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期间的宏观调控

“八五”期间的宏观调控

一、“八五”时期的宏观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林木西[1](2021)在《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文中研究说明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中长期规划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制度安排,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总体思路和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是对国民经济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最好考验和检验。在七十年的规划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规划观,建立健全了中国特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度。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三者互动",中长期规划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是这一制度的显着特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建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目标治理机制、健全统一规划体系,是以国家发展规划为导向、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中国经验"的核心要义,并成为破解"两大奇迹"的钥匙。

葛贺[2](2020)在《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广泛传播。民主社会主义是欧洲社会民主党(包括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社会党和瑞典社会民主党)思想观点的总称。研究民主社会主义典型代表——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特别是其经济思想能够反映出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的特点、内涵和实质,这有助于我们树立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划清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边界,也为我们在比较中提高中国经济治理效能提供参考和借鉴。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理由和意义。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首先,对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考察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再次,研究了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重点研究了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废除“铁的工资纪律”思想、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经济改良思想、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以及新自由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作用思想。最后,分别从恢复期、腾飞期、危机期和发展期等四个时期对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本部分从经济发展理念、所有制结构、分配政策和平衡政策等四个维度详细论述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主要阐述对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评析和借鉴。首先,对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所具有的以价值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目标、适合客观现状的经济建设政策和具有平衡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给予积极评价。其次,客观地指出了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包括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渐进改良式的发展战略的不彻底性和高水平福利政策对经济社会的拖累三个主要问题。最后,对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予以批判与借鉴。

杨飞虎,杨洋[3](2020)在《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及展望》文中提出新中国70年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佳绩,这得益于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根据新中国70年经济周期及五年计划(规划),总结回顾了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历史脉络、时代特征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宏观调控政策要基于国情和遵循经济运行客观规律,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要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财政政策灵活有度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重点是合理管控好投资和货币,难点是有效管控政府超前发展雄心和过度干预之手,目标是前瞻性地调控和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最后,结合新时代宏观调控政策的优化和完善问题,进一步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要前瞻性地推进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政策核心目标应定位为"可持续均衡发展"、宏观调控政策靶向应以全要素生产率和宏观投资回报率为着力点等建议。

