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升级应深入财经院​​校教学

会计准则升级应深入财经院​​校教学

一、会计达标升级工作应深入到财经学校教学之中(论文文献综述)

边小月[1](2021)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是美国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教育领域亦概莫能外。20世纪后期,美国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对教师教育进行了以“专业化”为主题的持续改革,其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相对独立、特征显着的改革阶段,该阶段既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专业化改革的调整与延续,又为21世纪以来新一轮教师专业化改革奠定了基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专业化改革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一方面,随着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低下的问题逐渐日益突出,引起教育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政府部门、教育专业组织、民间机构在内的社会各界先后发出了以强化教师专业化地位为诉求的改革倡导,同时教育理论界关于教师专业化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引发了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关注。这些因素酝酿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教师专业化改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为理念、政策和实践三个方面。理念上,这一时期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实现途径有了新的变化,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注重以提高教师薪资待遇来推动教师专业化,转变为更多强调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来实现教师专业化。政策上,联邦政府在这一时期以更为积极和主动的姿态加入到教师专业化改革中来,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案、政策,以加快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同时各州政府也推出了区域性的教师专业化政策,由此形成了涵盖联邦与州的教师专业化多级政策体系。实践上,这一时期教师专业化改革体现出以专业标准体系的优化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的特征,通过对职前、入职和在职全程性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优化,规范和提升各环节的教师教育活动,确保教师专业化整体进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专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使美国学界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使美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地位得到切实提高。改革所呈现出的以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为重心、多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构建全程专业标准体系统筹推进各阶段教师专业化进程等特征,对加快我国教师专业化改革进程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在推动我国教师专业化改革过程中,其一应加强理论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二应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有效合作的改革格局,其三应将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胡珊珊[2](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中职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组成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国家教育发展关键之一是师资队伍建设,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的流失更是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定,文化课教师的流失现状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本研究通过对江西省J学校的调查,包括学校文化课教师现状,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现状调查,对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问题访谈,对在职教师流失意向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的原因有: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对文化课教师群体重视不够、编制投入不足、社会保障不足。从学校层面来看,在用人制度存在问题、考核机制有待完善、薪资福利社保体系有待完善、职后培训机制不健全、文化课教师群体缺乏重视、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上公平感的缺失。从教师层面来看,文化课教师职称晋升难、专业发展难、职业认同感底、自我期待过高。从中职生层面来看,对文化课的认识问题,文化课教师管理压力大。从社会层面来看,学生家长期望值低,文化课教师家庭认可低,及社会对文化课教师的偏见。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也相应的提出一些解决对策。政府层面上,关怀文化课教师群体,增加投入,完善编制管理、师资培训。学校层面上,改善教师职业规划、教师发展环境、教师培训、教师评价、奖励制度,给予民主管理,树立主人翁意识;尊重文化课教师。教师层面上,制定自身专业发展规划,形成专业理念与师德,完善专业理念、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学生层面上,要引导中职生学习文化课,降低文化课教师管理压力,提升成就感。社会层面上,家长应对文化课教师理解尊重,文化课教师应获得全社会认可。

张爽[3](2020)在《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载体,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重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着,加速了就业市场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中职学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中职学校必须使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金融服务营销》是中职学校金融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与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下,学生学习效果甚微。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本文提出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并将该方法运用于《金融服务营销》课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小组学习任务和个人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实践技能,从而满足社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具体研究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对论文撰写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进而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为论文的撰写提供方向与技术指导。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总结合作学习法的相关理论,为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的提出提供依据,为论文的撰写及实践应用提供基础。第三部分: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应用的必要性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本课程应用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设计。明确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在本课程中应用设计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课程的总体设计,为实践检验提供应用框架。第五部分: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实践检验。运用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进行具体实践。首先,明确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其次,针对本课程中的典型章节进行具体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最后,通过成绩的横、纵向对比、问卷调查对比进行结果分析。第六部分:总结。对论文的研究进行成效分析,得出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并在实践中反思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运用该教学方法提供实践方向;最后归纳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杨蕊[4](2020)在《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条件下,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一直受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基础的一层,对培养大量基层工匠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强调,远远高于其它层次的职业教育。我国规定中职学生必须接受一年的顶岗实习教育,同时教育部还颁发了《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规范了不同专业的顶岗实习。但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地域、行业、师资、经费、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顶岗实习教学。通过调查研究中职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的现状,能发现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对改进顶岗实习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在梳理了国内外顶岗实习教学研究的成果,明确了调查研究的目的、内容、步骤后,制定了针对参加实习的学生、指导实习的老师、接收实习的企业的不同调研方法,并制作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走访方案。