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冷刺激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阈的影响

腹部冷刺激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阈的影响

一、腹部冷刺激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阈值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苑平[1](2021)在《PAR-2、TRPV1在电针足三里调节IBS-D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o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大鼠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PAR-2)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m RNA及蛋白在组织中变化的影响,探讨PAR-2、TRPV1在电针足三里穴调节IBS-D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24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8只为空白组,余下16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的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待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8只。电针组取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干预,留针20 min/d,持续干预7 d。测量大鼠体重增长、腹泻指数、大便Bristol评分,评估直结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和腹壁撤退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并运用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中PAR-2、TRVP1表达情况。结果:1.体重增长情况:在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P<0.01);在干预后,电针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值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2.腹泻情况:模型组大鼠的腹泻指数与大便Bristol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和电针组(P<0.01);3.内脏敏感性评价: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在CRD的腹部收缩、腹部抬高的阈值明显降低(P<0.01),臀部抬高阈值也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的腹部收缩阈值明显升高(P<0.01),且腹部抬高的阈值也有所增加(P<0.05);与空白组及电针组相比,模型组的AWR评分均升高(P<0.05),其中在容量为1 ml时模型组的评分显着升高(P<0.01);4.荧光定量PCR法:模型组PAR-2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模型组TRPV1的m 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大鼠的PAR-2、TRPV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5.Western blot法:模型组PAR-2、TRPV1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比,电针组的PAR-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且电针组TRPV1的蛋白表达也呈现下降趋势(P<0.05)。结论:1.电针足三里穴可以降低IBS-D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以及改善大鼠的腹泻情况,是治疗IBS-D的有效方法之一。2.IBS-D模型大鼠肠组织中的PAR-2、TRPV1的表达水平上升,这一改变可能与IBS-D的发病机制相关。3.电针足三里穴可能通过影响PAR-2、TRPV1的表达进而起到调控IBS-D模型大鼠腹泻及内脏敏感性的作用。

宋雄[2](2021)在《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的运用,探讨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通过检测患者内脏敏感性、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探讨其治疗的可能性机制,进一步丰富中医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协同治疗IBS-D的临床理论,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12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口服马来酸曲美汀布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丁艾脐贴丸外敷和加味资生颗粒内服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同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病情严重程度(IBS-SSS)、内脏敏感指数(VSI)、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包括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血清5-HT浓度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总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BS-SSS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IBS-SSS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IBS-SSS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IBS-SSS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VSI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VSI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VSI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VSI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较本组治疗前的阈值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5-HT浓度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5-HT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血清5-HT浓度均较本组治疗前的浓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血清5-HT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现象。结论:1.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佳,安全可靠。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够降低IBS-D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

武小利[3](2021)在《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实验研究以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为切入点,选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从肠道动力学层面观察损毁PVN以及电针四单穴对IBS-C模型大鼠肠道动力、内脏敏感性及血清和结肠中CGRP和5-HT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PVNc-fos基因表达情况,从而探索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功能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蔡莹改良寒冷-缚冰-饥饱失常综合法复制IBS-C模型。(2)以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代表内脏敏感性,评价IBS-C模型的建立。(3)以引起大鼠腹部回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为疼痛阈值,并以此评估电针四单穴及损毁PVN对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4)测量大鼠肠道推进率与内脏敏感性共同作为功能指标,评价损毁PVN对大鼠肠道推进率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5)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大鼠PVNc-fos蛋白表达情况。(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大鼠血清5-HT和CGRP水平。(7)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肠5-HT和CGRP表达水平。结果:(1)(1)内脏敏感性结果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引起模型组大鼠腹壁收缩反射的最小生理盐水量即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降低(P<0.01),说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内脏敏感性提高,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大鼠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升高(P<0.01),PVN损毁-EA组AWR最小容量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针刺可以改善IBS-C大鼠的内脏高敏感状态,而损毁PVN后,针刺对内脏敏感性的改善作用明显降低。(2)肠道推进率测量结果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剥离直铺后,幽门至黑色半固体糊前沿的距离与幽门至回盲肠部全长比值显着减小(P<0.01),说明IBS-C模型大鼠肠道推进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肠道推进率显着增大(P<0.01),损毁组大鼠肠道推进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电针四单穴可显着提高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而损毁PVN后,电针对肠道推进率的提高作用明显变弱甚至消失。(2)脑组织免疫荧光结果可见,细胞核染色成蓝色,c-fos基因蛋白染色为绿色;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fos基因蛋白表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四单穴组c-fos基因蛋白表达减少。