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及其临床意义

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及其临床意义

一、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比力克孜·买买提[1](2021)在《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血CRP、D二聚体、血清铁蛋白及IL-1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CRP、D-二聚体、铁蛋白、IL-1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69例为研究对象,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综合评估患儿病情,按照病情轻重,将其分为重症MPP组及轻症MPP组。将同期入院的非感染性疾病儿童64例为对照组,收集患儿基础信息、病史资料,测定D-二聚体、铁蛋白及IL-18水平,同时收集相关感染及生化指标,包括WBC、CRP、PCT及LDH,比较三组患儿D-二聚体、铁蛋白及IL-18水平变化,并对以上指标对SMPP诊断的ROC曲线分析,进一步明确D-二聚体、铁蛋白及IL-18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识别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指导临床诊治。结果:1.病例组及对照组患儿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P轻症组、重症组患儿CRP、D-二聚体、铁蛋白水平分别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且重症组CRP、D-二聚体、铁蛋白水平显着高于轻症组(P<0.001);MPP轻症组、重症组患儿PCT、LDH水平分别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但轻症组与重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临病例的IL-1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及重症组IL-18水平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轻症组与重症组IL-1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MPP患儿中CRP与D-二聚体、PCT、FER呈正相关,且均P<0.05,其中CRP与铁蛋白相关系数较高,为0.41;D-二聚体与LDH、铁蛋白与呈正相关,且均P<0.05,其中D-二聚体与铁蛋白相关系数最高,为0.53;PCT与LDH、铁蛋白不存在相关性(P>0.05);3.以CRP、D-二聚体、PCT、LDH、铁蛋白的水平为检验变量,MPP重症(1=MPP重症组,0=对照组)为效应变量,ROC曲线提示D-二聚体、铁蛋白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其中,D-二聚体的截断值为0.95,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93.75%,AUC为0.940(CI:0.881-0.998);FER的截断值为123.65,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76.56%,AUC为0.940(CI:0.805-0.975)。结论:1.血CRP,D-二聚体,铁蛋白、PCT、LDH水平均对重症MPP的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2.在MPP患儿中,CRP、D-二聚体、铁蛋白水平三者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D-二聚体与铁蛋白的相关性最强,均可用于MPP的早期诊断及重症MPP的病情评估。3.重症MPP患儿的相关指标中,D-二聚体、铁蛋白曲线下面积最大,在诊断重症MPP方面价值最高。4.IL-18水平在MPP病情评估中可能有辅助作用,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郑肖肖[2](2021)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IL-4、IL-6、IFN-γ、TNF-α的水平进行比较。了解细胞因子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初步探索RMPP所涉及的免疫反应以及细胞因子对RMPP患儿的预测价值,做到对RMPP早期筛查和诊断,有效阻止疾病的发展。方法严格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沈阳市儿童医院病房住院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对需要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或是治疗的64例患儿进行分组,其中MPP患儿32例,RMPP患儿32例。在疾病的急性期(病程2周内)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同时留取患儿的肺泡灌洗液,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患儿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L-6、IFN-γ、TNF-α的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铁蛋白(Ferritin,FER)、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等临床指标。收集患儿的各项检测指标并进行汇总,然后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RMPP患儿与MPP患儿BALF中IL-4、IL-6、IFN-γ和TNF-α指标均显着高于血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MPP患儿BALF中IL-6、IFN-γ、TNF-α高于M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RMPP患儿血浆IL-6、TNF-α的水平高于M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3.两组患儿BALF与血浆IL-4、IFN-γ、TNF-α、IL-6的水平均呈正相关。4.经ROC曲线分析得出结果BALF中TNF-α的水平对于预测RMPP更具有价值,临界值为38.78pg/ml。结论1.TNF-α、IFN-γ、IL-4、IL-6共同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并在RMPP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2.两组患儿BALF和血浆中TNF-α、IFN-γ、IL-4、IL-6水平呈正相关。3.BALF中的TNF-α的高表达是预测RMPP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当BALF中的TNF-α>38.78时,随着TNF-α的升高,RMPP发生的风险显着上升。

王荣英[3](2021)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患儿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进一步探讨RMPP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RMPP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对指导临床诊治,减轻患儿家庭负担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于沈阳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并需行支气管镜检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治疗的RMPP患儿32例,未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普通MPP组患儿61例,记录年龄、性别、发热时间、住院天数、胸腔积液等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其血清中C反应蛋白(community acquired pnenumoia,CRP)、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铁蛋白(Ferritin,FER)水平。