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200型空压机二次阀的改进

1-6.66/200型空压机二次阀的改进

一、1-6.66/200型空压机二级阀门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常浩[1](2020)在《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设计理论与非定常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日益变暖,世界各地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对于救灾抢险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吸离心泵作为抗洪抢险的核心设备,在防汛抗洪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吸离心泵流量小、内部结构复杂、自吸性能差。而大流量离心泵难以进行自吸启动,且首次启动需要对泵腔内进行灌水,操作繁琐,大幅增加了启动时间,无法满足应急救灾环境下迅速启动的要求。因此,本文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资助下,创新地提出一种新型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的设计理论、熵产损失、自吸性能以及非定常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成果已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新型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结构形式,创新地设计出射流卷吸系统,该系统由一级自吸喷嘴、二级自吸喷嘴、连接套筒、逆止阀组成。通过不断向射流卷吸系统中输送高速射流,经过两级自吸喷嘴的连续降压后,迅速将泵腔内的空气卷吸排出,使得大流量自吸离心泵能够在泵腔完全无水的条件下启动;创新地提出了传动离合器装置,实现了空压机与机组轴在自吸过程中同步运转,而自吸结束后迅速脱离的功能,有效降低了泵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揭示了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在启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自吸机理。通过试验验证,该泵流量可达到500 m3/h、扬程为45 m、效率为73%,5 m自吸高度下自吸时间仅为62.5 s,提高水力性能的同时,显着缩短了自吸时间。2.通过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进行瞬态数值计算,着重分析了叶轮子午型线对内部流场非定常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后盖板曲率的增加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流场内的回流,改善内部流动规律,并且能够显着提高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叶片表面载荷,对内部流场的做功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随着后盖板曲率不断提升,叶轮出口处速度分布较为均匀。各流量工况下的压力脉动幅值与径向力逐渐减小,水力效率得到显着提升。最终,通过分析测量误差与试验验证,得到数值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之间的误差低于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优化设计的准确性。3.基于涡动量输运方程与熵产理论,分析不同叶片厚度分布下流场内部涡结构形态及能量损失机理。研究发现叶片厚度分布不同,在叶片表面会形成不同程度体积和强度的边界层分离泡,通过Q准则构建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中涡的空间结构,并根据涡三维结构和形态进行分类。其中,叶轮流道内所生成的叶片出口涡强度最高且较为紊乱,呈现空间扭曲状态。为此,引入涡动量输运方程分析内部涡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涡粘性扩散量在边界层分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导致叶片出口涡产生,破坏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流动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为了能够精准捕捉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内部能量损失的大小、类型及分布,引入熵产理论研究叶片厚度分布对能量损失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采用递增型叶片厚度分布形式,不仅可以在小流量工况下改善叶片出口边的边界层分离,并且能够在大流量工况下避免由于叶片进口边较厚时所产生的冲击损失,有效提升了各个流量工况下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的能量转换率。4.通过耦合群体平衡模型与双欧拉模型,并加载气泡破碎与聚并模型进行两相流模拟,研究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在多种尺寸气泡共存环境下气液两相流的运动规律,有效对气泡间相互作用微观机理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受叶片出口涡影响,气泡聚并能力增强,在靠近前盖板的过程中大尺寸气泡分布不断增多,但在叶轮流道内的分布不均,从而导致叶轮径向力存在明显偏心。同时,随着含气率的增大,加剧了各气泡群组间碰撞频率,破环了两相流内部流动稳定性,从而引起径向力偏心现象进一步恶化。然而,随着流量的增加,内部流场得到有效改善,对于降低气液两相流的压力脉动以及叶片表面载荷具有显着促进作用。5.搭建不同高度的自吸性能试验台,选取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喷嘴几何参数进行试验优化,首先采用正交试验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得到各几何参数对自吸时间的影响权重。为了验证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采用全因子试验法对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各参数主效应以及二阶交互作用对自吸时间的影响。基于所有参数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建立自吸性能模型,去除对自吸时间响应不显着的变量进行模型简化,简化后的模型误差降低了9.4%。该模型的提出可以有效对不同自吸喷嘴的自吸时间进行预测,缩短了试验分析周期,大幅降低了加工与生产成本,为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喷嘴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李鹏[2](2021)在《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的节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油双螺杆空气压缩机在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然而整个空压机的运行成本也很高,尤其是能源成本的比重高达75%以上。当前,空压系统的节能措施主要有降低出气口压力、降低用气量的波动、更改电机类型、使用高效的润滑油、清洗冷却设备等。事实上,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不仅包括空压机本体,还包括空压机的空气过滤室、风冷系统、冷干机和相关附属管道。将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耦合分析,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如何将这一思路转化成可行的操作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为了提高企业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的运行效率,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辅之以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空压系统进行了设计和优化。