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相关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心肾相关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一、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正[1](2016)在《交通心肾治法源流与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交通心肾”治法是在“心肾相关”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常用重要治法之一,“心肾相关”理论自先秦两汉时期萌芽,经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提炼和升华,逐渐发展完善,“交通心肾”治法亦随之经历了发展和变化。本研究侧重历代相关重要中医古籍和医家学术思想,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以及相关医案类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交通心肾”治法相关古今文献进行研究,以期勾勒该治法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古今临床应用的规律和特点。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主要分为三篇进行阐述:上篇以“交通心肾”治法历史源流研究为主要内容。通过检索《中华医典》里“医经类”“内科类”“综合医书类”类目中相关内容,结合《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筛选出各个历史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献着作,以计算机检索和手检结合的方式,收集与“交通心肾”治法和“心肾相关”理论相关的原始资料。按照先秦两汉时期、两晋至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代、清代和现代等六个不同历史阶段对检索资料进行分期,应用文献学一般研究方法,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医学发展特点、主要医家学术观点、中医教材相关内容等,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探讨治法和相关理论源流。中篇基于文献研究内容需求,设计开发“名医名方中医药传承平台(V1.0)”,该平台通过对医疗信息进行采集、提取特征、综合管理和数据挖掘,可将中医病案独立分离的理、法、方、药等信息集成一个相互关联、完整和协调的综合系统。通过对中医临证诊疗中的四诊、处方等信息进行采集和储存,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促进中医临证和传承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下篇主要从古代和现代相关医案入手,研究古今医案中该治法的临床应用特点与规律。在古代医案研究中,应用关键词检索古代医案数据库,从127本中医医案类古籍中,检索主要应用“交通心肾”治法治疗疾病的相关医案,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相关医案70篇,借助“名医名方中医药传承平台(V1.0)”建立古代医案数据库。基于古代医案数据库,对医案中出现的疾病和用药进行统计;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药内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总结古代医家在应用“交通心肾”治法中常见疾病分布和用药特点。现代医案研究部分主要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3个网络文献资料数据库中,检索近30年应用“交通心肾”治法治疗疾病的相关医案,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相关医案344篇,借助“名医名方中医药传承平台(V1.0)”建立现代医案数据库。基于现代医案数据库,对于医案中出现的疾病、症状、药物等内容进行统计;对症状、药物内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参考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相关方剂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现代临床在应用“交通心肾”治法的疾病、症状和用药特点。讨论部分主要从古今对“心”“肾”的认识演变和差异,以及“心肾交通”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内容入手,分析探讨“交通心肾”治法的内涵;探讨“心”“肾”概念的现代内涵;探讨古今应用“交通心肾”治法在临床上治疗的常见疾病、辨证、症状以及处方用药的特点与规律,并试从现行《中医诊断学》教材和相关“国标”的定义中出发,探讨古今临床处方用药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1古代中医应用“交通心肾”治法以治疗肾系疾病、心系疾病、气血津液病证等系统疾病为主,常用于治疗遗精、不寐、心悸等病证。2古代中医应用“交通心肾”治法主要采用安神药、补虚药、清热药、收涩药等四大类药物;常用药物有茯神、酸枣仁、远志、麦冬、地黄等;常用药对有茯神-酸枣仁,酸枣仁-远志,茯神-远志等;常用药物的药性以平、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肾、心两经为主。3现代中医应用“交通心肾”治法以治疗心系疾病与肾系疾病为主,常用于治疗不寐、经断前后诸证、心悸、遗精等疾病;西医疾病以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病理性遗精、遗尿等疾病为主。4现代中医临床常见心肾不交证的症状有不寐、心悸、头晕、梦多、口干等;常见舌色以红色和淡红色为主,舌尖红为心肾不交证特异性舌色:常见苔质为薄苔和少苔;常见脉象为细数脉。5现代中医应用“交通心肾”治法主要采用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收涩药等四大类药物;常用药物有黄连、酸枣仁、地黄、肉桂、远志等;常用药对有黄连-肉桂、黄连-酸枣仁、地黄-黄连等;常用药物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心、肾、肝经为主;6应用“交通心肾”治法时,在补益药的应用上,古代临床以补气和补阳药物的使用为主,现代临床以补阴和补血药物的使用为重。