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谈碧螺春之名

三百年谈碧螺春之名

一、漫话碧螺春命名三百年(论文文献综述)

刘广利[1](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杜宁宁[2](2020)在《面向中文教学的苏州菜菜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菜名是菜肴的语言表现形式,是菜肴的语言外壳,学习中国菜菜名不仅是外国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还是他们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苏州菜菜名是苏州菜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是苏州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苏州菜菜名,对于在苏州地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了解苏州文化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提高他们汉语水平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实地考察、网络调查以及查找与苏州饮食文化相关典籍的方式对苏州菜菜名进行了筛选,以筛选出的苏州菜菜名作为基本语料,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描写、分析了苏州菜菜名的语音、语法结构以及菜名中的汉字。接着从文化学角度深入剖析了苏州菜菜名与苏州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论文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120名在苏州生活的各行各业的外国人为调查对象,统计了他们对苏州菜菜名的认知度以及汉字学习的相关情况。论文第四部分以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为教学内容,从情境教学、汉字教学和文化教学三个维度进行了教学设计,将语言与文化高度融合于课堂,对于苏州地区的中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庞旭[3](2020)在《清代茶叶种植地域、品类及产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叶的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的茶园种植面积、茶叶产量达到古代茶业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代茶叶也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清代茶叶的若干问题,可对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茶叶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对清代茶产地分布状况进行考察,主要是根据地方志、正史、政书、诗文等文献资料来完成的。本文对6个地区(16个省份)的各产茶府的产茶县数及产茶县占各府总县数的比例进行排序,从中得到各省产茶县的特点。如安徽省,将各产茶府的产茶县数排序,则是徽州府6、宁国府5、安庆府5、池州府4、庐州府2、六安直隶州2、太平府1、凤阳府1、广德直隶州1、和州直隶州1;如按各府的产茶县比例排序,则是徽州府100%、广德直隶州100%、六安直隶州100%、和州直隶州100%、宁国府83.3%、安庆府83.3%、池州府66.7%、庐州府40%、太平府33.3%、凤阳府14.3%。从以上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徽州府产茶县数及产茶县所占比例数都是最大的;广德直隶州、和州直隶州产茶县数最小,但产茶县所占比例为100%;凤阳府产茶县数及产茶县所占比例数在排序中皆为最小。在各省产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清代茶产地的分布特点。首先,清代茶产地分布广。其一,产茶范围辽阔,所述茶区包括了今天16个省份,南起海南岛,北抵山东省。西自云南、四川等西藏边隅,东至台湾海峡。其二,茶区面积广阔,主要是指产茶区呈片状分布,其表现在产茶县相连,跨府接省,大范围的合成一片,而非零星分布。其次,清代产茶地分布区域与现今四大茶区范围基本吻合。第三,清代茶产地的另一个分布特点为各府产茶县分布不平衡。清代茶叶方面,清代已初步形成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类。在查找到具体出处的茶叶中,将其归类。对清代各省、府及县所产具体茶叶及对应的现今所在地作了汇总,并对其茶叶出处作了具体考证。清代茶叶产量方面,主要是根据清实录和内务府档案清单等资料来完成的。主要估算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鸦片战争前以及鸦片战争后等各时期的茶叶产量,通过具体数据总结出清代茶叶产量虽偶有波动,确也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的。清代贡茶制度从清初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而茶马贸易制度在顺治二年宣布正式恢复,在康熙四十四年短暂停止一段时间,在雍正九年又遵循顺治初年定例进行交易,最终在雍正十三年结束。且清代每个时期内的茶引数也不尽相同,便将每个时期细分年份进行阐述。顺治六年—顺治十年,茶叶产量为580550.78斤(现今度量衡单位),约为58万斤;顺治十二年—十七年,1169289.83斤,约为117万斤;顺治十八年,18981346.92斤,约为1898万斤;康熙元年—康熙四十三年,19127884.14斤,约为1913万斤;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四十七年,18958440.88斤,约为1896万斤;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四十九年,21796618.39斤,约为2180万斤;康熙五十年—康熙五十二年,28388734.02斤,约为2839万斤;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六十一年,38331635.86斤,约为3833万斤;雍正元年—雍正三年,59177603.55斤,约为5918万斤;雍正四年—雍正八年,38059700.79斤,约为3806万斤;雍正九年—雍正十二年,40340967.75斤,约为4034万斤;乾隆年间—鸦片战争前,34278302.99斤,约为3428万斤;鸦片战争后,139661390.74斤,约为1亿3966万斤。雍正元年—雍正三年茶叶产量突然增多,是因为茶引数多于雍正其他时期。同时康熙后期(康熙五十年—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六十一年)的茶叶产量增长率(30%、35%)比康熙前中期(15%)翻了两倍,也为清代广泛应用的无性繁殖技术—插枝最早出现在康熙后期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提供了一丝佐证。