通过对空压系统的结构研究,分析了空压系统的控制系统和机械结构,明确了现行空压系统的结构以及管网构成。通过空压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指出了空压系统现存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空压系统的冷却系统,管网结构和运行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通过ANSYS Fluent对采用袋式过滤器的空压系统的空气过滤室进行了分析,重点模拟了的不同结构的空气过滤室的全压降。结果表明,采用多进气口的空气过滤室的全压降在一定条件下要低于采用单独进气方式的空气过滤室结构。Solidworks对需改进的空压机风冷管道建模,并通过Flow Simulation研究的风冷管道外墙的流体分布。结果表明,当空压机的排气口与空压机的进气口在一定距离之后,空压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冷却气体是不会回流到进气口的。当冷却气体的出气口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低于一定范围后,从空压机的冷却气体排气窗的冷却气体是有可能再次进入空压机进气口。此外,冷却气体的排气的速度,空压的进气速度,百叶窗的结构,排气口与进气口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冷却气体排气外墙的气体分布。通过AFTFathom分析了冷却水循环,分别采用不同的离心泵和无油双螺杆空压机在不同的工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冷干机和空压机管道和换热器的型号差异,因此其对应的阻抗也不同,在不进行调节时非常容易导致水力不平衡。相对于空压机的高阻抗,调节冷干机的循环水阀门对空压机的循环水改变并不大。最后,对整个空压系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空压机的一级压缩多变指数比二级低,两者均高于等熵指数,且随电动机负载率的增加先减小后稳定;将中间冷却器考虑在内后,一级多变指数略高于二级,两者均小于等熵指数,且随电动机负载率的增加略微上升。随电动机负载率的增大,一级压缩排气温度逐步降低,二级压缩排气温度逐渐增加,一级排气压力略有降低,二级排气压力略有升高。

李子源[3](2011)在《制氧机DCS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为进一步推进萍钢公司在高位平台上的工艺装备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萍钢安源分公司进行了120万吨钢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本文着重介绍了本次技改重要配套设施之一16500制氧机的DCS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从硬件及软件两个方面对控制系统进行了阐述。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了空气透平压缩机的启动、正常停机、故障联锁停机、入口导叶、放空阀及辅助设备的控制方法。2、在空气分离系统中着重对分子筛纯化系统切换阀的顺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分离系统中控制方法较为复杂的、经典的控制方案从原理及方法上进行应用对比分析。3、详细研究了氧压机的启动、正常停机、故障联锁停机、喷氮联锁停机及其优先级控制方法的实现,同时对油泵等辅助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操作画面进行了设计。4、对氮气压缩系统的中压氮压机的通讯、低压氮压机启停及辅助油泵等设备的控制方案及操作画面设计进行了介绍。总之,本论文结合制氧生产工艺的特点及操作要求,设计出一套安全、可靠、先进的控制方案,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维护方便、冗错能力强。解决原始设计与生产活动之间的冲突,保障制氧机长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王瑶[4](2019)在《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原理与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往复压缩机在石油、化工、天然气运输等行业应用广泛,是企业的高能耗设备。由于其容积式压缩原理,往复压缩机存在压缩流量固定、与系统变化的气量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造成实际大量机组依赖回流阀进行流量调节,大量气体被压缩做功后通过回流阀流回进气管道,机组做功效率低,能耗高。因此对于往复压缩机而言,需要对其排气流量进行连续调节,使压缩机设备满足不同气量工况下高效运行的要求。目前已有的国外节能型气量调节技术及相关系统存在成本高、使用模式僵化、技术成果对国内封锁等问题,使其在国内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研发低成本、宽适用范围、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的压缩机节能流量调节技术,对实现国产压缩机组的高性能(高效率、工况自适应)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往复压缩机进气阀回流变流量调节的机理出发,基于流体动力学对变流量调节工况下的压缩机热力学循环特性和气阀运动规律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优化改进了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方法,基于电液分体式原理设计了一套流量无级调控装置,并对调控系统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经过了实验与实际应用验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首先,将进气阀延时关闭气体回流调节特性以及压缩机各级压力动态平衡引入压缩机工作循环模型,并将压缩机各进气阀作为独立启闭单元建模,建立了改进的变流量工况下往复压缩机工作循环理论计算模型。实现了变流量工况下气阀动力学和压缩腔热力学循环特性的计算分析,利用实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对比研究,揭示了进气阀回流节能调节的机理和特性。其次,提出了采用单周期均匀负荷回流调节、双周期差别负荷回流调节和多周期可调占空比回流优化组合的气量无级调节方法,进一步拓宽了压缩机组高效稳定运行工况范围和适用的压缩机转速范围。通过进气阀回流节能调节模型,分析了少量气阀参与回流的压缩机工作循环特征,提出了基于进气阀通流面积动态自适应调整的气量调节方法并开发了基于控制时序的非全部进气阀回流气量偏差补偿修正算法,为使用较少气阀实现气量无级连续调节、降低实际应用成本奠定了基础。构建了多级压缩机缓冲腔压力动态预测模型,可实现各级压力稳态特性与加入阶跃下的动态响应特性预测,为多级压缩机流量调控奠定了基础。针对多级多缸压缩机在变流量条件下,各级压力的变化是一个多耦合、时变、非线性强的复杂过程,研究并提出了多级压缩机系统嵌套式的多回路压力控制方法。继而,以一台DW2/12往复压缩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气阀液压卸荷机构与电气元件分离的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系统设计方案;采用一个电气元件驱动多个液压执行机构的“一带多”架构设计设计了硬件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压缩机组全流量负荷范围的高效节能稳定调控。研制了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原理样机,并搭建了相关实验测试平台,在实验平台上对调控系统性能、无级气量调节与控制方法和不同流量负荷的运行工况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在流量调节原理与控制方法方面研究成果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然后,深入分析了卸荷器顶开力、顶开位移、顶出相位、执行机构撤回速度、气阀升程、气阀弹簧等参数对进气阀动态性能和压缩机热力循环的影响。并在功能完备保证节能效果的前提下,以低加工成本、少能量消耗、长寿命为目标对系统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提高了调控系统对机组的适用性,避免了变流量调节对机组和工艺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在国内多个石化企业的往复压缩机上应用了本文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并进一步对本文往复压缩机气量调控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

