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脑香科一新种

中国龙脑香科一新种

一、国产龙脑香科一新种(论文文献综述)

曹关龙,邹典洋,周润,李朗,李捷[1](2021)在《中国樟科厚壳桂属系统发育与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形态性状和2个分子标记(ITS和RPB2),对国产厚壳桂属(Cryptocarya)物种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并简要分析其物种多样化的成因。结果显示,形态和分子证据均支持将国产厚壳桂属物种划分为两个组:离基三出脉组和羽状脉组。云南、海南、广西和广东地区可能是国产厚壳桂属物种分化的"摇篮",这些地区分布着我国90%以上的厚壳桂属物种。大多数国产厚壳桂物种形态特征十分相似,分子序列也没有显着差异,推测可能是近期物种快速分化形成所致。

杨毅[2](2020)在《浙闽地区中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新生代期间,浙闽沿海一带发生了频繁的玄武岩浆喷发事件,形成了一套由多期次喷发的玄武岩和河湖相沉积组成的地层,主要分布在浙江东部(嵊县组)和福建东南部(佛昙组)。前人基于这套地层中产出的植物化石(包括孢粉)开展了较多的古植被和古环境分析,但有关研究区在较长时间尺度上植被和环境演化的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孢粉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建立和完善了嵊县组和佛昙组中新世孢粉组合序列;同时结合扫描电镜对栎属花粉进行属内划分,对枫香属花粉进行蕈树类/枫香树类的区分,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浙江东部和福建东南部中新世植被和环境的演化历史。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通过对浙江嵊州-天台-宁海一带共7个剖面的80个样品和福建漳浦-龙海一带及明溪共7个剖面的118个样品开展孢粉分析,本文建立和完善了嵊县组和佛昙组中新世孢粉组合序列。嵊县组中新世孢粉组合序列由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早期的栎属(常绿型)-枫香属-山核桃属孢粉组合、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早期的栎属(常绿型)-松属-菱属孢粉组合,以及晚中新世晚期的栎属(常绿型)-水青冈属-蒿属孢粉组合组成;佛昙组中新世孢粉组合序列包括早中新世中晚期的栎属(常绿型)-禾本科孢粉组合、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早期的栎属(常绿型)-青冈属-金缕梅科孢粉组合及栎属(常绿型)-菱属孢粉组合、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的金缕梅科-朴属-水龙骨科孢粉组合,以及随后由早到晚连续过渡的三个孢粉组合:金缕梅科-山矾属孢粉组合、山矾属-枫香属孢粉组合和栎属(常绿型)-枫香属-松属孢粉组合。根据佛昙组孢粉组合序列所反映的植被变化,本文识别出闽东南地区漳浦-龙海一带在中新世至少发生过3次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的野火事件,以及多次对植被演替造成干扰的低强度野火。这是孢粉记录的野火事件以及相关的植被演替历史在该研究区的首次发现和报道。研究区多期次的基性岩浆喷发活动可能是引发较为频繁野火事件的主要原因,而季风气候条件下明显季节性分配的降水和较高的温度(尤其是干冷季节的温度)也是野火发生的有利条件。野火事件对研究区的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火烧后土壤侵蚀和岩石风化增强,同时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导致环纹藻的大量繁殖。本文依据扫描电镜下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对嵊县组和佛昙组孢粉植物群的84粒栎属花粉进行了属内划分。结果表明:以上两个孢粉植物群的栎属花粉均以Quercus Group Cyclobalanopsis占优势,Q.Group Ilex次之,并出现少量的Q.Group Protobalanus,反映出浙东和闽东南地区中新世的植被是具有一定海拔梯度的山地森林植被;而嵊县组孢粉植物群中出现的高山栎类花粉则指示,中新世浙江东部存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同时,Q.Group Cyclobalanopsis类群的组成表明,中新世浙江东部较低海拔地带的植被与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更加接近,而闽东南地区较低海拔地带的植被为具有明显热带性质的常绿阔叶林。此外,通过“单粒花粉技术”对上述栎属花粉进行观察的结果支持本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常绿和落叶栎类花粉的区分。枫香属植物由温带向亚热带和热带,其花粉外壁穿孔有变小至完全填充的变化趋势。本文依据这一发现对佛昙组栎属(常绿型)-枫香属-松属孢粉组合中的32粒枫香属花粉在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类型Ⅰ(外壁穿孔较小,并被大量凸起状结构填充)、类型Ⅱ(外壁穿孔极小,且穿孔无填充)、类型Ⅲ(外壁穿孔较大,且穿孔无填充)和类型Ⅳ(外壁穿孔较小,且穿孔无填充)。其中,类型Ⅰ、Ⅱ和Ⅳ同部分现生蕈树类花粉可以比较,类型Ⅲ同部分现生枫香树类花粉可以比较,说明本文所观察的枫香属花粉兼有蕈树类和枫香树类,而统计结果表明前者居多。这两类枫香属花粉与山核桃属花粉在栎属(常绿型)-枫香属-松属孢粉组合中同时出现,反映出漳浦-龙海一带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的植被与现今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相似的特征。基于上述嵊县组和佛昙组孢粉组合序列,以及对古野火事件和重要类群的分类研究,结合植物大化石的证据,本文重建了浙闽研究区中新世植被和环境的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新世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全球性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下,山地植被带的垂直迁移。而全球冰量/温度作为东亚季风和亚洲内陆干旱气候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还控制着研究区的干湿特征,对植被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自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结束以来,全球气候显着的阶段性变冷,不仅导致垂直植被带向下迁移,而且由于水汽的减少造成气候变干,导致适应干旱气候条件的植物出现或增加。此外,晚新生代频繁的火山活动也对浙闽研究区的植被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闽东南地区,火山活动导致野火事件频发,造成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干扰植被演替,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水文和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嵊县组福建柏属叶化石角质层上乳突的大量出现,也被认为可能是对火山作用造成的大气中颗粒物及有毒气体含量增高的响应。

张荣桢[3](2018)在《云南高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云南高原的野生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和整理标本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形成了本地区种子植物名录,对其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特点、区系性质、特有现象等进行了研究,并对云南高原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高原植物物种多样性非常高,现知有野生种子植物5928种(包括种下等级),分属208科1392属;分别占云南省总科数的81.95%,总属数的68.00%,全部种类的54.65%;占中国总科数的79.27%,总属数的44.11%,种的20.28%。其中裸子植物9科18属39种,被子植物有199科1374属5889种。2.云南高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系地理单元,在区划上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区系的性质具有显着的亚热带特征,具有热带区系向温带区系过渡的特点;区系整体成分复杂,联系广泛,是一个众多区系成分汇集区域。3.云南高原种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是大量古老孑遗类群的集中地;同时拥有大量的新特有物种,是新物种分化形成的重要区域。4.云南高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濒危植物和狭域分布植物种类较多,应加大对这些类群的保护。