(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及CG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大鼠血清5-HT及CGRP含量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PVN损毁-EA组血清中5-HT及CGRP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IBS-C导致大鼠血清中5-HT、CGRP含量升高,电针四单穴治疗后IBS-C模型大鼠血清5-HT、CGRP含量明显下降,而损毁PVN后,针刺对IBS-C模型大鼠血清5-HT、CGRP含量的调控作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4)结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结肠内5-HT、CGRP主要表达于粘膜层及黏膜下层,着色细胞呈棕黄色,胞核无色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5-HT、CGRP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结肠中5-HT、CGRP阳性率表达均降低,PVN损毁-EA组大鼠结肠5-HT、CGRP阳性率表达均无明显变化。说明IBS-C使大鼠结肠组织中5-HT、CGRP的表达增加,电针四单穴后使IBS-C大鼠结肠组织中5-HT、CGRP的表达率调控至接近正常水平,而损毁PVN后电针四单穴的作用消失。结论:(1)电针四单穴可以降低脑组织PVN中c-fos蛋白表达量。(2)电针四单穴可有效提高IBS-C大鼠AWR最小容量阈值,可改善IBS-C大鼠内脏高敏感状态;同时可以增加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促进肠道运动。损毁PVN后再行电针,IBS-C大鼠的肠道推进率和内脏敏感性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电针四单穴可下调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可能通过降低血清及结肠中5-HT及CGRP含量,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肠道功能;PVN损毁后,电针对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的下调作用消失,说明电针可能以PVN作为通道调节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进而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产生治疗作用。

蔡林坤[4](2020)在《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加味资生颗粒对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内脏敏感性、肛管直肠动力与感觉指标、血清5-羟色胺(5-HT)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揭示该药可能的作用机理,为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脾虚肝郁型IBS-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资生颗粒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得分﹞、内脏敏感性﹝内脏敏感指数量表(VSI)得分﹞、肛管直肠动力指标﹝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收缩压(AS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排便压(IRP)﹞、肛管直肠感觉指标﹝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血清5-HT、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5.00%,显着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BS-S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BS-SSS得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IBS-SS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内脏敏感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S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SI得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VSI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肛管直肠动力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ARP、ASP、AMCP、RRP、I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RP、ASP、AMCP、RRP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RP均大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ARP、ASP、AMCP、R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IRP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肛管直肠感觉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均大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5-HT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5-H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好。2.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中医症状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3.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指标。4.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内脏敏感指数、肛管直肠感觉指标及血清5-HT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5.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保护肠组织。

梁琪[5](2020)在《“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各项指标来判断“附子温肾方”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并根据“附子温肾方”的组方特点探讨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思路,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观点与思考,希望可以为受困于此的患者提供福祉。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予“附子温肾方”加减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进行常规剂量口服。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生活质量积分及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并在疗程结束的2周后及1个月后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SPSS21.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整体疗效比较: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痊愈、显效及有效例数分别为1例、2例及13例,总有效率为53.3%;实验组的30例患者中,痊愈、显效及有效例数分别为3例、6例及15例,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整体疗效较对照组更佳,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单项症状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而言,二者在治疗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异常、腹泻、食量减少、倦怠乏力这五项症状时疗效相当(P>0.05);但实验组在治疗腹部冷痛、畏寒肢冷及腰膝酸软这三项症状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IBS-SS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复发率比较:疗程结束的2周后及1个月后,分别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对照组共随访16人,2周后复发3人,复发率为18.8%,1个月后复发7人,复发率为43.8%;实验组共随访24人,2周后复发1人,复发率为4.2%,1个月后复发3人,复发率为12.5%。两组相比,2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1个月后实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比较:治疗及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整体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的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好转,两组在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异常、腹泻情况、食量减少及疲倦乏力方面治疗效果相当,但实验组在治疗腹部冷痛、畏寒肢冷及腰膝酸软这三项症状时疗效优于对照组。“附子温肾方”除了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外,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治疗效果也较西药而言更加长远,复发率低,整个治疗过程中具备安全性。

严江天[6](2020)在《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平滑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为切入点,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选择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进行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学改变、胃肠动力改变、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SM22α、F/G-actin表达水平,探讨预电针足三里通过调节平滑肌骨架蛋白防治IBS-D的可能作用机制,为针刺防治IBS-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3月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160-18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即空白组、模型组、预电针组、假电针组。模型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结合慢性不可预知刺激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28天。于造模同时对大鼠进行干预。空白组饲喂普通饲料,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在造模同时,每日作抓取训练、鼠衣穿脱训练;预电针组在造模同时,采用电针双侧足三里治疗,连续波2Hz,电流强度1mA,每日治疗1次,每次15分钟;假电针组在造模同时,采用电针浅刺足三里,针灸针仅刺入大鼠皮肤0.5mm,电针参数同预电针组。造模和干预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改变、胃肠动力改变、结肠离体收缩变化、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SM22α、F/G-actin表达水平,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行为学、IBS-D特异性指标的观察:造模与干预前期,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进食饮水量减少,粪便逐渐稀溏,情绪暴躁易怒。造模与干预后期,预电针组大鼠情况好转,进食量饮水量增多,粪便由稀转干。