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二甲苯氧化渣中回收醋酸钴和醋酸锰的实验研究

从对二甲苯氧化渣中回收醋酸钴和醋酸锰的实验研究

一、从对二甲苯氧化残渣中回收醋酸钴、醋酸锰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伟[1](2020)在《PTA节能减排新工艺的流程模拟》文中认为精对苯二甲酸(PTA)是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重要原料。PTA生产工艺的物耗、能耗和排放情况是PTA工厂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发展节能、低耗、减排PTA新型生产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现有的PTA生产工艺,提出了 PX氧化+多级精馏耦合的新工艺,即在反应器顶部增设多级脱水塔,获取不同醋酸浓度的水溶剂用于洗涤液和排放废水,并利用反应热直接脱水,减少了物耗、能耗和废水排放。本文对PX氧化+多级精馏耦合工艺的全过程进行了设计和模拟,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Aspen Plus软件构建了三种PTA工艺流程。结果表明,氧化+多级精馏耦合工艺通过物料的合理配置,溶剂的梯次化利用,在减少物耗和废水排放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进一步优化了脱水塔工艺条件,并对塔设备进行选型和设计。(2)考察了氧化和精制单元的系统集成方案。比较了 RPF+酸洗+干燥和RPF+水洗的技术方案,优化了压滤机的操作参数;对PTA精制母液回流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水循环流程,模拟并分析了该流程的水耗、PX物耗和醋酸单耗等指标。(3)对PTA生产工艺提出了进一步的节能降耗方案:分析了 4-CBA和MA含量对燃烧副反应的影响,建立了 4-CBA和MA含量与PX物耗和醋酸单耗的模型。分析了醋酸甲酯的生成机理,模拟和计算了 PTA新工艺的MA回收单元,对关键汽提塔进行计算和选型。

陈伟锋[2](2019)在《间二甲苯与乙苯混合氧化工艺的全流程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间苯二甲酸(PIA)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工业上主要以高纯度间二甲苯(MX)通过空气液相氧化法制备。由于原料MX从碳八芳烃中分离提纯的成本较高,限制了 PIA在国内的生产与应用。本课题组提出一种新的工艺,通过间二甲苯和乙苯(EB)混合氧化生产PIA。该技术采用的原料为芳烃厂吸附分离对二甲苯(PX)后得到的抽余液,通过精馏除去其中的邻二甲苯(OX)后,得到MX和EB的混合物进行共氧化,利用两者的氧化产物间苯二甲酸(IA)和苯甲酸(BA)溶解度差异较大的特点将产物进行分离提纯,就能得到高纯度PIA产品。该技术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对混合氧化工艺的全过程进行了设计和模拟,为该项技术的工业化实施奠定了基础,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对原料分离单元进行了精馏过程模拟,提出了三塔工艺流程,包括脱轻精馏塔、OX精馏塔、OX提纯塔,优化了工艺条件,并对塔设备进行了选型和设计。创新性地提出了能量优化利用方案,利用氧化反应热作为脱轻精馏塔、OX精馏塔的热源,并采用差压热耦合操作模式,通过热量集成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减少原料分离成本。(2)对MX-EB混合氧化的动力学进行回归,获得双曲型动力学方程,使用Aspen Custom Modeler建立混合氧化反应器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了 EB对MX氧化的加速效应,结果表明,混合氧化与纯组分氧化比较具有更高的MX转化率、IA收率、更低的液相3-CBA浓度及更低的反应压力。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反应器各类工艺参数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研究了通过结晶和过滤单元操作从氧化体系中分离提纯IA的技术方案。(3)提出母液分离回收工艺流程,考察了母液蒸发、NPA萃取、苯甲酸精制涉及的各工艺参数对IA、溶剂、催化剂、苯甲酸等有用物质回收效率的影响,对关键设备萃取塔、真空精馏填料塔等进行了设计计算。(4)采用Aspen Plus对氧化工段的全流程进行了模拟,得到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新工艺的预期设计要求。

何沁华[3](2016)在《PTA生产中废钴锰催化剂资源循环利用》文中认为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中的废钴锰催化剂中钴低锰高,常用的钴锰分离方法一般不适用,分离钴锰时非常容易互相夹带,分离不完全。以PTA生产中废钴锰催化剂为原料,从氨浸法分离钴锰、液相还原法制备钴产品和焙烧法制备锰产品这三个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原料中钴锰含量的测定,采用化学滴定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方法,两种测定方法的相对偏差范围在±2%以内。氨浸法分离钴锰实验部分研究了氨—碳酸盐—双氧水和氨—双氧水—碳酸钠这两种方法分别对钴锰分离效果的影响,利用ICP-AES测定滤液中钴的浓度、原子吸收光谱仪(AA)测定滤液中锰的浓度,计算钴剩余率和锰沉淀率从而分析钴锰分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氨—碳酸铵—双氧水法分离钴锰效果较好,最佳反应条件为:第一步:搅拌速度为200r/min,反应时间为8h,反应温度为20℃,氨的用量为理论化学反应计量的1.4倍,碳酸铵的用量为理论化学反应计量的1.3倍;第二步:反应时间为8h,双氧水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6倍,pH为10.0,钴剩余率为99.8%,锰沉淀率100%。液相还原法制备钴产品实验部分中,钴氨络合液先用水合肼还原再用氢氧化钠沉淀,分别研究了这两步对钴沉淀率的影响,钴产品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手段对其物质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还原温度和沉淀温度均为80℃,水合肼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0倍,氢氧化钠用量为理论用量的4.0倍时,可以制备得到纯度较高、片状的β-氢氧化钴。焙烧法制备锰产品实验部分研究了氨—碳酸铵法分离时沉淀得到的碳酸锰沉淀用焙烧法制备锰的产品,不同焙烧程序得到的产品用XRD和SEM等表征手段对其物质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程序升温至900℃,再恒温焙烧400min可以得到纯度较高、形貌较均匀的四氧化三锰。此外,设计了相关工艺流程处理处置整个回收过程中所产生的氮氧化物(NOX)、氨气及废碱液等废气废水,达到环保排放的标准。