林啸[4](2018)在《毕沅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毕沅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封疆大吏,自三十一岁状元及第便走上仕途,从此一路官运亨通,官至湖广总督。在当时繁荣稳定的环境下,毕氏更是手不释卷,铅椠不去手,醉心于学术,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多有建树,成为有清一代少有的学术型官员之一。在乾隆时期的诗坛上,他与同时代的沈德潜、袁枚一起,成为了统领诗坛的三驾马车,并以其巨大的号召力影响着当时诗坛。自升任陕西巡抚后,毕沅广纳幕宾,将有才之士集于自己幕中,幕宾间、幕宾与幕主间在经学、史学、文学上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学术成果颇丰,成为同时代规模最盛、亦最负盛名的幕府。沈德潜去世后,在沈氏缺席的乾隆中后期诗坛,毕沅、袁枚担当大任,袁枚以其在野身份,而毕沅则以在朝重臣的身份,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共同推动了清代文学的发展。或因其身份特殊,且在经学、史学方面的成就掩盖了文学成就,学界对于毕氏诗歌的研究甚少。在前期收集、梳理了毕氏所留下的两千三百余首诗歌的基础上,论文从相关文献入手,对诗歌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力争文史结合,诗史互证,以期能够肯定毕沅的诗学成就。全文由绪言、正文、附录三部分组成。绪言内容为研究现状综述和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正文经过对毕沅诗歌的归纳整理,首先得出了毕氏诗歌主要由纪行诗、题画诗、政务诗等三大类主题组成的结论。其中,纪行诗以山水之乐、亲友之爱、物产之富为主题,在纪行风光的同时,记录了毕沅的人生轨迹;题画诗以诗赏画、鉴画,于细微之处得以窥见毕氏的收藏风格和“习静有佳趣,求工无好文”这种不刻意的诗歌创作态度,以及毕氏对南宗画派温润柔和之风的崇尚;政务诗以诗证史,侧面佐证了毕沅在任期间的政绩。政务诗多以叙事为主,并以实录的形式完成了对毕沅政绩的描写。诗分农事诗、战事诗和政事诗,农事诗中的灾害诗、悯农诗、水利诗在反映毕氏政绩的同时,也观照到了其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仁”心,战事诗则道出了毕氏忠君爱国的“忠”心、政事诗展现了毕氏卓越的政治才干。另外,除此三类诗,毕氏还有论学诗、论史诗、恭和御制诗、游仙诗等,题材甚为丰富;其次,探讨了毕氏诗歌的地域性、宗宋、包容性,以及诗歌的“经世”等四个特征。毕沅的诗歌创作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毕沅曾相继在河南、陕西、山东、湖南、湖北为官,其中陕西是其任职时间最长之地,毕氏曾有着抚陕十三载的仕宦经历,在此地,毕氏开幕府、集幕宾,彼此诗酒唱和,互相砥砺切磋,可谓惺惺相惜,其政治才能、学术影响力均在秦地得以充分发挥。对相关诗歌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毕氏和秦地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从毕氏在诗歌中、生活中对苏轼的钟爱,可看出其诗歌的宗宋倾向,其“兼收并蓄”“华实兼采”的诗歌创作原则,增强了诗歌题材、内容的包容性,而“经世致用”的诗歌创作理念则增加了诗歌的现实感,但文学性有所降低。最后,总结毕氏诗歌的特色与成就,毕沅的诗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为清代诗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毕氏的纪行诗无论在题材的扩展、审美情趣的求真倾向以及表现手法的拓宽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诗歌的保存亦有利于对毕氏及学术研究的传承和延续,而“兼收并蓄”“经世治学”的理念在诗歌范畴可谓“利弊兼具”,对毕沅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毕沅的诗歌仍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苏慧[5](2018)在《《风月梦》词汇研究》文中提出《风月梦》是晚清的一部通俗小说,其语料时代明确,文本真实可靠,语言通俗而口语性、地域性极强,篇幅适中,内容丰富。选取它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疑难词语的训释问题,有助于完善辞书中的一些方俗语词、文化语词词条,还能为扬州的民俗文化研究提供材料依据。本文坚持以词语考释为基础,将语言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着眼于整体,并根据专书特点,从书中的承古词、新造词、外来词、方俗语词、文化语词等处着手,突出对文献特色语言成分的研究,多角度切入,试图全面展现《风月梦》的词汇面貌。《风月梦》的词汇特点主要有:用词文白相间,承古词与新造词交替共融;方俗语词语料丰富,数量众多;文化词语多样,富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一词多义现象普遍,词的多义系统成熟。《风月梦》在继承前代古语词的同时,也记录了不少新造词,尤其是从方言、俗语中吸收了许多新词。这些新造词在词语的衍生方式上面,有与汉语普通话造词法相通之处,也体现出一些方言特点。《风月梦》的外来词主要来源于佛教和周边其他民族,来自西洋的很少,是受自身内容限制和西方外来词涌入时间的影响。本文从引申、语法影响、感情色彩变化、词义沾染等角度对《风月梦》方俗语词的词义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同时,重点对《风月梦》中一些疑惑难解或有鲜明特色的方俗语词进行了考释。本文对《风月梦》中最具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词语进行了专题研究,整理出了一些风月行业词和古街巷名称,彰显了《风月梦》的文本特色,展现了清中晚期扬州的城市风貌,有助于扬州的历史文化研究。

盛敏[6](2017)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饮茶史,历经数代传承流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古代商道的拓展,中国茶在海外广泛流布与传播,各国茶饮风俗亦多发端于中国,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中国文化失势,茶叶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建国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逐步恢复,但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在卖原料的低级阶段,出口结构极不合理。学界围绕中国茶叶出口的研究不少,如何突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分三个时期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世界茶叶贸易中各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案例,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紧密关联。1.早期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存在地理与时空上的相关耦合性,陆地是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路径,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2.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都经历过历史的辉煌,中国茶文化与接受国文化融合,新的茶文化形态引导和改变着世界的茶叶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然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缺乏主动权,当国运衰退之时,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双双陷入低谷。3.现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交流往往成“失语”状态;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出口贸易结合不紧密,茶文化对外传播未形成文化产业,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推动有限。从世界各国的茶叶贸易和的茶文化传播来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向来不为国人所重视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宣传普及在各国茶叶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1.