)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其种源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0.0040.242和0.48%5.79%,当入选率为20%时,其上述形质性状的遗传增益范围为0.01%3.72%;粗枝木麻黄种源间LDB和SFS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其种源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0.0420.283和2.72%5.69%,当入选率为20%时,其上述形质性状的遗传增益范围为0.68%5.13%;细枝木麻黄种源间侧枝密度(DPB)、TPB、APB和SFS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其种源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系数范围分别0.0210.247和2.01%3.49%,当入选率为20%时,其上述形质性状的遗传增益范围为0.25%2.03%;山地木麻黄种源间TPB、APB、LDB、AP及SFS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其种源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系数范围分别0.0070.088和0.93%5.56%,当入选率为20%时,其上述形质性状的遗传增益范围为0.07%2.45%。(4)造林后7a时,木材密度(BD)、纤维长度(FL)和纤维长宽比(LTW)在4种木麻黄种源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纤维宽度(FW)仅在短枝木麻黄种源间存在显着差异。短枝木麻黄5个种源(Maoming、Dongfang、18015、18244和18122)和山地木麻黄1个种源(19490)木材密度均在0.70 g?cm-3以上,粗枝木麻黄4个种源(15932、15938、15941和19242)和细枝木麻黄1个种源(14005)的木材密度在0.60 g?cm-3以上;1个短枝木麻黄种源(18298)、1个粗枝木麻黄种源(CK)、2个细枝木麻黄种源(14005、20477)和4个山地木麻黄种源(18849、17877、19239和19238)的纤维长度在0.85 mm以上。4种木麻黄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的种源遗传力变幅分别为0.1550.519、0.1430.504和0.0940.489,其遗传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2.82%10.16%、4.67%10.64%和3.90%10.94%,种源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系数均以细枝木麻黄为最大。入选率为20%时,短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的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的种源遗传增益大多在2%以下,仅山地木麻黄木材密度的遗传增益接近5%,而细枝木麻黄材性的遗传增益均在5%以上。(5)3个测定年份,4种木麻黄种源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等3个生长性状间,表型和遗传相关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生长性状相互间关系紧密,可以用于早期预测。抗风性与形质、材质形状间的相关性表明,粗枝木麻黄抗风性与所有形质、材质形状间的遗传相关不显着;短枝木麻黄的RES与TPB、AP、BD间呈显着遗传正相关(P<0.01),与APB间极显着遗传负相关(P<0.01),在抗风性选择时,重点关注侧枝粗细、主干分叉位点、木材密度及分枝角等性状;细枝木麻黄的RES与SFS、BD、FL间为显着的正表型和遗传相关(P<0.05-0.01),在抗风性选择时,重点关注主干通直度、木材密度大、纤维长度等性状;山地木麻黄的RES与SFS、FL间为显着的正表型和遗传相关(P<0.05-0.01),在抗风性选择时,重点关注主干通直度高和纤维长度等性状。生长与形质、材质形状间的相关性表明,短枝木麻黄和细枝木麻黄生长性状与FL间呈极显着遗传正相关(P<0.01),与LTW间无显着相关(P≥0.05),在短枝木麻黄和细枝木麻黄的材性选择过程中可以对生长性状和LTW分开选择,长纤维的选择可以考虑速生性种源。(6)选用树高H7(X1)、胸径D7(X2)、抗风性RES(X3)、侧枝粗细TPB(X4)、主干通直度SFS(X5)、木材密度BD(X6)、纤维长度FL(X7)、纤维宽度FW(X8)、纤维长宽比LTW(X9)这9个性状构建选择指数方程。以等权法指数方程进行选择,短枝木麻黄优良种源为Dongshan、Lingao、Ledong和18127;粗枝木麻黄优良种源为13141、13987、13142和15939;细枝木麻黄优良种源为20477和15574;山地木麻黄优良种源为17877、19490、19489和18849。以强调生长性状指数方程进行选择,短枝木麻黄优良种源为Dongshan、Lingao、Ledong和18127;粗枝木麻黄优良种源为13141、13987、13142和15939;细枝木麻黄优良种源为14005和20477;山地木麻黄优良种源为19490、19489、17877和18950。以强调材质性状指数方程进行选择,短枝木麻黄优良种源为18269、Dongshan、Lingao和Huian;粗枝木麻黄优良种源为13141、13987、13142和15939;细枝木麻黄优良种源为20477和13519;山地木麻黄优良种源为17877、19490、19489和18849。

胡盼,仲崇禄,张勇,姜清彬,陈羽,陈珍,KHONGSAK Pinyopusarerk[3](2015)在《短枝木麻黄种群苗期表型多样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来源于大洋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引种次生区以及非洲引种次生区4个区域的20个种源短枝木麻黄种子和当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种子千粒重以及幼苗苗高、地径、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等7个性状对短枝木麻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种群苗期表型遗传差异,为短枝木麻黄早期遗传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1)短枝木麻黄种子千粒重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种源间差异极显着,且千粒重具有显着的地理变异模式,随经度的增大而降低。(2)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泰国干东港种源幼苗生长最好(苗高76.6cm,地径4.64mm),而种源汤加的幼苗生长最差(苗高28.3cm,地径2.58mm)。(3)当年生幼苗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二级侧枝长度、每小枝节数和齿叶数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齿叶数在区域间的变异系数最大(82.15%)。(4)通径分析表明,一级侧枝长度对苗高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而一级侧枝粗度和二级侧枝长度对地径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它们可作为短枝木麻黄优良新品种筛选的参考因子。