田焕焕[4](2016)在《武陵山区凤仙花属植物的初步调查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文中指出凤仙花属(Impatiens)是一个超过1000种的大属,该属植物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茎通常肉质、多汁,形态变异极为复杂多样,地理分布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和特有现象,使其成为植物分类学上十分困难的一个类群。研究学者对该属植物曾提出过一些分类系统或属下辅助分类单元(亚属或组),但一直未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至今为止该属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系统。我国的凤仙花属植物已发现270余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绝大多数为狭域分布的特有种,随着野外调查的不断深入,不少新种被陆续报道。本研究主要依托于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考察,以凤仙花属植物的考察为主要任务,包括野外拍照、数据收集、采集记录、标本的整理等;其次,以湖北武陵山区的凤仙花属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分子系统学亲缘关系,以期更好的揭示凤仙花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本文采用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of Sequence Containing Repeats)法构建了封怀凤仙花(Impatiens fenghwaiana)的微卫星富集文库筛选并获得含SSR的序列,进而开发凤仙花属基因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研究结果如下:1.在凤仙花属植物的野外调查中,作者重点参与武陵山区鄂西、湘西、铜仁等地野外调查,共发现凤仙花属植物21种,其中9种为湖北省新纪录种:紫花凤仙花I.siculifer var.porphyrea、封怀凤仙花I.fenghwaiana、块节凤仙花I.pinfanensis、包氏凤仙花I.bodinieri、贵州凤仙花I.guizhouensis、泰顺凤仙花I.taishunensis、奇形凤仙花I.paradoxa、太子凤仙花I.alpicola、错那凤仙花I.conaensis。2.在凤仙花属的系统进化研究中,选择核糖体ITS序列、叶绿体rbcL-atpB、psbA-trnH基因间隔序列,分别进行序列特征分析、遗传距离分析、系统进化树研究。系统进化研究中,选择水角(Hydrocera triflora)、四籽树(Tetramerista sp.)作为外类群,凤仙花属实验材料均为野外采集所得。使用了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树)、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MP树)和Mrbayes软件(Bayes树)。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水角与凤仙花属植物属于姐妹群,且进化地位比凤仙花属低;凤仙花属内分为两大分支,子房4心皮的湖北凤仙花与水角属的遗传距离很短、进化位置较近,也可以得出凤仙花属植物子房5心皮的植物是由4心皮进化而来的。另外,核糖体ITS序列在凤仙花属植物中相对保守,相比较而言,叶绿体基因比ITS更合适于对凤仙花属植物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叶绿体psbA-trnH间隔片段是首次应用于凤仙花属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中。3.采用磁珠富集法对封怀凤仙花开发基因组SSR分子标记,共开发出13对多态性较好的SSR标记。通过跨物种监测发现,新开发的标记在凤仙花I.balsamina、水金凤I.noli-tangere、睫毛萼凤仙花I.blepharosepala、红雉凤仙花I.oxyanthera、牯岭凤仙花I.davidi中通用性很高,其中,有3对标记在另外5种凤仙花内全部表现为多态性,仅1对引物均为能扩增成功。这是首次对该属植物开发分子标记,开发出的这些多态性SSR标记将对该属植物的生态学、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李攀[5](2012)在《亚洲菝葜科植物的分类系统修订及北美草本菝葜的谱系地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菝葜科(Smilacaceae)是一个世界性广泛分布的单子叶植物科,也是一个在分类学上较为困难的科。亚洲作为世界菝葜科的现代分布中心,有着该科五分之三左右的种类,并存在许多变异类型,一直缺少一个全面详尽的专着性研究。本研究在现有分子系统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文献和标本查阅以及大量的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对亚洲菝葜科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研究。并对发现的一个产自云南西畴的特殊菝葜群体——木本牛尾菜进行了深入的形态学、细胞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探讨了其系统位置及其在从木本菝葜向草本菝葜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还对北美草本菝葜的8个种共33个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和谱系地理分析,结合AFLP数据和3个cpDNA片段数据分析研究了北美草本菝葜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北美东部草本菝葜的冰期避难和间冰期再拓殖的历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亚洲菝葜科的分类系统修订在分子系统学的基础上对菝葜科的分类系统进行了全面修订。认为菝葜科包含菝葜属1个属(同意将肖菝葜属并入菝葜属),属下分4个亚属,20个组。综合标本和文献,对亚洲现知的124种菝葜进行了描述、修订和评注,并编制了检索表。将Smilax jiankunii H.Li (建昆菝葜)处理为S. pottingeri Prain (纤柄菝葜)的异名;S. tsinchengshanensis F.T.Wang(青城菝葜)处理为S. minutiflora A.DC的异名;S. hypoglauca Benth.(粉背菝葜)处理为S. corbularia Kunth(筐条菝葜)的异名;S. munita S.C.Chen(劲直菝葜)处理为S. myrtillus A.DC.(乌饭叶菝葜)的异名;提出1个新名称——Smilax binchuanensis P.Li&C.X.Fu (基原异名Heterosmilax yunnanensis Gagnep.);提出9个新组合——Smilax chinensis (F.T.Wang) P.Li&C.X.Fu(基原异名Heterosmilax chinensis F.T.Wang)、S. japonica (Kunth) P.Li&C.X.Fu(基原异名H. japonica Kunth)、S. longiflora (K.Y.Gun&Noltie) P.Li&C.X.Fu(基原异名H.longiflora K.Y.Gun&Noltie)、S. micrandra (T.Koyama) P.Li&C.X.Fu(基原异名H. micrandra T.Koyama,)、S. paniculata (Gagnep.) P.Li&C.X.Fu (基原异名H. paniculata Gagnep.)、S. polyandra (Gagnep.) P.Li&C.X.Fu(基原异名H. polyandra Gagnep.)、S. seisuiensis (Hayata) P.Li&CX.Fu(基原异名H. seisuiensis (Hayata) F.T.Wang&Tang)、S. septemnervia (F.T.Wang&Tang) P.Li&CX.Fu (基原异名H. septemnervia F.T.Wang&Tang)、S. sumatrensis (A.DC.) P.Li&C.X.Fu(基原异名H. sumatrensis A.DC.≡H. borneensis A.DC.);考证认为黑叶菝葜的正确名称是Smilax castaneiflora H.Lev.&Vaniot,而《Flora of China》中使用的S. nigrescens F.T.Wang&Tang ex. P.Y.Li是其晚出同名。2.新种——木本牛尾菜的发现通过分子数据结合形态及染色体证据,证明了木本牛尾菜无疑是一个新种;并发现木本牛尾菜兼具有木本菝葜和草本菝葜的一些形态特征,且其系统位置与草本菝葜分支较为接近,可称为木本菝葜向草本菝葜进化历史中“缺失的一环”(missing link)。3.北美草本菝葜的系统发育学和谱系地理学研究全面系统的研究了北美草本菝葜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谱系地理历史,认为加州北部的S.jamesii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种,一个“好种”,是北美东部草本菝葜的姐妹类群;而其他7个北美东部的种则混杂在一起,应归属为一个种复合体。估算出S. jamesii和北美东部草本菝葜的分歧时间约在2.33-0.74mya,并据此提出假说:北美的草本菝葜受更新世冰川(2.5-0.01mya)影响南迁,南迁时被已存在的北美西部山系隔离而形成两个支系——一个存留在加州北部,另一个在北美东部。北美东部草本菝葜是一个近期形成、物种分化尚不完全的种复合体,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之中。证明了北美东部草本菝葜确实呈现出“阿帕拉契亚山脉不连续性”,即在阿帕拉契亚山脉两侧各为一个谱系。认为北美东部草本菝葜在冰期时存在多个冰期避难所(阿帕拉契亚山脉两侧都有),某些避难所距离冰盖可能远较之前认为的近。在末次盛冰期时,北美东部的“无冰碛带”对某些物种来说是合适的冰期避难所;并提供了林下草本植物在末次盛冰期时存留在“无冰碛带”的第一个实例。

王清隆[6](2012)在《海南爵床科的分类学修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爵床科Acanthaceae是一个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大科,其属、种类繁多,分布广,生活型复杂,生境多样,营养和繁殖器官差异大和富有多样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研究较难的植物大科之一,各学者依据形态特征的不同,提出的分类学系统也不一致。本研究通过野外资源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引种栽培、种子收集、腊叶标本的查阅和文献资料查考等基础上,对海南岛爵床科植物的种类进行了分类修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采用广义马蓝属(Strobilanthes Blume s.l.)和广义爵床属(JusticiaLinn.)的概念,确认了海南岛爵床科植物有30属85种1亚种(其中8属19种为引种栽培),海南特有种7种。并澄清了一些种类的分类学问题,修订制作了各个属、种的分类检索表,对每个种的资料、地理分布、标本来源、用途等进行了描述修订。(2)发现中国新记录种1种,即石山爵床Justicia glabra;2个海南新记录种,弯花叉柱花Staurogyne chapaensis和中华孩儿草Rungia chinensis。(3)明确了纤穗爵床属(Leptostachya Nees)仅纤穗爵床Leptostachya wallichii一种;在野外考察中发现,纤穗爵床在海南有3个类型的分布,并对每个类型进行形态学观察比较,结果发现这3个类型的表现型较稳定又各不相同,经查阅资料和标本后,证明实为1种。纠正了龙州马蓝Strobilanthes longzhouensis这个种并不产于海南,在海南的记录属错误鉴定,实为串花马蓝Strobilanthes cystolithigera本种植物。对于碗花草Thunbergia fragrans与海南老鸦嘴T. hainanensis这两种植物,通过种子形态与叶形态特征比较后,发现它们具有较明显的区别,并恢复了海南老鸦嘴为独立的种。(4)海南爵床科植物,其属可以划分有5个分布区类型和3个分布区变型,其中热带亚洲分布区类型和其分布区变型成分最高,有9个属,占总属数的30.00%。其次为泛热带分布型,有8个属,占总属数的26.67%。30个属全为热带分布成分,热带性质非常显着。(5)利用光镜(LM)对海南岛爵床科22属63种的种子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种子形状丰富多样,种皮纹饰特征复杂,据种子形状,有无种钩,种子表面纹饰等特征将海南爵床科种子划分为2大类12个亚型。(6)对海南爵床科23属66种植物的成熟鲜叶进行拍照观察处理,结果发现:叶形态具有极大的变异和多样性,依据叶形,叶缘,叶基,叶脉等特征,将海南爵床科植物的叶形划分为2大类6亚类型,并给出分种检索表。

