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丹参胃络通治疗脑梗死80例

复方丹参胃络通治疗脑梗死80例

一、复方丹参与维脑路通治疗脑梗塞80例(论文文献综述)

向玉[1](2017)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并比较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按照效应量的大小对其进行排序,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2006~)、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6~)、万方数据库(2006~)、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2006~)、PubMed(1973~)、Ovid Embase(1972~)和 Cochrane 图书馆(1976~)。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面、系统地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对质量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运用Stata 12.0、WunBUGS 14.3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网状Meta分析等。结果:最终筛选纳入85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有9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均在72小时内。研究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11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纳入文献虽然均报告了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但绝大多数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盲法。仅3项研究成功实施了双盲,2项研究提及由专人保管盲底。2项研究报告了失访人数,其余研究均未提及失访。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效率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剂、9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的比较,包括:(1)复方丹参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2.11,95%C1[1.02,3.95])、灯盏细辛注射液(OR=4.05,95%Cl[1.59,8.92])、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2.29,95%Cl[1.09,4.34])临床疗效更佳;(2)川芎嗪注射液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3.27,95%Cl[1.32,6.85])、丹红注射液(OR=0.48,95%Cl[0.21,0.9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2,95%Cl[0.07,0.51])、苦碟子注射液(OR=2.69,95%Cl[1.22,5.2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3.45,95%Cl[1.12,8.2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9,95%Cl[0.15,0.79])、血栓通注射液(OR=5.43,95%Cl[1.11,18.16])临床疗效更佳;(3)疏血通注射液(OR=0.42,95%Cl[0.15,0.93])、脉络宁注射液(OR=0.27,95%Cl[0.08,0.69])、舒血宁注射液(OR=0.38,95%Cl[0.13,0.84])比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疗效更佳;(4)丹参注射液比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7.30,95%Cl[2.16,18.82])、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8,95%Cl[0.14,0.79])、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8,0.54])、银杏达莫注射液(OR=O.19,95%Cl[0.07,0.40])、疏血通注射液(OR=0.26,95%Cl[0.10,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l[0.06,0.36])、苦碟子注射液(OR=0.22,95%Cl[0.06,0.54])、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l[0.11,0.6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3,0.2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OR=6.24,95%Cl[1.27,20.06])、血塞通注射液(OR=2.83,95%Cl[1.11,6.08])、血栓通注射液(OR=11.59,95%Cl[2.10,40.43])、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9.22,95%Cl[1.50,31.3])、前列地尔注射液(OR=7.34,95%Cl[1.43,23.1])临床疗效更佳;(5)杏丁注射液比血栓通注射液(OR=8.90,95%Cl[1.08,34.9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1,95%Cl[0.06,0.93])、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7,95%Cl[0.03,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29,95%Cl[0.06,0.88])、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30,95%Cl[0.05,0.95])临床疗效更佳;(6)血塞通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0.48,95%Cl[0.21,0.93])、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44,95%C1[0.18,0.8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6,95%Cl[0.10,0.5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45,95%Cl[0.18,0.91])临床疗效更佳;(7)常规治疗比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8.48,95%Cl[1.74,25.91])、前列地尔注射液(OR=6.82,95%Cl[1.60,19.29])、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6,95%Cl[0.22,0.56])、丹红注射液(OR=0.23,95%C1[0.12,0.38])、银杏达莫注射液(0R=0.18,95%Cl[0.09,0.3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4,0.21])、疏血通注射液(OR=0.25,95%C1[0.16,0.38])、川芎嗪注射液(OR=0.51,95%C1[0.28,0.8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1[0.08,0.30])、脉络宁注射液(0R=0.42,95%Cl[0.19,0.80])、舒血宁注射液(0R=0.28,95%C1[0.18,0.41])、苦碟子注射液(OR=0.21,95%C1[0.09,0.41])、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17,95%C1[0.06,0.3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1[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1,95%C1[0.23,0.67])、血栓通注射液(0R=0.14,95%Cl[0.02,0.39])临床疗效更佳;(8)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较灯盏花素注射液(OR=0.33,95%Cl[0.09,0.83])临床疗效更佳;(9)维脑颅通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7,0.56])、银杏达莫注射液(OR=0.18,95%C1[0.06,0.41])、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1[0.03,0.25])、疏血通注射液(0R=0.26,95%Cl[0.09,0.57])、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18,95%Cl[0.05,0.43])、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1[0.10,0.66])、苦碟子注射液(0R=0.22,95%C1[0.06,0.5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17,95%C1[0.05,0.42])、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l[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0,95%C1[0.18,0.75])、血栓通注射液(0R=0.15,95%C1[0.02,0.48])临床疗效更佳;(10)胞二磷胆碱比低分子肝素(OR=46.42,95%Cl[4.94,190.8])、前列地尔注射液(OR=38.44,95%C1[4.23,158.60])、依达拉奉注射液(0R=281.8,95%C1[2.59,1487])、复方丹参注射液(0R=0.10,95%Cl[0.01,0.30])、丹红注射液(0R=0.06,95%C1[0.01,0.19])、银