邓自磊[4](2016)在《甲苯类芳香烃液相氧化制备醛过程的催化剂回收》文中研究说明芳香醛是制备医药、染料、农药以及香料必不可少的中间体,它在工业上的应用极其广泛,需求量亦逐年增加。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快速发展使获得大量廉价易得的甲苯类芳香烃成为可能,通过芳香烃制备具有高附加值的芳香醛以及其下游产品成为相关研究人员特别关注的方向。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芳香烃氯化水解法生产芳香醛,但是该工艺存在操作复杂、污染严重等问题,另外由于产品中残留的氯导致其无法满足食品、医药等领域的要求,导致其附加值大大降低。采用芳香烃直接液相氧气氧化法可以得到不含氯的芳香醛,该法采用氧气为氧化剂,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芳香烃的液相氧气氧化法在催化剂的选择上可以分为非均相催化剂和均相催化剂;非均相催化剂虽然具有可回收性,但是由于催化剂的活性问题导致反应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采用非均相催化剂氧化的反应醛的产率依旧很低,因而其大规模生产受到经济性制约;均相催化剂具有催化剂活性高且反应条件温和的优点,且醛的产率已经达到相当水平。液相氧气氧化法使用的核心催化剂包括醋酸钴等金属盐,但均相催化剂面临着回收难的问题。因此,研究钴盐催化剂的回收利用技术是芳香醛工业化规模生产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甲苯类芳香烃液相氧化制备相应的醛类入手,以钴盐和溴混合物作为催化剂,并以工业氧气为氧源,分别考察了钴、溴等的含量对反应的影响,选定了优化的钴溴催化剂量;参考PTA生产工艺中催化剂的回收工艺,结合本工艺中醛类易被深度氧化的特点,采用环己烷为分相剂将催化剂与有机相分离以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在进行回收催化剂之前进行了回收模拟实验,为催化剂的活性测试实验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工作内容详解如下:(1)为方便钴离子的检测,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检验确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分析法来检测钴离子浓度。在对回收的催化剂的活性测试实验之前选择甲苯转化率为50%的组分为原型进行配置模拟母液,并进行催化剂的回收模拟实验,探索了分相时间、分相剂的加入量、母液中的含水量、催化剂钴盐的含量、分相温度对催化剂的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为实际反应中催化剂的回收提供了参考:在20℃下,含水量在4%左右时,V环己烷/V母液=1:1时催化剂的回收率即可达到97%以上。(2)研究了在常压下使用Co/Br为催化剂、醋酸为溶剂的甲苯类芳香烃(甲苯、对叔丁基甲苯、对甲氧基甲苯)液相氧化制备芳香醛的反应过程,以芳香烃的物质的量为参考基准,在V醋酸/V芳香烃=1:1、反应温度98℃、氧气流速60mL/min的条件下,考察了钴量、溴量、水含量对氧化反应的转化率以及芳香醛的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甲苯的氧化反应优化钴量为n醋酸钴/n甲苯=2.5%,对叔丁基甲苯的氧化反应优化钻量为n醋酸钴/n对叔丁基甲苯=2.0%,对甲氧基甲苯的优化钻量为n醋酸钴/n对甲氧基甲苯=1.5%,另外在n溴化钠/n甲苯=0.2%,n溴化钠/n对叔丁基甲苯=0.2%时,溴消耗完全。(3)对于甲苯的氧化反应,得出如下结果:甲苯液相氧化反应催化剂的回收实验最终确定的催化剂浓度为:n醋酸钴/n甲苯=2.5%,n澳化钠/n甲苯=0.2%;对叔丁基甲苯液相氧化反应催化剂的回收实验最终确定的催化剂浓度为n醋酸钴/n对叔丁基甲苯=2.0%,n溴化钠/n对叔丁基甲苯=0.2%;在对甲氧基甲苯氧化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在不加入溴源的条件下即可进行反应,在优化后确定回收的催化剂的量为n醋酸钴/n对甲氧基甲苯=1.5%,n溴化钠/n对甲氧基甲苯=0。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回收后的催化剂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0次回收后的催化剂的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包秀秀[5](2014)在《混合芳香羧酸的分离与精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苯二甲酸(TA)、间苯二甲酸(IPA)等芳香羧酸是聚酯(PET)工业的重要原料,在这些芳香羧酸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不仅含有多种芳香羧酸,如苯甲酸(BA)、 TA、IPA、邻苯二甲酸(OPA)、对甲基苯甲酸(p-TA)、偏苯三酸(TMA)等,还含有钴(Co)、锰(Mn)等金属离子。工业上一般采用焚烧、掩埋等方法处理此类废弃物,不仅污染了环境,也浪费了大量可资源化利用的芳香羧酸产品。本文以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残渣为对象,研究了此类芳香羧酸混合物的分离与精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萃取结晶是多组分混合芳香羧酸的有效分离方法。采用水-甲苯或水-PX萃取体系,可对PTA氧化残渣中各种混合芳香羧酸进行有效分离:残渣中80%以上的TMA和90%以上的OPA富集于水相,80%以上的BA和p-TA富集于有机相,90%以上的TA和IPA则富集在固相。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物性研究,系统测定了BA.p-TA、IPA和TA在甲苯和PX中的固液相平衡数据以及BA和p-TA在水-甲苯体系中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并采用NRTL方程回归计算得到相关热力学相平衡参数。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探索了TA和IPA混合芳香羧酸固体产品的脱金属及加氢精制方法的可行性,并筛选了最佳的反应体系和操作条件。采用溴化氢(HBr)水溶液酸解可将残渣中钴、锰含量降至10ppm以下;回收的TA+IPA固体产品采用钯碳催化剂(Pd/C)在200℃下加氢脱色可得到高纯度的TA+IPA昆合二羧酸产品。

