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岩机理研究”科研成果通过部级鉴定

“破岩机理研究”科研成果通过部级鉴定

一、“岩石破碎机理的研究”科研成果通过部级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杰[1](2009)在《静态破裂技术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静态破裂技术亦称静态破石技术、无声破碎技术、静态爆破技术等。其作为控制爆破的一个重要补充,在石材开采、混凝土破碎、岩石开挖和高边坡修整等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静态破裂过程中因无震动、无飞石、无噪声、无粉尘和毒气,以及对保留部分无损伤,而倍受施工单位赞誉。尤其是在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中大面积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从事该技术研究开发最早、成果最多、推广应用最早和最广的研究单位,多项成果被鉴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论文通过总结已有的静态破裂技术成果,归纳各阶段的研究进程和理论成就,理清了静态破裂技术研究的系统理论体系,揭示了研究基础的理论节点。经过大量的实验室试验、新型精密仪器检测观察,运用化学动力学及数学计算,深化和提炼出新的静态破裂膨胀机理系统理论体系,并寻求开发了静态破裂技术的新领域。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简称XRD)物相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静态破裂剂水化过程中物相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晶格的转变过程,得到了不同加水条件下静态破裂剂水化过程中不同时刻的XRD图谱,建立了相应的静态破裂剂水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参数。在理论上描述了静态破裂剂水化过程中体积增长率与水化反应速率成正比、与体系孔隙率成反比的关系式。运用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岩石力学理论,建立了膨胀力的动力学方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测力环方法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将“热点”起爆理论引入静态破裂剂膨胀机理研究,率先提出了温度控制理论,对静态破裂剂配方改进和膨胀破裂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并据此理论研制出新型“水工静态破裂剂”,已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制出全新的静态破裂剂膨胀压力测试方法,取代了常规的“无缝钢管压力测试方法”,消除了压力测试受到环境、人员、应变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计算不准确、误差较大的缺陷。使得静态破裂剂膨胀性能测试和产品质量检测更简捷和准确,该测试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根据静态破裂剂机理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对地震勘探震源炮孔封堵作用的理论分析,新研制出了“地震勘探封孔剂”,该地震勘探封孔剂能提高地震勘探炸药的爆炸功,增加爆炸能传递给岩石的比冲量,对提高地震波的精度和加大探测深度具有难以预估前景。并在减弱上向波能和对地表的破坏、避免冲孔、消除飞石危害、及增强安防能力方面有独到的优越性。已申请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已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

罗日主[2](2017)在《静态破碎剂无水可控高效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静态破碎剂是一种通过水化反应产生体积膨胀撑裂约束物的粉末状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钙。静态破碎技术是指综合钻孔、装药、封孔等施工技术将静态破碎剂应用到脆性材料破碎的技术。由于静态破碎技术具有安全无毒、运输方便等特点,现阶段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工农业以及军事业中。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静态破碎技术发展现状,在分析破碎机理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对三种常见固态水合物——明矾、凝胶和高吸水树脂(吸水弹)与破碎剂反应进行配合比试验、体积膨胀率试验和膨胀压试验,测试了其反应速率、体积膨胀率和膨胀压。水合物与破碎剂配合比在0.270.42范围内,破碎剂水化反应达到最高温度范围为150℃170℃,所需时间为10min20min,且配合比越小反应速度越快;反应后体积达到反应前体积3倍左右;膨胀压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应力受固态水合物种类与配合比的影响较大,当配合比固定且较小时,高吸水树脂(吸水弹)与凝胶分别参与的水化反应膨胀应力比明矾的大,当配合比固定且较大时,则反之;当固态水合物不变时,高吸水树脂(吸水弹)与凝胶参与的水化反应配合比越大则膨胀应力越小,而明矾参与的水化反应膨胀应力随着配合比的增大而增大。静态破碎剂控制试验表明,加热电阻棒加热时间由300s、600s、900s到全程一直加热,静态破碎剂膨胀应力达到最高值的用时分别为54min、41min、33min和30min,这说明加热时间越长,静态破碎剂膨胀应力到达最高值的时间越短,开裂效率越高。最后设计了三组开裂效果对比试验,常规开裂方法与本文研究的开裂方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开裂方法下混凝土试块历时9h后开始开裂,经过24h开裂完成,本文研究的开裂方法下的混凝土试块不通电加热则始终不开裂;40mm孔径与60mm孔径混凝土试块开裂对比试验、50mm孔径与60mm孔径混凝土试块开裂对比试验表明:40mm孔径、50mm孔径和60mm孔径的混凝土试块在加热条件下从水化反应开始到裂缝出现用时分别为40min、30min和15min,从开始出现裂缝至裂缝扩展不再明显耗时分别为15min、12min和9min,这说明孔径越大,混凝土试块开裂越早,开裂效率越高。本文研究的开裂方法下混凝土试块的开裂时间从封孔至试块裂缝扩展不明显只需5h,而整个开裂完成只用约12h,与常规的开裂方法相比,极大地提高了开裂效率。

武士杰[3](2007)在《反井钻机镐形镶齿滚刀破岩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目前在水电、冶金等反井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滚刀破岩效率低、使用寿命短、钻进成本高等问题,对新型镐形刀齿在中硬及硬岩层中的破碎效果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由单齿压入试验对比分析了锥形齿与两种新型镐形刀齿的破岩效果,得出了压力与侵入深度和功比耗及刀齿间距对破岩效果的影响关系,提出了镐形镶齿滚刀在中硬及硬岩钻进破岩过程中合理的刀齿布齿方案及钻进参数控制;进行了镶齿滚刀复合模拟破岩试验,验证了单齿压入试验中得出的镐形刀齿布齿方案的合理性;经溪洛渡电站现场工程应用,验证了镐形镶齿滚刀在中硬及硬岩层中的实际破岩效果。通过分析新型镐形刀齿的破岩机理,为其在中硬及硬岩层中钻进提供了可靠的试验和理论依据,加快了反井钻机在水电、冶金行业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论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刀齿破岩机理研究的合理技术路线与试验方法。

曹兴松[4](2006)在《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碎裂状岩体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目前已成为工程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该问题尤其突出。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设计和施工期间的稳定性分析和加固防护措施,而对于工后特别是复杂山区路堑边坡的工后滑坡失稳机理的研究工作做得较少,相应的成果不多,技术储备不够。为此本论文结合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川藏公路前龙段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以川藏公路为依托工程开展碎裂岩体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研究成果除直接应用于川藏公路路堑边坡的病害防治工程外,对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工后病害防治也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病害进行广泛调查,按照工程地质特征对病害模式进行分类,找出各类边坡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川藏公路前碉桥~龙胆溪病害工点,利用地质学、岩土力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典型工点的滑坡失稳机理。