罗美娟[4](2005)在《短枝木麻黄种源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变异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短枝小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我国华南、东南沿海防护林最主要的造林树种,它对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促进沿海经济发展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短枝木麻黄大然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及太平洋群岛,现已广泛栽培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众多具有遗传变异的地理种源.为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本文开展种源试验,并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表型、营养型、基因型等方面研究短枝木麻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探讨短枝木麻黄种源的遗传变异规律,并筛选出适宜闽南地区栽培的优良种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短枝木麻黄地理种源变异在种子品质、苗期生长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对种子特性和1a生苗期生长性状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短枝木麻黄种源种子的千粒重和发芽率差异极大,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主要是由不同种源的遗传特性决定。苗期试验表明,不同种源间实生苗、无性苗苗高、地径筹异较大,经方差分析,结果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短技木麻黄种源实生苗、无性苗高生长的地理变异趋势较为一致,即苗木高生长与原产地经纬度、海拔三个因素的关系不太紧密,种源产地对苗木生长无显着影响。 2.11a生短枝木麻黄地理种群生长差异显着,东南亚的原生种群(YSAS)表现最佳,最差的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地区的原生种群(YSAP),二者表现出较大差距。短枝木麻黄种源的遗传变异还表现在生长、形态性状上,方差分析表明:短枝大麻黄在胸径、树高、材积、冠幅生长性状和干形、侧枝特征、结实等7个形态性状上的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这些差异主要是遗传因素所致,具有较强的选择潜力。种源间生长的地理变异在4~5a后渐趋于稳定,11a生时已基本稳定,早期选择一般可以从4~5a开始。遗传相关分析表明,胸径、树高、材积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着水平,主干分义习性与主干通直度间呈极显着相关,侧枝粗细与生长性状、侧枝密度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侧枝长度与侧枝粗细、侧枝分枝角呈极显着正相关,因此,在进行种源选择时,既要注重生长性状,又要注重形态性状的选择。 3.对11a生短枝木麻黄种源小枝的营养元素研究表明,各元素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极显着水平,短枝木麻黄小枝平均灰分含量为4.18%。一些营养元素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付甜,张勇,仲崇禄,徐刚标[5](2016)在《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木麻黄水培繁殖的概况,本文归纳了影响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的内在因素(树种、种源和插条生理年龄)、外在因素(生长调节剂、温度、氧气、水质和光照);同时总结了插条生根类型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长调节剂、插穗、光照及温度等方面;建议生长调节剂配比、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及解剖结构等研究作为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的重点研究方向。

柯玉铸[6](2006)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水培苗培育及防护林营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对沿海防护林木麻黄(Casuarina)优良无性系筛选、水培育苗技术、防护林营造技术研究的总结,试验地点位于福建省的平潭县、惠安县、漳浦县等。开展对木麻黄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对当前生产上正在进行的沿海防护林老林带更新改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筛选。木麻黄速生抗病无性系筛选。在福建省的平潭县进行木麻黄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参试的木麻黄无性系与对照相比,造林成活率差异不显着,均在93%以上,在6a(造林5年)之前各无性系之间的生长量无明显差异,在6a之后,无性系间的生长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可见,良种选育时,要待木麻黄生长到一定程度(如6a以上,平均树高达10m以上),测量的生长量才真实有效。对6a之后的木麻黄各无性系的生长量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得出4号、3号、2号的生长量大,与其余无性系之间差异显着,为速生抗病无性系,9.5a时这3个无性系的平均胸径在13~15cm之间,平均单株材积在0.1~0.15m3之间,可柱生产上推广应用。深入研究木麻黄小枝水培育苗技术。首先,探究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率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从内因上看,木麻黄不同品系间的生根率不同。一年生以内母树的穗条水培生根率可达80%以上;多年生的母树可通过截干技术生根率可提高到94.67%。采枝部位以中上部为佳。粗壮小枝的生根率较细弱的高。从外因上看,太阳直射光下较室内漫射光下的水培生根率高。25~33℃气温比25℃以下气温的水培生根率高。用透明塑料杯比用玻璃罐头瓶的水培生根率高。其次,研究木麻黄小枝的水培生根率与生根条数的关系。两者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935。研究还认为,可利用木麻黄水培苗生根率的高低来预测所培育的水培苗将来根系的发达程度,可把木麻黄水培苗的生根率作为木麻黄良种选育的一个指标,在水培苗生产上和良种选育上均具有指导意义。第三,开展提高难生根木麻黄水培出根率技术研究。结果是,杂交后,其生根率从原有的10%提高到60%,提高了5倍,生长速度提高了50%。可见,杂交是提高难生根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率的有效途径。第四,探索木麻黄采穗圃营建技术。从采穗母树的定植密度、截干高度等研究木麻黄采穗圃的营建技术,通过试验测定,木麻黄采穗圃的定植密度以0.8m×0.5m较为适宜,其穗条的合格率较高且单位面积上所提供的合格穗条数量较多;三种不同截干高度的母树所采的木麻黄穗条出根率差异不显着,均在70%左右,采穗母树的截干高度以40 cm为宜,所采的木麻黄穗条为最多,每株一次性可采合格穗条27根。第五,进行木麻黄小枝切成多段水培育苗技术研究。木麻黄小枝切成3-4小段后与没有切成小段的小枝一样可培育成符合造林用的苗木,采穗圃的面积可缩减3至4倍,这一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最后,总结出一套木麻黄水培育苗技术,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的良种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木麻黄更新造林技术研究。第一、开展木麻黄更新造林施肥试验。在平潭县木麻黄更新造林时,施磷肥的木麻黄更新林造林成活率虽然没有提高,但生长量的提高极为显着,与对照相比,其树高增长200%,胸径增长388%,冠幅增长210%,郁闭度增长46%。第二、提高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成活率技术研究。结果是通过实施无雨造林技术措施,使木麻黄更新林的造林成活率从46%提高到97.34%,造林成活率提高了51.34%,无雨造林技术取得了成功,减少了补植这一环节,节省了造林成本,同时解决了木麻黄更新造林受到下雨持续时间及雨量的限制问题。第三、农田木麻黄防护林网更新技术研究。