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毒杆菌 (C) 疫苗的安全性试验中检测豚鼠的局部反应

在肉毒杆菌 (C) 疫苗的安全性试验中检测豚鼠的局部反应

一、对肉毒梭菌(C)型菌苗安全性试验豚鼠出现局部反应的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科[1](2016)在《肉食动物细小病毒流行株分子特征与致病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食动物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原细小病毒属成员,包括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和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等。该病毒能感染猫科、犬科、鼬科、浣熊科及灵猫科等家养及野生多种动物发病,肉食动物细小病毒引起的疾病存在于世界各地,是危害上述肉食目动物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CPV、FPV和MEV等肉食动物细小病毒关系密切,本文从分子诊断学、流行病学、免疫原性及遗传进化、转录组学等方面对我国肉食动物细小病毒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首先建立了肉食动物细小病毒通用的纳米PCR检测方法,为我国肉食动物细小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该方法敏感性可以检测到8.75×101个拷贝的重组质粒,是传统PCR的100倍;特异性试验表明本方法适合于CPV、FPV和MEV等肉食动物细小病毒的检测,而与其他相关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性;临床样本检测表明本方法适用性良好,对于肉食动物细小病毒感染动物检出率较高。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北方主要省市的CPV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对收集于20132016年间的221份CPV病料进行纳米PCR初筛,克隆测序病毒的VP2基因和NS1基因,分析氨基酸位点突变情况,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我国CPV-2型、2a型、2b型和2c型共同流行,主要流行CPV-2a型,2014年以后北京和河北等地区开始出现CPV-2c型;首次发现VP2上Ala5Gly新的突变,NS1上Val160Gly,Ala586Thr,Ala587Thr和Leu600Arg4个位点发生新的突变;完成了114株病毒VP2基因和49株病毒NS1基因序列测定。进一步对我国流行的不同亚型的CPV进行分离鉴定,对CPV-2c型代表毒株进行免疫原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别分离得到CPV-2型、2a型、2b型及2c型病毒2株、4株、5株和9株,鉴定表明分离毒株具有CPV典型特征,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试验组比格犬呈现出细小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免疫原性试验表明分离得到的CPV-2c型毒株能够诱导比格犬产生中和抗体。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CPV-2a和CPV-2b型毒株都是Ser297Ala突变的新2a/2b型毒株,CPV-2c具有Ala5Gly突变的变异毒株,国内首次分离鉴定2c型CPV。为研制不同亚型源CPV疫苗提供了基础。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MEV的流行情况,采用F81细胞从疑似患有肠炎的水貂粪便样品中分离出2株病毒,经形态学、血清学、动物回归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的病毒为MEV,分别命名为MEV/LN-10和SD12/01。对分离毒株VP2基因及其全基因组进行遗传进化和基因重组分析表明,MEV/LN-10株病毒发生了自然重组,其主要与次要亲本病毒分别是MEV-SDNH株和cpv/nj01/06株,首次发现CPV和MEV的自然重组现象,并且分离到重组毒株。选取遗传背景明确的MEVB株做为肉食动物细小病毒代表,利用RNA-Seq技术分析F81细胞感染MEV前后宿主基因转录组的变化,共设感染0 h、3 h、6 h、12 h和24 h五组。结果表明在感染前后共筛选出614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23个,下调基因491个;选取了14个差异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结果表明测序差异显着的组别与qRT-PCR验证结果一致。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与细胞增值和细胞周期、免疫反应、肿瘤发生或抑制、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受体活性、分子传感器活性等相关。本研究构建了F81细胞感染MEV前后的mRNA数据库。

陈英[2](2011)在《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动力、胃Caja1间质细胞以及脑肠肽Ghrelin、NPY、PYY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肥胖症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难题。饮食、药物和行为疗法对部分患者有效但疗效难以维持。外科手术治疗(如胃囊带术或分流术),尽管对有些肥胖患者有效,但创伤大、副反应多。寻求创伤小、便捷有效的减肥方法是目前医学科学的努力方向。近年有学者提出将A型肉毒毒素(BTX-A)应用于肥胖治疗领域具有诸多优势,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少许报道认为,BTX-A胃壁注射可以导致摄食减少,体重下降,这一结果可能通过抑制胃排空和食欲的途径而实现。国内刘庆森教授率先将BTX-A应用于肥胖治疗领域,初期研究取得了肯定疗效。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课题通过胃壁肌层不同点位注射BTX-A,并在不同时间段内系统观察BTX-A胃壁注射对大鼠胃动力、胃Cajal间质细胞以及脑肠肽ghrelin、NPY、PYY表达的影响,旨在深入探索BTX-A胃壁注射法治疗肥胖症的分子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批(2周,6周,12周),每批24只。每批再分为4组(对照组、胃窦BTX-A组、胃底体BTX-A组、全胃多点BTX-A组),每组6只。每只大鼠剖腹后暴露胃,在胃壁肌层分别注射BTX-A或生理盐水,术后单笼饲养,跟踪记录大鼠的摄食量和体重至12周,分别于术后2周、6周、12周时进行胃动力检测并留取标本。实验参数包括两部分:一为胃动力相关部分:核素扫描胃固体半排空时间的测定;胃肌电图描记;Cajal间质细胞(ICC)免疫组化测定及半定量分析;ICC透射电镜观察。二为脑肠肽相关部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ghrelin、PYY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胃ghrelin、下丘脑NPY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胃ghrelin的半定量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ghrelin-mRNA、下丘脑NPY-mRNA的相对定量表达。[结果]1.BTX-A注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摄食量减少,体重减低。2.BTX-A胃壁注射对胃动力的影响BTX-A注射组胃固体半排空时间(T1/2)较对照组明显延长。BTX-A组胃电图可见胃动过缓、节律紊乱。并且胃ICC表达数目减少,ICC网络结构紊乱。3. BTX-A胃壁注射对脑肠肽的影响:在BTX-A注射组,血浆ghrel in浓度降低,血浆PYY浓度升高;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RT-qPCR等方法发现,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BTX-A组ghrelin和NPY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在BTX-A注射的3个组中观察,均发现胃排空延缓、胃电节律失常,以及ICC、ghrelin、NPY的表达下降,上述参数的改变,以多点组最为明显,其次为胃底组,再次为胃窦组。在BTX-A注射后不同时间段观察,BTX-A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以注射后2周最为明显,其次为6周,再次为12周。[结论]1.胃壁注射BTX-A,使ICC的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影响胃肌电正常慢波的形成和扩布,造成胃电节律减缓和紊乱,延缓胃排空。这可能是造成大鼠摄食减少、体重下降的重要机制之一2.胃壁注射BTX-A,下调了促食因子(ghrelin和NPY)的表达,上调了抑食因子(PYY)的表达。这也是导致大鼠摄食和体重减少的机制之一3.在胃的不同部位注射BTX-A产生的效果不同,以全胃多点注射BTX-A对大鼠摄食和体重减低的作用表现得最为显着。在3个不同时间段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在2周时BTX-A组效果最为显着,持续至12周时仍有一定效果,故认为,BTX-A的抑食、减重作用在短期内(12周)效果明显。在本课题中,我们探讨了应用BTX-A治疗肥胖症的可能分子机制,为该法更合理地应用于临床提供了更全面可靠的理论依据。