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不惜花费巨资在欧美大陆宣传本国茶叶,茶叶宣传促销和茶文化普及成为公认的促销手段,这对英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殖民地区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各国早期开展的一系列茶叶宣传活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引导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与贸易格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体,低价竞销引导下的袋泡茶和速溶茶风靡一时。3.全球化时代商业并购现象普遍,非价格竞争成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世界茶叶贸易中茶文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愈加明显,这可以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美国茶文化复兴”中窥见一斑。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模式”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要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传播运行机制。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既需要政府引领、组织主导,同时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和强化个人广泛参与。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让多元主体有效协同与配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总之,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许多方面大有可为。而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也将极大促进茶叶出口贸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徐敏[7](2016)在《融合文化与技术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文中认为课程改革呼唤多样化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数字故事的设计与运用、微课的制作与实践、手机实时投屏与数据传输、数字化实验领域的探索等都为一线化学教师改革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增添了新思路、新方法。为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的课程理念,本文拟挖掘传统地方文化与初中化学课程的结合点,整合时下的教育信息技术,探索融合传统地方文化与信息技术的主题式教学的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笔者在该论文中尝试做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与论述:一、查阅文献资料,研究初中化学与地方文化整合的内容。二、依据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设计出以地方文化为背景的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课例。三、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故事、微课及数字化实验等技术形式实现以吴文化为载体的主题式教学,总结了原则、方法,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四、听取学生和专家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进一步对课例付诸课堂教学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张琴[8](2013)在《安徽六安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尝百草”的时代起,便有关于茶的传说,可见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同时,茶最先源起于我国的史实已被证实,尽管进入近代以后,我国茶文化发展式微,而日本的茶道却日益被人们所熟知和称赞,但是我国茶文化的始祖性地位是无法动摇的。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追求基本上达到一定较高的水平,因而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人们便进入了重视文化消费的休闲时代。而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茶文化旅游既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又成为这一时代发展的助推器。我国作为茶文化发源地,众多产茶地以及茶叶集散地都开展着不同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尤其以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区为发展的典型。安徽六安,是一座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城,在历史上便有“六安茶”闻名天下,尤其是在散茶盛行的明清时代。因而其茶文化资源从不匮乏,但是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并未显现其优势,反而发展滞后。笔者通过查找史料等历史研究方法发现六安茶文化资源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在多种药物中,因而与其他茶相比时在药性上略胜一筹。当然,在分析六安茶文化时,更需要着重加强对其茶文化的代表——六安瓜片的阐述。六安瓜片在以后的开发中更应强调其文化性,以适应当今社会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利于六安茶文化的复兴。在对六安茶文化旅游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一些相对真实的感受,深入了解六安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紧接着,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六安与黄山茶文化旅游进行比较,分析黄山茶文化旅游的优势以及成功的经验,从而为六安茶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笔者提出了以六安瓜片为核心建立六安茶文化体验园的构想,同时依据城市形象定位理论,认为六安市的城市定位可以六安瓜片为突破口来开发出具有六安茶文化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业。茶文化旅游开发之势如火如荼,六安市作为历史悠久的名茶产地更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业,一方面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实现六安茶文化的复兴,带动六安市经济发展。