采用优良种苗和更新配套技术与生产性造林技术对比,结果是前者的造林效果极好,林木的生长速度和造林成活率均是对照的2倍左右,具有良好的防护效能,透风系数在0.4~0.6之间,降低风速可达37.8%~52.9%,可有效地保护农田,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韩强,仲崇禄,张勇,姜清彬,陈羽,陈珍,Khongsak Pinyopusarerk[7](2017)在《山地木麻黄种源在海南临高的遗传变异及选择》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山地木麻黄种源间抗风性、生长及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山地木麻黄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为试验材料,于造林后2、5、7 a时测定山地木麻黄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等数量性状,并于造林后7 a时调查主干分叉习性(AP)、主干通直度(SFS)、侧枝密度(DPB)、侧枝直径(TPB)、绿色小枝长度(LDB)、侧枝分枝角(APB)、侧枝长度(LPB)等形质性状以及抗风性(RES),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应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山地木麻黄种源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造林后2、5、7 a时,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间保存率和抗风性差异显着(P<0.05);对造林后7 a时保存率较高的18个种源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3个年份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7 a时,TPB、APB、LDB、AP和SFS等形质性状在种源间亦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明显高于形质性状,二者分别受中度或中度偏下和低度遗传控制;随着林龄的增长,树高的遗传变异系数变化不大,而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2.30%、11.67%13.67%、30.20%38.11%;7 a时,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84×10-5%5.56%。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树高作为山地木麻黄早期选择性状较适宜。[结论]依据坐标综合评定法,筛选出17877、19489和19490等3个优良种源,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许高明[8](1977)在《木麻黄侧枝育苗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木麻黄材质坚韧,耐沙、耐碱、抗风,萌发力强,伐根、侧根均会萌出不定芽长成树木,枝条被流沙埋后能生出许多不定根,是沿海沙荒营造防护林的好树种。这次我省在东山县赤山林场选优时,发现坚木麻黄的抗性优于其他品种,其中基干林带迎风面选的一株优树,十多年间经受大风长期袭击,周围不同种的木麻黄风害在5级(全部枯死),同品种的风害3级的也占58%,5级的占33%,唯独这株优树风害只1级左右,树冠完整,树姿正常。1957年和1960年,惠安县苗圃为解决当时木麻黄种苗缺乏问题,曾利用侧枝进行育苗。1957年的成活率50—60%。1960年又进行侧枝不同部位扦插育苗试验。

罗炘武[9](2016)在《海南2种乡土灌木的繁育技术及2种灌木在海防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由于海南岛木麻黄单一树种的海防林生态系统存在一些缺陷,为增加海防林的树种多样性,近年来已有木麻黄-其他乔木树种的人工混交林营造模式的探索。为增加海防林的垂直结构层次,充分利用海南岛海岸带的乡土灌木资源,尝试将露兜簕、苦郎树两种灌木引入木麻黄林,以期构建多层次、多树种的混交林型海防林,提高海防林的生态功能。本研究调查了海南岛海岸带乡土灌木露兜簕、苦郎树的资源分布状况,研究了两种灌木的育苗技术及两种灌木与木麻黄海防林混交种植的生长状况,取得以了下研究结果:1.对海南岛12个沿海市县滨海地带的乡土树木进行了调查,确定了乡土灌木露兜簕、苦郎树的分布地点和种群数量。发现苦郎树在79个调查点中的27个点有分布,以东部的文昌市滨海地带分布最多,露兜簕在所有的调查点均有分布。2.露兜簕的育苗技术研究发现,用种子发芽基质、浸种方式和浸种时间三个因素进行处理,露兜簕种子发芽起始时间以河沙-清水浸种-5天处理组合最早为52.0天。露兜簕种子的发芽率,以海沙-不浸种处理组合(57.78%)和河沙-清水浸种-5天处理组合(54.44%)较高。为提高露兜簕种子的发芽率,宜用海沙或河沙为育苗基质。露兜簕扦插育苗研究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ABT1、IBA和NAA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插条,以100mg·L-1NAA处理的露兜簕插条的扦插存活率最高。3.苦郎树扦插育苗研究中:对海南岛北部的海口市、西部的昌江县、东部的万宁市海岸带分布的苦郎树枝条用ABT1,IBA,NAA处理,分别扦插到红壤,河沙,红壤:河沙(等体积混合)的基质中,结果表明:红壤-昌江-100mg?L-1IBA(68.80%)处理的成活率最高,河沙-万宁-100mg?L-1 ABT1(27.33)处理的生根数最多。4.露兜簕和苦郎树两种灌木混交种植于木麻黄海防林中,样地在受到“威马逊”(2014年7月18日)、“海鸥”(2014年9月15日)2个台风袭击前,2种灌木均保持较高的存活率,露兜簕在95.56%以上,苦郎树在91.11%以上。台风对林地造成了严重干扰,露兜簕存活率最低降至48.89%,苦郎树最低至64.44%。两种灌木的株高、基径呈现一定程度的稳定增长。相关分析表明,2个灌木树种的存活率、株高、基径与光照强度、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5.混交种植在木麻黄林地中的露兜簕、苦郎树树种间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差异较大,同一树种不同施肥处理组间的Pn、Cond、Ci、Tr日变化均有一定差异。露兜簕Pn日变化在冬季呈现为“单峰”曲线,春夏秋季呈现为“双峰”趋势,有光合“午休”现象;苦郎树Pn日变化在冬季时呈现倒“V”型,春夏秋季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无光合“午休”现象;两种灌木的Pn、Cond、Ci、Tr的日变化趋势不一致,但同种植物各处理施肥处理组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不同季节间的光合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发现露兜簕、苦郎树的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

冯剑[10](2015)在《海南岛海岸乡土树种榄仁树、莲叶桐的育苗和在木麻黄海防林下种植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海南岛以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inn.)为主的沿海防护林存在的缺陷问题,试图通过引入乡土植物构建混交林型的海防林,促使形成多乡土树种的海防林植被。本研究对海南岛海岸上分布的2种乡土树种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 Linn.)、莲叶桐(Hernandia nymphiifolia(Presl)Kubitzki)进行了资源调查,对种子形态特征、育苗技术,以及在海防林下混交种植的生长情况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了海南岛沿海的12个市县乡镇及港口海岸乡土树种榄仁树、莲叶桐资源分布及数量状况。调查点有榄仁树分布的市县占沿海市县的83.3%,同一市县分布点最多的是文昌市。调查点有莲叶桐分布的市县占沿海市县的16.7%,同一市县分布点最多的是琼海。2.4个种源地之间榄仁树的结实程度有明显的差异,结籽率为潭门港和东寨港>石梅湾>木兰港,健籽率为东寨港>潭门港>石梅湾>木兰港。4个种源地之间榄仁树的果核和种子表型性状存在显着的差异。榄仁树种子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值较高,在87.65%-98.76%之间。莲叶桐种子的结籽率为76%,莲叶桐的果核和种子的7个形态特征中果核和种子重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为17.13%和13.95%。