白文翔[5](2005)在《活塞式空压机在山地物探爆破孔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勘探是探明地下地质构造,寻找地下油气矿藏的一种有效的主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过去,地震勘探在我国油、气矿藏的勘探开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是爆破孔施工,爆破孔施工技术直接影响地震勘探的工作领域和效果。九十年代以前,我国地震勘探工作主要是在北方平原微丘地区进行,钻机主要采用车载形式,钻孔方法主要为泥浆正循环回转钻进。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我国地震勘探工作的重点转向丘陵、山地。目前我国山区、丘陵地震勘探爆破孔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山地钻机配套使用的空压机都是国外进口的螺杆式空压机,国内没有一家生产山地钻机配套小型空压机的厂家;国外小型空压机价格昂贵,通常为4-5 万元;国外螺杆式空压机配件供应困难,往往因为配件供应不及时,造成全套设备瘫痪,严重影响地震勘探钻孔施工任务。本文旨在研究开发一种价格低廉的活塞式空压机,用于地震勘探钻孔施工。本文对目前各种类型空压机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容积式空压机可用于山地钻机配套使用,而离心式及轴流式空压机则不适于山地钻机。活塞式空压机应用研究的总体设计依据为:根据山地地震勘探爆破孔施工的特点及

侯璨[6](2014)在《1,3-二羟基丙酮提取工艺研究及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1,3-二羟基丙酮是结构最简单的酮糖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合成的中间体以及功能性添加剂。微生物法发酵生产1,3-二羟基丙酮具有产量(产物浓度)高、工艺简单、底物利用率高、易于控制等优点,但由于存在1,3-二羟基丙酮热稳定性差,水溶液粘度大,副产物干扰多等问题,导致1,3-二羟基丙酮分离提取困难,提取收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限制了 1.3-二羟基丙酮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分离提取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微滤膜过滤工艺、纳滤膜过滤工艺、浓缩工艺、结晶工艺及晶体生长动力学,进行了年产l0O0t 1,3-二羟基丙酮的生产工厂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孔径为0.1μm聚偏氟乙烯(PVDF)膜微滤膜进行发酵液的固液分离,有效地去除菌体,得到过滤液,该工序1,3-二羟基丙酮收率为96.3%;(2)利用NF-270纳滤膜过滤微滤液,脱色除杂得到透明的纳滤液,过滤操作压力0.8 MPa,过滤温度为25℃,该工序的1,3-二羟基丙酮收率为95.2%;(3)论文重点研究了结晶工艺的条件,选择在70%乙醇溶液中进行结晶,采用分段降温控制模式,具体如下:14℃至8℃时,降温速率为0.17℃/h,8℃至2℃时,降温速率为0.25℃/h,2℃至-4℃时,降温速率为0.5℃/h,结晶总收率达到了 76.5%,晶体外观为白色粉末,晶体纯度为98.2%。整个提取工艺流程1,3-二羟基丙酮的总收率为70.1%。(4)对1,3-二羟基丙酮的晶体生长动力学进行了考察。在6℃下进行结晶,得到了晶体的成核动力学级数与生长动力学级数比i=1.086。(5)进行了年产1000 t 1,3-二羟基丙酮的工艺设计,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工厂布置等,进行了物料、热量、水量等衡算,以及生产成本、经济效益等核算。

符汉洪[7](2018)在《空压站高转速离心式空压机故障频发的原因分析与整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高转速离心式空气压缩机技术含量高,能提供干净、相对干燥、无油品质的空气,具有流量大、转速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排气均匀、运转平稳可靠、易损件少、调节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制药、冶金、纺织、造船、电力和汽车等各个领域,是企业公用工程系统中极其关键的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高转速离心式空气压缩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产生这些故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有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共同因素外,还会因为使用环境的差异而产生一些不同的原因。本文通过对国内某中型石化公司空压站内两台高转速离心式空气压缩机转子振动大、排气温度高和电机故障等频繁导致机组停机,故障率占比最高的三个方面,用描述性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从机组设计、使用环境及操作方法等进行原因分析,深入探讨通过进行机组入口自洁式过滤器改造、中间冷却器管束材质升级改造、叶轮喷涂特氟龙涂层、叶轮三角轴激光熔覆、中间冷却器壳体内壁做内防腐处理、循环水进水管增设高频高能油水处理器及反冲洗管线和阀门、电机增加简易外置稀油站、结合实际操作经验改进操作方法等等方法以消除转子振动大、排气温度高、电机烧瓦等故障,大大延长机组平稳运行时间,取得显着效果:中间冷却器采取上述措施后连续使用2年未出现过因排气温度高需清洗或更换中间冷却器管束的情况,比以往中间冷却器管束2年1换、半年一清洗、排气温度在夏天还经常偏高报警的局面大为改善;入口过滤器改为自洁式过滤器后,连续使用14个月,比之前滤网半月一清洗、半年一更换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后机组连续平稳运行时间达到211天至300天,比之前一般机组状态较好时才能连续运行90120天的情况大幅度提升,证明这些措施、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保证了机组的长周期安全运行,为公司的安全平稳生产提供强力支撑。

颜阳[8](2020)在《神东石圪台选煤厂噪声源识别与降噪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煤炭在使用前需要在选煤厂进行除杂、脱灰、脱硫等处理,以提高煤炭利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然而,这一工艺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噪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给职工和周围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对噪声源进行识别并采取综合降噪措施。本文以神东石圪台选煤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选煤厂噪声的产生原因;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选煤厂的噪声源进行识别;评估噪声职业危害,确定噪声职业危害等级:设计综合降噪方案并进行噪声治理,以达到降噪的目的。调查神东石圪台选煤厂的噪声现状,分析选煤厂噪声的产生原因。采用主观识别的定性法和近场测量的定量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噪声源进行识别,然后对识别结果进行分级,识别结果表明,振动给煤机、空压机、振动筛、刮板输送机、胶带输送机和破碎机的噪声值较大,是进行降噪的主要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噪声职业危害评估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并依据专家打分结果构建了各层次判断矩阵,经计算和检验后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形成噪声职业危害的综合评估方法,然后根据选煤厂噪声综合评价指数划分噪声职业危害等级。