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及对策

一、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徐乾宇[1](2021)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为了适应WTO不同经济体成员国的发展诉求,WTO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在特殊与差别待遇等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争议不断。主要的争议点集中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适用性、适用对象,以及如何界定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的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认为,WTO框架内,把自我认定(self-declaration)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方式是存在质疑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部分国家借由自我认定的方式来获得发展中国家地位,并利用这一地位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这种自我认定方式可能造成滥用,使得发达国家面临不公平竞争,也使得在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难以顺利进行。其中备受指责的是中国。美国认为,中国不应继续被认定为发展中国家。WTO应该明确界定特殊与差别待遇所能享受的对象,不能允许部分国家借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毋庸置疑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在贸易、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自入世以来,确实取得了卓越的经济成就,但是,在其它一些指标上,仍与发达成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人均GDP、人均收入、科技发展、经济结构等方面与发达成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与发达成员的经济发展鸿沟,仍然悬殊。因此,美国选择性的使用个别总体指标夸大发展水平,并借此反对中国运用SDT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看法是存在偏颇的。因此,对中国而言,如何回应欧美发达国家的质疑,是本文期望解答的问题之一。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在面对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问题时,是否有更为恰当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避开争论不休又无法短期内有结论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是否能够在WTO谈判中提出更切实的、更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方案,为中国乃至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可行的解决设想?这将是本文分析的重点。现有的文献对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享有的特殊与差别待遇都有所论述及研究,但是在解答特殊与差别待遇是否合理性上的观点较为模糊,且带有明显的负面倾向(Ornelas,2016)。那么,发展中国家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的适用基础仍需进一步的梳理。此外,作为中美关于WTO改革中较为聚焦的发展中国家身份问题以及特殊与差别待遇的适用范围等,有关文献都有所提及,但没有清晰阐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依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身份存在质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再的重申中方立场:“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基石,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那么,阐释清楚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及适用性等内容,则显得十分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的迫切性。自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断质疑中国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权利,那究其根本,中国是否确因此权利而受益,就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议题。已有文献从协议利用率角度指出,中国主要在农业协定下使用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但诸如此类的宽泛表达,并未涉及具体的产品层面。也就是,中国究竟在哪些产品上使用了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尚不明确。在现有的国内外文献中,相关研究也非常缺乏。为此,本文拟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中国农产品部门和非农产品部门下不同产品的出口水平,从而探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对中国的实际受益情况。本文主要包含了七章节内容。在第一章绪论部分,本文提出待研究的议题,分析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简述了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梳理了已有的针对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问题的研究文献。从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积极作用、有限性和反面作用以及其更新与完善三方面对文献进行评述,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的待研究议题。第三章通过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介绍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并阐释发展中国家自我认定方式的沿革、适用基础及其存在的争议。第四章从理论上阐述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并分析其理论逻辑脉络,再借由Saggi和Sengul(2009)构建的博弈模型,阐述特殊与差别待遇对发展中国家及世界的意义。第五章分析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具体使用情况,介绍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分类、总体使用情况以及WTO部分协定中的SDT条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中国在WTO中的角色定位。第六章介绍了中国部分产品的税率分布情况以及总体增长趋势,针对中国在特殊与差别待遇中的受益情况予以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中国在哪些产品、部门享有了 SDT。根据实证结果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中国SDT受益情况的总体分析。第七章依据SDT的改革困境和各国主张,提出保留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意义,并提出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建议,进而合理回应了发达国家的诉求。本文基于现实背景和以往文献研究成果,提出:在WTO框架内发展中国家自我认定方式是有其适用基础,继续保留WTO框架内的自我认定方式;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是发展权,发展中成员适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基础仍未改变,发展中国家应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具体适用上,应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同时积极推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毕业”条款的制定,并且积极推动WTO与其它国际组织就发展问题加强合作。此外,本文还指出:中国在WTO中的身份应该是超大型新兴经济体,但由于存在地区和部门的差异性,这一特性进而决定了中国在WTO中的地位与角色。因此为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可考虑放弃或减少一些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中国应该把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与维持WTO发展中国家地位视为两回事,也就是,由于中国发展差异性特性的存在,在具体的WTO谈判中,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策略,具体化为在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范围上构建产品差异性,从而形成产品差异化特殊与差别待遇的谈判策略,这是更为现实的做法。进一步的,中国应从一般意义上的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转变为争取各个产品下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性的谈判差异化目标。显然,这一实证结论应该也可以拓展到区域、双边和多边协定谈判中;通过测量产品的关税敏感性等,构建从产品角度出发的差异化谈判目标。中国作为WTO核心大国,积极推动SDT改革,将有利于打破WTO改革僵局,从而令这一贸易组织焕发新的活力。