3.用植物生长调节剂25、50、100 mg·L-1NAA处理榄仁树种子进行育苗,榄仁树种子23 d后开始萌发,发芽率随着浓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以50 mg·L-1 NAA的处理效果最好,平均发芽率达50.54%。用25、50、100 mg·L-1GA3处理,随着浓度的增大,发芽率逐渐减小。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能明显提高种子萌发率。用破壳方法对不同种源地榄仁树果核进行处理,榄仁树种子萌发期为19 d-60 d,木兰港种源地完整果核的榄仁树萌发时间,比其他处理组迟了8 d。敲破果核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最高为61.1%)高于完整果核的种子(最高为50%)。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萌发指数为潭门港>石梅湾>木兰港。榄仁树种子表型性状与萌发特征之间呈一定的显着相关性。用100mg·l-1naa和ga3处理莲叶桐种子萌发率分别提高了58.33%和64.28%,萌发时间也分别提前了36d和21d。在不同基质、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的处理组合中,莲叶桐插穗的存活率和平均侧芽数有明显的变化。扦插90d后,红壤∶河沙=1:1组合下存活率最高(85.19%),存活率优于红壤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iba处理明显的优于abt1处理,生长调节剂浓度也以200mg·l-1较优。对于莲叶桐扦插较适合的处理组合为红壤∶河沙=1:1-naa-200mg·l-1和红壤:河沙=1:1-iba-50mg·l-1。4、木麻黄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根、木麻黄凋落物及林下表层土壤的水浸提液都能降低榄仁树幼苗的存活率,影响幼苗株高、叶和根生物量。3种浸提液均显着降低处理15d-45d期间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cond)、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且显着增加幼苗水分利用率(wue)。第60d时3种木麻黄浸提液能显着增加幼苗叶片、根的pro含量,使得幼苗根系组织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而木麻黄根浸提液能显着增加幼苗ccond、ci、叶sod、根cat含量。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能显着增加幼苗ccond和tr,同时凋落物浸提液会显着降低幼苗根pod含量。木麻黄根浸液能使幼苗叶片fo增大,使得榄仁树幼苗psⅡ反应中心受到伤害,随着生长期的延长,psⅡ反应随后逐渐恢复活性,木麻黄根浸液能降低生长初期幼苗的表观光合量子的传递效率和幼苗叶绿素含量。5.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共同作用于榄仁树生长、光合作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幼苗生长期的延长,土壤干旱和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对榄仁树幼苗存活率和株高增长有一定影响。60d胁迫后显着减小了幼苗叶片数、叶面积、叶片含水量及叶片的生物量。15d-60d期间幼苗的pn、ccond及tr均显着减小,可以降低幼苗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量子的传递效率和减少psⅡ系统中处于开放状态的反应中心所占的比例,而幼苗叶片ci呈先减后增的变化。幼苗的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显着增加,是导致光合作用降低的主要原因。干旱和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能显着增加榄仁树幼苗的叶片和根的细胞膜透性、POD活性及叶片SOD活性。二元方差分析表明,土壤干旱和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对榄仁树的生长、光合作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且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6.将榄仁树、莲叶桐混交种植在滨海木麻黄林下,种植穴内施加500g、250g、125g的有机肥和不施肥的对照4个处理组,各处理组之间莲叶桐存活率基本保持在93.3%以上,因超强台风“威马逊”和“海鸥”影响后,存活率低至50%以下。榄仁树苗存活率均逐渐降低。因特大台风造成混交样地苗木折损,混交种植15个月后莲叶桐株高的测量值明显降低,混交种植3个月后榄仁树株高测量值也有所降低。7.混交种植时在种植穴中施加4种不同剂量的有机基肥后,植株基部附近土壤中,可利用养分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土壤养分含量随季节的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夏季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冬季,雨季土壤养分含量高于旱季。8.混交种植的4个有机肥处理组之间莲叶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但生长到第15个月和第18个月时莲叶桐光合作用日变化呈双峰型,有光合“午休”现象。榄仁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有光合“午休”现象。混交种植的莲叶桐和榄仁树的光合作用特征呈一定的季节性变化,不同基肥处理间也有所差异。莲叶桐和榄仁树的光合作用特征与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呈显着的相关性,也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呈显着的相关性。

二、木麻黄侧枝育苗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麻黄侧枝育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木麻黄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 言
    1.1 林木邀传变异研究历史、现状与进展
    1.2 木麻黄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林木营养遗传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林木共生遗传型研究现状和趋势
    1.5 林本育种策略研究概述
    1.6 我国木麻黄研究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1.7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木麻黄遗传背景研究概述
    2.1 木麻黄植物分类学述评
    2.2 木麻黄科植物生态和植物地理
    2.3 木麻黄引种和遗传育种
    2.4 木麻黄共生茵
    2.5 小结
第三章 两种木麻黄繁殖特性遗传变异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木麻黄树种/种源的引种试验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短枝本麻黄种源遗传变异
    5.1 试验概况与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山地本麻黄种源遗传变异
    6.1 试验概况与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木麻黄家系/无性系遗传变异
    7.1 试验概况与研究方法
    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华南地区木麻黄林地营养状况及木麻黄营养遗传型研究
    8.1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3 小结
第九章 木麻黄共生遗传型研究
    9.1 材料和方法
    9.2 结果和分析
    9.3 小结
第十章 木麻黄育种策略概述