经过综合评估分级,得到选煤厂内噪声职业危害等级为C级、噪声治理等级为3级,需要对选煤厂内的噪声进行强化治理。根据上述分析,从噪声源、厂房、值班室、厂界、职业健康管理和个体防护六个方面设计降噪方案。结合神东石圪台选煤厂实际情况对降噪方案实施后,达到了降噪的目的,满足了国家的标准要求,保障了职工和周围群众的身心健康。为其它选煤厂的降噪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思路和参考方案。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9](1973)在《国外大型制氧机概况》文中研究指明一、各公司概况西德林德公司西德林德公司全称西德林德冷冻机械制造股份公司,1879年6月建立,初期不从事生产,仅设计和出售冷冻设备。1895年设立气体液化部,开始设计和制造气体液化和气体分离设备。1902年林德设计的第一台单级精馏的空分设备制成。自1903年进行第一次双级精馏塔试验,并制成第一台10米3/时制氧机,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深冷技术方面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经济指标先进,而且有相当的运转经验,制造工业性设备很多,装置容量大小可按用户需要提供,在欧洲和世界市场上有相当大的竞争力。1969年曾制造40000标米3/时一套、30000标米3/时二套、6000标米3/时一套的西德麦塞尔公司现已倒闭,并给林德公司,被林德公司吃掉。

朱鹏飞[10](2018)在《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瞬态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内部空气系统是航空发动机中重要的功能系统,担负着冷却热端部件、封严腔室、平衡轴承轴向载荷等多项任务。当发动机处于过渡状态或者紧急状态时,主流参数和二次流参数很不稳定,空气系统内部会经历复杂的瞬变流动过程。由于容积效应、流体惯性、压力波的传播和反射等因素,空气系统气流参数的变化无法同步、复现扰动的变化规律,而是存在一定的延缓、滞后,甚至波动现象。空气系统瞬态响应现象的出现会给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带来一系列危害,如部件发生危险的热膨胀、主流燃气入侵、轴承腔滑油泄漏等等。因此,空气系统瞬态响应问题逐渐成为现代航空发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开展了部件瞬态响应特性、瞬态系统网络计算和特性实验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准确理解空气系统瞬变流动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空气系统的优化改型、精细化设计以及故障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本文首先结合动态过程的基本概念,对空气系统典型的瞬态响应现象进行分析,并根据气体动力学理论知识,从外部扰动和系统本身物理特性两个角度分析瞬态响应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引入滞后时间等四个参数用于定量描述空气系统瞬态响应过程。其次,分别采用集中参数法和特征线法,建立典型瞬态响应元件(简单结构腔室、管道)的一维数学模型,进而开展特定结构腔室和管道的瞬态特性计算;另外采用了非稳态雷诺时均方法分别对直通式篦齿和台阶式篦齿的瞬变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篦齿内部流场演化过程、特性参数时间响应规律、关键影响因素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流体网络法的思想,通过理论推导获得了瞬态网络节点压力残量方程,进而计算得到了某一气相流路节点压力、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空气系统瞬态网络算法。最后,搭建了空气系统瞬态特性实验平台,考虑实际发动机腔室结构特点以及实验可行性,设计并加工了静止腔和转静腔实验件,完成了供气系统、动力系统、测试系统和阀门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及设备仪器的选配,基于此实验台开展了单元件、多元件瞬态响应实验,实验测试了实验段进口的扰动压力和温度、腔室实验件的动态压力等数据,并以此验证了一维腔室模型与非稳态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通过以上研究内容,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空气系统瞬态响应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外部扰动的作用,这是响应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如主流参数的快速变化;二是空气系统或元件本身物理特性的影响,如容积效应、流体惯性、流体压缩性和旋转效应。提出的空气系统瞬态响应特性分析评价方法可用于对元件性能参数的时间响应规律进行量化分析。(2)通过对盘腔、管道、篦齿的瞬态过程计算发现:元件进口压力突然增加时,盘腔压力、出口流量均逐渐升高,而进口流量先迅速增加至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最终达到稳定值;管道进出口流量先迅速增加至某一流量值,然后缓慢增加逐渐趋于稳定;篦齿流量、齿腔压力先经历一段振荡过程然后逐渐达到稳定。算例结果表明,盘腔、管道和篦齿都对气流扰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延缓作用,其中盘腔的响应时间最长,响应时间为76ms,管道与台阶式篦齿的响应时间相当,因此,空气系统瞬态过程分析中有必要考虑某些篦齿瞬态特性的影响。(3)提出了空气系统瞬态网络算法。在进行瞬态空气系统网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只将人为引入的虚拟节点作为内节点,而腔室作为响应元件处理。通过分析损失元件流阻特性和响应元件瞬态特性,获得各类元件的截面流量关系式,进而建立瞬态网络节点压力残量方程,通过迭代求解,最终计算得到不同时刻的空气系统流量分配、压力和温度分布。(4)静止腔瞬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进口扰动压力越高,静止腔的响应时间越长;进出气位置对静止腔瞬态响应过程影响非常小;出气面积越大,响应过程越短。转静腔实验结果表明,进口扰动压力越高,响应时间越小;转盘转速较低时对转静腔响应过程几乎没有影响,当转速继续增加,响应时间逐渐增大。多元件耦合实验结果表明,进口电磁阀突然打开,静止腔上游测点压力迅速增加很快达到稳定,静止腔、集气罩、转静腔压力逐渐升高,且响应时间依次增大;流路各测点距离进口压力扰动位置越近,其滞后时间越短。

二、1-6.66/200型空压机二级阀门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66/200型空压机二级阀门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设计理论与非定常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自吸离心泵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叶轮几何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泵内气液两相流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设计理论
    2.1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整体结构
        2.1.1 射流卷吸系统
        2.1.2 自吸喷嘴
        2.1.3 逆止阀
        2.1.4 出口止回阀
        2.1.5 传动离合器
        2.1.6 空压机
    2.2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机理研究
        2.2.1 自吸前期
        2.2.2 自吸中期
        2.2.3 自吸末期
    2.3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水力设计研究
        2.3.1 叶轮水力设计
        2.3.2 叶轮绘型图
        2.3.3 压水室水力设计
        2.3.4 压水室绘型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子午型线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 内部流场影响研究
