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唯一一条浮法玻璃工业试验线在秦皇岛点火投产

我国唯一一条浮法玻璃工业试验线在秦皇岛点火投产

一、我国唯一的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线在秦皇岛点火投产(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海[1](2021)在《我国浮法玻璃工业50年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1971年9月,我国生产出第一块工业化的浮法玻璃,它不仅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诞生,更标志着我国老一代玻璃人近十年的辛苦追求、勤奋努力取得了成功。我国浮法玻璃工业经历了50年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产业规模全球第一,其主要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薄宏涛[2](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张一龙[3](2018)在《中国特高压(上)——来自山西的追寻与眺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你是谁?一块乌黑的煤炭,还是一朵雪白的浪花?一缕金色的阳光,还是一阵浑黄的狂风,抑或一股琥珀般的油液?这些都不重要,你终究是一道激射的电流,仿佛锃亮的钢鞭截断黑暗,从此百川归海,千万里追寻澄澈初心。——题记第一章决战前后持续多日的攻击之后,终于迎来决战时刻。一轮冷月高挂空中,寒风凛冽。附近村庄的百

张勤[4](2011)在《浮法玻璃成形中传热与渗锡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平板玻璃成形的主要设备,浮法锡槽的温度控制对玻璃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拟获取锡槽内温度场是进行操作参数预设和在线控制的前提,但现有研究集中于锡槽的局部模型,无法对锡槽整体性能进行分析。同时,针对渗锡这一浮法工艺的固有缺陷,尚无完善、通用的数值模拟技术对渗锡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文针对浮法玻璃成形中的传热和渗锡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实现了全锡槽的数值模拟。应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加热器与玻璃带之间的辐射传递关系。提出了用综合经济损失来权衡温控质量与能耗之间的经济性联系,获得了加热器最佳功率分布,不仅改善了锡槽温度场,而且减少了电能消耗。采用PLIC运动界面重构技术,模拟了锡槽入口端玻璃液的运动,发现部分玻璃液向锡槽上游运动,形成滞流,唇砖坡度较小时,滞流玻璃液较少。模拟了锡槽内保护气体及锡液的流场与温度场,发现上半空间保护气体发生回流,玻璃带牵引速度越快,回流越明显;加热(冷却)元件附近保护气体的温度升高(降低)较明显;在玻璃带的牵引作用,锡液在底层及无玻璃带覆盖的表面发生了回流;锡液表面的横向温差较大。定义了用来评价锡液表面整体横向温差大小的等效温差,计算表明用直线电机控制锡液速度场和温度场时存在最佳推力及作用方向,使等效温差最小。在对各子模型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全锡槽数学模型和模拟方法,对实体锡槽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锡离子的扩散过程,发现温度对锡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明显,钠离子含量提高时,扩散系数增大,而钙离子比例的提高则使锡离子扩散能力下降。对玻璃样品表面的渗锡特征进行了XRF和XPS分析,获取了渗锡模拟所需的边界条件。建立了二价锡氧化速度的计算模型,结合浮法玻璃的拉制工艺,提出了渗锡过程的同步耦合模拟方法,模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渗锡过程的影响,发现高铁玻璃的渗锡分布存在卫星峰,低铁玻璃由于四价锡积聚效应不明显而无此现象;浮抛时间提高时,卫星峰和渗锡曲线均向深度方向迁移;锡槽入口端宽度提高时,渗锡量上升。最后,依托浮法成形中温度场和渗锡模拟的主要技术、结合其他辅助功能,开发了浮法玻璃成形数值模拟软件。