杏达莫注射液(0R=0.05,95%C1[0.008,0.1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02,95%Cl[0.004,0.09])、疏血通注射液(0R=0.07,95%C1[0.01,0.20])、川芎嗪注射液(0R=0.14,95%C1[0.02,0.4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04,95%C1[0.007,0.14])、脉络宁注射液(OR=0.11,95%C1[0.01,0.37])、舒血宁注射液(0R=0.08,95%C1[0.01,0.23])、苦碟子注射液(0R=0.05,95%C1[0.009,0.19])、丹参注射液(OR=0.30,95%Cl[0.04,0.97])、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04,95%C1[0.007,0.1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07,95%C1[0.007,0.25])、杏丁注射液(OR=0.20,95%Cl[0.03,0.64])、血塞通注射液(OR=0.10,95%Cl[0.02,0.29])、血栓通注射液(OR=0.04,95%C1[0.003,0.15])、常规治疗(0R=0.28,95%C1[0.05,0.78])、金纳多注射液(0R=0.10,95%C1[0.004,0.52])、维脑颅通注射液(0R=0.30,95%C1[0.05,0.95])临床疗效更佳;(11)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比金纳多注射液(OR=0.28,95%C1[0.05,0.79])临床临床疗效更佳;(12)前列地尔注射液比维脑颅通注射液(OR=7.56,95%C1[1.43,24.06])临床疗效更佳。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7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复方丹参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效果更佳;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与常规治疗相比,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3.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涉及11种中药注射液、2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丹红注射液比疏血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复方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比疏血通注射液更佳;复方丹参注射液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效果更优;维脑路通注射液较血塞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根据概率排序结果,在有效率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灯盏细辛注射液(5.842)、尼莫地平注射液(7.187)、灯盏花素注射液(7.744)、血栓通注射液(7.965)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9.478)。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常规治疗(7.518)、丹参注射液(7.587)、低分子肝素注射液(8.596)、复方丹参注射液(8.772)和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9.072)。在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疏血通注射液(4.513)、灯盏细辛注射液(5.599)、丹参川芎嗓注射液(5.921)、血栓通注射液(6.108)和舒血宁注射液(6.68)。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仅少部分研究提及,且多为描述性,故目前尚缺乏数据对其进行评价。结论:部分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中风患者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而灯盏细辛注射液及血栓通注射液较其它注射液相对较优。但是,纳入研究尚缺乏评估安全性的充足数据,且纳入的针对每个中药注射剂的试验数目不多,研究质量也不高,故本研究结论应慎重对待,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琳,黄继汉,张广民,刘传贵,张平,解雪峰,黄晓晖[2](2014)在《血栓心脉宁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使用血栓心脉宁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纳入试验的所有中文及外文文献及其他相关文献,获取并评价有关血栓心脉宁治疗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23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2 737例患者。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治疗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血脂指标变化。在总有效率方面,22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CI(1.11,1.18)];在血液流变学方面,血栓心脉宁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和全血还原黏度指标的改善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在血脂方面,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仅有1个试验有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不论是单用还是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血栓心脉宁具有提高治疗脑梗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参数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血栓心脉宁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还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胡金花,关迎,张弘[3](2014)在《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查阅,2000年—2011年9月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对纳入的试验结果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19篇文献资料。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15,95%CI(3.25,5.30),P<0.0000 1]。颅脑CT的变化中,治疗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15,95%CI(2.74,6.27),P<0.0000 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52,95%CI(-5.82,-3.21),P<0.0000 1]。结论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着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郑财济,吴逢波,毛棉,徐珽[4](2014)在《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手工检索其他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 Man 5.2.4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RCT,合计1 0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RR=1.24,95%CI(1.17,1.31),P<0.000]、痊愈率[RR=1.96,95%CI(1.63,2.36),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ACI疗效显着。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结论尚需设计严谨、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李海涛,余正[5](2012)在《血栓通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合评价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并进行筛选,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之后,应用RevMan 5.0软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质量评级均为C级。在总有效率方面,血栓通单用VS其他中药单用、血栓通联用其他药物VS中药联用其他药物、血栓通联用其他药物VS中药单用比较,RR及95%CI分别为1.33(1.101.44)、1.32(1.201.45)、1.37(1.221.53),P值均小于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后,P值亦均小于0.001,证明了结果的稳定性。结论与本研究中参与比较的中药相比,血栓通不论是单用还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均能显着提高总有效率。但是由于纳入研究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因此仍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研究结果进一步加以证实。