同时利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对失稳机理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总结出了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的病害类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 这些病害中危害较大的是滑坡与错落、坍塌,分析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和相互间的区别,指出了崩塌、错落、坍塌转变成滑坡的可能性和条件。影响碎裂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其中坡体结构对边坡病害的控制性、水的作用和工程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2.提出了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失稳机理、发生原因和演变过程。 以川藏公路前龙段1#滑坡为典型实例,研究了1#滑坡的生成的原因主要是该工点坡体高而陡峭(自然坡度大于40°),岩体破碎,强度低、变形大。加上雨水渗透、龙胆溪下切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最终造成坡体失稳。失稳机理可概括为:龙胆溪下切→导致山体产生错落→在错落带内孕育了老滑坡的滑动带→老滑带贯通后产生滑坡趋势→老滑坡滑动后趋于稳定→在暴雨及泥石流的影响下老滑坡局部复活→产生1#滑坡。该碎裂岩体边坡造成的病害原因是,错落在前,滑动在后,滑坡是由错落转换而成。滑体依附于错落体,滑动带依附于错落带。其演变过程如图3-4所示。1#滑坡先后经历了蠕动变形→加速滑动→间歇性运动→压密固结等几个发展过程。

楼日新[5](2007)在《复杂地层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地层的钻进与取样问题一直是地矿勘探、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施工中的一个技术难题。由于复杂地层结构松散、无规律包裹砂卵砾石、砾石大小不均、换层频繁、软硬悬殊、颗粒级配悬殊等,存在钻进、保护孔壁、取心这三大难题,常规的钻探技术难以满足施工要求。复杂地层钻探技术先后经历了锤击跟管取芯钻进和金刚石取芯钻进两个重要阶段。现有的砂卵石层SM胶金刚石钻进取样技术解决了一些稍复杂地层的钻进与取样问题,但至今,仍无法适应较复杂的地层,钻孔质量和钻进效率仍处于低水平状态。论文主要从复杂地层钻探的适应性、钻进方式、钻进冲洗介质、钻进取心工具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对于不同类型的复杂地层,提出了相适应的钻进与取样新技术、新方法。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采用应力波理论,分析了潜孔锤跟管钻进碎岩过程及影响因素。对潜孔锤跟管钻进过程中的跟管钻压、套管自重、潜孔锤冲击功、跟管钻进速度、跟管深度、扩孔口径和钻进中的钻压值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出:①潜孔锤跟管钻进速度取决于潜孔锤的冲击功、岩石的单位体积破碎功和凿岩直径三个因素;②在简单和复杂工况条件下的最大跟管深度l0、lmax的计算公式,包括下向垂直孔和水平孔时的最大跟管深度的计算公式;③分析了跟管钻进钻压与机械钻速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跟管钻进的钻压以每厘米钻头直径0.5~0.9kN为宜。(2)国内外现有的空气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主要应用于比较松散、均质、架空不严重及中等可钻性地层,均属全断面跟管钻进,效率虽高,但不能取芯。本文将空气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和岩芯钻探技术结合,利用前者钻进速度快和护壁效果好、后者具备采集岩芯能力的技术优势,开发了新型的钻进与取样技术方法——空气潜孔锤取芯跟管钻进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有:①钻具结构采取同步、同心跟管钻进原理;采用中心钻头(唇面)超前套管钻头的阶梯钻进原理;采用双层管和三层管两种结构方法,可以满足的取芯要求;②钻具采用的外管和岩心管均为地质钻探以及石油钻井的标准管材系列,市场货源充足,互换性好;③空气潜孔锤取芯跟管钻进可以取得能够客观反映地层情况(层位、包裹情况等特性)岩心;④发挥潜孔锤钻进效率高的技术优势,采取取芯和跟管一次完成,钻进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此外,进行了取芯钻头和套管钻头的研制;研究制订了实用、操作性强的空气潜孔锤取芯跟管钻进技术规程。该技术配套采用当前国内地质勘察单位常用的空压机、冲击器、钻杆等,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该技术适合于50m以内浅部复杂地层,特别是Ⅱ类复杂地层钻探取芯。(3)在原有的GJ型扩孔张敛式跟管钻具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冲击式金刚石取芯跟管钻进技术。该技术特点为:①组合张敛式扩孔钻头对称分布并呈锥形;②钻具承压和承扭能力足以满足常规钻进要求;③两级钻头的同轴度好,导向和扶正相辅相成,不会造成钻孔弯曲;④泄漏通道的设置在满足扩孔钻头冷却和冲刷要求的同时,不会造成孔底钻头缺少必要的冷却液体;⑤在悬挂腔设计了调节圈,通过加减调节圈确保悬挂机构承受钻具重力,消除了收敛爪异常受力情况;⑥设计了排沙系统,避免颗粒物质滞留钻具内部,确保钻具张敛性能的可靠性。冲击式金刚石取芯跟管钻进方法适合在复杂地层钻探。该方法可减少孔内事故,降低材料消耗,提高钻进效率和钻探工程质量;简化钻孔结构;可为处理孔内事故提供条件。(4)国内外现有的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钻具的规格、系列不完善;第二,钻具设计不完善;第三,钻具的制造技术如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不能满足要求;第四,设备配套、施工操作规程亟待提高。小湾电站锚固和支护工程地形陡峻、地层情况较为复杂。锚固施工成孔困难的地层主要有崩塌堆积体和受构造、风化卸荷作用影响而破碎的基岩。针对小湾水电站的这一地层特点和原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开发出了二种类型的气动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这两种偏心跟管钻具的特点有:①依靠中心钻头和偏心扩孔钻头实现二级破岩、设计合理的排渣系统使排渣顺畅以及与具有足够冲击功的冲击器相适配等;②具有中心钻头起导向作用的偏心跟管钻具结构对于地层复杂的小湾电站更有利于孔斜的预防,从而更大限度地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③钻具在结构上设计用键来传递扭矩,加之选用了高强度的材料,采用了特殊的热处理工艺,合理的固齿工艺,确保了钻具寿命;④联接销系统为相互自锁的结构,保证了中心钻头与导正器之间连接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解除了掉钻之忧。同时,针对工程特点提出了钻机、空压机、潜孔锤合理选择原则和配套型号;对钻机进行了合理的改进;编制出了具有施工指导意义的潜孔锤跟管钻进工艺规范。(5)套管的起拔速度直接影响着锚索的施工效率。针对工程实际,研制了起拔力为650KN的系列液压拔套管设备,其主要技术特点有:①系列液压拔管机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装拆、操作方便;②操作台与液压泵站分开设置,适合于搬运、迁移困难的边坡工程使用;③充分考虑了在陡坡上套管起拔的实际问题,底座和油缸采用铰接;④一台设备可起拔多种规格的套管,形成系列。(6)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在二郎山龙胆溪滑坡整治堆积体工程、黄金坪电站坝基覆盖层钻进成孔与灌浆试验工程、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左岸边坡锚索工程等近十个工程的复杂地层钻进成孔和取样中应用了研制的偏心跟管钻具、液压拔管机和工艺操作规程,取得了好的钻进成孔效率和取样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深厚覆盖层、卵石层、堆积体成孔与取样技术难题,有创新性。

于永锋[6](2017)在《压力作用下的混凝土静态破裂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态破碎技术是对炸药爆破技术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发展,静态破碎技术与常规炸药爆破技术相比,具有无飞石、无震动、无冲击波、无粉尘、无噪音、在施工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等优点,在钢筋混凝土的破碎、贵重石材定向开采、古建筑的修复、桥梁和深基坑的临时支撑拆除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在压力作用下的混凝土进行了静态破裂研究。通过200mm×200mm× 150mm的测温装置对静态破碎剂的水化反应速度、反应温度和体积膨胀率进行了试验,试验采用了三种水剂比(0.23、0.25、0.28)和三种拌合水温(25℃C、35℃C、45℃C),当保持拌合水温不变,水剂比对静态破碎剂浆液水化反应影响很大,随着水剂比的增大,静态破碎剂浆液最初反应时间越来越延后;当保持水剂比不变,拌合水温的升高对静态破碎剂浆液前期反应时间有一定加快的作用,后期影响不大;对于三种水剂比,水剂比为0.23的静态破碎剂水化反应体积膨胀率为最大,其体积膨胀率达到了 4.4倍。通过设置三种压力和三种水剂比,对三种200mm×200mm×200mm不同强度的混凝土试块进行破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压力作用下的混凝土试块通常出现2~3条裂缝,裂缝朝向试块上下受力面最小抵抗线方向扩展;压力和水剂比越小,相同强度的混凝土试块产生裂缝的时间越早;在压力为4MPa和水剂比为0.23时,C30混凝土试块上产生了最大的裂缝,其宽度为5.0mm;水剂比和压力相同时,混凝土试块出现裂缝的时间会随着混凝土试块强度的提高而延迟,并且混凝土试块强度越高,最终所产生的裂缝宽度越小。在保持水剂比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了三种无压力即自由状态下的混凝土试块静态破裂试验,通过比较得出在自由状态下的试块开裂时间相对较早,在自由状态下试块一般产生3~4条裂缝,裂缝扩展方向朝着最小抵抗线方向随机分布,并且裂缝最终开裂宽度大都较宽,在水剂比为0.23时,C30混凝土试块最宽达到了 5.0cm。