造模干预结束后,模型组大鼠AWR疼痛阈值较空白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电针组AWR疼痛阈值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提示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有改善作用,但仍与空白组有差异(P<0.05)。干预+造模前两周,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粪便含水率均呈上升趋势,并与空白组大鼠粪便含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造模第三周,预电针组粪便含水率较模型组和假电针组显着降低(P<0.05),干预+造模第四周,预电针组粪便含水率依然呈下降趋势,逐渐趋近空白组大鼠粪便含水率,但与空白组相比较仍有显着差异(P<0.05)。2.各组大鼠胃肠动力、离体结肠收缩的观察: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而小肠推进率显着加快(P<0.05),预电针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虽较模型组和假电针组有显着良性改善,但胃肠总体功能未能恢复至空白组水平(P<0.05)。在低浓度Ach刺激下,四组大鼠离体结肠肌条最大张力无显着差异(P>0.05)。在10-6mol/L Ach刺激下,模型组与假电针组在Ach刺激下离体结肠肌条收缩张力显着提高,较空白组与预电针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预电针组与空白组离体结肠肌条尽管对刺激产生反应,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次提高Ach浓度后,模型组与假电针组离体结肠肌条收缩张力显着增加,与空白组、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电针组离体结肠肌条对于高浓度Ach刺激收缩力较对于低浓度Ach刺激有显着提高,但与空白组相比仍有差异(P<0.05)。3.各组大鼠结肠组织骨架蛋白的观察:模型组SM22α蛋白表达以及F/G-actin比值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预电针组SM22α蛋白表达以及F/G-actin比值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空白组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预电针足三里可改善IBS-D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并对其胃肠动力进行良性调节,同时还可下调IBS-D模型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SM22α以及F/G-actin表达,改善平滑肌异常收缩。

纪学敏[7](2019)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利用公开的NAMCS调查数据库,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了解IBS-D患者在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通过NAMCS调查数据库发现,IBS-D病例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并不少见,而在治疗方面,中草药、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较少被美国患者使用。笔者导师林国华教授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种疾病已达数十载,颇具疗效。此疗法用于治疗IBS-D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广泛,而IBS-D是其典型的优势病种之一。为提高IBS-D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充实美国对IBS-D的治疗方法,以及推广岭南火针疗法在美国的运用与发展,笔者遂开展以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利用2006至2014年间,NAMCS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相关病例,从基本人口学特征、基本健康情况、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消化道外合并症、就诊基本情况、相关检验及检查情况、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以及该疾病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第二部分:本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针推康复中心就诊的病人,严格遵照纳入标准筛选出96例合格受试者,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配至A、B、C三组治疗过程中共脱落6例,因疗程不满总疗程的1/2,故予以剔除,且不进入最后的数据统计研究,最后符合标准的A组(岭南火针组)、B组(常规针刺组)和C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4周。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以及IBS-QOL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对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对比及分析。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比较复发率。本研究以三个研究组做自身及组间治疗前、后以及随访对照。本研究未运用盲法,为开放式研究。取穴:神阙、天枢、上巨虚、大肠俞、阴陵泉、肾俞、命门、关元、脾俞、足三里,神阙穴统一采用回旋灸法。操作:A组(岭南火针疗法组):先以安尔碘将腧穴局部消毒,然后涂抹少量万花油于点刺部位,将针尖及针身烧红透亮,采用迅速高频浅点刺法,浅点刺不留针,深度不超过0.1mm,以100次/分的点刺速度,每穴点刺5次,在火针点刺前后涂抹万花油可缓解患者灼痛感并促进火针伤口愈合,每周治疗2次,共4周。B组(常规针刺组):采取仰卧、俯卧位交替针刺的方法。①采取仰卧位:以快速进针手法针刺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关元、足三里,神阙穴采用回旋灸法,进针完成后,嘱受试者不可轻易自主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不良事件。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②患者后取俯卧位,针刺大肠俞、肾俞、命门、脾俞,进针完毕后,嘱志愿者不可轻易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意外。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前后各针1次为完成1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4周。C组(西药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法国,批号:H2011022生产厂家:法国苏威制药)每次50mg,tid,口服,进餐时用水吞服,不可咀嚼或掰碎药片,不要在卧位时或临睡前服用。疗程:3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疗法,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受凉,情绪放松、心情舒畅。结果:第一部分:1、美国IBS-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各项基本健康资料与患病的相关性。我们纳入2006-2014年间NAMCS的数据。经分析,美国每年患病例数新增趋势稳定。其中,年龄、性别、人种与支付方式皆为有显着相关性的人口学特征因素(P<0.05),其中女性患病人数比男性更多,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IBS-D的分布与地域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纳入病例中安排全血分析、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等两个因素与是否患有IBS-D也存在显着相关,且IBS-D病例中安排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的例数更多(0R>1且P<0.05)。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方面,接诊的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专科情况与患IBS-D间的相关性显着;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方面,医师接诊与是否为IBS-D病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IBS-D病例者中由医师接诊的人数更多(OR>1且P<0.05);而接诊者为医学助手、护师/助产士、注册/执照护士以及其他健康服务提供者则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美国IBS-D患者的合并的疾病或症状与患病的相关性。在IBS-D患者的基本健康情况因素方面,烟草使用情况、BMI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显着的相关因素,且合并糖尿病的IBS-D病例更少(0R<1且P<0.05);但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哮喘与IBS-D间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P>0.05)。在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方面,消化不良、胃轻瘫、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以及胃食管反流等症状或疾病都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且上述症状或疾病在IBS-D病例中更为多见(OR>1且P<0.05)。在消化道以外的合并症方面,背痛、抑郁与IBS-D患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而且从病例计数中发现,IBS-D患者合并抑郁的病例较多(OR>1且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综合症、过敏性鼻炎、骨关节疾病、头痛、多尿/夜尿等则与IBS-D间则未发现显着的相关性(P>0.05)。3、美国IBS-D患者的治疗与患病的相关性。在非药物疗法方面,饮食/营养调节、替代疗法、心理疗法等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饮食/营养调节以及替代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而运动锻炼和针刺治疗都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相关性(P>0.05)。在药物疗法方面,是否使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抗生素、解痉剂、抗抑郁药等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解痉剂、抗抑郁药等方案作为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其中2006-2014年间IBS-D患者的处方用药抗抑郁药物、解痉剂的使用量较其他药物更多。草药产品的使用与IBS-D患病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以及IBS-QOL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在三组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三组患者总体疗效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总体疗效的组间多重比较中,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A组与B组比较,P=0.03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B组;B组与C组比较,P=0.027<0.05,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表明岭南火针疗法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且常规针刺法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3、总证候积分:治疗后对三组症状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间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积分总分均小于B组(P<0.05),同时小于C组(P<0.001),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岭南火针疗法较常规针刺、西药治疗更能改善总体症状。