王建科[3](2009)在《抗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水貂肠炎细小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是引起水貂病毒性肠炎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貂均有感染性,但幼貂的感染性极强。由MEV引起的水貂病毒性肠炎存在于世界各养貂国家,随着毛皮动物饲养业的发展,病毒性肠炎已经成为危害水貂饲养业的三大疫病之一,给养貂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取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水貂肠炎细小病毒SMPV-11株接种健康水貂,感染后5 d采集肠道内容物分离纯化病毒,经负染电镜检查可见20~24 nm的病毒粒子,血凝试验测定其血凝效价达213。将纯化的病毒免疫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效价达1:2.56×105时,取其脾细胞与对数生长期的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3~4次的亚克隆直到100%阳性为止,最终筛选得到8株稳定分泌抗水貂肠炎细小病毒SMPV-11株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D3、H5、F5、F4、A9、B7、H11和H8。经间接ELISA方法测定8株单抗腹水效价分别在1:6.4×103和1:2.56×104之间,特异性试验鉴定8株单抗均不与犬瘟热病毒(CDV)、阿留中病毒(ADV)、犬腺病毒(CAV)发生交叉反应,但与水貂肠炎细小病毒(MEV)、犬细小病毒(CPV)和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呈特异性反应,亚类鉴定8株单抗均为IgG1和lgG2a类型,其杂交瘤染色体数为105左右,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8株单抗均能使接毒的F81细胞产生亮绿色荧光,而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F5、F4、A9、B7和H8在约63.5 ku处可见特异性反应带,其余3株单抗则未见特异性反应带,中和试验结果显示F5中和效价为1:27,A9中和效价为1:23,而其余6株均无中和能力,HI试验显示最高HI效价可达211。此种单克隆抗体的获得为MEV的研究、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利用F5杂交瘤细胞株的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和貂抗MEV高免血清建立了检测MEV的单抗—抗原—多抗—酶标二抗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经测定,McAb的最适包被浓度为241.7μg/mL(1:20倍稀释),貂抗MEV高免血清的最适工作浓度为4.676μg/mL(1:1 600倍稀释),其检测灵敏度为2.5μg/mL。该检测方法与常见的水貂的几种传染病病原无交叉反应,通过对已知MEV阳性、阴性抗原的检测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为生产上提供了一种更快速、简单、灵敏、特异的MEV检测方法。

李莹[4](2008)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全球反对生物恐怖主义的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美国“9·11”事件后的“炭疽事件”,充分说明了生物恐怖威胁的现实性。因此,反生物恐怖已成为近年世界防生物危害医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医学防护是减少生物恐怖袭击对人员危害的重要手段。防治技术的发展对于生物恐怖袭击的医学防护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情报研究有助于为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情报支持和决策参考。本研究针对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医学防治问题,采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典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情报学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护领域制定的相关研究计划以及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上的发展趋势;概述了我国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上存在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技术需求,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反生物恐怖的形势及其医学防治技术情报研究的必要性。概述了反生物恐怖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①反生物恐怖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②生物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③针对传统生物剂的医学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反生物恐怖袭击的需要;④我国同样面临生物恐怖的威胁。美国医学防治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近年来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护领域研究成果显着,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第二部分探讨了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美国生物防护相关研究计划,包括:美军2000-2010年国防生物医学技术计划、化生防护国防技术目标、国防部化生防护计划、军事关键技术计划、生物盾计划和NIAID生物防护研究战略计划;阐述了近年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和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从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技术障碍与挑战、未来研究方向四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美国未来生物防护研究的关键目标生物剂是鼠疫耶尔森菌、肉毒毒素、纤丝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和西方马脑炎病毒;预防领域研究重点是多价多抗原疫苗、核酸疫苗等;治疗领域研究重点是广谱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等;美国还大力开展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转基因技术、复制平台等医学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的研究。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分析了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相关文献计量分析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科学界比较重视反生物恐怖的研究。目前我国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生物剂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相对薄弱,有效新型疫苗与药物研制略有滞后,病毒类生物剂的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不足,缺乏用于生物防护研究的动物模型等。第四部分对比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医学防治技术。从生物剂防护研究的目标生物剂、防治技术研究方向、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上的异同。相同之处包括:两国都非常重视A类生物恐怖剂的防治研究,尤其是针对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和肉毒毒素的医学防治技术研究;现用疫苗均以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等传统疫苗为主;在研疫苗均以重组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为主;抗生素治疗中出现新型抗生素研发困难和生物恐怖病原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等技术障碍;抗病毒药物和抗体是治疗领域的研究重点;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重组核酸技术、复制平台技术、抗体工程等。差异之处在于:我国对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和马脑炎病毒等病毒类生物剂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在转基因植物疫苗等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方面研究略有滞后;我国尚未将一些先进技术如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反义核酸技术等应用于反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之中。研究表明,疫苗和药物的发展趋势是在完善已有疫苗和药物基础上,充分利用医学防治技术相关的科学和技术基础,继续研制各种新型疫苗,开发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广谱性疫苗和药物。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护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我国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技术需求,参照美国在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经验,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①坚持发展和改进一些传统的、经典的技术,如细胞培养技术等;②重点发展目前研究中支柱性的关键技术,如重组核酸技术、复制平台技术、抗体工程技术等;③密切关注前沿的、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如反向疫苗学技术、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④重视与技术相关的科学基础的研究,如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