难治组患儿于急性期(病程2周内)取外周血2ml,行支气管镜检查时同时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检测BALF及外周血标本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19+、CD56+水平;普通组患儿于急性期留取外周血2ml,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19+、CD56+水平。所有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的分类变量用每组患者的例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应用ROC曲线评估RMPP患儿特异性检测指标,并通过约登指数法寻找最佳截断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MPP组患儿发病年龄明显高于普通MPP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MPP组患儿性别与普通MPP组比较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MPP组患儿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MPP组患儿,且发热时间及住院天数较普通MPP组患儿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RMPP组患儿急性期CRP、LDH、FER明显高于普通MPP组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RMPP组患儿与普通MPP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56+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RMPP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4+/CD8+、CD19+绝对计数明显低于普通MPP组,而CD56+绝对计数明显高于MPP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19+、CD4+/CD8+曲线下面积均在0.8以上,诊断价值均较高。CD4+曲线下面积为0.916,预测及诊断价值最大,最佳截断值为716.03个/u L。7.RMPP组患儿肺泡灌洗液CD4+/CD8+明显低于外周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外周血中CRP、LDH、FER的水平与MPP严重程度相关,对RMPP患儿的病情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2.RMPP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4+/CD8+、CD19+绝对计数表达明显降低,CD56+绝对计数明显升高,提示机体存在明显免疫功能紊乱。当CD4+绝对计数低于716.03个/u L时,提示患儿极可能进展为RMPP。3.R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CD4+/CD8+比外周血CD4+/CD8+明显降低,说明RMPP患儿局部免疫反应比整体免疫反应更明显。

张秋燕[4](2020)在《肺炎支原体抗体及肺炎支原体DNA检测在儿童支原体感染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肺炎支原体抗体及肺炎支原体DNA检测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和鼻咽抽吸物(NPA)肺炎支原体DNA检测方法在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将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因呼吸道感染收住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并满足下列条件的患儿为本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条件:年龄1个月~14岁;入院后采集鼻咽抽吸物(NPA)标本,并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MP-DNA检测;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MP-IgM和IgG的滴度;排除免疫抑制患儿及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的患儿。满足条件共2839例患儿。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24小时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出院前(治疗7~10天病情好转时)采集第二份外周静脉血样,进行血清MP特异性抗体检测。入院24h内采集NPA1~2m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NPA MP-DNA检测。实验室检测判断MP 阳性标准:(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PA MP-DNA,拷贝数>1x104。(2)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半定量法检测MP-IgM结果,比值>1.1。(3)出院前与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MP-IgM、MP-IgG检测比较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MP感染确诊标准:NPA MP-DNA拷贝数>1x104,以及NPA MP-DNA拷贝数小于1x104但出院前与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MP-IgM、MP-IgG检测比较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收集入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症状、临床诊断、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根据不同方法检测MP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2839例入院后采集NPA标本进行MP-DNA检测以及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MP-IgM和IgG滴度的患儿,其中NPA MP-DNA拷贝数>1 x 104有350例,NPA MP-DNA拷贝数小于1x104的患儿中,出院前与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MP-IgM、MP-IgG检测比较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有250例。MP阳性检出共600例,总 MP 阳性检出率 21.13%(600/2839)。2.2839例NPA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P-DNA,阳性检出率12.33%(350/2839);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第一份血清)半定量法检测MP-IgM,阳性检出率23.11%(656/2839);出院前与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双份血清)MP-IgM、MP-IgG检测比较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阳性的患儿为394例,阳性率为13.88%(394/2839)。第一份血清MP-IgM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NPA MP-DNA及双份血清MP-IgM、MP-IgG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371,P<0.001)。3.将600例确诊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按照年龄组分别进行NPAMP-DNA及MP双份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1岁组NPAMP-DNA阳性检出率为71.76%(122/170)明显高于MP双份血清抗体的41.18%(70/170),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32.354,P<0.001);~3岁组NPAMP-DNA阳性检出率与MP双份血清抗体,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204);~6岁组NPAMP-DNA 阳性检出率57.14%(84/147)明显低于MP双份血清抗体的79.59%(117/1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28,P<0.001);>6岁NPA MP-DNA阳性检出率40.43%(38/94),明显低于MP双份血清抗体的85.11%(80/94),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0.149,P<0.001)。