许宁[5](2007)在《浮法玻璃熔窑烟气脱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各国玻璃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300T/D以上浮法玻璃熔窑超过100条,所用主要燃料是重油和煤,燃烧后的主要污染物是SO2、NOx和CO2;由于大多数玻璃厂未进行废气处理而直接从高烟囱排放,严重污染了大气。据统计2006年,我国SO2年排放总量超过2000万吨,其中玻璃熔窑排放量就占到10%左右,因而玻璃熔窑废气的脱硫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洛阳玻璃集团公司首次引进了大型玻璃熔窑脱硫设备。该设备不同于电厂等企业的脱硫设备,在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的同时,还必须严格保证熔窑稳定的温度和压力制度。特别是该工程必须在熔窑运行中实施,更增加了技术和管理上的难度。本论文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进行了浮法玻璃熔窑工艺与烟气脱硫系统相关性的研究,并结合现场实验,分析寻求最佳工艺操作参数,给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指导。(2)运用CFD商用软件,建立了浮法玻璃熔窑脱硫旋转喷雾干燥器内两相流流场的模型,分别在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模拟及分析:一是在空塔(有烟气无喷淋)条件下对烟气速度场、流线的效果;二是在喷雾器(无烟气有喷淋)不同高度分布时对高位、低位、混合喷淋喷雾的效果;三是在喷雾器不同角度布置时顺向、垂直喷雾的效果;四是喷雾器喷射角度不同时喷雾液滴的轨迹。为脱硫系统的调试和运行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3)对液滴初始粒径、烟气出入塔温度、烟气入塔速度、SO2入塔浓度和脱硫剂浓度等影响脱硫效率的敏感参数,建立了合理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上述参数在反应塔内的变化及其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合理的参数调控体系。(4)通过大量的实验对熔窑和脱硫相关的参数进行了验证和修正,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指导本系统实际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对其它同类企业的脱硫工程改造具有参考价值。(5)在国内建立了大型玻璃熔窑烟气脱硫技术相关的一些关键数据,保证了玻璃熔窑温度、压力等制度的稳定运行,建立长期可靠运行的工艺操作和设备保障体系,使喷雾干燥烟气脱硫技术成功地运用到浮法玻璃生产线玻璃熔窑上,为国内浮法玻璃熔窑烟气脱硫技术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6)根据理论分析、实验结果及试运行情况,对洛玻公司所引进的国外脱硫设备进行了局部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丁宁[6](2005)在《410T/h高长宽比、六角切圆水煤浆、重油两用电站锅炉动力、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国家经贸委在节约和替代燃料油“十五”规划中指出:“到2005年全国节约和替代燃料油1600万吨,其中替代燃料油1262万吨,占78.9%”。在煤代油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茂名热电厂决定将410T/h燃油电站锅炉改烧水煤浆,该项目得到了国家经贸委、省经委、奥电公司充分重视,并于2001年11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 当前,我国电站燃油锅炉改烧水煤浆改造项目已投入运行的锅炉最大容量仅为230T/h,国外也未见同类容量燃油设计锅炉改烧水煤浆的报导,缺乏改造的经验,同时,受结构上的限制,改造后炉膛长宽比高达1.5∶1,并采用国内外少见的六角切圆燃烧布置方式,改造难度大,需要系统地进行研究。本文以茂名热电厂410T/h电站锅炉燃油改烧水煤浆工程为依据,详细进行了在高长宽比、六角切向布置情况下大型水煤浆、重油两用电站锅炉的动力和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为高长宽比六角切向布置电站锅炉、水煤浆代替油燃烧技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首先,针对改造后高长宽比、六角切向布置电站锅炉结构,本文对该结构炉内空气动力特性进行了1∶10的冷态模化试验、现场冷模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对炉内主旋转气流、角部二次旋涡、贴壁风速和前屏前气流速度偏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燃尽风正反切布置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根据高长宽比、六角切向布置锅炉各角射流在位置结构上不对称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缺角运行工况下的冷模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各角射流对炉内流场影响的规律,同时,对六角切向布置锅炉降负荷运行进行了探讨,找到了现场降负荷运行时的最佳缺角方式。 其次,燃烧器是实现水煤浆和重油燃烧的关键设备,需要有合理的空气动力场和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冷模试验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发出了一种水煤浆、重油两用燃烧器,找到了燃用水煤浆时的最佳配风方式,并深入研究了水煤浆雾矩对流场的影响,对该结构形式燃烧器的调节性能进行了探讨。 现场燃烧试验表明:改造后的锅炉全烧重油和水煤浆时都能达到100%额定出力和预定的设计参数,锅炉热效率分别比设计效率提高了0.93%、1.45%,锅炉燃烧状况良好,飞灰和炉渣可燃物含量低,达到了长期连续运行的要求;与燃烧重油相比,燃用水煤浆时SO2排放减少一半,NOx排放略有增高,增幅不大,燃油锅炉改烧水煤浆具有非常显着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最后,在燃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水煤浆燃烧的数值模拟,对六角切向布置水煤浆燃烧锅炉热态空气动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水煤浆电站锅炉炉内水煤浆颗粒燃烧的特点,并对炉内H2O、O2、CO2与NOx等物质的分布规律