    3.1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数值模拟分析
        3.1.1 分析模型
        3.1.2 网格划分
        3.1.3 边界条件设置
    3.2 研究方案选取
    3.3 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3.4 叶片表面载荷特性分析
    3.5 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3.5.1 压力脉动监测点分布
        3.5.2 压力脉动结果分析
    3.6 径向力特性分析
    3.7 水力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3.7.1 水力性能对比
        3.7.2 试验测量标准及装置精度
        3.7.3 试验系统误差分析
        3.7.4 试验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叶片厚度分布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内部流场影响研究
    4.1 研究方案选取
    4.2 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4.3 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4.3.1 压力脉动监测点分布
        4.3.2 压力脉动结果分析
    4.4 涡结构特性分析
        4.4.1 涡结构形态分析
        4.4.2 涡结构形成机理分析
    4.5 熵产损失分析
        4.5.1 熵产概念与研究进展
        4.5.2 熵产类型与计算方法
    4.6 熵产损失大小与分布
    4.7 水力性能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群体平衡模型下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研究
    5.1 群体平衡模型
        5.1.1 气泡聚并模型
        5.1.2 气泡破碎模型
    5.2 研究方案选取及设置
    5.3 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5.4 压力脉动特性特性分析
        5.4.1 压力脉动监测点分布
        5.4.2 压力脉动结果分析
    5.5 叶片表面载荷特性与径向力分析
        5.5.1 叶片表面载荷分布
        5.5.2 径向力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性能试验研究
    6.1 基于灰色关联法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性能试验研究
        6.1.1 灰色关联法理论
        6.1.2 试验方案选取
        6.1.3 灰色关联法模型建立与分析
    6.2 基于全因子试验对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自吸性能试验研究
        6.2.1 全因子试验理论
        6.2.2 试验方案的选取
    6.3 不同高度下自吸性能试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的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油双螺杆空压机的结构研究
        1.2.2 无油双螺杆空压机的热力学研究
        1.2.3 无油双螺杆空压机的节能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空压系统的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空压系统的应用
    2.3 空压机的排气量与压力调节
        2.3.1 排气量控制
        2.3.2 压力调整的机械结构
        2.3.3 排气压力调整的矢量控制结构
    2.4 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
        2.4.1 转矩控制
        2.4.2 转矩与排气量的关系
        2.4.3 输入电压与转矩的关系
    2.5 空压机的启停调节
    2.6 空压机的冷却系统
        2.6.1 风冷系统
        2.6.2 水冷系统
        2.6.3 冷却塔
    2.7 干燥系统
        2.7.1 基本组成
        2.7.2 工作原理
    2.8 空压系统的管道布置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压系统节能的可行性分析
    3.1 引言
    3.2 空压机的选择
        3.2.1 供气量的确定
        3.2.2 排气压力的确定
    3.3 空压机的组合方式
        3.3.1 单一工况
        3.3.2 多工况和大用气量的工况
    3.4 空压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
    3.5 空压机冷却系统的改进
        3.5.1 风冷系统的改进
        3.5.2 冷干机系统对于空压机运行的影响
        3.5.3 冷却塔系统对于整体运行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压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进气过滤室的设计与仿真
        4.2.1 进气过滤室的典型结构
        4.2.2 进气过滤室的改进结构
        4.2.3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检验
        4.2.4 结果与讨论
    4.3 空压机风冷管道的数值模拟
        4.3.1 风冷排热管道的结构
        4.3.2 风冷管道的百叶窗
        4.3.3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检验
        4.3.4 结果与讨论
    4.4 冷却水循环泵与冷却管网的数值分析
        4.4.1 冷却水管网的结构
        4.4.2 冷却水管网模型的构建
        4.4.3 管道系统属性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4.4.4 管道压降分析的结果讨论
        4.4.5 管道流量分析的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压系统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空压机的热力学性能
        5.2.1 空压机的排气温度
        5.2.2 空压机的多变指数
    5.3 试验研究
        5.3.1 试验装置
        5.3.2 传感器设置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一级和二级压缩的多变指数
        5.4.2 冷却器对一级和二级压缩多变指数的影响
        5.4.3 电机负载率对压缩空气温度及压力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制氧机DCS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氧、氮在钢铁行业生产中的作用
        1.1.2 课题背景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制氧机工艺及控制要求
        1.2.1 制氧机工艺概述
        1.2.2 制氧机控制要求
    1.3 制氧DCS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第二章 DCS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2.1 DCS控制要求
    2.2 控制系统的选用
    2.3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2.3.1 DCS控制系统通信网络
        2.3.2 控制系统的电源设计