陈立志[5](2008)在《牛源致病性坏死梭杆菌分离鉴定及其白细胞毒素免疫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坏死梭杆菌(Fn)是革兰氏阴性、严格厌氧的多形态细菌,是反刍动物和人发生各种坏死和化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它所导致的坏死杆菌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养牛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本研究采用厌氧菌分离培养方法,分离了腐蹄病病牛蹄部脓肿组织病料中的专性厌氧菌,结合形态学、生化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和RNA聚合酶β亚单位(rpoB)特异性PCR试验,鉴定出4株坏死梭杆菌,分别为F1、F2、F3和F4;以本研究室保存的鹿源坏死梭杆菌(FnL)为参照,PCR扩增上述菌株的16S rRNA并测序,Blast分析结果证实所获得序列均为Fn 16S rRNA序列。以GenBank收录的Fn序列为参考(AF044948),对上述菌株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F1株与其它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采用PCR方法进一步扩增上述菌株的白细胞毒素(lkt)启动子区序列,结果除F1外,F2、F3、F4和FnL株均能够获得阳性扩增产物(lkt启动子区517 bp),上述结果提示,F1株归属于Fn B亚型(Fnf亚种);而F2、F3、F4株归属于Fn A亚型(Fnn亚种)。以分离的F4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lktA的BSBSE基因和SH基因,将上述基因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并测序,经与GenBank收录的lktA BSBSE和lktA SH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序列与已知序列最高同源性分别达到99.1%和98.1%。将BSBSE基因和SH基因分别装入pET32a多克隆位点,构建pET32a-BSBSE和pET32a-SH表达质粒,经转化E. coli BL21(DE3),IPTG诱导后,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BSBSE和SH均获得表达;以牛源坏死梭杆菌阳性血清作为一抗,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兔抗牛IgG作为二抗,Western-blot检测BSBSE和SH均为本次研究的目的蛋白,具有反应原性;以BSBSE和SH分别制备的兔抗血清经间接ELISA检测效价均能达到105。并构建了pET32a-BSBSE-SH表达质粒,实现了BSBSE和SH融合表达,Western-blot检测BSBSE-SH融合蛋白具有反应原性。牛源致病性坏死梭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白细胞毒素融合基因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本研究为研制更有效的诊断试剂和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基础数据。

刘玉生[6](2006)在《肌内注射曲安奈德及肉毒毒素诱导兔咬肌萎缩试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 咬肌肥大等骨骼肌肥大畸形的治疗一直以手术切除部分肥大的咬肌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由于手术切除肌肉组织可能引起神经损伤、出血和血肿、感染、手术疤痕等并发症,并且手术中对切除咬肌组织的大小常常难以准确定量,切除部分咬肌后由于肌肉附着点和张力的改变,术后咬肌组织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萎缩,继发萎缩程度尚难以准确预测。为了减少因手术造成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手术损伤,人们一直在探讨非手术治疗骨骼肌肥大畸形的方法。从1994年有学者开始试用肉毒毒素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畸形,并取得了肯定的治疗效果,国内从2000年开始有相关报道。但是,目前的研究普遍集中在临床疗效的观察,而对于注射肉毒毒素后咬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尚不清楚。同时,在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发现多次注射后机体产生抗肉毒素抗体,使其疗效降低或完全失效,有时不得不终止治疗,抗体产生后的后续治疗成为一个难题。为了探讨更有效的非手术治疗骨骼肌肥大畸形的方法,我们对各种影响骨骼肌代谢和生长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肌内注射糖皮质类固醇有可能作为治疗良性骨骼肌肥大畸形的又一新的治疗方法。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对骨骼肌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并且人们一直致力于对类固醇肌萎缩的防治研究。而作为治疗骨骼肌肥大的探讨性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肌内注射小剂量糖皮质类固醇诱导局部肌肉萎缩达到治疗肌肥大畸形的目的。近年来,珠江医院整形外科试

赵毅[7](2005)在《牦牛肺炎的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陕西省凤县南星镇青龙寺村牦牛死亡原因,对死亡病牛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学诊断。在组织学检查中发现,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神经细胞周隙扩大,见到较多的嗜神经现象和卫星现象,大脑毛细血管充血,血管周隙明显增大,有些还可见到由凝集和溶解的红细胞形成的微血栓,在大脑皮质中见有少数小的出血灶。心包腔有浅黄色的积液;心外膜和心内膜有散在的小点出血和出血斑,在心冠状沟和纵沟及心室外膜上较为明显。组织学检查:心肌细胞颗粒变性,心外膜和心内膜下有小的出血灶。少数病例的心外膜和心内膜的结缔组织发生胶原纤维肿胀和透明变性,心肌纤维间有较多的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样细胞的浸润。肺叶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灶,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细支气管管壁充血,周围有大量的淋巴样细胞、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的浸润,管腔内集有大量的红细胞、白细胞;有少数肺泡中有出血和浆液渗出,或有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嗜细胞等炎性细胞渗出。肝细胞颗粒变性,有的肝细胞发生脂变,局部肝细胞坏死,肝窦隙红细胞及星状细胞增多,其中有的还有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瘤胃臌气,胃内无异物,瘤胃和瓣胃黏膜易脱落,黏膜下有弥漫的小点出血,真胃黏膜有弥漫性的小点出血。肠内有稀软的食物,并充有多量的气体,肠管色淡;黏膜下层疏松水肿,并有巨嗜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或上皮坏死脱落入管腔中,间质有小的出血灶,间质毛细血管充血。脾脏色暗,被膜下有散在的小点出血,不肿大。细菌学诊断中,分离到2 种有一定致病力的细菌,即巴氏杆菌和葡萄球菌,该病可能是巴氏杆菌感染,人工感染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韩辉[8](2005)在《腹腔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肠道功能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目的:A型肉毒毒素(BTA)目前广泛用于肌张力过强性疾病,包括贲门失弛缓、Oddi括约肌痉挛等消化道疾病,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器质性胃肠病诊断和治疗手段的提高,功能性胃肠病(FGID)日益受到重视。而动力和感觉异常是FGID中研究的热点。由于肉毒毒素能抑制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肌肉张力,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腹腔注射BTA,观察大鼠肠道功能的变化及肠道乙酰胆碱酯酶(AChE)、β-内啡肽(β-EP)和P物质(SP)表达的变化,为胃肠道肌张力过强相关性疾病探讨可能的治疗手段。 材料与方法:出生8周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B组、C组分别腹腔注射含BTA 4、2、1U的生理盐水2mL;D组为正常对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记录动物的排便颗粒数并测量粪便含水量以评价其大肠功能,记录动物进食量以评价胃摄食功能变化,监测体重变化评价BTA对动物体重的影响。四周后于各组随机取6只(雌雄各半)应用直肠内球囊扩张的方法评价内脏的敏感性。给予10%碳沫1mL/100g体重灌胃,20分钟后解剖;测量碳沫在小肠推进的百分比,评价小肠功能变化。取大鼠回肠、回盲部、大肠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AChE、SP、β-E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对肠道结构的影响及相应神经递质的变化。采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Toluidine blue improved staining method)观察各组肥大细胞(MC)数量的多少。各组留6只(雌雄各半)继续观察排便、摄食及体重的变化,饲养至12周重复上述内容。 结果:A组大鼠仅在给药后一周内相比D组出现一过性排便次数