信春雷[7](2015)在《穿越断层隧道结构地震动破坏机理与抗减震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隧道与地下结构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以及对三维空间的合理利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频繁发生的强烈地震与日新月异的隧道与地下结构之间形成了诸多矛盾。合理而巧妙的解决这个矛盾是论文研究的主旨。本文综合运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等研究方法,全方位分类与总结跨断层隧道与地下结构的震害现象,以震害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基础,归纳震后修复措施的经验研究抗减震措施。从隧道与地下结构的平面抗减震层和三维减震缝出发,建立基本的抗减震层效果计算模型和减震缝力学计算模型。基于传统抗减震措施研发新型跨断层抗减震措施,通过数值再现验证其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而开展跨断层隧道结构震害机理与控制措施的振动台试验,验证和总结以上研究。主要研究工作、结论和成果如下:(1)全面搜集世界范围内的隧道与地下结构震害工程实例。按照震害概况、震害形态、震害分级、震害机理、影响因素和修复措施6个方面分类归纳。深入分析不同国家隧道与地下结构震害的共性与个性以及研究学者的认知倾向与科研方向。根据震害概况和震害形态参考震害分级分析震害机理与影响因素,指导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的实施,实现震害现象的数值再现与试验再现,结合修复措施研究隧道结构的抗减震措施。(2)隧道结构横向的抗减震措施以抗减震层为基础进行拓展研究。将数值计算模型中影响抗减震层效果的因素分为几何与材料参数两类,并确定各参数的取值范围。以设置和未设抗减震层工况下隧道横断面内的弯矩极值之比的无量纲数评估抗减震层的作用效果,逐对研究各参数同该无量纲数的关系。最终建立抗减震层作用效果的计算模型。据此拓展研发作用效果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新型抗减震措施,并通过数值计算验证。(3)隧道结构纵向的抗减震措施以减震缝为基础进行拓展研究。考虑实际情况下减震缝中存在填充物或者采用柔性连接的可能,建立隧道与地下结构减震缝的力学计算模型。根据该模型结合数值计算确定了单条减震缝沿纵向发挥极限作用时对应的断层极限宽度。提出根据断层宽度设置减震缝数量的方法。引入减震层形成复合抗减震措施,提出将抗减震措施与断层错位布置的设计新理念,抗减震效果得到了数值计算的验证。(4)基于以上研究开展隧道结构震害机理与控制措施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发出在单一振动台上固定单体模型箱情况下实现地震动力驱动断层错动的滑动装置。以跨断层的隧道模型不设置抗减震措施为参照,研究抗减震措施的效果。在隧道结构横断面方向与沿轴线的纵向,全面评估实施抗减震措施的效果,建立隧道与围岩模型损伤形态与破坏机理等的时程与空间演化规律,实现对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的充分验证。

陈积松[8](1992)在《我国冶金矿山爆破器材的新发展》文中指出本文针对“七五”期间我国冶金矿山爆破器材的新发展,对起爆器材、工业炸药及工业炸药生产工艺与设备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推广应用效果作了全面介绍,并对今后爆破器材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冯彧雷[9](2010)在《静态破碎剂的膨胀压力测试试验与应用》文中指出静态破碎剂是一种膨胀粉末,水化反应后产生固体膨胀及膨胀压,可广泛应用于岩石、混凝土和石材等脆性材料的破碎切割和开采中。破碎过程中无震动、无噪音、无飞石、无毒气,对传统的爆破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和补充。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力学知识对其破坏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设置实验室试验测试了环境温度的变化对破碎剂反应温度和体积膨胀比的影响,发现环境温度较高时,破碎剂的反应速度和温度峰值都较高,最高可达129.1℃,反应前后体积比也较大,约为5倍左右。测得不同温度下破碎剂的最大膨胀压力范围,较高的环境温度能促使膨胀压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并达到一个可观的数值,其有效的最大膨胀压力为60-70MPa。设置试验对不同体积率钢纤维混凝土试块进行静态破碎开裂试验分析发现,钢纤维的存在制约了混凝土裂缝的发展,静态破碎剂在24h后素混凝土试块上的裂缝是钢纤维混凝土试块上的4倍,同时混凝土试块的破坏形状也与钢纤维的容积率有关,通常破坏成2-4块。最后在试验的基础上,应用静态破碎剂于淮北矿业集团下两个煤矿的特殊区段的施工环境中,设置了不同的破碎参数,制定了相应的施工工艺,并取得了成效,证明其性能可靠,破碎效果好,施工简单方便,安全性更高,经济效果显着,有广阔的实用意义。图[53]表[10]参[54]

朱建新[10](2008)在《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机理及其过程优化建模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至今为止,广泛应用的液压挖掘机由于掘削方式所限,仍然存在着能量利用率较低以及作业能力相对不足等严重问题,如何对工程机械中的能耗大户——液压挖掘机实施节能减排和智能控制,已成为工程技术研究的焦点之一。为了直接减小液压挖掘机掘削阻力,使在掘削作业过程中达到低能耗、高效率,并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本文以国家863课题[2003AA430200]“挖掘机的机电一体化及制造信息化”为依托,结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697],将振动理论应用于液压挖掘机掘削过程,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期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新型液压挖掘机土壤掘削方法,并对其掘削过程进行优化建模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土壤静强度特性、动强度特性,探讨了土壤掘削原理及失效机理,进行了岩土破碎过程静态加载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仿真实验研究,得到了动态载荷振动冲击作用不但可以大幅降低掘削阻力,也可以改善刀具的受力方式,从而使得岩体在低于破坏强度时就产生破坏的结论。(2)针对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铲斗激振力检测信号不可避免地受到噪声干扰的实际情况以及该检测信号含噪声特征,应用软门限方法对以宽带随机噪声为背景的信号IMF分量作门限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EMD的含噪信号噪声处理的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应用研究,所获得的去噪处理算法为分析提取铲斗激振力信号的特征线谱提供了有力的工具。(3)建立了基于LS-SVM的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土壤参数在线辨识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壤固有频率等参数的在线辨识仿真研究,在线辨识仿真及共振柱实验法实验结果表明,该土壤参数在线辨识算法具有更小的误差、更好的辨识能力和较高的辨识精度,更能适合于动态系统的辨识。(4)分析了激振频率、振幅和插入速度等对振动掘削阻力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参数优选匹配,基于振动参数的优选匹配试验的极差分析结果,利用正交扩展型函数链神经网络建立了土壤振动掘削阻力软测量模型,并采用函数链神经网络进行了相应的在线自校正。通过与实测值对比验证了该软测量模型的建模精度和泛化能力。(5)建立了静态掘削、正弦波激振掘削、三角波激振掘削三种掘削方式的液压挖掘机掘削功率消耗模型,并进行了实验研究,找到了一种节能效果较好的振动掘削方式。(6)开发了一种将专家控制、非线性PI控制器以及单神经元相结合,采用自适应粒子群优化方法对其参数进行最优整定的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智能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Ultronics双阀芯结构控制阀的振动掘削执行机构的控制策略,并对其数据通讯和控制模式实现进行了研究。(7)搭建了SWE85型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实验平台,并对振动掘削控制系统的平稳性、高频响应特性、控制策略的适用性以及振动掘削阻力和功率消耗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验证了所开发的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稳定性、快速性等性能,符合振动掘削的功能要求。采用正弦波振动掘削可使掘削阻力降低到70%左右,功率消耗降低到80%左右。总之,论文对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新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高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其实用化研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岩石破碎机理的研究”科研成果通过部级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石破碎机理的研究”科研成果通过部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静态破裂技术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静态破裂技术