    10.1 短枝木麻黄研究回顾
    10.2 短枝木麻黄育种策略概述
    10.3 山地本麻黄育种策略概述
    10.4 小结
第十一章 总结论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 谢

(2)四种木麻黄种源变异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木麻黄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2.2 木麻黄木材材性的研究
        1.2.3 性状间的相关和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生长性状及形质性状观测
    2.5 材性取样与测定
        2.5.1 材性取样
        2.5.2 材性测定
    2.6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木麻黄适应性分析
        3.1.1 短枝木麻黄的保存率和抗风性
        3.1.2 粗枝木麻黄的保存率和抗风性
        3.1.3 细枝木麻黄的保存率和抗风性
        3.1.4 山地木麻黄的保存率和抗风性
        3.1.5 小结
    3.2 木麻黄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参数估算
        3.2.1 木麻黄生长性状的变异比较
        3.2.2 木麻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
        3.2.3 小结
    3.3 木麻黄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参数估算
        3.3.1 木麻黄形质性状的差异比较
        3.3.2 木麻黄形质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
        3.3.3 小结
    3.4. 木麻黄材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参数估算
        3.4.1 木麻黄材性变异
        3.4.2 木麻黄材性遗传参数的估算
        3.4.3 小结
    3.5 木麻黄性状间相关性及其种源综合选育
        3.5.1 木麻黄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3.5.2 木麻黄材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5.3 木麻黄生长、适应性、形质和材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5.4 木麻黄生长、适应性、形质和材质多性状综合选择
        3.5.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木麻黄种源适应性
        4.1.2 木麻黄种源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
        4.1.3 木麻黄种源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4.1.4 木麻黄种源材性的遗传变异
        4.1.5 木麻黄种源性状间相关关系
        4.1.6 木麻黄优良种源选择
    4.2 讨论
        4.2.1 木麻黄的遗传改良途径
        4.2.2 木麻黄的遗传变异
        4.2.3 生长性状早期选择
        4.2.4 木麻黄性状间的相关性
        4.2.5 木麻黄的抗风性
        4.2.6 多性状综合选择
    4.3 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木麻黄国际种源信息表
附录B 木麻黄抗风性和形质性状的分级标准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短枝木麻黄种群苗期表型多样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千粒重和苗期性状调查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区域和种源种子千粒重及其幼苗数量性状变异特征
        2.1.1 千粒重
        2.1.2 苗高和地径
        2.1.3 表型性状
    2.2 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变异程度分析
        2.2.1 方差分量及分化系数
        2.2.2 变异系数
    2.3 短枝木麻黄表型性状通径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短枝木麻黄的变异来源
    3.2 短枝木麻黄幼苗表型性状间的关系

(4)短枝木麻黄种源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变异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短枝木麻黄分布及引种概况
    1.2 木麻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含义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其发展
        1.2.3 RAPD技术及其应用
        1.2.4 木麻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木麻黄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3.1 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3.2 木麻黄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方法
        2.3.2 营养元素分析
        2.3.3 短枝木麻黄种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2.3.4 优良种源筛选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种源种子和苗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
        3.1.1 种源种子性状的遗传变异
        3.1.2 种源苗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
        3.1.3 讨论
    3.2 11a生短枝木麻黄种源遗传变异研究
        3.2.1 地理种群的变异规律
        3.2.2 种源生性状的遗传变异
        3.2.3 短枝木麻黄国际种源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
        3.2.4 生长的早晚期相关性
        3.2.5 短枝木麻黄种源各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
        3.2.6 讨论
    3.3 短枝木麻黄不同地理种源的营养变异
        3.3.1 灰分含量
        3.3.2 营养元素含量
        3.3.3 营养元素的地理变异
        3.3.4 短枝木麻黄种源生长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
        3.3.5 讨论
    3.4 短枝木麻黄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3.4.1 RAPD随机引物的筛选
        3.4.2 种群内遗传多样性
        3.4.3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3.4.4 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
        3.4.5 讨论
    3.5 短枝木麻黄优良种源的选择
        3.5.1 主成分分析
        3.5.2 优良种源选择
        3.5.3 讨论
4.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内在因素对木麻黄水培生根的影响