孙舒[2](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王宇鹏[3](2020)在《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初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来发展增速期。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转向寻求区域贸易安排的解决方案。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快了对外商谈自贸区的步伐。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主导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开始商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一些超大型区域贸易协定。欧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在此背景下于2013年启动谈判,于2019年2月生效。欧日EPA是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之间、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水平区域贸易协定,自由化程度高,内容丰富。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四大经济体,欧日达成EPA对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社会福利和气候环境等都将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同时将对其他自贸协定起到示范作用,决定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全球治理模式的调整。中国是欧日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欧日EPA的实施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贸易投资、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全球自贸区战略,当前面临着多边贸易体制深刻调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经贸摩擦尚未完全平息等诸多风险挑战。欧日EPA将对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和开放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文将欧日EPA协定的效应作为研究主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欧日EPA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二是欧日EPA对中国在宏观经济、对外贸易、吸引投资、劳工环保、规则治理等方面的影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一是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传统和新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欧日自贸区的贸易投资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引力模型、GTAP模型和LMDI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二是运用历史与现实对照分析的方法,理清近二十年来欧日贸易投资的发展历程,来解释当下欧日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态势问题;三是将微观的产业研究与宏观的经济贸易研究统一起来,不但从经济总量、贸易和投资格局等角度探究贸易投资发展潜力,又从微观层面的具体产业和产品入手,探究竞争性和互补性问题;四是综合运用横向与纵向对比方法,既对欧日经贸合作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阐述,也对中国和欧日的贸易投资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如下:首先是引言和文献综述理论探索。接下来主要探讨了欧日签署EPA的背景和基础,对欧日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情况进行梳理,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互补性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欧日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GI指数对欧日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情况展开研究。其次分析了欧日EPA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非关税壁垒、投资自由化四方面介绍了协定的框架内容,从公司治理、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补贴和国企、贸易救济等九个方面阐述了欧日协定在规则上与以往自贸协定相比的主要特点。再次阐述欧日EPA的经济效应,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着手。理论分析方面,从贸易自由化视角和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了贸易效应,从投资转移效应和投资创造效应两方面探讨投资效应,同时阐述了竞争效应和轮轴-辐条效应。实证分析方面,基于引力模型,对欧日EPA的投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GTAP模型,研究了EPA协定对欧日GDP、贸易条件、要素回报、福利水平、各部门产出以及贸易流向等方面的影响。然后对欧日EPA的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展开分析。一是社会效应,理论层面,从就业创造、保障劳工权利和公民社会参与劳工政策磋商角度探讨;实证层面,运用GTAP模型分析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二是环境效应,理论层面,从环境产品和服务便利化、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量、监管能力和实施多边环境协定角度探讨,实证层面,运用LMDI模型将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规则治理效应,主要分为补贴和国企、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政府采购等方面,分析对规则的引领作用。接下来是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在梳理中国与欧日的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基础上,对中国与欧日竞争性和互补性、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内贸易展开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是对中国的贸易、投资等经济影响以及国企补贴、可持续发展等规则治理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基于GTAP模型对中国的GDP、出口、要素回报、贸易条件、福利水平、环境等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一方面是欧日EPA的效应。第一,双方的经济效应均是正向而明显的,日本在GDP、贸易、福利等方面获益程度高于欧盟。欧盟收益最大的是纺织服装皮革业,受损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日本产出获益最大的是汽车业,产出降幅最大的是乳制品产业。其他经济体的经济效应均为负面,但降幅较小。第二,贸易促进效应明显,日本的进出口增幅均高于欧盟。其他经济体都遭受负面影响,但程度有限。日本的贸易条件改善,而欧盟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第三,双向投资的促进效应比较显着,欧日在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产生投资创造效应,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引起投资转移效应。区外经济体对区内也产生投资转移和创造。第四,社会和环境效应明显。社会效应方面,改善双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提升双方就业水平,实现对劳工权利的更好保护。环境效应方面,促进环境贸易便利化,对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加大了欧日对应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第五,对国际经贸规则和治理方式影响深远,加严了补贴和国有企业规则纪律,对未来自贸协定的公司治理内容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全球政府采购规则主导权,为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改革预做铺垫。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影响。第一,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无论是GDP、福利水平、产出都是全球经济体中下降幅度较大的。但是负面效应总体可控。第二,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冲击,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明显,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但是,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与欧日的出口产品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有限。受损最大的是对欧电子设备出口和对日纺织服装皮革出口。第三,对中国吸引投资造成较大压力,可能使部分对华投资转移至欧日。第四,对中国劳工和环保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劳工和环境高标准对中国造成相当压力,挑战中国政策底线。另一方便有助于促使中国更加重视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第五,对中国的规则制定和治理模式兼具机遇和挑战。既企图削弱中国的竞争优势,又可倒逼我深化改革。为此,本文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以大型自贸伙伴为重点,推动尽快结束或实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RCEP谈判和中日韩自贸协定。二是抓住一大批中小型经济体,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三是显着提高自贸协定的自由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开放,改善营商环境,争取在新规则议题上有实质性突破。四是加强与自贸区相适应和配套的国内政策调整,实现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处理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平衡关系,以实际行动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不仅分析欧日EPA的经济影响,还创新性地使用了LMDI模型,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了欧日自贸区的环境效应。此外,本文还阐述了协定对于全球规则制定和治理体系的影响,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补贴、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对于中国在学习借鉴全球领先的自贸区模式和规则、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有启示作用。