7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心肾不交证常用方剂有交泰丸、六味地黄丸、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等4首,常在方剂中加入“龙骨、牡蛎”“地黄、牡丹皮、知母”等药物组合。研究结论1“心”“肾”的概念内涵丰富,中医在“心”“肾”的认识经历了从解剖意义上“心”“肾”到功能上的“心”“肾”的发展过程。目前,“心肾相关”理论中所指的“心”“肾”,主要代表“精神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生理功能;心肾不交证常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和行为障碍”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2“交通心肾”及其相关理论在形成初期,深受古代哲学思想和道家丹道学说思想的影响,但在其后来发展过程中因中医和道家道教发展目标、理论体系以及研究与应用手段方法不同,自明清已降,“交通心肾”治法仅用于少部分疾病的治疗中。3心肾之间交通方式主要依靠心肾阴阳交感、经络、脾胃、肝胆、胞胎、三焦等,临床治疗心肾不交证常从“心肾阴阳失调”与“脾胃”两方面入手。4高等院校《中医诊断学》教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均将心肾不交证等同于心肾阴虚[阳亢]证;且《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 16751.3-1997)则仅提出滋阴潜阳之法以“交通心肾”。现行教材和“国标”并未对“心肾不交”内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阐述,使得“交通心肾”治法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较为局限。5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的应用于中医医案的研究中,辅助挖掘潜在的、不易察觉的、有价值的症状和用药信息。

李洋,张明雪[2](2014)在《运用心肾相关理论浅析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文中提出临床上冠心病的患者常常伴有慢性肾脏病,而肾脏病患者亦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与肾脏病的密切关系与中医的"心肾相关"理论不谋而合。文章以中医视角,运用"心肾相关"理论,阐述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生理机制、病理联系,并确立中医治疗大法。

郭现辉,徐祎春,刘世敏,夏勇,李艺,具紫勇[3](2013)在《仿真针刺对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ATP酶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仿真针刺对不同强度运动训练的大鼠心肌ATP酶的影响。方法对SD大鼠进行8周不同强度的跑台运动训练,利用捻转手法仪研究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大鼠在不同功能状态下心肌ATP酶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运动模型组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降低;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Na﹢,K﹢-ATP,Mg2﹢-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增高。结论长期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对大鼠心肌ATP酶的影响不同,而仿真针刺内关治疗能提高部分运动训练而下降的ATP酶活性,对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高勃[4](2013)在《张明雪教授从肾论治胸痹的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冠心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等范畴。其发病的病因主要与寒邪侵袭,七情、饮食损伤和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是肝、心、脾、肺、肾等脏腑的气血阴阳亏虚,但肾之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所以本虚尤以肾脏亏虚为关键;标实则为寒凝、痰浊、气滞和血瘀的形成,而寒、痰、气、瘀的形成又都与肾虚密切相关,所以说肾虚常常贯穿于胸痹发生、发展的始终。临证时,肾阴虚患者可兼见寒凝、痰浊、气滞、血瘀之象,但以寒凝血瘀多见,故在温补肾阳的同时,适当配以散寒活血化瘀之品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吾师喜用二仙汤加减;肾阴虚患者可兼见气滞、血瘀、痰浊之象,而以痰浊血瘀为多见,故在滋阴补肾的同时,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豁痰宣痹之品,吾师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若肾阴虚兼见气滞,吾师喜用一贯煎加减。可见,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痰瘀互结之象,故吾师常常在补肾固本的同时配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以行气开胸,豁痰宣痹,收效颇丰。导师张明雪教授对补肾固本理论极为推崇,善于从肾论治胸痹心痛,灵活运用温补肾阳,滋补肾阴,补益肾气,填补肾精方药治疗胸痹心痛。本文总结了导师对心、肾与胸痹相关理论体系的诸多认识及其丰富的临证经验。