    1.1 不同种间生根能力的差异
    1.2 不同种源生根能力差异
    1.3 插条的生理年龄及生长发育状况
2 外在因素对木麻黄水培生根的影响
    2.1 生长调节剂
    2.2 水培温度
    2.3 氧气
    2.4 水质
    2.5 光照
3 木麻黄插条生根类型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6)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水培苗培育及防护林营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筛选
    第一节 速生抗病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育苗
        1.2.2 整地造林
        1.2.3 试验设计
        1.2.4 抚育
        1.2.5 调查
        1.2.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木麻黄水培苗培育研究
    第一节 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率主要影响因子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生根的主要相关因子
        1.2.2 木麻黄小枝水培方法
        1.2.3 试验设计
        1.2.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根的内在影响因子分析
        2.1.1 木麻黄不同品系的影响
        2.1.2 采枝母株年龄的影响
        2.1.3 采枝部位的影响
        2.1.4 小枝上有无分叉的影响
        2.1.5 小枝粗壮程度的影响
        2.2 生根的外部影响因子分析
        2.2.1 光照强度的影响
        2.2.2 水培容器的影响
        2.2.3 水培气温的影响
        2.2.4 浸药高度的影响
        2.2.5 换水间隔时间的影响
        3 小结
    第二节 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率与生根条数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2.2 方差分析
        2.3 相关分析
        2.4 回归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提高难生根木麻黄水培生根率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四节 木麻黄采穗圃营建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地点
        1.2 试验方法
        1.2.1 采穗圃定植密度试验
        1.2.2 母树截干高度试验
        1.2.3 试验设计
        1.2.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树定植密度与穗条质量数量关系
        2.1.1 不同密度下穗条的合格率
        2.1.2 不同密度下穗条的数量
        2.2 母树截干高度与穗条质量数量关系
        2.2.1 不同截干高度的穗条生根率
        2.2.2 不同截干高度的合格穗条数量
        3 小结
    第五节 木麻黄小枝切成多段水培育苗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水培
        1.2.2 试验设计
        1.2.3 调查
        1.2.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六节 木麻黄水培育苗技术总结
        1 水培育苗技术的发展历程
        2 水培育苗
        2.1 水培条件
        2.2 插穗来源
        2.3 母树年龄
        2.4 小枝截取
        2.5 药品配制
        2.6 促根处理
        2.7 小枝排放
        2.8 生根管理
        2.9 小苗包装运输
        3 容器苗移植
        3.1 选苗圃地
        3.2 配营养土
        3.3 装营养土
        3.4 排容器袋
        3.5 喷除草剂
        3.6 移生根苗
        3.7 水分管理
        3.8 苗木管理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麻黄更新造林技术研究
    第一节 木麻黄更新造林的施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土壤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1.2.2 育苗造林
        1.2.3 试验设计
        1.2.4 施肥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提高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成活率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雨天常规造林
        1.2.2 无雨天气造林
        1.2.3 调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木麻黄防护林网更新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整地造林
        1.2.2 试验设计
        1.2.3 优良无性系措施
        1.2.4 更新配套技术
        1.2.5 防护林网的防护效果测定
        1.2.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良无性系措施结果分析
        2.2 更新配套技术结果分析
        2.3 林网防护效果测定
        3 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山地木麻黄种源在海南临高的遗传变异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2 试验观测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地木麻黄保存率和抗风性
    3.2 山地木麻黄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的变化
    3.3 山地木麻黄种源遗传参数估算和相关分析
    3.4 综合评价与优良种源的选择
4 讨论
5 结论

(9)海南2种乡土灌木的繁育技术及2种灌木在海防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灌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2 海防林研究进展
        1.2.3 海南岛海防林研究进展
        1.2.3.1 海南岛海防林退化问题
        1.2.3.2 海南岛乡土树种研究
        1.2.4 海防林研究展望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资源调查
        1.4.2 育苗技术研究
        1.4.3 乡土灌木在木麻黄海防林中的混交种植研究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海岸带乡土灌木露兜簕和苦郎树的资源调查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乡土灌木育苗研究
    3.1 露兜簕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试验材料、试验地点
        3.1.1.2 种子的处理
        3.1.1.3 试验设置
        3.1.1.4 播种方法及观察方法
        3.1.1.5 统计分析
        3.1.2 结果与分析
        3.1.2.1 不同处理组合对露兜簕种子发芽过程的影响
        3.1.2.2 不同处理组合对露兜簕种子发芽起始天数的影响