王汭男[9](2013)在《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创意产业的兴起,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以及现代茶产业发展转型的需求,茶文化创意实践活动取得了蓬勃发展。本研究借鉴了创意产业、创意农业和茶文化旅游等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实证研究,对已有的茶文化创意实践进行理论的提升,并构建了三个新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通过分析论证,形成了以下的研究结论:1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相关概念探讨通过对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相关现象与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茶文化创意”包括茶文化物品创意、茶文化精神产品创意和茶文化行为方式创意三个层面。“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理解为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具体包括茶广告、茶建筑设计、茶业会展服务、与茶相关的工艺品、茶产品研发设计、茶文化服装设计、茶文化电影、茶音乐、茶文化表演艺术、茶业新闻出版、与茶相关的软件开发、茶文化广播电视、茶文化旅游、茶文化艺术品与文物交易、茶业咨询策划、茶文化体育事业等16个门类;也可以理解为茶文化创意行为的产业化。“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理解为创意产业园在茶领域的细分,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的茶产业园在加入创意等要素之后的升级形态。“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按照茶类/茶名进行分类,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茉莉花茶创意产业园等;还可以按照载体/功能进行划分,包括茶文化博物馆、体验馆、公园、庄园、创业园、演艺基地和其他新的模式。2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基地模式的研究探讨总结了不同茶文化创意产品的不同创意途径或创意元素:茶具可以从制作材料、使用方法与功能、外观、内涵、手感质地等方面进行创意;茶食品可以从造型、食材与配料、制作方法、销售、科技等方面进行创意;茶叶包装可以通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同茶类分别包装、采用幽默直白的方式、重复利用型茶包装、方便型包装等方面进行创意。茶的创意综合利用产品有:茶花与茶籽的利用产品、茶的提取物制品、茶的染色制品、茶的工艺品和以茶为填充物的制品。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可以从真空包装的含茶小吃、茶文化微缩模型、茶文化纸制品、茶籽、茶苗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基地的定位是以茶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发为核心产业,以环境艺术、室内设计、艺术品展览与拍卖、艺术培训、广告咨询、时尚餐饮等为辅助行业的创意产业园。根据“既封闭,又开放”的选址原则,可在工业遗产、城郊村落、茶叶批发市场、科研院校附近设立。该基地的构成有:茶文化创意设计与研发区、配套服务企业、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休闲场所和园区管理委员会等。3茶文化影视创意产业园模式的研究茶文化影视作品包括茶文化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微电影、静态电影和数码摄像(DV)等。茶文化影视创意园的定位是以茶文化影视产业为核心,集茶叶生产、衍生品开发与销售、节庆会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影视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园。整合的茶文化影视产业链包括前期开发、影视投资、影视制作、推广发行、院线与影院、衍生品,并横向介入茶叶生产、旅游、音乐、服务业等。而基于整合的产业链的茶文化影视创意产业园由茶园与茶厂、拍摄基地、影视企业集聚区、配套商贸区、园区管理办公室、会展与交易中心、茶文化特色剧院、旅游与体验服务区、实景演出场所和影视人才教育培训中心等构成。4茶文化爱情主题公园模式的研究无论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历史与习俗的角度研究,茶与爱情婚姻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美丽的茶园风光、较长的采摘体验和制茶体验、品茶交流对感情的升级、茶的养生保健功效、异彩纷呈的茶俗茶艺表演、丰富多彩的茶与爱情的故事、情侣对茶文化的宣传作用和外界条件的成熟等方面证明了福建省“茶文化爱情主题旅游”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园区建设的主力军是茶业龙头企业;主要目标客群是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年龄在18岁以上的成年人;园区由观光茶田、茶叶加工车间、主题公园广场、度假酒店等功能区构成。

付大霞[10](2013)在《唐代咏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至唐代,饮茶之风伴随着茶叶的逐渐普及和饮茶经验日渐积累而逐渐兴盛起来。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饮茶。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得到了高速发展,更是达到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巅峰。此时的茶作为一种饮品,在唐代逐渐兴盛起来,由于文人品茗的影响,使得茶开始从人们的生活层面逐渐渗透到艺术层面,同时又增添了许多的文化内涵,大量的文人在品饮茶的同时又歌咏茶,这使得茶事活动以及茶美味香被文学化了,甚至艺术化,于是许多歌咏唐茶的茶诗、茶书、茶文、茶艺术品等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本文第一章通过目前国内对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出本文选题用意,同时回顾了唐代之前与茶相关的文献,为后文研究唐代咏茶文学奠定基础。第二章以分析唐代咏茶文学发展兴盛缘由为重点,论及唐代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众多因素,突出分析了唐代各时期饮茶之风对之文学的影响。第三章重在探讨唐代咏茶文学之诗歌创作,分别对唐代各时期的茶诗创作数量进行统计,重点分析唐代茶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此外兼论唐代茶诗与酒诗之比较,通过二者在审美风格、抒发情感以及构思三个方面的异同,更深入地了解唐代茶诗。此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四章介绍了唐代的众多茶着,分为茶书、茶文两大类,其中以茶书陆羽《茶经》为重点分析对象,从内容、文风、评价及影响几方面来分析《茶经》,唐代茶着展现了唐人如何载种、制作、品饮茶叶,记载了唐人品茗的宝贵资料。纵观整个唐代咏茶文学,众多美不胜收的茶诗和内容丰富的茶文,如同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它们挥翰运墨吟颂着茶的芬芳,记载着茶的踪迹,以其内容丰硕和体式多样对后代茶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漫话碧螺春命名三百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话碧螺春命名三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1)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2)面向中文教学的苏州菜菜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概念界定及语料来源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苏州菜菜名的语言要素分析