任美佳[4](2020)在《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和韩国都是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参与国,两国要素资源互补,文化传统相近,地理位置相邻,为两国间农产品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使中韩农产品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12月,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协定中包含了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相关条款。2019年底以来,中韩两国积极着手《中韩经贸合作发展规划20212025》的编制工作,加快推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的谈判,以促进两国贸易合作再次升级,中韩农产品贸易迎来了新的契机。2018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达到54.06亿美元。但是,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目前仍存在出口贸易规模增速减缓,出口结构不够完善,农产品出口受到卫生检验检疫措施影响较大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待开发潜力,积极调整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并采取促进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释放的积极、有效措施具有现实意义。论文以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从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以及出口贸易发展特点方面对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展开研究;测算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贸易互补性、贸易结合度以及出口相似度;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选取20022018年间中国与17个农产品贸易伙伴国(包括韩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分别从总量和产品层面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贸易理论、实证分析结果对促进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释放提出对策建议。通过论文研究发现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加工类农产品占比持续增大;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集中,2018年食品和活动物类出口占比84.40%。中国对韩国在鱼、甲壳类及软体动物类和纺织纤维类农产品出口方面存在较大潜在的贸易空间。通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贸易不足;中国对韩国食品和活动物类和除燃料外非食用未加工类农产品出口存在高于80%的贸易潜力;动植物油,脂肪及蜡类农产品出口存在高于70%的贸易潜力,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有较大的释放空间。

付正[5](2019)在《《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文中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实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与变迁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官员贪污腐败等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呈现出的问题都极大地激发了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热情,他们密切关注着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试图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揭开一个又一个“中国之谜”,并用多元化视角讲述着各式各样的“中国故事”。其中,国外最早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就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予以了长达40年的持续关注,累计发表了880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重要参照。本文就以《中国季刊》为个案,对1978年以来该期刊中海外学者关注度最高的“中国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章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评析。本研究采用纵向的宏观考察与横向的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宏观上对《中国季刊》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研究概况进行“粗线条”梳理,把握研究的总体脉络、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以及主要观点;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对《中国季刊》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的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地分析和评判,既介绍海外学者的观点,也深入挖掘这些观点背后的内涵与逻辑,并通过“述评结合”的方式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与局限。《中国季刊》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变迁,本研究就针对这些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述评。正文首先对《中国季刊》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包括该期刊的创办历程及运营情况,1978年以来历任主编的研究侧重点、选题偏好及其指导下的“特刊”(Special Issue),以及《中国季刊》四十年研究概况和研究主题的变迁。接着,围绕《中国季刊》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展开述评。就政治领域而言,主要对1978年以来《中国季刊》关注最多的中国共产党的调适与变革、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和中国政治变迁的前景预判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政治发展之路的评价逐渐突破了20世纪80——9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消极悲观论”和“民主转型论”的束缚,愈发认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调适和主动变革,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也呈现出理解的态度。就经济领域而言,重点围绕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原因、问题与挑战以及前景预判等问题对《中国季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在20世纪80末、90年代初主要被“消极否定”派学者的观点占据上风,他们认为改革的局限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学者们逐渐改变了之前的判断,不再将自由市场和私有化看作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也更加认可中国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的改革之路。就社会领域而言,《中国季刊》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采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范式探讨了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抗争,并对改革开放后显现出来的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统筹一切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判断,在对中国民生问题的研究中,也从最开始对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严重怀疑逐渐转变为对一些治理举措和改革成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本文通过对如上问题的研究发现,1978——2018年间《中国季刊》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注重点、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都发生了变化。总的来看,《中国季刊》对中国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客观,绝大多数学者都能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认可,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也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1978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实践,拓展国内学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因难以摆脱西方中心观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偏见,缺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以及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寻找中国现实等原因做出了一些误读和误判,本文对这部分内容也予以了客观的评判和回应。《中国季刊》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出版60年,其发表的数千篇文章和书评累积起来就是一部反映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要史料库。为此,我们应持续关注《中国季刊》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成果和动向,加强海内外学者的对话与交流,为推动当代中国研究的学理化、国际化,构建既符合中国现实又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做出贡献。

陈志阳[6](2015)在《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20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已成为推动区域和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主要力量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超大型自由贸易区相继出现,对大国关系重新定位与调适、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与调整、全球产业转移与承接、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与演变等重大问题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正在推进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理论基础、国际态势、发展现状、内外障碍、经贸影响以及产业竞争力变化等内容,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本文首先梳理了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概念,并对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相关传统理论和新理论进行了探讨,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其次,分析了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回顾了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三次浪潮”,介绍了大国推进自由贸易区的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当前自由贸易区协定中新一代经贸规则发展情况,确定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外部环境。第三,梳理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并通过是否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个案分析法,归纳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内外障碍,提出了相关的问题。