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一新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卫生

浅谈大一新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卫生

一、浅谈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卫生(论文文献综述)

吴茵琪(Ngyanki)[1](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许艾静[2](2020)在《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正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同时治疗心理障碍的成本也在与日俱增,公众治疗精神疾病的负担日益加重。以往的研究也发现,公众对心理知识的了解不够、对待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消极以及寻求心理帮助的意愿薄弱。面对如此的现实基础,为更好预防和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所带来的相关问题,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已刻不容缓。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基于这一思考,本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载体,检验教育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为一项准实验设计。研究被试为某高校部分大一新生,采用随机整群取样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共779人,一组为对照组,共355人。自变量为是否进行实施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干预。因变量为自我报告的心理健康素养、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求助态度。教学干预方案来自于江光荣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该教材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为基本目标,共12章,从中选取8个教学主题,设计成16课时的教学方案,将该教学方案对一线授课教师进行培训。教学干预前后分别对所有被试施测心理健康素养、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和心理求助态度问卷。干预结束后,检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心理求助态度等变量在教学干预前后的变化,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和心理求助态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即女性在各方面的表现显着优于男性;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求助态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乡镇及以上地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求助态度显着高于农村地区大学生,而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在生源地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2)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在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求助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p<0.05),对心理求助态度的干预效果不显着。干预过后,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解决心理疾病的行为和技能、维护心理健康的行为和技能都有显着改善,而对于应对心理疾病的态度、维护心理健康的态度两方面干预效果不明显。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性别和生源地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和心理求助态度的因素之一。(2)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通过其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心理求助态度。也就是说,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那么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就越强,心理求助态度就越积极。(3)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和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对心理求助态度的干预效果不明显。

胡仕斌[3](2019)在《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家长和科研学者热衷的一个话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与他们体育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着莫大的关联。而对高职学生来说,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其体育学习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往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大多是从学生的气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学业影响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对体育学习兴趣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较为少有,特别是研究高职学生群体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更是没有。所以,本文对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性研究进行深入研究及拓展,旨在为提升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本文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湖南省高职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主要从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的差异性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为激发高职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培养体育学习兴趣及习惯,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有效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具体如下:(1)高职学生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整体呈现较积极的状态,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当下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主流,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积极性及体育关注度上有待提升。父母亲间的教育方式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表现形式不同,对高职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也就截然不同。(2)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人口学特征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为:男性得分显着高于女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大一年级;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在惩罚与严厉和拒绝与否认两个维度得分高于城市学生,但是在情感温暖与理解维度城市学生得分要显着高于农村学生;省内外就读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保护、偏爱三个维度均表现为1000-1500元>1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两个维度上,母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与严厉维度,均表现为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元以上。(3)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消极性维度得分低于理论均值,其它维度实际得分均高于理论均值,表明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人口学特征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为:男生体育学习兴趣总体上高于女生;大二>大三>大一;独生子女家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要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在生源地与省内外就读差异方面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月均生活费差异上,月均生活费在1000-1500元的学生群里体育学习兴趣显着更高。(5)通过对高职学生的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和体育学习兴趣及各维度及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后发现:在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中有四个维度对因变量体育学习兴趣具有显着预测效应,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情感温暖与理解(正向预测)、拒绝与否认(负向预测)、惩罚与严厉(正向预测)及过分干涉(正向预测);在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中有三个变量对因变量体育学习兴趣具有显着预测效应,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情感温暖与理解(正向预测)、拒绝与否认(负向预测)及惩罚与严厉(正向预测)。(6)通过以父母亲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对体育学习兴趣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具体的回归模型公式为:(1)体育学习兴趣=0.214×情感温暖与理解(父)-0.570×拒绝与否认(父)+0.278×惩罚与严厉(父)+0.124×过分干涉(父);(2)体育学习兴趣=0.224×情感温暖与理解(母)-0.368×拒绝与否认(母)+0.187×惩罚与严厉(母)。