李柳骥[5](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志明[6](2007)在《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这些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证侯治疗的描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述“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等证的文献中。这些文献记载了中医学对心律失常独到认识及丰富的诊疗经验。建国以来,广大医学工作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并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且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本论文收集1949~2006年与心律失常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节,概要介绍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至第七节,分别从辨证论治、单方复方、针灸推拿、气功、饮食、音乐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各种方法,其中既介绍一般治法和着名老中医的经验,也介绍不同医家对本病独到认识,从而从不同角度深化和丰富了心律失常的证治。第三部分为第八节,介绍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以中医治法为主,兼顾中西医结合研究,力求全面反映建国以来中医研究心律失常的水平。

唐晓玲,唐敏[7](2004)在《中医药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文中认为

王维庭,李新治,赵福祥[8](2000)在《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穴位的特异性。方法:将48例QTd明显增大(QTd≥60ms)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例。取穴,Ⅰ组腰阳关穴,Ⅱ组至阳穴,Ⅲ组内关穴(左),Ⅳ组三角肌注射。注射前,注射后20分种和7日各记录心电图1次。结果:在穴位局部麻醉的情况下,注射前和注射后20分钟,7日QTd减小仅Ⅰ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每组注射前后QTd差值均数间差别部位(左),2%利多卡因6ml分别行穴位和三角肌注射。经F检验P值均<0.01。差值均数间两两比较,经Q值检验。Ⅰ与Ⅱ<0.05,Ⅰ与Ⅲ和Ⅰ与Ⅳ,P均<0.01,Ⅱ与ⅢP>0.05,Ⅱ与ⅣP<0.05,Ⅲ与ⅣP>0.05。结论:腰阳关穴注射后QTd减小,P<0.01,至阳穴和内关穴注射后QTd减小P>0.05。腰阳关穴注射对减小QTd有特异性。

二、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交通心肾治法源流与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综述:心肾相关理论的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2 综述:数据挖掘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3 综述:网络药理学在中医方剂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上篇 “交通心肾”治法发展源流
    1 先秦两汉
        1.1 历史背景
        1.2 文献辑录
        1.3 理论发展与应用特点
    2 两晋至五代
        2.1 历史背景
        2.2 文献辑录
        2.3 理论发展与应用特点
    3 宋辽金元
        3.1 历史背景
        3.2 文献辑录与医家学术思想述要
        3.3 理论发展与应用特点
    4 明代
        4.1 历史背景
        4.2 文献辑录与医家学术思想述要
        4.3 理论发展与应用特点
    5 清代
        5.1 历史背景
        5.2 文献辑录与医家学术思想述要
        5.3 理论发展与应用特点
    6 现代
        6.1 “交通心肾”治法与“心肾相关”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6.2 高等院校教材对“交通心肾”治法及“心肾相关”理论的认识
    7 小结
中篇 “名医名方中医药传承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1 计算机应用程序概要
    2 诊疗信息采集与储存
    3 数据导出与分析
    4 其他功能
下篇 “交通心肾”治法在古今医案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 古代医案应用“交通心肾”治疗疾病的研究
        1 古代医案数据库的建立
        1.1 古代医案发展与特点
        1.2 古代医案检索与整理
        1.3 古代医案管理与分析
        2 基于统计与数据挖掘的古代“交通心肾”治法应用规律与特点研究
        2.1 古代医案统计与分析
        2.2 古代医案数据挖掘分析
        3 典型医案分析
        3.1 脉象特点
        3.2 临证论治
        4 小结
    第二章 现代医案应用“交通心肾”治疗疾病的研究
        1 现代医案数据库的建立
        1.1 现代医案检索与整理
        1.2 现代医案管理与分析
        2 基于统计与数据挖掘的现代“交通心肾”治法应用规律与特点研究
        2.1 现代医案统计与分析
        2.2 现代医案数据挖掘分析
        3 典型方剂理论文献分析
        3.1 交泰丸
        3.2 六味地黄汤
        3.3 黄连阿胶汤
        3.4 天王补心丹
        4 典型方剂药理学特点分析
        4.1 交泰丸的药理学特点
        4.2 黄连阿胶汤的药理学特点
        4.3 六味地黄汤的药理学特点
        4.4 交泰丸、黄连阿胶汤、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学特点比较
        5 小结
讨论
    1 “交通心肾”治法的内涵探讨
        1.1 “心”“肾”的含义
        1.2 “交通”之意
        1.3 “交通心肾”的途径与方法
    2 古今“交通心肾”论治疾病特点
    3 古今“交通心肾”论治用药特点
        3.1 不寐的论治
        3.2 遗精的论治
        3.3 心悸的论治
    4 “心肾不交证”的现代辨证特点