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症状积分总分间的比较中,三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总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与西药此三种治疗措施对改善症状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总分下降的幅度较B组(P<0.05)、C组(P<0.001)更为显着,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值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对比常规针刺、西药在改善症状的作用更为明显。4、各临床症状改善。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中,可见治疗后“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食欲不振”、“肠鸣”等四个症状的三组间的积分均存在差异(P<0.001),对上述症状积分分别比较提示:三组间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晨起腹痛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种方案对以上症状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治疗方案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疗效最突出,常规针刺与西药疗效无差异。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B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优于西药的疗效。5、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三组患者IBS-QOL生存质量治疗前后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经统计分析可见,均有显着下降(P<0.05);由此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以及西药三种手段下,均可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后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后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维度的得分上均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具优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可见,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较其他治疗手段显着下降(P<0.05)。由此,说明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BS-QOL生存质量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其中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的下降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得分的下降幅度上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下降幅度较其他治疗手段更大;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手段效果更佳。6、远期疗效:停止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的复发率A组(7.14%)VS B组(34.61%)VS C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复发率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岭南火针疗法的复发少,远期疗效更稳定持久,常规针刺与西药的远期疗效较差,二者复发率高且相当。这对于提升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较大。结论:1、在美国,随着其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中医药、针灸等疗法十分重视;但在治疗IBS-D方面,中医药、针灸仍不甚普及。2、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具有独特创新意义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持久稳定,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势明显。3、岭南火针疗法理论指导下对IBS-D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行更大范围的临床观察,深入机制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该疗法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普及推广的价值及宣传空间。

贺星[8](2018)在《TLR4/NF-κB信号通路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发病率最高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一,实质上并非一种疾病,而是由一系列症状定义的症候群,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与排便相关的腹部疼痛,同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缺乏能够明确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以及形态学诊断标准。该疾病患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患者以青年和中年人为主。由于患者长期反复检查治疗,用于该疾病的医疗费用巨大,家庭负担重,社会危害大。根据患者肠道排便习惯的改变,该疾病又可以分为四种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o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BS,IBS-C)、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mixed IBS,IBS-M)以及未定型肠易激综合征(unsubtyped IBS,IBS-U)。其中IBS-D由于其高患病率、高就诊率和高危害性而受到临床医生和科研者的格外重视。随着对IBS-D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的证据提示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促进IBS-D的发生,遗传基因或早年生活环境及应激通过脑-肠轴与内脏感觉过敏、肠道运动分泌障碍、肠道菌群紊乱、肠道低度炎症相互作用,共同导致IBS-D的发病,但其具体、精确的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上缺乏解释IBS-D相关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对该疾病生物标志物或关键作用靶点研究较少;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依据患者腹部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心理合并症的程度,从简单的宣教、生活方式的调整到药物治疗,但其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因此,研究IBS的发病机制,明确该疾病生物标志物或关键作用靶点将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社会医疗负担。因此本研拟通过动物实验,明确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oll-like receptor 4/nuclear factor-κB,TLR4/NF-κB)信号通路在IBS-D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研究IBS-D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0只SPF级Wistar大鼠(雌性,质量:160±10g)为实验动物。采用随机数字法将上述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IBS-D组、PDTC(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IBS-D组为动物模型组,接受28天急-慢应激法构建IBS-D大鼠模型;PDTC组为药物干预组,接受急慢应激法+PDTC处理(腹腔注射PDTC,50mg/kg/wk,连续4周);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于造模0、7、14、21、28天记录三组大鼠体重、AWR压力阈值、蔗糖水摄入量,造模28-31天记录三组稀便率、排便量,并收集三组大鼠粪便标本,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实验第31天采集静脉血液,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8、IL-10、MYD88),取结肠标本,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肠道组织TLR4、NF-κB、claudin-1。将大鼠肠道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肠道组织黏膜的微观结构。结果1、造模第4周,三组大鼠1h排便量比较:IBS-D最多(7.14±0.84),PDTC组次之(5.24±0.55),对照组最少(0.82±0.42),三组间差异显着(F=239.295,P=0.000);两两比较,IBS-D组明显(P<0.05)高于PDTC和对照组。