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加强与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闫昌锐[1](2019)在《系统德育论》文中研究说明德育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完成这一工程,不仅要在结构、目标、内容、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上树立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而且要以德育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道德教育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的思想引领以及政治导向下,我国道德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当前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德育研究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整体上来看,传统研究比较注重于德育系统要素的单一研究、德育场域的局部研究以及德育过程的阶段性研究,而对于学校德育整体建构的系统性研究则开始的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学校德育系统虽然从形式上看比较完整,但德育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及与社会和环境的交互性与适应性仍有待增强。我国德育系统的整体建构发展缓慢,关键是缺乏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理论,为“系统建设”提供既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又适应道德教育规律等特殊要求的指导。系统科学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提出确立了系统科学的学科地位,使人们对系统整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并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以相对论、量子论为基础,系统科学逐步突破传统科学的物质观、还原观、时空观,逐步从自然科学领域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范式的变革。系统科学引入道德教育研究,不仅在认识论上,要求我们要充分把握德育系统主体、过程及结果的组织复杂性问题,而且在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上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研究视角,使人们的研究视域从追求道德教育的实体性、确定性、程序性、阶段性等转向关注德育系统的生成性、混沌性、过程性、整体性上来。这对于揭示德育系统的发展运行机制,探索德育系统建构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以系统科学理论及其思想和原理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工具来考察学校德育系统的要素、结构、环境等基本范畴,探讨系统论视野下学校德育系统存在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整体建构学校德育系统的路径及其优化的策略,是本文的核心思想。基于此,论文在整体上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系统论视野下学校德育系统的要素解析,这是德育系统整体构建及其优化的基础。系统由要素构成,道德教育作为复杂系统,它包括要素、层次以及环境三大基础子系统。其中要素子系统包括主体要素、过程要素及形态要素;层次子系统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同学段;环境系统包括家庭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以及社会德育环境。三大子系统横向耦合,纵向贯通、深度推进,共同构成了德育系统的三维立体模型。通过对德育系统的耦合机制、竞争与协同机制、控制机制以及超循环反馈机制来分析德育系统的整体性、非线性、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特征。第二,系统论视野下德育系统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是学校德育系统整体构建及其优化的依据。基于德育系统的三维模型,研究发现德育系统在要素系统、层次系统以及环境系统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德育要素缺乏耦合。具体表现在主体要素的割裂化、过程要素的破碎化以及形态要素的断裂化;其次是德育系统层次衔接不当。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缺乏连贯性,德育内容缺乏递进性、德育方法缺乏过渡性等问题;再次是德育系统与环境协同缺失。从学校环境来看,教学与学习环境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制度德育环境异化、硬件设施环境德育功能较弱。从家庭德育环境方面来看,存在家庭的价值导向、教育观念、及教育期望与学校存在一定的冲突,导致家庭与学校相互推倭德育责任等。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存在学校正面引导与社会不道德现象的冲突。通过对如上问题的探讨,从传统德育观念、政策制度的价值取向、德育管理的缺陷以及德育主体的制约等方面分析了德育系统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三,系统论视野下学校德育系统的整体建构及其优化策略。实现德育系统功能的整体性涌现,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促进德育要素的高度耦合,重视德育要素的整体性、把握过程要素的关系性和关注形态要素的全息性,实现部分与整体的内在统一;其次,要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过程的衔接,具体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队伍等方面的衔接,以推动德育系统的层次性功能跃迁,实现德育系统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再次,要营造道德教育的高效场域,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的协同发展,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

杨丽翠[2](2020)在《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德育工作新格局。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中小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成长规律,统筹协调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育人体系,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拥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和8个民族自治州。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以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学校德育最能体现边疆民族地区德育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特殊性。加强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培育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和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学校德育基础理论和“德育一体化”概念的理解,系统把握中小学德育工作以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德育路径的一体化为基本内涵的逻辑框架。从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和实际,深入分析当前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由此尝试提出优化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构建以中小学德育新理念为引领,加强课程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功能以及完善学校德育的科学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德育一体化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框架。

段俊华[3](2020)在《“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提出新期待和新要求,并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理念与新内涵。而通过劳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须以劳动教育为着力点,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改进劳动教育方法,拓宽劳动教育视角来满足劳动综合育人的实效。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习惯养成、个性品德塑造的关键期,劳动教育是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本研究通过“以劳育德”理念将德育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深度挖掘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元素,发挥劳动教育蕴含的德育价值与功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催化剂与生长剂。劳动教育与德育目标一致、内容关联、路径互鉴的相关性特征,使“以劳育德”得以可行,新生的“以劳育德”是德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教育性、有机性、生成性和量力性“四大特征”,通过劳动意识育德、劳动技能育德和劳动实践育德,达到强化德育实践性、拓宽德育路径、增强德育吸引力的教育成效,这为本文开展“以劳育德”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本研究通过对黄冈市五所小学的师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从“以劳育德”认知、“以劳育德”保障、“以劳育德”过程和“以劳育德”评价四个维度入手,调查显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德育成效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可,但同时也发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课程、劳动资源、劳动评价方面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探析其原因,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人“以劳育德”能力体系不达标;中观层面来看,家庭劳动教育德育目标不清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合理;宏观层面来看,社会“以劳育德”政策支持、资源支持体系还不完善。