裴蓓[6](2011)在《典型PTA工艺节能减排潜力与环境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能减排与环境风险是石化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以对苯二甲酸(PTA)装置为研究对象,从节能减排和环境风险缓解两个角度开展研究。目的是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为新建PTA装置及其他化工装置的节能减排和环境安全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清洁生产和化工装置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运用清洁生产法对PTA装置用实测标定数据建立装置物料平衡图,对废弃物排放现状进行评估分析。研究了装置节能减排潜力,提出了技术改进措施,并对环境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运用环境风险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建PTA项目设计各关键点进行环境安全预评价。采用安全核查表法对选址风险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基于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对主要原辅料的环境风险因素提出了梳理和分类;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和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对PTA装置工艺过程设计的风险进行分析,确立火灾、爆炸、腐蚀及毒性物料危害并建立合理防范措施。基于主要环境因素正常排放和异常排放分析,从管线设计、设备选型、工艺选择、安全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出安全防范措施,设计职业危害方面的对策措施,以保证项目建设工艺和设备的本质安全。并运用ALOHA模型对对二甲苯和醋酸泄漏事故进行了模拟计算,提出了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最终为新建PTA装置的环境安全性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

郭霞[7](2009)在《中纯度对苯二甲酸残渣回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苯二甲酸(TA)是合成聚酯纤维的重要原料,由对二甲苯(PX)液相氧化制得。中纯度对苯二甲酸(MTA)指通过二次氧化后得到的聚合级TA,以区别于通过加氢精制得到的精对苯二甲酸(PTA)。对苯二甲酸残渣是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一般作为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MTA残渣含有大量的对苯二甲酸,把它作为固体废弃物处理不但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残渣的回收是一项重要的清洁生产技术。本文采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氧化残渣的组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自由基反应机理,提出了杂质可能的生成途径;经过大量的实验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残渣回收方法,为开发工业化的残渣回收技术提供了依据。主要工作和结果包括以下方面:1.分析了氧化残渣中的成分,提出了杂质的可能生成途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液质联用、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测试方法,测定了MTA残渣的成分,其中大部分为TA(占90%);OD340(色度)是工业上考察TA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所有杂质中,蒽醌酸与芴酮酸类物质对该指标最为敏感,二苯甲酮二羧酸类次之,4-CBA则相对较小;残渣中以9F-4CA表征的有色杂质总浓度量级为103ppm;根据自由基链式反应机理,提出了PX氧化过程中杂质的可能生成途径。2.实验研究了不同溶剂体系及不同温度条件下,利用活性炭吸附法回收TA残渣的方法实验表明:在DMSO溶液和NaOH溶液中,采用活性炭脱色法均可由TA残渣中回收得到色度较好的TA产品;实验数据可用Langmuir模型进行拟合。在DMSO溶剂中和所筛选的两种活性炭上,采用低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含量,有利于活性炭对有色杂质的吸附和TA产品的回收;在NaOH-TA溶液中,pH=7.0为比较合适的吸附条件,温度对所考察的四种活性炭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活性炭具有不同的温度敏感性。3.探索了深度氧化、高温结晶与加氢法回收TA残渣的方法强氧化法不能成为回收TA残渣的一个选项,这是因为固体残渣中的有色杂质是一种结构非常稳定的分子,在强氧化条件下也很难被破坏。采用高温水结晶可回收得到纯度较高和色度较好的TA产品,但该工艺条件比较苛刻,实施难度较大。采用加氢精制法可以脱除有色杂质,利用现有的加氢精制装置和加氢条件进行TA残渣的回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4.研究了对苯二甲酸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及N-甲基吡咯烷酮(NMP)加合物晶体的结构与性质实验发现:TA在某些特定溶剂(DMAC与NMP)中的结晶是一类特殊的结晶,溶剂会与TA一道析出,形成新的晶体结构,称为加合结晶(adductive crystallization);溶解与结晶可以在恒温条件下同时进行;加合结晶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能够将有色杂质分离。采用多种方法考察了加合物的结构与性质。通过XRD分析推断,一个TA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O-H…O)与两分子的DMAC/NMP形成加合物晶体,三个晶体单元聚集在一起形成三聚体层,层与层之间又形成了交叉堆积。通过TG分析可知,TA与DMAC/NMP形成的加合物晶体不稳定,高温或遇水会分解。通过Gaussian03程序计算了TA与DMAC及NMP之间的氢键键能,分别为83.01595KJ/mol和87.82532KJ/mol。采用与研究TA与DMAC/NMP形成的加合物晶体相同的方法,研究了均苯三酸与NMP形成的加合物的晶体结构和性质。5.测定了加合结晶过程的热力学基础数据,提出了加合结晶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测定了TA在多种酰胺类溶剂和含水溶剂中的溶解度,其中在DMF、DMAC和NMP中溶解度相对较大;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测定了DMAC中有色杂质在固体和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以及分配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发现50℃时分配系数最小,获得的产品最纯净。提出了加合结晶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描述残渣的溶解、加合物结晶、有色杂质在溶液中的富集,并根据溶液中杂质浓度的动态实验曲线获得了相关的模型参数。6.实验考察了加合结晶法提纯TA残渣的工艺条件,确定了合适的条件及范围对6种溶剂体系进行了实验筛选,发现只有DMAC和NMP可以作为结晶法分离TA与有色杂质的合适溶剂,溶剂DMAC比NMP性能更优良。考察了降温结晶和恒温结晶两种方式,发现采用降温结晶时,溶解温度与结晶温度越接近,溶剂越多,回收得到的TA色度越好;降温结晶的最佳结晶温度60℃,恒温结晶最佳温度50℃。考察了溶剂的循环利用问题,溶剂母液至少可以循环利用5次而不会对产品质量造成明显影响。