    1.1 苏州菜菜名的语音结构
        1.1.1 语音分布
        1.1.2 节奏特征
    1.2 苏州菜菜名的语法结构
        1.2.1 偏正结构
        1.2.2 动宾结构
        1.2.3 主谓结构
    1.3 苏州菜菜名中的汉字
        1.3.1 原料中的汉字
        1.3.2 烹饪方法中的汉字
        1.3.3 与菜名属性相关的汉字
第二章 苏州菜菜名的文化内涵分析
    2.1 苏州菜菜名所反映的地域特色
        2.1.1 物产丰富
        2.1.2 不时不食
    2.2 苏州菜菜名所反映的人文特色
        2.2.1 崇文尚雅
        2.2.2 朴实创新
第三章 苏州菜菜名的认知调查与分析
    3.1 面向苏州外国人的苏州菜菜名认知度与汉字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设计
    3.2 面向苏州外国人的苏州菜菜名认知度与汉字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3.2.1 调查对象分析
        3.2.2 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第四章 苏州菜菜名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4.1 情景教学设计
        4.1.1 课文编写
        4.1.2 教学设计
    4.2 汉字教学设计
        4.2.1 教学设计准备
        4.2.2 教学过程
    4.3 文化教学设计
        4.3.1 教学设计准备
        4.3.2 教学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面向苏州外国人的苏州菜菜名认知度与汉字学习情况调查
致谢

(3)清代茶叶种植地域、品类及产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清代之前的茶叶发展状况
        1.2.2 清代的茶叶发展状况
    1.3 研究现状
        1.3.1 清代茶叶研究现状
        1.3.2 清代茶产地及茶叶品类研究现状
        1.3.3 清代茶叶产量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难点
2 清代茶叶种植地域分布
    2.1 清代茶产地分布
    2.2 华东地区
        2.2.1 江苏省
        2.2.2 山东省
        2.2.3 安徽省
        2.2.4 浙江省
        2.2.5 江西省
        2.2.6 福建省
    2.3 华南地区
        2.3.1 广东省
        2.3.2 广西省
        2.3.3 台湾省
    2.4 华中地区
        2.4.1 河南省
        2.4.2 湖南省
        2.4.3 湖北省
    2.5 西南地区
        2.5.1 四川省
        2.5.2 云南省
        2.5.3 贵州省
    2.6 西北地区—陕西省
    2.7 清代茶叶种植地域分布特点
        2.7.1 茶叶种植地域分布广
        2.7.2 茶叶种植地域分布与现今四大茶区范围基本吻合
        2.7.3 各府产茶县分布不平衡
3 清代茶叶品类
    3.1 华东地区
        3.1.1 江苏省
        3.1.2 山东省
        3.1.3 安徽省
        3.1.4 浙江省
        3.1.5 江西省
        3.1.6 福建省
    3.2 华南地区
        3.2.1 广东省
        3.2.2 广西省
        3.2.3 台湾省
    3.3 华中地区
        3.3.1 河南省
        3.3.2 湖南省
        3.3.3 湖北省
    3.4 西南地区
        3.4.1 四川省
        3.4.2 云南省
        3.4.3 贵州省
    3.5 西北地区—陕西省
    3.6 清代各省茶叶对比分析
        3.6.1 清代茶类
        3.6.2 清代各地区茶叶数量对比
4 清代茶叶产量
    4.1 顺治年间茶叶产量
        4.1.1 顺治六年—顺治十年的茶叶产量
        4.1.2 顺治十二年—顺治十七年的茶叶产量
        4.1.3 顺治十八年的茶叶产量
    4.2 康熙年间茶叶产量
        4.2.1 康熙元年—康熙四十三年茶叶产量
        4.2.2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四十七年茶叶产量
        4.2.3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四十九年茶叶产量
        4.2.4 康熙五十年—康熙五十二年茶叶产量
        4.2.5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六十一年茶叶产量
    4.3 雍正年间茶叶产量
        4.3.1 雍正元年—雍正三年茶叶产量
        4.3.2 雍正四年—雍正八年茶叶产量
        4.3.3 雍正九年—雍正十二年茶叶产量
    4.4 乾隆年间—鸦片战争前茶叶产量
    4.5 鸦片战争后茶叶产量
    4.6 清代茶叶产量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毕沅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选题思路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毕沅生平着述
    第一节 毕沅生平
        一、生平事迹
        二、母教影响下的学术之路
    第二节 毕沅的着述情况
        一、毕沅着述
        二、《灵岩山人诗集》集结过程
第二章 毕沅与吴中七子的交游与互动
    第一节 相聚沈门:毕沅与吴中七子
    第二节 豪情未已:毕沅与钱大昕
    第三节 同宦同游:毕沅与王昶
    第四节 相知相惜:毕沅与其他四子
第三章 毕沅的纪行诗
    第一节 毕沅纪行诗综述
    第二节 毕沅纪行诗的主题
        一、山水之乐
        二、亲友之爱
        三、物产之富
    第三节 毕沅纪行诗的特点
        一、“行必有诗”的日记式纪行
        二、题材的丰富与拓宽
        三、诗风诗境的转变与提升
第四章 毕沅的题画诗
    第一节 题画诗综述
        一、创作数量:类型多样数量丰赡
        二、创作条件:收藏品鉴积累历练
        三、创作动机:亲友影响互品互鉴
    第二节 毕沅题画诗的主题
        一、证画迹述画史
        二、评画作述画理
        三、补画意巧布局
    第三节 毕沅题画诗的“扬南宗”特征
        一、钟爱南宗画派画家
        二、收藏南宗画派画作
第五章 毕沅的政务诗
    第一节 毕沅政务诗综述
    第二节 毕沅政务诗的主题
        一、毕沅的农事诗
        二、毕沅的战事诗
        三、毕沅的政事诗
    第三节 毕沅政务诗的叙事特征
        一、诗序结合,增强诗歌“记事”功能
        二、叙事如画,描绘社会人生百态
        三、政务诗歌的组诗化倾向
第六章 毕沅的其他诗歌题材
    第一节 毕沅的论学诗
    第二节 毕沅的论史诗
    第三节 毕沅的其他题材诗歌
第七章 毕沅诗歌的特色与成就
    第一节 毕沅诗歌的特色
        一、毕沅诗歌的地域性特色
        二、毕沅诗歌的尊苏特色
        三、毕沅诗歌的包容性特色
        四、毕沅诗歌的经世特色
    第二节 毕沅诗歌的成就
        一、毕沅诗歌与清代诗学
        二、毕沅诗歌与其人生
        三、毕沅诗歌与历史互证
        四、毕沅诗歌与地域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风月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风月梦》的研究现状