通过问卷调研和走访,掌握了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的顶岗实习教学的现状,分析了顶岗实习教学与培养方案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方面的符合性与达成度,总结了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针对分析的结果,结合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学校、学生这四个角度出发,对顶岗实习教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旨在促进有相同情况的中等职业学校能借鉴和改进顶岗实习教学,对推动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高吉聚[5](2020)在《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中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化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近些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错失了一些重要机遇,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市(州)发展水平产生了一些差距,处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因此,深入研究通化市中职教育发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通化市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对通化市中职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个别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引言部分,结合通化市概况,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梳理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部分,总结概括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第三部分,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招生面临较大困难、师资力量失衡、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破解“招生难”问题,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李倩[8](2019)在《保定H中等职业学校“三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校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是一种动态化的管理,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改革与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直接面向社会、面向企业输出技术劳动者,其管理水平直接体现着职业教育管理水平。中职学校只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管理模式,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当前,中职学校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的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缺失,职业能力不足;行政管理的工作推诿、效率低下;教学管理的不规范、不专业等问题。因此,应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反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本论文以保定H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准军事化、行政管理企业化、教学管理专业化“三化”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多个层面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调研出学生管理准军事化、行政管理企业化、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分析“三化”管理模式的“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三化”管理模式改革的对策:学生管理准军事化和人性化相结合;行政管理企业化和弹性化相结合;教学管理专业化深度发展;建立“三化”管理联动机制,畅通教学、学生和行政工作管理渠道。

陈沛酉[9](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黄沁芳[10](2019)在《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提高,高素质技能型外贸人才的需求量随之越来越大。面对国际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以及对外贸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培养一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得心应手处理外贸业务的人才,成为各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必须重视的问题。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快,对中职学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他们不仅要拥有熟练的语言技能,而且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这对中职毕业生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本文从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入手,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情境教学理论,讨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对福建省经济特点以及中职学校外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职业院校外贸相关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式对比,发现了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总结了一些经验,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促进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会计达标升级工作应深入到财经学校教学之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计达标升级工作应深入到财经学校教学之中(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兴起背景
    第一节 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现实动因
        一、美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质量难堪教育重任
        二、新一轮教育改革对专业化教师队伍诉求迫切
    第二节 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舆论推动和理论准备
        一、社会舆论对强化教师专业化地位的倡导
        二、教育理论研究对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关注
第二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完善
        一、从外部到内部:教师专业化理念的更新
        二、系列研究报告的发布及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的丰富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政策体系的构建与调整
        一、联邦政府推进教师专业化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各州政府推进教师专业化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节 覆盖全程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优化及其实践
        一、严格职前专业标准,把控职前教师培养质量
        二、健全入职专业标准,增强新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
        三、提高在职专业标准,确保在职教师全生涯专业发展
第三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历史省思
    第一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成效
        一、推动了美国教师专业化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完善
        二、切实提高了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化地位
    第二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特征
        一、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为重点,继续推进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全程专业标准体系,统筹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三、多方参与主体相互交织,联邦政府与教师团体的贡献进一步凸显
    第三节 对我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启示
        一、加强教师专业化相关理论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
        二、发挥社会多系统的合力,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合作
        三、加快建立与完善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个人工作和学习经历因素
        1.1.2 国家对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1.1.3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问题的突出性
        1.1.4 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等职业学校
        2.1.2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
        2.1.3 流失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需要动机理论
        2.2.3 公平理论
3 J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J学校情况介绍
        3.1.1 学校简介
        3.1.2 教师编制聘用情况
        3.1.3 教师工作量情况
        3.1.4 教师考评情况
    3.2 J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调查
        3.2.1 J学校教师流失情况