MP双份血清抗体检测法及NPA MP-DNA在不同年龄组比较,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将600例确诊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根据临床获取实验室检测标本时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程,分为<3d,~5d,~7d,~10d,~14d,~21d及>21d的7个时段组,比较不同病程内NPA MP-DNA的阳性检出率。MP-DNA检出率在病程10天以内随着时间的增加阳性检出率上升,病程~10d组患儿MP-DNA的阳性检出率最高,达78.21%,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NPAMP-DNA的阳性检出率逐渐下降,病程>21d组阳性检出率仅为37.5%;不同病程内NPA MP-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15,P<0.001)。5.在600例MP感染确诊患儿中,NPAMP-DNA阳性同时双份血清阳性的患儿占144例,NPA MP-DNA 阳性而双份血清阴性为206例,双份血清阳性而NPA MP-DNA阴性的为250例,两者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之间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04)。6.在350例NPA MP-DNA 阳性的患儿中,第一份IgM 阳性的患儿为229例(65.43%),第一份IgM阴性的患儿为121例(34.57%);第一份IgM阳性的患儿在复查第二份血清抗体后有54例(15.43%)有4倍升高或降低,第一份IgM阴性的患儿复查第二份血清抗体后有90例(25.71%)有4倍改变,故在350例患儿中,总的双份血清阳性患儿人数为144例(41.14%)。7.将350例NPAMP-DNA检测法为阳性的患儿根据临床获取实验室检测标本时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程,分为<3d,~5d,~7d,~10d,~14d,~21d及>21d的7个时段组,比较不同病程内第一份IgM为阳性的阳性检出率。MP-IgM的阳性检出率~7d显着上升,~10d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在病程~10d时间段,NPAMP-DNA检测法与MP单份血清IgM为阳性的一致性最好,达到91.80%,不同病程内MP单份IgM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12,P<0.001)。结论:1.≤1岁组应用NPAMP-DNA检测阳性检出率高,~6岁及>6岁组MP双份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高,而~3岁组NPAMP-DNA与MP双份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相仿。2.NPAMP-DNA检出率在病程10天以内随着时间的增加阳性检出率上升,在病程7~10d 阳性检出率最高。3.在病程~10d时间段,NPA MP-DNA检测法与MP单份血清IgM为阳性的一致性最好。4.临床中以单份血清MP-IgM 阳性作为MP近期感染的指标存在假阳性风险。第二部分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目的:对鼻咽部抽吸物检测MP-DNA 阳性但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为阴性患儿,探讨导致MP感染后抗体无法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在第一部分确诊为支原体近期感染的600例患儿中选取NPA MP-DNA>1x104且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为阴性的31例患儿、及NPA MP-DNA>1x104且双份血清MP抗体为阳性的14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组:≤1岁组和>1岁组。收集入组患儿的临床病史资料以及入院24小时内、出院外周静脉血双份血常规和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将第-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患儿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患儿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检测对比研究。结果:1.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患儿,≤1岁组占80.65%,明显多于双份血清阳性组的6.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CD3+、CD3+CD8+比值分别为 66.6(61.2-73.6)、25.2(21.2-29.9)高于双份血清 MP 抗体阳性组 62.6(60.1-70.3)、19.5(17.0-23.0);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CD3+CD4+、CD3-CD19+、CD19+CD23+、CD3-CD(16+56+)比值分别为 34.8(30.1-40.9)、17.2(13.4-24.7)、7.9(5.8-11.7)、10.2(6.8-16.7)明显低于双份血清阳性组 41.1(33.6-45.0)、21.3(13.1-24.7)、13.5(13.1-24.7)、13.5(13.1-24.7)。第一份血清 MP-IgM 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CD4+/CD8+比值为1.4(1.0-1.8)明显低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组2.0(1.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IgA定量0.14(0.04-0.42),显着低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组1.17(0.84-1.4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519,P<0.001);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IgG定量为5.29(4.30-7.19),显着低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组的9.22(7.9-11.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654,P<0.001);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IgM定量为0.77(0.41-1.17),显着低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组1.13(0.88-1.4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97,P<0.001)。4.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双份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升高比例为65.52%,明显少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组的9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多见小年龄组、并以<1岁婴儿为主。2.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及双份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动态升高比例提示免疫系统功能发育未完善以及存在免疫功能受抑制状态的患儿,可表现出MP感染后特异性抗体不能正常表达感染后产生及升高现象。