树立科学化的劳动理念,激发内生源动力是开展“以劳育德”的先手棋;建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统筹一体的劳动课程体系是“以劳育德”的突破口;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力量,使之与“以劳育德”同行同向,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劳育德”保护网、资源库和指向标,为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戚静[4](2020)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校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提出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回应,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体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要求各门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下的育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整体规划和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形成课程支撑专业、专业支撑学科、各学科之间立体、交叉、全面的协同育人框架,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独特个体,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述评,认为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内容体系的搭建、对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着力点。理解和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内涵必须从其基本历程和理论依据入手,课程思政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从建国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曲折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恢复与重建,再到课程思政最新的实践探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新的问题。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遵循,以实践论为出发点、认识论为着力点、价值论为落脚点,最终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同时,中西方协同理论以及马克思协作合力理论为高校课程思政做好协同建设也提供了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教育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以及学科、跨学科、合作教育的理论也能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专业、学科间实现共同育人提供科学基础。本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选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2017年,上海市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考虑学校类别、优势学科、建设过程等各因素,选取了在整体试点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做相关案例研究,分别是复旦大学(部属高校、“985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大学(“211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市属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师范大学(市属高校、师范特色高校),以上四所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间早、特色明显、侧重点不同,是各高校中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作用和分析研究价值。在分析中发现,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有其鲜明特色,并取得了很多经验。同时也存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脱节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不够准确,课程思政中协同不够即课程内部协同不够、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不够、课程思政资源间协同不够,教师课程思政协同的意识与能力存在问题即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教师课程思政的动力不足、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欠缺,课程思政协同中的机制不完善即课程思政协同的培育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实施中,必须首先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坚持系统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正确把握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其次要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责任主体,保证党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主导权,发挥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主体性,落实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思政工作队伍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执行力,并处理好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本文试图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结构,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贯通,学科、专业、课程三级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通识课)、专业课三类课程协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构建融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打通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的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全员协同互联、协同互通、协同互动的育人体系。为保证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的良好运作,通过构建高校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培育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教学实施与管理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平台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有序开展。最后,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开展进行评价,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走对方向、取得实效。本文根据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两个核心环节、一个关键过程和一个保障设计指标体系,即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协同合作的评价,并提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优化的措施,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评价的长效机制,以指标为参考,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质量,以“三全育人”为指引,推进协同育人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以课程为出发点,各门课程、各类课堂、所有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下的育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整体规划和布局进行顶层设计,致力于构建起内容体系完整、机制体制协同、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格局,使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理念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冯建军[5](2018)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文中指出新世纪,从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之首,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再到"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既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对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也是对教育本真和德性的回归,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德育的规律。1978—2018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的40年。学校德育工作从"文革"之后步入正轨有序的发展,