    1.2 静态破裂剂主要成分
    1.3 静态破裂剂主要性能参数
        1.3.1 水化过程的体积膨胀性能
        1.3.2 水化过程的放热性能
        1.3.3 其他性质(略)
    1.4 国外研究现状
    1.5 国内研究现状
    1.6 理论研究现状与问题
    1.7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药卷型静态破裂剂的研究
    2.1 概述
    2.2 药卷型静态破裂剂的试验研究
        2.2.1 技术性能和吸水性能
        2.2.2 膨胀压力
        2.2.3 喷孔问题的分析
        2.2.4 药卷破裂剂的类型
        2.2.5 技术经济分析
    2.3 药卷型静态破裂剂性能参数测试
        2.3.1 膨胀压力测试
        2.3.2 吸水率的测定
        2.3.3 比重和容重
        2.3.4 粒度测定
        2.3.5 活性度测定
    2.4 药卷型破裂剂的使用技术及应用实例
        2.4.1 药卷型破裂剂的型号和选择
        2.4.2 药卷型破裂剂的布孔参数
        2.4.3 药卷型破裂剂施工方法
        2.4.4 施工注意事项
        2.4.5 应用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快速静态破裂剂的研究
    3.1 快速破裂剂和热敏剂的研究
        3.1.1 热敏剂的研究
        3.1.2 快速静态破裂剂
    3.2 快速破裂剂的性能测试
        3.2.1 活性度测试验证
        3.2.2 热敏剂的热效应测试
        3.2.3 热敏剂的反应温度测定
        3.2.4 热传导速度与温度测试
        3.2.5 膨胀压力的测试
    3.3 快速破裂剂的使用技术及工程实例
        3.3.1 钻孔参数设计
        3.3.2 快速破裂剂的性能
        3.3.3 快速破裂剂的施工方法
        3.3.4 注意事项
        3.3.5 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水工用静态破裂剂的研究
    4.1 概述
        4.1.1 提出了水工用静态破裂剂的热点理论
        4.1.2 装药成型技术研究
        4.1.3 膨胀压力测试系统的变革
        4.1.4 压力曲线与开裂时间研究
        4.1.5 获三个专利授权与工程应用
    4.2 水工用静态破裂剂理论研究
        4.2.1 反应温度控制原理与技术
        4.2.2 膨胀率与水化反应(吸水量、反应速度)
        4.2.3 开裂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4.2.4 装药成型技术
        4.2.5 工程应用工艺与效果
    4.3 水工用静态破裂剂配方与性能指标
        4.3.1 水工用静态破裂剂配方主要成分及级配
        4.3.2 膨胀压力
        4.3.3 吸水率
        4.3.4 开裂时间
        4.3.5 装药密度
        4.3.6 应用温度环境
        4.3.7 安全可靠性
    4.4 膨胀压力测试新方法的研究
        4.4.1 膨胀破碎机理
        4.4.2 膨胀压力测试方法
        4.4.3 膨胀压力测试
        4.4.4 测试结果分析
        4.4.5 膨胀压力的估算
    4.5 使用情况报告
        4.5.1 应用范围
        4.5.2 用户使用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静态破裂剂的膨胀动力学
    5.1 概述
    5.2 膨胀力-时间方程推导
        5.2.1 水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率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5.2.2 水化过程中膨胀力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5.2.3 围岩开裂的时间预测
    5.3 静态破裂剂水化反应动力学
        5.3.1 X射线衍射物相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5.3.2 反应动力学方程测定
    5.4 膨胀力动力学模型
        5.4.1 动力学方程
        5.4.2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震勘探封孔剂的探讨
    6.1 地震勘探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激发岩层
        6.1.2 药包埋深
        6.1.3 激发药量
        6.1.4 药包形状
        6.1.5 堵塞材料
    6.2 震源炮孔封堵作用的理论研究
        6.2.1 封孔材料运动规律
        6.2.2 不同封孔材料性质对岩石应力波的影响
        6.2.3 封孔不同长度的影响
    6.3 新型封孔剂的作用机理
    6.4 地震勘探封孔剂对提高地震勘探效果的作用
    6.5 地震勘探封孔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前景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
        7.1.1 总结已有成果、凝练研究主题
        7.1.2 建立膨胀动力学方程
        7.1.3 完成地震勘探封孔剂课题的实验室研究
    7.2 创新点
        7.2.1 理论创新
        7.2.2 实践创新
    7.3 展望
        7.3.1 微观反应机理
        7.3.2 原材料的锻烧工艺
        7.3.3 寻求新的膨胀材料,建立新的静态破裂理念
        7.3.4 拓展静态膨胀的应用领域
        7.3.5 其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专利
致谢
附件1 授权发明专利:水工用静态破裂剂及其制备方法
附件2 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静态破裂剂膨胀压力的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
附件3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专利静态破裂剂卷
附件4 申请发明专利:地震勘探封孔剂及其制备方法
附件5 申请发明专利:地震勘探震源炮孔的封堵方法
附件6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地震勘探封孔剂成型筒

(2)静态破碎剂无水可控高效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静态破碎剂的组分以及分类
    1.3 静态破碎剂的性能指标
    1.4 国内外静态破碎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1.4.1 国外静态破碎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1.4.2 国内静态破碎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1.5 静态破碎剂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6.1 主要研究的内容
        1.6.2 拟采取主要研究的研究技术路线
        1.6.3 主要创新点
2 静态破碎剂破碎原理分析及影响因素
    2.1 静态破碎剂破碎机理分析
        2.1.1 静态破碎剂水化膨胀机理
        2.1.2 静态破碎剂的破碎机理
    2.2 影响开裂效果的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静态破碎剂性能测试与固态水合物优选
    3.1 静态破碎剂无水可控高效化原理介绍
        3.1.1 概述
        3.1.2 静态破碎剂无水可控高效化原理介绍
    3.2 密度测试
    3.3 配合比试验
        3.3.1 试验简介
        3.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3.3 试验过程
        3.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体积膨胀试验
        3.4.1 试验简介
        3.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4.3 试验过程
        3.4.4 试验分析
    3.5 膨胀压试验
        3.5.1 试验简介
        3.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5.3 试验过程