许钰翎[5](2020)在《血清IL-6、TNF-α、D-dimer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轻重中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讨IL-6、TNF-α、D-dimer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寻找以上指标在预测普通病例发展为重症病例时的临床界值,依此来判断与评估临床中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发展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2017年12月到2019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三病区就诊的具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结合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专家共识给出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纳入重症组43例,其余按双色球法随机选取纳入普通组45例,两组共计88例。将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WBC、CRP、IL-6、TNF-α、D-dimer各项相关指标作单因素分析比较,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再将得出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作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诊断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界值及其诊断价值。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经独立样本χ2检验和t检验,重症组较普通组的性别构成比及年龄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实验室指标的单因素分析:经独立样本t检验(或近似t检验),重症组较普通组的WBC、CRP、IL-6、TNF-α、D-dimer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7项指标(包括性别、年龄、WBC、CRP、IL-6、TNF-α、D-dimer)行单因素分析后发现,有5项指标即WBC、CRP、IL-6、TNF-α、D-dimer的重症组较普通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经共线性检验后,排除存在多重共线性。将该5项指标(WBC、CRP、IL-6、TNF-α、D-dimer)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CRP、IL-6、TNF-α、D-dimer此4项指标纳入最佳回归方程即:Logit(P)=(-21.75)+0.14X1+0.28X2+0.46X3+3.70X4。通过比较该回归模型与实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发现,该方程的诊断正确率为93.2%。4.各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结果:通过对各独立危险因素行ROC曲线分析,得出上述4项独立危险因素指标的诊断价值分别为:CRP灵敏度为0.77、特异性为0.80、曲线下面积为0.84、诊断界值为32.35,IL-6灵敏度为0.79、特异性为0.76、曲线下面积为0.75、诊断界值为25.02,TNF-α灵敏度为0.86、特异性为0.87、曲线下面积为0.88、诊断界值为30.35,D-dimer灵敏度为0.86、特异性为0.82、曲线下面积为0.90、诊断界值为2.82。结论:1.CRP、IL-6、TNF-α、D-dimer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2.当各独立危险因素超过“诊断界值”,即CRP>32.35、IL-6>25.02、TNF-α>30.35、D-dimer>2.82时普通MPP患儿发展为重症MPP的风险增加,且各指标数值越高,病情程度越重。3.通过对比4项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结果,发现与CRP比较,IL-6的诊断灵敏性更高而特异性较低;TNF-α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D-dimer灵敏度与TNF-α相当,但特异性稍低。就总体诊断价值而言,D-dimer>TNF-α>CRP>IL-6,D-dimer是判断MPP病情轻重较为理想的预测指标。

姚丽娜[6](2020)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外周血中TLR2、TIPE2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2受体及TIPE2受体的相对表达量、临床检验指标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确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依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组(74例)及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66例),收集入院时的一般资料、血常规、CRP、PCT、LDH等检验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儿童(25例),分别取3组患儿入院时静脉血2ml,分离单核细胞并提取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TLR2及TIPE2受体的相对表达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患儿之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特征比较: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及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发热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咳嗽情况及肺部啰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发生肺内外并发症的几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检验指标比较:普通及重症组患儿入院时检验指标WBC、N%、CRP、LD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结果比较:两组肺炎支原体肺炎组TLR2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而TIPE2表达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TLR2表达量较普通组增多,而TIPE2表达量较普通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比较,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热峰可能更高;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容易出现WBC、N%、CRP、LDH的增高;2 TLR2及TIPE2参与了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TLR2的表达量明显增加,TIPE2的表达量明显减少,有助于识别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图7幅;表9个;参144篇。