吴望辉[7](2011)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文中认为在相关文献资料整理、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及室内标本鉴定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性质以及特有现象;对本区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统计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的保护对策。本研究结果如下:1.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725种隶属于183科799属(包括种下等级),其中栽培植物64种,隶属于37科59属;归化植物22种,隶属于16科21属;野生维管束植物1639种,隶属于175科753属。2.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46种,隶属于29科49属,以水龙骨科、金星蕨科、凤尾蕨科、铁角蕨科、叉蕨科和卷柏科等为优势科,这几个科共含有92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种数的63.01%。本区蕨类植物的优势属有凤尾蕨属、毛蕨属、卷柏属、石韦属、铁角蕨属、铁线蕨属、三叉蕨属、线蕨属、鳞盖蕨属和星蕨属,共含有80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种数的54.79%。本区蕨类植物以热带、亚热带性质成分占优势。3.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裸子植物种类较为贫乏,仅有8种,隶属于4科5属,占本区野生维管束植物科、属、种的2.29%、0.66%、0.49%。4.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被子植物共有1485种,隶属于142科699属,以大戟科、茜草科、蝶形花科、禾本科、菊科、兰科、桑科、樟科、荨麻科、爵床科、百合科、萝藦科、芸香科、鼠李科、葡萄科、苦苣苔科、马鞭草科、番荔枝科、夹竹桃科、蔷薇科、葫芦科、苏木科、木犀科和唇形科占优势,这些科所含有的属、种分别占本区野生种子植物总属数的56.11%,总种数的59.47%。占优势的属为榕属、素馨属、秋海棠属、爵床属、楼梯草属、铁线莲属、悬钩子属、唇柱苣苔属、山柑属、花椒属、野桐属、沿阶草属、紫金牛属、崖爬藤属、薹草属、木姜子属等。本区种子植物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5.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其中又以泛热带分布成分最多。在蕨类植物中,除世界分布科外其余全为热带、亚热带分布科;热带、亚热带分布的属、种分别占本区蕨类植物属、种总数的73.47%、52.05%,与属、种温带分布成分的比例分别为9.00:1、2.92:1。在种子植物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87科561属,分别占本区野生种子植物科、属总数的59.59%、79.69%,与科、属温带分布成分的比例分别为5.44:1、6.10:1。6.本区多数科、属种类较为贫乏,以单种科(属)和寡种科(属)为主。蕨类植物单种科和寡种科(2-4种)共有20科,占蕨类植物总科数的68.97%;单种属和寡种属(2-4种)共有39属,占蕨类植物总属数的79.59%。种子植物单种科和寡种科(2-10种)共有102科,占本区野生种子植物总科数的69.86%;单种属和寡种属(2-5种)共有662属,占本区野生种子植物总属数的94.03%。7.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调查中发现新分类群8个,即近林下凤尾蕨、弄岗毛蕨、宁明唇柱苣苔、中越唇柱苣苔、弄岗细筒苣苔、弄岗虾脊兰、岩生沿阶草、弄岗秋海棠:中国新记录种1种,即中越鹤顶兰;广西新记录属1属,即密花藤属;广西新记录种10种。8.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有植物较为丰富。本区东亚特有的科有猕猴桃科;种子植物中国特有的属有异裂菊属、异裂苣苔属、青檀属、栾树属、瘿椒树属、细筒苣苔属、石山苣苔属、箬竹属等8属;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有41种,隶属于14科23属,分别占本区蕨类植物科、属、种总数的48.28%、46.94%、28.08%;本区所分布的种子植物广西特有种共有91种,占本区野生种子植物总种数的6.10%,占广西特有种总数的10.34%。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众多的石灰岩特有植物,表明了本区具有明显的岩溶区系性质。9.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31种,隶属于24科27属,其中蕨类植物有5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有23种。被1987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修订的中国稀有濒危植物名录(Ⅰ)收录的有21种,被1999年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收录的有19种(国家一级保护3种)。对本区的31种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他维管植物进行了初步的IUCN评估,建议将本区分布的171种植物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