马英[4](2016)在《新疆高校超重与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新疆高校在校大学生超重及肥胖大学生的筛选,针对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发放心理自评量表(SCL-45)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比较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新疆作为我国支持发展的重要地区,民族众多。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对比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的心理健康现状,以期为新疆普通高校的学校教育、学校体育,超重及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得知:(1)筛选出的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中有15.91%存在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和敌对的检出率较高。(2)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与全国大多数大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3)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中男生的各项因子得分均低于女生,即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人际关系、恐怖两项因子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4)除焦虑因子外,其余各项因子分比较,来自农村的超重及肥胖大学生高于城镇大学生,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5)汉族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敌对及恐怖因子分较高,汉族大学生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高于汉族大学生;(6)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不同年级因子得分情况对比结果由好到差依次是: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7)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中,女生在总体、NE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在SP、SC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女生。(8)来自城镇的超重及肥胖大学生除在对人消极评价的担忧维度(NE)上略低于来自农村的超重及肥胖大学生。(9)新疆高校不同民族的超重及肥胖大学生在社会性体格焦虑上对比,少数民族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可行性建议:(1)有意识的培养个人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整情绪。(2)确定适当的学习任务和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3)合理安排生活秩序和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去爱。

陈美芳[5](2016)在《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心理求助、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研究本科护生的心理求助、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三者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分布差异,探讨三者潜在相关性,分析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为本科护生的心理求助现状提供可信的解释依据,进而为提高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作用,提升本科护生应对方式,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776名本科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基本情况调查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量表、大学生心理求助问卷、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最后选取天津医科大学12名本科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了解本科护生的心理求助认知情况。采用SPSS17.0统计包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单因素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问卷得分在各分类变量中的差异,使用相关性分析检验各变量(心理求助、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应用NVivo8.0软件管理和辅助分析半结构式访谈资料,探讨分析本科护生的心理求助现状。结果(1)本研究共发出812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为95.57%。女生723名,占93.18%,男生53名,占6.82%;曾寻求过专业心理帮助的学生有46名,占5.93%。(2)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总分为(141.64±51.46)分,量表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状)中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其余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t=3.525,P<0.01;t=9.014,P<0.01;t=3.327,P<0.01;t=7.438,P<0.01;t=2.517,P<0.05;t=4.016,P<0.01;t=4.408,P<0.01;t=4.072,P<0.01);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除躯体化外,其他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t=-6.373,p<0.01;t=-8.456,p<0.01;t=-6.907,p<0.01;t=-2.411,p<0.01;t=-3.029,p<0.01;t=-4.832,p<0.01;t=-8.212,p<0.01;t=-2.947,p<0.01)。本科护生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6.16%,在检出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只有14.41%的学生寻求过专业心理帮助。(3)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总分为(94.25±9.21)分,处于中上水平。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对耻辱的忍受性(3.42±0.51)分、人际开放性(3.35±0.49)分、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任度(3.24±041)分、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3.08±0.42)分。其中在耻辱的忍受性和态度总分上,普通护理学的学生均高于涉外护理方向的学生(f=6.774,p<0.01;f=3.383,p<0.01)。有专业心理求助经历的本科护生在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上好于未求助组(t=2.470,p<0.05)。(4)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总分为(66.54±10.84),处于中等水平。知道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的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水平高于不知道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本科护生的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解决问题(0.85±0.14)分、求助(0.67±0.18)分、幻想(0.62±0.29)分、合理化(0.61±0.29)分、退避(0.59±0.20)分、自责(0.53±0.16)分。(6)相关结果显示: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总分与scl-90总分及除强迫症状因子之外的所有因子呈负相关(p<0.01);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任度与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呈负相关(p<0.01);非专业心理求助各维度与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呈正相关(p<0.01);求助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呈正相关(p<0.01)。(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曾经是否寻求过专业心理帮助、是否知道学校有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应对方式、工具性求助、消极求助行为及回避性求助对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8)半结构式访谈结果:遇到心理问题时,本科护生表现出先求助于己,后求他人的倾向,同时相对于专业心理求助,他们更偏向于非专业心理求助。求助对象排序依次为:密友、家人和老师。本科护生对专业心理求助的认知是积极的、肯定的,但是自我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却不积极性,表现出知与行的不一致。结论(1)本研究显示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正常人常模,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本科护生的应对方式较成熟,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处于中上水平,而寻求非专业心理求助处于中等水平。本科护生遇到心理困扰时,应对方式会先求助于己、再求助他人,而对外求助时他们更倾向于非专业心理求助,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不积极。求助对象排序依次为:密友、家人、老师。(2)心理求助、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均存在显着相关。其中家庭月收入、曾经是否寻求过专业心理帮助、是否知道学校有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应对方式、工具性求助、消极求助行为及回避性求助可以预测本科心理健康水平。综上所述,高校应加强宣传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通过参与性高、有吸引力、多途径的方式宣传学校心理卫生服务内容,提升学生对学校心理卫生服务的认可度和利用率,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应用和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压力,提高其求助认识,鼓励其在遇到心理困扰时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求助他人,从而提高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主动性,促进提高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水平。