田金雨[6](2019)在《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 ——基于Y市小学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领域,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小学德育教师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的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按照总书记“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要求,“专业化”是小学德育教师的必由之路。小学德育教师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资源,没有高水平、专业化的小学德育教师队伍,就难以保障高质量的小学德育水平。基于此,研究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尤为重要,其对于衔接青少年大中小学德育、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规范德育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遵循理论到实践、宏观到微观的技术研究路线,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明晰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必要性与可能性。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赴Y市几所小学向小学德育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采访了部分小学校长及教研室主任,与部分小学生展开了谈话问询,并实地考察了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数据整合与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当前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考核标准不健全;专业培训不到位;育德能力尚不足等,导致当前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缺乏严格合理的准入制度;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小学德育教师的地位不高;教师缺乏德育知识和技能;德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缺失等。基于问题现状与原因分析,从教育部门、学校管理、教师主体三个层面提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优化路径:政府应健全严格准入制度,保证德育教师队伍稳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小学德育教师地位。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完善德育教师考核标准:加强德育教师管理,定期开展德育教师培训。小学德育教师应自觉培养责任意识,科学定位教师育德角色;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德育实践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在微观层面提出专业化小学德育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的结构设想,包括通用德育能力、主题德育能力及专业德育能力,以期为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具体实施路径添砖加瓦。

张晓东[7](2007)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政策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新兴领域,德育政策研究更是其中比较薄弱的部分,研究者对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中小学德育政策延革进行研究与分析,透视其演进的主要脉络和德育理念的不断跃迁。为了更好地诠释与理解较长时期的政策发展理路,努力找寻其中具有阶段性意义的转折点,本文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作为界分标志,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同时,根据国家德育政策文件结构,将德育政策的文本内容分为德育目标与价值取向、德育内容与实施、德育管理与保障三个块面进行分析。鉴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相对缓慢,导致决策体制变化不甚明显,难以概括出阶段性的不同特征,所以,将打通整个时间段对政策过程进行分析。在整个政策文本演进的过程中,根据三个块面的划分,努力返回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勾勒出政策文本变迁的主要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在总体归纳出德育政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力描述与分析了国家政治、市场经济、生活世界三个最主要特征与德育政策之间的互动,这三个特征在三个时间段中次第出现,并且在相应阶段的政策文本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德育政策过程分析由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三部分组成,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质性访谈的基础上,在对整个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观照下,描述与反思这一较长时期中小学德育决策体制与实践操作模式,包括中央制定颁布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政策的落实,以及中小学德育政策的评估,力求把德育政策过程的具体问题呈现出来。建基于政策文本与政策过程分析之上,本文无意于建构宏大的政策发展范式,而是从问题解决式的研究主旨出发,在对政策发展回溯与检讨的过程中,检索与抽取其中最关键也最让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以下六个建议:德育政策要努力体现政治、市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协调关系: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改进政策中的大德育现状;德育政策要以公民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德育深入变革;努力求解中小学德育政策效用的适切性;实现政策制定者与理论研究者两个群体的良性互动;以政策变革促进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者试图以这些建议为中小学德育政策创新提供可能的契入点或改进要素,从而为开辟与探索新的德育政策发展方向与实践模式提供借鉴。

陈垠亭[8](2014)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多年来,教育现代化每跨越一个历史阶段,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德育体系都会发生深刻变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教育现代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也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因此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重要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当把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相衔接的、公平合理的现代学校制度;更新教育内容和知识传承体系、技能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手段与方法;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应当坚持五大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适应性原则,解决好现代学校德育的适应性问题;三是整体性原则,解决好各个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四是科学性原则,解决好德育要素选择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五是可操作性原则,解决好为学生接受并取得积极效果的问题。现代学校德育体系的总体框架是,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德育目标体系,系统科学、传承创新的德育内容体系,先进灵活、务实高效的德育工作体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德育环境体系。德育目标对整个学校的德育过程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学校德育目标的设立,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认知能力等,并结合德育的最终目标,确立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的每一进程,既需要发挥总目标的导向和保证作用,还需要相应的具体德育目标来发挥选择、激励、纠偏和评价的功能。德育目标体系既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方向和旗帜,同时也是评价学校德育活动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德育目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学校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是由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学校德育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学校德育内容来源于实践,它不仅应该是深刻的,而且是应该生动的、丰富的、形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引导行为规范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大责任,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并纳入德育范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历史使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防止丢弃优秀文化传统,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创新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时代要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当把创新教育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德育课程。