吴则焰[8](2011)在《孑遗植物水松保护生物学及其恢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松为稀有的松柏纲乔木,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作为古老的活化石植物,水松起源于中生代,经第四纪冰期后残存,现已成为罕见孑遗树种,仅零星分布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在研究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和第四纪冰期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科学价值。由于历史气候变迁、人为干扰、生境被占、演替压力等因素,目前水松分布范围不断缩小且呈片断化,天然种群数量剧烈下降,大部分水松分布地仅剩几株孤立木,这一古老孑遗植物面临灭绝危险,如何保护水松稀有珍贵基因与珍稀种质资源,扩大水松种群规模已成为当务之急,开展必要的保护生物学和濒危机制及种群恢复研究刻不容缓。本研究综合运用种群生态学、保护遗传学、繁殖生态学等理论与方法,较全面、系统地开展水松自然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特征、遗传多样性、扦插繁殖技术等方面研究。通过种群生态学特性和数量特征研究,分析种群结构和动态规律及演化趋势;通过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变异研究,分析水松物种水平和种群水平遗传多样性,比较现有水松人工种群与天然种群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方面的异同,探讨人工种群遗传结构是否得到恢复;从繁殖过程中播种苗生长过程探讨水松幼苗生长规律,通过试验不同因素对水松扦插繁殖生根率及生根性状的影响,建立良好的水松扦插繁殖体系;揭示水松濒危机制并提出科学保护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植被与气候关系指标探讨水松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相互关系,揭示水松主要种群的地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松分布范围为中亚热带北纬13°21’~37°36’,东经102°40’~121°29’,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及闽江流域,垂直分布范围为25~2000 m,不同分布区垂直分布差异很大。水松地理分布对气候因子要求是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适宜分布区气候指标范围为:年平均温度12.10℃~22.60℃,年降水量1199.60 mm~2231.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62.00%~82.00%,年平均日照时数1589.20 h~2781.60 h。气候水热指标对水松地理分布影响很大,按影响力大小排序依次为低温因子>相对湿度>高温因子>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降水量。(2)运用种群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水松种群结构和动态规律及其演化趋势。天然种群方面:①运用直径分布模型拟合方法,探讨水松天然林种群直径分布规律。主要树种胸径和地径分布用正态分布函数拟合效果最好,β分布次之,Weibull分布、Γ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效果不理想。水松中老龄径材较多,伴生树种以中小径阶林木为主,正态分布参数与林分直径呈显着线性关系,用林分特征因子预估正态分布参数值十分理想。②运用“空间代时间”方法,以胸径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分析水松种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年龄结构为倒金字塔型,呈现大树过熟、幼龄木数量极少,种群天然更新差的现象,说明该种群属于衰退型,稳定性差严重影响种群发展,年龄结构与水松生物学特性及其生境条件有关。③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运用“横向代纵向”方法编制水松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各龄级个体死亡数量、存活率及后代生长趋势,绘制种群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死亡密度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水松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反映了水松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趋势。死亡密度函数与危险率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累计死亡率单调递增,生存率单调递减,累计死亡率和生存率上升或下降幅度均表现出前高后低,死亡密度函数表现出死亡个体数随着龄级曲线起伏,呈现两端高、中间低趋势。④应用谱分析方法揭示水松种群更新动态过程及其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水松种群天然更新过程通过不同龄级的株数分布波动表现,呈现出大周期内有小周期的多谐波迭加特征。基波A1 = 1.752最大,反映了水松种群最基本的周期波动,小周期波动性与高生长特性基本一致。⑤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方程评价水松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松种群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形成机制与样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不同取样尺度下的分布格局变化研究表明,不同取样单元上,水松种群均表现为集群分布,且在25 m2取样单元上聚集度最高。⑥运用有限空间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探讨水松种群基面积增长规律,通过改进单纯型法进行最优拟合。研究结果表明,洪-Logistic新模型比其它种群增长模型更符合水松种群实际增长趋势。该模型残差平方和Q为1.7831,内禀增长率为0.7604,特征返回时间Tr为1.3116径级年,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在第8径级,即胸径为48~54 cm时期,平衡位置在环境容量为58.1991 m2/hm2处。可见水松种群增长较慢,平衡性脆弱,受破坏后恢复时间较长。⑦采用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研究种间竞争关系,水松及其伴生树种优势度分别为63396 cm2·hm-2和15877 cm2·hm-2,相对优势度分别为79.97 %和20.03 %,竞争系数达0.8231,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预测平衡时水松与伴生树种的相对优势度分别为69.21%和30.79%,呈现共优状态,说明群落相对稳定,但有逐渐被伴生树种取代趋势。⑧运用R型聚类分析方法对水松种群的25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探讨水松数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水松生长、遗传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松材积与树高、冠长、胸径等性状呈显着正相关,生长性状与光合作用面积有关;树高是决定材积的第一要素;水松在干形遗传、自然整枝性方面的遗传性较为稳定。⑨将分形理论与地统计学原理相结合,计算水松不同种源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分形维数,揭示其空间分布变异规律和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水松不同种源胸径、树高生长特性的分维值分别为1.635和1.824,胸径分维值小于树高分维值。为反映水松种源的空间差异性,在评价水松种源时应选取胸径生长指标。人工种群方面:①运用5种概率分布模型对斗门水松人工同龄纯林种群直径分布进行拟合,比较不同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探讨其直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水松人工林中小径阶的林木占多数,处于森林发育前期阶段,林分直径呈对称分布,变动范围不大。Weibull分布模型的或然误差值更小,拟合精度更高,为最优拟合模型。变动系数、偏度、峭度等特征值符合人工同龄林生长特点。与天然种群相比,人工同龄纯林表现出特有的直径结构规律,说明不同群落类型、不同密度、不同平均直径和生长阶段的水松种群,其直径分布规律存在差异。②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竞争指标与林木胸径生长量的相关关系,在选择适合竞争指标基础上,建立水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林木间距离对单木生长的影响不明显,相对树高、相对冠幅和冠长率与胸径生长量关系密切,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建立水松人工林相对树高、相对冠幅及冠长率与平均胸高断面积生长量的拟合方程、单木生长模型和林分蓄积量模型,拟合精度高。③运用森林自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模型,研究水松人工林自然稀疏机制,建立了林分总断面积与种群密度关系模型、单株材积与种群密度关系模型、种群自然稀疏规律模型,回归拟合精度高,可应用于指导水松人工林经营过程的密度管理与密度控制。④拟合水松树高胸径曲线方程,较好反映了树高与胸径的正相关性。运用Weibull分布能较好地拟合胸径和树高分布,建立的树高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效果良好,能进一步对树高生长进行预测。⑤探讨了水松人工林群落稳定性,阐述了斗门水松林保护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3)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水松主要分布区的8个种群共136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10条随机引物共检测到95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7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38.95%。与其它濒危裸子植物相比,水松在种群水平和物种水平都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别较大,多态位点百分率(P)、Nei’s基因多样度(He)、Shannon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33.56%、0.1078、0.1902,He和I大小变化趋势与P大致相同;物种水平Ae、P、He和I分别为1.2819、38.95%、0.1608、0.2360。各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982,基因流Nm仅0.3778,表明水松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种群内个体间变异在其遗传变异中占主导地位,UPGMA聚类分析反映出水松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正相关性。水松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其地理环境与气候变迁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密切相关。人工种群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天然种群,种群间遗传分化不如天然种群强烈。4个天然种群的P、He、I平均值分别为39.32%、0.1499和0.2202,远远高于人工种群平均值26.98%、0.1113和0.1558,天然种群遗传分化系数及平均遗传距离(GST = 0.4513,D = 0.0301)明显高于人工种群(GST = 0.2836,D = 0.0192)。遗传多样性时空变异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水松种群遗传多样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基于水松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提出应加大对遗传多样性高的水松种群保护力度,加强水松种群间基因交流,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水松资源的遗传多样性。(4)运用扦插繁殖技术,探讨不同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处理时间、不同扦插基质及插穗的选择等因素对水松扦插生根率及生根性状的影响,建立较好的水松扦插繁殖体系,为水松无性系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总结出水松扦插繁殖的最佳技术组合:于3月初选择生长健壮、母株年龄相对小的水松植株,取枝条基部1 a生以上枝条制穗,去除下部叶片,并使切口平滑下斜且靠近节基部,插条长度约8~12 cm,保留顶芽及少量侧枝,随采随插随处理,剪好的插条要下部齐整捆好,放入0.3%的多菌灵药液中进行消毒,用浓度为150 mg/L的ATB1浓液浸泡插穗2 h;扦插于泥炭土∶珍珠岩(2∶1)混合基质,株行距为3 cm×4 cm,扦插深度以顶端留3~4 cm为准,插后及时浇水、防晒、杀毒、灭菌。采用本技术,水松扦插生根率可达39.89%。从繁殖过程中播种苗生长过程探讨水松幼苗生长规律,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水松播种苗苗高、地径生长节律,相关指数均在0.95以上。水松苗高生长量遵循“S”型规律,地径生长量变化与苗高呈现正相关。(5)通过宏观和微观方面综合研究,阐述水松濒危特征及生态适应性,揭示其濒危机制。水松濒危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时间和空间长期的渐变过程。从现象上看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片断化,滥砍滥伐导致水松数量减少,实质上是其演化过程中气候剧烈变化、遗传多样性低下、生境破坏、生态因子胁迫和树种竞争等多因素综合结果。水松濒危原因表明,该物种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全面系统地开展水松珍稀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何春年[9](2010)在《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芍药科(Paeoniaceae)系单属科,由芍药属(Paeonia)从毛茛科(Ranunculacea)独立而来。芍药属约35种,划分为3个组,即牡丹组、北美芍药组和芍药组,中国是芍药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分化发展及多样性中心,特别是其中的牡丹组为我国特有植物。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芍药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阐明该属植物的分类学地位和种间关系,为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我们首先在对牡丹种子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中国产芍药属主要药用植物种子的化学成分含量与分布特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揭示其化学分类学意义;通过快速色谱分析白芍、赤芍和牡丹皮的指纹特征,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三味药材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三味药材药性的差异与化学成分差异之间的相关性;并详细对芍药属牡丹组和中国产芍药组植物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化学分类学探讨,揭示芍药属植物根部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分布特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芍药属(科)的药用植物亲缘学关系,同时根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对牡丹种子资源利用的前景进行展望。本文对牡丹(P.suffruticosa)种子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初步分离,结合反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牡丹成熟种子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了其中31个化学成分,其中芪类成分11个,分别为:Resveratrol (E)-form (1)、Resveratrol (Z)-form (2)、trans-ε-Viniferin (3)、cis-ε-Viniferin (4)、Suffruticosol A (5)、Suffruticosol B (6)、Suffruticosol C (7)、Gnetin H (8)、cis-Gnetin H (9)、trans-Suffruticosol D (10)和cis-Suffruticosol D (11);单萜苷类11个,分别为:6’-O-β-D-葡萄糖芍药内酯苷(18)、芍药苷(19)、氧化芍药苷(21)、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 (22)、8-去苯甲酰芍药苷(23)、8-Debenzoylpaeonidanin (24)、Debenzoyl albiflorin (26)、Pyridylpaeoniflorin (27)、Piperitone-4-en-9-O-β-D-glucopyranoside (28)、1-O-β-D-Glucopyranosylpaeonisuffrone(29)和芍药内酯苷(31);黄酮类4个,分别为:芹菜素(13)、木犀草素(14)、槲皮素(15)和山萘酚(16);其他类5个,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2)、苯甲酸(17)、1-O-α-D-乙基甘露糖苷(20)、蔗糖(25)和1-O-β-D-对羟基苯甲酰葡萄糖苷(30)其中是9、10、11、22、27和28是新化合物,其余有3个为本属植物首次分离得到,有9个为本种植物首次分离得到。另外,对其中10种芪类化合物(1,3-11)的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清除DPPH自由基和诱导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均具有适度的活性,表明这些化合物可能会在抗癌、抗衰老、抗炎中发挥作用。在上述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首次采用HPLC-DAD技术分别建立了同时测定10种芪类(化合物1、3-11)和8种苷类(化合物18、19、21、22、27、28、30和31)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芍药属植物种子46份样品(其中牡丹组32份,6种4变种1杂种;芍药组14份,3种)进行了含量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对芍药属的植物的化学分类学进行了探讨。首次对牡丹、凤丹和芍药种子中主要化学成分(化合物1、3-11、19和22)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在种子生育期内呈明显规律性,10种芪类化合物在种子近成熟时(8月)才大量合成,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 (22)与芍药苷(19)有相互转化的可能。在对种子部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采用HPLC技术对传统药用部位根/根皮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首先采用HPLC整体柱快速分析比较了白芍、赤芍和牡丹皮三味药材共81份样品的指纹图谱,利用指纹图谱数据处理软件比较他们的相似度,建立了色谱图谱共有模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三味药材能够很好地区分,在指认了13种常见主要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比较了影响他们异同的物质基础。首次利用HPLC-DAD方法对中国产芍药属植物52份样品(其中牡丹组8种29份样品,芍药组共有6种23份样品)根部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全面分析,分别建立了牡丹组和芍药组植物的色谱图谱共有模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两组植物进行了比较,两组植物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区分,指认了15种常见主要化学成分,比较影响他们异同的物质基础,对芍药属的化学分类学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还对芍药属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分析方法等,并对芍药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和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探讨。