第四,重点分析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中国经贸发展的总量影响,包括贸易发展、投资发展、贸易平衡、地区结构、贸易结构的影响等内容,并从产业发展角度,利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己实施自由贸易区协定对中国具体产品贸易的影响。第五,选择中国—东盟、中国—新西兰等自由贸易区,通过指数分析方式,实证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第六,则是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深入研究,得出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将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结论,这与当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起负面影响的大多数观点不同。第二,对自由贸易区中纳入新一代经贸规则的原因、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在对自由贸易区发展类型进行“三代”分类的基础上,引入“21世纪新议题”等概念并对其进行归纳和理论阐述。这种对自由贸易区与新经贸规则关系的系统分析和论述,在当前相关自由贸易区研究中较为少见。第三,通过引力模型和六大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实证研究了实施自由贸易区协定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对在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三个自由贸易区参与各方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些定量的实证分析对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及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具有较大参考意义。

智建伟[7](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肖文兴[8](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霍尚一[9](2008)在《中国水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水果产业的发展和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自1978年中国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以来,中国的水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97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水果产量从1978年的657万吨增长至1997年的5089.3万吨,到2006年,中国水果产量已达9599.2万吨,占世界水果产量的18.1%。水果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水果出口贸易,水果出口额从1992年的2.83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12.84亿美元。然而,与世界主要水果出口国相比,中国水果出口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中国水果出口量仅占世界的2%,出口量也仅占产量的2%左右;这表明中国虽然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但却不是贸易强国。中国水果出口远未实现其应有的潜力。影响水果出口的因素多种多样,针对影响水果出口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挖掘中国水果出口的潜力,把中国从世界水果生产大国转变为水果贸易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竞争力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贸易保护理论,在全球水果贸易竞争的背景下,对中国水果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以及在东盟、日本、欧盟、俄罗斯和美国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对中国主要出口水果:苹果、柑橘和梨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研究了世界水果贸易的发展、主要水果进出口市场及其特点、世界水果贸易政策,以明确中国水果出口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世界水果贸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世界水果贸易市场主要包括三大区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和亚洲区域。三大区域的贸易又包括区域内部的贸易以及三大区域与赤道和南半球国家之间的贸易。内部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内部贸易在三大区域的重要性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世界水果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成为非关税壁垒的重要形式。在国际水果贸易环境变化的同时,中国的水果出口贸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以及中国与东盟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第二,对1992年以来中国水果国际贸易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水果贸易呈现出进出口均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水果贸易的市场结构表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主要出口市场为东盟、日本和欧盟市场。在各市场内部,中国水果出口又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东盟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在欧盟市场份额的稍有增长以及在日本、俄罗斯市场份额的下降。中国水果出口的品种结构表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苹果和梨、其它坚果、柑橘以及冷冻水果和坚果上。中国水果贸易存在着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两种方式。从总量上看,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呈现增长趋势。从产业内贸易细分来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据优势地位。第三,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水果贸易流量和流向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国的GDP、中国的农业产值、中国与各进口国之间的距离、双方的实际汇率以及双方是否为APEC成员国等是中国水果出口流量和流向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有利地促进了中国水果出口。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水果出口的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果出口“贸易过度”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荷兰和俄罗斯;“贸易不足“的国家是是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第四,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首先对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日本市场、俄罗斯市场、欧盟市场以及美国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中国水果出口在世界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水果竞争力的增强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其贡献份额分别达63%和40.2%。2001年以来,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竞争力的增强和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其贡献份额分别达43.4%和30.3%。中国水果在日本市场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水果竞争力的增强。在俄罗斯市场,中国水果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其贡献份额达82.6%。在美国市场,2000-2005年,中国水果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水果竞争力的增强,其贡献份额达73.1%。2002-2006年,在中国水果对欧盟出口值的增长中,中国水果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几乎占有相同的重要地位。第五,对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水果仅在苹果和梨上具有国际竞争力;但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国苹果和梨的国际竞争力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水果具有价格竞争力,但中国水果的非价格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上。第六,分析了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的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又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规、产品合格标准及其认证以及植物检疫措施。这些贸易壁垒对中国的水果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通过以上六部分,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果安全标准,积极申请国际认证;提高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结合我国水果的生产优势,调整生产结构;实施市场结构多元化措施,减小市场风险;实施水果的品牌营销;协调发展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参与WTO事务;参加区域性贸易合作,推动APEC进程;加强与其它国家在植物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建设水果生产的非疫区,改善中国水果出口的市场准入条件等。

