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为大寨农业学有所贡献——全椒县中学举办各类专业短期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肥东矿业中学因地制宜地支农

千方百计为大寨农业学有所贡献——全椒县中学举办各类专业短期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肥东矿业中学因地制宜地支农

一、千方百计为农业学大寨出力——全椒县各中学举办各种专业短训班培养专业人材 肥东县矿山中学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支援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矿山中学通讯组[1](1977)在《千方百计为农业学大寨出力——全椒县各中学举办各种专业短训班培养专业人材 肥东县矿山中学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支援农业》文中指出一九七四年以来,全椒县三十九所中学在初、高中毕业班举办各种短训班,积极为农业学大寨运动培养各种人材。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全县中学已办农机、农技、农电、农田水利、人医、

马云[2](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吴卫[3](2014)在《福建小水电的第一次建设高潮(1949-1965)》文中指出本文比较全面地梳理了1949年至1965年期间福建省小水电第一次建设高潮前后的相关着述和文献资料,并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环境学、农学、林学、水电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福建小水电第一次建设高潮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过程特征以及对当时福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短短17年间,一大批小水电在全省各地建成并广泛服务于农村的生产生活,不仅深刻改变了福建农村的社会经济面貌,而且促成了福建小水电南北两个发展中心并立局面的确立。这场小水电建设高潮还令福建的小水电从此跻身全国领先的行列,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在研究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有三个重点必须明确。首先,必须重视民国时期福建水电事业的历史贡献,作为福建小水电事业的先驱者,它为当时福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不可磨灭,其留下的水电站、水文勘测资料、技术经验、人才队伍以及管理模式等等,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次,必须明确这场小水电建设高潮是由三个发展阶段组成的有机整体。第一阶段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这段时期,以小水电的复苏和准备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处于“大跃进”时期,以小水电的普及和推广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即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小水电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为主要特征;最后,必须认识到这一时期福建小水电的成就和教训也证明了小水电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自建、自有、自管的兴办方针,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予以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王献玲[4](2005)在《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教师在新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安贫乐教,艰辛奉献,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扫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研究中国民办教师历史,一为传承其风范精神,二为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激励、鉴戒当今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秉此总纲,言三十万,由绪论、正文八章、结语共十部分构成。 绪论:界定了民办教师的概念,阐述了选题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待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论述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从清末到民国,因经费困难,师资匮乏,国家推行义务教育步履维艰,有名无实;而稍后的中国共产党在红色区域实行群众路线,走群众办学的道路,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教训和经验对新中国建立后“穷国如何办大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二章:阐述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与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号召群众办学,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于是,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从1949年到1951年是民办教师的出现阶段;1952年到1956年是初步整顿阶段;1957年到1966年是跌宕发展阶段;1967年至1977年是急速膨胀阶段。 第三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文革”结束后,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从1978年到1993年这15年,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了规范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健全民办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民办教师素质,改善民办教师待遇,民办教师长期存在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第四章:讲述民办教师的光辉业绩。在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撑起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半边天,担负着农村扫盲教育的主要工作,同时在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第五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生存。民办教师的奉献与他们应得到的社会回报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民办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如耕教矛盾,待遇低,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生活极端穷困,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办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讲述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时国民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已有能力增加教育投入,于是,从1994年到2000年,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 第七章:主要阐述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由于领导重视教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落到实处,民办教师问题解决得很好,这说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领导重视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八章:主要阐述代课教师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吸收新的民办教师的门关死之后,代课教师开始出现,并逐步壮大。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的农村穷困地区,承担着这里的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他们对中国教育如同当年的民办教师一样,作出了同样的贡献,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代课教师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本部分提出了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若干思考。 结语部分:主要阐述民办教师问题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反思。长期以来民办教师队伍生存的艰难,管理上的紊乱,农村办学条件的极端简陋,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吸取这些教训,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设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