曾祥谓[10](2010)在《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千年来,我国森林一直被过度地开发利用。据专家估计,经过几千年的过度消耗,我国最具生物多样性也最具木材生产价值的原始森林,大约只剩下史前的2%,全国20.36%的森林覆盖率中,大面积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珍贵用材林树种和大径级木材几乎消耗殆尽。我国的木材生产已经从以天然林为主转到以人工林为主,木材的自给率只有60%,国内的木材消费量有40%依赖进口。为解决木材供需基本平衡,我国木材主要依赖进口。有专家指出,如果某种材料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3050%,这种材料就处国家安全警戒线下。我国人工林发展迅速,面积达6168.84万hm2,其中用材林2522.86万hm2。但我国人工林结构单一,质量差,生产力低。人工林木材只能满足我国纤维用材,即造纸和人造板工业原料材的需求。如何解决商品材,即珍贵用材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林业部部长雍文涛主持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项研究,经过1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提出在森林分类经营中将森林分成商品林、公益林和多功能森林三类。多功能森林就是传统上所经营的天然次生林,在面积上占据多数。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多功能森林的经营。解决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主要对策是,在多功能森林的经营中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加强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增加我国珍贵用材后备资源,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珍贵用材的需求。根据珍贵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经营过程等特点,借鉴国际森林经营先进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林业发展实践,选择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次生林经营、森林演替、林窗干扰和生态采伐理论来支撑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实践。森林分类经营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把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公益林和两用林(多功能林)。多功能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其经营目标是同时追求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近自然森林经营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强调以“接近大自然”的方法改造、利用森林,用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体化思想经营发展林业。次生林(或退化林地)到次生顶级群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尊重自然演替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措施缩短这个进程,从而取得生态和经济效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珍贵用材树种资源的培育。现在很多林业发达国家把保护和发展阔叶树资源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地力衰退和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行许多优惠政策鼓励阔叶树的人工造林。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具有良好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也具备一定的科研条件和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林业重大生态工程,有效保护了珍贵树种资源。我国海南、广东、广西、黑龙江、福建、浙江、青海、内蒙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珍贵树种经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南方的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吉林汪清林业局、西北的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分别总结出了我国南亚热带珍贵阔叶林人工经营模式、东北珍贵树种用材林定向经营模式、东北低质林改造和大径材培育模式和西北次生林多目标经营模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我国珍贵树种培育与经营工作严重滞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缺乏培育珍贵树种的积极性;投资不足,缺乏稳定有效的资金扶持渠道;技术储备不够,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发展机制不活,缺乏强劲的发展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珍贵树种培育过程中,重点抓好加强保护和积极培育珍贵树种种质资源,长远培育目标与短期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珍贵树种的特性确定合理的经营模式,保持清醒认识、避免盲目发展,因地制宜、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这5项工作。正确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珍贵树种和采取适宜的珍贵树种培育方式,对发展珍贵树种至关重要。选择珍贵树种,应坚持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2007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名录的颁布对我国的珍贵树种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各地可以参照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区划,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重点发展的珍贵树种。我国珍贵树种资源可以采取集约经营、定向改培、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抚育和管护等培育方式论文根据我国珍贵树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提出了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科技支撑、与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用次生林和退化土地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等发展对策,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珍贵树种由于其经营周期长期性而一直被忽视。人工林的发展只能满足我国纤维用材的需求,而不能满足占我国木材需求多数的珍贵用材的需求。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木材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珍贵树种。(2)多功能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多功能森林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不是对立的,是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具体表述,是一致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提法更符合我国的林业实际,其经营思想将有力促进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3)我国集体林和次生林面积巨大,是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主要场所。应加强次生林的经营与改造,在次生林经营与改造过程中大力推进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与经营。(4)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次生林经营、森林演替、林窗干扰、生态采伐6种理论对珍贵树种的培育与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5)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适宜各地发展的乡土珍贵树种1000多种,现存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和低质低效林,发展珍贵树种空间巨大。(6)树种选择是珍贵树种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尽量选择当地乡土珍贵树种,选择树种应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适地适树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7)通过对南亚热带、东北、西北珍贵树种经营模式的实践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的针阔同龄混交林、针阔异龄混交林等几种珍贵树种经营模式。(8)针对性地提出了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等7项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珍贵树种发展,发挥多功能森林的作用,加强次生林的改造,切实加快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培育步伐,加大投入力度,找准发展重点,优化发展方式,夯实发展基础,活化发展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我们就可以改变我国珍贵树种资源总量不足、珍贵用材严重依靠国外进口的不利局面,逐步实现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珍贵用材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构筑雄厚的我国现代林业战略资源基础。

二、国产龙脑香科一新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龙脑香科一新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樟科厚壳桂属系统发育与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形态特征统计
    1.2 分子系统学分析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案
        1.2.3 数据处理
        1.2.3. 1 形态数据
        1.2.3. 2 分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性状分析
        2.1.1 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2.1.2 基于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3.1 形态特征在国产厚壳桂属植物分类中的意义
    3.2 国产厚壳桂属的物种多样性
    3.3 辐射进化塑造了国产厚壳桂属物种多样化