张紫薇[4](2020)在《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民经济规划作为指导我国各级政府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行为指南,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涉及领域最广、最富有国家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治理工具。国民经济规划始源于1953年起实施的“一五”计划。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国民经济规划管理体制也在进行适应性调整。2006年,“十一五”规划正式实施,标志我国进入了规划管理时代。由“计划”转向“规划”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国民经济规划作为既有别于“计划”又区别于“市场”的混合型治理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被视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的入口。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已经发生了系统而又深刻的变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召唤“高质量”的规划管理理论拓展。对此,有必要思考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国民经济规划是否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有必要系统回答以下问题:其一,国民经济规划能否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二,国民经济规划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上述问题全面、深入与系统、客观地解答,构成了本文的核心内容。为回答问题一,本文研究了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在理论分析中,本文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提出国民经济规划能够弥补高质量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此论证了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本文从规划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任务安排三个方面,论述了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首先采用统计性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了国民经济规划制定与实施情况以及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以此捕捉两者间变动规律相关的经验证据。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计量实证方法从规划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任务安排三个路径,实证检验了国民经济规划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回答问题二,本文从政府和市场两个维度研究了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机制。对于政府治理机制的研究,在理论上,本文提出政府治理体制和国民经济规划体系绞合形成了目标治理机制和资源约束机制;在实证上,本文结合省级官员数据、省级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数据对上述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对于市场机制的研究,在理论上,本文论述了市场机制能够规范国民经济规划的实施方向,提高国民经济规划的实施效率;在实证上,本文使用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检验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本文遵循归纳分析找寻问题背景、演绎分析推导理论基础、实证分析提供经验证据以及归纳分析总结全文结论的技术路线,开展了以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分析上的创新之处体现为:其一,本文结合外部性、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国民经济规划理论,论证了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从而为国民经济规划理论找寻了西方经济理论联系;其二,本文首次在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国民经济规划的施政效果,从而为国民经济规划理论与时俱进,提供了有益拓展;其三,本文对政府官员的行为选择赋予了激励和约束,从而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找寻了官员微观选择的理论支撑。在实证研究上的创新性内容如下:其一,本文系统论述了规划指标完成率的评价方法,并对8432项具体指标进行了是否如期完成的判断,测算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各省规划指标完成率;其二,本文基于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省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了测度与比较;其三,本文首次将省级官员数据和市场化水平数据,应用于国民经济规划实施机制的检验,为政府与市场“互融共荣”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规划理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与时俱进,也为提高我国规划治理能力提供了改革方向,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与此同时,本文也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找寻了具有制度优势的中国方案,总结了政府与市场“互融共荣”的中国智慧。因此,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刘泽[5](2019)在《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研究 ——基于规划实施绩效的视角》文中认为建国以来,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通过梳理发现,从“二五”计划到“六五”计划,发展规划决策过程出现反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规划编制程序逐步回归正常,并日益完善。尤其是从“十一五”规划开始,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增加了“规划间衔接协调”和“中期评估及调整”两项编制程序。