陈华英,张立波,金若敏[6](2012)在《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根据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血塞通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1995年至2011年期间发表的有关血塞通注射液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5.1软件,对血塞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同时对不同适应症(脑梗死、心绞痛、椎-基底动脉缺血)、不同剂量(100mg~300mg/d、400mg/d、500mg~600mg/d)、不同对照措施(常规治疗、其它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符合标准的36篇文献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塞通注射液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OR=1.88,95%CI(1.34,2.65),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脑梗死亚组[OR=1.76,95%CI(1.13,2.72),P<0.05]、心绞痛亚组[OR=2.50,95%CI(1.19,5.25),P<0.05]、500mg~600mg/d亚组[OR=3.44,95%CI(1.52,7.81),P<0.01]、其它药物亚组[OR=1.88,95%CI(1.34,2.65),P<0.01]中,血塞通注射液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椎-基底动脉缺血亚组[OR=2.92,95%CI(0.77,11.04),P=0.88]、100mg~300mg/d亚组[OR=3.02,95%CI(0.96,9.52),P=0.06]、400mg/d亚组[OR=1.48,95%CI(0.99,2.22),P=0.06]、常规治疗亚组[OR=1.91,95%CI(0.96,4.23),P=0.11]中,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塞通注射液的安全性低于对照组,临床应用时需加以关注,但血塞通注射液的安全性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证实。

孙志升,曹晓岚[7](2011)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脑梗塞的研究现状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运用中药复方、中成药(注射针剂)、针刺及激光配合中药几个方面。

刘静[8](2011)在《两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评价及特点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对疏血通和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治疗特点与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基于系统评价的方式,将目前现有的两药治疗ACI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初步了解两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再通过队列研究,进一步阐述两药的治疗特点及安全性问题,以期为临床选药提供参考。最后通过分析作者所在医院和北京市不良反应中心数据库中两药的不良反应信息,掌握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用药干预,从而规避临床用药风险。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概述了近年来,常用治疗ACI的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丹参及复方丹参制剂、川芎嗪、三七总皂苷制剂、银杏制剂、灯盏花制剂、水蛭地龙制剂)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通过对上述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相关药理作用的总结及临床疗效的评价,发现均具有治疗ACI的药理学基础并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了其临床的疗效,但缺乏各种中药注射剂在治疗该病时特点的阐述及研究,今后应该着重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二部分基于系统评价的两种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目的]基于系统评价的方式,将目前现有的两药治疗ACI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初步了解两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查找两药治疗ACI的系统评价,结果检索到疏血通相关系统评价2篇,舒血宁0篇。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将(1)不再对疏血通治疗ACI进行重复评价,直接分析并应用2篇系统评价结果。(2)对舒血宁治疗ACI进行系统评价,经过制定系统的检索方案和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将纳入的21项舒血宁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疏血通两篇系统评价均对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其中一篇比较疏血通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另一篇文章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评分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2)舒血宁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总有效率[RR=1.22,95%(1.17,1.26)].ME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RR=-2.83,95%(-3.11,-2.56)]评分与空白或阳性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D=0.01,95%(0.00,0.03)];舒血宁注射液治疗14天[RR=1.17,95%(1.09,1.26),Z=4.50]和28天[RR=1.37,95%(1.19,1.58),Z=4.42]的疗效相当。[结论]舒血宁与疏血通注射液均较同类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明显。疏血通能较好的改善血液流变学状况,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虽略高于对照组,但疗效的合并效应量(Z值)明显大于不良反应的Z值。初步评价两药的疗效大于风险。第三部分疏血通注射液与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目的]通过队列研究进一步分析疏血通与舒血宁治疗ACI的治疗特点与安全性问题,为临床医师选药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调查北京一家三甲西医院2008-2009年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或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的信息,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调查、NIH-NID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疏血通组与舒血宁组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总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椎-基底动脉梗塞时,舒血宁组疗效明显优于疏血通组(P<0.05);在治疗空腹血糖异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疏血通组疗效明显优于舒血宁组(P<0.05);在治疗伴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舒血宁组疗效明显优于疏血通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疏血通与舒血宁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并存在各自的治疗特点,不良事件发生率小,故两药在治疗ACI时,疗效大于风险。临床医师应结合两药的治疗特点和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提高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效果。第四部分疏血通注射液及舒血宁注射液安全性的分析与比较[目的]临床对药品的选择,不但要依据药品的疗效,更应该根据药品的安全性。本文二、三部的研究对于两药的安全性的阐述尚不充分,故本部分着重对两药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与比较。[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上报的和北京市不良反应中心提供的(2006年1月1日—2010年1月1)疏血通及舒血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信息,来对两药的安全性进行比较。根据两药不良反应的分析结果,发布《临床安全用药信息反馈》,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舒血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疏血通注射液,发生率分别为0.61%和0.19%,并且舒血宁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过敏性休克及死亡病例各一例。两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均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分别为1:1.5和1:1.3;两药不良反应发生天数主要集中在用药后的第1天(疏血通71.8%,舒血宁63.9%)及末次用药后的6小时内(疏血通82.9%,舒血宁76%);疏血通注射液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舒血宁注射液多,占总不良反应的比例分别为36.5%、25.8%:舒血宁注射液静脉炎的发生率较疏血通注射液高,占总不良反应的比例分别为11.9%、1.8%;两药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均属于一过性的不良反应,好转时间较快;舒血宁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恢复相对较慢,而疏血通注射液出血相关的不良反应高于舒血宁,占总不良反应的比例分别为6.4%、1.4%,且恢复也相对较慢。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两药不良反应发生数量有明显下降。[结论]通过两药不良反应的分析可以看出舒血宁注射液较疏血通注射液易发生不良反应,且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者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类型不尽相同,发生不良反应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临床可根据两药不良反应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的予以防治,从而减少对患者的影响。及时可靠的用药安全信息反馈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第五部分总体评价总结以上三部分的研究结果,分别对疏血通和舒血宁注射液治疗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总体评价;总结性分析、比较了两药的治疗特点与安全性,并提出了临床合理用药的建议。