(2)浙闽地区中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新生代气候和环境背景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嵊县组植物大化石及孢粉记录
        1.2.2 佛昙组植物大化石及孢粉记录
    1.3 主要创新点
    1.4 本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嵊县组
        2.1.2 佛昙组
    2.2 地层时代
        2.2.1 嵊县组地质年代
        2.2.2 佛昙组地质时代
    2.3 地理概况
        2.3.1 浙江省地理概况
        2.3.2 福建省地理概况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剖面
        3.1.1 嵊县组剖面
        3.1.2 佛昙组剖面
    3.2 孢粉的提取、制片、鉴定和统计
        3.2.1 孢粉的提取
        3.2.2 “单粒花粉技术”样品的制备
        3.2.3 孢粉固定片的制作、鉴定和统计
第4章 结果
    4.1 嵊县组孢粉组合
        4.1.1 栎属(常绿型)-枫香属-山核桃属孢粉组合
        4.1.2 栎属(常绿型)-水青冈属-蒿属孢粉组合
        4.1.3 栎属(常绿型)-松属-菱属孢粉组合
    4.2 嵊县组中新世孢粉组合序列
        4.2.1 嵊县组邻近地区孢粉序列特征
        4.2.2 嵊县组各孢粉组合年代及孢粉序列
    4.3 佛昙组各剖面孢粉组合
        4.3.1 马坪-1剖面
        4.3.2 梧岭剖面
        4.3.3 和坑剖面
        4.3.4 红岭剖面
        4.3.5 马坪-2剖面
        4.3.6 林埭剖面
    4.4 佛昙组中新世孢粉组合
        4.4.1 栎属(常绿型)-禾本科孢粉组合
        4.4.2 栎属(常绿型)-青冈属-金缕梅科孢粉组合
        4.4.3 栎属(常绿型)-菱属孢粉组合
        4.4.4 栎属(常绿型)-枫香属-松属孢粉组合
        4.4.5 金缕梅科-朴属-水龙骨科孢粉组合
        4.4.6 金缕梅科-山矾属孢粉组合
        4.4.7 蕨类孢子占优势的孢粉组合
    4.5 佛昙组中新世孢粉组合序列
        4.5.1 佛昙组邻近地区孢粉序列特征
        4.5.2 佛昙组各孢粉组合年代及孢粉序列
第5章 佛昙地区孢粉记录的中新世野火事件
    5.1 野火的类型和强度
        5.1.1 F1野火事件
        5.1.2 F2野火事件
        5.1.3 F3野火事件
    5.2 佛昙地区中新世野火事件的控制因素
        5.2.1 火源
        5.2.2 大气的O_2水平
        5.2.3 气候
    5.3 野火事件的影响
        5.3.1 野火对侵蚀作用的影响
        5.3.2 野火对生态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单粒花粉技术”对花粉的研究
    6.1 栎属花粉
        6.1.1 嵊县组孢粉植物群中的栎属花粉
        6.1.2 佛昙组孢粉植物群中的栎属花粉
        6.1.3 常绿和落叶栎类花粉的区分
    6.2 枫香属花粉
        6.2.1 光学显微镜下对枫香属花粉的区分
        6.2.2 扫描电镜下对枫香属花粉的区分
    6.3 小结
第7章 浙闽地区中新世古植被与古环境
    7.1 孢粉组合与植被的关系
    7.2 重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
    7.3 嵊县组孢粉植物群记录的植被演替
        7.3.1 植被面貌
        7.3.2 植被演替及其所反映的气候变化
        7.3.3 其它具有生态指示意义的类群
    7.4 佛昙组孢粉植物群记录的植被演替
        7.4.1 植被面貌
        7.4.2 植被演替及其所反映的气候变化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云南高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云南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1.2 云南高原植物采集历史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2.1 云南高原种子植物名录的整理及研究
    2.2 物种丰富度分析
    2.3 植物多样性组成
第3章 特有现象研究
    3.1 科的特有现象
    3.2 属的特有现象
    3.3 种的特有现象
第4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4.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2 物种红色名录
    4.3 狭域分布种
    4.4 保护措施
第5章 总结
    5.1 总结
    5.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云南高原种子植物名录

(4)武陵山区凤仙花属植物的初步调查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凤仙花属植物介绍
        1.1.1 研究历史
        1.1.2 地理分布
        1.1.3 应用概况
    1.2 凤仙花属植物研究概况
        1.2.1 经典分类学研究
        1.2.2 细胞学研究
        1.2.3 微形态学
        1.2.4 花器官发生
        1.2.5 传粉生物学
        1.2.6 植物起源研究
        1.2.7 分子系统学研究
    1.3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概况
        1.3.1 微卫星分子标记
        1.3.2 基因组SSR(Genomic SSR)标记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武陵山区凤仙花属植物的初步调查
    2.1 引言
    2.2 调查区域情况
        2.2.1 重点区域
        2.2.2 地理与气候
    2.3 考察时间、地点和路线
        2.3.1 考察时间、地点
        2.3.2 考察线路
    2.4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5 调查结果
        2.5.1 查阅资料的结果
        2.5.2 野外调查的情况
    2.6 湖北省凤仙花属新纪录
        2.6.1 紫花凤仙花(Impatiens siculifer var. porphyrea)
        2.6.2 封怀凤仙花(Impatiens fenghwaiana)
        2.6.3 块节凤仙花(Impatiens pinfanensis)
        2.6.4 其他新分布
    2.7 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 基于叶绿体和核糖体序列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序列
        3.2.1 选择的实验材料
        3.2.2 选择的引物
    3.3 方法
        3.3.1 外类群的选择
        3.3.2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3.3.3 DNA含量与纯度检测
        3.3.4 ITS、psbA-trnH、atpB-rbcL序列扩增
        3.3.5 纯化与测序
        3.3.6 排序与序列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基因序列的差异分析
        3.4.2 遗传距离分析
        3.4.3 系统发育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封怀凤仙花基因组SSR引物的开发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封怀凤仙花基因组DNA提取
        4.2.3 构建微卫星基因组文库
        4.2.4 SSR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4.2.5 引物的通用性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酶切
        4.3.2 预扩增
        4.3.3 富集与测序
        4.3.4 基因组SSR序列特征分析
        4.3.5 多态引物的筛选
        4.3.6 引物的跨物种检测
    4.4 讨论
第五章 总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亚洲菝葜科植物的分类系统修订及北美草本菝葜的谱系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菝葜科的分类历史
    1.1 菝葜科的分类研究简史
    1.2 菝葜科的植物学特征
    1.3 亚洲菝葜科的分类研究进展
    1.4 世界菝葜科的系统发育研究
    1.5 菝葜科系统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亚洲菝葜科的分类修订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亚洲菝葜科植物名录的整理
        2.1.2 文献查阅
        2.1.3 标本查阅
        2.1.4 野外调查
        2.1.5 比较分析
    2.2 系统大纲
        2.2.1 穗菝葜亚属subgen.Smilax
        2.2.2 美洲亚属subgen.Americana P.Li & C.X.Fu,subgen.nov
        2.2.3 泛草本亚属subgen.Pan-herbacea P.Li & C.X.Fu,subgen.nov
        2.2.4 菝葜亚属subgen.China P.Li & C.X.Fu,subgen.nov
        2.2.5 了解不足的种
    2.3 分组、种检索表
    2.4 种类列举
        2.4.1 穗菝葜亚属subgen.Smilax
        2.4.2 美洲亚属subgen.Americana P.Li & C.X.Fu,subgen.nov
        2.4.3 泛草本亚属subgen.Pan-herbacea P.Li & C.X.Fu,subgen.nov
        2.4.4 菝葜亚属subgen.China PLi & C.X.Fu,subgen.nov
    2.5 小结
第三章 新种木本牛尾菜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形态观察
        3.1.2 核型比较分析
        3.1.3 系统发育分析
    3.2 结果
        3.2.1 形态学证据
        3.2.2 核型证据
        3.2.3 分子系统学证据
    3.3 讨论
    3.4 新种的描述
    3.5 小结
第四章 北美草本菝葜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AFLP结果
        4.2.2 cpDNA结果
    4.3 讨论
        4.3.1 北美草本菝葜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歧时间
        4.3.2 北美东部草本菝葜的冰期存留和冰后期扩张的历史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主要成果
    已发表与拟发表的文章和着作
    参与的科研项目
    出国研修情况
致谢