        3.2.2 J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问题访谈
        3.2.3 J学校在职教师流失意向问卷调查分析
4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4.1 政府层面
        4.1.1 对文化课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4.1.2 对文化课教师的编制投入不足
        4.1.3 对中职教育社会保障投入不足
    4.2 学校层面
        4.2.1 用人制度存在问题
        4.2.2 考核机制有待健全
        4.2.3 薪资福利有待提高
        4.2.4 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4.2.5 认识误区有待矫正
        4.2.6 公平缺失有待弥补
    4.3 教师层面
        4.3.1 文化课教师职称晋升较难
        4.3.2 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受限
        4.3.3 文化课教师职业认同感低
        4.3.4 文化课教师的自我期待高
    4.4 中职生层面
        4.4.1 中职生对文化课的认识问题
        4.4.2 中职生的教育和管理难度大
    4.5 社会层面
        4.5.1 中职生家长对文化课教育的期望值低
        4.5.2 文化课教师家庭对其的职业认可度低
        4.5.3 社会舆论对文化课教师存在认识偏差
5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应对策略
    5.1 政府层面
        5.1.1 给予文化课教师群体关怀
        5.1.2 完善文化课教师编制管理
        5.1.3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5.1.4 完善文化课教师培训体系
    5.2 学校层面
        5.2.1 帮助文化课教师完善其职业规划
        5.2.2 改善文化课教师评价和奖励制度
        5.2.3 完善文化课教师的师资培训体系
        5.2.4 给予文化课教师民主管理的机会
        5.2.5 营造文化课教师的良好发展环境
    5.3 教师层面
        5.3.1 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
        5.3.2 形成自身的职业道德理念
        5.3.3 完善专业知识储备
        5.3.4 提升专业能力水平
        5.3.5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4 中职生层面
        5.4.1 激发文化课学习热情
        5.4.2 探索文化课专业应用
    5.5 社会层面
        5.5.1 中职生家长理解支持文化课教师
        5.5.2 社会应广泛认可文化课教师工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支持
        2.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背景
        3.合作学习法的运用成效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中等职业学校及中等职业教育的界定
        1.中等职业学校的界定
        2.中等职业教育的界定
    (二)合作学习法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1.合作学习法的概念
        2.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
    (三)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的提出及内涵
        1.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的提出
        2.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的内涵
三、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1.调查问卷信度及效度的检验与分析
        2.《金融服务营销》课程的“课程情况”教学发展现状
        3.《金融服务营销》课程的“学生特点”教学发展现状
        4.《金融服务营销》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发展现状
    (二)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
        2.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要求
        3.教学环境的要求
四、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一)《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应用设计原则
        1.学生本位与能力本位相结合原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3.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原则
    (二)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下《金融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1.学习任务设计
        2.教学目标设计
        3.教学内容设计
        4.教学过程设计
        5.教学实施设计
        6.教学评价设计
五、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实践检验
    (一)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下《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实践概况
        1.实践对象
        2.实践内容
    (二)实践教学设计——以“金融服务品质评价”章节为例
        1.学习任务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
        5.教学实施
        6.教学评价
    (三)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下《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实践结果分析
        1.成绩对比分析
        2.问卷调查分析
六、总结
    (一)研究成效
        1.有效改善了《金融服务营销》课程教学效果
        2.探索出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基本思路
        3.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研究反思
        1.学生更关注自身学习任务而忽视小组学习任务
        2.教学评价可能掺杂个人主观思想
    (三)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
        1.6.1 研究特色
        1.6.2 创新点
2 依托的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中等职业学校
        2.1.2 顶岗实习
        2.1.3 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的思想
        2.2.2 合作教育理论
        2.2.3 黄炎培“做学合一”教育思想
3 顶岗实习教学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的编制
        3.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3 访谈提纲设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问卷分析
        3.3.2 企业问卷分析
4 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4.1.1 学生不能正视岗位分配
        4.1.2 学生耐挫能力差、人际交往困难
        4.1.3 企业注重自身利益、重劳动轻培养
        4.1.4 学校组织、监管机制不成熟
    4.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层面
        4.2.2 企业层面
        4.2.3 学校层面
        4.2.4 学生层面
5 完善中职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的对策
    5.1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层面
        5.1.1 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5.1.2 健全对顶岗实习工作的法律保障
        5.1.3 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5.1.4 营造有利于顶岗实习的舆论环境
    5.2 企业层面
        5.2.1 正确认识学生顶岗实习
        5.2.2 加强对实习生的教育与指导
        5.2.3 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
        5.2.4 积极参与实习生管理与考核
        5.2.5 主动接纳教师学习实践
    5.3 学校层面
        5.3.1 树立正确的顶岗实习理念
        5.3.2 提升学生基础能力
        5.3.3 开发顶岗实习衔接课程
        5.3.4 建立联合培养方案
        5.3.5 做好岗前实习准备工作
    5.4 学生层面
        5.4.1 实习前做好准备工作
        5.4.2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5.4.3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顶岗实习
        5.4.4 加强自我管理与自我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二 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企业)
    附录三 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四 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访谈提纲(各部领导及教师)
    附录五 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访谈提纲(学校)
    附录六 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访谈提纲(企业)
致谢

(5)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产生期(1913—1949年)
    (二)通化职业教育探索期(1949—1985年)
    (三)通化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期(1986—2009年)
    (四)通化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二、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成绩
    (一)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二)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三)集团化办学取得积极进展
    (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六)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七)地方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程度提高