谷子林[9](2004)在《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规模化养兔的开展,家兔疾病呈现上升势头。尤其是断奶仔兔的肠炎和腹泻,成为一些兔场的最主要疾病。一些技术储备不足的兔场,幼兔死亡率高达50%~70%,其中腹泻占到80%以上。生产中采用传统方法以抗生素等药物控制腹泻,不仅造成药物的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家兔腹泻病因复杂,患病后治愈率较低,因此,成为中国养兔业的棘手问题,也是世界养兔业的技术难题之一。 为了深入探讨断乳仔兔腹泻发生诱因和机制,并以生物活性物质替代抗生素防治该病,本课题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第一,断乳仔兔腹泻的诱因研究。根据广泛的生产调查、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外文献的查询,确定四大诱因,即低纤维日粮、抗生素诱发、饲料应激和病原菌污染;第二,发病和死亡机理研究,进行了盲肠区微生物的变化、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肠道pH和内容物的变化、消化道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第三,断乳仔兔腹泻的生物调控研究。在营养调控的基础上,开展双岐杆菌制剂调控、复合微生态制剂调控、寡糖和大蒜素调控等。拟通过三个方面的研究,实现三个目标:确定发病诱因,明确致病机理,探索生物调控途径。最终使断乳仔兔腹泻得到有效控制。 研究表明: 1.低纤维日粮(CF7%和CF9%)可导致断乳仔兔发生腹泻。粗纤维含量与腹泻频率呈负相关,即粗纤维含量越低,腹泻频率越高。从日增重、料重比、营养物质消化率等几项指标综合评价,断乳仔兔日粮适宜的粗纤维含量为12%。 2.低纤维日粮型腹泻断乳仔兔盲肠内容物中无氮浸出物含量有一定增加,部分支持了Cheeker和Patton的“后肠碳水化合物过度负荷”学说。但在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和球虫病的条件下,低纤维日粮使断乳仔兔仅发生粘液性肠炎。结合本研究其他信息认为:低纤维日粮使断乳仔兔消化道内环境(盲肠内淀粉含量、VFA、pH等)发生一定变化,有利于病原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的侵入和增殖,改变了正常的微生物菌群,使断乳仔兔处于一种亚临床状态。当卫生不良、球虫侵袭、环境应激等情况发生时,容易爆发急性肠炎或腹泻。 3.低纤维日粮、饲料污染、饲料突变和大剂量饮用氨苄青霉素均可诱导断乳仔兔发生腹泻。每只断乳仔兔每天食入0.2克腹泻患兔盲肠内容物(含有大肠杆菌63 2000个,魏氏梭菌79 600个),腹泻率达到45%(CF14%日粮)~80%(CF12%日粮);每天每只口服60万单位氨苄青霉素,可使腹泻率达到75‰以CF10%和CF14%日粮交替更换,可使100%断乳仔兔发生腹泻。四种因素是生产中断乳仔兔腹泻的主要病因。 4.低纤维日粮使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有益菌含量大幅度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增加,正常微生物菌群失调。据此提出健康断乳仔兔最佳菌群比: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与大肠杆菌的比值分别为17:1、100:1、12:1和20:1;饲料污染、饲料突变、氨苄青霉素诱导的断乳仔兔腹泻,盲肠内以上几种有益微生物大幅度减少,以氨苄青霉素组减少幅度最大,其次是饲料污染和饲料突变组。大肠

辛盛鹏[10](2004)在《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与HACCP在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国内及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及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标准体系方面。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标准管理体系的建设、人员培训、标准的推广体应用、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为加强标准的建设规划工作,重点对现有的畜牧兽医(特别是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分类整理,基本摸清了我国目前畜牧兽医标准的基本情况;并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首次将那些已经不适应现在畜牧业发展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汇总,提出了国(行)标修订(废止)目录;同时,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分类提出了生产中急需制定的标准,形成了需要制定的国(行)标目录,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质检体系方面。本文在分析研究我国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根据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结合畜牧业产业带,合理布局国家和部级检测机构,各省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综合性的动物产品安全质检中心,改善检测中心软硬件设施、强化人员培训,加强检测方法方面的技术研究等,县级质检机构以建立快速检测方法为主。 在产品质量认证方面。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意见:在认证管理体系方面,应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壮大认证检查员队伍,提高检查员的资质水平。在具体认证工作方面,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规范产地认定的各项规定,统一规范产地认证申请人的资格、环境条件、质量控制措施以及产地认定工作中的现场检查工作程序、方法、判定依据等;将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工作实质性地结合在一起,确保通过认证产品的质量。 在HACCP管理体系应用方面。本文运用HACCP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了在肉鸡生产和生猪屠宰中应用的HACCP管理体系模式,为实际生产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对肉毒梭菌(C)型菌苗安全性试验豚鼠出现局部反应的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肉毒梭菌(C)型菌苗安全性试验豚鼠出现局部反应的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肉食动物细小病毒流行株分子特征与致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肉食动物细小病毒概述
        1.1.1 分类与病毒结构
        1.1.2 受体研究
        1.1.3 病毒复制
        1.1.4 诊断方法
    1.2 犬细小病毒
        1.2.1 起源与进化
        1.2.2 致病性
        1.2.3 预防
        1.2.4 抗原型
        1.2.5 CPV-2c宿主范围和致病特性
        1.2.6 疫苗类型
    1.3 水貂肠炎病毒
        1.3.1 概述
        1.3.2 形态与理化特性
        1.3.3 细胞培养
        1.3.4 分子生物学特性
        1.3.5 疫苗
    1.4 RNA-Seq研究进展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概述
        1.4.2 RNA-Seq技术及优点
        1.4.3 RNA-Seq的原理及步骤
        1.4.4 RNA-Seq的应用
        1.4.5 RNA-Seq面临的挑战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肉食动物细小病毒纳米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1 材料
        2.1.1 毒株与临床样本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病毒DNA提取