齐彦伟[8](2007)在《由对苯二甲酸残渣合成混合型增塑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苯二甲酸(TA)残渣是PTA装置在生产对苯二甲酸过程中排放出的一种含有少量醋酸钴、醋酸锰等催化剂的有机副产物,主要成份为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和其他杂质等,同时含有余量的水分。由于成份复杂,难于处理,长期以来一直由购买PTA残渣的客户与PTA残渣一起运离厂区,由其自行处理,主要手段就是掩埋,对掩埋地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致使PTA残渣不能按原设计返回氧化单元,而PTA残渣以极低的价格销售,远远与其品质不相适应,对PTA装置的效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文献报道的各种TA残渣的综合利用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对由TA残渣合成混合型增塑剂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TA残渣与丁醇酯化,具有原料成本低,产物处理容易,可以生产高沸点溶剂、丁酯型增塑剂、二甘醇二苯甲酸酯增塑剂,残液可以用作低档增塑剂或加热炉燃料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通过研究,提出了一种比较完善的TA残渣综合利用的工艺方案,并对其中的部分处理单元进行了放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和小批量的试用产品。该工艺的开发成功使生产企业有望解决一直存在的困扰PTA装置的TA残渣的出路问题,从而使得PTA残渣可以按原设计返回氧化单元,由此,PTA装置可多产PTA产品1400吨/年以上,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解决了TA残渣掩埋导致的环境污染。

刘洁[9](2007)在《对苯二甲酸生产全流程模拟》文中研究指明精对苯二甲酸(PTA)是合成聚酯纤维的重要原料,一般采用对二甲苯(PX)液相空气催化氧化生成粗对苯二甲酸(CTA),然后进一步加氢精制而成。目前,我国PTA生产技术主要从国外专利商引进,技术费用较高,严重影响了PTA产品的成本和市场竞争力。在化学工程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快PTA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开发,形成成套国产化技术意义重大。论文主要对粗对苯二甲酸生产工段进行模拟研究。在各操作单元模拟的基础上,利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完成了CTA生产过程全流程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和实际值的比较,验证了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TA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PX液相氧化、TA多级降压结晶、醋酸回收和CTA分离干燥四部分。其中,氧化反应器的模拟分别采用流程模拟软件的全混流模块和用户开发的双级气泡模型进行。两种模型模拟结果均与实际值相近,双级气泡模型的预测性更好,但对初值的依赖性较强。采用流程模拟软件的结晶模块模拟结晶单元,物热衡算结果与实际值吻合,粒度分布合理,软件中的结晶模块比用户开发模型精度低,但适于大流程模拟。利用流程模拟软件模拟了溶剂回收和分离干燥单元。其中,溶剂回收单元的脱水塔和共沸剂回收塔分别选用了NRTL-HOC和NRTL-RK模型对气液相非理想性进行校正。过滤机和干燥机利用洗涤器、夹带固体的气液分离模块替代。模拟结果与实际值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将以上各单元建立的模型方法用于CTA生产全流程模拟中,模拟结果与装置的实际操作数据吻合,为生产流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丁干红[10](2007)在《EPTA残渣中杂质分析与TA回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高纯度对苯二甲酸(PTA)是合成聚酯纤维的重要原料,主要采用对二甲苯液相氧化法生产。通过美国Eastman工艺生产EPTA时会产生大量氧化残渣,通常作为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但残渣中含有大量对苯二甲酸(TA),故研究从氧化残渣中回收TA对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EPTA工艺残渣进行了成分检测,根据自由基反应特点对杂质生成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两种TA回收方法,并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为开发工业化的残渣回收技术提供了依据。本文的内容包括:采用色质联用和液相色谱等手段来定性分析残渣中的杂质成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定量分析残渣中影响色值的杂质的总量;根据芳烃氧化自由基反应规律,提出了对二甲苯氧化过程中杂质生成的反应路径。给出了两种可以用于回收残渣中TA的技术方案,一是以二甲基亚砜(DMSO)做溶剂加入活性炭吸附脱色除杂;二是以氢氧化钠溶液做溶剂加入活性炭吸附脱色除杂。两种方法都能到达有效回收残渣中TA的目的。实验详细考察了温度、溶剂含水量、含酸量和活性炭浓度对以DMSO为溶剂的活性炭吸附法的吸附脱色效果的影响;考察了吸附PH值、酸析PH值、温度和活性炭浓度对以NaOH溶液为溶剂的活性炭吸附法的脱色效果的影响。获得了有色杂质的吸附等温线,并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回归得到了模型参数。上述结果为工业应用活性炭吸附回收氧化残渣的技术提供了依据。