王轶南[10](2007)在《多边贸易体制下中国应对非关税壁垒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关税壁垒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普遍建立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断增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关贸总协定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成功地促使关税总体水平大幅度下降,使贸易壁垒的重点由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作为多边贸易体制载体的GATT和现在的WTO,虽然其宗旨是倡导贸易自由化,但也认识到没有关税和非关税限制的自由贸易不可能完全实现,因此选择了次优的贸易政策,这使非关税壁垒的存在和使用有了长期的合法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3大贸易国,但贸易规模的扩大也必然影响贸易摩擦发生的概率。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出口商品结构和秩序有待进一步优化,加之国际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正常发展的阻滞将在较长的时期显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非关税贸易壁垒的相关概念、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进行介绍,澄清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概念,分析在多边贸易体制下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发展特点和迅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给受制国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然后重点剖析在多边贸易体制下,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WTO的规则对贸易保护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不仅针对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形式制定了新的协议,更对关贸总协定已有的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反倾销协议》、《保障措施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三个相关文件。作为分析研究的延伸,主要通过经济学中一般均衡的研究模型对中国主要面对的3类非关税壁垒分别进行了经济效应的评析。为便于在应对措施的制定上更具有针对性,重点探讨了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体系,从中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从国外因素和国内因素两个角度比较深入地分析中国出口产品面临非关税壁垒影响的原因,并结合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中国应对非关税壁垒的对策建议。

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框架
        1.3.2 本文主要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积极作用
    2.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有限性和反面作用
    2.3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更新与完善
    2.4 现有文献的不足和本文待研究议题
3 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与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
    3.1 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含义
        3.1.1 对发展中国家无专门明确规定:1947-1954年
        3.1.2 对发展中国家概念有了初步界定:1954-1985年
        3.1.3 发展中国家区别的引入:1986-1994年
        3.1.4 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1995-2008年
        3.1.5 发展中国家的再界定:2009年
    3.2 WTO框架内发展中国家的自我认定模式
        3.2.1 自我认定方式的沿革
        3.2.2 自我认定的适用基础
        3.2.3 自我认定方式的争议
    3.3 WTO框架内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含义及渊源
        3.3.1 WTO框架内的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
        3.3.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沿革
        3.3.3 特殊与差别待遇内容
4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依据
    4.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
        4.1.1 SDT的适用对象:发展中国家
        4.1.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
    4.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逻辑脉络
        4.2.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意义
        4.2.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内涵
    4.3 理论模型构建
        4.3.1 开放会员的MFN俱乐部(Open membership,OM博弈)
        4.3.2 排他性MFN俱乐部(Exclusive membership, EM博弈)
        4.3.3 将关税优惠纳入模型中
        4.3.4 模型结论
5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具体使用情况分析
    5.1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分类
        5.1.1 特殊与差别条款具体分类
        5.1.2 类别简介
        5.1.3 简单评价
        5.1.4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使用总体分析
    5.2 WTO协定具体使用分析
        5.2.1 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SDT条款分析
        5.2.2 《服务贸易总协定》SDT条款分析
        5.2.3 《贸易便利化协定》SDT条款分析
        5.2.4 农业协定SDT条款分析
    5.3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具体情况分析
        5.3.1 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5.3.2 中国入世的承诺水平远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
        5.3.3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情况
6 中国因特殊与差别待遇受益的实证分析
    6.1 背景
    6.2 贸易特征性事实
        6.2.1 中国部分产品的税率分布情况
        6.2.2 中国部分产品的总体增长分析
    6.3 理论机制和研究假说
    6.4 实证方法和数据说明
        6.4.1 计量模型设定
        6.4.2 数据处理
    6.5 实证结果分析
        6.5.1 单变量分析
        6.5.2 DID估计结果:基准回归
        6.5.3 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法
    6.6 稳健性检验
        6.6.1 平行趋势检验
        6.6.2 安慰剂检验
    6.7 扩展性分析
        6.7.1 考虑出口国所在洲
        6.7.2 考虑产品组影响程度差异
    6.8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受益情况分析
        6.8.1 SDT受益规模较小
        6.8.2 SDT受益结构不均衡
        6.8.3 可考虑“毕业”条款
    6.9 中国受益产品的个别分析
    6.10 实证分析意义
7 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研究
    7.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改革困境
        7.1.1 如何界定“特殊性”
        7.1.2 如何界定“差异性”
        7.1.3 特殊与差别待遇具体问题
    7.2 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的影响因素和各国主张
        7.2.1 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的影响因素
        7.2.2 发达国家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看法
        7.2.3 发展中国家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立场
    7.3 保留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理由
        7.3.1 SDT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7.3.2 SDT对发达国家的重要性
        7.3.3 SDT对世界贸易水平的重要性
    7.4 科学合理应对发达国家诉求
        7.4.1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不应采取自我认定的方式
        7.4.2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应该取消特殊与差别待遇
        7.4.3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被滥用
    7.5 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建议
        7.5.1 保留WTO框架内的自我认定方式
        7.5.2 发展中国家应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
        7.5.3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7.5.4 鼓励非线性的评估,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
        7.5.5 “毕业”的主动承诺
        7.5.6 推动WTO与其它国际组织就发展问题加强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实际享受的SDT条款细则
附录2 WTO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名单
附录3 贸易便利化协定承诺情况
附录4 农业协定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
附录5 水果组产品代号说明
附录6 寡头垄断贸易模式的关税建立
附录7 特殊与差别待遇效应的实证分析
    1. 背景
    2. 对发展中国家的效应模型
        2.1 模型说明
        2.2 计量模型设定
        2.3 数据说明
    3. 实证分析及检验
        3.1 回归结果分析
        3.2 识别假设检验
        3.3 稳定性检验