        3.5.4 试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静态破碎剂控制试验
    4.1 破碎反应控制试验原理
    4.2 破碎反应控制试验过程
    4.3 破碎反应控制试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无水可控高效静态破碎剂开裂效果试验
    5.1 开裂效果试验依据的原则
    5.2 混凝土试块破碎试验设计
    5.3 与常规开裂方法对比试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与常规开裂方法对比试验过程
        5.3.2 与常规开裂方法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5.4 不同孔径试块之间开裂效果试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5.4.1 不同孔径试块之间开裂效果试验的过程
        5.4.2 不同孔径试块之间开裂效果试验的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反井钻机镐形镶齿滚刀破岩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反井施工法的发展概况
        1.1.1 几种反井施工方法简述
        1.1.2 反井钻井法的发展回顾
        1.1.2.1 反井钻机发展历程
        1.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 破岩滚刀的发展概况
        1.2.1 破岩滚刀的发展回顾
        1.2.2 煤科总院建井研究分院在破岩滚刀方面的研究工作
        1.2.3 反井钻机破岩滚刀在破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课题研究路线
        1.3.3 课题提出意义
2. 滚刀破岩机理
    2.1 国内外破岩机理综述
    2.2 各种滚刀破岩机理
        2.2.1 三牙轮钻头破岩机理
        2.2.2 盘形滚刀破岩机理
        2.2.3 镶齿滚刀破岩机理
    2.3 影响镶齿滚刀破岩效率的主要因素
        2.3.1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2.3.2 钻压
        2.3.3 破岩滚刀刀齿几何形状
        2.3.4 刀齿在滚刀体上的布齿结构
    2.4 小结
3. 单齿压入破岩试验
    3.1 试验装置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条件
    3.4 试验步骤
    3.5 试验结果
    3.6 小结
4. 镶齿滚刀复合破岩试验
    4.1 试验台结构及功能简介
        4.1.1 试验台液压系统
        4.1.2 试验台测试系统
        4.1.2.1 试验信号测量
        4.1.2.2 试验信号处理
        4.1.3 试验台传动部分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滚刀
    4.4 试验步骤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小结
5. 镐形镶齿滚刀破岩机理及工程应用
    5.1 镐齿压入岩石破岩机理
        5.1.1 单齿侵入岩石受力分析
    5.2 镶齿滚刀破岩机理分析
        5.2.1 镶齿滚刀上刀齿瞬时受力
        5.2.2 镶齿滚刀破岩力
    5.3 工程应用情况
        5.3.1 工程概况
        5.3.2 施工设备
        5.3.3 应用效果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试验研究工作
    6.2 结论
        6.2.1 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参与工程项目及课题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碎裂岩体高边坡失稳机理的研究
        1.2.2 滑坡机理研究
        1.2.3 碎裂岩体高边坡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病害模式研究
    2.1 碎裂岩质路堑边坡病害调查
    2.2 碎裂岩质路堑边坡的地质特征
        2.2.1 碎裂岩质路堑边坡的地质特征
        2.2.2 公路工程环境条件下碎裂岩质路堑边坡的特征
        2.2.3 风化性和坡体内的水环境
    2.3 碎裂岩体路堑边坡病害类型及特征
        2.3.1 滑坡类型和特征
        2.3.2 错落病害特征
        2.3.3 坍塌
        2.3.4 崩塌、错落、坍塌转变成滑坡
    2.4 碎裂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4.1 坡体结构控制边坡病害
        2.4.2 水对边坡病害的重要影响
        2.4.3 工程因素对边坡病害的重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工点病害发生发展机理研究
    3.1 前龙段的地质特征及其病害模式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及工程性质
        3.1.3 构造及岩体结构
        3.1.4 地下水特征
        3.1.5 沿线滑坡特征、类型及分布规律
    3.2 1~#滑坡的发生发展机理
        3.2.1 1~#滑坡的性质、规模及危害
        3.2.2 1~#滑坡体的地层岩性与分布特征
        3.2.3 1~#滑坡的形成机理
        3.2.4 1~#滑坡的发展变化过程
    3.3 1~#滑坡的发生机理在施工期间的地质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碎裂岩坡失稳机理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4.1 试验模型设计及试验内容与方法
        4.1.1 模型设计
        4.1.2 试验量测系统
    4.2 自然状态下坡体稳定性的试验结果分析
        4.2.1 试验过程
        4.2.2 位移分析
        4.2.3 土压力变化分析
        4.2.4 坡体的变形发展机理分析
    4.3 加支挡条件下试验结果分析
        4.3.1 试验过程
        4.3.2 位移分析
        4.3.3 土压力变化分析
    4.4 支挡结构的测试结果分析
        4.4.1 锚索的测试结果分析
        4.4.2 框架立柱的试验结果分析
        4.4.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试验结果分析
        4.4.4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理论计算
        4.4.5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内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碎裂岩坡失稳机理的数值分析
    5.1 数值分析模型及计算说明
        5.1.1 基本说明
        5.1.2 岩土体本构模型及单元类型
        5.1.3 结构的模拟
        5.1.4 材料参数的取值
        5.1.5 计算过程
    5.2 坡体在自然状态下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2.1 位移分析
        5.2.2 土压力变化分析
        5.2.3 塑性区和主拉应力区
        5.2.4 解除坡脚支撑对坡体变形影响的说明
        5.2.5 小结
    5.3 坡体在加支挡结构状态下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3.1 位移分析
        5.3.2 土压力变化分析
        5.3.3 塑性区和主拉应力区
        5.3.4 支挡结构受力分析
        5.3.5 支挡结构的加固效果分析
    5.4 数值计算结果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5.4.1 位移
        5.4.2 土压力变化
        5.4.3 支挡结构的受力及加固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病害工点治理工程技术
    6.1 治理工程概述
    6.2 设计参数的确定
        6.2.1 锚索参数的确定
        6.2.2 滑坡设计参数的确定
    6.3 预应力锚索框架地梁的设计
        6.3.1 现行设计理论和方法概述
        6.3.2 现场测试数据分析
        6.3.3 设计理论研究
        6.3.4 预应力锚索张拉顺序对锚索预应力的影响
    6.4 普通抗滑桩和锚索抗滑桩
        6.4.1 现行设计理论和方法概述
        6.4.2 普通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现场测试数据分析
        6.4.3 普通抗滑桩和锚索抗滑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6.4.4 关于刚性桩设计方法的探讨
    6.5 预应力锚索与抗滑桩相互作用问题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碎裂岩体高边坡锚索桩设计理论探讨
    7.1 关于半坡桩的设计
        7.1.1 半坡桩与坡脚桩的区别
        7.1.2 半坡桩桩位的设置