        4.1 现代“心肾不交证”的辨证特点
        4.2 “心肾不交证”与“肝肾阴虚证”的辨析
结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古代医案医话类着作
附录二:《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交泰丸、交泰丹、交泰散方药简介
附录三:心肾交通药物本草文献选摘(A→Z)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运用心肾相关理论浅析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论文提纲范文)

1心肾相关的生理机制
    1. 1经络互联
        1.1.1心肾经脉相关
        1.1.2任督冲三脉相交
    1. 2升降相因
2心肾相关的病理联系
    2. 1水衰火凌型
    2. 2水枯火旺型
    2. 3水火独旺型
    2. 4水火俱虚型
3运用“心肾相关”确立治疗方法

(3)仿真针刺对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ATP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试剂与仪器
    1.3 运动模型建立
    1.4 仿真针刺方法
    1.5 取材及测定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仿真针刺手法对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ATP酶与Mg2﹢﹣ATP酶活性的影响
    2.2 仿真针刺手法对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大鼠心肌组织中Ca2﹢-ATP酶与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张明雪教授从肾论治胸痹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心肾相交的源流
2 心肾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
3 导师习用补肾药举例
4 导师善用补肾固本法疗胸痹验案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病名萌芽期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1.2.1.1 心痛
        1.2.1.2 胸痛与膈痛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1.2.2.1 胸痹与心痹
        1.2.2.2 胸痹心痛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1.2.3.1 厥心痛
        1.2.3.2 真心痛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1.2.4.1 卒心痛
        1.2.4.2 久心痛
        1.2.5 九种心痛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1.2.7 病名之辨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2.2 病机分析
        2.2.1 心痛发作机理
        2.2.1.1 不通则痛
        2.2.1.2 牵引作痛
        2.2.1.3 不荣则痛
        2.2.2 疾病产生机理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3.2.1.1 胸痹之辨证
        3.2.1.2 心痛之辨证
        3.2.2 病因辨证
        3.2.3 八纲辨证
        3.2.3.1 寒热辨证
        3.2.3.2 虚实辨证
        3.2.4 气血辨证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4.1 治则概述
        4.1.1 辨证治则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4.2 治法概述
        4.2.1 药物疗法
        4.2.1.1 祛邪诸法
        4.2.1.2 扶正诸法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4.2.1.4 心病专药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4.2.2.1 针灸
        4.2.2.2 按摩
        4.2.2.3 导引
        4.2.3 其他疗法
        4.2.3.1 外治法
        4.2.3.2 食疗药膳
        4.2.3.3 心理疗法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5.1 心绞痛的预防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5.2 心绞痛的调摄
        5.2.1 精神
        5.2.2 饮食
        5.2.3 运动
        5.2.4 禁忌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6.1.2.1 汉唐时期
        6.1.2.2 宋元时期
        6.1.2.3 明清时期
        6.1.3 讨论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6.2.1.1 研究意义
        6.2.1.2 入选标准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6.2.3.2 证治规律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7.1.2 现代应用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7.1.2.2 临床研究
        7.1.3 意义探讨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7.2.2.1 心阳虚
        7.2.2.2 肺阳虚
        7.2.2.3 脾阳虚
        7.2.2.4 肾阳虚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7.2.4.1 温阳散寒