        3.4 结论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畴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一、WTO制度发展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三、从案件结果看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四、从案件结果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DSU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中文学位论文
    二、英文参考文献
        (一)英文着作
        (二)英文论文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致谢

(3)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1.1.2 欧盟和日本的自贸区战略
        1.1.3 中国的自贸区战略
        1.1.4 选题和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3.2 创新点和存在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索
    2.1 文献综述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的文献综述
        2.1.2 欧日自贸区效应的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关理论
        2.2.1 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2 自贸区相关理论
        2.2.3 理论评述
第3章 欧日签署EPA的背景与基础
    3.1 货物贸易情况
        3.1.1 总体货物贸易情况
        3.1.2 双边贸易情况
        3.1.3 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3.2 服务贸易发展
    3.3 双向投资发展
    3.4 比较优势分析
    3.5 竞争优势分析
    3.6 产业内贸易分析
第4章 欧日EPA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1 主要内容
        4.1.1 货物贸易
        4.1.2 服务贸易
        4.1.3 非关税壁垒
        4.1.4 投资自由化
    4.2 主要特点
第5章 欧日EPA的经济效应
    5.1 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5.1.1 贸易效应
        5.1.2 投资效应
        5.1.3 竞争效应
        5.1.4 轮轴-辐条效应
    5.2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简述
        5.2.2 数据与方法
        5.2.3 结果分析
    5.3 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5.3.1 关税削减程度
        5.3.2 模型和模拟方案
        5.3.3 结果分析
第6章 欧日EPA的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
    6.1 社会效应
        6.1.1 理论分析
        6.1.2 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6.2 环境效应
        6.2.1 理论分析
        6.2.2 基于LMDI模型的实证分析
    6.3 规则治理效应
        6.3.1 补贴和国有企业
        6.3.2 公司治理和市场导向
        6.3.3 可持续发展
        6.3.4 政府采购
        6.3.5 投资保护
第7章 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7.1 中国与欧日双边合作情况
        7.1.1 双边贸易
        7.1.2 双向投资
    7.2 中国与欧日贸易分析
        7.2.1 竞争性和互补性
        7.2.2 比较优势
        7.2.3 竞争优势
        7.2.4 产业内贸易
    7.3 欧日EPA对中国的影响
        7.3.1 理论分析
        7.3.2 实证分析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结论
        8.1.1 欧日EPA的综合效应
        8.1.2 欧日EPA对中国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快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的重要意义
        8.2.2 加快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比较优势理论
    2.2 要素禀赋理论
    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3.1 韩国市场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3.2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3.3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3.3.1 中国对韩国出口四大类农产品结构
        3.3.2 中国对韩国出口四大类农产品细分结构
    3.4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特点
        3.4.1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增长
        3.4.2 中国对韩国加工类农产品出口占比扩大
        3.4.3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受到卫生检验检疫措施影响较大
4 中国与韩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4.1 中国与韩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4.2 中国与韩国农产品贸易结合度分析
    4.3 中国与韩国农产品出口相似度分析
5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5.1 引力模型概述
    5.2 模型构建
        5.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公式及变量解释
        5.2.2 数据来源
    5.3 模型检验
    5.4 总量层面实证分析
        5.4.1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4.2 贸易潜力测算
    5.5 产品层面实证分析
        5.5.1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5.2 贸易潜力测算
6 促进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释放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中韩两国政府间沟通
    6.2 充分把握韩国国内市场需求
    6.3 调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
    6.4 加大政府对农产品贸易的支持力度
    6.5 强化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6.6 开展对农产品出口营销队伍的培训
    6.7 培育农产品品牌
    6.8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选题界定
        (一)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季刊》概论
    第一节 《中国季刊》的创办及运营
    第二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历任主编及其指导下的特刊
    第三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作者队伍
    第四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研究概况及主题梳理
第二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政治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流变
        三、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从“橡皮图章”到“钢铁图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二、从指定到民选: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三、从人治到法治: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预判
        一、“消极悲观论”
        二、“民主转型论”
        三、“柔韧有余论”
第三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一、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析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业改革与农村巨变
    第二节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情况
        三、对中国“入世”的观察和评价
    第三节 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性评价
        一、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究
        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及评价
第四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一、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力量
        二、宏观结构论争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三、微观多元化视角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抗争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社会抗争的动力源泉和政治机遇
        三、社会抗争的行动主体和动员策略
        四、社会抗争的影响以及国家的应对之策
    第三节 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
        一、环境污染与治理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与变革
        三、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结语
    一、《中国季刊》关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四十年的研究变迁
        (一)《中国季刊》不同时期关注重点的变化
        (二)《中国季刊》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及启示
        (一)《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6)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理论
        二、主要经济体发展自由贸易区情况
        三、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四、中国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概念辨析
        三、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园区