        2.2.2 模板质粒的构建
        2.2.3 纳米PCR引物设计
        2.2.4 传统PCR
        2.2.5 纳米PCR引物的选择
        2.2.6 纳米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2.2.7 纳米PCR质粒浓度的优化
        2.2.8 纳米PCR引物浓度的优化
        2.2.9 纳米PCR敏感性试验
        2.2.10 纳米PCR特异性试验
        2.2.11 纳米PCR临床应用试验
    2.3 结果
        2.3.1 质粒的构建
        2.3.2 纳米PCR引物设计
        2.3.3 纳米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2.3.4 纳米PCR质粒浓度的优化
        2.3.5 纳米PCR引物浓度的优化
        2.3.6 纳米PCR方法的建立
        2.3.7 纳米PCR敏感性试验
        2.3.8 纳米PCR特异性试验
        2.3.9 纳米PCR临床应用试验
    2.4 讨论
        2.4.1 关于肉食动物细小病毒的讨论
        2.4.2 关于纳米PCR技术的讨论
        2.4.3 关于本方法的讨论
第三章 犬细小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3.1 材料
        3.1.1 临床样品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
        3.2.2 DNA提取
        3.2.3 纳米PCR检测
        3.2.4 VP2基因扩增
        3.2.5 NS1基因扩增
        3.2.6 VP2及NS1基因序列拼接
        3.2.7 VP2及NS1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3.3 结果
        3.3.1 纳米PCR与试纸条检测结果比对
        3.3.2 VP2及NS1基因扩增
        3.3.3 VP2基因同源性分析
        3.3.4 VP2基因系统发育树构建
        3.3.5 NS1基因同源性分析
        3.3.6 NS1基因系统发育树构建
        3.3.7 VP2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3.3.8 NS1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3.3.9 CPV亚型分析
    3.4 讨论
        3.4.1 我国犬细小病毒流行情况
        3.4.2 亚型之间交叉保护作用
        3.4.3 病毒遗传进化
第四章 犬细小病毒变异株分离鉴定和免疫原性研究
    4.1 材料
        4.1.1 细胞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样品处理
        4.2.2 细胞培养
        4.2.3 病毒分离
        4.2.4 病毒鉴定
        4.2.5 2c型病毒在犬体内分布研究
        4.2.6 2c型病毒免疫原性研究
    4.3 结果
        4.3.1 病毒分离
        4.3.2 形态学鉴定
        4.3.3 血凝特性
        4.3.4 病毒TCID50测定
        4.3.5 理化性质鉴定
        4.3.6 动物回归试验
        4.3.7 PCR及VP2基因序列分析鉴定
        4.3.8 IFA鉴定
        4.3.9 PCR-RFLP鉴定
        4.3.10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及熔解曲线
        4.3.11 不同组织病毒分布
        4.3.12 病理学观察
        4.3.13 免疫组化观察
        4.3.14 BJ14-9 株免疫原性
    4.4 讨论
第五章 水貂肠炎病毒分离鉴定及重组分析
    5.1 材料
        5.1.1 细胞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样品处理
        5.2.2 细胞培养
        5.2.3 病毒分离
        5.2.4 DNA提取
        5.2.5 病毒鉴定
        5.2.6 全基因组测序
        5.2.7 重组分析
        5.2.8 系统发育分析
    5.3 结果
        5.3.1 病毒分离
        5.3.2 形态学观察
        5.3.3 血凝特性
        5.3.4 病毒TCID50测定
        5.3.5 理化性质鉴定
        5.3.6 动物回归试验
        5.3.7 病理学观察
        5.3.8 PCR鉴定
        5.3.9 全基因组扩增
        5.3.10 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5.3.11 重组分析
        5.3.12 突变位点分析
    5.4 讨论
        5.4.1 关于病毒分离的讨论
        5.4.2 关于病毒基因重组的讨论
第六章 水貂肠炎病毒感染F81细胞转录组学分析
    6.1 材料
        6.1.1 细胞与毒株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及软件
    6.2 方法
        6.2.1 细胞准备
        6.2.2 样品总RNA的提取
        6.2.3 分离mRNA及mRNA的打断
        6.2.4 cDNA文库构建
        6.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6 荧光定量RT-PCR验证
    6.3 结果
        6.3.1 RNA质量评估
        6.3.2 转录组数据的质量评估
        6.3.3 参考基因组的比对分析
        6.3.4 基因表达的饱和度分析
        6.3.5 转录组中已知基因表达的水平分析
        6.3.6 转录组中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6.3.7 转录组中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6.3.8 荧光定量RT-PCR验证差异基因
    6.4 讨论
        6.4.1 细小病毒与癌症发生
        6.4.2 细小病毒促进细胞凋亡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2)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动力、胃Caja1间质细胞以及脑肠肽Ghrelin、NPY、PYY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动力和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Ghrelin、下丘脑NPY表达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抗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概述
    1.1 病原学研究
        1.1.1 MEV的分类地位
        1.1.2 MEV的形态学特征与理化特性
        1.1.3 MEV的培养特性
        1.1.4 ME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症状
    1.4 病理变化
    1.5 MEV的细胞受体
    1.6 诊断
        1.6.1 电镜与免疫电镜检查
        1.6.2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6.3 动物接种试验
        1.6.4 血凝(HA)及血凝抑制(HI)试验
        1.6.5 琼脂扩散试验(AGP)
        1.6.6 荧光抗体染色技术
        1.6.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6.8 微量中和试验(SN)
        1.6.9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6.10 对流免疫电泳(CIEP)
        1.6.11 核酸杂交检测技术
        1.6.12 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
        1.6.13 其他检测方法
    1.7 免疫预防
        1.7.1 常规疫苗
        1.7.2 新型疫苗
    1.8 本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第二章 单克隆抗体在MEV上的应用
    2.1 单克隆抗体概述
    2.2 用于MEV抗原结构分析
    2.3 用于MEV抗原的检测
    2.4 用于MEV抗原变异的研究
    2.5 用于MEV抗原的分类
第三章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1 材料
        3.1.1 种毒与抗原
        3.1.2 动物与细胞系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 方法
        3.2.1 免疫原的制备及纯化
        3.2.2 动物免疫
        3.2.3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2.4 血清效价的测定
        3.2.5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2.6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辛酸-硫酸铵沉淀法)
        3.2.7 McAb鉴定