德育工作体系是德育目标实现的保证。更新德育理念,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创新德育方法,从德育对象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确定具有现代意识和价值思维,能够积极反映、促进和引导德育科学的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强化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完善德育机制,形成有效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预警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程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解决好他们的地位、待遇等问题。现代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对现代学校德育效果至关重要。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处理好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关系,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冯建军[9](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德育的转型发展》文中认为四十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德育也呈现出与时代共同演进的特点,表现为从德育政治化到人本化凸显,从政治教育到丰富的"大德育"体系,从运动式德育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从孤立的德育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四十年的德育改革逐渐显示出人本化的路向,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期必须构建成"人"的德育。

谢新峰[10](2019)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审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弄清楚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显得十分紧迫,这也是时代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出的现实任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相关政策、文件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可以看出现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涵不够清晰,理论基础相对落后,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实际,总目标、学段目标、课程目标互不协调,大、中、小三学段目标之间特别是大学与中小学目标之间割裂。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统一了研究的语境,从本质上统整了德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基本概念,界定了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内涵,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内涵上的基本统一,从而奠定了本文的话语体系和学理基础。本文提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系统构建,一方面要立足于时代的需求。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学生提出的要求等五个维度,全面而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需求,完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时代需求研判;另一方面,要系统地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反思。本文对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背景与理论基础进行检讨,并从国家政策法规、教育部文件和课程标准等三个层面反思了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论和实践质效,从而奠定了本文研究的时代与现实基础;再次,还要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与教训。本文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经典,根据原文研究,探寻了中国古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沿革和基本特点,排除其历史局限性,提出了根据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文化基因来定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传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人文理性、汲取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超越特点和借鉴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系属性等四个启示。本文对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和思想政治教育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等三个方面,根据较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抽离了国别与阶级立场和局限性,探寻各国的成功经验,建议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借鉴目标法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与实践性等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唯有基于时代的需求,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系统构建,才能更好地履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理论模型: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教育目标研究的科学成果为理论支撑,遵循方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七大主要原则,强调要坚持六个基本方向:一要坚持大中小一体化系统化设计;二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统一起来;三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四要探索构建相对稳定的目标架构,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目标研究和内容建设的迭代发展;五要把学生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和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六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完善、调整和整合创新为主。在理论模型的指导下,本文又提出了系统构建的实践模型:即总目标的系统构建先行,形成总目标引领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学段目标按层级推进,构建起由低到高的目标层级体系;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具体落位,系统构建基本完成。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型的提出,从学理上基本完成了本文的研究任务。在两个模型的指导下,我们探索性地构建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即是作为理论模型的实践范例,也是对系统构建理论和本文研究的深化。一是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目标引领下的中华优秀美德、科学思维方式、核心价值信念和家国天下情怀等四个核心素养及每个核心素养对应的基本点,形成了总目标系统;二是在总目标系统的指引下,系统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有机衔接的学段目标体系;三是系统构建了总目标引下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体系。本文目标系统建构的逻辑理路是遵循在学习与生活逐渐拓展的基础上而不断发展的学生的社会性、逐步完善的认识结构、逐步健全的品德心理、逐步丰富的视野阅历、逐步放大的人生格局、逐步自由的思想境界和逐步增强的行动能力为线索,以自主、内修、引领、体验为范式,以知、情、意、行为四维而设计的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达成了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加强与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加强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德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理论背景
        (二) 现实背景
        (三) 政策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一章 系统科学及其理论渊源
    一、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系统科学的产生
        (二) 系统科学的发展
    二、系统科学的内涵
        (一) 系统的概念内涵
        (二) 系统科学的基本范畴