二、从对二甲苯氧化残渣中回收醋酸钴、醋酸锰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对二甲苯氧化残渣中回收醋酸钴、醋酸锰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TA节能减排新工艺的流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对二甲苯液相氧化机理和动力学
        1.1.1 对二甲苯的氧化反应机理
        1.1.2 对二甲苯氧化反应动力学
    1.2 对苯二甲酸的生产工艺与研究进展
        1.2.1 对二甲苯氧化工艺
        1.2.2 工艺优化技术
    1.3 对苯二甲酸工艺流程模拟
        1.3.1 化工流程模拟技术
        1.3.2 对苯二甲酸生产过程的模拟
2 氟化+精馏耦合操作的工艺优化
    2.1 工艺集成方案
    2.2 模型建立与求解
    2.3 模拟结果分析与对比
        2.3.1 对系统能量消耗的影响
        2.3.2 对原料和水消耗的影响
    2.4 工艺参数优化
        2.4.1 塔底醋酸浓度对脱水系统的影响
        2.4.2 塔顶回流量对脱水系统的影响
        2.4.3 塔板数分配对脱水系统的影响
    2.5 多级精馏塔的选型与设计
        2.5.1 流股信息提取
        2.5.2 填料选择
        2.5.3 填料塔设计步骤
        2.5.4 计算结果
    2.6 本章小结
3 氧化和精制单元的系统集成
    3.1 固液分离系统的优化
        3.1.1 工艺流程概述
        3.1.2 关键单元建模
        3.1.3 模拟结果与参数优化
    3.2 水循环利用和排放系统
        3.2.1 工艺流程概述
        3.2.2 精制回流可行性和降耗分析
        3.2.3 模拟结果分析与比较
    3.3 本章小结
4 PTA节能降耗方案
    4.1 改变反应器内4-CBA含量
        4.1.1 化学机理分析
        4.1.2 关键单元建模
        4.1.3 模拟结果分析
    4.2 MA回收系统
        4.2.1 工艺原理概述
        4.2.2 流程设计与模拟
        4.2.3 结果分析与参数优化
        4.2.4 醋酸汽提塔的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氧化全流程模拟
    5.1 全流程建模配置方法
    5.2 单元模型建立
    5.3 Aspen棋拟流程
    5.4 关键技术指标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间二甲苯与乙苯混合氧化工艺的全流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字符表
1 绪论
2 文献综述
    2.1 间苯二甲酸的性质及用途
    2.2 间苯二甲酸的生产工艺
        2.2.1 纯MX氧化工艺
        2.2.2 混合氧化技术
    2.3 碳八芳烃的分离技术
        2.3.1 对二甲苯分离技术
        2.3.2 邻二甲苯分离技术
        2.3.3 间二甲苯分离技术
        2.3.4 乙苯分离技术
    2.4 间二甲苯和乙苯液相氧化机理和动力学
        2.4.1 间二甲苯的氧化反应机理
        2.4.2 间二甲苯氧化反应动力学
        2.4.3 乙苯液相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2.4.4 间二甲苯和乙苯混合氧化动力学
    2.5 二甲苯空气氧化流程模拟
        2.5.1 对苯二甲酸生产过程的模拟
        2.5.2 间苯二甲酸生产过程的模拟
3 原料分离和提纯过程的模拟
    3.1 碳八芳烃精馏分离方法
        3.1.1 PX抽余液来源
        3.1.2 精馏分离流程
    3.2 精馏分离和氧化反应的热集成
    3.3 原料分离精馏塔计算
    3.4 能量优化利用方案
        3.4.1 氧化反应器与精馏塔的热耦合方案
        3.4.2 脱轻精馏塔与OX提纯塔热耦合节能方案
        3.4.3 能量集成方案
    3.5 OX精馏塔的选型和设计
        3.5.1 流股信息提取
        3.5.2 填料选择
        3.5.3 填料塔设计步骤
        3.5.4 计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混合氧化反应过程模拟
    4.1 MX-EB混合氧化动力学
    4.2 MX-EB混合氧化反应器模型
        4.2.1 混合氧化反应器系统简介
        4.2.2 模型建立
        4.2.3 模型求解
    4.3 MX-EB混合氧化与纯MX氧化的比较
    4.4 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4.4.1 原料中EB与MX质量比的影响
        4.4.2 操作压力的影响
        4.4.3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4.4.4 含水量的影响
    4.5 结晶单元的模拟
    4.6 过滤单元的模拟
    4.7 本章小结
5 母液分离和苯甲酸精制单元模拟
    5.1 母液蒸发单元
        5.1.1 母液处理工艺概述
        5.1.2 流程设计
        5.1.3 流程模拟及参数优化
    5.2 萃取单元
        5.2.1 萃取剂选择
        5.2.2 液液相平衡分析
        5.2.3 流程设计
        5.2.4 萃取过程的模拟
        5.2.5 萃取塔的选型和设计
    5.3 苯甲酸精制单元
        5.3.1 工艺流程概述
        5.3.2 苯甲酸精馏塔计算
        5.3.3 苯甲酸塔的选型和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氧化全流程模拟
    6.1 全流程建模配置方法
    6.2 单元模型建立
    6.3 Aspen模拟流程
        6.3.1 原料精馏单元
        6.3.2 氧化反应单元
        6.3.3 氧化结晶单元
        6.3.4 过滤干燥单元
        6.3.5 母液蒸发单元
        6.3.6 萃取单元
        6.3.7 苯甲酸精制单元
        6.3.8 气体处理单元
        6.3.9 溶剂脱水单元
    6.4 关键技术指标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PTA生产中废钴锰催化剂资源循环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TA生产情况
    1.2 钴和锰的回收价值
        1.2.1 钴的回收价值
        1.2.2 锰的回收价值
    1.3 国内外PTA生产中废钴锰催化剂处理处置现状
    1.4 国内外钴锰分离现状
        1.4.1 氢氧化物沉淀法
        1.4.2 氨/碳酸盐沉淀法
        1.4.3 硫化沉淀法
        1.4.4 氧化沉淀法
        1.4.5 置换法
        1.4.6 电解法
        1.4.7 溶剂萃取法
    1.5 氢氧化钴的制备方法
        1.5.1 合成法
        1.5.2 电解法
    1.6 四氧化三锰的制备方法
        1.6.1 电解金属锰悬浮氧化法制备Mn_3O_4
        1.6.2 硫酸锰直接制备Mn_3O_4
        1.6.3 MnCO_3高温焙烧制备Mn_3O_4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主要仪器、试剂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结果的表征
        2.2.1 钴和锰含量的分析
        2.2.2 氢氧化钴和四氧化三锰的表征
        2.2.3 各表征仪器参数
    2.3 实验方法
        2.3.1 氨溶液分离钴锰
        2.3.2 液相还原制备钴产品
        2.3.3 焙烧法制备锰产品
第三章 氨浸法分离钴锰的研究
    3.1 氨—碳酸盐—双氧水分离钴锰的研究
        3.1.1 氨—碳酸盐分离钴锰的研究
        3.1.2 双氧水二次除锰的研究
    3.2 氨—双氧水—碳酸钠分离钴锰的研究
        3.2.1 氨—双氧水分离钴锰的研究
        3.2.2 碳酸钠二次除锰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相还原法制备钴产品的研究
    4.1 液相还原法制备钴产品的实验研究
        4.1.1 水合肼还原实验
        4.1.2 氢氧化钠沉钴实验
    4.2 钴产品的表征
        4.2.1 不同条件下制备钴产品的成分分析
        4.2.2 不同条件下制备钴产品的形貌表征
        4.2.3 氢氧化钴中锰含量的测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焙烧法制备锰产品的研究
    5.1 样品处理及焙烧程序的设置
        5.1.1 碳酸锰的预处理
        5.1.2 探讨适宜焙烧条件的程序升温
    5.2 不同焙烧程序下锰产品的表征
        5.2.1 焙烧温度对锰产品制备的影响
        5.2.2 焙烧时间对锰产品制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保处理和环境效益分析
    6.1 废水废气的回收及处置
        6.1.1 NO_x的环保处理
        6.1.2 氨气的环保处理
        6.1.3 废碱液的环保处理
    6.2 环境效益分析
第七章 经济效益分析
    7.1 固定资产投入费用
    7.2 生产费用
    7.3 销售收入
    7.4 税费估算
    7.5 人工成本
    7.6 运营期内总盈利核算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甲苯类芳香烃液相氧化制备醛过程的催化剂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芳香醛简介
        1.1.1 芳香醛的用途
        1.1.2 芳香醛的合成方法
    1.2 芳香烃的液相氧化
        1.2.1 非均相催化剂体系
        1.2.2 均相催化剂体系
    1.3 MC催化剂中金属盐的回收
        1.3.1 钴资源的简介
        1.3.2 钴离子的检测方法
        1.3.3 MC催化剂回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MC催化剂中醋酸钴的回收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样品分析与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相剂的选择
        2.3.2 催化剂组分的选择
        2.3.3 母液组分的选择
        2.3.4 除水方法的选择
    2.4 模拟回收实验
        2.4.1 分相时间的影响
        2.4.2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2.4.3 水含量和相比对回收率的影响
        2.4.4 温度对回收率的影响
        2.4.5 能耗计算
        2.4.6 催化剂的回收工艺
        2.4.7 与以往回收方法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剂回收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芳烃氧化反应的研究
        3.3.1 水含量对反应的影响
        3.3.2 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3.4 回收后催化剂活性测试
        3.4.1 甲苯氧化催化剂回收后活性测试
        3.4.2 对叔丁基甲苯氧化催化剂回收后活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混合芳香羧酸的分离与精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目次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PTA氧化残渣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2.1.1 传统处理方法
        2.1.2 钴、锰催化剂的回收
        2.1.3 苯甲酸的分离回收
        2.1.4 对苯二甲酸和间苯二甲酸的分离回收方法
        2.1.5 残渣的综合利用
    2.2 芳香羧酸加氢精制研究进展
    2.3 芳香羧酸相平衡基础研究
        2.3.1 芳香羧酸相平衡数据
        2.3.2 热力学理论基础
3 残渣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3.1 定性分析
    3.2 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
        3.2.1 分析方法及仪器
        3.2.2 分析结果
    3.3 残渣回收组分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混合芳香羧酸的萃取分离方法研究
    4.1 混合芳香羧酸的固液相平衡实验研究
    4.2 混合芳香羧酸的萃取分离研究
        4.2.1 固-液萃取
        4.2.2 固-液-液三相萃取
    4.3 混合芳香羧酸的液-液相平衡实验研究
    4.4 相平衡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TA+IPA混合二羧酸精制方法研究
    5.1 加合结晶精制方法
    5.2 加氢精制方法
        5.2.1 加氢精制实验研究
        5.2.2 脱色及钯碳催化剂复用实验研究
    5.3 混合二羧酸的钴、锰、澳脱除精制方法
        5.3.1 回收混合二羧酸固体中钴、锰、澳的分析
        5.3.2 钴、锰、澳脱除方法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中涉及的主要物质及其性质
作者简介