王烁[9](2009)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及祛风化痰法对其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分型,为中医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提供指导,并观察祛风化痰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拟定证候评分表,对12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辨证,统计证候分型。从中选择60例风痰上扰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祛风化痰定眩汤合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用氟桂利嗪合灯盏花素治疗,7天为一疗程,在治疗第1、3、7天分别观察其对眩晕症状、综合症状、中医证候的疗效,并观察疗程前后TCD改善情况。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总例数的95.08%符合风痰上扰证。治疗组在所有观察时点眩晕症状、总体疗效以及对中医证候的风、痰证改善上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P<0.01或P<0.05),TCD结果显示,祛风化痰定眩汤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P<0.05),与血管扩张剂氟桂利嗪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以风痰上扰为主要证候,祛风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疗效显着。

马有凤[10](2008)在《急性脑梗死中医药治疗近况(综述)》文中认为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均较高。因此,对该病的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数十篇中医药治疗脑梗死论文及报道的研

二、复方丹参与维脑路通治疗脑梗塞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与维脑路通治疗脑梗塞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中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中风病目前治疗措施及其存在的不足
    1.3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及临床应用情况
    1.4 网状Meta分析的作用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1.5.2 网状Meta分析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技术路线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2.4.1 文献来源
        2.4.2 检索词
        2.4.3 检索策略
    2.5 文献筛选
    2.6 资料提取
    2.7 质量评价
    2.8 统计分析
        2.8.1 异质性检验
        2.8.2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2.8.3 亚组分析
        2.8.4 敏感性分析
        2.8.5 发表偏倚
        2.8.6 统计分析软件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4 结局评价结果
    3.5 网状Meta分析
        3.5.1 模型的选择
        3.5.2 一致性检验
        3.5.3 分析结果
        3.5.4 效果比较的排序
    3.6 不良反应报告
    3.7 发表偏倚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结果
    4.2 安全性评价
    4.3 局限性
    4.4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致谢

(2)血栓心脉宁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与资料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提取及质量评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文献的一般情况
    2.2 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2.2.1 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分析 (总有效率)
        2.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分析
        2.2.3 血脂指标改善分析
        2.2.4 亚组分析
    2.3 安全性评价
    2.4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3)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质量评估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质量评估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2.3.2 颅脑CT的变化
        2.3.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讨论

(4)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检索策略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3文献质量评价
    1.4资料提取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2.2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4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2.5不良反应发生率
3讨论
    3.1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ACI的疗效
    3.2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ACI的安全性
    3.3本研究的局限性