现在,发展规划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最成功的公共政策之一,那么,发展规划决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何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成本让决策层、编制层和咨询层等群体参与其中?为何陆续出台相关意见乃至酝酿出台《发展规划法》对规划编制程序进行规定?为何要增加“规划间衔接协调”和“中期评估及调整”两项编制程序?遗憾的是,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历史纵向角度对建国以来的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制过程进行阐述,以及从横向对比角度对我国发展规划与欧盟、印度和美国的重要政策编制特征进行对比,并没有深入探究发展规划决策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探究发展规划决策因素,本研究首次选取了“规划实施绩效”这一视角。一方面,对于发展规划而言,规划实施是编制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规划实施绩效是检验发展规划好坏,同时也是检验其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好坏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以结果为导向,审视发展规划决策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因素,分析哪些环节和因素是有利于实施,并提高实施绩效;哪些环节和因素是对实施和提高实施绩效不起作用,分析背后的原因。此外,本研究界定了决策因素、决策共识、文本质量和规划实施绩效等重要概念,其中,决策因素包括决策方式(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和调整方式(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本研究将建构主义和实证主义两个研究范式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轮”循环。首先,运用建构主义研究范式,以十三个五年规划为案例,深入分析规划决策因素(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决策共识、文本质量、规划实施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相关命题,并构建理论模型。然后,再采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获取一手的官员问卷数据,采用Smart PLS软件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对理论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本研究主要的发现:第一,与一般公共政策不同,发展规划决策因素除了决策方式(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之外,还包括调整方式(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第二,相对于决策方式(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调整方式(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对规划实施绩效更重要。第三,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的作用机制有明显差异。其中,民主化只对决策共识而非文本质量产生正向显着影响。科学化和法治化只对文本质量而非决策共识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均对决策共识和文本质量均产生正向显着影响。第四,决策共识和文本质量是发展规划决策因素影响实施绩效的重要中介变量。本研究的研究方式和结论具备较好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从学术意义来看,主要是拓展我国发展规划研究的新思路,从学理上发展和丰富我国发展规划理论体系:第一,本研究首次以规划实施绩效视角研究我国发展规划决策因素,这有利于拓展我国发展规划研究的新思路;第二,本研究首次尝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丰富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研究,探寻其内在规律。一是丰富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研究方法,二是可以对目前关于规划编制决策“似有道理”但又难以决断的多种说法进行澄清,三是对丰富发展规划决策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具体问题研究等大有裨益;第三,本研究首次对利益型公共政策和知识型公共政策二者的不同进行了区分。这有利于细化公共政策的研究领域,得出更精准的研究结论。从现实意义来看,对坚持和完善我国发展规划决策制度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研究结论更坚定了我国发展规划决策优势和决策自信。研究发现,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衔接协调和适时调规均不同程度上通过决策共识和文本质量对规划实施绩效产生显着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何我国发展规划决策过程中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成本让决策层、编制层和咨询层等群体参与其中,要陆续出台相关意见乃至酝酿出台《发展规划法》对规划编制程序进行规定,以及要增加“规划间衔接协调”和“中期评估及调整”两项编制程序;第二,研究结论为完善我国发展规划决策制度提供重要依据。研究发现,在征求意见过程中,限于主体多、时间短、形式单一等因素,各主体只是提出粗浅零散的浅层次意见或发展诉求,因此民主化只对决策共识而非文本质量产生正向显着影响。由于对发展思路、发展定位、核心指标等核心要素深入论证的决策者主要集中在党政一把手、分管发改委(局)领导和发改委(局)核心成员,这类决策者规模少、级别高,主要代表整体利益而非部门(地方)利益和诉求,因此,科学化总体是对文本质量而非决策共识产生正向显着影响。因为无法确切保证每个决策程序中参与征求意见的各部门(地方)的覆盖面、参与意愿以及诉求吸纳情况,因此法治化对文本质量而非决策共识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这有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后续努力在以下方向深化研究:第一,后续可以把诸如组织化特征、人格化特征等因素变量考虑进来,同时,继续探索除了决策共识和文本质量之外的中介变量,以此丰富理论模型;第二,进行更多的案例研究,通过多案例对比丰富理论模型;第三,可以继续深化研究,与更多富有规划编制决策经历的官员和学者探讨,逐步修正完善实证研究设计;第四,随着研究的深入、人脉的拓宽,抓住机会开展面向更多地区、更高级别、更广人群的调研,努力提高调研的科学性,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稳健性。