三、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面临的困境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较大困难
        2.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失衡
        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5.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原因分析
        1.适龄人口减少,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中职生源
        2.职教资源整合加速,编制管理不活导致师资结构性断档
        3.统筹保障不足,错失政策机遇拉低建设水平
        4.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搭便车”制约校企合作
        5.体系不完善,生源素质不高制约职教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四、推进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四)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五)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
    (六)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8)保定H中等职业学校“三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学校管理模式
        1.2.2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
        1.2.3 行政管理企业化
        1.2.4 教学管理专业化
    1.3 研究现状
        1.3.1 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1.3.2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的研究现状
        1.3.3 行政管理企业化的研究现状
        1.3.4 教学管理专业化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保定H中等职业学校“三化”管理模式实施概况
    2.1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的背景
    2.2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的应用
        2.2.1 健全准军事化管理机构
        2.2.2 制定与准军事化相匹配的规章制度
        2.2.3 实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日常行为管理
        2.2.4 建立准军事化特色的军营文化
    2.3 行政管理企业化的应用
        2.3.1 实施企业化目标管理
        2.3.2 制定企业化管理制度
        2.3.3 建立企业化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
    2.4 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应用
        2.4.1 教师专业化培养
        2.4.2 建立职业化课程体系
        2.4.3 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力度
        2.4.4 制定规范化教学管理制度
        2.4.5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考评机制
第三章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3.1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的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工具的制定
        3.1.4 调查的实施
    3.2 调查访谈结果的分析
        3.2.1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的效果分析
        3.2.2 行政管理企业化的效果分析
        3.2.3 教学管理专业化的效果分析
    3.3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的成效与问题
        3.3.1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的成效
        3.3.2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存在问题及分析
第四章 完善“三化”管理模式改革思路与对策
    4.1 “三化”管理模式的管理理念和相互关系把握
        4.1.1 “三化”管理模式的管理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4.1.2 教学管理专业化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实现学生“成才”
        4.1.3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是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基础,实现学生的“成人”
        4.1.4 行政管理企业化是学生“成人”和“成才”的保障
    4.2 完善“三化”管理模式改革对策
        4.2.1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和人性化相结合
        4.2.2 行政管理企业化与弹性化相结合
        4.2.3 教学管理专业化深度发展
        4.2.4 建立“三化”管理联动机制,畅通教学、学生与行政管理渠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组织转型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文献考察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延伸个案法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文化整合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外贸专业
        三、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
        三、情境教学理论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概述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与发展
        一、跨文化交际的产生
        二、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第二节 外贸相关专业跨文化交际培养特征
        一、语言——英语语言技能的熟练
        二、语境——对外国文化以及商务外贸的了解
        三、交际关系——交际能力的训练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三节 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一、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培养课程定位
        二、福建省外贸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中职学校状况
        三、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优势条件
第三章 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能力培养方式与外贸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够高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三、综合能力素质不能满足外贸经济发展要求
    第二节 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性原因
        二、政策性原因
        三、社会文化原因
        四、中职学校自身原因
第四章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经验
        一、英国ESL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经验
        二、美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培养经验
        一、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创设情境
        二、衡山职业中专的产教融合
    第三节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经验的启示
        一、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
        二、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
        三、引企入教,产教融合
第五章 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
    第一节 明确办学定位,优化能力培养方式
        一、明确中职教育定位
        二、明确专业与培养目标定位
        三、优化专业能力培养方式,对接经济发展需求
    第二节 科学规划课程,加大培养力度
        一、把握课程特点,合理选用教材
        二、根据专业性质,恰当安排课时
        三、增设实践环境,加强校企合作
    第三节 培养综合素质,注重全面发展
        一、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德育为先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三、加强中外文化的学习,克服文化定势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会计达标升级工作应深入到财经学校教学之中(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研究[D]. 边小月. 河北大学, 2021
  • [2]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流失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中职学校为例[D]. 胡珊珊.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设计[D]. 张爽.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4]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杨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高吉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保定H中等职业学校“三化”管理模式研究[D]. 李倩. 河北大学, 2019(04)
  • [9]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10]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黄沁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会计准则升级应深入财经院​​校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