(5)血栓通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2.4 统计分析
    2.5 发表偏倚分析
    2.6 敏感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基本特征
    3.2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3.3 临床有效性评价结果
        3.3.1 血栓通单用VS其他中药单用有效情况
        3.3.2 血栓通联用其他药物VS中药联用其他药物有效情况
        3.3.3 血栓通联用其他药物VS中药单用有效情况
    3.4 发表偏倚分析
    3.5 敏感性分析
    3.6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6)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查找
    1.2 纳入标准[3]
    1.3 排除标准[3]
    1.4 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概况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2.3 发表偏倚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
        2.4.2 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亚组的Meta分析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和发表偏倚及敏感性的分析
    3.2 血塞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8)两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评价及特点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丹参注射液/粉针
    2 复方丹参注射液
    3 川芎嗪注射剂
    4 三七总皂苷注射剂
    5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
    6 灯盏细辛注射剂
    7 水蛭地龙注射液
    8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系统评价的两种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第一节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
    第二节 舒血宁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临床试验的检索
        1.3 原始文献筛选的方法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资料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检索过程及筛选结果见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点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2 疗效
        3.3 不良反应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疏血通注射液与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队列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目标人群
        1.2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病历筛选
        2.2 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患者一般资料
        1.1 性别
        1.2 年龄
        1.3 过敏史
        1.4 患者的不良嗜好(烟、酒)
        1.5 既往患慢性基础疾病的种类
        1.6 家族病史
        1.7 患者自发病到入院就诊的时间
        1.8 患者基础用药品种数
        1.9 患者实际使用疏血通及舒血宁注射液的天数
        1.10 动脉系统
        1.11 NIH-NINDS评分情况
        2 安全性评价
        2.1 对血压的影响
        2.2 对心率的影响
        2.3 对体温的影响
        2.4 不良事件监测
        3. 疗效分析
        3.1 NIH-NINDS总体评分比较
        3.2 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NIH-NINDS评分
        3.3 颈内动脉系统梗塞的NIH-NINDS评分
        3.4 血糖异常患者的NIH-NINDS评分
        3.5 同型半胱氨酸异常患者NIH-NINDS评分
        3.6 患者住院天数
        4 讨论
        4.1 患者一般情况
        4.2 安全性评价
        4.3 疗效比较
        5. 存在的问题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疏血通注射液及舒血宁注射液安全性的比较与分析
    第一节 本院疏血通注射液与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比较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节 北京市不良反应中心两药不良反应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1 疏血通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用药干预
        4 干预结果
        5 讨论
        5 1 ADR与性别
        5.2 ADR的发生与转归
        5.3 ADR与剂量
        5.4 ADR与临床表现
        5.5 ADR严重病历
        5.6 ADR与用药干预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总体评价
    1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ACI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2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ACI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3 两药治疗ACI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比较
    4 小结
致谢
个人简历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发表论文

(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及祛风化痰法对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眩晕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一 古代中医对眩晕的研究概况
        1 眩晕的病名和定义沿革
        2 眩晕的病位
        3 病因病机
        4 眩晕的治法方药
        二 当代中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组方遣药
        三 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提出和演变
        2 发病机制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及伴发症状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6 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证候调查
        一 一般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辨证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二 调查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中医证候
        2.1 证型及轻重程度
        2.2 证候组合情况
        2.3 外感风邪的证候调查
        三 讨论与分析
        四 结论
    祛风化痰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一 一般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三 两组治疗前资料分析
        四 治疗结果
        五 讨论与分析
        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标准

(10)急性脑梗死中医药治疗近况(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疗
    2.1 用活血化瘀, 行气通络配制注射液治疗
    2.2 辨证、分型治疗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2.4 综合疗法
3 展望

四、复方丹参与维脑路通治疗脑梗塞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D]. 向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2]血栓心脉宁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李琳,黄继汉,张广民,刘传贵,张平,解雪峰,黄晓晖.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4(09)
  • [3]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J]. 胡金花,关迎,张弘. 中外医疗, 2014(07)
  • [4]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系统评价[J]. 郑财济,吴逢波,毛棉,徐珽. 中国药房, 2014(04)
  • [5]血栓通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李海涛,余正. 中国药物警戒, 2012(10)
  • [6]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J]. 陈华英,张立波,金若敏.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02)
  • [7]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研究现状[A]. 孙志升,曹晓岚. 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1
  • [8]两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评价及特点分析研究[D]. 刘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及祛风化痰法对其的疗效观察[D]. 王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急性脑梗死中医药治疗近况(综述)[J]. 马有凤.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8(06)

标签:;  ;  ;  ;  ;  

复方丹参胃络通治疗脑梗死8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