陈丹[6](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年均GDP增速近10%、人均GDP增速约9%的高速增长“奇迹”。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程度上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工业发展进入到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劳动力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2.2%上升至2017年的44.9%,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吸收就业的主力军。然而,随着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的逐渐消失,加之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期波动和中长期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了明显的放缓态势,2011年我国经济结束了10%的高速增长速度,转而进入增速换挡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首次将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判定为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针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判断。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围绕“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全文共八章,主要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包括第1章绪论、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第3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本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及产业结构相关概念、演进规律等,并在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新目标、新路径、新方式和新方向,构建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后文的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包括第4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和第5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本部分全面深入的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揭示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为后文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本文计量分析部分,为第6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选择,本部分在前文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使用计量模型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进行了更加深入、科学的研究和选择,即是对前文理论部分的论证,也是后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的重要依据。第四部分是经验借鉴部分,为第7章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主要典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在金融危机后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为应对本国经济疲软所采取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目的是通过借鉴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经验,提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本文对策建议部分,为第8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旨在提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是本文的结论所在。本文通过研究发现:(1)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工业化为核心,解决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产业结构发展不充分的问题。(2)面对新环境、新发展理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了新的目标,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产融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3)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新目标,要有新路径和新方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4)主导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将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业作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从经济学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解读,并在现有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新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路径、新方式、新方向。(2)基于新时代的研究背景,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我国三次产业间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揭示出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的新趋势。(3)使用多种计量方法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和方向进行分析,清晰的界定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和市场应该扮演的角色,选择出现阶段可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

王潼[7](2019)在《改革开放初期,我用经济数学模型,支持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里结集刊登的是王潼先生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90年代)所陆续撰写和发表的九篇重要论文,从中可以看出经济数学模型和经济数学方法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这九篇论文包括经济论文六篇(其中一篇是给联合国的一份报告)、金融论文三篇。王潼先生于1983-1986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预测中心副主任, 1990-1993兼任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研究办公室副主任,1994-1998任国家体改委信息中心主任兼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这段时间开始,作者使用经济数学模型和经济数学方法研究我国宏观经济,开展宏观经济预测,以支持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着有《经济预测在中国的应用》(1984),《经济预测在中国的进展》(1988),《数量金融》(1994),《中国经济与中国金融》(1998)等论着,并发表一系列论文。作者因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使用经济数学模型研究宏观经济、从事宏观经济预测工作的先驱之一。

车海刚,张诗雨,杨良敏,马玉荣[8](2019)在《“八五”: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兆木研究员》文中指出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着名的"南方谈话";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4年以改革推进年载入中国史册……近日,《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采访组特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兆木研究员,回顾"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发展历程。1988年以来,林兆木同志参与