    三、《风月梦》的语料特点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风月梦》的词汇概貌
    第一节 《风月梦》的承古词语
    第二节 《风月梦》的新造词语
        一、附缀式新造词
        二、重叠式新造词
        三、修辞式新造词
        四、词素改造式新造词
    第三节 《风月梦》的外来词语
第二章 《风月梦》中的方俗语词
    第一节 《风月梦》方俗语词的判定
    第二节 《风月梦》方俗语词的词义演变
        一、词义引申
        二、语法影响
        三、色彩转移
        四、其他途径
    第三节 《风月梦》方俗语词例释
第三章 《风月梦》中的特色文化词语
    第一节 从文化词语看扬州城的时代风貌
        一、从文化词语看扬州的娱乐饮食
        二、从文化词语看扬州的城市面貌
    第二节 《风月梦》特色文化词语例释
        一、风月行业词
        二、节日风俗词
附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
后记

(6)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
    1.1.2 国外研究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2.1 中国茶传播的主要路径
    2.1.1 丝绸之路
    2.1.2 茶马古道
    2.1.3 万里茶道
    2.1.4 海上丝绸之路
2.2 早期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的历史及主要特点
    2.2.1 关于早期传播的各种说法
    2.2.2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
    2.2.3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三章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
3.1 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1.1 北传俄罗斯
    3.1.2 茶入西欧
    3.1.3 华茶在欧洲的贸易
3.2 中国茶在美洲和非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 中国茶文化在亚洲地区的继续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1 茶在南亚与东南亚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3.2 茶在日本的继续传播与贸易往来
    3.3.3 茶在朝鲜半岛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4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四章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4.1 现当代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
    4.1.1 世界茶叶生产格局
    4.1.2 世界茶叶贸易格局与变迁
4.2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贸易
    4.2.1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状况
    4.2.2 现当代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
    4.2.3 现当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4.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复兴与对外传播
    4.3.1 台湾茶文化复兴
    4.3.2 大陆茶文化复兴
    4.3.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
    4.3.4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及与茶叶出口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 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经验及启示
5.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茶叶宣传与茶文化普及
    5.1.1 各国的宣传经验
    5.1.2 启示
5.2 二战前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1 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2 英国市场
    5.2.3 美国市场
    5.2.4 启示
5.3 全球化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
    5.3.1 跨国企业并购茶叶公司
    5.3.2 美国茶文化复兴
    5.3.3 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茶叶品牌文化分析
    5.3.4 启示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分析
6.1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内容
    6.1.1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体系
    6.1.2 中国茶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6.2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主体
    6.2.1 政府
    6.2.2 社会组织
    6.2.3 企业
    6.2.4 个人
6.3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媒介
    6.3.1 实物形象
    6.3.2 书籍报刊
    6.3.3 广播影视
    6.3.4 新媒体
6.4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受众
    6.4.1 受众属性与分类
    6.4.2 东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共通性
    6.4.3 西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差异性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促进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7.1 政府引领茶文化传播
    7.1.1 纳入国家战略
    7.1.2 重构茶文化
    7.1.3 优化传播方式
7.2 组织主导茶文化传播
7.3 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
    7.3.1 加强茶文化营销
    7.3.2 打造中国茶叶品牌
    7.3.3 细分国际市场
7.4 强化个人广泛参与
    7.4.1 加强人际传播
    7.4.2 加强个人传播
7.5 案例分析--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
    7.5.1 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事件表
    7.5.2 案例分析
    7.5.3 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作者简历