    3.3 结果
        3.3.1 抗原的纯化
        3.3.2 病毒抗原血凝效价测定
        3.3.3 ELISA筛选方法的建立
        3.3.4 动物免疫水平效价的检测
        3.3.5 细胞融合与筛选
        3.3.6 McAb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病毒与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 方法
        4.2.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4.2.2 抗血清的制备及纯化
        4.2.3 标准抗原的制备
        4.2.4 夹心ELISA试验步骤
        4.2.5 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多抗-抗原-单抗)
        4.2.6 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单抗-抗原-多抗)
        4.2.7 夹心ELISA检测条件的优化
        4.2.8 ELISA的判定标准
        4.2.9 夹心ELISA方法性能评价
    4.3 结果
        4.3.1 F5 McAb、抗血清及标准抗原的制备
        4.3.2 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多抗-抗原-单抗)
        4.3.3 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单抗-抗原-多抗)
        4.3.4 夹心ELISA检测条件的优化
        4.3.5 ELlSA的判定标准
        4.3.6 夹心ELISA方法性能评价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反生物恐怖的形势及其医学防治技术情报研究的必要性
    一、反生物恐怖的形势
    二、研究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必要性
        (一) 反生物恐怖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 生物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三) 针对传统生物剂的医学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反生物恐怖袭击的需要
        (四) 我国同样面临生物恐怖的威胁
    三、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护领域研究成果显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二部分 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美国生物防护相关研究计划
        (一) 美军2000-2010年国防生物医学技术计划
        (二) 化生防护国防技术目标(DTO)
        (三) 国防部化生防护计划(CBDP)
        (四) 军事关键技术计划(MCTP)
        (五) 生物盾计划
        (六) NIAID的生物防护研究战略计划
    二、近年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 针对 A类生物恐怖剂的防治技术研究
        (二) 针对其它重要生物恐怖剂的防治技术研究
    三、近年来美军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
        (一) 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发布的相关专利
        (二) 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发布的相关专利
    四、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目标
        (三) 主要技术障碍与挑战
        (四) 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反生物恐怖研究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
    二、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 预防
        (二) 治疗
    三、近年来我国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
    四、目前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 我国与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对比分析
    一、生物防护研究的目标生物剂
    二、防治技术研究方向
        (一) 预防
        (二) 治疗
    三、防治技术相关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一) 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二) 生物信息学
        (三) 反向疫苗学
        (四) 重组核酸技术
        (五) 复制平台技术
        (六) 转基因技术
        (七) 反义核酸技术
        (八) 纳米技术
        (九) 指数富集配基的系统进化(SELEX)技术
        (十)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HTS)
        (十一) 抗体工程
        (十二) DNA微阵列技术
        (十三) RNA干扰(RNAi)技术
        (十四) 新型疫苗和药物传输技术
    四、疫苗和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五部分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发展和改进一些传统的、经典的技术
    二、重点发展目前研究中支柱性的关键技术
    三、密切关注前沿的、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四、重视与技术相关的科学基础的研究
    五、技术发展的具体建议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一) 反生物恐怖的形势严峻,有必要进行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
        (二) 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成果显着,发展方向明确
        (三)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四) 我国与美国相比,在生物剂防护研究的目标生物剂、防治技术研究方向、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五)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发展应注重基础研究、改进传统技术发展关键技术、关注前沿技术
    二、讨论
        (一) 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5)牛源致病性坏死梭杆菌分离鉴定及其白细胞毒素免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坏死梭杆菌研究进展
        1 坏死梭杆菌在梭杆菌属中的地位
        2 流行病学
        3 致病机理
        4 几种常见的坏死杆菌病临床学特点
        5 坏死梭杆菌鉴定
        6 坏死梭杆菌免疫研究进展
    第二章 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的研究进展
        1 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的特性
        2 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致病机理
        3 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疫苗研究展望
        4 结语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牛源致病性坏死梭杆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牛源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基因BSBSE 片段的原核表达及免疫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牛源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基因SH 片段的原核表达及免疫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牛源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基因片段BSBSE 与SH 的融合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6)肌内注射曲安奈德及肉毒毒素诱导兔咬肌萎缩试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章 肌内注射曲安奈德及肉毒毒素诱导兔咬肌萎缩试验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曲安奈德及肉毒毒素对兔咬肌组织学影响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章 曲安奈德与肉毒毒素对兔咬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四章 曲安奈德及肉毒素治疗咬肌肥大的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结论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1 肉毒毒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2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与骨骼肌萎缩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7)牦牛肺炎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牦牛饲养及常见疾病研究(文献综述)