        7.2.4.2 补气助阳
        7.2.4.3 通阳宣痹
        7.2.4.4 回阳救逆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7.4 热证心痛辨析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7.4.3 评述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概述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心绞痛的诊断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5 心绞痛的治疗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1 心绞痛的病因
        2.1.2 心绞痛的病机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2.2.1 宏观辨证
        2.2.2 微观辨证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2.2.2.2 心功能方面
        2.2.2.3 微循环方面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2.2.2.9 激素方面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2.2.2.11 其他方面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治疗
        3.1.1 分3 型治疗
        3.1.2 分4 型治疗
        3.1.3 分5 型治疗
        3.1.4 分6 型治疗
        3.1.5 分7 型治疗
        3.1.6 分8 型治疗
        3.1.7 分10 型治疗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3.2.1 从八纲论治
        3.2.1.1 从虚实论治
        3.2.2 从病邪论治
        3.2.2.1 从痰湿论治
        3.2.2.2 从瘀血论治
        3.2.2.3 从痰瘀论治
        3.2.2.4 从火邪论治
        3.2.2.5 从毒论治
        3.2.2.6 从郁论治
        3.2.3 从脏腑论治
        3.2.3.1 从肾论治
        3.2.3.2 从脾论治
        3.2.3.3 从肝论治
        3.2.3.4 从肺论治
        3.2.3.5 从胆论治
        3.2.3.6 从胃论治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3.2.4 其他
        3.2.4.1 从阴虚论治
        3.2.4.2 从络论治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4.7.1 病机认识
        4.7.2 治疗大法
        4.7.3 临床用药特点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5.1.1 祛邪诸法
        5.1.1.1 活血化瘀法
        5.1.1.2 疏肝行气法
        5.1.1.3 温阳散寒法
        5.1.1.4 行气活血法
        5.1.1.5 通阳活血法
        5.1.1.6 消积化滞法
        5.1.1.7 软坚破结法
        5.1.1.8 化痰祛瘀法
        5.1.1.9 化痰通阳法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5.1.2 扶正诸法
        5.1.2.1 益气温阳法
        5.1.2.2 益气养阴法
        5.1.2.3 益气养心法
        5.1.2.4 温通心阳法
        5.1.2.5 益气健脾法
        5.1.2.6 益气补肺法
        5.1.2.7 补肾法
        5.1.2.8 调补心肾法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5.1.3 扶正祛邪诸法
        5.1.3.1 益气活血法
        5.1.3.2 滋阴活血法
        5.1.3.3 温阳活血法
        5.1.3.4 通络益气法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5.1.3.10 补肾涤痰法
        5.1.3.11 补肾活血法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5.1.3.13 补脾和胃法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5.2 中成药治疗
        5.2.1 丸剂
        5.2.1.1 滴丸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5.2.2 散剂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5.2.4 片剂
        5.2.5 胶囊剂
        5.2.6 合剂(口服液)
        5.2.7 颗粒剂(冲剂)
        5.2.8 注射剂
        5.2.9 气雾剂、喷雾剂
        5.2.10 软膏剂
        5.2.11 膏药
        5.2.12 其他剂型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6.1 根类
        6.1.1 三七
        6.1.2 丹参
        6.1.3 西洋参
        6.1.4 当归
        6.1.5 麦冬
        6.1.6 刺五加
        6.1.7 黄芪
        6.1.8 葛根
        6.1.9 缬草
        6.2 根茎类
        6.2.1 大蒜
        6.2.2 川芎
        6.3 果实类
        6.3.1 山楂
        6.3.2 刺蒺藜
        6.4 花类
        6.4.1 红花
        6.4.2 鸡冠花
        6.4.3 蒲黄
        6.5 叶类