比较三组大鼠湿粪率:IBS-D最高(12.15±0.85),PDTC组次之(7.25±0.58),对照组最低(0),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2.929,P=0.000);两两比较,IBS-D组湿便率明显高于PDTC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BS-D组、PDTC组以及对照组大鼠基线时腹部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l reflex,AWR)疼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增加,对照组大鼠AWR疼痛阈值逐渐增加,IBS-D组AWR疼痛阈值成波动变化,整体趋势为降低,PDTC组AWR疼痛阈值成波动变化,整体变化不明显;从第1周到第3周,三组之间出现统计学差异(1周:F=6.601,P=0.005,2周:F=17.476,P=0.000,三周:F=14.577,P=0.000),但两两比较,只有IBS-D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0.000,0.000),IBS-D组与PDTC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180,0.232,0.349);第4周,PDTC组及对照组大鼠AWR疼痛阈值较前增加,但IBS-D组大鼠AWR疼痛阈值降低,三组大鼠AWR疼痛阈值出现明显统计学差异(F=66.879,P=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S-D组(27.17±1.50)AWR疼痛阈值明显低于PDTC组(30.33±2.56)及对照组(38.67±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IBS-D组、PDTC组以及对照组大鼠基线时AWR最大耐受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应激因素的作用,对照组大鼠AWR最大耐受阈值逐渐增加,IBS-D组与PDTC组AWR最大耐受阈值成波动变化,整体趋势下降,从第1周到第3周,三组之间出现统计学差异(1周:F=4.158,P=0.027,2周:F=8.496,P=0.001,3周:F=16.390,P=0.000),两两比较,IBS-D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0.000,0.000),第2周IBS-D组与PDT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第4周,对照组大鼠AWR最大耐受阈值较前增加,但PDTC组及IBS-D组大鼠AWR最大耐受阈值降低,三组大鼠AWR最大耐受阈值出现明显统计学差异(F=54.281,P=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S-D组(37.67±2.80)AWR最大耐受阈值明显低于及对照组(51.00±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PDTC组(40.00±2.8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BS-D组、PDTC组以及对照组大鼠基线时蔗糖水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第1周到第3周,三组大鼠蔗糖水摄取量逐渐增加,但随着应激因素的作用,三组之间出现统计学差异(1周:F=6.204,P=0.006,2周:F=6.521,P=0.005,3周:F=5.845,P=0.008);第4周,PDTC组及对照组大鼠蔗糖水摄取量继续增加,但IBS-D组大鼠蔗糖水摄取量降低,三组大鼠蔗糖水摄取量出现明显统计学差异(F=27.362,P=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S-D组(14.1±1.81)蔗糖水摄取量明显低于PDTC组(16.4±1.58)及对照组(19.4±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IBS-D组、PDTC组及对照组大鼠基线体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着研究的进程,三组大鼠体重均持续升高,但是对照组大鼠增加趋势更加明显,PDTC组次之,IBS-D组增加趋势最小。实验第4周,IBS-D组(279.37±9.47)、PDTC组(294.14±6.39)及对照组(313.91±6.66)大鼠体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49.915,P=0.000),两两比较,IBS-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同时IBS-D组与PDTC组比较,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6、三组大鼠结肠组织活体标本大体观察,外观结构及内部黏膜均未见明显水肿、糜烂、溃疡、出血。HE染色后光镜放大100倍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未见明显糜烂、水肿、溃疡、出血,固有层内无或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间质无明显水肿。7、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肠道组织TLR4和NF-κB的表达,从染色密度的角度比较,IBS-D组TLR4染色最深,PDTC组次之,对照组大鼠染色最浅。同样,IBS-D组NF-κB(p65)染色最深,PDTC组次之,对照组大鼠染色最浅;比较三组大鼠TLR4的灰度值比值,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36,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S-D组(1.52±0.08)TLR4灰度值比值明显高于PDTC组(1.22±0.19)及对照组(1.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三组大鼠NF-κB(p65)的灰度值比值,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74,P<0.001);两两比较,结果提示IBS-D组(1.88±0.29)NF-κB(p65)的灰度值比值较PDTC组(1.48±0.18)及对照组(1.00±0.3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使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IL-8,IL-10的表达,促炎因子IL-8:IBS-D最高(2714.61±1450.23),PDTC组次之(1594.21±610.46),对照组最低(1135.97±311.03),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7.954,P=0.002),两两比较,IBS-D组分别高于PDTC和对照组(P<0.05);炎症抑制因子IL-10:IBS-D最低(214.64±69.05),PDTC组次之(280.96±87.80),对照组最高(368.86±81.01),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9.357,P=0.001),两两比较,IBS-D组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PDTC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08)。9、使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及MYD88的表达,促炎因子TNF-α:IBS-D最高(375.83±73.83),PDTC组次之(289.62±57.58),对照组最低(246.62±30.71),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13.374,P=0.000),两两比较,IBS-D组分别高于PDTC和对照组(P<0.05);MYD88:IBS-D最高(3435.11±581.21),PDTC组次之(2533.28±472.45),对照组最低(2028.20±495.27),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18.900,P=0.000),两两比较,IBS-D组分别高于PDTC和对照组(P<0.05)。10、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量放大40倍图像下黏膜厚度,IBS-D组黏膜最薄(177.59±45.10),PDTC组次之(224.21±4.53),对照组最厚(249.01±33.18),三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0,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S-D组黏膜厚度明显低于PDTC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使用放大200倍的光学显微镜观察HE染色后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在正常对照组大鼠中,肠上皮完整,排列整齐,无上皮结构损失,腺体正常,隐窝结构存在。部分IBS-D组大鼠存在上皮变性、坏死,上皮与固有层分离,部分肠黏膜固有层破坏,隐窝结构消失,但是病变相对局限,不是所有视野下都能发现;PDTC组肠黏膜屏障破坏较IBS-D小,只有少量上皮缺失、坏死,部分上皮与固有层分离,病变范围及程度较IBS-D组轻。12、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肠道组织claudin-1的表达,从染色密度的角度比较,IBS-D组claudin-1染色最浅,PDTC组次之,对照组大鼠染色最深。13、三组大鼠双歧杆菌比较,对照组最高(4.41±0.50),PDTC组次之(3.91±0.43),IBS-D最低(3.73±0.51),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6.614,P=0.005),两两比较,IBS-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TC组高于IBS-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大肠杆菌比较,IBS-D最高(7.64±1.12),PDTC组次之(7.03±1.77),对照组最低(6.13±0.75),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4.110,P=0.028),两两比较,IBS-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DTC组低于IBS-D组,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乳酸杆菌比较,对照组最高(6.91±0.28),PDTC组次之(6.64±0.32),IBS-D最低(6.21±0.54),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7.760,P=0.002),两两比较,IBS-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TC组高于IBS-D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1、从症状学及疾病特点分析,使用急慢应激构建IBS-D大鼠模型成功,能够满足本研究对于IBS-D疾病特点的要求;2、IBS-D大鼠较正常大鼠肠道黏膜高表达NF-κB(p65)蛋白及TLR4蛋白;3、IBS-D大鼠促炎细胞因子IL-8,MYD88及TNF-α高于正常大鼠,抑炎因子IL-10低于正常大鼠;4、IBS-D大鼠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低于正常大鼠,有害菌大肠杆菌高于正常大鼠;5、IBS-D大鼠肠道黏膜机械屏障受到破坏(黏膜厚度变薄,部分结构不完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减少);6、TLR4/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发挥作用,腹腔注射PDTC后,IBS-D大鼠肠道黏膜NF-κB(p65)及TLR4蛋白表达减少;7、阻断TLR4/NF-κB信号通路后,IBS-D大鼠症状较前好转,促炎因子(IL-8,TNF-α,MYD88)较前降低;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有所增加,有害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但部分益生菌(乳酸杆菌)增加趋势更加明显;肠道黏膜机械屏障破坏情况得到改善。结论1、IBS-D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高表达,存在炎性因子失衡、菌群失调、肠黏膜机械屏障破坏;2、TLR4/NF-κB信号通路在IBS-D的发病及症状改善中发挥一定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影响炎性因子释放、纠正菌群失调及保护肠道黏膜机械屏障。