曹红[7](2004)在《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现代市场营销学理论及营销风险研究的相关理论,结合耀华玻璃集团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市场营销风险的各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了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的构成,制定了控制与防范措施,提出了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方案和营销风险监视与预警的构想。 本文首先对玻璃工业的行业特征及我国和世界玻璃行业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本文对玻璃的营销风险分析建立整体框架;而后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的PEST 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耀华集团市场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风险理论对耀华集团的市场营销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最后综合运用市场细分等理论,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如何控制与防范、监视与预警耀华集团市场营销风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最后对耀华营销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建立健全营销风险责任制提出了具体措施。

刘志海[8](2004)在《耀华有多少第1辉耀中华》文中研究表明

李志铭[9](1999)在《中国平板玻璃工业世纪回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中国平板玻璃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95年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间,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为在建材行业率先实现现代化,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年的艰难历程,走出...

李志平,白顺友[10](1994)在《一位女企业家的风采——记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德芳》文中认为60年代初,李德芳从上海建材学院毕业后,来到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在熊熊烈火的熔窑旁,从三班顶岗、窑头测温到引上看炉,她一干就是15个春秋。从80年代初开始,又是一个15年,神州大地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从技术员到工程师,继而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从一般干部,到科技干部而后又被任命为厂级干部,在她事业的覆历表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