    1.1 饲养现状
        1.1.1 生活环境
        1.1.2 生产性能
    1.2 牦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1.2.1 育种原始,个体生产性能低
        1.2.2 饲养管理落后,群体经济效益差
        1.2.3 观念陈旧
    1.3 牦牛的生产繁育现状及利用
        1.3.1 生活环境条件
        1.3.2 生产性能
        1.3.3 繁殖培育
        1.3.4 成绩及不足
        1.3.4.1 种间杂交
        1.3.4.2 本种选育
        1.3.4.3 牦牛产区差异
        1.3.4.4 牦牛疫病防治
        1.3.4.5 牦牛异地交换
        1.3.4.6 良繁体系不健全
        1.3.5 对策与思路
    1.4 常见疾病
        1.4.1 细菌病
        1.4.1.1 牦牛炭疽
        1.4.1.2 牦牛布氏杆菌病
        1.4.1.3 牦牛巴氏杆菌病(牦牛出败)
        1.4.1.4 犊牦牛大肠杆菌病
        1.4.1.5 牦牛沙门氏菌病
        1.4.1.6 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牦牛牛肺疫)
        1.4.1.7 牦牛钩端螺旋体病(牦牛钩体病)
        1.4.1.8 牦牛结核病
        1.4.1.9 犊牦牛弯曲菌病
        1.4.1.10 牦牛嗜皮菌病
        1.4.1.11 牦牛皮霉菌病
        1.4.1.12 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
        1.4.2 病毒病
        1.4.2.1 牦牛口蹄疫
        1.4.2.2 牦牛粘膜病
        1.4.2.3 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1.4.2.4 牦牛轮状病毒感染
        1.4.2.5 牦牛狂犬病
        1.4.2.6 牦牛传性角膜结膜炎
        1.4.2.7 牦牛传染性脓疮口膜炎
        1.4.2.8 牦牛牛瘟
第二章 牦牛死亡的病理学诊断
    2.1 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
        2.1.1 发病地点及自然条件分析
        2.1.2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2 病理诊断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材料
        2.1.1.2 方法
        2.2.2 结果
        2.2.2.1 脑
        2.2.2.2 心脏
        2.2.2.3 肺脏
        2.2.2.4 肝脏
        2.2.2.5 胃
        2.2.2.6 肠
        2.2.2.7 肾脏
        2.2.2.8 脾脏
        2.2.2.9 淋巴结
        2.2.2.10 甲状腺
        2.2.2.11 肾上腺
        2.2.2.12 胰
    2.3 细菌学检验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
    2.4 毒物学检查
    2.5 讨论
第三章 牦牛死亡的病原分离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1.1 病料来源
        3.1.1.2 实验动物
        3.1.1.3 培养基
        3.1.2 方法
        3.1.2.1 病原分离
        3.1.2.2 分离菌株的鉴定
    3.2 结果
        3.2.1 细菌分离培养
        3.2.2 分离株的鉴定生化试验
        3.2.3 实验动物人工感染试验
        3.2.3.1 分离菌对小白鼠的致病力试验
        3.2.3.2 分离菌对豚鼠的致病力试验
    3.3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腹腔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肠道功能及胃肠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部分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结论
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附录:部分常用缩略词对照表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立项背景及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效果
    1.4 课题来源
2 文献综述
    2.1 断乳仔兔腹泻病因研究
        2.1.1 病源因素
        2.1.2 非病源因素
    2.2 腹泻对机体的影响研究
        2.2.1 消化道内环境的变化
        2.2.2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2.2.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2.4 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2.3 腹泻发生机制研究
        2.3.1 断乳仔兔机体脆弱性
        2.3.2 后肠过渡负荷学说
        2.3.3 异常的肠道内环境及运行方式
    2.4 腹泻的调控研究
        2.4.1 药物调控
        2.4.2 营养调控
        2.4.3 免疫调控
        2.4.4 生物活性物质调控
        2.4.5 综合调控
    2.5 存在问题及其展望
3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设计的总体方案
    3.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及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低纤维性腹泻的调控研究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3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区主要微生物的影响试验
        3.3.1 试验设计
        3.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4 不同诱导因素诱导断乳仔兔腹泻及调控试验研究
        3.4.1 试验设计
        3.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5 生物统计方法
4 试验结果
    4.1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的影响
        4.1.1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腹泻频率的影响
        4.1.2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4.1.3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内营养物质含量及pH的影响
        4.1.4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1.5 不同生物活性调控物质对低纤维日粮断乳仔兔的影响
    4.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内主要微生物和pH的影响
        4.2.1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4.2.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区pH的影响
    4.3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4.3.1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腹泻率的影响
        4.3.2 不同诱导因素对腹泻断乳仔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盲肠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3.4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肠道内容物pH的影响
        4.3.5 断乳仔兔腹泻主要病理解剖变化
        4.3.6 不同诱导因素对腹泻断乳仔兔肠道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4.3.7 生态素对断乳仔兔不同类型腹泻的调控效果