罗希[6](2014)在《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某高校2012—2013年度计算机学院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进而运用效应量(Effect Size)分析了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在各个年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较差,四年级毕业生的表现最好;一年级与三年级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焦虑、抑郁等几个维度上的表现明显差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武士利[7](2014)在《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问卷编制与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一方面在文献分析及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恐惧的操作性定义及其结构,并以越南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编制了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在问卷编制过程中,首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问卷条目,形成预测问卷,然后进行试测,删除不符合标准的条目,修改问卷。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同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学校恐惧的理论结构得以完善和修正,最终确定了初中生学校恐惧的结构模型。另一方面本研究制定本课题的综合干预模式。本次干预方法包括集中授课,组织讲座,小组讨论等。对实验组进行7次授课的干预后,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学校恐惧短期干预效果。干预后问卷调查时间点为干预后一个星期内。本研究的具体目的,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1目的了解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的结构,编制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测量,制定学校恐惧心理的干预模式,评价该模式的短期干预效果。2研究方法2.1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的结构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在林同省抽取城市地域初中学校2所,农村地域初中1所,郊区初中1所,这4所初中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年级到初四年级每个年级代表一个班级,共为16班,共669名学生所有班级的学生均进入调查。在征得校方,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同意和学生的支持后,让学生写出本身对学校事件诱发恐惧。剔除不合格问卷,剩余样本为642名,有效问卷百分率为95.96%。2.2编制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测量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初步探析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结构,并收集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的条目。根据理论构想,并结合开放式调查的结果,初步形成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并采用小样本被试进行预测。被试预测是在林同省抽取城市地域初中学校2所,农村地域初中1所,郊区初中1所,这4所初中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年级到初四年级每个年级代表一个班级,共为16班,共695名学生所有班级的学生均进入调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剩余样本为669名,有效问卷百分率为96.26%。在试测的基础上筛选题项,形成正式问卷,再进行大样本测试,据此建构初中生学校恐惧的结构模型,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正式调查被试是在林同省和胡志明市抽取城市地域初中学校4所,农村地域初中2所,郊区初中2所,这8所初中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年级到初四年级每个年级代表一个班级,共为32班,共1422名学生所有班级的学生均进入调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剩余样本为1375名,有效问卷百分率为96.69%。