        2.3.3 冗余的硬件设计
        2.3.4 卡件设计
    2.4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2.4.1 系统组态软件
        2.4.2 图形化编程软件
        2.4.3 其它软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气压缩系统控制设计
    3.1 空气透平压缩机控制要求
    3.2 空气透平压缩机工艺测点
    3.3 空气透平压缩机工艺联锁
    3.4 空气透平压缩机逻辑控制设计
        3.4.1 启动、停机联锁逻辑
        3.4.2 辅助设备控制逻辑
        3.4.3 导页及放空阀控制
    3.5 空气透平压缩机控制画面设计
        3.5.1 空气透平压缩机油气路画面
        3.5.2 空气透平压缩机轴承画面
        3.5.3 空气透平压缩机联锁控制画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气分离系统控制设计
    4.1 预冷系统氮水泵联锁逻辑控制
    4.2 分子筛纯化系统的控制设计
        4.2.1 分子筛切换阀动作控制时序图
        4.2.2 分子筛切换阀步序控制设计
    4.3 空气进冷箱总阀V101逻辑控制
    4.4 膨胀机联锁控制设计
    4.5 氩系统中V705、V712控制
    4.6 粗氩泵的变频控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气压缩系统控制设计
    5.1 氧压机工艺测点
    5.2 氧压机工艺报警联锁技术参数
    5.3 氧压机逻辑控制设计
        5.3.1 氧压机的正常启动控制
        5.3.2 正常停车时的动作
        5.3.3 重故障停车或紧急停车时的动作
        5.3.4 喷氮停车时的动作
    5.4 氧压机控制程序
        5.4.1 联锁控制程序
        5.4.2 启停控制程序
        5.4.3 氧压机辅助设备控制
    5.5 氧压机操作画面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氮气压缩系统控制设计
    6.1 与中压氮通讯设计
    6.2 低压氮气压缩机控制设计
        6.2.1 低压氮压机逻辑控制设计
        6.2.2 低压氮压机操作画面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4)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原理与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往复压缩机气量节能调控技术研究现状
        1.2.1 变流量工况下气阀动力学和压缩腔热力学循环特性的研究进展
        1.2.2 往复压缩机气量调节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2.3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系统设计和关键参数优化匹配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1.3.1 适合于中高转速往复压缩机的流量无级调控方法
        1.3.2 变流量复杂工况下的压缩机热力循环特性研究
        1.3.3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系统设计
    1.4 本文主要学术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流量工况下压缩机热力循环特性研究
    2.1 部分压缩行程回流气量节能调节原理
    2.2 部分压缩行程回流压缩机热力循环模型
        2.2.1 气缸容积与活塞位移关系式
        2.2.2 部分压缩行程回流压缩机热力循环模型的建立
    2.3 部分压缩行程回流进排气阀动力学模型
        2.3.1 部分压缩行程回流工况气阀运动微分方程
        2.3.2 气阀有效通流面积
    2.4 部分压缩行程回流变流量调节的压缩腔热力循环特性分析
        2.4.1 部分压缩行程回流工况各阶段微分方程
        2.4.2 各阶段微分方程求解流程
        2.4.3 模拟结果分析与验证
        2.4.4 变流量调节的压缩腔热力循环特性分析
    2.5 变负荷工况下多级压缩机缓冲腔充放气模型
        2.5.1 中间级缓冲腔内气体状态方程
        2.5.2 末级缓冲腔内气体状态方程
        2.5.3 多级往复式压缩机的压力动态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与控制方法研究
    3.1 基于多周期回流过程优化组合的气量无级调节方法
        3.1.1 单周期均匀负荷回流调节方法
        3.1.2 双周期差别负荷回流调节方法
        3.1.3 多周期可调占空比回流调节方法
        3.1.4 多列往复压缩机各活塞外止点相位计算
    3.2 基于进气阀通流面积动态自适应调整的气量调节方法
    3.3 全周期恒定力值加载调节方法
    3.4 多级压缩机压力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系统样机设计
    4.1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系统样机总体设计
        4.1.1.系统样机的组成
        4.1.2.执行机构与电液驱动元件分离式构型设计
    4.2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执行机构结构设计
        4.2.1.执行油缸标准化结构设计
        4.2.2.执行油缸与进气阀卸荷器压叉的安装
    4.3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液压单元组成
        4.3.1 流量无级调控液压单元设计原理和技术指标
        4.3.2 流量无级调控系统液压单元参数计算
        4.3.3 流量无级调控液压单元结构组成
    4.4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系统样机控制元件设计
        4.4.1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系统控制硬件架构设计
        4.4.2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原理样机实验研究与验证
    5.1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系统原理样机试制
    5.2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实验测试平台
    5.3 单周期均匀负荷回流调节实验
    5.4 非全部进气阀回流调节气量实验分析
    5.5 压缩机各级压力自动调节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系统关键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6.1 流量无级调控系统性能要求及关键参数
    6.2 执行机构关键参数对调控精度和气阀性能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6.2.1 执行机构顶出力的影响分析
        6.2.2 执行机构顶出位移的影响分析
        6.2.3 执行机构顶出相位优化选择
        6.2.4 执行机构撤回速度优化设计
        6.2.5 执行机构装配误差的影响分析
    6.3 流量调节进气阀优化设计
        6.3.1 进气阀卸荷压叉复位弹簧优化设计
        6.3.2 进气阀最大升程的优化设计
        6.3.3 进气阀弹簧的优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技术应用研究
    7.1 工业应用实例一: 某石化空分车间2D型氮压机
        7.1.1 机组结构及工艺条件
        7.1.2 针对2DW型氮压机的变流量无级调控方案
        7.1.3 流量无级调控效果讨论
    7.2 工业应用实例二: 某化肥公司4M压缩机
        7.2.1 机组结构及工艺条件
        7.2.2 针对4M16型压缩机的进气阀通流面积动态自适应调整流量无级调控方案