张曙[5](2001)在《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文中认为“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相当关注、并逐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对该事件的研究,无论从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还很不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对该课题进行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论述: 第一章,对有关研究成果与研究状况进行述评。略述该专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已发表的论文,出版的着作,整理和公布的资料,召开的学术研讨会等;在概述研究状况时,着重说明学术界在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历史进程及其评价、知青“返城风”及上山下乡运动终止原因等问题上的研究进展及其争鸣;还列举了研究中的一些薄弱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探讨68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的起因。本文认为,68年上山下乡之所以出现高潮,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包括贯彻“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以培养接班人、缩小三大差别以实现向理想社会的过渡等“左”的指导理论;结束红卫兵运动所造成的社会混乱局面,解决“老三届”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等现实考虑;此外,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劳动管理体制的深层次矛盾,人口激增造成的城市就业压力,使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空前尖锐,也是导致这场运动出现高潮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说明“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特点。指出这场运动既不同于“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又与以往的历次政治运动相区别,除了“左”的指导思想外,其特点有三:一是青年学生对上山下乡所表现出的巨大狂热;二是这场运动采取了强制的动员方式;三是其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举世罕见。 第四章,剖析上山下乡运动中的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包括:“再教育”理论本身的矛盾;知青的生存和发展等实际问题;社会风气、传统观念方面的冲突;知青与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冲突等。上述几个方面的矛盾,是上山下乡运动难以为继、最后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五章,探讨上山下乡运动能够持续十几年但又曲折发展的原因。着重考察了毛泽东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态度,这是上山下乡得以坚持的主要原因;知青机构及其职能的演变,这是该运动得以开展的组织保证;国家采取的一些化解矛盾的措施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缀解运动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由于极左派介入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在反“走后门”、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事件上大做文章,使知青上山下乡出现了不少曲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增加了在此问题上拨乱反正的难度。 第六章,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得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对上山下乡运动不应该全盘否定,而应作具体分析。其积极方面,在于广大知育 声的社会实践,对农垦事业、农村文化教育和农业科技、移风易俗等方面有所贡献;上山下乡的特殊人生经历锻炼了一代知青,使他们成为有较强独立辨别是非能力的一代,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培养了对人民的感情,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格,使他们的生存能力有较大增强等:这场运动客观上还促进了城乡的交流和融合。上山下乡运动的消极方面,在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十几年的巨大投人,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绝大多数知青并没有在农村安家落户,他们也没有成为诀策者所希望的“接班人”;国家现代化事业因此而出现人才断层。就社会发展而言,上山下乡是造成当时及其后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社会风气的败坏甚至彤响到今天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改变了一代知青的人生轨迹。总之,上山下乡所收获的,较之它所投入的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根本不成比例。它是一场失大于得的逆历史潮流的社会实验。应当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千方百计为农业学大寨出力——全椒县各中学举办各种专业短训班培养专业人材 肥东县矿山中学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支援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方百计为农业学大寨出力——全椒县各中学举办各种专业短训班培养专业人材 肥东县矿山中学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支援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2)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3)福建小水电的第一次建设高潮(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时期福建水电事业的奠基(1921——1949)
    第一节 20世纪2、30年代水电事业的萌发
    第二节 抗战时期水电事业的新趋势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水电事业的继续发展
    第四节 民办水电与公办水电的特点和关系
    第五节 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在全国的地位和特点
    结语
第二章 福建小水电的复苏和兴起(1949——1957)
    第一节 从复苏走向兴起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小水电的复苏情况
        二、福建小水电迅速走向兴起
    第二节 福建小水电迅速兴起的原因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积淀是重要前提
        二、中央政府对小水电的关注和引导是决定性因素
        三、福建省委对小水电的积极推动是重要原因
        四、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兴办小水电的热情是直接原因
    第三节 面临的困难及克服办法
    第四节 福建历史上首个小水电发展中心的形成
    结语
第三章 福建小水电的建设高潮(1958——1960)
    第一节 “水主火辅”与水利、电力两部合并及其影响
    第二节 “大跃进”推动下的福建小水电建设
        一、“全民办电”和“小土群”方针的提出
        二、福建省对“全民办电”和“小土群”方针予以积极响应
        三、“全民办电”和“小土群”在福建小水电建设中的体现
    第三节 福建小水电的建设高潮
        一、小水电在全省各县遍地开花
        二、小水电人才培训体制的“大跃进”
    第四节 小水电大大推动了福建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第五节 问题与反思
    结语
第四章 福建小水电发展中心南北并立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 以永春县为代表的福建南部小水电发展中心继续发展
        一、对“大跃进”时期永春县小水电发展情况的考察
        二、“大跃进”时期晋江专区其他各县的小水电发展成果
    第二节 以建瓯县为代表的福建北部小水电发展中心的兴起
        一、对“大跃进”时期建瓯县小水电发展情况的考察
        二、福建北部小水电发展中心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福建南、北两个小水电发展中心的差异比较
    结语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福建小水电(1961——1965)
    第一节 福建小水电在调整中继续发展
        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福建小水电的发展情况
        二、福建小水电发展的新机遇
        三、福建小水电发展的新特点
    第二节 福建小水电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中共中央和水电部对小水电建设方针进行了适时调整
        二、福建省委和水电厅对小水电的整顿取得了成效
    结语
第六章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民办教师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民办教师问题的总体研究
        二、关于民办教师产生的历史原因研究
        三、关于民办教师的历史地位研究
        四、关于民办教师存在的问题研究
        五、关于民办教师问题解决的研究
        六、关于民办教师的政策研究
        七、关于民办教师管理研究
        八、地方民办教师研究
        九、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地区民办教师问题的研究
        十、关于代课教师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相关资料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三、研究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旧中国义务教育的困扰
        一、中国义务教育的起步
        二、师资匮乏对义务教育的困扰
        三、从晚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开凿
        四、对旧中国义务教育艰难进行的反思
    第二节 共产党红色区域民办教育的兴起
        一、苏维埃时期的教育
        二、抗战后期解放区民办学校的发展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民办”教育
第二章 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民办教师的产生
        一、穷国办大教育,民办教师应运而生
        二、民办教师的初步整顿
    第二节 民办教师在跌宕中发展
        一、快速增长的三年
        二、困难时期的压缩和调整
        三、上个世纪60年代前中期民办教师的再度发展
    第三节 极度膨胀达到顶峰
        一、教育走上畸形发展道路
        二、人口增长失控,学龄儿童急速增加
        三、师范院校长期停办,公办教师队伍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和补充
    第四节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政策
        一、“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历史渊源
        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提出
        三、“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实施
第三章 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
    第一节 民办教师队伍整顿工作的提出及部署
    第二节 加强对民办教师的管理
    第三节 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
        一、将一部分优秀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二、通过师范转招民办教师
        三、堵口子
        四、辞退
    第四节 改善民办教师地位
        一、提高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提高民办教师的物质待遇
    第五节 提高民办教师的业务素质
第四章 民办教师的巨大奉献
    第一节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脊梁
        一、民办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二、民办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三、执着教育,无私奉献,民办教师留给后人的故事
    第二节 堪负农村扫盲重任
        一、以民教民扫盲方针的制订
        二、民办教师肩负起农村扫盲重任
        三、为了扫盲事业,民办教师付出了无尽的艰辛
        四、扫盲教育的巨大成就
    第三节 对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贡献
        一、教法研究
        二、复式教学组织研究
    第四节 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引路人
    第五节 中国民办教师所产生的国际影响
第五章 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维系
    第一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
        一、可靠的报酬收入
        二、工作条件在当时农村环境里有相当的吸引力
        三、计划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禁锢
    第二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维系
        一、亦教亦农的尴尬境遇
        二、低待遇
        三、“民转公”的艰难期盼
        四、极度的心理屈辱和精神压力
第六章 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一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形势
        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是要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第二节 全社会对民办教师问题的关注
        一、社会各界捐助、褒奖民办教师业绩
        二、舆论界为民办教师请命、讴歌
        三、社会知名人士为民办教师问题呼吁
        四、纳税人为教师待遇鸣不平
        五、教育管理部门为民办教师主持公道
    第三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理性思考
        一、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符合劳动价值规律
        二、消除公民办教师之间的差异更具有理性
        三、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是对国家法律的尊重
        四、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是义务教育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民办教师队伍的整顿,为全面消化民办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为消化民办教师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的有效控制,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节 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
        一、党和国家对民办教师问题的重视
        二、国家关于在20世纪内消化民办教师的方针的确定和工作部署
        三、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
        四、民办教师的最终解决
第七章 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革命老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偏远山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五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领导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
第八章 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之后的问题
    第一节 代课教师队伍的产生
        一、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的不同
        二、代课教师产生的原因
        三、代课教师队伍的发展
    第二节 代课教师艰辛的贡献
        一、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辛
        二、代课教师大部分胜任教学工作
        三、在穷困落后地区代课教师的重要作用
        四、代课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节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路
        一、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迫切性
        二、国家、各地对代课教师的政策
        三、有关部门和人士对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建议
        四、代课教师的期盼
        五、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路
结语 中国民办教师问题留给二十一世纪的反思
    第一节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一、发展基础教育具有战略意义
        二、发展基础教育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第二节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化建设的重视
        二、关于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
        四、关于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
        五、关于教师的继续教育
    第三节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一、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工资状况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状况
        三、要正确认识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的意义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几点建议
    第四节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问题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现状和矛盾
        二、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思考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营造农村基础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农村经济不能增长,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冲击
参考文献
后记