2.制定干预模型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越南学校主要事件引起学生的恐惧,我们制定“初中学生心理成长训练营”课程。本课程包括7节课为了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认知模式,自我情绪调节,自我压力缓解,提高自我应对技巧,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为了下降学校恐惧。2.4干预效果评价在2所学校对初一年级到初四年级班级水平随机抽取8个班级,随机划分为4个实验班级和4个对照班级,实验组191名学生,对照组187名学生。实验组学生接受本课题制定的综合干预模式,而对照组学生则接受学校健康教育课的课时安排内容。本次干预方法包括集中授课,组织讲座,小组讨论等。对实验组进行7次授课的干预后,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学校恐惧短期干预效果。干预后问卷调查时间点为干预后一个星期内。2.5统计方法分析题项之问的相关和各个题项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采用SPSS相关分析,对各个题项得分与总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分析题项间的鉴别度,首先把总分排列,选取高分组27%和低分组27%;之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学校恐惧问卷进行信度分析,计算anphal系数和GuttmanSplit-Half系数。探索性因素分析先对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Kaiser-Meyer-Olkin度量,之后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和Varimax正交旋转抽取公因子与因子载荷,共同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检验。两组干预前的学校恐惧发生率比较,两组干预后的学校恐惧发生率比较,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学校恐惧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学校恐惧发生率比较先对数据加权个案,之后采用交叉表和卡方检验方法。数值型变量比较以0.05为显着性水平,双侧检验。3结果3.1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的结构与信效度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的结构由教师恐惧,人际疏离恐惧,人身伤害恐惧,学业恐惧,消极评价恐惧,对未来的担忧与不良学习环境恐惧等7个维度构成。本研究的自编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内部一致性anphal系数为0.888,分半系数为0.849;内容效度,以闫荣双(2004)学校恐惧问卷作为同时效标,效标度为0.617;构念效度x2/df=1.969, RMSEA=0.069, NFI=0.942, CFI=0.961, TLI=0.954,IFI=0.963,这表明初始模型的几种主要的拟合指数比较理想,拟合度较好,模型的各项指标比较理想。3.2干预效果评价实验组学生接受2个月的综合干预模式后,所有学校恐惧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学校恐惧因子得分,在6个维度教师恐惧,人际疏离恐惧,人身伤害恐惧,学业恐惧,消极评价恐惧,不良学习环境恐惧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校恐惧发生率由干预前15.7%下降为5.2%。而对照组学生接受学校2个月的健康教育课后,学校恐惧因子得分也低于干预前因子得分,但仅仅在教师恐惧,人身伤害恐惧,对未来的担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校恐惧发生率由干预前15.5%下降为11.2%。3.3结论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由教师恐惧,人际疏离恐惧,人身伤害恐惧,学业恐惧,消极评价恐惧,对未来的担忧与不良学习环境恐惧7因子构成。本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对学校恐惧成了研究工具。学校心理教师给学生授课虽然有一定的干预效果,但总体比较,通过短期干预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恐惧的危害,并掌握对学校恐惧预防的知识,降低了学校恐惧发生率,本课题模式对学生学校恐惧的干预更有针对性。因此今后有必要运用于其他中学的健康教育。