    第二节 关税同盟等理论
        一、关税同盟及其相关理论
        二、轮轴-辐条理论
        三、竞争性自由化理论
    第三节 国际生产网络理论
        一、国际生产网络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二、国际生产网络的实质和政策含义
    第四节 新一代经贸规则的理论解释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新经贸规则演进的路径
第三章 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临的全球形势
    第一节 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历史
        一、自由贸易区在二次大战前的历史进程
        二、二战后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三次浪潮
        三、主要结论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新一代经贸规则
        一、三代自由贸易区的内涵演进
        二、新一代经贸规则的主要内容
        三、主要结论
    第三节 当前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特点和大国作用
        一、当前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推进自由贸易区情况
        三、主要结论
第四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发展现状与推进障碍
    第一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阶段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二、中国对外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起步阶段
        三、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推进阶段
        四、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提升阶段
    第二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谈判对象选择
        二、推进谈判方式和路径
        三、货物贸易自由化
        四、服务贸易开放
        五、涵盖领域和内容
    第三节 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临的困难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足之处
        二、中国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内部障碍
        三、中国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外部障碍
        四、主要结论
第五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经贸效应
    第一节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贸发展的总量影响
        一、货物贸易
        二、投资
        三、主要结论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一、农产品贸易
        二、制成品贸易
        三、主要结论
    第三节 自由贸易区对具体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模型与数据
        三、回归及结果分析
第六章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分类方法
        一、六大类指数分析方法
        二、国际贸易标准产品分类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分析
        一、初级产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二、制成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三节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分析
        一、初级产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二、制成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四节 RCEP等在谈自由贸易区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一、RCEP各方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二、中国-海合会、中国-斯里兰卡自由贸易区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七章 推进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构想与建议
    第一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规划
        一、妥善处理区域与多边的关系
        二、选择优先国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三、多路径灵活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第二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标准和内容
        一、提高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自由化标准
        二、拓展中国自由贸易区涉及的领域
        三、提高自由化标准的推进方式
    第三节 完善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配套体系
        一、继续完善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实施体制
        二、全面纳入自由贸易区评估机制
        三、建立健全自由贸易区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7)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2 其他经济理论
        2.2.1 古典经济理论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2.3 现代经济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5.2 经验借鉴
    5.3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6.3.5 虚拟合作模式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6.4.1 纵向比较分析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6.4.3 成本比较分析
        6.4.4 效果比较分析
        6.4.5 比较分析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7.1 土地要素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7.2 劳动力要素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7.3 资金要素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7.4 科技要素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7.5 本章小结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8.5 本章小结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9.4.4 算例分析
        9.4.5 实证分析结论
    9.5 本章小结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9)中国水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理论和方法
        1.5.1 研究理论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6.1 研究可能的创新
        1.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国际贸易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2.1.3 竞争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世界水果贸易市场及其政策
        2.2.2 中国水果贸易政策变化
        2.2.3 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2.2.4 农产品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基于CMS模型
        2.2.5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2.6 食品安全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2.2.7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2.8 总结与评述
3 世界水果贸易及其国际竞争
    3.1 世界水果贸易的发展变化
    3.2 世界水果贸易市场及其流向
        3.2.1 欧盟市场
        3.2.2 亚洲市场
        3.2.3 北美市场
    3.3 世界水果贸易政策的变化
        3.3.1 关税壁垒
        3.3.2 非关税壁垒
    3.4 中国水果贸易政策的变化
        3.4.1 中国加入WTO
        3.4.2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订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变化
    4.1 中国水果产业的发展及其在世界的地位
        4.1.1 自然资源条件
        4.1.2 产量的增长
        4.1.3 品种结构的变化
        4.1.4 生产布局的变化
        4.1.5 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4.2 中国水果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化
        4.2.1 贸易量的发展变化
        4.2.2 市场结构的变化
        4.2.3 品种结构的变化
    4.3 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变化
        4.3.1 苹果的贸易变化
        4.3.2 梨的贸易变化
        4.3.3 柑橘的贸易变化
    4.4 中国水果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4.4.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4.4.2 中国水果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及其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5.1 贸易引力模型介绍
    5.2 理论基础
        5.2.1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5.2.2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5.3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