魏巍[7](2020)在《清肺透邪方调节支原体肺炎RORγt/Foxp3失衡及Notch相关通路的量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从差异蛋白角度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致病机制(损伤/保护机制);进一步探索支原体肺炎与RORγt/Foxp3失衡及Notch通路的关系,分析清肺透邪方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调节作用及其疗效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应用iTRAQ技术分析支原体肺炎致病主要差异蛋白(支原体肺炎小鼠与正常小鼠对比)、相同感染下是否致病的主要差异蛋白(感染后非肺炎小鼠与感染后肺炎小鼠对比)。30只Balb/c小鼠按1:2的比例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感染组,正常组10只,感染组20只。感染组予MP菌株滴鼻,正常组予0.9%生理盐水滴鼻,均100ul/只,滴3天,观察7天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根据病理学观察结果将感染组分为感染肺炎组和感染非肺炎组,将感染肺炎组、正常组、感染非肺炎组标本分别进行iTRAQ蛋白质组学检测,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对所筛选的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2.将144只SPF级BABL/c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24只。各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大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及中药小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进行MP造模,再按照对应分组灌胃给药,于给药第3、7、10、14天进行取材。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IL17含量,镜下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oxp3、RORγt蛋白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Notch2、Notch3蛋白的表达,采用qPCR法对Notch1mRNA、Notch2mRNA、Notch3mRNA、Foxp3 mRNA、RORγt mR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感染肺炎组与正常组相比共鉴定出有定量信息的蛋白141个,其中上调蛋白85个,下调蛋白56个,前10个差异蛋白分别为:Sptan1、Myh6、Col1a1、Fasn、Col6a3、Iqgap1、Col1a2、Ttn、Limch1、Ncl,这些蛋白主要参与机体免疫、脂肪酸合成、碳水化合物代谢、核苷酸的结合、肌动蛋白结合、钙离子等金属离子的结合、肌动蛋白结合与调节、氧化代谢等。经过GO分析这些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方面免疫系统处理、发育过程、解剖学结构、辅助因子代谢过程、多细胞生物发育、解剖结构形态发生、对有机物质的反应、系统发展、循环系统发展、动物器官发育等,其中最为显着的是GO:0048731系统发展。分子功能方面有结构分子活性、结合、细胞外基质结构、蛋白结合、酶结合、相同的蛋白质结合、蛋白质自结合、S100蛋白结合、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结合等,其中最为显着的是GO:0005515蛋白结合。细胞组成方面:细胞外区部分、细胞外空间、细胞外组分、体元投射、质膜结合细胞投射、细胞质部分、(细胞内的)液泡、溶解液泡、溶菌体等,其中最为显着的是GO:0005737细胞质。通过散点图分析,得出富集的最大GO条目分别为L-谷氨酰胺、醛固酮、低密度酯蛋白、内胚层细胞、膜内骨化、过氧化氢生物合成、氧化应激的负调节、心肌纤维发育、糖原代谢分解、抗生素生物合成过程、细胞多糖分解代谢过程、多糖分解代谢过程。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富集显着性最高的途径是磷酸戊糖途径、溶酶体、背腹轴形成、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蛋白酶体、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过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发现Cdc42,Cyba,Cybb,Syk,Ptpn6,Rasgrp2,Hcls1,Arhgdib,Lcp1,Actr2,Myh6,l1gap1,Arpc2,Pfn1,Ttn,Ldb3,Actn2,Serpina3k,Myl7,Ppp1r12c,Cdc42bpg,Psmb8,Psmd11,Psma2,Psme1,Col5a1,Col5a2,Col1a2,Col1a1,Col6a2,Col6a,Col6a1处于关键位置,可能是对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有重要关系的蛋白。利用软件进行复杂网络模块化分析得出4个主要模块:模块1主要参与有机物质及细胞的代谢,模块2主要与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及解剖结构形态发生相关,模块3主要与蛋白及离子结合、超分子聚合物、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循环系统发育、氮化合物代谢相关,模块4主要与细胞通讯、信号传导相关。2.感染非肺炎组与肺炎组比较差异蛋白33个,其中上调蛋白5个,下调蛋白28个。前10个显着表达的差异蛋白均为下调蛋白,分别是Fasn,Cavin1,Anxa2,Hnrnpm,Cbr2,A1dh2,Tagln2,Inmt,Mthfd1,Actc1,Tufm,Inmt,Mthfd1,Actc1,Tufm,Pgd,Psmd11,Capn2,Arpc2,Ddost,Gstt1,Cct6a,Cox4il,Ivd。这些蛋白主要参与机体免疫、脂肪酸合成、肺的代谢、肌动蛋白结合、催化等。经过GO分析这些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方面辅助因子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有机物代谢过程等,其中最为显着的是GO:0051186辅助因子代谢过程。分子功能方面有催化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小分子结合、核苷酸结合、离子结合、阴离子结合、辅酶结合、磷酸核苷结合、细胞粘附分子结合、肌动蛋白结合、肌动蛋白丝结合、脂结合、离子结合、阴离子结合、含蛋白复合物结合等,其中最为显着的是GO:0016491氧化还原酶活性。细胞组成方面:细胞腹面、足小体环、肌动蛋白丝分支点、细胞质、胞质部分、细胞内部分、细胞内、线粒体、细胞器、膜结合细胞器、细胞内细胞器等,其中最为显着的是GO:0061835细胞腹面。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富集显着性最高的途径依次是背腹轴形成、Notch信号通路、色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炎症性肠病、甘油脂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内分泌抵抗、P450通过细胞色素P450的异生物的代谢、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代谢途径。通过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发现Gm17087,Actc1,Arpc2,Tagln2,Anxa2,Serpina3g,Hsph1,Cct6a,Notch2,Notch3,Notch1,Pard3,Foxp3,RORγt,Serpinb6b,Clca3,Pard3,Ndufv3,Cox4i1,Ddost,Hnrnpm,Nxf1,Pgd,Fasn,Gpam,Fabp4处于关键位置,可能是对于感染支原体未引起肺炎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利用软件进行复杂网络模块化分析,得出模块1主要参与免疫调节,模块2主要与肌动蛋白结合相关,模块3主要与脂肪酸的合成与转化、催化作用相关,模块4主要与线粒体相关酶,模块5主要与ATP水解相关,模块6主要与诱导信号事件,诱导炎性因子相关。3.MP感染后镜下可见气管管壁及周围间质充血,肺泡壁不完整,肺泡内有少量分泌物,肺泡间隔增厚,周围有炎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符合炎症表现,西药组、中药大剂量组及中药中剂量组肺部炎症状较模型组轻,仅有轻度肺间质水肿,肺泡壁相对完整,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中药小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别不大,肺泡壁相对不完整,肺组织中度充血、水肿,细支气管及肺泡间隔中等量炎性细胞浸润。4.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L-10、IL-17的含量,结果显示MP感染后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明显减少(P<0.05),IL-17含量明显增高(P<0.05),IL-10含量正常组>中药大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模型组,西药组与中药大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于模型组含量。中药中剂量组与中药小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于模型组。