        7.1.3 桩前抗力处理方法的建议
    7.2 碎裂岩体高边坡锚索桩内力计算理论的探讨
        7.2.1 概述
        7.2.2 现有设计计算方法的分析
        7.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改进计算方法
        7.2.4 计算工程实例
    7.3 合理桩间距的确定
        7.3.1 桩间距现有计算方法简介
        7.3.2 土拱效应分析
        7.3.3 计算方法
        7.3.4 工程实例
    7.4 锚索预应力松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7.4.1 引言
        7.4.2 影响预应力损失的因素及损失量的评估
        7.4.3 避免或减少预应力损失的对策
    7.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复杂地层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潜孔锤跟管钻进理论
    2.1 潜孔锤钻进理论分析
        2.1.1 潜孔锤凿入分析
        2.1.2 入射波形对凿入效率的影响
        2.1.3 应力波能量计算
    2.2 潜孔锤跟管钻进理论
    2.3 潜孔锤跟管钻进中钻压的讨论
第3章 气动潜孔锤跟管取芯钻探技术
    3.1 引言
    3.2 空气潜孔锤取芯跟管钻具
        3.2.1 钻具设计原则
        3.2.2 钻具结构原理
        3.2.3 钻具主要技术参数
    3.3 空气潜孔锤取芯跟管钻进规程
        3.3.1 设备和器具
        3.3.2 潜孔锤取芯跟管钻进工艺
    3.4 潜孔锤取心跟管钻进试验
        3.4.1 试验条件
        3.4.2 试验情况简介
        3.4.3 试验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冲击式金刚石取心跟管钻进技术
    4.1 引言
    4.2 设计原则
    4.3 跟管钻具
        4.3.1 钻具结构原理
        4.3.2 钻具的改进
        4.3.3 主要技术参数
    4.4 液动冲击器
    4.5 取心钻具
    4.6 冲击式金刚石取心跟管钻具
        4.6.1 钻具规格和组合方法
        4.6.2 钻具主要技术参数
    4.7 冲击式金刚石取心跟管钻进
        4.7.1 设备和工具
        4.7.2 钻具配置
        4.7.3 跟管钻进原理
        4.7.4 操作规程
    4.8 冲击式金刚石扩孔接力跟管钻进
        4.8.1 钻具配置
        4.8.2 操作规程
    4.9 生产试验情况
        4.9.1 狮子坪水电站试验情况
        4.9.2 溪洛渡水电站试验情况
        4.9.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0 本章结论
第5章 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成孔技术
    5.1 小湾电站工程地质条件及支护设计概况
    5.2 现有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应用效果
        5.2.1 应用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
        5.2.2 原有常规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存在的问题
        5.2.3 完善和发展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的新内容
    5.3 跟管钻具的研制
        5.3.1 原有跟管钻具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新型钻具的设计原则
        5.3.3 新型偏心跟管钻具扩孔机构设计
        5.3.4 新型跟管钻具的制造
        5.3.5 DPA型单偏心跟管钻具研制
        5.3.6 带中心钻头的单偏心(SPA型)跟管钻具研制
    5.4 套管起拔设备的研究
        5.4.1 液压拔管机设计
        5.4.2 液压拔管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5.5 设备选型与机具配套
        5.5.1 设备选型与机具配套的基本原则
        5.5.2 潜孔锤选型
        5.5.3 锚索孔施工钻机选型
        5.5.4 空气压缩机选型
    5.6 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规程
        5.6.1 钻孔结构方案
        5.6.2 潜孔锤跟管钻进工艺流程
        5.6.3 施工工艺
        5.6.4 钻进中注意事项
        5.6.5 钻进中特殊情况处理
    5.7 跟管钻进技术在小湾电站试验与应用情况
        5.7.1 岩土工程公司A锚索施工情况
        5.7.2 岩土工程公司B锚索施工情况
        5.7.3 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应用结果及效益评述
    5.8 本章结论
第6章 工程应用实例
    6.1 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在二郎山龙胆溪滑坡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6.1.1 工程概况
        6.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6.1.3 堆积体预应力锚索跟管钻进施工
        6.1.4 堆积体潜孔锤跟管钻进中特殊情况下的工艺措施及其效果
    6.2 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在黄金坪电站坝基灌浆工程钻进成孔中的应用
        6.2.1 工程概况
        6.2.2 浅层钻进成孔与灌浆试验
        6.2.3 深层钻进成孔与灌浆试验
        6.2.4 钻进成孔与帷幕灌浆试验结果
    6.3 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在雅砻江官地水电站边坡预应力锚索工程中的应用
        6.3.1 工程概况
        6.3.2 锚孔造孔
        6.3.3 预应力锚索体制作与安装
        6.3.4 锚索注浆
        6.3.5 预应力锚索张拉
        6.3.6 预应力锚索工程验收结果
    6.4 本章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6)压力作用下的混凝土静态破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静态破碎剂的概述
    1.2 静态破碎剂的组成和性能指标
    1.3 国内外静态破碎剂的研究应用现状
        1.3.1 国外静态破碎剂的研究应用现状
        1.3.2 国内静态破碎剂的研究应用现状
    1.4 静态破碎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5.4 研究路线
2 静态破碎剂作用原理分析
    2.1 静态破碎剂的水化和膨胀机理
    2.2 静态破碎剂的破碎机理
        2.2.1 混凝土和岩石的破碎机理
        2.2.2 单孔破碎理论研究
    2.3 静态破碎剂膨胀压的影响因素
        2.3.1 膨胀压与温度的关系
        2.3.2 膨胀压与水剂比的关系
        2.3.3 膨胀压与孔径的关系
        2.3.4 膨胀压与填充密实度的关系
        2.3.5 静态破碎剂水化与喷孔现象
    2.4 小结
3 静态破碎剂基本性能试验
    3.1 静态破碎剂的反应温度和反应速率试验
        3.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2 试验步骤
        3.1.3 试验结果分析
    3.2 静态破碎剂体积变化测试
    3.3 小结
4 混凝土试块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4.1 试验的原材料
    4.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3 试验设备
    4.4 试块的制作与养护
    4.5 标准立方体混凝土试块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4.5.1 试验仪器
        4.5.2 混凝土试块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4.6 小结
5 混凝土试块静态破裂试验
    5.1 混凝土试块静态破裂试验设置
        5.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1.2 试验设置
    5.2 混凝土试块静态破裂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1 在4MPa压力作用下的混凝土试块破裂试验
        5.2.2 在6MPa压力作用下的混凝土试块破裂试验
        5.2.3 在8MPa压力作用下的混凝土试块破裂试验
    5.3 无压力作用下混凝土试块静态破裂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水剂比为0.23的静态破裂试验
        5.3.2 水剂比为0.25的静态破裂试验