二、我国唯一的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线在秦皇岛点火投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唯一的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线在秦皇岛点火投产(论文提纲范文)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4)浮法玻璃成形中传热与渗锡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浮法成形设备与工艺
        1.2.1 锡槽结构
        1.2.2 成形工艺
    1.3 浮法玻璃成形模拟研究现状
    1.4 浮法玻璃表面渗锡模拟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锡槽内的辐射传热计算
    2.1 辐射传递方程求解基本理论
        2.1.1 热辐射传递方程
        2.1.2 热辐射求解数值方法
    2.2 辐射传递系数计算的蒙特卡罗方法
        2.2.1 锡槽内辐射传热的特点
        2.2.2 概率模型
        2.2.3 加热器与玻璃带的辐射传递关系
    2.3 加热器控制的优化
        2.3.1 数学模型
        2.3.2 综合经济损失评价
        2.3.3 优化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玻璃液与锡液的流场和温度场近似解
    3.1 数学模型
        3.1.1 控制方程
        3.1.2 边界条件
        3.1.3 无量纲处理
    3.2 求解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浮法玻璃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
    4.1 入口端玻璃液流动的模拟
        4.1.1 物性数据的确定
        4.1.2 玻璃液运动界面的重构方法
        4.1.3 运动方程求解的 SOLA 方法
        4.1.4 模拟结果与分析
    4.2 保护气体速度场与温度场的模拟
        4.2.1 数学模型
        4.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锡液温度场的模拟及控制
        4.3.1 锡液温度场与速度场的模拟
        4.3.2 等效温差
        4.3.3 直线电机对横向温差的作用
    4.4 全锡槽温度场的模拟
        4.4.1 数学模型
        4.4.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5 浮法玻璃成形模拟软件开发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玻璃带渗锡过程的分析与模拟
    5.1 渗锡机理
    5.2 锡离子扩散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2.1 分子动力学方法
        5.2.2 钠硅玻璃锡离子扩散系数的模拟
        5.2.3 钠钙硅玻璃锡离子扩散系数的模拟
    5.3 渗锡模拟边界条件的确定
        5.3.1 玻璃表面锡含量测量
        5.3.2 玻璃表面锡氧化态测量
    5.4 渗锡的数值模拟
        5.4.1 渗锡的同步耦合模拟方法
        5.4.2 高铁玻璃中的渗锡模拟
        5.4.3 低铁玻璃中的渗锡模拟
        5.4.4 横向温差对渗锡的影响
        5.4.5 玻璃厚度对渗锡的影响
        5.4.6 锡槽结构对渗锡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伪随机数模型及检验
附录 B 浮法玻璃成形模拟软件说明书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浮法玻璃熔窑烟气脱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所选课题的题目及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前言
        1.2.2 控制SO_2污染主要途径和技术方法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及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1.3.3 玻璃行业污染治理简介
    1.4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浮法玻璃熔窑工艺参数与烟气脱硫相关性分析及其实验研究
    2.1 浮法玻璃熔窑与烟气脱硫相关性工艺
        2.1.1 浮法玻璃熔窑工艺简述
        2.1.2 浮法玻璃熔窑
        2.1.3 玻璃熔制工艺制度
        2.1.4 熔窑操作及控制
    2.2 浮法玻璃熔窑工艺参数与烟气脱硫相关性研究
        2.2.1 浮法玻璃熔窑烟气脱硫工艺的制定
        2.2.2 熔窑工艺参数与烟气脱硫操作参数的现场实验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玻璃集团浮法玻璃熔窑半干法脱硫除尘设备系统组成
    3.1 烟气脱硫除尘设备
        3.1.1 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质
        3.1.2 半干式洗净脱硫设备
        3.1.3 袋式除尘设备
        3.1.4 排气设备—引风机
        3.1.5 其它主要设备
    3.2 主要设备的选型及参数
    3.3 工程重点及难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硫塔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4.1 模拟软件
        4.1.1 CFD的发展
        4.1.2 FLUENT软件简介
    4.2 脱硫塔物理模型、网格划分及模拟条件
        4.2.1 脱硫塔物理模型
        4.2.2 网格划分
        4.2.3 模拟条件
    4.3 气-液两相流模拟及分析
        4.3.1 理论模型
        4.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3.3 综合分析
    4.4 喷雾液滴的轨迹模拟及分析
        4.4.1 理论模型
        4.4.2 轨迹模拟及分析
        4.4.3 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行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1 数学模型的建立
        5.1.1 气液两相间传质模型
        5.1.2 双膜理论
        5.1.3 SO_2的传质和反应
        5.1.4 控制方程及推导
    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2.1 雾滴初始粒径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2 雾滴初始速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3 烟气入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4 烟气出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5 烟气入塔速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6 SO_2入塔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7 脱硫剂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洛阳玻璃集团浮法玻璃生产线现场验证和设备改进
    6.1 现场实验研究设备
    6.2 数值模拟结果的实验验证
    6.3 脱硫效率的实验验证
        6.3.1 入塔烟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3.2 烟气出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3.3 烟气入塔速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3.4 SO_2入塔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3.5 脱硫剂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4 浮法玻璃熔窑工艺同脱硫相关性现场实验验证
    6.5 脱硫设备的现场改造
    6.6 烟气治理效果