吴艳英[9](2017)在《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的效应和VPL经元放电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比较电针“合谷”穴、“天枢”穴及“足三里”穴对IBS模型大鼠的大便性状、肠道痛觉敏感性及情绪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结肠5-HT3A受体、丘脑PKMζ的表达水平,并结合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变化。探讨不同经脉、不同部位、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对同一身心疾病(D-IBS)不同症状的疗效差异,为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探讨其相对性与整体性,阐释其外周和中枢相关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天枢组和足三里组,每组13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均采用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扩张(CRD)联合制备IBS模型。造模成功者,2月龄时,合谷组、天枢组、足三里组给予电针刺激,20min/次,隔日1次,共5次。观察各组大鼠电针前后的粪便性状,采用Bristol分型标准评分,;腹部回撤反射(AWR)评价内脏痛觉敏感性;高架十字迷宫(EPM)评估情绪心理状态,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5-HT3AR的阳性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丘脑PKMζ的表达水平;采用多通道在体同步记录技术观察丘脑VPL神经元的放电变化。结果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大便性状的影响针刺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天枢组及足三里组大鼠的粪便含水量多,质地偏软,不成形,Bristol分型评分在5-7分,大便评分均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天枢组及足三里组,组间差异均无显着性;与合谷组比较,天枢组评分升高(P<0.05);与天枢组比较,足三里组大便评分降低(P<0.05)。针刺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0.01)及合谷组(P<0.05)大鼠的评分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天枢组、足三里组的Bristol评分均下降(P<0.01);与合谷组比较,天枢组、足三里组评分降低(P<0.05)。针刺后与针刺前各组自身比较:合谷组(P<0.05)、天枢组(P<0.01)及足三里组(P<0.01)的Bristol粪便评分均明显降低。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肠道痛敏的影响腹部回撤反射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0.01)、足三里组(P<0.01)、天枢组(P<0.05)的腹抬压力阈值明显降低,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足三里组、合谷组及天枢组大鼠腹抬压力阈值均升高(P<0.01),收缩波个数均减少(P<0.01)。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情绪心理行为的影响高架十字迷宫(EPM)结果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天枢组EO%明显降低(P<0.01),足三里组EO%降低(P<0.05);模型对照组、天枢组OT%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天枢组EO%及天枢组TO%均升高(P<0.05),合谷组OT%及足三里组EO%、OT%均极显着升高(P<0.01)。与合谷组比较,天枢组OT%降低(P<0.05);足三里组OE%升高(P<0.01)。与天枢组比较,足三里组OE%明显升高(P<0.01),TO%升高(P<0.05)。4.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3AR表达的影响结肠5-HT3AR免疫反应阳性表达结果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天枢组5-HT3AR免疫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增高(P<0.01),足三里组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天枢组及足三里组结肠5-HT3AR免疫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合谷组相比,足三里组免疫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1)。与天枢组相比,足三里组免疫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1)。5.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丘脑PKMζ 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q-PCR检测各组大鼠丘脑PKMζ mRNA表达,结果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天枢组、足三里组PKMζ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表达增高(P<0.05),与合谷组相比,天枢组、足三里组PKMζmRNA表达降低(P<0.05)。6.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VPL神经元放电的影响Unit 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0.01)、天枢组(P<0.05)、足三里组(P<0.05),VPL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足三里组放电频率明显减少(P<0.01);天枢组放电频率减少(P<0.05)。与合谷组比较,天枢组、足三里组放电频率均增加(P<0.05)。Unit Ⅱ: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0.01)、天枢组(P<0.05)VPL神经元Unit Ⅱ类放电频率均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天枢组、足三里组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减少(P<0.01);与天枢组比较,足三里组Unit Ⅱ放电频率减少(P<0.05)。结论1.造模后,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增高、情绪心理行为异常,肠道动力紊乱,提示本实验采用的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扩张的联合造模法,可成功制备D-IBS大鼠模型。2.电针三穴均能改善IBS大鼠的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及情绪心理障碍。“合谷”穴对内脏痛作用最强。“天枢”,“足三里”穴对大便性状的改善明显,能调节胃肠运动。“足三里”穴对情绪心理的调治具有优势。提示分布于不同部位,不同经脉,具有不同穴性,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可以治疗同一疾病不同病症,但存在效应差异。进一步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存在且具有相对性和整体性。3.IBS模型大鼠结肠5-HT3AR的表达升高,丘脑PKM ζ mRNA表达下降。电针三个穴位均可降低IBS大鼠结肠5-HT3AR的表达,其中以“足三里”穴的效应最强。仅“合谷”穴可影响丘脑PKM ζ mRNA表达。提示5-HT3AR及PKM ζ参与介导了经穴对IBS大鼠内脏感觉及肠道运动的调节。认为从分子生物水平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相关依据。4.IBS模型大鼠疼痛相关脑核团VPL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发生改变。电针三个穴位均可抑制IBS模型大鼠VPL内A类、B类神经元放电,其中“合谷”穴,对A类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抑制作用最强,“足三里”对B类的抑制效应优于“天枢”。认为A、B两类神经元均与IBS大鼠的内脏痛调制相关。进一步从中枢水平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

邱悦[10](2016)在《柴术宁肠方及其有效组分对内脏高敏感大鼠5-HT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公认的临床高发和疑难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且伴有腹泻、便秘等排便异常症状。内脏高敏感性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本研究探索了柴术宁肠方及其有效组分对内脏高敏感性模型大鼠及5-HT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工作主要分为3个部分:1.运用复合应激法构建内脏高敏感性大鼠模型。每天随机给予大鼠2种刺激(断水,禁食,湿笼饲养,强迫游泳,管道束缚),连续21天,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一般状态(体重,外观行为评分)、肠道感觉(腹部撤回反射、最小容量阈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显示模型构建成功。2、研究柴术宁肠方对模型大鼠5-HT通路的影响。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5-HT水平,结肠TPH1,SERT,5-HT3R,5-HT4R水平;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结肠TPH1,SERT,5-HT3R,5-HT4R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柴术宁肠方组大鼠体重增长放缓(P<0.01),可显着升高模型大鼠的外观行为评分(P<0.05)和最小容量阈值(P<0.01);在 20mmHg,40mmHg,60mmHg,80 mmHg压力下,柴术宁肠方组显着降低模型大鼠腹部撤回反射评分(P<0.05)。模型组血清5-HT和结肠的TPH1,5-HT3R水平及mRNA水平表达明显增高和上调(P<0.01,P<0.05);结肠SERT,5-HT4R水平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和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术宁肠方血清5-HT和结肠TPH1水平明显下调(P<0.01,P<0.05);结肠5-HT3R水平及mRNA表达显着下调(P1<0.05);结肠SERT,5-HT4R水平及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5)。3、研究柴术宁肠方有效组分(芍药苷、甘草酸、辛弗林)对模型大鼠5-HT通路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结肠的5-HT通路重要标志蛋白水平,qRT-PCR法测定大鼠结肠的5-HT通路重要标志蛋白的mRNA水平。芍药苷组、甘草酸组、辛弗林组及芍药苷-甘草酸、芍药苷-辛弗林组可显着改善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外观行为评分),缓解内脏高敏感性(腹部撤回反射评分、最小容量阈值)。且甘草酸高剂量组效果优于甘草酸低剂量组(P<0.05);芍药苷-甘草酸组和芍药苷-辛弗林组抑制模型大鼠体重减轻趋势优于单一有效成分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中5-HT含量、5-HT转化率和5HT3R,TPH1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模型组大鼠结肠5-HT4R和SERT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芍药苷-甘草酸组和芍药苷-辛弗林组大鼠结肠中5-HT含量、5-HT转化率和5HT3R、TPH1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显着下降(P<0.05,P<0.01);芍药苷-甘草酸组和芍药苷-辛弗林组大鼠结肠中5HT4R和SERT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效果优于各单一有效成分组。综上所述,柴术宁肠方及其有效组分对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及肠道感觉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同时对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5-HT信号通路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都有显着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阐明柴术宁肠方及其有效成分组合的作用机理具有理论意义,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二、腹部冷刺激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阈值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部冷刺激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阈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PAR-2、TRPV1在电针足三里调节IBS-D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取材
    3 检测指标
        3.1 体重增长情况
        3.2 内脏敏感性评价
        3.3 腹泻指数
        3.4 大便Bristol评分