(7)融合文化与技术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0.2 研究的意义
    0.3 研究的方法
第一部分 核心概念和文献综述
    1.1 核心概念
        1.1.1 地方文化
        1.1.2 现代教育技术
        1.1.3 主题式教学
    1.2 文献综述
        1.2.1 苏州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1.2.2 传统文化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1.2.3 吴文化在不同学段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1.2.4 吴文化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1.2.5 吴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研究现状
        1.2.6 主题式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发展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主题式教学的支撑
        2.1.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2.1.2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容
        2.1.3 建构主义教育倡导学生的自主建构
        2.1.4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学习者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2.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2.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容
        2.2.3 人本主义教育对科学文化性的呼唤
    2.3 多元智能理论呼唤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2.3.1 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
        2.3.2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2.3.3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呼唤
第三部分 吴文化与初中化学知识的整合
    3.1 整合的界定
    3.2 吴文化的概述
    3.3 吴文化的课程资源形式
    3.4 吴文化中的化学教学资源
    3.5 吴文化中苏式元素与初中化学教学知识点的整合
第四部分 技术和主题式教学的整合
    4.1 主题式教学的特征
    4.2 主题式教学的目标
    4.3 主题式教学的类型
    4.4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4.4.1 数字故事
        4.4.2 微课
        4.4.3 数字化实验
        4.4.4 实时投屏与数据传输
        4.4.5 QQ与微信
第五部分 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过程
        5.1.1 实践的对象
        5.1.2 实践的时间
        5.1.3 实践的内容
    5.2 实践案例分析
        5.2.1 数字故事在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中的研究
        5.2.2 微课在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中的研究
        5.2.3 网络资源在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中的研究
        5.2.4 数字化实验在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中的研究
        5.2.5 手机投屏技术在创新主题式教学中的研究
    5.3 实践的结果
        5.3.1 来自调查问卷的结论
        5.3.2 来自教学实践的结论
第六部分 教学实践反思与评价
    6.1 研究的结论
    6.2 反思中前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安徽六安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综述
    二、 研究意义
    三、 创新与不足之处
    四、 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六安茶文化资源分析
    一、 历史香茗六安茶
    二、 丰富多彩六安茶文化
    三、 一叶飘香——六安瓜片
第二章 六安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六安茶文化旅游所取得的成就
    二、 六安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六安与黄山茶文化及茶文化旅游发展之比较研究
    一、 名山出名茶
    二、 黄山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三、 两者异同之比较
    四、 黄山茶文化旅游发展之借鉴意义
第四章 茶文化旅游开发思路——建立六安茶文化体验园
    一、 建立六安茶文化体验园的背景
    二、 建立茶文化体验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举措
    三、 建立六安茶文化体验园的意义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意产业的兴起
        1.1.2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
        1.1.3 现代茶产业发展转型的需求
        1.1.4 茶文化创意实践的蓬勃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相关研究进展
        2.1 创意产业
        2.2 创意产业园
        2.3 创意农业
        2.4 茶文化创意
    3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3.2.1 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相关概念探讨
        3.2.2 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基地模式的研究
        3.2.3 茶文化影视创意产业园模式的研究
        3.2.4 茶文化爱情主题公园模式的研究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相关概念探讨
    1 茶文化创意
        1.1 茶文化物品创意
        1.2 茶文化精神产品创意
        1.3 茶文化行为方式创意
    2 茶文化创意产业
        2.1 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2.2 茶文化创意行为的产业化
    3 茶文化创意产业园
        3.1 创意产业园在茶领域的细分
        3.1.1 理论依据——创意产业集聚理论
        3.1.2 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特征
        3.2 传统茶产业园的升级
    4 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分类