    6.7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6.7.1 我国烟气脱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7.2 洛玻集团浮法生产线烟气脱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410T/h高长宽比、六角切圆水煤浆、重油两用电站锅炉动力、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1 世界能源状况
        §1.2.2 中国能源状况
        §1.2.3 水煤浆应用的必要性
    §1.3 论文研究的现状
        §1.3.1 关于水煤浆技术的研究
        §1.3.2 关于燃烧器的研究
        §1.3.3 关于电站锅炉的研究
        §1.3.4 关于数值模拟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煤浆电站锅炉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关于水煤浆技术的研究
        §2.2.1 国外水煤浆技术的发展现状
        §2.2.2 中国水煤浆技术的发展现状
        §2.2.3 水煤浆作为燃料的特点
        §2.2.4 水煤浆代油技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2.2.5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2.3 关于燃烧器的研究
        §2.3.1 水煤浆燃烧器的特点
        §2.3.2 旋流燃烧器的特点
        §2.3.3 直流燃烧器的特点
        §2.3.4 共轴环形混合射流的研究
        §2.3.5 平行混合射流的研究
        §2.3.6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2.4 关于电站锅炉的研究
        §2.4.1 新型锅炉燃烧方式的研究
        §2.4.2 切向燃烧方式锅炉的研究
        §2.4.3四角切向燃烧锅炉的特点
        §2.4.4 六角切圆燃烧锅炉的研究
        §2.4.5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2.5 关于数值模拟的研究
        §2.5.1 燃烧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2.5.2 锅炉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2.5.3 锅炉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2.5.4 水煤浆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
        §2.5.5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长宽比六角切圆炉内空气动力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高长宽比六角切圆炉内空气动力特性研究概况
        §3.2.1 410T/h高长宽比六角切圆电站锅炉简介
        §3.2.2 炉内冷态模化原理
        §3.2.3 冷态模化试验台设计
        §3.2.4 炉内冷态空气动力场数值模拟
        §3.2.5 现场冷炉试验时的近似热态模化法
    §3.3 炉内冷态模化试验与数值模拟
        §3.3.1 炉内冷态模化试验与数值模拟概况
        §3.3.2 高长宽比六角切圆炉内流场分析
        §3.3.3 燃尽风正反切对炉内流场影响的研究
        §3.3.4 高长宽比六角切圆炉内贴壁速度分析
        §3.3.5 燃尽风正反切对前屏前速度偏差的影响
    §3.4 现场冷炉空气动力特性试验
        §3.4.1 现场冷炉空气动力特性试验概况
        §3.4.2 高长宽比六角切圆水煤浆锅炉炉内流场分析
        §3.4.3 高长宽比六角切圆水煤浆锅炉炉内贴壁速度分析
        §3.4.4 炉膛出口速度偏差的分析
    §3.5 高长宽比六角切圆炉内二次旋涡的研究
        §3.5.1 二次旋涡的特点
        §3.5.2 二次旋涡形成的原因
        §3.5.3 二次旋涡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3.5.4 二次旋涡的防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长宽比六角切圆炉内各角射流规律的研究
    §4.1 引言
    §4.2 炉内冷态模化试验与数值模拟概况
        §4.2.1 冷态模化试验台简介
        §4.2.2 数值计算湍流模型简介
        §4.2.3 本文采用的数值计算模型
        §4.2.4 数值模拟对象
        §4.2.5 冷模试验和数值模拟工况
    §4.3 结果分析
        §4.3.1 六角切向布置炉内流场分析
        §4.3.2 单角射流对炉内流场影响的分析
        §4.3.3 对角射流对炉内流场影响的分析
        §4.3.4 三角射流对炉内流场影响的分析
        §4.3.5 六角切圆锅炉降负荷运行方式的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六角布置微旋直流水煤浆、重油两用燃烧器的研究
    §5.1 引言
    §5.2 燃烧器冷态模化试验概况
        §5.2.1 重油、水煤浆两用燃烧器设计
        §5.2.2 燃烧器冷态模化原理
        §5.2.3 燃烧器冷态模化试验台设计
        §5.2.4 试验工况和试验方法
    §5.3 燃烧器出口流场数值模拟概况
        §5.3.1 数值计算多相流模型简介
        §5.3.2 本文采用的数值计算模型
        §5.3.3 数值模拟对象
        §5.3.4 数值模拟工况
    §5.4 结果分析
        §5.4.1 冷模试验与数值模拟比较分析
        §5.4.2 一次风与中心风喷口对着火影响的研究
        §5.4.3 二次风喷口对燃烧影响的研究
        §5.4.4 燃用水煤浆时燃烧器出口流场分析
        §5.4.5 水煤浆雾矩对燃烧器出口流场影响的研究
        §5.4.6 水煤浆、重油两用燃烧器调节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410T/h水煤浆、重油两用电站锅炉燃烧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410T/h燃油改烧水煤浆电站锅炉简介
        §6.2.1 原燃油电站锅炉简介
        §6.2.2 锅炉改造的设计要求和技术难点
        §6.2.3 改造技术方案论证
        §6.2.4 改造后水煤浆、重油两用锅炉简介
        §6.2.5 燃烧器六角切向布置方式
        §6.2.6 水煤浆、重油两用燃烧器的设计
    §6.3 410T/h电站锅炉燃烧重油热态试验
        §6.3.1 锅炉燃烧重油热态试验概况
        §6.3.2 不同负荷下锅炉燃烧重油时性能分析
        §6.3.3 高加投运方式对锅炉燃油性能的影响
    §6.4 410T/h电站锅炉燃烧水煤浆热态试验
        §6.4.1 锅炉燃烧水煤浆热态试验概况
        §6.4.2 不同负荷下锅炉燃烧设计水煤浆时性能分析
        §6.4.3 浆枪与高加投运方式对燃烧水煤浆性能的影响
        §6.4.4 燃烧氧量对锅炉燃烧水煤浆性能的影响
        §6.4.5 不同煤种时锅炉燃烧水煤浆性能分析
        §6.4.6 燃尽风反切布置对水煤浆燃烧的影响
    §6.5 重油与水煤浆燃烧比较分析
        §6.5.1 燃烧重油与水煤浆锅炉热效率比较
        §6.5.2 燃烧重油与水煤浆污染物排放分析
        §6.5.3 燃油锅炉改烧水煤浆经济性能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410T/h电站锅炉水煤浆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7.1 引言
    §7.2 燃烧数值计算基本模型
        §7.2.1 热辐射模型简介
        §7.2.2 挥发份析出模型简介
        §7.2.3 焦炭燃烧模型简介
        §7.2.4 湍流燃烧模型简介
        §7.2.5 NO_x生成模型简介
    §7.3 410T/h电站锅炉水煤浆燃烧数值模拟概况
        §7.3.1 本文采用的数值计算模型
        §7.3.2 水煤浆雾化效果的模拟
        §7.3.3 水煤浆水分蒸发的处理
        §7.3.4 数值模拟对象
    §7.4 结果分析
        §7.4.1 六角切向水煤浆燃烧锅炉炉内流场分析
        §7.4.2 水煤浆电站锅炉炉内温度场分析
        §7.4.3 410T/h电站锅炉水煤浆燃烧分析
        §7.4.4 水煤浆电站锅炉炉内组分场分析
    §7.5 本章小节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进一步工作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项目
    附录3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证书和荣誉
致谢