(5)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有关研究成果及研究状况述评
    第一节 成果述略
    第二节 进展及争鸣
    第三节 困难与不足
第二章 68年上山下乡高潮的起因
    第一节 指导理论
    第二节 直接起因
    第三节 其它因素
第三章 运动的特点
    第一节 特定氛围下的革命狂热
    第二节 特殊的社会强制
    第三节 规模宏大,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
第四章 运动中的诸多矛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上的矛盾:“再教育”理论剖析
    第二节 知青遇到了生存和发展的诸多实际问题
    第三节 社会风气、传统观念方面的冲突
    第四节 知青与农民的种种矛盾
第五章 坚持和曲折
    第一节 毛泽东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态度
    第二节 专业机构的演变与职能
    第三节 化解矛盾的措施
    第四节 极“左”势力对知青工作的影响
第六章 在历史的天平上
    第一节 积极影响
    第二节 消极后果
    结束语 一场失大于得的逆历史潮流的社会实验
参考文献
后 记

四、千方百计为农业学大寨出力——全椒县各中学举办各种专业短训班培养专业人材 肥东县矿山中学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支援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千方百计为农业学大寨出力——全椒县各中学举办各种专业短训班培养专业人材 肥东县矿山中学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支援农业[J]. 矿山中学通讯组. 安徽教育, 1977(07)
  • [2]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3]福建小水电的第一次建设高潮(1949-1965)[D]. 吴卫.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4]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 王献玲. 浙江大学, 2005(07)
  • [5]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D]. 张曙. 中共中央党校, 2001(01)

标签:;  ;  ;  

千方百计为大寨农业学有所贡献——全椒县中学举办各类专业短期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肥东矿业中学因地制宜地支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