宋艾[9](2019)在《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运作模式改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正不断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目标在于进一步进行结构优化与调整,而粮食物流对于黑龙江垦区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农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物流,销售等都经历了很大的发展。随着黑龙江垦区种植调整步伐的加快,依靠自身的地理优势,黑龙江垦区粮食产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黑龙江垦区调整了种植结构,加快粮食生产的发展,已多次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然而,随着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粮食物流却发展滞后,导致许多黑龙江垦区粮食不能及时运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优化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经营模式,解决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使黑龙江垦区粮食流向全国和世界更加顺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在物流研究领域,粮食物流一直被忽视。目前,我国粮食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宏观层面、物流现状、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系等方面。对粮食物流的深入研究还很少。本文定义了物流、分析了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现状和运作模式。比较了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粮食物流经营模式经验,找出符合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行粮食物流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文章主要以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运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努力解决粮食物流效率低、成本高、损失大的问题为目的,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于粮食物流运作模式优化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研究法、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将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国内外做的比较好的典型地区进行了详细且深入的分析,进而得出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物流经营模式的对策与建议,为黑龙江垦区粮食产业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对黑龙江垦区农产品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运作模式的改善具有现实意义。

刘婷婷[10](2019)在《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企业资本配置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的众多机遇与挑战,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因此,政府必须不断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宏观政策实施更加及时、精准和有效,以期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添翼助力。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广泛应用。但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当前已有许多学者从宏观层面对产业政策的经济效果进行了研究,而微观层面的效果讨论却有待丰富。正如部分学者所指出的,我们缺乏对宏观产业政策和微观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更缺乏对其传导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将研究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以期从微观企业绩效角度分析产业政策的经济效果。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在产业政策相关理论和企业投融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企业资本配置视角对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政策的微观效果检验、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传导机制建立以及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传导机制检验。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方面,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绩效会产生正向影响;产业政策支持下企业税收优惠、市场竞争和创新激励能显着提升企业绩效,政府补助、银行信贷的效果不明显。(2)产业政策、企业融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方面(传导机制一的检验),产业政策能够扩大受鼓励企业的融资来源,尤其是债权融资;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扩大企业的内源融资和股权融资提升企业绩效;产业政策会加剧受鼓励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产业政策影响下企业融资约束的加剧却会提高企业绩效。(3)产业政策、企业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方面(传导机制二的检验),产业政策会扩大企业投资规模,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产业政策会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和总投资效率,提高无形资产的投资效率;产业政策支持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有助于企业当期绩效提升,无形资产投资的增加有助于企业未来绩效的提升。(4)产业政策、企业投融资互动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方面(传导机制三的检验),与未受产业政策鼓励的企业相比,受产业政策鼓励企业的融资—投资敏感性、投资—融资敏感性均得到提高;进一步地,产业政策会通过企业投融资互动提高企业绩效。(5)以万科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发现,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扩张性产业政策调控会提高万科的投融资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紧缩性的产业政策调控会降低万科的投融资水平,进而降低企业绩效。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去杠杆、去产能不动摇;(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切实提高企业创新投资水平;(3)提高政府补贴效率,充分发挥政府补贴的财政功能;(4)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5)改善民企融资约束,大力支持民企发展壮大。本研究基于产业政策的“微观效果分析—传导机制建立—传导机制验证”的逻辑思路,立足于完善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以及产业转型优化发展的新时代特征,深入探讨了宏观产业政策的微观经济效果,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研究结论的理论意义体现在:本研究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联系起来,并构建了宏观产业政策与微观企业绩效之间的传导机制,支撑了产业政策有效论;此外,本研究还扩展了企业投融资互动的相关研究,丰富了投融资互动方面的理论。现实意义体现在:本研究从微观层面检验了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新时代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八五”时期的宏观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五”时期的宏观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规划(计划)观
二、中国特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度
    (一)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相互衔接、相互作用
    (二)中长期规划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三、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中国经验”
    (一)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二)建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目标治理机制
    (三)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2)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理由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理由及意义
    1.2 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
        2.1.2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
        2.1.3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2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
        2.2.1 社会党国际重建的直接广泛影响
        2.2.2 本国经济的稳步复苏
        2.2.3 修正主义思潮在党内的广泛传播
        2.2.4 中间阶层占多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2.3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
        2.3.1 拉萨尔主义的废除“铁的工资纪律”思想
        2.3.2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经济改良思想
        2.3.3 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
        2.3.4 新自由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作用思想
    2.4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
        2.4.1 恢复期:管制经济的继续坚守
        2.4.2 腾飞期:社会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2.4.3 危机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有效借鉴
        2.4.4 发展期:新自由主义经济的主流趋向
第3章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不断调整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
        3.1.1 “哥德斯堡纲领”:建设一个符合人类尊严的社会
        3.1.2 “八五大纲”:向更自由、更公正、更相助的方向发展
        3.1.3 “柏林纲领”:实现一种以人类生活的更高质量为目标的进步
        3.1.4 “汉堡纲领”:可持续的进步和质的提高
    3.2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
        3.2.1 混合经济
        3.2.2 市场与国家干预
        3.2.3 职工参与的共决制
    3.3 以公平为先决条件的收入分配政策
        3.3.1 以国家政策倾斜间接影响雇员收入
        3.3.2 以工资自治调节雇主与雇员的经济利益分配
        3.3.3 以累进制的直接税实行再分配
    3.4 以“魔方四角”为经济政治目标的总体调节政策
        3.4.1 宏观货币政策
        3.4.2 社会福利政策
        3.4.3 劳工市场政策
第4章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评析与借鉴
    4.1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4.1.1 以价值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目标
        4.1.2 适合客观现状的经济建设政策
        4.1.3 具有平衡性的经济发展战略
    4.2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问题
        4.2.1 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4.2.2 渐进改良的发展战略的不彻底性
        4.2.3 高水平福利政策对经济社会的拖累
    4.3 对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批判借鉴
        4.3.1 明确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4.3.2 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4.3.3 吸取德国福利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一)1949—1961年: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调控
    (二)1962—1967年:开始重视以财政政策为主的经济手段
    (三)1968—1976年:宏观调控政策缺位导致国民经济运行混乱
    (四)1977—1990年:超前发展理念导致宏观调控政策独立性缺失
    (五)1991—1998年:现代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
    (六)1999—2019年:调控视角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三、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经验总结和政策启示
    (一)宏观调控政策应基于国情和遵循经济运行客观规律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三)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财政政策灵活有度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就是合理管控好投资和货币
    (五)宏观调控政策的难点就是有效管控政府超前发展雄心和过度干预之手
    (六)宏观调控政策要前瞻性地调控和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四、新时代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展望
五、结语