        (三) 系统的分类
    三、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一) 整体性原理
        (二) 层次性原理
        (三) 开放性原理
        (四) 自组织性原理
    四、系统科学的应用
        (一) 系统科学的生物学应用
        (二) 系统科学的管理学应用
        (三) 系统科学的经济学应用
        (四) 系统科学的物理学应用
        (五) 系统科学的社会学应用
        (六) 对德育系统研究的启示
第二章 德育系统的理论建构
    一、德育系统的内涵
        (一) 概念界定
        (二) 三维模型
    二、德育系统的结构
        (一) 要素结构
        (二) 层次结构
        (三) 环境结构
    三、德育系统运行机制
        (一) 德育系统运行机制的内涵
        (二) 德育系统运行机制的内容
第三章 系统论视野下的德育困境
    一、德育系统构成要素缺乏耦合
        (一) 主体要素割裂化
        (二) 过程要素断裂化
        (三) 形态要素破碎化
    二、德育系统层次衔接不当
        (一) 目标衔接缺乏连贯性
        (二) 内容衔接缺乏递进性
        (三) 方法衔接缺乏过渡性
    三、德育系统与环境协同缺失
        (一) 学校德育环境育人能力欠缺
        (二) 家校德育环境协同性不强
        (三) 学校引导与社会道德冲突
第四章 德育困境的根源分析
    一、传统德育模式的限制
        (一) 价值取向的工具化
        (二) 思维观念的简单化
        (三) 德育运作的秩序化
    二、德育政策专业化水平不高
        (一) 政策目标强调共性忽视个性
        (二) 政策制定过程缺乏程序正义
        (三) 政策内容的专业化不强
    三、德育管理的缺陷
        (一) 德育管理的限制
        (二) 德育评价因素
    四、德育主体的制约
        (一) 德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
        (二) 忽视学生德性成长规律
        (三) 家长道德教育素养欠缺
第五章 完善德育系统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德育要素的高度耦合
        (一) 重视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二) 把握过程要素的关系性
        (三) 关注形态要素的全息性
    二、加强德育过程的有效衔接
        (一) 加强德育目标衔接
        (二) 深化德育内容衔接
        (三) 促进德育师资衔接
    三、营造道德教育的高效场
        (一) 创建“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二) 创新学校德育环境
        (三) 增强家庭德育意识
        (四) 整合社会德育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关于德育基础理论及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
        (二)关于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概述
    一、“德育一体化”的概念解读
        (一)德育及学校德育的基本意涵
        (二)“德育一体化”的概念
    二、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及其基本内涵
        (一)中小学德育思想的一体化
        (二)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一体化
        (三)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一体化
        (四)中小学德育路径的一体化
第二章 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现状
    一、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水平,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筑牢边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系统整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和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特色,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现状
        (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二)中小学生基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初步成效
        (四)各中小学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
    三、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理念方面:“知识本位”意识突出
        (二)德育目标方面:各学段衔接脱节
        (三)德育内容方面: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四)德育路径方面:缺失协同德育合力
        (五)德育评价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和过分注重结果
第三章 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中小学德育新理念
        (一)生本德育理念
        (二)生活德育理念
        (三)“四全育人”理念
    二、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功能
        (一)加强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
        (二)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注重文化育人功能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发掘和整合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四、注重实践育人功能
        (一)加强组织主题德育活动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五、注重管理育人功能
        (一)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
        (二)注重家庭、社会的协同管理
    六、加强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一)德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劳动教育
        二、德育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第一章 “以劳育德”概述
    第一节 “以劳育德”的内涵
        一、“以劳育德”的含义
        二、“以劳育德”的特征
        三、“以劳育德”的内容
    第二节 “以劳育德”的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理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思想
    第三节 “以劳育德”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
        二、“以劳育德”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
    第四节 “以劳育德”的可行性
        一、劳动教育与德育的相关性
        二、小学阶段是开展“以劳育德”的关键期
第二章 “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成因探析
    第一节 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基本情况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数据分析
    第二节 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一、小学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积极成效
        二、小学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微观:个人“以劳育德”能力体系不达标
        二、中观:家庭和学校“以劳育德”教育体系不健全
        三、宏观:社会“以劳育德”支持体系不完善
第三章 “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对策探讨
    第一节 “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原则
        一、立德树人为宗旨
        二、学生为本为中心
        三、知行统一为原则
    第二节 “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开展对策
        一、科学化的劳动理念是“以劳育德”的行动先导
        二、多样化的劳动课程是“以劳育德”的重要途径
        三、协同化的劳动力量是“以劳育德”的有力推手
        四、完善化的劳动制度是“以劳育德”的重要保障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中主要概念的厘定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高校课程育人与课程思政相关研究
        (二)高校协同育人相关研究
        (三)国外高校课程育人的相关研究
        (四)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历程和理论基础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三)2014 年以来以上海高校为代表的课程思政最新实践探索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二)协同相关理论
        (三)教育学相关理论
第二章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现状研究
    一、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案例选择及建设情况研究
        (一)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分析
        (二)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具体课程分析