原家祥[8](2013)在《唐山市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影响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是否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能否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健康向上的,但个别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心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据有关报道,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占总数的30%60%[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常从家庭、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来考虑。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尤为重要。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父母关系等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方式、

原家祥[9](2013)在《唐山市某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观察》文中指出①目的:了解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②方法:通过健康自评SCL-90量表,比较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一、二、三、四年级心理健康水平。③结果:不同年级的大学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有差异(P<0.05),大学二年级SCL-90得分>四年级>一年级、三年级。④结论:大学生二年级、四年级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需要关注。

原家祥[10](2013)在《母亲职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①目的:调查唐山市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母亲职业的关联。②方法:采取SCL-90量表对唐山市某高校14个学院一年级~四年级167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③结果:其他职业、服务业、医务人员、教师的SCL-90得分居前4位。④结论:母亲职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对重点人群要加以关注。

二、浅谈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卫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卫生(论文提纲范文)

(1)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2.4 研究内容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议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
个人学习经历
致谢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2)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素养
        2.1.1 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
        2.1.2 心理健康素养的测量
        2.1.3 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现状
    2.2 心理求助态度
        2.2.1 心理求助态度的内涵
        2.2.2 心理求助态度的测量
        2.2.3 心理求助态度的研究现状
    2.3 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
        2.3.1 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2.3.2 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4 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求助态度、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的关系
        2.4.1 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
        2.4.2 心理求助态度和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的关系
        2.4.3 心理健康素养和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的关系
3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假设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与内容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实验设计
    4.5 数据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2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
        5.2.1 性别检验
        5.2.2 生源地检验
    5.3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5.4 中介效应检验
    5.5 教学干预对心理健康素养、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和心理求助态度的教学效果
        5.5.1 教学干预的内容效度分析
        5.5.2 组别的同质性检验
        5.5.3 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差异检验
        5.5.4 实验组对照组在改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5.5.5 测量时间、组别两因素方差分析
6 分析与讨论
    6.1 心理健康素养、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和心理求助态度的现状
        6.1.1 总体现状
        6.1.2 性别差异分析
        6.1.3 生源地差异分析
    6.2 心理健康素养、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和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
        6.2.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6.2.2 中介效应
    6.3 课堂教学的干预效果
        6.3.1 部分变量干预效果显着的原因分析
        6.3.2 部分变量干预效果不显着的原因分析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2.1.1 概念界定
        2.1.2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2.1.3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动态
    2.2 体育学习兴趣相关研究
        2.2.1 概念界定
        2.2.2 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2.2.3 体育学习兴趣的测评
        2.2.4 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动态
        2.2.5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2.3 个人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推理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的总体描述
        4.1.1 家庭教养方式的现实状况
        4.1.2 体育学习兴趣的现实状况
    4.2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4.3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
        4.3.1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体育学习兴趣低-高组中的差异分析
        4.3.2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分析
        4.3.3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高职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
        5.1.1 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当下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主流倾向
        5.1.2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人口学特征存在差异
        5.1.3 对当前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评述与建议
    5.2 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5.2.1 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5.2.2 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人口学特征存在差异
        5.2.3 对当前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评述与建议
    5.3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其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5.3.1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产生显着影响
        5.3.2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
        5.3.3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预测作用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4.1 研究的不足
        5.4.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致谢

(4)新疆高校超重与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
    1.2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肥胖定义
        2.1.2 肥胖诊断
        2.1.3 影响肥胖的因素研究
        2.1.4 心理健康的研究
        2.1.5 心理健康的标准
        2.1.6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7 社会性体格焦虑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心理测量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1.1 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情况
        4.1.2 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青年、全国大学生常模对比统计
        4.1.3 不同性别肥胖大学生心理症状特征的比较分析情况
        4.1.4 来自不同地区的肥胖大学生心理症状特征的比较情况
        4.1.5 新疆高校不同民族超重及肥胖大学生心理症状特征的比较统计
        4.1.6 新疆高校不同年级超重及肥胖大学生心理症状特征的比较统计
    4.2 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测量结果与分析
        4.2.1 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性别差异比较
        4.2.2 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来源差异性结果与分析
        4.2.3 新疆高校超重及肥胖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差异性结果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有意识的培养个人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整情绪
        5.2.2 确定适当的学习任务和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5.2.3 合理安排生活秩序和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5.2.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去爱
        5.2.5 建立科学的心理预测系统,有针对性的加以心理健康引导
        5.2.6 加强对整体大学生的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
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
致谢