        5.3.1 模型设定
        5.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3.3 模型结果及分析
    5.4 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
        5.4.1 模型设定
        5.4.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4.3 模型结果及分析
    5.5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潜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水果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基于CMS模型
    6.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的理论基础及其计算方法
    6.2 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
    6.3 中国对主要水果出口市场水果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
        6.3.1 东盟市场
        6.3.2 欧盟市场
        6.3.3 日本市场
        6.3.4 俄罗斯市场
        6.3.5 美国市场
    6.4 小结
7 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7.1 概念界定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7.1.2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7.2 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
        7.2.1 中国各主要水果的国际竞争力
        7.2.2 中国苹果的国际竞争力
        7.2.3 中国梨的国际竞争力
        7.2.4 中国柑橘的国际竞争力
    7.3 中国水果的价格竞争力
        7.3.1 中国苹果的价格竞争力
        7.3.2 中国梨的价格竞争力
        7.3.3 中国柑橘的价格竞争力
    7.4 中国水果的非价格竞争力
        7.4.1 产品质量
        7.4.2 品牌营销
    7.5 小结
8 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
    8.1 关税制度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
    8.2 技术性贸易壁垒
        8.2.1 食品安全法规
        8.2.2 产品合格认证
        8.2.3 植物检疫措施
    8.3 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以坚果为例
    8.4 植物检疫措施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案例分析
    8.5 其它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美国对中国苹果汁的反倾销案
    8.6 本章小结
9 世界水果出口国扩大水果出口的经验借鉴
    9.1 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营销:新西兰的猕猴桃产业
    9.2 营销组织与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印度葡萄产业的案例分析
10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多边贸易体制下中国应对非关税壁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非关税壁垒的界定
        1.2.1 非关税壁垒的涵义
        1.2.2 非关税壁垒的类型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述评
        1.3.2 国内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结构及方法
2 非关税壁垒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传统贸易保护理论
        2.1.1 重商主义
        2.1.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1.3 凯恩斯主义的新重商主义
        2.1.4 普雷维什的贸易保护理论
    2.2 现代贸易保护理论
        2.2.1 新贸易保护理论
        2.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2.3 管理贸易理论
    2.3 多边贸易体制与贸易保护
        2.3.1 多边贸易体制的界定
        2.3.2 WTO中贸易保护的表现
        2.3.3 WTO中贸易保护的原则及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多边贸易体制下非关税壁垒的发展
    3.1 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3.2 非关税壁垒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3.2.1 发达国家转移国内矛盾的结果
        3.2.2 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
        3.2.3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歧视
        3.2.4 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出口低价竞销的现象
    3.3 非关税壁垒对受制国的影响
        3.3.1 非关税壁垒的消极影响
        3.3.2 非关税壁垒的积极作用
    3.4 WTO规制下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
        3.4.1 歧视性的反倾销措施不断强化
        3.4.2 技术性贸易壁垒迅速发展
        3.4.3 保障措施使用频繁
        3.4.4 非关税措施交叉频繁使用
    3.5 本章小结
4 WTO中非关税壁垒的相关协议分析
    4.1 《反倾销协议》
        4.1.1 《反倾销协议》的产生
        4.1.2 《反倾销协议》的主要内容
        4.1.3 对《反倾销协议》的评价
    4.2 《保障措施协议》
        4.2.1 保障措施立法的产生及发展
        4.2.2 《保障措施协议》的主要内容
        4.2.3 对《保障措施协议》的评价
    4.3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4.3.1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产生
        4.3.2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主要内容
        4.3.3 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
    5.1 反倾销措施
        5.1.1 反倾销对进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5.1.2 反倾销对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
        5.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5.3 保障措施
        5.3.1 保障措施对进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5.3.2 保障措施对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6.1 欧盟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6.1.1 欧盟的反倾销体系
        6.1.2 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6.2 美国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6.2.1 美国的反倾销体系
        6.2.2 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6.3 日本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6.3.1 日本的反倾销体系
        6.3.2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6.4 本章小结
7 非关税壁垒与中国出口贸易
    7.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状况
    7.2 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和特点
        7.2.1 中国出口产品面临反倾销起诉的现状和特点
        7.2.2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和特点
    7.3 中国出口产品容易受到非关税壁垒影响的原因
        7.3.1 国外方面的原因
        7.3.2 国内方面的原因
    7.4 非关税壁垒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影响
        7.4.1 非关税壁垒对中国产品出口的一般影响分析
        7.4.2 非关税壁垒对中国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应对非关税壁垒对策建议
    8.1 应对主体协作关系研究
        8.1.1 政府在应对非关税壁垒中的主导作用
        8.1.2 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双重作用
        8.1.3 企业在应对非关税壁垒中的主体作用
        8.1.4 政府、协会和企业在应对非关税壁垒中的协同关系
    8.2 应对非关税壁垒的具体策略
        8.2.1 应对反倾销
        8.2.2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8.2.3 应对保障措施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D]. 徐乾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02)
  • [2]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3]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D]. 王宇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D]. 任美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5]《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D]. 付正.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D]. 陈志阳. 武汉大学, 2015(10)
  • [7]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8]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9]中国水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霍尚一. 浙江大学, 2008(07)
  • [10]多边贸易体制下中国应对非关税壁垒问题研究[D]. 王轶南.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