        (三)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
        (四)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可汲取的经验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脱节
        (二)高校课程思政中协同不够
        (三)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存在问题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机制不完善
第三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与责任主体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和逻辑关系把握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逻辑关系把握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责任主体
        (一)保证党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主导权
        (二)发挥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主体性
        (三)落实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思政工作队伍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执行力
        (四)处理好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与机制构建
    一、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员协同育人体系
        (一)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二)构建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
        (三)构建全员协同育人体系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培育机制构建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教学实施与管理机制构建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平台机制构建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构建
第五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探索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核心、关键与保障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指导理念和评价环节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依据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体系优化的措施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评价的长效机制
        (二)以指标为参考,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质量
        (三)以“三全育人”为指引,推进协同育人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校德育的恢复与整顿 (1978—1982)
    1. 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处理好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 颁布各级各类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恢复学校德育工作秩序
    3. 恢复和开设思想政治课
    4. 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和文明素养教育
二、新形势学校德育的曲折探索 (1982—1992)
    1. 把学校德育提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
    2. 坚持“三个面向”, 培育“四有”新人
    3. 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加强德育的制度化管理
    4. 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
三、学校德育的进一步加强与改进 (1992—2000)
    1. 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2.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3. 实施学校德育系统工程, 建设德育的新格局
四、学校德育的完善与提升 (2001—2017)
    1. 确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3. 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
    4. 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6)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 ——基于Y市小学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概述
    一、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界定
        (一) 德育教师的内涵
        (二) 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二、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 陶行知的终身教育理论
        (三)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
    三、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2. 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化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3. 小学德育途径的独特性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4. 当前少年儿童德育现状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二)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可能性
        1. 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支撑
        2.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政策支撑
第二章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来自Y市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二)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1.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2. 小学德育教师考核标准不健全
        3.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培训不到位
        4. 小学德育教师育德能力尚不足
        (三)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现存的问题归因
        1. 缺乏严格合理的准入制度
        2. 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
        3. 小学德育教师的地位不高
        4. 教师缺乏德育知识和技能
        5. 德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缺失
第三章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教育部门提供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
        (一) 健全严格准入制度,保证德育教师队伍稳定
        (二)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小学德育教师地位
    二、学校加强德育教师考核与培训管理
        (一) 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完善德育教师考核标准
        (二) 加强德育教师管理,定期开展德育教师培训
    三、教师主体提升德育能力与职业认同
        (一) 自觉培养责任意识,科学定位教师育德角色
        (二) 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德育实践能力
第四章 专业化小学德育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的结构设想
    一、通用德育能力
    二、主题德育能力
    三、专业德育能力
    四、三者德育能力之间的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现状
    四、阶段成果
    五、最终建议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 中小学德育政策存在的弊病
        (二) 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研究现状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核心概念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对象
    三、政策文本分析路向与政策过程分析框架
        (一) 政策文本分析路向选择
        (二) 德育政策过程分析框架
第二章 社会开放中的德育政策分析(1978—1991)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社会发展态势
    二、社会开放促动德育政策日渐改变
        (一) 国家政治影响下的德育价值取向
        (二) 改变德育实施方式的尝试
        (三) 国家高度重视下的德育保障
    三、政治改革中德育政策嬗变的理性反思
        (一) 应突破德育政策过于浓厚的政治倾向
        (二) 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实施德育