(7)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玻璃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玻璃工业的行业特征
    2.2 世界玻璃行业现状
    2.3 我国玻璃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耀华玻璃集团概况
    3.2 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四章 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4.1 风险的本质与含义
    4.2 营销风险的含义、种类、成因及特征
    4.3 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识别与分析
第五章 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控制与防范
    5.1 营销风险控制的目的与方法
    5.2 营销纯粹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5.3 营销投机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第六章 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监视与预警
    6.1 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优化
    6.2 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综合评价
    6.3 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监视与预警
    6.4 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的进一步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耀华有多少第1辉耀中华(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第一条机制平板玻璃连续生产线在耀华诞生。
第一座自己设计和用国产设备装备起来的大型玻璃熔窑。
建成第一条军用航空玻璃生产线。
第一座无槽垂直引上工艺玻璃熔窑在耀华试验成功。
耀华玻璃连续12年行评第一。
生产出国内第一片彩色平板玻璃。
生产出国内第一片建筑用镀膜平板玻璃。
建成我国唯一的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基地。
我国平板玻璃第一个驰名商标。
我国建筑玻璃首批国家免检产品。

四、我国唯一的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线在秦皇岛点火投产(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浮法玻璃工业50年发展综述[J]. 刘志海. 玻璃, 2021(10)
  •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3]中国特高压(上)——来自山西的追寻与眺望[J]. 张一龙. 黄河, 2018(01)
  • [4]浮法玻璃成形中传热与渗锡的数值模拟[D]. 张勤. 清华大学, 2011(11)
  • [5]浮法玻璃熔窑烟气脱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许宁.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6]410T/h高长宽比、六角切圆水煤浆、重油两用电站锅炉动力、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D]. 丁宁. 浙江大学, 2005(07)
  • [7]耀华玻璃集团市场营销风险研究[D]. 曹红. 天津大学, 2004(04)
  • [8]耀华有多少第1辉耀中华[J]. 刘志海. 中国建材, 2004(05)
  • [9]中国平板玻璃工业世纪回眸[J]. 李志铭. 中国建材, 1999(07)
  • [10]一位女企业家的风采——记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德芳[J]. 李志平,白顺友. 乡音, 1994(06)

标签:;  ;  ;  ;  ;  

我国唯一一条浮法玻璃工业试验线在秦皇岛点火投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