中药小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不同时间IL-10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7的含量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正常组,西药组与中药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小于中药小剂量组、模型组。中药小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大于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西药组。各组不同时间IL-17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第14天含量小于第7天和第10天(P<0.05)。5.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Foxp3及RORγt蛋白含量,结果显示MP感染造成Foxp3蛋白的下降(P<0.05)及RORγt蛋白的上升((P<0.05)),存在RORγt/Foxp3的失衡。中药组可下调RORγt蛋白,上调Foxp3蛋白,但与剂量基本成正比。西药组与中药中小剂量组相差不大。6.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Notch1,Notch2,Notch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MP感染后,小鼠肺组织中Notch1、Notch2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Notch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tch1蛋白表达在重复测量比较中,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量与病程长短成正比。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和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下调Notch1、Notch2的表达,中药大剂量组疗效最佳。7.经q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Notch1,Notch2,Notch3,Foxp3,RORγt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MP感染后,小鼠肺组织中RORγt的基因表达明显增高(P<0.05),Foxp3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RORγtmRNA含量不同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别间有差异,模型组RORγt基因mRNA含量较正常组、西药组、中药大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P<0.05),模型组RORγt基因mRNA含量与中药低剂量组RORγt基因mR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oxp3mRNA含量不同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别间有差异。正常组Foxp3mRNA含量较其他各组均高,中药大剂量组Foxp3 mRNA含量高于模型组,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感染后,小鼠肺组织中Notch1、Notch2的基因表达明显增高(P<0.05),Notch3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大、中、小剂量组、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可下调Notch1、Notch2基因的表达,中药大剂量组疗效最优。结论:1.iTRAQ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差异蛋白分析,揭示疾病机理及状态。2.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主要与机体免疫、脂肪酸合成、碳水化合物代谢、核苷酸的结合、肌动蛋白结合、氧化代谢等密切相关。3.相同感染下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否发病与机体免疫、脂肪酸合成、肺的代谢、肌动蛋白结合、催化等密切相关。4.MP感染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下降,IL17含量上升,存在IL-17/IL-10失衡。中药各剂量组能调节这种失衡,作用与剂量大致成正比,西药组作用与中药中、小剂量相近。第3天、第14天含量小于第7天和第10天。5.MP感染小鼠存在RORγt/Foxp3失衡,主要为Foxp3蛋白、Foxp3mRNA含量降低,RORγt蛋白、RORγtmRNA含量升高。清肺透邪方可有效治疗支原体肺炎,可能通过调节RORγt/Foxp3失衡相关,疗效与剂量成正比,与时间关系不大。6.MP感染后Notch1、Notch2明显升高,Notch3变化不大。清肺透邪方可以调节Notch1、Notch2的表达,主要为下调Notch1、Notch2表达,作用与剂量成正比,与时间关系不大。对Notch3影响不大。

尤玉婷[8](2019)在《不同年龄儿童支原体肺炎单中心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收住的不同年龄段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支原体肺炎(pneumonia mycoplasmal pneumonia,MPP)患儿临床相关资料、实验室数据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材料,初步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为临床评估支原体肺炎的病情及预后提供依据,并为本地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MPP提供诊疗的客观依据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儿科住院1个月-14岁符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标准的患儿,采集入院当天血液,采用被动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单次血清MP抗体滴度≥1:160、或MP-IgM阳性、或恢复期和急性期血清MP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可确诊MP感染。如阴性或弱阳性且高度怀疑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在距第1次抽血后7-10d抽取第2次血标本,再次复查上述检测。累计574例。根据患儿年龄分为以下1岁、3岁、6岁、>6岁共4个年龄组,进行回顾性收集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不同组别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数据、肺部影像学表现、难治性MPP发生率等指标差异。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574例MP肺炎中1岁组:118例,占20.6%;3岁组:162例,占28.2%;6岁组:128例,占22.3%;>6岁组:166例,28.9%。(2)季节特点:MP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院以春季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冬、夏,秋季最低,各季节患儿的MP阳性检出率比较显着差异(P<0.001)。(3)临床特征:发热时间四组平均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3.75±2.13d、4.65±2.43d、5.11±3.04d与4.83±2.34d,1岁组发热时间较短,6岁组发热持续时间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岁组与>6岁组高热比例较高,分别为26.6%与22.8%(P=0.048)。喘息症状比例随年龄上升而降低,差异显着(P<0.001)。咳嗽症状比例随年龄上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氧血症1岁发生比例最高,达29.7%,其次为3岁组(16.7%),>6岁组最低(7.8%),不同组间低氧血症比例差异显着(P<0.001)。肺部啰音>6岁组比例最高,为46.3%,1岁组最低,仅为17.8%,组间差异显着(P<0.001)。