(6)典型PTA工艺节能减排潜力与环境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我国持续发展需环境安全理念
        1.2.1 节能与环境风险
        1.2.2 我国化工项目持续发展与环境安全理念
    1.3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是国内外关注焦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发展
        2.1.1 国外环境安全研究发展过程
        2.1.2 中国环境安全影响研究起步晚
    2.2 过程减排与清洁生产
        2.2.1 节能减排发展情况
        2.2.2 中国节能减排研究的重要性
        2.2.3 节能减排研究方法——清洁生产
    2.3 石化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2.3.1 风险评价基本概念
        2.3.2 安全风险评价
    2.4 石化企业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2.4.1 石化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价意义
        2.4.2 石化项目的安全风险特点
        2.4.3 安全评价内容
        2.4.4 工艺过程危险性识别方法
        2.4.5 单元危险度评价方法
        2.4.6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
第3章 典型PTA装置
    3.1 PTA装置的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3 气象和水质条件
    3.2 典型PTA装置流程图
    3.3 现有PTA装置
        3.3.1 主要工艺流程
        3.3.2 主要设备
        3.3.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3.4 主要环保指标
    3.4 新建PTA装置
        3.4.1 新建PTA装置工艺流程简述
    3.5 PTA装置节能减排与环境风险形势
        3.5.1 PTA装置节能减排潜力
        3.5.2 环境风险问题
第4章 PTA装置节能减排潜力研究
    4.1 节能减排的研究
    4.2 PTA装置建立物料和能源平衡
        4.2.1 对装置进行标定,收集数据
        4.2.2 设计装置物料平衡图
        4.2.3 评估PTA装置物料平衡
        4.2.4 建立装置能源平衡图
        4.2.5 评估装置节能减排现状
    4.3 废弃物排放分析
        4.3.1 PTA装置废弃物排放现状
        4.3.2 PTA装置废弃物排放分析
    4.4 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4.4.1 技术改进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4.4.2 清洁生产环境绩效
        4.4.3 PTA装置节能降耗减排当期环境绩效
        4.4.4 减排措施实施后环境绩效果
        4.4.5 PTA装置节能减排潜力大
        4.4.6 PTA装置凝液回收节能减排潜力大
        4.4.7 新建PTA节能减排措施建议
第5章 新建PTA装置环境安全研究
    5.1 环境安全评价体系
    5.2 选址风险性分析
    5.3 PTA装置的环境风险研究
        5.3.1 危险化学品识别
        5.3.2 物质危险因素分析
        5.3.3 装置物质有害因素分析
        5.3.4 装置内主要危险化学品的分布表5.5
        5.3.5 装置内主要危险化学品PBT工具分析
        5.3.6 ALOHA模型分析
        5.3.7 装置内主要危险化学品防护距离
    5.4 PTA装置过程环境安全分析
        5.4.1 分析方法
        5.4.2 装置工艺过程危险因素分析危险性分析
        5.4.3 装置设备危险因素分析
    5.5 装置环境安全评价
        5.5.1 PTA装置危险度评价
        5.5.2 装置用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
    5.6 环境风险评价
        5.6.1 PTA装置环境有害因素分析
        5.6.2 PTA装置主要环境风险因素控制处理方法
        5.6.3 主要环境因素评价
        5.6.4 异常排放评价
    5.7 新建PTA装置环境风险应急
        5.7.1 PTA装置风险性评价总结
        5.7.2 安全防护和环境风险应急设计措施建议
        5.7.3 环境风险防护距离
    5.8 新建PTA装置环境安全性评价
第6章 结论和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纯度对苯二甲酸残渣回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主要缩写说明
主要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对二甲苯氧化残渣
    1.2 对苯二甲酸残渣的回收利用
    1.3 CTA的精制方法技术进展
    1.4 溶液结晶概述
    1.5 液相吸附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MTA残渣成分分析
    2.1 化学试剂和分析仪器
    2.2 热重分析(TG)
    2.3 氧化残渣液相色谱分析
    2.4 氧化残渣中杂质的色质联用分析
    2.5 氧化残渣中杂质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
    2.6 氧化残渣中杂质的生成机理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吸附脱色法回收MTA残渣
    3.1 吸附脱色实验
    3.2 溶剂与吸附剂的选择
    3.3 以DMSO为溶剂的活性炭吸附法
    3.4 以碱水为溶剂的活性炭吸附法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深度氧化、高温结晶与加氢法探索
    4.1 深度氧化法
    4.2 高温水结晶法
    4.3 加氢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芳香羧酸与有机溶剂形成的加合物晶体表征
    5.1 TA与DMAC形成的加合物晶体
    5.2 TA与NMP形成的加合物晶体
    5.3 均苯三酸与NMP形成的加合物晶体
    5.4 芳香羧酸与溶剂形成加合物的机理探讨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加合结晶法热力学基础数据与结晶动力学模型
    6.1 对苯二甲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与模型
    6.2 有色杂质在液固两相中的分配系数
    6.3 加合结晶法回收TA残渣的机理和动力学模型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加合结晶法回收MTA残渣的工艺条件研究
    7.1 降温结晶法回收TA残渣的实验考察
    7.2 恒温结晶法回收TA残渣的实验考察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加合结晶法回收MTA残渣的工艺流程
    8.3 存在问题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附1 萃取残渣的气质联用(GC-MS)谱图
附2 萃取残渣的液质联用(HPLC-MS)谱图
附3 过滤残渣的液质联用(HPLC-MS)谱图
附4 氧化残渣中的杂质及其性质
附5 TA与DMAC加合物晶体部分参数
附6 TA与NMP加合物晶体部分参数
附7 均苯三酸与NMP加合物晶体部分参数
作者简介
作者攻博期间相关成果