(6)海南爵床科的分类学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标本馆缩写表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区域概况
        1.1.1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1.2 植被类型
    1.2 爵床科研究简史
        1.2.1 国内外分类学研究概况
        1.2.2 爵床科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利用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海南爵床科植物资源调查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调查结果
        2.2.2 海南爵床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
        2.2.3 爵床科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2.2.4 海南爵床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2.2.5 海南爵床科特有种
3 海南爵床科植物种子形态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爵床科植物的种子形态特征
        3.2.2 海南爵床科的种子形态描述
    3.3 讨论
        3.3.1 爵床科的种子形态类型
        3.3.2 爵床科种子形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4 海南爵床科植物叶形态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2.1 爵床科植物的叶形态特征
        4.2.2 海南爵床科植物的叶形态特征描述
    4.3 讨论
        4.3.1 爵床科植物叶形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4.4 分种检索表
5 海南爵床科的分类学修订
    5.1 海南爵床科分属检索表
    5.2 海南爵床科各属和种的分类学修订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与方法
    1.1 文献综述
        1.1.1 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1.1.2 国内外石灰岩地区植物研究概况
        1.1.3 广西石灰岩地区植物研究概况
        1.1.4 研究地的现代采集史
        1.1.5 研究地的植物模式标本
    1.2 本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和自然植被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2 地质与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类型
    2.5 植被概况
第三章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3.1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3.1.1 科的分析
        3.1.2 属的分析
        3.1.3 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3.2 种子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3.2.1 种子植物的数量特征
        3.2.2 科的组成特点
        3.2.3 属的大小统计
        3.2.4 区系性质分析
    3.3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新资料
        3.3.1 新种
        3.3.2 新记录植物
第四章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中特有现象的研究
    4.1 特有科、特有属的统计分析
    4.2 特有种的统计分析
        4.2.1 蕨类植物特有种
        4.2.2 种子植物特有种
    4.3 植物岩溶特有性分析
第五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5.1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组成
    5.2 建议列入保护植物名单的种类
    5.3 珍稀濒危植物的致危原因和保护策略
        5.3.1 致危原因
        5.3.2 保护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本研究亮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名录
撰写及发表主要论文
致谢

(8)孑遗植物水松保护生物学及其恢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保护生物学研究概况
    1.2 杉科植物起源、演化与分布
    1.3 水松
        1.3.1 历史考证
        1.3.2 主要分布
        1.3.3 利用价值
        1.3.4 形态特征
        1.3.5 生物学特性
        1.3.6 濒危现状
    1.4 水松研究进展
        1.4.1 生物学特性研究
        1.4.2 系统发育地位研究
        1.4.3 地理分布研究
        1.4.4 种群生态学研究
        1.4.5 引种栽培研究
    1.5 水松研究存在问题
2 研究意义、目的、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意义
        2.1.1 水松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2.1.2 水松科学研究严重滞后
        2.1.3 水松人工栽培恢复亟需检验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内容
    2.4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2.5 技术路线
    2.6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3 研究地概况及野外调查方法
    3.1 研究地概况
    3.2 野外调查方法
4 水松地理分布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水松地理分布资料收集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松在全国范围内主要分布情况
        4.2.2 水松在福建省范围内散生分布情况
        4.2.3 水松地理分布规律
        4.2.4 水松地理分布与气候指标关系
    4.3 结论
5 水松天然林主要种群直径分布规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收集与整理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主要树种胸径和地径分布特征数
        5.2.2 正态分布参数预估方程的建立
    5.3 讨论
6 水松种群年龄结构数量特征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7 水松种群生命表编制
    7.1 研究方法
        7.1.1 生命表编制前提
        7.1.2 生命表编制方法
        7.1.3 生存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水松种群生命表与存活曲线分析
        7.2.2 水松种群生存分析
        7.2.3 水松种群生存率函数曲线分析
        7.2.4 水松种群积累死亡率函数曲线分析
        7.2.5 水松种群死亡密度率函数曲线分析
        7.2.6 水松种群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
    7.3 讨论
8 水松种群数量动态谱分析
    8.1 研究方法
    8.2 结果分析
        8.2.1 水松种群动态谱分析
        8.2.2 水松种群动态周期规律
    8.3 讨论
9 水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9.1 研究方法
        9.1.1 野外调查方法
        9.1.2 种群分布格局类型的测定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2.1 聚集度指标测定
        9.2.2 不同取样面积下水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9.3 讨论
10 水松种群优势度增长动态规律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调查方法及林木基面积计算
        10.1.2 种群优势度增长模型
        10.1.3 模型拟合方法
    10.2 结果与分析
    10.3 讨论
11 水松天然林主要树种竞争规律
    11.1 研究方法
    11.2 竞争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1.3 讨论
12 水松数量性状间的相关聚类分析
    12.1 材料与方法
        12.1.1 调查方法
        12.1.2 聚类方法
        12.1.3 原始数据的处理
        12.1.4 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12.1.5 逐步聚类
    12.2 结果与分析
        12.2.1 分割聚类图
        12.2.2 分类结果分析
    12.3 讨论
13 水松种源高径生长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形特征
    13.1 基本理论
        13.1.1 半方差函数
        13.1.2 分形维数
    13.2 实验材料
    13.3 结果与分析
        13.3.1 水松种源生长特性的传统统计值
        13.3.2 分形维数分析
    13.4 讨论
14 水松人工种群直径结构特征
    14.1 材料与方法
        14.1.1 材料收集与整理
        14.1.2 研究方法
    14.2 结果分析
        14.2.1 特征数分析
        14.2.2 直径分布模型分析
        14.2.3 Weibull 分布模型分析
        14.2.4 人工种群与天然种群直径结构比较
    14.3 讨论
15 水松人工林竞争指标及单木生长模型研究
    15.1 材料与方法
        15.1.1 材料收集与整理
        15.1.2 研究方法
    15.2 结果与分析
        15.2.1 竞争指标确定
        15.2.2 单木生长模型建立
        15.2.3 单木材积的计算
        15.2.4 林分蓄积量的计算
    15.3 讨论
16 水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规律与生长规律研究
    16.1 材料与方法
        16.1.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6.1.2 模型的选择
        16.1.3 模型拟合方法
    16.2 结果与分析
        16.2.1 3/2 法则模型
        16.2.2 平均直径与密度的关系
        16.2.3 林分总断面积与密度的关系
        16.2.4 单株材积与种群密度关系模型
        16.2.5 水松种群自然稀疏规律模型
    16.3 讨论
17 水松人工种群树高结构规律
    17.1 研究方法
    17.2 结果分析
        17.2.1 树高曲线方程
        17.2.2 树高分布模型
    17.3 讨论
        17.3.1 水松人工种群树高结构规律
        17.3.2 人工林稳定性探讨
        17.3.3 斗门水松人工林现状与保护
18 水松遗传多样性研究
    18.1 前言
        18.1.1 遗传多样性概述
        18.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8.1.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8.2 水松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及内容
    18.3 材料与方法
        18.3.1 试验植物材料
        18.3.2 试验仪器设备
        18.3.3 试验试剂
    18.4 水松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
        18.4.1 提取步骤
        18.4.2 水松DNA 浓度及纯度测定
    18.5 ISSR-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
        18.5.1 ISSR-PCR 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
        18.5.2 ISSR-PCR 扩增程序
        18.5.3 引物筛选及其退火温度确定
        18.5.4 PCR 产物的检测
        18.5.5 数据统计
    18.6 结果与分析
        18.6.1 DNA 提取结果
        18.6.2 ISSR 反应体系确定
        18.6.3 ISSR-PCR 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18.6.4 引物筛选
        18.6.5 退火温度
        18.6.6 水松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18.6.7 水松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分析
        18.6.8 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18.6.9 福建省水松种群遗传结构
    18.7 讨论
        18.7.1 水松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纯化
        18.7.2 ISSR 反应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18.7.3 水松种群遗传多样性
        18.7.4 水松种群遗传结构与分化
        18.7.5 水松人工种群与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18.7.6 水松人工种群与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差异原因
19 水松种群在时空尺度上的遗传变异
    19.1 材料与方法
        19.1.1 野外调查方法
        19.1.2 个体的空间模式
        19.1.3 时空尺度上的遗传变异
    19.2 结果分析
        19.2.1 水松个体的空间模式
        19.2.2 不同年龄水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差异
        19.2.3 不同海拔水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差异
    19.3 讨论
        19.3.1 水松个体的空间模式
        19.3.2 不同年龄水松种群遗传多样性
        19.3.3 不同海拔水松种群遗传多样性
20 水松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20.1 林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20.1.1 基质选择与处理
        20.1.2 插穗选择
        20.1.3 植物生长素对扦插生根影响
        20.1.4 插后管理
        20.1.5 针叶树种扦插技术
    20.2 研究目的
    20.3 试验材料
        20.3.1 试验地点
        20.3.2 插床准备
        20.3.3 插穗采集及截制
    20.4 试验方法
        20.4.1 扦插技术
        20.4.2 试验设计
        20.4.3 插后管理
        20.4.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0.5 结果与分析
        20.5.1 不同植物生长素对水松扦插生根的影响
        20.5.2 不同浸泡时间对水松扦插生根的影响
        20.5.3 不同基质对水松扦插生根的影响
        20.5.4 插穗有无侧枝对水松扦插生根的影响
        20.5.5 插穗有无顶芽对水松扦插生根的影响
        20.5.6 不同季节对水松扦插生根的影响
    20.6 讨论
21 水松播种育苗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1.1 种子采集与处理
        21.1.2 苗床准备
        21.1.3 播种
    21.2 研究方法
        21.2.1 苗木生长期的生长规律研究方法
        21.2.2 年生长量变化测定
    21.3 结果与分析
        21.3.1 水松幼苗高生长数据
        21.3.2 水松幼苗高生长过程拟合
        21.3.3 水松幼苗高生长阶段划分
        21.3.4 水松幼苗高生长特点
        21.3.5 水松幼苗地径生长数据
        21.3.6 水松幼苗地径生长过程拟合
        21.3.7 水松幼苗地径生长阶段划分
        21.3.8 水松幼苗苗木地径生长特点
    21.4 讨论
22 水松濒危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22.1 水松濒危特征
    22.2 水松濒危原因
        22.2.1 内在因素
        22.2.2 外在因素
    22.3 水松种群保护对策
    22.4 水松保护生物学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芍药属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芍药属系统分类、地理分布与分布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芍药属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
    第三节 芍药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牡丹种子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结果
    第二节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第三节 实验部分
    第四节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第五节 牡丹种子主要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芍药属植物种子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HPLC-DAD法同时测定芍药属植物种子中10种芪类化合物的含量
    第二节 HPLC-DAD法同时测定芍药属植物种子中8种苷类化合物的含量
    第三节 牡丹和芍药种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第四章 白芍、赤芍和牡丹皮化学成分快速分析比较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溶液的制备
    三、色谱条件
    四、方法学验证
    五、HPLC图谱数据处理
    六、实验结果
    七、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芍药属主要药用植物根部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溶液的制备
    三、色谱条件
    四、方法学验证
    五、HPLC图谱数据处理
    六、实验结果
    七、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芍药属植物亲缘学讨论
    第一节 芍药属植物的化学亲缘关系讨论
    第二节 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目录
附图
2010年毕业生在校已发、拟发论文登记表