        7.2.3 流量无级调控效果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录
附件

(5)活塞式空压机在山地物探爆破孔施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国内外山地地震勘探钻机及空压机概况
    1.1 山地钻机概况
        1.1.1 国内山地钻机发展概况
        1.1.2 国内外几代山地钻机的综合对比
        1.1.3 典型钻机介绍
    1.2 空压机概况
        1.2.1 空压机的主要类型
        1.2.2 驱动方式
第二章 山地钻机对空压机的要求
    2.1 山地钻机潜孔锤钻进中对空压机风量风压的要求
        2.1.1 风量的计算
        2.1.2 风压的计算
    2.2 所选空压机应输出风量风压的计算
        2.2.1 风量的计算
        2.2.2 风压的计算
第三章 轻便活塞空压机的工作性能分析
    3.1 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3.1.1 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的理论工作循环
        3.1.2 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的实际工作循环
    3.2 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3.2.1 理论排气量
        3.2.2 实际排气量的计算
    3.3 功率与效率
第四章 轻便活塞式空压机的设计及计算
    4.1 总体方案设计
    4.2 泵头选择
    4.3 动力机设计计算
    4.4 连接机构设计计算
    4.5 空压机总体结构
    4.6 安全阀
第五章 储气罐及自动控制机构设计
    5.1 储气罐
    5.2 自动控制系统
第六章 室内外试验研究
    6.1 室内测试
    6.2 野外试验情况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物探山地爆破孔施工用空压机的应用研究
    7.2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6)1,3-二羟基丙酮提取工艺研究及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1,3-二羟基丙酮性质
    1.2 1,3-二羟基丙酮应用
        1.2.1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2.2 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
        1.2.3 在食品及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1.3 1,3-二羟基丙酮合成方法
        1.3.1 金属催化氧化法
        1.3.2 甲醛缩合法
        1.3.3 电催化法
        1.3.4 甘油微生物转化法
    1.4 1,3-二羟基丙酮分离提取方法
        1.4.1 溶剂萃取法
        1.4.2 薄膜蒸发法
        1.4.3 膜分离法
        1.4.4 醇沉-蒸发法
    1.5 膜分离在发酵液分离中的应用
        1.5.1 膜分离法提取1,3-二羟基丙酮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分离及浓缩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1,3-二羟基丙酮发酵液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滤去除菌体及蛋白质的研究
        2.3.2 纳滤孔径选择
        2.3.3 纳滤过滤条件
        2.3.4 纳滤膜清洗
        2.3.5 纳滤液浓缩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结晶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设备
        3.2.2 1,3-二羟基丙酮浓缩液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晶溶剂的研究
        3.3.2 乙醇溶剂用量的研究
        3.3.3 晶种添加量的研究
        3.3.4 结晶降温速率的研究
        3.3.5 搅拌方式的研究
        3.3.6 母液回收结晶的研究
        3.3.7 1,3-二羟基丙酮晶体纯度和表征
        3.3.8 1,3-二羟基丙酮的结晶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年产1000T 1,3-二羟基丙酮工艺设计
    4.1 工艺流程设计
        4.1.1 工艺概述
        4.1.2 工艺流程图
        4.1.3 发酵工段工艺
        4.1.4 分离工段工艺
        4.1.5 精制工段工艺
    4.2 设计计算
        4.2.1 物料衡算
        4.2.2 热量衡算
    4.3 设备设计计算与选型
        4.3.1 常规设备
        4.3.2 发酵工段设备
        4.3.3 分离纯化工段设备
        4.3.4 浓缩精制工段设备
        4.3.5 主发酵罐的设计计算与选型
    4.4 经济概算
        4.4.1 原料消耗
        4.4.2 蒸汽煤耗量
        4.4.3 水消耗量
        4.4.4 电力消耗量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致谢

(7)空压站高转速离心式空压机故障频发的原因分析与整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装置情况综述
    1.3 机组工作原理及故障情况
第二章 机组故障原因分析
    2.1 机组转子振动大
        2.1.1 离心式空压机在启动时转子振动大
        2.1.2 离心式空压机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转子振动大
        2.1.3 机组设计存在缺陷
    2.2 机组各级排气温度高
        2.2.1 中间冷却器换热管内壁腐蚀结垢
        2.2.2 中间冷却器管束橡胶门形垫失效
        2.2.3 中间冷却器换热管外壁结垢
        2.2.4 中间冷却器换热管之间的间隙被杂物堵塞
        2.2.5 新上循环水节能降耗改造项目引起
    2.3 电机故障率高
        2.3.1 电机在投用之初振动大
        2.3.2 电机前轴承温度偏高
        2.3.3 电机轴颈磨损引起轴承磨损
        2.3.4 风扇保护罩上积灰严重
        2.3.5 电机后轴承温度偏高
        2.3.6 电机定子温度长期偏高
        2.3.7 电机前轴承连续烧瓦
        2.3.8 电机噪音大
第三章 整改措施及建议
    3.1 针对机组转子振动大可采取的措施
        3.1.1 加大机组入口空气过滤器的粗滤芯更换的频次
        3.1.2 在叶轮上喷涂特氟龙(Teflon)涂层
        3.1.3 叶轮叶片空气流速度和最大线速度计算
        3.1.4 对叶轮进行清垢处理
        3.1.5 调节叶轮三角圆弧轴与齿轮轴三角圆弧孔的间隙
        3.1.6 定期做内防腐处理
        3.1.7 在排凝线上增设PNLDⅡ-28 新型自动疏水器
        3.1.8 定期更换水气分离器中变形的破沫网
        3.1.9 改进操作方法
    3.2 针对机组各级排气温度高可采取的措施
        3.2.1 中间冷却器管束材质升级
        3.2.2 正确安装中间冷却器及“O”形密封圈
        3.2.3 增设反冲洗管线和阀门并定期进行反冲洗
        3.2.4 增设高频高能油水处理器
    3.3 针对电机故障率高的措施
        3.3.1 电机轴颈磨损引起轴承磨损的整改措施
        3.3.2 风扇保护罩上积灰严重的整改措施
        3.3.3 电机后轴承温度偏高的整改措施
        3.3.4 电机定子温度长期偏高的整改措施
        3.3.5 电机前轴承连续烧瓦的整改措施
        3.3.6 电机噪音大的整改措施
第四章 改造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转子激光熔覆及动平衡报告