(4)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民经济规划相关文献
        2.1.1 国民经济规划的内涵
        2.1.2 国民经济规划的发展理念
        2.1.3 国民经济规划的发展目标
        2.1.4 国民经济规划的任务安排
    2.2 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献
        2.2.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2 政府行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3 国民经济规划与经济发展相关文献
        2.3.1 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2.3.2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经济发展的实施机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国民经济规划
        3.1.2 高质量发展
    3.2 基本理论
        3.2.1 市场失灵理论
        3.2.2 政府失灵理论
        3.2.3 发展规划理论
    3.3 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理论分析
        3.3.1 国民经济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3.3.2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3.4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机制的理论分析
        3.4.1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府治理机制
        3.4.2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民经济规划与高质量发展状况分析
    4.1 国民经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情况分析
        4.1.1 国民经济规划的历史溯源与演进规律
        4.1.2 国民经济规划的文本分析
        4.1.3 国民经济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
    4.2 高质量发展状况分析
        4.2.1 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4.2.2 高质量发展指数测度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研究假设
    5.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说明
        5.2.3 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政策效应检验
        5.3.2 规划目标有效性检验
        5.3.3 中介机制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府治理机制检验
    6.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6.1.1 模型背景
        6.1.2 模型主体假设
        6.1.3 各主体行动路线
        6.1.4 模型求解与研究假设
    6.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说明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基准回归
        6.3.2 稳健性检验
    6.4 进一步的研究:考虑官员个体特征
        6.4.1 实证研究假设
        6.4.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检验
    7.1 实证研究假设
    7.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基准回归
        7.3.2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研究 ——基于规划实施绩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
    1.3 框架结构与内容简介
    1.4 本研究主要理论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发展规划决策相关研究
    2.2 公共政策决策相关研究
        2.2.1 决策主体视角
        2.2.2 决策议程视角
        2.2.3 决策过程视角
        2.2.4 “决策与执行”系统分析视角
    2.3 文献评述
3 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理论模型建构
    3.1 研究视角与核心概念
        3.1.1 研究视角
        3.1.2 核心概念
    3.2 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历史演进
        3.2.1 民主化决策
        3.2.2 科学化决策
        3.2.3 法治化决策
        3.2.4 衔接协调
        3.2.5 适时调规
        3.2.6 决策共识
        3.2.7 文本质量
        3.2.8 规划实施绩效
    3.3 理论模型建构
        3.3.1 民主化与决策共识、文本质量
        3.3.2 科学化与决策共识、文本质量
        3.3.3 法治化与决策共识、文本质量
        3.3.4 衔接协调与决策共识、文本质量
        3.3.5 适时调规与决策共识、文本质量
        3.3.6 决策共识、文本质量与实施绩效
4 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相关变量的测量
        4.1.1 决策方式和调整方式相关概念的测量
        4.1.2 文本质量和决策共识的测量
        4.1.3 规划实施绩效的测量
        4.1.4 控制变量的测量
    4.2 问卷的相关介绍和说明
        4.2.1 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
        4.2.2 关于问卷获取数据必要性、科学性的说明
    4.3 分析方法的选择
    4.4 问卷信效度检验
    4.5 问卷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4.6 分析和讨论
        4.6.1 民主化的作用
        4.6.2 科学化的作用
        4.6.3 法治化的作用
        4.6.4 衔接协调的作用
        4.6.5 适时调规的作用
        4.6.6 决策共识的重要性
        4.6.7 文本质量的重要性
5 主要结论、对策建议与后续研究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后续研究方向和努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成果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D. 调查问卷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规范分析法
        1.3.2 实证分析法
        1.3.3 投入产出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产业结构界定
        2.1.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2.1.3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选择
        2.1.4 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测度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2.2.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2.2.3 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
        2.2.4 最优产业结构测算
        2.2.5 主导产业选择
        2.2.6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2.2.7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3.1 研究文献评价
        2.3.2 本文拓展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概念
        3.1.2 产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念
    3.2 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理论
        3.2.1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3.2.2 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模式
        3.2.3 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指标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3.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
        3.3.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3.3.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目标
        3.3.4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径
        3.3.5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式
        3.3.6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进入新时代前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4.1.1 改革开放前特殊的“工业化”阶段
        4.1.2 改革开放后从纠正失衡到均衡发展阶段
        4.1.3 本世纪以来重工业化阶段
    4.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化新趋势
        4.2.1 产业产值结构逐渐实现高度化
        4.2.2 产业要素配置结构日趋合理化
        4.2.3 产业发展动力结构以技术创新为主
        4.2.4 产业组织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4.2.5 产业区域布局结构日渐协同化
    4.3 当前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4.3.2 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
    5.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5.1.1 第一产业结构现状
        5.1.2 第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1.3 第一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5.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5.2.1 第二产业结构现状
        5.2.2 第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2.3 第二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5.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5.3.1 第三产业结构现状
        5.3.2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3.3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选择
    6.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选择
        6.1.1 变量的选取
        6.1.2 模型的建立
        6.1.3 实证分析
        6.1.4 实证分析结论
    6.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
        6.2.1 模型的设定
        6.2.2 数据的选取
        6.2.3 影响力系数分析
        6.2.4 感应度系数分析
        6.2.5 赫希曼判别基准分析
        6.2.6 实证分析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
    7.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1.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1.2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2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2.1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2.2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3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3.1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3.2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4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4.1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4.2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8.1 多措并举,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1.1 高度重视市场决定性作用
        8.1.2 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
        8.1.3 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2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8.2.1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2.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8.2.3 加快农业创新驱动速度
        8.2.4 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8.3 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机遇,推动工业向4.0 迈进
        8.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8.3.2 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8.3.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8.3.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8.4 以中国制造2025 为指引,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
        8.4.1 政府全面统筹规划
        8.4.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8.4.3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8.4.4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8.5 统筹协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8.5.1 健全发展机制体制
        8.5.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8.5.3 推动科技创新建设
        8.5.4 实施一地一策方案
        8.5.5 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八五”: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兆木研究员(论文提纲范文)