(10)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1.2 我国木材生产现状与需求分析
        1.2.1 我围木材可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
        1.2.2 中国木材净进口最多
        1.2.3 我国木材需求分析
    1.3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多功能森林经营
    2.1 我国现代森林经营思想
    2.2 国外森林经营理论发展
        2.2.1 国外森林经营思想演变
        2.2.2 世界林业发展简要回顾
        2.2.3 世界森林经理发展动态
    2.3 多功能森林经营
        2.3.1 我国正在实行的森林“分类经营”是有偏差的
        2.3.2 什么是多功能森林
        2.3.3 多功能森林的位置和由来
        2.3.4 多功能森林的经营
        2.3.5 多功能森林的利弊分析
        2.3.6 值得商榷的一些认识
    2.4 多功能森林经营中发展珍贵树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4.1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等于长期刺激全球最敏感的环境神经
        2.4.2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等于把本国发展置于不确定中
        2.4.3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是一条滋养他国、瘠化本土的思路
        2.4.4 发展珍贵用材树种应成为我国的一个林业新战略
第三章 珍贵树种培育理论
    3.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3.1.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1.2 森林的分类
        3.1.3 森林分类经营的定义、指导原则及意义
        3.1.4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理论与可持续发展
    3.2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
        3.2.1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形成过程
        3.2.2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概念
        3.2.3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3.2.4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林学要点
    3.3 次生林经营理论
        3.3.1 次生林的概念
        3.3.2 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途径
        3.3.3 次生林经营技术
        3.3.4 我国次生林经营现状
    3.4 森林演替理论
        3.4.1 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
        3.4.2 林分发生和更新阶段
        3.4.3 林分生长和自然稀疏阶段
        3.4.4 林分转型和下层林更新阶段
        3.4.5 稳定森林群落阶段
    3.5 林窗干扰理论
        3.5.1 干扰定义和森林干扰类型
        3.5.2 林窗定义和基本特征
        3.5.3 林窗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6 生态采伐理论
        3.6.1 生态采伐理论的形成过程
        3.6.2 生态采伐的概念
        3.6.3 生态采伐的原则
        3.6.4 生态采伐理论的内涵
第四章 国内外珍贵树种发展简述
    4.1 珍贵树种的定义、特性和种类
        4.1.1 珍贵树种的定义
        4.1.2 珍贵树种的特性
        4.1.3 珍贵树种的种类
    4.2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
        4.2.1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存在问题
        4.2.2 我国发展珍贵树种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4.2.3 我国南方地区珍贵树种研究及培育
    4.3 国外珍贵树种发展简述
        4.3.1 世界森林资源及存在的问题
        4.3.2 全球珍贵树种发展概况
        4.3.3 以珍贵树种资源为基础的国际木材产业实践
        4.3.4 国外珍贵树种培育及启示
第五章 我国珍贵树种选择与区划
    5.1 珍贵树种选择标准与原则
        5.1.1 珍贵树种选择标准
        5.1.2 珍贵树种选择原则
    5.2 我国主要珍贵树种区划
        5.2.1 东北区
        5.2.2 华北区
        5.2.3 华东、华中区
        5.2.4 华南区
        5.2.5 台湾区
        5.2.6 滇南区
        5.2.7 云贵高原区
        5.2.8 甘南川西滇北高山峡谷区
        5.2.9 西藏高原区
        5.2.10 西北区
    5.3 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
第六章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模式研究
    6.1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
        6.1.1 概况
        6.1.2 专题一:部分楠木属树种在浙江的自然分布现状及其多样性研究
        6.1.3 专题二:重庆市奉节县珍贵用材林自然分布现状
    6.2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实践及存在问题
        6.2.1 地方珍贵树种经营实践
        6.2.2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存在的问题
    6.3 典型珍贵树种经营案例
        6.3.1 南亚热带优良珍贵阔叶人工林的经营模式
        6.3.2 东北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经营模式
        6.3.3 西北珍贵树种培育与经营模式
第七章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研究
    7.1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原则
        7.2.1 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7.2.2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7.2.3 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7.2.4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7.2.5 项目带动、依靠科技的原则
    7.3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理论的实践思考
        7.3.1 关于多功能森林经营
        7.3.2 关于森林分类经营
        7.3.3 关于近自然森林经营
        7.3.4 关于次生林经营
        7.3.5 关于森林演替
        7.3.6 关于林窗干扰
        7.3.7 关于生态采伐
    7.4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条件分析
        7.4.1 自然条件
        7.4.2 历史条件
        7.4.3 科研条件
        7.4.4 实践经验
    7.5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方式
        7.5.1 集约经营
        7.5.2 定向改培
        7.5.3 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
        7.5.4 抚育和管护
    7.6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和建议
        7.6.1 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7.6.2 多措并举,积极开辟珍贵树种培育资金渠道
        7.6.3 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科技支撑
        7.6.4 与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
        7.6.5 用次生林和退化土地大力发展珍贵树种
        7.6.6 大力提倡用乡土树种发展珍贵树种资源
        7.6.7 在集体林地中大力发展珍贵树种
        7.6.8 解放思想,更新传统观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8.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国产龙脑香科一新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樟科厚壳桂属系统发育与物种多样性研究[J]. 曹关龙,邹典洋,周润,李朗,李捷. 植物科学学报, 2021(04)
  • [2]浙闽地区中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环境研究[D]. 杨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3]云南高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 张荣桢. 云南大学, 2018(01)
  • [4]武陵山区凤仙花属植物的初步调查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D]. 田焕焕.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5)
  • [5]亚洲菝葜科植物的分类系统修订及北美草本菝葜的谱系地理学研究[D]. 李攀. 浙江大学, 2012(03)
  • [6]海南爵床科的分类学修订[D]. 王清隆. 海南大学, 2012(11)
  • [7]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D]. 吴望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4)
  • [8]孑遗植物水松保护生物学及其恢复技术研究[D]. 吴则焰.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9]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D]. 何春年.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09)
  • [10]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D]. 曾祥谓.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标签:;  ;  ;  ;  ;  

中国龙脑香科一新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