附录二 论文获奖证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神东石圪台选煤厂噪声源识别与降噪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噪声治理相关理论及分析
    2.1 噪声职业危害
    2.2 噪声源识别方法
        2.2.1 传统噪声源识别方法
        2.2.2 基于信号处理的噪声源识别方法
        2.2.3 基于声阵列技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
    2.3 噪声治理措施
    2.4 本章小结
3 石圪台选煤厂噪声源识别与噪声职业危害评估
    3.1 石圪台选煤厂噪声现状
        3.1.1 石圪台选煤厂概况
        3.1.2 石圪台选煤厂噪声现状调查
    3.2 选煤厂噪声产生原因分析
        3.2.1 选煤厂噪声产生的一般性原因分析
        3.2.2 选煤厂噪声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析
    3.3 选煤厂噪声源识别
        3.3.1 选煤厂噪声源识别方法的选择原则
        3.3.2 选煤厂噪声源识别方法
        3.3.3 选煤厂噪声源识别结果分级
    3.4 选煤厂噪声职业危害综合评估及其分级
        3.4.1 层次分析法介绍
        3.4.2 选煤厂噪声职业危害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3.4.3 各层次判断矩阵的构建
        3.4.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4.5 各层次排序及其权重结果
        3.4.6 综合评估分级
    3.5 本章小结
4 石圪台选煤厂降噪方案设计与实施
    4.1 噪声治理方案设计原则
    4.2 选煤厂噪声治理措施
        4.2.1 噪声源治理措施
        4.2.2 厂房噪声治理措施
        4.2.3 值班室噪声治理措施
        4.2.4 厂界周围噪声治理措施
        4.2.5 从管理角度进行噪声治理
        4.2.6 从个体防护角度进行噪声治理
    4.3 降噪方案实施后的降噪效果衡量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5.1.1 主要工作
        5.1.2 研究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瞬态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的功能
        1.1.2 空气系统瞬态响应现象
        1.1.3 本文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部件瞬态响应特性的研究
        1.2.2 瞬态空气系统网络计算方法的研究
        1.2.3 空气系统相关实验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空气系统瞬态特性分析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元件稳态特性研究
        2.2.1 沿程损失元件
        2.2.2 局部损失元件
    2.3 瞬态响应过程分析及评价方法
        2.3.1 瞬态响应过程相关基本概念
        2.3.2 典型的瞬态响应现象
        2.3.3 瞬态响应现象产生的原因
        2.3.4 瞬态响应特性评价参数
        2.3.5 空气系统中的瞬态响应元件
    2.4 小结
第三章 响应元件瞬态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腔室结构
        3.2.1 静止腔
        3.2.2 转静腔
        3.2.3 算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3.3 管道
        3.3.1 控制方程
        3.3.2 控制方程求解方法
        3.3.3 算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3.4 篦齿
        3.4.1 数值模拟方法
        3.4.2 篦齿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3.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空气系统瞬态网络算法
    4.1 引言
    4.2 瞬态网络的建立
        4.2.1 空气系统的划分
        4.2.2 网络标识体系
    4.3 瞬态流体网络算法
        4.3.1 瞬态网络节点压力残量方程
        4.3.2 响应元件瞬态特性分析
        4.3.3 瞬态流体网络算法计算流程
    4.4 瞬态网络算法的验证及分析
        4.4.1 计算对象
        4.4.2 计算过程
        4.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空气系统特性实验平台的设计
    5.1 引言
    5.2 空气系统瞬态特性实验平台
        5.2.1 实验平台介绍
        5.2.2 相似性分析
    5.3 功能子系统设计及部件选配
        5.3.1 实验件
        5.3.2 供气系统
        5.3.3 动力系统
        5.3.4 阀门控制系统
        5.3.5 测试系统
    5.4 实验操作流程
    5.5 小结
第六章 瞬态特性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静止腔
        6.2.1 数值模拟方法
        6.2.2 腔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6.2.3 影响因素分析
    6.3 转静腔
        6.3.1 数值模拟方法
        6.3.2 腔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6.3.3 影响因素分析
    6.4 多元件瞬态响应实验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1-6.66/200型空压机二级阀门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流量快速启动自吸离心泵设计理论与非定常特性研究[D]. 常浩. 江苏大学, 2020(01)
  • [2]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的节能研究[D]. 李鹏. 山东大学, 2021(12)
  • [3]制氧机DCS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子源. 南昌大学, 2011(06)
  • [4]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原理与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王瑶.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活塞式空压机在山地物探爆破孔施工中的应用研究[D]. 白文翔. 吉林大学, 2005(06)
  • [6]1,3-二羟基丙酮提取工艺研究及工艺设计[D]. 侯璨.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7]空压站高转速离心式空压机故障频发的原因分析与整改措施[D]. 符汉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神东石圪台选煤厂噪声源识别与降噪方案研究[D]. 颜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国外大型制氧机概况[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简报, 1973(S2)
  • [10]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瞬态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朱鹏飞.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1-6.66/200型空压机二次阀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