        3.1.2.3 不同处理对露兜簕发芽的影响
        3.1.3 讨论
    3.2 露兜簕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插条的采集与选取
        3.2.1.2 插条处理
        3.2.1.3 扦插及管理
        3.2.1.4 正交试验设计
        3.2.1.5 统计分析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不同处理组露兜插穗存活率变化情况
        3.2.2.2 不同处理组对露兜簕插穗存活率的影响
        3.2.2.3 不同处理组的露兜簕生根量分析
        3.2.3 讨论
    3.3 苦郎树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3.3.1 材料
        3.3.1.1 插条的来源和选择
        3.3.1.2 生根剂和基质
        3.3.2 试验设计
        3.3.3 试验方法及育苗基地
        3.3.3.1 扦插方法及插后管理
        3.3.3.2 育苗基地
        3.3.4 数据分析
        3.3.5 结果与分析
        3.3.5.1 不同处理对苦郎树插条生根的影响
        3.3.6 讨论
4. 乡土灌木在木麻黄海防林中的混交种植研究
    4.1 乡土灌木混交种植研究样地概况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研究内容
        4.2.2 试验方法
        4.2.2.1 试验设计
        4.2.2.2 研究方法
        4.2.2.3 统计分析
    4.3 混交种植样地环境因子动态变化
        4.3.1 观测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2.1 露兜簕样地环境动态变化
        4.3.2.2 苦郎树样地环境动态变化
        4.3.3 讨论
    4.4 木麻黄林下乡土灌木的生长状况
        4.4.1 观测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4.2.1 露兜簕苗木存活率
        4.4.2.2 苦郎树苗木存活率
        4.4.2.3 露兜簕株高、基径的生长变化
        4.4.2.4 苦郎树株高、基径的生长变化
        4.4.2.5 苗木存活率、形态生长指标与环境因子、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4.4.3 讨论
    4.5 木麻黄林下乡土灌木光合特性
        4.5.1 观测方法
        4.5.2 结果与分析
        4.5.2.1 露兜簕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
        4.5.2.2 露兜簕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
        4.5.2.3 苦郎树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
        4.5.2.4 苦郎树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
        4.5.2.5 苗木光合特性与环境因子、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5.3 讨论
5. 总结
    5.1 海岸带乡土灌木露兜簕、苦郎树的资源调查
    5.2 乡土灌木育苗研究
    5.3 乡土灌木在木麻黄海防林下的混交种植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海南岛海岸乡土树种榄仁树、莲叶桐的育苗和在木麻黄海防林下种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沿海防护林研究现状
        1.2.1.1 国内外海防林主要研究成果
        1.2.2 沿海防护林恢复与建设基本理论
        1.2.3 海南岛沿海防护林研究
        1.2.3.1 海南岛海岸防护林退化问题
        1.2.3.2 海南乡土树种研究
        1.2.4 沿海防护林未来研究展望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海岸乡土树种种质资源调查
        1.5.2 海岸乡土树种种子形态特征研究
        1.5.3 海岸乡土树种育苗研究
        1.5.4 海岸乡土树种混交种植试验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海岸带乡土树种种质资源调查
    2.1 乡土树种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2.2 乡土树种种质资源调查结果
    2.3 小结
3 乡土树种种子形态特征研究
    3.1 榄仁树种子大小形态变异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试验材料
        3.1.1.2 测定方法
        3.1.1.3 统计分析
        3.1.2 结果与分析
        3.1.2.1 不同种源地榄仁树种子结籽率比较
        3.1.2.2 榄仁树种子的形态特征差异
        3.1.2.3 榄仁树种子的遗传变异特征
        3.1.2.4 榄仁树果实的遗传变异特征
        3.1.3 小结
    3.2 莲叶桐种子形态特征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试验材料
        3.2.1.2 测定方法
        3.2.1.3 统计分析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莲叶桐种子的结籽率
        3.2.2.2 莲叶桐果实表型变化
        3.2.2.3 莲叶桐种子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3.2.4 小结
4. 乡土树种的育苗研究
    4.1 育苗基地概况
    4.2 榄仁树种子育苗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试验材料
        4.2.1.2 试验方法
        4.2.2 统计分析
        4.2.3 结果与分析
        4.2.3.1 不同处理对榄仁树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4.2.3.2 敲破处理对不同种源地榄仁树种子过程的影响
        4.2.3.3 敲破处理对不同种源地榄仁树种子萌发指数和发芽势的影响
        4.2.3.4 榄仁树种子形态特征与萌发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2.4 小结
    4.3 莲叶桐种子育苗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1.1 试验材料
        4.3.1.2 试验方法
        4.3.2 统计分析
        4.3.3 结果与分析
        4.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莲叶桐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
        4.3.4 小结
    4.4 莲叶桐扦插育苗研究
        4.4.1 材料与方法
        4.4.1.1 试验材料
        4.4.1.2 试验方法
        4.4.2 统计分析
        4.4.3 结果与分析
        4.4.3.1 不同处理组合对莲叶桐扦插生长过程的影响
        4.4.3.2 不同基质对莲叶桐扦插生长过程的影响
        4.4.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对莲叶桐扦插生长过程的影响
        4.4.3.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莲叶桐扦插过程的影响
        4.4.4 小结
    4.5 木麻黄浸提液对榄仁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4.5.1 材料与方法