(8)由对苯二甲酸残渣合成混合型增塑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 PTA 生产装置的 TA 残渣处理现状
    2 开展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TA 残渣概述及TA 残渣的处理方法
    1.2 TA 残渣中组分的分离
        1.2.1 TA 残渣中催化剂的回收
        1.2.2 分离TA 残渣中的苯甲酸
        1.2.3 直接从TA 残渣中回收对苯二甲酸
        1.2.4 分离提取对羧基苯甲醛
    1.3 由TA 残渣合成化工产品
        1.3.1 用TA 残渣制取增塑剂
        1.3.2 TA 残渣合成聚酯漆
        1.3.3 由TA 残渣制备粘合剂及聚氨酯材料
    1.4 TA 残渣的其它用途
        1.4.1 TA 残渣进一步氧化
        1.4.2 制备活性炭
        1.4.3 TA 残渣作为燃料
    1.5 苯二甲酸酯类和苯甲酸酯类增塑剂的生产方法
        1.5.1 邻苯二甲酸酯的生产
        1.5.2 对苯二甲酸酯及间苯二甲酸酯的生产
        1.5.3 二甘醇二苯酯的生产
    1.6 各种TA 残渣利用方案的优缺点分析和本研究的目的和方向
第二章 技术方案的确定与分析
    2.1 混合增塑剂的生产原理
        2.1.1 TA 残渣中有机酸与一元醇的酯化
        2.1.2 单酯与二甘醇的酯交换反应
        2.1.3 催化剂的选择
    2.2 主要原料与产品方案
        2.2.1 产品方案
        2.2.2 原料方案
    2.3 混合增塑剂合成技术方案
    2.4 方案分析与对比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基本物性数据
    3.2 实验原料
        3.2.1 TA 残渣
        3.2.2 其它化学试剂
    3.3 实验方法及过程
        3.3.1 混合二辛酯增塑剂的制备
        3.3.2 混合二丁酯增塑剂的制备
        3.3.3 混合二甘醇二苯酯增塑剂的制备
    3.4 实验装置
        3.4.1 辛醇酯化装置
        3.4.2 丁醇酯化装置
        3.4.3 单丁酯与二甘醇酯交换装置
        3.4.4 产品蒸馏装置
    3.5 分析方法及仪器
        3.5.1 TA 残渣的分析
        3.5.2 反应产物和产品的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混合二辛酯增塑剂的合成
        4.1.1 催化剂的选择
        4.1.2 醇酸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4.1.3 酯化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4.1.4 酯化反应终点的确定
        4.1.5 酯化反应产物的闪蒸处理
        4.1.6 混合二辛酯合成实验的研究结果
    4.2 混合二丁酯增塑剂的合成
        4.2.1 催化剂的选择
        4.2.2 醇酸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4.2.3 酯化反应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4.2.4 酯化反应产物的蒸馏处理
        4.2.5 二丁酯馏分的碱处理
        4.2.6 单酯馏分蒸馏制备苯甲酸丁酯和对甲基苯甲酸丁酯
        4.2.7 混合二丁酯合成实验的研究结果
    4.3 混合二甘醇二苯酯增塑剂的制备
        4.3.1 催化剂种类和用量的选择
        4.3.2 酯醇比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4.3.4 酯交换反应产物的蒸馏处理
        4.3.5 混合二甘醇二苯酯合成实验的研究结果
第五章 放大实验
    5.1 放大试验装置
    5.2 放大试验工艺过程
        5.2.1 TA 残渣生产混合二丁酯工艺过程
        5.2.2 TA 残渣生产混合二苯酯的工艺过程
    5.3 放大试验工艺条件
    5.4 放大试验结果
        5.4.1 物料平衡
        5.4.2 放大试验(中试)产品测试数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对苯二甲酸生产全流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对苯二甲酸生产简介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我国对苯二甲酸生产和研究进展
    2.2 三井PTA生产工艺进展
    2.3 PX氧化反应动力学
    2.4 多级结晶过程模拟研究
    2.5 精馏过程计算方法研究
    2.6 热力学模型
        2.6.1 活度系数法
        2.6.2 状态方程法
    2.7 化工流程模拟概述
        2.7.1 化工流程模拟系统
        2.7.2 流程模拟收敛策略
第三章 对苯二甲酸生产工艺流程
    3.1 PX氧化单元流程简介
    3.2 TA结晶单元流程简介
    3.3 醋酸脱水回收工艺流程简介
    3.4 分离干燥单元流程简介
第四章 对苯二甲酸生产流程模拟
    4.1 PX氧化过程模拟
        4.1.1 理想全混流模型
        4.1.2 双级气泡模型
    4.2 TA多级结晶过程模拟
    4.3 醋酸脱水回收工艺流程模拟
    4.4 CTA分离及干燥过程模拟
    4.5 CTA单元全流程模拟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EPTA残渣中杂质分析与TA回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对苯二甲酸中的杂质及其生成机理
        1.1.1 对苯二甲酸中的杂质
        1.1.2 对苯二甲酸中杂质的生成机理
        1.1.3 对苯二甲酸氧化产物的分析方法
    1.2 对苯二甲酸的回收利用和精制方法
        1.2.1 对苯二甲酸氧化残渣的回收利用
        1.2.2 粗对苯二甲酸的精制方法
        1.2.3 碱减量废水中对苯二甲酸的回收方法
    1.3 液相吸附概述
        1.3.1 吸附的影响因素
        1.3.2 吸附等温线和等温线模型
    1.4 小结
第二章 EPTA残渣中杂质的分析及其生成机理
    2.1 化学试剂和分析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分析仪器
    2.2 不同工艺氧化残渣的成分比较
    2.3 氧化残渣中杂质的色质联用分析
        2.3.1 气质联用分析
        2.3.2 液质联用分析
        2.3.3 残渣经蒸馏处理后的色质联用分析
        2.3.4 色质联用分析结果
    2.4 氧化残渣中杂质的液相色谱分析
    2.5 氧化残渣中杂质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
    2.6 氧化残渣中杂质的生成机理
    2.7 小结
第三章 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的活性炭吸附脱色法
    3.1 有机溶剂活性炭吸附脱色法的探索
    3.2 实验技术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3.2.3 分析方法
        3.2.4 吸附效果评价指标
    3.3 溶剂和活性炭的筛选
        3.3.1 溶剂筛选实验
        3.3.2 活性炭筛选实验
    3.4 吸附影响因素考察
        3.4.1 溶剂对吸附的影响
        3.4.2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4.3 水和酸对吸附的影响
        3.4.4 活性炭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3.5 吸附等温线和等温线模型
        3.5.1 吸附等温线和等温线模型
        3.5.2 修正的等温线模型
        3.5.3 不同含水量的吸附等温线
    3.6 小结
第四章 以氢氧化钠溶液为溶剂的活性炭吸附脱色法
    4.1 实验技术
    4.2 吸附影响因素
        4.2.1 吸附过程PH值对吸附的影响
        4.2.2 酸析过程PH值对吸附的影响
        4.2.3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4.2.4 活性炭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3 吸附等温线和等温线模型
        4.3.1 吸附等温线和等温线模型
        4.3.2 修正的等温线模型
    4.4 小结
结论
    对EPTA残渣的杂质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
    建立了以FMSO为溶剂的活性炭吸附回收EPTA残渣中TA的方法
    建立了以aOH溶液为溶剂的活性炭吸附回收EPTA残渣中TA的方法
    两种吸附回收TA的方法比较
参考文献
附1: D1058的气质联用谱图
附2: 氧化残渣中的杂质及其性质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相关成果