(5)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心理求助、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1 研究工具
        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资料分析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质量控制
    4 伦理原则
        4.1 自愿原则
        4.2 保密原则
    5 课题研究路线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状况分析
        2.1 本科护生的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水平
        2.2 不同心理求助经历的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差异分析
        2.3 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2.4 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差异分析
    3 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的状况分析
        3.1 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水平
        3.2 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3.3 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方式得分最低和最高的五个条目
    4 本科护生应对方式的状况分析
        4.1 本科护生的应对方式水平
        4.2 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护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4.3 不同年级本科护生的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4.4 本科护生应对方式得分最高和最低的五个条目
    5 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分析
        5.1 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及大学生常模比较
        5.2 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5.3 本科护生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率
        5.4 不同人口学特征本科护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5.5 有无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经历的本科护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6 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求助、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6.1 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本科护生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上的差异性比较
        6.2 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本科护生在非专业心理求助维度的差异性比较
        6.3 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本科护生在应对方式维度的差异性比较
        6.4 本科护生心理健康与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7 本科护生的心理求助、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8 半结构式访谈分析
讨论
    1 本科护生的一般资料分析
    2 本科护生心理求助现状
        2.1 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水平
        2.2 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2.3 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状况
    3 本科护生应对方式现状
    4 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5 本科护生的心理求助、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分析
    6 半结构式访谈分析
    7 对策建议
        7.1 本科护生自我心理疏导的对策建议
        7.2 提升本科护理院校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7.3 加强本科护理教师心理辅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测量工具
    (三) 研究方法
三、结果分析
    (一) 不同年级之间的比较
    (二) 男女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在年级之间的分布
    (三)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在年级之间的分布
    (四) 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在年级之间的分布
四、结论与启示

(7)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问卷编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学校与恐惧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和消极影响
    2 初中生心理特点的特殊性
    3 在越南该研究领域的现状
第一章 学校恐惧情绪及干预研究综述
    1 情绪概述
        1.1 情绪定义
        1.2 情绪理论
    2 恐惧研究综述
        2.1 恐惧定义
        2.2 恐惧的理论
        2.3 恐惧内容的结构
        2.4 恐惧发生的频率和稳定性
        2.5 恐惧发展的年龄差异
        2.6 恐惧发展的性别差异
        2.7 恐惧的地域差异
        2.8 恐惧对其他负情绪的作用与地位
        2.9 恐惧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适应意义
    3 学校恐惧情绪与相关研究
        3.1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与影响
        3.2 学校事件诱发学生恐惧情绪的研究
        3.3 学校恐惧情绪的研究
    4 学校干预与相关研究的现状
        4.1 学校干预的途径
        4.2 学校干预方法
        4.3 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干预现状
        4.4 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现状
        4.5 干预模式研究现状
    5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第二章 研究设计
    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恐惧研究的急切性
        1.2 编制越南学校恐惧量表的必要性
        1.3 制定恐惧情绪干预的必要性
    2 选题价值
        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3 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
        3.1 文献综述法
        3.2 问卷调查法
        3.3 实验法
        3.4 数学统计法
    4 研究目的
    5 研究假设
第三章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编制问卷
    1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的开放式问卷调查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程序
        1.3 开放式结果与分析
    2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预测问卷的编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程序
        2.3 结果与分析
    3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的确定及信效度的检验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程序
        3.3 正式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越南中生学校恐惧的结构
        4.2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5 小结
第四章 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干预
    1 目的
    2 被试
    3 干预实施程序
        3.1 具体内容
        3.2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学校恐惧因子得分比较
        5.2 对照组与干预组干预前后学校恐惧发生率相比
    6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2.1 提倡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建立师生关系平等与民主
        2.3 改善学校管理,建设良好成长和学习与环境
        2.4 配备心理辅导教师,采取针对干预措施,对学生进行干预与咨询
附录
    附录1:开放式调查
    附录2:预测和正式问卷样题
    附录3:学校恐惧心理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唐山市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影响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调查方法
    1.3 测量工具
    1.4 判断标准[4]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3 家庭经济收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2.4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5 父母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3 讨论

(9)唐山市某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讨论分析

(10)母亲职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

四、浅谈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卫生(论文参考文献)

  • [1]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D]. 许艾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D]. 胡仕斌.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4]新疆高校超重与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D]. 马英.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5]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心理求助、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D]. 陈美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6]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 罗希.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7)
  • [7]越南初中生学校恐惧心理问卷编制与干预研究[D]. 武士利.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8]唐山市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影响的调查分析[J]. 原家祥. 河北医药, 2013(17)
  • [9]唐山市某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观察[J]. 原家祥. 科技信息, 2013(22)
  • [10]母亲职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J]. 原家祥. 科技信息, 2013(08)

标签:;  ;  ;  ;  ;  

浅谈大一新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卫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