        4.5.1.1 试验材料
        4.5.1.2 试验方法
        4.5.1.3 测定方法
        4.5.1.4 数据处理
        4.5.2 结果与分析
        4.5.2.1 木麻黄浸提液对榄仁树幼苗存活率的影响
        4.5.2.2 木麻黄水浸液对榄仁树幼苗株高、基茎生长变化的影响
        4.5.2.3 木麻黄水浸液对榄仁树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4.5.2.4 木麻黄水浸液对榄仁树幼苗叶片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4.5.2.5 木麻黄水浸液对榄仁树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4.5.2.6 木麻黄水浸液对榄仁树幼苗水分利用率(WUE)的影响
        4.5.2.7 榄仁树幼苗光合特性参数间的相关分析
        4.5.2.8 木麻黄浸提液对榄仁树幼苗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5.2.9 木麻黄浸提液对榄仁树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4.5.2.10 木麻黄浸提液对榄仁树幼苗SOD、CAT、POD酶活性的影响
        4.5.2.11 木麻黄浸提液对榄仁树幼苗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4.5.3 小结
    4.6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4.6.1 材料与方法
        4.6.1.1 试验材料
        4.6.1.2 试验方法
        4.6.1.3 测定方法
        4.6.1.4 数据处理
        4.6.2 结果与分析
        4.6.2.1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成活率的影响
        4.6.2.2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基径、株高增长的影响
        4.6.2.3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叶片特征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4.6.2.4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6.2.5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叶片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的影响
        4.6.2.6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4.6.2.7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4.6.2.8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4.6.2.9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对榄仁树幼苗SOD、POD及CAT酶活性的变化
        4.6.2.10 干旱胁迫和化感作用的交互作用对榄仁树幼苗指标的方差分析
        4.6.3 小结
5 乡土树种在木麻黄海防林下的混交种植研究
    5.1 乡土树种混交种植研究样地概况
    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1 研究内容
        5.2.2 试验设计
        5.2.3 研究方法
    5.3 混交种植环境因子动态变化
        5.3.1 观测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2.1 混交种植样地光照强度动态变化
        5.3.2.2 混交种植样地土壤环境因子动态变化
        5.3.2.3 小结
    5.4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5.4.1 观测方法
        5.4.2 结果与分析
        5.4.2.1 混交种植样地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
        5.4.3 小结
    5.5 混交种植苗木存活率和形态生长变化
        5.5.1 观测方法
        5.5.2 结果与分析
        5.5.2.1 混交种植样地苗木的存活率变化
        5.5.2.2 混交种植样地苗木株高、基茎的变化
        5.5.2.3 混交种植样地苗木株高、基茎净增长量的变化
        5.5.3 苗木存活率、形态生长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5.4 苗木存活率、形态生长指标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5.5 小结
    5.6 混交种植样地苗木光合作用的变化特征
        5.6.1 测定方法
        5.6.2 结果与分析
        5.6.2.1 林下乡土树种种间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的比较
        5.6.2.2 不同施肥处理的林下乡土树种光合作用季节变化
        5.6.3 苗木光合作用特性间及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5.6.4 苗木光合作用特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6.5 小结
6.总结
    6.1 海岸带乡土树种种质资源调查
    6.2 乡土树种种子形态特征研究
    6.3 乡土树种的育苗研究
    6.4 乡土树种在木麻黄海防林下的混交种植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木麻黄侧枝育苗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木麻黄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D]. 仲崇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0(01)
  • [2]四种木麻黄种源变异与选择研究[D]. 韩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2)
  • [3]短枝木麻黄种群苗期表型多样性评价[J]. 胡盼,仲崇禄,张勇,姜清彬,陈羽,陈珍,KHONGSAK Pinyopusarerk. 西北植物学报, 2015(05)
  • [4]短枝木麻黄种源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变异规律研究[D]. 罗美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05(07)
  • [5]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研究进展[J]. 付甜,张勇,仲崇禄,徐刚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0)
  • [6]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水培苗培育及防护林营造技术研究[D]. 柯玉铸. 南京林业大学, 2006(04)
  • [7]山地木麻黄种源在海南临高的遗传变异及选择[J]. 韩强,仲崇禄,张勇,姜清彬,陈羽,陈珍,Khongsak Pinyopusarerk. 林业科学研究, 2017(04)
  • [8]木麻黄侧枝育苗试验[J]. 许高明. 福建林业科技, 1977(S1)
  • [9]海南2种乡土灌木的繁育技术及2种灌木在海防林中的应用[D]. 罗炘武. 海南师范大学, 2016(03)
  • [10]海南岛海岸乡土树种榄仁树、莲叶桐的育苗和在木麻黄海防林下种植试验研究[D]. 冯剑. 海南师范大学, 2015(06)

标签:;  ;  ;  ;  

木麻黄育苗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