四、从对二甲苯氧化残渣中回收醋酸钴、醋酸锰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TA节能减排新工艺的流程模拟[D]. 秦伟. 浙江大学, 2020(03)
  • [2]间二甲苯与乙苯混合氧化工艺的全流程模拟[D]. 陈伟锋. 浙江大学, 2019(03)
  • [3]PTA生产中废钴锰催化剂资源循环利用[D]. 何沁华. 江苏理工学院, 2016(02)
  • [4]甲苯类芳香烃液相氧化制备醛过程的催化剂回收[D]. 邓自磊. 南京大学, 2016(05)
  • [5]混合芳香羧酸的分离与精制方法研究[D]. 包秀秀. 浙江大学, 2014(06)
  • [6]典型PTA工艺节能减排潜力与环境安全研究[D]. 裴蓓. 华东理工大学, 2011(12)
  • [7]中纯度对苯二甲酸残渣回收方法的研究[D]. 郭霞. 浙江大学, 2009(12)
  • [8]由对苯二甲酸残渣合成混合型增塑剂[D]. 齐彦伟. 天津大学, 2007(04)
  • [9]对苯二甲酸生产全流程模拟[D]. 刘洁. 天津大学, 2007(04)
  • [10]EPTA残渣中杂质分析与TA回收方法研究[D]. 丁干红. 浙江大学, 2007(02)

标签:;  ;  ;  ;  

从对二甲苯氧化渣中回收醋酸钴和醋酸锰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