        6.5.1 茶叶
        6.5.2 银杏叶
        6.6 茎藤类
        6.6.1 桑寄生
        6.7 全草类
        6.7.1 长白瑞香
        6.7.2 回心草
        6.7.3 灯盏细辛
        6.7.4 红景天
        6.7.5 苦碟子
        6.7.6 香青兰
        6.7.7 穿心莲
        6.7.8 绞股蓝
        6.7.9 益母草
        6.7.10 淫羊藿
        6.8 动物类
        6.8.1 水蛭
        6.8.2 地龙
        6.8.3 熊胆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7.1 针灸疗法
        7.1.1 体针疗法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7.1.2 耳针疗法
        7.1.2.1 耳穴电针法
        7.1.2.2 耳穴贴压法
        7.1.3 头针疗法
        7.1.4 腕踝针疗法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7.1.6 温针疗法
        7.1.7 电针疗法
        7.1.8 灸法
        7.1.8.1 艾条灸法
        7.1.8.2 隔物灸法
        7.1.9 刺血疗法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7.1.11 综合疗法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7.2 穴位疗法
        7.2.1 穴位注射法
        7.2.1.1 西药注射
        7.2.1.2 中药注射
        7.2.2 穴位埋植法
        7.2.2.1 穴位埋线法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7.2.3 穴位贴压法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7.2.4 其他穴位疗法
        7.3 推拿疗法
        7.3.1 压痛点推拿
        7.3.2 心区局部推拿
        7.3.3 足反射区推拿
        7.3.4 全身推拿
        7.4 气功疗法
        7.4.1 治疗原理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7.4.4 临床应用
        7.4.4.1 内气疗法
        7.4.4.2 外气疗法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9.1.2 临床应用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9.2.1.1 环境安排
        9.2.1.2 起居护理
        9.2.1.3 情志护理
        9.2.1.4 服药护理
        9.2.1.5 饮食护理
        9.2.1.6 排泄护理
        9.2.2 疾病护理
        9.2.2.1 危重期护理
        9.2.2.2 缓解期护理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10.1 针灸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0.2 中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6)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1.1 心律失常的病因
    1.2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1.3 心律失常的分类
        1.3.1 按心律失常速率分类
        1.3.2 起源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1.3.3 激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4.1 心律失常诊断概述
        1.4.2 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1.5 治疗
    1.6 预后
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1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2.1.1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的生理功能
        2.1.1.1 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1.1.2 心脏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关系
        2.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2.1.2.1 感受外邪
        2.1.2.2 情志所伤
        2.1.2.3 饮食失调
        2.1.2.4 房劳过度
        2.1.2.5 它病失养
        2.1.2.6 药物影响
        2.1.3 现代中医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2.1.3.1 本虚
        2.1.3.2 标实
        2.1.3.3 从肝、脾、肺三脏论述心律失常
    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2.2.1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2.2.1.1 整体论治
        2.2.1.2 调理阴阳
        2.2.1.3 扶正祛邪
        2.2.1.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
        2.2.2.1 辨惊悸、怔忡
        2.2.2.2 辨病变的虚实兼夹
        2.2.2.3 辨脏腑的虚损程度
        2.2.2.4 辨脉象
        2.2.3 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论治