(4)儿童MP肺炎胸片表现多样,1岁组支气管肺炎比例较高,>6岁组大叶性肺炎比例较高(P<0.05);不同组间胸部X线检查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发生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5)实验室数据结果: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不同组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白细胞以1岁最高,平均值达(13.2±5.4)*109/L;中性粒细胞>6岁组最高,平均水平分别为(60.9±17.8)*109/L;血小板1岁最高,平均水平为(408.9±143.9)*109/L。生化检测结果显示,CRP水平以6岁组最高,平均水平16.1±18.2 mg/L;LDH水平以>6岁组最高,平均水平392.5±380.0U/L。(6)肺外并发症表现:不同年龄组泌尿系统并发症、皮肤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多器官功能受损的发病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损害以1岁发病率最高,达到26.3%(P=0.032);腹泻以1岁发生率最高,为23.7%(P=0.002),转氨酶增高1岁组与3岁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1.1%与17.5%(P=0.001)。电解质紊乱以1岁组与3岁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5.3%与12.7%(P=0.002)。(7)四组难治性MPP的比例分别为5.9%、6.8%、12.5%与14.5%,6岁与>6岁组难治性MPP的比例显着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1)3岁以下儿童MPP在儿童MPP中并不少见,临床应增加对婴幼儿MPP的重视。(2)不同年龄MPP患儿临床症状可存在较大差异,低龄患儿以低热、咳嗽及喘息为主,肺外症状以消化系统紊乱最为常见,而胸部影像学改变不典型;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高热、咳嗽症状为主,胸部影像学可更多见肺不张、胸腔积液。(3)RMPP易发生于年长儿童、临床表现为高热且热程较长,肺部体征少,CRP及LDH水平均明显增高;低龄(≤3岁)肺外合并症发生率较高,需增加对低龄组患儿监测与干预,改善患儿预后。

于乐香[9](2016)在《共刺激分子B7-H3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炎症机制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外周血可溶性B7-H3(sB7-H3)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共刺激分子B7-H3在儿童MPP炎症机制中的作用;用肺炎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lipid-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LAMPs)刺激小鼠,并予地塞米松干预,观察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肺组织病理改变以及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MPP患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52例,重症56例。并选取同期外科择期手术的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MPP患儿血浆中sB7-H3、IFN-γ、IL-4、IL-17、IL-36α及GM-CSF的表达水平并分析sB7-H3与各细胞因子以及病情轻重的关系;用LAMPs刺激小鼠(P组),同时设地塞米松干预组(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分别于刺激后12h、24h、48h收集BALF进行细胞总数计数;用ELISA法测定小鼠BALF中IFN-γ、IL-4、IL-17、GM-CSF的水平;小鼠肺组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B7-H3免疫组化,观察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B7-H3表达情况及地塞米松干预作用。结果:MPP患儿急性期血浆中sB7-H3、IFN-γ、IL-17、IL-36α、GM-CSF的表达都呈高水平(P均<0.001),经抗MP及抗炎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sB7-H3、IFN-γ、IL-36α、GM-CSF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IL-4表达呈低水平(P=0.014),治疗后升高不明显(P=0.067);重症MPP急性期血浆sB7-H3、IFN-γ、IL-17及GM-CSF水平均高于轻症MPP组(P均<0.05);MPP患儿急性期血浆sB7-H3水平与IFN-γ及GM-CSF水平分别呈正相关(r=0.744和0.703,P<0.001),与IL-4、IL-17、IL-36α的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67,0.181和0.035,P>0.05)。三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细胞因子的表达、肺组织病理HE染色及B7-H3免疫组化在12h及24h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h时P组BALF中的细胞总数明显高于D组及N组(P均<0.05),D组BALF中细胞总数高于N组(P=0.004)。48h时P组BALF中IFN-γ、GM-CSF、IL-4、IL-17的水平均高于N组(P均<0.05),而IFN-γ、GM-CSF水平又高于D组(P=0.025和0.037);D组IL-4水平高于N组(P=0.004),而IFN-γ、GM-CSF、IL-17水平与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肺组织病理染色显示48h时P组气道及肺泡周围炎性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增多;D组炎性细胞浸润减轻;N组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48h时P组B7-H3表达明显高于D组及N组(P均<0.05);D组B7-H3表达水平高于N组(P=0.004),N组几乎无表达。结论:(1)MPP患儿急性期sB7-H3高表达,且与IFN-γ及GM-CSF水平分别呈正相关,提示sB7-H3主要通过调控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及中性粒细胞增殖在MP感染后的炎症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重症MPP组sB7-H3水平高于轻症MPP组,提示sB7-H3水平与MPP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监测sB7-H3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3)MP脂质相关膜蛋白(LAMPs)刺激小鼠后可导致肺部的炎症反应,地塞米松干预后肺部炎症反应明显减轻,提示激素早期干预对控制MP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彭宽志[10](2015)在《肺炎支原体肺炎诱导痰中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核酸诊断支原体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该病的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9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患儿诱导痰中MP-Ig M、MPDNA,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及与金标准培养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MP-Ig M、MP-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两种检测结果与金标准培养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肺炎支原体核酸的检测结果准确性较好,能够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二、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血CRP、D二聚体、血清铁蛋白及IL-1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处理