        (三) 努力形成德育的专业化、制度化支撑
第三章 体制转型中的德育政策分析(1992—2000)
    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
    二、改革的深化推动德育政策不断演进
        (一) 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德育价值取向
        (二) 保持大德育概念下的德育实施
        (三) 法制建设与科学研究对中小学德育的支撑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德育政策反思
        (一) 积极回应市场经济提出的“斯密悖论”
        (二)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现代公民
        (三) 以政治体制变革导引德育法制建设
        (四) 超越经验型的德育实践样态
第四章 和谐社会引领下的德育政策分析(2001—2006)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建构
    二、和谐发展主题下的德育政策演进
        (一) 生活世界中的德育价值取向
        (二) 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实施
        (三)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对德育的支撑
    三、和谐发展视域下德育政策的反思
        (一) 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源泉与实践场域
        (二) 公民道德教育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吁求
        (三) 系统建构适应市场经济的德育体系
        (四) 校园文化具有隐性德育功能
        (五) 德性培养是连续性的扩展过程
第五章 德育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的过程分析(1978—2006)
    一、德育政策制定的“内输入”模式
        (一) 自上而下德育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二) 决策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德育研究
    二、以国家政策制定者为中心的政策实施
        (一) 德育政策实施面临诸多障碍
        (二) 国家政策制定者为政策实施提供条件
        (三) 地方和学校努力实施德育政策
    三、长期以来德育政策评估基本缺失
        (一) 当代德育政策评估严重滞后
        (二) 强调德育政策落实的检查
        (三) 对专业性德育文件进行检验与修订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反思与前瞻
    一、德育政策要体现政治、市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协调关系
        (一) 多年来德育政策政治色彩过于浓厚
        (二) 市场经济对德育政策提出了挑战
        (三) 在生活世界中促使学生理解政治与经济
    二、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改进政策中的大德育现状
        (一) 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德育概念的政策检讨
        (二) 在政策中确认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奠基性平台
        (三) 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协调大德育的政策策略
    三、德育政策要以公民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德育深入变革
        (一) 社会变革呼唤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
        (二) 公民教育是德育政策变革的契入点
    四、努力求解中小学德育政策效用的适切性
        (一) 现代德育政策承载着过重的负担
        (二) 在德育政策自身能力范围内发挥其功能
    五、实现政策制定者与理论研究者两个群体的良性互动
        (一) 理论研究者要增强政策思维能力
        (二) 努力改造德育行政管理文化
        (三) 让行政话语与理论话语在政策层面有效对接
    六、以政策变革促进德育管理模式创新
        (一) 推进决策民主化与政策法制化建设进程
        (二) 在政策层面推动服务型管理的实现
        (三) 建构并完善德育政策的评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一:中小学德育政策调查问卷
附件二:中小学德育政策访谈提纲
附件三:中小学德育政策文本内容要点(1978—2006)

(8)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现代化
        二、教育现代化
        三、德育
        四、学校德育体系
第二章 教育现代化与学校德育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萌芽期
        一、鸦片战争催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萌芽
        二、呼唤民族主权意识的觉醒成为学校德育的主题
    第二节 转折期
        一、新文化运动激起中西教育思想的碰撞与摩擦
        二、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成为学校德育的主题
    第三节 探索期
        一、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实践
        二、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成为学校德育的主题
    第四节 发展期
        一、改革开放将我国教育现代化推向新阶段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学校德育的主题
第三章 教育现代化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影响探析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一、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二、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一、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一、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二、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影响
    第四节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影响
    第五节 教育国际化
        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教育国际化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影响
第四章 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总体方略
    第一节 意义阐释
        一、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适应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
        五、可操作性原则
    第三节 总体框架
        一、德育目标:横向贯通,纵向衔接
        二、德育内容:系统科学,继承创新
        三、德育要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德育工作:先进灵活,务实高效
        五、德育环境: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第五章 完善现代学校德育目标体系
    第一节 学前教育阶段
        一、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二、学前教育阶段德育目标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
        一、小学生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二、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
    第三节 高中教育阶段
        一、高中生和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
        二、高中教育阶段德育目标
    第四节 高等教育阶段
        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二、高等教育阶段德育目标
第六章 丰富现代学校德育内容体系
    第一节 思想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三、道德伦理教育
    第二节 引导行为规范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大责任
        一、法制意识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
        三、艺术素养教育
    第三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全过程
    第四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历史使命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贯穿现代学校德育始终
    第五节 创新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时代要求
        一、创新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育与德育
第七章 创新现代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第一节 更新德育理念
        一、坚持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二、坚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
        三、坚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
    第二节 创新德育方法
        一、改进德育方法
        二、加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
        三、积极创设现代化育人环境