        3.5 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
        3.6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 统计分析
    5 技术线图
研究结果
    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2 各组体重增长值
    2 各组大鼠的腹泻指数与大便Bristol评分
    3 内脏敏感性评价
    4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AR-2、TRPV1的m RNA表达
    5 Western blot法检测PAR-2、TRPV1 的蛋白表达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IBS-D的认识
        1.1 IBS-D的中医病名
        1.2 IBS-D的病因病机
        1.3 IBS-D的中医治法
    2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2.1 IBS-D的诊断标准
        2.2 IBS-D的发病机制
        2.3 IBS-D的治疗方法
    3 针刺对IBS-D的影响
    4 足三里穴对IBS-D的影响
    5 PAR-2、TRPV1对IBS-D的影响
    6 实验结果分析
        6.1 大鼠体重增长及一般情况
        6.2 腹泻情况
        6.3 内脏敏感性分析
        6.4 荧光定量PCR和 Western blot法
    7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8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1.中药治疗IBS-D
    2.针灸治疗IBS
    3.针药结合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1.1 IBS-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IBS-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IBS-D的治疗
    2 中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中医病名认识
        2.2 IBS-D的中医病因
        2.3 IBS-D的中医病机
        2.4 IBS-D中医诊断标准
        2.5 IBS-D的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2.8 脱落及中止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6.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6.3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比
        6.4 两组IBS-SSS积分对比
        6.5 两组VSI积分对比
        6.6 两组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
        6.7 两组血清5-HT浓度对比
        6.8 安全性对比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治法组方分析方解
        2.1 外治方
        2.2 内服方
    3 对照药物解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治疗前分析
        4.2 治疗后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5.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简表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四单穴及损毁PVN对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
        1.3 主要仪器与工具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的筛选与分组
        2.2 IBS-C大鼠模型建立
        2.3 IBS-C模型评测标准
        2.4 动物分组与治疗
        2.5 内脏敏感性评定
        2.6 肠道推进率测定
        2.7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内脏敏感性评定结果
        3.2 肠道推进率测定结果
    实验二 脑组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结果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
        2.3 各组治疗方法
        2.4 取材与组织处理
        2.5 免疫荧光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
        2.6 结果
    实验三 损毁PVN及针刺对大鼠结肠组织CGRP、5-HT含量影响测定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
        2.3 各组治疗方法
        2.4 取材与组织处理
        2.5 图像分析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电针及损毁PVN对IBS-C大鼠结肠组织CGRP、5-HT含量影响
        3.2 IBS-C大鼠结肠组织内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光密度的影响
    实验四 电针及损毁PVN对大鼠血清CGRP、5-HT含量影响结果测定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
        2.3 各组治疗方法
        2.4 取材与血清处理
        2.5 ELISA
        2.6 统计学处理
        3 ELISA检测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文献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名、病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IBS-C证型的研究
    2 电针及组穴分析
    3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现状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治疗
    4 IBS-C与5-HT、CGRP、PVN的关系
        4.1 IBS与CGRP
        4.2 IBS与5-HT
        4.3 IBS与PVN
    5 实验结果分析
        5.1 损毁PVN对IBS-C大鼠小肠推进率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5.2 电针对IBS-C大鼠脑组织c-fos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5.3 损毁PVN对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5-HT、CGRP的影响
    6 结论
    7 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1.1 IBS-D的中医病名
        1.2 IBS-D的中医病因机制
        1.2.1 先天禀赋不足
        1.2.2 外邪入侵
        1.2.3 情志失调
        1.2.4 饮食不节
        1.3 IBS-D的中医病机
        1.4 IBS-D的中医药治疗
        1.4.1 辩证论治
        1.4.2 经方验方
        1.4.3 中成药
        1.4.4 中医外治疗法
    2 西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IBS-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2.2 IBS-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2.1 内脏高敏感性
        2.2.2 胃肠动力异常
        2.2.3 脑-肠轴功能失调
        2.2.4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免疫炎症
        2.2.5 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
        2.2.6 精神心理因素
        2.2.7 其他
        2.3 IBS-D的治疗
        2.3.1 一般治疗
        2.3.2 药物治疗
    3 IBS-D的治疗难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观察指标
        2.4.1 中医症状积分
        2.4.2 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估
        2.4.3 内脏敏感性评估
        2.4.4 肛管直肠动力与感觉指标检测
        2.4.5 血清5-HT水平检测
        2.4.6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检测
        2.4.7 安全性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VSI得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RP、ASP、AMCP比较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RP、IRP比较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感觉指标比较
        4.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水平比较
        4.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比较
        4.10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IBS-D脾虚肝郁证的病机及论治
    2 加味资生颗粒的方义解析
    3 加味资生颗粒的药理学研究
    4 结果分析
        4.1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及IBS-SSS得分的影响
        4.2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内脏敏感指数的影响
        4.3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肛管直肠动力指标的影响
        4.4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肛管直肠感觉指标及血清5-HT水平的影响
        4.5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5 问题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5.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IBS-D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单味中药治疗效果列举
        1.3 经典方剂治疗列举
        1.4 经验方药治疗列举
        1.5 中成药治疗列举
        1.6 外治法
    2 西医对IBS-D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中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
        4.2 临床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中医症状积分
        5.3 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积分
        5.4 生活质量量表积分
        5.5 复发率观察
        5.6 安全性观察
    6 评价标准
        6.1 疗效评价标准