    5.技术路线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不同组别患儿血CRP、D-二聚体、FER、IL-18、LDH、PCT水平比较
    3.3 MPP患儿血CRP、D-二聚体、FER、IL-18、LDH、PCT相关性分析
    3.4 CRP、D-二聚体、PCT、FER、LDH对 MPP重症诊断的ROC曲线分析
讨论
    4.1 MPP的发病机制
    4.2 MPP患儿的一般情况分析
    4.3 MPP患儿的CRP水平变化分析
    4.4 MPP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
    4.5 MPP患儿血清铁蛋白水平变化分析
    4.6 MPP患儿血清IL-18 水平变化分析
    4.7 MPP患儿血WBC、PCT、LDH水平变化
    4.8 各研究指标间相关性及ROC曲线分析
    4.9 本研究的优点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评阅表

(2)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校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3)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综述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 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4)肺炎支原体抗体及肺炎支原体DNA检测在儿童支原体感染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及MP-DNA检测的对比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5)血清IL-6、TNF-α、D-dimer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轻重中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MP 的致病机制
    二、MP 感染的肺外症状
    三、MP 的实验室诊断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6)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外周血中TLR2、TIPE2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MPP组及SMPP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数据收集
        1.2.2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比较
        1.3.2 临床特征比较
        1.3.3 检验指标比较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MPP组、SMPP组及对照组TLR2及TIPE2 的表达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2.1 标本采集
        2.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3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TLRs及 TIPE2 的研究进展
    3.1 TLRs及 TIPE2 参与的免疫调控机制
        3.1.1 TLRs的免疫作用
        3.1.2 TIPE2参与的免疫调控
    3.2 TLRs及 TIPE2 与疾病的关系
        3.2.1 TLRs与疾病的关系
        3.2.2 TIPE2与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清肺透邪方调节支原体肺炎RORγt/Foxp3失衡及Notch相关通路的量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iTRAQ技术的小鼠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的差异蛋白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清肺透邪方调节支原体肺炎RORγt/Foxp3 失衡的量效研究及Notch相关通路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不同年龄儿童支原体肺炎单中心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入选标准
        1.1.2 病例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
        1.2.2 诊断标准
        1.2.3 仪器设备
        1.2.4 检测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儿童MP肺炎一般情况
    2.2 不同年龄儿童MP肺炎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2.2.1 体温情况
        2.2.2 呼吸道症状
    2.3 不同年龄儿童 MP 肺炎影像学(X 线)的比较
    2.4 不同年龄儿童MP肺炎肺外并发症的比较
    2.5 不同年龄儿童MP肺炎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2.5.1 血常规
        2.5.2 生化检测的比较
    2.6 不同年龄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率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共刺激分子B7-H3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炎症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浆中可溶性B7-H3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LAMPs)刺激小鼠后B7-H3及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肺炎支原体肺炎诱导痰中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诱导痰采集
    1.3 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血CRP、D二聚体、血清铁蛋白及IL-1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比力克孜·买买提.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 郑肖肖. 沈阳医学院, 2021(10)
  • [3]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研究[D]. 王荣英. 沈阳医学院, 2021(10)
  • [4]肺炎支原体抗体及肺炎支原体DNA检测在儿童支原体感染中的价值研究[D]. 张秋燕. 苏州大学, 2020(02)
  • [5]血清IL-6、TNF-α、D-dimer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轻重中的预测价值[D]. 许钰翎. 延安大学, 2020(12)
  • [6]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外周血中TLR2、TIPE2的表达及意义[D]. 姚丽娜.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清肺透邪方调节支原体肺炎RORγt/Foxp3失衡及Notch相关通路的量效研究[D]. 魏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不同年龄儿童支原体肺炎单中心临床特征分析[D]. 尤玉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共刺激分子B7-H3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炎症机制中的作用[D]. 于乐香. 苏州大学, 2016(01)
  • [10]肺炎支原体肺炎诱导痰中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研究[J]. 彭宽志. 中国医学创新, 2015(31)

标签:;  ;  ;  ;  ;  

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