        4.1 按茶类/茶名划分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园
        4.2 按载体/功能划分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园
        4.2.1 博物馆模式
        4.2.2 体验馆模式
        4.2.3 公园模式
        4.2.4 茶庄园模式
        4.2.5 创业园模式
        4.2.6 演艺基地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基地模式
    1 茶文化创意产品的类型
        1.1 创意茶具
        1.2 创意茶食
        1.3 创意茶叶包装
        1.4 创意茶的综合利用产品
        1.5 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2 福建省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基地的构建
        2.1 基地的定位与功能
        2.1.1 定位
        2.1.2 功能
        2.2 园区选址
        2.2.1 工业遗产
        2.2.2 城郊村落
        2.2.3 茶叶批发市场
        2.2.4 比邻科研院校
        2.3 基地的构建
        2.3.1 地区选择
        2.3.2 基地构成——以福州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文化影视创意产业园模式
    1 茶文化影视作品
        1.1 茶文化影视作品的分类
        1.1.1 茶文化电影
        1.1.2 茶文化电视剧
        1.1.3 茶文化纪录片
        1.1.4 茶文化动画片
        1.1.5 茶文化微电影
        1.1.6 茶文化静态电影
        1.1.7 茶文化数码摄像
        1.2 代表作品分析
        1.3 茶文化影视作品现状总结与趋势预测
        1.3.1 茶文化影视作品现状总结
        1.3.2 茶文化影视作品发展趋势预测
    2 福建茶文化影视创意产业园的构建
        2.1 影视产业园
        2.2 福建构建茶文化影视创意产业园的必要性
        2.3 福建茶文化影视创意产业园的定位与功能
        2.4 茶文化影视产业链
        2.5 茶文化影视创意产业园的构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茶文化爱情主题公园模式
    1 爱情主题旅游
        1.1 爱情主题旅游类型
        1.1.1 爱情故事型
        1.1.2 自然风光型
        1.1.3 影视剧拍摄基地型
        1.2 农业上爱情主题旅游的成功案例
    2 茶文化与爱情、婚姻的关系
        2.1 茶与爱情的感性认识
        2.2 茶与婚姻的关系
    3 福建省茶文化爱情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3.1 特色突出
        3.2 福建茶与爱情的故事
        3.3 情侣宣传
        3.4 外界环境成熟
    4 福建省茶文化爱情主题公园的构建
        4.1 建设主力
        4.2 目标客群
        4.3 园区组成
        4.3.1 观光茶田
        4.3.2 加工车间
        4.3.3 主题公园广场
        4.3.4 度假酒店
        4.4 营销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1 结论
        1.1 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相关概念探讨
        1.2 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基地模式的研究
        1.3 茶文化影视创意产业园模式的研究
        1.4 茶文化爱情主题公园模式的研究
    2 创新点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茶文化调研表
致谢

(10)唐代咏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目前茶文化研究现状
    第三节 唐之前的茶文献
        一、“茶”字小考
        二、唐之前的茶文献
        三、唐代咏茶文学概况
第二章 唐代咏茶文学发展兴盛之探究
    第一节 “大唐盛世”——经济文化高峰成就咏茶文学发展兴盛
        一、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
        二、恢宏壮丽的文学艺术
    第二节 “比屋皆饮”——饮茶风尚促进咏茶文学发展繁荣
        一、初盛唐时期
        二、中晚唐时期
第三章 唐代咏茶诗
    第一节 唐代茶诗概述
        一、初盛唐之茶诗
        二、中晚唐之茶诗
    第二节 唐代茶诗内容与风格特色
        一、唐代茶诗内容
        二、唐代咏茶诗的风格特色
    第三节 唐代茶诗与酒诗之比较
        一、唐代酒诗概况
        二、唐代茶诗与酒诗审美风格之比较
        三、唐代茶诗与酒诗抒发情感之比较
        四、唐代茶诗与酒诗构思之比较
第四章 唐代茶学专着
    第一节 陆羽之《茶经》
        一、《茶经》之主要内容
        二、《茶经》之文风
        三、《茶经》之历史评价和后世影响
    第二节 其他茶书
        一、《顾渚山记》
        二、《品水》
        三、《茶诀》
        四、《采茶录》
        五、《煎茶水记》
        六、《茶述》
        七、《品第书》
        八、《十六汤品》
        九、《茶谱》
    第三节 茶文
        一、与茶事有关的茶文
        二、与茶政有关的茶文
        三、随笔杂记中的茶文
结语
附录:唐代茶诗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漫话碧螺春命名三百年(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02)
  • [2]面向中文教学的苏州菜菜名研究[D]. 杜宁宁. 苏州大学, 2020(03)
  • [3]清代茶叶种植地域、品类及产量研究[D]. 庞旭.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4]毕沅诗歌研究[D]. 林啸.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5)
  • [5]《风月梦》词汇研究[D]. 苏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6]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盛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
  • [7]融合文化与技术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D]. 徐敏. 苏州大学, 2016(06)
  • [8]安徽六安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张琴. 山东大学, 2013(09)
  • [9]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D]. 王汭男.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10]唐代咏茶文学研究[D]. 付大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三百年谈碧螺春之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