        5.3.3 水剂比为0.28的静态破裂试验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穿越断层隧道结构地震动破坏机理与抗减震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跨断层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
        1.2.2 跨断层隧道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
        1.2.3 跨断层隧道结构抗减震分析方法
        1.2.4 跨断层隧道结构的抗减震新技术
        1.2.5 隧道与地下结构抗减震规范研究
    1.3 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
        1.3.1 隧道工程震害实例应用问题
        1.3.2 抗减震措施效果的量化问题
        1.3.3 隧道抗减震措施的研发问题
        1.3.4 跨断层隧道振动台试验问题
        1.3.5 隧道结构震后安全评价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全世界跨断层隧道结构震害调查研究
    2.1 引言
    2.2 中国隧道结构震害调查
        2.2.1 隧道结构震害概况
        2.2.2 隧道结构震害形态
        2.2.3 隧道结构震害分级
        2.2.4 隧道结构震害机理
        2.2.5 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2.6 隧道震害修复对策
    2.3 日本隧道结构震害调查
        2.3.1 隧道结构震害概况
        2.3.2 隧道结构震害形态
        2.3.3 隧道结构震害分级
        2.3.4 隧道结构震害机理
        2.3.5 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3.6 隧道震后修复措施
    2.4 美国隧道结构震害调查
        2.4.1 隧道结构震害概况
        2.4.2 隧道结构震害形态
        2.4.3 隧道结构震害分级
        2.4.4 隧道结构震害机理
        2.4.5 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4.6 隧道结构抗震对策
    2.5 其他国家隧道震害调查
        2.5.1 隧道结构震害概况
        2.5.2 隧道结构震害形态
        2.5.3 隧道结构震害机理
        2.5.4 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5 隧道震后修复措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结构横向抗减震措施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推导
    3.3 数值模拟计算
        3.3.1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3.3.2 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
        3.3.3 计算工况和监测方案
        3.3.4 计算结果和数据分析
    3.4 数据结果对比
        3.4.1 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数据对比
        3.4.2 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现象对比
    3.5 拓展研发应用
        3.5.1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3.5.2 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
        3.5.3 计算工况和监测方案
        3.5.4 计算数据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结构纵向抗减震措施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推导
        4.2.1 隧道结构纵向的受力和变形
        4.2.2 减震缝受地震作用的受力和变形
        4.2.3 隧道结构与减震缝联合的受力和变形
    4.3 数值模拟计算
        4.3.1 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
        4.3.2 计算工况和监测方案
        4.3.3 计算结果和数据分析
    4.4 数据结果对比
        4.4.1 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
        4.4.2 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4.5 拓展研发应用
        4.5.1 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
        4.5.2 计算工况和监测方案
        4.5.3 计算结果和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断层隧道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
    5.1 引言
    5.2 依托工程概况
        5.2.1 龙洞子隧道
        5.2.2 龙溪隧道
    5.3 试验系统介绍
        5.3.1 地震动模拟振动台
        5.3.2 振动台的驱动系统
        5.3.3 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5.4 相似关系设计
    5.5 模型设计制作
        5.5.1 模型箱的设计与制作
        5.5.2 围岩材料设计与制作
        5.5.3 隧道模型设计与制作
        5.5.4 抗减震措施设计制作
    5.6 试验方案设计
    5.7 观测方案制定
    5.8 试验加载方案
    5.9 试验步骤安排
    5.10 试验数据分析
        5.10.1 边界效应处理效果
        5.10.2 断层滑动装置效果
        5.10.3 围岩材料地震响应
        5.10.4 抗减震措施横向效果
        5.10.5 抗减震措施纵向效果
    5.11 试验现象分析
        5.11.1 隧道模型震害现象
        5.11.2 围岩模型震害现象
    5.12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跨断层隧道结构震害调查
附录二 减震缝三维受力状态的矩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9)静态破碎剂的膨胀压力测试试验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静态破碎剂的组分与种类
    1.3 国内外静态破碎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1.3.1 国外静态破碎剂研究现状与应用
        1.3.2 国内静态破碎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1.4 静态破碎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1.5.3 采取的研究方法
        1.5.4 试验方法与研究路线
2 静态破碎剂的破碎原理分析
    2.1 静态破碎技术的原理
        2.1.1 静态破碎剂的水化膨胀原理
        2.1.2 静态破碎剂的破碎原理
    2.2 影响破碎效果的因素
    2.3 小结
3 静态破碎剂的膨胀压力试验
    3.1 静态破碎剂的测温试验
        3.1.1 测温试验设置
        3.1.2 反应速度测试及结果分析
    3.2 静态破碎剂膨胀压力测试
        3.2.1 膨胀压力测试的试验设置
        3.2.2 膨胀压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3.3 小结
4 混凝土试块的静态开裂试验
    4.1 混凝土试块开裂试验设置
    4.2 混凝土试块开裂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3 小结
5 工业实验
    5.1 前言
    5.2 岩石的静态破碎工程设计
    5.3 岱河矿Ⅱ8轨道上山的静态破碎刷帮试验
        5.3.1 工程概况
        5.3.2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5.3.3 Ⅱ8轨道上山静态破碎的施工工艺
        5.3.4 实验现象和结果
    5.4 杨庄矿Ⅲ532滑架通道静态破碎刷帮试验
        5.4.1 工程概况
        5.4.2 Ⅲ532滑架通道静态破碎的施工工艺
        5.4.3 实验现象和结果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机理及其过程优化建模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液压挖掘机技术发展概述
        1.1.1 国内液压挖掘机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1.2 国外现代液压挖掘机技术的研究现状