        6.2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一般资料比较
        8.2 治疗结果比较
        8.3 复发情况比较
        8.4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解析
        1.1 关于病因病机
        1.2 关于治疗及用药特点
        1.3 关于附子用量问题
        1.4 关于病后调理
    2 “附子温肾方”组成及方义
    3 结果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4.1 本次研究缺陷
        4.2 展望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平滑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和结肠收缩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平滑肌细胞收缩相关骨架蛋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实验图片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7)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IBS-D的基本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定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一、祖国医学对IBS-D的定义与病名源流
        二、祖国医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分析
        三、辨证分型的演变
    第三节 中西方IBS-D的疗法简述
        一、现代医学治疗IBS-D
        二、中医内治法
        三、中医外治法
第二章 IBS-D于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的分析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二、研究设计
    第三节 NAMCS数据库及其研究设计
        三、研究内容
        四、统计学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人口学特征
        二、基本健康情况
        三、消化道相关合并症
        四、消化道外合并症
        五、就诊基本情况
        六、相关检验及检查
        七、非药物疗法
        八、药物疗法
        九、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以及类型
第三章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对照方法
        三、盲法设计
        四、技术路线图
        五、治疗方案
        六、不良事件观察
        七、统计学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二、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
        三、三组患者治疗后IBS-QOL生存质量比较
        四、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五、疗效检验的效能分析
        六、年龄、性别与总体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七、三组远期复发率比较
        八、安全性评价
讨论
    第一节 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核心思想与作用机制
        一、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
        二、岭南火针疗法的核心思想
        三、火针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临床研究选穴及其依据
        一、立方依据
        二、选穴
    第三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一、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二、总体疗效分析
        三、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
        四、远期复发率分析
        五、研究结果对临床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对美国IBS-D中医诊疗现状的思考
        一、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结果分析
        二、流行病学现状与临床研究对在美国推广和发展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创新点与展望
        一、创新点
        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统计学审核证明

(8)TLR4/NF-κB信号通路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IBS-D动物模型的建立、PDTC作用的评价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IBS-D症状相关病理生理变化及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机制探索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的效应和VPL经元放电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进展
        1. 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相关研究
        2. 经穴效应部位特异性相关研究
        3. 经穴效应“穴性”特异性的相关研究
        4. 经穴效应特异性与神经节段相关性研究
        5. 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对性与整体性认识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BS的相关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现代医学对IBS的相关认识及研究
        2. 中医对IBS的相关认识及研究
        3. 针灸对IBS的研究概况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与IBS相关神经核团的研究概况
        1. 与IBS内脏痛相关的神经核团
        2. 与IBS情绪心理异常相关核团
        3. 与IBS胃肠动力异常相关神经核团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大便性状的影响
        2.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肠道痛敏的影响
        3.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情绪心理行为的影响
        4.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_(3A)R表达的影响
        5.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丘脑PKMζmRNA表达的影响
        6.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VPL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讨论
        1. 实验模型的选择及评价
        2. 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不同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
        3. 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痛觉及肠运动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4. 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VPL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柴术宁肠方及其有效组分对内脏高敏感大鼠5-HT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5-HT信号通路与肠易激综合征
    1.2 内脏高敏感性机制及大鼠模型
    1.3 相关中药复方及有效成分的研究
第2章 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实验设计
第3章 复合应激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动物模型评价指标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柴术宁肠方对内脏高敏感大鼠—般状态、肠道感觉及5-HT信号通路的研究
    4.1 柴术宁肠方对—般状态、肠道感觉的影响
    4.2 柴术宁肠方对5-HT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的影响
    4.3 柴术宁肠方对5-HT信号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柴术宁肠方有效组分对内脏高敏感大鼠一般状态、肠道感觉及5-HT信号通路的影响
    5.1 柴术宁肠方有效组分对一般状态、肠道感觉的影响
    5.2 柴术宁肠方有效组分对5-HT信号通蛋白水平的影响
    5.3 柴术宁肠方有效组分对5-HT信号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腹部冷刺激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阈值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PAR-2、TRPV1在电针足三里调节IBS-D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苑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D]. 宋雄.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武小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蔡林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D]. 梁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平滑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D]. 严江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7]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纪学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TLR4/NF-κB信号通路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贺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9]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的效应和VPL经元放电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吴艳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柴术宁肠方及其有效组分对内脏高敏感大鼠5-HT信号通路的影响[D]. 邱悦.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腹部冷刺激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阈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