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八五”计划的制定和调整
经济发展加速和“软着陆”

(9)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运作模式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粮食物流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2.1.1 粮食物流的概念
        2.1.2 粮食物流的特点
        2.1.3 粮食物流运作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营销渠道理论
        2.2.4 市场效率理论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运作模式分析
    3.1 粮食发展现状
    3.2 粮食物流环境现状
    3.3 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运作模式
        3.3.1 农户+加工性企业物流模式
        3.3.2 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模式
        3.3.3 龙头企业模式+合作社(基地)
        3.3.4 第三方物流
    3.4 案例研究
        3.4.1 八五〇农场情况简介
        3.4.2 八五〇农场粮食物流经营环境分析
        3.4.3 八五〇农场粮食运作模式的选择
    3.5 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运作模式存在问题
        3.5.1 粮食供应主体分散
        3.5.2 粮食物流专业化程度低
        3.5.3 粮食物流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3.5.4 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不发达
第四章 国内外粮食物流运作分析及经验借鉴
    4.1 国内典型地区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4.1.1 大连港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4.1.2 深圳市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4.1.3 吉林省物流运作分析
        4.1.4 经验借鉴总结
    4.2 国外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4.2.1 美国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4.2.2 加拿大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4.2.3 澳大利亚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4.2.4 经验借鉴总结
第五章 完善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体系运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粮食物流的运作模式
    5.2 加强粮食物流市场体系建设
        5.2.1 完善粮食物流市场主体
        5.2.2 加大粮食储运设施建设投资
    5.3 加强粮食流通环节监测预警和应急供应网路建设
        5.3.1 推进粮食应急体系构建
        5.3.2 加强粮情监测预警
    5.4 专业人才培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企业资本配置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产业政策
        1.2.2 企业资本配置
        1.2.3 企业绩效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政策相关理论
        2.1.2 企业投融资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2.2 产业政策、企业融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2.3 产业政策、企业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2.4 产业政策、企业投融资互动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2.5 文献总结及评述
第三章 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3.1 问题提出与理论分析
        3.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3.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2.1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3.2.2 模型设计
    3.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相关性分析
        3.3.3 回归分析
    3.4 稳健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传导机制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产业政策与企业资本配置
        4.2.1 产业政策与企业融资
        4.2.2 产业政策与企业投资
        4.2.3 产业政策与企业投融资互动
    4.3 企业资本配置与企业绩效
        4.3.1 企业融资与企业绩效
        4.3.2 企业投资与企业绩效
        4.3.3 企业投融资互动与企业绩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政策、企业融资与企业绩效
    5.1 问题提出与理论分析
        5.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5.2.2 模型设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分析
        5.4.1 稳健性检验
        5.4.2 进一步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政策、企业投资与企业绩效
    6.1 问题提出与理论分析
        6.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6.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6.2.2 模型设计
    6.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回归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分析
        6.4.1 稳健性检验
        6.4.2 进一步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政策、企业投融资互动与企业绩效
    7.1 问题提出与理论分析
        7.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7.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
        7.2.1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7.2.2 模型设计
    7.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4.1 产业政策、企业融资与企业投资的稳健性检验
        7.4.2 产业政策、企业投资与企业融资的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案例研究——以万科为例
    8.1 问题提出
    8.2 万科基本情况
    8.3 我国房地产行业产业政策调控变迁
    8.4 研究方法与设计
        8.4.1 研究方法
        8.4.2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8.5 案例分析与讨论
        8.5.1 1998 -2002 年扩张性产业政策下万科资本配置与绩效分析
        8.5.2 2003 -2007 年紧缩性产业政策下万科资本配置与绩效分析
        8.5.3 2008 -2009 年扩张性产业政策下万科资本配置与绩效分析
        8.5.4 2010 -2013 年紧缩性产业政策下万科资本配置与绩效分析
        8.5.5 2014 -2017 年扩张性产业政策下万科资本配置与绩效分析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9.3.1 研究局限
        9.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八五”时期的宏观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J]. 林木西. 经济学动态, 2021(05)
  • [2]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葛贺.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3]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及展望[J]. 杨飞虎,杨洋. 当代财经, 2020(05)
  • [4]国民经济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张紫薇. 辽宁大学, 2020(08)
  • [5]发展规划决策因素研究 ——基于规划实施绩效的视角[D]. 刘泽. 重庆大学, 2019(05)
  • [6]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陈丹. 辽宁大学, 2019(10)
  • [7]改革开放初期,我用经济数学模型,支持国家宏观经济决策[J]. 王潼. 经济资料译丛, 2019(04)
  • [8]“八五”: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兆木研究员[J]. 车海刚,张诗雨,杨良敏,马玉荣. 中国发展观察, 2019(15)
  • [9]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运作模式改善对策研究[D]. 宋艾. 延边大学, 2019(01)
  • [10]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企业资本配置视角[D]. 刘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八五”期间的宏观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