5 讨论
    5.1 不同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的影响
        5.1.1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腹泻
        5.1.2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饲料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5.1.3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盲肠内VFA和pH
        5.1.4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5.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内主要微生物和pH的影响
        5.2.1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5.2.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区pH的影响
    5.3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1 饲料污染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2 氨苄青霉素诱导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3 饲料突变应激诱导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4 不同诱导因素对腹泻断乳仔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3.5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盲肠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5.3.6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肠道内容物pH的影响
    5.4 诱导腹泻对断乳仔兔组织器官变化的影响
        5.4.1 诱导腹泻对断乳仔兔主要器官病理变化的影响
        5.4.2 诱导腹泻对断乳仔兔消化道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5.5 生物活性物质对断乳仔兔腹泻的调控
        5.5.1 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低纤维型腹泻的预防效果
        5.5.2 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低纤维型腹泻的治疗效果
        5.5.3 生态素对不同诱因腹泻的预防效果
        5.5.4 生态素对不同诱因腹泻的治疗效果
6 结论、创新点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6.1 结论及创新点
        6.1.1 断乳仔兔日粮适宜的纤维含量
        6.1.2 低纤维日粮与“后肠碳水化合物过度负荷学说”
        6.1.3 断乳仔兔腹泻发生主要诱因
        6.1.4 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
        6.1.5 腹泻与肠道pH
        6.1.6 断乳仔兔腹泻的生物活性物质调控
        6.1.7 断乳仔兔腹泻的生化指标
        6.1.8 断乳仔兔腹泻的病理变化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6.2.1 腹泻的营养评价指标
        6.2.2 家兔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问题
        6.2.3 饲料污染诱导腹泻问题
        6.2.4 饲料突变诱导腹泻问题
        6.2.5 腹泻的寡糖复合生物活性物质调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的着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与HACCP在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国际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状况
    2.1 美国食品安全性管理
    2.2 加拿大食品安全性管理
    2.3 国外食品安全性检测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2.4 国外食品安全检测与实验室的设置
    2.5 世界各国动物产品安全性研究状况
    2.6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比较研究
    3.1 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
    3.2 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状况
    3.3 国外标准化系的状与发展
    3.4 我国畜牧业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与差距
    3.5 我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面临的任务与发展措施
    3.6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研究
    4.1 我国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保障动物产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4.2 我国畜牧兽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
    4.3 我国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认证的现状与发展
    5.1 实施质量认证的意义
    5.2 质量认证发展的过程
    5.3 我国质量认证的发展
    5.4 我国畜产品质量认证现状
    5.5 我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现状
    5.6 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5.7 小结
第六章 HACCP在我国畜牧兽医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6.1 HACCP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在各国的应用情况
    6.2 HACCP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与实施步骤
    6.3 HACCP管理体系在饲料企业中的应用
    6.4 HACCP管理体系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
    6.5 HACCP管理体系在生猪屠宰加工场中的应用模式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对肉毒梭菌(C)型菌苗安全性试验豚鼠出现局部反应的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肉食动物细小病毒流行株分子特征与致病性分析[D]. 王建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2]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动力、胃Caja1间质细胞以及脑肠肽Ghrelin、NPY、PYY表达的影响[D]. 陈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0)
  • [3]抗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D]. 王建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1)
  • [4]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D]. 李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5]牛源致病性坏死梭杆菌分离鉴定及其白细胞毒素免疫特性研究[D]. 陈立志. 吉林大学, 2008(11)
  • [6]肌内注射曲安奈德及肉毒毒素诱导兔咬肌萎缩试验及临床研究[D]. 刘玉生.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
  • [7]牦牛肺炎的诊断研究[D]. 赵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8]腹腔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肠道功能及胃肠激素的影响[D]. 韩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5(06)
  • [9]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研究[D]. 谷子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1)
  • [10]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与HACCP在生产中的应用[D]. 辛盛鹏.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在肉毒杆菌 (C) 疫苗的安全性试验中检测豚鼠的局部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