        2.2.3.1 虚证类
        2.2.3.2 实证类
    2.3 现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举例
        2.3.1 中医辨证分型
        2.3.1.1 北京魏执真将心律失常分快速型和慢速型
        2.3.1.2 北京马胜兴等分标本论治
        2.3.1.3 北京徐承秋等将分三型论治
        2.3.1.4 山西原明忠等分三型论治
        2.3.1.5 广州陈镜合三型论治
        2.3.1.6 山东邵念方分六型论治
        2.3.1.7 上海丁学屏辨治八法
        2.3.1.8 湖南张自强将早搏分七型论治
        2.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2.3.2.1 着眼于气、血、痰、瘀
        2.3.2.2 着眼于心肾
        2.3.2.3 着眼于心脾(胃)
        2.3.2.4 着眼于心肝
        2.3.2.5 温阳益气治病窦
        2.3.2.6 其他
    2.4 关于心律失常脉象的辨析
        2.4.1 迟脉
        2.4.1.1 祖国医学关于“迟脉”的记载
        2.4.1.2 “迟脉”的特征
        2.4.1.3 属于“迟脉”的心律失常
        2.4.1.4 “迟脉”辨析
        2.4.2 缓脉
        2.4.2.1 祖国医学关于“缓脉”的记载
        2.4.2.2 “缓脉”的特征
        2.4.2.3 可见“缓脉”的心律失常
        2.4.2.4 “缓脉”辨析
        2.4.3 数脉
        2.4.3.1 祖国医学关于“数脉”的记载
        2.4.3.2 “数脉”的特征
        2.4.3.3 表现为“数脉”的心律失常
        2.4.3.4 “数脉”辨析
        2.4.4 疾脉
        2.4.4.1 祖国医学关于“疾脉”的记载
        2.4.4.2 “疾脉”的特征
        2.4.4.3 表现为“疾脉”的心律失常
        2.4.4.4 “疾脉”辨析
        2.4.5 促脉
        2.4.5.1 祖国医学关于“促脉”的记载
        2.4.5.2 “促脉”的特征
        2.4.5.3 表现为“促脉”的心律失常
        2.4.5.4 “促脉”辨析
        2.4.6 结脉
        2.4.6.1 祖国医学关于“结脉”的记载
        2.4.6.2 “结脉”的特征
        2.4.6.3 表现为“结脉”的心律失常
        2.4.6.4 “结脉”辨析
        2.4.7 代脉
        2.4.7.1 祖国医学关于“代脉”的记载
        2.4.7.2 “代脉”的特征
        2.4.7.3 属于“代脉”的心律失常
        2.4.7.4 “代脉”辨析
        2.4.7.5 结、代辨析
        2.4.8 涩脉
        2.4.8.1 祖国医学关于“涩脉”的记载
        2.4.8.2 “涩脉”的特点
        2.4.8.3 表现为“涩脉”的心律失常
        2.4.8.4 “涩脉”辨析
    2.5 试论宗气与心律失常
        2.5.1 宗气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2.5.1.1 宗气的生成、运行
        2.5.1.2 宗气功能
        2.5.2 宗气与心肺
        2.5.3 着眼于心肺、宗气治疗心律失常
        2.5.3.1 升陷汤
        2.5.3.2 生脉散
        2.5.3.3 补益宗气以防治老年心律失常
3 现代中医专家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经验
    3.1 邓铁涛
    3.2 祝谌予
    3.3 陈可冀
    3.4 郭士魁
    3.5 岳美中
    3.6 施今墨
    3.7 赵冠英
    3.8 丁光迪
    3.9 傅宗翰
    3.10 奚凤霖
    3.11 周仲瑛
    3.12 朱良春
    3.13 华明珍
    3.14 严世芸
    3.15 姜春华
    3.16 黄文东
    3.17 朱锡祺
    3.18 何立人
    3.19 张伯臾
    3.20 陈泽霖
    3.21 周次清
    3.22 张珍玉
    3.23 万友生
    3.24 林钟香
    3.25 王键
    3.26 张国伦
    3.27 周宜轩
4 心律失常的单味药治疗
    4.1 苦参
    4.2 黄连
    4.3 青皮
    4.4 附子
    4.5 人参
    4.6 细辛
    4.7 延胡索
    4.8 葛根
    4.9 炙甘草
    4.10 冬虫夏草
    4.11 山豆根
    4.12 常山
    4.13 万年青
    4.14 山楂
5 心律失常的复方治疗
    5.1 古方化裁
        5.1.1 炙甘草汤
        5.1.2 生脉散
        5.1.3 温胆汤
        5.1.4 血府逐瘀汤
        5.1.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1.6 苓桂术甘汤
        5.1.7 归脾汤
        5.1.8 补阳还五汤
        5.1.9 天王补心丹
        5.1.10 银翘散
        5.1.11 桃仁红花煎
        5.1.12 麻黄附子细辛汤
        5.1.13 桂枝附子汤加味
        5.1.14 参附汤
    5.2 自拟方
        5.2.1 缓慢性心律失常
        5.2.1.1 增率汤
        5.2.1.2 温阳复脉汤
        5.2.1.3 五参汤
        5.2.1.4 益心温肾快脉汤
        5.2.1.5 复脉养心汤
        5.2.1.6 缓率平汤
        5.2.1.7 定悸复脉汤
        5.2.1.8 病窦转复汤
        5.2.1.9 增脉汤
        5.2.1.10 加味参附桂甘汤
        5.2.2 快速性心律失常
        5.2.2.1 交泰丸
        5.2.2.2 稳脉汤
        5.2.2.3 霍参汤
        5.2.2.4 苦参消早汤
        5.2.2.5 振心复脉汤