    第三节 拓宽德育途径
        一、强化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二、建设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
        三、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
        四、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第四节 完善德育机制
        一、管理体制
        二、领导体制
        三、预警机制
        四、保障机制
    第五节 加强队伍建设
        一、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二、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三、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四、校外德育队伍建设
第八章 现代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建设
    第一节 现代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一、现代经济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二、现代政治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三、现代文化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四、现代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第二节 处理好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一、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现存的问题
        二、处理好三者关系需要提高合作意识
        三、处理好三者关系必须突出学校教育
        四、处理好三者关系必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
    第三节 构建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
        一、树立现代德育观
        二、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三、改善校园周边环境
        四、净化网络环境,把握舆论方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概念辨析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的全面意涵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内涵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含义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的科学内涵
        (一)何谓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的所指
第二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时代要求
    一、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二)新时代的政治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新要求
    三、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新要求
    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取向
        (二)新时代的外交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五、习近平关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论述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
        (一)习近平关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论述
        (二)习近平关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论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启示
第三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现状反思
    一、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背景反思
        (一)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社会背景反思
        (二)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理论基础反思
    二、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层域反思
        (一)国家法规层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思
        (二)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思
        (三)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关目标建构反思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经验借鉴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经验借鉴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分析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启示
    二、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及经验启示
        (一)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
        (二)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目标的经验启示
    三、新加坡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及经验启示
        (一)新加坡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
        (二)新加坡学校公民教育目标的经验启示
    四、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分析及经验启示
        (一)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分析
        (二)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宏观理路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理论支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二)坚持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三)吸纳教育目标研究的科学成果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时代性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主体性原则
        (六)科学性原则
        (七)整体性原则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思维模型
        (一)系统建构的思维理路
        (二)系统建构的实践模型
第六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具体展现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素养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基本点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段目标
        (一)小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初中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高中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大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目标
        (一)小学段的课程目标
        (二)初中学段的课程目标
        (三)高中段的课程目标
        (四)大学段的课程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加强与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德育论[D]. 闫昌锐.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D]. 杨丽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段俊华. 黄冈师范学院, 2020(07)
  • [4]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 戚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J]. 冯建军. 中国德育, 2018(20)
  • [6]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 ——基于Y市小学的调查分析[D]. 田金雨. 扬州大学, 2019(02)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D]. 张晓东.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3)
  • [8]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D]. 陈垠亭. 郑州大学, 2014(04)
  • [9]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德育的转型发展[J]. 冯建军.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4)
  • [10]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D]. 谢新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