        1.1.3 现代液压挖掘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机械振动技术在材料加工和岩土切削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1.2.1 振动切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2.2 国内外振动掘削技术发展趋势
    1.3 过程优化建模技术概述
        1.3.1 过程优化建模技术及其特点
        1.3.2 过程优化建模技术引入振动掘削过程的必要性
    1.4 智能控制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特性分析
    2.1 土壤掘削基本理论
        2.1.1 土壤的物理性质
        2.1.2 土壤静强度特性研究
        2.1.3 土壤振动掘削下的动强度特性
        2.1.4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有效激振频率分析
    2.2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仿真实验研究
        2.2.1 仿真实验平台RFPA简介
        2.2.2 掘削岩土过程的仿真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含噪信号 EMD去噪处理
    3.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3.2 非平稳信号的经验模态分解过程
    3.3 Hilbert变换提取信号的瞬时特征
    3.4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含噪声信号 EMD去噪处理
        3.4.1 EMD端点问题的处理
        3.4.2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含噪性能参数信号的尺度滤波
        3.4.3 基于 EMD方法下含噪性能参数信号的去噪处理算法
        3.4.4 基于 EMD的铲斗激振力信号去噪处理算法仿真
    3.5 小结
第四章 振动掘削土壤参数在线辨识研究
    4.1 土壤-铲斗单自由度模型
        4.1.1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激振实现方法
        4.1.2 土壤的动力本构关系
        4.1.3 铲斗-土壤单自由度模型
        4.1.4 铲斗-土壤单自由度模型结构确定
    4.2 支持向量机(SVM)的理论与方法
        4.2.1 支持向量机研究概述
        4.2.2 SVM的基本原理
        4.2.3 支持向量机的回归理论
        4.2.4 LS-SVM的系统辨识理论
    4.3 基于 LS-SVM方法的振动掘削土壤参数在线辨识仿真
    4.4 基于 LS-SVM的振动掘削土壤固有频率参数在线辨识的实验验证
        4.4.1 土壤固有频率参数测定的共振拟合实验
        4.4.2 土壤固有频率参数测定的共振柱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函数链神经网络的振动掘削阻力软测量模型
    5.1 振动掘削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振动掘削深度对振动掘削阻力的影响
        5.1.2 振动掘削角度对振动掘削阻力的影响
        5.1.3 振动频率对振动掘削阻力的影响
        5.1.4 振幅对振动掘削阻力的影响
        5.1.5 插入速度对振动掘削阻力的影响
        5.1.6 不同土壤类型对振动掘削阻力的影响
    5.2 振动掘削过程振动参数优选匹配
        5.2.1 振动掘削过程振动参数优选试验
        5.2.2 振动掘削过程振动参数优选试验数据处理
        5.2.3 振动掘削过程振动参数优选试验数据回归分析
        5.2.4 振动掘削过程振动参数优选匹配
    5.3 振动掘削阻力函数链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
        5.3.1 软测量技术
        5.3.2 函数链神经网络
        5.3.3 振动掘削阻力函数链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建立
        5.3.4 振动掘削阻力软测量模型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功率消耗研究
    6.1 液压挖掘机静态掘削功率消耗模型
    6.2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功率消耗模型
        6.2.1 正弦波振动掘削功率消耗模型
        6.2.2 三角波振动掘削功率消耗模型
        6.2.3 三种激振方式下掘削功率消耗模型分析
    6.3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功率消耗模型验证
        6.3.1 实验方案设计
        6.3.2 掘削功率消耗测试实验
        6.3.3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7.1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控制系统及其组成
        7.1.1 系统硬件
        7.1.2 系统软件
    7.2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智能非线性 PI控制器设计
        7.2.1 智能非线性 PI控制器
        7.2.2 智能非线性 PI控制器参数优化
        7.2.3 智能非线性 PI控制器参数优化仿真研究
    7.3 振动掘削执行机构控制策略
        7.3.1 Ultronics双阀芯结构
        7.3.2 节流阀流量控制方法
        7.3.3 执行机构双阀芯控制策略
        7.3.4 液压系统原理图设计
    7.4 控制系统数据通信
        7.4.1 控制系统总线结构设计
        7.4.2 CAN通信实现
    7.5 振动掘削控制实现
        7.5.1 控制模式设定
        7.5.2 自动控制预值选择
        7.5.3 自动控制实现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8.1 实验目的
    8.2 实验设备与方案
        8.2.1 实验液压挖掘机
        8.2.2 流量测量设备
        8.2.3 角度测量设备
        8.2.4 显示屏开发
        8.2.5 实验系统方案设计
    8.3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8.3.1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控制系统性能实验
        8.3.2 振动掘削对比实验
        8.3.3 振动掘削对比实验
    8.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8.4.1 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过程控制系统平稳性实验分析
        8.4.2 电子式液压系统的高频响应特性实验情况
        8.4.3 振动掘削及其与常规掘削阻力对比
        8.4.4 负载方向发生改变的控制策略实验
        8.4.5 功率消耗测量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课题及发表论文
    1 论文发表情况
    2 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四、“岩石破碎机理的研究”科研成果通过部级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静态破裂技术及机理研究[D]. 王玉杰. 武汉理工大学, 2009(12)
  • [2]静态破碎剂无水可控高效化试验研究[D]. 罗日主. 西南科技大学, 2017(12)
  • [3]反井钻机镐形镶齿滚刀破岩效果的研究[D]. 武士杰.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7(06)
  • [4]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曹兴松.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5]复杂地层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研究[D]. 楼日新.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6]压力作用下的混凝土静态破裂试验研究[D]. 于永锋.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8)
  • [7]穿越断层隧道结构地震动破坏机理与抗减震措施研究[D]. 信春雷.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4)
  • [8]我国冶金矿山爆破器材的新发展[J]. 陈积松. 中国矿业, 1992(01)
  • [9]静态破碎剂的膨胀压力测试试验与应用[D]. 冯彧雷. 安徽理工大学, 2010(05)
  • [10]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机理及其过程优化建模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D]. 朱建新. 中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  

“破岩机理研究”科研成果通过部级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