        5.2.2.6 益心方
        5.2.2.7 宁心汤
        5.2.2.8 平心定率汤
    5.3 成方
        5.3.1 参附芪注射液
        5.3.2 稳心灵
        5.3.3 舒心平胶囊
        5.3.4 心律安胶囊1 号
6 心律失常的针灸与推拿治疗
    6.1 心律失常的针灸治疗
        6.1.1 毫针治疗
        6.1.1.1 辨证分型治疗
        6.1.1.2 针刺特定穴位
        6.1.2 其他针法治疗
        6.1.2.1 耳针
        6.1.2.2 腕踝针
        6.1.2.3 穴位注射
        6.1.2.4 磁性皮内针
        6.1.3 针灸综合疗法
    6.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析与评价
        6.2.1 各种针法治疗本病概况
        6.2.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6.2.3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
        6.2.3.1 取穴
        6.2.3.2 毫针手法
        6.2.3.3 针刺频刺及疗程
    6.3 心律失常的推拿治疗
        6.3.1 推拿手法为主治疗心律失常
        6.3.1.1 按摩背俞穴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6.3.1.2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6.3.1.3 手法治疗颈心综合征
        6.3.1.4 颈部分区推拿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
        6.3.2 推拿和其他疗法综合运用治疗心律失常
        6.3.2.1 推拿结合水针治疗脊柱性心律失常
        6.3.2.2 推拿等综合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
        6.3.2.3 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
7 心律失常的其他治疗及护理
    7.1 心律失常的食疗
        7.1.1 辨证施食
        7.1.1.1 心神不宁
        7.1.1.2 心血不足
        7.1.1.3 气阴不足
        7.1.1.4 心阳虚衰
        7.1.1.5 痰湿阻滞
        7.1.1.6 瘀血阻滞
        7.1.2 心律失常的素菜水果治疗
    7.2 心律失常的音乐疗法
        7.2.1 音乐疗法运用于心律失常简析
        7.2.1.1 心动过速
        7.2.1.2 心动过缓
        7.2.2 音乐治疗运用的一些注意事项
    7.3 心律失常的护理
        7.3.1 一般护理
        7.3.2 心理护理
        7.3.3 医疗体育
8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8.1 舌象及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8.1.1 舌象客观性指标相关性研究
        8.1.2 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8.1.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8.1.2.2 心律失常与血液流变的关系
        8.1.2.3 心律失常与心电图的关系研究
    8.2 抗心律失常的方药研究
        8.2.1 炙甘草汤
        8.2.2 桃核承气汤
        8.2.3 血府逐瘀汤
        8.2.4 宁心复脉合剂
        8.2.5 甘草三参合剂
        8.2.6 心宝
    8.3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8.3.1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
        8.3.2 病窦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
        8.3.3 室性早搏中西医结合治疗
        8.3.4 心动过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3.5 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3.6 心房纤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通心肾治法源流与应用规律研究[D]. 杨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2]运用心肾相关理论浅析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J]. 李洋,张明雪. 辽宁中医杂志, 2014(05)
  • [3]仿真针刺对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ATP酶的影响[J]. 郭现辉,徐祎春,刘世敏,夏勇,李艺,具紫勇. 上海针灸杂志, 2013(09)
  • [4]张明雪教授从肾论治胸痹的经验总结[D]. 高勃.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5]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6]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李志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中医药对QT离散度的影响[J]. 唐晓玲,唐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4(02)
  • [8]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J]. 王维庭,李新治,赵福祥. 医学研究通讯, 2000(01)

标签:;  ;  ;  ;  ;  

心肾相关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